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进入新旧格局转换的历史大变动时期,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邓小平以灵活务实的思想方法,全新的思维方式,提出了“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战略思想。在此方针指导下,我国成功解决了对外关系中的难题,开创了外交工作的新局面。在目前的国际政治的大背景下,继续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外交战略具有深远的时代意义。
韬光养晦,是中华民族传统政治智慧的一个经典表述,本身的含义是比喻隐藏才能,不使外露。邓小平提出的“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思想,是把古代中国军事谋略思想运用于当代中国外交的一种“积极防御”战略,是利用和平、抓住时机、发展自己、由弱变强的必由之路和取胜之道,是极具匠心和深谋远虑的。韬光养晦绝不等同于单纯的防守退却或被动应付,而是要有所作为。邓小平指出,不管世界政治格局怎样变,中国在世界上算一极,是一个“有重要影响的大国”,“我们绝不能示弱”。韬光养晦的目的,是为了争取较长时间的国际和平环境,为国内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服务;而有所作为,为的是促进韬光养晦战略目标的实现。“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战略方针的核心就是“埋头实干、做好一件事,我们自己的事”,即首先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邓小平及时指出:“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反复强调要毫不动摇地集中全力搞经济建设,“发展才是硬道理”。为此,在某些国际问题上我们要善于守拙,“扎扎实实干自己的事”。在外交实践中,坚持不称霸、不当头的原则,不谋求势力范围,不搞集团政治,不干涉别国内政。
综上所述,对于“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方针,应将其理解为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国际力量对比的现实出发,珍惜机遇,埋头苦干,集中精力把自己的事情办好,把经济搞上去,避免过分张扬,“不扛旗、不当头、不称霸”,着重营造有利于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的长期和平国际环境。
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的制定,取决于这个国家对所处国际环境的判断以及这个国家的综合国力。邓小平“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政策是建立在对当时国际形势和中国国情的准确判断之上的,十多年过去了,人类社会已经进入21世纪,国际政治和中国的外交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应该看到当前中国决定采取“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基本背景要素仍然存在,而且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赋予继续坚持这一方针更为坚实的基础和理由。
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进入新世纪,国际形势发生着自冷战结束以来最复杂、最深刻的变化,但并没有动摇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中国新一代领导集体认为,“新的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打不起来,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周边环境是可以实现的。”做出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主题的重要判断的主要论据有三个方面:第一,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这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第二,世界政治的主导力量———大国关系正处在一个以协调、合作、共处为主要取向的新时期,发展高新科技、夯实综合国力,是各大国政策取向。大国都在努力争取一个于己有利的和平国际环境,大国之间发生直接全面对抗的可能性不大。第三,“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给世界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有利条件。”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相互渗透趋势进一步加深。总之,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国际上没有即将爆发世界大战的态势,中国也没有面临外敌入侵的紧迫情况,因此中国完全可以韬光养晦、埋头苦干、抓住机遇、有所作为,实现国家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