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介绍(doc 8页)(正式版)
城镇体系规划讲义
山东省即墨市城镇体系规划(2013—2030)
城镇体系规划内容
综合评价区域与城市的发展和建设条件
预测区域人口增长,确定城市化目标
提出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和城镇分工 确定城镇体系的等级和规模结构规划 确定城镇体系空间布局 统筹区域基础和社会设施 保护区域生态环境、自然和人文景观 确定各时期重点发展的城镇,提出近期重点发展城镇的规划建议
山东省即墨市城镇体系规划(2013—2030)
城镇体系规划 市域空间组织
(2)市域城镇体系 形成“中心城 区——蓝色硅 谷核心区—— 城镇——农村 社区”等四个 层级的 城乡聚落体系 ,形成“一城 一区四重点” 的空间结构。
山东省即墨市城镇体系规划(2013—2030)
城镇体系规划 市域空间组织
强区域之间的联动,只有发挥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做到真
正的“有机联系”,才能获得更大的利益,建设成为更加美 好的城市。
山东省即墨市城镇体系规划(2013—2030)
谢谢观看
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 明辨是非的能力。 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知识,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培养文学情趣; 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 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 鼓舞我们前进。
山东省即墨市城镇体系规划(2013—2030)
城镇体系规划 市政公用设施
(5)通信工程:保留现状7 座邮政支局,规划新增7 座邮政支局。
(6)环卫工程:于西部垃圾填埋场新建垃圾焚烧厂,处理规模达到2000 吨/日 。西部垃圾填埋场,处理能力达到100-200 吨/日,配合垃圾焚烧厂完成主要 生活垃圾的处理。于西部垃圾填埋场附近建设餐厨垃圾处置场1 座,规模300 吨/日。现有及新建垃圾转运站逐步具备垃圾分类收集转运能力,新建蓝色硅谷 、王村、店集、灵山、龙泉、移风店大型垃圾转运站。 按照每平方公里3-5 座标准规划建设公共厕所,达到二级标准。 (7)抗震防灾工程:城市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标准:一般建筑物按基本烈度 七度设防;地震破坏后将产生严重后果的建筑物,构筑物,如大型油库、重要 的供电、供水、通信工程等,在报经有关部门批准后,可提高设防标准。
【规划】双城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关键字】规划双城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一、基本情况1、自然概况双城位于黑龙江省南部,松嫩平原东部,松花江中游南岸。
西北、北隔松花江与肇源、肇东两县相望;东北靠哈尔滨市;东、东南与阿城、五常县接壤;南、西以拉林河为界,与吉林省榆树、扶余县为邻。
市区位于哈尔滨市区西南 44 公里处,市域面积 3112.29 平方公里,东西长 85 公里,辖 9 镇 18 乡, 385 个行政村。
2、社会经济发展概况2004 年双城市市域总人口为 80.58 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 17.36 万人,人口密度为 256.05 人/平方公里。
双城镇区人口为 18.19 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为 13.59 万人。
双城市域经济发展水平在黑龙江省县及市中名列前茅。
2004 年双城市域国内生产总值为126.57 亿元,其中第一产业总产值为 38.15 亿元;第二产业总产值为 43.06 亿元;第三产总产值为 45.35 亿元;一、二、三产业产值所占比例为 30.1:34:35.8。
二、规划期限依据城镇体系划编制办法,规划期限为2005 ――2022 年其中近期: 2005 年――2022 年远期: 2022 年――2022 年三、城镇发展与布局的综合条件分析评价(一) 有利因素1、区位条件优越双城位于黑龙江省南端,历来是联接内地和北部边疆地区的重要门户,是中国东北北部中心城市哈尔滨的近邻和强辐射区域,是形成中的哈尔滨大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份,已经并可以继续强化与哈尔滨的对位同步发展关系。
另为作为老工业基地改造中的哈尔滨市第二产业的承接地对双城市经济影响巨大。
2、土地资源丰富双城全市呈平原地貌,无山,海拔高程 120 米-210 米,属中温带大陆季风性气候,土质肥沃,多为黄黏土,其次为黑黏土,宜于种植旱田。
市域内有林地及牧草地 467881 亩。
3、交通优势双城处在京哈铁路线、京哈速公路和 102 国道并行构成的东北地区生产力布局一级轴线上,并贴近京哈、绥满两大交通干线和城市产业带“T”形布局结构的交接点,市内的交通网已初具规模,铁路保持了原有的状况,公路交通得到了大力的加强。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第十三条市域总人口及城市化水平2010年,市域人口规模达到107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51%,市域城镇人口总量为54.6万人;2020年,市域人口规模达到118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63%,市域城镇人口总量为74.3万人。
第十四条城镇建设战略1、城镇化推进战略:工商并举、中心带动以城镇人口集聚为导向,以中心城区为中心培育重点城镇化区域。
强调非均衡的突进式发展,近期大规模构筑中心城区及周边区域的工业基础,中远期以工业推进商贸业等第三产业的集聚,进一步吸引人口,增强市域的生产消费能力,辅以提升城镇化的政策措施和制度更新,实现城镇化进程数量及质量的稳步推进。
2、城镇化空间发展战略:中心极化,结构优化,带状集聚大力发展中心城区——重点培育城区中心职能,加强其作为整个潜江市域城镇体系中首位城市的凝聚力以及江汉平原地区中心城市的辐射力。
优化城镇体系结构——重点培育优选的重点镇,使其成为承上启下的必要的环节,从而提高潜江城镇体系作为整体系统的运转效率。
带状集聚发展——培育发展潜力高、投资效益好的地段为市域重点发展轴,引导人口与产业向发展轴集聚,以轴带面推动潜江市域城镇村体系的发展。
第十五条乡镇建制调整建议促进各农场管理区、种畜场、原种场与地方的融合发展,农场、原种场与相邻乡镇作为一个经济区域发展,远期对部分规模较小的乡镇进行合并,制定政策,推动要撤并的城镇居民向中心城区或保留的城镇转移。
规划市域保留8个城镇。
具体方案如下表所示:表2 规划远期城镇建制变动情况第十六条城镇等级结构规划规划建立中心城区—重点镇—一般镇三级城镇等级结构体系。
表3 规划城镇等级结构表第十七条城镇规模结构规划城镇的规模结构分为“Ⅰ级(>50万人)、Ⅱ级(2-5万人)、Ⅲ级(1-2万人)”三个层次。
城镇规模结构的确定考虑城镇等级结构的影响,同时考虑现状人口规模及所处的区域环境,规划的城镇等级结构与规模结构存在基本的对应关系。
重庆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一)城镇化发展方针坚持分类指导原则,着力建设都市区,加快培育大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重点发展中小城市和有条件的建制镇,推进城镇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人口与城镇化水平规划至2010年,全市总人口3000万人,城镇人口1615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53.8%;至2020年,总人口3100万人,城镇人口216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70%左右。
(三)区域协调发展1、市内三大区域协调发展构建“一圈两翼”的区域空间结构,即以都市区为中心的一小时经济圈,以万州为中心的三峡库区核心地带为渝东北翼,以黔江为中心的乌江流域和武陵山区为渝东南翼。
分别发挥三大区域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争创特色,实现错位发展:渝东南和渝东北两翼地区实施生态移民和加快剩余劳动力转移;依托一小时经济圈带动渝东南和渝东北两翼地区发展,逐步缩小市域的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形成大城市带大农村的整体推进格局。
1)一小时经济圈一小时经济圈包括都市区及涪陵、江津、合川、永川、长寿、綦江、大足、潼南、荣昌、铜梁、璧山、南川、万盛、双桥等23个区县,面积2.87万平方千米。
依托长江水系和铁路、高速公路、机场等一体化综合交通网络,形成网络型、开放式的区域空间结构和城镇布局体系。
2)东北部地区东北部地区包括万州、开县、垫江、丰都、忠县、云阳、奉节、梁平、巫山、巫溪、城口等11个区县,面积3.39万平方千米。
依托长江以及沿江铁路、高速公路构成的东北线城镇发展轴发展,形成以万州为核心,以开县、奉节为主要节点,其它城市和建制镇为基础的带状城镇发展区。
3)东南部地区东南部地区包括黔江、秀山、酉阳、石柱、彭水、武隆等6个区县(自治县),面积1.98万平方千米。
依托乌江和渝湘高速公路、渝怀铁路等构成的东南线发展轴,形成以黔江为核心,以秀山为主要节点,其它城市和建制镇为基础的点轴状城镇发展区。
2、与周边省的协调发展建立健全区域协作机制,构建成渝经济区,强化与南贵昆经济区、汉中经济区、武汉城镇群等的区域合作,进一步发挥重庆在长江上游经济带中的区位优势和增长极优势,发挥中心城市的战略支撑、对外交流和辐射带动功能,推动西部地区的整体发展。
城市规划法规辅导之城镇体系规划
城镇体系规划城镇体系规划是政府综合协调辖区内城镇发展和空间资源配置的依据和⼿段。
要明确城镇体系规划的任务,⾸先需要明确政府在综合协调区域城镇发展⽅⾯究竟有哪些职责。
由于管理体制上的局限性,使得城市规划的编制往往更加重视城市⾃⾝发展的优化,⽽较少关注与区域发展的协调。
但是,局部不等于整体,有时,局部甚⾄可能是以牺牲整体利益为代价的。
因此,需要从整体上对局部的发展进⾏调控,避免局部的发展损害整体利益或其他个体的利益。
从另⼀个⾓度讲,城市的发展也需要有⼀个良好的⼤区域环境,才能降低发展的成本,获取“双赢”。
⽐如,环境的保护必须通过相当范围区域内⼤家共同的努⼒来实现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的共建共享,资源的共同开发和保护等等,将对局部的良性发展提供基础条件。
⽽这都需要以区域为整体的统筹规划,需要兼顾各⽅利益的综合协调和组织。
区域性的规划协调要以尊重城市|考试⼤|和镇政府依法享有的规划管理的决策⾃主权为前提。
只要不损害区域整体利益、不影响区域的长远发展,在不违背上位规划要求的前提下,城市和镇对其⾃⾝的发展建设享有充分的⾃主权。
上级政府进⾏规划协调的重点是区域发展中的共性问题和各地⽅发展中出现的⽭盾,主要包括:协调和处理区域中各城市发展的⽭盾和问题,控制对区域整体发展不利的开发活动,保护资源和⽣态环境,保障可持续发展;综合安排区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实现共建共享,防⽌重复建设,降低区域开发成本,提⾼整体竞争⼒。
城镇体系规划将为政府进⾏区域性的规划协调提供科学的、⾏之有效的依据,包括:确定区域城镇发展战略,合理布局区域基础设施和⼤型公共服务设施,明确需要严格保护和控制的区域,提出引导区域城镇发展的各项政策和措施。
《城乡规划法》在总结以往城镇体系规划⼯作经验的基础上,从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标出发,按照城乡统筹的原则,明确了与政府事权相对应的城镇体系规划层次。
《城乡规划法》规定,要制定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和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其主要⽬的,⼀是从区域整体出发,统筹考虑城镇与乡村的协调发展,明确城镇的职能分⼯,引导各类城镇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是统筹安排和合理布局区域基础设施,避免重复建设,实现基础设施的区域共享和有效利⽤;三是限制不符合区域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开发活动,保护资源,保护环境。
第三章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第一节城镇化与城镇发展战略第十一条市域人口规模2010年全市总人口达到474万人左右,城镇总人口达到199万人左右;2015年全市总人口达到487万人左右,城镇总人口达到224万人左右;2020年全市总人口达到500万人左右,城镇总人口达到250万人左右。
第十二条市域城镇化水平2010年城镇化水平达到42%;2015年城镇化水平达到46%;2020年城镇化水平达到50%。
第十三条城镇化总体战略建立城乡人口有序流动机制,加快第二、三产业集聚发展;完善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优先发展中心城市,培育和发展若干主导产业;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形成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结构协调、规模有序、职能明确的现代化城镇体系。
第二节城镇体系结构规划第十四条益阳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等级分市域中心、县(市)域中心、县(市)域次中心和一般建制镇四个等级。
市域中心:益阳市主城区;县(市)域中心:东坪镇、桃花江镇、沅江城区、南茅草城镇群和南洲镇;县(市)域次中心:平口、梅城、马迹塘、灰山港、兰溪、沧水铺、迎风桥、河坝和南大膳等。
(见附表6)第十五条益阳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人口规模分≥50万人、20-50万人、10-20万人、5-10万人、2-5万人、≤2万人等6个等级。
(见附表7)第十六条益阳市域城镇体系职能结构为综合型、工业型、交通工业型、工贸型、贸工旅游型、港口贸易型、商贸型、工矿型、旅游贸易型九个类别。
(见附表8)第十七条全市城镇体系采取“点-轴”开发的模式,形成“一点三线”的主要空间格局。
“一点”:以主城区为核心的益阳市区,“三线”:“益沅、益桃、益龙(衡龙桥)”交通沿线城镇。
此外,洛湛铁路沿线的灰山港、S207国道沿线的梅城、湘黔铁路沿线的平口、洞庭湖腹地的河坝、南茅草城镇群等城镇作为区域重要增长极,应积极扶植。
第十八条乡镇撤并规划和新城镇建设按照以下几种形式实施乡镇行政区划调整:(1)保留现有的乡镇;(2)并入中心城市;(3)并入县域中心城市;(4)并镇;(5)撤乡并镇;(6)撤乡设镇;(7)并乡设镇。
重庆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重庆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规划目标是把重庆建设成为“一中心,多组团、城镇群集合”的现代化大都市,逐步形成由特大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组成的层次分明、规模适度、功能合理的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现代制造业基地和长江山峡生态功能区。
《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以下简称《新总规》)。
重庆第一次被明确定位为:中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
按照国务院的要求,重庆作为特大经济城市,将带动川东以及西南地区、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到2020年,重庆市将形成1个特大城市、6个大城市、25个中等城市和小城市、495个小城镇,以多中心五个等级谋求市域城镇大发展。
重庆市域城镇分为五个等级:市域中心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次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心镇和一般镇。
到2020年,重庆市将形成都市区1个特大城市、6个大城市、25个中等城市和小城市、495个小城镇的城镇体系。
都市区是重庆市市域中心城市,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功能集中体现的地区。
突出其在长江上游经济带和西部地区的核心地位,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型产业体系,发展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加强交通运输、物流配送、资金融通、现代管理、综合服务、技术传递中心功能建设,提升区域辐射带动能力。
万州是重庆东部区域性中心城市,规划发展成为重要的航运中心、物流中心和辐射川东北、陕南、鄂西的区域中心。
涪陵是重庆中部区域性中心城市,乌江流域物资集散地。
积极培育高科技产业,推进核能能源开发,强化对乌江流域的辐射作用。
江津是重庆南部区域性中心城市。
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商贸、旅游等第三产业,不断完善中心城市功能。
合川是重庆北部区域性中心城市。
大力进行以电力为主的能源开发。
重点发展食品、轻纺、建材、商贸等产业,积极发展旅游业。
永川是重庆西部区域性中心城市。
发展商贸物流业,积极发展职业教育产业和旅游业。
郴州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纲要讲解
参考文献:郴州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纲要(2005—2020)一、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1、社会经济发展总战略紧紧抓住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条主线,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提高对珠三角产业承接和经济合作的力度,实现郴州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高速高效发展。
2、社会发展目标至2020年,科技研发经费占GDP 2.2%以上,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纯收入分别达到20000和8000元;恩格尔系数降到34%以下;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居民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5岁;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达到90%,适龄青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左右;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健全,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覆盖率达100%。
3、经济发展目标(1).近期(2010年),经济继续以高于全省平均速度增长,GDP年均增长率为12%,总量达到900亿元左右,人均GDP达到19000元左右。
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3:50:37。
(2).远期(2020年),对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经济总量达到1260亿元,人均GDP超过25000元左右。
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2:48:40。
4、农业产业发展战略(1).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继续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2).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3).增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积极探索农业产业化道路。
5、工业产业发展战略(1).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型工业化之路;(2).加快传统工业企业技术改造,积极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实现传统工业向现代高新技术制造业的转变;(3).要突出产业集群、技术升级和规模经济,重点培育电子信息、能源、有色金属、食品医药、新型建材、化工机械等六大支柱产业和一批重点企业;(4).要大力实施“工业兴市、园区兴工、特色兴园”战略,整合各开发区和工业小区,促进要素集聚、资源集约、产业集群。
6、第三产业产业发展战略(1).贯彻建设“旅游名市”和“粤港澳后花园”的思路,高水平发展旅游服务业,推动区域旅游合作;(2).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商贸业,培育大型专业市场;(3).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中介咨询、金融保险、法律服务、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
第八章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一节城镇体系规划的意义、内容和方法一、城镇体系的概念、特征及其理论研究进展(一)城镇体系的概念•城镇体系,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
•含义:P345(教材)(四条)(二)城镇体系的基本特征•1.整体性。
•2.等级层次性。
•3.动态性。
(三)城镇体系的发育阶段•城镇体系的组织结构演变,可相应划分为:低水平均衡阶段、极核发展阶段、扩散阶段和高水平均衡阶段等。
(略)(四)城镇体系的类型1.以中心城市数量多寡组合方式可以分为:1单中心体系类型2多中心城镇体系类型二、城镇体系研究的兴起和发展•略三、城镇体系规划的意义、任务和内容•(一)我国城镇体系规划的发展及其意义•(二)城镇体系规划的任务与内容(一)我国城镇体系规划的发展及其意义•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由区域国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分区规划和城市详细规划等组成的空间规划系列,城镇体系规划处在衔接区域国土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地位,具有双重性质,既是城市规划的组成部分,又是区域国土规划的组成部分。
作为区域国土规划的组成部分,主要是结合国土资源开发和生产力总体布局,提出规划期人口城镇化的水平、途径和城镇空间分布格局,也涉及到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职能分工、发挥中心城市的吸引辐射等问题,对城镇发展具有比较宏观的指导意义。
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组成部分,对区域内的各城镇,特别是对中心城市制订城市性质、规模和用地发展方向有指导作用。
•城镇体系规划要达到的目标,是要通过区域人口、产业和城镇的合理布局,协调体系内各城镇之间、城镇与体系之间以及体系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的各种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相互联系,运用现代系统理论与方法,努力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环境综合效益最优化,实现体系整体利益的不断增长。
(二)城镇体系规划的任务与内容•1.任务•城镇体系规划的任务是:综合评价城镇发展条件;制定区域城镇发展战略;预测区域人口增长和城市化水平;拟定各相关城镇的发展方向与规模;协调城镇发展与产业配置的时空关系;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引导和控制区域城镇的合理发展布局;指导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
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1.指导思想:充分利用优越的区位和资源优势.特殊的对外开放格局,通过闽台经济的互补与合作,建设富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城镇群体。
基本方针:强化中心城增长极核的作用,重点推进沿江.沿海.沿主要交通干线城镇的发展,积极建设小城镇,实行城乡一体化;形成以中心城为核心,中小城市为主体,中心镇为基础,并向城镇.集镇辐射的多层次.网络化的城镇体系。
规划目标:合理布局人口和生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完善城镇体系结构与布局,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通过市域土地及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可持续发展。
主要原则:①整体性原则。
要求在发展时序上近.中.远期相互衔接,空间分布上市域各级城镇分工有序;沿江.沿海.沿交通干线点轴发展与山区城镇梯度推移的发展协调。
②多极点.分层次,开放型.网络化原则。
根据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而导致的投资空间指向多极化和投资层次的分异,进行合理有效地引导。
③产业结构优化原则。
要从各城镇的实际出发,选择适合的产业,分工协作,形成外向型的规模经济。
④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先导型原则。
通过基础设施建设适度超前,引导产业与建设在重点发展的城镇集聚,形成增长极核。
⑤生态环境优化的原则。
在城乡经济和建设全面发展的同时,要求加强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
2.努力推进城乡一体化,科学引导城市化进程。
1995年城市化水平达到43%。
规划本世纪内城市化水平每年增长1.2个百分点,到2000年城市化水平为49%,城镇人口控制在290万人;2000年-xx年,城市化水平每年增长1.1个百分点,到xx年,城市化水平可达60%,城镇人口控制在393万人。
3.城镇等级与规模:城镇体系规划由五级组成。
第一级为福州市市区,人口规模200万人。
第二级为福清市区和长乐市区,人口规模15-35万人。
第三级为凤城.罗源.潭城.樟城.梅城.甘蔗,以及上街.金峰. 龙田.渔溪,其中沿海城镇人口规模10-15万人,山区城镇人口规模8-12万人。
城镇体系规划资料
城镇体系规划城镇体系规划概念: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
区域范围一般按行政区划定。
规划期限一般为二十年。
我国已经形成一套由: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分区规划→城市详细规划等组成的空间规划系列。
城镇体系的发展条件分析:1.城镇体系的区域发展条件区域综合发展水平分析——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单因子和复合因子相结合的方法,利用横向纵向比较手段,通过城镇体系的经济、科技、社会发展水平来反映城镇体系区域综合发展水平。
区域发展优劣势分析——采取定性分析,找出城镇体系发展的有利与不利因素,以期发挥优势,转化劣势,使城镇体系的规划有的放矢。
2.城镇发展的建设条件分析(a)城镇自然条件(主要指影响城镇发展的气象、地形与用地条件、水文及工程地质条件等);(b)城镇资源开发与工业布局条件;(c)城镇交通运输与区位条件;(d)城镇水源和能源条件;(e)城镇旅游发展条件;(f)城镇社会经济基础条件;(g)城镇地区农业发展条件;(h)城镇基础设施与投资环境条件;(i)城镇科技实力;(j)城镇生态环境条件。
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1.综合评价区域与城市的发展和建设条件2.预测区域人口增长,确定城市化目标3.确定本区域的城市发展战略,划分城市经济区4.提出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和城镇分工5.确定城镇体系的等级和规模结构规划6.确定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7.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8.确定保护区域生态环境、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历史遗产的原则和措施9.确定各时期重点发展的城镇,提出近期重点发展城镇的规划建议第一章城镇体系研究及其进展沙里宁---有机疏散论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1933年)城镇体系规划的着眼点就在于:城市规划的区域分析以及确定城市的性质和规模。
顾朝林将城镇体系地域组织结构归纳为:地域空间结构、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类型结构和网络系统四个方面。
第2章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粮食、原始资金、原料、市场、劳动力)
(2)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3)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生产配套性服务与生活消费性服务)
城镇体系规划的核心内容
key contents of urban system planning
■ 美 国 城 市 化 与 工 业 化 变 动 曲 线
城镇体系规划的核心内容
■ 城乡经济一体化 ■ 城市反哺农村、工业支援农业 ■ 发展紧凑型城市,集约使用用地,严格保护耕地
城镇体系规划的核心内容
key contents of urban system planning
五、关于城市化
5.1 城市化(urbanization)的涵义
一般认为、城市化有以下几层含义: ① 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多和每个集中点的扩大; ② 城市生活方式的扩展过程; ③ 城市人口在全社会人口中所占比例提高的过程。
•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城市生活方式是一种以非农业生产为基础的生 活方式,人口向城市集中是为了满足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 需要而出现的。因此,他们把城市化看成是由于经济专业化的发展和 技术的进步,人们离开农业经济向非农业活动转移并产生空间集聚的 过程。
• 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第二、第三产业向城市的集中就是非农业部门 的经济区位向城市的集中,人口向城市的集中也是劳动力和消费区位 向城市的集中。这一过程包括在农业区甚至未开发区形成新的城市, 以及已有城市向外围的扩展,也包括城市内部已有的经济区位向更集 约的空间配置和更高效率的结构形态发展。
(3) 预测市域总人口及城镇化水平,确定各城镇人口规模、职能分工、空间布局和建设标准。 (4) 提出重点城镇的发展定位、用地规模和建设用地控制范围。 (5) 确定市域交通发展策略,原则确定市域交通、通讯、能源、供水、排水、防洪、垃圾处
沈阳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沈阳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一、规划背景(一)市域概况沈阳市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南部,辽宁省中北部,是辽宁省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是东北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和全国重要的工业城市。
市域范围在东经122°25′9″-123°48′24″、北纬41°11′51″-43°2′13″之间,东西长115公里,南北长205公里,总面积12980平方公里。
沈阳市位于松辽平原南部,地势平坦,平均海拔50米左右,山地集中在东北、东南部,属辽东丘陵的延伸部分,西部是辽河、浑河冲积平原,地势由东向西缓缓倾斜。
沈阳市地处北温带亚洲季风气候的北部,属受季风影响的半湿润温暖带大陆性气候。
主要特点是四季分明、雨热同期、降水集中、温差较大、冬季漫长。
主导风向冬季为北风、西北风,夏季为南风、东南风。
年平均气温7.0-8.1℃,冬季平均气温-12.7℃左右,极端最低气温-33℃左右,夏季平均气温24℃左右,极端最高气温38℃左右。
年平均降水量750mm左右。
其中5-9月份为600mm左右,占全年的80%。
全市下设和平、沈河、大东、皇姑、铁西、东陵、新城子、于洪、苏家屯九区、新民一市、辽中、康平、法库三县。
2003年底市域总人口689.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为440.6万人,占总人口的63.9%,人口密度为531人/平方公里,高于全省284人/平方公里的平均水平。
(二)历史沿革沈阳历史悠久,新石器时期的新乐文化的考古发现证实,远在7200年前就有人类在此活动。
公元前300年,燕国大将秦开在此屯兵戍边,隶属当时的辽东郡。
这是沈阳建城的开始,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
西汉时期沈阳设立侯城,辽代在沈阳设置沈州,元代改沈州为沈阳路。
由于沈阳位于浑河北岸,浑河古称沈水,依据中国古代传统的方位观以水北为阳,故以“沈水之阳”命名,“沈阳”的名称正式产生。
明代在沈阳建立沈阳中卫,修筑了内有十字交叉的两条大街的砖城。
苏州市域城镇体系规划word参考模板
苏州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00—2020)第一章前言一、世界区域城镇体系发展及其规划态势区域空间的演化是建构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空间过程,而区域空间结构是区域功能组织方式在空间上的具体表现。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工业化在全球范围的延伸、后工业化经济组织关系的巨大变革,城镇发展的日益区域化、区域发展的日益城市化,已成为城市—区域空间发展的主体趋势。
为了能在这个全球竞争体系中占据更高的地位,强化不同尺度内的区域联合以形成具备更大竞争力的全球区域,成为政治权力机构与经济发展机构的主动要求。
目前几乎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卷入了区域集团化的浪潮,其成员单位大多已超出城市的范畴,经济、空间协调组织尺度也已扩大到国家间层次。
区域内各个城镇将通过产业的协调分工、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高密度基础设施的联系,构成一个具有世界竞争力的区域整体。
因此可以说,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区域空间规划已不再是仅仅解决自身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而更具有增强自身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以获取更多发展机会等内容,即空间规划更多地具有了空间政策的内涵,成为一种参与全球性竞争的战略手段。
城镇是区域经济、社会要素积聚、运动的中心。
城镇体系是区域空间的基础支撑和演化的动力载体,反映了区域社会、经济及环境的运作特征与整体情况。
城镇体系规划越来越成为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力量的双向共同需求。
从自上而下的角度看,城镇体系规划是一种以空间资源分配为主要调控手段(制定“空间准入”规则、实施“空间管制”)的地域空间规划。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空间管制如同法规、税收等一样,是政府握有为数不多而行之有效的调节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在当今环境中,城镇体系规划既要把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政策和社会改造意图综合反映在空间环境建设上,也要通过规划对有关社会经济政策及意图提出建议、补充和调控;从自下而上的角度看,城镇体系规划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制定一种区域有序竞争、长远发展的“游戏规则”,或者说是达成一种区域发展的契约,因而通过城镇体系规划达成共识的过程往往比规划成果来得更为重要。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介绍(doc 8页)(正式版)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简介一、城市概况1、地理位置老河口市地处鄂西北,汉江中游东岸,地理坐标为东经111°30′—120°00′,北纬32°10′—32°38′,东西最大距离45公里,南北最大距离51公里,市域国土总面积1032平方公里。
老河口位于鄂豫两省交界处,东北依豫西南与邓州市和淅川县接壤,中心城区距河南省邓州市和南阳市分别为60公里和120公里。
省内南接襄樊市、西北连十堰市,分别与襄阳区、丹江口市和谷城县毗邻,中心城区距省会武汉市418公里,距襄樊市71公里,距丹江口市24公里,距谷城县和十堰市分别为24公里和133公里。
境内汉丹铁路贯穿南北,襄渝铁路和汉十高速公路从市域南部穿境而过;316国道、302省道从市境经过;全国六大军用机场之一的老河口机场属大(一)型机场,民航开通有至北京、佛山等5条航线。
2、自然条件老河口市地处秦岭支脉伏牛山南支尾端,南阳盆地边缘,地貌形态多姿。
地势北高南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形成丘陵、岗地、平原三种地形。
其中东部、中部为平岗地,高程(黄海高程,下同)在100米至150米之间,面积590平方公里;西北部为低丘,高程在150米至462米(为境内最高点)之间,面积225平方公里;南部为平原,高程在100米上下,面积217平方公里,分别占市域总面积的57.2%、21.8%、21%。
老河口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丰富、日照充足、四季分明。
全市年平均气温15.3℃,极端最高气温41.0℃(1977年),最低气温-17.2℃(1961年),最大冻土深度120毫米;年平均降雨量831.0毫米,最大日降雨量178.7毫米;日照时数1828.7小时,日照百分率41%;盛行风向东北风,平均风速1.4米/秒,最大风速17.7米/秒。
老河口市境内水资源丰富,水域面积164.09平方公里。
汉江是流经境内的最大河流,过境长58公里,最大洪流量57200立方米/秒,年平均径流量为384亿立方米(南水北调后年平均过水量259亿立方米);境内尚有10条发源于朱连山的小河流,源短流小,枯水期流量不到0.5米/秒;引丹灌渠所形成的人工水利系统使市域21座水库获得了丰富的水源,引水能力3.2亿立方米,可直接灌溉全境大部分地域;境内以排子河水库、孟桥川水库为骨干的大、中、小型水库50余座,水域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15.64%。
武汉总规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说明书
目录一、市域现状概况 (1)〔一〕市域自然条件 (1)〔二〕市域行政区划与人口概况 (1)〔三〕市域经济发展 (1)〔四〕市域社会发展 (2)〔五〕市域土地利用 (3)〔六〕市域基础设施 (3)二、市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4)〔一〕市域发展分析 (4)〔二〕市域城乡统筹发展总体策略 (6)〔三〕市域功能区划 (7)〔四〕城市规划区范围界定 (9)〔五〕各行政区发展指引 (9)〔六〕区域协调对策 (10)三、市域空间管制规划 (13)〔一〕市域空间资源管制 (13)〔二〕市域禁限建分区管制 (17)〔三〕空间管制措施建议 (19)四、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20)〔一〕现状城镇体系分析 (20)〔二〕市域城镇发展战略与原则 (26)〔三〕市域人口与城镇化水平预测 (27)〔四〕市域城镇体系结构 (27)〔五〕主要城镇发展指引 (30)五、市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3)〔一〕农业与农村现状分析 (33)〔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势与发展要求 (36)〔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目标与建设要求 (37)〔四〕市域村庄规划建设指导 (39)〔五〕市域农业生产布局 (44)六、市域旅游规划 (46)〔一〕旅游资源现状分析 (46)〔二〕市域旅游功能区划 (48)〔三〕市域旅游资源开发利用 (50)一、市域现状概况〔一〕市域自然条件武汉市位于长江中游,江汉平原东部,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1˚22’之间。
武汉市域属于扬子地槽凹陷的一部分,地形属残丘性河湖冲积平原,处于平原向低山丘陵过渡地带,以丘陵和平原相间的波状起伏地貌为主,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低山林立,南部丘陵、岗地密集,中部低平,80%以上面积为岗垄平原和平坦平原地区,河道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
市区平均海拔20-26米。
武汉市域拥有丰富的山水自然资源。
以长江、汉江为主干,以金水、通顺河、府河、举水、倒水等支流构成庞大的水系,全市有大小湖泊166个;另外在北部黄陂、新洲山区、丘陵地带和江夏南部分布有大型水库,水域总面积约占市域面积的四分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简介一、城市概况1、地理位置老河口市地处鄂西北,汉江中游东岸,地理坐标为东经111°30′—120°00′,北纬32°10′—32°38′,东西最大距离45公里,南北最大距离51公里,市域国土总面积1032平方公里。
老河口位于鄂豫两省交界处,东北依豫西南与邓州市和淅川县接壤,中心城区距河南省邓州市和南阳市分别为60公里和120公里。
省内南接襄樊市、西北连十堰市,分别与襄阳区、丹江口市和谷城县毗邻,中心城区距省会武汉市418公里,距襄樊市71公里,距丹江口市24公里,距谷城县和十堰市分别为24公里和133公里。
境内汉丹铁路贯穿南北,襄渝铁路和汉十高速公路从市域南部穿境而过;316国道、302省道从市境经过;全国六大军用机场之一的老河口机场属大(一)型机场,民航开通有至北京、佛山等5条航线。
2、自然条件老河口市地处秦岭支脉伏牛山南支尾端,南阳盆地边缘,地貌形态多姿。
地势北高南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形成丘陵、岗地、平原三种地形。
其中东部、中部为平岗地,高程(黄海高程,下同)在100米至150米之间,面积590平方公里;西北部为低丘,高程在150米至462米(为境内最高点)之间,面积225平方公里;南部为平原,高程在100米上下,面积217平方公里,分别占市域总面积的57.2%、21.8%、21%。
老河口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丰富、日照充足、四季分明。
全市年平均气温15.3℃,极端最高气温41.0℃(1977年),最低气温-17.2℃(1961年),最大冻土深度120毫米;年平均降雨量831.0毫米,最大日降雨量178.7毫米;日照时数1828.7小时,日照百分率41%;盛行风向东北风,平均风速1.4米/秒,最大风速17.7米/秒。
老河口市境内水资源丰富,水域面积164.09平方公里。
汉江是流经境内的最大河流,过境长58公里,最大洪流量57200立方米/秒,年平均径流量为384亿立方米(南水北调后年平均过水量259亿立方米);境内尚有10条发源于朱连山的小河流,源短流小,枯水期流量不到0.5米/秒;引丹灌渠所形成的人工水利系统使市域21座水库获得了丰富的水源,引水能力3.2亿立方米,可直接灌溉全境大部分地域;境内以排子河水库、孟桥川水库为骨干的大、中、小型水库50余座,水域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15.64%。
老河口市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已初步探明的有十一种,除粘土矿、河道砂石外,其它资源主要分布在市域西北部。
西北部多为古生界和元古界沉积岩分布,在古生界地层中多为石灰岩,下部有赤铁矿和古煤,沿构造断裂带有宽达5米以上的方解石脉;在元古界地层中以白云岩及白云质灰岩为主,夹有较宽的白云质大理石。
白云岩矿总储量500亿吨,河道砂石、石灰岩矿1亿吨以上,其中白云岩矿作为镁矿资源利用,具有很高的价值。
3、历史沿革老河口市历史悠久,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距今已2700多年。
西周以前(公元前771年)称古阴国,春秋时期(公元前523年)为楚属地,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实行郡县制,设酂、阴二县。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封萧何为赞候,“食邑八千户于此”。
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设乾德县,至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始称光化县,历时900多年。
老河口旧城区原名“新镇”,清雍正三年(1725年)正式改称老河口,并逐渐成为“五方杂处、百货交集”之地,至光绪年间商业极盛,“集陕南、川东之山货,散鄂豫边区之粮棉,纳湘沪之百货,载苏皖之糖盐”,城市人口已达7—11万人。
4、社会经济老河口市现辖洪山咀、光化、酂阳、李楼四个街道办事处,孟楼、竹林桥、薛集、张集、仙人渡五个建制镇和袁冲乡,2004年底市域总人口51.9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7.68万人,非农业人口23.51万人,市域流动人口0.79万人,市域城镇人口达到24.3万人,城镇化水平46.75%,人口自然增长率5.5%。
老河口市中心城区实际居住人口20.64万人,占市域城镇人口的84.94%,城市建成区面积24.16平方公里(包括机场和马头山空军基地,此部分用地不参与用地平衡,面积202.67公顷),人均城市建设用地107.24平方米。
二、规划指导思想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注重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区域协同、城乡协调,以实现区域发展的最优化;人居环境的营造须以人为本,强调软硬环境的协调发展,注重城市人性化和城市精神的要求。
三、规划期限近期:2006年——2010年远期:2011年——2020年远景展望至二十一世纪中叶。
四、规划区范围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范围为:整个老河口市域,面积1032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规划范围为光化、赞阳、李楼三个办事处,以及洪山咀办事处所属的洪山咀居委会、泰山庙村、苏家河村、袁庄村所辖区域。
具体范围是:北起苏家河,南迄邓岗;西临汉江,东止新店岗和杨家山。
面积208平方公里。
五、市域生产力空间布局老河口市生产力布局框架表现为以中心城区为主体,以316国道和302省道为发展轴,仙人渡镇和孟楼镇为主要节点,以一般集镇、中心村和基层村为基础“扇形”分布的空间体系。
其中中心城区是以汽车(机电)、纺织、食品工业为主导,以建材、化工等产业为基础的经济中心;南部以仙人渡镇为主导,形成工业走廊;东部以孟楼镇为主导,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老河口市市域划分为三个经济区:1、西南沿江经济区:以主城区为核心。
仙人渡镇为二级中心,两个城市工业组团为主要节点,形成市域多元化产业发展轴;2、西北经济区:以孟楼镇为核心,包括孟楼镇和袁冲乡两个乡镇,以服务农业的工业项目为龙头,商贸业等第三产业为依托,促进畜牧业和林果业的发展,开展省际间的联合和协作。
3、东南经济区:包括张集镇、竹林桥镇和薛集镇,以张集镇为核心,其它两个镇为主要节点,以农副产品为资源的工业项目为龙头,大力发展商品粮基地,促进农、林、副、渔的综合发展。
六、市域人口和城镇化水平预测1、市域总人口预测2004年底,老河口市域总人口51.98万人(含市域流动人口0.7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4.3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46.75%。
近期(2010年)市域总人口54.2万人,平均增长率7‰;远期(2020年)市域总人口58万人,平均增长率6‰。
2、市域城镇化水平预测老河口市2010年市域城镇人口28.2万人,城镇化水平52%;2020年市域城镇人口36万人,城镇化水平62%。
3、中心城区人口预测2004年,老河口市中心城区(含三个组团)人口规模20.6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4.78万人,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农业人口5.46万人,居住一年以上暂住人口0.17万人,学生0.23万人。
近期城市人口增长率为2.5%,人口规模24万人;远期城市人口增长率为2.3%,人口规模30万人。
七、市域城镇空间结构规划以市域西部沿江交通线为主发展轴,沿302省道和老张公路为两条二级发展轴,形成扇型分布的空间结构体系。
主发展轴联通主城区及其三个组团、仙人渡镇和付家寨、莫家营两个一般集镇,形成市域经济发展驱动轴,以其轴线带动整个市域发展。
302省道发展轴上分布一个二级中心镇孟楼镇,老张公路发展轴上分布一个二级中心镇张集镇,二级发展轴以中心镇为主要节点,以重点镇竹林桥镇为纽带,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一般集镇以中心村和基层村为基础,以区际间交通联系道路为网络,各农村居民点遵循傍路近水(生产生活水源)的原则均衡发展。
八、城镇规模等级结构规划将市域城镇和农村居民点分别划分为三个等级,老河口市城乡居民点体系等级构成:2、城镇居民点规模结构规划农村居民点提倡适度集中发展,改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水平。
平原地区一般规模2000人左右,平岗地区一般规模1500人左右,丘岗地区一般规模1200人左右。
《规划术语》3.0.1条解释:"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分布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
"城镇体系规划为政府引导区域城镇发展提供宏观调控的依据和手段,谋求整体性、层次性、关联性、动态性和开发性的协调发展。
确立区域城镇发展的战略和政策,防止以邻为壑,合理分配区域资源,建设良好的区域化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通过合理、妥善的组织,实现城市基础设施及较大型公建的共享,降低区域开发成本,防止城镇间各自为政,重复建设和互相脱节;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防止不正当竞争。
城镇体系规划重要内容?一化二系三结构"。
一化:预测各阶段区域城市化水平。
二系:规划交通、通讯、供水、供电以及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系统,区域生态环境系统。
三结构:研究各城镇的人口规模(规模等级结构),各城镇在体系中的职能分工(职能结构),各城镇的空间布局(空间发展轴、增长极、生长点结构)。
《城市规划法》规定:"全国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要分别编制城镇体系规划,用以指导城市规划的编制。
从性质论之,属于区域规划的范筹,只紧城镇发展为重点的区域规划。
特别提示《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第五条明确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包括:①省域内必须控制开发的区域。
包括:自然保护区、退耕还林(草)地区、大型湖泊、水源保护区、分滞洪地区,以及其他生态敏感区。
②省域内的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的布局。
包括:高速公路、干线公路、铁路、港口、机场、区域性电厂和高压输电网、天然气站、天然气主干管、区域性防洪、滞洪骨干工程、水利枢纽工程、区域引水工程等。
③涉及相邻城市的重大基础设施布局。
包括:城市取水口、城市污水排放口、城市垃圾处理场等。
这些内容"是对城市规划实施进行监督检查的依?"必须严格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