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要严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结构要严谨
结构严谨就是作文思路的展开有步骤、有次序,层次分明,条理清楚,段落的划分和安排恰当,各个部分的布局合理,有头有尾,有过渡有照应。

高考作文命题一般文体不限,这里仅就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三种文体,介绍几种文章结构的方法。

一、常规结构方法
1.记叙文结构比较灵活,开头、结尾、过渡,都有一定的讲究。

如开头的方式有:开门见山式、设置悬念式、气氛渲染式、环境描述式、结果交代式等;结尾的方式有:呼应开头式、议论抒情式、自然结束式、戛然而止式等;构思的方法有:欲扬先抑法、埋下伏笔法、正反衬托法、虚实相应法、误会巧合法、设置悬念法等。

2.议论文结构一般有引论——本论——结论。

引论的方式有:揭示论点式、引用名言式、设问启示式、叙述事实式、对比争议式、描述靶子式等;本论的方式有:分论点并列式、层层递进式、正反对照式;结论的方式有:卒章明志式、问题启发式、希望号召式等。

3.说明文结构一般为“总分总”或“总分”“分总”式。

说明对象不同,说明展开的方式也常常不同。

如动态说明常用时间顺序,静态说明常用空间顺序,事理说明常用逻辑顺序,可以用因果式、分类式、比较式、层进式等方式说明。

二、创新结构方法
1.片段结构
文章在结构上由看似独立的几个片段又能围绕同一主题而展开。

这种片段结构的主要特点是结构自由,可以避免起承转合,平铺直叙,使写作更为便利、容易;各片段相对独立,但又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描述人物、事件,表达主题,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表达形式更为自由灵活。

如作文《大自然三章》就是以片段结构的形式,将自然中的“鸟的心事”“蓝天的担忧”“鱼儿的规劝”的感慨组合成文,表达了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期望。

2.借用文体
写话题作文时文体不限,这时借用一些特殊的文体表现主题,往往能出奇制胜。

这些特殊的体裁包括某些文学体裁,如小说、寓言、戏剧、童话、杂文等;某些应用文体如讲演稿、书信、日记、采访录、调查报告、现场演播、新闻报道以及某些领域内所专用的文体,如医疗诊断书、说明书、广告、调查报告、判决书、招标书等等。

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与擅长来选择文体,扬长避短,取得创新的效果。

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均因结构有新意,被评为满分作文或一类作文。

例如广东省一位考生以猪八戒奋不顾身下井救小孩为被评论对象,让代表社会上种种不正确名利观的“嘉宾”一一亮相,以现场演播的形式演绎主题。

作者设计的现场为“敢讲敢说”演播室,主持人为“崔人进”,主题为“猪八戒能否得2008年度感动心灵奖”,“嘉宾”为“感动评委会成员、八戒亲友团、各界代表”,还特别注明“唐僧师徒亲自出席,高老庄乡亲组成了亲友团,嫦娥作为评委出席”,开始时还“先看大屏幕”,作为现场演播的程序都出现在文章中,给人以强烈的现场感。

读后,我们仿佛置身于电视转播现场,被文章独特新颖的表现形式所深深吸引。

3.故事新编
故事新编就是对人们熟悉的经典故事进行改造,在原有情节的基础上再创作、加工,即对原故事进行改写、续写,或者借用历史人物、经典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来表达现实生活的内容和主题。

采用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取材便利,方便构思,易于出新;可以起到借古喻今的效果,使文章显得轻松、风趣。

如《新愚公和智叟的故事》一文,作者将一个尽人皆知的故事加以改造,构思颇为新颖、巧妙。

湖南考生写的《西游记后传》,作者将西游记进行了一番续写与改写,演绎了师徒四人取经的离奇故事,文章把大唐灭亡的原因归咎于唐玄宗没有读取回来的真经,故事新颖,立意深远,实在是一篇绝妙的佳作。

4.特殊的视角
观察的角度不同,会有不同的效果。

所以我们可以采用一些特殊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表达主题。

特殊的视角是指普通人以外的特殊人物,或者动物、植物等人类以外的事物的视角。

另外,还可以选择多主体视角,比如一个故事设几个主人公,每个人都站出来表述这个故事。

采用特殊视角可以使文章达到新奇的效果,造成一种新鲜感,使描写不落俗套,令人耳目一新。

例如广东的一位考生写的《月光下的一只孤老虎》一文,作者采用特殊视角,以一只老虎的口吻自述悲剧,引起人们对野生动物生存环境的关注。

贵州的一位考生写的《给地球人的一封公开信》一文,作者采用特殊的视角,以特殊主体——外星人的口吻叙事议论,表明对人类破坏环境的尖锐批评。

5.镜头式结构
有些作文材料并不新鲜,但一些聪明的同学能借助电影蒙太奇的手法,通过镜头组合、画面切换以及画外音等形式来展示作文丰富的内涵。

这样的文章往往因形式的新颖、结构的巧妙而平中见奇,令人耳目一新。

比如,题为《生活中的亮点》的作文:文章运用蒙太奇的表现手法,剪切生活中四个镜头来表现“亮”。

作者将生活中的四个场景,分别标示出地点(小巷中——街头——商店中——回家路上),就像一部电影剧本,新颖的结构形式,给人以全新的感觉。

镜头式结构,往往能减少过渡及铺垫文字,有利于集中笔墨叙述事件、刻画人物,从而使文章主题更集中,节奏更明快。

6.问答式结构
以“提问”和“回答”来组成文章,新鲜别致。

其中的“问”实际是作者的提问,组成文章的纲目;其中的“答”,就是文章的主体,这样的结构,可以设计成互问互答,也可以设计成自问自答。

比如,题为《挫折四问》的作文,作者以四问四答的形式布控全文结构,“挫折是什么”“挫折真的存在吗”“挫折与成功的界限在哪里”“挫折给我什么启示”四个“问”形成了一个逐层深入的议论阶梯,使得文章结构井然,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7.一线串珠式结构
面对复杂的事情、繁多的内容,最有效的方式莫过于用一条线索把有关材料贯串起来,使之浑然一体。

这个线索,可以是某个人,可以是某一事物,可以是某一事件,也可以是人物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或者是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等等。

作文线索的设置,要注意两点:一是所设置的线索,要能联系文章各部分,把组织材料和表达主题统一起来;二是线索要有始有终,贯串到底。

三、结构安排应该注意的问题
1.根据文体,健全结构
高考作文考生常常有“文体自选”的自由,可用记叙文、议论文等一般文体,也可用散文、小说、剧本、诗歌、寓言、童话等文学体裁,还可用书信、启事、布告、广告、食谱、图表、诊断报告、实验报告、记者采访、新闻报道、现场演讲、法庭审判等体式。

但不论选用什么文体,都必须要有标题,首尾俱全,而且必须符合各类文体的结构特征,例如书信,就要有称呼、正文、祝语、署名、日期等几个部分,且要正确的书写在相应的位置。

结构残缺是考场作文之大忌。

如果缺少标题或结尾,显性的扣分和隐性的扣分导致的损失是惨重的。

2.排列合理,分段恰当
什么材料在前,什么材料在后,要合理安排,既要合乎事物发展规律,又要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思维过程,使文章上下一体,前后贯通,起伏有致。

一般说来,记叙文常按时间顺序安排结构,写景状物的文章常按时间、空间顺序安排结构;说明文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可按时间、空间或逻辑顺序安排结构;议论文最基本的结构是“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自然段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恰当划分自然段就成为安排结构的基本要求。

该分段处就分段,不要老是开头、正文、结尾这种老套呆板的“三段式”。

题目要引人注目,开头要引人入胜,主体要充实丰富,结尾要精悍有力。

3.过渡照应,紧凑严密
过渡是材料的粘合剂,是段与层结合的桥梁。

凡思路转折、叙事更迭、人物转换、论题变化、总分起止以及表达手法转化等处,都要安排过渡。

一般常用的过渡形式是关联词、过渡句和过渡段承上启下,但不管采用什么形式,都要力争使结构自然、紧凑、严密;另外还要注意必要的照应,在行文过程中要自始至终把握整体,用整体去统帅局部。

文章一个具体的用语,要考虑到在全段的位置和作用,上下句的连续;一个段落的构成,无论是句型、长短、表达方式都要考虑到与邻近段落的协调,在整体中是否确切、恰当;文章结尾要看开头,如何呼应,有无重复。

这样,就可以做到全篇层次分明而又是有机结合的统一体。

4.开头和结尾
开头和结尾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根据文章的不同而变化。

开头的方法很多,但可以大致地将其概括为两大类:一类是“开门见山”的写法,或“落笔入题”,说明写作缘由;或“开宗明义”,揭示全文主题;或“言归正传”,即速开讲故事;或“单刀直入”,挑明论敌谬说。

另一类是“形象化”的写法,或描写环境,以引出人物;或抒发感情,以渲染气氛;或先叙委婉故事,以引出深刻道理;或借诗词谣谚,作为叙事的开端。

好的开头,新颖生动,引人入胜。

结尾的方法也很多,或总结全文,以揭示主旨;或展示未来,以鼓舞斗志;或抒发情怀,以增强文章感染力;或造语含蓄,使读者掩卷而思仍遐想不已。

好的结尾,余味无穷,发人深思。

四、文章中的“照应圆合”
文章中的“照应圆合”,一般分以下几种:
1.首尾照应。

文章开头与结尾遥相呼应,就是说,把开头描写的事物或提出的问题,在结尾处用各种方式加以深化或回答,给人以首尾圆合的印象。

2.文题照应。

这种照应法,往往用在标题含蓄的文章中,文中须有一定的注释、说明。

因此行文标题起了注释和点化的作用。

3.对话照应。

就是以典型人物的语言多次重复照应。

比如鲁迅《祝福》中祥林嫂的口头禅“我真傻,真的,我单知道下雪的时候野兽在山墺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

这句话多次出现,突出了孩子之死对祥林嫂的沉重打击。

4.细节照应。

生动而典型的细节反复出现,可以突出细节的典型意义,比如茹志娟的小说《百合花》中,小通讯员衣裳上的破洞出现四次,突出了小战士羞涩、淳朴的性格。

5.关键词句照应。

即表达主旨的关键性词句在行文中互相照应,互为补充。

6.悬念照应。

在作品中设下悬念,并不急于解开,而是反复暗示,使读者关心人物命运或事件结局的兴趣愈来愈浓厚。

比如萧乾的《枣核》。

五、快速构思方法
1.主题+材料定位法
确立主题,占有材料,是作文构思的关键环节。

“主题+材料定位法”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同步确立文章的主题和材料。

在具体的篇章中,主题和材料之间具有某种对应关系。

构思时,我们可沿着主题和材料这两极作相应的发散思考。

举例: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工厂的角落里,几块形状各异的锈铁锭不甘寂寞地聊了起来。

甲:我想成为机器人,现代化建设最需要我。

乙:我愿意做成螺丝钉,很多地方都离不开我。

丙:我看机器人和螺丝钉的价值可不同啊!
丁:他们都在寻找适合自己的位置。

生活中,每个人的位置可能不同,但各有其价值,请以“位置和价值”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

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主题+材料
A.位置决定价值a.武则天登基实现其价值
B.位置改变,价值相应改变b.刘翔通过奋斗登上冠军位置,实现人生价值
C.位置不一定决定价值c.小草,清洁工……平凡也有伟大的价值
D.同样的位置价值迥异d.成克杰居高位贪赃枉法,孔繁森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E.立足于岗位追求自身价值e.水电工徐虎立足岗位,成就人生价值
F.位置有高低,价值无优劣f.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在“主题+材料”的同步发展思考中。

遴选出独到新颖、具有思辨色彩的观点和材料,进行进一步深度的思考。

如F项,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作深度展开:其一,居高位可能无价值,如平庸的皇帝、得宠的侍臣、无作为的官员等;其二,处平凡岗位可以创造辉煌的人生,如岗位能手、劳动模范等。

展开之后,综合归纳:位置高低不决定价值大小。

然后追问:决定个人价值大小的因素是什么?——主要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如果把个人融入社会之中,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进步相联系、相统一,个人价值就如水滴汇成大海,获得永恒,得以放大。

如此构思,行文就有了深度。

“主题+材料定位法”之所以成为一种快速构思法,诀窍在于同步定位,关键在于主题与材料互动。

主题牵引材料,材料又反过来牵引主题,连续的思维形成多种构思,多中取优。

最佳构思一旦形成,就要集中精力作深度开掘,使之完善深入,臻于精美。

2.材料+故事推动法
第一步,重视材料或故事。

想一想与材料或故事相关的人,想一想相关的真实场景和有意味的细节,是哪一个方面给我们留下了至深的印象。

故事一定要新鲜、动听。

第二步,品析故事,感悟人生。

故事讲完后,我们可以对故事作出品析,品析故事贵在入情入理,细致深入,品析的方向在于发现并揭示社会人生真善美的本质,并引导读者对故事作出同样的探析。

第三步,由此及彼,再述故事。

品析中我们得到了关于社会人生真善美的本质认识,这种认识应该触发我们想到更多的人和事,这些人和事完全可以聚合成另一个新颖的故事。

“又想起了一个故事”——这样,我们开始向读者讲述第二个故事。

第四步,再品故事,引导主题。

对第二个故事的分析和点评既要与第一个故事的品析保持统一,也要在感悟和理解上发展一步,以显示同中有异。

综合对两个故事的品析,就形成了文章的主题。

篇末点题是这类
文章的共同特点。

这种快速构思法主要由材料和故事推动,主题由对故事的品析彰显。

这类文章的可读性源于故事或材料的新颖性和趣味性。

阅历广泛和阅读积累深厚的同学可尝试这种构思方法。

3.“类因法果”构思法
“类因法果”快速构思法,既适用于议论文,也适用于记叙文。

下面我们以《心灵的愿望》为例,介绍这种构思方法。

“类”即归类为“是什么”,我们可以从文题或话题中筛选出关键词,并确立关键词“是什么”。

如《心灵的愿望》,从“类”这一角度思考,即“愿望是什么”。

其他如《心灵的选择》即转换为“选择什么”。

至于话题作文,这种转换就要复杂许多。

如“入”与“出”,从“类”这一角度思考,包含三个问题:什么是“入”?什么是“出”?“入”与“出”是什么关系?对“类”即“是什么”的回答,可以是科学的定义,但更多的是从考生知识经验出发给出的操作性含义。

只要你不让它摇摆不定即可。

比如你认定“入”是近距离体察,“出”是远距离审视,“入”与“出”是认识事物的两种方法即可。

如果你认为“入”是积极投入社会人生,“出”是逃避社会人生,“入”与“出”是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也可。

“法”即“怎么办”,即解决问题的方法。

仍以《心灵的愿望》为例,从“法”这一角度思考,“怎么办”即转化为“怎样去实现心灵的愿望”。

从实现心灵愿望的策略方面去思考,尽可能多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从中选优,挑选一两个方面展开成文。

如“如何使学校成为快乐的地方”,我们可以提出一些方法:①改革高考选拔制,以素质学分制作为选拔标准;②改革课程,增设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③增加活动课程,使学生饶有兴趣地开展探究性学习;④减少训练量,增加阅读量;⑤减少考试次数,增加课外活动时间。

(2009年四川卷)请以“熟悉”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立意自定,文体自选。

【审题点拨】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

所给的是一个大家熟悉的词语——“熟悉”。

“熟悉”在《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的解释为“知道得清楚”。

碰到这类独词题,考生在审题时要将题目进行适当的扩展,将其变成一个主谓宾齐全的句子,这样内涵就会丰富起来,写出来的文章就不至于空泛无物。

对于本作文题,每个考生都有话可说,但相对而言,一个让考生都有话可说的作文题,要想写出彩并非易事,这就需要考生在构思立意、行文结构、素材运用、遣词造句等方面有所突破。

考生应多加留意考场作文中的亮点,如贴切的题目、引人入胜的开头、点明主旨的话、优美顺畅的语言、耐人寻味的结尾、整洁的卷面等。

在作文时,估计大多数考生会选择写自己熟悉的人或事,这就需要在人或事的选择上下工夫——如果写父母、老师或者生活小事等,就需要以情动人;如果写一个熟悉的场景、一种熟悉的声音、一本熟悉的书等,就需要选择独特的切入点。

当然,考生也可以“实题虚写”,写熟悉的感觉、熟悉的爱等,只要能写出真情实感即可。

熟悉□四川一考生
智者无为,愚人自缚。

心若不异,万法一如。

——禅宗三祖僧璨大法师《信心铭》
我们惊叹太白清新飘逸的诗句,那是因为他熟悉中华的经典;我们欣赏郎朗悠扬婉转的琴声,那是因为他熟悉黑白的键盘;我们感叹哥白尼的发现,那是因为他熟悉浩瀚的宇宙。

真正的智者不是博而不精的涉猎,那样只会庸人自扰。

当心无旁骛地对一个领域深入研究,达到无人能及的熟悉,在熟悉中,万物法度便清晰简单。

中国自古就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训诫。

当百遍的“咀嚼”之后,才会熟悉文中意旨;当百遍的“消化”之后,熟悉才会让其义自现。

西方哲学家也说过“知道的越多,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越多”。

熟悉会让人明白很多道理,熟悉会让人了解万物的法度。

当司马迁熟悉了中华历史,才有了《史记》的不朽;当李时珍熟悉了百草之性,才有了《本草纲目》的伟大;当纪晓岚熟悉了经史子集,才有了《四库全书》的浩瀚。

熟悉造就了华夏的辉煌,缔造了民族的昌盛,成就了伟人的不朽。

心无旁骛地研究,才能有无人能及的熟悉,才能造就千古流传的功绩。

冷僻枯燥的文字没有阻止住他钻研的脚步,孤独凄凉的大漠没有停止住他探访的脚步,冷嘲热讽的眼光没有动摇过他追寻的信心。

当他对西域一种即将失传的文字达到无人能及的熟悉时,人们毫不吝惜地把“国学大师”的称号赠予了季羡林先生。

如果没有对文字的熟悉,他不会有巨大的成就;如果没有对汗牛充栋的经典的熟悉,他不会有深刻的认知;如果没有对华夏典籍的熟悉,他不会有真知灼见的眼光;如果没有……
没有那么多如果,熟悉成就了这位伟大的国学大师。

而他之所以能够熟悉这些的秘诀,就在于他能心无旁骛地钻研。

正所谓:心不异,行才正,思才深。

成功其实很简单,就是达到无人能及的熟悉的境界。

熟悉,是一把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是一块登上成
功殿堂的阶石。

正是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心无异地悟道,才成就了佛祖的大彻大悟。

正是禅宗三祖僧璨大师对佛法的熟悉,才有了“智者无为,愚人自缚。

心若不异,万法一如”的劝世良言。

熟悉,万法一如。

【名师点评】当众多考生把“熟悉”作为一种日常生活场景进行写作时,该文作者却跳出圈子,另辟蹊径,巧妙地把“成功”和“熟悉”结合起来,提出了“成功就是达到无人能及的熟悉”这一观点,新颖而不失自然。

尤值一提的是作者精心选择的这几个素材,它不仅充分反映出作者阅读涉猎甚广的视野,更反映了作者对这几个题材驾轻就熟的飞扬文采,读之,既觉论证有力,亦觉如饮甘露。

1.(2009年成都诊断)以“忽如一夜春风来”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审题点拨】这是一道命题作文,考生都很熟悉这句诗。

结合诗句在原作中的情味,我们审视这个题目时,需要关注以下关键点:“忽”“春风”的内涵及其下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意蕴。

“忽”指忽然,突然,体现事情的转变之快。

“春风”的含义比较丰富,既可以指春天的风,也可以喻指“恩泽”“融和的气氛”“教益、教诲”“喜悦的表情”等。

另外,下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意蕴也为立意指明了方向。

理解了这些关键点,立意范围也就明确了。

考生可从如下角度立意:突然受到恩泽而使自己的人生变得富有;忽然感受到“融和的气氛”使自己感到幸福;因某一机缘使自己受到“教益”而洞彻人生;人生寒冬中一次峰回路转的经历……
忽如一夜春风来□石海云
世间的事就是这般奇妙,选错了路,也能错出美丽来。

在变幻莫测的人生历程中,甚至可以出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喜人局面。

北风卷地百草折
清晨,岸边的黄叶片片落入江中,一只刚刚离开码头的船缓慢地行驶在雾霭朦胧的水上。

看着岸上、船中挥着手不忍离别的人们,我不禁想到了你——柳永。

柳永,若不是那一句“杨柳岸晓风残月”让我认识了你,也许,我至今都不会知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一佳句。

当我了解到你平生多与歌伎为友,终日出入歌馆时,我对你很是厌恶。

但当我知道你是“其心不死,才得其用”时,我又改变了对你的看法。

在那个只有做官才能功成名就的时代,你选择了告别家乡,进京求取功名。

可谁知天不遂人愿,几次大考,你都屡试不中,你并没有像大多数文人那样移情山水,去过隐居的生活,而是深入到了市民中,发挥了你的才能。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当你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词的分量时,你那独创的柳词已在民间广泛传唱。

几次落榜,使你发出了“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牢骚,谁知仁宗对这两句词大为恼火,于是,你的名字被勾掉了。

仕途坎坷,你的人生宛若进入了边塞的寒冬,“北风卷地百草折”,遥想远去的你,当时,你的心境如何呢?
千树万树梨花开
寒冬的来临,并没有使你彻底消沉,反而更坚定了你扎根市民生活的决心。

你虽然选择了提供享乐,制造消沉,使人堕落,教人挥霍,引人轻浮,教人浪荡的地方——歌馆,却没有在这里沉迷,相反,在这里,你满腹的才华得到了施展。

你的词征服了无数人。

许多歌伎因你的词而走红。

你本是被寒酸包裹着的穷书生,但是歌伎们敬佩你,珍惜你的词作,使你成了一个创作的巨人。

你的词作广为传诵,“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你的人生恰如千树万树梨花开,香气远溢。

这不,我远隔千年,依然闻到了梨花的香甜。

雪上空留马行处
你的身影随着历史的风雪,已经渐行渐远。

你的风雪人生使我感慨良多。

你是怀着极不情愿的心情从科考落第走向灯红酒绿的。

你利用了那里的环境,使你的文学才华和艺术天赋与优美的丝竹管弦达到了和谐统一,为中国的文学增添了美丽的篇章。

你虽为自己选错了目标,但你却利用了这个错误,成为了词坛的一颗明星。

正所谓人生路上风雪无常,追求之心永不停歇。

相信透过风雪,执著追求,穿越寒冬,蓦然回首,定会看到千树万树梨花开。

【点评】本文作者将宋代词人柳永的特殊经历和岑参的诗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意境相结合,通过对柳永经历的叙写,展现了柳永风雪人生中的意外收获和惊喜,写出了人生中因错误而美丽,因执著而成功的人生道理。

本文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的交叉运用,展现了作者自己的情感变化及对人生的感悟;名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