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服饰 皇帝冕服详解

合集下载

【明朝历史】明朝服饰:明朝皇帝衮服简介

【明朝历史】明朝服饰:明朝皇帝衮服简介

【明朝历史】明朝服饰:明朝皇帝衮服简介衮服是皇帝的龙袍中的一种,是皇帝祭天地、宗庙时与衮冕配套使用。

与冕冠合称为“衮冕”,是古代最尊贵的礼服之一。

此件缂丝衮服为右衽大襟、宽袍阔袖。

衮中国传统的衮衣主体分上衣与下裳两部分,衣裳以龙、日、月、星辰、山、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十二章纹为饰,另有蔽膝、革带、大带、绶等配饰。

其中团龙12,用孔雀羽线缂制,前身、后身各3,两肩各一。

十二章纹样分布在两肩及前后衣襟上。

明朝在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始定衮冕制度,至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时又分别做过补充修改。

皇帝十二章,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六种织于衣,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绣于裳,十二旒冕。

亲王上衣绘山、龙、华虫、火、宗彝5章花纹,下裳绣藻、粉米、黼、黻4章花纹。

共9章,九旒冕。

其实亲王以下就不能被称作衮服了,因为亲王以下的冕服不绣龙,但明代都称为衮冕。

黄缂丝十二章福寿如意纹衮服世子七章,八旒冕。

郡王五章,七旒冕。

朝鲜曾获赐五章衮衣,后建文赐朝鲜以郡王爵服九章衮服,遂为定制。

十二章图案各有深刻的寓意。

据载,十二章图案起源甚早,早在周朝以前即已成为天子礼服上的装饰。

日、月、星辰称为“三光”,取其“照临”之意。

山,能行云雨,人所仰望,取其镇重之意。

龙,变化无方,取其神。

华虫为雉,文采昭著,取其文。

宗彝,为宗庙祭器,绘虎、?二兽,取其祀享之意;又有一种说法认为,宗彝绘虎,是取其严猛,绘“?”(一种长尾猴),是取其智。

遇雨以尾塞鼻是其智。

藻,水草之有文者,取其文,取其洁。

火,取其明,取其炎向上。

粉米,即白米,取其洁白能养人。

黼作为斧形,刃白而銎黑,取其能断之意;又有一说,按八卦方位,白为西方之色,黑为北方之色,黑白之交(即西北方)为八卦中的乾位,乾为天、为阳,故象征刚健能断。

黻形为“?”,一说认为是古“弗”字,取“拂弼”之意;另一说认为,是两“己”或两“弓”相背,取臣民背恶向善之意,亦取君臣离合,去就之理。

明代服饰(图文解析)

明代服饰(图文解析)

明代服饰(图文解析)明代皇帝服饰明朝从蒙古贵族手中夺取政权,对整顿和恢复礼仪非常重视。

废弃了元朝的服制,并根据汉族人民的习俗,将服饰制度重新规定。

首先制定皇帝的礼服。

明太祖认为古代五冕之礼太繁,决定“祭天地、宗庙,服衮冕;社稷等祀,服通天冠,绛纱袍。

余不用。

”男子服饰1.明代男子服装,以袍衫为尚。

2.团领衫、补子、幞头①明代公服:盘领右衽袍、袖宽三尺。

②幞头,在明代已成为统治阶级的专用头衣。

常服中的幞头称“乌纱帽”,前低后高,圆顶,翅钝圆,帽内用网巾束发。

帝王所用幞头名“翼善冠”,折角向上。

3.直裰/直身,右衽、大袖的宽敞袍式,背间中缝直通到底,明时僧道亦服。

明初儒生都穿蓝色四周镶黑色宽边的直裰,时称蓝袍。

4.罩甲,是超短袖、对襟或大襟,长度在膝下到足背之间,衣身紧窄的式样。

5.巾帽,一般人常用巾和帽,明代巾帽除采用唐宋还有元代的部分保留,所以明代巾帽比较多样。

如“四方平定巾”、“东坡巾”、“平顶巾”、“六合一统帽”(又称小帽,即瓜皮帽)等。

女子服饰1.主要有:衫、袄、霞帔、比甲、裙子等。

命妇服包括:凤冠、霞帔、大袖衫、褙子组成。

2.凤冠、霞帔①凤冠是一种以金属丝网为胎,上缀点翠凤凰,并挂有珠宝流苏的礼冠。

后妃的凤冠除缀凤凰外还有龙,普通命妇的彩冠仅缀花钗。

②霞帔是一种帔子,象两条彩带,绕过头颈,披挂在胸前,下坠一颗金玉坠子。

宋代,霞帔成为贵妇礼服,明代因袭不该。

不同品级命妇霞帔纹样有严格规定。

3.背子,亦作褙子,样式继承宋代,有合领和对襟两种,贵贱皆服。

就功用分两式:对襟、大袖为贵妇礼服;对襟、小袖为普通妇女便服。

品级纹样基本与霞帔相同。

4.比甲,即无袖无领的对襟马甲,明代中叶形成风气。

比甲形似背子而无袖,比后来的马甲、坎肩要长,罩在衫袄之外。

5.水田衣,是一种以各色零碎织锦料拼合缝制成的服装,形似袈裟,因拼纂的布形如水田而得名。

6.衣、裙,①上衣和裙的长短变易时常,衣式亦窄亦宽,四方服饰都仿京师,后趋效南方。

大明衣冠图知识讲解

大明衣冠图知识讲解

皇太子冠服
皇太子陪祀天地、 宗廟、及正旦、 冬至、朝會、則 服袞冕。從祭社 稷、及受冊納妃 亦如之。朔朢朝、 降詔、降香、進 表、四夷朝貢朝 覲、則服皮弁。
亲王冠服
親王助祭謁廟、 正旦冬至等朝賀、 則服袞冕,受冊 納妃、亦如之。 朔朢朝、降詔、 降香、進表、四 夷朝貢朝覲、則 服皮弁。
皮弁服
皇太子、亲王
仆役巾服-六合帽
仆 役 巾 服 罩 甲
仆役巾服-袄裙
仆役巾服-短比甲
仆役巾服-比甲
婚礼冠服
新郎
新娘
新郎
新娘
新郎
新娘
新郎
新娘
后宫冠服
皇后冠服
凡祭天地、宗廟及正皇后受冊、謁 廟、朝會、服禮服。燕居則常服
礼服(翟dí衣)
凤冠:会典载以九 龙四凤冠,按明皇 后翟衣画像及定陵 所出土实物,龙凤 数量及组合各所不 同,今按实物画九 龙九凤冠。
常服(大衫霞 帔)
凤冠:双凤翊龙 冠
常服襦裙
为明代自宫廷至民间所通服 的最具代表性的女装款式, 上身为短襦(袄子、夹衣), 下身以马面裙为主,饰有裙 襕,初期上衣多为交领,并 有白色护领,后期多用立领 等,袖为弧形琵琶袖,袖口 收窄,或有白袖缘。衣在裙 外,短则及腰,长乃至膝, 直至清代汉族妇女仍延续此 穿法,并影响到朝鲜等属国, 最终形成今日韩服。
百子衣
定陵出土孝靖皇 后红素罗绣平金 龙百子花卉方领 女夹衣,方领, 对开襟,用金纽 子五,前后襟及 两袖以金线绣龙 九,全衣绣百子 图
比甲
妃嫔冠服
凡皇妃受冊、助祭、朝會、則服禮 服。燕居常服。
礼服(大衫)
常服襦裙
皇嫔冠服
礼服(略)
冠用九翟。次 皇妃之凤。大衫、 鞠衣、如皇妃制

古代衣冠秀

古代衣冠秀
皇帝衣冠介紹
夢 牽 紫之 禁 城
大 明 衣 冠
大明皇帝冕服
①冕服 ②常服
凡祭天地,宗庙正旦, 常服又称翼善冠,戴乌 圣节则服衮冕,祭社 纱折上巾,样式为盘 稷,先农,册拜亦如 领、窄袖、前后及两 肩绣有金盘龙纹样, 是。 玉带皮靴
③通天冠
郊庙、省牲,皇太子诸 王冠婚、醮戒,则服 通 天冠、绛纱袍。
④武弁服
天子亲征遣将时所着 的服饰。
⑤ 燕弁服
皇帝平日在宫中燕居时所穿,嘉靖七年定制, 冠框如皮弁用黑纱装裱。
⑥ 曳撒
自元代辫线袄发展而来,明朝上下皆通用之。
⑦ 皮弁
凡朔朢视朝、降诏、降香进表、四夷朝贡朝觐, 则服皮弁服。嘉靖间令祭太岁山川等神皆服。
冕 服
翼 善 冠
謝謝觀看

【明朝历史】明朝服饰:皇帝冕服详解

【明朝历史】明朝服饰:皇帝冕服详解

【明朝历史】明朝服饰:皇帝冕服详解冕服(衮冕)是明代皇帝、皇太子及亲王、世子、郡王的礼服和祭服,其中皇帝冕服的等级最高,用于祭祀天地、宗庙、社稷、先农及登极、正旦、冬至、圣节、册拜等重大礼仪场合。

明代皇帝冕服制定于洪武元年,在洪武十六年、二十四年(按《明实录》记载)、永乐三年又数次修订。

嘉靖八年,明世宗对皇帝冕服做了较大修改,形成明代冕服的最终款式。

本文仅以使用时间最长、较有代表性的永乐三年所定冕服为例进行说明。

冕又称平天冠,由?(yán)板、旒(liú)、冠武、玉簪等组成。

?板用桐木制作,前圆(略呈弧形)后方,覆绮于外,上(表)为玄色,下(里)为红色。

长合周尺二尺四寸(约55.4厘米),宽一尺二寸(约27.7厘米),前后各垂十二旒。

旒以五彩丝线为缫(zǎo,同藻),每旒穿有赤、白、青、黄、黑五色玉珠十二颗,缫上有结(称为“就”)使玉珠之间相隔一定距离。

?板下为长条形玉衡,用以承托?板并固定在冠武上。

玉衡两端垂充耳一对,充耳用玄?(dǎn,丝线)系?纩(tǒukuàng,明代指黄色玉珠)和白玉?(tiàn,玉珠)各一颗。

冠武是冠的主体部分,圆筒形,用竹丝编成胎,再冒以?(zào,黑色)纱。

冠武上饰长方形金池一对(前后各一)、葵花形金簪纽一对、缨纽二对及金条(条状金饰)若干。

朱缨从冠武两侧缨纽处向外穿出,系结并虚悬于颔下。

玉簪自右向左插在冠武的金簪纽内,簪首呈正方形。

另有朱?(hóng)一根,一端系在冠武左侧玉簪(簪脚)上,再从颔下绕至冠武右侧,仍系于玉簪(簪首)上,余端下垂。

冕(参考《中东宫冠服》绘制)玄衣皇帝冕服上衣用玄色,故称玄衣,交领、大袖,领、袖、衣襟等处施本色缘边。

明代冕服继承了传统的十二章纹饰,玄衣上织日、月、龙、星辰、山、火、华虫、宗彝(yí)八章。

日月皆圆形,日纹红色,在左肩,月纹白色,在右肩。

龙在两臂,均为升龙。

第七节 明代服装

第七节  明代服装
第七节
明清服装
明朝服装
上采周、汉,下取唐、宋,使汉民族底服装得以 保留传承。 “吉祥图案”-多种纹样的组合 服装堂皇华贵
皇帝服
大典穿衮服,其形制上基本承袭古制
常服为盘领窄袖袍,玉带、皮靴、乌纱折上巾 (善翼冠)
古制冕服
皇帝常服
善翼冠
官服
职官礼服-冠冕衣裳 戴梁冠,穿赤罗衣裳 职官公服-盘领右衽 乌纱帽、团领衫、束带、粉底革靴 四品以上为绯色、七品以上为青色,九品 以上为绿色
云肩
凤尾裙
在色缎上绣出花 鸟纹饰 以各种彩条拼合 在腰带上,成为 彩条飞舞的裙子 形似凤尾
“抹额”与“卧兔” 抹额” 卧兔”
梁冠
戴 梁 冠, 穿 赤 罗 衣 裳
蟒衣 明代宦官、重 臣及贵戚所穿 的一种盛服。 蟒形-形似龙 而少一爪
职官公服
乌纱帽 团领衫(上缀 “补子”) 束带 粉底革靴
乌纱帽
由唐代璞头演变而来的 一种圆顶官帽。
缀于前胸及后 背 文官用禽,武 官用兽 纹饰因身份而 异
文官补子
武官补子
束带- 束带-腰带
命 官 与 命 妇
命妇的服饰
翟冠 霞帔 圆领团衫 缠足
翟冠
霞帔
凤冠- 凤冠-后妃的 礼冠
三龙九凤冠
皇后- 十二龙九凤
女子服饰- 女子服饰-背子
女子服饰- 女子服饰-比甲
明代女装的典型样式 -水田衣
以各色碎布拼接而 成
襦裙、围裳、 襦裙、围裳、披帛

第六讲明代服装

第六讲明代服装

明 太 宗 孝 文 皇 后 像
霞帔示意图
三龙双凤冠
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便服
明代背子
穿窄袖背子的妇女
比甲
隋唐时期 的半臂, 与比甲有 着一定的 渊源。
穿 比 甲 的 妇 女
襦裙
水田衣
明代女子头饰
一、冠服
凤冠、霞帔 ①凤冠是一种以金属丝网为胎,上缀点翠凤凰,并挂有珠宝流苏的礼冠。后妃的凤冠除缀凤 凰外还有龙,普通命妇的彩冠仅缀花钗。 ②)霞帔是一种帔子,象两条彩带,绕过头颈,披挂在胸前,下坠一颗金玉坠子。宋代,霞帔 成为贵妇礼服,明代因袭不该。不同品级命妇霞帔纹样有严格规定
大袖衣
穿补服的贵妇
第六讲 明代服装
第一节 时代与风格简述
明代皇帝服饰 明朝从蒙古贵族手中夺取政权,对整顿和恢复礼仪非 常重视。废弃了元朝的服制,并根据汉族人民的习俗,将服饰制度重新 规定。首先制定皇帝的礼服。明太祖认为古代五冕之礼太繁,决定“祭天 地、宗庙,服衮冕;社稷等祀,服通天冠,绛纱袍。余不用。
第二节 男子官服与民服
一、官服
明代官吏朝服与公服 玉制東发冠及带扣、带钩。束发冠是用金累丝造,嵌以睛绿珠石,有四 爪蟒龙盘绕,冠下加额子,插以长雉羽、朱缨。另外,还有玉制的束发冠等。凡遇驾出游幸围猎, 内臣太监戴之。戴此冠时穿窄袖绒衣,束小玉带。带钩的使用,最早可上溯到春秋时期在山东、 陕西、河南等地出土的春秋墓葬中屡有实物发现,史料也有记载。由于带钩结扎起来比绅带更便 利,逐渐被普遍使用,取代了丝绦的地位。至战国以后,王公贵族、社会名流都以带钩为装饰, 形成一种风气。带钩的制作也日趋精巧。它的作用,除装在革带的顶端用以束腰外,还可以装在 腰侧用以佩刀、佩剑、佩削、佩镜、佩印或佩其它装饰物品。南北朝以后,种新型的腰带“蹀躞 带”代替了钩络带,“蹀躞”不用带钩,而用带扣,带钩的作用便随之消失。明代再次使用带钩,并 带钩与前代的作用也差不多。同时,还起一种装饰作用。

大明衣冠欣赏析——皇家衣冠

大明衣冠欣赏析——皇家衣冠

大明衣冠欣赏析——皇家衣冠
皇帝的冠服
讲讲明朝的,从皇帝讲起。

比如这张图,右边的就是明朝皇帝的最高礼服——冕服,上黑下红,用于祭祀。

皇帝的衣服是很有讲究的,比如帽子上的珠串,天子十二串,太子亲王是九,世子为八,郡王成七。

此外还有“十二章”,皇帝的礼服上必须有这十二章,亲王郡王的也要有,但是依次减少章数。

日月在左右,星辰和山在背,龙的位置有变化,粉米、海藻、猴子杯、老虎杯、斧头和火焰都是在袖子上,这十二章是帝王标配。

隋顾彪在《尚书疏》中说:“日月星辰取其照临,山取其能兴雷雨,龙取其变化无方,华取文章,雉取耿介,藻取有文,火取炎上,粉取洁白,米取能养,黼取能断,黻取善恶相背”。

知识点30:《明史舆服志》中的服饰制度

知识点30:《明史舆服志》中的服饰制度

大明衣冠中国历代服饰赏析知识点30:《明史·舆服志》中的服饰制度教学目的:以《明史·舆服志》为依本,对比分析洪武三年、十六年、二十六年、永乐三年、嘉靖八年服饰制度的变化。

内容纲目:(一)明初立纲陈纪与洪武定服制(二)政权合法宣扬与永乐服制更定(三)“大议礼之争”与嘉靖服制改制(一)明初立纲陈纪与洪武定服制明朝建立时,朱元璋便是高举“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旗帜,认为上合天则,下称民心,因此,整肃纲纪,加强集权是明初的核心政治指导。

《朱元璋系年要录•至正二十四年》:“驭臣下以礼法,臣能驭吏卒以体上”,依据立法规定,明确君臣等级名分,严明号令。

形成上下一贯的行政体系,给于君主权利、意志的贯彻和推行以制度保障,确立君主个人的绝对权威。

关于服制,朱元璋更是亲自给出意见,不再使用五冕,只用衮冕,并多次修订衮冕的形制,洪武期间就三次更定。

《明史•舆服志》:洪武元年,学士陶安请制五冕。

太祖曰:“此礼太繁。

祭天地、宗庙,服衮冕。

社稷等祀,服通天冠,绛纱袍。

馀不用。

”三年,更定正旦、冬至、圣节并服衮冕,祭社稷、先农、册拜,亦如之。

十六年,定衮冕之制……二十六年,更定衮冕十二章。

(1)节俭治国洪武元年,翰林学士陶安奏请天子祭祀采用五冕,朱元璋则认为“此礼太繁,祭天地、宗庙、服衮冕。

社稷等祀,服通天冠,绛纱袍,余不用。

”于是,洪武三年规定:皇帝正旦、冬至、圣节、祭社稷和先农、册拜等大典要穿衮冕。

这里仅定衮冕,舍去大裘冕。

可能是开国之初,朱元璋考虑提倡节俭吧。

(2)加强皇权明代以前,祭祀时君臣都穿冕服,一般以衣裳上的章纹数和冕旒数的多少来区别身份,而明朝只有皇帝、皇太子、亲王、世子和郡王穿着,公侯以下禁止穿着。

洪武十六年定制皇帝冕服十二章十二旒,玄衣黄裳。

二十六年改为玄衣纁裳。

章纹在衣裳上分绣六章。

皇太子衮冕九章九旒,玄衣纁裳;亲王世子七章七旒,青衣纁裳。

这是加强皇权的重要标志。

冕服构件十 六 年二 十 六 年冕前圆后方,玄表纁里。

明朝皇帝服饰具体介绍 明朝皇帝的衣服有几种?

明朝皇帝服饰具体介绍 明朝皇帝的衣服有几种?

明朝皇帝服饰具体介绍明朝皇帝的衣服有几种?冕服中国古代的帝王在祭祀时要穿华美的礼服--冕服。

冕服由冕冠和礼服两部分组成,一般与腰带和赤舄(红色的鞋子)相配。

其中,礼服又是由上衣和下裳(裙子)组成的。

上衣采用青黑色,象征天;下裳黄赤色,象征地。

上衣画有六种不同的纹样,而下裳则绣有六种不同的纹样,这些纹样合称十二章纹。

十二章纹古代帝王服饰的十二章纹是指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火、宗彝、藻、粉米、黼、黻等12种图案。

这12种图案各有寓意。

日、月、星辰代表光辉,山代表稳重,龙代表变化,华虫(雉鸡)代表文彩,火代表热量,粉米代表滋养,藻代表纯凈,宗彝代表智勇双全,黼代表决断,黻代表去恶存善。

常服明代皇帝常服使用范围最广,如常朝视事、日讲、省牲、谒陵、献俘、大阅等场合均穿常服。

洪武元年定皇帝常服用乌纱折角向上巾,盘领窄袖袍(即圆领),束带间用金、玉、琥珀、透犀。

永乐三年定:“冠:以乌纱冒之,折角向上,今名翼善冠;袍:黄色,盘领、窄袖,前后及两肩各金织盘龙一;带:用玉;靴:以皮为之”。

皇太子、亲王、世子、郡王的常服形制与皇帝相同,但袍用红色。

翼善冠用乌纱冒于外,冠后立有折角一对,末端朝上,冠之后山正面还保留有类似早期幞头系结、系带的装饰。

明孝宗以后,折角末端由尖角变为圆弧形。

明穆宗时,又在翼善冠上加饰嵌有珍珠宝石的金二龙戏珠。

明神宗定陵出土有三顶翼善冠实物,一顶为金丝编成的金翼善冠,两顶为乌纱翼善冠。

其中保存较好的一顶乌纱翼善冠高23.5厘米、口径19厘米,用细竹丝编成内胎,内衬红素绢,外蒙一层黄素罗,再以双层黑纱敷面。

后山饰有二龙戏珠,龙身为金累丝编成,嵌有各色宝石及珍珠,龙珠用金制成火焰及花形底托,中间嵌珍珠一颗。

系结、系带也以金累丝制作,镶有绿宝石。

冠后折角为竹胎纱面,用金片折卷成缘边。

圆领明初定为盘领窄袖袍,其后袍身与两袖逐渐宽大,又因其领式与所饰纹样而被称为“圆领”或“衮龙袍”。

皇帝常服圆领为黄色(后期也有其他颜色),领部右侧钉纽襻扣一对、大襟钉系带两对用以系结固定。

明代皇帝冕服使用场合

明代皇帝冕服使用场合

明代皇帝冕服使用场合引言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皇帝冕服在当时具有非常重要的象征意义。

冕服是指皇帝在特定场合穿戴的礼仪服饰,它不仅展示了皇权的威严,还体现了明代社会等级制度和礼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详细介绍明代皇帝冕服的使用场合及其相关内容。

冕服的种类明代皇帝冕服包括大礼冠、大红袍、黄袍、龙袍等不同种类。

每种冕服都有其特定的使用场合。

大礼冠大礼冠是明代皇帝最为庄重、重要的头饰之一,通常由白玉制成。

它是皇帝在举行盛大典礼时佩戴的,如登基典礼、祭天祭祀等。

大礼冠上方有五个翘起来象征五岳山脉的小山峰,并饰以金银珠宝装饰物。

整个大礼冠高约50公分,佩戴起来非常庄重华丽。

大红袍大红袍是明代皇帝冕服中的一种,正面绣有金龙图案,象征着皇权的威严。

大红袍通常用于重要场合,如朝会、宴会等。

在朝会上,明代皇帝佩戴大红袍,展示出其统治者的身份和权力。

黄袍黄袍是明代皇帝加冕时穿戴的礼服。

黄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尊贵和权威,因此黄袍成为了明代皇帝加冕时的标志性服饰。

加冕仪式是明代皇帝的重要仪式之一,它象征着新君主正式登基并接受天命。

龙袍龙袍是明代皇帝日常穿戴的礼服之一。

它由黄色丝绸制成,并绣有五爪金龙图案。

五爪金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最高贵、最具神秘力量的神兽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特殊地位。

因此,龙袍成为了明代皇帝展示其权威和地位的重要象征。

冕服的使用场合明代皇帝冕服的使用场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加冕仪式加冕仪式是明代皇帝登基时举行的盛大仪式。

在这个仪式上,新皇帝会穿戴黄袍,佩戴大礼冠,以展示其正式接受天命,并开始统治天下。

加冕仪式通常在紫禁城内的太和殿举行,除了皇帝本人外,还有各级官员、皇族和贵族参加。

朝会朝会是明代皇帝与重要官员进行政务沟通和处理国家事务的场合。

在朝会上,明代皇帝通常穿戴大红袍,并佩戴大礼冠。

这种着装彰显了皇权的威严和高贵。

宴会宴会是明代宫廷中举行的一种重要社交活动。

在宴会上,明代皇帝通常穿戴大红袍,并佩戴大礼冠。

明代冠服制度

明代冠服制度

明代冠服制度

明代冠服制度是我国古代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社会地位差异。

明代冠服制度具有以下特点:
1.皇帝冠服:皇帝的冠服以黄色为主,象征皇权的尊贵。

皇帝的冠冕采用十二旒(珠串),表示天子的地位。

龙袍为黄色,绣有龙纹,展示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

2.官员冠服:官员的冠服根据品级不同而有所区别。

顶戴花翎(官帽上的装饰物)采用不同的材质和颜色,代表官员的品级。

官服为蓝色或黑色,袖口镶有金线,胸前饰有补子(代表官职的图案)。

3.士人冠服:士人的冠服以蓝色为主,表示儒雅的气质。

冠帽采用硬壳帽顶,帽檐呈弧形。

服饰为宽大的袖子和长袍,展示了文人墨客的风度。

4.百姓冠服:百姓的冠服较为简单,男子通常戴毡帽或草帽,身穿蓝色或黑色的短衣长裤。

女子戴布制的头巾,身穿青色或蓝色的衣裙。

5.宗教服饰:明代宗教服饰各有特点,如道士戴道冠,僧人穿僧袍等。


总之,明代冠服制度严格遵循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通过服饰的色彩、款式和图案等元素,展示了不同阶层的身份地位。


种制度在明代社会中起到了凝聚秩序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

【明朝历史】明朝服饰:明朝皇帝戎服详解

【明朝历史】明朝服饰:明朝皇帝戎服详解

【明朝历史】明朝服饰:明朝皇帝戎服详解明代皇帝在狩猎、骑马出行以及重要的戎事活动中穿着戎服。

但明代服饰制度中并未专门列出皇帝戎服,因此具体的种类、形制、功能等均缺乏详细的记载。

定陵出土的明神宗盔甲,是目前所知唯一的明代皇帝戎服实物。

此外,像《出警图》、《宣宗出猎图轴》、《明宣宗射猎图》等明代绘画中也记录了皇帝身着戎服的形象。

通过这些形象与实物,结合相关的文献资料,可以对明代皇帝的戎服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盔甲罩甲是明代最常见的铠甲款式,其形制为对襟,方领或圆领,无袖,衣身两侧及后部开裾(有些后部不开),以方便骑马等活动。

军事中使用的实战罩甲因功能需要,一般在甲身外侧或内侧缀有金属甲片作为保护。

仪仗中使用的罩甲更注重装饰性,大多只在甲身外侧装饰有金属圆钉。

而用于骑马、射猎等日常活动中的罩甲则纯以织物制作,简单轻便,类似长坎肩。

左:明朝玄宗狩猎;右图:上溪的“玄宗狩猎画轴”故宫博物院所藏明商喜《宣宗出猎图轴》和《明宣宗射猎图》都表现的是明宣宗朱瞻基出游打猎的情景。

两图中宣宗所穿服饰基本一致,头戴皮毛制成的鞑帽(亦称狐帽),身穿黄色方领对襟罩甲,不缀甲片、甲钉,衣身饰有云肩膝?云龙纹样,前襟缀一排圆形小纽扣。

罩甲下穿红色交领窄袖长衣,形制不明,从随行人员的穿着推测,有可能是直身。

腰上束小革带,形制及带?数量与常服革带相同。

带上悬挂弓袋、箭囊、茄袋、小刀、牙箸等武器或随身物品。

明末刘若愚《酌中志》中记载:“罩甲,穿窄袖戎衣之上,加此束小带,皆戎服也。

”与画中明宣宗的戎服形象吻合。

织物制成的盔甲因其实用性强而逐渐受到人们的欢迎。

正德十六年,奉命禁止军民佩戴“紫花甲”,即紫花布制成的甲胄。

紫色花布是用紫色的木棉制成的。

它的颜色类似于赭石,但相对较轻。

罩甲明代人民的《警图》是一幅壮丽的画卷。

照片的主要内容是强大的皇家队伍从首都出发前往天寿山陵墓。

在队伍中骑着骏马的明神宗,穿着比玄宗更威武、更华丽的军装。

画中神宗头戴抹金凤翅盔,盔正面饰有金质真武大帝像,左右各一条吐火金龙,龙身展翼,形如凤翅。

明代冠冕制度报告

明代冠冕制度报告

明代冠冕制度报告在我国古代,服装除了具备取暖御寒等社会功能外,同时被赋予一定的阶级身份色彩和标志。

中国的服饰进入阶级社会后,不仅同思想意识、风尚习俗及审美观念有关,同时与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等有密切联系。

我国冠服制度的萌芽大约在夏商时期,其完善和发展则在周朝时期,从河南安阳侯家庄一些出土文物中可以看出,冠服制度在夏商时期已经成为统治阶级意志的一部分,具有了尊卑之分。

《周礼》记载:帝王和百官在举行祭祀大典时都必须身穿冕服,根据穿戴者的身份决定冕服具体样式。

明朝冕服主要是明代皇帝、皇太子、亲王以及世子和郡王的礼服与祭服,明代时期皇帝冕服等级最高,具有与其他人相区分的鲜明特点。

一、明代时期皇帝冕服特点中国古代服饰的演变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等是分不开的,尤其各个朝代的统治者,对服饰变迁有重要影响。

明朝服饰的演变,就是由皇帝的干预而形成的。

皇帝对服饰制度的制定和重视,深究起来仍然是为了统治阶级地位和秩序而进行的,所谓“王者改制。

必易服色”正是这么来的。

本文主要以明太祖时期的冕服为例来分析明朝时期皇帝冕服特点。

1.冕。

明朝时期的冕又被称为平天冠,通俗点来说就是皇帝的帽子。

明朝在洪武十六年才开始对衮冕制度进行制定,之后在洪武二十年及永乐三年间对衮冕制度又分别做了一些修改。

明朝冕基本与古制承袭,其组成部分除了包括由艇板、旎外还包括冠武、玉等等。

明代时期皇帝冕的帽卷为圆柱形;上端覆盖挺板,逛板材质为铜板,长二尺四寸,宽为一尺二寸,艇板的裱裹材质为皂纱;板前后均有十二施,即前后各12根五彩的丝绳,每根丝绳上穿12颗五彩玉珠,玉珠之间的间距以一寸为准;艇板下为玉衡,玉衡为长条形,主要用来对蜒板起承托和固定作用;充耳一对垂在玉衡两端,充耳上附黄色玉珠和白玉各一颗;冠的主体部分为冠武,冠武上装饰一对长方形金池,一对葵花形金簪以及两对缨纽和若干条条状金饰;冠武两侧是朱缨,垂于两耳之旁啊。

2.明代时期皇帝玄衣。

明代时期皇带冕服上衣颜色需为玄色,此又被称为玄衣。

明史?舆服二皇帝冕服后妃冠服皇太子亲王以下冠服

明史?舆服二皇帝冕服后妃冠服皇太子亲王以下冠服

明史?舆服二皇帝冕服后妃冠服皇太子亲王以下冠服志卷066 志第四十二舆服二类别:史部作者:张廷玉(清)书名:明史【原文】皇帝冕服后妃冠服皇太子亲王以下冠服皇帝冕服:洪武元年,学士陶安请制五冕。

太祖曰:“此礼太繁。

祭天地、宗庙,服衮冕。

社稷等祀,服通天冠,绛纱袍。

馀不用。

”三年,更定正旦、冬至、圣节并服衮冕,祭社稷、先农、册拜,亦如之。

十六年,定衮冕之制。

冕,前圆后方,玄表纁里。

前后各十二旒,旒五采,玉十二,珠五,采缫十有二就,就相去一寸。

红丝组为缨,黈纩充耳,玉簪导。

衮,玄衣黄裳,十二章,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六章织于衣,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六章绣于裳。

白罗大带,红里。

蔽膝随裳色,绣龙、火、山文。

玉革带,玉佩。

大绶六采,赤、黄、黑、白、缥、绿,小绶三,色同大绶。

间施三玉环。

白罗中单,黻领,青缘襈。

黄袜黄舄,金饰。

二十六年,更定衮冕十二章。

冕版广一尺二寸,长二尺四寸。

冠上有覆,玄表硃里,馀如旧制。

圭长一尺二寸。

衮,玄衣纁裳,十二章如旧制。

中单以素纱为之。

红罗蔽膝,上广一尺,下广二尺,长三尺,织火、龙、山三章。

革带佩玉,长三尺三寸。

大带素表硃里,两边用缘,上以硃锦,下以绿锦。

大绶,六采黄、白、赤、玄、缥、绿织成,纯玄质五百首。

凡合单纺为一系,四系为一扶,五扶为一首。

小绶三,色同大绶。

间织三玉环。

硃袜,赤舄。

永乐三年定,冕冠以皁纱为之,上覆曰綖,桐板为质,衣之以绮,玄表硃里,前圆后方。

以玉衡维冠,玉簪贯纽,纽与冠武足前体下曰武,绥在冠之下,亦曰武。

并系缨处,皆饰以金。

綖以左右垂黈纩充耳,用黄玉。

系以玄紞,承以白玉瑱硃纮。

馀如旧制。

玉圭长一尺二寸,剡其上,刻山四,以象四镇之山,盖周镇圭之制,异于大圭不彖者也。

以黄绮约其下,别以囊韬之,金龙文。

衮服十有二章。

玄衣八章,日、月、龙在肩,星辰、山在背,火、华虫、宗彝在袖,每袖各三。

皆织成本色领褾襈裾。

褾者袖端。

襈者衣缘。

纁裳四章,织藻、粉米、黼、黻各二,前三幅,后四幅,前后不相属,共腰,有辟积,本色綼裼。

大明冠服图--样式

大明冠服图--样式

连载:【大明冠服图】之一洪武冕服
呵呵,一本新“书”开始创作了,看起来是个大工程,会要连载很长时间了。

这里是从封面开始到洪武年冕服制度。

连载:【大明冠服图】之二永乐冕服
这里是永乐冕服制度。

连载:【大明冠服图】之三嘉靖冕服嘉靖冕服制度
连载:【大明冠服图】之四万历冕服万历冕服制度,根据定陵出土实物绘制。

连载:【大明冠服图】之五通天冠服洪武皮弁
通天冠服是洪武时期使用过的,时间并不长。

皮弁服是明代比较重要的礼服之一。

连载:【大明冠服图】之六永乐皮弁服
永乐时期的皮弁服制度,基本没有怎么变动,一直延续到明末,使用场合较多。

连载:【大明冠服图】之七万历皮弁服洪武常服
定陵出土的万历时期神宗皇帝皮弁服的部分,墓中无皮弁服和裳。

后面是洪武时期常服制度,参见明太祖坐像。

另外,网上所传太祖鞋拔子脸“真像”全部出自清代民间手笔,越来越多人喜欢拿那个图当太祖的真容,理由是官方会修饰,而民间很自由,不过至于清代民间画师怎么穿越到明初亲眼看到太祖的,倒不是他们“理论”的问题,这大概和国人喜欢把野史小说当历史的心理习惯是一样的,这也是现在伪国学火真国学冷的原因之一。

目前故宫所藏两幅明太祖坐像价值极高,研究者应多关注。

明朝皇帝的新衣

明朝皇帝的新衣

明朝皇帝的新衣
皇袍,是古代皇帝的服饰,无论颜色、款式以及其上细微的纹样,无不具有深刻的含义。

皇帝需要参加各项活动,因此得频繁的更换冠服。

大致为三类
(1)最隆重的典礼上使用的皇冠为“冕”,冕上布板为长方形,前后两端各缀珍珠12串。

服饰搭配:豪华刺绣的黑色上衣+黄色下裙+红色靴袜
(2)次一级典礼上穿全部红色的“皮牟服”,戴帽,有带系在脖子上。

此帽与当时武将军士所用的头盔大同小异。

皇帝:皮质折缀而成,外缀宝石。

将士:布质,内藏铁片,外装铁钉。

(3)标准服饰:黄色龙袍。

(4)常服:青色或黑色龙袍,缀绿色滚边。

礼制之冠:九旒冕

礼制之冠:九旒冕

礼制之冠:九旒冕九旒冕,制于明洪武前期,由冠武、金簪、(纟延)板、旒等部分组成,竹、木、丝、金、铁、玉石及大漆等多种材料复合制作。

冠武直径17.6厘米、高17.9厘米;(纟延)板长49.4厘米、宽23.5厘米。

现藏于山东博物馆。

九旒冕现存主要部位示意图。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恢复华夏正统为名,模仿古制,建立了独特的冠服制度。

明初规定,皇帝及王等在重大祭祀活动、重要节日及册拜时服衮冕之服,其中的“礼帽”即为旒冕,皇帝为十二旒冕,太子、亲王为九旒冕。

山东省邹城市明初鲁荒王墓中便出土了一顶九旒冕,是现在所发现的中国古代唯一的完整旒冕实物。

出土时,主体构件冠武、金簪、(纟延)板、旒珠、玉衡、充耳等保存完整。

冠的主体叫冠武,圆筒形,上穿一金簪;(纟延)板木质,前圆后方,比喻天圆地方,有天下一统的意思。

(纟延)板下有一青玉衡贯穿左右,作用是将板固定在冠武上。

玉衡左右两端各悬一青玉圆珠,正好挂在两耳的位置,叫做充耳,就是塞住耳朵,寓意帝王对谗言“充耳不闻”,求大德不计小过。

(纟延)板前后各悬九旒,每旒九珠,排序采取五行交替的顺序。

明朝重五德,尚火德,因此第一个旒珠为赤色,以下为白、青、黄、黑等色,分别对应火德、金德、木德、土德、水德。

每个旒珠之间相隔一寸,这样,佩戴后,前面的旒会遮挡部分视线,表示帝王不看是非奸邪,也有显示威严的意思。

这顶九旒冕的主人叫朱檀,是朱元璋的第十子,生于洪武三年(1370年),被封为鲁王,洪武十八年(1385年)就藩兖州。

由于他喜欢诗词歌赋,文采斐然,朱元璋对他甚为疼爱。

朱檀喜欢游玩享乐,曾携王妃夜不归宿,触犯刑律,受到重罚,王妃自杀。

但他依然不思悔改,又迷上长生不老之术,服食仙丹,19岁时金石药物中毒,双眼受伤,洪武二十二年底(1390年初)毒发身亡。

朱元璋既痛且恨,给了他一个下谥“荒”,就是“好乐怠政”的意思。

朱檀葬于邹城九龙山南麓第一座山峰,当地俗呼“龙头”,是堪舆家所称的风水宝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朝服饰皇帝冕服详解
>冕服(衮冕)是明代皇帝、皇太子及亲王、世子、郡王的礼服和祭服,其中皇帝冕服的等级最高,用于祭祀天地、宗庙、社稷、先农及登极、正旦、冬至、圣节、册拜等重大礼仪场合。

明代皇帝冕服制定于洪武元年,在洪武十六年、二十四年(按《明实录》记载)、永乐三年又数次修订。

嘉靖八年,明世宗对皇帝冕服做了较大修改,形成明代冕服的最终款式。

本文仅以使用时间最长、较有代表性的永乐三年所定冕服为例进行说明。

冕又称平天冠,由綖(yán)板、旒(liú)、冠武、玉簪等组成。

綖板用桐木制作,前圆(略呈弧形)后方,覆绮于外,上(表)为玄色,下(里)为红色。

长合周尺二尺四寸(约55.4厘米),宽一尺二寸(约27.7厘米),前后各垂十二旒。

旒以五彩丝线为缫(zǎo,同藻),每旒穿有赤、白、青、黄、黑五色玉珠十二颗,缫上有结(称为“就”)使玉珠之间相隔一定距离。

綖板下为长条形玉衡,用以承托綖板并固定在冠武上。

玉衡两端垂充耳一对,充耳用玄紞(dǎn,丝线)系黈纩(tǒukuàng,明代指黄色玉珠)和白玉瑱(tiàn,玉珠)各一颗。

冠武是冠的主体部分,圆筒形,用竹丝编成胎,再冒以皁(zào,黑色)纱。

冠武上饰长方形金池一对(前后各一)、葵花形金簪纽一对、缨纽二对及金条(条状金饰)若干。

朱缨从冠武两侧缨纽处向外穿出,系结并虚悬于颔下。

玉簪自右向左插在冠武的金簪纽内,簪首呈正方形。

另有朱纮(hóng)一根,一端系在冠武左侧玉簪(簪脚)上,再从颔下绕至冠武右侧,仍系于玉簪(簪首)上,余端下垂。

玄衣皇帝冕服上衣用玄色,故称玄衣,交领、大袖,领、袖、衣襟等处施本色缘边。

明代冕服继承
了传统的十二章纹饰,玄衣上织日、月、龙、星辰、山、火、华虫、宗彝(yí)八章。

日月皆圆形,日纹红色,在左肩,月纹白色,在右肩。

龙在两臂,均为升龙。

星辰在背,用五颗小圆星,五色。

山在星辰之下,为并列的五座山峰。

火、华虫、宗彝在两袖,每种纹样各用三个,竖行排列。

火为红色火焰,在上;华虫形似锦鸡,五彩羽,红腹,居中;宗彝在下。

宗彝是敞口杯形祭器,用一对,上饰虎、蜼(wěi,长尾猴),虎尾较短,蜼尾较长,左袖宗彝饰虎纹,右袖宗彝饰蜼纹。

纁裳(xūncháng)冕服下裳用纁色,故称纁裳,分为前后两片,前片三幅,后片四幅,共裳腰。

因裳幅均为正幅(长方形),需要在每幅上折叠出褶子(称为“襞积”),使裳腰与人体腰围相适。

裳前后片的两侧及底边施本色缘边,侧边之缘称为綼(bì),底边之缘称为裼(xī,同緆)。

纁裳上织藻、粉米、黼(fǔ)、黻(fú)四章,各用一对,排成两行,列于裳前片左右。

藻为盘绕的绿色水草;粉米为白色米粒,排列成圆形;黼为斧形,青色或黑色,白刃,有柄;黻为两“弓”相背组成的图案。

中单、蔽膝(bìxī)、大带冕服中单用素纱制作,交领,大袖,领、袖、衣襟均施青色缘边,领部织黻纹十三个。

蔽膝为纁色,上宽一尺,下宽二尺,长三尺,本色缘,缘的接缝中饰有五彩绦(称为“紃xún”)。

蔽膝上织藻、粉米、黼、黻四章,各用一对,分两行排列,另缀一对玉钩,用以悬挂。

大带由束腰部分和垂带部分组成,束腰部分以纽襻扣纽系,并缀有假结及耳。

大带朝外一面为白色,朝内一面为红色,腰和垂都有缘边,也称为綼,腰及结、耳之綼为红色,垂之綼为绿色。

在大带结、耳处系有长丝带,称纽约,用素色。

值得注意的是,永乐三年所定冕服制度中,取消了革带,直到嘉靖时期才重新使用。

玉佩、小绶(shòu)、大绶玉佩又称“(玉)玎珰”,为两组,每组有:珩(héng)一件,顶部有一孔系金钩一个,底部有五孔系玉珠五串;瑀(yǔ)一件,在珩之下,上下各三孔,与中间三串玉珠相连;琚(jū)一对,在瑀左右,瑑(zhuàn,雕刻)云纹并描金,与两侧玉珠串相连;玉花一件,在瑀之下,与中间三串玉珠相连;玉滴一对,形似水滴,系于玉花底部左右两串玉珠的末端;璜(huáng)一对,形似玉璧之半,瑑云纹并描金,分别系于琚底部玉珠串的末端;冲牙一件,与珩外形相似,系于玉花底部正中一串玉珠的末端。

珩、瑀、玉花、冲牙皆瑑龙纹并描金。

行动时,冲牙与玉滴、璜相触,发出清脆的声音。

玉佩下有小绶一对,长条形,其颜色、纹样与大绶相同。

大绶为长方形,用黄、白、赤、玄、缥(piǎo,淡青)、绿六彩织成,上部为菱形纹,下部为竖条纹,用纁色织物衬里。

大绶上垂有织带六条,也叫小绶(与玉佩小绶非一物),颜色与大绶六彩同,分成三组编结并悬挂玉环三枚,环上饰龙纹。

袜、舄(xì)、玉圭冕服用赤袜、赤舄。

赤舄形似靴,舄首做成如意云头状,饰以黄绦缘,并缀黑色缨结,鞋帮用黑色缘边。

玉圭长一尺二寸(周尺),顶部尖锐,底端平直,圭身刻山纹四个,下部套黄绮。

另有玉圭袋用来装纳玉圭,袋身外形、大小和玉圭相似,饰金龙纹,底部有盖。

《明实录》记载,洪武元年正月,明太祖服衮冕在南郊祭祀天地,定国号为大明,建元洪武。

二月,翰林学士陶安等认为,古代
天子有五冕,祭天地、宗庙、社稷及诸神时各用相应的冕服,因此奏请按古礼制作,明太祖则认为五冕礼太繁,规定祭天地、宗庙服衮冕,社稷等祀服通天冠、绛纱袍,其余不用。

十一月,明太祖下诏,令礼官与儒臣正式议定冠服之制。

嘉靖时期,经过“大礼议”之争并取得胜利的明世宗,开始对祭礼与服制进行大规模的修改与创新,其中就包括皇帝冕服制度的调整,相关的文字与图像在《大明会典》中有详细记录。

上世纪50年代发掘明神宗定陵时,出土了部分冕服实物,为研究明代冕服制度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文物资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