中国建筑史——祭祀建筑

合集下载

《中国建筑史》宫殿、坛庙、陵墓 (3)

《中国建筑史》宫殿、坛庙、陵墓 (3)

第三节陵墓人类的生与死——大自然的困惑世界各地对生命起源及死亡归宿的解释不同,因此,陵墓建筑的构思也不同。

•古代埃及人:相信灵魂不死,有朝一日要回归肉体而复生,因此,精心保护尸体,制成木乃伊,用巨石创造的金字塔象征永恒不灭。

•天主教国家的人:相信人是上帝的奴仆,人死后回到上帝身边,过圣洁的天堂生活,因此人间不太重视墓室的建设,仅留下一个标志而已。

•古代藏族地区:相信人死后会升天,采用由猛禽叼食的办法实现肉体升天的愿望,即所谓的天葬。

因此,在土地上就不必要保留痕迹了。

中国人视死如生的观念认为人死后是去另一个世界生活,不仅灵魂不死,而且肉体形象依然存在。

在另一个世界人们可以过着世间一样的生活。

殉葬、陪葬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直盛行着厚葬的制度,因此修建了工程浩大的坟墓,把大量的财富带到地下去。

尤其是奴隶主和封建帝王们的陵墓工程更为宏大,耗费人力物力之巨,难以胜计。

他们的陵墓建筑之精美,宝藏之丰富,不亚于地上宫殿,因此,被称之为地下宫殿。

例如陕西临潼的秦始皇陵。

从墓而不坟到高封巨冢早期的墓葬在地面上并没有留下什么特殊的标志。

《礼记·檀弓》上记载:“古也墓而不坟。

”《周易·系辞下》说:“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

这里所说的树、封,指的是在地面上树立标志和堆起封土坟头。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研究,封土坟头和地面建筑(享堂等)的出现,大约自奴隶社会中期,也即是殷、周之间开始。

这可能与奴隶主需要经常向祖先鬼神祈祷、祭祀有关。

从今天保存的帝王陵墓来看,封土的发展过程,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方上,就是在地宫之上用土层层夯筑,使之成为一个上小下大的尖锥体,而锥体的上部好像截去尖顶成一方顶,故名之为方上。

陕西的秦始皇陵和汉代诸陵大都是这种封土形式。

•依山为陵,就是利用山丘作为陵墓,把地宫掘进山里去,如像西安附近的唐太宗昭陵、唐高宗和武则天的乾陵就都是这种形式。

•宝城宝顶,就是用砖石砌筑成圆形或长圆形的城墙,里面垒土封顶,使之更加明显突出。

5中国传统建筑之礼制建筑

5中国传统建筑之礼制建筑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骊山北麓的秦始皇陵是中国最著名的陵墓,建于2000多年前。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 秦始皇兵马俑就是守卫这座陵墓的“部队”。秦始皇兵马俑气势恢弘、雕塑和制作工艺高超,于1987年被列入 《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曾这样评价:那些环绕在秦始皇陵墓周围的著名陶俑形态各异,连同他们 的战马战车和武器,都是现实主义的完美杰作,同时也保留了极高的历史价值。明朝皇帝的陵墓主要在北京的 昌平,即十三陵,为明代定都北京后13位皇帝的陵墓群。明十三陵规模宏伟壮丽,景色苍秀,气势雄阔,是国 内现存最集中、最完整的陵园建筑群。其中规模最宏伟的是长陵(明成祖朱棣)和定陵(明神宗朱翊钧)。经 挖掘发现,定陵地宫的石拱结构坚实,四周排水设备良好,积水极少,石拱无一塌陷,这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人 建造地下建筑的高超技术。
社科院杨鸿勋复原的明堂及在建的天堂
三、陵墓建筑 陵墓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人基于人死而灵魂不灭的观念,普遍重视丧葬,因此,无论 任何阶层对陵墓皆精心构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陵墓建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产生了举世罕见的、庞 大的古代帝、后墓群;且在历史演变过程中,陵墓建筑逐步与绘画、书法、雕刻等诸艺术门派融为一体,成为 反映多种艺术成就的综合体。这些陵墓建筑,一般都是利用自然地形,靠山而建;也有少数建造在平原上。中 国陵园的布局大都是四周筑墙,四面开门,四角建造角楼。陵前建有甬道,甬道两侧有石人、石兽雕像,陵园 内松柏苍翠、树木森森,给人肃穆、宁静之感。
龙川胡氏宗祠
和顺寸氏宗祠
二、明堂 明堂,作为最独特的礼制性建筑,是中国先秦时帝王会见诸侯、进行祭祀活动的场所,原来是帝王宣明政教的 地方,后来衍生成诸多礼制功能的综合体,“礼”的理想模式在明堂建筑中有充分的体现。古代文化的中心在 宗教,而明堂则是以宗教为中心,集宗教、政事、教化为一体的所在,是古代最高统治者的“大本营”。清代 学者阮元在《明堂论》中说:“明堂,是天子居住的地方。天子在这里祭祀上帝和祖先,在这里举行养老尊贤 的典礼,在这里举行宴飨、射箭比赛、献俘等仪式,在这里颁布教化、发布政令,在这里朝见四方诸侯。”商 周以后,明堂的职能渐渐发生分化,主要是天子祭天祀祖的所在,实际上就是皇家教堂。 儒家经典对明堂的建筑模式没有明确记载,所以后代聚讼纷纭。汉武帝封禅泰山后,想仿照古代传统修建明堂, 却无人能说清其具体样式。于是方士公玉带献上了一张黄帝时期的明堂图:图中有一宫殿,四面无壁,以茅草 为盖,四周环水。汉武帝就照这张图,修建了汉家明堂。但据后人考证,这张黄帝明堂图是公玉带伪造的。尽 管如此,汉代以后历代王朝所建明堂,基本上沿袭了这一模式,即宫殿上圆下方,四周环水。这在古代有着神 秘的象征意义。历代所建明堂,以唐朝武则天在东都洛阳所建最为壮观,高二百九十四尺,东西广三百尺,号 称“万象神宫”,是中国古代最宏伟的木结构建筑之一。

中国建筑史第四章4.2坛庙

中国建筑史第四章4.2坛庙

晋祠圣母殿及“鱼沼飞梁” 圣母殿为现存最著名的宋代建筑之一
殿身五间,副阶周匝;角柱显著生起,檐 口正脊弯曲明显;外貌轻盈富丽。
晋祠圣母殿及鱼沼飞梁
鱼 沼 飞 梁
晋祠圣母殿正前方有一方形水池,上架有一座木梁石柱十字
形桥梁,其中梁柱和桥梁交接处至今仍保存有宋代的斗拱, 此十字形桥即是著名的“鱼沼飞梁”(上图)。
北京太庙东角门
北京太庙前殿
北京太庙前殿室内彩画· 中间三间梁坊、斗栱、 天花满贴金箔,单线勾勒图案,规格 高于故宫 太和殿。其余各间用金量也很大
北京太庙牺牲所六角井亭
太原晋祠
晋祠位于山西太原西南郊,始建年代相
当久远,历代又多有建设,目前的整体 格局仍保存较完整,祠中有宋、金古建 筑和宋代雕塑等珍贵文物,是山西乃至 全国最重要的古建筑群。
社稷坛祭土地之神,社是五土之神,稷是五谷之神 ,古代以农立国,社稷象征国土和政权。所以不仅京师 有社稷坛,诸侯王国和府县也有,只是规制低于京师的 太社和太稷。左祖右社
先农坛是皇帝祭神农和行藉田礼之处。为了表示鼓 励耕作,天子有藉田千亩,仲春举行耕藉田礼并祭神农 于此。
地坛
明北京城坛庙分布
月坛 社稷坛 太庙
中心——太室,又名通天屋,是帝王“通天人”之所 。 其下四方又有玄堂、总章、明堂、青阳各室,分别代 表冬、秋、夏、春和水、金、火、木,太室则代表土 。
武则天在洛阳所建“万象神宫”
高80米
北京大享殿效果图
(二)祭祀祖先: 帝王祖庙称太庙,臣下祖庙称家庙或祠堂。 帝王宗庙仿宫殿前朝后寝之制:前设庙(前殿) ,供神主,四时致祭;后有寝(后殿)。庙有两种形 制:一种是分别建立7所或9所建筑,每一所奉一祖先 ;另一种是在一座建筑中设7室或9室,每一室奉一神 主。当神主超过7或9数时,则按功德大小和与在位皇 帝的亲疏关系决定去留,殿内只留7或9个神主,其余 的迁至殿东西夹室供奉,所以历代太庙殿宇以7间或9 间加两夹室为基本形式。

中国建筑史-15 封建社会晚期的建筑3(坛庙建筑)

中国建筑史-15 封建社会晚期的建筑3(坛庙建筑)

一九至九九 十九至十八九 十九九至二七九
天心石
2
1
9
3
4
8
5 6
7
1
1
2
1
2
3
栏板:三层有栏板,与祈年殿手法不同,
上层:四面,每面18块,计:4×18=72 块 (每块栏板长1.309m);
中层:四面,每面27块,计:4×27= 108块 (每块栏板长1.454m);
下层:四面,每面45块,计:4×45= 180块 (每块栏板长1.222m);
廷内广植林木,以成肃穆、深为明清两代祭祀社、稷神 祗的祭坛,其位置是依周礼《考工记》 “左祖右社”的规定,置于皇宫之右 (西)。祖与社都是封建政权的象征。社 稷是“太社”和“太稷”的合称,社是土 地神,稷是五谷神,两者是农业社会最重 要的根基。
社稷坛占地23万M2,正门是戟门(祭祀 时门前列戟72杆) (今中山堂)和拜殿。 戟门五间,单檐歇山;拜殿五间,楠木
丹陛桥 成贞门
皇穹宇
西配殿
东配殿
琉璃门
皇 穹 宇 内 景
回音壁就是皇穹宇的围墙。墙高3.72米, 厚0.9米,直径61.5米,周长193.2米。墙 壁是用磨砖对缝砌成的,墙头覆着蓝色琉 璃瓦。围墙的弧度十分规则,墙面极其光 滑整齐,对声波的折射是十分规则的。只 要两个人分别站在东、西配殿后,贴墙而 立,一个人靠墙向北说话,声波就会沿着 墙壁连续折射前进,传到一、二百米的另 一端,无论说话声音多小,也可以使对方 听得清清楚楚,而且声音悠长,堪称奇趣, 给人造成一种“天人感应”的神秘气氛。
红,象征南方炎帝,他由手持秤杆掌管夏天的火神辅 佐。
白,象征西方少昊,他由手持曲尺掌管秋天的金神辅 佐。
黑,象征北方颛顼(zhuānxū),他由手持秤锤掌管冬 天的水神辅佐。

中国建筑史-天坛

中国建筑史-天坛

论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及其艺术意义——天坛的建筑艺术在古代中国,天地的意义在人们心中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之所以古代帝王自命为“天子〞,也是为了借天地的名义,让自己的地位得到百姓的认可与尊重,这足以表现出在那个时期中国百姓对天地的信奉程度。

而且风调雨顺一向是粮食丰收的重要条件,在那个农耕时代,人们在祈求丰收时往往都会进行祭天、祈雨等活动。

古代帝王也对天地是非常的崇敬,历史上的每一个皇帝都把祭祀天地当成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动来进行,因而祭祀建筑在帝王的都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必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以最高的技术水平,最完美的艺术去建造,这才有了历史上那些伟大的祭天建筑,这些建筑中,北京天坛是最宏伟、最精美的一个。

北京天坛的建筑设计特点:天坛闻名于世,既因为其宏伟的宫殿建筑,还因为它在声学上丰富的知识和建设时的创新应用,天心石、回音壁、三音石这三处让人们为之称奇的设计就是使天坛在人们心目中享有盛誉的杰作,不仅是赋予了封建意义的统治者的工具,也是现在人们探索研究古代建筑的重要实物。

首先是名为“亿兆景从〞的天心石,当人们站在圜丘坛上层中央的圆心处发出声音时,四面八方竟会传来悦耳的回音,这仿佛是上天正在对人们传达什么重要的讯息,不禁使人们更加相信这里就是连接上天的地方。

虽然这些只是封建统治者为使天下百姓归附而强加的意义,但其价值远不止于此。

产生这种现象其实是因为天心石所处的位置正是圜丘坛的中心,石坛的周围有着三重石栏,石坛以外还设了两道逆墙,这时从圆心石上发出的声音传到四周的石栏和逆墙上就同时从四周向天心石折射回来,并且因为圜丘的半径和回音传回的时间较短,使说话的人几乎无法辨出哪个是原音哪个是回音,又由于回声是从四面八方传来的,使听起来既洪亮悦耳又连续不断,才让人产生了与天对话的感觉。

再者是最为人们所称道的回音壁,这个曾出现在小学课文中的院墙,激起了我们浓厚的兴趣的地方,现在已经被列为中国四大回声建筑之首了。

中国建筑史——天坛.ppt

中国建筑史——天坛.ppt

• 圜丘撼人心魄的是它的神秘,古人 臆想中与天神接触所应具备的一切 气氛,圜丘台都具备了。它的建造 完全照应了古人“天圆地方”之说。 ☞神秘的圜丘
• 值得一提的是,人站在天心石上讲 话,声音嗡鸣,有很强的共鸣效果, 仿佛与天神交流,非常的玄妙,又 好似人在与自然在对话,“天人合 一”的境界由此达到。
• 集古代哲学、历史、数学、力学、美学于 一炉,是古代建筑精品的代表作。例子研 究年殿 的历史与建筑思想
• 祈年殿所展示的美学:祈年殿的外部 • 祈年殿体现的数学与力学:祈年殿的
内部
祈年殿历史与建筑思想
• 起初建于明成祖永乐十八年,后来明嘉靖 皇帝二十四年重建时,为符合“天圆地方” 思想,遂改建成上青,中黄,下绿(象征 天,地,谷的颜色)的三色琉璃瓦的三层 重檐圆形大殿,并更名为大享殿。至清时 改称为祈年殿,乾隆十六年修缮时,将三 层琉璃瓦檐一律改成青色,光绪十五年间 (公元1889)毁于雷火,现存建筑乃按原 样复建。☞
• 清乾隆年间,天坛进行了大规模扩建、改 建及修缮。乾隆十四年(1749年)扩建圜 丘,改建皇穹宇,改“大享殿”名为祈年 殿,并将大享殿三色瓦统一为青色,使得 天坛建筑象征寓意更加丰富。
• 十九年(1754年)天坛西门外垣之南建门 一座,称“圜丘坛门”,形成了天坛南北 两坛单独成制、规制严谨的格局。
天坛的历史背景
• 原始社会的人类因为敬畏自然的力量,发 展出崇敬天地的仪式,至周代封建时期, 逐渐出现中国独有的礼制建筑。发展至明 清,朝廷将敬奉天地日月以及风雨雷电等 自然现象视为国家重要祭典,执掌这种对 自然的祭祀权力,可以彰显朝廷的正当性。 天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建造,作为皇帝祭 天、祈雨以及祈祷五谷丰收的礼制建筑。
• 天坛的建造属于儒家的鬼神信仰,就 是儒家倡导的“天地君亲师”的纲常 思想,历代帝王在渲染神权的过程中, 通过将天庭比拟人间,亲自掌握祭天 大礼以及褒封神祗封号等手法,扩大 对皇权威力的信仰,加强“君权神 授”,“天人合一”的观念。

国家祭祀建筑整理

国家祭祀建筑整理

国家祭祀建筑源于原始社会的自然神崇拜和祖先崇拜,至封建社会结束迄未少衰,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有的现象。

历代祭祀这些神祗和祖先及古圣先贤的建筑统称为“坛庙”,建筑史家又常称其为“礼制建筑”,是中国独有的一种建筑类型,既不同于佛教、道教和其他宗教的寺、观、神庙、教堂或礼拜寺,也不同于直接服务于人生的宫殿、衙署、园林和住宅。

在有些时候,用来祭祀自然神祗的,可以被当作一种准宗教建筑,而祭祀祖先和古代圣贤的,则更多具有纪念堂的意义。

自然神中,天居首位,其次为地,再次为社(国土之神)、稷(五谷之神)、日、月、山、川、风、雨、雷、电以及农、蚕、马、蝗等神。

祖先崇拜居于首位的是当今皇帝的先祖,以下是历代圣贤和帝王,如孔子关羽、诸葛亮,以及各地尊奉的城隍和各宗族的祖先等。

这些神祗和祖先的地位等词有差,祭礼的规格和礼节也各不相同。

只有皇帝或其特命的代表,才能以国家的名义主持对最高神祗天、地、日、月和具有全国意义的社、稷以及最重要的名山(五岳)、大川(四渎、四海)的正式祀典,郡县只能祭祀本土本地的社稷、山川,乡村只能祭祀本村的土地。

只有皇帝可以主持皇族太庙的祭祀和国家级的祭孔大典,郡县也可以祭祀孔子、其他圣贤以及本地城隍,一般家族祭祀本族祖先,而普通家庭不过在堂屋正中立“天地君亲师”牌位而已。

《论语》曰:“子不语怪力乱神”。

清醒的儒学理性的思想核心,本来是关注人间秩序的和谐安定,对于虚无飘渺的神灵世界则尽量回避。

当有人问到孔子神鬼之事时,他总是以机智的反问:“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来提醒人们首先关注人事。

但在古代科学发展水平和社会情况的制约下,神灵观念的产生又是必然的。

早在原始社会就有了自然神崇拜和祖先崇拜,并由此发展为原始宗教。

中国社会的特点是早熟,进入了文明时代,原始的许多观念包括对自然神和祖先的崇拜被保留下来,并经过儒家按照自己的观念下心底改造与装扮,从而等到强化,即以神权和族权来烘托皇权,成为维护封建等级制的重要精神支柱。

《中国建筑史》—宫殿、坛庙、陵墓

《中国建筑史》—宫殿、坛庙、陵墓

《中国建筑史》—宫殿、坛庙、陵墓宫殿、坛庙、陵墓是我国古代最隆重的建筑物。

历代朝廷都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使用当时最成熟的技术和艺术来营建这些建筑。

因此,这三者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一个时期的建筑成就。

同时,宫殿、坛庙、陵墓又是帝王权威和统治的象征,具有明显的政治性,社会的统治思想和典章制度对它们的布局有着深刻的影响。

✳宫殿一、古代宫殿建筑四个发展阶段:1)“茅茨土阶”的原始阶段:夏商时期无瓦,茅草盖顶,夯土筑基,结构已初步完整,轴线开始应用于群体组合。

实例:河南偃师二里头夏代宫殿遗址、安阳殷墟商代晚期宗庙遗址等。

2)盛行高台宫室的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夯土高台,台上木架建筑是一种体型复杂的组合体,而不是庭院式建筑。

西周时瓦开始应用于檐部和脊部,春秋战国时期广泛用于宫殿,此时建筑色彩已很富丽,配以灰色的简瓦屋面,使宫殿建筑彻底摆脱了“茅茨土阶”的简陋状态。

实例:春秋时晋故都新田、战国时齐故都临淄、赵故都邯鄣、燕下都、秦咸阳等,都留有高四五至十多米不等的高台宫室遗址。

秦咸阳一号宫殿遗址复原3)宏伟的前殿和宫苑相结合的阶段:秦汉时期前殿规模宏大,形式隆重。

宫城中各宫殿之间布置有池沼、台殿、树木等,林苑格局较自由,富有园林气息。

实例:秦咸阳宫、阿房宫、上林苑;汉未央宫、建章宫等。

4)纵向布置“三朝”的阶段:隋以后根据周礼制度,沿轴线纵向布列“三朝”。

但有受地形限制,三殿前后不在同一条轴线上者,如北宋元丰后汴京宫殿。

实例:隋大兴宫、唐大明宫、明南京宫殿、明清北京宫殿等。

三朝五门:三朝:外朝,治朝,燕朝。

五门:外曰皋门,二曰库门,三曰雉门,四曰应门,五曰路门。

明清紫禁城大体沿袭了上述“三朝五门”制度,清代三朝对应的是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五门”则是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和乾清门。

二、汉、唐、明三朝宫殿建筑发展的趋势:1、规模渐小。

2、宫中前朝部分加强纵向的建筑和空间层次,门、殿增多。

3、后寝居住部分由宫苑相结合的自由布置,演变为规则、对称、严肃的庭院组合。

周朝的建筑艺术与宫殿风格

周朝的建筑艺术与宫殿风格

周朝的建筑艺术与宫殿风格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朝代之一,其建筑艺术与宫殿风格独具特色,为后世所推崇和借鉴。

本文将从宫殿建筑、陵墓建筑、祭祀建筑等方面来探讨周朝建筑的艺术特点与风格。

一、宫殿建筑周朝的宫殿建筑体现了尊王论道的思想,注重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建筑风格。

宫殿建筑通常坐落在广阔的园林之中,以宏伟的门楼为入口,门楼上多悬挂巨大的玉璜和鹿角等装饰物,彰显王权的威严与尊贵。

进入宫殿内部,可以看到宽敞而高大的大殿,大殿中央通常会竖立有王座,周围有供奉神像的神龛。

大殿的墙壁上常常绘有精美的壁画,描绘着历代君王的盛况和历史故事。

二、陵墓建筑周朝的陵墓建筑注重几何形状和布局的规划,并追求庄重、厚重的建筑风格。

周朝的陵墓多为方形或椭圆形,周围常常有高大的围墙保护。

陵墓内部主要由坟丘和祭祀建筑构成。

坟丘通常采用宝冢形式,顶部通常会竖立有华盖,象征着君王的尊贵地位。

祭祀建筑则是君王的祭祀场所,包括宫殿、神庙等建筑,用于举行祭祀活动和供奉祖先。

陵墓建筑的规模宏大,体现了对君王的崇敬和神圣信仰。

三、祭祀建筑周朝的祭祀建筑主要包括宗庙和祭坛。

宗庙是供奉祖先和神明的场所,通常为庄严肃穆的建筑群。

宗庙的主要建筑是大殿,大殿内供奉有祖先和神明的神龛。

大殿的建筑形式通常是对称式的,左右两侧有配殿和次殿,整个建筑群注重对称和平衡的布局。

祭坛则是举行祭祀仪式的场所,祭坛通常是方形或圆形的高台,高台的中央会有供奉的神像和祭品。

周朝的祭祀建筑以其庄严肃穆的氛围和华丽的建筑风格,彰显出中国古代文明的伟大。

总结:周朝的建筑艺术与宫殿风格为后世的建筑师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它注重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建筑风格,体现了尊王论道的思想;注重几何形状和布局的规划,追求庄重、厚重的建筑风格;以及庄严肃穆的氛围和华丽的建筑风格。

这些特点和风格为后世的建筑艺术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并成为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周朝建筑艺术与宫殿风格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和博大精深。

天坛古代祭祀之地皇权象征的圣殿

天坛古代祭祀之地皇权象征的圣殿

天坛古代祭祀之地皇权象征的圣殿天坛,位于中国北京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古代祭祀圣地。

作为中国古代祭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天坛不仅承载着人们的崇拜与祈福,更是地皇权象征的圣殿。

本文将从建筑结构、祭祀仪式以及历史意义等方面,全面探讨天坛作为古代祭祀之地的特殊地位与重要意义。

一、建筑结构的奇妙设计天坛的建筑结构十分独特,融合了中国古代宇宙观念、哲学思想以及宫殿建筑技艺。

整个建筑群分为内外两重环,外环代表天圆地方的天人合一,而内环则寓意神圣至尊的地位。

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天坛的核心建筑-圜丘坛。

圜丘坛高6米,用圆砖垒成3层,象征天、地和人的关系。

庄严壮观的气势,彰显了尊崇神明的态度。

二、祭祀仪式的庄重隆重天坛作为古代祭祀之地,每年都会举行隆重的祭天仪式。

这一仪式始于明代,以祈求丰收和国泰民安为目的。

当天,皇帝会亲自前往天坛祭拜。

整个仪式分为祭天、祭地和祭祖三个环节。

在祭天仪式中,皇帝会代表天子向上天祈福。

祭地则寓意着皇帝代表万民向地神致敬,祈求土地的庇佑。

最后,在祭祖环节中,皇帝会向先祖们表达崇敬之情,以示对祖先的感恩。

三、天坛历史意义的彰显天坛不仅仅是中国古代祭祀文化的重要场所,更是中国封建帝王体制的象征。

天坛的建立,体现了统治者与天地神明的紧密关系,以及地皇权的合法性和至高无上的地位。

通过祭天仪式,皇帝向天称臣,祈求天神赐福,体现了权力与神圣的结合。

同时,天坛还成为国家集体记忆的象征,见证了中国古代帝王的崇高地位和功绩。

总之,天坛作为中国古代祭祀之地的圣殿,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其建筑结构的奇妙设计、祭祀仪式的庄重隆重以及历史意义的彰显,使得天坛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

如今,天坛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吸引着各地游客前来观赏与学习。

希望通过对天坛的深入了解,人们能更好地体验中国古代祭祀文化的独特魅力,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中国古代的祭祀礼仪与宗庙建筑

中国古代的祭祀礼仪与宗庙建筑

中国古代的祭祀礼仪与宗庙建筑中国古代的祭祀礼仪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重要的事件,如农业生产、天灾人祸、国家安危都必须通过祭祀仪式来祈求神灵保佑。

同时,中国宗庙建筑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承载着祭祀仪式的重要场所,也体现着中国古代文化的宗教信仰、哲学思想和建筑技术等方面。

祭祀礼仪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天地万物和人类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因此,在中国古代人们常常举行祭祀仪式,以祈求神灵的保佑和眷顾。

在古代中国,祭祀分为宗庙祭祀、家庙祭祀、祭祀天地和祈墨等种类。

其中,宗庙祭祀是最为盛大、最为重要的一类祭祀仪式,是为了祭祀祖先和神灵,表达人们对于祖先和神灵的崇拜和敬仰。

家庙祭祀则是为了祭祀个人的祖先,更为私人化。

古代中国的祭祀仪式非常注重礼节和仪式的规范,每一项礼仪都有自己的规定和要求。

例如,宗庙祭祀的仪式有着特别的规范,包括诏书加丹、舞币、祭器、宾客礼仪等。

而祭祀天地的仪式则需要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需要使用特定的器具和礼品等。

同时,古代中国在祭祀礼仪方面还有很多独特的文化与信仰。

例如,祭祀钱是中国古代一种非常特殊的祭品。

又如,在祭祀卜筮的仪式中,会先施放大衍币,以祈求神灵保佑预测的准确性,然后再进行卜筮。

宗庙建筑中国宗庙建筑的历史可以追溯至三千多年前,最早的宗庙是用木材建造的“神龛”,之后逐步发展成为以石灰岩为主要建筑材料的建筑。

宗庙建筑的规模和丰富程度与时代和地域有关,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和地域中,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风格和独特的特色。

中国古代的宗庙建筑通常都有一定的宗教信仰背景,宗教之间相互影响,就像千层糕一样一层层叠加,最终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建筑形式和风格。

例如,佛教建筑中的塔、殿等结构和风格影响了道教和儒家建筑,产生了新的建筑形式。

在中国宗庙建筑的外观和内部布局上,往往都承载着特定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

例如,大多数的宗庙外观都有着红色、白色、青色、黄色等颜色的斗拱、飞檐和瑞兽等特点,象征着吉祥如意、招财进宝等意象。

中国古建筑那些事儿——坛庙建筑

中国古建筑那些事儿——坛庙建筑

中国古建筑那些事儿——坛庙建筑庙坛是中国古代的祭祀建筑。

中国古代的祭祀并不是宗教,是起源于原始时代人们对于天地,自然和祖先的敬畏。

中国是农业国,当时天地自然决定了是否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圣贤祖宗等前辈先人创造了文化,生养教育子孙,所以人们对于天地神灵、自然万物、祖先前人充满敬畏和感激之情,自古就形成了在特定的时节祭祀天地祖宗的传统。

北京天坛鸟瞰天坛是中国古代祭天的场所,是最高等级的祭祀礼仪,只有皇帝才能祭。

天坛的占地面积是故宫的三倍,可见其地位和重要性。

祭祀分为两类,一类是祭祀天、地、日、月、社稷以及风云雷电山川河流等自然神灵,这类祭祀表达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其中祭天是最高等级的仪式,只有皇帝才能祭天,因为皇帝是“天子”,上天之子。

成都武侯祠另一类是祭祀人物,国家级的,最高级别是祭孔子,全国各地都有孔庙、文庙。

数量最多,最普及的是老百姓祭祖宗,即家庙、祠堂。

还有各地祭祀的著名人物、历史功臣等,例如祭屈原的屈子祠、祭诸葛亮的武侯祠等等,这类祭祀表达的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天坛圜丘坛天坛建筑群中最重要的是这个没有建筑的圜丘坛,皇帝祭天大典就在这个坛台上进行,由三层汉白玉砌筑,工艺极其精美。

祭祀自然神灵的建筑叫“坛”例如天坛、地坛、社稷坛等等;祭祀人物的建筑叫。

“庙“”或者“祠“”。

例如孔庙、关帝庙、家庙、祠堂等。

天坛是坛类建筑的典型代表。

天坛建筑的象征手法主要表现在“形”的象征、“色“”的象征、“数“”的象征三个方面。

在建筑形象上,天坛做成圆形以象天,地坛做成方形以象地。

天坛另一个是“色”的象征。

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中,黄色是最高等级,其次是红色,再次是绿色。

而天坛是个特例,这里最重要的颜色是蓝色,因为这是天的颜色。

天坛中最重要的建筑都是蓝色屋顶,在这里蓝色的地位高过了皇帝专用的黄色。

天坛建筑蓝色屋顶天坛建筑中还有一种象征手法“数”的象征,在中国的建筑文化中“数”是有特殊含义的,其中有信仰层面,也有哲学层面的,即所谓“术数”。

传统建筑中的祭祀与宴会场所

传统建筑中的祭祀与宴会场所

传统建筑中的祭祀与宴会场所传统建筑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体现了中国人崇尚自然、崇尚和谐的审美观念。

在古代的传统建筑中,祭祀和宴会场所是两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祭祀场所用于祭奠祖先和神灵,表达对过去的敬重和感激;而宴会场所则是人们聚集交流、欢乐宴会的地方。

本文将探讨传统建筑中的祭祀与宴会场所的特点和作用。

一、祭祀场所祭祀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中国人尊敬祖先并传承家族血脉的一种方式。

在传统建筑中,祭祀场所常常是院落的正中心,以示尊重和庄严。

一般来说,祭祀场所的设计比较简洁,注重距离和空间的层次感。

常见的祭祀场所有祖堂、宗庙和家庙等。

祖堂是一种专门用于祭祀祖先的场所,通常用于家族的共同祭祀。

一个祖堂通常由主殿和副殿组成,主殿是供奉祖先牌位和神明的地方,副殿则是存放家族历史和文物的场所。

主殿一般位于祖堂的正中央,副殿则分布在主殿的两侧。

整个祖堂的设计注重对称和平衡,以体现尊重和庄严之意。

另一个重要的祭祀场所是宗庙,它是专供祭祀国家和民族英雄的场所。

宗庙一般由大殿和次殿组成,接待礼仪和祭祀活动。

大殿是最重要的场所,供奉着国家和民族的神明。

次殿则用于祭祀英雄和历史名人。

宗庙整体设计宏伟庄重,体现了国家的尊严和威严。

家庙是每个家族自己建造的祭祀场所,用于供奉祖先灵位和家族的神明。

家庙的规模和设计因家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总体风格追求简朴和谐。

一个典型的家庙通常包括正殿、祖龛和神龛。

正殿是最重要的场所,供奉着先祖的牌位和家族的家训。

祖龛用于存放灵位和祖先的遗物,神龛则供奉着家族所信仰的神明。

二、宴会场所与祭祀相比,宴会场所的设计更注重欢愉和交流。

传统建筑中的宴会场所通常是庭院或大厅,既可以在室内举行,也可以在室外举行,根据场合的不同而灵活运用。

宴会场所的布局注重开放、通透和交流。

在室内,一个常见的宴会场所是大厅。

大厅通常是建筑群中最重要的部分,用于宴请贵宾和举办重大活动。

大厅的设计注重空间的层次感和流线,以方便宾客的进出和交流。

祭祀建筑的概念

祭祀建筑的概念

祭祀建筑的概念祭祀建筑是在宗教、信仰或宗族礼仪活动中用于举行祭祀仪式的建筑物。

它们通常在特定的地点上建造,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建筑风格,以容纳举办仪式所需的人员和仪式所需的物品。

祭祀建筑在古代文明中是非常重要的,它们不仅是祭祀活动的场所,也是宗教与仪式文化的重要体现。

祭祀建筑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起源。

早期的祭祀建筑往往是简单的土堆或者是天然的凸起,用以模拟山岳神灵,比如古代欧洲的巨石阵和中国的太行山石刻。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祭祀建筑逐渐演变为更加复杂和精致的结构。

祭祀建筑在不同的宗教和文化中有着各种不同的形式和特点。

例如,古埃及的祭祀建筑通常采用金字塔形状,象征着法老的权威和永恒。

古希腊的祭祀建筑则以神庙为主,庙宇内有神像供人们祈祷和敬仰。

而在亚洲,尤其是中国和日本,祭祀建筑通常是庙宇或神社,形式多样,建筑风格独特。

祭祀建筑的功能与仪式的性质有密切关系。

通常,祭祀建筑分为三个主要区域:外院、内院和内殿。

外院往往是举办庆典和仪式的场所,如宗教盛典和民间乐团演奏等。

内院是供奉神灵或祖先的场所,人们在这里祈祷和参拜。

内殿则是神灵或祖先的神龛,供人瞻仰和供奉。

祭祀建筑的建造通常需要付出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早期的祭祀建筑多采用天然材料,如木头、石头和麻草等,后来出现了更加耐久和豪华的材料,如大理石、青铜和珍贵木材。

这些材料的使用不仅提高了祭祀建筑的耐久性,还增加了它们的艺术价值和宗教意义。

在祭祀建筑的建造中,除了物质方面的投入,还需要考虑建筑的位置和形状。

许多祭祀建筑都被建在宗教和文化中心地带,以显示其重要性和吸引力。

建筑的形状通常受到当地文化、宗教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例如,亚洲的祭祀建筑常常具有屋顶翘角,象征着福气和吉祥。

总之,祭祀建筑是宗教、信仰和宗族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不仅是举办仪式的场所,也是宗教和文化的重要象征。

祭祀建筑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演变密不可分,它们记录了人类信仰与崇拜的历史和文化,对于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和宗教文化意义深远。

商朝的宗教建筑古代祭祀场所的规模与布局

商朝的宗教建筑古代祭祀场所的规模与布局

商朝的宗教建筑古代祭祀场所的规模与布局商朝(公元前约1600年-公元前1046年)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一个古代王朝,其宗教建筑与祭祀场所的规模与布局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信仰体系和文化特点。

本文将就商朝的宗教建筑古代祭祀场所的规模与布局展开论述。

一、商朝宗教建筑的规模商朝的宗教建筑规模庞大,代表性的建筑是“祭坛”。

祭坛是商朝时代进行祭祀活动的主要场所,通常呈方形或圆形,高大而宏伟。

根据考古学的研究,商朝的祭坛分布广泛,大小不一,其中最著名的是商纣王的祭坛,面积达到数十万平方米。

这些宏大的祭坛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祭祀活动的重视程度。

除了祭坛,商朝还有其他规模较小的宗教建筑。

例如,邸宅中的祭祀场所,包括祠堂和神龛,用于家族的祭祀仪式。

此外,商朝还有祭祀神祇的庙宇和宝塔等建筑。

这些建筑的规模虽然相对较小,但同样反映了宗教信仰在商朝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二、商朝宗教建筑的布局商朝的宗教建筑布局通常与宗族组织和社会秩序有关。

商朝的社会组织是以宗族为基础的,因此宗族在商朝宗教建筑的布局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祭坛作为主要的宗教场所,通常位于城市或宫殿的中心位置。

祭坛的布局一般呈方形或圆形,四周有围墙,中间有主祭坛、祭台等建筑。

商朝祭坛的布局力求庄严大气,体现了人们对神的敬畏之情。

除了祭坛,商朝宗教建筑的其他布局也与宗族组织相关。

邸宅中的祭祀场所通常位于府第的重要位置,以彰显宗族的尊贵地位。

庙宇和宝塔等建筑则按照特定的布局,以满足宗教仪式的需要。

总的来说,商朝的宗教建筑古代祭祀场所的规模与布局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宗教信仰体系和文化特点。

宏大的祭坛和庄严的布局反映了人们对神的敬畏和礼教的重视,而与宗族组织相关的布局则彰显了宗族的地位和权力。

结语:商朝的宗教建筑古代祭祀场所规模宏大,布局精心设计,体现了当时社会的信仰体系和文化特点。

祭坛作为主要的宗教场所,面积广大,呈方形或圆形,庄严大气。

其他宗教建筑如庙宇和宝塔,也按照特定的布局安排,满足宗教仪式的需要。

商朝祭坛建筑特点

商朝祭坛建筑特点

商朝祭坛建筑特点
商朝祭坛建筑的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规模宏大:商朝的祭坛建筑一般都十分庞大,可以容纳大量的人群进行举行祭祀活动。

离商城不远,并且位于显著地势的高处。

2. 四方形状:商朝的祭坛大多为方形或略呈方形的结构,四个角落通常会设置四个角楼或角柱,以增加建筑的稳定性。

四方形状在古代中国被认为具有象征性意义,代表四方天地,也符合商朝崇拜太阳神的特点。

3. 泥土建造:商朝的祭坛一般采用夯土或黄土夯筑,表面平整而坚固。

这种建造方式简单易行,适合当时的社会水平和技术条件。

4. 台阶和祭坛顶部:祭坛一般有一至三级台阶,用于连接地面和祭坛本身。

祭坛顶部通常略微向四周倾斜,以便让祭品和祭祀活动物品顺利流下。

5. 崇拜用途:商朝的祭坛是用来举行宗教和祭祀活动的场所,主要用于祭祀神灵、祖先和神像。

祭坛中央常常有一座供奉神灵的圣坛,周围则有供奉祖先和神像的神龛或石碑。

总结来说,商朝祭坛建筑的特点是规模大、四方形、夯土建造、设有台阶和祭坛顶部,并用于崇拜和祭祀活动。

坛庙建筑 中国建筑史

坛庙建筑 中国建筑史

1) 坛墙 祈谷坛组群
圜丘坛组群
有内外两重坛墙: 外坛墙:东西1703m,南北1657m,占地面积273公顷 内坛墙:东西1025m,南北1283m
天坛鸟瞰
2) 圜丘组群
包括:圜丘坛 皇穹宇建筑组群,包括皇穹宇,神厨,神库,
宰牲亭等
圜丘台基
圜丘外壝墙及棂星门
由棂星门向内望
圜丘局部
圜丘石阶
2) 几何图形的象征 天圆地方 3) 方位的象征 4) 色彩的象征
3. 方位的象征
坐北朝南——最高等级 坐西朝东——次之 坐南朝北——再次之
4. 色彩的象征
祈年殿的三重檐原为 上檐:蓝瓦——天 中檐:黄瓦——庄稼 下檐:绿瓦——地
7. 体现“尚无思想”和“以少总多”的 方法
1) 不使用过多的建筑和超级的建筑体量,而采用超大
1. 采用宏大的用地规模
960m×760m,是北京故宫的四倍
2. 中轴线偏东 3. 建筑形象的表现 4. 通过使用纯净的色彩来表现天
用蓝色象征天
5. 创造崇天的境界 6. 运用一系列象征手法来表现天 7. 体现“尚无思想”和“以少总多”的方法
2. 中轴线偏东
3. 以建筑形象来表现天
1) 以圆象天
361.3m×29.4m
5) 斋宫
位于轴线的西侧 内含无梁殿的正殿、五开间的寝宫和钟 楼、铜人亭、奏书亭等
斋宫正门
斋宫侧门
斋宫正殿
斋宫前殿明间
斋戒铜人亭
斋宫外防卫沟及护卫房
6) 神乐署、牺牲所
两组附属性建筑 神乐署——演习礼乐 牺牲所——饲养祭祀用的牲畜
三、天坛的规划意匠和象征手法
皇穹宇鸟瞰
皇穹宇大门
皇穹宇
皇穹宇室内神位

供奉殿七大供奉

供奉殿七大供奉

供奉殿七大供奉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将殿宇建筑分为三大类:祭祀殿宇、官署殿宇和寝宫殿宇。

其中,祭祀殿宇是在宫廷、寺院、私宅等地建筑的,它们最初的功能是供奉神明、祭祀祖先,不过后来才慢慢的演化成包括大酒会、曲艺、故事会等场所。

供奉殿宇是其中最冠冕堂皇,最为特殊的一类殿宇。

在这里,统治者按照传统仪式供奉神明,供奉祖先。

这些神明主要有太古神明、四方神明、官府和家庭神明,分别用不同的器物、礼仪、礼仪、曲艺来向他们祭敬。

供奉殿宇的布局也极为严谨,一般由中央堂宇、南北厢房、南西厢房及至少七个东西厢房组成,其中七个东西厢房供奉七大供奉,这就是所谓的“七供”。

其中,最重要的是“五帝”,五帝乃是人类社会的先祖,其信仰传统最为悠久,最为深远。

古代把其视为社会的祖先,主宰社会,领导人类前进,治理天下,屡获神威,自然受到上等人士崇敬。

每年元月初一,人们都要祭祀五帝,去缅怀祖先英勇无畏的精神。

此外,另外两个供奉分别是“大娘”和“大禹”,大娘,也称为神母,是神话中的母神,她被认为是天地的母亲,象征着人类的母爱;大禹是古代著名的宰相,曾经成功地阻止水灾,从而拯救了千百万人民,不论男女老少,统统都归其荣耀。

另外,还有三位供奉分别是“大黄”、“大罗”、“大息”,大黄是古代神话中的神王,被认为是神物的守护神;大罗是古代咒文之神,据说他会将智慧赐予体悟他的人;大息。

则是古代神话中拥有夜景视觉的神明,被认为是夜间视觉的保护神灵。

在这七个供奉中,各有自身的神性,彼此联系也非常紧密,它们代表着古代不同程度的力量和智慧,受到古代上层社会的认可和尊敬。

如今,许多古代建筑古迹都有形式上或者实质上的“供奉殿”,这也说明了古代对它们的重视和尊重,古老的文化仍在继续发扬光大,为人类历史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3 现象分析
请看视频!
5. 西安天坛
西安天坛位于西安南郊天坛路南,初建于隋而废弃于唐末,它是皇帝进行祭天活动的礼仪建筑, 也是西安作为古都仅存的较完好的皇家建筑。 西安天坛,有着比北京天坛更古老、更有历史价值的天坛,由于它被隐秘在一个破旧的院落中, 很少有人去关注。 天坛初建于隋而废弃于唐末,古叫圜丘,又名圆丘,后被称作天坛。它位于唐长安城明德门遗址 东约950米,圜丘为四层圆坛白灰抹面。每层圆坛都设有十二陛(即上台的阶道),呈十二辰均匀地分布 在圆坛四周,分别朝12个方向辐射,大约体现了唐人心目中的天上十二辰,均匀分布于圆坛四周,为 子陛、丑陛、寅陛、卯陛、辰陛、巳陛、午陛、未陛、申陛、酉陛、戌陛、亥陛,子、午、卯、酉陛 又称北、南、东、西陛。其面南的午陛则宽于其他十一陛,午陛(即南阶)比其余十一陛宽,是皇帝登 坛的阶道。 圆坛共有四层,全用土堆砌而成,高约8米,最底层的面径约54米,第二层面径约40米,第三层 约29米,第四层(即顶层)约20米,各层高1.5米至2.3米不等,顶层圆心位置可见一小凹坑。圜丘废 弃,坛体保留至今。整个圜丘的建造方式十分独特,整个坛体没有一砖一石,全部是素土夯筑,台壁 和台面均用黄泥抹平,所有外露部分又都抹上了一层白灰面。 西安天坛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帝祭天礼仪建筑。和北京的天坛相比,位于西安的天坛更具有价值, 北京的天坛只有5.4米高,西安的天坛高8米,北京的天坛只在四面有台阶,西安的天坛12面有台阶。 北京的天坛建于明、清,西安市的天坛比它早1000多年。西安的天坛世界上独一无二。2009年,西 安天坛荣膺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帝祭天礼仪建筑。
3.3.2圜丘坛局部
坛面用艾叶青石砌就。坛面除中心石是圆形外,外围各圈均为 扇面形,每层都有汉白玉栏板望柱。
4. 声学现象分析
4.1 三音石
天坛回音壁里有一块为三音石。如果你站在这块台上拍一下手,你就能 听到三次回声。
站在第一块石板上面向殿内说话,可以听到一次回声。
站在第二块石板上面向殿内说话,可以听到两次回声。
中国古代祭祀建筑


张坤 建筑学12-1
2014.12.11
主要内容
●天坛简介 ●北京天坛平面图 ●北京天坛主要建筑介绍
●奇特声学现象(回音壁、天心石)
●西安天坛
1. 简介
1.1 天坛
• 中国现存的天坛共有两处,一处是西安天坛,另一处是北京天坛,其 中属北京天坛较为著名。天坛是皇帝用来祭天、祈谷的地方。
3.2.1皇穹宇配殿
西配殿 东配殿 皇穹宇左右有偏殿两座,面阔各五间,结构为单檐歇山顶,正殿外就是著名的回音壁、三音 石和对话石。
3.2.2 回音壁
墙面光洁平整,如果 两人分别站在东西两侧墙 根,面向北低声说话,就 像听电话一样清晰。 原因:墙面内圆,表 面又极平滑,声波波长比 圆墙半径小得多,声波以 束状沿墙面有规则地连续 反射前进,传到对方所站 的地方,所以能听得很清 楚。
3.3圜丘
圜丘坛是明清两代皇 帝举行祭天大典的地方, 每年冬至祭天,夏祈雨都 在此举行。它是一个三层 圆形台,四出陛,每层九 级,坛体铺着艾叶青石, 并围着汉白玉护栏。圜丘 形圆像天,三层坛制,高 5. 17米,下层直径 54.92米,上层直径 23.65米,上层台面中心 圆形石称天心石,其周围 砌九圈台面石,自内向外, 第一圈九块扇形石,第二 圈是十八块扇形石,依次 以九的倍数增加,最外圈 八十一块,寓意九重天。
古代中国将单数称作阳数,双数称作阴数。在阳数中,数字9是“阳数之极”, 表示天体的至高至大,叫作“天数”。古人认为九是阳数之极,表示至高至大,皇 帝是天子,也至高至大,所以整个圜丘坛都采用九的倍数来表示天子的权威。圜丘 坛的栏板望柱和台阶数等,处处是9或者9的倍数。顶层圆形石板的外层是扇面形石 块,共有9层。最内一层有9块石块,而每往外一层就递增9块,中下层亦是如此。 三层栏板的数量分别是上屋栏板72块,中层108块,下层180块,合360周天度数。 三层坛面的直径总和为45丈,除了是9的倍数外,还暗含“九五之尊”的寓意。
• 王屋山主峰天坛山(又琼林台)海拔1715米,是中华民族祖先轩辕黄 帝设坛祭天之所,世称“太行之王屋天坛脊”,“擎天地柱”。 “黄帝于此告天,遂感九天玄女、西王母降授《九鼎神丹经》《阴符 策》,遂乃克伏蚩尤之党,自此天坛之始也”。自黄帝始,历代皇帝来此祭 天,直到明成祖朱棣碍于交通不便,就在地球同一轴线上在北京建起了天坛 祭天。
站在第三块石板上面向殿内说话,可以听到三次回声。 三音石的第三块石板又称"天闻若雷石",就是说,站在第三块石板上面 向殿内说话,如果大殿仅敞开面对三音石的殿门,而且殿门到殿内正中的神 龛之间没有任何障碍物的话,此时听到的回音尤其响亮,似乎"人间偶语, 天闻若雷"。
4.2 圜丘
站在圜丘台中间的圆心石上轻轻唤一声,就立即从四面八方传来回声, 好似众人齐鸣,一呼百应。封建帝王附会说这是皇天上帝在向凡人发出“圣 谕”。其实,这种现象是声波被阻的回音。从圆心石发出的声波传到四周的 石栏以后,就同时从四周迅速反射回来,声波振动较大;又由于圜丘坛的半 径较短,所以回声很快。据测试,从发音到声波返回到圆心的时间,总共只 有0.07秒,所以站在圆心石上的人听起来,声音格外响亮。因此,圜丘坛上 的圆心石又称为“亿兆景从石”。
3.1.3祈年殿内部
►龙井柱,高19.2米,直径1.2米,支撑上层屋檐。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九龙藻井。
3.2 皇穹宇院落
皇穹宇院落位于圜丘 坛外壝北侧,坐北朝南, 圆形围墙,南面设三座琉 璃门,主要建筑有皇穹宇 和东西配殿,是供奉圜丘 坛祭祀神位的场所。
围墙高3.72米,厚0.9 米,直径61.5米,周长 193.2米。墙壁是用磨砖 对缝砌成的,墙头覆着蓝 色琉璃瓦。围墙的弧度十 分规则,墙面极其光滑整 齐,对声波的反射是十分 规则的。
3.1.2祈年殿
大殿建于高6米的三 层汉白玉石台上,现在直 径32.72米,高 38米。白 墙、红殿、蓝檐、金 顶, 纯系砖木结构,祈年殿建 筑 独特,殿顶无大梁和长 檩,全靠28根楠木巨柱和 36根枋桷撑。 祈年殿四面无墙,除 了门就是窗。相传周武王 设计了一个建筑叫明堂, 是一个四面开窗、四面通 明的独特建筑,兼具“天 子布政、祭祀上帝、配祭 祖先”三大功能。祈年殿 正是仿明堂而建。
5.1 西安天坛
现代人在天坛遗址上修建了木质扶梯。►
资料来源:
●新浪微博
●天涯论坛 ●第三星球
谢谢!
3.3.1圜丘坛与“九”
各层栏板望柱及台阶数目均用阳数(又称“天数”,即九的倍数),符"九五" 之尊。坛面用艾叶青石砌就。坛面除中心石是圆形外,外围各圈均为扇面形,数目 也是阳数。每层都有汉白玉栏板望柱,均为9的倍数。顶层中心的圆形石板叫做太阳 石或者天心石,站在其上呼喊或敲击,声波会被近旁的栏板反射,形成显着的回音。
2. 简介
2.1 北京天坛总平面图
天坛外围墙的特点是北圆南方。
这种北圆南方的围墙叫天地墙。 在古代,人们认为天地的结构是 “天圆地方”,于是就用天坛北面 的圆形围墙表示天象,用南部的方 形围墙表示地象。有两重垣墙,形 成内外坛,形似“回”字。主要建 筑均位于内坛,有祈年殿、皇穹宇、 圜丘。
圜丘建造在南北纵轴上。
2.2 天坛鸟瞰
祈谷
圜丘
3. 天坛主要建筑
3.1祈年殿简介
祈年殿的上下三层,是一座三重檐尖顶圆 形大殿,屋顶均用深蓝色琉璃瓦铺盖:象征 天色。天坛的主体建筑,皇帝祈祷五谷丰登的所在。 大殿内有28根楠木巨柱支持整个建筑,中间四根最粗,高达19.2米,称为“龙井 柱”:象征一年四季。 周围24根又分为两圈,内圈12根,象征一年12个月;外圈12根,象征一天12个时辰; 24根合起来,又象征中国历中一年的24个节气。殿顶周长三十丈,表示一个月的三 十天;殿内金龙藻井下的四根楹柱,代表一年四季的春夏秋冬;中间一层十二根楹柱, 代表一年十二个月;外层十二根楹柱,代表一天中的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 十二时辰;里外两层楹柱共二十四根,表示一年的二十四个节气;二十四根里外层楹 柱,再加藻井下的四根楹柱,代表二十八星宿;殿顶四周三十六根短柱,代表三十六 天罡。 大殿的四周没有墙壁,全部是油饰朱红颜色的隔扇门。
2.3皇穹宇
“皇穹宇”三个字分别 代表至高无上、天空和宇 宙的意思显示出它的神圣 和至尊。 这里是平日存放祭祀 神位的地方,即皇天上帝 和诸神的寝宫。 砖木结构,殿内没有 横梁,全靠8根檐柱、8根 金柱和众多的斗拱支托屋 顶。通高19.5米,直径 15.6米。 中部用七踩斗拱三层 天花藻井,层层收进,殿 檐覆盖蓝色琉璃瓦,檐顶 有镏金宝顶,殿墙是正圆 形磨砖对缝的砖墙。
1.2北京天坛
• 天坛位于北京正阳门外东侧,是一座典型坛庙。是圜丘、祈谷两坛的合 称,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每年孟春祈谷、孟夏祈 雨、孟冬祀天。原名“天地坛”,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在北京北郊 另建祭祀地神的地坛,此处改名为“天坛”。 • 始建于公元1420年(明代永乐十八年),后经明代嘉靖、清代乾隆等 朝改建、扩建,形成占地273公顷。 • 北京“天地日月”诸坛之首,是我国和世界上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 筑群。无论从架构、力学还是美学角度来看,天坛都是出类拔萃、举世无双 的建筑杰作。 • 天坛从选位、规划、建筑的设计以及祭把礼仪和祭祀乐舞,无不依据 中国古代《周易》阴阳、五行等学说,成功地把古人对“天”的认识、“天 人关系”以及对上苍的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天坛的建筑设计十分考究, “圜丘”、“祈谷”两坛同建在一个园子内。圜丘坛在南部,是天神的地方。 祈谷坛在北部,是祈求丰收的地方。依照古人的思想观念,认为天地的结构 是“天圆地方”,因此天坛围墙平面南部为方形,象征地象,北部为圆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