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下真菌感染的诊断与治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着色真菌病
• 诊断
– 临床表现 – 病理:棕色分隔厚壁孢子(壳细胞) – 实验室检查:痂下脓液
着色真菌病
病例1
• 男,58岁,农民 • 右足皮疹3年余,复发2个月 • 缘于3年前局部受车撞击伤后,由伤口部位逐渐长出皮
疹,无自觉症状。 • 10个月前就诊我科,组织病理(20120285)发现棕色孢
• 干燥疣状型;湿性增殖型。 • 表面呈疣状;结节状;湿疹样
着色真菌病
着色真菌病
着色真菌病
• 致病菌暗色孢科,CBM占80%。
– 枝孢霉(卡氏,中国北部) – 外瓶霉属 – 着色芽生菌属(裴氏,中国南部) – 瓶霉属
着色真菌病
• 好发:“健康”、下肢 • 小型足菌肿(mini-mycetoma) • 黑色分泌物或痂皮 • 组织病理示成堆孢子 • 一定的地域性 • 恶变少:SCC
Fusarium fungal keratitis
Fusarium fungal keratitis
孢子丝菌病
• 多有外伤史或虫咬或动物抓伤等病史 • 临床分型
– 皮肤淋巴型:多见于健康人
• 固定型:溃疡或疣状增殖 • 皮肤结节-孢子丝菌性下疳-成串排列
– 肺部感染 – 骨关节感染 – 脑膜炎及播散感染
致病菌
• 本病例未确定 • 链格孢最常见:通常引起皮肤局部感染 • 离蠕孢属:可引起内脏器官的感染 • 枝孢霉属、瓶霉、弯孢霉等等
诊断方法
• 目前尚未有血清学的方法 • 组织病理:菌丝、假菌丝、孢子等 • 真菌培养:暗色真菌 • 临床表现:皮疹多样,常见为囊肿样,疣
状结节少见
治疗方法
• 系统抗真菌治疗:疗程超长
• 着色真菌病
– 皮疹 – 病理
诊断
治疗
• 伊曲康唑:400mg/d • 特比萘芬 • 特比萘芬(500mg/d)+伊曲康唑(50-100mg/d) • 外用抗真菌药物 • 冷冻 • 外科
治疗
• 小皮疹:外科切除 • 较广泛皮疹:ITZ+切除 • 光动力
暗色丝孢霉病
• 发病年龄相对较小,多有免疫异常
MRI
直接镜检
病理
真菌学
诊断
• 暗色丝孢霉病
– 真菌学:暗色孢科 – 病理学:以菌丝为主 – 临床表现:结节、斑块,同时累及骨骼系统
鉴别诊断
• 着色真菌病 • 皮肤分枝杆菌感染(结核) • 罗伯芽生菌病 • 肿瘤
治疗经过
• 两性霉素B • 氟胞嘧啶 • 伊曲康唑 • 特比萘芬 • 伏立康唑 • 局部注射两性霉素B等
暗色丝孢霉病
• 诊断
– 组织病理:黑色或棕色的分隔菌丝 – 实验室检查:真菌学
PAS
病例
• 男,22岁,江苏籍 • 面部、四肢斑块、结节15年 • 缘于外伤后,采用木灰外敷后局部出现结节,缓慢
增生,逐渐累及到四肢。 • 3年前就诊时,皮疹累及面部,四肢散在多个结节。
予以两性霉素B及局部封包治疗,好转后出院 • 无基础病史
70%
60%
58% 52.53%
50%
40%
30%
43.67% 36%
文献1 文献2
20%
10%
0%
固定型
淋巴管型
6% 0.64%
播散型
文献1:梅向林等,孢子丝菌病100例临床及病理分析。中国真菌学杂志,2011,6(4):203-206 文献2:张建东等,皮肤型孢子丝菌病316例临床分析。中国真菌学杂志,2008,3(4):207-210
治疗前
治疗后
• 第一次出院,给予伊曲康唑口服,半年后 自行停药。
• 停药后于原皮疹处逐渐出现新的皮疹。未 就诊,皮疹逐渐增生增多,同时累及到眼 部及口腔硬腭。
• 无其他系统症状
专科情况
• 面部、四肢多发结节、丘疹,表面黑色痂 皮、渗出明显
• 双侧外耳廓糜烂破溃,累及耳软骨 • 硬腭缺损,与鼻腔连通 • 双腋下触及淋巴结,光滑,活动
皮下真菌感染
分类
• 皮下真菌感染
– 着色芽生菌病 – 皮下组织暗色丝孢霉病 – 无色丝孢霉病 – 足菌肿
病原菌的分类
• 暗色真菌(dematiaceous) • 透明真菌(hyaline)
病原菌的分类
着色真菌病
• 临床表现
– 男性多见,多有外伤史,如树枝等刺伤 – 潜伏期:多在15-30d,但可达1年 – 皮疹特征:
– 根据体内外药敏结果选择 – 多烯类(两性霉素B)为中等敏感 – 氟胞嘧啶:一般与其他药联合使用 – 唑类:敏感性较好(ITZ、VCZ),FCZ无效 – 特比萘芬、棘白菌素效疗尚不确定
• 局部治疗
– 冷冻 – 热疗 – CO2激光 – 外用抗真菌+冷冻:预防扩散 – 手术或Moh’s手术
无色丝孢霉病
• 由无色透明分隔菌丝的真菌感染所引起的 疾病。
• This distinction is clinically useful when hyphal elements are seen on tissue examination but fail to grow.
• 主要病原菌
– 镰刀菌:甲、皮肤、菌血症、播散 – 赛多孢(足菌肿) – 拟青霉:甲、皮肤、播散 – 支顶孢(足菌肿) – 马尔尼菲青霉:皮肤70%,传染性软疣样
70%
60%
49%
50%
40%
30%
28.80%
62.30% 45%
文献1 文献2
20%
10%
0%
头面部
2% 1.27% 颈部
0.95% 2%
躯干
上肢
6% 2%
下肢
文献1:梅向林等,孢子丝菌病100例临床及病理分析。中国真菌学杂志,2011,6(4):203-206 文献2:张建东等,皮肤型孢子丝菌病316例临床分析。中国真菌学杂志,2008,3(4):207-210
子,诊断为着色真菌病。给予伊曲康唑口服3个月,愈 后自行停药。6个月后原部位重新出现皮疹,再次就诊。
病理
真菌
• 着色真菌病
– 皮疹 – 直接镜检 – 真菌培养 – 病理
诊断
病例2
• 女,62岁,农民 • 右下肢皮疹6年余 • 缘于6年前局部虫子叮咬后逐渐出现皮疹,当
时未就诊,自用药膏无明显效果且皮疹渐增大。 后多次就诊外院,诊断为“孢子丝菌病”给予 SSKI、兰美抒等治疗,疗程半年至1年,无明 显效果,皮疹进一步增多。
暗色丝孢霉病
• 临床表现
– 过敏性疾病(Bipolaris and Curvularia ) – 局部感染
• 浅表感染:黑毛结节病、黑癣、甲真菌病 • 角膜炎 • 皮下组织感染 • 肺部感染 • 脑脓肿
– 播散性感染
暗色丝孢霉病
• 皮肤组织感染:最常见 • 皮疹:孤立、深在的脓疡或囊肿;丘疹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可累及关节、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