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目录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二、课程基本理念三、课程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一、科学探究二、科学内容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附录一、学生必做实验说明二、行为动词说明三、科学探究实例第一部分前言物理学是人类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
它一直引领着人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深化着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技术进步的重要基础。
尤其是20世纪初建立的相对论和量子论,引发了物理学的革命,对化学、生物学、地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推动了材料、能源、环境、信息等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的方式,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物理学的迅速发展及其相关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基础教育物理课程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体现物理学的本质,反映物理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应对未来社会挑战的需求;应发挥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
为此,本标准确定了学生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学习后应达到的要求。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综合反映人类在探索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等过程中的成果。
物理学不仅含有探索大自然的知识成果,而且含有探索者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作为科学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
此阶段的物理课程不仅应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且应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及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方面的培养。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是一门注重实验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
此阶段的物理课程应注意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注重与生产、生活实际及时代发展的联系。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
教育部: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发布2001年,国家启动了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经过十年的实践探索,课程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构建了有中国特色、反映时代精神、体现素质教育理念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各学科课程标准得到中小学教师的广泛认同。
同时,在课程标准执行过程中,也发现一些标准的内容、要求有待调整和完善。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适应新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我部组织专家对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完善。
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的咨询意见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的审议结果,经研究,决定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并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
现就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在执行中的有关要求通知如下:1.全面加强学习培训工作。
各地要把修订后的课程标准的学习培训活动作为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契机,认真组织开展覆盖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校校长、教师和教研人员的全员培训,帮助他们全面理解、深入领会和准确把握修订后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和主要变化,切实把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和基本要求全面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2.深入推进教学改革。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主要依据。
各地要引导广大教师严格依据课程标准组织教学,合理把握教学容量和难度要求,调整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重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控制好课业负担,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要充分整合专业资源,建立专家咨询和指导系统,围绕课程标准实施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深入的教学研究和实践探索,特别要加强对农村地区学校的跟踪指导和专业支持。
3.积极推进评价考试制度改革。
各地要引导学校进行教学评价改革,强化评价在教学诊断和促进学生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确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尤其要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课程目标的全面落实。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版)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版)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版)1.前言1.1 目的1.2 依据1.3 适用范围1.4 主要任务2.课程目标2.1 总体目标2.2 教育目标2.3 知识与技能目标2.4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3.课程内容与要求3.1 科学方法与实践3.1.1 观察、实验与分析3.1.2 数据采集与处理3.1.3 模型构建与验证3.2 运动与力3.2.1 物体的运动3.2.2 力的作用与受力分析 3.2.3 运动与力的关系3.3 能量与能量转化3.3.1 功、能与能量转化3.3.2 功率与机械效率3.3.3 能量转化的例子与应用 3.4 光学3.4.1 光的传播与反射3.4.2 光的折射与光的色散 3.4.3 光的干涉与衍射3.5 电学3.5.1 电流与电路3.5.2 电阻与电阻器3.5.3 静电与电磁感应3.6 热学3.6.1 热量与温度3.6.2 物质的热膨胀3.6.3 热传导与热辐射4.教学方法4.1 探究教学法4.2 案例教学法4.3 实践教学法4.4 合作学习法4.5 讨论与互动5.课程评价与考核5.1 评价标准5.1.1 知识与技能评价5.1.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 5.2 考核方式与工具5.2.1 平时表现评定5.2.2 作业与实验报告评定5.2.3 考试与测试评定6.拓展资源6.1 实验室设备与器材6.2 参考教材与学习资源6.3 网络课程平台6.4 教学辅助软件与多媒体资源7.附件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 义务教育:指国家法律规定所有公民都有接受的基础教育权利,义务教育一般包括小学与初中教育阶段。
- 物理课程:学校课程设置中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物质的性质、结构、运动以及能量转化等方面的内容。
- 课程标准:为了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规范教育教学行为,确保教学质量,制定的对教育目标、教学内容与方法、教育评价等方面的要求,供学校、教师等教育从事者参考和使用。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科学内容】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第三部分课程内容“课程内容”规定了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的基本学习内容和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课程内容由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两部分组成,其中科学内容包括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三个部分。
科学内容中的样例是对科学内容要求的进一步解释,活动建议是为教学提供参考的活动实例。
一、科学探究在本标准中,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
将科学探究列入“课程内容”,旨在让学生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的相似的探究过程,主动获取物理知识,领悟科学探究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通常,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要素。
科学探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学生的科学探究中,其探究过程可涉及所有的要素,也可只涉及部分要素。
科学探究的要素应灵活渗透在教材和教学的各个方面。
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的学习中,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二、科学内容本标准的科学内容分为“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三大部分,下表为科学内容的一级主题与二级主题。
这种呈现形式不代表教材的结构或教学的顺序,教材编者可根据本标准编写不同特色的教材。
科学内容中的样例与活动建议是为教师提供的教学参考,教师可以从中选用,也可以结合当地情况开展更切合实际的教学活动。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等方式,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物理概念和规律,学习科学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1.物质本主题所涉及的科学内容,与日常生活和自然现象密切相关,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前沿有重要联系。
学习这些内容能让学生在小学科学课程的基础上进步认识物质世界。
识这部分内容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对于身边物质的初步认识,教学时应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第二类是对于物质结构和物体尺度的初步认识,由于学生缺少直接经验,因此要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第三类是和当前蓬勃发展的材料科学相联系的,教学中应注意体会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
2011物理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二、课程基本理念三、课程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一、科学探究二、科学内容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附录一、学生必做实验说明二、行为动词说明三、科学探究实例第一部分前言物理学是人类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
它一直引领着人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深化着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技术进步的重要基础。
尤其是20世纪初建立的相对论和量子论,引发了物理学的革命,对化学、生物学、地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推动了材料、能源、环境、信息等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的方式,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物理学的迅速发展及其相关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基层教育物理课程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体现物理学的本质,反映物理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应对未来社会挑战的需求;应发挥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
为此,本标准确定了学生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学习后应达到的要求。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综合反映人类在探索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等过程中的成果。
物理学不仅含有探索大自然的知识成果,而且含有探索者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作为科学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
此阶段的物理课程不仅应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且应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及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方面的培养。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是一门注重实验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
此阶段的物理课程应注意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通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注重与生产、生活实际及时代发展的联系。
此阶段的物理课程应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和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世界观。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目录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二、课程基本理念三、课程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一、科学探究二、科学内容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附录一、学生必做实验说明二、行为动词说明三、科学探究实例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综合反映人类在探索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等过程中的成果。
物理学不仅含有探索大自然的知识成果,而且含有探索者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作为科学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
此阶段的物理课程不仅应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且应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及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方面的培养。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是一门注重实验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
此阶段的物理课程应注意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注重与生产、生活实际及时代发展的联系。
此阶段的物理课程应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和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世界观。
二、课程基本理念(一)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为每个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平等机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得到发展。
(二)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学习和探索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并能将其运用于实践,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
(三)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事物的相互联系,注意学科间的联系与渗透,关心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关注科技发展给社会进步带来的影响,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一、前言物理是研究物质运动、能量变化和相互作用的基础学科,是以解释、预测和控制世界为目的的科学。
物理的发展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参与各种产业的改进与创新,拓宽了人们的认识和实践能力,在现代文化和科技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为了适应和引领部分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的发展,切实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加快实施普及素质教育,本标准建立了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基本物理科学、物理实验、物理与技术、物理与人类生活和环境、探究类选学等五个主要模块,在教学过程中重视知识的体验与实践,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创新能力,培养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着力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本标准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基本物理思想及实验方法,熟悉物理基本量和单位,掌握一些基本的物理知识和实验技能,具备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式,并初步了解物理在现代科学和文化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内容1. 基本物理科学(45学时)1)物理学及其发展史2)物理基本概念及其运用3)运动、力、功和能量4)电学基础5)光学基础6)热学基础7)物理实验基本技能2. 物理实验(16学时)1)测量学基础2)常用物理实验3. 物理与技术(8学时)1)物理与材料2)物理与电子技术3)物理与机械制造4. 物理与人类生活和环境(6学时)1)平衡、稳定和运动的影响2)物理与健康3)物理与环境保护5. 探究类选学(5学时)1)量和单位的探究2)物理问题解决的探究3)物理与文化四、教学要求1. 培养学生的物理直觉和物理思维能力,鼓励探究性学习。
2. 注重物理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素质。
3. 着重物理知识的应用,让学生明白物理与实际生活存在的联系。
4. 关注环境保护,强调物理学科对环境问题的关注。
5. 引导学生发展创新思维,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精神。
五、教学方式1. 以探究性学习为主,注重启发式教学和实验教学。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是我国教育部发布的一项重要文件,它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
这一标准的颁布,对于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下面将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三个方面对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进行分析。
首先,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对课程设置进行了明确规定。
根据标准,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设置为“物理科学基础”和“物理实践活动”两大模块。
其中,“物理科学基础”包括物理学基本概念、物理学基本原理和物理学基本方法等内容;“物理实践活动”包括实验、观察、测量、数据处理和物理实践技能等内容。
这种设置既注重了物理学的理论知识,又注重了物理学的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其次,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具体规定。
在“物理科学基础”模块中,标准要求学生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力、能量、运动、波动等;要求学生了解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包括牛顿运动定律、能量守恒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等;要求学生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方法,包括观察、实验、测量、推理等。
在“物理实践活动”模块中,标准要求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测量、数据处理和物理实践技能的训练。
这些内容既注重了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又注重了物理学的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全面提高。
最后,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对教学要求进行了明确规定。
标准要求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标准还要求学生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要注重动手能力训练,要注重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能力的培养。
这些要求既注重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注重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全面提高。
综上所述,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教育部门、学校和教师应当严格按照标准进行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为我国的科技发展培养更多的人才。
(完整版)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
目录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二、课程基本理念三、课程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一、科学探究二、科学内容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附录一、学生必做实验说明二、行为动词说明三、科学探究实例第一部分前言物理学是人类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
它一直引领着人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深化着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技术进步的重要基础。
尤其是20世纪初建立的相对论和量子论,引发了物理学的革命,对化学、生物学、地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推动了材料、能源、环境、信息等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的方式,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物理学的迅速发展及其相关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基层教育物理课程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体现物理学的本质,反映物理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应对未来社会挑战的需求;应发挥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
为此,本标准确定了学生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学习后应达到的要求。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综合反映人类在探索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等过程中的成果。
物理学不仅含有探索大自然的知识成果,而且含有探索者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作为科学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
此阶段的物理课程不仅应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且应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及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方面的培养。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是一门注重实验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
此阶段的物理课程应注意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通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注重与生产、生活实际及时代发展的联系。
此阶段的物理课程应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和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世界观。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版)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版)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版)1、前言本文档是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的标准,旨在指导学校开展物理教学工作,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
2、教学目标2.1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2.2 培养学生基本的物理知识和实验技能。
2.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4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
3、教学内容3.1 物理学科概述3.1.1 物理学科的定义和研究对象3.1.2 物理学的发展历史和主要分支3.2 运动学3.2.1 位移、速度和加速度3.2.2 牛顿定律和动量守恒3.2.3 弹性碰撞和不完全弹性碰撞 3.3 热学3.3.1 温度和热量3.3.2 热传导、热辐射和热对流 3.3.3 热力学循环和热机效率3.4 光学3.4.1 光的传播和折射3.4.2 光的反射和成像3.4.3 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3.5 电学3.5.1 静电场和电场力3.5.2 电流和电阻3.5.3 电磁感应和电磁波3.6 声学3.6.1 声的传播和声音的特性3.6.2 声音的合成和声强的调节 3.6.3 超声波和音叉的应用3.7 基本实验技能3.7.1 实验仪器的使用和实验数据的处理3.7.2 实验设计和实验记录3.7.3 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实验结论的得出4、教学方法4.1 讲授法:通过课堂讲解,传授物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
4.2 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帮助学生加深对物理现象和原理的理解。
4.3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问题解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考和探索能力。
4.4 案例法: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5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生动形象地展示物理现象和原理。
5、教学评价与考核5.1 学业水平评价:考察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包括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和期末考试等。
5.2 学科能力评价:考察学生对物理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包括实验报告、问题解答和实际应用等。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整体框架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整体框架学习笔记1、《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修订的依据:来自对一线老师的调查,国际比较、时代发展对中学物理课程的进一步的需求,各个国家的一些教育方针,中学生的发展需求等等,总体来讲,修订特别关注还是来自一线老师的反馈。
2、《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关于课程基本理念:注重学生发展,改变学科本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这五条基本理念是分别从课程目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几个方面,对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提出了相应的课程基本理念,除此之外呢,在“实验稿”里,还制订了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在“实验稿”里,内容标准含有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科学探究,把科学探究纳入了内容标准,它既是要求的目标,也是学生要学习的内容,接下来三大部分就是科学内容:物质、运动与相互作用、能量。
4、调查结果分为理念性质和思路的调查,课程目标的调查,内容标准、实施建议方面的调查。
理念性质、思路方面的调查,关于理念的语言表述,多数老师,认为课程理念的语言表述是合适的,也有一些老师提出修改建议;关于前言部分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87.8% 的老师认为很好,或者较好的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关于对前言部分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的认同程度有87.2% 的老师,非常认同和比较认同,所以从这些情况来看,老师们对前言部分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还是认同的;标准中前言部分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贯彻和落实情况,大部分的老师都认为能实现,但是也有30% 多的老师,认为实现难度大,也就是说在这个问题上,老师们认为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老师们有若干的建议,比如老师们希望语言表述有一些调整,有的老师提出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应该适当地细化,提供一些操作方法。
对于课程目标而言有三维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对于这三维目标的认同情况,首先对知识和技能的调查结果,92.6% 的老师认为知识与技能这个目标的描述好或较好,认同度是很高的,接下来对过程与方法这一维目标的描述,88.7% 的老师认为好或较好,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表述,83.8% 的老师认为好或较好,老师们对三维目标都是很认同的,当然还是提出一些修改建议,比如希望更加详细,以便把握深度和广度,比较准确的了解到底要求到什么程度。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版)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版)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版)引言:物理是一门研究自然界基本规律和物质运动变化的科学,它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培养创新意识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基于此,制定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旨在明确物理课程的目标与内容,指导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
第一章课程目标1.1 发展学习能力和科学素养1.1.1 提高观察能力1.1.2 培养实验和探究能力1.1.3 发展逻辑思维和创新意识1.2 培养科学态度和价值观1.2.1 了解物理与科技的关系1.2.2 培养科学精神1.2.3 培养科学伦理和安全意识1.3 培养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1.3.1 发展动手能力1.3.2 培养工程设计和创造能力1.3.3 发展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章课程内容2.1 运动与力2.1.1 运动的描述和研究方法2.1.2 力的概念和力的效果2.1.3 物体的力学性质和测量:::2.2 能源与能量转换2.2.1 能量的概念2.2.2 能量的转换和守恒2.2.3 能源与社会发展:::2.3 光学与光学仪器2.3.1 光的反射和折射2.3.2 光的成像和光学仪器的原理2.3.3 光的衍射和干涉:::(更多章节内容)第三章教学方法3.1 探究式教学3.1.1 实验教学3.1.2 问题引导3.1.3 实践活动3.2 讨论式教学3.2.1 学生讨论3.2.2 小组合作3.2.3 情景模拟3.3 归纳式教学3.3.1 探索总结3.3.2 学习任务3.3.3 知识归纳(更多教学方法)结尾1、本文档涉及附件:根据具体教学需要所附附件请联系相关教材出版社获取。
2、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为保障教学的合法性和规范性,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请咨询专业法律人士。
初中物理 新课标(2011版)
1.有学习物理的兴趣,有对科学的求知欲,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乐于探索自然,能领略自然界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及和谐相处的情感。
2.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乐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产品中的物理学原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实践活动,有团队精神。
3.经历信息处理过程,有对信息的有效性、客观性做出判断的意识,经历从信息中分析、归纳规律的过程,尝试解释根据调查或实验数据得出的结论,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4.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能与他人交流,有自我反思和听取意见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
5.通过学习物理知识,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学能力,学习物理学家在科学探索中的研究方法,并能在解决问题中尝试应用科学研究方法。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规定了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的基本学习内容和应达到的基本要求。课程内容由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两部分组成,其中科学内容包括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三个部分。
科学内容中的举例是对科学内容要求的进一步解释,活动建议是为教学提供参考的活动实例。
一、科学探究
在本标准中,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将科学探究列人“课程内容”,旨在让学生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的相似的探究过程,主动获取物理知识,领悟科学探究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会使用简单仪器进行实验,会正确记录实验数据。◇具有安全操作的意识。◇了解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
分析与论证 ◇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
◇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简单归类及比较。◇能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
(完整版)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最新)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 年版)目录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二、课程基本理念三、课程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一、科学研究二、科学内容第四部分推行建议一、授课建议二、谈论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附录一、学生必做实验说明二、行为动词说明三、科学研究实例第一部分前言物理学是人类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物质、互相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
它素来引领着人类研究大自然的神奇,深入着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技术进步的重要基础。
特别是 20 世纪初成立的相对论和量子论,惹起了物理学的革命,对化学、生物学、地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推动了资料、能源、环境、信息等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的方式,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物理学的迅速发展及其相关技术的宽泛应用,使基础教育物理课程面对新的时机与挑战。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表现物理学的本质,反响物理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应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对付未来社会挑战的需求;应发挥在培养学生科学涵养方面的重要作用。
为此,本标正确定了学生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学习后应达到的要求。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综合反响人类在研究物质、互相作用和运动规律等过程中的成就。
物理学不但含有研究大自然的知识成就,而且含有研究者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作为科学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涵养为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
此阶段的物理课程不但应重视科学知识的教授和技术的训练,而且应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及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方面的培养。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是一门重视实验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
此阶段的物理课程应注意让学生经历实验研究过程,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重视与生产、生活本质及时代发展的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目录第一部分前言 (1)一、课程性质 (1)二、课程基本理念 (1)三、课程设计思路 (2)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3)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4)一、科学探究 (5)二、科学内容 (6)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17)一、教学建议 (17)二、评价建议 (22)三、教材编写建议 (26)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30)附录 (32)一、学生必做实验说明 (32)二、行为动词说明 (33)三、科学探究实例 (33)第一部分前言物理学是人类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
它一直引领着人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深化着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技术进步的重要基础。
尤其是20世纪初建立的相对论和量子论,引发了物理学的革命,对化学、生物学、地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推动了材料、能源、环境、信息等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的方式,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物理学的迅速发展及其相关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基础教育物理课程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体现物理学的本质,反映物理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应对未来社会挑战的需求;应发挥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
为此,本标准确定了学生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学习后应达到的要求。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综合反映人类在探索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等过程中的成果。
物理学不仅含有探索大自然的知识成果,而且含有探索者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作为科学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
此阶段的物理课程不仅应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且应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及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方面的培养。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是一门注重实验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
此阶段的物理课程应注意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注重与生产、生活实际及时代发展的联系。
此阶段的物理课程应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和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世界观。
二、课程基本理念(一)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为每个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平等机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得到发展。
(二)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学习和探索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并能将其运用于实践,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
(三)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事物的相互联系,注意学科间的联系与渗透,关心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关注科技发展给社会进步带来的影响,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四)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注重科学探究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对象灵活采用教学方式,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
注重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鼓励在物理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
(五)注重评价改革导向,促进学生发展在新的评价观念指导下,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注重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发展性评价与甄别性评价结合,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和物理教学的改进。
三、课程设计思路义务教育物理课程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从课程基础性、实践性、时代性等方面提出了课程基本理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提出了课程目标。
科学探究学习方式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在设置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的内容时,将科学探究纳人“课程内容”。
本标准中的“科学探究”包含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要索。
本标准对这些要素分别提出了“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
根据物理学的内涵,本标准以“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为“课程内容”中“科学内容”的一级主题,对全体初中学生应掌握的物理内容提出了要求。
每个一级主题含有若干二级主题,每个二级主题又含有若干三级主题。
这些三级主题综合融进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课程目标。
为进一步将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渗透到课程内容中,在科学内容中增设了样例和活动建议,它们不是硬性要求的内容,而是为了帮助教师理解科学内容中三级主题的具体含义。
本标准还提出了实施建议,以便教师进一步参考。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索养,让学生:◇学习终身发展必需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尝试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乐于参加与科学技术有关的活动,有运用研究方法的意识;◇保持探索科学的兴趣与热情,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能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尊重事实、勇于创新;◇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通过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的学习,学生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得到发展。
(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的形态和变化、物质的属性、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了解新材料及其应用等内容,关注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等问题。
2.了解自然界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认识机械运动和力、声和光、电和磁等内容,了解相互作用规律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认识机械能、内能、电磁能、能量的转化和转移、能量守恒等内容,了解新能源的开发与应用,关注能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4.了解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发展的大致历程,知道物理学不仅含有物理知识,而且还含有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5.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用简单的实验仪器,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具有安全意识,知道简单的数据记录和处理方法,会用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二)过程与方法l.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能在观察和学习中发现问题,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及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有控制实验条件的意识,能通过实验收集数据,会利用多种渠道收集信息,有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
3.经历信息处理过程,有对信息的有效性、客观性做出判断的意识,经历从信息中分析、归纳规律的过程,尝试解释根据调查或实验数据得出的结论,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4.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能与他人交流,有自我反思和听取意见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
5.通过学习物理知识,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学能力,学习物理学家在科学探索中的研究方法,并能在解决问题中尝试应用科学研究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有学习物理的兴趣,有对科学的求知欲,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乐于探索自然,能领略自然界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及和谐相处的情感。
2.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乐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产品中的物理学原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实践活动,有团队精神。
3.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总结成功的经验,分析失败的原因,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4.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勇于创新,有判断大众传媒信息是否符合科学规律的初步意识,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意识,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勇于放弃或修正不正确的观点。
5.关注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有保护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在个人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热爱祖国,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课程内容”规定了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的基本学习内容和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课程内容由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两部分组成,其中科学内容包括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三个部分。
科学内容中的举例是对科学内容要求的进一步解释,活动建议是为教学提供参考的活动实例。
一、科学探究在本标准中,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
将科学探究列人“课程内容”,旨在让学生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的相似的探究过程,主动获取物理知识,领悟科学探究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通常,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要素。
科学探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学生的科学探究中,其探究过程可涉及所有的要素,也可只涉及部分要素。
科学探究的要素应灵活渗透在教材和教学裸程内的各个方面。
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的学习中,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二、科学内容本标准的科学内容分为“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三大部分,下表为科学内容的一级主题与二级主题。
这种呈现形式不代表教材的结构或教学的顺序,教材编者可根据本标准编写不同特色的教材。
科学内容中的样例与活动建议是为教师提供的教学参考,教师可以从中选用,也可以结合当地情况开展更切合实际的教学活动。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等方式,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物理概念和规律,学习科学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1.物质本主题所涉及的科学内容,与日常生活和自然现象密切相关,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前沿有重要联系。
学习这些内容能让学生在小学科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
这部分内容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对于身边物质的初步认识,教学时应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第二类是对于物质结构和物体尺度的初步认识,由于学生缺少直接经验,因此要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第三类是和当前蓬勃发展的材料科学相联系的,教学中应注意体会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
“物质”划分为以下四个二级主题。
◇物质的形态和变化◇物质的属性◇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新材料及其应用1.1 物质的形态和变化内容要求l.1.1 描述固、液和气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列举自然界和生活中不同状态的物质及其应用。
l.1.2 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
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