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地质学深刻复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概念(分):
灾害:一次在时间和空间上较为集中的事故,事故发生期间当地的人类群体及其财产遭到严重威胁并造成巨大损失,以至家庭结构、社会结构也受到不可忽视的影响。
地质灾害:在地球的发展演化过程中,各种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所形成的灾害性地质事件。一般认为,地质灾害是指地质作用使地质环境产生突发的或渐进的破坏,并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的现象或事件。
易损性:是指受灾体遭受地质灾害破坏机会的多少与发生损毁的难易程度。由受灾体自身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决定
受灾体价值损失率:是指受灾体遭受破坏损失的价值的比率,它是易损性评价的重要内容。
灾害敏感度:指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评价区内人类及其财产和所处的环境对地质灾害的敏感水平和可能遭受危害的程度。
间接损失:指一场灾难中第二顺序产生的后果,如灾害引发的饥谨、疾病、生产萧条、失业增加以及精神伤害等。间接损失比直接损失持续的时间要长得多,其影响多是无形的,很难用货币来估量。
承灾能力:指人类社会对地质灾害的预防、治理程度及灾后的恢复能力。
地震:地壳在内、外营力作用下,集聚在岩石圈内的能量突然释放,产生震动弹性波,从震源向四周传播引起的地面的快速颤动。
地震波:地震震源释放的能量,以弹性波的形式传播出来。分为面波和体波震级:地震本身能量的大小(是指距震中100km的标准地震仪所记录的以微米表示的最大振幅(A)的对数值)
烈度:是指地震对地面以及各类建筑物的影响或破坏程度
等震线:在地形图上注明地震时各地烈度,然后把烈度相同的地点用曲线连接起来,便可构成等震线图
基本烈度:指某一地区在以后一定期限内(50~100年)可能遭遇的地震最大烈度。实质上是中长期地震预报在抗震、防震上的具体估量。
地震效应:在地震影响范围内,地壳表层出现的各种震害及破坏现象
地震监测:是地震预报的基础,通过布设测震站点、前兆观测网络及信息传输系统提供基本的地震信息,从而进行地震预报及防灾减灾决策
火山前兆:火山活动常伴随着地下热异常过程、区域应力场变化和火山物质的迁移,出现的各种环境异常变化
斜坡地质灾害:体积巨大的表层物质(岩、土体)由于地震、降水、风化等原因失稳,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向下运动,对沿途的建筑、人员、田地形成较大损失的地质灾害
崩塌: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的地质现象。
滑坡:在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下,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整体”或局部保持岩土体结构而向下滑动的过程和现象及其形成的地貌形态
泥石流:斜坡或沟谷中松散碎屑物质被暴雨或积雪、冰川消融水所饱和,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或沟谷流动的一种特殊洪流
倒石堆:大小不等、零乱无序的岩块(土块)呈锥状堆积在坡脚的堆积物,称崩积物。
醉汉林:滑坡体经滑坡破坏后,其上的树木也随之东倒西歪,称之。
地面沉降:指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地表垂直下降现象
地裂缝:地表岩土体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作用下,产生开裂并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裂缝的现象。
岩溶地面塌陷:覆盖在溶蚀洞穴之上的松散土体,在外动力或人为因素作用下产生的突发地面破坏,其结果多形成圆锥形陷坑。
矿山地质灾害:因大规模采矿活动而使矿区自然地质环境发生变异,产生影响人类正常生活和生产的灾害性地质作用或现象
矿区荒漠化:矿山“三废”及露天剥矿使原有地表生态系统遭受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土地生产力下降、土地资源丧失、,呈现地表荒芜、砂石裸露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
冒顶跨帮:地下洞室开挖后,由于卸荷回弹,应力和水分重新分布,当围岩承受不了时就会发生变形和破坏
岩爆:又称冲击地压,承受强大地压的脆性煤、矿体或岩体,在其极限平衡状态受到破坏时向自由空间突然释放能量的动力现象
煤与瓦斯突出:在煤矿地下开采过程中,从煤壁向采掘工作面瞬间突然喷出大量煤粉和瓦斯的现象
荒漠化: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
沙漠化:是指在沙质地表产生的土壤风蚀、风沙沉积、沙丘前移及粉尘吹扬等一系列过程和现象,
土壤盐渍化:是盐分在地表土层中逐渐富集的一种渐变性地质灾害。系指土
壤中盐、碱含量超过正常耕作土壤水平,以致作物开始生长时就受到伤害
二、填空选择:分
1、地质灾害按成因分类、按地质环境变化速度分类
(1)自然动力型地质灾害、(2)人为动力型地质灾害、(3)自然与人为复合动力型地质灾害
1)突发性地质灾害、2)渐进性地质灾害
2、地质灾害的评估类型(按时间,按范围)
按时间:灾前评估、灾期跟踪评估、灾后总结评估
按范围:点评估、面评估、区域评估
3、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的内容:
1)危险性评价、2)易损性评价、3)破坏损失评价、4)防治工程评价4、突发性地质灾害危险性分析的重要指标—地质灾害发生概率,地灾发展速率是地裂缝、地面沉降等渐进性地质灾害危险性分析的基础指针
5、地质灾害经济损失类型:直接经济损失、间接经济损失
6、减灾系统工程的主要内容
1.监测与预报、
2.灾害评估、
3.防灾与抗灾、
4.救灾
7、地质灾害分析方法:类比分析、因果分析、统计分析
8、地震要素:震源、震中、震中距
9、按震源深度分为:浅源、中源和深源三类;
10、地震的成因类型: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冲击地震、诱发地
震
11、地震序列:前震、主震、余震
12、全球主要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欧亚)地震带、大洋中脊地震带、东非裂谷地震带
13、火山的类型(活火山、休眠火山、死火山)及喷发样式(裂
隙式、中心式)火山喷发的产物(气态、液态、固态)
14、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是影响矿山地质环境的主要因素
15、地面变形地质灾害的形式分类: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缝、渗透变形、特殊岩土胀缩变形
16、典型的滑坡滑动面由陡倾的拉张段(后)、缓倾的滑移段(中)和平缓以至反翘的阻滑段(前)三部分组成。
三、简述每小题10分,共分
1、灾害效应的类型。
1)原生灾害效应:灾害本身造成的效应。如地震造成的房屋倒塌、滑坡
掩埋房屋、矿井瓦斯爆炸造成人员伤亡等。
2)次生灾害效应:主要灾害事件诱发的灾害性过程造成的,如地震造成
煤气酿成火灾等。
3)后续灾害效应:往往是长期的,甚至是永久性的。其中包括野生生物
的绝灭、洪水造成的河道变迁、火山造成的农作物减产、气候变化等。
2、简述灾害损失(直接、间接)
1)直接损失:指灾害发生后立即产生的后果,如地震后建筑物的破坏
情况、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等;多数可用货币价值来衡量损失的大小。
2)间接损失:指一场灾难中第二顺序产生的后果,如灾害引发的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