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教案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四单元)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教学设计第1课《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第1课。
为什么地球上昼夜会不断地交替呢?对这个问题学生一般都能回答的出来,是因为地球在自转.但是不是只有地球的自转才能造成昼夜的交替实际上,引起地球上昼夜交替的可能性有好几种,虽然结合生活的实际,一些昼夜交替的解释是不合理的,但只从地球自转这个角度来阐述昼夜的交替显然也是不客观,不科学的.但要清楚地解释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还要运用到地球的自转,公转等方面的知识。
《昼夜交替的解释》中的"解释"是指学生要根据自己对各种地球和太阳之间的不同运动方式可能引起昼夜交替的不同假设,设计模拟实验对自己假设进行验证后,根据验证结果做出的解释.这样目的是想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加深对地球运动的认识.让学生知道对地球上昼夜交替的解释有很多种,并不是只有地球自转才会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经历小学五年系统化的学习后,思维发展开始逐步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经过两年多的科学探究学习后,学生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可以进行独立的科学探究活动。
对地球运动也有初步的认识,大多数知道地球在自转并且围绕太阳公转,但如果让学生说出自转或公转的证据,那就很少,甚至会有错误的观点:如,认为月球的运动也会使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现象、不清楚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方向等。
【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2、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二)过程与方法:1、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且进行验证;2、做好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收集证据;3、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有根据的解释是重要的;2、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3、培养主动探究,积极合作的态度。
2024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2024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第一章: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第二章:地球的运动与变化第三章:电与磁第四章:环境与保护详细内容包括基因、遗传、变异、地球自转与公转、昼夜更替、季节变化、简单电路、磁铁性质、环境保护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遗传、变异现象,理解基因对生物特征的影响。
2. 培养学生了解地球运动规律,解释昼夜更替、季节变化等现象。
3. 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的电与磁知识,了解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4.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遗传与变异的概念、地球运动规律、简单电路的搭建。
2. 教学重点:基因与生物特征的关系、电与磁的应用、环境保护。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实物模型、实验器材。
2. 学具:记录本、画图工具、实验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相关现象,引发学生兴趣,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2. 新课讲解:详细讲解各章节内容,结合实际生活,解释相关概念。
生物的遗传与变异:通过观察植物杂交实验,讲解基因、遗传、变异等概念。
地球的运动与变化:通过地球仪、星空图等教具,讲解地球自转与公转、昼夜更替、季节变化等。
电与磁:演示简单电路实验,讲解电路原理;通过磁铁实验,讲解磁铁性质。
环境与保护:讨论环境污染问题,提出环保措施,引导学生参与环保活动。
3.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章节的重难点,进行例题讲解,巩固知识。
4.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生物的遗传与变异:基因、遗传、变异。
2. 地球的运动与变化:自转、公转、昼夜更替、季节变化。
3. 电与磁:电路、磁铁性质。
4. 环境与保护:环境污染、环保措施。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解释遗传与变异的概念,举例说明。
描述地球自转与公转对昼夜更替、季节变化的影响。
搭建一个简单电路,并说明其工作原理。
讨论环保措施,制定自己的环保计划。
新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热表格式核心素养目标教案
第四单元热第1课时温度与水的变化在这节课的探究活动中,给水持续加热,观察加热后水的温度和形态变化,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容易完成的。
实验开始前,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细化实验步骤,强调实验记录和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
在交流研讨环节,学生会发现每个小组实验测得的数据并不相同,如:同样是水达到沸腾,有些小组测得的水温是100℃,有些小组却是98℃。
此时需要引导学生寻找导致数据不同的原因。
第2课时水的蒸发和凝结本节课中首先让学生回忆生活中水蒸发和水蒸气凝结的现象,并交流这两种现象与什么有关;其次是探究水蒸发快慢与温度高低的关系,学生需要设计实验,通过实验证明温度高低对水蒸发速度的影响;然后进行“在玻璃杯中加入冰块,将玻璃杯外壁擦干,静置一会儿,玻璃杯外壁又会出现水珠”“用食盐降低玻璃杯里冰块的温度,玻璃杯外壁的水珠是否更多”等实验,这两个活动都要求学生进行细致观察和精确测量,进行定量分析,用充足的证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用实验验证猜测,不仅希望学生能根据实验探究结果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还希望他们能进行充分论证,用数据对比和严密的逻辑推理来进行研讨交流,并进一步发现日常生活中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成水的实例。
本课教学中存在以下困惑:探究水蒸发快慢与温度变化的关系,通过实验,我们都知道水温越高,水蒸发越快。
但是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该如何花费最短的时间进行实验得出结论?如果改用“在玻璃片上滴水珠,再加热”的方法,能够明显看到效果。
但是还是需要引导学生关注实验的公平性,思考:滴多少滴水珠,水珠的大小会不会产生影响?第3课时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教学反思】本课作为《热》单元的第3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中,我引用了生活中常见的热牛奶的事例导入本课,聚焦问题“热水是怎样使牛奶由凉变热的”。
设计探究温度不同物体相互接触后温度变化的实验,通过试管中的凉水和烧杯中热水接触后的温度变化研究,探究热量的转移和平衡。
测量和记录水的温度变化,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数据的记录直接影响后期数据分析过程。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5课《热在水中的传递》教案(2022新版)2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5课《热在水中的传递》教案(2022新版)2一. 教材分析本课《热在水中的传递》是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5课,主要讲述了热在水中的传递现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热在水中的传递方式,探究热水和冷水混合后的温度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生活中的热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热在水中的传递原理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温度变化的概念和方法有所了解,但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巩固。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热在水中的传递现象,知道热传递的原理。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热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热在水中的传递现象及其原理。
2.热水和冷水混合后的温度变化及其规律。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热在水中的传递现象。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讨论法: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4.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热水、冷水、温度计、烧杯、搅拌棒等。
2.教学课件:热在水中的传递动画、实验操作步骤等。
3.教学素材:相关的生活案例、疑问解答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热现象,如烧水、洗澡等,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这些现象背后的原理吗?热是如何在水中的传递的?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热在水中的传递动画,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热在水中的传递过程。
同时,教师讲解热传递的原理,让学生明白热是如何从高温区域传递到低温区域的。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热水和冷水混合后的温度变化。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热水和冷水混合后的温度变化规律是什么?热是如何在水中的传递的?拓展(5分钟)教师展示一些相关的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设计(教科版)
一、引入学习:
1、谈话:我们已经知道地球在自西向东自转,在自转的同时是不是还围绕太阳公转呢?
2、思考:怎样知道地球是否围绕太阳公转?
3、小结:地球的确是在围绕太阳公转,公转一周是一年。
二、探究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证据:
1、思考:在人们不能到天空中观察地球的运动时,人们是怎样认识地球公转的呢?
4、讨论:
这些解释你赞同哪一种观点?为什么?
四、小结: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很多情况都会使地球上发生昼夜交替的现象,昼夜交替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下节我们将继续研究,同学们也可以查阅一下相关的资料,看看科学家是怎样研究得出结论的?把你们的资料和全班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
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
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2、演示:(出示一个单摆)摆的方向能保持不变,我们今天也做一个类似的实验。
(1)用铁架台做支架,挂上一个摆。
(2)将铁架台放到一个圆盘上,先让摆摆动起,然后慢慢转动圆盘,看摆的方向改变了吗?
3、学生分组实验。
4、汇报实验结果。
、小结:摆具有摆动的方向保持不变的特点。
6、思考:如果地球表面竖立一个巨大的摆,当地球这个圆盘转动后(自转),会出现什么现象?(摆的方向偏移)
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谈话:由于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地球是怎样自转的呢?
2、思考:我国的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黎明?
二、模拟实验:
1、确定北京和乌鲁木齐的位置关系:北京在东,乌鲁木齐在西。
2、请一组同学面向外拉成一个圆圈,代表地球;请两位同学分别代表“北京”和“乌鲁木齐”,再请一位同学当“太阳”;先按照自西向东(逆时针)方向转圈,看谁先看见太阳;然后再自东向西(顺时针)方向转动,看谁先看见太阳。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4.7为什么一年有四季》教学设计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4.7为什么一年有四季》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4.7为什么一年有四季》这一节内容,是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的一部分。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地球公转产生的四季变化,通过观察和分析地球公转示意图,使学生掌握四季变化的原因。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地球公转示意图和丰富的活动,引导学生探索自然界的规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自然界的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善于观察、思考,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对于四季变化的原因,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疑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公转产生的四季变化,知道四季变化的原因。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公转产生的四季变化,四季变化的原因。
2.难点:地球公转示意图的观察和分析,四季变化原因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四季变化。
2.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习效果。
3.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对比教学法:通过对比,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四季变化的原因。
六. 教学准备1.地球公转示意图、四季图片等教学资源。
2.教学课件。
3.小组讨论道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地球公转示意图,引导学生关注四季变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四季变化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四季的特点。
然后,展示地球公转示意图,引导学生了解地球公转与四季变化的关系。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四季变化的原因。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代表分享本组讨论的成果,总结四季变化的原因。
教师点评并补充。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3课《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3.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教材简析】本课是《热》单元的第三课,前面两课中,学生已经了解了温度的变化会引起水的变化,也已经能正确使用温度计。
这一课时是进一步研究不同温度的水之间的变化,这也是在上面两课时中隐含的信息,水的温度可以由外界温度的变化(酒精灯加热)而发生变化,而使水温度变化还有其他的方式。
课堂引入就是从生活中的情景给冰箱中的牛奶加热开始的。
根据教材的安排,热传导是下一课时中进行的,那么这一课时就先不提出这个概念,仅仅是让孩子们发现这样的一个现象,温度不同的物体之间接触会发生高温物体降温,低温物体升温的现象,并且不是无限的上升和下降,到一定程度后,达到了一个平衡点,温度就相对稳定了。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面两课时的学习,已经知道了水的温度变化会引起水的形态发生变化,也已经能够比较熟练的使用温度计。
这节课用平时生活中热水加热牛奶现象来聚焦问题:热水是怎样使牛奶由凉变热的?这是学生常见的生活现象。
然后通过试管中的凉水和烧杯中热水接触后的温度变化研究,探究热量的转移和平衡,这是透过现象探索本质的研究活动,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活动,也为下面几课研究热的传递方式作了铺垫。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实验发现热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热通常是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两个物体在发生传热的条件下趋向于热平衡。
[科学思维]运用实验的方法获取证据,并制作成折线图,比较发现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后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探究实践]能用对比实验进行研究,通过实验数据制作折线图,能通过数据分析描述温度不同的物体之间接触后发生的变化规律。
[态度责任]形成对事物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当发现事实与自己想法不同时,养成用事实说话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根据所学知识,自主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难点]理解两个物体在发生传热的条件下,能趋向于热平衡。
【教学准备】[教师]大烧杯、60摄氏度热水、凉水、大试管、两支温度计、温度变化记录表、折线统计图、数字温度计、教学课件等。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四单元第1课《昼夜交替现象》教科版
我们发现地球是一个球体,地球的一半被太阳光照亮,另一半处于黑暗之中。
我们把被太阳光照射到的一半叫做昼,没有被太阳光照射到的一半叫做夜。
在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早上,太阳从东边冉冉升起,迎来了白昼;到了傍晚,太阳又从西边落下,迎来了黑夜。
就这样,昼和夜日复一日的交替出现。
请同学们思考并讨论为什么昼和夜会不断交替出现呢?地球和太阳在怎样运动时才会产生这种昼夜交替现象?
(提示:讨论3分钟)
1.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
2.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3.地球自转
4.地球围着太阳转,
同时地球自转
3.地球自转
太阳
地球
地球
太阳
太阳地球
在刚才的视频中有一个地方出现了错误,不知道同学们发现没有?
“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这一观点是可以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我们的猜想也一定要通过实验
word001
)教科书中的四种观点,哪一种观点是正确的?
根据图中的四种观点,地球上都可以产生昼夜交替现象,虽然教师已经知道昼夜交替。
教科版五年级下科学第四单元《做个保温杯》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下科学第四单元《做个保温杯》教学设计课题做个保温杯单元 4 学科科学年级 5学习目标一、科学概念目标1.热的不良导体可以减慢物体热量的散失。
2.空气是一种热的不良导体。
3.保温、散热技术在生活中被广泛应用。
二、科学探究目标1.根据热传递的原理设计制作保温杯。
2.研究哪种保温方法的保温效果较好。
3.尝试自主设计产品,在研究后改进产品。
4.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二、科学态度目标1.激发设计研究保温杯的兴趣,能不断进行尝试和创新。
2.关注他人的探究成果,乐于分享自己的探究经验。
三、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生活中常见的保温制品,体会它们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2.讨论技术包括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方法、程序和产品。
3.感受到科学家与工程师的工作可以推动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
重点根据热传递的原理设计制作保温杯。
难点研究哪种保温方法保温效果较好。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1、常用的保温杯、保温饭盒、暖水壶,它们主要起什么作用?明确:起到保温的作用,也就是起到尽量阻隔热量传递的作用。
2、保温杯除了装热水之类的东西外,还能装什么?明确:碎冰、雪糕、冰棍之类的冷温食品。
3、小结:保温杯的作用当保温杯内水的温度高于外界的温度时,保温杯减缓杯内水温度下降;当保温杯内水的温度低于外界的温度时,保温杯减缓杯内水温度升高。
4、保温杯的保温作用,与它的内部结构有着怎样的密切关系?阅读资料:5、暖水壶里的水,过了几天变凉了,这是怎么回事?明确:其实,保温杯的作用只能起到尽量阻隔结合生活经验回答回答阅读资料回答回答从生活现象入手,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热量传递的作用,但事实上还是会发生热量的传递。
6、能不能自制一个保温杯,让杯子里的水不易变冷,减慢热量的传递?思考讲授新课一、比较哪杯水凉得慢1、实验材料不锈钢杯、陶瓷杯、塑料杯、温度计2、实验步骤①在容量大小差不多的不锈钢杯、陶瓷杯、塑料杯中,分别倒入同样多的、相同温度的热水。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四单元第6课地球在公转吗教科版
1.情景导入 1.1 1.情景导入你了解哪些有关地球的知识?1.2 1.情景导入地球是蓝色的、圆的,它围绕着地轴在转动。
1.3 1.情景导入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它绕着地轴转一周的时间是24小时。
那你知道地球除了自转,还在做什么运动吗?1.52.探索新知地球还会公转?什么是公转?1.62.探索新知公转就是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动。
公转一周是一年。
让我们一起看这段视频体会一下吧!在人们不能到天空中观察地球的运动时,人们是怎样认识地球公转的呢?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这个问题,弄清楚地球是不是在公转。
1.82.探索新知在思考问题之前,我们来做个小游戏,看看能不能给你带来启发和灵感!1.92.探索新知闭上左眼,竖起食指,使其对准屏幕上的竖线条。
然后,睁开左眼,闭上右眼,观察手指的位置,你有什么发现?1.102.探索新知思考:手指的位置具体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这样?我们的手指真的移动位置了吗?为什么看起来变了?那是因为左眼和右眼的位置不同!这种现象我们称为“视觉误差”。
而且就算我们两只眼睛都睁开,头偏转的位置不同,所看物体的位置也会发生变化!大家试试看。
1.122.探索新知原来从有一定距离的两个点上观察同一个目标会产生方向差异。
那这个小游戏与我们证明地球公转有什么关系呢?如果我们发现从地球看同一个目标的时候发生了视差,那又说明了什么呢?1.132.探索新知这说明了我们的地球在动。
1.142.探索新知那我们要选哪个星球作为我们观察的目标呢?太阳,还是位置比较固定的其他星星呢?1.152.探索新知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同时也在自转,所以太阳每天都东升西落,位置在不断变化,不能以太阳为目标。
我们应该选择位置比较固定的星星。
那么接下来该怎么做呢?1.162.探索新知在地球公转到不同位置时,观察这颗星星,看它与其他星星的位置变了没有。
如果位置发生了变化,说明什么?1.172.探索新知如果被观察的星星与其他星星的位置变了,就说明地球在公转,没变就没有公转。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热》教案(2022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热》教案(2022新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热》的一节课程。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同时也对热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在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的理解和掌握。
2.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数据的处理。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观察法,问题探究法,小组合作法,讲解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得出结论。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热水,冷水,气球,塑料瓶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到气球在热水中会变大,在冷水中会变小,引发学生对热现象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了解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通过实验操作,观察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并记录实验数据。
4.巩固(5分钟)让学生通过PPT或者黑板,将实验数据进行呈现,引导学生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除了实验中用到的材料,还有哪些物体会出现热胀冷缩现象,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拓展。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小结,让学生掌握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有关热胀冷缩现象的家庭作业,让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
8.板书(5分钟)在黑板上呈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结论,方便学生进行复习和记忆。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教科版五年级下科学第四单元《热在水中的传递》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下科学第四单元《热在水中的传递》教学设计课题热在水中的传递单元 4 学科科学年级 5学习目标一、科学概念目标1.热在水中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
2.热可以在物体间和物体内传递,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递热。
二、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熟练操作热对流的实验;运用图形表示自己的研究结果。
2.能够熟练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体验到通过合作与交流能更好地完成认知;3.运用掌握的科学知识探究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4.制订比较完整的探究计划,初步具备实验设计的能力。
5.运用分析、比较、推理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
三、科学态度目标1.保持积极的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
2.能和别人一起合作交流,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反思、调整自己的想法。
3.形成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研究思路的习惯,愿意采用新的方法完成探究。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明确人类的好奇心和社会需求是科技发展的动力。
2.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重点探究热在水中传递的过程。
难点热对流的形成机制,冷水受热后,密度变化而向上运动。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开水能养鱼,你相信是真的吗?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播放视频)预测:给试管的上部加热,水已沸腾,试管下部的金鱼还是自由自在的游动。
追问:为什么会这样?在开始烧水时,铁锅把热传递给锅底附近的水,靠近锅底的水会变热,那么中间的水和上层的水又是如何变热,乃至最后沸腾的呢?热在金属中的传热方式是热传导。
热在水中传热方式与在金属中的传热方式相同吗? 看视频,观察,交流思考回答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讲授新课一、探究试管中发生的对流现象想象一下,在一根细长的试管中加入约三分之一容量的水,然后给试管中水的一端加热,水是怎样变热的?水的另一端是否也会热起来?用箭头表示出来。
我的猜想:酒精灯在底部加热,热应该从试管的底部传递到上方。
示意图:1、实验材料酒精灯、试管、火柴、铁架台、护目镜、湿布说出自己猜想,并画出示意图。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第四单元 第7课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教科版
科目版本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章节课名第四单元第7课为什么一年有四季学习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说出四季的形成与地球公转、地轴倾斜有关。
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根据地球公转的特征做模拟实验2.在模拟实验中,能够根据地球仪杆影的长度变化,推想出四季形成与地轴倾斜有关。
科学态度目标意识到对科学现象的解释需要得到证据的支持和从已知出发进行推理。
重难点说出四季的形成与地球公转、地轴倾斜有关具体环节设计教学环节页码内容1.教师上课1.情景导入 1.1 1.情景导入我们知道:春夏秋冬,四季年年更替,气温也相应地发生规律变化。
2.探索新知 1.2 2.探索新知为什么一年有四季?我们来看看看地球绕太阳公转过程,一起找找线索吧。
1.32.探索新知猜想:四季的形成可能是跟地球距离太阳远近有关?1.42.探索新知资料显示:科学家测得冬天地球距离太阳1.471亿千米,而夏天地球距离太阳1.521亿千米。
猜想还成立吗?1.52.探索新知早在古代,古人研究发现:在正午测量同一位置的一条杆。
发现不同季节杆的影子长短不同,春季和秋季,影子适中;夏季,影子最短;冬季,影子最长。
于是,古人就根据影子长短判断四季。
1.62.探索新知从古人研究中,我们发现随着太阳照射杆的角度不同,四季在规律交替着。
1.72.探索新知在之前,我们学习过太阳照射角度与温度关系:在同一地点不同时间,太阳直射,影子较短,受热面积小,光热集中,温度较高。
太阳斜射,影子长,受热面积大,光热分散,温度较低。
难道四季的形成与太阳直射或斜射有关?1.82.探索新知我们通过模拟实验来研究四季形成与太阳直射或斜射的关系。
在地球仪上的北半球固定一个位置立杆,用蜡烛代表太阳,让地球顺着公转轨迹转起来,注意地轴始终保持倾斜,且方向不变(模拟地球的公转过程)。
标杆处要始终面向太阳,观察记录杆的影子长度。
1.92.探索新知地球从A、B、C、D四个点转动的过程,即是模拟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过程。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教案一. 教材分析《地球的运动》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知识。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掌握它们的特点和意义,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他们对地球的运动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但是,由于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对地球的运动的理解可能还比较肤浅,需要通过具体的活动和实例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掌握它们的特点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2.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实验、讨论、讲解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六. 教学准备1.地球仪。
2.自制地球运动演示仪。
3.PPT。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前一课的内容,如“太阳是什么?”、“太阳对地球有什么影响?”等,以复习和巩固学生对太阳的知识。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地球仪和自制地球运动演示仪,向学生展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和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一台地球仪,让学生亲自操作地球仪,观察和体验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同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如“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什么?”、“地球公转的周期是多久?”等,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巩固(1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实例,如“日出日落的原因是什么?”、“四季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以巩固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理解。
拓展(10分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一些拓展问题,如“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四单元《谁先迎来黎明》教科版
五、总结地球运动的特点:
自转证据:太阳、月亮东升西落;
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自转周期:24小时。
作业设计
A预习下一课B
板书
设计
谁先迎来黎明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周期为24小时(一天)
教学
反思
教案
检印:
课题
4.4、谁先迎来黎明
编号
20180528
授课时间
5月8日
课时
安排
1
第1节
教材分析
本课分为四部分,一是谁先迎来黎明(地球自转方向如何)二是确认地球自转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方向,三是时区及时差,四是小结地球及其运动的特点。
教
学
目
标
(重点、
难点)
1、知道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为地球的自转而发生的现象。
2、知道地球是自西向东运动的,自转的方向和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
3、联想:如果把地球看作是一个大转椅,我们会看见太阳等天体东升西落,那么转椅是怎样转的?
4、阅读教科书P80页。
5、解释:北京和乌鲁木齐谁最先迎来黎明?(北京)
四、认识时区及时差:
1、问题:北京比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北京比乌鲁木齐早几个小时看见太阳呢?
2、出示世界时区图,找出北京和乌鲁木齐所在的时区。
教学过程(主要教学环节、教法、学法)
一、引入学习:
1、谈话:由于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地球是怎样自转的呢?
2、思考:我国的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
二、模拟实验:
1、确定北京和乌鲁木齐的位置关系:北京在东,乌鲁木齐在西。
2、请一组同学面向外拉成一个圆圈,代表地球;请两位同学分别代表“北京”和“乌鲁木齐”,再请一位同学当“太阳”;先按照自西向东(逆时针)方向转圈,看谁先看见太阳;然后再自东向西(顺时针)方向转动,看谁先看见太阳。
2024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全册
2024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2.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培养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案内容1.第一单元:观察与实验第1课《观察与实验》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讲述科学家通过观察与实验发现的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2)讲解观察与实验的方法:观察要有目的、有计划,实验要遵循科学原理。
(3)分组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观察与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第2课《观察与实验的应用》教学过程:(1)讲解观察与实验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测量长度、温度等。
(2)分组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观察与实验,解决实际问题。
2.第二单元:植物与动物第3课《认识植物》教学过程:(1)讲解植物的基本特征:如细胞结构、生长环境等。
(2)观察植物:让学生观察校园内的植物,了解其特征。
(3)交流讨论:分享观察结果,讨论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第4课《认识动物》教学过程:(1)讲解动物的基本特征:如细胞结构、生长环境等。
(2)观察动物:让学生观察校园内的动物,了解其特征。
(3)交流讨论:分享观察结果,讨论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3.第三单元:地球与宇宙第5课《地球的形状》教学过程:(1)讲解地球的形状:通过地球仪介绍地球的形状。
(2)观察地球仪:让学生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的形状。
(3)交流讨论:分享观察结果,讨论地球的形状对人类的影响。
第6课《太阳与月亮》教学过程:(1)讲解太阳与月亮的基本特征:如太阳的光和热、月亮的相位变化等。
(2)观察太阳与月亮:让学生观察太阳和月亮,了解其特征。
(3)交流讨论:分享观察结果,讨论太阳与月亮对人类的影响。
4.第四单元:环境保护第7课《环保意识》教学过程:(1)讲解环保的重要性: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环保的必要性。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热》说课稿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热》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热》这一课是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的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围绕热这个主题,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
教材中安排了多个实验,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观察,了解热的现象和原理。
教材还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一些基本的科学现象和原理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一些复杂的热的现象和原理,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热的现象和原理,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描述和解释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对于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热的现象和原理,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描述和解释热的现象。
2.教学难点:对于一些复杂的热的现象和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同时,我还将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引发学生对于热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实验与观察:让学生进行多个实验,观察热的现象,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语言描述和解释热的现象。
3.讨论与交流: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和观察到的现象,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理解和解释热的现象。
4.总结与拓展: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进行拓展学习。
七.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课题《热》和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如热的现象、原理等。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课《温度与水的变化》教案6(2022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课《温度与水的变化》教案6(2022新版)一. 教材分析《温度与水的变化》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温度对水的影响,通过实验探究水的沸腾和凝固过程,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
教科书通过详细的实验步骤和易于理解的语言,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水的变化规律。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科学探究有浓厚的兴趣。
但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耐心等待,避免因为急躁而得出错误的结论。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温度对水的影响,知道水的沸腾和凝固过程。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水的沸腾和凝固过程。
2.难点: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解释。
五. 教学方法1.采用实验法,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了解水的变化规律。
2.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科学奥秘。
3.采用分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烧杯、试管、温度计、热水、冰块等。
2.实验材料:水、色素等。
3.教学课件:实验过程的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中的现象引入新课:冬天,水为什么会结冰?夏天,水为什么会变热?引导学生思考温度对水的影响。
呈现(5分钟)教师展示实验器材,向学生介绍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然后,教师进行实验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水的变化过程。
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提醒学生注意实验安全。
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实验中发现了什么现象?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解释水的沸腾和凝固过程。
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水还有其他的变化吗?引导学生思考水的蒸发和液化过程。
然后,教师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水的蒸发和液化现象。
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让学生复述水的沸腾和凝固过程。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第4课《热在金属中的传递》教案
教科版五下第四单元第4课《热在金属中的传递》教学设计仔细研究热起来的金属勺,会发现金属勺不是一下全都热了,而是一点一点热起来的,也就是热量应该是一点点传递的。
热量从热汤传递给金属勺,应该是先传递给勺头,然后勺把,接着是勺柄,最后是金属勺的末端。
加热金属条,观察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
观察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
实验目的:加热条形的金属,观察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情况。
实验材料:酒精灯、火柴、铁架台、金属条、蜡、感温油墨等。
实验步骤:(1)在一根金属条表面均匀涂上蜡;如果有感温油墨,就用感温油墨将金属条涂抹均匀,并且晾干。
(2)将金属条固定在支架上。
(3)用火加热金属条的中部,观察金属条上蜡的变化;也可以观察金属条上感温油墨的变化。
实验现象:用火加热涂蜡的金属条中部,随着加热时间的增长,金属条上的蜡从受热点开始熔化,并且以受热点为起点,分别向金属条的两端同时延伸熔化。
用火加热涂抹感温油墨的金属条中部,随着加热时间的增长,金属条上的感温油墨从受热点开始颜色变化,并且以受热点为起点,分别向金属条的两端同时延伸变化。
实验记录: 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实验分析:无论是在金属条表面涂抹蜡还是感温油墨,实验现象都是一致的。
火将自己的热量传递给金属条。
金属条获得热量,也能将热量继续传递。
它能将在某一处获得的热量沿受单,学生思考,并用箭头将想法画在记录单上。
小组交流,说说热在汤勺中是怎样传递的。
学生了解实验的设计。
学生了解实验设计后,引导学生说说实验注意事项。
学生开展实验探究。
流和预测热在勺柄中的传递过程,希望学生能注意到勺柄中的温度变化,对理解热传递的方向性有一定的铺垫。
通过归纳和热中心点呈线性由近至远传播出去;另外,金属条周围的空气也在不断升温,说明热量也向金属条的周围扩散。
实验结论:热量可以在物体间和物体内传递,热量的传递有一定的方向性。
加热金属片,观察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
观察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
实验目的:加热片状的金属,观察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情况。
五年级科学下册 证明地球在自传4教案 教科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3.证明地球在自转
一、教材简析:
这是小学科学五下第四单元第三课时的教学,与前面的两个课时有密切联系,当学生在前面理解了地球的现象,并试着与地球的运动联系起来,用科学的态度来证明地球是在自转,而且是自西向东运动。
教材主要是两部分:
第一部分:傅科摆的研究。
这里也包含了三部分的内容,首先是对“摆的特点”用类似的实验证明“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然后是“傅科摆的研究”从资料和老师的演示实验中认识到“地球在自转”,确保实验效果良好,摆锤应稍重一些,摆线应稍长一些,要特别注意提醒学生要平稳而缓慢地转动底盘;最后是“生活中其他现象来证明地球在自转”
第二部分:对昼夜现象的解释。
这也是对地球自转的解释。
对于前面有关昼夜交替现象的种种可能,现在我们将排除哪些?保留哪些?学生可以分组实验。
二、教学背景:
三、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1、昼夜交替现象教学目的:1、对昼夜交替现象能作出自己的解释。
2、和小组同学合作设计模拟实验,研究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
3、和小组同学分工协作,做好模拟实验。
4、在实验过程中实事求是,严谨认真。
5、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
教学重点:设计模拟实验验证假设。
教学难点:解释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的原理。
教学准备:小皮球(乒乓球)、手电筒(蜡烛)、白纸、水彩笔、小组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引入学习:1、谈话:每天早上,太阳从东边冉冉升起,每天晚上,太阳又从西边落下……就这样,白昼和黑夜交替出现。
2、思考: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昼夜为什么交替出现?关于昼夜,你知道哪些?还有什么问题?二、提出问题:1、交流: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现象?昼夜现象为什么交替出现?2、解释:哪些情况可能出现昼夜交替?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③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④地球自转。
3、讨论:哪一种解释是正确的?我们怎样知道哪种解释是正确的呢?三、实验探究:1、演示实验:(1)如果让乒乓球当作地球,手电筒当作太阳,被“太阳”照亮的一面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间?(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呢?(黑夜)。
(2)在“地球”上贴(或画)一个小纸人,怎样才能让小人在同一地点(例如贴小纸人的地方)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用实验的方法检验每一种假设。
2、学生分组实验。
(1)对以上四种假设进行模拟实验验证,看这四种假设能不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并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2)小组分工合作进行模拟实验。
3、交流汇报。
分小组汇报研究结果。
4、讨论:这些解释你赞同哪一种观点?为什么?四、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很多情况都会使地球上发生昼夜交替的现象,昼夜交替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同学们也可以查阅一下相关的资料,看看科学家是怎样研究得出结论的?把你们的资料和全班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昼夜交替现象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③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④地球自转教学后记: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目的:1、知道“地心说”和“日心说”的观点及其内容。
2、认识到对同一种现象可能有许多不同的解释。
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的基础上。
3、对收集到的资料能进行批判和借鉴。
4、通过认识科学家对昼夜现象的解释,修正自己对昼夜现象的认识。
教学重点: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
教学难点:认识科学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有关“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图片、课件及文本资料。
教学过程:一、引入学习:1、谈话:我们通过实验已经知道,教科书上提出的四种假设有可能使地球上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
对昼夜交替的现象,人类经历了怎样的认识过程呢?2、阅读教科书,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
二、认识“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及其证据:1、全班交流:托勒密的“地心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他怎样解释他的观点?你怎样看待他的观点及其解释?他的观点能解释昼夜现象的成因吗?2、全班交流:哥白尼“日心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他怎样解释他的观点?你怎样看待他的观点及其解释?他的观点能解释昼夜现象的成因吗?3、讨论交流:“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日心说”是怎样反驳“地心说”的?“日心说”的证据充分吗?4、思考:如果按照这两种观点来做模拟实验,都能发生昼夜交替的现象吗?三、修正自己的观点:1、小组交流:根据以上的资料,我们对昼夜现象的解释有什么变化?2、全班交流:要排除哪一种解释?保留哪一种解释?为什么?板书设计: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地心说日心说教学后记:3、证明地球在自转教学目的:1、知道摆具有摆动方向保持不变的特点。
2、制作一个简易的“傅科”摆,知道“傅科”摆摆动后,与地面的刻度盘会发生“偏移”。
3、用收集到的证据来解释昼夜交替出现的原因。
4、认识到地球自转虽然不能直接观察到,但是能通过实验证实。
教学重点:摆的特点。
教学难点:傅科摆的原理。
教学准备:单摆一个,支架一个,圆盘一个,有关“傅科摆”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认识摆的特点:1、谈话: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但是人们对他的观点表示怀疑,因为没有人能看见地球在自转。
现在,我们能通过人造地球卫星看见地球的自转,但是古代人们是怎样通过实验证明地球在自转的呢?2、演示:(出示一个单摆)摆的方向能保持不变,我们今天也来做一个类似的实验。
(1)用铁架台做支架,挂上一个摆。
(2)将铁架台放到一个圆盘上,先让摆摆动起来,然后慢慢转动圆盘,看摆的方向改变了吗?3、学生分组实验。
4、汇报实验结果。
5、小结:摆具有摆动的方向保持不变的特点。
6、思考:如果地球表面竖立一个巨大的摆,当地球这个圆盘转动后(自转),会出现什么现象?(摆的方向偏移)反过来,如果真的有这样一个摆,而且摆动的方向发生了偏移,又说明了什么?(地球自转)二、认识“傅科摆”:1、阅读教科书,认识傅科摆。
2、讨论:傅科摆有什么特别之处?傅科摆摆动后发生可什么现象?它为什么能证明地球在自转?三、交流:1、全班交流关于地球自转的资料。
2、阅读课文P92页资料库中《地球自转会产生哪些突出现象?》3、补充由于地球自转发生的河流偏移等现象。
四、解释:对前面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我们保留哪些?排除哪些?为什么?板书设计证明地球在自转傅科摆——地球自转教学后记:4、谁先迎来黎明教学目的:1、知道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为地球的自转而发生的现象。
2、知道地球是自西向东运动的,自转的方向和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
3、知道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不同地区的时差是由于经度不同决定的。
4、体验领会相对运动,并能用相对运动的观点来解释天体的运动。
5、体会到物体的运动要从多个角度来认识。
教学重点:认识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是由于地球的自西向东自转而形成的。
教学难点:理解相对运动。
教学准备:两张小卡片,水彩笔,大地球仪;世界时区图,转椅。
教学过程:一、引入学习:1、谈话:由于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地球是怎样自转的呢?2、思考:我国的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二、模拟实验:1、确定北京和乌鲁木齐的位置关系:北京在东,乌鲁木齐在西。
2、请一组同学面向外拉成一个圆圈,代表地球;请两位同学分别代表“北京”和“乌鲁木齐”,再请一位同学当“太阳”;先按照自西向东(逆时针)方向转圈,看谁先看见太阳;然后再自东向西(顺时针)方向转动,看谁先看见太阳。
3、小结:如果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北京先看见太阳;如果地球是自东向西自转,乌鲁木齐先看见太阳。
三、认识相对运动:1、思考:地球的自转方向到底是自西向东还是自东向西?2、回忆:汽车向前运动时,车窗外的景物怎样运动?车窗内的景物呢?汽车后退时,车窗外的景物又是怎样运动的车窗内呢?3、体验:坐在转椅上,让转椅逆时针运动时,周围的景物怎样运动?转椅顺时针运动时,周围的景物又是怎样运动?3、联想:如果把地球看作是一个大转椅,我们会看见太阳等天体东升西落,那么转椅是怎样转的?4、阅读教科书P80页。
5、解释:北京和乌鲁木齐谁最先迎来黎明?(北京)四、认识时区及时差:1、问题:北京比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北京比乌鲁木齐早几个小时看见太阳呢?2、出示世界时区图,找出北京和乌鲁木齐所在的时区。
3、阅读P81页资料,小组讨论:北京、巴黎和纽约谁先迎来黎明?相差多少小时?五、总结地球运动的特点:自转证据:太阳、月亮东升西落;自转方向:自西向东;自转周期:24小时。
六、课外作业:观察北极星和北斗星的位置。
板书设计:谁先迎来黎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周期为24小时(一天)教学后记:5、北极星“不动”的秘密教学目的:1、知道天空中的星星围绕北极星顺时针运动,北极星相对“不动”,是因为地球自转的结果。
2、能根据已知“北极星相对不动”等事实证据,推测地球绕地轴自转,而且地轴始终是倾斜的。
3、做模拟实验研究北极星。
4、主动和小组同学合作探究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5、体会到多角度、多方面收集证据,有助于更好地解释现象。
教学重点: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自转,地轴始终是倾斜的。
教学难点:北极星看上去“不动”的原因。
教学准备:硬纸片两张,水彩笔,地球仪,转椅,四季星座运行图。
教学过程:一、引入学习:谈话:人们在夜间观星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北极星不动,而其他的星星都围绕北极星运动。
二、探究北极星为什么“相对不动”:1、看图:(P82页两副图)这两副图有什么相同之处?(1)星星都在怎样运动?是否都有一个“圆心”?(2)“圆心”是否在天顶位置?是不是与天顶有一定的倾斜角度?2、讨论:照片中为什么北极星保持“不动”?(1)小组交流(2)模拟实验一:在一个纸板上画出北极星和北斗七星等星星,然后转动纸板,观察北极星是否不动,其他星星都围绕北极星运动。
再用一个纸板当作地平线,然后旋转纸板,观察,哪些星星能被观察到,哪些不能被观察到,从这现象中能想到什么?(3)模拟实验二:地球在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所以我们在夜间能看见星星东升西落,与地球自转的方向相反。
怎样能在自转的地球上看到北极星“不动”呢?用一个转椅代表地球,在教室墙上贴一颗星星当作北极星,请一位同学坐在转椅上,当眼睛盯着北极星看时,北极星好像是不动的,如果视点落在哪一颗星星上,周围的星星就会围绕哪一颗星星运动。
(4)观察陀螺运动,想象:陀螺转动时,围绕着一个假想的轴。
能想象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吗?(5)模拟实验三:在一个球上贴几个小人,代表地球上的人,让球自转的同时,想办法让小人能看见教室一面墙上的“北极星”不动。
(6)阅读P83页的资料,研讨一年中北极星“不动”的原因。
三、拓展:1、观察地球仪,思考:地球仪有什么特点?为什么铁轴要做成倾斜的2、交流:地球自转还有什么特点?填写P83页的表格。
板书设计北极星不动的秘密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自转,地轴始终是倾斜的教学后记6、地球在公转吗教学目的:1、知道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公转,公转的周期是365天(一年)。
2、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时,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会观察到远近不同的物体存在视觉位置差异。
3、能和小组同学合作做地球公转的模拟实验,并认真观察,收集证据,进行记录。
4、体会到科学家获得证据的过程中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意识到科学技术的进步,能为科学家提供更为有力的证据。
教学重点:知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公转周期为一年。
教学难点:认识恒星的周年视差。
教学准备:记录表,两根木杆,一把木尺,小纸条,一个红圆片(太阳),两个蓝色圆片(星星)。
教学过程:一、引入学习:1、谈话:我们已经知道地球在自西向东自转,在自转的同时是不是还围绕太阳公转呢?2、思考:怎样知道地球是否围绕太阳公转?3、小结:地球的确是在围绕太阳公转,公转一周是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