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
儿童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
826儿童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1(总8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826发展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笔记整理】1、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到出生、成熟、衰老过程中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指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
狭义指个体发展心理学。
2、年龄特征:个体发展像幼虫吐丝成茧,又变成蛹,最后蛹破茧而出成蝶。
经过一个又一个既连续又非连续的阶段,每个阶段与一定的年龄相对应,又不同于其他阶段的特征,表现出一般、典型、本质的特点。
3、社会化:个体掌握和积极再现社会经验、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过程,并成为独立成员。
4、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提出,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与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教师掌握了这种差异就能发挥更好的教学。
5、同化: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
6、顺应: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
7、图式(格式):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的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
8、发展渐成说:埃里克森提出,他认为人的发展分为8个阶段,婴儿期、儿童早期、学前期、学龄期、青春期、成年早期、成年中期、成年晚期。
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特色,其发展过程不是一维而是多维的,这种发展的好坏在横向维度上两极之间。
9、横断研究: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同时对不同年龄的被试者进行比较的方法。
优点:短时间内发现同龄或者不同龄发展相似性和差异性,经济且费时短。
缺点:受代群效应干扰、混淆。
10、纵向研究:对同一研究对象在不同年龄或阶段进行的长期反复观察。
优点:系统详尽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
缺点:样本流失,反复测试影响被试者情绪,费时费钱。
11、聚合交叉设计:也叫序列设计。
将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融合在一起的方法,选择不同年龄群体为研究对象,在短时间内重复观察这些对象,具有两者的优点。
期末《儿童发展心理学》重点总结
期末《儿童发展心理学》重点总结(总18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儿童发展心理学》重点总结第一章总论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研究对象:从出生到青年前期,也就是出生到17、18岁这个年龄段;【习题】:1、广义的心理发展学:动物心理学(比较心理学)、民族心理学、个体发展心理学。
2、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有哪些?(一)生理发展身体和大脑的发育成长,感官能力、运动技能和健康的变化或稳定性。
(二)认知发展学习、注意、记忆、语言、思维、推理和创造力等心理能力的变化或稳定性。
(三)社会性发展情绪、意志及社会关系的变化和稳定性。
3、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有哪些?(1)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what首要任务)(2)揭示儿心发展的原因和机制(why\how)(3)解释和测量个体差异(4)揭示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5)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基本方法(描述,解释,预测,控制)【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规律)】1.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顺序性和不可逆性这是指心理的发展总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从不完善向完善发展,发展的总趋势是向上的。
且心理发展的具体过程具有不可逆性。
2.心理发展时间上的不平衡性指的是心理各机能的成熟并不是按相同的速度直线发展,而是呈现出多元化的模式。
总体来说,幼儿期出现第一个加速发展期,然后是儿童期的平稳发展,到了青春发育期又出现第二个加速期,然后平稳发展,到老年期开始下降。
3.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差异性4.心理发展过程中增长和衰退的辩证统一5.心理发展在时间上稳定性与否的问题6.心理发展进程中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问题7.发展具有年龄特征心理年龄特征指在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的、本质的、典型的心理特点。
国外和本教案的划分:(1)产前期(2)婴儿期(出生—3岁)(3)童年早期(3-6岁左右)(4)童年中期(6岁—11、12岁)(5)青少年期(11、12岁—17、18岁)(6)成年早期(17、18岁-35岁左右)8.心理发展关键期的问题发展关键期是指儿童在心理发展的某个时期对某些刺激最敏感因而也是发展某些机能、能力的最佳时期。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参考答案
3.皮亚杰认为个体从出生至儿童期结束,其认知发展过程要经过四个时期: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4)教育与发展的关系。朱智贤认为,心理发展如何发展以及朝什么方向发展,这不是由外因机械决定的,也不是由内因孤立决定的,而是由跟内因相适应的外因决定的,也就是说,心理发展主要是由适合于主体心理内因的那些教育条件决定的。
第三章
一、选择题(不定项选择)
1.C2.B3.A4.AD5.C
二、名词解释
1.触觉是皮肤受到机械刺激时产生的感觉,是皮肤觉和运动觉的联合,可以使人在触摸中对物体的大小、形状、软硬、轻重、粗细、光滑等属性进行感知,是幼儿认识世界的主要手段之一。
第一章
一、选择题(不定项选择)
1.C2.ACD3.BC4.A5.B
二、名词解释
1.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发展有广义的和狭义两方面,广义的心理发展是指包含心理的种系发展和个体心理发展;狭义的心理发展仅指个体心理发展。
2.遗传素质是后代通过遗传从亲代获得的一些生物特征,如身体的构造、形态、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
实验法是指在可控条件下有目的地改变某些条件,引起儿童心理发生变化,从而揭示这些条件与心理活动之间关系的研究方法。根据实验是否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可以将实验法分为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法是在较为自然的状态下进行的,因此得到的资料比较切合实际,具有实践意义;实验室实验法能够严格控制无关条件的干扰,但由于实验是在认为条件下进行,与现实生活有较大差距,因此实验室实验的结果常常受到人们的质疑。
儿童心理学名词解释
儿童心理学名词解释
6. 儿童发展阶段:指儿童在不同年龄段的特定发展特征和任务。常见的儿童发展阶段包括 幼儿期、学龄前期、儿童期和青少年期。
7. 儿童行为问题:指儿童在行为表现上出现的问题,如攻击性行为、违反规则、注意力困 难等。
8. 儿童认知发展:指儿童在认知能力、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常见的认知发 展理论包括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维果茨基社会文化理论。
儿童心理学名词解释
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行为和心理问题的学科。Hale Waihona Puke 下是一些儿童心理学中常见 的名词解释:
1. 心理发展:指儿童在认知、情感、社交和行为等方面的成长和变化。心理发展理论包括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埃里克森社会心理发展理论等。
2. 社会情感发展:指儿童在社会关系、情绪表达和情感认知等方面的发展。社会情感发展 理论包括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情绪调节等。
这些名词解释提供了儿童心理学中一些常见概念的理解,有助于了解儿童心理发展和心理 问题的研究和应用。
儿童心理学名词解释
3. 儿童心理问题:指儿童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注意力不集中、焦虑、抑 郁、行为问题等。
4. 儿童心理评估:通过观察、测试和访谈等方法,对儿童的心理状态和功能进行评估和诊 断。
5. 儿童心理治疗:通过心理咨询、认知行为疗法、游戏疗法等方法,帮助儿童解决心理问 题和提升心理健康。
儿童发展心理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专门研究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发展规律。
本文将从儿童认知、情感、社会和性格等方面,探讨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相关内容。
一、儿童认知发展儿童认知发展研究的是儿童对外界事物的认知过程和认知能力的发展。
儿童在不同年龄段的认知水平有着显著的差异。
根据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可分为感知动作期、前运算期和具体运算期等阶段。
在感知动作期,儿童主要通过感官和运动来探索世界,对事物的认知以直接感知为主。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进入前运算期,开始形成一些概念,能进行一些简单的逻辑推理和分类。
到了具体运算期,儿童的思维逐渐具备了具体分析和操作的能力。
二、儿童情感发展儿童情感发展是指儿童在心理上对情绪的感知、表达和调节能力的发展过程。
儿童情感的形成和发展受到遗传、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在儿童情感发展中,父母和亲近的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婴儿期,儿童的情感主要表现为对主要照料者的依赖和信任。
到了幼儿期,世界观逐渐扩大,儿童开始表现出更多的情绪,如快乐、悲伤和愤怒等。
同时,儿童也能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并表达自己的感受。
三、儿童社会发展儿童社会发展是指儿童在社会环境中逐渐适应和融入的过程。
在社会发展中,儿童学会与他人进行沟通、合作和分享,同时也学会理解和尊重他人。
儿童的社会发展主要包括幼儿园和学校生活中的社交互动。
通过与同伴的交往,儿童学会相互合作、分享和解决冲突。
同时,儿童也开始在社会中建立自己的身份和角色。
四、儿童性格发展儿童性格是指儿童在个体差异和环境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相对稳定性格特点。
儿童的性格发展与基因、家庭和社会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儿童性格发展中,性格特点逐渐显现。
有些儿童天性活泼外向,善于表达和与人交往;而有些则内向、较为安静。
儿童的性格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在学习、社交和情感等方面的表现。
结语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为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发展变化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重点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0-6岁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纵向研究11对一个或一组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或追踪,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的系统特点。
3.实证研究法研究者通过一定的控制手段,观察、测量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相应变化,最后冲这些变化中找出规律。
4.横向研究11 在同一个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观察,求出某种心理水平的代表值,或求出几个年龄组儿童的代表值加以比较。
5.直觉行动思维是指思维活动离不开儿童自身对物体的感知,离不开儿童自身的动作,儿童在动作中进行思维。
6.具体形象思维是指依赖于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的联想而进行的思维,介于直觉行动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之间的一种过渡性的思维方式。
7.记忆策略是指我们为提高记忆效果而采用的手段以及对自身记忆多动的有意识控制的心理活动。
4.自传体记忆是指到了学前期,幼儿能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比较复杂的具体事件的记忆。
8.记忆恢复是指学习某种材料后,相隔一段时间后所测量到的保持量,比学习之后立即测量到的保持量要高。
9.自我中心语言讲话者不考虑他在于谁说话,也不在乎对方是否在听他讲话,他或是对自己说话,或由于和一个偶然在身边的人共同活动感到愉快而说话。
10.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11.亲社会行为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谦让、帮助、合作、分享、安慰和捐赠等。
12.依恋婴儿与母亲或其他养育者之间形成的亲密的、持久的情感关系。
13.移情是体验他人情绪情感的能力。
14.性别稳定性儿童对自己的性别不随年龄、情境等的变化而改变这一特征的认识。
15.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范型或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新行为。
二、填空题1.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积累的过程。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0-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学科,旨在了解和探索儿童在心理上的成长和变化。
以下是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中常用的一些名词解释:1. 早期经验:指儿童在出生后的头几年中所经历的各种感觉和经验,包括感官刺激、社交互动、语言学习等等。
早期经验对儿童的整体发展和学习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2. 睡眠发育:指儿童在早期发育阶段中睡眠模式和睡眠需求的变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儿的睡眠时间逐渐减少,睡眠结构也逐渐成熟。
3. 意识的出现:指儿童意识逐渐从模糊到清晰地认识到自我和外界的存在。
婴儿时期,儿童意识主要是基于感觉和行为反应;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意识逐渐发展出更高级的思维和认知能力。
4. 扮演角色:指儿童通过模仿和角色扮演的方式学习和理解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
角色扮演对儿童的认知和社交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可以促进他们的情感表达和社会技能的提升。
5. 社会认知:指儿童对自己和他人的感受、想法和意图的理解。
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对儿童的社交交往和情绪调节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儿童发展中的关键阶段。
6. 玩耍行为:指儿童通过自由和有目的的游戏活动来探索和学习。
玩耍是儿童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促进他们的身体和认知发展,培养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 语言发展:指儿童在早期发展阶段中语言能力的成长和进步。
语言发展包括听力、发音、词汇和语法的学习和运用,是儿童认知和交流能力的重要基础。
8. 自我概念:指儿童对自己的身份、能力和价值的认识和理解。
自我概念的形成是儿童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可以影响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心。
9. 情绪发展:指儿童在早期发展阶段中情绪体验和情绪表达的变化。
情绪发展包括认识和管理自己的情绪,理解和回应他人的情绪,是儿童社交和情感发展的关键因素。
10. 自我调节:指儿童学会控制和管理自己的行为和情绪。
自我调节能力的培养对儿童的学习和社交发展至关重要,可以帮助他们获得更好的学习成绩和适应能力。
儿童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
1.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出生到青年前期(即0-17、18岁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
2.发展心理学:狭义上说,就是人类个体发展心理学,广义上说,包括动物心理学或比较心理学。
3.关键期:一个系统在迅速形成时期,对外界刺激特别敏感。
儿童发展的关键期问题:最早起源于动物学家劳伦兹对动物印刻行为的研究,他认为这种现象只发生在极其短暂的特定时期,一旦错过了这个时期就无法在学会,故又称“最佳学习期”,有人用“早期学习”来代替。
4.横向研究:横向研究:又称横断研究,是在同一时间里对不同年龄儿童进行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5.纵向研究:又称追踪研究,是对同一个或同一群个体,在较长时间内进行定期的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
6.跨文化研究:同一个课题通过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儿童进行研究,以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共同规律和不同社会生活条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7.习惯化:同样的刺激如果反复呈现,最后就会使原先出现的定向反射完全消失。
8.去习惯化:在个体已对某种刺激形成习惯之后,又出现一个新的刺激,这时的个体又发生了反射行为。
9.视敏度:眼睛区分对象大小,形状微小细节的能力。
10.空间知觉:是一种较复杂的知觉,是物体的形状,大小,远近,方位等空间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11.深度知觉(立体知觉):对立体物体成两个物体前后相对距离的知觉。
12.方位知觉:对物体所处方向的知觉。
13.图式:一个场景中典型的独特的特征或事件的程序组成。
14.映像:感觉印象心理上的再产生。
15.怯生:儿童对不熟悉的人所表现的害怕反应。
16.对抗性条件作用:把一些。
能唤起害怕情绪反应的刺激与愉快的活动同时并存,最后以愉快活动所产生的积极情绪克服由害怕刺激引起的消极反应。
17.系统脱敏法:在身体放松的情况下,安排患者逐步的接近所害怕的对象,或逐渐提高患者害怕的刺激物的强度,让患者逐步减轻惧怕对象的敏感性。
18.模特塑造法:通过模特或榜样,使儿童获得良好的行为习惯,高尚的思想品质,还能帮助儿童克服害怕的情绪。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
关键期:也称(敏感期、临界期)是指某一反应或某种行为在某个特定的时期或阶段中最容易形成或习得,形成某种反应或学习某种行为的大好时期。
危机期:指在发展的某些年龄时期,儿童心理常常发生紊乱,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的铜佛,与人发生冲突,违抗成人的要求。
客体永久性:指的是当知觉对象从视野中消失时,儿童仍能知道它的存在。
直觉行动思维:是在对客体的感知中、在自己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行动中进行的思维。
自我中心性:处于这类思维水平的儿童倾向于从自己的立场、观点认识事物,而不太能从客观事物本身的内在规律以及他人的角度认识事物。
内部言语:是言语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言语的高级形式,它是在外部言语的基础上产生的。
游戏言语:即一面动作,一面嘀咕,用语言补充和丰富自己的行动。
问题言语:是在碰到困难或问题时产生的自言自语,常常用来表示对问题的困惑、怀疑或惊奇。
依恋:是指婴幼儿对其主要抚养者特别亲近而不愿意离去的情感,是存在于婴幼儿与其主要抚养者之问的一种强烈持久的情感联系。
亲社会行为: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或亲善行为。
它是指一个人帮助或者打算帮助他人,做有益于他人的事的行为和倾向。
包括合作、谦让、帮助、抚慰、等等。
攻击性行为:消极社会行为,也称侵犯性行为,是指可能对他人或群体造成伤害的行为和倾向。
包括推人、打人、骂人等一般能力:是指在各种活动中都经常表现出来的能力,是顺利完成各种活动都不可缺少的心理条件,包括一般的运动、操作能力和认识能力。
特殊能力:是指从事某种专门活动所需要的能力,如音乐能力、绘画能力、数学能力、舞蹈能力等。
自我意识:是特殊的认知过程。
是主体对自己的反映过程,是对自我的反映,不仅是认知问题,而且有个人的情感和意志活动的参与。
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
生理成熟:是指身体在生长发育的程度和水平,也称生理发展。
主要依赖于种系遗传的成长,有一定的规律性。
遗传素质:是指遗传的生物牲,即天生的解剖生理特点,如身体的构造、开关、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其中对心理发展有最重要意义的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特征。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重点(精)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1.学前儿童心理学 4是研究0-6岁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纵向研究11对一个或一组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或追踪,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的系统特点。
3.实证研究法研究者通过一定的控制手段,观察、测量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相应变化,最后冲这些变化中找出规律。
4.横向研究11在同一个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观察,求出某种心理水平的代表值,或求出几个年龄组儿童的代表值加以比较。
5.直觉行动思维是指思维活动离不开儿童自身对物体的感知,离不开儿童自身的动作,儿童在动作中进行思维。
6.具体形象思维是指依赖于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的联想而进行的思维,介于直觉行动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之间的一种过渡性的思维方式。
7.记忆策略是指我们为提高记忆效果而采用的手段以及对自身记忆多动的有意识控制的心理活动。
4.自传体记忆是指到了学前期,幼儿能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比较复杂的具体事件的记忆。
8.记忆恢复是指学习某种材料后,相隔一段时间后所测量到的保持量,比学习之后立即测量到的保持量要高。
9.自我中心语言讲话者不考虑他在于谁说话,也不在乎对方是否在听他讲话,他或是对自己说话,或由于和一个偶然在身边的人共同活动感到愉快而说话。
10.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11.亲社会行为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谦让、帮助、合作、分享、安慰和捐赠等。
12.依恋婴儿与母亲或其他养育者之间形成的亲密的、持久的情感关系。
13.移情是体验他人情绪情感的能力。
14.性别稳定性儿童对自己的性别不随年龄、情境等的变化而改变这一特征的认识。
15.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范型或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新行为。
二、填空题1.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积累的过程。
幼儿心理学的名词解释
幼儿心理学的名词解释幼儿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的学科。
它关注儿童在生理、心理、情感和社会方面的发展,以及影响和塑造儿童行为的各种因素。
下面是一些与幼儿心理学相关的重要概念的解释。
1. 儿童发展:指儿童从出生到成年的一系列变化和进步。
它包括生理、认知、情感、社会和道德等方面的成长。
2. 心理发展阶段:指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的心理特点和发展任务。
其中包括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和学龄期等。
3. 认知发展:指儿童在思维、语言和记忆等方面的发展。
包括通过感知、观察和操作等活动,建立对世界的认知模式和概念。
4. 情感发展:指儿童在情绪、情感表达和情感应对等方面的发展。
包括自我意识、情绪调控和社交关系等方面的成长。
5. 社会发展:指儿童在社会交往、合作、友谊和自我认同等方面的发展。
重点关注儿童与他人的互动、角色扮演和社会规范的学习。
6. 儿童心理问题:指在儿童发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困扰和疾病。
例如焦虑、抑郁、行为问题和注意力缺陷等。
7. 早期干预:指在儿童出现心理问题前或早期进行的干预措施。
旨在预防和减轻儿童心理问题的发生和发展,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治疗。
8. 家庭环境:指儿童在家庭中所处的生活环境和家庭关系。
对儿童的心理发展和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9. 儿童保护:指保护儿童免受虐待、忽视和不当对待的策略和措施。
旨在保障儿童的安全、健康和福祉。
10. 玩耍:指儿童通过自主选择和自由活动来探索、学习和娱乐。
玩耍对儿童的整体发展和幸福感有着重要的作用。
总的来说,幼儿心理学研究儿童的发展和心理健康,关注儿童的认知、情感、社会和心理问题等方面。
它的目标是提供儿童心理发展的参考和指导,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和幸福成长。
发展心理学的名词解释
一、年龄段的划分婴儿期:0-3岁幼儿期:3-6岁童年期:7-12岁青春期:11、12-15、16岁青年期(成年初期):17、18-35岁中年期(成年中期):35、40-60、65岁老年期(成年晚期):60之后二、皮亚杰心理发展阶段说婴儿期:感知运动阶段:凭借感知和运动之间的关系获得运动经验,形成一些低级的行为图示,已具有“客体永久性”,只限于对当前直接感知的环境施以动作。
幼儿期:前运算阶段:把感知运动图式内化为表象系统,具有符号功能,开始用语言和符号表达。
具体表象(泛灵论;自我中心;思维不可逆性;未掌握守恒)。
童年期:具体运算阶段:获得守恒概念,思维具有可逆性,可进行逻辑运算,但需要具体事物支持,认知处于依靠具体经验支持的逻辑思维水平。
青春期:形式运算阶段:思维摆脱了具体内容,形式从内容中解脱,提出假设,凭借演绎推理等形式解决抽象问题。
认知达到抽象逻辑思维水平。
青年期(成年初期):中年期(成年中期):老年期(成年晚期):三、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婴儿期:幼儿期:前道德判断阶段:4-5岁不能判断,直接接受行为的结果。
童年期:他律道德判断阶段:4、5岁-8、9岁以他律为主要特征,即受他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支配。
道德实在论:判断的依据是行为的物质后果,不考虑动机。
青春期:自律道德判断阶段:8、9岁以后受他自己的价值标准所支配。
青年期(成年初期):中年期(成年中期):老年期(成年晚期):四、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论婴儿期:婴儿前期(0-2岁)主要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良好人格调整是希望品质婴儿后期:2-4岁主要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良好人格是意志品质。
幼儿期:幼儿期(4-7岁)主要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良好人格是目标品质。
童年期:童年期(7-12岁)主要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良好人格是能力品质。
青春期:青少年期(12-18岁)主要任务是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良好人格是诚实品质。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
关键期:也称(敏感期、临界期)是指某一反应或某种行为在某个特定的时期或阶段中最容易形成或习得,形成某种反应或学习某种行为的大好时期。
生理成熟:是指身体在生长发育的程度和水平,也称生理发展。
主要依赖于种系遗传的成长,有一定的规律性。
遗传素质:是指遗传的生物牲,即天生的解剖生危机期:指在发展的某些年龄时期,儿童心理常理特点,如身体的构造、开关、感觉常发生紊乱,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的器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其中对心理发展有最重要意义的是神经系统的铜佛,与人发生冲突,违抗成人的要求。
结构和机能特征。
客体永久性:指的是当知觉对象从视野中消失时,儿童仍能知道它的存在。
直觉行动思维:是在对客体的感知中、在自己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行动中进行的思维。
自我中心性:处于这类思维水平的儿童倾向于从自己的立场、观点认识事物,而不太能从客观事物本身的内在规律以及他人的角度认识事物。
内部言语:是言语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言语的高级形式,它是在外部言语的基础上产生的。
游戏言语:即一面动作,一面嘀咕,用语言补充和丰富自己的行动。
问题言语:是在碰到困难或问题时产生的自言自语,常常用来表示对问题的困惑、怀疑或惊奇。
依恋:是指婴幼儿对其主要抚养者特别亲近而不愿意离去的情感,是存在于婴幼儿与其主要抚养者之问的一种强烈持久的情感联系。
亲社会行为: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或亲善行为。
它是指一个人帮助或者打算帮助他人,做有益于他人的事的行为和倾向。
包括合作、谦让、帮助、抚慰、等等。
攻击性行为:消极社会行为,也称侵犯性行为,是指可能对他人或群体造成伤害的行为和倾向。
包括推人、打人、骂人等一般能力:是指在各种活动中都经常表现出来的能力,是顺利完成各种活动都不可缺少的心理条件,包括一般的运动、操作能力和认识能力。
特殊能力:是指从事某种专门活动所需要的能力,如音乐能力、绘画能力、数学能力、舞蹈能力等。
自我意识:是特殊的认知过程。
是主体对自己的反映过程,是对自我的反映,不仅是认知问题,而且有个人的情感和意志活动的参与。
儿童发展心理学 名称解释
儿童心理学名词解释1.发展心理学(狭义):就是指人类个体发展心理学。
它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形成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心理和行为的发生与发展的规律,以及人生各个阶段的心理年龄特征。
2.横向研究:在同一时间里,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纵向研究:对同一个或同一群体,在较长的时间内进行定期的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
跨文化研究:同一个客体通过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儿童进行研究,以期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共同规律和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对儿童心里发展的影响。
3.定向习惯化:同样的刺激如果反复的呈现,最后就会使原先出现的定向反射完全消失,这种现象可以成习惯化。
去习惯化:恢复了对心事件的兴趣的现象叫去习惯化。
4.视敏度:是眼睛区分对象形状和大小微小细节的能力。
5.观察力:一个人的观察受到系统的训练和培养,就逐渐形成稳定的、经常的个性品质成为观察力6.深度知觉:立体知觉,是对立体物体或两个物体前后相对距离的知觉。
7.客体永久性:当客体在眼前消失,儿童依然认为它是存在的。
8.自我中心:儿童往往只注意主观的观点,不能向客观事物离中,只能考虑自己的观点,无法接受别人的观点,也不能将自己的观点与别人的观点协调9.数理逻辑经验:主体通过自己的动作以及以后的运算作用于客体后才产生的。
10.格式:动作的组织和结构。
认知结构组织的最基本单元。
11.同化: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
顺应:内部格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
12.图式:由一个场景中典型的独特的特征或事件的程序组成。
13.元认知:是儿童对自己认知功能的认识和控制力。
14.牙牙语:类似于成人语言中所使用的那些音节的重复。
15.电报句:表达意思时虽较单词句明确,但其表现形式是断续的、简略的、结构不完整的、像成人的电报式文件。
16.情绪:心理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对客观事物与个人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
17.对抗性条件作用:是把一些能唤起害怕情绪反应的刺激与愉快的活动同时并存,最后以愉快活动所产生的积极的情绪克服由害怕刺激引起的消极反应。
儿童心理学发展的名词解释
儿童心理学发展的名词解释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关注儿童心理学的发展。
了解儿童心理学的相关术语和概念对于父母和教育工作者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一些关键的儿童心理学术语进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1. 心理发展心理发展是指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思维、情感、认知和社会交往等方面的演变和成熟。
这一过程涉及到儿童年龄段特定的特征和能力的发展,以及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儿童的心理发展通常按照年龄段划分,包括婴幼儿期、学龄前期、中儿童期和青春期等阶段。
2. 认知发展认知发展是指儿童在思维和知觉能力方面的发展。
根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理论,儿童的认知发展经历着感知、预操作、具体操作和形式操作四个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儿童通过观察、实验和反思来建立和完善他们对世界的认知框架。
3. 情感发展情感发展是指儿童在情绪、情感和自我认同等方面的成长。
儿童的情感发展通常从出生时的情感表达开始,逐渐演变为对自己和他人的情感认知。
情感发展对于儿童的社会关系和自我形象非常重要,它影响着儿童与他人的互动方式和情感健康。
4. 社会发展社会发展是指儿童在社会化和人际关系方面的发展。
这包括了儿童学习与他人合作和交往的能力、发展自我理解和建立归属感的能力。
社会发展通常从儿童开始在家庭和学校等环境中与他人接触开始,逐渐形成对他人的理解和多元化社交技巧。
5. 自我发展自我发展指的是儿童对自己认识和理解的发展过程。
这包括自我概念的形成,即儿童开发对自己身份、特质和能力的认知。
自我发展对于儿童的身份认同和自尊心的培养非常重要,也会对儿童的学业和社会适应产生影响。
6. 知觉发展知觉发展是指儿童对外界刺激的感知和处理的能力的发展。
婴幼儿在出生后通过感觉器官来探索和认识外部世界,逐渐形成对声音、颜色、形状等感觉刺激的认知能力。
知觉发展也受到个体经验和环境刺激的影响,对儿童的感知认知和信息处理能力有重要作用。
7. 学习与记忆发展学习与记忆发展是指儿童在学习技能和记忆能力方面的发展过程。
儿童心理学
《儿童心理学》名词解释1.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学科。
(儿童一般指从出生到青年前期,即出生到17、18岁左右。
)2.思维的结构(认知结构)就是在认知过程中发生的动作和概念的组织,组织的内容是动作的或概念的,组织的结果就是结构。
认知结构组织的最基本单元皮亚杰称其为格式,格式是指动作的结构或者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者类似的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
认知广义上指人的认识活动,包括注意,知觉,记忆,解释,分类,评价,原则推理,规则的演绎,想象各种可能性,产生策略和幻想等,狭义就是思维或记忆。
3.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叫做同化,是已有知识的应用,如把木块假想为一条船。
同化:外在刺激适应内在心理结构;4.内部格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叫做顺应,个体对特定事物作出反应,改变已有的知识结构,儿童模仿他人的行为方式,通过调整自己的认识和运动知识,使之适应他人的行为。
顺应:内在心理结构适应外在刺激结构。
5.脱离了对物体的感知但仍相信物体持续存在的意识成为客体永久性。
客体永久性是一个渐进的学习过程6.个体能认识到物体固有的本质属性不随其外在的形态变化而发生变化的特征叫做守恒。
7.元记忆,儿童还不具备对记忆技能的认识或不具备什么时候利用这些策略作为适合的经验。
8.元认知,儿童对自己认知功能的认识和控制力。
元认知过程:计划,激活认知规则和策略,监控学习,控制分心和焦虑,评定结果。
P1079.图式,由一个场景中典型的独特的特征或事件的程序所组成的。
作用:使记忆更为有效。
10.映像,或表象是一种感觉印象,是心理上的再产生。
常在图式中出现,且是有意识的制作。
11.语用技能,指交谈双方根据语言意图和语言环境有效的使用语言工具的一系列技能,包括说者和听者两方面的技能。
12.选择性模仿,儿童学习语言并非是对成人语言的机械模仿,而是有选择性的。
13.强化依随,指强化的刺激紧跟在言语行为之后。
儿童发展心理学基础知识
儿童发展心理学基础知识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在身体、认知、情感和社会方面的心理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对于父母、教育工作者以及社会各界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包括儿童的生理发展、认知发展、情感发展和社会发展。
一、儿童的生理发展儿童的生理发展是指身体各方面的变化和成长。
在儿童早期,身高、体重和脑发育迅速增长,他们的感官逐渐发展,例如视觉、听觉和触觉。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身体功能和协调性也不断提高。
了解儿童的生理发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关心和照顾他们的健康成长。
二、儿童的认知发展儿童的认知发展是指他们对于知识、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根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儿童的认知发展可以分为感知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四个阶段。
在这些阶段中,儿童逐渐理解和运用符号、逻辑思维和抽象概念。
了解儿童的认知发展有助于我们制定适合他们的教育和学习计划。
三、儿童的情感发展儿童的情感发展是指他们情绪和个性特征的形成和变化。
婴幼儿时期,儿童主要通过表情和哭声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逐渐学会控制情绪、理解他人情感并建立情感联系。
儿童的情感发展对于他们的自我调节、社交能力和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四、儿童的社会发展儿童的社会发展是指他们与他人建立关系和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
儿童从早期就开始与父母、家人、老师和同伴交往,并逐渐学会分享、合作和解决冲突。
社会环境的影响对于儿童的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了解儿童的社会发展可以帮助我们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促进他们的社交技能和人际关系。
总结儿童发展心理学基础知识涵盖了儿童的生理、认知、情感和社会发展。
通过研究和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辅助儿童成长。
家长、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应该共同努力,为儿童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学前心理学:是研究从出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2、关键期:(也称敏感期、临界期)儿童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中,某一反应或某种行为在
某个特定的时期或阶段中最容易形成或习得,如果错过这个“大好机会”,这种反应或行为的习得就会变得困难,往往事半功倍,甚至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3、危机期:是指在发展的某些年龄时期,儿童心理常常发生紊乱,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
的行为,如常与人发生冲突,违抗成人的要求等。
4、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指各年龄阶段上儿童所表现出来的,与其它年龄阶段不同的,一般
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5、观察法: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中的表现,
包括其言语,表情和行为,可以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
是研究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最基本方法。
6、眼手协调:指通过视觉,触觉,运动觉密切配合的联合行动。
7、婴儿的“天真活跃反应”:指新生儿末期,当成人的脸出现在婴儿的视野中,他便终止
原来的动作,注视成人的眼睛,进行片刻目光交流,然后开始微笑、发声,并手舞足蹈,表现出欢快的样子。
8、实物活动:指操作实际物体的活动,它是由一系列操作动作组成的。
9、游戏:是一种社会活动,是儿童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特殊方式,它是儿童最主要,最基
本的活动形式。
10、~
11、。
12、。
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
1、心理年龄特征-同一年龄段儿童共同具有的,与其他年龄段儿童区别开来的心理发展的本质特征。
2、白板说-洛克反对天赋观念提出白板说,将儿童的心灵比喻为一块白板,后天的经验决定这块白板上出现的画面。
3、比率智商-比内、西蒙提出智商的概念IQ,指儿童智力的相对发展水平,通过它可以方便对不同年龄和不同智力发展水平的儿童进行比较,由于IQ是MA和CA 之间的比率,所以称为比率智商。
4、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自出生至生命结束的整个生命历程中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5、心理发展-个体自出生至生命结束的整个生命历程中心理的发展变化。
6、复演说-霍尔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是对人类种族历史发展的重演。
7、发生认识论-研究儿童关于现实、因果、时间和空间、集合各种物理量的守恒等概念的形成和心理运算的起源与发展的理论,是从个体发生的角度来研究认识论中的问题,所以称为发生认识论。
8、格式-皮亚杰发生认识论中的术语,他将认识结构称作格式,格式是一种动态的心理结构,有一连串的动作组成。
9、同化-当外部刺激作用于格式时,格式总是从已有水平出发来理解新的知识和经验,格式对输入的刺激加以选择和改造,以使刺激能纳入现有的格式中去,这个过程称作同化。
10、顺应-由于新刺激的作用,现有的格式也会适当改变易适应外部刺激的特点,这个过程称作顺应。
11、平衡过程-先天的平衡过程是发展的最高原则,平衡过程保证了在同化与顺应之间保持着相对平衡的状态,使发展具有连续性,使成熟因素和经验及社会影响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而使格式以确定的步伐和顺序向着更高水平的平衡状态发展,它是所有影响发展因素中最关键的因素。
12、客体永存-由于象征性机能的产生,儿童认识到一个事物即使不在眼前,它仍然存在于某个地方,这种认识叫客体永存。
13、守恒-儿童认识到一个事物的知觉特征无论如何变化,它的量始终保持不变。
14、象征性机能-儿童开始摆脱对具体动作的依赖,可以凭借头脑中对事物的表征——表象和语言来进行思维。
儿童发展心理学简述
儿童发展心理学简述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衰老的生命全体中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儿童发展心理学,作为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及其规律。
其目的在于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办法。
1904年,霍尔出版了《青少年:它的心理学、及其生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性、犯罪、宗教和教育的关系》,确定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即儿童心理学研究儿童从出生到成熟(青少年期到青年期)各个阶段心理发展的特征。
一、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夸美纽斯、卢梭、福禄贝尔等一批文艺复兴以后的人文主义教育学家为西方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则有利的推动了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发展,达尔文通过观察自己孩子的发展过程而写出的《一个婴儿的传略》,是儿童心理学早期的研究成果。
19世纪后半期,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通过观察自己孩子出生到3岁的发展过程,而记录整理的《儿童发展》一书,被公认是第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该书于1882年出版,普莱尔也因此成为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真正创始人。
二、西方儿童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从儿童发展心理学诞生后至今,西方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早期,是西方儿童心理学的形成阶段。
被誉为“美国儿童心理学之父”的霍尔,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
这一时期,儿童心理学主要呈现三个特点:强调发展是成熟的结果;收集描述正常发展的资料;弗洛伊德理论和行为主义理论兴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到20世纪60年代,是西方儿童心理学迅猛发展的阶段。
在这一时期,心理学得到快速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儿童心理学及心理学其他分支学科的发展。
皮亚杰、格赛尔和华生是这一阶段的代表人物。
在这一时期,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表现出阐明和解释儿童行为,强调环境对发展的影响,偏爱实验室研究的特点。
从儿童心理学研究工作和著作的数量和质量上都可以看出,儿童心理学的发展已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出生到青年前期(即0-17、18岁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
2.发展心理学:狭义上说,就是人类个体发展心理学,广义上说,包括动物心理学或比较心理学。
3.关键期:一个系统在迅速形成时期,对外界刺激特别敏感。
儿童发展的关键期问题:最早起源于动物学家劳伦兹对动物印刻行为的研究,他认为这种现象只发生在极其短暂的特定时期,一旦错过了这个时期就无法在学会,故又称“最佳学习期”,有人用“早期学习”来代替。
4.横向研究:横向研究:又称横断研究,是在同一时间里对不同年龄儿童进行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5.纵向研究:又称追踪研究,是对同一个或同一群个体,在较长时间内进行定期的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
6.跨文化研究:同一个课题通过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儿童进行研究,以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共同规律和不同社会生活条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7.习惯化:同样的刺激如果反复呈现,最后就会使原先出现的定向反射完全消失。
8.去习惯化:在个体已对某种刺激形成习惯之后,又出现一个新的刺激,这时的个体又发生了反射行为。
9.视敏度:眼睛区分对象大小,形状微小细节的能力。
10.空间知觉:是一种较复杂的知觉,是物体的形状,大小,远近,方位等空间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11.深度知觉(立体知觉):对立体物体成两个物体前后相对距离的知觉。
12.方位知觉:对物体所处方向的知觉。
13.图式:一个场景中典型的独特的特征或事件的程序组成。
14.映像:感觉印象心理上的再产生。
15.怯生:儿童对不熟悉的人所表现的害怕反应。
16.对抗性条件作用:把一些。
能唤起害怕情绪反应的刺激与愉快的活动同时并存,最后以愉快活动所产生的积极情绪克服由害怕刺激引起的消极反应。
17.系统脱敏法:在身体放松的情况下,安排患者逐步的接近所害怕的对象,或逐渐提高患者害怕的刺激物的强度,让患者逐步减轻惧怕对象的敏感性。
18.模特塑造法:通过模特或榜样,使儿童获得良好的行为习惯,高尚的思想品质,还能帮助儿童克服害怕的情绪。
19.认知疗法:通过认识和改变不适当的思想来达到改变行为和情绪的目的。
20.自我同一感:一种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上应占什么样的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等一串感觉。
21.自我意识:是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认识。
22.性别:我们通常称谓的“男性”或“女性”。
23.性别角色:被社会认同的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上的一种地位,也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期望的总称。
24.性别同一:根据身体结构和功能来确认自己是男性还是女性。
25.性别角色同一:根据社会对性别角色的要求来确认自己。
26.依恋: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
27.儿童道德认识:儿童对是非,善恶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28.攻击性行为:对人与事物带来伤害性结果的行为。
29.亲社会行为:对别人,社会有利的社会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