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意思_全诗赏析
苏轼《惠州一绝》全诗及赏析
苏轼《惠州一绝》
原诗是: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黄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1]罗浮山:在广东博罗、增城、龙门三县交界处,长达百余公里,峰峦四百多,风景秀丽,为岭南名山。
[2]卢橘:橘的一种,因其色黑,故名〔卢:黑色〕。
但在东坡诗中指枇杷。
《冷斋夜话》卷一载:“东坡诗:‘客来茶罢无所有,卢橘杨
梅尚带酸。
’张嘉甫曰:‘卢橘何种果类?’答曰:‘枇杷是也。
’〞 [3]岭南:古代被
称为南蛮之地,中原人士闻之生畏,不愿到广东来。
此句有三个版本。
本诗为“不
辞长作岭南人〞、《苏东坡全集》:“不妨长作岭南人。
〞、《锦绣中华历代诗词选》:“总教长作岭南人〞按:苏轼被贬到惠州却处之泰然。
他爱荔枝,也爱南方
山水,所以愿意“长作岭南人。
〞历代咏荔之作甚多,然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首推这一首诗。
翻译:
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芦桔和黄梅天天都有新鲜的,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作岭南的人。
赏析:
苏轼被贬到惠州却处之泰然。
他爱荔枝,也爱南方山水,所以愿意“长作岭南人。
〞历代咏荔之作甚多,然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首推这一首诗。
绍圣三年〔1096〕作于惠州,此题下有两首,这里选第二首。
岭南两广一带
在宋时为蛮荒之地,罪臣多被流放至此。
迁客逐臣到这里,往往颇多哀怨嗟叹之辞,而东坡那么不然,他在这首七绝中表现出他素有的乐观旷达、随遇而安的精神风貌,同时还表达了他对岭南风物的热爱之情。
从“荔枝诗〞看东坡先生的岭南心境。
苏轼《惠州一绝》全诗及赏析
苏轼《惠州一绝》全诗及赏析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
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苏轼《惠州一绝》全诗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轼《惠州一绝》原诗是: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黄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1]罗浮山:在广东博罗、增城、龙门三县交界处,长达百余公里,峰峦四百多,风景秀丽,为岭南名山。
[2]卢橘:橘的一种,因其色黑,故名(卢:黑色)。
但在东坡诗中指枇杷。
《冷斋夜话》卷一载:“东坡诗:‘客来茶罢无所有,卢橘杨梅尚带酸。
’张嘉甫曰:‘卢橘何种果类?’答曰:‘枇杷是也。
’” [3]岭南:古代被称为南蛮之地,中原人士闻之生畏,不愿到广东来。
此句有三个版本。
本诗为“不辞长作岭南人”、《苏东坡全集》:“不妨长作岭南人。
”、《锦绣中华历代诗词选》:“总教长作岭南人” 按:苏轼被贬到惠州却处之泰然。
他爱荔枝,也爱南方山水,所以愿意“长作岭南人。
”历代咏荔之作甚多,然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首推这一首诗。
翻译: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芦桔和黄梅天天都有新鲜的,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作岭南的人。
赏析:苏轼被贬到惠州却处之泰然。
他爱荔枝,也爱南方山水,所以愿意“长作岭南人。
”历代咏荔之作甚多,然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首推这一首诗。
绍圣三年(1096)作于惠州,此题下有两首,这里选第二首。
岭南两广一带在宋时为蛮荒之地,罪臣多被流放至此。
迁客逐臣到这里,往往颇多哀怨嗟叹之辞,而东坡则不然,他在这首七绝中表现出他素有的乐观旷达、随遇而安的精神风貌,同时还表达了他对岭南风物的热爱之情。
从“荔枝诗”看东坡先生的岭南心境。
苏东坡于宋哲宗绍圣元年被人告以“讥斥先朝”的罪名被贬岭南,“不得签书公事”。
于是,东坡先生流连风景,体察风物,对岭南产生了深深的热爱之情,连在岭南地区极为平常的荔枝都爱得那样执着。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出自宋代苏轼的《惠州一绝/食荔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不辞一作:不妨)从“荔枝诗”看东坡先生的岭南心境苏东坡于宋哲宗绍圣元年被人告以“讥斥先朝”的罪名被贬岭南,“不得签书公事”。
于是,东坡先生流连风景,体察风物,对岭南产生了深深的热爱之情,连在岭南地区极为平常的荔枝都爱得那样执着。
绍圣二年四月十一日,苏轼在惠州第一次吃荔枝,作有《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一诗,对荔枝极尽赞美之能事:“……垂黄缀紫烟雨里,特与荔枝为先驱。
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
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自此以后,苏轼还多次在诗文中表现了他对荔枝的喜爱之情。
例如,《新年五首》:“荔子几时熟,花头今已繁。
”《赠昙秀》:“留师笋蕨不足道,怅望荔枝何时丹。
”《〈和陶归园田居六首)引》:“有父老年八十五,指(荔枝)以告余曰:‘及是可食,公能携酒来游乎?’意欣然许之。
”《和陶归园田居》其五:“愿同荔枝社,长作鸡黍局。
”《食荔枝二首》其二:“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其中“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二句最为脍炙人口,解诗者多以为东坡先生在此赞美岭南风物,从而抒发对岭南的留恋之情,其实这是东坡先生满腹苦水唱成了甜甜的赞歌。
不错,从一些现象上看起来,苏轼在岭南时的心情与初贬黄州时相比,确实显得更加平静,不见了“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的失意与苦闷。
《宋史》本传说苏轼在惠州“居三年,泊然无所蒂介,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
贬为琼州别驾后,居在“非人所居”的地方,“初僦官屋以居,有司犹谓不可。
轼遂买地筑室,儋人运甓畚土以助之。
独与幼子过处,著书以为乐,时时从其父老游,若将终身。
”苏辙《东坡先生和陶诗引》介绍:“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
”苏东坡在岭南时,除了关心自然风光和民情风俗以外,还与出家人交往频繁,诗文中就留有很多与僧人唱和的作品。
苏轼《惠州一绝》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惠州一绝苏轼宋代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译文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枇杷和黄梅天天都有新鲜的。
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做岭南的人。
注释罗浮山:在广东博罗、增城、龙门三县交界处,长达百余公里,峰峦四百多,风景秀丽,为岭南名山。
卢橘:橘的一种,因其色黑,故名(卢:黑色)。
但在东坡诗中指枇杷。
《冷斋夜话》卷一载:“东坡诗:‘客来茶罢无所有,卢橘杨梅尚带酸。
’张嘉甫曰:‘卢橘何种果类?’答曰:‘枇杷是也。
’”岭南:古代被称为南蛮之地,中原人士闻之生畏,不愿到广东来。
此句有三个版本。
本诗为“不辞长作岭南人”、《苏东坡全集》:“不妨长作岭南人。
”、《锦绣中华历代诗词选》:“总教长作岭南人”创作背景绍圣三年(1096)作于惠州,此题下有两首,这里选第二首。
岭南两广一带在宋时为蛮荒之地,罪臣多被流放至此。
迁客逐臣到这里,往往颇多哀怨嗟叹之辞,而东坡则不然,他在这首七绝中表现出他素有的乐观旷达、随遇而安的精神风貌,同时还表达了他对岭南风物的热爱之情。
赏析从“荔枝诗”看东坡先生的岭南心境。
苏东坡于宋哲宗绍圣元年被人告以“讥斥先朝”的罪名被贬岭南,“不得签书公事”。
于是,东坡先生流连风景,体察风物,对岭南产生了深深的热爱之情,连在岭南地区极为平常的荔枝都爱得那样执着。
绍圣二年四月十一日,苏轼在惠州第一次吃荔枝,作有《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一诗,对荔枝极尽赞美之能事:“……垂黄缀紫烟雨里,特与荔枝为先驱。
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
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自此以后,苏轼还多次在诗文中表现了他对荔枝的喜爱之情。
例如,《新年五首》:“荔子几时熟,花头今已繁。
”《赠昙秀》:“留师笋蕨不足道,怅望荔枝何时丹。
”《〈和陶归园田居六首)引》:“有父老年八十五,指(荔枝)以告余曰:‘及是可食,公能携酒来游乎?’意欣然许之。
”《和陶归园田居》其五:“愿同荔枝社,长作鸡黍局。
苏轼《食荔枝》原文翻译与赏析
惠州一绝/食荔枝的诗意及赏析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惠州一绝/ 食荔枝的诗意,方便大家学习。
本诗背景:绍圣三年(1096)作于惠州,此题下有两首,这里选第二首。
岭南两广一带在宋时为蛮荒之地,罪臣多被流放至此。
迁客逐臣到这里,往往颇多哀怨嗟叹之辞,而东坡则不然,他在这首七绝中表现出他素有的乐观旷达、随遇而安的精神风貌,同时还表达了他对岭南风物的热爱之情。
原文:《惠州一绝 / 食荔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不辞一作:不妨)注释:罗浮山:在广东博罗、增城、龙门三县交界处,长达百余公里,峰峦四百多,风景秀丽,为岭南名山。
卢橘:橘的一种,因其色黑,故名(卢:黑色)。
但在东坡诗中指枇杷。
《冷斋夜话》卷一载:“东坡诗:‘客来茶罢无所有,卢橘杨梅尚带酸。
’张嘉甫曰:‘卢橘何种果类? ’答曰:‘枇杷是也。
’”岭南:古代被称为南蛮之地,中原人士闻之生畏,不愿到广东来。
此句有三个版本。
本诗为“不辞长作岭南人”、《苏东坡全集》:“不妨长作岭南人。
”、《锦绣中华历代诗词选》:“总教长作岭南人”诗意: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枇杷和黄梅天天都有新鲜的。
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做岭南的人。
赏析:从“荔枝诗”看东坡先生的岭南心境。
苏东坡于宋哲宗绍圣元年被人告以“讥斥先朝”的罪名被贬岭南,“不得签书公事”。
于是,东坡先生流连风景,体察风物,对岭南产生了深深的热爱之情,连在岭南地区极为平常的荔枝都爱得那样执着。
绍圣二年四月十一日,苏轼在惠州第一次吃荔枝,作有《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一诗,对荔枝极尽赞美之能事:“……垂黄缀紫烟雨里,特与荔枝为先驱。
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
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自此以后,苏轼还多次在诗文中表现了他对荔枝的喜爱之情。
苏轼《惠州一绝》全诗及赏析
苏轼《惠州一绝》全诗及赏析苏轼《惠州一绝》全诗及赏析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
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苏轼《惠州一绝》全诗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轼《惠州一绝》原诗是: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黄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1]罗浮山:在广东博罗、增城、龙门三县交界处,长达百余公里,峰峦四百多,风景秀丽,为岭南名山。
[2]卢橘:橘的一种,因其色黑,故名(卢:黑色)。
但在东坡诗中指枇杷。
《冷斋夜话》卷一载:“东坡诗:‘客来茶罢无所有,卢橘杨梅尚带酸。
’张嘉甫曰:‘卢橘何种果类?’答曰:‘枇杷是也。
’” [3]岭南:古代被称为南蛮之地,中原人士闻之生畏,不愿到广东来。
此句有三个版本。
本诗为“不辞长作岭南人”、《苏东坡全集》:“不妨长作岭南人。
”、《锦绣中华历代诗词选》:“总教长作岭南人” 按:苏轼被贬到惠州却处之泰然。
他爱荔枝,也爱南方山水,所以愿意“长作岭南人。
”历代咏荔之作甚多,然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首推这一首诗。
翻译: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芦桔和黄梅天天都有新鲜的,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作岭南的人。
赏析:苏轼被贬到惠州却处之泰然。
他爱荔枝,也爱南方山水,所以愿意“长作岭南人。
”历代咏荔之作甚多,然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首推这一首诗。
绍圣三年(1096)作于惠州,此题下有两首,这里选第二首。
岭南两广一带在宋时为蛮荒之地,罪臣多被流放至此。
迁客逐臣到这里,往往颇多哀怨嗟叹之辞,而东坡则不然,他在这首七绝中表现出他素有的乐观旷达、随遇而安的精神风貌,同时还表达了他对岭南风物的热爱之情。
从“荔枝诗”看东坡先生的岭南心境。
苏东坡于宋哲宗绍圣元年被人告以“讥斥先朝”的罪名被贬岭南,“不得签书公事”。
于是,东坡先生流连风景,体察风物,对岭南产生了深深的热爱之情,连在岭南地区极为平常的荔枝都爱得那样执着。
古人写水果的诗
古人写水果的诗原文:《荔枝叹》苏轼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一、衍生注释:罗浮山:在广东博罗、增城、龙门三县交界处,长达百余公里,峰峦四百多,风景秀丽,为岭南名山。
卢橘:橘的一种,因其色黑,故名(卢:黑色)。
啖:吃。
二、赏析:这首诗描绘了岭南地区水果的丰富鲜美。
前两句写出罗浮山下四季如春,卢橘和杨梅依次新鲜上市。
后两句极言荔枝的美味,“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对荔枝的喜爱,甚至愿意长久地留在岭南。
三、作者介绍:苏轼,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中期文坛领袖。
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
四、运用片段:“哎呀,这大热天的,要是能像苏轼那样,‘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那该多爽啊!我现在吃着这几颗荔枝,都觉得甜到心里去了。
你说,苏轼得多爱荔枝,才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来?”原文:《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杜牧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一、衍生注释:绣成堆:骊山右侧有东绣岭,左侧有西绣岭。
唐玄宗在岭上广种林木花卉,郁郁葱葱。
千门:形容山顶宫殿壮丽,门户众多。
次第:依次。
红尘:这里指飞扬的尘土。
二、赏析:此诗通过送荔枝这一典型事件,鞭挞了唐玄宗与杨贵妃骄奢淫逸的生活。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一细节,巧妙地揭露了宫廷的奢华与荒唐。
三、作者介绍: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
四、运用片段:“瞧瞧这诗里写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为了让杨贵妃吃上荔枝,耗费了多少人力物力呀!这要是放在咱现在,能这么干吗?”原文:《石榴》李商隐榴枝婀娜榴实繁,榴膜轻明榴子鲜。
可羡瑶池碧桃树,碧桃红颊一千年。
一、衍生注释:婀娜:轻盈柔美貌。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轼《惠州一绝》原文翻译与赏析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苏轼《惠州一绝》原文翻译与赏析【译文】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芦桔和黄梅天天都有新鲜的,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作岭南的人。
【赏析一】苏轼被贬到惠州却处之泰然。
他爱荔枝,也爱南方山水,所以愿意长作岭南人。
历代咏荔之作甚多,然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首推这一首诗。
绍圣三年作于惠州,此题下有两首,这里选第二首。
岭南两广一带在宋时为蛮荒之地,罪臣多被流放至此。
迁客逐臣到这里,往往颇多哀怨嗟叹之辞,而东坡则不然,他在这首七绝中表现出他素有的乐观旷达、随遇而安的精神风貌,同时还表达了他对岭南风物的热爱之情。
【赏析二】从一些现象上看起来,苏轼在岭南时的心情与初贬黄州时相比,确实显得更加平静,不见了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的失意与苦闷。
《宋史》本传说苏轼在惠州居三年,泊然无所蒂介,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
贬为琼州别驾后,居在非人所居的地方,初僦官屋以居,有司犹谓不可。
轼遂买地筑室,儋人运甓畚土以助之。
独与幼子过处,著书以为乐,时时从其父老游,若将终身。
苏辙《东坡先生和陶诗引》介绍: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
苏东坡在岭南时,除了关心自然风光和民情风俗以外,还与出家人交往频繁,诗文中就留有很多与僧人唱和的作品。
这一定程度上确实表现了避世意识。
【赏析三】苏东坡于宋哲宗绍圣元年被人告以讥斥先朝的罪名被贬岭南,不得签书公事。
于是,东坡先生流连风景,体察风物,对岭南产生了深深的热爱之情,连在岭南地区极为平常的荔枝都爱得那样执着。
绍圣二年四月十一日,苏轼在惠州第一次吃荔枝,作有《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一诗,对荔枝极尽赞美之能事:垂黄缀紫烟雨里,特与荔枝为先驱。
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
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自此以后,苏轼还多次在诗文中表现了他对荔枝的喜爱之情。
例如,《新年五首》:荔子几时熟,花头今已繁。
《赠昙秀》:留师笋蕨不足道,怅望荔枝何时丹。
罗浮山下四时春全诗及译文
苏轼罗浮山下四时春诗原文及译文
该诗句出自苏轼的《食荔支二首(并引)》,以下为原文内容:
惠州太守东堂,祠故相陈文惠公,堂下有公手植荔支一株,郡人谓将军枝。
今风大熟,赏啖之馀,下逮吏卒,其高不可致者,纵猿取之。
丞相祠堂下,将军大树旁。
炎云骈火实,瑞露酌天浆。
料紫垂先熟,高红挂远扬。
分甘遍铃下,也到黑衣郎。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支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译文:
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枇杷和黄梅天天都有新鲜的,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作岭南的人。
注释
罗浮山:在广东博罗、增城、龙门三县交界处,长达百余公里,峰峦四百多,风景秀丽,为岭南名山。
卢橘:橘的一种,因其色黑,故名(卢:黑色)。
但在东坡诗中指枇杷。
《冷斋夜话》卷一载:“东坡诗:‘客来茶罢无所有,卢橘杨梅尚带酸。
’张嘉甫曰:‘卢橘何种果类?’答曰:‘枇杷是也。
’”
岭南:古代被称为南蛮之地,中原人士闻之生畏,不愿到广东来。
按:苏轼被贬到惠州却处之泰然。
他爱荔枝,也爱南方山水,所以愿意“长作岭南人。
”历代咏荔之作甚多,然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首推这一首诗。
日啖荔枝三百颗全诗语句
日啖荔枝三百颗全诗语句一天吃三百棵荔枝还不怕上火,这简直就是只有吃货才干得出来的事情,事实也确实是如此。
与其说苏东坡是伟大的文学家,还不如说他是个了不起的吃货。
只要有好吃的,就算被贬又有何愁?日啖荔枝三百颗全诗语句食荔枝二首·之二·苏轼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译文: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枇杷和黄梅天天都有新鲜的,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做岭南的人。
吃货苏轼苏东坡不仅游遍了千山万水,也吃遍大江南北。
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吃货。
如果说乾隆游山玩水是自发的,那么苏东坡游山玩水是被迫的。
苏东坡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写道: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你看看,苏轼一生被发配到这么多地方,吃的地方美食大概也不少。
苏东坡不仅会吃,而且会发明菜,还会写菜。
据说以“东坡”命名的菜有60多种。
最著名的恐怕是东坡肘子了。
苏东坡还为其作诗一首“净洗锅,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如此有才气的吃货,虽说人生是坎坷了点,但也不影响他热爱美食之心,可谓文学和美食界的双瑰宝。
苏东坡真是咱们吃货的骄傲。
苏东坡的菜味迷趣诗宋代大文学士苏东坡(苏轼)在一次回京城的途中来到了吉州,当地清都观的谢道士请他在一家饭店吃饭。
餐毕,饭店老板恭恭敬敬地问苏东坡:“不知小店的饭菜是否合大学士的胃口?”苏东坡没有回答,而是拿笔蘸墨在墙上唰唰地写下了一首谜诗:大雨哗哗飘湿墙,诸葛痛悔失襄阳。
关公跑走千里马,刘备抡刀上站场。
苏东坡写好后,一言未发地就与谢道士一起离开了饭店。
第二天,谢道士为了解苏东坡的谜诗,特意再邀请苏东坡还是去了那家饭店吃饭。
他俩刚坐下不久,只见饭店的老板笑吟吟地立刻端了四样作料对苏东坡说道:“苏大学士,昨天小店的菜肴中是否少了这四样作料?”苏东坡看了看后呵呵一笑:“老板果然聪明,昨天贵店的菜肴中果是少了这四样作料。
不辞长作岭南人
不辞长作岭南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选自苏轼《惠州一绝》。
原诗是: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黄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意思是:每天吃上荔枝三百颗,情愿长期做岭南人,原本说岭南的荔枝甘美,传达出人们喜爱之情。
--------------------------------------------------------------466人赞惠州一绝苏轼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黄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他到达惠州后,更觉得惠州风物,确实名不虚传苏轼于元皊8年(1093)9月出知定州。
在苏轼知定州期间,朝廷政局进一步发生变化。
御史赵挺之等又搬出苏轼所撰的贬斥吕惠卿的敕文,弹劾他“诽谤先帝”。
----------------------------------------------------------------------------------------------------292人赞苏东坡说的岭南,主要指广东包括现在的海南。
岭南的一般概念:所谓岭南是指五岭之南,五岭由越城岭、都庞岭(一说揭阳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五座山组成。
大体分布在广西东部至广东东部和湖南、江西五省区交界处。
是中国江南最大的横向构造带山脉,是长江和珠江二大流域的分水岭。
长期以来,是天然屏障,南岭山脉阻碍了岭南地区与中原的交通与经济联系,使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远不及中原地区,被北方人称为“蛮夷之地”。
自唐朝宰相张九龄在大庾岭开凿了梅关古道以后,岭南地区才得到逐步地开发。
《晋书·地理志下》将秦代所立的南海、桂林、象郡称为“岭南三郡”,明确了岭南的区域范围。
岭南北靠五岭,南临南海,西连云贵,东接福建,范围包括了今广东、海南、广西的大部分和越南北部,宋以后,越南北部才分离出去。
五岭不单是指五个岭名,也包括穿越南岭的五条通道。
岭南又称岭外、领表,这时站在不同的地理位置来看岭南:从中原地区看,称为岭外;从珠江三角洲看,又可称为领表。
苏轼《惠州一绝食荔枝》鉴赏及译文
苏轼《惠州一绝 / 食荔枝》鉴赏及译文《惠州一绝/ 食荔枝》是由苏轼所创作的,苏东坡于宋哲宗绍圣元年被人告以“讥斥先朝”的罪名被贬岭南,“不得签书公事”。
于是,东坡先生流连风景,体察风物,对岭南产生了深深的热爱之情,连在岭南地区极为平常的荔枝都爱得那样执着。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惠州一绝 / 食荔枝》宋代:苏轼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不辞一作:不妨)《惠州一绝 / 食荔枝》译文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枇杷和黄梅天天都有新鲜的。
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做岭南的人。
《惠州一绝 / 食荔枝》创作背景绍圣三年(1096)作于惠州,此题下有两首,这里选第二首。
岭南两广一带在宋时为蛮荒之地,罪臣多被流放至此。
迁客逐臣到这里,往往颇多哀怨嗟叹之辞,而东坡则不然,他在这首七绝中表现出他素有的乐观旷达、随遇而安的精神风貌,同时还表达了他对岭南风物的热爱之情。
《惠州一绝 / 食荔枝》赏析从“荔枝诗”看东坡先生的岭南心境。
苏东坡于宋哲宗绍圣元年被人告以“讥斥先朝”的罪名被贬岭南,“不得签书公事”。
于是,东坡先生流连风景,体察风物,对岭南产生了深深的热爱之情,连在岭南地区极为平常的荔枝都爱得那样执着。
绍圣二年四月十一日,苏轼在惠州第一次吃荔枝,作有《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一诗,对荔枝极尽赞美之能事:“……垂黄缀紫烟雨里,特与荔枝为先驱。
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
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自此以后,苏轼还多次在诗文中表现了他对荔枝的喜爱之情。
例如,《新年五首》:“荔子几时熟,花头今已繁。
”《赠昙秀》:“留师笋蕨不足道,怅望荔枝何时丹。
”《〈和陶归园田居六首)引》:“有父老年八十五,指(荔枝)以告余曰:‘及是可食,公能携酒来游乎?’意欣然许之。
”《和陶归园田居》其五:“愿同荔枝社,长作鸡黍局。
”《食荔枝二首》其二:“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食荔支二首(其二)原文翻译文赏析注释作者苏轼
食荔支二首(其二)作者:苏轼朝代:宋类型:诗食荔支二首(其二)【原文】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支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食荔支二首(其二)【翻译文】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枇杷和黄梅天天都有新鲜的。
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支,我愿意永远都作岭南的人。
食荔支二首(其二)【评析】本诗选自《东坡全集·卷二十三·荔支二首(並引)》。
绍圣三年作于惠州,此题下有两首,这里选第二首。
岭南两广一带在宋时为蛮荒之地,罪臣多被流放至此。
迁客逐臣到这里,往往颇多哀怨嗟叹之辞,而东坡则不然,他在这首七绝中表现出他素有的乐观旷达、随遇而安的精神风貌。
食荔支二首(其二)【注释】荔支:即“荔枝”,兹从《东坡全集·卷二十三·荔支二首》。
罗浮山:在广东博罗、增城、龙门三县交界处,长达百馀公里,峰峦四百多,风景秀丽,为岭南名山。
卢橘:橘的一种,因其色黑,故名(卢,黑色)。
但在东坡诗中指枇杷。
《冷斋夜话·卷一》载:“东坡诗:‘客来茶罢无所有,卢橘杨梅尚带酸。
’张嘉甫曰:‘卢橘何种果类?’答曰:‘枇杷是也。
’”岭南:古代被称为南蛮之地,中原人士闻之生畏,不愿到广东来。
“不妨长作岭南人”句:苏轼被贬到惠州却处之泰然。
他爱荔支,也爱南方山水,所以愿意“长作岭南人。
”历代咏荔之作甚多,然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首推这一首诗。
不妨,一作“不辞”。
食荔支二首(其二)【赏析】从《荔支诗》看东坡先生的岭南心境苏东坡于宋哲宗绍圣元年被人告以“讥斥先朝”的罪名被贬岭南,“不得签书公事”。
于是,东坡先生流连风景,体察风物,对岭南产生了深深的热爱之情,连在岭南地区极为平常的荔支都爱得那样执着。
绍圣二年四月十一日,苏轼在惠州第一次吃荔支,作有《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支》一诗,对荔支极尽赞美之能事:“……垂黄缀紫烟雨里,特与荔支为先驱。
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
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自此以后,苏轼还多次在诗文中表现了他对荔支的喜爱之情。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全诗翻译赏析及
作者出处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
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出自宋代苏轼的《惠州一绝/食荔枝》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不辞一作:不妨)
1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赏析从“荔枝诗”看东坡先生的岭南心
境
苏东坡于宋哲宗绍圣元年被人告以“讥斥先朝”的罪名被贬岭南,”不得签书
公事”。
于是,东坡先生流连风景,体察风物,对岭南产生了深深的热爱之情,连在岭南地区极为平常的荔枝都爱得那样执着。
绍圣二年四月十一日,苏轼在惠州第一次吃荔枝,作有《四月十一日初食
荔枝》一诗,对荔枝极尽赞美之能事:“……垂黄缀紫烟雨里,特与荔枝为先驱。
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
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自此以后,苏轼还多次在诗文中表现了他对荔枝的喜爱之情。
例如,《新年五首》:“荔子几时熟,花头今已繁。
”《赠昙秀》:“留师笋蕨不足道,怅望荔枝何时丹。
”《〈和陶归园田居六首)引》:“有父老年八十五,指(荔枝) 以告余曰:‘及是可食,公能携酒来游乎?’意欣然许之。
”《和陶归园田居》其五:“愿同荔枝社,长作鸡黍局。
”《食荔枝二首》其二:“日啖荔枝三百颗,。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意思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意思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意思_全诗赏析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出自宋代苏轼的《惠州一绝/ 食荔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译文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枇杷和黄梅天天都有新鲜的。
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做岭南的人。
创作背景绍圣三年(1096)作于惠州,此题下有两首,这里选第二首。
岭南两广一带在宋时为蛮荒之地,罪臣多被流放至此。
迁客逐臣到这里,往往颇多哀怨嗟叹之辞,而东坡则不然,他在这首七绝中表现出他素有的乐观旷达、随遇而安的精神风貌,同时还表达了他对岭南风物的热爱之情。
赏析从“荔枝诗”看东坡先生的岭南心境。
苏东坡于宋哲宗绍圣元年被人告以“讥斥先朝”的罪名被贬岭南,“不得签书公事”。
于是,东坡先生流连风景,体察风物,对岭南产生了深深的热爱之情,连在岭南地区极为平常的荔枝都爱得那样执着。
绍圣二年四月十一日,苏轼在惠州第一次吃荔枝,作有《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一诗,对荔枝极尽赞美之能事:“……垂黄缀紫烟雨里,特与荔枝为先驱。
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
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自此以后,苏轼还多次在诗文中表现了他对荔枝的喜爱之情。
例如,《新年五首》:“荔子几时熟,花头今已繁。
”《赠昙秀》:“留师笋蕨不足道,怅望荔枝何时丹。
”《〈和陶归园田居六首)引》:“有父老年八十五,指(荔枝)以告余曰:‘及是可食,公能携酒来游乎?’意欣然许之。
”《和陶归园田居》其五:“愿同荔枝社,长作鸡黍局。
”《食荔枝二首》其二:“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其中“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二句最为脍炙人口,解诗者多以为东坡先生在此赞美岭南风物,从而抒发对岭南的留恋之情,其实这是东坡先生满腹苦水唱成了甜甜的赞歌。
不错,从一些现象上看起来,苏轼在岭南时的心情与初贬黄州时相比,确实显得更加平静,不见了“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的失意与苦闷。
惠州一绝食荔枝原文及赏析
惠州一绝食荔枝原文及赏析惠州一绝 / 食荔枝原文及赏析原文: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不辞一作:不妨)赏析:从“荔枝诗”看东坡先生的岭南心境。
苏东坡于宋哲宗绍圣元年被人告以“讥斥先朝”的罪名被贬岭南,“不得签书公事”。
于是,东坡先生流连风景,体察风物,对岭南产生了深深的热爱之情,连在岭南地区极为平常的荔枝都爱得那样执着。
绍圣二年四月十一日,苏轼在惠州第一次吃荔枝,作有《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一诗,对荔枝极尽赞美之能事:“……垂黄缀紫烟雨里,特与荔枝为先驱。
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
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自此以后,苏轼还多次在诗文中表现了他对荔枝的喜爱之情。
例如,《新年五首》:“荔子几时熟,花头今已繁。
”《赠昙秀》:“留师笋蕨不足道,怅望荔枝何时丹。
”《〈和陶归园田居六首)引》:“有父老年八十五,指(荔枝)以告余曰:‘及是可食,公能携酒来游乎?’意欣然许之。
”《和陶归园田居》其五:“愿同荔枝社,长作鸡黍局。
”《食荔枝二首》其二:“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其中“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二句最为脍炙人口,解诗者多以为东坡先生在此赞美岭南风物,从而抒发对岭南的留恋之情,其实这是东坡先生满腹苦水唱成了甜甜的赞歌。
不错,从一些现象上看起来,苏轼在岭南时的心情与初贬黄州时相比,确实显得更加平静,不见了“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的失意与苦闷。
《宋史》本传说苏轼在惠州“居三年,泊然无所蒂介,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
贬为琼州别驾后,居在“非人所居”的地方,“初僦官屋以居,有司犹谓不可。
轼遂买地筑室,儋人运甓畚土以助之。
独与幼子过处,著书以为乐,时时从其父老游,若将终身。
”苏辙《东坡先生和陶诗引》介绍:“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
”苏东坡在岭南时,除了关心自然风光和民情风俗以外,还与出家人交往频繁,诗文中就留有很多与僧人唱和的作品。
惠州一绝赏析
惠州一绝赏析一、苏轼与惠州一绝惠州一绝是苏轼写的一首诗呢。
苏轼大家都知道吧,那可是大文豪啊。
他一生仕途坎坷,被贬到惠州这个地方。
但他这人心态超好,到哪都能发现生活中的美,还把这种美写进诗里。
这惠州一绝就是他在惠州生活时的一个写照啦。
二、原诗及翻译“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翻译过来就是罗浮山脚下四季都是春天般的美景,枇杷和杨梅按照季节依次成熟。
要是每天能吃三百颗荔枝啊,我愿意永远做岭南这个地方的人。
你看,这诗写得很直白,一读就懂,但又特别有韵味。
三、诗句赏析1. 第一句“罗浮山下四时春”这一句一上来就给人描绘出一幅美好的画面。
罗浮山在惠州那可是很有名的山呢。
说山下四季如春,那就是一种很舒服的状态啊。
没有寒冷的冬天,一直都是春天般的温暖和生机,这多让人向往。
苏轼把这种自然景色就这么简单地写出来,却能让我们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那种美景。
2. 第二句“卢橘杨梅次第新”这里提到了卢橘和杨梅。
这两种水果按照季节依次成熟,这就体现出惠州这个地方物产的丰富。
而且这种描写很有生活气息,就像我们在讲自己家院子里的水果树,这个熟了那个又熟了,感觉充满了乐趣。
3. 第三句“日啖荔枝三百颗”这一句可太有名啦。
荔枝是岭南的特产,苏轼说每天要吃三百颗荔枝。
这虽然可能有点夸张,但却把他对荔枝的喜爱表现得淋漓尽致。
也从侧面反映出惠州的荔枝是多么的美味。
4. 第四句“不辞长作岭南人”前面三句把惠州的景色、物产都说得那么好,到这一句就很自然地得出这个结论。
如果能每天享受这样的美景,吃这么美味的水果,那我愿意永远待在岭南,也就是惠州这个地方。
这一句也表现出苏轼乐观豁达的心境,虽然被贬,但他能在当地找到生活的乐趣。
四、总结苏轼的惠州一绝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乐观向上的诗。
他用简单的诗句描绘出惠州的美好,也让我们看到他在困境中的洒脱。
这首诗就像一幅惠州的生活画卷,越品越有味道。
古代食物诗词
古代食物诗词《惠州一绝 / 食荔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一、衍生注释:1. “罗浮山”:在广东博罗、增城、龙门三县交界处,长达百余公里,峰峦四百多,风景秀丽,为岭南名山。
2. “卢橘”:有人认为是枇杷,也有人认为是金橘。
这里泛指水果。
3. “次第”:依次,按照顺序。
4. “日啖”:每天吃。
“啖”,吃的意思。
二、赏析:这首诗描绘了岭南地区美好的水果景象。
前两句写出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般的美好,各种水果不断地新鲜上市。
后两句则重点突出荔枝的美味,诗人说如果每天能吃三百颗荔枝,自己就心甘情愿永远做岭南的人了。
这是一种夸张的手法,用对荔枝的热爱来表达对岭南生活的喜爱之情。
诗语言简洁明快,将美好的景色和诱人的食物融合在一起,让人感受到岭南地区的独特魅力。
三、作者介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苏轼一生坎坷,仕途不顺,但他豁达乐观。
他的诗词风格豪放洒脱,题材广泛,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他被贬到岭南后,能以乐观的心态对待当地的生活,从这首诗中就可看出他对岭南风土人情的喜爱。
四、运用片段:我和朋友聊天的时候,提到各地的美食。
我就说:“你知道吗?苏轼曾经因为荔枝太好吃了,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呢。
那荔枝得多美味啊,能让大诗人都这么着迷。
你想啊,就像我们如果吃到一种特别好吃的东西,比如说那超级香甜的芒果,我们是不是也想住在有芒果树的地方呢?这荔枝对苏轼来说,就像那超级芒果对我们一样,简直是人间美味,让人流连忘返。
”《猪肉颂》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一、衍生注释:1. “铛”:锅一类的炊具。
2. “柴头罨烟焰不起”:意思是用小火慢慢煮,柴头的烟火不旺。
“罨”,掩盖。
3. “火候足时他自美”:强调煮猪肉要掌握好火候,火候到了肉自然美味。
日单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是出自哪篇课文的引用
日单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是出自哪篇课文的引用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是出自《南州六月荔枝丹》课文的引用,其实是出自宋代苏轼的《食荔枝》,这句的意思是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做岭南的人。
全诗: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岭南两广一带在宋时为蛮荒之地,罪臣多被流放至此。
迁客逐臣到这里,往往颇多哀怨嗟叹之辞,而东坡则不然,他在这首七绝中表现出他素有的乐观旷达、随遇而安的精神风貌,同时还表达了他对岭南风物的热爱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意思_全诗赏析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意思_全诗赏析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出自宋代苏轼的
《惠州一绝/ 食荔枝》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不辞一作:不妨)
译文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枇杷和黄梅天天都有新鲜的。
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做岭南的人。
创作背景绍圣三年(1096)作于惠州,此题下有两首,这里选第二首。
岭南两广一带在宋时为蛮荒之地,罪臣多被流放至此。
迁客逐臣到这里,往往颇多哀怨嗟叹之辞,而东坡则不然,他在这首七绝中表现出他素有的乐观旷达、随遇而安的精神风貌,同时还表达了他对岭南风物的热爱之情。
赏析从“荔枝诗”看东坡先生的岭南心境。
苏东坡于宋哲宗绍圣元年被人告以“讥斥先朝”的罪名被贬岭南,“不得签书公事”。
于是,东坡先生流连风景,体察风物,对岭南产生了深深的热爱之情,连在岭南地区极为平常的荔枝都爱得那样执着。
绍圣二年四月十一日,苏轼在惠州第一次吃荔枝,作有《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一诗,对荔枝极尽赞美之能事:“……垂黄缀紫烟雨里,特与荔枝为先驱。
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
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自此以后,苏轼还多次在诗文中表现了他对荔枝的喜爱之情。
例如,《新年五首》:“荔子几时熟,花头今已繁。
”《赠昙秀》:“留师笋蕨不足道,怅望荔枝何时丹。
”《〈和陶归园田居六首)引》:“有父老年八十五,指(荔枝)以告余曰:‘及是可食,公能携酒来游乎?’意欣然许之。
”《和陶归园田居》其五:“愿同荔枝社,长作鸡黍局。
”《食荔枝二首》其二:“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
其中“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二句最为脍炙人口,解诗者多以为东坡先生在此赞美岭南风物,从而抒发对岭南的留恋之情,其实这是东坡先生满腹苦水唱成了甜甜的赞歌。
不错,从一些现象上看起来,苏轼在岭南时的心情与初贬黄州时相比,确实显得更加平静,不见了“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的失意与苦闷。
《宋史》本传说苏轼在惠州“居三年,泊然无所蒂介,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
贬为琼州别驾后,居在“非人所居”的地方,“初僦官屋以居,有司犹谓不可。
轼遂买地筑室,儋人运甓畚土以助之。
独与幼子过处,著书以为乐,时时从其父老游,若将终身。
”苏辙《东坡先生和陶诗引》介绍: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
”苏东坡在岭南时,除了关心自然风光和民情风俗以外,还与出家人交往频繁,诗文中就留有很多与僧人唱和的作品。
这一定程度上确实表现了避世意识。
我们实在无法相信苏东坡这样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仁人志士会避世遁俗。
有一件事实很能说明这个有趣的问题。
晚年的苏东坡似乎很喜欢陶渊明,不厌其烦地和陶渊明的诗,并把和陶的诗专门编为一集。
苏东坡和陶渊明诗以居岭南时为最多。
从绍圣二年正月在惠州贬所到元符三年八月迁舒州团练副使,徙永州安置,在短短的五年零八个月里,和陶诗凡四十四次一百余首。
东坡先生还自述其和陶用意:“平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愧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 (见苏辙《东坡先生和陶诗引》)这仿佛在告世人:苏东坡从此绝意仕途,欲效陶渊明归隐园田,长作岭南人了。
有意思的是,东坡先生那位心迹相通的老弟却对东坡自述的和陶诗用意提出了疑问,他在《东坡先生和陶诗引》一文中说:“嗟乎,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
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清人纪昀也以为苏轼“敛才就陶,亦时时自露本色”。
苏辙不信其兄会真心归隐,几百年后纪昀的看法也一样。
他们的看法可以在苏东坡和陶诗中
可以得到印证。
《和陶饮酒二十首》其十一曰:“诏书宽积欠,父老颜色好。
再拜贺吾君,获此不贪宝。
”其十八曰:“芜城阅兴废,雷塘几开塞。
明年起华堂,置酒吊亡国。
”其二十曰:“当时刘项罢,四海疮痍新。
三杯洗战国,一斗消强秦。
”《和陶咏三良》有:“杀身固有道,大节要不亏。
君为社稷死,我则同其归。
”这都可以看出苏轼恬淡的外表掩饰不了牵挂国运民生的忧患情怀。
这种忧患情怀在《荔枝叹》一诗中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他首先借汉唐故实抨击统治阶级只顾自己享乐而不关民生疾苦的丑恶本质:“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
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龙眼来。
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
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
”千年以后,我们尤可想见苏学士老泪纵横,祈求上苍:“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
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
”
苏东坡因仕途坎坷曾经想避世遁俗,又因恋恋不忘国运民生终于没能做到归隐山林。
在岭南时,东坡先生的内心正处于这种出世与入世两难的心境之中。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正是这种两难心境的形象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