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家语》正论解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全文及翻译
《孔子家语》全文及翻译【孔子家语】全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相鲁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始诛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王言解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大婚解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儒行解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问礼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五仪解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致思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三恕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好生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观周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弟子行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贤君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辩政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六本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辩物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哀公问政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颜回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子路初见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在厄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入官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困誓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五帝德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五帝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执辔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本命解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论礼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观乡射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郊问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五刑解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刑政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礼运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冠颂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庙制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辩乐解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问玉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屈节解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原文及译文《孔子家语》本姓解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终记解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正论解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曲礼子贡问原文及译文《孔子家语》曲礼子夏问原文及译文《孔子家语》曲礼公西赤问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的原文和译文
孔子家语的原文和译文
《孔子家语》的原文和译文如下:
原文:
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也好与贤己者处,赐也好说不若己者。
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
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识其地,视其草木。
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
译文:
曾子问孔子:“这是为什么呢?”孔子说:“子夏喜爱同比自己贤明的人在一起,(所以他的道德修养将日有提高);子贡喜欢同才智比不上自己的人相处,(因此他的道德修养将日渐丧失)。
不认识他的儿子,可以看看他的父亲;不了解这个人,可以看看他的朋友;不识别这个君王,可以看看他派遣的使者;不了解这个地方,可以看看这里的草木。
所以说:‘同品德高尚的人住在一起,就像进入种满芝兰花的房间,时间一长就闻不到香味了,这是因为自己和香味融为一体了。
和品行低劣的人在一起,就像到了卖咸鱼的店铺,时间一长就闻不到臭味了,这也是因为自己与臭味融为一体了。
朱砂所蕴涵的一定是红色,墨漆所蕴藏的也一定是黑色,因此君子必须谨慎地选择朋友。
’”。
孔子家语?正论解原文及翻译,孔子家语?正论解原文及翻译
孔子家语・正论解原文及翻译,孔子家语・正论解原文及翻译孔子家语·正论解原文及翻译正论解作者:佚名孔子在,侯出田,招虞人以旌不,公使之曰:「昔先君之田也,旌以招大夫,弓以招士,皮冠以招虞人,臣不皮冠,故不敢,乃舍之.」孔子之曰:「善哉守道不如守官,君子之.」伐,季康子使冉求率左之,樊右,非不能也,不信子,三刻而之,如之,之,入,遁,冉有用戈,故能入焉.孔子之曰:「也.」既,季冉有曰:「子之於,之乎?性之乎?」曰:「之.」季曰:「事孔子,乎?」冉有曰:「即之孔子也.夫孔子者,大不,文武用、兼通,求也其法,未之也.」季,樊以告孔子.孔子曰:「季於是乎可人之有能矣.」南容仲何忌既除,而昭公在外,未之命也.定公即位,乃命之,曰:「先臣有命焉,曰:『夫,人之也,非以立.』家老使命二臣,必事孔子而,以定其位.」公之.二子於孔子.孔子曰:「能者,君子也.云,君子是是,孟僖子可矣,己所病,以其嗣,大雅所厥,以燕翼子,是也夫.」文子得罪於公,居戚,公卒未葬,文子焉.延陵季子,戚之曰:「哉!夫子之在此,燕子巢于幕也,未也,又何焉?君又在,可乎?」文子於是身不琴瑟.孔子之曰:「季子能以正人,文子能克己服,可善改矣.」孔子志,穿公,盾亡,未及山而,史盾君.盾曰:「不然.」史曰:「子正卿,亡不出境,返不,非子而.」盾曰:「呼!我之矣,自伊戚,其我之乎!」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法不.宣子,古之良大夫也,法受,惜也越境乃免.」伐,入之,使子捷于,人之罪焉.子曰:「亡周之大德,介恃楚,陵弊邑,是以有年之告.未命,又有之役.隧者,井h木刊,弊邑大,天其,弊邑心,知其罪,校首於我,用敢功.」人曰:「何故侵小?」曰:「先王之命,惟罪所在,各致其辟,且昔天子一圻,列一同,自是以衰,周之制也.今大多圻矣,若侵小,何以至焉.」人曰:「其.」孔子之,子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知其志,言之文,行之不.伯入,非文不功,小子慎哉.」楚王汰侈,右尹子革侍坐,左史倚相而,王曰:「是良史也,子善之,是能三五典,八索九丘.」曰:「夫良史者,君之,君之善,而此子以官,不可良史.」曰:「臣又乃焉,昔周穆王欲肆其心,行天下,使皆有,焉,祭公父作祚昭,以止王心,王是以殆於文官,臣其焉,而弗知,若焉,其焉能知.」王曰:「子能乎?」曰:「能,其曰:『祈昭之乎,式昭德音,思我王度,式如玉,式如金,刑民之力,而有醉之心.』」王揖而入,不食,不寐,日固不能其情,以及於.孔子其志曰:「古者有志,克己仁,信善哉,楚王若能如是,期辱於乾,子革之非左史,所以也,以,哉.」叔穆子,避奔,宿於庚宗之邑,庚宗寡通焉而生牛,穆子返,以牛,相家,牛叔二人之,叔有病,牛不通其,不食而死,牛遂叔庶子昭而立之.昭子既立朝,其家曰:「牛叔氏,使大,立庶,又被其邑,以求舍罪,罪莫大焉,必速之.」遂牛.孔子曰:「叔昭子不,不可能也.周任有言曰:『政者不私,不私怨.』云:『有德行,四之.』昭子有焉.」邢侯雍子田,叔理,罪在雍子,雍子其女於叔,叔弊邢侯,邢侯怒叔雍子於朝.宣子罪於叔向,叔向曰:「三同坐,施生戮死可也.雍子自知其罪,而以置直也,鬻邢侯其罪一也.己而掠美昏,以官默,人不忌.夏曰:『昏默,,咎陶之刑也.』之.」乃施邢侯,而尸雍子叔於市.孔子曰:「叔向古之直也.治制刑,不於,三叔之罪不末,或曰,可直矣.平丘之,其也,以,不暴;季,其也,以,不虐;邢侯之,言其也,以正刑,不.三言而除三,加三利,益,由也夫.」有校,校之士,非政,明欲校.子曰:「何以也?夫人朝夕退而焉,以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行之;其所否者,吾改之.若之何其也.我忠言以怨,不立威以防怨,防怨防水也,大所犯,人必多,吾弗克救也,不如小使之,不如吾所而之.」孔子是言也,曰:「吾以是之,人子不仁,吾不信也.」平公侯于平丘,侯及盟,子之所承,曰:「昔日天子班重,以列尊卑,,周之制也,卑而重者甸服,伯男南也,而使公侯之,弗也,敢以,自日中之,以至于昏.」人之.孔子曰:「子於是行也,是以基也.云:『只君子,邦家之基.』子,君子之於者,且曰合侯而事,也.」子有疾,子太叔曰:「我死,子必政,唯有德者能以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死焉;水濡弱,民狎而之,多死焉,故.」子卒,子太叔政,不忍猛而,多掠.太叔悔之曰:「吾早夫子,必不及此.」孔子之曰:「善哉!政民慢,慢於猛,猛民,民施之以,以猛,猛以,猛相,政是以和.曰:『民亦止,汔可小康,惠此中,以四方.』施之以,毋,以良,式遏寇虐,不畏明,之以猛也,柔能,以定我王,平之以和也.」又曰:「不不,不不柔,布政,百是遒,和之至也.」子之卒也,孔子之,出涕曰:「古之.」孔子,泰山之,有人哭於野者而哀,夫子式而之曰:「此哀一似重有者.」使子之.而曰:「昔舅死於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子曰:「何不去乎?」人曰:「苛政.」子以告孔子.子曰:「小子之,苛政猛於暴虎.」魏子政,分祁氏及羊舌氏之田,荀,以大夫,及其子成,皆以也.又辛曰:「今汝有力於王室,吾是以汝,行乎敬之哉,毋乃力.」孔子之曰:「魏子之也,近不失,不失,可美矣.」又其命辛以忠.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忠也.魏子之也,其命也.忠其有後於乎.子一鼓,以刑鼎,著范宣子所刑.孔子曰:「其亡乎,失其度矣.夫守唐叔之所受法度,以其民者也.卿大夫以序守之,民是以能遵其道而守其,不愆,所度也.文公是以作秩之官,被之法,以盟主.今此度也,而刑鼎,在鼎矣,何以尊?何之守也?序,何以?且夫宣子之刑,夷之也,制,若之何其法乎.」楚昭王有疾,卜曰:「河神祟.」王弗祭,大夫祭郊.王曰:「三代命祀,祭不越望,江沮漳,楚之望也,福之至,不是乎,不不德,河非所罪也.」遂不祭.孔子曰:「楚昭王知大道矣,其不失也宜哉.夏曰:『彼陶唐,率彼天常,在此冀方,今失厥道,其,乃而亡.』」又曰:「允出在,由己率常可矣.」孔文子使太叔疾出其妻,而以其女妻之,疾其初妻之娣,之立,文子女,如二妻之.文子怒攻之.孔子舍璩伯玉之家,文子就而焉.孔子曰:「簋之事,之矣,兵甲之事,未之也.」退而命而行曰:「木,木能乎?」文子遽自止之曰:「圉也敢度其私哉?亦之也.」止,季康子冉求之,冉求既之,又曰:「夫子播之百姓,鬼神,而憾,用之有名.」康子言於哀公,以迎孔子曰:「人之於冉求信之矣,大用之.」其公,孔子之,三日沐浴而朝,告於哀公曰:「其君,伐之.」公弗,三,公曰:「弱久矣,子之伐也,若之何?」曰:「其君,民之不者半,以之,加之半,可克也.」公曰:「子告季氏.」孔子,退而告人曰:「以吾大夫之後,吾不敢不告也.」子曰:「云,高宗三年不言,言乃雍,有?」孔子曰:「胡其不然也.古者天子崩,世子委政於冢宰三年,成既,太甲於伊尹,武王既,成王於周公,其一也.」桓子侵,遇焉,人乘之,新大夫,仲叔于奚以其救桓子,桓子乃免.人以邑仲叔于奚,于奚,曲之,繁以朝,之,在三官.子路仕,其故,以孔子.孔子曰:「惜也不如多之邑,惟器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名以出信,信以守器,器以藏,以行,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也.若以假人,人政也,政亡,家之,不可止也.」公父文伯之母,不解.文伯焉.其母曰:「古者王后玄,公侯之夫人加之,卿之子大,命成祭服,列士之妻,加之以朝服,自庶士已下,各衣其夫,社而事,而功,男女,愆有辟,王之制也,今我寡也,又在位,朝夕恪勤,恐忘先人之,有怠,其何以避辟?」孔子之曰:「弟子志之,季氏之,可不矣.」樊於孔子曰:「事君,政不,可忠矣,而君刖之,其至乎?」孔子曰:「古之士者,有道忠以之,道退身以避之.今疾子食於淫之朝,不量主之明暗,以受大刖,是智之不如葵,葵能其足.」季康子欲以一井田出法焉,使孔子.子曰:「丘弗也.」冉有三卒曰:「子老,待子而行,若之何子之不言?」孔子不而私於冉有曰:「求,汝,汝弗乎,先王制土,藉田以力,而底其近;里以入,而量其有;任力以夫,而其老幼.於是寡孤疾老者,旅之出,徵之,已.其收,田一井出禾秉,缶米藁不是,先王以之足,君子之行,必度於,施取其厚,事其中,其薄,若是其已,丘亦足矣.不度於,而冒,田,有不足.且子若以行之而取法,有周公之典在.若欲犯法,苟行之,又何焉.」子游於孔子曰:「夫子之言子之惠也,可得乎?」孔子曰:「惠在民而已矣.」子游曰:「民之德教,何翅施惠哉?」孔子曰:「夫子者,人之母也,能食之,弗能教也.」子游曰:「其事可言乎?」孔子曰:「子以所乘之冬涉者,是教也.」哀公於孔子曰:「二三大夫皆寡人使隆敬於高年,何也?」孔子曰:「君之及此言,天下之,唯哉.」公曰:「何也?其可得乎?」孔子曰:「昔者有虞氏德而尚,夏后氏爵而尚,殷人富而尚,周人而尚,虞夏殷周,天下之盛王也,未有年者焉.年者於天下久矣,次于事,是故朝廷同爵而尚,七十杖於朝,君席,八十不仕朝,君就之,而悌乎朝廷矣;其行也肩而不,不,斑白者不以其任於道路,而悌乎道路矣;居以而老不,不犯弱,不暴寡,而悌乎州巷矣;古之道,五十不甸役,禽隆之者,而悌乎狩矣;旅什伍,同爵尚,而悌乎旅矣.夫王之教,孝悌朝廷,行於道路,至於州巷,放於狩,循於旅,感以,死之而弗敢犯.」公曰:「善哉,寡人之,弗能成.」哀公於孔子曰:「寡人益不祥,信有之乎?」孔子曰:「不祥有五,而益不焉.夫人自益,身之不祥;老而取幼,家之不祥;而任不肖,之不祥;老者不教,幼者不,俗之不祥;人伏匿,愚者擅,天下不祥.不祥有五,益不焉.」孔子季,季之宰曰:「君使求假於田,特之乎?」季未言.孔子曰:「吾之君取於臣之取,於臣之,臣取於君之假,於君之.」季色然悟曰:「吾未此.」遂命其宰曰:「自今已,君有取之,一切不得言假也.」文言文翻译:孔子在齐国时,齐侯出去打猎,用旌旗招呼管理山泽的官吏虞人,虞人没来晋见,齐侯派人把他抓了起来。
孔子家语·正论解
《孔子家语·正论解》是《孔子家语》中的一篇,主要讲述了孔子对于当时社会上各种流派、观点的评论和态度。
孔子在这篇文章中强调了仁、义、礼、智等儒家思想的重要性,批评了道家、墨家等其他学派的缺点和错误,认为只有遵循儒家思想,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此外,孔子还对当时社会的道德沦丧、人心不古等不良现象进行了批评,认为这些都是违背儒家道德原则的。
同时,他也提出了自己对于治理国家、教育人民等方面的看法和建议,强调了教育和礼制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孔子家语·正论解》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文献之一,对于了解孔子的思想和观点,以及研究中国古代哲学、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孔子家语原文及注释
孔子家语原文及注释孔子家语原文及注释《孔子家语》是一本记载孔子言行的文集,由孔子的学生及后人整理而成。
这本书共收录了孔子的许多言论和教诲,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和道德指导。
以下是《孔子家语》中的一些原文及注释:1. 原文:“君子不器。
”注释:这句话是指真正的君子不会只注重外在的器物,而是更注重内在的品德和修养。
君子应该以道德和智慧来衡量一个人,而不是单纯地看他所拥有的财富和地位。
2. 原文:“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注释:这句话告诉我们,有智慧的人不会迷惑,有仁爱之心的人不会忧虑,有勇气的人不会害怕。
它强调了智慧、仁爱和勇气的重要性,认为这些品质是一个人成功和幸福的关键。
3. 原文:“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注释:这句话意味着我们不应该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而是应该担心自己对别人了解不足。
它提醒我们要注重与他人的交流和理解,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 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注释: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它告诉我们,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反复实践,我们可以获得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满足感。
5. 原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注释:这句话教导我们要虚心向他人学习。
它认为无论和任何人相处,我们都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一些东西,取长补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素质。
《孔子家语》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儒家学派。
这本书中的原文和注释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孔子的思想,还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实践的指导和启示,帮助我们在生活中做出明智的选择和正确的决策。
孔子家语文言文翻译
《孔子家语》又名《孔氏家语》,或简称《家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孔门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
下面请看店铺带来的孔子家语文言文翻译,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原文】孔子为鲁大司寇,有父子讼者,夫子同狴执之,(狴,狱牢也)三月不别,其父请止。
夫子赦之焉。
季孙闻之,不悦曰:“司寇欺余,曩告余曰,国家必先以孝,余今戮一不孝以教民孝,不亦可乎?而又赦,何哉?”冉有以告孔子,子喟然叹曰:“呜呼!上失其道,而杀其下,非理也。
不教以孝,而听其狱,是杀不辜。
三军大败,不可斩也。
狱犴不治,不可刑也。
何者?上教之不行,罪不在民故也。
夫慢令谨诛,贼也。
征敛无时,暴也。
不试责成,虐也。
政无此三者,然后刑可即也。
书云:“义刑义杀勿庸,以即汝心,惟曰未有慎事,言必教而后刑也。
”(庸用也,即就也。
刑教,皆当以义,勿用以就汝心之所安,当谨之。
自谓未有顺事,且陈道德以服之,以无刑杀,而后为顺。
是先教而后刑也)既陈道德以先服之,而犹不可,尚贤以劝之,又不可,即废之,又不可,而后以威惮之,若是三年,而百姓正矣。
其有邪民不从化者,然后待之以刑,则民咸知罪矣。
诗云:“天子是毗,俾民不迷。
”(毗辅也。
俾使也。
言师尹当毗辅天子,使民不迷)是以威厉而不试,刑错而不用。
今世则不然,乱其教,繁其刑,使民迷惑而陷焉,又从而制之,故刑弥繁,而盗不胜也。
夫三尺之限,空车不能登者,何哉?峻故也。
百仞之山,重载陟焉,何哉?陵迟故也。
(陵迟犹陂池也)今世俗之陵迟久矣,虽有刑法,民能勿踰乎?”【大意】孔夫子当鲁国大司冠时,有父子争讼于公堂,夫子就把他们关在一个监狱中,三个月不审讯,他的父亲请求终止诉讼。
夫子赦免他们了。
季孙听说这事后,不高兴了,说:“孔司寇欺骗了我,过去他告诉我说,国家必须以孝为先,我现在杀戮一个不孝的来教化使民孝顺,不是很好吗?而又赦免了他,为什么呢?”冉有把这话告诉了孔子,子长长的叹了一口气说:“唉!上层领导失去正道,而杀他的'下层人民,是没道理的。
《孔子家语》六本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六本原文及译文六本孔子曰:「行己有六本焉,然後為君子也.立身有義矣,而孝為本;喪紀有禮矣,而哀為本;戰陣有列矣,而勇為本;治政有理矣,而農為本;居國有道矣,而嗣為本;生財有時矣,而力為本.置本不固,無務農桑;親戚不悅,無務外交;事不終始,無務多業;記聞而言,無務多說;比近不安,無務求遠.是故反本修邇,君子之道也.」孔子曰:「良藥苦於口而利於病,忠言逆於耳而利於行.湯武以諤諤而昌,桀紂以唯唯而亡.君無爭臣,父無爭子,兄無爭弟,士無爭友,無其過者,未之有也.故曰:『君失之,臣得之.父失之,子得之.兄失之,弟得之.己失之,友得之.』是以國無危亡之兆,家無悖亂之惡,父子兄弟無失,而交友無絕也.」孔子見齊景公,公悅焉,請置廩丘之邑以為養.孔子辭而不受.入謂弟子曰:「吾聞君子賞功受賞,今吾言於齊君,君未之有行,而賜吾邑,其不知丘亦甚矣.」於是遂行.孔子在齊,舍於外館,景公造焉.賓主之辭既接,而左右白曰:「周使適至,言先王廟災.」景公覆問災何王之廟也.孔子曰:「此必釐王之廟.」公曰:「何以知之?」孔子曰:「『詩云:皇皇上天,其命不忒,天之以善,必報其德.』禍亦如之.夫釐王變文武之制,而作玄黃華麗之飾,宮室崇峻,輿馬奢侈,而弗可振也,故天殃所宜加其廟焉,以是占之為然.」公曰:「天何不殃其身,而加罰其廟也?」孔子曰:「蓋以文武故也.若殃其身,則文武之嗣,無乃殄平,故當殃其廟,以彰其過.」俄頃,左右報曰:「所災者,釐王廟也.」景公驚起,再拜曰:「善哉!聖人之智,過人遠矣.」子貢三年之喪畢,見於孔子.子曰:「與之琴,使之絃,侃侃而樂,作而曰:『先王制禮,弗敢過也.』」子曰:『君子也.』子貢曰:『閔子哀未盡.』夫子曰:『君子也.』子夏哀已盡,又曰:『君子也.』二者殊情而俱曰君子,賜也或敢問之.」孔子曰:「閔子哀未忘,能斷之以禮;子夏哀已盡,能引之及禮.雖均之君子,不亦可乎.」孔子曰:「無體之禮,敬也;無服之喪,哀也;無聲之樂,歡也.不言而信,不動而威,不施而仁.志夫鐘之音,怒而擊之則武,憂而擊之則悲,其志變者,聲亦隨之.故志誠感之,通於金石,而況人乎!」孔子見羅雀者所得,皆黃口小雀.夫子問之曰:「大雀獨不得,何也?」羅者曰:「大雀善驚而難得,黃口貪食而易得.黃口從大雀則不得,大雀從黃口亦不得.」孔子顧謂弟子曰:「善驚以遠害,利食而忘患,自其心矣,而以所從為禍福.故君子慎其所從,以長者之慮,則有全身之階,隨小者之戇,而有危亡之敗也.」孔子讀易至於損益,喟然而嘆.子夏避席問曰:「夫子何歎焉?」孔子曰:「夫自損者必有益之,自益者必有決之,吾是以歎也.」子曰:「然則學者不可以益乎?」子曰:「非道益之謂也.道彌益而身彌損.夫學者損其自多,以虛受人,故能成其滿博哉.天道成而必變,凡持滿而能久者,未嘗有也.故曰:『自賢者,天下之善言不得聞於耳矣.』昔堯治天下之位,猶允恭以持之,克讓以接下,是以千歲而益盛,迄今而逾彰;夏桀昆吾,自滿而極,亢意而不節,斬刈黎民如草芥焉,天下討之,如誅匹夫,是以千載而惡著,迄今而不滅.觀此,如行則讓長,不疾先,如在輿遇三人則下之,遇二人則式之,調其盈虛,不令自滿,所以能久也.」子夏曰:「商請志之,而終身奉行焉.」子路問於孔子曰:「請釋古之道,而行由之意可乎?」子曰:「不可.昔東夷之子,慕諸夏之禮,有女而寡,為內私婿.終身不嫁,嫁則不嫁矣,亦有貞節之義也.蒼梧嬈娶妻而美,讓與其兄,讓則讓矣,然非禮之讓矣.不慎其初,而悔其後,何嗟及矣.今汝欲舍古之道,行子之意,庸知子意不以是為非,以非為是乎?後雖欲悔,難哉.」曾子耘瓜,誤斬其根.曾皙怒建大杖以擊其背,曾子仆地而不知人,久之有頃,乃蘇,欣然而起,進於曾皙曰:「嚮也參得罪於大人,大人用力教,參得無疾乎.」退而就房,援琴而歌,欲令曾皙而聞之,知其體康也.孔子聞之而怒,告門弟子曰:「參來勿內.」曾參自以為無罪,使人請於孔子.子曰:「汝不聞乎,昔瞽瞍有子曰舜,舜之事瞽瞍,欲使之未嘗不在於側,索而殺之,未嘗可得,小棰則待過,大杖則逃走,故瞽瞍不犯不父之罪,而舜不失烝烝之孝,今參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既身死而陷父於不義,其不孝孰大焉?汝非天子之民也,殺天子之民,其罪奚若?」曾參聞之曰:「參罪大矣.」遂造孔子而謝過.荊公子行年十五而攝荊相事,孔子聞之,使人徃觀其為政焉.使者反曰:「視其朝清淨而少事,其堂上有五老焉,其廊下有二十壯士焉.」孔子曰:「合二十五人之智,以治天下,其固免矣,況荊乎?」子夏問於孔子曰:「顏回之為人奚若?」子曰:「回之信賢於丘.」曰:「子貢之為人奚若?」子曰:「賜之敏賢於丘.」曰:「子路之為人奚若?」子曰:「由之勇賢於丘.」曰:「子張之為人奚若?」子曰:「師之莊賢於丘.」子夏避席而問曰:「然則四子何為事先生?」子曰:「居,吾語汝,夫回能信而不能反,賜能敏而不能詘,由能勇而不能怯,師能莊而不能同,兼四子者之有以易吾弗與也,此其所以事吾而弗貳也.」孔子遊於泰山,見榮聲期,行乎郕之野,鹿裘帶索,瑟瑟而歌.孔子問曰:「先生所以為樂者,何也?」期對曰:「吾樂甚多,而至者三.天生萬物,唯人為貴,吾既得為人,是一樂也;男女之別,男尊女卑,故人以男為貴,吾既得為男,是二樂也;人生有不見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以行年九十五矣,是三樂也.貧者士之常,死者人之終,處常得終,當何憂哉.」孔子曰:「善哉!能自寬者也.」孔子曰:「回有君子之道四焉,強於行義、弱於受諫、怵於待祿、慎於治身.史?有男子之道三焉,不仕而敬上、不祀而敬鬼、直己而曲人.」曾子侍曰:「參昔常聞夫子三言而未之能行也,夫子見人之一善而忘其百非,是夫子之易事也;見人之有善若己有之,是夫子之不爭也;聞善必躬行之,然後導之,是夫子之能勞也.學夫子之三言而未能行,以自知終不及二子者也.」孔子曰:「吾死之後,則商也日益,賜也日損.」曾子曰:「何謂也?」子曰:「商也好與賢己者處,賜也好說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視其父,不知其人視其友,不知其君視其所使,不知其地視其草木.故曰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與處者焉.」曾子從孔子之齊,齊景公以下卿之禮聘曾子,曾子固辭.將行,晏子送之曰:「吾聞之君子遺人以財不若善言,今夫蘭本三年湛之以鹿酳,既成噉之,則易之匹馬,非蘭之本性也,所以湛者美矣,願子詳其所湛者,夫君子居必擇處,遊必擇方,仕必擇君,擇君所以求仕,擇方所以修道,遷風移俗者嗜慾移性,可不慎乎.」孔子聞之曰:「晏子之言,君子哉!依賢者固不困,依富者固不窮,馬蚿斬足而復行,何也?以其輔之者眾.」孔子曰:「與富貴而下人,何人不尊;以富貴而愛人,何人不親.發言不逆,可謂知言矣;言而眾嚮之,可謂知時矣.是故以富而能富人者,欲貧不可得也.以貴而能貴人者,欲賤不可得也;以達而能達人者,欲窮不可得也.」孔子曰:「中人之情也,有餘則侈,不足則儉,無禁則淫,無度則逸,從欲則敗.是故鞭朴之子,不從父之教,刑戮之民,不從君之令,此言疾之難忍,急之難行也.故君子不急斷,不急制,使飲食有量,衣服有節,宮室有度,畜積有數,車器有限,所以防亂之原也.夫度量不可明,是中人所由之令.」孔子曰:「巧而好度,必攻;勇而好問,必勝;智而好謀,必成.以愚者反之,是以非其人告之弗聽.非其地,樹之弗生.得其人,如聚砂而雨之;非其人,如會聾而鼓之.夫處重擅寵,專事妒賢,愚者之情也,位高則危,任重則崩,可立而待.」孔子曰:「舟非水不行,水入舟則沒;君非民不治,民犯上則傾.是故君子不可不嚴也,小人不可不整一也.」齊高庭問於孔子曰:「庭不曠山,不直地,衣穰而提贄,精氣以問事君子之道,願夫子告之.」孔子曰:「貞以幹之,敬以輔之,施仁無倦,見君子則舉之,見小人則退之.去汝惡心而忠與之,效其行,修其禮,千里之外,親如兄弟.行不效,禮不修,則對門不汝通矣,夫終日言,不遺己之憂,終日行不遺己之患,唯智者能之.故自修者必恐懼以除患,恭儉以避難者也.終身為善,一言則敗之,可不慎乎.」译文孔子说:“立身行事有六个根本,然后才能成为君子。
孔子家语原文与解析
孔子家语原文与解析孔子家语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瑰宝,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一。
本文将带领读者一同探索孔子家语的原文和解析,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智慧和思想。
一、《孔子家语》原文《孔子家语》是孔子的学生及后继者们整理而成的一部书,记录了孔子言行和他对人生、道德、政治等重要议题的思考。
下面是《孔子家语》中的一段原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句话是孔子家语中的经典之一,意思是说,无论三个人一起行走,必定有人可以成为我的老师。
从中我可以选择他们身上的优点来学习,而他们身上的缺点和错误则可以引起我对自己的反思,通过改正自己来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二、《孔子家语》解析1. 孔子家语的创作背景:《孔子家语》是由孔子的学生及后继者整理而成的,反映了孔子的学说和思想。
孔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思想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家语》正是记录了他的言行和思考,被后人奉为经典之作。
2. 孔子家语的思想核心:《孔子家语》的思想核心是亲仁治国,强调了仁爱、道德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例如上面提到的那句话中,孔子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通过选择师承来提升自身道德修养的方式。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不论是优点还是缺点,都可以成为我们心灵成长的养分。
3. 孔子家语的时代意义:《孔子家语》不仅仅是一部记录孔子言行的经典之作,更是一部具有深刻时代意义的文化瑰宝。
孔子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诸侯割据、社会不稳定,人们思考生活的意义和意义寻求道德准则的需求日益迫切。
孔子的思想给予了中国古代社会以强大的凝聚力和道德向导,为后世不断追求进步和改善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
4. 孔子家语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孔子家语中的智慧和思想不仅适用于古代社会,也对现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
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环境中,都要保持虚心学习的态度,从他人身上汲取智慧和经验。
而「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告诫我们要善于选择我们的榜样,从优秀的人身上学习并致力于不断改正自身的错误。
《孔子家语》全集、原文注释译文!
《孔子家语》全集、原文注释译文!展开全文《孔子家语》又名《孔氏家语》,或简称《家语》,儒家类著作。
原书二十七卷,今本为十卷,共四十四篇。
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孔门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
今传本《孔子家语》共十卷四十四篇,魏王肃注,书后附有王肃序和《后序》。
过去因为疑古派的非难历代前人多认为是伪书,随着近代简帛文献的出土证明,确信为先秦旧籍,《孔子家语》的真实性与文献价值越来越为学界所重视。
宋儒重视心性之学,重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但与这'四书'相比,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内容上,《孔子家语》都要高出很多。
由《家语》的成书特征所决定,该书对于全面研究和准确把握早期儒学更有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该书完全可以当得上'儒学第一书'的地位。
孔子家语.卷一始诛第二【原文】孔子为鲁司寇[1],摄行相事,有喜色。
仲由问曰:'由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今夫子得位而喜,何也?'孔子曰:'然,有是言也。
不日'乐以贵下人’乎?'于是朝政七日而诛乱政大夫少正卯[2],戮之于两观之下,尸于朝三日[3]。
子贡进曰:'夫少正卯,鲁之闻人也。
今夫子为政而始诛之,或者为失乎?'孔子曰:'居[4],吾语汝以其故。
天下有大恶者五,而窃盗不与焉。
一曰心逆而险,二曰行僻而坚[5],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6],五曰顺非而泽。
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免君子之诛,而少正卯皆兼有之。
其居处足以撮徒成党[7],其谈说足以饰褒莹众,其强御足以反是独立[8],此乃人之奸雄者也,不可以不除。
夫殷汤诛尹谐,文王诛潘正[9],周公诛管蔡,太公诛华士[10],管仲诛付乙,子产诛史何[11],是此七子皆异世而同诛者,以七子异世而同恶,故不可赦也。
《诗》云:'忧心悄悄[12],愠于群小。
’小人成群,斯足忧矣。
'【注释】[1]司寇:主管刑狱的官。
《孔子家语》正论解原文及译文
《孔子家语》正论解原文及译文孔子在齊,齊侯出田,招虞人以旌不進,公使執之對曰:「昔先君之田也,旌以招大夫,弓以招士,皮冠以招虞人,臣不見皮冠,故不敢進,乃舍之.」孔子聞之曰:「善哉守道不如守官,君子韙之.」齊國師伐魯,季康子使冉求率左師禦之,樊遲為右,非不能也,不信子,請三刻而踰之,如之,眾從之,師入齊軍,齊軍遁,冉有用戈,故能入焉.孔子聞之曰:「義也.」既戰,季孫謂冉有曰:「子之於戰,學之乎?性達之乎?」對曰:「學之.」季孫曰:「從事孔子,惡乎學?」冉有曰:「即學之孔子也.夫孔子者,大聖無不該,文武並用、兼通,求也適聞其戰法,猶未之詳也.」季孫悅,樊遲以告孔子.孔子曰:「季孫於是乎可謂悅人之有能矣.」南容說仲孫何忌既除喪,而昭公在外,未之命也.定公即位,乃命之,辭曰:「先臣有遺命焉,曰:『夫禮,人之幹也,非禮則無以立.』囑家老使命二臣,必事孔子而學禮,以定其位.」公許之.二子學於孔子.孔子曰:「能補過者,君子也.詩云,君子是則是傚,孟僖子可則傚矣,懲己所病,以誨其嗣,大雅所謂詒厥孫謀,以燕翼子,是類也夫.」衛孫文子得罪於獻公,居戚,公卒未葬,文子擊鐘焉.延陵季子適晉,過戚聞之曰:「異哉!夫子之在此,猶燕子巢于幕也,懼猶未也,又何樂焉?君又在殯,可乎?」文子於是終身不聽琴瑟.孔子聞之曰:「季子能以義正人,文子能克己服義,可謂善改矣.」孔子覽晉志,晉趙穿殺靈公,趙盾亡,未及山而還,史書趙盾弒君.盾曰:「不然.」史曰:「子為正卿,亡不出境,返不討賊,非子而誰.」盾曰:「嗚呼!我之懷矣,自詒伊戚,其我之謂乎!」孔子嘆曰:「董狐,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趙宣子,古之良大夫也,為法受惡,惜也越境乃免.」鄭伐陳,入之,使子產獻捷于晉,晉人問陳之罪焉.子產對曰:「陳亡周之大德,介恃楚眾,馮陵弊邑,是以有徃年之告.未獲命,則又有東門之役.當陳隧者,井h木刊,弊邑大懼,天誘其裏,啟弊邑心,知其罪,校首於我,用敢獻功.」晉人曰:「何故侵小?」對曰:「先王之命,惟罪所在,各致其辟,且昔天子一圻,列國一同,自是以衰,周之制也.今大國多數圻矣,若無侵小,何以至焉.」晉人曰:「其辭順.」孔子聞之,謂子貢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誰知其志,言之無文,行之不遠.晉為鄭伯入陳,非文辭不為功,小子慎哉.」楚靈王汰侈,右尹子革侍坐,左史倚相趨而過,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視之,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對曰:「夫良史者,記君之過,揚君之善,而此子以潤辭為官,不可為良史.」曰:「臣又乃嘗聞焉,昔周穆王欲肆其心,將過行天下,使皆有車轍,並馬跡焉,祭公謀父作祚昭,以止王心,王是以獲殆於文官,臣聞其詩焉,而弗知,若問遠焉,其焉能知.」王曰:「子能乎?」對曰:「能,其詩曰:『祈昭之愔愔乎,式昭德音,思我王度,式如玉,式如金,刑民之力,而無有醉飽之心.』」靈王揖而入,饋不食,寢不寐,數日則固不能勝其情,以及於難.孔子讀其志曰:「古者有志,克己復禮為仁,信善哉,楚靈王若能如是,豈期辱於乾谿,子革之非左史,所以風也,稱詩以諫,順哉.」叔孫穆子,避難奔齊,宿於庚宗之邑,庚宗寡婦通焉而生牛,穆子返魯,以牛為內豎,相家,牛讒叔孫二人殺之,叔孫有病,牛不通其饋,不食而死,牛遂輔叔孫庶子昭而立之.昭子既立朝,其家眾曰:「豎牛禍叔孫氏,使亂大從,殺適立庶,又被其邑,以求舍罪,罪莫大焉,必速殺之.」遂殺豎牛.孔子曰:「叔孫昭子不勞,不可能也.周任有言曰:『為政者不賞私勞,不罰私怨.』詩云:『有覺德行,四國順之.』昭子有焉.」晉邢侯與雍子爭田,叔魚攝理,罪在雍子,雍子納其女於叔魚,叔魚弊獄邢侯,邢侯怒殺叔魚與雍子於朝.韓宣子問罪於叔向,叔向曰:「三姦同坐,施生戮死可也.雍子自知其罪,而賂以置直鮒也,鬻獄邢侯專殺其罪一也.己惡而掠美為昏,貪以敗官為默,殺人不忌為賊.夏書曰:『昏默賊,殺,咎陶之刑也.』請從之.」乃施邢侯,而尸雍子叔魚於市.孔子曰:「叔向古之遺直也.治國制刑,不隱於親,三數叔魚之罪不為末,或曰義,可謂直矣.平丘之會,數其賄也,以寬衛國,晉不為暴;歸魯季孫,稱其詐也,以寬魯國,晉不為虐;邢侯之獄,言其貪也,以正刑書,晉不為頗.三言而除三惡,加三利,殺親益榮,由義也夫.」鄭有鄉校,鄉校之士,非論執政,鬷明欲毀鄉校.子產曰:「何以毀為也?夫人朝夕退而遊焉,以議執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否者,吾則改之.若之何其毀也.我聞忠言以損怨,不聞立威以防怨,防怨猶防水也,大決所犯,傷人必多,吾弗克救也,不如小決使導之,不如吾所聞而藥之.」孔子聞是言也,曰:「吾以是觀之,人謂子產不仁,吾不信也.」晉平公會諸侯于平丘,齊侯及盟,鄭子產爭貢賦之所承,曰:「昔日天子班貢輕重,以列尊卑,貢,周之制也,卑而貢重者甸服,鄭伯男南也,而使從公侯之貢,懼弗給也,敢以為請,自日中爭之,以至于昏.」晉人許之.孔子曰:「子產於是行也,是以為國基也.詩云:『樂只君子,邦家之基.』子產,君子之於樂者,且曰合諸侯而藝貢事,禮也.」鄭子產有疾,謂子太叔曰:「我死,子必為政,唯有德者能以寬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鮮死焉;水濡弱,民狎而翫之,則多死焉,故寬難.」子產卒,子太叔為政,不忍猛而寬,鄭國多掠盜.太叔悔之曰:「吾早從夫子,必不及此.」孔子聞之曰:「善哉!政寬則民慢,慢則糾於猛,猛則民殘,民殘則施之以寬,寬以濟猛,猛以濟寬,寬猛相濟,政是以和.詩曰:『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施之以寬,毋縱詭隨,以謹無良,式遏寇虐,慘不畏明,糾之以猛也,柔遠能邇,以定我王,平之以和也.」又曰:「不競不絿,不剛不柔,布政優優,百祿是遒,和之至也.」子產之卒也,孔子聞之,出涕曰:「古之遺愛.」孔子適齊,過泰山之側,有婦人哭於野者而哀,夫子式而聽之曰:「此哀一似重有憂者.」使子貢徃問之.而曰:「昔舅死於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子貢曰:「何不去乎?」婦人曰:「無苛政.」子貢以告孔子.子曰:「小子識之,苛政猛於暴虎.」晉魏獻子為政,分祁氏及羊舌氏之田,荀櫟滅,以賞諸大夫,及其子成,皆以賢舉也.又將賈辛曰:「今汝有力於王室,吾是以舉汝,行乎敬之哉,毋墮乃力.」孔子聞之曰:「魏子之舉也,近不失親,遠不失舉,可謂美矣.」又聞其命賈辛以為忠.詩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忠也.魏子之舉也,義其命也.忠其長有後於晉國乎.趙簡子賦晉國一鼓鐘,以鑄刑鼎,著范宣子所為刑書.孔子曰:「晉其亡乎,失其度矣.夫晉國將守唐叔之所受法度,以經緯其民者也.卿大夫以序守之,民是以能遵其道而守其業,貴賤不愆,所謂度也.文公是以作執秩之官,為被廬之法,以為盟主.今棄此度也,而為刑鼎,銘在鼎矣,何以尊貴?何業之守也?貴賤無序,何以為國?且夫宣子之刑,夷之蒐也,晉國亂制,若之何其為法乎.」楚昭王有疾,卜曰:「河神為祟.」王弗祭,大夫請祭諸郊.王曰:「三代命祀,祭不越望,江漢沮漳,楚之望也,禍福之至,不是過乎,不穀雖不德,河非所獲罪也.」遂不祭.孔子曰:「楚昭王知大道矣,其不失國也宜哉.夏書曰:『維彼陶唐,率彼天常,在此冀方,今失厥道,亂其紀綱,乃滅而亡.』」又曰:「允出茲在茲,由己率常可矣.」衛孔文子使太叔疾出其妻,而以其女妻之,疾誘其初妻之娣,為之立宮,與文子女,如二妻之禮.文子怒將攻之.孔子舍璩伯玉之家,文子就而訪焉.孔子曰:「簠簋之事,則嘗聞學之矣,兵甲之事,未之聞也.」退而命駕而行曰:「鳥則擇木,木豈能擇鳥乎?」文子遽自止之曰:「圉也豈敢度其私哉?亦訪衛國之難也.」將止,會季康子問冉求之戰,冉求既對之,又曰:「夫子播之百姓,質諸鬼神,而無憾,用之則有名.」康子言於哀公,以幣迎孔子曰:「人之於冉求信之矣,將大用之.」齊陳恆弒其簡公,孔子聞之,三日沐浴而適朝,告於哀公曰:「陳恆弒其君,請伐之.」公弗許,三請,公曰:「魯為齊弱久矣,子之伐也,將若之何?」對曰:「陳恆弒其君,民之不與者半,以魯之眾,加齊之半,可克也.」公曰:「子告季氏.」孔子辭,退而告人曰:「以吾從大夫之後,吾不敢不告也.」子張問曰:「書云,高宗三年不言,言乃雍,有諸?」孔子曰:「胡為其不然也.古者天子崩,則世子委政於冢宰三年,成湯既沒,太甲聽於伊尹,武王既喪,成王聽於周公,其義一也.」衛孫桓子侵齊,遇敗焉,齊人乘之,執新築大夫,仲叔于奚以其眾救桓子,桓子乃免.衛人以邑賞仲叔于奚,于奚辭,請曲懸之樂,繁纓以朝,許之,書在三官.子路仕衛,見其故,以訪孔子.孔子曰:「惜也不如多與之邑,惟器與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名以出信,信以守器,器以藏禮,禮以行義,義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節也.若以假人,與人政也,政亡,則國家從之,不可止也.」公父文伯之母,紡績不解.文伯諫焉.其母曰:「古者王后親織玄紞,公侯之夫人加之紘綖,卿之內子為大帶,命婦成祭服,列士之妻,加之以朝服,自庶士已下,各衣其夫,社而賦事,烝而獻功,男女紡績,愆則有辟,聖王之制也,今我寡也,爾又在位,朝夕恪勤,猶恐忘先人之業,況有怠墮,其何以避辟?」孔子聞之曰:「弟子志之,季氏之婦,可謂不過矣.」樊遲問於孔子曰:「鮑牽事齊君,執政不撓,可謂忠矣,而君刖之,其為至闇乎?」孔子曰:「古之士者,國有道則盡忠以輔之,國無道則退身以避之.今鮑疾子食於淫亂之朝,不量主之明暗,以受大刖,是智之不如葵,葵猶能衛其足.」季康子欲以一井田出法賦焉,使訪孔子.子曰:「丘弗識也.」冉有三發卒曰:「子為國老,待子而行,若之何子之不言?」孔子不對而私於冉有曰:「求,汝來,汝弗聞乎,先王制土,藉田以力,而底其遠近;賦里以入,而量其無有;任力以夫,而議其老幼.於是鰥寡孤疾老者,軍旅之出,則徵之,無則已.其歲收,田一井出獲禾秉,缶米芻藁不是過,先王以為之足,君子之行,必度於禮,施取其厚,事舉其中,歛從其薄,若是其已,丘亦足矣.不度於禮,而貪冒無厭,則雖賦田,將有不足.且子孫若以行之而取法,則有周公之典在.若欲犯法,則苟行之,又何訪焉.」子游問於孔子曰:「夫子之極言子產之惠也,可得聞乎?」孔子曰:「惠在愛民而已矣.」子游曰:「愛民謂之德教,何翅施惠哉?」孔子曰:「夫子產者,猶眾人之母也,能食之,弗能教也.」子游曰:「其事可言乎?」孔子曰:「子產以所乘之輿濟冬涉者,是愛無教也.」哀公問於孔子曰:「二三大夫皆勸寡人使隆敬於高年,何也?」孔子對曰:「君之及此言,將天下實賴之,豈唯魯哉.」公曰:「何也?其義可得聞乎?」孔子曰:「昔者有虞氏貴德而尚齒,夏后氏貴爵而尚齒,殷人貴富而尚齒,周人貴親而尚齒,虞夏殷周,天下之盛王也,未有遺年者焉.年者貴於天下久矣,次于事親,是故朝廷同爵而尚齒,七十杖於朝,君問則席,八十則不仕朝,君問則就之,而悌達乎朝廷矣;其行也肩而不並,不錯則隨,斑白者不以其任於道路,而悌達乎道路矣;居鄉以齒而老窮不匱,強不犯弱,眾不暴寡,而悌達乎州巷矣;古之道,五十不為甸役,頒禽隆之長者,而悌達乎蒐狩矣;軍旅什伍,同爵則尚齒,而悌達乎軍旅矣.夫聖王之教,孝悌發諸朝廷,行於道路,至於州巷,放於蒐狩,循於軍旅,則眾感以義,死之而弗敢犯.」公曰:「善哉,寡人雖聞之,弗能成.」哀公問於孔子曰:「寡人聞東益不祥,信有之乎?」孔子曰:「不祥有五,而東益不與焉.夫損人自益,身之不祥;棄老而取幼,家之不祥;擇賢而任不肖,國之不祥;老者不教,幼者不學,俗之不祥;聖人伏匿,愚者擅權,天下不祥.不祥有五,東益不與焉.」孔子適季孫,季孫之宰謁曰:「君使求假於田,特與之乎?」季孫未言.孔子曰:「吾聞之君取於臣謂之取,與於臣謂之賜,臣取於君謂之假,與於君謂之獻.」季孫色然悟曰:「吾誠未達此義.」遂命其宰曰:「自今已徃,君有取之,一切不得復言假也.」孔子在齐国时,齐侯出去打猎,用旌旗招呼管理山泽的官吏虞人,虞人没来晋见,齐侯派人把他抓了起来。
《孔子家语》翻译
《孔子家语》翻译孔子厄于陈蔡,从者七日不食.子贡以所赍货,窃犯围而出,告籴于野人,得米一石焉,颜回仲由炊之于壤屋之下,有埃墨堕饭中,颜回取而食之,子贡自井望见之,不悦,以为窃食也.入问孔子曰:“仁人廉士,穷改节乎?”孔子曰:“改节即何称于仁义哉?”子贡曰:“若回也,其不改节乎?”子曰:“然.”子贡以所饭告孔子.子曰:“吾信回之为仁久矣,虽汝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汝止,吾将问之.”召颜回曰:“畴昔予梦见先人,岂或启佑我哉?子炊而进饭,吾将进焉.”对曰:“向有埃墨堕饭中,欲置之则不洁,欲弃之则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孔子曰:“然乎,吾亦食之.”颜回出,孔子顾谓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乃服之这段记载于《孔子家语•在厄》,意思是:孔子在陈蔡被困住了,随从的人七天没吃东西。
子贡怀揣着他所携带的一些财物,偷偷越过围截的人溜了出去,向乡民换回了一石米。
颜回、仲由在破房子里烧饭,有点儿黑灰掉到饭里,颜回拿出来吃了。
子贡从井边望见了这情景,很不高兴,以为颜回偷吃饭。
就进去问孔子:“仁德而有操守的人穷困了会改变名节吗?”孔子说:“改变了名节怎么还称得上仁义之士呢?”子贡问:“像颜回这样的人,他不会改变名节吗?”孔子说:“是的。
”子贡就把颜回偷偷吃饭的事告诉孔子,孔子说:“我相信颜回是仁义之士已经很久了。
虽然你说了方才那些情况,不能因此而怀疑他,他那样做一定有缘故。
你别动,我去问他。
”孔子叫颜回进来说:“以前我曾梦见祖先,这难道是祖先在上天开导我们,保佑我们吗?你快煮好饭,我要献饭祭祖。
”颜回说:“刚才有点儿黑灰掉到饭里,我想不管它,那么饭就不干净了;想扔掉那些饭,太可惜了,我就拿出来吃了,不能用这种饭祭祖啊。
”孔子说:“这样的话,是我也会吃掉它。
”颜回出去后,孔子环顾对学生们说:“我相信颜回,不只今天(已经很久了)。
”弟子们由此叹服颜回。
【杂感】这个小故事,说明了两点:诚信(已经吃过的食物不能用来祭祀了),“眼见的事实”(颜回吃饭)非“想象的事实”(饿得偷吃)。
《孔子家语》原文、注释、译文
《孔子家语》原文、注释、译文
《孔子家语》又名《孔氏家语》,或简称《家语》,汉族儒家类著作。
原书二十七卷,久佚。
今本为三国魏王肃伪作,十卷,共四十四篇。
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孔门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
今传本《孔子家语》共十卷四十四篇,魏王肃注,书后附有王肃序和《后序》。
《后序》实际上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内容以孔安国语气所写,一般称之为《孔安国序》,后半部分内容为安国以后人所写,故称之为《后孔安国序》,其中收有孔安国的孙子孔衍关于《家语》的《奏言》。
卷一相鲁第一
卷一始诛第二
卷一王言解第三
卷一大婚解第四
卷一儒行解第五
卷一问礼第六
卷一五仪解第七
卷二致思第八
卷二三恕第九
卷二好生第十
卷三观周第十一
卷三弟子行第十二卷三贤君第十三
卷三辩政第十四
卷四六本第十五
卷四辩物第十六
卷四哀公问政第十七卷五颜回第十八
卷五子路初见第十九卷五在厄第二十
卷五入官第二十一卷五困誓第二十二卷五五帝德第二十三卷六五帝第二十四卷六执辔第二十五卷六本命解第二十六
卷六论礼第二十七
卷七观乡射第二十八
卷七郊问第二十九
卷七五刑解第三十
卷七刑政第三十一
卷七礼运第三十二
卷八冠颂第三十三
卷八庙制第三十四
卷八辩乐解第三十五
卷八问玉第三十六
卷八屈节解第三十七
卷九七十二弟子解第三十八卷九本姓解第三十九。
孔子研究第一书《孔子家语》全集,原文注释译文!卷五子路初见
孔子研究第一书《孔子家语》全集,原文注释译文!卷五子路初见《孔子家语》又名《孔氏家语》,或简称《家语》,儒家类著作。
原书二十七卷,今本为十卷,共四十四篇。
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孔门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
今传本《孔子家语》共十卷四十四篇,魏王肃注,书后附有王肃序和《后序》。
过去因为疑古派的非难历代前人多认为是伪书,随着近代简帛文献的出土证明,确信为先秦旧籍,《孔子家语》的真实性与文献价值越来越为学界所重视。
宋儒重视心性之学,重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但与这"四书"相比,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内容上,《孔子家语》都要高出很多。
由《家语》的成书特征所决定,该书对于全面研究和准确把握早期儒学更有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该书完全可以当得上"儒学第一书"的地位。
孔子家语卷五子路初见第十九子路初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
”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哉?”子路曰:“学岂益哉也?”孔子曰:“夫人君而无谏臣则失正,士而无教友则失听。
御狂马不释策①,操弓不反檠②。
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
受学重问,孰不顺成?毁仁恶士,必近于刑。
君子不可不学。
”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③。
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孔子曰:“栝而羽之④,镞而砺之⑤,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再拜曰:“敬而受教。
”【注释】①不释策:不放下马鞭子。
旧注:“御狂马者不得释棰策也。
”②操弓不反檠(qíng):正在拉开的弓箭不能用檠来校正。
檠:校正弓的器具。
弓不反于檠,然后可持也。
③达于犀革:射穿犀牛皮。
④栝(guā)而羽之:给箭栝装上箭羽。
⑤镞(zú)而砺之:装上磨锋利的箭头。
【译文】子路初次拜见孔子,孔子说:“你有什么爱好?”子路回答说:“我喜欢长剑。
”孔子说:“我不是问你这个。
我是说以你的能力,再加上努力学习,谁能赶得上你呢!”子路说:“学习真的有用吗?”孔子说:“国君如果没有敢谏的臣子就会失去正道,读书人没有敢指正问题的朋友就听不到善意的批评。
《孔子家语》含注解译文
《孔子家语》含注解译文孔子家语.卷一相鲁第一【原文】孔子初仕,为中都宰[1]。
制为养生送死之节,长幼异食,强弱异任,男女别涂,路无拾遗,器不雕伪。
为四寸之棺,五寸之椁[2],因丘陵为坟,不封、不树。
行之一年,而西方之诸侯则焉。
定公[3]谓孔子曰:"学子此法以治鲁国,何如?"孔子对曰:"虽天下可乎,何但鲁国而已哉!"于是二年,定公以为司空,乃别五土之性[4],而物各得其所生之宜,咸得厥所。
先时,季氏葬昭公于墓道之南,孔子沟而合诸墓焉[5]。
谓季桓子曰:"贬君以彰己罪,非礼也。
今合之,所以掩夫子之不臣。
"由司空为鲁大司寇[6],设法而不用,无奸民。
【注释】[1]中都:鲁邑,在今山东省汶上县西。
宰:一邑长官。
[2]椁:棺木有二重,里面称棺,外面称椁。
[3]定公:鲁国国君,名姬宋,定公是谥号。
[4]五土之性:旧注:"一曰山林,二曰川泽,三曰丘陵,四曰坟衍,五曰原隰。
"坟衍指肥沃平旷的土地。
原隰指广平低湿之地。
[5]沟:挖沟。
合诸墓:表示同一墓域。
[6]大司寇:主管刑狱的官,为六卿之一。
【译文】孔子刚做官时,担任中都邑的邑宰。
他制定了使老百姓生有保障、死得安葬的制度,提倡按照年纪的长幼吃不同的食物,根据能力的大小承担不同的任务,男女走路各走一边,在道路上遗失的东西没人拾取据为己有,器物不求浮华雕饰。
死人装殓,棺木厚四寸、椁木厚五寸,依傍丘陵修墓,不建高大的坟,不在墓地周围种植松柏。
这样的制度施行一年之后,西方各诸侯国都纷纷效法。
鲁定公对孔子说:"学习您的施政方法来治理鲁国,您看怎么样?"孔子回答说:"就是天下也足以治理好,岂只是治理好鲁国呢!"这样实施了两年,鲁定公任命孔子做了司空。
孔子根据土地的性质,把它们分为山林、川泽、丘陵、高地、沼泽五类,各种作物都种植在适宜的环境里,都得到了很好的生长。
《孔子家语》原文译文(八)
《孔子家语》原文译文(八)《孔子家语》又名《孔氏家语》,或简称《家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孔门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
近代简帛文献的出土证明,其文献价值越来越为学术界所重视。
宋儒重视心性之学,重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但与这'四书'相比,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内容上,《孔子家语》都要高出很多。
由《家语》的成书特征所决定,该书对于全面研究和准确把握早期儒学更有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该书完全可以当得上'儒学第一书'的地位。
入官【原文】子張問入官於孔子.孔子曰:「安身取譽為難.」子張曰:「為之如何?」孔子曰:「己有善勿專,教不能勿怠,已過勿發,失言勿掎,不善勿遂,行事勿留,君子入官,有此六者,則身安譽至而政從矣.且夫忿數者,官獄所由生也;距諫者,慮之所以塞也;慢易者,禮之所以失也;怠惰者,時之所以後也;奢侈者,財之所以不足也;專獨者,事之所以不成也.君子入官,除此六者,則身安譽至而政從矣.故君子南面臨官,大域之中而公治之,精智而略行之,合是忠信,考是大倫,存是美惡,進是利而除是害,無求其報焉,而民之情可得也.夫臨之無抗民之惡,勝之無犯民之言,量之無佼民之辭,養之無擾於其時,愛之無寬於刑法,若此,則身安譽至而民得也.君子以臨官所見則罔,故明不可蔽也,所求於邇,故不劳而得也,所以治者約,故不用眾而譽立,凡法象在內,故法不遠而源泉不竭.是以天下積而本不寡,短長得其量,人志治而不亂,政德貫乎心,藏乎志,形乎色,發乎聲,若此而身安譽至民咸自治矣.是故臨官不治則亂,亂生則爭之者至,爭之至又於亂,明君必寬裕以容其民,慈愛優柔之,而民自得矣.行者,政之始也,說者,情之導也,善政行易而民不怨,言調說和則民不變,法在身則民象,明在己則民顯之.若乃供己而不節,則財利之生者微矣,貪以不得,則善政必簡矣,苟以亂之,則善言必不聽也.詳以納之,則規諫日至,言之善者,在所日聞,行之善者,在所能為.故君上者,民之儀也,有司執政者,民之表也,邇臣便僻者,群僕之倫也.故仪不正則民失,表不端則百姓亂,邇臣便僻,則群臣汙矣.是以人主不可不敬乎三倫,君子修身反道,察里言而服之,則身安譽至,終始在焉.故夫女子必自擇絲麻,良工必自擇貌材,賢君必自擇左右,勞於取人,佚於治事,君子欲譽,則必謹其左右.為上者譬如緣木焉,務高而畏下滋甚,六馬之乖離,必於四達之交衢,萬民之叛道,必於君上之失政.上者尊嚴而危,民者卑賤而神,愛之則存,惡之則亡,長民者必明此之要.故南面臨官,貴而不驕,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圖末,修事而能建業,久居而不滯,情近而暢乎遠,察一物而貫乎多,治一物而萬物不能亂者,以身本者也.君子蒞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達諸民之情,既知其性,又習其情,然後民乃從命矣.故世舉則民親之,政均則民無怨,故君子蒞民,不臨以高,不導以遠,不責民之所不為,不強民之所不能.以明王之功,不因其情,則民嚴而不迎,篤之以累年之業,不因其力,則民引而不從,若責民所不為,強民所不能,則民疾,疾則僻矣.古者聖主冕而前旒,所以蔽明也,紘紞充耳,所以掩聰也,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枉而直之,使自得之,优而柔之,使自求之,揆而度之,使自索之,民有小罪,必求其善,以赦其過,民有大罪,必原其故,以仁輔化,如有死罪,其使之生,則善也.是以上下親而不離,道化流而不蘊,故德者政之始也,政不和則民不從其教矣,不從教,則民不習,不習則不可得而使也.君子欲言之見信也,莫善乎先虛其內,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以身先之,欲民之速服也,莫善乎以道御之.故雖服必強,自非忠信,則無可以取親於百姓者矣,內外不相應,則無已取信於庶民者矣.此治民之至道矣,入官之大統矣.」子張既聞孔子斯言,遂退而記之.【译文】子张向孔子询问做官的事。
孔子家语的原文和译文
孔子家语的原文和译文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孔子家语》是《论语》中的一部分,记录了孔子的言行。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孔子家语》的原文和译文,并分析其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
《孔子家语》原文如下:孔子曰:“君子受人之言言,与人为善善,柔以得之,强以时之,知之要之。
毋回,毋仇,毋怨而怒。
”孔子说:“君子接受他人的言语,对他人善良,柔软地去取得,强硬地去处理,认识并掌握要领。
不要执迷于过去,不要与人结仇,不要因怀恨而生气。
”从上述原文和译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家语》强调了君子的品德和行为准则。
君子需要接受他人的言语,虚心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这体现了谦卑、包容和尊重他人的品质。
君子应当与人为善,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这体现了孔子的仁爱和同情心。
君子要柔以得之,强以时之,即在处理事务时要柔软、有耐心,但也要有决断力和果断行动。
这既展现了君子的宽宏大量,又体现了他的果决和果断。
孔子还强调了君子要认识要领,不要迷失在细枝末节中,要把握事情的关键点,这体现了孔子的智慧和理性思维。
君子要避免回头、结仇、心存怨恨而生气,保持宽容、仁爱和善良的态度,这样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
《孔子家语》强调了君子的品德修养和行为规范,为人们提供了做人做事的准则和方向。
通过学习《孔子家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孔子的思想和智慧,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实现人格的完善和提升。
希望大家能够深入研究《孔子家语》,领悟其中的深意,指导自己的人生行为,实现自我提升和完善。
【这篇文章中的原文和译文性质,可以帮助您更好地进行参考】。
第二篇示例:《孔子家语》是一本记载孔子言行的书籍,最早记载在《论语》中。
本文将介绍《孔子家语》的原文和译文,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孔子的思想和教诲。
原文:孔子曰:夫吾道一以贯之,何曾之为?吾言一以谆之,何曾之过?汝曹敢不威不怒而亦谏!汝曹敢不疾不徐而亦谏!译文:孔子说:我一直遵循着一条道路,从未偏离过。
我说话一直都很谨慎,从未失言过。
孔子研究第一书《孔子家语》全集,原文注释译文!卷一王言解第三
孔子研究第一书《孔子家语》全集,原文注释译文!卷一王言解第三《孔子家语》又名《孔氏家语》,或简称《家语》,儒家类著作。
原书二十七卷,今本为十卷,共四十四篇。
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孔门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
今传本《孔子家语》共十卷四十四篇,魏王肃注,书后附有王肃序和《后序》。
过去因为疑古派的非难历代前人多认为是伪书,随着近代简帛文献的出土证明,确信为先秦旧籍,《孔子家语》的真实性与文献价值越来越为学界所重视。
宋儒重视心性之学,重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但与这'四书'相比,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内容上,《孔子家语》都要高出很多。
由《家语》的成书特征所决定,该书对于全面研究和准确把握早期儒学更有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该书完全可以当得上'儒学第一书'的地位。
孔子家语.卷一王言解第三【原文】孔子闲居,曾参侍[1]。
孔子曰:'参乎,今之君子,唯士与大夫之言可闻也。
至于君子之言者,希也。
於乎!吾以王言之,其不出户牖[2]而化天下。
'曾子起,下席而对曰:'敢问何谓王之言?'孔子不应。
曾子曰:'侍夫子之闲也难,是以敢问。
'孔子又不应。
曾子肃然而惧,抠[3]衣而退,负席而立。
有顷,孔子叹息,顾谓曾子曰:'参,汝可语明王之道与?'曾子曰:'非敢以为足也,请因所闻而学焉。
'子曰:'居,吾语汝!夫道者,所以明德也。
德者,所以尊道也。
是以非德道不尊,非道德不明。
虽有国之良马,不以其道服乘[4]之,不可以道里。
虽有博地众民,不以其道治之,不可以致霸王。
是故,昔者明王内修七教[5],外行三至。
七教修,然后可以守;三至行,然后可以征。
明王之道,其守也,则必折冲[6]千里之外;其征也,则必还师衽席之上。
故曰内修七教而上不劳,外行三至而财不费。
此之谓明王之道也。
'曾子曰:'不劳不费之谓明王,可得闻乎?'孔子曰:'昔者帝舜左禹而右皋陶[7],不下席而天下治,夫如此,何上之劳乎?政之不平,君之患也;令之不行,臣之罪也。
《孔子家语之正论解》完整版原文全文及白话文翻译
孔子在齐,齐侯出田,招虞人以弓。
不进,公使执之。
对曰:“昔先君之田也,旃以招大夫,弓以招士,皮冠以招虞人。
臣不见皮冠,故不敢进。
”乃舍之。
孔子闻之,曰:“善哉!守道不如守官,君子韪之。
”齐国书伐鲁,季康子使冉求率左师御之,樊迟为右。
“非不能也,不信乎。
请三刻而逾之。
”如之,众从之。
师入齐军。
“齐军遁。
”冉有用戈,故能入焉。
孔子闻之,曰:“义也。
”既战,季孙谓冉有曰:“子之于战,学之乎?性达之乎?”对曰:“学之。
”季孙曰:“从事孔子,恶乎学?”冉有曰:“即学之孔子也。
夫孔子者大圣,无不该,文武竝用兼通。
求也适闻其战法,犹未之详也。
”季孙悦。
樊迟以告孔子,孔子曰:“季孙于是乎可谓悦人之有能矣。
”南容说、仲孙何忌既除丧,而昭公在外,未之命也。
定公即位,乃命之。
辞曰:“先臣有遗命焉,曰:夫礼、人之干也,非礼则无以立。
嘱家老,使命二臣必事孔子而学礼,以定其位。
”公许之。
二子学于孔子,孔子曰:“能补过者,君子也。
《诗》云:‘君子是则是效。
’孟僖子可则效矣。
惩己所病,以诲其嗣。
《大雅》所谓‘诒厥孙谋,以燕翼子。
’是类也夫!”卫孙文子得罪于献公,居戚。
公卒,未葬,文子击钟焉。
延陵季子适晋,过戚,闻之,曰:“异哉!夫子之在此,犹燕子巢于幕也,惧犹未也,又何乐焉?君又在殡,可乎?”文子于是终身不听琴瑟。
孔子闻之,曰:“季子能以义正人,文子能克己服义,可谓善改矣。
”孔子览《晋志》,晋赵穿杀灵公,赵盾亡,未及山而还。
史书:“赵盾弑君。
”盾曰:“不然。
”史曰:“子为正卿,亡不出境,返不讨贼,非子而谁?”盾曰:“呜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乎?”孔子叹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
为法受恶;受恶,惜也。
越境乃免。
”郑伐陈,入之,使子产献捷于晋。
晋人问陈之罪焉,子产对曰:“陈亡周之大德,豕恃楚众,冯陵弊邑,是以有往年之告。
未获命,则又有东门之役。
当陈隧者,井堙木刊,敝邑大惧,天诱其衷,启敝邑心,知其罪,授首于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家语》正论解原文及译文孔子在齊,齊侯出田,招虞人以旌不進,公使執之對曰:「昔先君之田也,旌以招大夫,弓以招士,皮冠以招虞人,臣不見皮冠,故不敢進,乃舍之.」孔子聞之曰:「善哉守道不如守官,君子韙之.」齊國師伐魯,季康子使冉求率左師禦之,樊遲為右,非不能也,不信子,請三刻而踰之,如之,眾從之,師入齊軍,齊軍遁,冉有用戈,故能入焉.孔子聞之曰:「義也.」既戰,季孫謂冉有曰:「子之於戰,學之乎?性達之乎?」對曰:「學之.」季孫曰:「從事孔子,惡乎學?」冉有曰:「即學之孔子也.夫孔子者,大聖無不該,文武並用、兼通,求也適聞其戰法,猶未之詳也.」季孫悅,樊遲以告孔子.孔子曰:「季孫於是乎可謂悅人之有能矣.」南容說仲孫何忌既除喪,而昭公在外,未之命也.定公即位,乃命之,辭曰:「先臣有遺命焉,曰:『夫禮,人之幹也,非禮則無以立.』囑家老使命二臣,必事孔子而學禮,以定其位.」公許之.二子學於孔子.孔子曰:「能補過者,君子也.詩云,君子是則是傚,孟僖子可則傚矣,懲己所病,以誨其嗣,大雅所謂詒厥孫謀,以燕翼子,是類也夫.」衛孫文子得罪於獻公,居戚,公卒未葬,文子擊鐘焉.延陵季子適晉,過戚聞之曰:「異哉!夫子之在此,猶燕子巢于幕也,懼猶未也,又何樂焉?君又在殯,可乎?」文子於是終身不聽琴瑟.孔子聞之曰:「季子能以義正人,文子能克己服義,可謂善改矣.」孔子覽晉志,晉趙穿殺靈公,趙盾亡,未及山而還,史書趙盾弒君.盾曰:「不然.」史曰:「子為正卿,亡不出境,返不討賊,非子而誰.」盾曰:「嗚呼!我之懷矣,自詒伊戚,其我之謂乎!」孔子嘆曰:「董狐,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趙宣子,古之良大夫也,為法受惡,惜也越境乃免.」鄭伐陳,入之,使子產獻捷于晉,晉人問陳之罪焉.子產對曰:「陳亡周之大德,介恃楚眾,馮陵弊邑,是以有徃年之告.未獲命,則又有東門之役.當陳隧者,井h木刊,弊邑大懼,天誘其裏,啟弊邑心,知其罪,校首於我,用敢獻功.」晉人曰:「何故侵小?」對曰:「先王之命,惟罪所在,各致其辟,且昔天子一圻,列國一同,自是以衰,周之制也.今大國多數圻矣,若無侵小,何以至焉.」晉人曰:「其辭順.」孔子聞之,謂子貢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誰知其志,言之無文,行之不遠.晉為鄭伯入陳,非文辭不為功,小子慎哉.」楚靈王汰侈,右尹子革侍坐,左史倚相趨而過,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視之,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對曰:「夫良史者,記君之過,揚君之善,而此子以潤辭為官,不可為良史.」曰:「臣又乃嘗聞焉,昔周穆王欲肆其心,將過行天下,使皆有車轍,並馬跡焉,祭公謀父作祚昭,以止王心,王是以獲殆於文官,臣聞其詩焉,而弗知,若問遠焉,其焉能知.」王曰:「子能乎?」對曰:「能,其詩曰:『祈昭之愔愔乎,式昭德音,思我王度,式如玉,式如金,刑民之力,而無有醉飽之心.』」靈王揖而入,饋不食,寢不寐,數日則固不能勝其情,以及於難.孔子讀其志曰:「古者有志,克己復禮為仁,信善哉,楚靈王若能如是,豈期辱於乾谿,子革之非左史,所以風也,稱詩以諫,順哉.」叔孫穆子,避難奔齊,宿於庚宗之邑,庚宗寡婦通焉而生牛,穆子返魯,以牛為內豎,相家,牛讒叔孫二人殺之,叔孫有病,牛不通其饋,不食而死,牛遂輔叔孫庶子昭而立之.昭子既立朝,其家眾曰:「豎牛禍叔孫氏,使亂大從,殺適立庶,又被其邑,以求舍罪,罪莫大焉,必速殺之.」遂殺豎牛.孔子曰:「叔孫昭子不勞,不可能也.周任有言曰:『為政者不賞私勞,不罰私怨.』詩云:『有覺德行,四國順之.』昭子有焉.」晉邢侯與雍子爭田,叔魚攝理,罪在雍子,雍子納其女於叔魚,叔魚弊獄邢侯,邢侯怒殺叔魚與雍子於朝.韓宣子問罪於叔向,叔向曰:「三姦同坐,施生戮死可也.雍子自知其罪,而賂以置直鮒也,鬻獄邢侯專殺其罪一也.己惡而掠美為昏,貪以敗官為默,殺人不忌為賊.夏書曰:『昏默賊,殺,咎陶之刑也.』請從之.」乃施邢侯,而尸雍子叔魚於市.孔子曰:「叔向古之遺直也.治國制刑,不隱於親,三數叔魚之罪不為末,或曰義,可謂直矣.平丘之會,數其賄也,以寬衛國,晉不為暴;歸魯季孫,稱其詐也,以寬魯國,晉不為虐;邢侯之獄,言其貪也,以正刑書,晉不為頗.三言而除三惡,加三利,殺親益榮,由義也夫.」鄭有鄉校,鄉校之士,非論執政,鬷明欲毀鄉校.子產曰:「何以毀為也?夫人朝夕退而遊焉,以議執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否者,吾則改之.若之何其毀也.我聞忠言以損怨,不聞立威以防怨,防怨猶防水也,大決所犯,傷人必多,吾弗克救也,不如小決使導之,不如吾所聞而藥之.」孔子聞是言也,曰:「吾以是觀之,人謂子產不仁,吾不信也.」晉平公會諸侯于平丘,齊侯及盟,鄭子產爭貢賦之所承,曰:「昔日天子班貢輕重,以列尊卑,貢,周之制也,卑而貢重者甸服,鄭伯男南也,而使從公侯之貢,懼弗給也,敢以為請,自日中爭之,以至于昏.」晉人許之.孔子曰:「子產於是行也,是以為國基也.詩云:『樂只君子,邦家之基.』子產,君子之於樂者,且曰合諸侯而藝貢事,禮也.」鄭子產有疾,謂子太叔曰:「我死,子必為政,唯有德者能以寬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鮮死焉;水濡弱,民狎而翫之,則多死焉,故寬難.」子產卒,子太叔為政,不忍猛而寬,鄭國多掠盜.太叔悔之曰:「吾早從夫子,必不及此.」孔子聞之曰:「善哉!政寬則民慢,慢則糾於猛,猛則民殘,民殘則施之以寬,寬以濟猛,猛以濟寬,寬猛相濟,政是以和.詩曰:『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施之以寬,毋縱詭隨,以謹無良,式遏寇虐,慘不畏明,糾之以猛也,柔遠能邇,以定我王,平之以和也.」又曰:「不競不絿,不剛不柔,布政優優,百祿是遒,和之至也.」子產之卒也,孔子聞之,出涕曰:「古之遺愛.」孔子適齊,過泰山之側,有婦人哭於野者而哀,夫子式而聽之曰:「此哀一似重有憂者.」使子貢徃問之.而曰:「昔舅死於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子貢曰:「何不去乎?」婦人曰:「無苛政.」子貢以告孔子.子曰:「小子識之,苛政猛於暴虎.」晉魏獻子為政,分祁氏及羊舌氏之田,荀櫟滅,以賞諸大夫,及其子成,皆以賢舉也.又將賈辛曰:「今汝有力於王室,吾是以舉汝,行乎敬之哉,毋墮乃力.」孔子聞之曰:「魏子之舉也,近不失親,遠不失舉,可謂美矣.」又聞其命賈辛以為忠.詩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忠也.魏子之舉也,義其命也.忠其長有後於晉國乎.趙簡子賦晉國一鼓鐘,以鑄刑鼎,著范宣子所為刑書.孔子曰:「晉其亡乎,失其度矣.夫晉國將守唐叔之所受法度,以經緯其民者也.卿大夫以序守之,民是以能遵其道而守其業,貴賤不愆,所謂度也.文公是以作執秩之官,為被廬之法,以為盟主.今棄此度也,而為刑鼎,銘在鼎矣,何以尊貴?何業之守也?貴賤無序,何以為國?且夫宣子之刑,夷之蒐也,晉國亂制,若之何其為法乎.」楚昭王有疾,卜曰:「河神為祟.」王弗祭,大夫請祭諸郊.王曰:「三代命祀,祭不越望,江漢沮漳,楚之望也,禍福之至,不是過乎,不穀雖不德,河非所獲罪也.」遂不祭.孔子曰:「楚昭王知大道矣,其不失國也宜哉.夏書曰:『維彼陶唐,率彼天常,在此冀方,今失厥道,亂其紀綱,乃滅而亡.』」又曰:「允出茲在茲,由己率常可矣.」衛孔文子使太叔疾出其妻,而以其女妻之,疾誘其初妻之娣,為之立宮,與文子女,如二妻之禮.文子怒將攻之.孔子舍璩伯玉之家,文子就而訪焉.孔子曰:「簠簋之事,則嘗聞學之矣,兵甲之事,未之聞也.」退而命駕而行曰:「鳥則擇木,木豈能擇鳥乎?」文子遽自止之曰:「圉也豈敢度其私哉?亦訪衛國之難也.」將止,會季康子問冉求之戰,冉求既對之,又曰:「夫子播之百姓,質諸鬼神,而無憾,用之則有名.」康子言於哀公,以幣迎孔子曰:「人之於冉求信之矣,將大用之.」齊陳恆弒其簡公,孔子聞之,三日沐浴而適朝,告於哀公曰:「陳恆弒其君,請伐之.」公弗許,三請,公曰:「魯為齊弱久矣,子之伐也,將若之何?」對曰:「陳恆弒其君,民之不與者半,以魯之眾,加齊之半,可克也.」公曰:「子告季氏.」孔子辭,退而告人曰:「以吾從大夫之後,吾不敢不告也.」子張問曰:「書云,高宗三年不言,言乃雍,有諸?」孔子曰:「胡為其不然也.古者天子崩,則世子委政於冢宰三年,成湯既沒,太甲聽於伊尹,武王既喪,成王聽於周公,其義一也.」衛孫桓子侵齊,遇敗焉,齊人乘之,執新築大夫,仲叔于奚以其眾救桓子,桓子乃免.衛人以邑賞仲叔于奚,于奚辭,請曲懸之樂,繁纓以朝,許之,書在三官.子路仕衛,見其故,以訪孔子.孔子曰:「惜也不如多與之邑,惟器與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名以出信,信以守器,器以藏禮,禮以行義,義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節也.若以假人,與人政也,政亡,則國家從之,不可止也.」公父文伯之母,紡績不解.文伯諫焉.其母曰:「古者王后親織玄紞,公侯之夫人加之紘綖,卿之內子為大帶,命婦成祭服,列士之妻,加之以朝服,自庶士已下,各衣其夫,社而賦事,烝而獻功,男女紡績,愆則有辟,聖王之制也,今我寡也,爾又在位,朝夕恪勤,猶恐忘先人之業,況有怠墮,其何以避辟?」孔子聞之曰:「弟子志之,季氏之婦,可謂不過矣.」樊遲問於孔子曰:「鮑牽事齊君,執政不撓,可謂忠矣,而君刖之,其為至闇乎?」孔子曰:「古之士者,國有道則盡忠以輔之,國無道則退身以避之.今鮑疾子食於淫亂之朝,不量主之明暗,以受大刖,是智之不如葵,葵猶能衛其足.」季康子欲以一井田出法賦焉,使訪孔子.子曰:「丘弗識也.」冉有三發卒曰:「子為國老,待子而行,若之何子之不言?」孔子不對而私於冉有曰:「求,汝來,汝弗聞乎,先王制土,藉田以力,而底其遠近;賦里以入,而量其無有;任力以夫,而議其老幼.於是鰥寡孤疾老者,軍旅之出,則徵之,無則已.其歲收,田一井出獲禾秉,缶米芻藁不是過,先王以為之足,君子之行,必度於禮,施取其厚,事舉其中,歛從其薄,若是其已,丘亦足矣.不度於禮,而貪冒無厭,則雖賦田,將有不足.且子孫若以行之而取法,則有周公之典在.若欲犯法,則苟行之,又何訪焉.」子游問於孔子曰:「夫子之極言子產之惠也,可得聞乎?」孔子曰:「惠在愛民而已矣.」子游曰:「愛民謂之德教,何翅施惠哉?」孔子曰:「夫子產者,猶眾人之母也,能食之,弗能教也.」子游曰:「其事可言乎?」孔子曰:「子產以所乘之輿濟冬涉者,是愛無教也.」哀公問於孔子曰:「二三大夫皆勸寡人使隆敬於高年,何也?」孔子對曰:「君之及此言,將天下實賴之,豈唯魯哉.」公曰:「何也?其義可得聞乎?」孔子曰:「昔者有虞氏貴德而尚齒,夏后氏貴爵而尚齒,殷人貴富而尚齒,周人貴親而尚齒,虞夏殷周,天下之盛王也,未有遺年者焉.年者貴於天下久矣,次于事親,是故朝廷同爵而尚齒,七十杖於朝,君問則席,八十則不仕朝,君問則就之,而悌達乎朝廷矣;其行也肩而不並,不錯則隨,斑白者不以其任於道路,而悌達乎道路矣;居鄉以齒而老窮不匱,強不犯弱,眾不暴寡,而悌達乎州巷矣;古之道,五十不為甸役,頒禽隆之長者,而悌達乎蒐狩矣;軍旅什伍,同爵則尚齒,而悌達乎軍旅矣.夫聖王之教,孝悌發諸朝廷,行於道路,至於州巷,放於蒐狩,循於軍旅,則眾感以義,死之而弗敢犯.」公曰:「善哉,寡人雖聞之,弗能成.」哀公問於孔子曰:「寡人聞東益不祥,信有之乎?」孔子曰:「不祥有五,而東益不與焉.夫損人自益,身之不祥;棄老而取幼,家之不祥;擇賢而任不肖,國之不祥;老者不教,幼者不學,俗之不祥;聖人伏匿,愚者擅權,天下不祥.不祥有五,東益不與焉.」孔子適季孫,季孫之宰謁曰:「君使求假於田,特與之乎?」季孫未言.孔子曰:「吾聞之君取於臣謂之取,與於臣謂之賜,臣取於君謂之假,與於君謂之獻.」季孫色然悟曰:「吾誠未達此義.」遂命其宰曰:「自今已徃,君有取之,一切不得復言假也.」孔子在齐国时,齐侯出去打猎,用旌旗招呼管理山泽的官吏虞人,虞人没来晋见,齐侯派人把他抓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