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地质学 复习

灾害地质学 复习
灾害地质学 复习

一、概念(分):

灾害:一次在时间和空间上较为集中的事故,事故发生期间当地的人类群体及其财产遭到严重威胁并造成巨大损失,以至家庭结构、社会结构也受到不可忽视的影响。

地质灾害:在地球的发展演化过程中,各种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所形成的灾害性地质事件。一般认为,地质灾害是指地质作用使地质环境产生突发的或渐进的破坏,并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的现象或事件。

易损性:是指受灾体遭受地质灾害破坏机会的多少与发生损毁的难易程度。由受灾体自身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决定

受灾体价值损失率:是指受灾体遭受破坏损失的价值的比率,它是易损性评价的重要内容。

灾害敏感度:指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评价区内人类及其财产和所处的环境对地质灾害的敏感水平和可能遭受危害的程度。

间接损失:指一场灾难中第二顺序产生的后果,如灾害引发的饥谨、疾病、生产萧条、失业增加以及精神伤害等。间接损失比直接损失持续的时间要长得多,其影响多是无形的,很难用货币来估量。

承灾能力:指人类社会对地质灾害的预防、治理程度及灾后的恢复能力。

地震:地壳在内、外营力作用下,集聚在岩石圈内的能量突然释放,产生震动弹性波,从震源向四周传播引起的地面的快速颤动。

地震波:地震震源释放的能量,以弹性波的形式传播出来。分为面波和体波震级:地震本身能量的大小(是指距震中100km的标准地震仪所记录的以微米表示的最大振幅(A)的对数值)

烈度:是指地震对地面以及各类建筑物的影响或破坏程度

等震线:在地形图上注明地震时各地烈度,然后把烈度相同的地点用曲线连接起来,便可构成等震线图

基本烈度:指某一地区在以后一定期限内(50~100年)可能遭遇的地震最大烈度。实质上是中长期地震预报在抗震、防震上的具体估量。

地震效应:在地震影响范围内,地壳表层出现的各种震害及破坏现象

地震监测:是地震预报的基础,通过布设测震站点、前兆观测网络及信息传

输系统提供基本的地震信息,从而进行地震预报及防灾减灾决策

火山前兆:火山活动常伴随着地下热异常过程、区域应力场变化和火山物质的迁移,出现的各种环境异常变化

斜坡地质灾害:体积巨大的表层物质(岩、土体)由于地震、降水、风化等原因失稳,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向下运动,对沿途的建筑、人员、田地形成较大损失的地质灾害

崩塌: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的地质现象。

滑坡:在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下,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整体”或局部保持岩土体结构而向下滑动的过程和现象及其形成的地貌形态

泥石流:斜坡或沟谷中松散碎屑物质被暴雨或积雪、冰川消融水所饱和,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或沟谷流动的一种特殊洪流

倒石堆:大小不等、零乱无序的岩块(土块)呈锥状堆积在坡脚的堆积物,称崩积物。

醉汉林:滑坡体经滑坡破坏后,其上的树木也随之东倒西歪,称之。

地面沉降:指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地表垂直下降现象

地裂缝:地表岩土体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作用下,产生开裂并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裂缝的现象。

岩溶地面塌陷:覆盖在溶蚀洞穴之上的松散土体,在外动力或人为因素作用下产生的突发地面破坏,其结果多形成圆锥形陷坑。

矿山地质灾害:因大规模采矿活动而使矿区自然地质环境发生变异,产生影响人类正常生活和生产的灾害性地质作用或现象

矿区荒漠化:矿山“三废”及露天剥矿使原有地表生态系统遭受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土地生产力下降、土地资源丧失、,呈现地表荒芜、砂石裸露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

冒顶跨帮:地下洞室开挖后,由于卸荷回弹,应力和水分重新分布,当围岩承受不了时就会发生变形和破坏

岩爆:又称冲击地压,承受强大地压的脆性煤、矿体或岩体,在其极限平衡

状态受到破坏时向自由空间突然释放能量的动力现象

煤与瓦斯突出:在煤矿地下开采过程中,从煤壁向采掘工作面瞬间突然喷出大量煤粉和瓦斯的现象

荒漠化: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

沙漠化:是指在沙质地表产生的土壤风蚀、风沙沉积、沙丘前移及粉尘吹扬等一系列过程和现象,

土壤盐渍化:是盐分在地表土层中逐渐富集的一种渐变性地质灾害。系指土壤中盐、碱含量超过正常耕作土壤水平,以致作物开始生长时就受到伤害

二、填空选择:分

1、地质灾害按成因分类、按地质环境变化速度分类

(1)自然动力型地质灾害、(2)人为动力型地质灾害、(3)自然与人为复合动力型地质灾害

1)突发性地质灾害、2)渐进性地质灾害

2、地质灾害的评估类型(按时间,按范围)

按时间:灾前评估、灾期跟踪评估、灾后总结评估

按范围:点评估、面评估、区域评估

3、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的内容:

1)危险性评价、2)易损性评价、3)破坏损失评价、4)防治工程评价4、突发性地质灾害危险性分析的重要指标—地质灾害发生概率,地灾发展速率是地裂缝、地面沉降等渐进性地质灾害危险性分析的基础指针

5、地质灾害经济损失类型:直接经济损失、间接经济损失

6、减灾系统工程的主要内容

1.监测与预报、

2.灾害评估、

3.防灾与抗灾、

4.救灾

7、地质灾害分析方法:类比分析、因果分析、统计分析

8、地震要素:震源、震中、震中距

9、按震源深度分为:浅源、中源和深源三类;

10、地震的成因类型: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冲击地震、诱发地

11、地震序列:前震、主震、余震

12、全球主要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欧

亚)地震带、大洋中脊地震带、东非裂谷地震带

13、火山的类型(活火山、休眠火山、死火山)及喷发样式(裂

隙式、中心式)火山喷发的产物(气态、液态、固态)

14、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是影响矿山地质环境的主要因素

15、地面变形地质灾害的形式分类: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缝、渗透变形、特殊岩土胀缩变形

16、典型的滑坡滑动面由陡倾的拉张段(后)、缓倾的滑移段(中)和平缓以至反翘的阻滑段(前)三部分组成。

三、简述每小题10分,共分

1、灾害效应的类型。

1)原生灾害效应:灾害本身造成的效应。如地震造成的房屋倒塌、滑坡

掩埋房屋、矿井瓦斯爆炸造成人员伤亡等。

2)次生灾害效应:主要灾害事件诱发的灾害性过程造成的,如地震造成

煤气酿成火灾等。

3)后续灾害效应:往往是长期的,甚至是永久性的。其中包括野生生物

的绝灭、洪水造成的河道变迁、火山造成的农作物减产、气候变化等。

2、简述灾害损失(直接、间接)

1)直接损失:指灾害发生后立即产生的后果,如地震后建筑物的破坏

情况、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等;多数可用货币价值来衡量损失的大小。

2)间接损失:指一场灾难中第二顺序产生的后果,如灾害引发的饥谨、

疾病、生产萧条、失业增加以及精神伤害等。间接损失比直接损失持

续的时间要长得多,其影响多是无形的,很难用货币来估量。

3、地质灾害的内涵

1)动力条件: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和人为地质作用。伴随科技发展,

人类活动范围、活动能力直线上升,充分显示了人类对地表形态和物

质组成的巨大改造力量,人为地质作用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和利用。

2)后果:只有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产生破坏和影响的地质事

件才是地质灾害,无人区的火山喷发、滑坡、泥石流不是地质灾害,

往往会有利于人类的未来开发。

4、中国地质灾害空间分布规律

1、平原、丘陵区沉降与塌陷为主的地质灾害大区

位于山海关以南,太行山、武当山、大娄山一线以东,包括中国东部和东南部的广大地区。

2、山地斜坡变形破坏为主的地质灾害大区

包括长白山南段、阴山东段,长城以南,阿尼玛卿山、横断山北段一线以东、雅鲁藏布江以南的广大地区,属中国中部地区、青藏高原南部及东北部分地区。

3、内陆高原、盆地干旱、半干旱风沙为主的地质灾害大区

地处秦岭、昆仑山一线以北、由高原、沙漠、戈壁及高大山系、盆地、平原等地貌类型组成。

4、青藏高原及大、小兴安岭北段地区冻融为主的地质灾害大区

位于青藏高原中北部及大、小兴安岭北段地区,大地构造上属于青藏断块和东北断块区。

5、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的目的;

通过揭示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规律,评价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及其所生成的破坏损失、人类社会在现有的经济条件下抗御灾害的能力,运用经济学原理评价减灾防灾的经济投入及取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6、地质灾害破坏损失损失核算方法

①成本价值损失核算:以受灾体成本价值为基数,根据其灾害损失程度或者

修复成本、防灾成本投入核算受灾体的价值损失。

②收益损失核算:以受灾体可能收益为基数,根据其灾害损失程度核算受灾

体价值损失,主要适用于农作物价值损失核算。

③成本—收益价值损失核算:以受灾体的成本和收益为基数,根据其灾害损

失程度核算受灾体价值损失,主要适用于资源价值损失核算。

7、减灾防灾的基本原则(7条)

1)树立全民减灾防灾意识,提高全社会的防灾抗灾能力

2)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

3)群众性与专业性相结合

4)突出重点,兼顾一般

5)减灾与发展并重,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减灾对策

6)积极开展灾害科学研究,充分发挥政府的协调职能

7)避免盲目发展,保护生态环境

8、地质灾害监测的目的与内容

1)监测的目的:是了解和掌握灾害的发生与演变规律,适时捕捉地质灾害临近爆发成灾的特征信息,及时预报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趋势,从而减轻地质灾害损失。

2)监测内容:包括成灾条件的监测、成灾过程的监测以及地质灾害防治效益的反馈监测。

9、地质灾害防治的基本原则

1、预防为主的原则:通过人为活动,减少风险,削弱强度、降低损失

2、全面规划与重点防治相结合的原则:分清主次,重要地点重点防治

3、防治地质灾害与社会经济活动相结合的原则

4、防治工程最优化原则:最小投入,最大效益。使地灾防治实现科学性、可

操作性、和最小风险与最佳效益的有机结合

10、地质灾害防治的基本途径和措施

1)地质灾害防治的基本途径

控制灾害源、消除或减弱灾害体的活动能量,减少灾害威胁。

对受灾体采取防护或避让等保护措施,使其免受灾害破坏,或增强受灾体的抗御能力。

2)地质灾害防治的措施

削弱灾害活动强度措施

受灾体防护措施

监测预报措施

灾害避让措施

11、地震灾害的特点

(1)发生突然,来势凶猛,瞬间摧毁一座文明的城市。

(2)成因的特殊性使得地震临震预报工作还很不成熟。

(3)诱发多种次生灾害。有时次生灾害的严重程度大大超过地震灾害本身造成的损失。

(4)在地震灾害的发生过程中,有时无震成灾。

12、地震预报的主要内容及现状

1)预报的主要内容

地震参数预报:以预报地震事件发生时间、地点和强度三个参数为主,即狭义的地震预报。

地震灾害预测:长期预测(几年到几十年)、中短期预报(几个月到几年)、临震预报(几天之内)。

地震灾害损失预测:评估潜在地震灾害的损失,预测未来地震灾害中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2)预报现状:长期预报较为成功、中短期预报成功率20%

13、火山喷发效应(灾害、资源)

1、火山喷发灾害效应

原生灾害:与喷发物的性质密切相关,如熔岩流、碎屑流、地震、喷发物降落、毒气等;次生灾害:火山泥流、气候、酸雨、洪水、海啸、饥荒、疾病等

2、火山喷发的资源效应(利大于弊):地热、玄武岩石材、风景旅游、贵金

属矿产、宝石、矿物质、肥料

14、影响斜坡失稳的主要自然因素及人类诱因(6)

1)地形地貌:相对高差较大,地形切割程度高的山坡丘陵地区,容易爆发,如长江流域上游。

2)地质构造与新构造活动:地貌与构造活动共同控制着崩滑流灾害的发育程度,此类地质灾害与断裂构造间关系密切

3)地层岩性与岩体结构特性:滑坡多发生在具有层状碎屑结构、碎裂结构和散体结构的岩体中;土体滑坡多发生在松散堆积层或特殊土体中

4)地下水:浸润作用降低了岩土体特别是软弱面的强度;降低斜坡土体的稳定性;

5)暴雨和连续降雨:崩滑流暴发的高峰期与降水较大的夏季基本同步,降雨时间及强度是重要因子;多数滑坡和泥石流都是以地面大量降雨入渗引起地下水动态变化为直接诱因的

6)人类活动:工程施工、爆破、植被破坏等—诱因

15、崩塌的特点;

概念: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的地质现象。

特点:

下落速度快、发生突然;崩塌体脱离母岩而运动;下落过程中崩塌体自身的整体性遭到破坏;崩塌物的垂直位移大于水平位移。

16、滑坡的特点(3);

在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下,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整体”或局部保持岩土体结构而向下滑动的过程和现象及其形成的地貌形态,称为滑坡

(1)发生变形破坏的岩土体以水平位移为主,除滑动体边缘存在为数较少的崩离碎块和翻转现象外,滑体上各部分的相对位置在滑动前后变化不大。

(2)滑动体始终沿着一个或几个软弱面(带)滑动,岩土体中各种成因的结构面均有可能成为滑动面,如古地形、岩层面、不整合面、断层面、贯通的节理裂

隙面等。

(3)滑动过程可以在瞬间完成,也可能持续几年或更长的时间。大型滑坡一般为缓慢、长期或间歇的。

17、滑坡的发育阶段(3)

1. 蠕动变形阶段:从斜坡发生变形、坡面出现裂缝到斜坡滑动面贯通的发展阶段称为滑坡的蠕动变形阶段。

2. 滑动破坏阶段:滑动破坏阶段是指滑动面贯通后,滑坡开始作整体向下滑动的阶段。此时滑坡后缘迅速下陷,滑壁明显出露。滑体上的树林倾斜形成“醉汉林”,水管、渠道等被剪断,各种建筑物严重变形以致倒塌。…

3. 压密稳定阶段:在滑面摩擦阻力和在重力作用下,滑坡体上的松散岩土体逐渐压密,地表裂缝被充填,当滑坡坡面变缓、滑坡前缘无渗水、滑坡表面植被重新生长的时候,说明滑坡已基本稳定。

18、泥石流的概念及特征

1)概念:斜坡或沟谷中松散碎屑物质被暴雨或积雪、冰川消融水所饱和,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或沟谷流动的一种特殊洪流

2)特征:突然暴发,浑浊的流体沿着陡峻的山沟前推后拥,奔腾咆哮而下,地面为之震动、山谷犹如雷鸣。在很短时间内将大量泥砂、石块冲出沟外,在宽阔的堆积区横冲直撞、漫流堆积,常常给人类生命财产造成重大危害。

26、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以下3个条件: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有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

1)物源条件:地表岩石破碎,崩塌、错落、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的发育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

2)水源条件:水既是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激发条件和搬运介质,一般为暴雨、水雪融水和水库(池)溃决水体等形式。我国泥石流的水源主要是暴雨、长时间的连续降雨等。

3)地形地貌条件:在地形上具备山高沟深,地形陡峻,沟床纵度降大,流域形状便于水流汇集。在地貌上,可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三部分。

19、崩塌的防治原则及措施

1)防治原则:标本兼治、分清主次综合治理、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危岩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相结合

对于自然风景区,兼顾艺术性与实用性;采用生物措施时宜种草不宜种树。

2)防治措施:防止崩塌发生的主动防护和避免造成危害的被动防护

20、滑坡的防治原则及防治措施;

1)防治原则

以长期防御为主,防御工程与应急抢险工程相结合;应急抢险工程应尽可能与防御工程衔接、配套。

根据危害对象及程度,正确选择并合理安排治理的重点,保证以较少的投入取得较好的治理效益。

生物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与管理、开发相结合。

因地制宜,讲求实效,治标与治本相结合。

2)防治措施

1.“拦”:即拦挡、拦截,如挡土墙等拦挡工程。

2.“排”:包括拦截和旁引可能流入滑坡体内的地表水和地下水;

3.“稳”:降低斜坡坡度,滑坡后部削方减重及滑坡前缘回填压脚;以生物

工程和护坡工程来保护边坡等。

4.“固”:采用各种形式的抗滑桩、预应力锚索和预应力抗滑桩、抗滑明洞

等工程,或采用灌浆、电化学加固、焙烧等方法以改变滑带岩土的性质来进行加固,增大滑面的抗滑力。

考试安排:6周星期五(10月10日)

第四大节16:00-18:00

教室1---106

地质学基础试题和答案

《地质学基础》作业题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30个) 1、地质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当前,地质学主要是研究固体地球的表层——岩石圈,研究其物质组成,形成,分布及演化规律;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地表形态及其发展演化的规律性。 2、将今论古: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其特点。 3、岩石圈:软流圈其上的由固体岩石组成的上地幔的一部分和地壳合称为岩石圈。它是地球的一个刚性外壳,“浮”在具塑性状态的软流圈之上。 4、矿物:矿物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 5、地质作用:引起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表面形态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各种自然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6、双变质带:大洋板块沿贝尼奥夫带在岛弧与大陆边缘下插引起的成双变质带,一个是分布于靠大洋一侧的高压低温变质带,另一个是与之平行的高温低压变质带。 7、风化壳:指残积物和经生物风化作用形成的土壤层等在陆地上形成的不连续薄壳(层)。 8、岩石孔隙度:指岩石内孔隙总体积与岩石体积之比。 9、地下水:是指埋藏于地下地的水,即地表以下的松散堆积物和岩石空隙中的水。 10、冰川:大陆上缓慢流动的巨大冰体。 11、晶体:内部质点在三维空间呈规则排列的固体称为晶体。 12、克拉克值:国际上把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百分比称为克拉克值。 13、类质同象:指在矿物晶体结构中,由性质相似的其它离子或原子占据了原来离子或原子的位置,而不引起化学键性和晶体结构类型发生质变的现象。但可引起化学成分及其它有关性质的改变。 14、沉积岩:又称为“水成岩”,它是在地表或近地表条件下,由早先形成的岩石(母岩)经风化、剥蚀等一系列外力地质作用形成的风化产物,再经搬运、沉积和固结而形成的一类岩石。 15、岩浆岩的产状:指岩浆岩体在空间上的形态、规模,与围岩的关系以及形成时所处的深度及地质构造环境等。 16、变质作用:由内力地质作用致使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发生变化的作用称变质作用。 17、机械沉积分异作用:在沉积的过程中,使原来粗、细、轻、重混杂在一起的物质,按一定顺序依次沉积下来,这种作用称机械沉积分异作用。 18、波痕:波痕是在流水(或风)作用下,砂质沉积物移动时所形成的沙纹或沙波。 19、火山碎屑岩:指火山作用形成的各种碎屑物质堆积而成的岩石。 20、沉积相:指沉积环境及在该环境中形成的沉积物(岩)特征的总和(包括岩石的、生物的、地化的特征)。 21、三角洲:带有泥砂的河流进入蓄水盆地,因流速减小,沉积物在河口地区大量堆积,并导致岸线向盆地方向不规则进积而进行的沉积体。 22、浊流:指沉积物颗粒靠涡流(湍流)支撑,呈悬浮状态在流体中搬运的重力流。 23、碳酸盐岩的清水沉积作用:就是指在没有或很少有陆源物质流入的陆表海环境中的碳酸盐沉积作用。 24、地层层序律:对于层状岩层而言,老地层先形成、在下面,新地层依次层层叠覆,越往上,地层越新。 25、标准化石:在一个地层单位中,选择少数特有的生物化石,具有生存时间短、地理分布

灾害地质学试题库

《灾害地质学》试题库 一、问答题 1、什么是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是如何分类分级的 2、我国地质灾害发育及分布规律是什么 3、人类活动可引起哪些地质灾害 4、三峡建设对地质灾害发育的影响 5、福建省地质灾害分布特点 6、降水是如何诱发地质灾害形成的 7、中国地质灾害在时间分布上,又有怎样的规律呢 8、灾害地质学的发展历史 9、】 10、地质灾害评估目的、类型及内容 11、危险性、易损性、破坏损失和防治工程评价的要素和内容 12、什么叫防灾效益什么叫保值效益 12、什么是受灾体价值损失率什么是灾害敏感度 13、地质灾害评估范围,级别与技术要求是什么如何进行地质灾 害危险性评估工程场地选址的地质问题如何评价 14、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范围及等级如何确定 15、如何理解地质灾害防治投入与效益 16、各级地方政府编制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意义什么是“国际减 轻自然灾害十年”(IDNDR) 17、斜坡地质灾害的类型及影响因素 18、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成因机制、危害及防治措

施 ) 19、地面沉降、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具备哪些相关性 20、滑坡是怎样形成的需怎样监测和防治滑坡 21、中国、福建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发育规律 22、崩塌与滑坡产生的征兆及区别 23、什么是岩溶岩溶有哪些形态特征 24、岩溶的发生条件有哪些岩溶的哪些发育和分布规律岩溶地区有哪 些工程地质问题如何进行防治 25、什么是滑坡滑坡有哪些重要标志滑坡如何进行分类 26、滑坡如何进行野外识别滑坡的监测内容有哪些 27、什么是泥石流泥石流如何分类泥石流流量流速如何计算泥石流 有哪些防治措施 28、采空区有哪些地表变形特征如何分类影响地表变形的因素有哪 些采空区如何进行调查和监测采空区地面建筑适宜性如何评 价有哪些处理措施 ; 29、地面沉降是如何产生和形成的其分布特征及分布规律有哪 些 30、如何预测地面沉降具体的防治措施有哪些 31、喀什特地区地面塌陷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3、喀什特地区地面塌陷产生的基本条件是什么受哪些方面的 影响

地质学基础复习题

绪论一填空题 1 圈。 2 内部圈层。 3 4 5、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速度发生急剧变化的面称为不连续面或界面或间断面 古登堡面、把地球的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内核和外核。 698.74%,称为造岩元素。 7 8、地球内部的密度、压力、温度随深度的增大而增高,但不均匀。 9 10、地球的年龄约为46 地质年代来表示地质事件的具体时间。 11 12、 先后关系。 13 14、地质学的研究方法,有野外观察、室内实验和综合分析等。 二、名词解释: 1、地质学 2、地壳 3、岩石圈 4、软流层 5、地质作用 6地质年代 7克拉克值 三、单选题

1、地质学研究的对象是 ( b) a、地壳b、岩石圈c、地幔d、地核 2、主要由8种元素组成,具有硅铝层和硅镁层双层结构的是 ( a) a、地壳b、岩石圈c、地幔 d、地核 3、地球最外部的圈层是 ( c) a、地壳b、岩石圈c、大气圈d、地球表层 4、直接构成地壳的主要成分是? a、元素b、矿物c、岩石d、矿石 5、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 b) a、硅b、氧c、铝d、铁 6、属于内力地质作用的是 (a) a、地震b、高山削平c、海底上升d、油田形成 四、双项选择 1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的是 a、康拉德面 b、莫霍面 c、古登堡面 d、莱曼面 e、地表面 2、主要由8种元素组成,具有硅铝层和硅镁层双层结构的是 a、硅铝层 b、洋壳 c、陆壳 d、硅镁层 e、铁镁层 3、属于内力作用的是 a、构造作用 b、岩浆作用 c、风化作用 d、搬运作用 e、沉积作用 4、地球内部各个圈层之间的相互联系是 a、物质交流 b、内力作用 c、外力作用 d、能量传输 五、判断题 1、地球最外部的圈层是地壳(F) 2、矿物是尊称地壳的最基本单位(T) 3、地球是若干个相对状态而成分不同的物质是同心圈层所组成(F) 4、地表形态地貌始终处于不断的剧烈的运动变化中(F) 5、地球内部的密度、压力和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均匀的增加(F) 6、地质作用既有建设性又具有破坏性(T) 7、野外观察是直接观察自然界的地质现象(T) 8、绝对地质年代又称同位素地质年龄(T)

灾害地质学

第一章 1. 灾害效应分为原生效应、次生效应和后续效应。 原生效应是由灾害事件本身造成的,如地震时由于地面运动造成的建筑物倒塌、滑坡掩埋房屋、矿井瓦斯爆炸造成人员伤亡等。 次生效应是由主要灾害事件诱发的灾害性过程造成的,它与主要灾害事件本身无直接关系,如地震时煤气管道破裂造成的火灾、地震引发山体滑坡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被掩埋、洪水造成供水系统中断而引起的“水荒”、大型岩溶塌陷诱发地震而造成的建筑物破坏等。 后续效应往往是长期的甚至是永久性的,这种效应包括大型山体滑坡形成的堰塞湖、泥石流堆积物对农田的破坏、洪水造成的河道变迁、火山喷发后造成的农作物减产、地震造成的海拔高程改变或地形变化等。 2. 地质灾害:是指在地球的发展演变过程中,由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灾害性地质事件。 3. 地质灾害的属性特征: (1)地质灾害的必然性与可防御性 (2)地质灾害的随机性和周期性 (3)地质灾害的突发性和渐进性 (4)地质灾害的群发性和链生性 (5)地质灾害的成因多元性和原地复发性 (6)地质灾害的区域性 (7)地质灾害的破坏性与“建设性” (8)地质灾害影响的复杂性和严重性 (9)地质灾害人为成因的日趋显著性 (10)地质灾害防治的社会性和迫切性 4. 地质灾害的类型 按灾害的成因划分,可分为自然动力型、人为动力型及复合动力型。 按地质环境变化的速度划分,可分为突发性和渐进性地质灾害。 5. 中国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规律 (1)平原、丘陵地面沉降与塌陷为主地质灾害大区 (2)山地斜坡变形为主地质灾害大区 (3)内陆高原、盆地干旱、半干旱风沙为主地质灾害大区 (4)青藏高原及大、小兴安岭北段地区冻融为主地质灾害大区 第二章 1. 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的目的 通过揭示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规律,评价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及其所造成破坏损失、人类社会在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抗御灾害的能力,运用经济学原理评价减灾防灾的经济投入及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的类型

地质学题库

1、 2、地质学:地质学是研究地球,而目前主要是研究地壳的组成物质,构造变动和发展历史,并服务于生产活动的科学。 3、地质作用:引起地壳组成,地壳构造和地表形态等不断形成和变化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4、花岗岩层:地壳上层化学成分以氧、硅、铝为主,钠、钾较多其地震波传播速度,平均化学成分都与花岗岩相似,因此称为花岗岩层。 5、玄武岩层:地壳下层化学成分也以氧、硅、铝为主,但比上层(花岗岩层)明显减少,而镁、铁、钙成分则相应增多,其平均化学成分和玄武岩相似,因此称之为玄武岩层。 6、不连续面:地球内部物质性质突然变化,地震波传播速度在此突变的面叫不连续面。 7、同质多象:同一种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生成时的温度、压力、溶液酸碱度等),形成晶体结构和物理性质截然不同的晶体的现象 8、解理:在外力的作用下,矿物晶体沿一定方向发生破碎,并产生光滑平面的性质,叫解理。 9、矿物:矿物是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自然均质体,是组成岩石和矿石的基本单位 10、类质同象:矿物在形成过程中,晶体中某种质点(原子、离子、离子团),可以被性质相似的质点所置换,而晶体的结构保持不变的现象叫类质同象 11、晶簇:众多晶体生长在一个基座上,各晶体大致沿着相似的方向排列、生长,形成基部连接、末端分离的晶体簇 12、流水、风、冰川、地下水、海洋等外力对地表岩石和风化物的破坏作用叫剥蚀作用。 13、风化作用:即地表岩石在大气、水的联合作用以及温度变化和生物活动下,发生一系列崩解和分解作用,并且破坏的产物基本残留在原地的作用。 14、搬运作用:风化、剥蚀的产物,被流水、风、冰川、海洋、重力等转移离开原来位置的作用叫搬运作用 15、流纹构造:在熔岩或岩浆流动时,形成不同颜色的条纹、拉长的气孔或长条、柱状的矿物晶粒定向排列的构造叫流纹构造 16、沉积岩:沉积岩是在地壳的发展过程中,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常温常压条件下,任何先成岩石遭受风化、剥蚀的产物,以及生物作用和火山作用的产物,在原地或经外力搬运形成的沉积层,又经成岩作用而成的岩石。 17、沉积分异作用:沉积下来的物质,由于理化性质不同,按先后远近的顺序在水平发现上呈条带分布的现象叫沉积分异作用。 18、构造运动:由于地壳运动改变了岩石原来的产状,形成各种各样的地质构造形态,因此,地壳运动又叫构造运动。 19、侵层位:地壳下降,海水侵入陆地,使陆地面积相对变小,海洋面积相对变大的现象叫海侵。在海侵过程中形成的岩层叫海侵层位。 二、简答题 1、晶体习性可分哪几种类型? 一向延伸晶体沿一个方向特别发育,形成柱状,针状,纤维状的矿物形态。如石棉,辉锑矿。二向延伸晶体沿两个方向特别发育,形成片状,板状,如云母,石墨,重晶石。三向延伸晶体沿三个方向大致相等发育,呈粒状,块状。如石榴子石,黄铁矿

地质灾害学期末考试题

灾害地质学试题(A) 一、选择题(2*10) 1.山区发生地震后,需要防范由其引起的下列次生自然灾害是( B ) ①山体崩塌②泥石流③水土流失④滑坡⑤水库决堤 A.①②③④ B.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2.地质灾害灾情评估根据范围划分,面积在几十平方千米范围内的是(A) A、点评估 B、面评估 C、区域评估 D、整体评估 3.某一自然灾害的灾情指标有受灾面积、成灾面积、绝收面积、减产面积、经济损失等。该自然灾害可能是①干旱②洪涝③地震④风暴潮(A)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4.下列关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灾情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D) A.工业社会的灾情比农业社会小 B.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灾情大 C.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灾情越严重 D.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灾情不断变化 5. 建筑系统工程的主要内容中处于第一阶段的是(A) A、检测与预报 B、检测与预报 C、防灾与抗灾 D、救灾 6. .地质灾害防治的基本原则中,起最有效途径的是(A) A、预防为主的原则 B、全面规划与重点防治相结合的原则 C、防治地质灾害与其他社会经济相结合的原则 D、纺织工程最优化原则 7.广东省突发性气象灾害的发生频率居全国之首,其中最常见的气象灾害有(B) A.地震、洪涝、台风B.台风、暴雨 C.低温冷害、冰雹、滑坡D.海啸、风暴潮、干旱 8.下列关于飓风的叙述,正确的是 (D) A.会诱发地震和海啸 B.中心最大风力在6级以上 C.形成在太平洋附近洋面上 D.“卡特里娜”为逆时针向中心辐合的大旋涡气流 9、下列哪种地质灾害中,哪一种的垂直位移大于水平位移(C) A、滑坡 B、泥石流 C、崩塌 D、地震 10、矿山地质灾害的最主要成因(D) A、地下水超量开采 B、地震所致 C、火山所致 D、大规模开采矿 二、填空题(1*10) 3.地质灾害的管理的的主要手段有: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和________ 4.地震灾害按其与地震动关系密切程度和地震灾害要素的组成可分为原生灾害、____、和间接灾害 5.震预报可划分为三个地研究内容各异的层次,即________、地震灾害预测和地震灾害损失预测 6.根据火山活动的状况,火山可分为死火山、休眠火山和_______。

工程地质学试题库(含答案)

一、选择题 1、某矿物呈板块、黑色、珍珠光泽,一组完全解理,硬度2.5—3.0。该矿物可定名为(D)。 A.辉石 B.角闪石 C.橄榄石 D.黑云石 2、下列岩石为岩浆岩的是(C)。 A.灰石(橄榄石) B.片麻岩(灰岩) C.辉石(石英岩) D.泥岩(砂岩) 3、碎屑物质被胶结以后所开成的结构称为(A)。 A.碎屑结构 B.斑关结构 C.沉积结构 D.碎裂结构 4、压应力等于零时,岩石抵抗剪切破坏的最大能力称为岩石的(C)。A.抗剪断强度 B.抗拉强度 C.抗切强度 D.抗剪强度 5、沉积岩的不整合接触面上常常形成底砾岩,与底砾岩岩性一致的岩层形成时间(A)。 A.较早 B.较晚 C.无法确定 D.沉积岩未经构造变动影响时,较晚 6、下列不是地质年代单位的(D)。 A.宙 B.代 C.纪 D.统 7、下列有关岩层走向的叙述不正确的是(B)。 A.岩层的走向有两个数值,且两数值相差180° B.岩层的走向只有一个数值 C.岩层的走向可由走向线的方位角表示 D.岩层走向方位角与倾角方位角相差90° 8、下列不能作为判断断层的标志是(D)。 A.擦痕和阶步 B.牵引构造 C.地层的重复和缺失 D.底砾岩 9、砂嘴、砂坎地形常形成于(C)。 A.次深海带 B.深海带 C.海岸带 D.浅海带 10、泥炭及淤泥质土是(B)形成的。 A.包气带水 B.裂隙水 C.潜水 D.承压水 11、天然地震按成因可划分: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A)。 A.激发地震 B.形变地震 C.强震 D.海洋地震 12、地下水按埋藏条件的分类,不包括(B)地下水。 A.包气带水 B.裂隙水 C.潜水 D.承压水

灾害地质学试题库

灾害地质学试题库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灾害地质学》试题库 一、问答题 1、什么是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是如何分类分级的 2、我国地质灾害发育及分布规律是什么 3、人类活动可引起哪些地质灾害 4、三峡建设对地质灾害发育的影响 5、福建省地质灾害分布特点 6、降水是如何诱发地质灾害形成的 7、中国地质灾害在时间分布上,又有怎样的规律呢 8、灾害地质学的发展历史 9、地质灾害评估目的、类型及内容 10、危险性、易损性、破坏损失和防治工程评价的要素和内容 11、什么叫防灾效益什么叫保值效益 12、什么是受灾体价值损失率什么是灾害敏感度 13、地质灾害评估范围,级别与技术要求是什么如何进行地质灾害危 险性评估工程场地选址的地质问题如何评价 14、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范围及等级如何确定 15、如何理解地质灾害防治投入与效益 16、各级地方政府编制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意义什么是“国际减轻自 然灾害十年”(IDNDR) 17、斜坡地质灾害的类型及影响因素 18、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成因机制、危害及防治措施

19、地面沉降、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具备哪些相关性 20、滑坡是怎样形成的需怎样监测和防治滑坡 21、中国、福建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发育规律 22、崩塌与滑坡产生的征兆及区别 23、什么是岩溶岩溶有哪些形态特征 24、岩溶的发生条件有哪些岩溶的哪些发育和分布规律岩溶地区有哪些 工程地质问题如何进行防治 25、什么是滑坡滑坡有哪些重要标志滑坡如何进行分类 26、滑坡如何进行野外识别滑坡的监测内容有哪些 27、什么是泥石流泥石流如何分类泥石流流量流速如何计算泥石流有 哪些防治措施 28、采空区有哪些地表变形特征如何分类影响地表变形的因素有哪些 采空区如何进行调查和监测采空区地面建筑适宜性如何评价有哪 些处理措施 29、地面沉降是如何产生和形成的其分布特征及分布规律有哪些 30、如何预测地面沉降具体的防治措施有哪些 31、喀什特地区地面塌陷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3、喀什特地区地面塌陷产生的基本条件是什么受哪些方面的影 响 34、地面塌陷的形成机理是什么 35、如何进行地面塌陷的预测、预防和治理 36、以西安为例说明地裂缝对环境产生哪些危害

灾害地质学复习

一、概念(分): 灾害:一次在时间和空间上较为集中的事故,事故发生期间当地的人类群体及其财产遭到严重威胁并造成巨大损失,以至家庭结构、社会结构也受到不可忽视的影响。 地质灾害:在地球的发展演化过程中,各种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所形成的灾害性地质事件。一般认为,地质灾害是指地质作用使地质环境产生突发的或渐进的破坏,并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的现象或事件。 易损性:是指受灾体遭受地质灾害破坏机会的多少与发生损毁的难易程度。由受灾体自身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决定 受灾体价值损失率:是指受灾体遭受破坏损失的价值的比率,它是易损性评价的重要内容。 灾害敏感度:指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评价区内人类及其财产和所处的环境对地质灾害的敏感水平和可能遭受危害的程度。 间接损失:指一场灾难中第二顺序产生的后果,如灾害引发的饥谨、疾病、生产萧条、失业增加以及精神伤害等。间接损失比直接损失持续的时间要长得多,其影响多是无形的,很难用货币来估量。 承灾能力:指人类社会对地质灾害的预防、治理程度及灾后的恢复能力。 地震:地壳在内、外营力作用下,集聚在岩石圈内的能量突然释放,产生震动弹性波,从震源向四周传播引起的地面的快速颤动。 地震波:地震震源释放的能量,以弹性波的形式传播出来。分为面波和体波震级:地震本身能量的大小(是指距震中100km的标准地震仪所记录的以微米表示的最大振幅(A)的对数值) 烈度:是指地震对地面以及各类建筑物的影响或破坏程度 等震线:在地形图上注明地震时各地烈度,然后把烈度相同的地点用曲线连接起来,便可构成等震线图 基本烈度:指某一地区在以后一定期限内(50~100年)可能遭遇的地震最大烈度。实质上是中长期地震预报在抗震、防震上的具体估量。 地震效应:在地震影响范围内,地壳表层出现的各种震害及破坏现象 地震监测:是地震预报的基础,通过布设测震站点、前兆观测网络及信息传

煤矿地质学各种习题附答案

煤矿地质学 习题集 一、填空题 1.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为(从太阳由近而远排列) 。 2.地温梯度是深度每增加时地温升高的度数,地温分带分为 ,和。 3.地震波在地球内传播有两处极为明显的分界面,在平均地深km为第一地震分界面,又称面;平均地深km为第二地震分界面,又称面,由此将地球的内圈层划分为,和。 4.内力地质作用可分为 外力地质作用包括。 5.矿物是。 岩浆岩的六种造岩矿物是。摩氏 硬度计的十种代表矿物(由小到大)为 。 6.矿物的特征包括,,, ,,,,等,矿物的鉴定特征指 7.按照矿物解理面的完善程度,将解理分为,, ,,莫氏硬度计由一到十级的矿物分别为

。 8.常见的造岩矿物有,,, ,,,, 。 9.岩浆是 。根据的含量可将其划分为、、 和等四种基本岩浆类型。 10.岩浆岩的八种造岩矿物是 。摩氏硬度计的十种代表矿物(由小到大)为 。 11.外力地质作用包括。沉积岩根据划分为 等类型 12.砾岩、砂岩、粉砂岩和泥岩是按照___________来划分的,具体的划分规范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内源沉积岩的种类有,, ,,, ,和。 14.岩石地层单位从小到大为,,和,年代地层单位由小到大为,,,,和。 15.岩石地层分类系统的组是最基本的单位,组指 。列举出三个含煤地层的组名 16.地层对比是指, 地层对比的依据有,, ,。 17.地层对比的方法有:,, 和。 18.地质年代被划分为五个代,它们分别是,, ,,。 19.古生代可划分为纪,由老到新分别为(包括代号) 。 20.中生代和新生代共有六个纪,他们由老到新分别是,,,,,。 21.岩层的产状要素包括,和,根据岩层的倾角,可以将岩层分为,,和。 22.地层厚度包括,,,, 按照厚度,煤层可以分为,,, 。 23.褶曲要素包括,,,和,影响褶曲发育的因素有,, 24.成煤的必要条件有,,和。 宏观煤岩成分包括,,,和。 25.宏观煤岩成分可分为,,和。煤岩类型有,,和 26.煤矿中常见的地质图件有 。

水文地质学期末复习题与答案

《水文地质学基础》 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目录 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 (1) 第二章岩石中的空隙与水分 (4) 第三章地下水的赋存 (9) 第四章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 (15) 第五章毛细现象与包气带水的运动 (20) 第六章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形成作用 (22) 第七章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29) 第八章地下水系统 (35) 第九章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 (37) 第十章孔隙水 (40) 第十一章裂隙水 (42) 第十二章岩溶水 (45) 第十三章地下水资源 (48) 第十四章地下水与环境 (49) 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 一、名词解释: 1.水文地质学: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它研究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相互作业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并研究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去兴利除害,为人类服务。 2.地下水:地下水是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 3.矿水:含有某些特殊组分,具有某些特殊性质,因而具有一定医疗与保健作用的地下水。 4.自然界的水循环:自大气圈到地幔的地球各个层圈中的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过程。 5.水文循环: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岩石空隙中的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6.地质循环: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水的相互转化过程。 7.大循环:海洋与大陆之间的水分交换。

8.小循环:海洋或大陆部的水分交换。 9.绝对湿度:某一地区某一时刻空气中水汽的含量。 10.相对湿度:绝对湿度和饱和水汽含量之比。 11.饱和差:某一温度下,饱和水汽含量与绝对湿度之差。 12.露点: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气温。 13.蒸发:在常温下水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大气的过程。 14.降水:当空气中水汽含量达饱和状态时,超过饱和限度的水汽便凝结,以液态或固态形式降落到地面。 14.径流:降落到地表的降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的水流。 15.水系:汇注于某一干流的全部河流的总体构成的一个地表径流系统。16.水系的流域:一个水系的全部集水区域。 17.分水岭:相邻两个流域之间地形最高点的连线。 18.流量:单位时间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19.径流总量:某一时间段,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20.径流模数:单位流域面积上平均产生的流量。 21.径流深度:计算时段的总径流量均匀分布于测站以上整个流域面积上所得到的平均水层厚度。 22.径流系数:同一时段流域面积上的径流深度与降水量的比值。 二、填空 1.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它研究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及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 2.地下水的功能主要包括:资源、生态环境因子、灾害因子、地质营力、或信息载体。 3.自然界的水循环分为水文循环和地质循环。 4.水文循环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 5.水循环是在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下,以蒸发、降水和径流等方式周而复始进行的。 6.水循环是在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下,以蒸发、降水和径流等方式周而复始进行的。 7.主要气象要素有气温、气压、湿度、蒸发、降水。 8.在水文学中常用流量、径流总量、径流深度、径流模数和径流系数等特征值说明地表径流。 三、判断题 1.地下水是水资源的一部分。(√) 2.海洋或大陆部的水分交换称为大循环。(×) 3.地下水中富集某些盐类与元素时,便成为有工业价值的工业矿水。(√)4.水文循环是发生于大气水和地表水之间的水循环。(×) 5.水通过不断循环转化而水质得以净化。(√) 6.水通过不断循环水量得以更新再生。(√) 7.水文循环和地质循环均是H O分子态水的转换。(×) 2 8.降水、蒸发与大气的物理状态密切相关。(√)

普通地质学_重要试题库完整

第1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地球科学地质学普通地质学均变说灾变说将今论古 二、填空题 1.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 2.地质学的研究容主要包括()、()、()、()及()等若干方面。 3.地质学的研究程序一般包括()、()、()及()等方面。 4.“The present is the key to the past。”这句话的意思是(“ ”)。简言之.就是地质研究中常用的(“ ”)的思维方法。这一思维方法由英国地质学家()所提出.并由()发展和确立。 5.地质学研究的主要依据是保存在岩石中的各种()。 第1章绪论答案 二、填空题 1.地壳及与地壳有密切关系的部分。 2.地壳的物质组成.地层年代与地质发展历史;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地质作用力与地质作用;地质学的应用问题。 3.资料收集;野外考察;分析化验与模拟试验;综合解释。 4.今天是过去的钥匙;将今论古;郝屯;莱伊尔。 第2章矿物 二、是非题 1.为纪念克拉克的功绩.通常把各种元素的平均含量百分比称克拉克值。() 2.由元素组成的单质和化合物都是矿物。() 3.矿物都具有解理。() 4.自形程度愈好的矿物其解理也愈发育。() 5.矿物被碎成极细的粉末后就成了非晶质物质。() 6.矿物的颜色只与其成分有关。() 7.金属光泽是指金属矿物所具有的光泽。() 8.石英是一种晶面具油脂光泽.断口具玻璃光泽的矿物。() 9.黄铁矿也是一种重要的炼铁原料。() 10.石英、玛瑙、玻璃的主要成分都是SiO2 . 因此它们是同质多象矿物。() 11.某火成岩含50%的SiO2 .即其含50%的石英。() 12.橄榄石具橄榄绿色的条痕。()

灾害地质学复习资料

地震:岩石圈物质在地球内动力作用下产生构造活动而发生弹性应变,当应变能量超过岩体强度极限时,就会发生破裂或沿原有的破裂面发生错动滑移,应变能以弹性波的形式突然释放并使地壳振动。 震源:最初释放能量引起弹性波向外扩散的地下发射源。 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 震源深度:震源到震中的距离。 地震波:地震所产生的震动是以弹性波的形式传播出来的,这种弹性波称为地震波。 按震源深度地震可分为:浅源地震(0-70km)、中源地震(70-300km)、深源地震(300-700km)。目前人们普遍认为地震成因是弹性回跳理论,按成因地震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诱发地震和塌陷地震。 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即以地震过程中释放出来的能量总和来衡量,释放出能量愈高则震级越大。 地震烈度:地面以及各类建筑物遭受地震的破坏强度。 全球地震带主要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大洋中脊地震带;中国主要的地震区有青藏高原地震区、华北地震区、东南沿海地震带、西北地区、台湾地区以及附近海域。 中国地震活动特点:地震活动分布广;地震活动频度高;地震震源深度浅。 诱发地震:人类工程活动引起的地震。 诱发地震的类型:流体诱发地震和非流体诱发地震。 水库诱发地震的特点:在时间上,与水库蓄水有明显的关系;在空间上,震中主要分布在水库大坝附近;在地震序列上,前震及为丰富,属于前震余震型,而同一地区的天然地震往往属于主震余震型;在震级上,多数属微震,中强震很少。 地震效应:在地震影响范围内,地壳表层出现的各种震灾以及破坏现象称为地震效应。对工程建筑物来说,地震效应分为场地破坏效应和强烈震动效应。 地震灾害的特点:一、地震灾害发生突然、来势之猛,可在几秒到几十秒内摧毁一座文明城市;二、地震成因的特殊性使得地震预报的工作还很不成熟;三、地震不仅直接毁坏建筑物、造成人员伤亡,还不可避免的诱发各种次生灾害。四、地震灾害的发生过程中,有时无震成灾,这在其他地质灾害中是罕见的。破坏形式有:地面运动;断裂与地面破裂;余震;火灾;斜坡变形破坏;砂土液化;地面标高改变;海啸;洪水。 地震预报:地震参数预报、地震灾害预报、地震灾害损失预报。其中地震参数预报三要素是时间、地点和强度。按预报时间的长短可分为长期预报、中短期预报、短临期预报。 地震预报的方法:大地形变测量异常分析;定点形变测量;水文地球化学方法;地下水动态微观异常;地电阻率法;地磁短周期变化;钻孔应力、应变异常;地震综合预报方法。 地震灾害损失预测:是指在建筑物以及其他人工设施和人口状态以及分布的详细调查基础之上,通过地震危险性评价、建筑物和生命线工程等易损性分析,预测未来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其研究基础是地震危险性分析和建筑物等易损性分析。 地震灾害损失:泛指由于地震引起地面振动并诱发次生灾害而导致建筑物和其他设施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影响建筑物地震灾害损失程度的两个主要因素是潜在的地震危险性和人工建筑设施的易损性。 灾度等级:A度-巨灾、B度-大灾、C度-中灾、D度-小灾、E度-微灾。

地质学基础章节题库总结

绪论 一填空题 1、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一门自然科学。目前,由于科学技术的限制,地质学主要研究地球的岩石圈。 2、地球是由若干不同状态和成分的物质呈同心圈层所组成的。以地表为界,可以分为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 3、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4、我们主要把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的急剧变化作为划分地球的内部圈层的主要依据。 5、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速度发生急剧变化的面称为不连续面或界面或间断面。其中莫霍面、古登堡面、把地球的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内核和外核。 、地壳元素中的氧、硅、铝、钙、钠、钾、镁等八种元素含量最高,占地壳总量的98.74%,称为造岩元素。 、地壳由一个不连续面康拉德面分为硅铝层或花岗岩质层和硅镁层或玄武岩质层上下两层。 8 9、地球内部的三个基本圈层是薄的,铝镁硅酸盐地壳,铁镁硅酸盐地幔和铁镍为主的地核。 10、地球的年龄约为46亿年,地质学上采用相对地质年代来表示地质事件的发生先后顺序,绝对地质年代来表示地质事件的具体时间。 11、根据地之作用的能量来源,地质作用分为内力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大类。 12、相对低质年代是根据地质时期中地层形成的先后顺序和古生物阶段来确定地质事件发生的相对先后关系。 13、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具有时间、地区之间的差异性和多解性等特点。 14、地质学的研究方法,有野外观察、室内实验和综合分析等。 二、名词解释: 1、地质学 2、地壳 3、岩石圈 4、软流层 5、地质作用 6地质年代 7克拉克值 三、单选题 1、地质学研究的对象是 ( b) a、地壳b、岩石圈c、地幔d、地核 2、主要由8种元素组成,具有硅铝层和硅镁层双层结构的是 ( a) a、地壳b、岩石圈c、地幔 d、地核 3、地球最外部的圈层是 ( c) a、地壳b、岩石圈c、大气圈d、地球表层 4、直接构成地壳的主要成分是? a、元素b、矿物c、岩石d、矿石 5、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 b) a、硅b、氧c、铝d、铁 6、属于内力地质作用的是 (a) a、地震b、高山削平c、海底上升d、油田形成 四、双项选择 1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的是 a、康拉德面 b、莫霍面 c、古登堡面 d、莱曼面 e、地表面 2、主要由8种元素组成,具有硅铝层和硅镁层双层结构的是 a、硅铝层 b、洋壳 c、陆壳 d、硅镁层 e、铁镁层 3、属于内力作用的是 a、构造作用 b、岩浆作用 c、风化作用 d、搬运作用 e、沉积作用 4、地球内部各个圈层之间的相互联系是 a、物质交流 b、内力作用 c、外力作用 d、能量传输 五、判断题 1、地球最外部的圈层是地壳(F) 2、矿物是尊称地壳的最基本单位(T) 3、地球是若干个相对状态而成分不同的物质是同心圈层所组成(F) 4、地表形态地貌始终处于不断的剧烈的运动变化中(F) 5、地球内部的密度、压力和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均匀的增加(F) 6、地质作用既有建设性又具有破坏性(T) 7、野外观察是直接观察自然界的地质现象(T)

《灾害地质学》

《灾害地质学》 《灾害地质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习者系统的了解灾害地质学的基本理论体系与研究方法。掌握 地质灾害的概念、基本类型及分布。特别是要理解当今自然作用和人为活动影响下,形成的 地质灾害的类型与分布特点、发生机制。学习各种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报方法和防治措施。使 学习者掌握从事有关灾害地质、环境地质研究和在各级国土部门、环保部门及工程建设规划 部门工作的基本专业知识。 二、课程简介: 该课程系统地讲述了灾害地质学的理论体系与研究方法。介绍了地质灾害和概念、类型 及分布,地质灾害灾情评估与减灾效益分析,地质灾害减灾对策。详细论述了地震灾害、火 山灾害、斜坡地质灾害、地面变形地质灾害、矿山与地下工程地质灾害、表生环境地球化学 异常与地方病、土地荒漠化、特殊土地质灾害、地下水资源恶化、海岸带地质灾害等各类地 质灾害的特点、形成条件与机理、影响因素、发育规律和危害方式,对不同类型地质灾害的

监测预报、防治与减灾对策等进行了系统介绍。 课程英文简介: The subject systematically introduces the theory system and research methods. It includes basic conception, type, accession on condition of a disaster, the countermeasure of reducing hazard. It explicates seism hazard, volcanic abnormal, slope geological hazard, land deform hazard, mine and underground project hazard; surface environmental geochemistry abnormal and local illness, desertification, special land geological hazard, underground water resource deterioration, coastal geology deterioration and so on. Their characteristics, formation conditions and mechanisms, effect factors, develop regulation and the hazard patterns are also considered, additional monitor, prediction, prevention, reduce hazard methods etc. are introduced systematically. 三、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一)课程安排 (32学时) 第一章地质灾害的概念、类型及分布 2学时 第一节地质灾害的内涵、属性与分类 一、地质灾害的内涵 二、地质灾害的属性特征 三、地质灾害的分类与分级 四、中国地质灾害的发育状况与分布规律 第二节灾害地质学的诞生与发展 一、古代社会对地质灾害的认识 二、灾害地质学的形成与发展

《水文地质学基础》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 一、名词解释: 2. 地下水:地下水是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 中的水。 3. 矿水:含有某些特殊组分,具有某些特殊性 质,因而具有一定医疗与保健作用的地下水。4. 自然界的水循环:自大气圈到地幔的地球各个层圈中的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过程。 5. 水文循环: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岩石空隙中的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 6. 地质循环: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水的相互转化过程。 7. 大循环:海洋与大陆之间的水分交换。 8. 小循环: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 9. 绝对湿度:某一地区某一时刻空气中水汽的含量。 10. 相对湿度:绝对湿度和饱和水汽含量之比。 11. 饱和差:某一温度下,饱和水汽含量与绝对湿度之差。 12. 露点: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气温。 13. 蒸发:在常温下水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大气的过程。 14. 降水:当空气中水汽含量达饱和状态时,超过饱和限度的水汽便凝结,以液态或固态形式降落到地面。 14. 径流:降落到地表的降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地 表或地下流动的水流。 15. 水系:汇注于某一干流的全部河流的总体构成的一个地表径流系统。 16. 水系的流域:一个水系的全部集水区域。 17. 分水岭:相邻两个流域之间地形最高点的连线。 18. 流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19. 径流总量:某一时间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20. 径流模数:单位流域面积上平均产生的流量。 21. 径流深度:计算时段内的总径流量均匀分布于测站以上整个流域面积上所得到的平均水层厚度。 22. 径流系数:同一时段内流域面积上的径流深度与降水量的比值。 二、填空 1 .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它研究 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及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地下水永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 2. 地下水的功能主要包括:资源、生态环境因 子、灾害因子、地质营力、或违息载体 3~自然界的水循环分为水文循环和地质循 环。 4 .水文循环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 5. 水循环是在太阳辐射和蓮力作用下,以蒸发、降水和径流等方式周而复始进行的。 6. 水循环是在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下,以_蒸J 降水和径流等方式周而复始进行的。—厂主要气象要素有气温、气压、湿度、蒸发、降水。 8^水文学中常用流量、径流总量、径流深度、径流模数和径流系数等特征值说明地表径流 三、判断题 1.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一部分。(v) 2. 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称为大循环。 (X ) 3. 地下水中富集某些盐类与元素时,便成为有 工业价值的工业矿水。(V ) 4. 水文循环是发生于大气水和地表水之间的水 循环。(X ) 5. 水通过不断循环转化而水质得以净化。 (V ) 6. 水通过不断循环水量得以更新再生。(V ) 四、简答题 1 .水文地质学的发展大体可划分为哪三个时期? 1856 年以前的萌芽时期,1856年至本世纪中叶的奠基时期,本世纪中叶至今的发展时期。 2. 水文地质学已形成了若干分支学科,属于基础性的学科分支有哪些? 水文地质学、地下水动力学、水文地球化学、水文地质调查方法、区域水文地质学。 3. 水文循环与地质循环的区别? 水文循环通常发生于地球浅层圈中,是H2O 分子态水的转换,通常更替较快;地质循环发生于地 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常伴有水分子的分解与合 成,转换速度缓慢。 4. 简述水文循环的驱动力及其基本循环过程? 水文循环的驱动力是太阳辐射和重力。地表水、 包气带水及饱水带中浅层水通过蒸发和植物蒸腾而变 为水蒸气进入大气圈。水汽随风飘移,在适宜条件下 形成降水。落到陆地的降水,部分汇聚于江河湖沼形 成地表水,部分渗入地下,部分滞留于包气带中,其 余部分渗入饱水带岩石空隙之中,成为地下水。地表 水与地下水有的重新蒸发返回大气圈,有的通过地表 径流和地下径流返回海洋。 5. 大循环与小循环的区别? 海洋与大陆之间的水分交换为大循环。海洋或大 陆内部的水分交换为小循环。 6. 水循环的作用? 一方面,水通过不断转化而水质得以净化;另方 面,水通过不断循环水量得以更新再生。第二章岩石 中的空隙与水分 1. 岩石空隙:地下岩土中的空间。 2. 孔隙:松散岩石中,颗粒或颗粒集合体之间的空 隙。 3. 孔隙度:松散岩石中,某一体积岩石中孔隙所占 的体积。 4. 裂隙:各种应力作用下,岩石破裂变形产生的空 隙。 5. 裂隙率:裂隙体积与包括裂隙在内的岩石体积的 比值。 6. 岩溶率:溶穴的体积与包括溶穴在内的岩石体积 的比值。 7. 溶穴:可溶的沉积岩在地下水溶蚀下产生的空 洞。 8. 结合水:受固相表面的引力大于水分子自身重力 的那部分水。 9. 重力水:重力对它的影响大于固体表面对它的吸 引力,因而能在自身重力作影响下运动的那部分水。 10 .毛细水:受毛细力作用保持在岩石空隙中的水。 11. 支持毛细水:由于毛细力的作用,水从地下水面 沿孔隙上升形成一个毛细水带,此带中的毛细水下部 有地下水面支持。 12 .悬挂毛细水:由于上下弯液面毛细力的作用,在 细土层会保留与地下水面不相联接的毛细水。 13 .容水度:岩石完全饱水时所能容纳的最大的水体 积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 14 .重量含水量:松散岩石孔隙中所含水的重量与干 燥岩石重量的比值。 15 .体积含水量:松散岩石孔隙中所含水的体积 与包括孔隙在内的岩石体积的比值。 16 .饱和含水量:孔隙充分饱水时的含水量。 17 .饱和差:饱和含水量与实际含水量之间的差值。 18 .饱和度:实际含水量与饱和含水量之比。 19 .孔角毛细水:在包气带中颗粒接点上由毛细力作 用而保持的水。 20 .给水度:地下水位下降一个单位深度,从地下水 位延伸到地表面的单位水平面积岩石柱体,在重力作 用下释出的水的体积。 21 .持水度:地下水位下降一个单位深度,单位水平 面积岩石柱体中反抗重力而保持于岩石空隙中的水 量。 22 .残留含水量:包气带充分重力释水而又未受到蒸 发、蒸腾消耗时的含水量。 23 .岩石的透水性:岩石允许水透过的能力。 24 .有效应力:实际作用于砂层骨架上的应力 二、填空 1 .岩石空隙是地下水储存场所和运动通道。空隙的多 少、大小、形状、连通情况和分布规律,对地下水的 分步和运动具有重要影响。 2. 岩石空隙可分 为松散岩石中的孔隙、坚硬岩 石中的裂隙、和可溶岩石中的溶穴。 3. 孔隙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分选程度及颗粒排列 情况,另外颗粒形状及胶结充填情况也影 响孔隙度。 4. 岩石裂隙按成因分为:成岩裂隙、构造裂隙、风 化裂隙。 5. 地下水按岩层的空隙类型可分为:孔隙水、裂隙 水、和岩溶水。 毛细现象是发生在固、液、气三相界面上 的。——— 7. 通常以容 水度、含水量、给水度、持水度 和透水性来表征与水分的储容和运移有关的岩 石性质。 8. 岩性 对给水度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空隙的大小 与多少。 9. 松散岩层中,决定透水性好坏的主要因素是 孔隙大小;只有在孔隙大小达到一定程度,孔隙度才 对岩石的透水性起作用。— 三断题 1 .松散岩石中也存在裂隙。(V ) 2. 坚硬岩石中也存在 孔隙。(V ) 3. 松散岩石中颗粒的形状对孔隙度没有影响。 (X ) 4. 两种颗粒直径不同的等粒圆球状岩石,排列 方式相同时,孔隙度完全相同。(V ) 5. 松散岩石中颗粒的分选程度对孔隙度的大小 有影响。(V ) 6 .松散岩石中颗粒的排列情况对孔隙度的大小没影 响。(X ) 7. 松散岩石中孔隙大小取决于颗粒大小。 (V ) 8. 松散岩石中颗粒的排列方式对孔隙大小没影响。 (X) 9. 裂隙率是裂隙体积与不包括裂隙在内的岩石体积 的比值。(X ) 10. 结合水具有抗剪强 度。(V ) 11. 在饱水带 中也存在孔角毛细水。(X ) 12. 在松散的砂层中,一般来说容水度在数值上 与孔隙度相当。(V ) 13. 在连通性较好的含水层中,岩石的空隙越大, 给水度越大。(V ) 14. 松散岩石中,当初始地下水位埋藏深度小于最大 毛细上升高度时,地下水位下降后,给水度偏小。 (V ) 15. 对于颗粒较小的松散岩石,地下水位下降速 率较大时,给水度的值也大。(X ) 16. 颗粒较小的松散岩石中,重力释水并非瞬时完 成,往往滞后于水位下降,所以给水度与时间有关。 (V ) 17 .松散岩石中孔隙度等于给水度与持水度之和。 (V ) 18. 松散岩石中,孔隙直径愈小,连通性愈差, 透水性就愈差。(V ) 19. 在松散岩石中,不论孔隙大小如何,孔隙度 对岩石的透水性不起作用。(X ) 20. 饱含水的砂层因孔隙水压力下降而压密,待 孔隙压力恢复后,砂层仍不能恢复原状。(X ) 21. 粘性土因孔隙水压力下降而压密,待孔隙压 力恢复后,粘性土层仍不能恢复原状。(V ) 22. 在一定条件下,含水层的给水度可以是时间 的函数,也可以是一个常数。(V ) 23. 在其它条件相同而只是岩性不同的两个潜水 含水层中.在补给期时,给水度大,水位上升大,给水度 小,水位上升小。(X ) 24. 某一松散 的饱水岩层体积含水量为30%,那 么该岩层的孔隙度为0.3。(V ) 四、简答题 1. 1. 简述影响孔隙大小的因素,并说明如 何影响? 影响孔隙大小的因素有:颗粒大小、分选程 度、和颗粒排列方式。 当分选性较好时,颗粒愈大、孔隙也愈大。 当分选性较差时,由于粗大颗粒形成的孔隙被小颗粒 所充填,孔隙大小取决于实际构成孔隙的细小颗粒的 直经。排列方式的影响:立方体排列比四面体排列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