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之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

合集下载

新时期我国国土空间综合整治现状及对策分析

新时期我国国土空间综合整治现状及对策分析

新时期我国国土空间综合整治现状及对策分析摘要:近年来,国土综合整治的进程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和落实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促进国土空间优化的重要抓手,国土综合整治面临着内涵不清、实践总结不足等问题。

基于此,阐述了新时期背景下国土综合整治的内涵,分析总结了我国国土综合整治推进中面临的现实问题,提出形成长效机制、开展国土资源基础调查评价、加强科技创新等建议。

关键词:新时期;我国国土空间综合整治现状;对策分析引言国土空间综合整治是空间规划体系中的核心规划,加强战略性工作是国土空间综合整治编制的必要手段。

文章通过分析我国空间规划战略研究的发展历程和国外空间规划不同层级之间的战略关系,探讨空间规划与战略的原则性关系,进而对我国现行主要空间规划中的战略内容和实施方式进行梳理,为建构国土空间综合整治战略提供基础。

最后提出我国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与各专项规划战略的关系,以及国土空间综合整治的战略内容和实施手段。

1新时期我国国土综合整治面临的问题 1.1国土综合整治机制不健全国土综合整治是对所有国土空间中各类自然要素的系统修复治理,涉及多方面、多层次,需要统筹安排和实施。

从整治内容上看,国土综合整治涵盖了自然资源重组、生态环境治理、海岸带与海岛利用保护和城乡挂钩精准扶贫四大类。

从整治方式上看,国土综合整治存在农业开发、矿产资源集中开发、林业草原保护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土地整治工程、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形式。

在实施的过程中会涉及自然资源、财政、林业、农业、环保、水利、交通、住建等多个行政部门。

当前,这些部门各自拥有并遵循各自的规划体系,各部门之间缺少有机的衔接,没有形成统一的综合机制。

如在同一项目区,存在部分项目由不同部门审批重复立项的问题,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浪费,不利于国土空间综合整治的全面推进。

在新时期,应充分整合自然资源、环保、住建、规划等相关政策,明确各部门职责,完善自然资源的组织机制、资金保障机制、监管机制等,从空间开发利用、资源产权保护、环境治理、市场机制、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等多个方面全面助力形成完善的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体系,推进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全面快速发展,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大局。

海南文昌城市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海南文昌城市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目录摘要及关键词................................................................ 引言 (1)1 文昌市城市经济发展的现状 (1)1.1 旅游经济成为文昌经济的亮点 (1)1.2 三次产业产值不断增加 (2)1.3 财政预算愈来愈高 (2)1.4 龙楼镇经济水平较高,锦山、会文镇紧接其后 (3)2 文昌市城市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4)2.1 经济快速增长过度依赖房地产业 (4)2.2 城镇居民收入过低 (4)2.3 城市规划建设前瞻性不足 (4)2.4 政府融资平台潜在风险较大 (5)2.5 财政收入结构不够均衡,税收收入来源单一 (5)3 对文昌城市经济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5)3.1 应重视实体经济,推进房地产业制度改革 (5)3.2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增强城镇居民消费信心 (6)3.3 加强城市基础建设,增强规划的前瞻性 (6)3.4 地方政府应该规范融资平台,建立约束机制 (6)3.5 政府应协调各产业的税收收入比例,增加税收增长的新源泉 (7)参考文献 (7)致谢 (8)海南文昌市城市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摘要:城市经济依赖于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二、三产业的变化与城市经济紧密相关。

城市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是经过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之后,商品相互交换的成果,城市经济使城市和农村地区之间分离。

社会生产力和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能够影响城市的经济发展,另外总是在变化的城市和农村地区也能够影响城市经济发展。

本文分析的海南省文昌市城市经济发展,通过对文昌市经济结构的演变研究、文昌市产业发展研究、文昌城市经济的要素研究来分析所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城市经济;现状;产业;文昌市Research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Wenchang City of HainanProvinceAbstract: City economy is in the city for carrier and developing space, secondary industry and tertiary industry prosperity, economic structure constantly optimization, capital, technology, labor, information and other factors of production height aggregation, scale, gathered effect and diffusion effect very prominent region economy. City economy is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to a certain stage of the product is with the second social division of labor - the agriculture and crafts separation and commodity Exchange the development of induced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olation and produced.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economy is not only affected by the whole social productivity level and the nature of production relations, but also always associated with changes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Keywords: urban economic; current situation; estate;wenchang引言城市经济包括了社会、政治、文化等要素,其能够反映出城市功能和职能。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海南省城镇开发边界管控研究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海南省城镇开发边界管控研究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海南省城镇开发边界管控研究摘要:随着城镇的快速发展,城镇与城镇之间的时空耦合关系被破坏,城镇规模的扩张造成了城镇的自然生态本底迅速恶化,人地关系日益紧张,亟待从生态文明视角探讨城镇发展的可持续。

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三区三线”划定与控制的大环境下,城镇开发边界的划定与控制,是优化城镇发展与生态环境保障体系的一个关键的政策手段。

为此,对新时代城镇开发边界控制的运作机理与控制方式进行探讨,以提高城镇开发边界控制效能,是论文的着眼点。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城镇开发边界;管控体系1.城镇开发边界的内涵城镇开发边界是指在特定的时间范围里,为适应该地区的发展需求,完善其功能,提升其空间品质而制定的硬性界线。

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在对开发边界进行划定时,应该以对资源、环境的承受力评估为基础,并对其进行适当的土地利用,从而将那些不能进行开发建设的区域作为重点。

在定界的过程中,对增量进行有效的控制,将现有的存量进行有效的利用,对结构进行优化,提升效率,提升集约化水平,对城镇的生产、生活、生态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规划,将地方的自然和人文特征加以凸显,创造出一个高质量的居住环境,让城镇达到一个自然化的状态。

在城镇开发边界控制区外,除了重要生态功能、市政基础设施、交通基础设施、生态修复工程等用地,在原则上都不允许进行城镇的发展和城镇的集中建设。

在指导开发时,要以自然景观和其他一些重要的生态因素为重点。

2.管控体系构建的目标2.1促进城镇的高效、集约与和谐发展以满足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等建设需要的城镇用地为主体,从城镇建设用地、工业用地、生态保护与发展等方面,对城镇开发边界进行控制,从规划制度、管理流程等方面对海南省直机关工作链进行创新与优化,推动海南省直机关对城镇用地进行专业化、精细化管理,以缓解城镇用地与城镇发展的冲突,提高单元土地利用的效能。

2.2保护自然资源、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在生态文明的大背景下,为防止海南的生态环境被破坏,必须考虑到海南河流和生态廊道等天然生态空间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对城镇开发边界进行科学划定和严格控制。

海南区域发展空间演变和理想结构

海南区域发展空间演变和理想结构

浅谈海南区域发展的空间演变和理想结构[摘要] 海南是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也是我国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从海南的区域发展、结构规划入手,结合海南区域发展特点和空间结构,对优化海南产业结构,加快海南区域经济发展,打造新海南进行初步的探索。

[关键字]海南;区域发展;规划;前言为了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构建理想结构,改善人居环境,合理布局区域基础设施,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海南根据区域发展特点,制定了《海南省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总体规划(2010-2030)》,对包括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省域城乡总体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特定地区规划和村庄等进行规划。

实现了对海南全省城乡空间的全覆盖,对各行业、各部门规划的全集成,成为一个统一协调全省各市县、各部门发展的综合性规划。

作为全国第一个省级城乡一体化规划,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别,实现产业统一规划与布局、资源统一利用、生态环境统一保护、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该规划还提出实现海南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国家角色、产业体系、综合交通、公共服务、绿色格局、城乡体系、人才体系等方面的七大实施路径。

制定了城乡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空间发展和基础设施一体化等规划内容,确定了体制机制创新与政策支撑要求,明确了政策及实施路径,进一步明确政策性规定,提出原则要求。

在此基础上配套完善相关具体政策措施,促进规划各项目标的落实,对推进海南城乡一体化建设乃至海南长远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海南省区域位置及特点海南省位于中国最南端。

北以琼州海峡与广东划界,西临北部湾与越南民主共和国相对,东濒南海与台湾省相望,东南和南边在南海中与菲律宾、文莱和马来西亚为邻。

因此海南省特殊的交通、区位优势较为突出,也使得海南省在国家战略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海南作为一个岛屿省,人口相对较少,其行政区域包括海南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

海南省城乡规划条例

海南省城乡规划条例

海南省城乡规划条例(2009年7月24日海南省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在规划区内进行建设活动,应当遵守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城乡规划,包括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省域城乡总体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特定地区规划和村庄规划。

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特定地区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本条例所称特定地区,是指国有农(林)场,依法确定的重点景区、沿海重点区域,经国家或者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置的旅游度假区、开发区、产业园区、成片开发区域,以及省人民政府确定的其他区域。

应当编制村庄规划的区域,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本行政区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按照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原则确定。

第三条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遵循统一规划、整体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突出热带海岛特色,保护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持民族特色与传统风貌,并符合建设生态省和国际旅游岛的要求。

第四条制定和实施旅游度假区规划,应当注重资源优化利用,加强对海岸线、山体、耕地、生态公益林地、岛屿、红树林、湿地、河湖水系等自然资源和风景旅游资源的保护;坚持低容积率、低建筑密度、高绿地率的开发原则,注重建筑景观和整体风貌的塑造。

滨海用地和环境景观资源特色突出的用地应当优先用于发展旅游度假设施。

第五条城乡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海洋功能区划应当相互衔接协调。

第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城乡规划的编制和管理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七条省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全省城乡规划管理工作。

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

必要时,可以在市辖区、特定地区设立派出机构。

海南省水资源、能源发展现状情况

海南省水资源、能源发展现状情况

海南省⽔资源、能源发展现状情况第⼆章资源状况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资源................................................................................................... 错误!未定义书签。

1、⽔资源概况海南省多年平均⽔资源总量为307.3亿⽴⽅⽶(据海南省⽔务局编制的《海南省⽔功能区划》的资料),其中地下⽔与地表⽔不重复量为3.54亿m3,⼈均占有量约3900⽴⽅⽶,是全国平均值的1.75倍,为全国⽔资源丰富的省份之⼀。

(1)地表⽔⼤⽓降⽔:海南省⼤部分地区降⾬量充沛,多年平均降⾬量为1785毫⽶。

以热带⽓旋降⾬为主,其次是热雷⾬、地形⾬和锋⾯⾬。

降⾬量年际差别较⼤,平均相对变率为16%~18%,丰⽔年与枯⽔年降⽔⽐值为3-6倍。

虽然海南省是我国及世界同⼀纬度带降⾬量最多的地区之⼀,但蒸发量也⾮常⼤,即使⾬季也有⽉蒸发量⼤于⽉降⾬量的时候,加之地形陡峻和河流短⼩,使⼤部分降⾬变成洪⽔⼊海,造成⽔分失调、⽔热失调,在旱季以西部与西北部尤为突出。

河流:海南省⾃成⽔系独流⼊海的河流有154条,其中流域⾯积100km2以上的河流109条,各级⼲⽀流95条。

较长的河流都发源于中部⼭区,较⼩的河流多发源于⼭前丘陵或台地上,都顺着中⾼周低的地势,奔流出海,构成放射状的海岛⽔系。

河流普遍具有短、弯、窄、陡的特性,落差⼤,⽔利开发条件优越。

主要河流有南渡江、昌化江和万泉河,三⼤河各有⼲、⽀流23条、18条和16条,集⽔⾯积分别为7176km2、5170km2、3683km2,流域⾯积合计占全岛⾯积的47%。

集⽔⾯积在500 km2以上的还有陵⽔河、珠碧江、宁远河、望楼河、⽂澜河、藤桥河、北门江、太阳河、春江、⽂教河等10条河流。

浅析我国城镇化发展现状及特点

浅析我国城镇化发展现状及特点

浅析我国城镇化发展现状及特点吴坤摘要:我国城镇化进程日益加快和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为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小城镇作为连接大中城市和广大农村的桥梁,在城市与乡村之间构筑起生产要素流到的通道,是真正意义上的城乡契合点,它既是广大农村通往城市的桥头堡,也是支撑城市发展的“大厦”基石。

小城镇不但是支撑大中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所在,而且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意义重大,在全国城镇体系中处于基础性的地位,本文为今后的城镇规划提供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城镇化;现状;特点1.引言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的30多年,我国已由传统农业国逐步演变为工业化(中期阶段)国家,城乡建设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城镇建设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60年来,小城镇发展既有波折更有辉煌。

小城镇发展正在进入持续飞跃发展的新时期。

但是,应该看到,小城镇发展绝非完美无缺,它还存在着城镇生产要素聚集效率低、人口吸纳能力弱、投资发展环境竞争力不强、政策不配套,以及本身规模小、水平低等诸多问题,很值得认真分析研究。

2.什么叫城镇化所谓小城镇是,农村地区一定区域内工商业比较发达,具有一定的市政设施和服务设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研和生活服务中心。

3为什么要发展城镇化3.1城镇化是城镇建设和管理的龙头。

3.2城镇划是国家对其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之一。

3.3城镇化具有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

3.4城镇划可持续发展有赖于加强规划的整体调控。

3.5城镇化是政府部门管理的法例性文件4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历程早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就有了小城镇的萌芽,到了奴隶社会小城镇随之出现并兴起。

尽管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到了近代小城镇仍然基本上还是依附着农业,是一种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形态模式,绝大多数没有现代工业,手工业和商业也不发达。

20世纪中叶,由于受战争等的影响,许多小城镇经济萎靡、发展停止。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小城镇获得了新的生机,按其历程可分为五个不同的发展时期:4.1、恢复调整时期(1949-1961)这一时期,我国小城镇得到了初步发展。

海南省总体规划(2015-2030)纲要(DOC)

海南省总体规划(2015-2030)纲要(DOC)

海南省总体规划纲要(2015-2030)一、目标愿景战略目标:将生态与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属点”,突出海南“生态、经济特区、国际旅游岛”三大优势,把握“一带一路、消费时代、创新发展”三大机遇,确定战略总目标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建成国际旅游岛。

2030年,国际旅游岛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范例。

战略定位:本次规划战略定位可概括为:“一点、两区、三地”。

“一点”即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支点;“两区”即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国改革创新试验区;“三地”即世界一流的海岛海洋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国家热带特色产业基地、南海资源开发服务及海上救援基地。

二、总体布局根据全省“一点两区三地”的战略定位,结合海南岛屿省特征、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和现状发展基础,按照“严守生态底线、优化经济布局、促进陆海统筹”的空间发展思路,统一筹划海南本岛和南海海域两大系统的环境保护、资源利用、设施保障、功能布局、经济发展,在构建全省生态安全格局,保护好海南绿水青山、碧海蓝天的基础上,调整优化全省开发建设空间,合理配置资源,促进海南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2030年,海南岛陆域空间中,一级生态功能区面积11535平方公里,占全岛陆域面积的33.6%;二级生态功能区面积15984平方公里,占全岛陆域面积的46.4%;开发功能区面积3699平方公里,占全岛陆域面积的10.8%。

表:海南岛各类功能区汇总表空间类型2020年2030年各功能区面积指标(平方公里)占全省陆域空间比例各功能区面积指标(平方公里)占全省陆域空间比例一级生态功能区1153533.6%1153533.6%二级生态功能区1598446.4%1598446.4%开发功能区357110.4%369910.8%其他用地33099.6%31819.2%陆域合计34399100.0%34399100.0%注:一级生态功能区。

即生态红线区,指严格进行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和刚性约束的区域。

城镇体系规划与总体规划关联分析

城镇体系规划与总体规划关联分析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城镇体系规划与总体规划的关联分析席东其摘要:当前,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对于城市的规划工作也越来越得到公众的重视。

本文就城镇体系规划与总体规划进行比较,从规划的概念、任务和目标等方面对两者的关联进行分析。

关键词:城镇体系规划;总体规划1 引言城镇体系规划和总体规划是我国城市规划工作的重要内容,本文共分三个主要部分,分别对城镇体系规划、总体规划的概念、目标、任务以及内容进行介绍,然后再对两者进行比较分析。

2 城镇体系规划城镇体系规划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

城城镇体系规划要达到的目标:通过合理组织体系内各城镇之间、城镇与体系之间以及体系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的各种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相互联系,运用现代系统理论与方法探究整个体系的整体效益。

城镇体系规划的基本内容:(1)作为节点的城镇研究,包括地域空间结构、等级规模结构和职能组织结构;(2)反应节点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包括城镇联系与扩散形式和城镇网络系统。

城镇体系规划分为四个层次: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每个层次的规划区域不同,编制部门不同,作用不同。

3 总体规划总体规划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所做的总体安排和布局。

总体规划主要包括:城市总体规划、区域总体规划、园区总体规划、都市区总体规划、开发区总体规划、高新区总体规划。

本文的总体规划是指城市总体规划,即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

城市总体规划目标: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一个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和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布局和全面安排。

海南省总体规划(2015-2030)纲要(DOC)

海南省总体规划(2015-2030)纲要(DOC)

海南省总体规划纲要(2015-2030)一、目标愿景战略目标:将生态与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属点”,突出海南“生态、经济特区、国际旅游岛”三大优势,把握“一带一路、消费时代、创新发展”三大机遇,确定战略总目标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建成国际旅游岛。

2030年,国际旅游岛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范例。

战略定位:本次规划战略定位可概括为:“一点、两区、三地”。

“一点”即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支点;“两区”即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国改革创新试验区;“三地”即世界一流的海岛海洋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国家热带特色产业基地、南海资源开发服务及海上救援基地。

二、总体布局根据全省“一点两区三地”的战略定位,结合海南岛屿省特征、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和现状发展基础,按照“严守生态底线、优化经济布局、促进陆海统筹”的空间发展思路,统一筹划海南本岛和南海海域两大系统的环境保护、资源利用、设施保障、功能布局、经济发展,在构建全省生态安全格局,保护好海南绿水青山、碧海蓝天的基础上,调整优化全省开发建设空间,合理配置资源,促进海南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2030年,海南岛陆域空间中,一级生态功能区面积11535平方公里,占全岛陆域面积的33.6%;二级生态功能区面积15984平方公里,占全岛陆域面积的46.4%;开发功能区面积3699平方公里,占全岛陆域面积的10.8%。

表:海南岛各类功能区汇总表空间类型2020年2030年各功能区面积指标(平方公里)占全省陆域空间比例各功能区面积指标(平方公里)占全省陆域空间比例一级生态功能区11535 33.6% 11535 33.6%二级生态功能区15984 46.4% 15984 46.4%开发功能区3571 10.4% 3699 10.8%其他用地3309 9.6% 3181 9.2%陆域合计34399 100.0% 34399 100.0%注:一级生态功能区。

海口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

海口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

海口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 文本海口市人民政府2005年6月 1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推进海口市改革开放和体制创新,培育壮大优势产业,推进生态省建设,加快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鉴于《海口市城市总体规划(1988-2005)》即将到期,根据建设部《关于同意修编海口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函》,特编制《海口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第二条规划修编背景1.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五个统筹"发展战略思想.2.中共海南省第四次党代会为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海南经济发展,提出了"南北带动,两翼推进,发展周边,扶持中间"的区域发展新思路.3.海口市委第四次党代会确立了"两个翻番,两个率先"的奋斗目标,提出了"突出沿海,开发沿江,提升中心,拓展两翼,带动腹地"的城市发展战略.4.2002年海口市行政区划调整,原海口,琼山两市合并.行政区划调整标志着海口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第三条规划指导思想1.贯彻"五个统筹"原则,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为目标,坚持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提高构建海口和谐社会的能力.2.遵循海岛中心城市的发展规律,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调整并加强中心城市的各项经济功能.3.突出省,市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高度重视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4. 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充分考虑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工程地质条件对城市发展建设的综合影响,以资源节约和生态保护为前提,以生态省建设为方向,保持并提高海口可持续发展的能力.5. 突出表现海口生态环境优势,增强海口热带滨海城市景观风貌特色.6. 加强与海南省城镇体系规划,海南省城乡总体规划,海南省各部门行业规划,海口市"十一五"规划思路以及各专项规划的紧密衔接和相互协调.第四条规划基本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2.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3.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4.建设部《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海口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 文本25.建设部《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6.建设部《关于同意修编海口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函》7.《海南省城镇体系规划(2003—2020)》8.《海口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6—2010)》9.《琼山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6—2010)》10.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第五条规划期限为2005年—2020年近期2005年—2010年远期2011年—2020年远景2020年以后第六条本次规划所确定的规划区范围为海口市行政辖区,包括秀英区,龙华区,琼山区,美兰区,总面积为2304.8平方公里.第七条确定上版规划的老城组团以及文昌市的铺前镇为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的协调区.海口市城市发展建设应与协调区相衔接.第八条在规划区范围内的一切规划建设及土地利用,均应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执行本规划.第九条文本中黑体字条文为本规划强制性内容.强制性内容是对城市规划实施进行监督检查的基本依据,违反城市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进行建设的,属严重影响城市总体规划的行为,应依法进行查处.第十条本规划由海口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与策略第十一条城市发展总目标把海口建设成为经济实力最强,服务设施最优的海南省经济中心城市,拥有一流生态环境的热带滨海旅游度假胜地和理想居住地,国际知名的绿色生态城市. 第十二条城市发展阶段性目标到201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30亿元,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人民生活富裕,提前率先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成为中国创业环境和人居环境最佳的城市之一.到202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90亿元,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创业环境和人居环境的优势更加突出,初步建成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知名度与影响力,以热带滨海风光为特色的绿色生态城市.第十三条区域协调发展策略1.积极推进海口与"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与协调发展.在旅游业,热带农业,新型工业,航空业,金融服务业,房地产等方面形成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格局.海口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 文本海口市人民政府2005年6月 32.进一步强化海口作为全省经济中心城市地位与省会服务功能,大力发展交通运输,文化教育,商贸流通,旅游服务,快速提升海口对全省的综合辐射带动作用.3.调整海口工业与港口布局,继续推动马村港集装箱枢纽港区和老城工业区的建设,培育现代物流与产业集群,逐步形成海南西部工业走廊的龙头,实现琼北地区统筹协调发展.第十四条社会发展策略1.优先强化基础教育,普及高中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提升高等教育,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总体水平跨入国内发达地区行列.2.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积极扩大社会保障面和就业面,努力使人民生活整体实比较宽裕的小康水平,进而达到富裕水平.3.创新文体事业发展机制,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完善市,区,街道,居(村)委会四级文化网络,建设面向全省服务的重点文化设施.建设综合性体育场馆,社区和农村体育设施,积极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4.加强公共卫生事业建设,建立健全公共卫生应急机制,逐步建立起结构完善,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医疗服务网络.第十五条经济发展策略1.落实海南省"一省两地"经济发展战略,强化工业主导地位.大力发展海洋,生态环保,生物制药,电子信息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群;运用先进技术改造机械制造,食品饮料,化纤纺织等传统优势产业;重视发展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2.依托海南热带海岛风光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积极发展休闲度假,健康疗养,商务会展,购物娱乐,体育健身等热带滨海旅游业,适度发展旨在服务于岛外的房地产业.3.加快发展交通运输业,建立以港口,机场,铁路,公路运输和物流配送为主体的物流服务体系;依托马村枢纽港的建设,构建临海型现代物流园区.4.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加强省会职能,促进行政服务,文化体育,教育科研,商业服务,金融保险,中介信息等现代服务产业的发展,形成具有多功能服务型的中心城市.5.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以发展热带特色生态农业为重点,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大热带资源的高附加值开发,促进生产型农业向都市服务型农业转变.第十六条生态环境发展策略1.高效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推进循环经济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布局合理,生态景观和谐的人居环境,全面完成生态省建设的各项奋斗目标,环境质量保持全国领先水平.2.建成发达的生态产业体系,工业企业全部开展清洁生产,农业基本实现生态化生产,将生态旅游建设成为旅游业的一个重要支柱.3.积极推广城镇生态型住宅小区建设,发展农村生态型村庄.4.加强江,湖,海和城市水体的综合整治力度,严格执行环境排放标准.优化能源结构,控制大气,水,噪声和固体废弃物污染,加强重点污染源的监督与管理.5.重点保护近海水体环境,更新改造现有的东,西海岸防护林.保护沿岸红树林,规范管理滨海养殖.提高森林覆盖率,保持生物多样性.海口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 文本46.探索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确保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石山国家地质公园等保护区的保护与发展;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提高全体市民的生态文明水平.第十七条城市特色发展策略1.绿色环境特色构建组团间,沿海,沿江和南部生态防护林带,加大城市绿化覆盖率,大幅度,高标准提升城市净化,绿化和美化水平.2.热带风光特色充分利用丰富的热带植物资源和自然条件,严格控制建筑密度和建筑高度,通过建筑物,道路,广场和园林等各项建设,突出展示热带城市的环境和景观特色.3.滨海滨江特色加大岸线生态恢复性建设和美化绿化,合理使用岸线,最大程度地发挥各种岸线的不同功能.4.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大力维护和修缮名胜古迹,深入挖掘海口历史文化底蕴,开辟新的历史文化主题资源,申报海口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促进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有机交融,保护与塑造海口历史文化风貌.第三章城市性质与职能第十八条城市性质南省省会,热带海岛旅游度假胜地和宜居城市,南海海洋生态产业基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第十九条城市主要职能1.海南省政治中心,省级党政军机关所在地.2.海南省经济中心,省级金融保险,商务办公,重要商业服务设施所在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保税物流园区,研发与生产基地.3.海南省文化中心,省级文化体育,新闻出版,会展中心,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机构所在地.4.热带滨海旅游度假地,海南历史文化展示基地,海南旅游综合服务基地.5.具有热带海岛风光和优良生态环境的理想居住地.6.海南省综合交通枢纽,海南主要进出岛门户.7.国家开发南海海洋资源战略基地.第四章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第二十条人口发展规模海口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 文本海口市人民政府2005年6月 5近期(2010年):预测总人口180-200万人,其中主城区常住人口控制在129万以内;远期(2020年):预测总人口230-250万人,其中主城区常住人口控制在175万以内.第二十一条市域城市化水平近期(2010年):预测市域城镇常住人口144-148万人,城镇化水平为72%左右;远期(2020年):预测市域城镇常住人口192-200万人,城镇化水平为80%左右.第二十二条主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近期(2010年):建设用地123.6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95.8平方米; 远期(2020年):建设用地209.4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19.6平方米. 第二十三条城镇人口引导与分布1.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对人口增长实行有效调控,大力提高人口素质,引导人口的合理分布.2.中心组团应疏散第二产业,适度控制人口密度,远期人口规模控制在113万人;长流组团和江东组团应积极推进教育产业,第二产业和房地产业的集聚,远期人口规模分别控制在40万人和22万人.3.积极发展建制镇,加快市域城镇化进程,远期建制镇和大型居民点人口控制在17-25万人.第二十四条城市建设用地控制1.建立城市发展的动态监控机制,依据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及时调控城市建设用地投放总量,合理确定建设时序,切实加强土地资源的管理,严格控制城市建设用地规模.2.继续采取有效措施处置积压房地产.尽快收回闲置土地,盘活存量土地,建立健全土地储备制度.第五章市域城乡协调发展第一节城镇化目标第二十五条城镇化目标1.实施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策略.以工业化为核心,以产业结构升级和城镇布局调整为契机,通过工业化推进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积极引导农业产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建制镇和城区转移.2.城镇发展应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加强市域资源与环境的保护与控制.强调市域城镇结构合理,布局有序,特色突出的原则.城镇建设空间与自然生态空间应有机结合,相互穿插,采用集约式组团发展模式.3.重点建设建制镇,走集约化和生态型发展道路;合理制定村镇规划,逐步完善村镇的集市,交通,供水等设施的建设.积极推进大型居民点和农村生态型村庄建设.海口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 文本6第二十六条城乡协调发展原则与目标城乡协调发展必须以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相统一为原则,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土地利用协调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协调发展为目标.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构筑城乡一体,统筹协调发展的格局,是海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促进三农问题解决,促进农村繁荣,农业发达,农民富裕的根本出路.是改善生态环境,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的客观需要.第二节城镇规模,职能与布局第二十七条城镇结构特大城市1个:海口市主城区;建制镇9个:永兴,东山,新坡,龙塘,云龙,红旗,三门坡,三江,大致坡;大型居民点14座:石山,美安,遵谭,龙桥,十字路,美仁坡,旧州,新民,甲子,大坡,演丰,演海,咸来,谭文.第二十八条城镇职能1.海口市主城区:海南省省会,热带海岛旅游度假胜地和宜居城市,南海海洋生态产业基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永兴镇:以旅游,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的城镇.3.东山镇:以发展旅游,轻型加工业为主的城镇.4.新坡镇:以发展旅游,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的城镇.5.龙塘镇:以发展农副产品加工,轻型加工业为主的城镇.6.云龙镇:以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的城镇.7.红旗镇:以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的城镇.8.三门坡镇:以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的城镇.9.三江镇:以发展农副产品加工,轻型加工业为主的城市.10.大致坡镇:以发展商贸型业为主的城镇.第二十九条城镇布局建立并完善中心放射式的城镇空间布局结构,强化"一心四轴"的空间结构特色."一心"是指主城区,"四轴"是指由主城区为中心放射出的四条城镇发展轴,9个建制镇镇区构成四条城镇发展轴上的重要节点.四条城镇发展轴分别为:1.海文高速公路城镇发展轴,以海文高速公路为依托.该发展轴上有三江镇区和大致坡镇区.2.海榆东线公路城镇发展轴,以海榆东线公路为依托.该发展轴上有云龙镇区,红旗镇区和三门坡镇区.3.东线高速公路城镇发展轴,以东线高速公路和南渡江西岸沿江公路为依托.该发展轴上有龙塘镇区和新坡镇区.4.海榆中线公路城镇发展轴,以海榆中线公路为依托.该发展轴上有永兴镇区和东山海口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 文本海口市人民政府2005年6月7镇区.第三十条城镇撤并与城镇建设1.适时进行乡镇区划调整,邻近市区的城镇纳入主城区.市区外围17个镇合并为9个建制镇,撤并的城镇成为农村居民点.2.按照城乡一体化的原则,加强建制镇公共交通体系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小城镇集约发展,切实改善小城镇的生产,生活条件.3.积极推进农村居民点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逐步建立符合农村居民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基础设施服务体系.第三节城乡空间管制第三十一条空间类型划分市域空间划分为主城区,镇区(居民点),保护区和农林生产区等四种类型.针对不同的类型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第三十二条区域空间管制分区综合生态适宜性,工程地质和资源保护等方面因素,明确划定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适宜建设区,用于指导城镇开发建设行为.禁止建设区作为生态培育,生态建设的首选地和重大基础设施的预留地,原则上禁止任何城市建设行为,任何不符合资源环境保护要求的建筑必须限期搬迁;限制建设区多数是资源环境重点保护地或敏感区,将根据资源环境条件进一步划分控制等级,科学合理的引导开发建设行为,城市建设用地选择应尽可能避让.对于与限制建设地区重叠的城镇建设区,应按照相关的保护要素提出具体建设限制标准,严格控制发展,严格实施相应的保护措施和补偿政策,达到相应的保护要求.适宜建设区是城市发展优先选择的地区,但建设行为也要根据资源环境条件,科学合理的确定开发模式,规模和强度,满足各类保护区的标准要求.(1)禁止建设区:包括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地下水源核心区,文保单位的重点保护区,石山火山群国家地质公园和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大型市政通道控制带,坡度大于25%的山体等.(2)限制建设区:包括河湖湿地的生态控制区,地表水源二级保护区,地下水源防护区,行滞洪区,文保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历史文化街区的重点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区,石山火山群国家地质公园和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非核心区,工程地质中度控制建设区,基本农田保护区,玉龙泉森林公园,沙坡水库森林公园,永庄水库森林公园,五源河森林公园及经济林,主城区城市开敞空间,规划生态绿地及山体保护区等.(3)适宜建设区:指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以外的地区第三十三条重要空间管制(1)主要公路,高速公路两侧绿化带控制应符合有关规范和规划要求,严禁城市,城镇和村庄夹公路发展.(2)主要河道两侧防护带控制应符合有关规范和规划要求,城镇地段防护带不小于50米,城镇以外地段防护带不小于100米.海口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 文本8(3)控制预留市政基础设施走廊用地.(4)水源地,雷达站,气象站,军事设施,外事机构,微波站,微波通道,危险品等设施应按照有关规范和规划要求确定控制范围.第三十四条促进主城区带状组团式结构的发展,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城市总体规划,控制组团建设规模,禁止占用生态隔离绿地,保证主城区生态环境完整性.第三十五条促进城镇集约化发展,避免其沿交通干线盲目蔓延;农村大型居民点一般不新增建设用地规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第三十六条重点加强生态型城镇的建设.建立针对规划建设的环境评估制度,在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持,人居环境建设,生态文化建设等方面以《海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为依据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第三十七条基本农田保护保护区应按《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予以长期严格保护,不得随意征用或改作它用.禁止在保护区内挖沙,取土,采石,采矿,建房,堆放固体废弃物;禁止进行非农业开发建设,国家和城市重点建设项目确实无法避开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应经法定程序报批调整.第四节市域公路交通系统第三十八条加强海口市域公路交通系统网络化建设,形成"五纵五横一滨江"公路网.1."五纵"是指海文高速公路,东线高速公路,海榆东线公路,海榆中线公路,海榆西线公路,现状基本完备;2."五横"是指滨海公路,海口绕城高速公路,老(城)铺(前)公路,长(流)大(致坡)公路,澄(迈)文(昌)公路等五条横向联系道路,其中新建设的有海口绕城高速公路(高速),澄文公路,老铺公路,长大公路,需要完善的有滨海公路; 3."一滨江"是指南渡江西岸滨江公路;在南渡江西侧自南渡江大桥起,经龙塘镇在新坡镇南部南渡江转弯处接入东线高速公路4.所有新建道路,技术等级采用二级或二级以上技术标准.第三十九条加快县道公路网和乡道公路网的建设和改造,提高公路网密度和道路技术等级.第五节市域基础设施第四十条远期主城区外城镇人口18.5万人,用水量标准为350升/人·日,总用水量达6.48万立方米/日.四十一条东山镇,新坡镇和龙塘镇以南渡江为水源,其他乡镇和大型居民点均以地下水为水源,但应避免过量开采地下水.四十二条加强南渡江流域水源涵养地的保护,建设绿色生态保护屏障.第四十三条主城区外居民生活污水量按给水量的80%计算,总污水量为5.18万立方米/日.海口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 文本海口市人民政府2005年6月9第四十四条各乡镇和大型居民点污水采用小型污水处理站进行处理,污水经处理后达标排放自然水体,或用于农业用水及景观绿化用水.四十五条实施南渡江城镇段河道污水截流与河岸绿化工程,改善水环境质量;加强南渡江周边污染源的控制,城镇新建排水管道应实施雨污分流.第四十六条主城区外各乡镇及居民点人均综合用电指标为3300千瓦时/人.年,年用电量为6.1亿千瓦时,最大负荷为11.74万千瓦.第四十七条110千伏电网:新建110千伏红旗变,主变容量为2×4万千伏安,由220千伏琼山变出双回线路供电,同时220千伏东路变出线为备用电源;将35千伏新坡变升压改造为110千伏变电站,容量2×3.15万千伏安,由220千伏琼山变出线供电,同时接入玉洲至塔岭的110千伏线路上.第四十八条35千伏电网:新建35 千伏东山变,永兴变,云龙变,结合周边电力网架建设联络线,使35 千伏电网形成完整的环网结构.第四十九条变电站型式一般采用户外式,特殊情况下可采用户内式或半户外式,110千伏变电站用地标准:户外式为0.35-0.55公顷,户内式为800-1500平方米;35千伏变电站用地标准:户外式为0.2-0.35公顷,户内式为500-1000平方米.第五十条远期主城区外乡镇电信交换机容量达14万门,固定电话普及率将达到60%,用户数达11.1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达40%,用户数为7.4万户.第五十一条大力发展乡镇电信市场,提高电话普及率.在建制镇中分别设置电信模块局,即:永兴镇,东山镇,新坡镇,龙塘镇,云龙镇,红旗镇,三门坡镇,三江镇,大致坡镇,共9个.第五十二条近期建设永兴镇,东山镇,新坡镇,龙塘镇,云龙镇,红旗镇,三门坡镇,三江镇,大致坡镇等9个邮政支局,远期建设城乡一体化邮政设施服务体系.第五十三条市域各乡镇居民生活耗热定额为2520兆焦/人·年(60万千卡/人·年),远期年。

海南省总体规划(2015-2030)纲要(DOC)

海南省总体规划(2015-2030)纲要(DOC)

海南省总体规划纲要(2015-2030)一、目标愿景战略目标:将生态与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属点”,突出海南“生态、经济特区、国际旅游岛”三大优势,把握“一带一路、消费时代、创新发展”三大机遇,确定战略总目标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建成国际旅游岛。

2030年,国际旅游岛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范例。

战略定位:本次规划战略定位可概括为:“一点、两区、三地”。

“一点”即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支点;“两区”即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国改革创新试验区;“三地”即世界一流的海岛海洋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国家热带特色产业基地、南海资源开发服务及海上救援基地。

二、总体布局根据全省“一点两区三地”的战略定位,结合海南岛屿省特征、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和现状发展基础,按照“严守生态底线、优化经济布局、促进陆海统筹”的空间发展思路,统一筹划海南本岛和南海海域两大系统的环境保护、资源利用、设施保障、功能布局、经济发展,在构建全省生态安全格局,保护好海南绿水青山、碧海蓝天的基础上,调整优化全省开发建设空间,合理配置资源,促进海南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2030年,海南岛陆域空间中,一级生态功能区面积11535平方公里,占全岛陆域面积的33.6%;二级生态功能区面积15984平方公里,占全岛陆域面积的46.4%;开发功能区面积3699平方公里,占全岛陆域面积的10.8%。

表:海南岛各类功能区汇总表空间类型2020年2030年各功能区面积指标(平方公里)占全省陆域空间比例各功能区面积指标(平方公里)占全省陆域空间比例一级生态功能区1153533.6%1153533.6%二级生态功能区1598446.4%1598446.4%开发功能区357110.4%369910.8%其他用地33099.6%31819.2%陆域合计34399100.0%34399100.0%注:一级生态功能区。

即生态红线区,指严格进行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和刚性约束的区域。

海南省总体规划(2015-2030)纲要

海南省总体规划(2015-2030)纲要

海南省总体规划(2015-2030)纲要内容摘要海南省人民政府2015年9月目录一、目标愿景二、总体布局三、生态保护格局四、开发布局五、新型城镇化六、产业发展七、基础设施(五网)八、公共事业十、政策措施一、目标愿景战略目标:将生态与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属点”,突出海南“生态、经济特区、国际旅游岛”三大优势,把握“一带一路、消费时代、创新发展”三大机遇,确定战略总目标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建成国际旅游岛。

2030年,国际旅游岛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范例。

战略定位:本次规划战略定位可概括为:“一点、两区、三地”。

“一点”即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支点;“两区”即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国改革创新试验区;“三地”即世界一流的海岛海洋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国家热带特色产业基地、南海资源开发服务及海上救援基地。

二、总体布局根据全省“一点两区三地”的战略定位,结合海南岛屿省特征、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和现状发展基础,按照“严守生态底线、优化经济布局、促进陆海统筹”的空间发展思路,统一筹划海南本岛和南海海域两大系统的环境保护、资源利用、设施保障、功能布局、经济发展,在构建全省生态安全格局,保护好海南绿水青山、碧海蓝天的基础上,调整优化全省开发建设空间,合理配置资源,促进海南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2030年,海南岛陆域空间中,一级生态功能区面积11535平方公里,占全岛陆域面积的33.6%; 二级生态功能区面积15984平方公里,占全岛陆域面积的46.4%;开发功能区面积3699 平方公里,占全岛陆域面积的10.8%。

表:海南岛各类功能区汇总表注:一级生态功能区。

即生态红线区,指严格进行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和刚性约束的区域。

二级生态功能区。

指进行生态指标管控的区域,既是农、林业的生产空间,也是重要生态空间。

三、生态保护格局基于山形水系框架,以中部山区为核心,以重要湖库为节点,以自然山脊及河流为廊道,以生态岸段和海域为支撑,构建全域生态保育体系,总体形成“生态绿心+生态廊道+生态岸段+生态海域”的生态空间结构。

空间规划发展历程全录

空间规划发展历程全录

空间规划体系改革历程全录【导语】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空间规划体系改革的新征程。

历时五年有余,历经2014年市县“多规合一”正式试点、2017年省级空间规划深入试点,到2018年国家机构改革落地,标志着我国空间规划体系改革试点基本完成。

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统一规划体系更好发挥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的意见》,2019年1月23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标志着我国空间规划体系改革顶层设计任务全面完成,空间规划体系改革成果进入了落地生根阶段。

确保2020年底前全面完成规划期至2035年的新一轮覆盖各级政府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任重道远。

中研智业集团近年来深耕空间规划专业领域,深度服务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经过长期研究积累,将我国空间规划体系改革历程分三个阶段,就关键节点政策及事件汇总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一、正式试点阶段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

同时,提出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限,落实用途管制。

”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指出,积极推进市县规划体制改革,探索能够实现“多规合一”的方式方法,实现一个市县一本规划、一张蓝图,并以这个为基础,把一张蓝图干到底。

2014年1月,环境保护部(以下简称“环保部”)印发《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指南(试行)》,标志着环保部将全面开展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体现了环保部推进主体功能区规划、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行动导向。

省域城乡总体规划编制方法初探——以海南城乡总体规划为例

省域城乡总体规划编制方法初探——以海南城乡总体规划为例
ST UDY OF HAJ NAN
LILi un LI u x ; X n
ABS TRACT: rvn il ra -ua se l nn P o ica b nr rl u matr a i g pn
i ar g o a ln i g g i e y s i n i cd v l p s i n l a n n u d d b c e t e e o - e p i f
m e tc ce ta ove i g t e w ho e a e ft n on p nd c rn h l r a o he p o n e. r vic Bas do hee ol i a n n r nm e a e n t c og c l d e vio a ntl pr t ci n pln ng a d s ctrp a ni ,t r a o e to a ni e o l n ng heU b n・ n
pr ovi nci ur al ban— ur devel r al opm ent and a dmi itai a yse o v lpm e tr s u c si n sr t on ls tm f rde eo n e o r e n o d rt c ry o h r n-u a n e r to dr ・ r e a r ut e u ba - r l t g a in a e— o t r i n
81
l 蝌 l 莲l 肆

区域 ,建立省域城 乡发展的支撑体 系和政府对发
展 资 源进 行 管理 的管 制体 系, 在 空 间上 落实 城 乡 统筹 、 区域 统 筹 的思 想 ,实现 社会 、经 济的 可持
续 发展
稳定的行政单位 具有自然资源的相似性和管理体 系的一致性 , 把全省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资源 的空 间配置 有利于实现经济一体化的区域布局。 ()区域统筹发展。在省域范围内的空 间资 2 源配置 不仅涉及城镇建设 ,还包括 了乡村发展 和生态环境保护 ,即在全省的区域 范围内综合考 虑发展与保护 、城镇与 乡村以及发展 的时序和区

城镇体系规划改革创新与_三规合一_的关系_从_三结构一网络_谈起_张泉

城镇体系规划改革创新与_三规合一_的关系_从_三结构一网络_谈起_张泉

13【作者简介】张 泉(1954-),男,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巡视员,研究员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刘 剑(1984-),男,江苏省城镇化和城乡规划研究中心城市规划师,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

【修改日期】2014-09-05【文章编号】1002-1329 (2014)10-0013-15【中图分类号】TU982.2;TU981【文献标识码】A【doi 】10.11819/cpr20141004a【摘要】回顾城镇体系规划发展历程,分析其改革成效及历史局限,结合时代发展和“三规合一”的新要求,探索城镇体系规划的创新思路与理论;基于江苏的规划实践,提出构建以区域空间结构、城镇空间结构、生态空间结构、交通空间结构为主要内容的城镇体系规划。

【关键词】城镇体系规划;三结构一网络;三规合一;四个空间结构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 of all reviews the history of urban system planning and analyzes the impacts of reforms and historical limits. Then, in light of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the requirement of three-planning integration, the paper explores innovative ideas and theories of urban system planning. Based on the planning practices of Jiangsu Province, it puts forward an urban system planning that focuses on regional spatial structure,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ecological spatial structure, and transport spatial structure.KEYWORDS: urban system planning; three structures and one network; three-planning integration; four spatial structures1 城镇体系规划发展历程回顾1.1 城镇体系规划理论与方法的提出城镇体系(urban system)作为一个科学术语,最早由美国地理学家邓肯(1960)在《大都市与区域》一书中提出。

全国和省域城镇的体系规划详解

全国和省域城镇的体系规划详解

《城市规划法》规定:“国务院城市规划⾏政主管部门和省、⾃治区、直辖市⼈民政府应当分别组织编制全国和省、⾃治区、直辖市的城镇体系规划,⽤以指导城市规划的编制。

”这是总结了国内外城市规划的历史经验,适应改⾰、开放形势发展的需要⽽提出来的,开展这项⼯作具有重要意义。

1.编制城镇体系规划是城市规划⼯作序列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稳步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转向第⼆、第三产业,转向城市,也就是说,在我国的⼯业化、现代化过程中,城市化⽔平将不断提⾼。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根据“严格控制⼤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城市”的⽅针,拟定符合我国国情、符合各省、⾃治区、直辖市实际的城市化进程和⽬标,逐步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是引导⽣产⼒和⼈⼝合理分布,落实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项重要基础⼯作。

城市的发展不是孤⽴的,在很⼤程度上受周围城市以及区域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因此,城镇体系规划不仅是指导城市规划编制的重要依据,也是国家设置市、镇建制和调整、变更⾏政区划的重要参考。

此外,城镇体系规划还是正确引导、合理控制各项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规模与标准,避免重复建设、盲⽬发展的重要⼿段。

2.组织编制全国和各省、⾃治区、直辖市城镇体系规划,是国务院城市规划⾏政主管部门和各省、⾃治区、直辖市⼈民政府的⼀项重要职责。

把组织编制城镇体系规划作为政府的⼀项重要职责,主要是考虑到该项⼯作所具有的综合性、区域性和宏观指导作⽤。

城镇体系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表现形式,是政府对全国和省域经济社会发展实⾏宏观调控与引导的重要⼿段,它⼜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的⼴泛领域和许多部门,需要政府来组织并进⾏有效的综合、协调。

全国和省(⾃治区、直辖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先要在确定全国和省(⾃治区、直辖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对产业结构的变化及城市化⽔平进⾏预测与规划;第⼆要根据⽣产⼒和区域交通运输的发展,对城镇的规模及其分布进⾏预测与规划;第三要分析全国和省域各级中⼼城市的影响范围,并确定各中⼼城市的职能及发展⽅向;第四要在分析各城镇历史改⾰及发展条件的基础上,规划新设置市、镇的数量;第五要提出近期宜重点发展的城市,明确其发展⽅向以及⼈⼝和⽤地的规模;第六要提出完善城镇体系所必需的重要基础设施建设⽬标和布局;第七要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92年12月,琼海撤县设市;1993年3月,撤消儋 县,设立儋州市。1994年1月,琼山撤县设市;1995年11 月,文昌撤县设市;1996年8月,万宁撤县设市;1997年3 月,东方撤县设市。
海南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之发展历程 与现状分析
1.2 城镇发展现状
1.2.1 城镇设置及分布特征 1.2.2 城镇总人口与城镇化水平 1.2.3 城镇经济发展与职能分工 1.2.4 小城镇建设问题 1.2.5 开发区整顿问题
到了20世纪70年代,海南工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 期。其主要体现是:兴办了一批骨干冶金企业以及大批中 小型建材企业、中小型水力发电企业、食品加工企业和化 肥生产企业。到1977年,海南工业总产值达到了8.2亿元, 比1970年翻了近一番。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城镇建设。城镇 人口从1970年的36万人发展到1980年的49万人。
海南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之发展历程 与现状分析
2.3 社会经济发展
(1)现状基础 城镇化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相辅相成。海南省在“九
五”期间取得了很大成绩,主要表现在: ①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②特色农业和新兴工业健康成长 ③旅游业欣欣向荣 ④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长足进展 ⑤人民生活质量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海南建省后与建省前10年相比,第三产业比重逐年增 长,第二产业比重略有增长,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但从国 内生产总值和从业人员构成综合看,目前国民经济结构中 仍以第一产业为主,近年来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保持在总从 业人员的60%以上。如单从国内生产总值结构比例排序看, 是“三、一、二”。见表2-1:
海南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之发展历程 与现状分析
海南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之发展历程 与现状分析
2.4 面对挑战和发展机遇
(1)正视面对的严峻挑战 ①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步伐加快, 海南省与先进地区的差距拉大。 ②全球生产能力过剩,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当前处于全 球性的经济危机时期,生产产品过剩,产业竞争加剧、利 润下降,企业对资本市场依赖加强。海南省由于经济起点 较低,经济规模较小,在此竞争中处于劣势,面临更严峻 的生存环境。
海南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之发展历程 与现状分析
(2)各城镇间有机联系弱
三亚、琼山(2002年并入海口市)、通什、文昌、琼 海、万宁、儋州、东方市均为小城市。由于原有工业基础 薄弱和消费市场局限性,各城市的经济辐射能力均有限, 各城市间生产结构雷同多、规模效益差。小城市资金、技 术、产品和人才等还不具备向低一级城镇大规模扩散的条 件。10个县城镇的主要功能是农副产品初级加工和集市商 贸,各具特色的支柱产业尚未建立。总之,全省分工协作 的城镇经济网络及产业链尚未形成(见表1-3)。
⑦小城镇的比较功能不突出,比较优势不明显,一个县域 的小城镇基本上是一个模式,缺乏区域分工效应,资源配 置效率低下。
海南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之发展历程 与现状分析
1.2.5 开发区整顿问题
(1)开发区土地利用效率低 :开发区点多、面广、分散, 土地利用效率低按目前的经济实力或投资能力根本无法达 到原规划建设要求;(有些开发区选点不当,与周围环境 不协调。
海南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之发展历程 与现状分析
1.2.1 城镇设置及分布特征
2002年全省8市 0县城镇、170其
它建制镇
城镇分布 沿海密、中部疏
城镇设置及 分布特征
小城镇 数量多、规模小
海南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之发展历程 与现状分析
1.2.2 城镇总人口与城镇化水平
(1)第五次人口普查全省城镇总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 为40.11%
城镇经济发展 与职能分工
经济发展水平 显著不平衡
海南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之发展历程 与现状分析
(1)全省中心城市作用弱
海口市是省会城市,2000年全市总人口83.03万人 第三产业实现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72%, 但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的比重过小,绝大部分企业以传 统产业为主,技术创新能力和专业化生产能力较弱,企 业的关联度不紧密,带动第一、三产业发展的能力有限, 对全省的经济辐射作用弱。
至1989年底,全省城镇人口达到了112万人。
海南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之发展历程 与现状分析
(4)20世纪90年代:农业、旅游业、工业和房地 产业发展
1992~1993年海南省掀起开发热潮,大量外地公 司、民工涌入海口、三亚等城市,城市暂住人口 急剧膨胀。在开发高潮中,海南省新设了六个县 级市和大批建制镇,“县改市”、“乡改镇”等 行政区划变动成为海南城镇化较快推进的重要方 式。九十年代中期,过度的海南房地产炒作开发 热降温,房地产开发公司和人员陆续撤离海南省, 海南省开始进入经济调整期,重点发展热带农业 和旅游业。
海南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之发展历程 与现状分析
海南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之发展历程 与现状分析
(3)经济发展水平显著不平衡
以海口市为中心的琼北地区5市县(海口、琼山、文 昌、澄迈、临高),GDP份额占到了全省的49%,其中海口 市占26%。经济最发达的海口市,其人均GDP是位居第二的 琼海市的2.58倍,是位居最后的定安县的8.2倍。从全省 市县看,整体经济实力较弱,经济发展水平显著不平衡 (见表1-4)
海南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之发展历程 与现状分析
(2)缺乏政策鼓励和保障机制 主要问题: ①小城镇规模小,缺乏主导产业。对周围地区的牵引、辐 射能力弱,很难带动周边农村地区走向经济成长。 ②城镇农村化。第三产业不仅规模小,而且发育程度很 低。 ③公共基础设施重复投资。沿海各小城镇相距不远,但由 于分治,交通、电力、教育、给排水、娱乐、医疗等方面 的公共基础设施各作各的投入,结果不仅影响小城镇建设 的速度和质量,而且加大了行政管理成本,降低了效 率。
(1)位于商贸航线要道海南省与大陆仅隔琼州海峡,是大 陆走向南海的重要通道,是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战略要 塞。
(2)位于亚太经济中心的中国沿海最大的经济特区
海南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之发展历程 与现状分析
2.2 资源优势
(1)海域资源开发潜力大,是中国的“海洋大省” 海洋资源开发可分为四方面: 油气资源 渔业资源 海岸线资源。 海水和其它海产资源。
海南省省域城镇体系规 划之发展历程与现状分

2020/11/25
海南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之发展历程 与现状分析
近代海南经济是随着石碌铁矿开发、热带作物垦殖以 及织造、皮革、电力等小型工业发展起来,这对海南城市 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作用。其中海口市原来仅是琼州府的 出海口,五口通商后逐渐繁荣起来,最后取代了琼州府的 地位,发展成为海南岛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三亚、 八所则是作为铁矿石转运码头而兴起的城市。岛内其他城 镇受现代文明影响较小,经济发展较慢。从城镇体系的角 度来考察,各城镇间除行政上的关系外,其他诸如工贸方 面的联系极少。
(2)90年代城镇化水平年递增约0.5个百分点
海南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之发展历程 与现状分析
海南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之发展历程 与现状分析
海南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之发展历程 与现状分析
海南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之发展历程 与现状分析
1.2.3 城镇经济发展与职能分工
全省中心 城市作用弱
各城镇间 有机联系弱
近50年的发展,军垦事业不仅把海南建成了全国最大 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同时也对海南乃至全国的国民经济 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海南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之发展历程 与现状分析
(2)20世纪70年代:地方工业的大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的头20年,海南的工业虽较解放前有很 大的发展,但与内地省份的发展相比,无论在规模和速度 上都是相对落后的。
海南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之发展历程 与现状分析
海南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之发展历程 与现状分析
海南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之发展历程 与现状分析
1.2.4 小城镇建设问题
(1)小城镇建设落后、用地松散、城镇设施水平差 ① 由于小城镇数量多、规模小,财政收入少且难以集中
使用,很难按经济合理原则建设公共设施和市政设施,因 达不到设施规模经济要求,制约了发展速度,形成恶性循 环。 ② 由于小城镇的就业岗位少,人口规模小,文教、卫生 等公共服务设施水平等级也不高,对周边农民有关物质文 化需求的吸引力不大;反过来制约了小城镇的建设规模扩 张力和人口居住吸引力。
海南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之发展历程 与现状分析
(2)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旅游产业潜力大 旅游资源开发可分为三个方面: 秀丽多姿的热带海岛自然景观 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 灿烂的历史文化
海南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之发展历程 与现状分析
海南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之发展历程 与现状分析
(3)热带农业资源得天独厚,产业化发展潜力巨大 ①海南岛是“天然大温室”,拥有中国最稀缺的热带气候 资源。 ②海南独特的光热水资源,赐予海南土地资源在质量和开 发潜力上的很大优势。
(2)开发区引进项目少,市场清淡,人气不足 (3)开发区尚待整顿管理
海南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之发展历程 与现状分析
第2章 城镇发展条件分析
• 2.1 区位条件 • 2.2 资源优势 • 2.3 社会经济发展 • 2.4 面对挑战和发展机遇
海南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之发展历程 与现状分析
2.1 区位条件
海南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之发展历程 与现状分析
(3)20世纪80年代:建省及创办全国最大的经济特 区
1988年4月13日,海南省经中央批准作为我国最年轻的 省份暨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宣告成立。
海南省经济特区的建立以及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确立, 吸引了众多的境内外投资者和各种各样的人才,出现了 “十万人才过海峡”,投身海南特区建设的壮丽景观。海 南的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进入了一个全面高速发展的历史 时期。建省后的前三年(1988~1990),海南累计实现固 定资产投资84.5亿元,比1950~1987年的37年的总和还多。
海南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之发展历程 与现状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