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下 河北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下河北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河北省产业就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得到了较快进步。然而,相比京津及其他一些沿海省份,河北经济增长仍相对缓慢,产业结构仍有很多问题。2011年5月18日,京津冀区域合作高端会议在廊坊举行,掀起了进一步利用京津冀一体化,促进河北产业结构调整与加快经济复苏与发展的新高潮。

【关键词】京津冀一体化;产业结构;比较优势

引言

产业结构变动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河北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一产业比重迅速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逐步上升,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逐步发生了转移,符合产业演化的一般趋势,也带动了河北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但是,与京津的经济发展水平相比,河北省的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而作为东部沿海地区,没有充分发挥毗邻京津和环卫渤海的区位优势。尤其是最近两年全球经济危机的出现,更使得省内的经济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因此,这就需要进一步借助京津的幅射、扩散作用积极促进河北产业结构的继续整合、调节,带动经济复苏及更快发展。

一、京津冀区域概况

京津两市处于国家的心脏,位于环渤海地区中部,拥有全国最发达的海、陆、空交通网络系统。其中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全国政治、文化的中心和国际交流的中心,同时也是全国公路、铁路的枢纽,拥有全国最大的航空港。天津是老工业基地,轻工业比较发达,拥有北方最大的综合性港口——天津港。京津在地理位置、经济实力、城市集聚力和扩散力等方面在全国乃是世界都具有相对优势。

京津是同时又是河北的心脏,环抱京津是河北的独特优势。

近几年,河北的经济发展,特别是第一产业的发展,在京津冀发展一体化的进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河北省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综合实力日益增强。但河北与京津区域间差距仍在拉大。从河北省来看,利用比较优势理论与京津两市合作共赢的力度不够大,发展现代产业的基础还很薄弱,产业结构仍存在不合理因素,省内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数量少并且规模小,城市幅射效应不够,还需要继续深化产业结构调整。

二、河北产业结构概况及与京津比较分析

近30年时间河北的三次产业结构由1987年的28.5:50.5:21.0到2006年的13.2:52.8:34.0,进而到了2008年的12.2:54.3:33.5。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16.3个百分点,在近两年比重变动基本持平;第二产业比重上升了 3.8

个百分点,尤其在近两年里上升的1.5个百分点,涨幅较大。第三产业比重提高了12.5 个百分点,但是近两年有所回落。河北产业结构调整整体来看取得了很大成效。河北省的国内生产总值持续稳定的增长,正是由产业结构变动造成的。

从满足劳动力转移及就业情况来看,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在大幅度下降,劳动力不断向二三产业转移,而相比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以比较低的产业比重吸纳了和二产业几乎等同的劳动力资源,贡献还是很大的。

三大产业带来的经济增长效果自然是不同,河北仍然是以第二产业强支撑为突出特征的,相比北京、上海等地的三产支撑趋强型经济,以及天津等地的二产三产双支撑型经济还有很大差距。

河北的经济类型是以投资拉动型经济(投资率超过50%,投资增速高于22%、外贸出口依存度在20%以下)为主的,与北京等地的弱均衡增长型经济(三大需求拉动作用相对均衡),以及天津等地的投资出口双拉动型经济(外贸出口依存度超过25%,投资率超过50%)相比也是有很大的差距的。

在这样的差距之下,河北要如何谋求发展呢?

必须充分利用比较优势,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在京津地区的经济扩散与辐射之下完成其质的飞跃。

三、河北三大产业与京津比较优势分析

第一产业

河北是农业大国,第一产业产业增加值仍在提高,因为相对于京津等城市来讲,河北省的农林牧渔等第一产业是有绝对的比较优势的,然而,它在地区经济所占比例也越来越小,也就是它对河北省地区经济的拉动和支撑作用越来越少,这是符合产业升级的规律的。但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仍然在40%以上,这表明河北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农业劳动力转移不足,很多劳动力还停留在第一产业中。

其中,农业基本占一半以上,牧业次之,林业、渔业所占比重很小。近二三十年间,河北农、林、牧、渔业产值均呈增长趋势,但农业和渔业所占比重均有所下降,林业比重基本不变,牧业比重有所上升,由此可以看出,河北农业主体地位趋于下降,牧业优势逐渐明显,但渔业很弱,没有充分发挥其环渤海优势,今后发展空间很大。

第一产业仍是河北对比京津的相对优势产业,虽然它不像二三产业带来很高的产值,但是它有效的解决了大批就业,而且它的发展空间还是有的,所以应加强林牧渔等产业的多元化经营,在增加竞争力强的名优特产品,稳定第一产业的增长率的情况下,尽量扩大出口经济,压缩产业比重。

第二产业

虽然第二产业占据主导地位,产值持续增长,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基本稳定,但是,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增长十分缓慢,仅占就业人数的30%左右,这说明河北省第二产业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不能有效吸纳第一产业转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

河北省规模以上工业(即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人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制造业增加值之和为16506.4亿元,占河北工业增加值的75.6%,是采矿业增加值的13.4倍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的11倍,这说明制造业是河北目前无可替代的主导产业,是拉动河北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08奥运会时,基于环境考虑,北京搬迁出来了一批炼钢、水泥等工业企业,未来看,这些钢铁等制造行业将继续成为河北对京津地区的比较优势产业,所以还要大力发展,并继续拉动河北经济增长,巩固其主力地位。

河北省高度偏向于钢铁行业,并有不断强化的趋势,而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发展却十分缓慢,如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装备制造业、通信设备等现代制造业等。这些行业是首都经济战略在新世纪的延伸,是京津地区大力发展的项目。高新产业绝对是现代化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他们可观的附加值,带来的高产值,对其他产业的促进拉动作用都让人不可忽视。然而,河北对此没有竞争优势,缺少高科技人才、缺少先进技术、没有龙头产业带动等都是制约它的重要因素,使得这些现代制造业发展缓慢且不均衡,成为制约河北工业结构升级的瓶颈。这也是很多学者认为的“河北毗邻北京是劣势而非优势”的重要原因。因此,对这部分内容,我们只能通过尽量引进人才,尽量吸收资金,尽量培育龙头产业来加速其发展。另外,加强这些产业的上游企业发展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出路;还可以对京津地区这些产业因为快速发展、更新换代等而造成的辐射、扩散项目或转移项目及时接收,并与之实现共赢。

综上,对于第二产业,一定要充分利用京津一体化各种优势,抓住到手的产业大力发展,争取高新的产业实现共赢。

第三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第三产业发展迅猛,其增加值由1978年的38.5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4663亿元,按可比价格算,年均增长12.9%。

然而,虽然第三产业总量发展迅猛,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很强,但是近两年创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却基本持平,说明它的内部结构存在严重问题。

从内部结构来看,第三产业规模分散,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所占第三产业比重略有上升;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金融保险业所占比重也有所下降;房地产业所占比重有所上升;其他服务业发展加快。从整体看来,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等传统商业、服务业比重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