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气象服务品牌 把“试点”变“示范点”
品牌 示范试点 方案
品牌示范试点方案一、背景与目标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品牌建设已成为企业赢得市场份额的重要手段。
为了推动品牌建设工作,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我司决定开展品牌示范试点工作,树立行业标杆,带动全行业品牌建设。
二、示范试点内容1. 品牌定位与规划:对品牌进行精准定位,制定短期与长期的品牌规划,明确品牌传播策略和渠道。
2. 品牌形象塑造:设计独特的品牌标识和视觉识别系统,通过统一的形象和传播手段,提升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
3. 品牌传播与推广:制定多渠道的品牌传播策略,包括线上与线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等,提高品牌曝光率和知名度。
4. 品牌维护与提升:建立完善的品牌危机应对机制,及时处理和化解潜在风险。
同时,持续关注消费者需求和市场变化,不断优化产品和服务,提升品牌价值和竞争力。
三、实施步骤1. 筛选示范企业:从行业内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企业,作为示范试点对象。
2. 制定实施方案:根据示范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和时间表。
3. 开展培训与指导:对示范企业进行品牌建设方面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其品牌意识和能力。
4. 实施评估与反馈:定期对示范试点的效果进行评估,收集反馈意见,及时调整实施方案。
5. 总结经验与推广:在示范试点工作完成后,总结经验教训,为全行业提供可借鉴的品牌建设模式。
四、保障措施1. 成立专门小组:成立由专业人员组成的品牌示范试点工作小组,负责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2. 加强沟通协调:建立示范试点企业与政府、行业协会等各方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
3. 提供资金支持:为示范试点工作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
4. 监督与考核:对示范试点工作进行全程监督和考核,确保工作目标的实现。
五、总结与展望通过品牌示范试点工作,我们将为全行业树立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品牌建设标杆,带动更多企业关注和加强品牌建设。
同时,我们将不断优化和完善示范试点工作方案,为未来更大范围的品牌建设推广奠定基础。
创新气象服务方案
创新气象服务方案创新气象服务方案是为了提高气象服务的质量和效果,更好地满足人们对气象信息的需求。
以下是一个关于创新气象服务方案的示范:一、背景和目标:目前,气象服务在满足基本需求的基础上,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精细化程度有限、时效性不高、用户体验不佳等。
因此,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创新手段来提升气象服务的质量和效果,使用户能够更好地利用气象信息。
二、创新内容:1. 精确预测:应用先进的气象模型和算法,提供更准确、更精细的天气预测。
例如,结合人工智能技术,根据历史数据和实时观测,预测降雨量、风速等指标,并提供定制化的预警服务。
2. 多维气象信息:除了基本的气温、湿度等天气参数,还可以提供更多元化的气象信息,如空气质量、紫外线指数、能见度等。
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所需的信息进行订阅。
3. 个性化推送:根据用户的位置、偏好和需求,推送定制化的气象信息。
例如,用户可设定关注的区域,当该区域发生天气变化或突发事件时,系统会及时通知用户,并提供相关建议和预警。
4. 数据共享和开放:将气象数据开放给第三方应用开发者,鼓励创新应用的开发。
通过共享气象数据,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公众,并促进相关行业和应用领域的发展。
5. 智能辅助决策: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帮助用户做出更准确的决策。
例如,在航空航天、农业、交通等领域,利用实时观测和模拟预测数据,辅助决策者制定更科学、更合理的决策。
三、创新手段:1. 技术创新: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如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算法和区块链等,提高气象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力,从而提供更准确、更高效的气象服务。
2. 跨界合作:与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合作,共同研究气象服务的创新问题,加强资源整合和知识分享,推动气象服务的创新发展。
3. 用户参与:引导用户参与气象服务的设计和改进,充分考虑用户体验和需求,使气象服务更符合用户的实际需求。
四、实施计划:1. 建立创新气象服务团队,由气象专家、数据分析师、软件工程师和用户体验设计师等组成。
气象服务试点方案模板
一、方案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气象服务在防灾减灾、农业生产、环境保护、交通运输等领域的作用日益凸显。
为提高气象服务的质量和效益,推动气象服务现代化,根据国家气象局有关要求,特制定本试点方案。
二、试点目标1. 提高气象服务的精准性和时效性;2. 推进气象服务与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3. 完善气象服务保障体系;4. 培育一批气象服务示范项目。
三、试点范围本试点方案适用于全国范围内气象服务领域,重点围绕以下领域开展:1. 气象观测与预报;2. 气象灾害预警与应急响应;3. 气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4. 气象服务保障体系建设。
四、试点内容(一)气象观测与预报1. 优化气象观测网络,提高观测质量;2. 提升气象预报精度,缩短预报时效;3. 开发基于大数据的气象预报模型;4. 探索新型气象观测技术。
(二)气象灾害预警与应急响应1. 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体系,提高预警覆盖面;2. 强化气象灾害应急响应能力,确保预警信息及时传递;3. 建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4. 推进气象灾害保险试点。
(三)气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1. 推动气象服务与农业、林业、水利、交通等产业的深度融合;2. 开发气象服务产品,满足不同行业需求;3. 培育气象服务市场,扩大气象服务应用领域;4. 探索气象服务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融合。
(四)气象服务保障体系建设1. 加强气象服务人才队伍建设;2. 提升气象服务信息化水平;3. 完善气象服务法律法规;4. 加强气象服务宣传与培训。
五、试点实施步骤(一)前期准备阶段(1-3个月)1. 制定试点实施方案;2. 成立试点工作领导小组;3. 开展试点项目调研;4. 确定试点项目。
(二)实施阶段(4-12个月)1. 开展试点项目实施;2. 定期召开试点项目推进会议;3. 开展试点项目评估;4. 及时总结试点经验。
(三)总结推广阶段(13-15个月)1. 编制试点项目总结报告;2. 推广试点经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3. 完善试点项目成果,为全国气象服务提供借鉴。
气象服务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气象服务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为了提高气象服务水平和满足人民群众对气象服务的需求,我们将进行气象服务体制改革,并制定以下实施方案:一、优化气象服务组织架构。
1.建立气象服务中心。
成立国家级气象服务中心,负责统一规划、统筹和协调全国的气象服务工作,提供全国范围的气象服务。
同时,设立地方气象服务中心,负责本地区的气象服务工作。
2.加强气象服务人员队伍建设。
加大气象人才培养力度,提高气象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
完善绩效考核制度,激励气象服务人员提供高质量的气象服务。
3.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作。
加强与交通、水利、农业等部门的合作,共享数据和资源,提升气象服务的综合能力和效率。
二、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气象服务模式。
1.加强基础数据建设。
完善气象观测网络,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建设气象卫星和雷达监测系统,监测天气变化,为气象服务提供数据支持。
2.开展精细化气象预报服务。
基于新一代气象预报模型和大数据技术,开展精细化气象预报服务,提供更准确、更详细的天气预报信息。
同时,加强对重大气象灾害的预警,及时通报风险信息,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3.推进气象服务创新。
通过引入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提供更智能、更个性化的气象服务。
开展大气环境质量监测和预报服务,提供空气质量、水质、土壤质量等方面的信息,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三、加强气象服务的公众参与和社会共治。
1.加强气象知识宣传。
开展气象科普活动,提高人民群众对气象知识的了解和认识。
加强气象教育,培养人民群众的气象科学素养。
2.推动气象服务社会化。
借助互联网等平台,提供在线气象服务,方便人民群众获取气象信息。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气象服务,提供民间气象观测数据和服务。
3.建立气象服务监督机制。
加强对气象服务质量的监督和评估,及时纠正服务不规范和不准确的问题。
鼓励人民群众对气象服务的监督和举报,提高气象服务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通过以上改革方案的实施,我们将提高气象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满足人民群众对天气预报、气象灾害预警、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需求,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气象服务品牌营销策划方案
气象服务品牌营销策划方案一、项目背景随着气候变化的影响和人类对天气的需求日益增长,气象服务行业正逐渐成为一种富有发展潜力的市场。
然而,目前气象服务市场竞争激烈,品牌之间的差异化不明显,缺乏品牌影响力。
本项目旨在设计一套科学有效的气象服务品牌营销策划方案,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增强市场竞争力。
二、目标市场分析1. 气象服务市场潜在用户包括个人用户和企业用户,其中个人用户主要关注天气预报,而企业用户更倾向于气象数据分析和风险预警。
2. 目标市场主要为大都市地区,因为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对准确的天气预报和风险预警需求更为迫切。
3. 目标用户主要包括:- 个人用户:居民、旅游者、户外运动爱好者等;- 企业用户:农业、建筑、能源、交通等领域的相关企业。
三、品牌定位1. 品牌名称:天气易懂2. 品牌核心价值:提供准确、及时、易懂的气象服务,让天气不再是困扰。
3. 品牌特色:- 准确性:基于先进的气象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提供精准的天气预报和数据解读。
- 可视化:通过简洁直观的界面和图表展示天气数据,让用户易于理解和利用。
- 及时性:实时更新天气数据,确保用户获得最新的气象信息。
- 个性化:根据用户的喜好和需求,提供定制化的天气服务,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 用户体验:注重用户体验,提供便捷的操作和资源,让用户感到方便和舒适。
四、市场推广策略1. 建立品牌形象:- 制定品牌标识:设计简洁、易识别的品牌标识,符合品牌特色,注重视觉冲击力。
- 品牌口号:制定简洁、富有创意的品牌口号,强调品牌核心价值和特色。
- 品牌声音:确定品牌形象声音,例如广告配乐、品牌声音标识等。
- 增加品牌曝光:通过各种渠道提高品牌知名度,如广告投放、赞助活动等。
- 品牌合作:与其他相关行业的品牌合作,通过共同推广提高品牌影响力。
2. 产品推广:- 定位个人用户:通过便捷的手机应用推广,如APP下载推广、手机厂商合作等。
- 定位企业用户:通过电视媒体广告、专业交流会议、行业媒体报道等推广。
乡村振兴气象服务品牌的塑造与传播
乡村振兴气象服务品牌的塑造与传播随着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振兴气象服务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气象是农业生产、乡村建设等方面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乡村振兴气象服务的品牌塑造和传播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如何塑造乡村振兴气象服务品牌以及如何进行有效传播进行讨论。
1. 产品定位乡村振兴气象服务的产品应以农业生产为核心,包括预测农业气象、气象灾害预警、农业气象辅助决策等,旨在为乡村地区的农业生产提供精准的气象服务。
也可以考虑扩展至乡村旅游气象服务、乡村建设气象服务等方面,满足乡村振兴全方位的气象需求。
2. 技术支持乡村振兴气象服务品牌的塑造离不开先进的技术支持。
要与气象部门合作,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提高气象服务的精准度和可靠性。
还要加强技术研发,不断推出适应乡村振兴需求的新产品、新技术。
3. 品牌形象乡村振兴气象服务品牌的形象应以“精准、可靠、贴心”为核心理念。
力求让用户感受到服务的专业性和实用性,同时营造出亲和力强、值得信赖的品牌形象。
4. 服务体验服务体验是乡村振兴气象服务品牌塑造中的关键环节。
应建立健全的客户服务体系,为用户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在线咨询、实时预警等服务,提升用户体验,建立良好的口碑。
5. 品牌传播在塑造品牌形象的要进行品牌传播,提高品牌知名度。
可以通过网站、APP、社交媒体等渠道发布专业气象知识、服务案例、用户评价等内容,拓展受众群体,提升品牌曝光度。
1. 多渠道传播乡村振兴气象服务品牌的传播要借助多种渠道。
除了传统的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外,还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开展推广,加强对乡村地区的覆盖。
2. 地方化传播乡村振兴气象服务的传播应该注重地方化。
可以与当地农业合作社、乡村企业合作,开展推广活动、举办讲座等,深入到乡村地区,让更多的农户了解到气象服务的重要性。
3. 搭建合作平台与当地政府、农业企业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广气象服务品牌。
可以在乡村振兴相关会议、展览等场合进行推介,扩大品牌影响力。
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创建标准.
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创建标准(试行)为进一步提升基层农业气象服务能力和水平,打造农业气象服务样板,中国气象局将依托中央财政“三农”服务专项按照“有专业人员、有服务方案、有指标体系、有业务平台、有适用技术、有示范田块、有合作机制、有直通服务、有信息反馈、有效益评估”的“十有”标准开展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创建。
为规范创建工作,制定本标准。
一、具有农业气象专业人员示范县应设置农业气象服务岗位,有2名以上相对固定的专职农业气象服务人员,其中至少1人为农业气象专业专科以上学历或经过省级及以上气象部门组织的农业气象专业培训并获合格证书。
二、具有农业气象服务方案示范县应具有详实的农业气象服务方案。
服务方案应符合当地农业生产实际,主要包括:县域内农业产业结构分布图、各旬、月、季等时间段生育期、关键农事季节、主要农事活动,光、温、水历年平均及极端最高、最低气象要素值等气候资源状况,种养业各生育期、关键农事季节、主要农事活动等对气象条件的要求及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农事建议。
三、具有农业气象指标体系示范县应具有完善的农业气象服务指标体系。
建立包括农业气象适宜性、农业气象灾害、农用天气预报、农业气候区划和灾害风险区划等农业气象指标库,能满足农业气象服务需要。
四、具有农业气象服务平台示范县应具有便捷高效的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平台。
业务服务平台应包括数据管理与查询统计、产品制作、信息发布、信息反馈等模块,具备资料收集、指导产品本地化、产品分发、展示等功能。
实现农业气象服务产品加工制作、信息管理、产品分发等自动化、集约化、规范化、标准化。
五、具有农业气象适用技术示范县应开展农业气象适用技术示范推广。
针对主要服务农作物在示范田内至少开展一种农业气候资源利用、农业气象灾害防御、节水、增产等农业气象适用技术示范。
编制农业气象适用技术推广手册,内容主要包括农业气象原理、技术方法要点、服务与推广方法、推广效益、适宜推广范围等。
六、具有农业气象服务示范田块1. 示范县应具有至少一块农业气象服务示范田块。
度宿州市气象为农服务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
2013年度宿州市气象为农服务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皖北(宿州)气象为农服务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2013年度)为贯彻落实2013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依据安徽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意见(皖政办〔2012〕52号)”,紧密围绕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建设内容和全国“百县千乡”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工程的具体要求,立足宿州实际,以提升宿州农业气象服务能力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水平为着力点,按照“有专业人员、有服务方案、有指标体系、有业务平台、有适用技术、有示范田块、有合作机制、有直通服务、有信息反馈、有效益评估”的“十有”原则,全面提升宿州气象为农服务水平,促进当地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为皖北地区各县区创建气象为农服务示范区提供示范,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建设目标通过建立健全全市气象为农服务9项示范工程、信息反馈效果评估机制和长效机制,强化业务服务能力建设,夯实气象为农服务基础,初步实现气象为农服务业务规范化、服务产品精细化、服务形式多样化、服务范围规模化、服务模式个性化,面向粮食生产、现代农业的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农村气象预警信息服务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水平进一步提高,“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保障有力”的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机制进一步巩固,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政府化得到进一步深化。
基本建成适应当地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基本满足粮食安全保障、农业防灾减灾和农业应对气候变化需要的现代农业气象业务服务体系和有效的现代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工作机制。
二、建设内容1.县(区)级气象为农业务服务工作标准化工程建设通过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和业务内涵提升,全面提高全市气象为农业务服务工作能力和水平。
同时,建立市、县(区)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常态化联动机制,实现上下互动、优势互补,形成气象为农服务合力,即市农业气象试验站加强对县区气象局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指导,下发气象为农服务指导产品。
打造示范点的经典做法
打造示范点的经典做法
打造示范点的经典做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目标:首先需要明确示范点的目标和定位,确定要打造的示范点类型
和特点,以及希望通过示范点实现的效果和影响。
2.制定计划:根据目标制定详细的计划,包括时间安排、人员分工、资源投
入等方面。
计划应该具有可操作性,能够有效地指导示范点的建设过程。
3.优化资源配置:合理利用现有资源,积极争取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支
持,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4.创新模式:在示范点建设中,应该积极探索新的模式和方法,推动技术创
新和管理创新,提高示范点的建设质量和效益。
5.持续改进:在示范点建设完成后,需要不断进行总结和反思,发现存在的
问题和不足之处,持续改进和完善,不断提高示范点的建设水平和影响力。
6.推广经验:在示范点建设过程中,应该注重总结和提炼经验,将成功经验
进行推广和应用,发挥示范点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促进整体水平的提升。
7.建立长效机制:在示范点建设完成后,需要建立长效机制,确保示范点的
持续运行和发挥作用。
这包括建立完善的组织架构、制定运行管理制度、落实经费保障等方面。
总之,打造示范点需要注重目标明确、计划周密、资源配置优化、模式创新、持续改进、经验推广和长效机制建立等方面的工作。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示范点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推动整体水平的提升和发展。
气象局服务创品牌实施方案
气象局服务创品牌实施方案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天气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气象局在气象服务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推出各种服务,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好评。
为此,气象局需要进一步创新服务,并以此为基础实施品牌方案。
一、创新服务气象局应该遵循“以人为本,以需求为导向”的原则,积极创新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以下是建议:1. 科学普及和宣传气象知识,帮助民众预测天气。
2. 推出“一站式”在线气象服务平台,为民众提供多项服务,如天气预报、农业气象、气象植保、海洋气象等。
3. 建立多元化的合作关系,建立气象服务与其他社会领域的联系,如农业、水利、环境等。
4. 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街头实况气象观测,让民众能够更好地感受和认识天气变化。
5. 提供多样化的气象预测服务,如全球天气预报、冬季气象预报、气候变化预测等。
6. 创新开发气象数据服务,为各行业提供气象数据服务,如能源、交通、农业等。
二、品牌方案品牌方案是气象局服务创新和发展的重要手段。
气象局应该根据自己的优势和特点,定位自己在服务领域中的地位和形象。
以下是建议:1. 品牌培育要求再高一些。
重视品牌营销,确立高质量的品牌形象。
2. 品牌策略要求更具特色。
结合实际,提出具有创新性的品牌策略。
3. 品牌传播策略上有所突破。
注重以新的方式展现、传递品牌文化。
4. 品牌推广策略创意更具创新性,有更高的互动性。
5. 品牌管理要求更加专业化。
注重品牌管理,建立更加规范化的工作流程,以提升品牌的竞争力,为民众提供更好的服务。
三、总结作为中国最重要的气象服务机构,气象局应积极创新服务,以更具市场竞争力的品牌方案来实施服务创新。
随着气象服务的不断完善,气象服务创新将成为气象局未来服务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气象局应紧跟市场发展动向,抓住社会需求的变化,加强与外界交流与合作,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强化品牌管理,提升品牌的竞争力以提供更好的服务。
2024年示范点创建工作方案范本(2篇)
2024年示范点创建工作方案范本一、背景和目标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迅猛发展,示范点成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之一。
为了进一步加强示范点创建工作,推动创新、推广先进技术和经验,提高国家和地方的发展水平,我们制定了以下2024年示范点创建工作方案,旨在实现以下目标:1. 提升示范点的规模和影响力,提高其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 强化示范点的创新能力,推动新技术和新模式的广泛应用。
3. 推动示范点的可持续发展,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
4. 加强示范点的合作交流,促进国内外示范点的互相学习和借鉴。
二、工作计划和步骤1. 定义示范点的范围和定位:根据国家和地方的发展战略,明确示范点的范围和定位,包括产业、科技、环境、文化等领域。
2. 选定示范点的地点和项目:结合地方的资源禀赋和特色,选定示范点的地点和项目,确保其能够发挥示范效应。
3. 制定示范点的规划和布局:结合示范点的定位和目标,制定示范点的规划和布局,包括地域、产业、设施等方面。
4. 建设示范点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根据规划和布局,加大对示范点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建设力度,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5. 推动示范点的投资和融资:通过政府引导、市场招商等方式,积极推动示范点的投资和融资,吸引优质项目和资金。
6. 支持示范点的技术创新和转化:加大对示范点的创新支持力度,推动新技术和新模式的研发和应用。
7. 加强示范点的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制定示范点的环境保护规划和资源利用规划,确保示范点的可持续发展。
8. 推动示范点的合作交流:组织示范点之间的合作交流活动,促进国内外示范点的互相学习和借鉴。
三、组织和保障1. 组织机构:设立示范点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示范点的创建工作,将有关部门、地方和企业纳入创建工作的组织体系中。
2. 人员配备:加大对示范点创建工作人员的培训和引进力度,确保示范点创建工作的专业性和效率。
3. 资金保障:加大对示范点创建工作的资金支持力度,提高示范点创建工作的经费投入。
融媒体环境下打造气象服务品牌的思考
融媒体环境下打造气象服务品牌的思考1. 引言1.1 融媒体环境下打造气象服务品牌的思考在当今数字化信息时代,融媒体环境已经成为各行业竞争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气象服务领域,融媒体环境也为打造品牌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机遇。
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下,有效利用多元化的媒体渠道进行宣传和推广?如何提高气象服务的可信度和影响力,与大众建立更加紧密的互动关系?如何加强气象服务的个性化定制,运用新技术不断创新服务模式?这些问题都值得气象服务行业深入思考和探讨。
在融媒体环境下,气象服务品牌要顺应时代潮流,灵活运用各类媒体平台,精准传达信息,拓展受众群体。
品牌要建立起稳固的信任基础,提升服务质量和专业水平,赢得用户口碑和认可。
与此与用户互动交流,深入了解用户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气象服务体验。
通过不断创新和改善,结合融媒体环境,打造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气象服务品牌,将迎来更多机遇和挑战。
2. 正文2.1 利用多元化的媒体渠道进行宣传和推广在融媒体环境下打造气象服务品牌的过程中,利用多元化的媒体渠道进行宣传和推广至关重要。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传统的广播、电视等媒体已经无法满足消费者获取信息的需求,因此需要通过新媒体平台来扩大气象服务的传播范围。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等,可以针对不同的用户群体发布气象预报、气候知识等信息,增加用户的粘性和忠诚度。
通过建立气象服务的官方账号,及时更新气象信息和服务内容,吸引更多用户关注和互动。
利用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形式,可以增加气象服务的趣味性和可视性。
制作气象预报的视频,通过生动有趣的展示方式,吸引用户观看和分享,提高宣传效果。
开展气象科普直播活动,与用户进行实时互动交流,提升服务的可信度和影响力。
利用搜索引擎优化等手段,提高气象服务在网络搜索结果中的排名,增加曝光度和访问量。
定期发布优质内容、关键词优化、建立外部链接等方法,可以提升网站的流量和用户访问量,加强气象服务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气象服务试点实施方案
气象服务试点实施方案为了提高气象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我国决定在部分地区开展气象服务试点工作。
本试点实施方案将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具体规划和落实。
一、试点地区确定。
根据气象服务的需求和地区特点,我们将在人口密集、气象灾害频发的地区进行试点工作。
试点地区将覆盖城市和农村,以全面提升气象服务水平。
二、气象服务内容。
试点工作将主要围绕气象预报、气象灾害预警和气象信息发布展开。
在气象预报方面,我们将加强对天气、气温、降水等方面的预报精度,提高预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在气象灾害预警方面,将建立更加完善的预警机制,及时发布台风、暴雨、大风等预警信息,提高公众对气象灾害的防范意识;在气象信息发布方面,将通过多种渠道向社会公众发布气象信息,提高信息的传播覆盖率。
三、技术支持。
为了保障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将加大对试点地区的技术支持力度。
通过向试点地区提供先进的气象观测设备、信息化技术支持等措施,提高气象服务的技术水平和信息化程度。
四、人员培训。
试点地区的气象服务人员将接受系统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服务意识。
培训内容将包括气象观测技术、气象信息发布规范、应对气象灾害的应急处理等方面,以提高气象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
五、社会参与。
在试点工作中,我们将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气象服务工作。
通过建立气象志愿者队伍、开展气象科普宣传等活动,提高公众对气象服务的认知度和参与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气象服务的良好氛围。
六、评估监督。
试点工作将进行定期评估和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通过建立健全的评估机制,对试点工作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为今后推广气象服务工作提供经验和参考。
总之,气象服务试点实施方案的落实将为我国气象服务工作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提高气象服务水平,增强公众对气象服务的信任和依赖,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希望各试点地区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全国气象服务工作的不断完善和提高质量做出积极贡献。
乡村振兴气象服务品牌的塑造与传播
乡村振兴气象服务品牌的塑造与传播乡村振兴是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的事业,将农村发展放在了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
气象服务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塑造和传播乡村振兴气象服务品牌,可以提高人民群众对气象服务的认知度和接受度,进而推动乡村振兴事业的健康发展。
下面从塑造和传播两个方面,探讨乡村振兴气象服务品牌的重要性和具体做法。
1. 提供优质的服务。
气象服务机构要积极改进服务质量,为乡村振兴提供高效、准确、可靠的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对气象信息的需求。
通过做好基础气象观测、短期气象预报、气象灾害预警等工作,提高服务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2. 设置专门的服务机构。
在乡村振兴事业中,可以设立专门的气象服务机构,负责提供乡村气象服务,并与其他相关机构进行合作,共同推动乡村发展。
这样可以形成一个有组织、专业、高效的服务体系,提高乡村振兴气象服务的专业性和可靠性。
3. 打造独特的品牌形象。
乡村振兴气象服务可以通过建立独特的品牌形象来塑造自己的品牌。
可以设计专属的标识、口号、LOGO等,用于宣传和展示,增强品牌的辨识度和吸引力。
可以通过积极参与乡村振兴相关活动、开展宣传推广等方式,扩大品牌知名度,提高对气象服务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传播乡村振兴气象服务品牌也是至关重要的。
传播是塑造气象服务品牌的重要手段,可以有效地将品牌形象传递给目标受众,增加其认知和了解。
具体操作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传播:1. 利用传统媒体进行宣传。
可以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向人民群众传达乡村振兴气象服务的重要性和优势,提高公众对气象服务的关注度和认同感。
在新闻报道、专题节目等环节中增加与乡村振兴气象服务相关的内容,引起公众的关注,并对相关工作进行宣传和报道。
2. 利用新媒体进行宣传。
可以通过微信、微博、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发布有关乡村振兴气象服务的信息,增加人民群众对气象服务的了解和认知。
可以通过建立官方网站、博客等渠道,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全面、及时的气象服务信息。
乡村振兴气象服务品牌的塑造与传播
乡村振兴气象服务品牌的塑造与传播乡村振兴是新时期我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方针,其实质是要增强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实现乡村振兴的最终目的是要提升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水平。
气象服务是现代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
因此,打造乡村振兴气象服务品牌成为当前非常重要的任务。
一、气象服务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气象是乡村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农业生产、水利建设、生态保护等方面都需要气象服务。
在农业生产方面,气象可为农民科学制定种植计划,及时掌握天气变化对农作物生长带来的影响,从而合理调控种植时间、施肥、浇水等,提高收成率;在水利建设方面,气象服务可以提供水文水资源情报,指导水污染防治、防洪抗旱;在生态保护方面,气象可为生态系统健康发展提供科学决策支持。
1.提升气象服务质量在打造乡村振兴气象服务品牌的过程中,首要任务是提升气象服务的质量。
气象部门应针对乡村发展的实际需求,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和气象知识,提供最优化的气象服务。
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建设气象观测站、开展气象科普,加强对农民的气象知识普及,完善气象预报体系、优化气象预报信息发布渠道等方式,提高气象服务的针对性和精准度。
2.加大气象服务力度乡村振兴气象服务品牌的塑造还需要加大气象服务力度。
为满足农业生产、水利建设、生态保护等多方面的需求,气象部门要加强技术研发,提高技术水平。
同时,还应加强宣传推广,向农村居民普及气象知识,提高对气象服务的认知度和信任度。
此外,与政府和农业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乡村振兴事业的发展。
1.建立宣传渠道乡村振兴气象服务品牌的塑造需要广泛的宣传传播。
气象部门可以通过建立专门的宣传渠道,如网站、微信公众号、电视广告等,向农民普及气象知识,宣传气象服务的作用和优势,并提供良好的服务体验和反馈机制。
2.提供优质服务提供优质服务是乡村振兴气象服务品牌传播的重要手段。
气象部门应加大服务力度,结合时下最新科技和气象知识,推动气象服务与农业生产、水利建设、生态保护等深入融合,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
特色气象服务基地建设方案
特色气象服务基地建设方案特色气象服务基地建设方案一、项目背景和意义气象服务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服务内容。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增长,传统的气象服务模式已经难以满足人们对气象信息的多样化需求。
为了提升气象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推动气象事业的创新发展,建设特色气象服务基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特色气象服务基地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手段,为广大用户提供精准、及时、个性化的气象信息和服务。
基地将打造成为气象预报、气象预警、气象科普和气象交流的综合平台,为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提供全方位的气象服务支持。
二、建设目标和总体布局1. 建设目标(1)提供全天候、全时空范围的气象信息和服务;(2)提升气象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3)推广气象科普知识,提高公众气象素质;(4)促进气象技术交流和合作,推动气象事业的创新发展。
2. 总体布局(1)气象数据处理中心:对接各类气象观测设备,实时采集、存储和处理气象数据,为各类气象服务提供数据支撑。
(2)气象预报和预警中心:通过气象模式和数据分析,提供精准的气象预报和预警服务,为用户提供可靠的气象决策支持。
(3)气象科普展示中心:设置气象科普展览、实验室和讲堂,开展气象科普活动,提高公众对气象知识的了解和认识。
(4)气象服务平台:建立一个用户友好的气象服务平台,集成各类气象信息和服务,方便用户查询和使用。
(5)气象技术交流中心:组织国内外气象专家学者的交流活动,推动气象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三、主要建设内容和措施1. 建设先进的气象数据处理中心,引进高性能计算设备和大数据分析平台,实现气象数据的实时处理和快速生成气象产品。
2. 建设专业的气象预报和预警中心,引进高性能气象模式和数据分析系统,提高气象预报和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3. 建设现代化气象科普展示中心,配置先进的气象展示设备和实验室设施,开展气象科普活动,提高公众对气象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气象服务试点方案
气象服务试点方案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气象对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对气象服务的需求,进一步提高气象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国家气象局于近年来开展了一系列试点工作。
本文将从试点背景、试点方案及效果等方面进行介绍和分析。
试点背景国家气象局在2015年提出了气象服务三年行动计划,其中提到了在全国开展气象服务试点工作。
试点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探索更好的气象服务模式,提高气象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更好地满足社会公众对气象服务的需求。
截至目前,全国已经有近20个省市参与了气象服务试点工作。
试点方案气象服务试点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气象现代化建设通过升级更新国家气象观测网络、气象预报模型、气象信息处理和服务平台等手段,提高气象服务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全面性。
同时引入新技术,推广新产品、新服务,增加对社会公众的服务。
2. 建立定制化服务模式根据行业和个人的需求,提供定制化的气象服务。
如航空、海洋、农业等行业用户需要的气象服务,个人用户需要的生活气象服务等。
同时建立应急气象服务体系,为政府和公众提供重要气象信息和服务。
3. 推进气象信息公开共享建立气象信息公开共享平台,推广气象信息公开共享标准和规范,加强气象信息共享、交流、合作,提高气象信息的利用效益。
4. 优化气象服务管理建立统一的气象服务管理体系,包括气象服务标准、服务质量评估、服务监管等,对气象服务进行全面规范化管理。
试点效果目前,气象服务试点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 气象服务能力提升试点省市通过加强气象站点建设、科技人员引进、信息化建设等手段,提高了气象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各类气象产品和服务得到了广泛应用。
2. 气象服务应用拓展通过建立定制化服务模式,推广政企合作,积极开展科普宣传等方式,拓展了气象服务的应用范围,更好地满足了不同类型用户的需求。
3. 信息共享促进通过气象信息公开共享平台的建立和推广,实现了气象信息的公开和共享,加速了气象信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
气象局服务创品牌实施方案
气象局服务创品牌实施方案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十届九次全体会议和市委、市政府“五比五看”争先创优动员大会及全市“部门服务促提升,效率创品牌”动员大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促进部门服务优质高效为目标,全力打造优质气象服务品牌,为“绿色崛起、跨越发展”提供优质气象保障服务。
品牌名称:气象服务伴你行。
品牌涵义:努力构建公共气象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天气预报预测水平,紧贴社会大众的不同需求,制作丰富、实用的气象服务产品,创新服务方式,拓宽服务受众面,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及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优质服务。
服务理念:观云测天为人民,优质服务创一流。
通过开展“气象服务伴你行”机关服务品牌创建活动,增强气象部门干部职工优质、高效、规范的现代服务理念,改进服务方式,创新服务手段,优化服务措施,切实提高气象部门工作效能,提升气象服务水平,构建优质气象服务品牌,提升气象服务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众满意度。
成立创建机构,加强组织领导。
1、成立局机关服务品牌创建活动领导小组。
2、制定服务品牌创建活动各阶段的工作任务,组织实施各阶段工作,并对创建工作及时进行指导、协调和督查。
进行全面动员,提高思想认识。
1、召开“机关服务创品牌”活动动员大会,学习市委、市政府关于提升服务效能、创建服务品牌的相关文件及理论文章,在干部群众中形成品牌创建的浓厚氛围。
2、开展“气象服务伴你行”服务品牌专题讨论活动,发动全体干部职工集思广益,为品牌创建活动建言献策。
加大舆论宣传,扩大品牌影响。
利用气象信息站、宣传小册、广播电视等媒体对服务品牌进行宣传,让社会公众了解气象服务品牌的内涵、意义、目标及工作要求,积极争取相关部门及各界群众的支持和帮助,进一步优化创建优质气象服务品牌的社会环境。
加强培训学习,提升队伍素质。
1、通过在职教育、远程培训、举办研讨班等多种形式,对干部职工进行政治理论、业务技能方面的培训,努力提高思想和业务水平。
2、开展争创服务能手、服务标兵等创优竟赛活动,努力营造优质服务良好氛围,不断提高服务能力。
乡村振兴气象服务品牌的塑造与传播
乡村振兴气象服务品牌的塑造与传播发表时间:2019-09-10T15:27:09.563Z 来源:《城镇建设》2019年第14期作者:张楠[导读] 目前我国注重于品牌的建设,品牌建设是我国的发展战略之一,乡村气象服务产品的品牌建立,是促进乡村振兴的一条路线安阳市气象局河南省安阳市 455000摘要:目前我国注重于品牌的建设,品牌建设是我国的发展战略之一,乡村气象服务产品的品牌建立,是促进乡村振兴的一条路线,从CIS的理论角度出发,若要进行乡村气象方面的振兴工作,就要解决乡村中的一些农气象服务,本篇文章对乡村振兴气象服务中品牌的塑造与传播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为气象部门,的体制改革作出贡献,有利于农气象服务更加顺利的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气象服务;塑造;传播引言:对于乡村振兴工作,我国党的十九大已经提出了三农工作,全面的进行乡村振兴工作。
在乡村的气象服务中,不仅要促进乡村中的农产品的生产,还要服务于粮食安全方面,且要在农村的政治生态文明以及经济多个方面提供基础的保障,振兴乡村的气象服务工作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因为全国各个地方的气候条件是截然不同的,如何做好当前的乡村气象服务工作,成了气象部门最主要的问题之一,因此,要不断地对乡村气象服务系统进行更新,在多个渠道上完成对乡村气象工作的传播。
一、乡村气象服务的现状以及问题1.1农气象服务现状农村气象目前初步的完成了对综合立体气象监测的建设,在天气的预报预警以及防灾减灾方面,满足了农村用户的需求。
且建立了农村气象的直通服务,在水产,畜牧,种植等方面纳入了直通式的气象服务。
建立了国家一级的农试站,在农业的开发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同时还有专门的生态气象服务科研团队。
1.2农气象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当前,在农村方面的气象服务与城市的气象服务差距不大,都传播的是日常的天气预报与气象灾害预警,在气象经营主体的方面并没有特殊的品牌,只有一般的服务产品。
乡村的气象服务产品的转化效率不高,产生的经济效益也不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打造气象服务品牌把“试点”变“示范点”建立统一框架的县级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并开展决策气象服务、公众气象服务、专业专项气象服务和应急气象保障服务,推进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
标签:气象服务;示范点;体系建设气象(METEOROLOGY)工作直接涉及农业生产生活的各个服务领域,是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它在保障民生、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承担着重要角色。
《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的“加快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建设,大力加强农村气象站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综合气象观测能力和水平”和”健全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强化农业气象服务工作,努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气象保障”,是对气象工作服务于新农村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宁城县气象局作为全国气象部门“三农气象服务专项”试点单位,面向防灾减灾、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开展决策气象服务、公众气象服务、专业专项气象服务和应急气象保障服务,扎实推进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
形成了由政府主导,多部门联动,社会积极参与的防灾减灾运行机制,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一、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日臻完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逐步健全1.成立了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为指挥长,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宁城县人工影响天气与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领导、组织全县防灾减灾工作。
在县气象局设立办公室,在人力、财力、物力上给予保障。
制定《宁城县气象灾害防御应急联动方案》,明确了各涉农部门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原则、联动方式和部门职责。
2.为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宁城县考绩办下发《关于将气象灾害防御、气象为农牧业服务及“三农气象服务专项”建设工作纳入乡镇政府目标管理考核的通知》,将防灾减灾制度建设、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认证、气象信息服务站工作情况、防雹作业点建设、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气象助理员和气象信息员工作情况、气象仪器设备维护情况等列入乡镇政府工作目标考核。
3.县政府成立了气象灾害防御领导小组及“三农气象服务专项”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全县各个乡镇、行政村均成立了由乡镇长、村干部为气象灾害防御责任人的气象灾害防御小组。
初步构建了县-乡-村三级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
在气象灾害隐患危险区、易发区安装气象灾害警示牌,明确地标明了灾害类型和转移路线。
与上游喀喇沁旗气象局签订区域联防协议,信息共享、责任共担、共同防御,进一步完善了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每年开展两次乡村气象灾害隐患信息收集和更新,建立气象灾害隐患信息库;开展干旱、冰雹等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编制县级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图。
建立两卡发放制度,统一制作安装固定展板式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明白卡和气象防灾减灾明白卡。
充分发挥气象信息服务站、气象科普宣传栏、气象信息员的作用,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乡村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活动,增强农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与组织部门合作,每年至少开展一次乡镇干部气象防灾减灾培训活动。
二、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不断提升、预警信息发布网络不断完善宁城县现有国家级自动站二个、四要素气象站四个、二要素气象站九个、单雨量站十个、国家二级农气观测站一个、人工雨情观测点十六个,分布在全县各个乡镇及重点气象灾害频发区,已构成综合探测网。
同时卫星数据接收系统,精细化预报服务系统,短时临近天气预报预警系统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为人工影响天气、气象灾害防御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气象灾害评估系统,对设施农业、主要农作物等造成的损失进行灾前预评估、灾中跟踪调查、灾后总结评估,最大程度地降低了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
在全县布设了18块电子显示屏、80套气象大喇叭。
在全县13个乡镇及热水旅游度假区按“六有”的标准分别成立了气象信息服务站,13个乡镇及热水旅游度假区全部设有气象助理员,305个行政村全部设有气象信息员。
通过县气象局预警发布平台及时传递发布预警信息,全县免费信息服务对象达到1 058个。
与广播电视、移动、联通、电信等部门达成免费发送重大预警信息协议,建立了预警信息快速发布“绿色通道”。
利用公共资源,调动社会力量,采用多种手段,通过政府网络、广播电视、手机短信、互联网、电子显示屏、高音预警廣播等多种媒介,建立健全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系统。
通过各有关部门共建、共享和共同维护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有效整合现有资源,拓展气象信息搭载渠道,实现至少有一种手段能将气象预警信息送达到每个村组,逐步实现气象预警信息视频到乡镇、音频到村组。
建立科普示范村和示范学校,利用气象日、防灾减灾日、科普宣传月等,广泛开展科普宣传。
在全县开展气象灾害应急演练活动,广大人民群众防灾避险意识和应急自救能力明显提高。
整合内部网络资源,重点建设宁城县公共气象服务网站。
面向决策,重点服务政府及有关部门,促进农业发展;面向生产,重点服务现代农业经济实体,促进农业增产;面向民生,重点服务广大农村,促进农民增收。
宁城县气象局根据本地区特点,因地制宜,建设快捷、高效、广泛的气象信息发布系统。
完善区域自动气象站监测网络,升级改造乡镇级两要素自动站,在重点气象灾害、山洪地质灾害、中小流域治理重点地区的村屯,建设两要素自动气象站,在气象灾害多发区、易发区、突发区等乡镇建设应急移动自动气象站。
综合卫星遥感、天气监测、农业气象观测等多种信息,开发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监测、诊断和预报系统,完善粮食作物重大农业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业务。
制定完善农业气象灾害灾损调查方法,研究建立农业气象灾害定量评价方法,实现农业气象灾害的定量化评估;开展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分析评估,为粮食生产规避气象风险提供更加有力的气象保障服务。
三、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取得实效宁城县以农业为主,在种植业生产中,普遍种植一年一熟类作物,玉米、谷子、高粱是宁城县种植业主导产品,随着农村种植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完善,近年来,宁城县膜下滴灌节水工程、设施农业等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
宁城县设施农业达二十三万亩,设施农业已经成为宁城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和农民增加收入的支柱产业。
根据宁城县实际,加大气象服务的科研力度,不断完善气象服务指标体系,完成气象为农服务手册,编写并出版发行了《宁城县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建立气象为农服务专家团队,提高为农服务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初步形成了多部门合作的农业气象服务有效机制。
1.构建有效的气象服务机制。
县气象局成立由气象服务专家组成的课题组,制订了主要农作物玉米、特色农业烟叶和设施农業黄瓜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
编制了农业气象服务手册、周年服务方案,明确服务对象及服务产品发送方式、渠道和流程。
全体业务人员密切监视天气变化,对每次重大灾关天气提前做出准确预测预报,及时发布预警。
2.建立专业化的气象监测预报技术系统。
在区局、市局的全力协助下,引进开发了气象服务三级业务平台。
建立宁城县气象信息服务平台,各气象服务站、广大农户可随时调取滚动天气预报、各区域自动站实时数据、灾情预警信息、墒情雨情信息、中长期天气预报等服务产品,气象服务产品直达农户手中。
3.围绕本地需求开展专项气象服务。
建立农业气象试点田,开展玉米全生育期观测,为广大农户提供有针对性的玉米全生育期气象服务产品。
在玉米试验田安装自动土壤水分观测仪,结合观测站气象要素观测,开展玉米全生育期观测,研究玉米阶段性干旱气象服务指标。
在天义镇哈河源设施农业基地建立气象服务示范棚、安装二部农田小气候观测仪、开展地温、光照、二氧化碳浓度等小气候调控技术推广应用研究。
开展棚内相关气象要素观测,查找棚内棚外相关因子,与本站气象资进行对比分析,创建了温室大棚不同天空状况温度预报指标。
针对设施农业生产的各个生育期、生长发育状况,定期和不定期制作设施农业气象服务产品,通过信息发布平台完成设施农业气象服务产品的发布。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现代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发展迫切需要人才队伍的保障。
要大力加强农业气象业务科技队伍与专业研究团队建设。
强化农业气象业务服务机构,整合农业气象科技人力资源;加强对全县农业气象业务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和业务技能考评,激励农业气象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成长,形成相对稳定的农业气象人员队伍。
深入农村第一线调查研究和开展服务,利用现有条件增强气象为三农服务的业务力量,加强气象助理员、信息员的生态、农业气象知识和技术培训,加强与相关部门(农业、水利、林业等)的业务联系,相互交流,提高气象为三农服务的技术水平。
五、加强业务管理加强农业气象业务服务的组织协调管理工作,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落实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发展的各项任务,要加强统一管理和组织协调,理顺现代农业气象业务体系中预报预测、综合观测业务和服务业务的互动关系,理顺相关单位所承担的职责和业务分工,建立运行顺畅、高效的农业气象业务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
建立健全农业气象业务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六、打造三农气象服务品牌通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宁城县的三农专项气象服务逐步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防灾减灾体系已基本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
短时临近预报服务系统、精细化预报服务系统、气象灾害预评估系统进一步完善。
气象信息发布平台,宁城县气象服务网站得到充分发挥,保证各气象服务站、广大农户可随时获取天气预报、墒情雨情信息、专项专题、中长期天气预报等服务产品。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防御和减轻农牧气象灾害为目标,紧密围绕农业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需求牵引、服务引领,坚持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无微不至、无所不在的服务理念,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和气象防灾减灾服务能力建设,为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发展、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科学、及时、准确的公共气象服务,为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新林区建设提供基本气象保障。
据统计,2010年至今,全县大的气象灾害均得到有效防御,将灾害损失降至最低。
这得益于天气预报的准确、预警信息的及时传递、气象灾害防御组织有效。
参考文献:[1]李志才.方法论全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2]徐祝龄.气象学[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