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灾害地质学

合集下载

地球科学大辞典 地质学

地球科学大辞典  地质学

地球科学大辞典地质学总论【地质学】geology研究地球的科学。

主要研究地球(主要是岩石圈)的物质成分、物理化学性质、结构构造、地球形状及表面特征、地球的生成和历史、地球上生命的发生及演化、地壳运动的形成和发展,以及进行上述研究的相关科学技术。

Geology(地质学)一词是由两个希腊词汇ge(地球)和logia(论述)通过连词符o连接而成,意即关于地球的论述,包括关于地球的所有内容的研究。

在中国历史上,“地质“一词最早见于三国时魏国王弼(226~249)的《周易注·坤》,属哲学范畴,与现代地质学的含义不同。

现代地质学的地质一词最早见于1853年(清咸丰三年)的《地理全志》。

本辞典“地质学”一词包括的分支学科主要有:研究地球物质组成的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同位素地质学、土壤学;研究地球历史的地史学、地层学、古生物学、前寒武纪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研究地壳运动的构造地质学、火山学、地震学;研究地表特征和地质作用的地貌学、冰川地质学、海洋地质学、动力地质学;研究和开发能源及矿产资源的矿床学、石油天然气地质学、煤地质学、水文地质学;研究人类生存环境和工程建设的工程地质学、环境地质学、灾害地质学;研究相关技术科学的勘查地球物理学、勘查地球化学、地质调查技术、地质勘查技术、探矿工程技术、地球物质的测试分析技术、地质测绘技术、遥感地质、地质信息技术等。

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为地质学的发展和人类开发、利用和保护地球创造了条件。

【普通地质学】general geology是对地质学的概况和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概括介绍,它不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地质学的入门工具。

其主要内容包括地球的基本知识、外动力作用、地质学的发展与演化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其内容还有一些变化。

现在有的《普通地质学》教材还包括了资源、环境、减灾、人与地球等方面的知识,反映了地质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结晶学】crystallography研究晶体的外部形貌、化学组成、内部结构、物理性质、生成和变化,以及它们相互间关系的一门科学。

灾害学原理知识点-地质灾害概述

灾害学原理知识点-地质灾害概述

灾害学原理知识点-地质灾害概述灾害学原理第一章地质灾害的概念、类型和分布第一节地质灾害的概念、类型及分类一、灾害的基本涵义(一)灾害的定义联合国减灾组织(UNDRO,1984):“一次在时间和空间上较为集中的事故,事故发生期间当地的人类群体及其财产遭到严重威胁并造成巨大损失,以至家庭结构、社会结构也受到不可忽视的影响。

”联合国灾害管理培训教材:“自然或人为环境中对人类生命、财产和活动等社会功能的严重破坏,引起广泛的生命、物质或环境损失;这些损失超出了受影响社会靠自身资源进行抵御的能力。

自然灾害的形成条件包括两个方面:(ⅰ)自然动力过程或自然环境的异常变化;(ⅱ)受灾害影响的对象,即人类生命财产以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与环境。

前者可称为灾害体,后者可称为承灾体或受灾体,二者的对立统一便形成了灾害。

(二)灾害的类型1.按成灾条件①自然灾害自然灾害的形成条件包括两个方面:(ⅰ)自然动力过程或自然环境的异常变化;(ⅱ)受灾害影响的对象,即人类生命财产以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与环境。

前者可称为灾害体,后者可称为承灾体或受灾体,二者的对立统一便形成了灾害。

(二)灾害的类型1.按成灾条件②人为灾害人为灾害其有两方面的含义:(i)指由干人类活动在自然界诱发的灾害,如修建水库诱发的地震等;(ii)指在人工环境中发生的灾害,有时被称做技术灾害,如人的身体暴露于含有汞或石棉纤维的空气中而发生的中毒事件。

(二)灾害的类型2.按成灾潜势①高潜势灾害如洪水、飓风、龙卷风、海啸激浪火山、地震、野火等;②中潜势灾害如滑坡、崩塌、泥石流、旱灾等;③低潜势灾害如海岸侵蚀、霜冻胀缩土、虫灾、生物灾害等。

(二)灾害的类型3.自然灾害的圈型分类自然灾害类型自然灾害系列岩石圈型地震火山爆发、滑坡、泥石流、崩塌圈型沙漠化、干旱、滑坡地裂缝水土流失、地而沉降水圈型洪水、暴雨、雪崩冻害、海啸海水倒灌大气圈型暴风龙卷风、台风、酷热、严泉干早生物圈型蝗灾、森林火灾、植被退化、植物病虫害(三)环境灾害史密斯(Keith Smith 1996)提出了环境灾害的概念,他认为“环境灾害”术语涵盖了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范畴,并将其概括为“极端的地质事件、生物变化过程和技术事故以能量和物质的集中释放为特征,并对人类生命安全构成不可预料的威胁及对环境和物质造成极大的破坏。

普通地质学知识点总结

普通地质学知识点总结

普通地质学知识点总结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和演化过程以及地球上的各种地质现象的学科。

下面是一些普通地质学的知识点总结。

1.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可以分为三个主要层次: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分为海洋地壳和大陆地壳,地幔是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的岩石层,地核是地球的内部最深处,由铁和镍组成。

2.地球的动力学:地球的内部热量通过地幔的对流而导致地壳板块的运动。

地壳板块移动的结果是地震、火山喷发和山脉的形成。

3.地层与年代:地层是指地球表面的岩石层序。

通过对不同地层的研究,可以了解地球历史上的演化过程。

地质学家使用不同的方法来确定地层的年代,包括放射性同位素测年和化石记录。

4.地质力学:地质力学是研究岩石的形变和断裂的科学。

它主要研究岩石如何相互作用,产生断层、褶皱和地质构造。

5.矿产资源:地质学也研究地球上的矿产资源,包括金属矿物、非金属矿物和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

通过地质调查和勘探,可以发现和开发这些矿产资源。

6.地球的历史:地质学家通过对地层和化石的研究,可以理解地球的历史演化。

地球的历史可以分为不同的时期,包括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7.地球表面的地貌:地貌是地球表面的形状和特征,包括山脉、高原、河流、湖泊、沙漠等。

地质学家研究地貌的形成原因,可以了解地球表面的变化过程。

8.水文地质学:9.地震学:地震学是研究地震现象的学科。

它研究地震的发生原因、震源机制、震波传播和地震带的分布。

10.灾害地质学:灾害地质学是研究自然灾害与地质条件之间的关系的学科。

它研究地质灾害如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地滑等的发生机制和预防措施。

以上是地质学的一些普通知识点总结。

地质学广泛应用于资源勘查、环境保护、工程建设等领域,对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和推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地球科学大辞典地震地质学地震地质学

地球科学大辞典地震地质学地震地质学

地球科学大辞典地震地质学地震地质学总论【地震】earthquake,seism俗称地动。

地壳某个部分的岩石在内、外营力作用下突发剧烈运动而引起的一定范围内的地面震动现象。

可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大类。

天然地震主要有:①构造地震,起因于岩石脆性破裂时积累应变的释放。

破坏和影响范围很广。

通常按震源深度可分为:深度小于70千米的浅源地震;深度在70~300千米的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千米的深源地震。

尚未发现在720千米以下的震源。

②火山地震,由火山爆发引起,一般强度和波及面较小。

③岩洞崩塌、大陨石撞击等也会产生地震,但很稀少。

人工地震是人工方法产生的地震,包括:①用于工程、勘探、地壳结构探测的人工地震,一般震源能量较小,以达到勘探目的为限,不会造成灾害。

②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等产生的地震。

③水库等大型人工水体也会诱发地震,应加强监测,避免发生灾害。

【地震学】seismology研究地震及其有关现象的科学。

掌握地震活动的规律,实现地震预报,进行抗震防震,以及探索地球内部的结构,是地震研究的主要目的。

可以根据仪器所测得的资料进行研究,还可以进行野外实地调查,如地震宏观调查探讨。

【地震地质学】geology of earthquake,seismo geology见86页“地震地质学”。

【地震构造学】seismotectonics着重利用地质和地球物理等资料(包括地震折射、地震反射、地球重力、地球磁力、大地热流密度等)分析历史记载和仪器记录到的地震活动性,研究孕育强震的构造环境、构造条件和地震的复发习性的学科。

活动构造学是地震构造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古地震学】paleoseismology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

利用地貌学、构造地质学、地层学和新年代学等方法研究史前地震的识别、发生的期次和年代、震级、复发间隔和断层滑动习性等的分支学科,包括进行单个地表破裂型地震发生后数十年、数百年或数千年后的地质调查,以便获得有关地震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等方面的定量参数,以及地震断层上地表破裂型地震的复发间隔和复发模型等。

地质学专业

地质学专业

地质学专业专业简介学科:理学门类:地质学类专业名称:地质学专业本专业培养具备地质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相关学科基础知识,掌握地质调查、科学研究、资源开发和管理的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机械、学校从事地质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在地矿、冶金、建材、石油、煤炭、材料、环境、基础工程、旅游开发从事技术开发与技术管理工作以及在行政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地质学专业是在国民经济中起重要作用的学科,但因为毕业生就业多是较为艰苦的岗位,因此,报考人数较少。

专业信息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地质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相关学科基础知识,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初步的研究、教学和管理能力,能在科研机构、学校从事地质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在地矿、冶金、建材、石油、煤炭、材料、环境、基础工程、旅游开发从事技术开发与技术管理工作以及在行政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地质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践训练,掌握地质调查、科学研究、资源开发和管理的基本技能。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包括野外地质工作方法);◆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了解国家科学技术政策、知识产权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等有关政策和法规;◆了解地质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最新发展动态,以及资源开发状况;◆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设计实验,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主干学科:地质学。

主要课程:地质学、结晶矿物学、古生物学、地史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矿床学、地球物理及勘探方法、地球化学、遥感技术等。

实践教学:主要课程的实验和实习在课程内安排。

野外地质的认识实习、区域地质测量实习和毕业实习等,一般安排6—12周。

古地磁学对古地理变迁的解析与重建

古地磁学对古地理变迁的解析与重建

古地磁学对古地理变迁的解析与重建地球的地理状况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通过研究古地磁学可以探索古地理的变迁。

古地磁学是一项研究地球磁场在过去历史时期的演变和变化的学科,它通过分析古地磁方位和磁倾角记录来重建过去地球的磁场特征。

这一研究领域深入了解地球历史,对于解析古地理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研究古地磁学可以揭示地球的地壳漂移现象。

地壳漂移是地球上大陆移动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陆会不断地改变位置。

早期大陆拼合形成超大陆,后来又分裂形成现今的大陆块。

通过古地磁学分析的结果,可以了解到不同地区大陆的方位和倾角,从而推断出地壳漂移的过程和速率。

古地磁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地壳漂移是一个缓慢而持久的变化过程,揭示了地球的地理面貌在漫长的地质时间中的动态变迁。

其次,古地磁学可以提供关于过去地球的磁场强度变化的信息。

地球的磁场是地球内部的磁性物质运动所产生的,它与地球内部物质的运动和地磁学动力学过程密切相关。

通过分析古地磁记录中的磁倾角和磁方位变化,可以推断地球的磁场强度变化。

磁场强度的变化对于研究古地理变迁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地球的磁场强度与大气层的形成和稳定,以及地球内部热流与板块运动等过程密切相关。

因此,通过古地磁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地球内部的动力学过程,以及其对地理变迁的影响。

此外,古地磁学对于研究古地理变迁的重建提供了时间尺度和地质事件的标志。

通过分析不同地层中的古地磁方位和磁倾角记录,可以确定地层在地质年代上的时间顺序和对比。

这对于研究地层对比和重建地球历史具有重要作用。

古地磁学还可以用来确定地质事件的起源和影响范围。

例如,在一些大规模地质灾害和巨大火山喷发事件中,由于地磁场的扰动,可以通过古地磁学的研究来探究这些地质事件的起源和时限,从而更好地了解地质活动对古地理变迁的影响。

总之,古地磁学作为重要的地球科学学科之一,对于解析古地理变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分析古地磁记录,可以揭示地球地壳漂移现象、研究磁场强度变化及其对大气层和板块运动的影响,同时还提供了时间尺度和地质事件的标志。

灾害地质学与地质灾害防治

灾害地质学与地质灾害防治

灾害地质学是研究地球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科学,包括地震、泥石流、滑坡、地面沉降等灾害的成因、特征和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是地球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给人类社会和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灾害损失。

因此,灾害地质学的研究和地质灾害的防治显得尤为重要。

地质灾害的成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地质构造、地表形态、地质材料、气候条件、人类活动等因素。

其中,地震是最具破坏力和危害性的地质灾害之一。

地震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震波在地表和地下传播引起的自然灾害。

地震的破坏力主要表现在房屋倒塌、地面开裂、山体滑坡等。

另外,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也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了减轻地质灾害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损失,灾害地质学提出了一系列防治措施。

首先,应加强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

通过地震仪、地质雷达等设备,能够及时监测到地质灾害的发生,提前预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其次,加强地质灾害的减灾工程。

例如,在地震多发区修建抗震建筑,加固山体防止滑坡等。

此外,加强地质灾害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和应急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灾害地质学的研究对于减轻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加强地质灾害的研究和监测预警,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希望在未来的发展中,能够进一步加强灾害地质学的研究,提高地质灾害的预防和防治能力。

灾害地质学

灾害地质学

• 据不完全统计共毁坏民房157户,毁坏耕地824 亩,损失粮食22万斤;摧毁类矿通讯井2处、 回风巷800米、运输巷450米;损坏10万伏高压 输电线800米,造成煤矿停产的经济损失113万 元。 • 崩塌除给人类造成上述几方面的主要危害外, 在水利水电工程、公路、铁路、河运及海洋工 程方面也经济造成很大危害。并且除直接危害 人类外,还常常产生一些次生灾害间接危害人 类。
• 按崩塌体的物质组成分为两大类:一是产生在 土体中的,称为土崩。二是产生在岩体中的, 称为岩崩。当其岩崩的规模巨大,涉及到山体 者,又俗称山崩。当其崩塌产生在河流、湖泊 或海岸上时,称为岸崩。 按照崩塌体的规模、 范围、大小可以分为剥落、坠石和崩落等类型。 剥落的块度较小,块度大于0.5m者占25%以下, 产生剥落的岩石山坡一般在30-40º;坠石的块 度较大,块度大于0.5m者占50-70%,山坡角 在30-40º范围内;崩落的块度更大,块度大于 0.5m者占75%以上,山坡角多大于40º。
• 地质灾害的分类,有标准,十分复杂。 • 按成因可以区分为自然地质灾害(主要 由自然变异导致的地质灾害)和人为地 质灾害(主要由人为作用诱发的地质灾 害)。 • 按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变化的速度,可分 突发性地质灾害与缓变性地质灾害两大 类。前者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即 习惯上的狭义地质灾害;后者如水土流 失、日凌晨四川巫溪县城龙头 山发生岩崩,摧毁一栋6层的宿舍、两家旅舍、 居民房29余户,掩埋公路干线70余米,造成 122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270万元左右。又 如云南金沙江下游段大砂坝,历史上曾为米粮 川,1754年发生一次大滑坡,淤埋了古县城, 从此变成荒沙滩,年年发生泥石流。 • 发生在工矿区崩塌,可摧毁矿山设施,伤亡职 工,毁坏厂房,使矿山停工停产,常常造成重 大损失。例如云南省威信县墨黑煤矿山区,近 40年来分别于1948年、1984年、1987年8月、 1987年12月、1988年1月发生较大崩塌。

灾害地质学

灾害地质学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 (常见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地质灾害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即致灾的动力条件和灾害事件的后果地质灾害是由地质作用产生的,包括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还包括人为活动对地球表层系统的作用,即人为地质作用地质灾害具有三重基本属性,即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资源属性。

地质灾害具有以下特点:(1)地质灾害的必然性与可防御性(2)地质灾害的随机性和周期性(3)地质灾害的突发性和渐进性(4)地质灾害的群体性和诱发性(5)地质灾害的成因多元性和原地复发性(6)地质灾害的区域性(7)地质灾害的破坏性与“建设性”(8)地质灾害影响的复杂性和严重性(9)人为地质灾害的日趋显著性(10)地质灾害防治的社会性和迫切性地质灾害的研究方法1、野外地质环境调查、勘察与监测2、野外现场试验与室内模拟试验3、数值模拟与数学方法4、综合评价5、编制各类地质图件1中国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规律:根据地质灾害宏观类别,结合地质、地理、气候及人类活动等环境因素,可将中国地质灾害划分为四大区域a 平原、丘陵地面沉降与塌陷地质灾害大区:该区域人口稠密工业发达、人类工程活动规模大、强度高,诱发了严重的城市地面沉降、矿山地面塌陷、岩溶塌陷、水库地震、土地荒漠化以及港口、水库、河道等淤积灾害;丘陵山区人为活动诱发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较发育b 山地斜坡变形破坏地质灾害大区:该区域由于不合理开发利用山地斜坡、森林植被等资源,使地质环境日趋恶化,导致泥石流、滑坡、崩塌、水上流失等山地地质灾害频繁发生;c 内陆高原、盆地干早、半干旱风沙地质灾害大区:该区域风力吹扬作用强烈,沙质荒漠化灾害日趋严重,河套平原等地区土地盐碱化较发育,煤田自燃灾害比较严重,山地则主要发育雪崩、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d 青藏高原及大、小兴安岭北段地区冻融地质灾害大区:(该区域广泛发育有连续多年冻土和岛状多年冻上,岛状冻土区由于气候季节变化和日温差变化,冰丘冻胀、融沉、融冻泥流、冰湖溃决泥流等地质灾害较为发育。

灾害地质学.

灾害地质学.

地震可分为浅源地震(0~70km)、中源地震(70~300km)和深源地震(>300km)。

2.按震级与人的关系分可分为微震(<2级,人感觉不到)、有感地震(2~5级)和破坏性地震(5级)。

3.按地震成因①天然地震②人为地震地震的发生条件及一般规律取决于岩石的弹性应变能(U),弹性应变能积累足够大时,才能发生地震。

弹性应变能的表达式为:U = Kδ其中U为弹性应变能;K为弹性系数;δ为地应力。

地震的分布(一)地震的垂直分带性地震的震源具有垂直分带性的特点,地壳中的地震(0~33km)占72%,上地幔(33~300km)的地震占24%,大于300km上地幔中的深震占4%。

(二)地震的水平分带性1.环太平洋地震带2.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3.大洋中脊地震带4.大陆裂谷地震带5.转换断层地震带6.地表无断层线形分布的地震带一、火山的类型(一)依据火山活动情况划分:死火山、活火山和休眠火山。

(二)根据喷发的特点、喷发物质所形成的地形特征:马尔式火山、夏威夷式火山、维苏威式火山。

(三)根据同一个火山的活动次数:单式火山与复式火山。

成功进行了短临预报,有效地减少了人员伤亡营口县政府震前采取应急预防措施:①城乡停止一切会议;②工业停产,商店停业,:医院一般患者用战备车送回家,少数重病者留在防震帐篷里就地治疗。

城乡招待所、旅社要动员客人离开;③城乡文化娱乐场所停止活动;④各级组织采取切实措施做到人离屋、畜离圈,重要农机具转移到安全地方。

邢台地震、通海地震、唐山地震的人员伤亡率分别为14%、13%、18.4%。

按这三次地震的人员伤亡率平均值估算,海城地震人员伤亡将近15万,死亡可达5万以上。

而由于发布了短临预报,震区各级政府组织群众预防,使全区人员伤亡共18308人,仅占7度区总人口数的0.22%,其中,死亡328人,占总人口数的0.02%,重伤4292人,轻伤12688人,轻重伤占总人口数的0.2%。

旷古奇灾:清初郯城大地震

旷古奇灾:清初郯城大地震

旷古奇灾:清初郯城大地震吴学安【摘要】郯庐断裂带是东亚大陆上一系列北东向巨型断裂系中的一条主干断裂带,在中国境内延伸2400多公里,切穿中国东部不同大地构造单元,规模宏伟,结构复杂。

它形成于中元古代,是地壳断块差异运动的接合带,也是地球物理场平常带和深源岩浆活动带。

【期刊名称】《生命与灾害》【年(卷),期】2019(000)003【总页数】6页(P26-31)【关键词】大地震;郯庐断裂带;郯城;大地构造单元;断块差异运动;地球物理场;中国境内;中国东部【作者】吴学安【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9郯庐断裂带是东亚大陆上一系列北东向巨型断裂系中的一条主干断裂带,在中国境内延伸2 400多公里,切穿中国东部不同大地构造单元,规模宏伟,结构复杂。

它形成于中元古代,是地壳断块差异运动的接合带,也是地球物理场平常带和深源岩浆活动带。

从古至今,郯庐断裂带及其附近两侧,大大小小的地震活动从未间断过,说明它是处于活动状态的断裂,是一条地震多发的活动带。

三百多年前,在1668年7月28日,山东郯城发生的8.5级大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是中国东部千年罕遇的一次特大地震。

震波撼动半个中国公元1668年,即清康熙七年,大清国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已从需要重臣辅助的8岁幼皇成长为初具韬略的少年国君。

此时的满清王朝政治稳定,经济复苏,可谓国泰民安。

然而,在这繁荣的背后,在中国东部的大片地区,包括大气圈、地球圈、生物图在内的异常现象正愈演愈烈,一场旷古奇灾一触即发。

这一年7月25日晚8时,在今山东省郯城、临沂、临沭三县市交界处(东经118.5度,北纬34.8度),经过地壳应变能量的高度积累以及由此引发自然界的物理异常变化达到极限,一场大地震终于在此处找到了突破口。

随着一道呈黄紫色云状的火光由南迤北,大地发出骇人的雷鸣声,强烈的地震如万马奔腾而来,其巨大的能量势如破竹,涤荡了地面上的一切:建筑物像孩童手中的积木一样坍塌;粗壮的桥墩像纸糊一样,脆弱得不堪一击;大地突然间像波浪一样起伏不定,在震中地区,有些地方像被魔杖点中一般,平地喷砂射水,高达数丈;刹那间,一阵阵热浪夹裹着腾空而起的烟尘迅速弥漫了夜空……强烈地震的冲击和大面积的地面变形,使震区的建筑物遭受严重破坏和人员伤亡。

从古至今的地质演变

从古至今的地质演变

从古至今的地质演变地质演变是指地球上地壳、岩石和地貌等方面的变化过程。

从古至今,地质演变经历了数十亿年的时间,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地球面貌。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探讨地质演变的主要过程和影响。

一、古代地质演变在地球形成初期,火山活动频繁,地壳表面皮层不稳定,大量岩浆活动导致陆地的构造变动,陆地的形成也才刚刚开始。

地球的整体气候非常炎热,大气成分也与现在有很大不同,温室效应非常严重,导致地球温度持续升高。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壳的运动导致了板块的形成和漂移。

板块运动引起地震和火山喷发等地质灾害,同时也塑造了地球的地貌,形成了山脉、河流和湖泊等地理特征。

地质学家认为,当时的大陆一个又一个地形出现变动,形成了世界各大洲的雏形。

二、中古地质演变中古时期是地球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地质演变过程的关键时期。

这个时期的地质活动相对较为平静,板块运动速度较慢,不再像古代那样频频发生地震和火山喷发。

在中古时期,全球开始出现了冰川时期,大量的水分被冻结在极地地区形成巨大的冰层,海平面降低。

这导致了大量的陆地暴露出来,海岸线大幅后退。

同时,长期的冰川活动和冻融作用也导致了大规模的物质破碎和侵蚀作用,形成了广泛的沉积盆地。

三、近现代地质演变近现代时期是地质演变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影响最大的时期。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进行,大量的化石燃料燃烧导致了温室气体的排放,进一步加剧了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

近现代地质演变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海平面的升高。

随着全球温度的上升,冰川融化加速,大量的冰层消失,融水流入海洋导致海平面上升。

这对于沿海城市和岛屿来说,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另外,人类的工业和城市化进程也导致了环境的破坏和水资源的过度开采。

地表的水土流失、洪涝、干旱和土地沙漠化等问题不断加剧,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总结起来,地质演变是地球长期的自然演化过程,经历了数十亿年的时间。

从古代到现代,地球的地壳、岩石和地貌都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灾害地质学——精选推荐

灾害地质学——精选推荐

○1灾害:是由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引起的不幸事件或过程,它对人类的生命财产以及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与环境造成危害和破坏。

○2灾害地质:是指在地球的发展演化过程中,由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灾害性地质事件。

在时间或空间上的分布及变化规律,既受制于自然环境,又与人类活动有关,往往是人类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般认为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作用(自然的,人为的或综合的)使地质环境发生突变的或渐进式的破坏,并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的现象或事件)○3地质灾害:只有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产生影响和破坏的地质事件。

○3地质灾变:只是使地质环境恶化,并没有破坏人类的生命财产或影响生产、生活环境,只能称之为灾变。

○2灾害效应:原生效应(灾害事件本身造成的)次生效应(是有主要灾害事件诱发的灾害性过程造成的,它与主要灾害事件本身无直接关系)后续效应(往往是长期性甚至是永久性的)○3地质灾害属性特征:自然属性(自然现象)社会经济属性(对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1、地质灾害的必然性和可预防性2、地质灾害的随机性和周期性3、地质灾害的突发性和渐进性4、地质灾害的群发性和链生性5、地质灾害的成因多元性和原生复发性6、地质灾害的区域性7、地质灾害的破坏性和“建设性”8、地质灾害影响的复杂性和严重性9、地质灾害的认为成因的日趋显著性10、地质灾害防治的社会性和迫切性○5和○10我国地质灾害分布:1、以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和矿井突水为主的东部区2、以崩塌、滑坡和泥石流为主的中部区3、以冰融、泥石流为主的青藏高原区4、以土地沙漠化为主的西北区○42地震:是岩石圈物质在地球内应力作用下产生构造活动而发生弹性应变,当应变能量超过岩石强度极限时,就会发生破裂或沿原有的破裂面发生错位移动,应变能以弹性波的形式突然释放并使地壳震动的事件。

○43地震波:体波(横波和纵波)和面波(面波为体波形成的次生波)纵波(P波):振幅小,周期短,速度快,固液可传横波(S波):振幅大,周期长,速度小,只能在固体中传面波(L波):传播速度最慢,振幅最大,波长最大。

第四章 古地理、古气候、古水深

第四章 古地理、古气候、古水深
测量工作主要是在野外露头上和钻孔中系统地测量和获得定向构造资料。 常用的有交错层理、砾石、波痕、槽模、沟模等。
尔后把测量的数据进行整理,古流向数据的整理方法很多,其中 包括直方图、玫瑰花图、极点图等。主要是定性而形象地表示古水iànɡ)分析
精品PPT
第四章 沉积盆地的古地理(dìlǐ)、古气候、古水深分析 第一节、沉积(chénjī)盆地古地理分析 三、古流向分析 恢复古地理面貌要通过区域古流向图,即对某一时代地层的所有露 头分别进行古流向分析,在实际应用中常将多种岩相古地理分析的内容, 如沉积相组分、碎屑比、砂层等值线、粒径变化和古水流数据标绘在一 张地理图上,即形成一张综合性图件。
精品PPT
第四章 沉积盆地的古地理(dìlǐ)、古气候、古水深分 析
第一节、沉积(chénjī)盆地古地理分析
四、水介质的物理—化学条件分析
1、pH值和Eh值的推断
pH值:
判断水介质酸碱度的主要矿物标志
精品PPT
第四章 沉积盆地的古地理(dìlǐ)、古气候、古水深分 析
第一节、沉积(chénjī)盆地古地理分析
精品PPT
第四章 沉积盆地的古地理(dìlǐ)、古气候、古水深分析 第一节、沉积(chénjī)盆地古地理分析 一、陆源区的分析
3、物源区母岩性质的确定
物源区是提供陆源碎屑的物质来源的地区,沉积物质主要来自古陆。 可以根据沉积物的特征来判别物源区的母岩的性质。
2)砂岩的成分:砂岩中的岩屑、颗粒矿物类型也能反映母岩性质,如砂岩中 的最主要矿物石英和长石的含量。
古地理分析:是在综合各种地质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沉积学、古 生态学、古构造学、地球化学等分析方法,再造地质历史时期中 的自然地理景观,也就是再造沉积区和侵蚀区的景观。

中国地质环境背景与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及分布特征

中国地质环境背景与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及分布特征

第二章中国地质环境背景与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及分布特征2.1 中国地质环境背景概述一、地球的演化地球从形成到现在已经经历了约46亿年,根据地壳运动的特征、岩层结构、生物演变可以将其发展演化过程分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五个不同阶段,其中太古代与元古代合称为前古生代,又称隐生宙,而古生代、中生代与新生代合称为显生宙。

1、前古生代,又叫前寒武纪,约距今40~5.43亿年前古生代是指自地壳形成至古生代开始的一段地质时期,延续约34亿年,是地球地质历史上第一个阶段,约占地质历史85%的时间,大致以25亿年前为界,分为太古代与元古代两个阶段。

太古代时(40~25亿年),地壳处于早期阶段,地壳薄弱,为脆弱的玄武岩圈,地壳运动极频繁,火山活动也极强烈。

当时全球几乎都是浅海洋,有分散的孤立的岛屿式小陆块。

后经过多次的强烈构造运动,至太古代末,形成了最初的较稳定的基底地块(称之为陆核),陆核的形成标志着地壳构造发展的第一阶段的结束。

太古宙大约经历了十几亿年的时间,已经形成了薄而活动的原始地壳,出现了水圈和气圈,孕育和诞生了低级的生命。

主要表现在:①缺氧的气圈及水体;②薄弱的地壳和频繁的岩浆活动;③岩石变质很深;④海洋占绝对优势;⑤陆核形成;⑥原始生命萌芽。

目前已知最古老的生物化石是在南非发现的32亿年前的超微化石—古杆菌和巴贝通球藻。

元古代时(25~5.43亿年),由于陆核的出现和扩大,地壳稳定性得到加强。

到早元古代末,地球上发生一次较广泛而强烈的地壳运动(我国称吕梁运动),一些洋壳褶皱隆起,并伴有岩浆喷溢和岩层的变质作用,使陆核加大,形成一些较大而稳定的古陆。

以后又围绕这些古陆不断焊接增长,至晚元古宙时,逐渐形成了大型的稳定古陆。

元古宙的地史具有下述特征:①从缺氧气圈到贫氧气圈,由于藻类植物日益繁盛,它们通过光合作用不断吸收大气中的CO2,放出O2,使气圈和水体从缺氧发展到含有较多氧的状态。

②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太古宙已出现菌类和蓝绿藻类,到元古宙得到进一步发展。

地质学的学科范围及研究方法

地质学的学科范围及研究方法

地质学的学科范围及研究方法地质学是一门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以及地球表面与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学科。

地质学通过研究地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变化,揭示了地质现象的成因和演化规律,为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和预测地质灾害提供了重要依据。

地质学的学科范围十分广泛,包括了多个专业领域,如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构造地质学、地貌学、水文地质学、气候地质学、沉积学、古生物学、古地理学、灾害地质学等。

下面将对其中几个重要的学科领域进行介绍。

岩石学是研究岩石的组成、结构、形态和变化的学科。

岩石是地壳的基本构成单位,通过对岩石的研究,可以了解地球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岩石学可以分为火成岩学、沉积岩学和变质岩学三个主要分支,分别研究岩浆的形成和固化、沉积物的沉积和堆积以及岩石的变质和变形过程。

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物质元素组成及其分布规律的学科。

地球上的物质主要由元素组成,地球化学通过分析地球中的元素和同位素的含量、比例和分布,揭示地球物质的来源、演化和循环过程,为研究地球的化学组成和地球化学过程提供了依据。

构造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内部和地壳运动的学科。

地球的表面和内部都存在着各种构造,如山脉、断层、褶皱等。

构造地质学通过对这些构造的观察和研究,揭示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壳运动的机制,了解地球的变形和地震活动。

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形态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的学科。

地球表面的山地、平原和河流等地貌特征是地球演化过程的产物,地貌学通过对这些地貌特征的观察和分析,揭示地球表面形态的演变过程和机制。

地质学的研究方法多样,包括野外调查、实验室分析和数值模拟等。

野外调查是地质学研究的基础,研究人员通过实地观察和采样,获取各种地质信息,并建立地质图、地貌图和断层图等。

实验室分析是对野外采集的样品进行物理、化学和地球化学等方面的分析,从而获得更详细的地质信息。

数值模拟是通过建立地质模型和使用计算机模拟地质过程的变化和演化,以估算地质灾害的潜在风险和预测地质现象的发生。

地质名词解释

地质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1. 地质作用:就是形成和改变地球的物质组成、外部形态特征与内部构造的各种自然作用。

它分为内力地质作用与外力地质作用两类。

22、地质学: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地球形成与演化历史以及地球表层各种作用各种现象及成因的学问。

3、内力地质作用:主要以地球内热为能源并主要发生在地球内部,包括岩浆作用、地壳运动、地震、变质作用。

4、外力地质作用:主要以太阳能以及日月引力能作为能源并通过大气、水、生物因素引起,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5、地球:包括固体地球以及环绕着它并与其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的水、生物与大气,是一个复杂的天体。

6、岩石圈:地壳加软流圈之上的固体地幔7、具有一定规模的岩石圈块体称为板块可分为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8:磁偏角:地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夹角;磁倾角:磁针与所在地水平面角第二章矿物1. 元素: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物质称为元素。

52. 同位素:具有不同原子量的同种元素的变种。

53. 放射性同位素:有的同位素其原子核不稳定,会自行放射出能量,即具有放射性,称为放射性同位素。

54. 稳定同位素:不具有放射性的同位素。

55. 放射性同位素放射能量的过程称为放射性蜕变(衰变)6. 某一放射性同位素蜕变到它原来数量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称为半衰期它是一个常数7. 克拉克值:元素在地壳中平均质量分数%,称为克拉克值。

克拉克值又称地壳元素的丰度。

58. 矿物:是自然产出且内部质点(原子、离子)排列有序的均匀固体。

其化学成分一定并可用化学式表达。

69. 其产出状态成因和化学组成等方面都具有与矿物相同的特征但不具有结晶构造的均匀固体。

准矿物10. 晶体:是内部质点(原子、离子)在三维空间周期性重复排列(即有序排列)的固体。

6结晶质(晶质)11. 不具有几何多面体外形的晶体称为晶粒12. 非晶体:是内部质点(原子、离子)在三维空间不呈周期性重复排列的固体非晶质13. 化学键:晶体中各质点间的结合力就是化学键,包括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和分子间作用力。

古地理学中的古环境重建

古地理学中的古环境重建

古地理学中的古环境重建古地理学是一门研究过去地球表面的学科,通过研究岩石、化石、古生物等古地质记录来重建过去的地理环境。

古地理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重建古环境,即还原过去的气候、地貌、生物群落等要素。

通过对古环境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地球历史上的变化和演化,揭示出现代环境和生物的起源、发展和演变的过程。

为了进行古环境重建,古地理学家利用了各种各样的证据。

其中之一是古气候指标。

气候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非常明显,通过对大气和海洋中的化学成分、微生物化石、植物化石等的分析,可以得到过去的气候信息。

例如,树木的年轮可以提供关于降水量和温度的信息,而深海沉积物中的氧同位素记录了过去海洋温度的变化。

这些数据可以用来推断气候模式,并进一步重建古代的地理环境。

古地理学家还利用地貌特征来重建古环境。

地貌是地球上各种形态和特征的总称,包括山脉、河流、湖泊、海洋等。

通过研究这些地貌特征的形成机制,可以了解当时的构造、气候、沉积过程等。

例如,地球上的某些山脉可能是由构造运动引起的,而湖泊或河流的形成可能受到降水量和水文过程的影响。

通过对地貌特征的研究,可以推断出过去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模式。

此外,古生物学也是重建古环境的重要方法之一。

生物群落对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不同的生物群落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

通过对古生物群落的研究,可以推断出过去的环境要素,例如温度、湿度、海平面等。

例如,在古代沉积岩中发现特定的微化石或古代植物化石,可以推断出当时的环境条件。

通过研究古生物群落的变化,可以重建古代的生态系统和地理环境。

同时,化学分析也是重建古环境的关键方法之一。

通过对岩石、沉积物和化石中元素和同位素的分析,可以提供关于古代环境的信息。

例如,古代海洋沉积物中的镁、钙比值可以提供关于海水温度的信息,而古土壤中的碳、氧同位素比值可以推测出古气候条件。

化学分析可以为古地理学家提供大量的数据,帮助他们重建古环境并揭示过去的地球演化过程。

总的来说,古地理学中的古环境重建是一项复杂而又有趣的研究工作。

地质灾害的历史演变:从古至今,探寻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地质灾害的历史演变:从古至今,探寻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地质灾害的历史演变:从古至今,探寻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一、古代的地质灾害在早期人类社会中,由于科技的落后以及对大自然的无知,地质灾害对人类的影响较为严重。

例如在中国的《山海经》中,就记载了大量的地质现象,包括地震、火山喷发等。

据记载,公元416年,我国北方发生了一次灾难性的地震,造成了严重的灾害。

而在《史记》中,也有许多关于地震的描述。

在其他国家,例如古希腊、古罗马等,也发生过许多灾难性的地震。

此外,古代的农业社会极度依赖自然环境,而一旦自然环境发生变化,会给农业生产带来极大影响。

例如中国的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水灾,这不仅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困难,同时也给人类生存带来了极大威胁。

二、中世纪的地质灾害在中世纪,由于科技的缺乏以及对大自然的认识仍然有限,地质灾害依然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极大的影响。

在欧洲,中世纪晚期,意大利的芮尼-阿吉西萨斯山脉发生了一次灾难性的山体滑坡,造成了数百人死亡。

而在12世纪初,英格兰东南部的多切斯特也发生了一次深层滑坡,导致了当地的大规模破坏和土地流失。

同时,在整个中世纪,瘟疫的爆发也与地质灾害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1331年到1353年间,在欧洲的黑死病爆发导致了数百万人的死亡,直接原因是瘟疫,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与地质灾害有关。

由于瘟疫引起了人口的减少,从而减缓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加剧了饥荒和社会动荡。

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整个中世纪的黑暗时期。

三、近现代的地质灾害到了近现代,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对自然环境的认识的提高,地质灾害对人类的影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但是,在一些极端情况下,地质灾害依然会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

例如1989年中国唐山大地震,造成了数万人的伤亡和数百亿的经济损失。

在印度尼西亚,2004年的海啸更是造成了近23万人的死亡。

同时,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如洪水、干旱、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也呈现增加的趋势,这对全球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将产生重大影响。

四、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地质灾害作为一种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地质学基础》课程介绍

《地质学基础》课程介绍
地球绕太阳公转,而且还自转,自转周期约为23时56分4秒 。地
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一个恒星年,由于地球的自转轴与黄道平面呈
23°27’交角,因此,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形成了地球的昼夜与四季的
变化。
地球卫星——月亮。
大爆炸理论的要点
时间和空间的零点,肇始于160亿年前。一次开天辟地的大爆炸 中,诞生了早期宇宙。 最初的宇宙,有可能是从一个无穷小的“奇点”开始扩展的。
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外部特征、各圈层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
史的知识体系。 在现阶段,由于观察、研究条件的限制,主要以岩石圈为研究
对象,也涉及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下更深的部位,以及
某些地球外部物质。 地质学研究对象:地球固体外壳—岩石圈(Lithosphere),因此, 地质学主要是研究岩石圈的一门学科。
2)石油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和工程地质学等形成独立各分支学
科; 3)地球化学、海洋地质学、地质年代学等边缘学科形成;
4)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构造学说的建立与完善等。
五、地质学的特点
由于地质学研究内容的特殊性,因而地质学具有以下特点: 1.地质学是以时间和空间的宏观研究与地质现象的微观研究相结合。 地质学研究的时空尺度通常是大跨度的。通常以至少百万年(Ma) 为单位。研究还包括显微尺度的地质现象,如晶体结构、显微结构。
石圈的物质组成;引起岩石圈变化发展的内、外力地质作用及其产
生的地质现象(重点);地球发展简史以及人类与地质环境的关系。 2)通过课堂和野外实习加深对教学内容的认识,了解地质学的 特点和研究方法,初步掌握野外地质调查方法。 地质学基础课程具有文理兼修、实践性很强的特性,我们在学 习时既要掌握大量的基本理论(概念、定义),又要掌握基本方法 和技能。学习时要善于领会、对比、综合、总结,做到融会贯通, 以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58・
究更可以补充现今灾害种类少,时间尺度短之不足。 (3)量化研究:灾害发育的频率、强度,对生态、地球化学、水文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发育模型 的建立需要用多参数、半定量至定量描述来表达。在多参数研究的基础上建立模型,开展计算 机模拟研究。如仍停留在一般的灾害识别和描述上,则与传统的地质学研究不会有大的差别。 (4)精细解剖:由于地质时期中发生的很多灾害地质体薄而局限,研究时应选择重点剖面 和层位连续系统采样,用厘米或毫米的精度测量剖面,进行局部的三维切片,特别应重视研究 其矿物岩石、生物和遗迹的三维组构和拓扑形态。 (5)多学科综合:古灾害的特点是多成因多类型,对环境影响的多方面和多样化,对无机及 有机界都有显著影响,涉及天文、地质和生物等多方面进行综合研究,以认识其发育演化规律。 4
●考文蠢
孙成权t麓永浑.灾害学.觅t荆垒根,孙戚权主蝙.地球科学新学科新概念集成.北京:地l出版社.1995.17 宋德人灾害地质学.见;荆全根。孙成权主缩地球科学薪学科新概念集成,北京;地l出版社,1995.182. 许靖华.现实主义灾盎论.国外地质,1983t2(3)tI~10.
AIva弛z I Ghss 886. Zeeman E C.Catastrophe

et
aI.ExtratezTesthal
cau鸵for the
Cretaceous--Tertiary
events
extinction
Science,1980,208:1095~1108
B P.Possible
eorrehtions between tektite
md climste changes?Geo.Soc.Am.Special Paper,1982,190.251~
・357・

古灾害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作为一个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目前对占灾害地质学下一个明确定义尚不成熟,初步拟定
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古灾害分类:研究古灾害的类型,诸如突变型、缓变型,陆地的还是海洋的、天文的,还
黾生物的。
(2)古灾害成因:包括地外因与地内因,它控性与自控性,它生性与自然生等。 (3)古灾害的识别特征:包括地球化学特征、岩石学特征、生物学特征、地层学特征}等。 (4)古灾害的发育规律:全球性-b区域性,突发性与积累性,群发性与链发性,周期性与随 饥性等。 (5)古灾害的时空分布:古灾害发育的层位,形成的地质时代,分布的区域等。 (6)古灾害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各种灾害的相互作用与耦台机制。
(7)古今灾害的对比研究:研究古今灾害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加深对成因和演化规律的认
沮。
(.3)灾害预报:在灾害成因规律的基础上建立发育模型,经过反复检验进行未来熨害的预
测。

Hale Waihona Puke 研究思路和方法由于古灾害地质学是地质学与灾害学的交叉学科,这也决定了这几个学科的思矧和方法
仍是古灾害地质学的基础,但由于本学科更强调灾害的地质规律性和预测性的研究,列思路和 ,一,法尚具以下特点: (】)氏短时1.3尺度的结合:把各种灾害事件放在地质历史的大尺度范围内,通过剖期次发 育以了解它的发育演化规律性。同时应注意灾害事件的瞬时和突发性,研究短时间发硎的突发 事件在地质历史长河中的规律性。 (2)古今互补与对比:贯穿将今论古、借古喻今的思想,以达今天是认识过去的钥删和过去 是将来预测的基础之目的。现实的灾害研究可以弥补古灾害记录的片面性和不足.古列害的研


古灾害地质学有其独特的内涵,为一个边缘交叉学科的提出更易明确它的特色,促进它的 发展。在全球地质学研究不景气的今天,更多的地质学家将会重视和参与灾害学研究,使研究 工作更贴近人类生存与发展,同时也会促进现代地质学的发展。我国地质历史长,地质作用、地 质环境以及灾害类型复杂多样,有研究古灾害地质得天独厚的条件。在与这一学科相关的诸多 学科的研究上都有开展并且有相当的学术积累和较高的科研水平,加之该学科处于起步阶段, 应抓住时机,争取短时期内获得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
theo竹,Sc/enti/ic Amcrlcan,1976,234(1)t65~83.
・359・
古灾害地质学
方国庆
(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兰州730000)
关量词灾害事件沉积突变论
ii


古灾害地质学的提出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特别是物质和精神文明的飞速发展,自然灾害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
威胁日益突出。减灾抗灾已引起各国政府及众多国际组织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在“全球环境 变化”、“国际减灾十年”等国际计划和活动的推动下,灾害研究成为各国科研机构重点资助的 热门领域。在我国,由国家科委、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共同起草的《跨世纪的中国 地球科学》报告已明确将“自然灾害与减灾研究”列为重点研究领域。现代灾害学研究得到了空 前的发展。但不足的是地史时期的古灾害学研究未予以重视,基本上被忽略了。目前的研究现 状表现为:(1)在现代灾害学方面:重视研究近、现代与人类活动和生存有密切关系的灾害发 生、发展和演化的规律,有很强的时代感和社会科学内涵o]}也包括现代灾害的地质学研究o。。 由于古地史时期灾害时代久远、与今天未有直接的联系,加之识别困难等原因而未予重视;(2) 地质学研究方面:地质学研究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认识地球的发育演化规律,地质时期各种突变 事件是它重要的研究内容。如浊流、风暴、地震、海水进退”“。、生物绝灭、气候突变和行星撞击 等方面都有广泛的研究。从一定程度上看,它们亦属古灾害研究。但是,这些研究的显著特点 是在地质尺度的时间范围内研究的,特别重视其成因研究,没有从灾害的角度去认识,更投有 与现代联系起来;(3)其它方面;由于地震灾害的特殊性,对中生界以来的古地震地质有一些研 究;在全球变化研究方面对古气候演变研究得较多,仅有少量工作涉及到古气候与板块构造活 动、火山作用等方面的关系。 我们认为古灾害地质研究是现代灾害学强有力的补充,是灾害预测不可缺少的环节和重 要基础:(1)地质时期中发生的突变事件,如浊流、风暴、地震、海水进退、行星撞击等和频繁发 生的湖水进退、沼泽化、蒸发、快速沉积与侵蚀、河流改道和决口等非突变事件,如发生在今天 都是自然灾害;(2)一些突变类型如行星撞击、巨大海侵等在今天尚未发生,只有在地质历史中 才能对其进行研究;(3)灾害的规律性如频率、强度、灾害链等只有通过对地质历史中多期次发 生的灾害,在长时间尺度研究中才可获得;(4)由于现代灾害活动只代表地质时间的一瞬间,其 时间效应及中长期后果,需要与地史时期发现的同类灾害对比才能更好地预测;(j)一些缓变 性的现代灾害,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冰盖融化、气候变暖等,它们的中长期演化结果将会怎 样,什么条件下发生逆转等问题今天尚难以预测。而她史时期,如冰盖融化、气候变化等多次发 生,显然,这些研究对回答以上问题有一定的助益;(6)一些灾害类型如古森林太火,不属地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