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服饰 皇帝冕服详解

明朝服饰 皇帝冕服详解
明朝服饰 皇帝冕服详解

明朝服饰皇帝冕服详解

>冕服(衮冕)是明代皇帝、皇太子及亲王、世子、郡王的礼服和祭服,其中皇帝冕服的等级最高,用于祭祀天地、宗庙、社稷、先农及登极、正旦、冬至、圣节、册拜等重大礼仪场合。明代皇帝冕服制定于洪武元年,在洪武十六年、二十四年(按《明实录》记载)、永乐三年又数次修订。嘉靖八年,明世宗对皇帝冕服做了较大修改,形成明代冕服的最终款式。本文仅以使用时间最长、较有代表性的永乐三年所定冕服为例进行说明。冕又称平天冠,由綖(yán)板、旒(liú)、冠武、玉簪等组成。綖板用桐木制作,前圆(略呈弧形)后方,覆绮于外,上(表)为玄色,下(里)为红色。长合周尺二尺四寸(约55.4厘米),宽一尺二寸(约27.7厘米),前后各垂十二旒。旒以五彩丝线为缫(zǎo,同藻),每旒穿有赤、白、青、黄、黑五色玉珠十二颗,缫上有结(称为“就”)使玉珠之间相隔一定距离。綖板下为长条形玉衡,用以承托綖板并固定在冠武上。玉衡两端垂充耳一对,充耳用玄紞(dǎn,丝线)系黈纩(tǒukuàng,明代指黄色玉珠)和白玉瑱(tiàn,玉珠)各一颗。冠武是冠的主体部分,圆筒形,用竹丝编成胎,再冒以皁(zào,黑色)纱。冠武上饰长方形金池一对(前后各一)、葵花形金簪纽一对、缨纽二对及金条(条状金饰)若干。朱缨从冠武两侧缨纽处向外穿出,系结并虚悬于颔下。玉簪自右向左插在冠武的金簪纽内,簪首呈正方形。另有朱纮(hóng)一根,一端系在冠武左侧玉簪(簪脚)上,再从颔下绕至冠武右侧,仍系于玉簪(簪首)上,余端下垂。玄衣皇帝冕服上衣用玄色,故称玄衣,交领、大袖,领、袖、衣襟等处施本色缘边。明代冕服继承

各朝皇帝龙袍及服饰图片

秦汉时期由于国家统一,服装风格也趋于一致。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幅员广大、民族众多的封建统一国家。秦王政当上始皇帝之后,立即着手推行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如统一度量衡、刑律条令等,其中也包括衣冠服饰制度。不过,由于秦始皇当政时间太短,服饰制度仅属初创,还不完备,只在服装的颜色上做了统一。秦始皇深受阴阳五行学说影响,相信秦克周,应当是水克火,因为周朝是" 火气胜金,色尚赤",那么秦胜周就是水德,颜色崇尚黑色。这样,在秦朝,黑色为尊贵的颜色,衣饰也以黑色为时尚颜色了。秦代铠甲战服我们从出土文物中可以看见。在陕西临潼出土的陶俑所着铠甲应是秦兵俑中最为常见的铠甲样式,是普通战士的装束,这类铠甲有如下特点:胸部的甲片都是上片压下片,腹部的甲片,都是下片压上片,以便于活动。从胸腹正中的中线来看,所有甲片都由中间向两侧叠压,肩部甲片的组合与腹部相同。在肩部、腹部和颈下周围的甲片都用连甲带连接,所有甲片上都有甲钉,其数或二或三或四不等,最多不超过六枚。甲衣的长度,前后相等,下摆一般多为圆形. 转自铁血社区https://www.360docs.net/doc/376545435.html,/ ]

袁世凯的龙袍必须得提到陶洙 陶洙肯定曾在民国初年的内务部任职,陶洙、朱纶和陶毅三人曾为民国政府拟订《暂行祭祀冠服制》。这是一部以明代祭服制度为主体、并结合所谓“周制”概念而拟订的祭祀冠服条例。1914年8月,政事堂礼制馆颁布正式的《祭祀冠服制》,定型的祭祀冠服对陶洙等人弄的那套东西做了很大的改造。1914年冬至,袁世凯在

北京天坛举办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祭天典礼,祭祀冠服就是按照《祭祀冠服制》来定做的。 陶洙对祭祀服装的研究,终于在袁世凯复辟帝制的丑剧中派上了大用场。张伯驹在《袁世凯登极大典之筹备》一文中写道: 转自铁血社区https://www.360docs.net/doc/376545435.html,/ ] 登极衣冠,则由陶洙设计。冠用平顶,皇帝十二旒、卿九旒、大夫七旒、士五旒。上衣下赏,绣山龙火藻八章。武职仍旧,惟帽章改为双龙,将中嵌红珊瑚,校中嵌蓝宝石,尉中嵌水晶等珠。 皇帝军服,左右胸绣双龙。黄龙袍由庶务司长郭葆昌承办,命大栅栏瑞蚨祥制衣,特绣金龙,双目皆嵌以精圆珍珠。 (《紫禁城》1981年第2期,第9页。) 陶洙为袁世凯设计龙袍,可谓百分之百准确的史实。因为袁世凯是张伯驹的表伯,张伯驹跟袁世凯的几个儿子是同学和至交,张伯驹的父亲张镇芳和叔叔张锦芳为袁世凯登基出过大力,陶洙跟张伯驹的关系又非常密切。 我看到这个史实,深深地感到陶洙是个毫无道义原则、“有奶便是娘”的坏家伙。 袁世凯复辟,陶洙去奉承;日本人来了,陶洙又去卖身投靠。所谓“礼义廉耻”,在陶洙那里一钱不值。 据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袁世凯的龙袍造价80万元,共有两套,一套祭天时用,一套登极时用。“龙袍用赤金线盘织龙兖,通体缀以明珠,并嵌以钻石。此外还有平天冠一顶,四周垂旒,每旒悬珍珠一串,冠檐缀以大珠一粒”(第135页)。 转自铁血社区https://www.360docs.net/doc/376545435.html,/ ] 可笑的是,如此昂贵的龙袍,竟然被郭葆昌塞进了假货。张伯驹在《续洪宪纪事诗补注》第三十四则写道:“时日本有人造珍珠,光彩圆润,与真者莫辩,故此金龙双目之珍珠亦有伪者,当为庶务司经办中饱,已不赀矣。” 更可笑的是,“旷代逸才”杨度原也想借承制龙袍大发一笔横财,不料这美差竟被朱启钤活活夺了去,气得痛哭流涕,几乎要甩手不干“筹安会”的“建国大业”。后来袁世凯的侄儿袁乃宽出面调停,从朱启钤那里要来3万大洋送给杨度,这才平息了一场内讧。 至于为什么非选汉朝的,那就要问陶洙了。

明代服饰

明代服饰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在政治上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专制,对中央和地方封建官僚机构,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包括恢复汉族礼仪,调整冠服制度,禁胡服、胡姓、胡语等措施。对民间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移民屯田,奖励开荒,减免赋役,兴修水利等,使封建经济得以很快发展。1399年,建文帝朱允坟推行“削藩”政策,燕王朱棣公开反叛,以“清君侧”的名义率军南下,发生了一场明王朝统治阶级内部的皇位争夺战,历史上称为“靖难之变”。朱棣考虑到北京是他多年经营之地,而南京总为偏安王朝,难以控制北方游牧部落,于是在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自此,北京成为全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 明代注重对外交往与贸易,其中郑和七次下西洋,在中国外交史与世界航运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对待少数民族部落,明王朝采取了招抚与防范的积极措施,如设立奴儿干等四卫,“令居民咸居城中,畋猎孳牧,从其便,各处商贾来居者听”,安抚并适应了鞑靼、女真各部的发展。设立哈密卫,封忠顺王,使之成为明王朝西陲重镇。利用鞑靼、瓦剌与兀良哈等三卫,来削弱东蒙古势力等。明朝近三百年中,也发生“土木之变”、倭寇入侵、葡萄牙入侵等动乱,但各族人民之间仍在较为统一的局面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男子宫服与民服 明代服饰改革中,最突出的一点即是建国后立即恢复汉族礼仪,调整冠服制度,太祖曾下诏:“衣冠悉如唐代形制。”包括服饰在内的更制范围很广,以至后数百年中都留有影响,但由于明王朝专制,因此对服色及服饰图案规定过于具体,如不许官民人等穿蟒龙、飞鱼、斗牛图案,不许用元色、黄色和紫色等。万历以后,禁令松弛,一时间鲜艳华丽的服饰遍及里巷。 明代冕服除非常重要场合之外,一般不予穿用,皇太子以下官职也不置冕服。朝服规定很严格。另有皇帝常服,一般为乌折上巾,圆领龙袍。

中国历代皇帝服饰

中国历代皇帝服饰 礼仪之邦的古中国,礼仪的繁密主要是通过朝廷、皇家表现出来的。皇帝在何种场合穿何种衣服,都有礼仪上的正式规定。每个新建立的朝代都要重新制定本朝的舆服制度,规定服色(即为何种颜色为尊)。人们印象中的皇帝形象,都是头戴旒冕的庄重模样,其实那种妨碍视线,左顾右盼就要敲脑袋的沉重东西,皇帝最不喜欢戴,在平日和后宫燕居时,皇帝自然不会戴那个累赘。所以皇帝的服饰大致可分为礼服与常服。 具体地说,皇帝的服饰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冕服 冕服是帝王、诸侯们参加祭祀盛典时所穿以与冠冕相配合的礼服。采用上衣与下裳分开的服制,衣和裳上分别织或绣着十二章纹饰。周代天子按照祭祀典礼的大小分别有六种冕服,除大裘服是用黑羊羔皮制作的外,另外五种都是玄(黑)色上衣,纁(红)色围裳。战国以后,冕服制度遭到破坏,直到东汉明帝时才开始恢复,以后历代沿用,一直到明代。但历代冕服制度变化很大,如冕服的种类,汉魏以后一般只有一种,但北周皇帝却有苍、青、朱、黄、素、玄、象、山鷩、衮等十二种冕服。隋、唐、宋三代虽然恢复了周代的六种冕服,但常穿的只有衮服一种,明代则只有衮服。冕服的颜色一般为玄衣纁裳,晋珐至南北朝多用皂衣绛裳,唐后期与宋、金、元各朝天子冕服为青罗衣和红罗裳,明代天子一度用玄衣黄裳。纹章则一般天子用十二章,诸侯公卿以下各代各有不同。 弁服 弁服是古代贵族男子的一种常用礼服。上自帝王、下至士大夫都可以穿用。弁服与弁相配,服装上用黑色丝衣,下用红色围裳,与冕服相似,但衣裳上不加章彩纹饰。腰系茅菟草染的绛色韦末韦后,代替冕服的蔽漆。皮弁服用细白布衣,素(白缯)裳,腰下有裥折,下系素蔽膝。皮弁服是天子、诸侯等平时翰会、朔望视朝、田猎、大射礼时穿用的服装,魏晋时形制已有变化,唐以后改为绛色衣、素裳、蔽膝、革带、白袜、黑履或舄,宋代没有皮弁服,明代皇帝又加以恢复,其他为绛纱衣,蔽膝随衣服颜色一致,用白玉带革带、玉钩鲽绯白大带,穿白袜、黑舄。武弁服颜色为赤,称韦末衣、韦末裳、韦末韦后,佩绶和韦末韦后都系有革带,鞋色与裳色一致,一般为有兵事时穿用。

明朝历代皇帝列表简介

明朝历代皇帝列表简介 欧阳学文 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一说亡于1683年)是中国历史上承元朝、下启清朝的朝代。1368年朱元璋灭元称帝,国号大明,历十二世,传十六帝。以汉族为主推翻蒙古族统治者而建立起来的汉族复兴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君主制王朝。明朝皇帝,则是指由明太祖朱元璋开始,直至明思宗朱由检共16位。

1、太祖朱元璋(13281398)年号“洪武”1368年称帝,在位31年。 太祖朱元璋,安徽凤阳人,公元1368年8月,由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在大将徐达、常遇春等人的指挥下一举攻陷元大都北京,宣告了元朝的灭亡。同年,朱元璋在建康(今南京)称帝,改元洪武,建立了明王朝,朱元璋是为明太祖。他死于1398年,时年71岁。 2、惠帝朱允炆(13771402)年号“建文”1398年即位,在位5年。 明惠帝朱允炆,明朝无谥,清乾隆元年追谥「恭闵慧皇帝」,史籍称为建文帝。性寡断。惠帝,太祖孙,皇太子朱标的次子,朱元璋在世时,大封王室,20多个儿子均封为亲王,分驻各地,惠帝登基后,进行削藩,以统一军事,惹恼诸王,燕王朱棣其兵北京,1402年攻入南京,惠帝一说被烧死,一说外逃。

3、成祖朱棣(13601424)年号“永乐”1402年即位,在位23年。 成祖朱棣,朱元璋的第四子,朱棣以入京除奸为名,发动了“靖难之役“。经过四年的战争,在1420年打败惠帝统治集团,夺取了明朝政权,建元永乐,是为明成祖。1421年迁都北京,并下令编纂了《永乐大典》。死于1424年,时年65岁。 4、仁宗朱高炽(13781425)年号“洪熙”1424年即位,在位1年。 仁宗,明成祖长子,仁宗政治比较清明,采取一些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在位1年,死于1425年,时年48岁。 5、宣宗朱瞻基(13981435)年号“宣德”1425年即位,在位11年。 宣宗,仁宗长子,他和其父一样,比较能倾听臣下的意见与仁宗并称“仁宣之治”,宣宗时君臣关系融洽,经济也稳步发展。宣宗死于1435年,时年38岁。 6、英宗朱祁镇(qí)(14271464)年号“正统”;“天顺”(14351449;14571464),在位23年。 英宗,宣宗长子,即位时才9岁,被宦官王振专权,1449年,瓦喇大举南侵,王振惬英宗亲征,英宗被俘,史

明朝历代皇帝年号表

建文元年己卯建文二年庚辰建文三年辛巳建文四年壬午1399 1400 1401 1402 洪熙元年1425年

成化元年二年三年四年五年六年七年八年九年十年公元1465年1466年1467年1468年1469年1470年1471年1472年1473年1474年干支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成化十一年十二年十三年十四年十五年十六年十七年十八年十九年二十年纪年1475年1476年1477年1478年1479年1480年1481年1482年1483年1484年干支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成化二十一二十二年二十三年 纪年1485年1486年1487年 干支乙巳丙午丁未

正德元年二年三年四年五年六年七年八年九年十年西元1506年1507年1508年1509年1510年1511年1512年1513年1514年1515年干支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正德十一年十二年十三年十四年十五年十六年 西元1516年1517年1518年1519年1520年1521年 干支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

支 嘉 靖 十一年十二年十三年十四年十五年十六年十七年十八年十九年二十年 纪年1532年1533年1534年1535年1536年1537年1538年1539年1540年 1541 年 干 支 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 嘉靖二十一 年 二十二 年 二十三 年 二十四 年 二十五 年 二十六 年 二十七 年 二十八 年 二十九 年 三十年 纪年1542年1543年1544年1545年1546年1547年1548年1549年1550年 1551 年 干 支 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 嘉靖三十一 年 三十二 年 三十三 年 三十四 年 三十五 年 三十六 年 三十七 年 三十八 年 三十九 年 四十年 纪年1552年1553年1554年1555年1556年1557年1558年1559年1560年 1561 年 干 支 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 嘉靖四十一 年 四十二 年 四十三 年 四十四 年 四十五 年

古代唐宋元明清皇帝的列表

唐朝 618--9O7 李姓建都:长安 唐朝二十二位皇帝(有的记载二十位,武周政权不计在内),统治唐朝29O年。 一、高祖渊 9年。 二、太宗世民 23年。 三、高宗治 34年。 四、中宗显 1年。 五、武则天 21年。 六、中宗(复辟) 5年。 七、睿宗旦 3年。 八、玄宗隆基 43年。 九、肃宗亭 7年。 十、代宗豫 17年。 十一、德宗适Kuò 26年。 十二、顺宗诵 1年。 十三、宪宗纯 l5年。 十四、穆宗恒 4年。 十五、敬宗湛 2年。 十六、文宗昂 14年。 十七、武宗炎 6年。 十八、宣宗忱 13年。 十九、懿宗漼 14年。

二十、僖宗儇 15年。 二十一、昭宗晔 16年。 二十二、哀帝祝 3年。 北宋 960--1127,共l68年。赵姓,历九帝。建都:汴梁 一、太祖匡胤,建隆。在位16年。 二、太宗光义,太平兴国,在位22年。 三、真宗桓,咸平,在位25年。 四、仁宗祯,天圣,在位41年。 五、英宗曙,治平,在位 4年。 六、神宗顼xū,熙宁,在位18年。 七、哲宗煦,元佑,在位15年。 八、徵宗佶,建中靖国,在位25年。 九、钦宗桓,靖康,在位2年。 南宋:1127--1279,共152年。历九帝,赵姓。建都:临安(杭州)。 一、高宗构,建炎,在位36年。 二、孝宗昚shèn,隆兴,在位27年。 三、光宗敦,绍熙,在位 5年。 四、宁宗扩,庆元,在位3O年。

五、理宗盷,宝庆,在位4O年。 六、度宗禥,咸淳,在位10年。 七、恭帝显,德佑,在位 2年。 八、瑞宗昰,景炎,在位 3年。 九、帝昺,祥兴,在位 3年。 元朝l279--l368,共90年。十一帝.奇渥温氏 一、世祖忽必烈,年号至元,在位15年。 二、成宗铁木耳,年号元贞,在位13年。 三、武宗海山,年号至大,在位 4年。 四、仁宗爱育万拔力八达,年号皇庆,在位 9年。 五、英宗硕德八刺,年号至治,在位 3年。 六、泰定帝也孙铁木耳,泰定,在位 5年。 七、大顺帝阿速吉八,大顺,在位 1年。 八、明宗和世瑓,天历,在位 2年。 九、文宗图铁木耳,至顺,在位 5年。 十、宁宗懿璘质班,至顺,在位 1年。 十一、顺帝托权铁木耳,元统,在位36年。 有的记载十位,天顺未列入。《元史》自成吉思汗建国迄元顺帝出亡(1206--1368),通称元朝。

明朝皇帝皇后列表

第1任洪武太祖朱元璋孝慈高皇后马秀英(1333一1382),是安徽宿州人,她早年丧母,被郭子兴夫妇收养为义女。1382年(洪武十五年)五十一岁的马皇后病逝。朱元璋给马皇后很高的荣誉,谥之“孝慈昭宪至仁文德承天顺圣高皇后”,孝陵之名即由此而来。嘉靖十七年,加谥“孝慈贞化哲顺仁徽成天育圣至德高皇后”第2任建文惠帝朱允炆皇后马氏,光禄少卿马全女。洪武二十八年十月,册后为皇太孙妃。建文改元,立为后。生二子,文煃、文圭。靖难兵入城,而后崩于火,闻者哀焉。 第3任永乐成祖朱棣仁孝文皇后徐氏,洪武九年(1376年)册封为燕王妃,朱棣称帝册封为皇后。永乐五年(1407年)七月四日去世,享年46岁。谥“仁孝慈懿诚明庄献配天齐圣文皇后”,永乐十一年(1413年)二月,长陵玄宫落成,葬入陵园。 第4任洪熙仁宗朱高炽诚孝昭皇后张氏,仁宗元配,永城人,指挥使赠彭城侯张 麒诚孝昭皇后画像之女。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封燕王世子妃,永乐二年(1404年)封皇太子妃。仁宗即位,册立为皇后。宣宗即位,尊为皇太后。英宗即位,尊为太皇太后。正统七年(1442年)十月十八日去世,谥“诚孝恭肃明德弘仁顺天启圣昭皇后。”葬献陵。 第5任宣德宣宗朱瞻基孝恭章皇后孙氏,他是邹平人,永城县主簿孙忠女。济宁人胡氏,被选为皇太孙妃,孙氏被选为嫔。宣宗即位,册封胡氏为皇后,孙氏为贵妃。胡后身体不好,常常有病,渐被宣宗冷落。宣宗为立孙氏为后,命胡后上表辞位,以早定国本(太子)。宣德三年三月,胡后辞位,退居长安宫,赐号“静慈仙师”,贵妃孙氏被正式册立为皇后。孙氏上徽号“圣烈慈寿皇太后”。天顺六年(1462年)九月四日,孙太后去世,谥“孝恭懿宪慈仁庄烈齐天配圣章皇后”。合葬景陵。 第6任正统英宗朱祁镇孝庄睿皇后钱氏,英宗元配,海州人,都指挥佥事(后封安昌伯)钱贵女。正统七年(1442年)立为皇后。宪宗即位,尊为皇太后,加“慈懿”徽号。成化四年(1468年)六月二十六日,钱氏病故。谥“孝庄献穆弘惠显仁恭天钦圣睿皇后”。九月四日葬裕陵。 第7任景泰代宗朱祁钰皇后汪氏,北京人,祖父汪泉世为金吾左卫指挥使。正统十年(1445),郕王朱祁钰18岁,册封汪氏为郕王妃。授汪氏父亲汪瑛为中城兵马司指挥,“食禄不视事”。正统十四年(1449) 册封王妃汪氏为皇后。进汪皇后祖父汪泉为都指挥同知;进汪皇后父亲汪瑛为锦衣卫指挥使,旋又晋升为左都督,明武宗元年(1506)十二月,汪氏去世与景帝合葬金山。第二年武宗给汪氏的谥号是:“贞惠安和景皇后”。 第8任天顺英宗朱祁镇孝肃后周氏,宪宗生母,昌平州文宁里柳林村(今属北京市 海淀区)人,锦衣卫千户追封庆云侯赠宁国公周能的女儿。正统十二年(1447年)生宪宗皇帝,天顺元年(1457年)册封为贵妃。宪宗即位,尊为皇太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加尊号“圣慈仁寿”。孝宗即位后,尊为太皇太后。弘治十七年(1504年)三月一日去世,谥“孝肃贞顺康懿光烈辅天承圣太皇太后”。四月十八日葬裕陵。 第9任成化宪宗朱见深孝贞纯皇后王氏,上元人,中军都督追赠阜国公王镇之女。为宪宗皇帝第二位皇后(第一位吴氏于天顺八年[1464年]八月被废)。孝宗时,她被尊为皇太后,武宗时尊为太皇太后,正德五年(1510年),上尊号“慈圣康寿太皇太后”。武宗好出宫游玩,王氏常涕泣相劝。她在宫内待人仁和,从不误罚一人。正德十三年(1518年)二月十日,王氏去世,谥“孝贞庄懿恭靖仁慈钦天辅圣纯皇后”。六月十六日葬茂陵。孝穆皇后纪氏,孝宗生母,广西贺县人,是当地少

明代服饰特点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人建立的封建王朝,明朝是中国继周朝、汉朝和唐朝之后的盛世(黄金时代),史称“治隆唐宋”、“远迈汉唐”。大明,无汉唐之和亲,无两宋之岁币,天子御国门,君主死社稷。当为后世子孙所敬仰。 明朝服饰属于汉族传统服饰体系,在经过元代蒙古人统治之后,明朝恢复汉族的传统,明太祖朱元璋重新制定了服饰制度。 明代许多男子流行的发式都是明太祖首创的。 「网巾」,有象征国家法令齐全的意思, 「四方巾」象征国家太平, 「瓜皮帽」,它几乎被现代的西方人当作中国典型的帽子了。 服饰发展到明代,最突出的特点是以前襟的纽扣代替了几千年来的带结。但是纽扣并非始于明代,从元代的辫线袄子腰围部分曾经见到过钉纽扣的形式。纽扣的使用也是一种变革,体现着时代的进步。 明装与唐装相比,在于衣裙比例的明显倒置,由上衣短下裳长,逐渐拉长上装,缩短露裙的长度。衣领也从宋代的对领蜕变成以圆领为主。 明代女装上衣是三领窄袖,身长三尺有余,露裙二、三寸,即所谓“花冠裙袄,大袖圆领”女衫长二尺八寸,袖子宽一尺二寸,外护袖镶锦绣,冬季镶貂狐皮是当时的流行样式 裙装在明代初年用色偏向浅淡;崇祯时期提倡白色裙。裙边有一、二寸绣边。明初裙宽为六幅,明末时发展为八幅、十幅。 褶纹装饰十分讲究。有一种名为彩条裙,每条选用一种颜色缎,每条色缎上绣出花鸟纹饰,带边镶以金线可成为独立的条带,将数条这样的各种彩条拼合在腰带上,就成为彩条飘舞的裙子,因此取名“凤尾裙”。有的还将整块缎料用手工做成细褶纹,取名“百褶裙”。一种二十四褶裙取名“玉裙”。 明代还有一种特殊式样的帔子,由于其形美如彩霞,故得名“霞帔”。这种帔子出现在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得此名。到宋代将它列入礼服行列之中。明代服用此式较为普遍,它的形状宛如一条长长的彩色挂带,每条霞帔宽三寸二分,长五尺七寸,服用时绕过脖颈,披挂在胸前,由于下端垂有金玉石的坠子,因此越发显得挺拔高贵

最新明朝历代皇帝列表简介资料

明朝历代皇帝列表简介 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一说亡于1683年)是中国历史上承元朝、下启清朝的朝代。1368年朱元璋灭元称帝,国号大明,历十二世,传十六帝。以汉族为主推翻蒙古族统治者而建立起来的汉族复兴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君主制王朝。明朝皇帝,则是指由明太祖朱元璋开始,直至明思宗朱由检共16位。

1、太祖朱元璋(1328-1398)年号“洪武”1368年称帝,在位31年。 太祖朱元璋,安徽凤阳人,公元1368年8月,由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在大将徐达、常遇春等人的指挥下一举攻陷元大都--北京,宣告了元朝的灭亡。同年,朱元璋在建康(今南京)称帝,改元洪武,建立了明王朝,朱元璋是为明太祖。他死于1398年,时年71岁。 2、惠帝朱允炆(1377-1402)年号“建文”1398年即位,在位5年。 明惠帝朱允炆,明朝无谥,清乾隆元年追谥「恭闵慧皇帝」,史籍称为建文帝。性寡断。惠帝,太祖孙,皇太子朱标的次子,朱元璋在世时,大封王室,20多个儿子均封为亲王,分驻各地,惠帝登基后,进行削藩,以统一军事,惹恼诸王,燕王朱棣其兵北京,1402年攻入南京,惠帝一说被烧死,一说外逃。 3、成祖朱棣(1360-1424)年号“永乐”1402年即位,在位23年。 成祖朱棣,朱元璋的第四子,朱棣以入京除奸为名,发动了“靖难之役“。经过四年的战争,在1420年打败惠帝统治集团,夺取了明朝政权,建元永乐,是为明成祖。1421年迁都北京,并下令编纂了《永乐大典》。死于1424年,时年65岁。 4、仁宗朱高炽(1378-1425)年号“洪熙”1424年即位,在位1年。 仁宗,明成祖长子,仁宗政治比较清明,采取一些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在

明朝历代皇帝及皇后列表

明朝历代皇帝及皇后列表 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皇帝和皇后,那么明朝有几任皇帝,几任皇后,下面是为你收集整理的明朝历代皇帝及皇后列表,希望对你有帮助! 第1任 洪武太祖朱元璋 孝慈高皇后马秀英(1333一1382), 安徽宿州人,早年丧母,被郭子兴夫妇收养为义女。1382年(洪武十五年)五十一岁的马皇后病逝。” 第2任 建文惠帝朱允炆 皇后马氏光禄少卿马全女 洪武二十八年十月,册后为皇太孙妃。建文改元,立为后。生二子,文煃、文圭。 第3任 永乐成祖朱棣仁 孝文皇后徐氏 洪武九年(1376年)册封为燕王妃,朱棣称帝册封为皇后。永乐五年(1407年)七月四日去世,享年46岁。 第4任

洪熙仁宗朱高炽 诚孝昭皇后张氏 仁宗元配,永城人,指挥使赠彭城侯张麒诚孝昭皇后画像之女。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封燕王世子妃,永乐二年(1404年)封皇太子妃。仁宗即位,册立为皇后。宣宗即位,尊为皇太后。英宗即位,尊为太皇太后。正统七年(1442年)十月十八日去世. 第5任 宣德宣宗朱瞻基 孝恭章皇后孙氏 他是邹平人,永城县主簿孙忠女。济宁人胡氏,被选为皇太孙妃,孙氏被选为嫔。宣宗即位,册封胡氏为皇后,孙氏为贵妃。胡后身体不好,常常有病,渐被宣宗冷落。宣宗为立孙氏为后,命胡后上表辞位,以早定国本(太子)。宣德三年三月,胡后辞位,退居长安宫,贵妃孙氏被正式册立为皇后。天顺六年(1462年)九月四日,孙太后去世. 第6任 正统英宗朱祁镇 孝庄睿皇后钱氏 英宗元配,海州人,都指挥佥事(后封安昌伯)钱贵女。正统七年(1442年)立为皇后。宪宗即位,尊为皇太后,加“慈懿”徽号。成化四年(1468年)六月二十六日,钱氏病故。 第7任 景泰代宗朱祁钰

明代服装史

一.明代历史背景 公元1368年,朱元璋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推翻了元朝蒙古族政权,于应天府(今南京)建立起汉名族统治的明朝政权。明朝建国后,针对全国长期战乱后造成的土地荒芜,城池空虚的情况,采取了一系列休养生息,恢复生产的措施,如移民垦田,奖励开荒,减轻赋税徭役,推广桑棉种植等,使农业生产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市场的扩大,工商业人口不断增加,新兴工业大量出现,染织业在一些地区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 明朝建国以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从禁胡服、胡语、胡姓,对蒙古族生活习俗加以否定,整顿和恢复汉族礼仪。根据汉族的传统习俗,上采周汉,下取唐宋,对服饰制度做出了新的规定,废除了元代少数民族服制。由于明朝推翻了蒙古族的政权,却又为满族政权所灭,作为两个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汉族统治,明代将古代传统服装从多方面给予了巩固和完善,使汉民族的传统服饰得以保留和发展。明代服装的突出特点是用前襟的纽扣代替用了几千年的带结,明代服装的式样和种类仍然继承汉族传统,未作大的改变,但元代的辫线袄子腰围部分的纽扣形式,从明代开始普遍使用,这体现着时代的进步。女子服装的上衣明显拉长,减少了露裙的长度,衣领也从宋代的直领对襟改为以圆领为主。 明代植棉业的快速普及,使棉取代了丝、麻的地位,成为人们服装的主要原料,棉纺织业的发展使明代织物的纹样装饰丰富多彩,主要有云纹、如意纹、龙凤鹤纹以及花鸟虫蝶、吉祥器物、福寿字等组成的吉祥图案。 二.明代服装整体特征 明装与唐装相比,在于衣裙比例的明显倒置,由上衣短下裳长,逐渐拉长上装,缩短露裙的长度。衣领也从宋代的对领蜕变成以圆领为主。明代女装上衣是三领窄袖,身长三尺有余,露裙二、三寸,即所谓“花冠裙袄,大袖圆领”。当时扬州流行一种新式样:女衫长二尺八寸,袖子宽一尺二寸,外护袖镶锦绣,冬季镶貂狐皮。裙装在明代初年用色偏向浅淡;崇祯时期提倡白色裙。裙边有一、二寸绣边。明初裙宽为六幅,明末时发展为八幅、十幅。裙褶十分盛行,有细密褶纹,也有大褶纹。褶纹装饰十分讲究。有一种名为彩条裙,每条选用一种颜色缎,每条色缎上绣出花鸟纹饰,带边镶以金线可成为独立的条带,将数条这样的各种彩条拼合在腰带上,就成为彩条飘舞的裙子,因此取名“凤尾裙”。有的还将整块缎料用手工做成细褶纹,取名“百褶裙”。一种二十四褶裙取名“玉裙”。 明代还有一种特殊式样的帔子,即“霞帔”。这种帔子出现在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得此名。到宋代将它列入礼服行列之中。明代服用此式较为普遍,它的形状宛如一条长长的彩色挂带,每条霞帔宽三寸二分,长五尺七寸,服用时绕过脖颈,披挂在胸前,由于下端垂有金或玉石的坠子,因此越发显得挺拔高贵。 明代的褙子的纹样与霞帔在品极差别上基本相同,只是八、九品命妇用团花,不用缠枝花。明代使用褙子面很广。按身份来分有两种类型;贵族使用的褙子,在礼节性场合为合领大袖对襟形式;平民做为常服就采用直领小袖对襟形式。 还有一种出自元代的无领对襟马甲,又称"比甲",是宫廷中皇后的专用服式。后来逐渐传入民间,扩大了服用范围。比甲盛行于明代中期,主要受青年妇女的偏爱。这种

明朝皇帝年表

明朝皇帝年表:1368-1644,276年,16帝 [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统一封建王朝] 1.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在位31年(1368-1398),终年71岁。 元至正14年,1354年正月初一,英明神武的朱元璋带24人在濠州起事,最厉害的是,这24个全部都是英雄,后来3人封公,21人封候,仅花云和耿再成开国前战死,算上老朱,25个人,有23个,一起建立了明朝。 名单如下:徐达、汤和、吴良、吴桢、花云、陈德、顾时、费聚、耿再成、耿炳文、唐胜宗、陆仲亨、华云龙、郑遇春、郭兴、郭英、胡海、张龙、陈恒、谢成、李新2、张赫、张铨、周德兴。 徐达(1332年-1385年),字天德,濠州钟离永丰乡(今安徽凤阳东北)人,明朝开国功臣,军事家,明太祖朱元璋幼年好友,成祖岳父,仁宗之外祖父。 汤和(1326年—1395年),字鼎臣,元末濠州(今安徽凤阳)人。明朝开国功臣,军事家。 吴良(1324—1381)安徽定远人,原名国兴,投奔朱元璋后,因避讳朱元璋字国瑞中的“国”字,赐改名为良。吴良追随朱元璋被任命为帐前先锋,领兵攻取滁州、合县,大战采石,转战溧水、溧阳,为朱元璋攻占南京立下汗马功劳。明洪武三年(1370),吴良受封为江阴侯。之后,他又率军赴广西平蛮。洪武十四年(1381)病死青州,终年58岁。死后赐特进光禄大夫上柱国中军都督,追封江国公,谥襄列,赐葬钟山之阴。 吴祯(1328—1379),吴良的弟弟,原名国宝,后赐改名祯。曾任大都督佥事、征南副将军等职,曾与吴良等大将南征北伐。他深通水战兵法,被封为靖海将军、靖海侯,曾率舟师至流球海面大败倭寇。洪武十二年(1379)病死京师。死后赐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追封海国公,谥襄毅,葬钟山之阴。 花云(1321~1360),怀远人。状貌魁伟,面黝黑,骁勇绝伦。1353年,花云佩着剑,到临濠投奔朱元璋,被授以兵马,从此为朱元璋作战。他所战皆克,攻破怀远时擒获敌将,又攻克全椒、缪家寨。1360年闰五月,贼军陈友谅率领舟师来犯,花云与朱文逊等结阵迎战,文逊战死。陈军猛攻三日都不能下,后来趁涨潮乘大船攻城,城陷,花云被擒。但他随后奋身大呼,挣断束缚,夺走看守的刀,杀死五六人,大骂说:“你们这些贼人不是我主公的对手,为什么还不投

明朝服饰[新版]

明朝服饰[新版] 皇帝冕服 衮冕 凡祭天地、宗庙及正旦、冬至、圣节则服衮冕,祭社稷、先农、册拜亦如之。 冕:以皂纱为之。綖版宽一尺二寸,长二尺四寸。冠上有覆,玄表朱裏。前后各有十二旒,贯五采玉珠十二,赤白青黄黑相次。綖版下以玉珩维冠。玉簪导,贯纽,纽与冠武并系缨处皆饰以金。朱缨,青纩充耳,缀以玉珠二。

衮服:用十二章。玄衣六章(嘉靖制度)--日月在肩,星、山在后。龙、华虫在两袖。长不掩裳之六章。裳黄色,绣六章,分作四行--火、宗彝、藻、为二行。米、黼、黻、为二行。 中单:素纱为之,青缘领,织黻文十二。 蔽膝:随裳色,罗为之。上绣龙一,下绣火三。 大带:素表朱裏,在腰及垂皆有綼,上綼以朱,下綼以绿,纽约用素组。 革带:前用玉,其后无玉,以佩绶系而掩之。 圭:白玉为之,长尺二寸,剡其上,下以黄绮约之。上刻山形四,盛以黄绮囊,藉以黄锦。 玉佩二。 大绶:六采--黄、白、赤、玄、缥、绿,纁质。小绶三,色同。

皮弁服 凡朔望视朝、降诏、降香进表、四夷朝贡朝觐、则服皮弁服。嘉靖间令祭太岁山川等神皆服。 皮弁:用黑纱冒之,前后各十二缝。其中各缀五采玉十二。缝及冠武并贯簪系缨处皆饰以金。玉簪,朱紘缨,玉以赤、白、青、黄、黑、相次。 玉圭:长如冕服之圭,有脊并双植文,剡其上,黄绮约其下,及有韬,金龙文。 绛纱袍:本色领、褾(袖口)、襈(衣襟侧边)、裾(衣襟底边)。

红裳:如冕服内裳制,但不织章数。 中单:以素纱为之,如深衣制,红领褾襈裾,领织黻文十三。 蔽膝:随裳色,本色缘,有玉钩二玉佩。 大带、大绶、袜、舄、俱如冕服内制。 通天冠服 洪武元年定:郊庙、省牲,皇太子诸王冠婚、醮戒,则服通天冠、绛纱袍。冠加金博山,附蝉十二,首施珠翠,黑介帻,组缨,玉簪导。绛纱袍:深衣制。 白纱内单,皂领褾襈裾。

明朝皇帝列表

明朝皇帝列表明朝历代皇帝简介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承元朝、下启清朝的朝代1368年朱元璋灭元称帝,国号大明,历十二世,传十六帝明太祖(洪武)明惠帝(建文)明成祖(永乐)明仁宗(洪熙)明宣宗(宣德)明英宗(正统/天顺)明代宗(景泰)明宪宗(成化)明孝宗(弘治)明武宗(正德)明世宗(嘉靖)明穆宗(隆庆)明神宗(万历)明光宗(泰昌)明熹宗(天启)明思宗(崇祯) 明朝历代皇帝简介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一说亡于1683年)是中国历史上承元朝、下启清朝的朝代,是以汉族为主推翻蒙古族统治者而建立起来的汉族复兴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君主制王朝。而明朝皇帝,则是指由明太祖朱元璋开始,直至明思宗朱由检共16位明朝皇帝。 太祖朱元璋(1328-1398)年号“洪武”1368年称帝,在位31年。 1368年建立明朝,定都南京,死于1398年,时年71岁。 惠帝朱允炆(1377-1402)年号“建文”1398年即位,在位5年。 明惠帝朱允炆,明朝无谥,清乾隆元年追谥「恭闵慧皇帝」,史籍称为建文帝。性寡断。 惠帝,太祖孙,皇太子朱标的次子,朱元璋在世时,大封王室,20多个儿子均封为亲王,分驻各地,惠帝登基后,进行削藩,以统一军事,惹恼诸王,燕王朱棣其兵北京,1402年攻入南京,惠帝一说被烧死,一说外逃。 明朝历代皇帝简介

成祖朱棣(1360-1424)年号“永乐”1402年即位,在位23年。 成祖朱棣,朱元璋的第四子,1420年推翻明惠帝自立,1421年迁都北京,并下令编纂了《永乐大典》。死于1424年,时年65岁。 明朝历代皇帝简介 仁宗朱高炽(1378-1425)年号“洪熙”1424年即位,在位1年。

明朝历代皇帝、重大事情一览表

序号姓名谥号年号生死年份年龄在位执政著名内阁成员重大事件 1朱元璋太祖洪武1328-1398711368-139831胡惟庸1、1368年称帝 国号大明 建都应天(南京); 2、明朝科举制,八股文; 3、1375年,空印案; 4、1380年,胡惟庸案,废丞相; 5、1385年,郭桓案发; 6、1390年,李善长、陆仲亨等被诛,颁布《昭示奸党录》; 7、1392年,太子病死,立皇太孙朱允炆; 8、1393年,蓝玉案发,颁布《逆臣录》 9、1397“南北榜”科场案发 10、1398年,病逝 2朱允炆惠帝建文1377-1402251398-14025解缙1、1398年,继位; 2、1399年,重用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进行削藩,燕王朱棣起兵反抗,靖难之役起; 3、1402年,诏减苏、松、嘉、湖重赋,年末朱棣军攻东昌,为大将盛庸所败; 4、1401年,罢免齐泰、黄子澄,以缓燕王之兵,但朱棣进军如故; 5、1402年,燕师攻进南京,靖难之役终,从此下落不明。 3朱棣成祖永乐1360-1424641402-1424231、1380年,就藩北平; 2、1390年,征讨乃儿不花,大获全胜; 3、1399年,朱棣起兵,靖难兵变; 4、1402年,燕师攻下南京,朱棣登基; 5、1403年,改北平为北京; 6、1405年,派郑和下西洋; 7、1406年,营建北京; 8、1407年,修《永乐大典》成; 9、1410年,亲征鞑靼本雅失里; 10、1414年,亲征瓦刺马哈木; 11、1420年,设置东厂,北京宫殿成,下诏迁都; 12、1422~1423年,亲征漠北; 13、1424年,亲征鞑靼阿鲁台,还师途中驾崩。 4朱高炽仁宗洪熙1378-1425481424-142511、1424年,继位;2、1424年,下诏赦免建文帝的旧臣 ,及遭连坐充军戍边和沦为家奴的官员;3、拟将首都迁回南京,未果,病逝。 5朱瞻基宣宗宣德1398-1435381425-1435111、1425年,继位; 2、1426年,亲征讨伐朱高煦叛乱,设置“内书堂”,教导宦官们读书; 3、1427年,决定从交趾撤兵,撤销交趾布政史司; 4、1428年,立太子,废胡皇后,立孙贵妃为后; 5、1429年,处死朱高煦,其子皆被处死; 6、1430年,命郑和再次出航派于谦、周忱等六人分抚南北直隶等处,从此各省专设巡抚渐成制度; 7、1435年,驾崩,遗诏:国家重务请示皇太后。 6朱祁镇英宗正统 天顺 1427-146438 1435-1449 1457-1464 23 1、1435年,继位,登基后八个月后便任命王振入掌司礼监; 2、1449年,亲征蒙古,酿成土木之变。弟朱祁钰即位,朱祁镇为太上 皇; 3、自瓦刺回国后,被软禁于南宫; 4、正月,“夺门之变”发生,改景泰八年为天顺元年;二月,废朱祁钰 为郕王,迁至西内;三月,复立朱见深为太子;十月,赐王振祭葬,并为 之立祠纪念; 5、1459年,石亨,石彪谋反被诛; 6、1461年,曹吉祥造反被诛; 7、1463年废除殉葬制度; 8、1464年,正月去世。 7朱祁钰代宗景泰1428-1457301449-14579 8朱见深宪宗成化1447-1487411464-1487241、1457年,英宗复辟,又被立为太子,改名朱见深; 2、1465年,平反于谦冤案,命韩雍平叛广西大藤峡起义; 3、1477年,设西厂,用汪直为提督,其权利超过东厂; 4、1482年,因群臣屡上谏言,罢废西厂; 5、1487年,驾崩。 9朱佑樘孝宗弘治1470-1505361487-1505191、“平台召见”这一新的朝参方式; 2、革除法王、佛子、国师、真人封号; 3、下令停止为皇宫织造此布; 4、弘治十三年(1500年),制定《问刑条例》。弘治十五年(1502年),编成《大明会典》。 10朱厚照武宗 正德1491-1521311505--1521171、杨一清总制陕西、延绥、宁夏、甘肃,命刘瑾掌司礼监; 2、置内行厂; 3、霸州文安人刘六、刘七起义,为明中叶规模最大的一次起义; 4、佛郎机使者至中国 ; 5、宁王宸濠反于南昌,南赣巡抚王守仁发兵征讨,克南昌。宸濠兵败被俘 ; 6、 三月,武宗死。 11朱厚璁世宗嘉靖1507-1567601521-1566461、定大礼议,群臣力争,下狱者一百数十人 ; 2、宫婢杨金英等谋杀世宗未遂,史称嘉靖宫婢之变 ; 3、严嵩升任首辅; 4、海盗王直、陈东与倭连结,劫掠浙东,沿海倭患大炽 ; 5、庚戌之变。俺答攻宣府,至通州,逼京师 ; 6、以戚继光任参将调浙江,防倭 ; 7、命胡宗宪总督沿海军务; 8、抚谭纶率戚继光、俞大猷、刘显三将大破倭寇,收复兴化,浙、闽倭寇渐平 ; 9、世宗服丹中毒死。 明朝历史(公元1368-1644)

明朝皇帝列表 明朝历代皇帝简介

明朝皇帝列表明朝历代皇帝简介 更新时间:2011-04-25 07:51:30 作者:来源:访问:70485 被过滤广告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承元朝、下启清朝的朝代1368年朱元璋灭元称帝,国号大明,历十二世,传十六帝明太祖(洪武)明惠帝(建文)明成祖(永乐)明仁宗(洪熙)明宣宗(宣德)明英宗(正统/天顺)明代宗(景泰)明宪宗(成化)明孝宗(弘治)明武宗(正德)明世宗(嘉靖)明穆宗(隆庆)明神宗(万历)明光宗(泰昌)明熹宗(天启)明思宗(崇祯) 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一说亡于1683年)是中国历史上承元朝、下启清朝的朝代,是以汉族为主推翻蒙古族统治者而建立起来的汉族复兴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君主制王朝。而明朝皇帝,则是指由明太祖朱元璋开始,直至明思宗朱由检共16位明朝皇帝。 太祖朱元璋(1328-1398)年号“洪武”1368年称帝,在位31年。 1368年建立明朝,定都南京,死于1398年,时年71岁。 惠帝朱允炆(1377-1402)年号“建文”1398年即位,在位5年。 明惠帝朱允炆,明朝无谥,清乾隆元年追谥「恭闵慧皇帝」,史籍称为建文帝。性寡断。 惠帝,太祖孙,皇太子朱标的次子,朱元璋在世时,大封王室,20多个儿子均封为亲王,分驻各地,惠帝登基后,进行削藩,以统一军事,惹恼诸王,燕王朱棣其兵北京,1402年攻入南京,惠帝一说被烧死,一说外逃。 成祖朱棣(1360-1424)年号“永乐”1402年即位,在位23年。 成祖朱棣,朱元璋的第四子,1420年推翻明惠帝自立,1421年迁都北京,并下令编纂了《永乐大典》。死于1424年,时年65岁。 仁宗朱高炽(1378-1425)年号“洪熙”1424年即位,在位1年。 仁宗,明成祖长子,仁宗政治比较清明,采取一些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在位1年,死于1425年,时年48岁。 宣宗朱瞻基(1398-1435)年号“宣德”1425年即位,在位11年。

明朝皇帝列表

明朝皇帝列表(1368-1644) 276年16任皇帝 一、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字国瑞,明朝的开国皇帝,濠州人。1368年----1398年,年号洪武。终年70岁,葬于南京明孝陵。 二、明惠帝(1377---1402?)朱允炆,明太祖朱元璋的长孙,太子朱标的长子。1399年----1402年在位,年号建文。无陵墓。 三、明成祖(1360~1424年)朱棣,明太祖朱元璋之四子,1403年-1424年在位,年号永乐。终年64岁,葬于明长陵。 四、明仁宗(1378~1425)朱高炽,成祖朱棣的长子,生母徐皇后。1425年在位十个月即病死,年号洪熙。终年47岁,葬于明献陵。 五、明宣宗(1398年—1435年)朱瞻基,明仁宗朱高炽长子。1426年----1435年即位,年号宣德。在位十年,终37岁,葬于明景陵。 明英宗(1427-1464)朱祁镇,为朱瞻基长子,1436---1449年,年号正统。1457-1464年,复辟,改年号天顺。

明代宗(1428~1457)朱祁钰,宣宗皇帝朱瞻基次子。1450年---1457年景泰。 明宪宗朱见深,原名朱见浚,英宗土木堡之变后,两岁的朱见浚就被孙太后立为太子 。 明孝宗朱佑樘,宪宗皇帝之子,生母纪氏。 明武宗,朱厚照,孝宗长子,生母张皇后 。 明世宗朱厚骢,年号嘉靖,明代第11位皇帝。 明穆宗朱载后,年号,隆庆,世宗皇帝的三子,三十岁登基,是为明朝的第十二位皇帝。 明神宗朱翊钧,穆宗皇帝长子,6岁立为太子,10岁即皇帝位,年号万历。 明光宗朱常洛,年号泰昌,明代第14位皇帝,在位一个月。明熹宗朱由校,明代第十五位皇帝,在位七年,年号天启

明代服饰的特点

明代服饰的特点 6明朝开国不久,就下令禁穿胡服,开始恢复汉人衣冠。官吏戴乌纱帽,穿盘补服,穿圆领 袍,宽大长衣,(衣领也从宋代的对领变成圆领)。普通男装以方巾圆领为代表形式,儒生所着襕衫与当今舞台上京剧书生的服饰极为相似。泰州博物馆徐蕃身穿的补服 1淡雅清秀 “含蓄”素雅,除了贵妇以外,平民女子都身着素色,衣饰初尚浅淡,有时甚至就只是素白,即使有纹饰,也只是隐隐可见,然而素却并不显单调,乏味。 2明代妇女的服装,主要有衫、袄、霞帔、背子、比甲、水田衣及裙子等。衣服的基本样式,大多仿自唐宋,一般都为右衽,恢复了汉族的习俗。普通妇女服饰比较朴实,主要有襦裙、褙子、袄衫云肩及袍服等。明代背子,有宽袖背子、有窄袖褙子。 3 泰州博物馆女子所穿的褶裙,还可见到带有地方特色、样式十分别致的一件棉背心其后背为整片,前身分上下左右四片,用布带联系,穿着非常方便。又别出心裁缝缀五个有铭文的铜钱,每个铜钱的铭文都为吉祥语,祈祷平安,并寓意“后辈有钱” 3皇后衣上加霞帔服制为常服(南薰殿旧藏《历代帝王像》)戴凤冠、穿霞帔的明朝皇后,。 4明太祖认为古代五冕之礼太繁,决定“祭天地、宗庙,服衮冕;社稷等祀,服通天冠,绛纱袍。余不用。”明万历缂丝衮服明代洒线绣龙袍明代定陵丝织文物十二章衮服 5前襟的纽扣代替了几千年来的带结。明代服饰戴网巾的男子 7 (1)丝,麻,毛,棉织工艺纹样取材广泛,配色丰富明快,组织紧凑活泼明代定陵丝织文物红四合云纹缎绣十二章衮服上的团龙刺绣明代的染织工艺,除了传统的丝,麻,毛等染原料仍被广泛应用外,棉花的生产和织造,在这时期已经取得了代替丝,麻的地位,成为人们服饰的主要染织品。 2)到了明代,纺织染手工业作坊增多,。纺织品的产量与日俱增,需要大量的印染深底白花的纺织品,蜡缬,绞缬等防染技术已经不能适应需要。于是,我国的劳动人民又创造了“拔”染技术。“拔”染技术。而生产效率却成倍的提高,便被动为主动,这又是一次新的转化。直到现在,印染行业中仍在广泛的采用拔染技术 3)据《天工开物》和《本草纲目》的记载,明代可用於染色的植物以扩大到几 十种, 其染色远比矿物颜好.因而在纺织品染色印花加工工艺中.逐渐取代古 的矿物颜如槐米(未开的花蕾)可以染黄色., 泰州明代服饰中,。论其质地,有织锦缎、妆花缎、暗花缎、素缎,有暗花绫、暗花绸、暗花纱、素绸,还有蓝布、白布等,样样具备。 05年在孔子故里的祭祀乐舞表演中,参演人员的服饰一改往年的清代服饰,采取了原滋原味的明代祭孔服饰。无可非议的,又一次引起了世人对于明代服饰的关注。 明代女装平民的服饰任然延续了唐宋以来的上褥下裙的服装样式。但相对于唐代的华美艳丽,明代服装更显典雅质朴,体现出中国人最为高贵的含蓄之美。 在此,我打算把明代服饰中的“含蓄”作为最突出的特点来论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