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 《惠州一绝》全诗及赏析
苏轼《惠州一绝》全诗及赏析
苏轼《惠州一绝》全诗及赏析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
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苏轼《惠州一绝》全诗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轼《惠州一绝》原诗是: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黄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1]罗浮山:在广东博罗、增城、龙门三县交界处,长达百余公里,峰峦四百多,风景秀丽,为岭南名山。
[2]卢橘:橘的一种,因其色黑,故名(卢:黑色)。
但在东坡诗中指枇杷。
《冷斋夜话》卷一载:“东坡诗:‘客来茶罢无所有,卢橘杨梅尚带酸。
’张嘉甫曰:‘卢橘何种果类?’答曰:‘枇杷是也。
’” [3]岭南:古代被称为南蛮之地,中原人士闻之生畏,不愿到广东来。
此句有三个版本。
本诗为“不辞长作岭南人”、《苏东坡全集》:“不妨长作岭南人。
”、《锦绣中华历代诗词选》:“总教长作岭南人” 按:苏轼被贬到惠州却处之泰然。
他爱荔枝,也爱南方山水,所以愿意“长作岭南人。
”历代咏荔之作甚多,然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首推这一首诗。
翻译: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芦桔和黄梅天天都有新鲜的,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作岭南的人。
赏析:苏轼被贬到惠州却处之泰然。
他爱荔枝,也爱南方山水,所以愿意“长作岭南人。
”历代咏荔之作甚多,然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首推这一首诗。
绍圣三年(1096)作于惠州,此题下有两首,这里选第二首。
岭南两广一带在宋时为蛮荒之地,罪臣多被流放至此。
迁客逐臣到这里,往往颇多哀怨嗟叹之辞,而东坡则不然,他在这首七绝中表现出他素有的乐观旷达、随遇而安的精神风貌,同时还表达了他对岭南风物的热爱之情。
从“荔枝诗”看东坡先生的岭南心境。
苏东坡于宋哲宗绍圣元年被人告以“讥斥先朝”的罪名被贬岭南,“不得签书公事”。
于是,东坡先生流连风景,体察风物,对岭南产生了深深的热爱之情,连在岭南地区极为平常的荔枝都爱得那样执着。
苏轼被贬惠州写的名诗
苏轼被贬惠州写的名诗苏轼被贬惠州写的名诗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下面是关于苏轼被贬惠州写的名诗的内容,欢迎阅读!苏轼被贬惠州写的名诗1《惠州一绝 / 食荔枝》苏轼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黄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译文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枇杷与黄梅天天都有新鲜的。
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做岭南的人。
赏析从“荔枝诗”看东坡先生的岭南心境。
苏东坡于宋哲宗绍圣元年被人告以“讥斥先朝”的罪名被贬岭南,“不得签书公事”。
于是,东坡先生流连风景,体察风物,对岭南产生了深深的热爱之情,连在岭南地区极为平常的荔枝都爱得那样执着。
绍圣二年四月十一日,苏轼在惠州第一次吃荔枝,作有《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一诗,对荔枝极尽赞美之能事:“……垂黄缀紫烟雨里,特与荔枝为先驱。
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
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自此以后,苏轼还多次在诗文中表现了他对荔枝的喜爱之情。
例如,《新年五首》:“荔子几时熟,花头今已繁。
”《赠昙秀》:“留师笋蕨不足道,怅望荔枝何时丹。
”《〈与陶归园田居六首)引》:“有父老年八十五,指(荔枝)以告余曰:‘及是可食,公能携酒来游乎?’意欣然许之。
”《与陶归园田居》其五:“愿同荔枝社,长作鸡黍局。
”《食荔枝二首》其二:“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其中“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二句最为脍炙人口,解诗者多以为东坡先生在此赞美岭南风物,从而抒发对岭南的留恋之情,其实这是东坡先生满腹苦水唱成了甜甜的赞歌。
不错,从一些现象上看起来,苏轼在岭南时的心情与初贬黄州时相比,确实显得更加平静,不见了“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的失意与苦闷。
《宋史》本传说苏轼在惠州“居三年,泊然无所蒂介,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
贬为琼州别驾后,居在“非人所居”的地方,“初僦官屋以居,有司犹谓不可。
轼遂买地筑室,儋人运甓畚土以助之。
苏轼“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赏析。
苏轼“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赏析。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一、“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赏析:苏轼《惠州一绝》中“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二句最为脍炙人口,解诗者多以为东坡先生在此赞美岭南风物,从而抒发对岭南的留恋之情,其实这是东坡先生满腹苦水唱成了甜甜的赞歌。
不错,从一些现象上看起来,苏轼在岭南时的心情与初贬黄州时相比,确实显得更加平静,不见了“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的失意与苦闷。
《宋史》本传说苏轼在惠州“居三年,泊然无所蒂介,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
贬为琼州别驾后,居在“非人所居”的地方,“初僦官屋以居,有司犹谓不可。
轼遂买地筑室,儋人运甓畚土以助之。
独与幼子过处,著书以为乐,时时从其父老游,若将终身。
不辞长作岭南人”苏辙《东坡先生和陶诗引》介绍:“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
”苏东坡在岭南时,除了关心自然风光和民情风俗以外,还与出家人交往频繁,诗文中就留有很多与僧人唱和的作品。
这一定程度上确实表现了避世意识。
我们实在无法相信苏东坡这样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仁人志士会避世遁俗。
有一件事实很能说明这个有趣的问题。
晚年的苏东坡似乎很喜欢陶渊明,不厌其烦地和陶渊明的诗,并把和陶的诗专门编为一集。
苏东坡和陶渊明诗以居岭南时为最多。
从绍圣二年正月在惠州贬所到元符三年八月迁舒州团练副使,徙永州安置,在短短的五年零八个月里,和陶诗凡四十四次一百余首。
东坡先生还自述其和陶用意:“平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愧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 (见苏辙《东坡先生和陶诗引》)这仿佛在告世人:苏东坡从此绝意仕途,欲效陶渊明归隐园田,长作岭南人了。
有意思的是,东坡先生那位心迹相通的老弟却对东坡自述的和陶诗用意提出了疑问,他在《东坡先生和陶诗引》一文中说:“嗟乎,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
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清人纪昀也以为苏轼“敛才就陶,亦时时自露本色”。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惠州一绝》苏轼
壳如红缯
膜 如 紫 绡
瓤肉莹白 如冰雪
“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 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 好处:
1诗文连用四个比喻,写出了荔枝外壳色彩 诗文连用四个比喻, 诗文连用四个比喻 的红艳,肉膜质地的轻柔,瓤肉的洁白, 的红艳,肉膜质地的轻柔,瓤肉的洁白,浆 液的香甜。 液的香甜。 2对荔枝形态做总的说明,起总领全文的作用。 对荔枝形态做总的说明,起总领全文的作用 对荔枝形态做总的说明 3文字优美简练,富有诗情画意。 文字优美简练,富有诗情画意。 文字优美简练
6提取课文各段主要说明信息,把本文压缩 提取课文各段主要说明信息, 提取课文各段主要说明信息 成一段一百字左右的说明文字。 成一段一百字左右的说明文字。
荔枝是一种味道鲜美的水果。 荔枝是一种味道鲜美的水果。它的外壳表 面粗糙,好像龟甲,特称龟裂片。成熟时, 面粗糙,好像龟甲,特称龟裂片。成熟时,果 子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果实呈心脏形, 子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果实呈心脏形,卵 圆型或圆形。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 圆型或圆形。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 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荔枝的膜是一层白色的 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 薄膜,肉大多数是白色半透明,莹白如冰雪。 薄膜,肉大多数是白色半透明,莹白如冰雪。 荔枝不耐贮藏,保存起来很不易。 荔枝不耐贮藏,保存起来很不易。但荔枝的花 期很长,是一种重要的蜜源植物。 期很长,是一种重要的蜜源植物。荔枝原产我 是亚热带果树,性喜温暖,成都, 国,是亚热带果树,性喜温暖,成都,福建是 它生长的北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荔枝生产, 它生长的北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荔枝生产, 正努力实现荔枝北移。 正努力实现荔枝北移。
结构分析
苏轼有关美食的诗句
关于苏轼有关美食的诗句大全很荣幸同学们能来关注苏轼有关美食的诗句诗文内容,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发布,让我们赶快一起来学习一下吧!一.苏轼有关美食的诗句苏轼有关美食的诗词汇总如下一.惠州一绝 / 食荔枝宋代:苏轼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二.初到黄州宋代:苏轼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三.浣溪沙·咏橘宋代:苏轼菊暗荷枯一夜霜。
新苞绿叶照林光。
竹篱茅舍出青黄。
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
吴姬三日手犹香。
四.和蒋夔寄茶宋代:苏轼我生百事常随缘,四方水陆无不便。
扁舟渡江适吴越,三年饮食穷芳鲜。
金齑玉脍饭炊雪,海螯江柱初脱泉。
临风饱食甘寝罢,一瓯花乳浮轻圆。
自従舍舟入东武,沃野便到桑麻川。
剪毛胡羊大如马,谁记鹿角腥盘筵。
厨中蒸粟埋饭瓮,大杓更取酸生涎。
柘罗铜碾弃不用,脂麻白土须盆研。
故人犹作旧眼看,谓我好尚如当年。
沙溪北苑强分别,水脚一线争谁先。
清诗两幅寄千里,紫金百饼费万钱。
吟哦烹噍两奇绝,只恐偷乞烦封缠。
老妻稚子不知爱,一半已入姜盐煎。
人生所遇无不行,南北嗜好知谁贤。
死生祸福久不择,更论甘苦争蚩妍。
知君穷旅不自释,因诗寄谢聊相镌。
五.和王巩六首并次韵宋代:苏轼一气混沦生复生,有形有心即有情。
共见利欲饮食事,各有爪牙头角争。
争时怒发霹雳火,险处直在嵌岩坑。
人伪相加有余怨,天真丧尽无纯诚。
徒自取先用极力,谁知所得皆空名。
少微处士松柏寒,蓬莱真人冰玉清。
山是心兮海为腹,阳为神兮阴为精。
渴饮灵泉水,饥食玉树枝。
白虎化坎青龙离,锁禁奼女关婴儿。
楼台十二红玻璃,木公金母相东西。
纯铅真汞星光辉,乌升兔降无年期。
停颜却老只如此,哀哉世人迷不迷。
二.苏轼关于美食的诗词苏轼12首美食诗词。
一.《惠崇春江晚景》宋朝·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苏轼在惠州写下的名篇
苏轼在惠州写下的名篇苏轼(1037年-1101年),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被誉为文学史上的文豪。
他的诗文横溢着豪放不羁的个性和深入人心的哲理思考,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
在他的一生中,他曾多次流亡,其中一次流亡地就是惠州。
苏轼流亡至惠州是在北宋神宗政权时期,当时他因被牵连入宦官党争,被贬谪到南方。
惠州是他的第三个流亡地,他在这里度过了大约三年的流亡生涯。
在惠州,苏轼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其中最著名的是《惠州一绝》。
《惠州一绝》是苏轼在惠州时期创作的一首七绝诗。
诗中他描述了惠州的美景和自然风景,抒发了对流亡生活的豁达和对人生的深思。
这首诗曾被封为“百首绝句”,在文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苏轼在诗中写道:“惠州一片月,万家生青草。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老。
”他以简洁的文字勾勒出了惠州的宜人景致,描绘了惠州的月色、青草、曲径以及花木。
这些景物给人一种宁静、幽静的感觉,使人能够远离尘嚣,心境得以舒缓。
诗的结尾,“禅房花木老”,则表达了苏轼对佛教文化的敬仰之情。
在流亡期间,苏轼曾一度投身于佛教修行,欣赏禅宗的精神。
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苏轼对流亡生活的接受和对人生经历的领悟,即使身处逆境,内心仍能保持安静和平和。
除了《惠州一绝》,苏轼在惠州期间还创作了许多其他重要的诗文作品,如《龙东病起作》、《夏日三首》等。
这些作品中融入了苏轼独特的感受和思考,传达了他对自然世界和人生的领悟。
苏轼在惠州的流亡经历给他的创作带来了独特的视角和情感。
他的作品不仅体现了对惠州这片土地的钟爱之情,也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这些作品至今仍被广泛传诵,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珍贵遗产。
惠州一绝 食荔枝 - 诗文欣赏
苏轼惠州一绝 / 食荔枝赏析
从“荔枝诗”看东坡先生的岭南心境。
苏东坡于宋哲宗绍圣元年被人告以“讥斥先朝”的罪名被贬岭南,“不得签书公事”。于是,东坡先生流连风景,体察风物,对岭南产生 了深深的热爱之情,连在岭南地区极为平常的荔枝都爱得那样执着。
绍圣二年四月十一日,苏轼在惠州第一次吃荔枝,作有《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一诗,对荔枝极尽赞美之能事:“……垂黄缀紫烟雨里, 特与荔枝为先驱。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自此以后,苏轼还多次在诗文中表现了他 对荔枝的喜爱之情。例如,《新年五首》:“荔子几时熟,花头今已繁。”《赠昙秀》:“留师笋蕨不足道,怅望荔枝何时丹。”《〈和 陶归园田居六首)引》:“有父老年八十五,指(荔枝)以告余曰:‘及是可食,公能携酒来游乎?’意欣然许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和陶归园田居》其五: “愿同荔枝社,长作鸡黍局。”《食荔枝二首》其二:“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惠州一绝 / 食荔枝
苏轼
超级排名系统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不辞 一作:不妨)
苏轼惠州一绝 / 食荔枝创作背景
绍圣三年(1096)作于惠州,此题下有两首,这里选第二首。岭南两广一带在宋时为蛮荒之地,罪臣多被流放至此。迁客逐 臣到这里,往往颇多哀怨嗟叹之辞,而东坡则不然,他在这首七绝中表现出他素有的乐观旷达、随遇而安的精神风貌,同 时还表达了他对岭南风物的热爱之情。
苏辙不信其兄会真心归隐,几百年后纪昀的看法也一样。他们的看法可以在苏东坡和陶诗中可以得到印证。《和陶饮酒二十首》其十一曰:“诏书宽积欠,父老 颜色好。再拜贺吾君,获此不贪宝。”其十八曰:“芜城阅兴废,雷塘几开塞。明年起华堂,置酒吊亡国。”其二十曰:“当时刘项罢,四海疮痍新。三杯洗战 国,一斗消强秦。”《和陶咏三良》有:“杀身固有道,大节要不亏。君为社稷死,我则同其归。”这都可以看出苏轼恬淡的外表掩饰不了牵挂国运民生的忧患 情怀。
苏轼被贬的诗词及赏析
苏轼被贬的诗词及赏析诗之所以难于定义,也许由于“它是太属于精神世界,太缥缈了”,而且诗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当诗的广义与狭义搅在一起时,“什么是诗”就显得更为纷纭冗杂了。
今日我就与大家共享苏轼被贬的诗词及赏析,仅供大家参考!苏轼被贬的诗词及赏析11、惠州一绝 / 食荔枝苏轼?〔宋代〕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枇杷和黄梅每天都有新奇的。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不辞一作:不妨)假如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情愿永久都做岭南的人。
从“荔枝诗”看东坡先生的岭南心境。
苏东坡于宋哲宗绍圣元年被人告以“讥斥先朝”的罪名被贬岭南,“不得签书公事”。
于是,东坡先生流连风景,体察风物,对岭南产生了深深的喜爱之情,连在岭南地区极为平常的荔枝都爱得那样执着。
苏东坡因仕途坎坷曾经想避世遁俗,又因恋恋不忘国运民生最终没能做到归隐山林。
在岭南时,东坡先生的内心正处于这种出世与入世两难的心境之中。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正是这种两难心境的形象描述。
2、惠州近城数小山类蜀道春与进士许毅野步会意苏轼?〔宋代〕夕阳飞絮乱平芜,万里春前一酒壶。
铁化双鱼沉远素,剑分二岭隔中区。
花曾识面香仍好,鸟不知名声自呼。
幻想平生消未尽,满林烟月到西湖。
3、惠州灵惠院,壁间画一仰面对天醉僧,云是蜀苏轼?〔宋代〕直视无前气吐虹,五湖三岛在胸中。
相逢莫怪不相揖,只见山僧不见公。
苏轼被贬的诗词及赏析21、[宋]苏轼《白水山佛迹岩(罗浮之东麓也,在惠州东北二》何人守蓬莱,夜半失左股。
浮山若鹏蹲,忽展垂天羽。
根株互连络,崖峤争吞吐。
神工自炉鞲,融液相缀补。
至今余隙罅,流出千斛乳。
方其欲合时,天匠麾月斧。
帝觞分余沥,山骨醉后土。
峰峦尚开阖,涧谷犹呼舞。
海风吹未凝,古佛来布武。
当时汪罔氏,投足不尽拇。
青莲虽不见,千古落花雨。
双溪汇九折,万马腾一鼓。
奔雷溅玉雪,潭洞开水府。
潜鳞有饥蛟,掉尾取渴虎。
我来方醉后,濯足聊戏侮。
回风卷飞雹,掠面过强弩。
惠州一绝 苏轼名句
苏轼的《惠州一绝》中的名句是“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 这句话的意思是,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枇杷和黄梅天天都有新鲜的,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做岭南的人。
这句诗表达了苏轼对岭南地区的热爱和留恋,他通过描绘岭南四季如春、物产丰富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这里的喜爱和向往。
同时,诗中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也成为了后人传颂的佳话,形容享受美食的乐趣和豪放不羁的生活态度。
苏轼: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之惠州
苏轼: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之惠州“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这句在《自题金山画像》中的话,虽然带着极大的自嘲意味,却也是一种自我肯定。
苏轼的一生因政治迫害而三次被贬,贬所黄州、惠州、儋州一次比一次边缘,被贬谪在黄州惠州儋州期间是他政治上最失败,生活上最困难的时期。
然而就苏轼一生的文学创作和思想历程来说,被贬这三州期间是他文学创作的高峰时期,对人生的体验也升华到对人生意义哲思的深刻体会。
这个时期成全了苏轼,一种进退自如、超然人生的文人士大夫的最高精神境界的伟大人格在他身上形成。
苏轼一生的词作有两千多首,其中在黄州惠州儋州所作的大概有六百多首。
被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他就先后写下了60首诗词和几十篇散文、序跋。
本文从苏轼在惠州期间所作的诗作和活动谈其寓惠期间的思想转变。
图片发自简书App一、“身世永相望”的人生态度宋哲宗绍圣元年,新党再起,章惇一伙对“元祐党人”进行疯狂的报复、迫害,苏轼首当其冲。
哲宗两次对东坡加重处分,把苏轼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
苏轼无端遭受他人生中的第二次重大打击,这次是被贬偏远荒僻的蛮瘴之地——惠州。
在途中仍心怀希望以为“吾南迁其速返乎!”的苏轼,兴奋地写下《临城道中作并引》:逐客何人著眼看,太行千里送征鞍。
未应愚谷能留柳,可独衡山解识韩。
不想事与愿违,再次被贬至更偏远的地方,惠州距离定州四千余里,当时落后的岭南广东,人们称之为蛮瘼之邦,气候炎热,疾病较多,又被称为瘴疠之地。
如果说被贬黄州的时候还有东山再起的希望,那么,被贬惠州则大有老死异乡的况味了。
北返无望,生活困难,身体又不好,苏轼如果不借助精神上和灵魂的力量,恐怕支撑不了他渡过眼前的难关。
对于苏轼这样的封建知识分子来说,佛老思想和诗文创作,是他能找到的最好的自我调适方式。
苏轼早年就已对佛老思想有所接触,早在被贬黄州时期,苏轼就是依靠汲取佛道真义来使自己面对困顿的生活,保持内心的平静。
送惠州押监诗句意思
“送惠州押监”诗句意思
一、原文:
《送惠州监押》苏轼
宋代苏轼
一声鸣雁破江云,万叶梧桐卷露银。
我自飘零是羁旅,更堪秋晚送行人。
二、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苏轼在送别惠州监押的时刻所抒发的情感。
诗中以鸣雁为引子,表达了离别之情。
描述了雁群破开江上的浓云,梧桐树上的叶子卷起了朝露,暗喻着季节的变迁和人事的离合。
苏轼自比飘零的旅人,感叹自己的身世如同流浪者一般,更加感慨秋天的晚上送别行人之情。
三、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苏轼
离别之情和对人生境遇的感慨。
鸣雁和梧桐树是秋季的象征,它们与离别的场景相呼应,增强了诗词的感染力和意境。
雁群破开江云,象征着离别的瞬间,梧桐树上的叶子卷起露水,暗示着季节的变迁和人事的无常。
苏轼将自己比作飘零的旅人,表达了自己的彷徨和无奈。
整首诗以秋天的晚上为背景,更加凸显了离别的忧伤和凄凉。
这首诗词以简洁、质朴的语言表达了离别之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了作者内心的感慨和孤寂。
同时,通过对季节和人生的比喻,展现了人事无常、离合悲欢的主题,引人深思。
苏轼以独特的视角和感受细腻的表达,使这首诗词成为了宋代优秀的离别之作,流传至今。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意思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意思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意思是:每天吃上荔枝三百颗,情愿长期做岭南人。
原文: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出处:北宋苏轼《惠州一绝》。
苏东坡因仕途坎坷曾经想避世遁俗,又因恋恋不忘国运民生终于没能做到归隐山林。
在岭南时,东坡先生的内心正处于这种出世与入世两难的心境之中。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正是这种两难心境的形象描述。
这首诗的意思: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枇杷和杨梅天天都有新鲜的。
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做岭南的人。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二句,解诗者多以为东坡先生在此赞美岭南风物,从而抒发对岭南的留恋之情,其实这是东坡先生满腹苦水唱成了甜甜的赞歌。
扩展资料此诗表现出作者素有的乐观旷达、随遇而安的精神风貌,同时还表达了他对岭南风物的热爱之情。
苏东坡于宋哲宗绍圣元年被人告以“讥斥先朝”的罪名被贬岭南,“不得签书公事”。
于是,东坡先生流连风景,体察风物,对岭南产生了深深的热爱之情,连在岭南地区极为平常的荔枝都爱得那样执着。
其中“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二句最为脍炙人口,解诗者多以为东坡先生在此赞美岭南风物,从而抒发对岭南的留恋之情,其实这是东坡先生满腹苦水唱成了甜甜的赞歌。
这种忧患情怀在《荔枝叹》一诗中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他首先借汉唐故事抨击统治阶级只顾自己享乐而不关心民生疾苦的丑恶本质:“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
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龙眼来。
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
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
”苏东坡因仕途坎坷曾经想避世遁俗,又因恋恋不忘国运民生终于没能做到归隐山林。
在岭南时,东坡先生的内心正处于这种出世与入世两难的心境之中。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正是这种两难心境的形象描述。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
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轼《惠州一绝》原文翻译与赏析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苏轼《惠州一绝》原文翻译与赏析【译文】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芦桔和黄梅天天都有新鲜的,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作岭南的人。
【赏析一】苏轼被贬到惠州却处之泰然。
他爱荔枝,也爱南方山水,所以愿意长作岭南人。
历代咏荔之作甚多,然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首推这一首诗。
绍圣三年作于惠州,此题下有两首,这里选第二首。
岭南两广一带在宋时为蛮荒之地,罪臣多被流放至此。
迁客逐臣到这里,往往颇多哀怨嗟叹之辞,而东坡则不然,他在这首七绝中表现出他素有的乐观旷达、随遇而安的精神风貌,同时还表达了他对岭南风物的热爱之情。
【赏析二】从一些现象上看起来,苏轼在岭南时的心情与初贬黄州时相比,确实显得更加平静,不见了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的失意与苦闷。
《宋史》本传说苏轼在惠州居三年,泊然无所蒂介,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
贬为琼州别驾后,居在非人所居的地方,初僦官屋以居,有司犹谓不可。
轼遂买地筑室,儋人运甓畚土以助之。
独与幼子过处,著书以为乐,时时从其父老游,若将终身。
苏辙《东坡先生和陶诗引》介绍: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
苏东坡在岭南时,除了关心自然风光和民情风俗以外,还与出家人交往频繁,诗文中就留有很多与僧人唱和的作品。
这一定程度上确实表现了避世意识。
【赏析三】苏东坡于宋哲宗绍圣元年被人告以讥斥先朝的罪名被贬岭南,不得签书公事。
于是,东坡先生流连风景,体察风物,对岭南产生了深深的热爱之情,连在岭南地区极为平常的荔枝都爱得那样执着。
绍圣二年四月十一日,苏轼在惠州第一次吃荔枝,作有《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一诗,对荔枝极尽赞美之能事:垂黄缀紫烟雨里,特与荔枝为先驱。
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
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自此以后,苏轼还多次在诗文中表现了他对荔枝的喜爱之情。
例如,《新年五首》:荔子几时熟,花头今已繁。
《赠昙秀》:留师笋蕨不足道,怅望荔枝何时丹。
苏轼在岭南写的诗词
苏轼在岭南写的诗词苏轼作为一代文化领袖,在流放岭南期间,对岭南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苏轼在岭南写的诗词,欢迎阅读。
《惠州一绝》苏轼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拓展延伸】苏轼与岭南文化1、讲学明道,普及教化。
赵宋文化以文官制度为基础。
肇始于隋代的科举制度在这时得到了充分的运用。
就这一制度本身来说,除了为历代王朝造就一批又一批的官僚外,更重要的,它还造就了一个经由科举教育培养出来的士人阶层或者说文化阶层,并在此制度框架下对整个士人阶层的思想、价值观、知识结构发生着塑造作用。
而苏轼正是这种文化培育出的一代杰出人物之一。
因此他自然而然地首先想到了讲学明道,普及教化。
他曾考察过儋州的办学情况,在儋守张中的支持下,会同海南后学,捐钱作屋,名之曰“载酒堂”,作为文化传播的驿站。
他热心培养后学,许多学子也不惧政治迫害,浪大风急,路途艰险从他学习。
2、推广先进技术和文化。
苏轼还把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科学知识、生活经验带到了岭南。
他把中原的先进农具秧马介绍到了岭南。
广州近海,饮水咸苦,他同道士邓守安一起积极张罗将蒲涧山滴水岩的泉水引入广州城,解决了市民饮水困难。
儋州百姓以溪水做饭,很不卫生,他知道人们挖井,饮用井水,等等。
作为杰出文学家、书画家和学者的苏轼,在被贬岭南之前早已声名远播,其诗文不仅在中原一带广泛传诵,而且在高丽、辽国等地也拥有众多读者,对北宋制下的岭南的影响自不待言。
3、移易民俗中落后的部分。
对岭南文化习俗的'落后部分,苏轼尽力劝说以官吏、儒生、僧道等为代表的地方文化阶层加以改易,积极倡导先进文明的民风。
海南人烟稀少,气候炎热,人们获取食物相对容易,长期以来形成了重渔猎,喜经商,轻农业的民风。
苏轼《和陶劝农》诗序云:“海南多荒亩,俗以贸易为业,……。
予既哀之,乃和陶渊明《劝农》诗,以告其有知者。
”他认为汉族人能做的事,黎族人也能做。
苏轼《临江仙·惠州改前韵》原文译文赏析
苏轼《临江仙·惠州改前韵》原文|译文|赏析《临江仙·惠州改前韵》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作品,这首词笼罩着一“愁”到底的意味,表达了作者内心忧愁的情感。
下面儿童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这首词的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临江仙·惠州改前韵》原文宋代:苏轼九十日春都过了,贪忙何处追游。
三分春色一分愁。
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
我与使君皆白首,休夸少年风流。
佳人斜倚合江楼,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
译文及注释译文春天过去了,一直忙忙碌碌,如今再想寻春,也不可能了。
纵然还有三分春色,那一分惆怅也无法免去。
雨打榆荚零落,柳絮染尘成球,被风吹得到处翻滚。
我和知州您都是白发老人了,再不要说以前的年少风流往事了。
美丽的歌女斜靠在合江楼边。
水光清凉,山色美丽,总是让人情不自禁为之感叹。
注释⑴临江仙:唐教坊曲,后用作词牌名,为双调小令。
⑵九十日春:农历正月至三月。
⑶“三分”句:宋叶清臣《贺圣朝》:“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
”⑷榆荚(yú jiá):榆树果实,初春时先于叶生,状似钱而小,暮春时飘落。
此句指雨打榆荚零落。
⑸柳花球:柳絮染尘成球。
此句指风吹絮球翻滚。
⑹使君:惠州知州詹范。
作者在《与徐得之》中称“詹使君,仁厚君子也,极蒙他照管”。
按作者时年六十岁,又据其《和陶贫士七首》之六:“老詹亦白发,相对垂霜逢。
”可知此句为实写。
⑺合江楼:作者初至惠州时所居之所,在惠州东门,因东西二江汇合于此得名。
⑻“水光”二句:形容山水之美。
王观《卜算子》:“水是眼波横,山是横峰皱。
”苏轼《次韵送张山人归彭城》:“水洗禅心都眼净,山供诗笔总眉愁。
”赏析上片,惜春伤春,无须“贪忙”,“追游”。
与密州时作的同词牌名的上片完全一样,惜春。
面对同样的春,产生着同样的心情。
那时,朝廷政治斗争激烈,词人回避,自求外任。
而今,在贬所惠州,也是一个春季过去了(“九十日春都过了”),即风华正茂的时候过去了,我闲置无所事事了(“贪忙何处追游”),无须“贪忙”、“追游”了。
苏东坡被贬到惠州后,写下了这首诗句
苏东坡被贬到惠州后,写下了这首诗句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但仕途坎坷,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苏轼被贬到惠州时所作的诗,欢迎大家阅读!诗句原文:春风岭上淮南村,昔年梅花曾断魂。
岂知流落复相见,蛮风蜑雨愁黄昏。
长条半落荔支浦,卧树独秀桄榔园。
岂惟幽光留夜色,直恐冷艳排冬温。
松风亭下荆棘里,两株玉蕊明朝暾。
海南仙云娇堕砌,月下缟衣来扣门。
酒醒梦觉起绕树,妙意有在终无言。
先生独饮勿叹息,幸有落月窥清樽。
白话译文:往年我到过春风岭上淮南村,残梅凄凉令人伤心断魂。
岂料我流落天涯,在这松风亭下又重睹它的芳容;在这愁人的黄昏里,在这蛮荒的凄风苦雨中。
荔枝浦里果叶已半落,唯留长条默默沉思更寂寞。
那繁茂的桄榔园中,依然树色秀丽,枝斜木卧。
她的绿叶闪烁着点点幽光,难道是想挽留这夜色诱人的微明?我只恐她花容冷艳,会慑退这南国冬天的温馨。
在这松风亭下,在荒杂的荆棘丛里,两株寒梅俏然开放,花蕊洁白如玉似冰。
朝辉映耀它的艳容,显得分外明丽晶莹。
莫不是海南娇娜神女驾着仙云,深夜降临在寂静阶庭?听,正是这位白衣仙子,正在月下轻轻敲门。
我酣梦已觉酒也醒,起身徘徊梅树边;花姿在目,妙意存心,然而唯有长叹,终无一言。
花儿说,先生还自饮美酒,不要再为我连连叹息;幸好在你清清的酒杯里还有探看你的天边落月。
出处:出自北宋诗人苏轼的《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风亭下梅花盛开》。
作者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一说1036年12月19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苏轼进士及第。
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高中古诗词阅读】苏轼《惠州一绝》阅读答案
【高中古诗词阅读】苏轼《惠州一绝》阅读答案
惠州一绝苏轼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注]本诗是作者谪居惠州后所作。
(1)诗中如何表现岭南佳果品种丰富这个特点的?(3分)惠州一绝
苏轼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每天吃300个荔枝,长成岭南人。
[注]本诗是作者谪居惠州后所作。
(1)这首诗是如何表达岭南水果品种丰富的特点的?(3分)
(2)请就本诗的思想情感作简要赏析。
(4分)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
阅读答案
净光整
10.(7分)【(1)①短短四句,具体点到了枇杷(卢橘)、杨梅、荔枝三种佳果名称,使人产生目不暇接之感。
②“四时春”点明土地、气候适宜佳果出产,使人对春夏季
节之外的佳果产生遐想。
③“次第新”使佳果的出现富有层次感、动态感,令人对未提及
的品种产生联想、想象。
(答对1点得1分,答对2点得3分。
最多得3分。
)
(2) ① 作者流连于岭南嘉国,天真快乐,心胸开阔。
② “四季之春”三个字描述了
所有的主观感受,在纸上可以看到人们对生活环境的满意和与当地人的互惠互利的感觉。
③ “永不放弃做岭南人”直接表达了他的感受。
因为他被降职到岭南,他的悲伤感完全
被发现幸福之源的喜悦所淹没。
(意思是正确的。
如果你在1:00答对了,你会得到2分,如果你在2:00答对了,你最多会得到4分。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中“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二句最为脍灸人口,解诗者多以为东坡先生在此赞美岭南风物,从而抒发对岭南的留恋之情,其实这是东坡先生满腹苦水唱成了甜甜的赞歌。
苏轼《惠州一绝》全诗及赏析
苏轼《惠州一绝》
原诗是: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黄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1]罗浮山:在广东博罗、增城、龙门三县交界处,长达百余公里,峰峦四百多,风景秀丽,为岭南名山。[2]卢橘:橘的一种,因其色黑,故名(卢:黑色)。但在东坡诗中指枇杷。《冷斋夜话》卷一载:“东坡诗:‘客来茶罢无所有,卢橘杨梅尚带酸。’张嘉甫曰:‘卢橘何种果类?’答曰:‘枇杷是也。’” [3]岭南:古代被称为南蛮之地,中原人士闻之生畏,不愿到广东来。此句有三个版本。本诗为“不辞长作岭南人”、《苏东坡全集》:“不妨长作岭南人。”、《锦绣中华历代诗词
绍圣二年四月十一日,苏轼在惠州第一次吃荔枝,作有《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一诗,对荔枝极尽赞美之能事:“……垂黄缀紫烟雨里,特与荔枝为先驱。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自此以后,苏轼还多次在诗文中表现了他对荔枝的喜爱之情。例如,《新年五首》:“荔子几时熟,花头今已繁。”《赠昙秀》:“留师笋蕨不足道,怅望荔枝何时丹。”《〈和陶归园田居
有意思的是,东坡先生那位心迹相通的老弟却对东坡自述的和陶诗用意提出了疑问,他在《东坡先生和陶诗引》一文中说:“嗟乎,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清人纪昀也以为苏轼“敛才就陶,亦时时自露本色”。
苏辙不信其兄会真心归隐,几百年后纪昀的看法也一样。他们的看法可以在苏东坡和陶诗中可以得到印证。《和陶饮酒二十首》其十一曰:“诏书宽积欠,父老颜色好。再拜贺吾君,获此不贪宝。”其十八曰:“芜城阅兴废,雷塘几开塞。明年起华堂,置酒吊亡国。”其二十曰:“当时刘项罢,四海疮痍新。三杯洗战国,一斗消强秦。”《和陶咏三良》有:“杀身固有道,大节要不亏。君为社稷死,我则同其归。”这都可以看出苏轼恬淡的外表掩饰不了牵挂国运民生的忧患情怀。
绍圣三年(1096)作于惠州,此题下有两首,这里选第二首。岭南两广一带在宋时为蛮荒之地,罪臣多被流放至此。迁客逐臣到这里,往往颇多哀怨嗟叹之辞,而东坡则不然,他在这首七绝中表现出他素有的乐观旷达、随遇而安的精神风貌,同时还表达了他对岭南风物的热爱之情。
从“荔枝诗”看东坡先生的岭南心境。
苏东坡于宋哲宗绍圣元年被人告以“讥斥先朝”的罪名被贬岭南,“不得签书公事”。于是,东坡先生流连风景,体察风物,对岭南产生了深深的热爱之情,连在岭南地区极为平常的荔枝都爱得那样执着。
选》:“总教长作岭南人”按:苏轼被贬到惠州却处之泰然。他爱荔枝,也爱南方山水,所以愿意“长作岭南人。”历代咏荔之作甚多,然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首推这一首诗。
翻译
:
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芦桔和黄梅天天都有新鲜的,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作岭南的人。
赏析:
苏轼被贬到惠州却处之泰然。他爱荔枝,也爱南方山水,所以愿意“长作岭南人。”历代咏荔之作甚多,然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首推这一首诗。
我们实在无法相信苏东坡这样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仁人志士会避世遁俗。有一件事实很能说明这个有趣的问题。
晚年的苏东坡似乎很喜欢陶渊明
,不厌其烦地和陶渊明的诗,并把和陶的诗专门编为一集。苏东坡和陶渊明诗以居岭南时为最多。从绍圣二年正月在惠州贬所到元符三年八月迁舒州团练副使,徙永州安置,在短短的五年零八个月里,和陶诗凡四十四次一百余首。东坡先生还自述其和陶用意:“平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愧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见苏辙《东坡先生和陶诗引》)这仿佛在告世人:苏东坡从此绝意仕途,欲效陶渊明归隐园田,长作岭南人了。
不错,从一些现象上看起来,苏轼在岭南时的心情与初贬黄州时相比,确实显得更加平静,不见了“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的失意与苦闷。《宋史》本传说苏轼在惠州“居三年,泊然无所蒂介,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贬为琼州别驾后,居在“非人所居”的地方,“初僦官屋以居,有司犹谓不可。轼遂买地筑室,儋人运甓畚土以助之。独与幼子过处,著书以为乐,时时从其父老游,若将终身。”苏辙《东坡先生和陶诗引》介绍:“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苏东坡在岭南时,除了关心自然风光和民情风俗以外,还与出家人交往频繁,诗文中就留有很多与僧人唱和的作品。这一定程度上确实表现了避世意识。
这种忧患情怀在《荔枝叹》一诗中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他首先借汉唐故实抨击统治阶级只顾自己享乐而不关民生疾苦的丑恶本质:“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龙眼来。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千年以后,我们尤可想见苏学士老泪纵横,祈求上苍:“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
苏东坡因仕途坎坷曾经想避世遁俗,又因恋恋不忘国运民生终于没能做到归隐山林。在岭南时,东坡先生的内心正处于这种出世与入世两难的心境之中。“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正是这种两难心境的形象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