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的生成及其基本特征培训资料

合集下载

第3章美感第一节概说

第3章美感第一节概说

法国 罗莎· 博纳尔 《法国拉斯科洞窟壁画》 (1822-1899), 《尼维 尔内的田间劳动》
《有母牛和骆驼的风景》 1914年 [德国]奥古斯特·马 克
三、美感的特征
• 1、个人直觉性(呈现形式) • 有两层含义,首先是指审美过程 始终要求审美个体在形象的、具体 的、直接的感受中进行。 • 其次还指人们在美的欣赏中,无 须借助抽象思考,便可不假思索地 判断对象是美还是不美
• • • • • • •
①超越了分别意识(万物一体) 超越时代、阶级;理智、意志、情感 ②彻底的自由 精神自由 ③是全真、至善、大美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庄子》)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老 子》)
• • • • • • •
例子: 《绝句·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 • • •
1、感官层次的美感 ①审美客体起很重要的作用 ②主体往往是不由自主地去接受 ③主要是具体事物所引起的人感官 上的快适(短暂性、变异性)
2、心意层次的美感
• ①是完全超越 生理、实用关 系的陶然自得 • ②是主体领悟 到审美对象所 蕴含的意义、 情感后产生的 欣喜
荷 花 影
齐 白 石
• ①审美过程始终充满着情感活动 • ②是一种精神愉快 • a美感不等于一般的生理快感,但必 须以感官的生理快适为基础 • b美感的愉快中往往渗入了伦理上或 理性上的满足,而快感没有 • c美感有分享性,快感则具有独占性
四、美感的层次性
• 南北朝宗炳提出“应目”、“会心”、 “畅神”三层次,当代李泽厚提出 “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 神悦志“说。 • 美感可分三个层次 • 感官层次的美感 • 心意层次的美感
劳拉· 克劳福特

美感的生成及其基本特征

美感的生成及其基本特征

美感的生成及其基本特征第一篇:美感的生成及其基本特征第17讲美感的生成及其基本特征【教学目标】1、狭义和广义美感概念的基本内涵。

2、美感生成根源的理解和把握。

3、美感基本特征的理解和把握。

【重点与难点】1、结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理解美感生成的根源。

2、厘清美感特征中诸多对立统一关系。

【教学方法】教材讲授与师生互动相结合,板书与多媒体演示相结合【学时】1学时【教学过程】导入:在前面的教材讲述中,我们学习的内容包括:美学的产生与学科属性、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审美形态与审美范畴等,主要是从审美对象的角度来探讨和研究审美现象,问题是,审美现象并不局限于客体对象,而是与主体的感受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关系,一个事物是否是美的事物,一个最直接的判断标准,就是它是否能够引起主体的审美愉悦,而今天我们要探讨的,这是与此有关的一个美学概念——美感。

为了讲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对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具体的探讨。

第一,什么是美感?第二,美感产生的根源何在?第三,美感有哪些基本特征。

一、什么是美感美感是美学中与美的问题同等重要的问题之一。

研究美感关系到美学的全局。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美感是现代美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是美学研究的重心从本质论研究转向审美主体研究之后的必然。

现代美学之父费希纳主张,美学要从哲学体系中解放出来,着重研究主体的审美感受,兴起所谓的自下而上的美学。

美感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我们通常所说的美感是狭义意义上的,也叫审美感受。

这是指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由具体的审美对象的美所激起兴奋愉悦等情感状态,这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所产生的一种积极主动的主观反映,而且是多种心理功能互相作用的结果,它既包括了感情上的体验评价,又包括了精神上的满足,还包括了理智上的启示。

广义上的美感则叫审美意识,它指的是审美中意识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态,包括审美感受、审美体验、审美情趣、审美判断、审美观点、审美态度、审美能力、审美理想等共同组成的审美意识系统。

第五讲 美感ppt课件

第五讲 美感ppt课件

材料和阶梯。 然而,生理快感只有经过综合
并摆脱物欲羁绊才能上升为美感。
8
二、美感的特征
9
(1)直觉性与理智性的统一 (2)生理快适性与社会情感性的统一 (3)非自觉性与自觉性、个人主观非功利性与社 会客观功利性的统一 (4)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稳固性与变易性的统一 (5)差异性与共同性的统一
10
试用美感特征对下列事件进行分析
默感等不同类型的美感。
2、快感的概念
快感是愉快或舒服的感觉。
快感是生命的一种自我调节、 自我保护、自我鼓励的手段,快感
在生命中普遍存在。
6
3、快感与美感的关系
快感在生命中普遍存在,是一种原始 本能。
美感是只属于人类的一种特殊快感,
是对于那些有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审美 行为的肯定与确正。
7
生理快感可以成为人性美感的
共鸣等具有特定社会内容的情感、情绪活动。
最后达到知意情的统一,并以社会情感为网
结点,沟通美感中的各种心理内容、心理形式。
13
(3)非自觉性与自觉性、个人主观非功利
性与社会客观功利性的统一
个人审美经常是非自觉的,不带功利目的。 但由于人在审美中总是受到社会的功利感、 道德感的制约,总是以对象于已有益无害为出
19
2、听觉美感 听觉美感是指在审美过程中
通过人的听觉感官——耳朵,使
人产生的美感。
20
3、亲切美感
亲切美感是指审美客体正面形态所
表现出来的亲近和善,给人带来的美感。 主要通过温感、湿感、触感、嗅感、 运动感,此外,还有身体内部的感受, 如酒醉、梦醒等等进入人的美感。
21
4、复合美感
复合美感也称为统觉。是指人们审美

美感—美感的本质和美感的特点(医学美学课件)

美感—美感的本质和美感的特点(医学美学课件)
• 反之,则产生消极的否定的情感体验
情感体验性
• 当人在与客观现实接触时,看到符合自己生活理 想的现象,体验到人的智慧、力量和才能,在精 神上获得一种满足和自由的喜悦感时,美感就产 生了。
想象创造性
• 美感中的理性认识和情感体验的和谐 统一,是在想象中实现的。
想象创造性
精神愉悦性
• 美感的精神愉悦性是指在审美活动中, 当人们被审美对象深深感染的时候, 产生的一种不含物质的、功利的、实 用的、目的性的主观的愉悦感情色彩, 它是美感区别于其他意识形式的最主 要、最突出的特征。
第三章 美感
第二节 美感的本质与美感的特点
形象直觉性
• 审美感受的直接 性、直观性和整 个审美感受自始 至终都是在形象 的、具体的、直 接的感觉中进行 的。
形象直觉性
• 在美的欣赏中, 个体无须借助抽 象的思考,便能 不假思索地判断 审美对象的美或 不美。
情感体验性
• 情感体验是对客观对象是否符合人的 需要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反应。 当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理想、主观 态度相一致时,人就会产生积极的、 肯定的情感体验;
精神愉悦性
精神愉悦性
• 美感的精神愉悦是审美个体不作实用 考虑,无关个人利益而产生强烈的情 感体验,因此是非功利的、主观的愉 悦性。
精神愉悦性
审 美 带 来 的 愉 悦
社会功利性
美感的社会功利,

不是狭隘的实用利源自感功利,而是精神带

上的满足和享受。




第三章 美感
第二节 美感的本质与美感的特点
美感的特点
• 感性和理性的统一 • 美感认识与情感体验的统一 • 共同性与个体差异性的统一 • 非功利性与功利性的统一

美感—美感的概念与美感的产生(医学美学课件)

美感—美感的概念与美感的产生(医学美学课件)
• 产生条件 1.具有客观存在的美的事物 2.具有审美能力的人 3.社会实践活动是联系审美主体与审美 客体的纽带。
美感的产生
• 美感的产生于发展是建立在人类社会 生产劳动的社会实践基础之上的,社 会实践是美感的根本来源。
美感是客观美的对象的能动反映
• 美感作为一种生命活动包含着结 构和动力两种要素。
第三章 美感
第一节 美感的概念与美感的产生
美感的概念
凡是与美有关的事物总是会成为人们追 求、向往的目标,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对 美的事物的主观感知、欣赏和评价就是 美感。
美感的概念
• 狭义的美感,指的是审美主体对于审 美对象引起的具体审美感受。
• 广义的美感,指的是“审美意识”, 它包括审美主体所反映美的各种意识 形式,包括审美感受,以及在审美感 受基础上形成的如审美趣味、审美体 验、审美理想、审美观念等共同组成 的意识系统。
美与美感
• 都来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 • 美是客观事物的审美属性;而美感
则是以美的存在为前提条件的,是 对美的事物的能动反映
美感的三个层次
• 物感 • 人生感、历史感 • 宇宙感
美感与快感的联系和区别
美感不同于一般的通过五官感觉到的快 感,更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满足感。
美感与快感的联系和区别
• 美感是以感官的生理快适为基础的,由快 感进化而来的。
• 快感是人与动物共有的,而美感是人类所 特有的
• 快感的主体是无意识的,它无需认识快感 的目的,而美感的主体是有意识的,它能 够意识到其目的,同时使其行为符合目的。
• 美感总是力图摆脱各种狭隘的生理需求和 实用满足,旨在激励人们的思想、情感和 意志。
第三章 美感
第一节 美感的概念与美感的产生

3 审美感受与审美意识幻灯片

3 审美感受与审美意识幻灯片

审美标准
• 在一定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 的影响和指导下形成的
• 是个体进行审美判断时所遵循的基本准则 • 也是衡量事物审美价值的尺码。
孔庙全景美 “勾心斗角” 局部美
审美标准的内涵
• ――真、善、美的和谐统一 • ――合乎客观、合乎目的、合乎形式,即
“真”、“善”、“美”三方面和谐统一 •
• 表象是一个审美经验与知识的信息库,人 们总会自觉不自觉地调动记忆表象参与到 新的审美活动中去。
三、美感的心理因素
(二)联想与想象 • 联想与想象是在感知的基础上,发生的
一种自由自觉的富有创造性的心理活动。
(二)联想与想象
1.联想 • 联想是指由一事物想起另一事物的心理活动 • 分为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
审美意识的结构要素
• (二)审美趣味 • 主观情趣、态度、风尚和追求, • 不同时代、民族、阶级的人有着不同的审
美趣味
• 不同个体间的审美趣味也具有丰富性、多 样性和独特性。
审美意识的结构要素
(三)审美理想 • 是审美观念的高级层次,是人们向往和追
求美的最好最高的境界 • 审美理想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强大精神动力
狭义的美感,专指审美感受。指个体 在审美活动中,由于审美对象刺激感觉器官 引起心理功能协调运动而产生的愉悦体验。
美感的起源
美是在社会实践过程形成的,美感也 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美感的实质
1.美感是一种愉悦的体验 2.美感是一种自由的、符合文化的愉悦体验
二、美感的特征
(一)形象直觉性 (二)情感体验性 (三)精神愉悦性
1.真
• 是指客观事物在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内在 规律
• 美的事物必定是符合客观实际的,体现着 “合主体实践的 目的性。

第四章美感

第四章美感

返回章首页
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 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 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 此。(《老子》第十二章) 孟子曰: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 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 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 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 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孟子•告子 上》)
返回首页
中国:认为美感是经由心及五官来产生的.
医和说: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声, 淫生六疾。(《左传•昭公元年》) 单穆公说:夫乐不过以耳听,而美不过以目观。若听 乐而震,观美而眩,患莫甚焉。夫耳目,心之枢机 也,故必听和而视正。听和则聪,视正则明。聪则 言听,明则德昭。听言德昭,则能思虑纯固。 (《国语•周语下》)
三、美感的生理和心理要素
• • • • 1、美感的生理基础 第一,生理表现为体态变化和外貌表现。 高兴时眉开眼笑,愤怒时横眉冷对, 惊讶时目瞪口呆,伤心时黯然神伤 。
• 第二,生成过程通过感觉系统的视觉和听 觉,及大脑皮层和皮层下中枢神经
2、美感的心理要素
• (1)感觉和知觉 • 审美感知的选择性
返回首页
(4)理解
• 主体对审美客体和审美活动的意蕴的把 握和领会。
• •
返回首页
审美情感与普通情感的区别:
• 审美情感中蕴含着理性认识,比日 常生活情感有着丰富的、深刻的社 会内容,因而,它不仅在情调上比 日常生活情感更丰富、更深刻、更 充实,有着更广阔的精神上的东西, 有无限的情趣和韵味,而且比日常 生活情感更能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陶冶和净化人们的心灵和情操。审 美情感因此也被称作是高级的情感。
• 审美感知的完整性

美感形成的基本过程

美感形成的基本过程

美感形成的基本过程
(1)美感的产生,来自生理能量向心理能量转化,具体而言,她产生于知觉过程。

(2)美感产生的历程美感的诞生是以人类诞生为前提的。

人自身是由劳动创造的,既以动物性本能为基础,又超越了动物。

(3)早期的原始人,与动物还相去不远,缺乏独立的审美能力,只对某些生理性刺激具有强烈的敏感。

(4)美感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基础上产生出来,并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变化,它是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能力反映。

(5)美感在认知层面的特性,体现在它首先是源于主体对于世界的感性认知,但在感性认知中,它还有特殊性:在获得美感的过程中,我们的感性执着于经验世界,流连于经验世界。

(6)从动物的快感进化到人的美感,这个过程与人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过程是同步的。

(7)审美活动中,对于美的主观反映、感受、欣赏和评价。

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美感能力,有些是先天因素,取决于个人的感知能力。

有些则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美感的四个基本特征

美感的四个基本特征

美感的四个基本特征美感是人类对于美的感知和欣赏的能力,它是非常主观而个体化的体验。

虽然美感因人而异,但有一些共同的特征,通过这些特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美感的本质和作用。

1.审美是一种感受和认知的过程。

审美与感官经验和认知过程密切相关。

感官经验是个体对美的直观感受,包括对形状、颜色、声音、触感等外在感官刺激的回应;而认知过程则是个体对美的理解和解释,包括对于作品的内涵、结构、表达方式及背后的意义等的理解。

审美兼顾感性和理性,个体既要通过感官感受去体验美的存在,又要通过理性思考去理解并对美进行评判。

2.美感具有主观性和个体差异性。

每个人对美的感受是独特而主观的,受到其文化、教育、背景和个人经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同一件事物或作品在不同人群中可能引发截然不同的美感体验。

这种主观性和个体差异性使得美感成为一种多样化的存在。

3.美感具有普适性和共通性。

尽管美感是主观的,我们可以找到一些普遍存在的美感共鸣。

这是因为人们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对一些共同特点的感知偏好。

例如,对称、谐调和比例等是人们在审美感受中常常感到愉悦和满足的特征。

这些普适的美感共通性不仅受到生物进化的影响,也受到文化传统的塑造和社会价值观的制约。

4.美感具有情感和情义的成分。

美感体验与情感密切相关,它可以激发人们的兴奋、愉悦、惊艳和感动等情绪。

美感还能够唤起对于事物或作品深层次的情义。

例如,对于一个美丽的风景或一首动人的音乐,人们可能会感到自然的敬畏、宇宙存在的微小和自己存在的渺小。

这种情感和情义的成分是美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使得美感具有独特的情绪共鸣和人类意义。

美感作为人类的基本感知和认知能力,已经在我们的生活和文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它不仅仅体现在艺术和文学作品中,也贯穿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体验中。

通过理解美感的基本特征,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体验美,拓宽我们的审美视野,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

第三讲 美感

第三讲 美感

四、美感的心理因素
黄河壶口瀑布
(一)审美感兴是一个过程。 审美感兴是一个过程。 是心与物相遇的一刹那间不知 缘起的感动,(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 缘起的感动,(准备阶段)进 而达到一种感性的兴奋,以至 而达到一种感性的兴奋, 于主体在对象的感性外观上流 连忘返, 连忘返,似乎直观到一个整体 ),在感性光芒的闪耀中 (象),在感性光芒的闪耀中 显现出某种意蕴,( ,(意 显现出某种意蕴,(意)兴发 起主体的知觉、想像、 起主体的知觉、想像、领悟的 协调作用,(兴发阶段) ,(兴发阶段 协调作用,(兴发阶段)达到 一种振奋的人格状态并伴随着 强烈的情感。( 。(境 强烈的情感。(境)并在这之 后回味不已(延续阶段)。 后回味不已(延续阶段)。
再次,美感的存在以是人的审美心理为基础的。 再次,美感的存在以是人的审美心理为基础的。美 感作为一种心理活动, 感作为一种心理活动,审美心理中的历史文化因素对 个体的美感有相当大的影响或制约。 个体的美感有相当大的影响或制约。不同族群的趣好 在特殊的环境中与特殊民族的文化传统, 在特殊的环境中与特殊民族的文化传统,会形成具有 民族特色的审美心理结构和审美爱好。 民族特色的审美心理结构和审美爱好。 最后,美感的存在还需要一定的审美环境。 最后,美感的存在还需要一定的审美环境。一旦离 开了人类社会,人的审美潜能就无法得到正常的开掘, 开了人类社会,人的审美潜能就无法得到正常的开掘, 就逐步丧失或湮没了。动物也有选择性, 就逐步丧失或湮没了。动物也有选择性,但它们都只 能停留在动物本能的层面上,不能发展为审美活动, 能停留在动物本能的层面上,不能发展为审美活动, 形成审美能力。因为它们没有人那种把自然“人化” 形成审美能力。因为它们没有人那种把自然“人化” 和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环境 。

备用参考美感ppt课件

备用参考美感ppt课件

第二节. 美感的基本心理要素
(P.106)
一、 美感中的直觉。
1、审美直觉是一种特殊的感知方式 2、审美直觉的基本类型 3、审美直觉在美感活动中的作用
二、 美感中的情感-110
1、审美情感的含义与特征 2、审美情感的呈现方式 3、审美情感的地位与作用
三、 美感中的想象
1、审美想象的含义与特征 2、审美想象的基本类型 3、审美想象在美理心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四、 美感中的理解
1、审美理解的含义与特征 2、美感中理解的基本表现形式 3、理解在审美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三节. 美感的深层形态— —审美体验(P.122)
一、 审美体验的含义和特征
1、体验的语义 2、日常体验 3、审美体验的含义 4、审美体验的特征
二、审美体验的过程-127
1、虚静——审美体验的准备 2、感知——审美体验的感知层面 3、会心——审美体验的心意层面
第一节. 美感的含义和特征(P.93)
一、 美感和快感 二、 审美心理和日常心理 三、 美感的含义 什么叫美感?美感是人们对美的感受、 体验而产生的精神快感,外物的形式 契合内心的结构而产生的和谐感,超 越功利束缚而产生的自由感。
四、美感的特征- 102
1、美感的直觉中蕴涵着理性 2、无功利的愉悦合乎人类的目的性 3、个体感受具有普遍可传达性。
4、畅神——审美体验的神志层面
三、审美体验与艺术- 132
1、艺术创造与审美体验 2、艺术作品与审美体验 3、艺术接受与审美体验
四、美感的培养与美育
1、美的感受能力的培养是审美教育的基础
2、美的创造力是审美教育的成果 3、美育的目标是完美人格的建构

美感PPT课件

美感PPT课件

4、审美理解
① 什么是审美理解 在审美过程中对美的事物内在的本质和意蕴 的领会、了解、把握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② 审美理解的特点 审美理解是形象思维 审美理解靠直觉把握 审美理解的结论是朦胧的、多义的
③ 审美理解的层次 前提性理解 自觉的审美态度-非功利的审 美状态 分清艺术世界和现实世界 知识性理解 对艺术形象涵义的理解 对其象征意义、题材、典故、 技法等理解 融入性理解
不即不离,若即若离 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与人也要保持最佳距离
从审美欣赏看,它是沟通美的创造者与欣 赏者的桥梁 从审美创造看,它是艺术创作的核心和灵魂
④ 审美移情 人们在审美过程中把自己主观情感移注 到自然事物上去,使它们像人一样具有 生命、思想、情感、意志。
如 大地扬眉 山河带笑 云愁月惨 青山点头 蜡烛流泪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红梅不屈服,树树立风雪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② 审美感觉器官 眼 耳 鼻 舌 身 视觉 听觉 嗅觉 味觉 触觉
视觉听觉是主要的 嗅味触觉有辅助作用,如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③ 审美感知的特点 浓厚的感情色彩 敏锐的主观选择性 明显的统觉作用 统觉是主体直觉和把握对象整体性的能 力,即主体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兴 趣、爱好等对知觉产生影响
② 审美情感的特点 广泛渗透性 深刻社会性
饮酒二十首(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03第四章 美感的诞生与美感的特征

03第四章  美感的诞生与美感的特征


卡西尔:“我们在艺术中所感受到的不是哪种单纯的的或单一的情感性质,而 是生命本身的动态过程,是在相反的两极——快乐与悲伤、希望与恐惧、狂喜 与绝望——之间的持续摆动的过程。……在每一首伟大的诗篇中——莎士比亚 的戏剧,但丁的《神曲》,歌德的《浮士德》中——我们确实都一定要经历人 类情感的全域。……我们所听到的是人类的情感从最低的音调到最高的音调的 全音阶;它是我们整个生命的运动和颤动。”



3、艺术的痛感与生活中痛感的区别

卡西尔:“如果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得不承受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 王》或莎士比亚的《李尔王》中的所有感情的话,那我们简直就难免于 休克或因紧张过度而精神崩溃了。但是艺术把所有这些痛苦和凌辱、残 忍与暴行都转化为一种自我解放的手段,从而给了我们一种用任何其它 方式都不可能得到的内在自由。” 这段话有两个意思:首先,艺术和审美中的痛苦不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 的痛苦;其次,艺术可以将痛苦转化,并因此使我们获得解放和自由。 后一层意思,源于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的“净化说”。净化(katharsis), 是亚里士多德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范畴。这个词本是古希腊的一个概念, 有医疗上的“宣泄”、宗教上的“涤罪”等含义。亚氏用来描述悲剧的 效果,认为悲剧的作用“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净化”, 罗念生译作“陶冶”,朱光潜译作“宣泄”。总之,悲剧给人的痛感不 是实际的痛感,而是“无害的痛感”,只有形式而没有内容的痛感,悲 剧的目的不是让人沉浸在真正的痛苦和哀伤中,而是使人的灵魂重新进 入一种平静安宁状态,并在这种状态中体验自由的喜悦。
比如中国画,从写实到写意。 比如文学体裁的扩大;同一体裁的深化等。
《画山水序》
南朝· 宗炳
宗炳( 375 - 443 ),南朝刘宋时期画家。字 少文,南阳涅阳(今河南镇平 )人,家居江陵 (今属湖北)。士族。东晋末至宋元嘉中,当权 者屡次征他作官,俱不就。擅长书法、绘画和弹 琴。信仰佛教,曾参加庐山僧慧远主持的“白莲 社”,作有《明佛论》。漫游山川,西涉荆巫, 南登衡岳,后以老病,才回江陵。曾将游历所见 景物,绘于居室之壁,自称“澄怀观道,卧以游 之”。所著《画山水序》为著名画论。

美感的含义和特征资料

美感的含义和特征资料

美感的含义和特征在本节学习中,学员需要了解的主要内容是:第一,通过动物快感和人类美感的联系和区别,了解美感是自由的感受;第二,将人类的日常心理和审美心理进行对比,认识到美感是非概念的判断和无功利的愉快,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第三,明白广义的美感和狭义的美感的关系及其多层次的含义;第四,也就是最后,了解美感中直觉与理性、功利和无功利、个体和社会这三种内在矛盾,弄清美感的特征。

这里在教材讲述的基础上,对有些问题作点补充或强调。

一、美感与快感的关系美感与快感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首先,美感与快感存在区别。

这种区别在于,快感是满足了本能欲望而得到的快乐感,而美感是人无功利地直观对象时所获得的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

一个是本能满足,一个是精神愉悦。

人有美感而动物没有美感,这体现了人类世界是对自然世界的超越,说明美感具有社会学依据。

其次,美感与快感具有不可割断的联系。

这里要记住四个要点:一是从历史发展看,快感先于美感;二是从个人的感性活动看,快感作为积极要素被包含在美感中;三是美感总归是一种特殊的快感;四是美感是对快感的超越。

人之超越于动物的地方,就在于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符号实践,人类的符号实践决定了人具有自由自觉的本质力量。

美感就是在主观侧面对这种本质力量的肯定,由此得到的快感就不是纯粹的本能欲望的满足,而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感,一种因为自由而产生的幸福和愉快。

所以,美感是快感的发展与升华的结果。

举一个平常的例子。

你眼前有一个有红又大而形象优美的苹果。

如果你只想到吃它,那你只会获得生理快感;而如果你专心观赏它的形式的美而忘记了食欲满足,那你就沉浸在美感的愉快中了。

可见,快感是有限、消极和短暂易逝的生理感觉,美感则是自由、创造和持续常新的精神感觉。

一句话,美感是一种自由的感受。

二、审美心理与日常心理日常心理是人对客观对象做出的实用功利和逻辑认知的反应,审美心理是人对客观对象做出的美感的反应,属于日常心理的升华,是功利态度、认知态度向审美态度的转化和升华的结果。

03第四章 美感的诞生与美感的特征汇总

03第四章  美感的诞生与美感的特征汇总


2、实践使感觉成为人的本质的确证
感觉的对象“人化”。感觉本身也“人化”, 在实践活动中,人不断地改造着自身,不断地增强 和完善自身的生理器官,完善和丰富自身对外界的 感觉、认识和改造能力。 从动物的感觉到人的感觉。 例如人和动物对自然界的声音、颜色的不同反 应。 感觉本身就是人的一种本质力量。在感觉里确 证人的本质力量。
且夫昆仑山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⑼,则 其形莫睹,迥⑽以数里,则可围于寸眸。诚由去之 稍阔,则其见弥小⑾。今张绡素以远映,则昆、阆 之形,可围于方寸之内。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 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

注释: ⑼迫目以寸:迫,近。离眼睛只有一寸的距离。形容离得 很近。 ⑽迥:远。⑾诚由去之稍阔,则其见弥小:确实是 由于距离它(指被观察的山水)远了一些,则所看见的山 水就会更小些。
第四章 美感的诞生与美感的特征

教学目的:理解什么是美感;理解美感的 形成与人类实践活动的关系;了解美感与 其他感受的区别;掌握美感的特征 教学重点:美感的形成与人类实践活动的 关系;美感与快感痛感的关系

第一节 美感的含义与本质
一、广义与狭义的美感 广义:审美意识。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能动反 映,是意识活动各个要素和表现形态的综合。包 括审美感受、能力、趣味、观念和理想等等。 狭义:审美感受。审美主体对于当时当地客观存 在的某一审美对象所引起的具体感受。 二、美感的本质:美感是人对于自身本质力量的直 观。 美与美感相伴相生。 社会性。审美是一种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美感 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圣人含道映物⑴,贤者澄怀味像⑵。至于山 水,质有而趣灵⑶,是以轩辕、尧、孔、广成、 大隗、许由、孤竹之流,必有崆峒、具茨、藐姑、 箕、首、大蒙之游焉。又称仁智之乐⑷焉。夫圣 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⑸;山水以形媚道⑹,而 仁者乐。不亦几乎?

美感1

美感1

• a.大方格 b.暗细条子 c.间隔适当的粗竖条子
• 再为他选一套最适宜的服装。 • a.宽松,随便的 c.贴身 b.不宽也不紧
• 3.在一间古色古香的房间里,再 置一套新式椅子和沙发,能算得体 吗?
• a.是 b.否
• 假设你有一间长方型房间,充满各种 色彩,还挂有几幅大花窗帘。你会用 一块也有大花的彩色地毯与之相呢, 还是会选一块既无色彩又不起眼的地 毯? • a.彩色的 b.无色彩
• • • •
8.审美感知的特征: (1)审美感知具有选择性; (2)审美感知具有完整性; (3)审美感知注重形式的表情性。
美感与快感的联系:
• 第一,从人类整体历史看,快感先于美感。 人来源于动物,永远于动物有不可割绝的 联系,美感与快感也有不可割断的联系。 • 第二,从个人的感性活动看,快感作为积 极的要素被包含在美感之中。 • 第三,美感总归是一种特殊的快感。美感 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满足,不论如何特殊, 也总归是令人愉快的。 • 第四,美感是对快感的超越。
• 在小房间里布置大家具,会使房间 显得大些。
• a.是 b.否
• 矮个妇女穿齐腰短上衣,要比高个妇 女穿齐腰短上衣好看。 • a.是 b.否 • c.是的,假如是件鼠灰鼠皮短上衣
• 一般来说,要使悬挂着的大小形状 不同的图画显得好看些,只有当
• a.它们的镜框顶端连成一线时 b.它们的镜框底边连成一线时
美感
1. 美感形成是整个世界的产物: 2.审美意识共同性的原因:
• 3.美感的心理机制: • (1)智力机制与认识活动; • (2)意志机制和行为活动; • (3)情感机制和美感活动。 • 4.美感的心理结构:
• 5.美感的特征: • (1)直觉性; • (2)愉悦性; • (3)超越性。

第九章幼儿美感的形成规律与美育标准版资料

第九章幼儿美感的形成规律与美育标准版资料
❖ 请思考,如果你是这位老师,接下来你会如何引导小 朋友欣赏这幅美术作品呢?
❖ 作业:1.什么是美?美的特征和表现形态有哪些? 2.简述幼儿应形成哪些基本美感?
第二节 幼儿美感发展的基本特点
一、幼儿美感发展的基本特点 1、情绪性 ❖ 幼儿对美的感受常常与个人情绪相联系。情绪积
极时,幼儿会表现出很强烈的美感,情绪消极时, 对美的事物不会产生什么反应。因此,在培养幼 儿美感的活动中,教师不仅要考虑到幼儿当时的 情绪,还要善于调动幼儿的积极情绪。 2、差异性 ❖ 不同年龄的幼儿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美感表现, 同一年龄幼儿受兴趣、性别,气质类型、型周围 环境的影响也会表现出美感差异。
4、表面性
❖ 幼儿对简单的形式易感受,对内在的美与形式的美 和谐、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则不易感受理解。
5、行动性
❖ 幼儿对美的感受,理解和态度,常常通过动作、表 情、语言及活动等方式表现出来,他们对美的欣赏 是在动态中进行的,如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 而不能静静地欣赏,这就体现了幼儿美感表现的行 动性特点。
它是人在心理通过外在形式表现出来,是人类所独有的,高级情感的生活方式。
每个人都积极参与。有的幼儿用彩色笔画出大树,有的用 2、不失时机地多途径、多渠道开展美育
当教师问道:“小朋友,画面中你看到了什么啊?”孩子们的回答纷繁多样:“在喝奶”、“在仰望天空”、“在抱着臭脚丫玩儿呢
“ 王。老师精心设绿计的纸联想剪主题树贯穿叶活动,始终用,让粉幼儿红的思纸维有做所拓成展,桃也让花幼儿后感受一到了朵常规朵图形贴的神在奇变大换。树上。有 的将旧挂历纸剪成蝴蝶、蜜蜂,再用细铁丝穿起来插在花 有的将旧挂历纸剪成蝴蝶、蜜蜂,再用细铁丝穿起来插在花从中,构成立体造型。
美术欣赏活动中,教师请小朋友欣赏《绿垫圣母子》(画面内容为圣母抱着婴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感的生成及其基本特征第17讲美感的生成及其基本特征【教学目标】1、狭义和广义美感概念的基本内涵。

2、美感生成根源的理解和把握。

3、美感基本特征的理解和把握。

【重点与难点】1、结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理解美感生成的根源。

2、厘清美感特征中诸多对立统一关系。

【教学方法】教材讲授与师生互动相结合,板书与多媒体演示相结合【学时】 1学时【教学过程】导入:在前面的教材讲述中,我们学习的内容包括:美学的产生与学科属性、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审美形态与审美范畴等,主要是从审美对象的角度来探讨和研究审美现象,问题是,审美现象并不局限于客体对象,而是与主体的感受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关系,一个事物是否是美的事物,一个最直接的判断标准,就是它是否能够引起主体的审美愉悦,而今天我们要探讨的,这是与此有关的一个美学概念——美感。

为了讲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对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具体的探讨。

第一,什么是美感?第二,美感产生的根源何在?第三,美感有哪些基本特征。

一、什么是美感美感是美学中与美的问题同等重要的问题之一。

研究美感关系到美学的全局。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美感是现代美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是美学研究的重心从本质论研究转向审美主体研究之后的必然。

现代美学之父费希纳主张,美学要从哲学体系中解放出来,着重研究主体的审美感受,兴起所谓的自下而上的美学。

美感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我们通常所说的美感是狭义意义上的,也叫审美感受。

这是指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由具体的审美对象的美所激起兴奋愉悦等情感状态,这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所产生的一种积极主动的主观反映,而且是多种心理功能互相作用的结果,它既包括了感情上的体验评价,又包括了精神上的满足,还包括了理智上的启示。

广义上的美感则叫审美意识,它指的是审美中意识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态,包括审美感受、审美体验、审美情趣、审美判断、审美观点、审美态度、审美能力、审美理想等共同组成的审美意识系统。

二、美感的产生根源以往观点:立普斯的移情说、谷鲁斯的内模仿说、洛克的心理距离说、克罗齐的直觉说。

与美的产生与发展一样,都来源于劳动。

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脉络,由实用到审美的发展逻辑。

因此,我们的观点:美感是客观美的对象的能动反映,客观的美的对象和主观的美感都是在生产劳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一)人的感觉是在生产劳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的感觉不是自然的,而是社会的。

“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

”“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

(二)只有创造了人的本质客观展开的丰富性之后,才有主观感觉的丰富性。

“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三)通过感觉的丰富性,人在对象世界的丰富性中直观自身,确证到创造活动之自由,由此产生畅然之愉悦。

“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

由上可见,美感是人类接触到美或美的事物时所引起的一种主观反映,一个对象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美感,并不是由于虚无缥缈的观念,也不仅仅由于对象某些自然属性的特征,更不是天生的本性,而是由于人们从美的对象可感形式中看到了与自己的创造性生活相联系的东西,而引起愉悦的心理情感状态。

美感是一种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的特殊的社会意识,是人们以独特方式进行的综合心理过程,是通过感觉与思维观照到审美对象中人的本质力量所产生的包含着认识与评价的情感愉悦,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不可缺少的一种独特的思想情感方式。

在人类漫长的净化活动中,只有社会实践才能完善人的肉体组织,完善人的心理、意识、情感的发展。

如果说,美是从客体方面对人的自由创造的积极肯定,那么,美感则是主体从精神方面对人的自由创造的自我观照。

三、美感的基本特征(一)感性和理性的统一审美过程始终是在对形象的具体的、直接的感受中进行的。

人类要获得美,就要以直接的感知方式去感受,而不能以间接的经验来获取,这一点不同于科学意识和道德意识。

但是,这个感性体验的背后潜藏着理性的内容。

1.美感认识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和前提。

2.美感认识不同于一般的感性认识,而是还包括着理性认识的内容。

“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

“‘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则境界全出矣”。

3.在美感认识中,感性与理性是圆融统一的。

美感认识中的理性认识因素,是不同于一般逻辑认识中的理性认识的。

逻辑中的理性认识虽依赖感性认识,是从感性认识中抽象出来的概念、判断、推理,但它最终排斥一切感性认识的因素。

而美感认识中的理性因素,不是排斥一切知觉表象等感性因素的抽象概念,而是存在于上述感性认识之中。

品评:既不脱离具体可感的形象,又在形象的感知中进行着比较、推敲、揣摩等理性活动。

(二)情感与认知的统一一般说来,美感主要是指由美的课题所引发的主体情感的激动和变化。

在这种意义上说,人们的审美活动总是充满了感情色彩的。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所作出的一种心理反应。

这种反映不是对客观事物本身的反映,而是对某种关系的反映,所以但有很强的主观色彩。

但是,这种情感色彩的背后同样蕴藏了理性的客观认识。

受否符合人的需要。

1.美感体验包含着情感体验,情感体验是对对象是否符合人的需要的一种心理反应。

美感中的情感体验则是在审美对象中直观到人本身,满足了审美需要和美的理想而引起的。

2.美感中的情感体验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因为其蕴含着理性认识,比日常生活情感有着更为丰富的社会内容。

画眉鸟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情,也表现人们的思想,但是并非抽象的表现,而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

——普列汉诺夫(三)差异性和普遍性的统一1.美感差异性:地区差异:非洲人欧洲人对美女的不同界定时代差异:中国唐代人与现代人对美女的不同界定个体差异:2.美感普遍性孟子:“口之于味,有同嗜焉,目之于色,有同好焉”考古发现:人类早期最感兴趣的颜色是红色。

山顶洞人,《荷马史诗》,在许多少数民族语言中只有“红”“黄”二字。

这说明人类色彩的审美感知从一开始便有某种具体的趋向。

3.如何理解美感差异性与普遍性之关系:共同美:源出于毛泽东与何其芳一次谈话。

针对美是否有阶级性这个长期在美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毛泽东说:“各个阶级有各个阶级的美,不同阶级之间也有共同美”。

(四)非功利性与功利性的统一1.美感作为个人直接感受不但是非概念的,也是非功利的。

对于个人来说,是一种非功利的审美直觉和审美愉悦。

“审美非功利”、“审美无利害”“那规定鉴赏判断的快感是没有任何利害关系的”。

观照世界三种方式,科学的、伦理的、审美的。

“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却看不到矿物的的美和特性”——马克思“一个少女可以歌唱她所失去的爱情,但是一个守财奴却不能歌唱他所失去的钱财”。

2.美感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它总是直接或间接、明显或隐晦地打上了社会功利的烙印。

形式美的产生。

王国维:“无用之用”。

鲁迅:“然而在美的根底里,倘不潜伏着功利,那事物也就不见得美了”。

注意:这四组关系是辩证发展的,并不存在一成不变的模式,它们各自一显一隐,相反相成。

小结:美感,又称审美鉴赏、审美判断或者趣味判断,是一种赏心悦目和怡情的心理状态,是对美的认识、欣赏与评价。

美感是客观美的对象的能动反映,客观的美的对象和主观的美感都是在生产劳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美感体验是感性与理性、情感与认知、差异性和普遍性,非功利与功利性的统一。

思考题:一、简述美感体验中理性认识的作用。

二、简述美感体验差异性与普遍性之间的关系。

三、美感与生理快感有何关系。

附:移情说:由德国美学家,大、小费肖尔提出,另一位德国美学家立普斯确立的。

所谓的移情,就是指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舍身处在事物的境地,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仿佛它也有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

同时,人自己也受到对事物的这种错觉的影响,和事物发生共鸣,从而达到物我同一的状态。

特点是将人类的“生气”投射、灌注入对象当中,然后翻过来受到灌注生气之后的对象的影响,物我交流。

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内模仿说:这是一个与移情说的机制正好相反的过程,移情说是把主观的精神移入客观的对象当中,是由我及物的一面;内模仿说强调的则是由物及我的一面。

这是由德国学者谷鲁斯创立的学说,他认为人的知觉以模仿为基础,凡是知觉都要以模仿为基础,看见别人发笑,自己也想发笑;看见别人踢球,自己也不禁跃跃欲试;甚至当人们看见一个圆形物体时,眼睛也就不知不觉地模仿它,作一个圆形的运动。

审美也是一种模仿,但是不是那种表现在筋肉皮肤当中的“外模仿”,而是表现在想象、联想等心理状态中的“内模仿”,谷鲁斯曾经举过一个观看跑马的例子,来对这种“内模仿说”加以说明,他说:“例如一个人看跑马,这时真正的摹仿当然不能实现,他不愿放弃座位,而且还有许多其他理由不能去跟着马跑,所以他只心领神会地摹仿马的跑动,享受这种内摹仿的快感。

这就是一种最简单、最基本也最纯粹的审美欣赏了。

”因此,谷鲁斯的“内模仿说”认为,审美主体在欣赏活动中,总是同情地分享着旁人或外物的姿态和运动,总会有一种内模仿的运动神经活动,从而在主体的心灵中产生一种自觉或主动的幻觉,仿佛要把自我变形投射到旁人或外物中去。

心理距离说:这是瑞士美学家布洛提出来的一个重要的美感观念。

他主张审美应当保持一种自觉的观赏态度,主客体之间要保持无功利、非实用的心理距离,这是审美活动的显著特征。

距离使艺术具有了“基准”的性质。

海上迷雾的例子。

还有熊猫也是如此。

距离过远过近都不是正确的审美态度。

这个心理距离说跟庄子的虚静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直觉说:代表人物是意大利的美学家克罗齐。

他的观点在美的本质中已经详细讲过,所谓“艺术即直觉即表现”。

关于美感,他同样持此观点。

需要理解的是,他认为情感在没有被直觉所把握的时候,是不具备形式的,只有经过直觉,才会得到形式,也就是意象,才为心灵所掌握。

这一点跟苏珊朗格有些相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