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颅脑创伤颅内压监测专家共识
中国颅脑创伤颅内压监测专家共识(2011)
中国颅脑创伤颅内压监测专家共识(2011)1 概述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是指颅腔内容物对颅腔壁所产生的压力。
正常成人在身体松弛状态下侧卧时的腰穿或平卧测脑室内的压力为6.0 - 13.5mm Hg( 81.6- 183.6 mm H2O),儿童为3.00-6.75 mm Hg(40.8~91.8 mm H2O)。
平卧时成人颅内压持续超过正常限度15 mm Hg( 204 mm H2O),即为颅内高压。
临床分类:15- 20 mm Hg(204 - 272 mm H2O)为轻度颅高压21-40 mm Hg(273 - 544 mm H2O)为中度颅高压>40 mmHg(> 544 mm H2O)为重度颅高压。
如不能及早发现和及时处理颅高压,可导致脑灌注压降低,脑血流量减少,脑缺血缺氧造成昏迷和脑功能障碍,甚至发生脑疝,危及伤病员生命。
急性颅脑创伤患者因颅内出血、脑挫裂伤、脑水肿、脑肿胀等导致颅高压,是导致患者死残的主要原因。
2 颅脑创伤患者颅内高压的发生机制在颅缝闭合后,颅腔体积已相对固定。
颅腔内容物包括脑组织(1400 g)、脑脊液(75 ml)和血液(75 ml),正常情况下,此三者的总体积与颅脑总容积保持动态平衡,维持颅内压在正常水平。
三种颅内容物均不能被压缩。
由于脑组织体积比较恒定,尤其是在急性颅内压增高时不能被压缩,颅内压的调节就在脑血容量与脑脊液量间保持平衡。
在正常情况下,为维持脑组织最低代谢所需的脑血流量为32ml·100 g-l·min-l(正常为54-65 ml·100 g-l·min-l),全脑血流量为400 ml/min(正常约700 - 1200 ml/min),脑血管内容量应保持在45 ml 以上,脑血容量可被压缩的容积约占颅腔容积的3%左右。
脑脊液是颅内三种内容物中最易变动的成分,在脑室、脑池和颅内蛛网膜下腔的脑脊液量,约在75 ml左右,约占颅腔容积的5.5%。
颅脑创伤患者脑监测技术中国专家共识ppt课件
加强对颅脑创伤患者脑监测技术应用的监管与评估,确保其安全、有 效、规范地应用于临床。
促进多学科协作与团队建设
建立多学科协作机制
加强神经外科、重症医学科、急诊科等相关科室之间的沟 通与协作,共同推进颅脑创伤患者脑监测技术的应用与发 展。
组建专业团队
组建具备丰富经验和专业技能的颅脑创伤患者脑监测技术 应用团队,提高技术应用水平和服务质量。
长期神经功能障碍
幸存者在康复过程中可能面临长期神经功能障碍,严重影响生活质 量。
缺乏有效监测手段
目前临床上尚缺乏有效、可靠的脑监测技术来评估患者病情及预后 。
脑监测技术重要性
实时评估脑功能状态
01
脑监测技术能够实时、客观地评估患者的脑功能状态,为医生
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指导治疗策略调整
02
通过对脑功能状态的监测,医生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
设备维护
定期对监测设备进行维护保养,确保 设备性能稳定可靠。
感染防控
按照医院感染防控要求,对操作环境 及设备进行清洁消毒处理。
04 脑监测数据解读与评估
数据来源与质量保障
数据来源
确保数据来源可靠,包括颅内压 、脑血流、脑电图等监测设备。
质量保障
采用标准操作流程,确保数据采 集、传输和存储的准确性。
数据解读方法与标准
数据解读方法
掌握各种脑监测数据的正常参考范围 及异常表现,如颅内压升高、脑血流 减少等。
数据解读标准
依据国内外相关指南和标准,结合患 者实际情况进行解读。
数据评估体系建立
01
02
03
评估指标
确定关键评估指标,如颅 内压、脑灌注压、脑代谢 等。
颅内压监测
精品课件
24
创伤性ICP 监测方法(七)
7 有创脑电阻抗监测(CEI) CEI 是近20 年发展 起来的一种新技术。其原理是利用脑组织不同成分 受电信号刺激后所产生的CEI 不同。监测方法分为 创伤性和无创性。1980 年Schuier 率先对猫缺血性 脑水肿进行CEI 研究;1994年,Itkis 等在硬脑膜 上放置电极测定CEI 变化,证实脑组织水分的迁移 与总量变化对CEI 分布有重要影响。CEI 能较客观 的反映脑水肿变化,但只能定性反映水分总量及迁 移性ICP 监测方法(二)
2 视神经鞘直径(ONSD) 通过超声检查 脑水肿病人眼睛后3 mm 处ONSD 来确定 ICP。
精品课件
27
无创性ICP 监测方法(三)
3 视网膜静脉压或动脉压(retinal venous or artery pressure,RVP or RAP) 正常情况下,RVP 大于ICP, ICP 影响RVP 的部位为视神经基地鞘部。ICP 增高将导 致视乳头水肿和视网膜静脉搏动消失。ICP 和RVP 有明 显的线性关系,眼动脉与视网膜中央动脉搏动指数与ICP 增高呈逆相关,但该法只能瞬间测定,不能连续、重复 监测。当视乳头水肿明显或眼内压高于静脉压时不适时 用。
精品课件
20
创伤性ICP 监测方法(三)
3 脑实质内监测 导管头部安装极微小显微芯片探头或 光学换能器,放置在脑实质内。随压力变化而移动的镜 片光缆使光束折射发生变化,由纤维光缆传出信号测量 。脑实质内监测是一种较好的替代脑室内置管的方法, 感染率较低。
缺点:零点基线的微小漂移;光缆扭曲或者传感器脱落 移位等;且只能反映局部ICP,因为颅内ICP 并不是均一 分布,例如幕上监测可能不能准确反映幕下ICP。
2020难治性颅内压增高的监测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0难治性颅内压增高的监测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颅内压(i n t r a c r a n i a l p r e s s u r e,I C P)增高可引起严重不良后果,常见于颅脑外伤、颅内感染、脑血管病和脑肿瘤等脑疾病。
神经重症监护病房(n e u r o c r i t i c a l c a r e u n i t,N C U)收治的多为急性重症脑损伤患者,难治性颅内压增高(I C P>20m m H g,1m m H g=0.133k P a),且标准治疗不奏效的比例约占20%,病死率高达80%~100%。
因此,准确监测颅内压变化,合理确认颅内压干预界值,有效控制颅内压,成为降低病死率,改善神经功能预后的关键。
为此,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重症协作组、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神经重症专业委员会推出《颅内压增高监测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共识撰写方法与步骤:按照改良德尔菲法,(1)撰写方案由神经重症协作组组长起草,撰写核心组成员审议。
(2)文献检索、复习、归纳和整埋(1960至2017年Medline和CNKI数据库)由撰写工作小组(3名神经内科博士)完成。
(3)按照2011版牛津循证医学中心( Center for Evidence-based Medicine,CEBM)的证据分级标准,进行证据级别和推荐意见。
(4)共识撰写核心组成员3次回顾文献并修改草稿,其中1次面对面讨论,并由组长归纳、修订。
(5)最终讨论会于2018年3月23日在云南昆明举办,全体成员独立完成共识意见分级,并进行充分讨论。
对证据暂不充分,但75%的专家达到共识的意见予以推荐(专家共识);90%以上高度共识的意见予以高级别推荐(专家共识,A级推荐)。
一、颅内压监测(一)颅内压监测指征证据背景:急性重症脑损伤可导致颅内压增高。
此时,经典的临床征象是头痛、呕吐、意识障碍(GCS <8分)等。
中国颅脑创伤颅内压监测专家共识
中国颅脑创伤颅内压监测专家共识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中国神经创伤专家委员会 一、概述 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是指颅腔内容物对颅腔壁所产生的压力。
正常成人在身体松弛状态下侧卧时的腰穿或平卧测脑室内的压力为6.0~13.5 mmHg(81.6~183.6 mmH2O),儿童为3.00 ~ 6.75 mmHg (40.8~91.8 mmH2O)。
平卧时成人颅内压持续超过正常限度15 mmHg (204 mmH2O),即为颅内高压。
10.3760/cma. j. issn. 1001-2346.2011. 10.033 作者单位: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中国神经创伤专家委员会万方数据2011-05-15解读2010年美国心脏协会/美国中风协会《自发性脑出血诊疗指南》杜伟范存刚张庆俊 自发性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CH)是导致人类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
然而,迄今为止神经内、外科的治疗效果并不令人满意[1]。
为此,美国心脏协会/美国中风协会(AHA/ASA)对2007年初版《成人自发性脑出血诊疗指南》[2]进行重大更新,制定了2010年新版《自发性脑出血诊疗指南》[3]。
新指南以循证医学为依据,在ICH急诊诊断、评估和病因分析,神经内、外科治疗中的相关问题,再出血的预防,康复期的管理,以及ICH诊疗展望等环节提出了极具参考价值的建议,对提高ICH诊疗水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现结合国内新近发表的相关文献解读如下,供同道们参考。
10. 3760/cma. j. issn. 1001-2346. 2011. 10. 034100044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万方数据中国颅脑创伤颅内压监测专家共识作者: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中国神经创伤专家委员会作者单位: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中国神经创伤专家委员会刊名:中华神经外科杂志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Neurosurgery年,卷(期):2011,27(10)本文链接:/Periodical_zhsjwkzz98201110033.aspx。
颅脑创伤去骨瓣减压术中国专家共识
DOI:10.3760/cma_j.issn 1001-2346.2013.09.033
四、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颅脑创伤颅高压患者的主要临床 证据 1.美国神经外科医师协会编写的颅脑创伤外科手术指
通信作者:江基尧,200127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 经外科,上海市颅脑创伤研究所,Email:jiyaojim-¥@126.com
mm
此三者的总体积与颅脑总容积保持动态平衡,维持颅内压在 正常水平。由于脑组织体积比较恒定,尤其是在急性颅内压 增高时不能被压缩,颅内压的调节就在脑血容量与脑脊液量 间保持平衡。正常情况下,机体为维持脑组织最低代谢所需 的脑血流量为32 ml・lOOg~・min“(正常为54~65
m1.
Hg),脑灌注压
颅高压无法控制的患者; 3.不推荐:双侧瞳孔散大固定、对光反射消失、GCS
3
分、呼吸停止和血压不稳定等晚期脑疝濒死的特重型颅脑创 伤患者。 4.手术方法:单侧大脑半球损伤病人采用一侧标准外伤 大骨瓣减压术…。“,双侧大脑半球损伤病人行双侧标准外 伤大骨瓣减压术”j或冠状前半颅减压术。“。颞底减压必 须充分。对于术中严重脑拌裂伤腩肿胀发生腩膨出的患者, 应该尽量清除失活脑组织和必要内减压。根据颅高压程度 可切除颞肌增加颅腔代偿容积。提倡颞肌筋膜与硬脑膜减 张缝合,也可采用人工硬脑膜行减张缝(粘)合。有条件的单 位在去骨瓣减压术后建议行颅内压监测技术,指导术后治疗 和预后判断。 六、去骨瓣减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和后遗症及其处理 严重颅脑创伤病人去骨瓣减J玉术后常见并发症和后遗 症包括:硬脑膜下积液、脑积水、颅内出血、感染、切口嵌顿、 癫痫和颅骨缺损等””m J。大多数硬膜下积液可以自行吸 收、不需要外科手术干预,有明显占位效应的硬膜下积液需 要穿刺引流、腰大池引流或分流等外科治疗。广泛性脑萎缩 导致的脑室代偿性扩大不需要外科处理、进展性和梗阻性脑 积水等需要行外科分流手术。去骨瓣减压术后患者的颅内 压降至正常范围、病情允许的条件下,建议尽早行颅骨成 形术。 七、说明 1.随着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创伤严重颅高压病 人的循证医学证据不断增加,《颅脑创伤去骨瓣减压术中国 专家共识》将不断修改完善,我们将及时客观地反映将来最 新和最权威的临床科学结论,造福颅脑创伤患者。 2.必须严格掌握严重颅脑创伤患者去骨瓣减压术适应 证和禁忌证,禁止盲目扩大去骨瓣减压术。 3.《颅脑创伤去骨瓣减压术中国专家共识》属于神经外 科专家推荐方案。临床医生应该根据病人实际病情参照 执行。 4.《颅脑创伤去骨瓣减压术中国专家共识》仅适用于成 人急性颅脑创伤患者。 5.《颅脑创伤去骨瓣减压术中国专家共识》供我国神经 外科医师参考,不具有法律效力。 参考文献
中国颅脑创伤颅内压监测专家共识
六.颅内压监测的临床价值
• 1.早期发现颅内伤情变化,早期予以处理。 监测可以在颅内高压出现相关症状和体征 之前,早期发现ICP增高,及时行CT扫描, 能早期发现迟发性血肿及术后复发血肿,早 期进行处理。
•
2.判断脑灌注压与脑血流量:
•
•
3.指导临床治疗:
可根据ICP的客观资料随时调整治疗方案, 特别是对于甘露醇使用指征和剂量,亚低温 指征与时程和是否行去骨瓣减压有十分重要 价值。
•
•
4.有助于提高疗效,降低病死率,
早期发现ICP增高,及时指导临床正确应用 降颅内压药物,早期发现并清除迟发性颅内 血肿,及时行去骨瓣减压防治脑疝形成,因 此ICP监测有助于提高颅脑创伤患者治疗效 果,降低重型颅脑损伤的病死率。
•
•
5.及时判断患者预后:
ICP监测技术早期预测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的 预后,对于临床医生的患者家属有一定指导 作用。
正常值:成人平卧时,腰椎穿刺检测颅内 压力时, 成人为70-180mmH2O(0.7-2.0Kpa), 儿童为50-100mmH2O (0.5-1.0Kpa)
二.颅脑创伤患者颅内压的发生机 制
在颅缝闭合后,颅脑体积已相对固定,约为 1400--1500ml。 颅腔内容物包括: 1.脑组织 体积为1400g (1150—1350cm3 ), 占颅腔80%以上。 2.脑脊液 总量约150ml,占10%左右, 3.血液量 75ml左右,变动较大。
中国颅脑创伤颅内压监测 专家共识
• • • • • •
一.概述 二.颅脑创伤患者颅内压的发生机制 三.颅内压监测指征 四.颅内压监测方法和持续时间 五.颅内压监测的并发症 六.颅内压监测的临床价值
一.概述
西雅图国际专家共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监测的管理方案解读2019
西雅图国际专家共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监测的管理方案解读2019翻译:常涛杨彦龙郭清保史正华鲁华山审校:李立宏空军军医大学附属唐都医院急诊科重症创伤中心概述1. 42位不同地区、洲际的临床专家(神经重症专家10人,神经外科专家23人,神经病学专家5人,创伤外科专家2人,急诊内科专家2人)组成协商工作组。
2. 八次重复问卷调查及评论,面对面会议包括小组讨论,全体修订、投票表决的形式,达成共识的方案需要获得至少80%的专家同意。
最终形成0级基础管理方案(图1)和3级干预方案(更高的级别存在更高干预的风险)(图2),18项干预措施,10项不宜应用措施(表1);危重神经功能恶化及管理的方案(图3);根据交通信号灯模型对颅内压撤除、中断镇静评估神经功能状态的意见制定热图(图4,5)。
3. 专家意见汇总方式德尔菲法。
4. 患者影像评估方法采用Marshall CT分级,术后患者的影像分级与术前评估方法一样,例如术后的表述方法为EML/DI IV。
5. 讨论部分:专家共识(简称共识)借鉴2016版颅脑创伤救治指南启动颅内压/脑灌注压管理阈值为22mmHg/60mmHg。
共识并非要求临床医师僵化的按照三级方案进行临床干预,如果低级别治疗方案无效,医师应该对颅内压异常的时长保持警惕,并且考虑采取更高级别的强化治疗方案,例如大脑半球肿胀导致中线严重移位,初始颅内压高,更倾向于跨级别治疗而非采取逐级治疗。
0级的镇静、镇痛目标是使患者舒适、耐受呼吸机,而非控制颅内压(图1);1级的镇静、镇痛治疗目标是控制颅内压。
在没有PbtO₂监测的情况下,轻度过度通气都要谨慎。
专家委员会没有比较不同高渗溶液哪个更好,也没有对低剂量或高剂量进行推荐。
巴比妥诱导昏迷时要进行EEG监测,滴定治疗的浓度上限是产生爆发抑制,此时增加剂量不期望降低ICP,反而增加毒性作用。
对于共识不推荐的应用的治疗方案,专家组认为在某些情况下,经验丰富的临床专家可在不经常和谨慎考虑的情况下合理使用这些方案。
颅脑创伤患者脑监测技术中国专家共识ppt课件
提高诊断准确性
多模态监测技术能够实时 监测患者脑功能状态,有 助于早期发现异常情况, 提高诊断准确性。
指导个体化治疗
多模态监测技术能够评估 患者脑功能损伤程度及恢 复情况,为制定个体化治 疗方案提供依据。
目前应用现状与挑战
技术普及程度有限
01
目前多模态监测技术在颅脑创伤领域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
普及程度有限。
存在颅内压增高风险的患者
包括急性脑肿胀、脑水肿、颅内血肿等可能导致颅内压增高的患者 。
需要神经重症监护的患者
如脑干损伤、弥漫性轴索损伤等需要密切监测神经功能的患者。
监测设备选择和使用建议
多模态监测设备
推荐使用多模态监测设备,包括颅内压监测、脑血流监测、脑电 图监测等,以全面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状态。
设备准确性和可靠性
操作流程
清洁头皮、安装电极、连接仪器、开 始监测。
注意事项
确保电极与头皮紧密接触,避免干扰 ;定期更换电极片,防止感染。
04 颅内压监测技术应用与评 估
颅内压监测技术原理及优势
原理
通过传感器将颅内压转换为电信号,实时监测颅内压变化。
优势
及时发现颅内压异常,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适应证与禁忌证分析
拓展应用领域
多模态监测技术有望拓展至其他神经系统疾病领 域,为更多患者提供精准诊疗服务。
3
智能化发展
结合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多模态监测技术有 望实现智能化发展,提高数据解读效率和准确性 。
07 专家共识建议与总结
患者筛标准建议
重度颅脑损伤患者
GCS评分≤8分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尤其是需要重症监护的患者 。
脑血流监测技术原理及优势
颅内压增高的监测与治疗专家共识
颅内压增高的监测与治疗专家共识内压(ICP)增高可引起严重不良后果,常见于颅脑外伤、颅内感染、脑血管病和脑肿瘤等脑疾病。
准确监测颅内压变化,合理确认颅内压干预界值,有效控制颅内压,成为降低病死率,改善神经功能预后的关键。
颅内压监测一颅内压监测指征急性重症脑损伤伴颅内压增高临床征象,影像学检查证实存在严重颅内病变和显著颅内压增高征象时,可考虑颅内压监测,以评估病情、指导治疗(专家共识,A级推荐)。
二颅内压监测技术1.有创性颅内压监测有创ICP监测优选顺序为脑室内、脑实质、硬膜下、硬膜外(2~3级证据,B级推荐)。
颅脑外伤(TBI)首选脑室内ICP监测,脑出血(ICH)首选同侧脑室内ICP监测,大脑半球大面积脑梗死(LHI)可选对侧脑室内或同侧脑实质ICP监测(2~3级证据,B 级推荐)。
2.无创性颅内压监测可选择眼压计测量眼内压(2级证据,C级推荐)或眼部超声测量视神经鞘直径(1级证据,B级推荐)分析ICP,也可试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体感诱发电位(SEP)、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和脑电图(EEG)技术分析ICP(2~3级证据,B级推荐),但准确性有待监测与分析技术改进,可靠性尚需更多研究证实。
颅内压增高的治疗一ICP干预界值TBI患者部分颅骨切除减压术前ICP(脑室内或脑实质)干预界值为20 mmHg(2级证据,B级推荐),术后ICP干预界值为15 mmHg(4级证据,C级推荐)。
应避免ICP≥20 mmHg持续30 min以上,或ICP≥25 mmHg持续10 min以上,或ICP≥30 mmHg持续5 min以上(2级证据,C级推荐)。
LHI患者部分颅骨切除减压术前和术后ICP(脑实质)干预界值均为15 mmHg(4级证据,C级推荐)。
ICH的脑出血ICP干预界值为20 mmHg,脑室出血ICP干预界值为30 mmHg(2级证据,B级推荐)。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ICP(脑室内或脑实质)干预界值为20 mmHg(2级证据,C级推荐)。
颅脑创伤后脑积水诊治中国专家共识
颅脑创伤后脑积水诊治中国专家共识作者:[江基尧梁玉敏] 发布时间:[2014-5-6] 浏览次数:[311]颅脑创伤后脑积水诊治中国专家共识中华神经外科分会神经创伤专业组、中华创伤学会分会神经创伤专业组一、概述颅脑创伤后脑积水(post-traumatic hydrocephalus,PTH)是颅脑创伤后常见并发症之一,是由于脑脊液分泌增多、或(和)吸收障碍、或(和)循环障碍,引起脑脊液循环动力学的异常改变,使得脑脊液在脑室内或(和)颅内蛛网膜下腔异常积聚,使其部分或全部异常扩大者[1-10]。
PTH 的发生率报道差异很大,随着重型颅脑创伤患者救治成功率的提高,PTH的发生率也明显增高[1、2、6-10]。
二、PTH的分类根据发生时间、压力部位、脑室系统有无梗阻和临床状态,PTH有如下的分类[1-4、11、12]:(一)根据发生时间分类:①急性:伤后£ 3d内;②亚急性:伤后4~13d;③慢性:伤后≥14d。
(二)根据压力分类:根据测定的压力(腰穿),分为高压性(>正常范围)和正常压力性(正常范围内)。
(三)根据脑脊液积聚部位分类:①脑室内脑积水:单纯性脑室系统扩大;②脑室外脑积水:脑脊液积聚于脑室外的腔隙中,可伴有(或无)脑室扩大。
后者中有积液与脑脊液循环直接沟通和局限性两种类型,也称之为硬脑膜下积液。
临床通常认为的脑积水,是指脑室内脑积水。
(四)根据脑室系统有无梗阻分类:①梗阻性:脑室系统包括室间孔、第三脑室、中脑导水管、第四脑室任何部位的梗阻,都可能导致梗阻性PTH;②交通性:脑室系统并无梗阻,系大脑凸面或(和)颅底蛛网膜粘连,或(和)颅内回流静脉受阻导致脑脊液回吸收障碍而引起。
(五)根据临床状态分类①进行性:患者有PTH相关的临床表现,并呈进展性;②隐匿性:患者虽然脑室扩大,但并无PTH相关的临床表现;③静止性:患者的脑脊液异常积聚停止,脑室系统也不再增大,PTH相关的临床表现也无进展。
颅脑创伤患者脑监测技术中国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04
脑电图监测在颅脑创伤中应用
脑电图基本原理及波形识别
脑电图(EEG)是通过电极记录大脑 皮层神经元的自发性、节律性电活动 。
波形识别是EEG解读的基础,需熟悉 各种波形的正常表现和异常变化。
EEG波形包括α波、β波、θ波、δ波等 ,各有不同的频率、振幅和形态特点 。
脑电图在颅脑创伤中作用和价值
血流动力学监测指标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通过监测可以预测患者的预后情况,为制定治 疗方案提供参考。
常用血流动力学参数解读
血压
包括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 脉压,是反映循环状态的重要
指标。
心率
心率的变化可以反映心脏的代 偿能力和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 性。
中心静脉压
反映右心房或胸腔段腔静脉内 压力的变化,可了解全身血容 量与右心功能之间的关系。
流行病学现状分析
01
发病率
颅脑创伤是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不同地区
、年龄段和性别的统计数据,颅脑创伤的发病率存在差异。
02
死亡率
颅脑创伤的死亡率较高,尤其是重型颅脑创伤患者。死亡原因主要包括
颅内血肿、脑挫裂伤、脑水肿等严重并发症。
03
伤残率
颅脑创伤患者即使经过积极治疗,仍可能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
挑战
如何将这些先进的监测技术普及到基层医院,让更多的颅脑创伤患者受益,是未 来需要面临的挑战。
倡导多学科协作救治模式
组建多学科救治团队
共识倡导组建由神经外科、神经内科 、重症医学科、影像科等多个学科组 成的救治团队,共同参与颅脑创伤患 者的救治。
制定多学科协作流程
制定颅脑创伤患者多学科协作救治流 程,明确各学科的职责和任务,确保 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颅脑创伤患者脑监测技术中国专家共识
颅脑创伤患者脑监测技术中国专家共识颅脑创伤患者的临床诊断、伤情判断、手术指征、治疗方案、处理效果评估及预后判断等诸多环节均需要严密的临床观察,并辅以各种脑监测技术。
目前,临床拥有多种TBI 监测技术,包括影像学检查、病理生理学参数监测、生化指标及生物标志物检测等。
基于目前已有的临床证据、国内专家的临床经验和总结,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颅脑创伤专业组和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神经损伤专业组将TBI患者脑监测技术分为强烈推荐、推荐和不推荐三类,以期正确指导临床应用。
一、颅脑创伤患者的脑监测技术及其临床证据(一)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是诊断TBI最为重要的客观证据,可判断TBI 的部位、性质与程度。
CT对颅内血肿和骨折的检出敏感性高,且有相对廉价和快速的优点,是TBI后快速判断伤情和制定治疗方案的首选手段。
应用CT血管成像(CTA)可快速对创伤性颅内大血管损伤进行诊断,对创伤不能解释的颅内出血、脑梗死进行有效排查。
CT灌注成像(CTP)可快速探查脑血流动力学、脑灌注情况。
另外,CT评分在预后评估上具有重要价值:Marshall CT评分基于损伤占位效应和反映颅内压力的影像学改变(中线移位、环池受压等)对预后进行判断;Rotterdam CT评分系统增加了脑室或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及损伤类型和基底池情况的详细分类,提升了对患者预后的评估能力。
磁共振成像(MRI)可以作为CT的有益补充,对轴索损伤中灰白质交界和胼胝体中微小病灶的检出优于CT检查。
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易于发现轴索损伤的出血灶和脑干的创伤性微出血,弥散加权成像(DWI)相对于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对损伤更为敏感;而弥散张量成像(DTI)通过分析水分子运动来评价白质纤维束的完整性,亦可用于评估轴索损伤。
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可应用于TBI亚急性期或慢性期患者的认知能力和意识障碍水平的判定,也可应用于TBI昏迷患者的预后判断。
最常使用的方法是血氧水平依赖的fMRI,但其检测效能还有待于严格的临床研究予以证实。
颅脑创伤诊治中国专家共识ppt课件
视频脑电连续监测 冰毯机
编辑版ppt
11
右正中神经电刺激促醒
桡动脉穿刺测压
编辑版ppt
控温冰毯
12
• 术后第七天
– 昏迷状态,开始右 正中神经电刺激促 醒治疗
• 术后第10天
– 出现吩咐动作,进 入微意识状态
• 术后第三周
– 转康复医院继续治 疗
编辑版ppt
13
术后编第辑八版p天pt CT
14
50
颅骨修补材料外露
•
•
Interdisciplinary Neurosurgery: Advanced Techniques and Case Management 8 (2017) 64–67
编辑版ppt
原因: – 头皮缺血(血供与张力) – 术区感染 – 慢性炎症(过敏) 处理: – 全部或部分去除移植物 – 帽状腱膜瓣修补 – 转移皮瓣
编辑版ppt
75
编辑版ppt76编辑版ppt Nhomakorabea20
按照伤口设计切口
开放眶顶
颅底骨、筋膜重建
编辑版ppt
硬膜修补
21
编辑版ppt
22
编辑版ppt
23
编辑版ppt
24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薛亚军主任合作治疗
编辑版ppt
25
粘膜瓣
编辑版ppt
26
术前
编辑版ppt
术后
27
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
----论语•子张篇
编辑版ppt
28
编辑版ppt
58
编辑版ppt
59
编辑版ppt
60
编辑版ppt
61
往者不可谏,来着犹可追
中国颅脑创伤外科手术指南--专家共识-版-精品.pdf
中国颅脑创伤外科手术指南--专家共识-2015版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中国神经刨伤专家委员会目前国内外有关颅脑创伤患者,特别是急性颅脑创伤患者外科手术治疗的指征、时机和方法存在争议。
鉴于外科手术无法进行双盲临床对照研究和伦理学问题,至今尚无有关颅脑创伤患者外科手术疗效的一级循证医学证据。
2006年,美国神经外科专家在收集国际医学刊物发表的800多篇(二级或三级证据:)有关颅脑创伤外科手术方面论著的基础上,编写了美国《颅脑创伤外科治疗指南》(guidelinesforthesurgicalmanagementoftraumaticbraininjury),在Afe.wcwwge/iv杂志上全文刊登。
对美国和全世界神经外科医生外科手术治疗颅脑创伤患者发挥了良好指导作用。
鉴于我国神经外科医师在颅脑创伤外科手术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临床经验再结合我国颅脑创伤患者伤情特点和医疗条件,2008年11月中国神经创伤专家委员会召集了60多位神经外科专家,认真分析了我国颅脑创伤患者外科手术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编写出适合中国国情的颅脑创伤患者外科手术专家共识,以指导我国从事颅脑创伤诊治医生的临床医疗实践,提高我国颅脑创伤患者救治水平。
一、急性硬膜外血肿1.手术指征:⑴急性硬膜外血肿>30 ml,颞部血肿>20 ml,需立刻开颅手术清除血肿;(2)急性硬膜外血肿<30 ml,颞部<20ml,最大厚度<15 mm,中线移位<5mm,GCS评分>8分,没有脑局灶损害症状和体征的患者可保守治疗。
但必须住院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行头部CT 动态观察血肿变化。
一旦出现临床意识改变、高颅压症状、甚至瞳孔变化或CT血肿増大,都应该立刻行开颅血肿清除手术。
2.手术方法:按照血肿部位采取相应区域骨瓣开颅,清除血肿和彻底止血,骨窗缘悬吊硬脑膜,骨瓣原位复位固定。
但对于巨大硬膜外血肿、中线移位明显、瞳孔散大的患者,可采用去骨瓣减压和硬脑膜减张缝合技术,避免手术后大面积脑梗死造成的继发性高颅压和脑疝,再次行去骨瓣减压手术。
脑血管意外患者的ICP(颅内压)探头植入手术与监测教程
ICP 使用 指征
指GCS评分3~8分和头颅CT扫描异常。头颅CT扫描异常是 指颅内提示有血肿、挫裂伤、脑肿胀、脑疝或基底池受压;
重型颅脑外伤病人CT正常但在入院时有以下三个条件中的 两个也应行颅内压监测
1)年龄大于40岁 2)单侧或双侧的去脑或去皮层状态 3)收缩压低于90mmHg。
《中国颅脑创伤颅内压监测专家共识》: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 中国神经创伤专家委员会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1 Oct;27(10):1073-1074
06
病例
出血量少症状重
年龄偏大
心肺功能佳
出血量大
家属拒绝开颅手术
期望值高
合并吸入性肺炎
合并症多
身体能量储备低
微创引流成为一种有利的治疗选择,但需要配合ICP监测04ຫໍສະໝຸດ ICP的必要性03
ICP的必要性
1、颅腔容物:脑组织(85%)、脑脊液10%、血液5%。颅腔容积平均 1400-1500ml; 允许增加的临界值为5%,颅腔内容物增加超过8-10%,会产生 严重的颅内压增高。 正常 卧位ICP:70-150mmH2O(儿童:50-100mmHg),ICP>20mmH2O,影响预 后 。 ——需要监测 ICP。 2、平均动脉压在60—140mmHg范围内(正常80mmHg),时脑血管可通过自身调节 机制使脑血流量保持恒定。颅内压升高。 CCP(脑灌注压)=平均动脉压—颅内压, 正常70-90mmHg 。——需要监测 ICP.
辅助检查示:CT:右侧丘脑出血破入脑室,双侧侧脑室、三、 四脑室积血。
06
病例
入院后急诊行“右侧 丘脑内血肿钻孔引流术” 及“右侧侧脑室ICP探头植 入术”,术后每日 小剂量 尿激霉冲洗引流。
儿童颅脑创伤诊治中国专家共识
儿童颅脑创伤诊治中国专家共识颅脑创伤特别是重型TBI[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8分],是引起儿童(<18岁)致残和死亡的最常见原因之一。
由于儿童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病理生理等均与成人有所不同,其TBI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策略也有别于成人。
目前我国大多数TBI相关的研究对象为成人,迄今仍无关于儿童TBI 的指南和专家共识。
为了更好地救治重型TBI患儿,提高我国儿童TBI的整体救治水平,规范儿童TBI的治疗,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颅脑创伤专业组和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神经损伤专业组专家根据已有的临床证据,总结临床经验,共同讨论并撰写了《儿童颅脑创伤诊治中国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以期提高儿童TBI的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一、流行病学和危险因素(一)流行病学儿童创伤(包括头部外伤在内)非常常见,其年发生率大约为200/100 000,但全球不同地区差异很大。
导致儿童死亡的原因中,26.1%为创伤,其中90%创伤致死的患儿直接或间接死于TBI。
(二)危险因素1.受伤机制:2002—2011年的研究数据表明,儿童TBI最主要的致伤原因是跌倒和坠落、交通事故和被击打。
而后期的创伤数据库数据(2005年1月至2014年1月)表明,交通事故伤是儿童头部外伤最主要的原因。
2.年龄:在婴儿阶段,施加性损伤(虐婴综合征或摇婴综合征)是患儿创伤的最主要原因,已有的调查结果显示,施加性损伤在0~2岁的发生率为5.9%,值得注意的是,施加性损伤并不一定是有意而为。
随着年龄的增长,施加性损伤的发生率下降,跌落的发生率也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降低。
因体育或娱乐活动导致的创伤成为青少年阶段的主要创伤因素。
二、儿童TBI的监测(一)颅内压监测颅内压监测是重型TBI后重症监护的基础措施,许多学者在进行针对TBI后颅内高压的治疗时,均通过颅内压监测制定治疗决策。
重型TBI患儿往往会出现颅内高压,而颅内高压又与不良预后以及较高的死亡率相关。
颅内压监测
颅内压力和容积的关系
在颅内容物体积增加的早期,有足够的空间可供调 节,即顺应性(代偿)较强;颅内容物体积增加的后期 ,可供调节的空间越来越少,病变扩张遇到的阻力 愈来愈大,故颅内压急剧增加。通过检查顺应性和 可塑性,有助于判断颅内压增高的严重程度。临床 使用的方法如下: 脑室引流或腰穿时放出1ml脑脊液 ,若压力下降甚少说明还在代偿期内,若压力下降 超过40mmH2O (3mmHg),则提示颅内压力/容积曲线 已超过临界点,即代偿功能已消耗殆尽。
性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等, 可以造成脑脊液回流受阻, 从而继发脑积水和颅内压增高;狭颅症, 由于颅腔狭小, 限制了脑的正常发育, 也常发生颅内压增高。
颅内高压综合征的病理生理(一)
(1)全身性血管加压反应: 当脑血管的自动调节功能丧失 后,为了保持需要的脑血流量(维持脑组织最低代谢所 需的血流量正常为32ml/100g.min (正常5465ml/100g.min),全脑血流量为400ml/min(正常为 700-1200ml/min)),机体通过自主神经系统的反射作 用,使全身周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搏出量增加, 以提高脑灌注压,同时伴有呼吸节律减慢,呼吸深度增 加。这种以升高动脉压,并伴有心率减慢、心搏出量增 加和呼吸节律减慢加深的三联反应,即称为全身性血管 加压反应或库欣(Cushing)反应。多见于急性颅脑损伤或 急性颅内压增高患者。
5 硬膜下或硬膜外监测 硬膜下监测系统在开颅手 术时置入, 但是监测结果不太可靠。因为当ICP 增 高时, 监测的ICP 值往往低于实际值。硬膜外监测 采用微型扣式换能器, 将探头放在硬膜外。该方法 不用穿透硬膜, 但监测结果可能更不可靠。因为ICP 和硬膜外空间压力的关系还不明确。监测中换能器 能重复使用, 而且可以调节零点参考位置。与脑室 内监测比较, 硬膜下或硬膜外监测具有感染率和出 血发生率低, 放置时间长等优点。但假阳性值较多, 且设备重复使用后监测质量会下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颅内压监测的临床价值
• .早期发现颅内伤情变化,早期予以处理。
•
监测可以在颅内高压出现相关症状和
体征之前,早期发现增高,及时行扫描,能
早期发现迟发性血肿及术后复发血肿,早期
进行处理。
• .判断脑灌注压与脑血流量:
• .指导临床治疗:
• 可根据的客观资料随时调整治疗方案, 特别是对于甘露醇使用指征和剂量, 亚低温指征与时程和是否行去骨瓣减 压有十分重要价值。
小结
• 我国重型颅脑创伤患者颅内压监测尚不 普及,与国际先进国家差距较大,
• 扫描显示颅内血肿,脑挫裂伤,脑水肿, 脑肿胀等异常的重型颅脑创伤患者应该 尽量行有创颅内压监测技术,指导临床 诊断,治疗和判断预后。
神经外科ICP监测的适应症
• 1.颅脑损伤(GCS<8分); • 2.颅脑肿瘤:颅内肿瘤经颅多普勒 (TCD)
闪光视觉 诱发电位
()
精准度 及稳定 性无法 判断
近红外光谱 技术
(NIRS)
磁感应断层 成像
(MIT)
前囟测压法 (AFP)
鼓膜移位法 (TMD)
生物电阻抗法 ()
视网膜测压 法
(ODP)
目前临床的监测均属有创范畴
监测时间
• 推荐:头部检查发现颅内异常(颅内出血, 脑挫裂伤,脑水肿,脑肿胀,脑积水,基底 池受压等)的急性轻中型颅脑损伤患者 ( 分)
• 不推荐:检查未发现异常,病情比较稳定的 轻中型颅脑创伤患者( 分)不应行有创颅 内压监测
• 四.颅内压监测方法和持续时间
→ 检测 方法
临床对于 颅内压检 测的方法
有创检测
• 急性颅脑创伤患者根据脑损伤和脑水肿程度, 临床病情变化和颅内压变化情况决定监测持续 时间,通常为.
五.颅内压监测的并发症
• 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包括:感染,出血, 阻塞和移位。而大量的临床应用表明, 有创监测技术的并发症并不常见。
• 颅内植入压力感受器会出现压力漂移, 通常在周连续监测情况下,发生
正常值:成人平卧时,腰椎穿刺检测颅内 压力时,
成人为(), 儿童为 ()
二.颅脑创伤患者颅内压的发生机 制
在颅缝闭合后,颅脑体积已相对固定,约为。 颅腔内容物包括: .脑组织 体积为 (— ),占颅腔以上。 .脑脊液 总量约,占左右, .血液量 左右,变动较大。
颅内压的调节与代偿 三种内容物均不能被压缩,而脑组织体积相
用ICP监测; • 3.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法ICP监测,可了解颅内压
变化,同时行脑脊液引流,具有减少蛛网膜下腔积血, 减轻脑血管痉挛及脑水肿的作用; • 4.弥漫性脑水肿:动态监测ICP变化,反映脑水肿变 化趋势; • 5.急性脑积水,观察脑积水的状况,以判断脑脊液分 流手术效果。
大家好
中国颅脑创伤颅内压监测 专家共识
• 一.概述 • 二.颅脑创伤患者颅内压的发生机制 • 三.颅内压监测指征 • 四.颅内压监测方法和持续时间 • 五.颅内压监测的并发症 • 六.颅内压监测的临床价值
一.概述
颅内压 ( , ) 即颅腔内压,指颅脑内容物对颅腔壁 产生的压力,以脑脊液压力为代表。临 床上在枕骨大孔区和脊髓蛛网膜下腔无 梗阻的情况下,常以侧脑室内、小脑延 髓池和腰段蛛网膜下隙所测得的脑脊液 静水压来表示。
• .有助于提高疗效,降低病死率,
• 早期发现增高,及时指导临床正确应 用降颅内压药物,早期发现并清除迟 发性颅内血肿,及时行去骨瓣减压防 治脑疝形成,因此监测有助于提高颅 脑创伤患者治疗效果,降低重型颅脑 损伤的病死率。
• .及时判断患者预后:
• 监测技术早期预测重型颅脑创伤患者 的预后,对于临床医生的患者家属有 一定指导作用。
对固定,尤其是在急性颅高压时,颅内压的调 节就在脑血流量与脑脊液量间保持平衡。
. 脑脊液的调节为主:吸收加快,分泌减少, 被挤出颅腔。
. 脑血流减少,颅内静脉系统血液被挤出颅 腔。
. 脑组织: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减少,形如 受压的“海绵”。
. 允许增加的颅内临界容积为 (<)。
三.颅内压监测指征
• 强力推荐:头部检查发现颅内异常(颅内出 血,脑挫裂伤,脑水肿,脑肿胀,脑积水, 基底池受压等)的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 (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