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全文
《大学》全文及翻译
《大学》全文及翻译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拚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肝肺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赡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涧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涧兮者,恂溧也;赫兮喧兮则,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于戏!前王不忘。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曰:“克明德。
”大甲曰:“顾是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云:“邦畿千里,唯民所止。
”诗云:“绵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惕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大学全文及翻译(含白话文
《大学》《中庸》全文及翻译《大学》全文及翻译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拚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肝肺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赡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涧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涧兮者,恂溧也;赫兮喧兮则,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于戏!前王不忘。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曰:“克明德。
”大甲曰:“顾是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云:“邦畿千里,唯民所止。
”诗云:“绵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大学》全文【注音版】
《大学》全文【注音版】大d à 学xu é大d à学xu é之zh ī道d ào ,在z ài 明m ín ɡ明m ín ɡ德d é,在z ài 亲q īn 民m ín ,在z ài 止zh ǐ于y ú至zh ì善sh àn 。
知zh ī止zh ǐ而ér 后h òu 有y ǒu 定d ìn ɡ,定d ìn ɡ而ér 后h òu 能n én ɡ静j ìn ɡ,静j ìn ɡ而ér 后h òu 能n én ɡ安ān ,安ān 而ér 后h òu 能n én ɡ虑l ǜ,虑l ǜ而ér 后h òu 能n én ɡ得d é。
物w ù有y ǒu 本b ěn 末m ò,事sh ì有y ǒu 终zh ōn ɡ始sh ǐ,知zh ī所su ǒ先xi ān 后h òu ,则z é近j ìn 道d ào 矣y ǐ。
古g ǔ之zh ī欲y ù明m ín ɡ明m ín ɡ德d é于y ú天ti ān 下xi à者zh ě,先xi ān 治zh ì其q í国gu ó;欲y ù治zh ì其q í国gu ó者zh ě,先xi ān 齐q í其q í家ji ā;欲y ù齐q í其q í家ji ā者zh ě,先xi ān 修xi ū其q í身sh ēn ;欲y ù修xi ū其q í身sh ēn 者zh ě,先xi ān 正zh èn ɡ其q í心x īn ;欲y ù正zh èn ɡ其q í心x īn 者zh ě,先xi ān 诚ch én ɡ其q í意y ì;欲y ù诚ch én ɡ其q í意y ì者zh ě,先xi ān 致zh ì其q í知zh ī;致zh ì知zh ī在z ài 格g é物w ù。
(完整)《大学》全文及解释
《大学》全文及解释【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原文】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译文】上自国家君王,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原文】《康诰》曰:“克明德。
”《太甲》曰:“顾是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
国学经典“四书”之《大学》全文及译文
大学(《礼记·大学》古本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高尚的德行,在于关爱人民,在于达到最高境界的善。
知道要达到“至善”的境界方能确定目标,确定目标后方能心地宁静,心地宁静方能安稳不乱,安稳不乱方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方能达到“至善”。
凡物都有根本有末节,凡事都有终端有始端,知道了它们的先后次序,就与《大学》的宗旨相差不远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在古代,意欲将高尚的德行弘扬于天下的人,则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意欲治理好自己国家的人,则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家庭;意欲调整好自己家庭的人,则先要修养好自身的品德;意欲修养好自身品德的人,则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意欲端正自己心意的人,则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意欲使自己意念真城的人,则先要获取知识;获取知识的途径则在于探究事理。
探究事理后才能获得正确认识,认识正确后才能意念真城,意念真诚后才能端正心意,心意端正后才能修养好品德,品德修养好后才能调整好家族,家族调整好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好后才能使天下大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从天子到普通百姓,都要把修养品德作为根本。
人的根本败坏了,末节反倒能调理好,这是不可能的。
正像我厚待他人,他人反而慢待我;我慢待他人,他人反而厚待我这样的事情,还未曾有过。
这就叫知道了根本,这就是认知的最高境界。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大学》曾子全文
《大学》曾子全文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2.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毋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慊)。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也?此为诚于中,形于外。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
故君子必诚其意。
3.《诗》云:“瞻彼淇奥,菉竹猗猗。
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僩兮,赫兮喧兮。
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瑟兮僩兮”者,恂栗也。
“赫兮喧兮”者,威仪也。
“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於(呜)戏(呼)!前王不忘。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曰:“克明德。
”太甲曰:“顾諟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4.康诰曰:“作新民。
”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诗》云:“缗(民)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乌)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儒家经典《大学》原文
儒家经典《大学》原文展开全文儒家经典《大学》原文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
盖自天降生民,则既莫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性矣。
然其气质之禀或不能齐,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
一有聪明睿智能尽其性者出于其闲,则天必命之以为亿兆之君师,使之治而教之,以复其性。
此伏羲、神农、黄帝、尧、舜,所以继天立极,而司徒之职、典乐之官所由设也。
三代之隆,其法寖备,然后王宫、国都以及闾巷,莫不有学。
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
夫以学校之设,其广如此,教之之术,其次第节目之详又如此,而其所以为教,则又皆本之人君躬行心得之余,不待求之民生日用彝伦之外,是以当世之人无不学。
其学焉者,无不有以知其性分之所固有,职分之所当为,而各俛焉以尽其力。
此古昔盛时所以治隆于上,俗美于下,而非后世之所能及也!及周之衰,贤圣之君不作,学校之政不修,教化陵夷,风俗颓败,时则有若孔子之圣,而不得君师之位以行其政教,于是独取先王之法,诵而传之以诏后世。
若曲礼、少仪、内则、弟子职诸篇,固小学之支流余裔,而此篇者,则因小学之成功,以着大学之明法,外有以极其规模之大,而内有以尽其节目之详者也。
三千之徒,盖莫不闻其说,而曾氏之传独得其宗,于是作为传义,以发其意。
及孟子没而其传泯焉,则其书虽存,而知者鲜矣!自是以来,俗儒记诵词章之习,其功倍于小学而无用;异端虚无寂灭之教,其高过于大学而无实。
其他权谋术数,一切以就功名之说,与夫百家众技之流,所以惑世诬民、充塞仁义者,又纷然杂出乎其闲。
使其君子不幸而不得闻大道之要,其小人不幸而不得蒙至治之泽,晦盲否塞,反覆沈痼,以及五季之衰,而坏乱极矣!天运循环,无往不复。
宋德隆盛,治教休明。
大学全文及翻译(含白话文
《大学》《中庸》全文及翻译《大学》全文及翻译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拚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肝肺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赡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涧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涧兮者,恂溧也;赫兮喧兮则,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于戏!前王不忘。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曰:“克明德。
”大甲曰:“顾是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云:“邦畿千里,唯民所止。
”诗云:“绵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大学》全文及翻译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
《⼤学》全⽂及翻译原⽂:⼤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学》全⽂及翻译原⽂:⼤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于⾄善。
知⽌⽽后有定,定⽽后能静,静⽽后能安,安⽽后能虑,虑⽽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欲修其⾝者,先正其⼼;欲正其⼼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后知⾄,知⾄⽽后意诚,意诚⽽后⼼正,⼼正⽽后⾝修,⾝修⽽后家齐,家齐⽽后国治,国治⽽后天下平。
⾃天⼦以⾄于庶⼈,壹是皆以修⾝为本。
其本乱⽽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也。
所谓诚其意者,⽏⾃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此之谓⾃谦。
故君⼦必慎其独也。
⼩⼈闲居为不善,⽆所不⾄,见君⼦⽽后厌然,拚其不善,⽽著其善。
⼈之视⼰,如见其肝肺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故君⼦必慎其独也。
曾⼦⽈:“⼗⽬所视,⼗⼿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体胖,故君⼦必诚其意。
诗云:“赡彼淇澳,绿⽵猗猗,有斐君⼦,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涧兮,赫兮喧兮,有斐君⼦,终不可煊兮。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修也;瑟兮涧兮者,恂溧也;赫兮喧兮则,威仪也;有斐君⼦,终不可煊兮者,道盛德⾄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于戏!前王不忘。
”君⼦贤其贤⽽亲其亲,⼩⼈乐其乐⽽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克明德。
”⼤甲⽈:“顾是天之明命。
”帝典⽈:“克明峻德。
”皆⾃明也。
汤之盘铭⽈:“苟⽇新,⽇⽇新,⼜⽇新。
”康诰⽈:“作新民。
”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所不⽤其极。
诗云:“邦畿千⾥,唯民所⽌。
”诗云:“绵蛮黄鸟,⽌于丘隅。
”⼦⽈:“于⽌,知其所⽌,可以⼈⽽不如鸟乎?”诗云:“穆穆⽂王,于缉熙敬⽌。
”为⼈君⽌于仁,为⼈⾂⽌于敬,为⼈⼦⽌于孝,为⼈⽗⽌于慈,与国⼈交⽌于信。
⼦⽈:“听讼,吾犹⼈也,必也使⽆讼乎!”⽆情者不得尽其辞,⼤畏民志,此谓知本。
《大学》的全文及译文
《大学》的全文及译文《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
下面小编收集了《大学》的全文及译文,欢迎阅读!【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翻译】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翻译】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原文】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翻译】上自国家君王,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原文】《康诰》曰:“克明德。
《大学》原文全文无删减版
【大学经文】『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3』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4』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5』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6』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7』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第一传:明明德】『1』康诰曰:「克明德。
」『2』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
」『3』帝典曰:「克明峻德。
」『4』皆自明也。
【第二传:亲民】『1』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2』康诰曰,「作新民。
」『3』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4』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第三传:止于至善】『1』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2』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3』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
」为人君,止於仁;为人臣,止於敬;为人子,止於孝;为人父,止於慈;与国人交,止於信。
『4』诗云,「瞻彼淇澳,绿竹猗猗。
有斐君子。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僩兮,赫兮喧兮。
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5』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
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
此以没世不忘也。
【第四传:本末】『1』子曰:「听讼,吾犹人也。
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
此谓知本。
【第五传:格物致知】『程子补充』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至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
大学全文及译文
《大学》全文及译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平易近,在止于至善.知止尔后有定,定尔后能静,静尔后能安,安尔后能虑,虑尔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世界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尔后知至,知至尔后意诚,意诚尔后心正,心正尔后身修,身修尔后家齐,家齐尔后国治,国治尔后世界平.自皇帝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正人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正人尔后厌然,拚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肝肺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正人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正人必诚其意.诗云:“赡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正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涧兮,赫兮喧兮,有斐正人,终不成煊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涧兮者,恂溧也;赫兮喧兮则,威仪也;有斐正人,终不成煊兮者,道大德至善,平易近之不克不及忘也.诗云:“于戏!前王不忘.”正人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是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平易近.”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正人无所不必其极.诗云:“版图千里,唯平易近所止.”诗云:“绵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平易近志,此谓知本.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惕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怖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置若罔闻,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友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敬畏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世界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之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成以齐其家.所谓治国必齐其家者,其家不成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正人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尔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斯.此谓一言贲事,一人定国.尧舜率世界以仁,而平易近从之;桀纣率世界以暴,而平易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平易近不从.是故正人有诸己尔后求诸人,无诸己尔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尔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尔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恰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尔后平易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所谓平世界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平易近兴孝,上长长而平易近兴弟,上恤孤而平易近不倍,是以正人有挈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挈矩之道.诗云:“乐只正人,平易近之怙恃.”平易近之所好好之,平易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平易近之怙恃.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平易近具尔瞻.”有国者不成以掉慎,辟则为世界戮矣.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天主,仪监于殷,峻命不轻易.”道得众则得国,掉众则掉国.是故正人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效.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平易近施夺,是故财聚则平易近散,财散则平易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康诰曰:“唯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掉之矣.楚书曰:“楚国无认为宝,惟善认为宝.”舅犯曰:“亡人无认为宝,仁亲为宝.”秦誓曰:“如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为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百姓,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瑁嫉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实不克不及容,以不克不及保我子孙百姓,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中国同.此谓唯仁工资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克不及举,举而不克不及先,命也.见不善而不克不及退,退而不克不及速,过也.大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是故正人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掉之.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家.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剥削之臣.与其有剥削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度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度,灾祸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度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译文大学的主旨在于弘扬光亮正大的品格,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美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干够志向果断;志向果断才干够沉着不躁;沉着不躁才干够问心无愧;问心无愧才干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干够有所收成.每样器械都有基本有枝未,每件工作都有开端有终结.明确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成长的纪律了.古代那些要想在世界弘扬光亮正大品格的人,先要治理好本身的国度;要想治理好本身的国度,先要治理好本身的家庭和家族;要想治理好本身的家庭和家族,先要教养自身的品性;要想教养自身的品性,先要正直本身的心思;要想正直本身的心思,先要使本身的意念真挚;要想使本身的意念真挚,先要使本身获得常识;获得常识的门路在于熟悉.研讨万事万物.经由过程对万事万物的熟悉.研讨后才干获得常识;获得常识后意念才干真挚;意念真挚后心思才干正直;心思正直后才干教养品性;品性教养后才干治理好家庭和家族;治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干治理好国度;治理好国度后世界才干宁靖.上自国度元首,下至平平易近苍生,人人都要以教养品性为基本.若这个基本被捣乱了,家庭.家族.国度.世界要治理好是不成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颠倒却想做功德情,这也同样是不成能的!这就叫做抓住了基本,这就叫常识达到极点了.使意念真挚的意思是说,不要本身诱骗本身.要像厌恶腐臭的气息一样,要像爱好英俊丽的女人一样,一切都发自心坎.所以,品格崇高的人哪怕是在一小我独处的时刻,也必定要谨严.品格低下的人在暗里里无恶不作,一见到品格崇高的人便躲躲闪闪,掩饰本身所做的坏事而自吹自擂.殊不知,他人看你本身,就像能看见你的心肺肝脏一样清晰,掩饰有什么用呢?这就叫做心坎的真实必定会表示到外表上来.所以,品格崇高的人哪怕是在一小我独处的时刻,也必定要谨严.曾子说:“十只眼睛看着,十只手指着,这岂非不令人害怕吗?!”财宝可以装潢衡宇,品格却可以教养身心,使气量气度宽广而身材舒泰安康.所以,品格崇高的人必定要使本身的意念真挚.《诗经》说:“看那淇水弯弯的岸边,嫩绿的竹子郁郁葱葱.有一位温文尔雅的正人,研讨学问如加工骨器,不竭商讨;修炼本身如打磨美玉,重复揣摩.他稳重而爽朗,内心堂堂.如许的一个温文尔雅的正人,真是令人难忘啊!”这里所说的“如加工骨器,不竭商讨”,是指做学问的立场;这里所说的“如打磨美玉,重复揣摩”,是指自我修炼的精力;说他“稳重而爽朗”,是指贰心坎谨严而有所戒惧;说他“内心堂堂”,是指他异常威严;说“如许一个温文尔雅的正人,可真是令人难忘啊!”是指因为他品格异常崇高,达到了最完美的境界,所以使人难以忘却.《诗经》说:“啊啊,前代的君王真使人难忘啊!”这是因为君主贵族们可以或许以前代的君王为范例,尊敬圣人,亲近亲族,一般平平易近苍生也都遭遇恩惠膏泽,享受安乐,获得好处.所以,固然前代君王已经逝世,但人们照样永久不会忘却他们.《康诰》说:“可以或许弘扬光亮的品格.”《太甲》说:“时刻不忘这上天付与的光亮禀性.”《尧典》说:“可以或许弘扬崇高的品格.”这些都是说要本身弘扬光亮正大的品格.商汤王刻在洗澡盆上的规语说”假如可以或许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 《康诰》说:“鼓励人弃旧图新.” 《诗经》说,“周朝固然是旧的国度,但却禀受了新的天命.”所以,品格崇高的人无处下寻求完美.《诗经》说:“京城及其四周,都是老苍生神往的地方.”《诗经》又说:“‘绵蛮’叫着的黄鸟,栖息在山冈上.”孔子说:“连黄鸟都知道它该栖息在什么地方,岂非人还可以不如一只鸟儿吗?”《诗经》说:“品格崇高的文王啊,为人光亮磊落,做事始终稳重谨严.”做国君的,要做到仁爱;做臣子的,要做到恭顺;做后代的,要做到孝敬;做父亲的,要做到慈爱;与他人来往,要做到讲信誉.孔子说:“听诉讼审理案子,我也和他人一样,目标在于使诉讼不再产生.”使隐瞒真实情形的人不敢花言巧语,使人心畏服,这就叫做抓住了基本.之所以说教养自身的品性要先正直本身的心思,是因为心有恼怒就不克不及够正直;心有恐怖就不克不及够正直;心有爱好就不克不及够正直;心有放心就不克不及够正直.心思不正直就像心不在本身身上一样:固然在看,但却像没有看见一样;固然在听,但却像没有听见一样;固然在吃器械,但却一点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所以说,要教养自身的品性必需要先正直本身的心思.之所以说治理好家庭和家族要先教养自身,是因为人们对于本身友爱的人会有偏幸;对于本身厌恶的人会有偏恨;对于本身敬畏的人会有倾向;对于本身同情的人会有偏幸;对于本身歧视的人会有成见.是以,很少有人能爱好或人又看到那人的缺陷,厌恶或人又看到那人的长处.所以有谚语说:“人都不知道本身孩子的坏,人都不知足本身庄稼的好.”这就是不教养自身就不克不及治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之所以说治理国度必须先治理好本身的家庭和家族,是因为不克不及管教好家人而能管教好他人的人,是没有的,所以,有教养的人在家里就受到了治理国度方面的教导:对怙恃的孝敬可以用于侍奉君主;对兄长的恭顺可以用于侍奉官长;对后代的慈爱可以用于统治平易近众.《康浩》说:“如同爱护婴儿一样.”心坎真挚地去寻求,即使达不到目标,也不会相差太远.要知道,没有先学会了养孩子再去出嫁的人啊!一家仁爱,一国也会鼓起仁爱;一家礼让,一国也会鼓起礼让;一人贪心暴戾,一国就会图为不轨.其接洽就是如许慎密,这就叫做:一句话就会坏事,一小我就能安定国度.尧舜用仁爱统治世界,老苍生就追跟着仁爱;桀纣用凶狠统治世界,老苍生就追跟着凶狠.统治者的敕令与本身的现实做法相反,老苍生是不会屈服的.所以,品格崇高的,老是本身先做到.然后才请求他人做到;本身先不如许做,然后才请求他人不如许做.不采纳这种推己及人的恕道而想让他人按本身的意思去做,那是不成能的.所以,要治理国度必须先治理好本身的家庭和家族.《诗经》说:“桃花鲜美,树叶稀疏,这个姑娘出嫁了.让全家人都和气.”让全家人都和气,然后才干够让一国的人都和气.《诗经》说:“兄弟和气.”兄弟和气了,然后才干够让一国的人都和气.《诗经》说:“容貌举止稳重严正,成为四方国度的榜样.”只有当一小我无论是作为父亲.儿子,照样兄长.弟弟时都值得人师法时,老苍生才会去师法他.这就是要治理国度必须先治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之所队说平定世界要治理好本身的国度,是因为,在上位的人尊敬白叟,老苍生就会孝敬本身的怙恃,在上位的人尊敬长辈,老苍生就会尊敬本身的兄长;在上位的人体恤救援孤儿,老苍生也会同样跟着去做.所以,品格崇高的人老是实施以身作则,推已及人的“絜矩之道”.假如厌恶上司对你的某种行动,就不要用这种行动去看待你的部属;假如厌恶部属对你的某种行动,就不要用这种行动去看待你的上司;假如厌恶在你前面的人对你的某种行动,就不要用这种行动去看待在你后面的人;假如厌恶在你后面的人对你的某种行动,就不要用这种行动去看待在你前面的人;假如厌恶在你右边的人对你的某种行动,就不要用这种行动去看待在你左边的人;假如厌恶在你左边的人对你的某种行动,就不要用这种行动去看待在你右边的人.这就叫做“絜矩之道”.《诗经》说:“使人甘拜下风的国君啊,是老苍生的怙恃.”老苍生爱好的他也爱好,老苍生厌恶的他也厌恶,如许的国君就可以说是老苍生的怙恃了.《诗经》说:“巍峨的南山啊,岩石矗立.卑微的尹太师啊,苍生都瞻仰你.”统治国度的人不成不谨严.稍有偏颇,就会被世界人颠覆.《诗经》说:“殷朝没有损掉平易近心的时刻,照样可以或许与上天的请求相符的.请用殷朝作个警惕吧,守住天命其实不是一件轻易的事.”这就是说,得到平易近心就能得到国度,掉去平易近心就会掉去国度.所以,品格崇高的人起首重视教养德行.有德行才会有人拥戴,有人拥戴才干保有地盘,有地盘才会有财宝,有财宝才干供应应用,德是基本,财是枝末,假如把基本当成了外在的器械,却把枝末当成了内涵的基本,那就会和老苍生争取好处.所以,君王聚财敛货,平易近心就会掉散;君王散财于平易近,平易近心就会聚在一路.这正如你措辞不讲道理,人家也会用不讲道理的话来答复你;财贿来路不明不白,总有一天也会不明不白地掉去.《康浩》说:“天命是不会持之以恒的.”这就是说,积德便会得到天命,不成善便会掉去天命.《楚书》说:“楚国没有什么是宝,只是把善当作宝.”舅犯说,“亡命在外的人没有什么是宝,只是把仁爱当作宝.”《秦誓》说:“假如有如许一位大臣,忠实诚实,固然没有什么特此外本领,但贰气量气度宽广,有容人的肚量,他人有本领,就如同他本身有一样;他人德才兼备,贰甘拜下风,不只是在口头上暗示,而是打心眼里赞美.用这种人,是可以呵护我的子孙和苍生的,是可认为他们造福的啊!相反,假如他人有本领,他就妒嫉.厌恶;他人德才兼备,他便想方设法压抑,排斥,无论若何容忍不得.用这种人,不但不克不及呵护我的子孙和苍生,并且可以说是安全得很!”是以,有仁德的人会把这种容不得人的人流放,把他们驱赶到遥远的四夷之地去,不让他们同住在国中.这解释,有德的人爱憎分明,发明贤才而不克不及提拔,提拔了而不克不及重用,这是慢待:发明恶人而不克不及,了而不克不及把他驱赶得远远的,这是错误.爱好世人所厌恶的,厌恶世人所爱好的,这是违反人的赋性,灾害确定要落到本身身上.所以,做国君的人有准确的门路:忠实信义,便会获得一切;骄奢放肆,便会掉去一切.临盆财宝也有准确的门路;临盆的人多,花费的人少;临盆的人勤恳,花费的人节俭.如许,财宝便会经常充足.仁爱的人仗义疏财以教养自身的德行,不仁的人不吝以性命为代价去敛钱发家.没有在上位的人爱好仁德,而鄙人位的人却不爱好忠义的;没有爱好忠义而做事却半途而废的;没有国库里的财物不是属于国君的.孟献子说:“养了四匹马拉车的士大夫之家,就不需再去养鸡养猪;祭奠用冰的卿大夫家,就不要再去养牛养羊;失去一百辆兵车的诸侯之家,就不要去收养搜索平易近财的家臣.与其有搜索平易近财的家臣,不如有偷窃器械的家臣.”这意思是说,一个国度不该该以财贿为好处,而应当以仁义为好处.做了国君却还同心专心想着剥削财贿,这必定是有小人在引诱,而那国君还认为这些小人是大好人,让他们行止理国度大事,成果是天灾人祸一齐降临.这时虽有贤良的人,却也没有方法抢救了.所以,一个国度不该该以财贿为好处,而应当以仁义为好处.。
《大学》全文及白话翻译
《⼤学》全⽂及⽩话翻译⼤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于⾄善。
知⽌⽽后有定,定⽽后能静,静⽽后能安,安⽽后能虑,虑⽽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欲修其⾝者,先正其⼼;欲正其⼼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后知⾄,知⾄⽽后意诚,意诚⽽后⼼正,⼼正⽽后⾝修,⾝修⽽后家齐,家齐⽽后国治,国治⽽后天下平。
⾃天⼦以⾄于庶⼈,壹是皆以修⾝为本。
其本乱⽽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也。
所谓诚其意者,⽏⾃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此之谓⾃谦。
故君⼦必慎其独也。
⼩⼈闲居为不善,⽆所不⾄,见君⼦⽽后厌然,拚其不善,⽽著其善。
⼈之视⼰,如见其肝肺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故君⼦必慎其独也。
曾⼦⽈:“⼗⽬所视,⼗⼿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体胖,故君⼦必诚其意。
诗云:“赡彼淇澳,绿⽵猗猗,有斐君⼦,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涧兮,赫兮喧兮,有斐君⼦,终不可煊兮。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修也;瑟兮涧兮者,恂溧也;赫兮喧兮则,威仪也;有斐君⼦,终不可煊兮者,道盛德⾄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于戏!前王不忘。
”君⼦贤其贤⽽亲其亲,⼩⼈乐其乐⽽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克明德。
”⼤甲⽈:“顾是天之明命。
”帝典⽈:“克明峻德。
”皆⾃明也。
汤之盘铭⽈:“苟⽇新,⽇⽇新,⼜⽇新。
”康诰⽈:“作新民。
”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所不⽤其极。
诗云:“邦畿千⾥,唯民所⽌。
”诗云:“绵蛮黄鸟,⽌于丘隅。
”⼦⽈:“于⽌,知其所⽌,可以⼈⽽不如鸟乎?”诗云:“穆穆⽂王,于缉熙敬⽌。
”为⼈君⽌于仁,为⼈⾂⽌于敬,为⼈⼦⽌于孝,为⼈⽗⽌于慈,与国⼈交⽌于信。
⼦⽈:“听讼,吾犹⼈也,必也使⽆讼乎!”⽆情者不得尽其辞,⼤畏民志,此谓知本。
所谓修⾝在正其⼼者,⾝有所忿惕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国学经典诵读《大学》原文3篇
国学经典诵读《大学》原文第一篇:《大学》原文诵读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知至,有一者而止,曰:修身;有一者而行,曰:养气;有一者而念,曰:敬神;有一者而信,曰:正名。
修身则道立,养气则生存,敬神则心灵,正名则自明。
道立则不悔,生存则不忧,心灵则神明,自明则得正。
所以修身在正其心,所以养气在诚其意,所以敬神在致其知,所以正名在正其治。
知其修身之正,而后能修身;知其养气之正,而后能养气;知其敬神之正,而后能敬神;知其正名之正,而后能正名。
知正四者之正,则可得無悔矣。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虑事而有得,则知至矣。
第二篇:《大学》原文的中文翻译大学的道路,在于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而且,这条路上,知道要懂得‘知止’。
知道要‘知止’,然后才能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才能安;安而后才能虑;虑而后才能得。
任何事情都有其本末,都有起点和终点,只有懂得事情的先后,才有走近正确道路的可能。
古人要想明明德于天下,就要先治理好国家。
要治理好国家,就要先治理好家庭。
要治理好家庭,就要先修身。
要修身,就要把心理调整正常。
要调整心理,先要维护自己的意志;要维护意志,就要努力使自己的内心保持纯真;要保持纯真,就要才能掌握物理知识,才能养成勤学习的好习惯。
大学中庸全文及译文
大学中庸全文及译文《大学》是孔子学说中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篇章之一。
下面是《大学》的全文及其英文译文:《大学》全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轻,而其所轻者重,以继细。
是故君子居则观其仪,动则观其止,夫唯仁者能以观于事物。
所厚非责于人,所轻非取于人。
所厚者其所与有之,所轻者其所与无之。
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是故非其地不安,非其民不存。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履乎身,行乎世。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大学》英文译文:The Way of the Great Learning lies in illuminating virtue, loving the people, and stopping at utmost goodness.Having knowledge of where to stop is only possible after achieving stability, and being stable is only possible after finding tranquility. Once tranquility is achieved, only then can one attain peace; and with peace comes the ability to think clearly. Only after effective thinking can one achieve success.Things have their origins and their endings, and affairs have their appointed times. Knowing the order of precedence will lead to a nearby path.In ancient times, those who wished to bring virtue to the world began by governing their own states. Those who sought to govern their states first sought to bring order to their families. Those who wished to bring order to their families first sought self-improvement. Those who wished to improve themselves first sought to rectify their hearts. Those who wished to rectify their hearts first sought sincerity in their intentions. Those who wished to be sincere in their intentions first sought knowledge. The attainment of knowledge begins with the investigation of things.By investigating things, knowledge is attained. Once knowledge is attained, intentions become sincere. Once intentions are sincere, theheart is rectified. Once the heart is rectified, the self is cultivated. Once the self is cultivated, the family is regulated. Once the family is regulated, the state is orderly. Once the state is orderly, there is peace throughout the world.From the Emperor down to the common people, all must regard cultivating the self as fundamental. If this fundamental is in disarray and remains uncorrected, then failure is certain.What one thinks highly of should not be imposed on others, and what one thinks little of should not be demanded from others.Therefore, when a superior person is in repose, they observe how they conduct themselves. When they are in motion, they observe how they come to a halt. Only a person of benevolence is capable of observing things as they are.What one thinks highly of is not for the sake of others; what one thinks little of is not from their disgust with others. What one thinks highly of is what they themselves possess; what one thinks little of is what they themselves lack.Therefore, the superior person is calm, never forgetting the danger, but ensuring their safety; they’re alert, not forgetting their ruination, but ensuring their preservation. They maintain order, never forgetting the turmoil,。
《大学》全文原文
《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赡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涧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涧兮者,恂溧也;赫兮喧兮则,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于戏!前王不忘。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曰:“克明德。
”《大甲》曰:“顾是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云:“周虽旧邦,其命惟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章句子程子曰:「大学孔氏之遗书。
而初学入德之门也。
於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之。
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
『2』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静,静而後能安,安而後能虑,虑而後能得。
『3』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後则近道矣。
『4』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5』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诚,意诚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齐,家齐而後国治,国治而後天下平。
『6』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7』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右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旧本颇有错简,今因程子所定,而更考经文,别为序次如左。
第一章『1』康诰曰:「克明德。
」『2』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
」『3』帝典曰:「克明峻德。
」『4』皆自明也。
右传之首章,释明明德。
第二章『1』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2』康诰曰:「作新民。
」『3』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4』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右传之二章,释新民。
第三章『1』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2』诗云:「缗蛮黄鸟,止於丘隅。
」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3』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
」为人君,止於仁;为人臣,止於敬;为人子,止於孝;为人父,止於慈;与国人交,止於信。
『4』诗云:「瞻彼淇澳,箓(绿)竹猗猗。
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僴(xiàn)兮,赫兮喧兮。
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僴(xiàn)兮」者,恂栗也;「赫兮諠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5』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
此以没世不忘也。
右传之三章,释止於至善。
第四章子曰:「听讼,吾犹人也。
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
此谓知本。
右传之四章,释本末。
第五章『1』此谓知本。
『2』此谓知之至也。
右传之五章,盖释格物致知之义,而今亡矣。
闲尝窃取程子之意,以补之曰:「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至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
惟於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
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
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
至於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第六章『1』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2』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後厌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3』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4』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右传之六章,释诚意。
第七章『1』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zhi),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2』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3』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右传之七章,释正心修身。
第八章『1』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jin)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
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2』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3』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右传之八章,释修身齐家。
第九章『1』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国。
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2』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
」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後嫁者也。
『3』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
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4』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
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
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後求诸人,无诸己而後非诸人。
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5』故治国在齐其家。
『6』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於归,宜其家人。
」宜其家人,而後可以教国人。
『7』诗云:「宜兄宜弟。
」宜兄宜弟,而後可以教国人。
『8』诗云:「其仪不忒(te),正是四国。
」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後民法之也。
『9』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右传之九章,释齐家治国。
第十章『1』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xie)矩之道也。
『2』所恶於上,毋以使下;所恶於下,毋以事上;所恶於前,毋以先後;所恶於後,毋以从前;所恶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恶於左,毋以交於右。
此之谓絜(xie)矩之道。
『3』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4』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戮矣。
『5』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於殷,峻命不易。
」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6』是故君子先慎乎德。
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7』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8』外本内末,争民施夺。
『9』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10』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11』康诰曰:「惟命不於常。
」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12』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
」『13』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14』秦誓曰:「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
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寔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
人之有技,娼(去昌加冒,音冒)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寔(实)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
」『15』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
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
『16』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
『17』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
『18』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19』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20』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21』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
『22』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於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
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23』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
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右传之十章,释治国平天下。
凡传十章:前四章统论纲领指趣;後六章细论条目工夫。
其第五章乃明善之要。
第六章乃诚身之本,在初学;尤为当务之急。
读者不可以其近而忽之也。
第一章大学之道经『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
『2』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静,静而後能安,安而後能虑,虑而後能得。
『3』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後则近道矣。
传第1章『1』康诰曰:「克明德。
」『2』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
」『3』帝典曰:「克明峻德。
」『4』皆自明也。
右传之首章,释明明德。
第2章『1』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2』康诰曰:「作新民。
」『3』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4』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右传之二章,释新民。
第3章『1』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2』诗云,「缗蛮黄鸟,止於丘隅。
」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3』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
」为人君,止於仁;为人臣,止於敬;为人子,止於孝;为人父,止於慈;与国人交,止於信。
『4』诗云,「瞻彼淇澳,箓(绿)竹猗猗。
有斐君子。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僴(xiàn)兮,赫兮喧兮。
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僴(xiàn)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5』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
此以没世不忘也。
右传之三章,释止於至善。
第4章子曰:「听讼,吾犹人也。
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
此谓知本。
右传之四章,释本末。
本章内容提要一、儒家1、孔子2、儒家的现在与未来二、大学之道与小学之道1、儒家的大小2、佛教的大小三、明明德1、什么是明德2、为何要明德3、如何明德四、新民1、何为新民2、新民之心3、如何新民五、定静安虑得1、道教的得道之法2、法相唯识论的求道之法六、儒家的理想1、君子儒2、儒家的生死观3、“中庸”——儒家的最高理想境界第二章格物致知右传之五章,盖释格物致知之义,而今亡矣。
闲尝窃取程子之意,以补之曰:「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至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
惟於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
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
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
至於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本章大纲一、格物致知的目的二、人之道从何而来三、佛教的格物致知四、儒家的格物致知1、格自然之物2、格社会之物3、格物致知的经典——《周易》五、善恶的来源——现代伦理学视野下的格物致知1、传统契约理论2、罗尔斯的新契约3、传统功利主义4、新功利主义第6章『1』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
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2』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後厌然。
揜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於中,形於外。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3』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4』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
故君子必诚其意。
右传之六章,释诚意。
本章提纲一、《大学》之诚二、《中庸》之诚三、良心——现代伦理学视野下的诚意1、良心的定义2、良心的分类(1)以评价结果分(2)以评价标准分3、良心与名誉(1)同向(2)异向四、良心与道德评价第7章『1』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zhi),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2』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