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标准化助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几点思考
对行业转型升级的几点认识
括 。会议 还结 合 国 内市场 需求 特 征 的显 著 变化 和
未来 较长 时期 内行 业发 展 环境 的 明显 趋 势 ,进 一
步 做 出 了行业 已经 开始 进入 新 的历史 发展 阶段 的
重大判 断 ,并 明确 提 出 了行业 由大变 强 的新 阶段
目标 和推 动战 略转 变实 施工 作重 心转 移 的战 略任
总体走 势 ,即 ,需求 总量 大幅减 少 ,需 求结构加速
升级 。受此 影 响 ,我 国机 床 工 具行 业 主要 经 济 运 行指标 全 面下 降 ,新 增 订单 显 著减 少 ,产 销 水 平
明显 回落 ,资 金 占用 大 幅上 升 ,制 造 资 源大 量 闲 置和供需 矛 盾 愈加 突 出 ,成为 行业 当前 经 济运 行 的主要 特征 。与此 同时 ,行 业 固有 产 能结 构 失衡 的矛盾更 加 明显 ,本 已严 重 的同 质化 市 场竞 争 进
来行业整 体 运行 状态 逐 步趋 稳 ,但 仍 未表 现 出明
显 回升 迹 象 。 这 种 行 业 形 势 , 一 方 面 驱 动 行 业 企 业 积 极 采
的经济环境 为 其 提供 支 撑 。然 而 时至 今 日,我们 过去 所 习惯依 赖 的经济 发展 环境 和增 长 因素 已经 发生并还将 继 续发 生深 刻 变化 ,我们 长期 沿 用 的 发展模式 和商 业策 略 ,也 在快 速 地丧 失立 足的基 础。我们不 但亟 需摆 脱 当前 的经 营 困境 ,更 需要 在新的发展环境 中寻求行业 新 的可 持续发 展道路 , 2 0 i 3第1 期・ W M E M I 81
Top - c a
- e w
专题练逑
几点认识 对行业转型升级的
大力实施标准化战略推动浙江经济转型升级
浙江 省情
当代社科视野 2 1 年第 2 01 期
实力 , 促进 其先 进生 产力 发展 、 科技进 步和 经 济增 长。其 与经济转 型 升级 两者 密不可 分 , 相辅 相成 。 第四 。 从技 术 标 准的 市场属性 分析 . 两者 相 互
的全部 专利 , 这是技 术标 准 的捆绑 效应 。 两大 效 这 应, 使得 专 利强 国对 专利 弱 国在技 术 、 经济 和 贸易 方 面的优势 大为 强化 。 因此 , 如果 说 单项 的专 利技 术 之影 响还是 有 限的话 。那 么 当其 上 升为技 术标 准 的时 候 , 就能影 响一个 行业 的利 益 , 并将 决定 行 业 的发 展方 向。 因为 如此 , 正 若专 利 成为标 准 中的 项 目以后 . 就可 以采用标 准化作 为 载体 . 而取 得 从 更 大 的 区域 和 国际利益② 。可 见 , 术 标准 化 可增 技 强 国家 、 区域 或企业 的 国际竞 争力 。 4有 利 于技 术 标 准 与 国 际接 轨 。 解 国 际 贸 . 破 易技 术壁 垒。 实施 标准 化战 略 , 利 于在我 国普及 有 国际标 准化知 识 , 实施 国际标 准 和标识 制度 ; 面 全 提升 出 口产 品和 出 口产业 的 国际 化标 准 、标识 水 平 , 效破解 产品 出 口的各种 国际贸 易技术 壁 垒 , 有 开拓 国际市 场 。 立 国际竞争 优势 。 国标 准 学会 建 美 ( N I2 0 ) 出 , 术 标 准 在 建 立 国 际 竞 争 优 A S ,0 0 指 技
施技 术 标准 化 战略 ,则 是对 经 济发 展 过程 中生 产 经 营活 动 的技术 要 素进行 规 范 , 制定 标 准 , 为经 济 增长 提 供技 术标 准 和创新 动 力 。因此 两者 在 内涵
工业4.0对工业转型升级的启示
标准化工厂“标准化”作为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工作方法已经被各行各业所熟知和应用。
工厂管理同样也不能例外,于是标准化工厂的概念应运而生。
它既是工厂管理的目标,也是工厂管理的方法。
不管企业处于什么发展阶段,处于怎样的管理水平,建设标准化工厂都将作为工厂运作的长期目标。
一、标准化工厂概念简言之,就是秉承标准化的理念,遵循标准化的流程,运用标准化的方法,达成标准化的目标。
首先,标准化是一种理念。
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条件,任何事件,任何活动,任何人员都要以标准化作为统一的思维方式。
其次,标准化是一种方法。
用标准化的方法将“正常”的固化,将“异常”处理的过程和措施固化,减少变差,防止反复。
再次,标准化是一个过程。
它既是终点更是起点,它是一个标准化——持续改良——再标准化——再持续改良,循环往复的过程。
标准化不等于千篇一律,标准化不等于一成不变,要在标准化的基础上持续改良、做出特色、做大做强。
标准化工厂的核心是“人”,标准化工厂的基础是“体系”,标准化工厂的手段是“现地现物”,标准化工厂的目标是提高质量和降低成本。
二、标准化工厂包含的主要内容1.工厂文化理念:职工统一的愿景,统一的思维方式,统一的核心价值观,统一的行为标准。
2.指标系统:统一的标准化工厂指标和指标计算方法,明确哪些指标必须得到监控和跟踪。
3.制造工艺技术:标准的作业方法和工艺技术积累,使制造工艺技术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可以实现实时复制。
4.制造管理技术:工作和任务的流程和职责分工,用结构化的方法和标准化的工具使工厂运作实现流程化管理。
建设标准化工厂的两大支柱是标准化和持续改良。
没有标准化,也就谈不上持续改良;没有持续改良后的标准化,也就谈不上能力的提高。
只有不断的去标准化、持续改良、再标准化、再持续改良,才能实现能力的提高和高水平的复制。
三、标准化的目的和意义“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到达统一”是标准化的实质。
“获得最正确秩序和社会效益”则是标准化的目的。
新形势下标准化工作的思考
存在 。强化标 准贯彻 实施 ,一是将对标 贯标 工作 与工业质量 品牌 建设相结合 ,
组 织 行Leabharlann 业 协 会 、 标 准 化 机 构 结 合 重 点
运 用 系统 的 思 维 方 式 和 分 析 方 法 ,
凝 聚产 学研 用及产 业链 各 方力 量 ,建 立 多方参 与 、分 工 负责 、实 时沟通 的
积 极探 索建 立新 形势 下与 大部 制相 适 应 的 工业 和通 信 业标 准化 工作机 制 , 在 部 门联 合 、 司局 联 手 、部省 联 动 、
和 社 会 信 息 化 , 以及 物 联 网 、 云 计
度 。 工业和 信 息化 部 已在 物联 网 、半 导 体照 明 、 电动汽 车等 领域 试 行综 合
作 ,务 实产 业发 展 的基 础 。
是 完善 推 进 机 制 ,加 强 组 织
今 后 一段 时期 ,标 准化 工作 的开
展 主 要 包括 如 下 几 个 方 面 :
协 调 。 支持 有 关 单 位 、 企 业 、产 学 研 组 织联 合 参 与 国 际标 准 化 工 作 ,
形 成 国 际标 准 化 信 息 共 享 机 制 ,提
极 采 用 和 转 化 有 利 于提 升 国 内产 业
务 , 与 地 方 共 同 推 进 重 大 技 术 标 准
系研 究 , 编制 重 大标 准 计 划 ,加 快
水 平 、 促 进 对 外 贸 易 、保 护 人 身 财
产 安 全 的 国 际 先 进 标 准 。 三 是 在 新
一
制 定 与 实 施 。 畅 通 工 业 和 信 息 化 部 与 地 方行 业 主 管部 门之 间 的 标 准 化
关于潍坊市蔬菜产业转型升级实现路径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潍坊市蔬菜产业转型升级实现路径的调查与思考张树林1袁永胜2王一鹏1范妮娜1刘知利3(1.潍坊市现代农业发展中心山东维坊261061;2.潍坊市农业农村技术推广中心山东潍坊261061;3•昌邑市蔬菜站山东昌邑261300)摘要:通过对潍坊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推进转型升级经验做法的调查,立足在更高层次实现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提升种子种苗创新研发水平、现代装备水平、园区基地建设水平,构建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目标价格保险体系,实施品牌引领工程的“3+3+1”的对策建议,以期对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提供借鉴和参考遥关键词:蔬菜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潍坊市以设施蔬菜产业发展为重点袁充分发挥本地自然优势和传统优势袁根据国内外市场的需求,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蔬菜产业种植区域化、设施规模化、育苗集约化、技术绿色化、载体园区化、监管全域化、流通市场化、经营品牌化、推销电商化的格局基本形成。
近几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基本稳定在390万亩,总产1750万t,产值360亿元,蔬菜产值占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1/3以上。
其中,设施蔬菜栽培面积达275万亩,产量1350万t,产值290亿元,分别占全市蔬菜面积、产量、产值的70.5%,77.1%和80.5%o 出口蔬菜110多万吨,创汇8.6亿美元,出口量占到了山东省的1/8。
1蔬菜产业发展现状1.1种植布局区域化蔬菜生产已由原来的城郊型为主变为大基地为主,形成了以寿光市、青州市、昌乐县为中心的日光温室蔬菜生产区,以昌乐县、青州市、安丘市、诸城市、临胸县为中心的大棚生产区,同时,形成了以茄果类、瓜类、葱姜蒜类等大宗蔬菜作物为主导产业的种植聚集区,全市蔬菜区域化种植产量、产值效应凸显。
潍坊市种植面积10万亩以上的蔬菜有西瓜、生姜、大葱、番茄、茄子、马铃薯、甜(辣)椒、黄瓜、大白菜、甜瓜、胡萝卜等11个品种。
1.2设施栽培规模化潍坊市蔬菜栽培类型多、技术比较先进。
打造新兴茶产业强镇 推动松阳县茶产业转型升级的几点思考
打造新兴茶产业强镇推动松阳县茶产业转型升级的几点思考作者:叶益兰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下半月》2013年第06期[摘要] 品茶、饮茶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茶产业也一直是我国农业经济中的重要部分。
在松阳县,有三分之一的人口从事着茶产业,茶叶种植面积达11.3万亩。
加快推动松阳县茶产业转型升级,打造新兴茶产业强镇对我县农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 松阳县茶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中图分类号] S5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6-0022-02产业是松阳县的农业主导产业,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全县有三分之一人口从事茶产业,农业产值的三分之一来自茶产业,农民人均收入的三分之一来自茶产业。
全县现有茶叶面积11.3万亩,大小茶叶加工企业1000多家,是浙江省茶叶产业强县、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国十大特色产茶县。
松阳已拥有“中国绿茶集散地”、“中国名茶之乡”、“中国茶文化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国十大特色产茶县”、“2011年度中国茶叶产业发展示范县”等十大金名片;主打品牌“松阳银猴”为“中华文化名茶”、“浙江十大名茶”、“华东十大名茶”,是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最具经营力品牌,品牌价值达13.09亿元,2012年浙南茶叶市场交易量达6.78万吨,交易额达34.39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绿茶产地交易市场,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授予浙南茶叶市场中国绿茶第一市称号。
茶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但如何使我县茶产业实现转型升级做强做大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觉得可以把我县茶产业龙头乡镇新兴镇打造成茶叶强镇入手,促进推动我县茶产业转型升级。
我就如何打造新兴茶产业强镇,推动松阳县茶产业转型升级,深入茶农、加工企业、销售大户走访调研,深入分析,研究对策措施。
一、发展现状近年来,该镇通过大力实施“绿色兴茶、科技兴茶、龙头兴茶、文化兴茶、品牌兴茶”战略,推动了茶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于创新提升标准促进行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
关于创新提升标准促进行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作者:来源:《居业》2015年第13期一、充分认识标准创新提升对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重要性标准是规范企业生产和市场经营活动行为的准则,是引领行业转型升级,促进结构优化与调整、淘汰落后产能的重要依据,是提升产业发展门槛、实现节能环保、清洁生产和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技术指南,是促进先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推动行业技术进步、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政府部门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国务院发布的《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明确提出了“建立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新型标准体系,健全统一协调、运行高效、政府与市场共治的标准化管理体制,形成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社会参与、协同推进的标准化工作格局,有效支撑统一市场体系建设,让标准成为对质量的‘硬约束’,推动中国经济迈向中高端水平。
”近几年来,建材行业标准化工作在创新行业标准体系、制定和发布协会标准方面得到政府主管部门和企业的认可与肯定;在加快重要产业标准的制修订、促进行业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在创新行业标准化工作管理机制、开展对标准化工作人员培训等方面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
但总体来看,行业标准化工作还滞后于行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一是对行业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标准化工作定位不准,满足于标准制修订的程序性管理,对促进淘汰落后、化解产能过剩、结构调整、节能减排、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等重大需求缺乏针对性;二是标准制修订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不够,标准的整体水平不高,制修订周期长,与行业发展需求脱节,未能真正发挥引领和促进作用;三是秘书处挂靠单位对承担标委会工作的职责不够明确,工作保障条件不够,缺乏健全的管理制度和足够的专职工作人员,秘书处未能很好地发挥职能作用;四是秘书处执行国家产业政策不力、在制修订项目征集、技术审查、指标提升、宣贯实施等方面未能积极主动地有力地促进产业政策的落实;五是对标委会的建设和管理缺位,不适应市场化发展需求,缺乏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影响了行业标准化工作的健康发展。
推进标准化建设
推进标准化建设
首先,推进标准化建设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
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的标准,
可以规范产品的生产过程、技术要求和质量标准,从而保障产品的质量稳定性和可靠性。
这不仅有利于消费者的权益保护,也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提升竞争力。
其次,推进标准化建设有利于促进产业升级。
标准化可以帮助企业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技术含量,从而推动产业向高端、智能化方向发展。
同时,标准化还可以促进产业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实现产业升级和转型升级。
另外,推进标准化建设有利于拓展国际市场。
制定符合国际标准的产品标准,
有利于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升产品竞争力,拓展海外业务。
与此同时,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可以增强企业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提高国际合作的机会。
此外,推进标准化建设还有利于推动科技创新。
标准化可以促进各类创新成果
的转化和应用,推动科技成果向市场转化,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和商业化。
同时,标准化还可以促进不同领域、不同企业之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推动科技创新的跨界融合,促进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的快速推广和应用。
总的来说,推进标准化建设对于提高产品质量、促进产业升级、拓展国际市场、推动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科技发展迅速的时代背景下,推进标准化建设已经成为了企业和整个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希望各个行业、各个企业都能够重视标准化建设,加强标准化意识,积极参与标准化活动,共同推动标准化建设取得更大的成果,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提升标准服务能力_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记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智能制造基础)
智能制造是信息通信技术、自动化技术、制造技术的交叉融合,促使制造业的产业形态、制造模式、产业分工等不断变革。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21年正式批准成立了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智能制造基础)(以下简称创新基地),由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以下简称仪综所)承建。
基地的创建是智能制造创新体系向融合、跨界、协同、创新发展的关键载体。
提升标准服务能力 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记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智能制造基础)文 / 张佩玉 卢铁林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智能制造基础)年度总结会议中国标准化着眼高质量发展 打造智能制造标准化基地为充分满足智能制造领域对于新兴服务发展需要,打造以智能制造为新引擎,集评估认证、检验检测、技术服务、研发、生产、专业培训与演示为一体的综合科研服务发展的创新基地载体,仪综所为创新基地在亦庄建立了总建筑面积为5335平方米的智能制造基地。
重点搭建了智能制造关键技术标准试验验证平台,将多项智能制造的最新研究成果在该平台上进行验证,以确保标准的科学性、符合性,实现虚拟制造与实体制造的深度融合,同时发挥创新基地服务功能,集培训、演示和示范的功能,打造了“一站式”综合服务的创新基地载体。
创新基地围绕“高质量发展”“互联网+”“智能+”“标准化+”战略规划,聚焦智能制造基础,以“市场驱动、政策引导、协作联动、长期运行、动态调整”为原则,推动标准化与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协同发展,提升标准服务于产业全链条服务能力,构建智能制造高质量标准服务体系,带动地方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优化制造业生态环境。
实施多种协同创新机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立足基础共性技术研究,创立核心服务价值品牌。
多种机制保障基地建设发展为了保障创新基地建设的顺利开展,采用了多种工作机制结合,有力保障了基地建设良性高质量发展。
(一)标准化协同的工作机制创新基地通过成立中德智能制造科技创新合作平台、中央企业智能制造协同创新联盟,并积极参与国家智能制造标准化总体组、中德智能制造标准化总体组等方式,针对政府、创新园区、制造商、用户、高校/科研院所五方面需求,围绕区域和产业创新需求,整合合作资源,搭建关键技术研发、试点示范、标准化推广、技术转移等形式的共享对接。
关于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几点思考
关于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几点思考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对于保持经济持续增长、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首先,加强创新驱动。
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
当前,我国在科技创新、制造业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要进一步完善科研体系,加强基础研究,提高科技研发的效率和质量。
同时,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励企业进行创新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此外,还应大力推动产学研合作,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培养和引进高端创新人才,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持。
其次,加大绿色发展力度。
绿色发展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
当前,世界各国都在加大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力度,我国也在积极推进绿色发展。
要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发展清洁能源和绿色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
同时,要加强环境监管和治理,加强环境执法力度,形成重拳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的强大震慑力。
此外,还要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推动全社会形成绿色生活方式。
再次,深化供给侧结构性。
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的问题。
供给侧结构性是深化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举措。
要通过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等一系列措施,优化供给结构。
在去产能方面,要加强对产能过剩行业的退出和企业转型升级的引导和支持,防止资源浪费和经济陷入“僵尸企业”困境。
在去库存方面,要加快房地产库存去化,同时加大对长租市场和经济适用住房市场的支持。
在去杠杆方面,要加大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严控金融风险,推动金融体系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最后,提高产业链水平。
在当前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我国企业要在全球价值链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提高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
要加强对产业链的布局规划,发展中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引导企业在价值链上向上游延伸。
同时,还要加强对企业的支持和培育,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鼓励企业进行品牌建设和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国际竞争力。
推动产业转移再上新台阶的几点思考与对策建议
有序 的方式逐 步推开 ,要妥善处理各方 面的利益 、关 系和矛盾 ,避免给未来 的
发 展 留下 隐患 。
(四 )园区 “ 扶持共 建 ”和 “ 合 作共建 ”两 种模式 符合 广东实 际 ,成 效显著
( )必 须 在 政 府 统 筹 下 协 训 有 二 序 推 进 转 移
我们调研 发现 ,前期 产业转 移 主
要 以 市场 机 制 为 主 ,企 业 自 自发 转
重新 调整产 业布 局 ,提 高土地 资源利 用集 约度 ,推动 产业转 型升级 。只有 通 过 “ 笼换鸟 ” ,重新 整合生 产要 腾 引更优质 的资本 进入 。对于东西 北地 区建设产业 转移 园 ,可 以直接拉 动 当
素组合 ,降低整 体经 营成本 ,才能 吸 场经 济和产业 发展 规律 ,充分 发挥 巾
场机 制 的资源配置 功能 ,合理 利川政 府 引导调控 手段 ,加强政 府统筹 协 倜 转移 产业 布局 ,引导和推 动部 分高新
动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社会平稳较快 地 市场需求 ,推 动 当地 经济发 展 。正
场对 接和 产业对 接 ,实 现珠三 角双提
升 ,东 西 北 全 面 带 动 的 双 赢 目标 ;坚
发达地区集 聚,推动了广东 区域协调发 展 ,城乡差距呈缩小趋势 。两年的实践 初步证明 ,当时做出双转移 的决策是正 确的 。我们 要继 续牢 牢抓住 人均 GDP 这 个 牛 鼻 子 ,切 实转 变 经 济 发 展 方 式 。改变 拼资源 、拼成 本 的高投 入 、 高 消耗 、低 效益 的发展 模式 ,步 入低 投入 、低 消耗 、高效益 的科 学发 展之 路 。要 进一 步坚 定双转 移 的决心 和信 心 ,坚定不 移把 双转移 作为 广东转 型
对运城苹果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对运城苹果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按:目前,我市苹果种植面积249万亩,总产量28亿公斤,总产值43亿元,苹果收入占农民收入的30%以上,苹果种植面积在全国地级市中名列前茅,成为全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之一。
如何实现苹果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进一步提高苹果产业的竞争力,是发展现代农业需要着力解决的课题之一。
运达果品贸易公司董事长吕留运同志,经过深入调研,系统思考,撰写的《对运城苹果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一文,从调整品种结构,创新栽培模式,提升管理水平等方面提出了独特见解,对促进全市苹果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按照市委、市政府领导安排的破解苹果产业前沿课题,引领苹果产业发展,推动运城苹果产业的革命性升级,为全市农村经济建设和百万农民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贡献的艰巨任务,两年多来我们调查研究了陕西农业部建设的专家大院纺锤形苹果示范园、北京农业局建设的中日友好小冠开心形苹果示范园、山东蓬莱市的曲受彭、李志良倒伞形苹果示范园、山东沂源县王春贞垂柳形苹果示范园和河北农大马宝昆教授建设的主杆形苹果示范园等一批全国知名的苹果示范园,走访了束怀瑞院士、罗新书教授、汪景彦、马宝昆、李瑰等一大批我国苹果栽培的顶级专家。
对我市的苹果产业进行了充分探讨和论证,初步形成了全市苹果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调整品种结构是我市苹果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一)红富士苹果的栽培引进历史及其在运城的生产概况我市的苹果栽培是80年代末运城地委、行署为调整运城地区农业产业结构,从山东烟台一带引进的。
到90年代初苹果生产已发展到250万亩,80%左右是晚熟红富士品种。
成熟期在10月20日至11月初。
为了说明问题,有必要回顾我国苹果栽培,特别是红富士苹果的生产发展史,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美国的传教师从美国带来的“早苹果、红端阳、秋苹果、秋花皮”等十几个品种,在烟台市郊的毓璜顶丘陵山上建园栽植,从此开创了中国引种西洋苹果的先河。
坚持标准引领,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坚持标准引领,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刘国信【期刊名称】《蜜蜂杂志》【年(卷),期】2017(037)010【总页数】3页(P39-41)【作者】刘国信【作者单位】山西省阳城县南环路畜牧局,山西阳城048100【正文语种】中文近年来,随着人们养生保健意识的增强,蜂蜜的天然特性与保健作用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认知和接受,促进了国内蜂蜜等蜂产品需求量的大幅增加。
与此同时,由于诸多因素影响和制约,蜂蜜市场也是鱼龙混杂,质量安全一直广受诟病。
据悉,为了进一步完善蜂蜜标准评价体系,规范生产经营行为,遏制蜂产品掺杂使假,满足快速增长的消费需求,近年来我国有关蜂产品的标准得到不断完善,2016年3月开始实施的《蜂蜜》团体标准,已在业内推行一年有余;2017年5月1日新的《巢蜜》国家标准也正式实施。
可以相信,标准的实施对进一步提升蜂蜜质量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推动蜂业转型升级,必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蜂蜜是指蜜蜂采集植物的花蜜和蜜露,经过自身充分酿造而成熟的一种天然食品,一向讲究药食同源的国人,对蜂蜜的营养和美味倍加推崇,视其为养生祛病、健体强身的天然保健品。
我国是养蜂业大国,养蜂数量、蜂产品产量以及出口量多年来稳居世界首位。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我国蜂群总数超过900万群,占世界蜂群总量的12.5%。
蜂蜜产量从2005年的29.32万t上升到2016年的50.5万吨,总产量在过去的14年间增长了98.4%。
目前,中国蜂蜜产量占世界蜂蜜总产量1/4以上,根据“十三五”中国蜂产业规划,到2020年,在提高质量的前提下,力争蜂蜜产量达到70 万 t。
与此同时,我国蜂花粉、蜂王浆、蜂胶、蜂蜡的产量一直走在世界前列,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2016年,全国蜂花粉产量达4000~4500 t,全国鲜蜂王浆产量达到3000 t,蜂胶原料产量达700 t,经加工提纯超过160 t,仅蜂胶产品销售额就达到38亿元。
我国既是蜂产品生产大国,也是出口大国。
产业化转型升级思路及重点项目
产业化转型升级思路及重点项目一、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壮大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搞好优质安全基地建设、培育发展合作社为主攻方向,加快科技创新,合理布局,优化结构,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努力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推动我市农业跨越式发展。
重点围绕产业技术升级、产品结构优化、产业布局调整、质量和效益提升、发展方式转型、营销业态升级等方面,推进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
二、具体五大项目1、加快建设年产20亿公斤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
按照"做大总量、提升加工、集群发展、跨越赶超"的要求,以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为突破口,全面提升粮食、油料、畜禽、蔬菜、果品等产业加工水平。
做大做强粮食加工业。
重点支持高密恒丰、望乡等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发展面粉加工及传统面制主食品生产,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开发生产特色保健挂面、调理快餐面、方便食品等多品种、多档次的面制食品。
突出发展肉食深加工。
重点支持安丘振祥食品公司等加强冷鲜分割肉、调理肉制品、熟肉制品、功能性肉制品等产品精深加工,增加肉制品加工品种,提高肉制品加工能力。
发展特色蔬菜加工业。
重点发展食用菌、安全食品等精深加工,扶持发展蔬菜保鲜冷藏、速冻加工和脱水加工,努力推进农产品进出口。
2、培育壮大20家龙头企业项目。
坚持政策扶持、机制创新、资源整合、多元投入的方法,通过财政补助和贷款贴息积极争取国家和省资金支持,加大扶持政策落实力度,突出扶持粮食、蔬菜、畜牧等产业重点龙头企业,促进龙头企业迅速扩大规模,提高产品档次和市场份额。
积极支持有比较优势的龙头企业以资本运营和优势品牌为纽带,盘活资本,整合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打造一批大型企业集团和行业"航母",增强我市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
3、积极推进1万亩标准化种养基地项目。
按照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的要求,支持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在优势农产品集中区兴建生产基地。
鼓励加工企业通过订立产销合同、开展经济合作等方式,直接参与加工专用原料生产,按照国家标准建设加工专用原料基地。
关于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发展的几点思考范文
关于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发展的几点思考范文关于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发展的几点思考引言近年来,我国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围绕新时代的社会发展展开几点思考。
1.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随着社会发展的进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成为了当今社会的追求目标。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当更加注重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提供更高质量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服务,让人民享受到更多的福利。
2. 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新时代给我们带来了经济发展的新机遇。
我们应当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动经济的转型升级。
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提高我国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力,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3. 加强社会治理和法制建设在现代社会中,社会治理和法制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们应当加强社会治理能力,建立健全的社会管理体系,提高社会管理的效率和公正性。
同时,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和司法能力,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4. 推动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在新时代,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我们应当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培养创新人才。
同时,推动绿色发展,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促进可持续发展。
结论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高度重视社会发展,努力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通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加强社会治理和法制建设,以及推动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我们可以为新时代的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于推进转型升级的几点思考
关于推进转型升级的几点思考推进转型升级是当前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以下是几点关于推进转型升级的思考:首先,要加强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推动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量。
要加强科技研发投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和引进高级科技人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转化为生产力,实现企业和行业的升级换代。
同时,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并给予相关政策支持,提高创新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其次,要加强产业结构优化。
随着科技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传统产业往往面临着相应的困境。
要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推动传统产业升级。
此外,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加快推进去产能,淘汰落后产能,减少无效竞争,提高行业盈利能力,推动经济向高质量发展。
第三,要加强人力资源开发。
人才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要素,也是转型升级的基础。
要推动教育,培养适应现代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型、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
同事,要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适应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的需要。
此外,要改善人才流动机制,提高人才流动的灵活性和效率。
第四,要加强企业创新能力。
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体,要加强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政府要建立鼓励创新的政策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企业之间的合作和创新资源的共享。
同时,要加强企业的研发投入,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
第五,要加强区域协调发展。
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为促进转型升级,应加强区域协调发展。
政府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扶持力度,提高这些地区的产业发展水平。
同时,要优化区域间的产业布局,鼓励跨地区的产业合作,推动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
总之,推进转型升级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们要加强技术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开发人力资源,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并加强区域协调发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推动经济向更高水平发展,实现经济发展的长期可持续性。
2016“互联网+”背景下传统产业如何转型升级(仅适用于2016年度)100分卷
试卷名称:2016“互联网+”背景下传统产业如何转型升级(仅适用于2016年度)100分卷•试卷编号:456991•试卷总分:100•出卷时间:1970•答题时间:45分钟一、单选题1.“互联网+”制造:()。
[3分]A.协同B.智慧C.高效2.以互联网为主的电子银行业务比重已达()%。
[3分]A.87B.78C.883.制定“互联网+”行动落实方案,()不属于发展方向方面。
[3分]A.“互联网+”医疗健康B.互联网+”农业C.“互联网+”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4.下列()不属于发展精细化生产方式。
[3分]A.推广成熟可复制的农业物联网应用模式B.构建天地一体的农业物联网测控体系。
C.推广机械设备的应用普及和互联互通。
5.跨界融合成为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结合的重要(),也是“互联网+”发挥作用的重要立足点。
[3分]A.趋势B.形式C.内容6.跨界融合突出的案例有,移动互联网+餐饮是()。
[3分]A.肯德基B.麦当劳C.星巴克7.从()角度,认识整合国内外产业资源的重要性。
[3分]A.集成创新B.应用创新角度C.跨界8.从()角度,认识并发挥数据等核心资源作用。
[3分]A.应用创新B.集成创新C.政策9.以互联网(),着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3分]A.促进产业转型升级B.增强公共服务能力C.培育发展新业态新模式10.近几年我国最知名的互联网企业有()。
[3分]A.百度B.谷歌C.苹果11.众包是指一个()过去由员工执行的工作任务,以自愿、自由的方式外包给非特定的大众网络的做法模式。
[3分]A.个人B.团体C.公司或机构12.提升电子信息产业支撑能力,发展有利于满足消费需求的()。
[3分]A.电子设备B.软件和信息服务C.智能终端产品13.互联网已成为推动()发展的重要力量。
[3分]A.经济社会B.农民创新创业C.新型产业14.()是“互联网+”的重点。
[3分]A.改革创新B.融合创新和变革转型C.发展创新15.发展思维方面,从跨界角度,认识()。
关于大力发展镇域经济的几点思考 全文
关于大力发展镇域经济的几点思考
镇域经济是县域经济的基础,是城乡经济的重要节点,大力发展镇域经济对于促进城乡一体化、推动县域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对大力发展镇域经济的几点思考:
一、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
要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镇域经济发展规划,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突出重点,优化产业布局,推动镇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要加快推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附加值。
同时要积极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要加强镇域内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镇域经济的承载能力和吸纳能力。
同时要积极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优质企业和项目,推动镇域经济发展。
同时要注重引进企业的质量,鼓励企业加大投入,扩大产能,提高经济效益。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的人才,提高镇域经济的智力支持。
同时要注重人才培养和培训,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
总之,大力发展镇域经济需要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多方面的努力。
只有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才能够推动镇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县域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于新形势下航天标准化工作转型发展的几点思考
关于新形势下航天标准化工作转型发展的几点思考赵文静;刘博;吴永亮【摘要】本文分析了航天标准化当前的新形势、新任务以及标准化工作的发展现状,从四个方面阐述了推动标准化实现战略转型的思考,并提出了在解决人才、制度、产品“三化”(通用化、系列化、组合化)、预研等方面问题的几点措施和建议.【期刊名称】《质量与标准化》【年(卷),期】2016(000)002【总页数】4页(P44-47)【关键词】标准化;转型;发展;支撑【作者】赵文静;刘博;吴永亮【作者单位】上海机电工程研究所;上海机电工程研究所;中国航天标准化与产品保证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标准化工作作为科研、生产、使用三者之间的桥梁,是企业各项工作顺利运行的坚实基础,也是固化技术、形成优势、获得效益的关键环节。
航天标准化工作是航天“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在服务型号研制中心任务、提高产品质量和可靠性、提升科学管理能力、实现对合作伙伴成功把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伴随着近几年型号任务的快速增长,高密度发射任务的逐渐增加和科研生产模式转型发展的强劲步伐,航天标准化工作正逐步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如何推动航天标准化工作实现战略转型,以适应当前的新形式、新任务,成为每一个标准化工作者所要思考的问题。
航天标准化作为技术基础工作的重要内容,在伴随航天事业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标准体系为核心的标准化工作系统,这种大一统、层级式、极为稳固的组织架构,在技术发展缓慢的年代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但,随着型号研制任务迅速发展,新进员工的逐渐增加,日趋强劲的流动性使得原有标准化工作模式逐渐偏离型号中心任务,“两张皮”现象日渐明显,标准化工作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传统标准化运行模式逐渐显现出不足之势。
1. 标准化人员配备渐显不足航天标准化作为一项集技术与管理于一体的综合性工作,覆盖专业发展全领域,贯穿型号研制全过程,其具体工作内容包含标准制修订、标准体系建设、标准适用性研究、型号标准化大纲编制、标准化审查、产品“三化”设计等大量的工作,要想实现各项标准化工作的扎实推进,就需要建立适应不同层级及专业的标准化人才梯队,而目前只在归口部门配备几位专职人员的工作模式,显然已不能满足标准化发展的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标准化助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几点思考
江苏省标准化研究院王晶
摘要:本文对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中标准化的作用和现实意义作了简要的分析,并就如何以标准化手段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出了基本的思路和具体的措施,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标准化产业转型升级
目前,我国经济正在进入一个新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突出表现在对国民经济结构的宏观调控和产业转型升级上,即要求产业的发展由发挥比较优势向增强国际竞争优势转变,发展的方式也要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向节能减排、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转变。
要实现这样的转变,笔者认为,标准化手段应该是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
一、标准化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作用
标准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是构成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素,也是国家和地区综合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
国务院“关于印发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国发〔2011〕47号)”明确指出,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把工业发展建立在创新驱动、集约高效、环境友好、惠及民生、内生增长的基础上,不断增强我国工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这一规划进一步强调,要完善工业技术标准体系,加快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技术标准,健全电子电气、关键零部件等工业产品的安全、卫生、可靠性、环保和能效标准,完善食品、化妆品、玩具等日用消费品的安全标准。
支持基于自有知识产权的标准研发、评估和试验验证,促进更多的技术标准成为国际标准,增强我国在国际标准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经济全球化进程使得标准化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更加凸现。
世界贸易组织/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WTO/TBT协定)明确指出:“认识到国际标准和合格评定体系能为提高生产效率作出重大贡献”,并“期望鼓励制定此类国际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
为此,WTO积极主动地加强与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广泛合作,并把采用国际标准作为消除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重要手段。
在当今国际贸易中,标准化已成为生产(服务)活动连接市场的桥梁,它能使产业体系中各个要素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加快产业的新陈代谢。
可以说,没有标准化,现代产业体系就失去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因此,标准化对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以标准化手段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基本思路
以标准化技术为手段,促进现代产业转型升级可以考虑从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推动现代农业生产向规模化、标准化转变。
围绕农产品生产、采收、运输、加工、销售等全过程,制订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种植和养殖标准、质量分析标准等。
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建立标准化体系,积极创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并通过示范区效应,带动广大农民按标准组织生产。
引导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者树立品牌意识,把推行农业标准化与开展GAP 认证、创建品牌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等工作结合起来。
通过实施农业标准化,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农业名牌产品。
二是加强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要推动标准制定与科研的有机结合、标准制修订与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机结合、标准实施与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有机结合,把标准的研制作为科技项目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标准的制修订和实施,使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科研成果更快地转化为生产力。
要坚持把加强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作为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努力突破制约产业优化升级的关键核心技术,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完善产业链条,促进由价值链低端向高端跃升。
要引导和支持企业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加快技术和设备改造,把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作为转型升级的目标,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加快推动发展动力向创新驱动转变。
三是加强服务业标准化建设。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
当前,我国的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与第一、第二产业相比极不平衡。
服务业总体上供给不足,结构不合理,标准化程度低,竞争力不强,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高,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不相适应。
统计资料表明,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一直在40%上下的低水平徘徊,低于发展中国家45%左右的平均水平,更远远低于发达国家70%以上的水平。
因此,加强服务业标准化建设,用标准化手段推动服务业向规范化发展,是时代进步的必然选择。
三、产业转型升级中实施标准化的具体措施
1、突出重点,加大标准制修订力度。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断加快,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广大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也越来越高。
要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用得安心、生活得开心,无论是食品、消费品,还是服务产品,都需要严格、适用的标准。
当前,广大消费者的法治意识、质量意识和标准意识不断增强,遇到质量问题首先想到的是有没有标准、标准的技术指标是否合理。
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标准时充分考虑大众对产品质量(标准)的需求。
要加强标准的制修订力度,特别是要在标准的制定质量、技术含量等方面下功夫,要使发布实施的标准满足和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
2、重点推动节能减排与安全生产标准的贯彻实施。
在钢铁、有色金属、电力、建材、煤炭、化工等高耗能行业中,要严格贯彻实施资源节约、工业污染限额、产品能耗限额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鼓励企业按照节能、环保的要求,不断提升装备、工艺、技术和管理水平,实现节能减排和节约资源的目标,重点开展能耗对标和煤矿安全达标活动。
建立完善煤炭、危险化学品、民爆器材的生产、储运、使用等环节标准体系,积极推动各类安全生产标准的贯彻实施。
3、加快推动服务业标准化。
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越来越紧密的相互融合,使得产业经济活动中服务业比重逐步上升,附加价值提高,加工制造环节附加价值比重下降。
在我国打造国际制造业中心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到制造业与服务业日益融合的国际趋势,把大力发展信息服务、现代物流、技术咨询、广告营销、金融中介等相关新兴服务业,加速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专业化分工合作,作为提高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4、加大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的贯彻实施。
要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开展标准宣传贯彻工作。
对现行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地方标准全面贯彻实施。
检查、监督相关企业严格执行强制性标准,坚决杜绝无标、违标、降标生产。
引导企业按照有关标准要求,加快淘汰落后的工艺、设备和产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加强对技术创新项目及产业化过程的贯标工作指导,促进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
要将标准的贯彻实施作为工业转型升级、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逐步形成以标准规范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技术进步、实现产业转型的机制。
5、大力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要优先采用国际标准中的安全、节能、环保等标准,重点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柱产业的采标工作。
要把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作为技术改造、技术和设备引进的重要指标,注重引进先进的技术标准、测试方法和设备。
汽车、装备制造、家电、冶金、纺织等行业的大中型企业,要全面、系统、有效地采用国际标准,争取更多的产品走向国际。
四、结束语
强化标准化工作,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必须夯实基础工作,建立完善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
要加快构建上下贯通、联系紧密的标准化工作体系。
各级政府、行业协会和广大企业,要发挥自身优势,加强相互协调和联动,共同推进标准化工作。
要加强标准化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此外,要特别加强人才培养,为产业转型升级打造高素质的标准化人才队伍,从整体上提高标准化工作的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