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卷

1.三角模型:疾病发生的三角模型亦称流行病学三角。该模型认为疾病的发生是宿主、环

境、病因(动因)三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正常情况下,三者通过相互作用保持动态平衡,人们呈健康状态。一旦三者中的一个因素发生变化,且超过了该三角平衡所能维持的最高限度时,平衡即被破坏,人们将发生疾病。

2.描述性研究:是指利用已有的资料或特殊调查的资料,包括实验室检查结果,描述疾病

或健康状况在不同时间、地点或人群中的分布特点(三间分布),为进一步开展分析流行病学研究提供病因或流行因素的线索,即提出假设。

个例调查:又称个案调查或病家调查,属于描述性研究,是指对个别发生的病例、病例的家庭及周围环境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

3.病例对照研究:是按照疾病状态将研究对象分为病例和对照,分别追溯其既往(发病前)

所研究因素的暴露情况,并进行比较,以推测疾病与暴露之间有无关联及关联强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

4.关联强度分析:RR为表示关联强度最常用的指标,是暴露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非暴露

组发病率或死亡率之比。但病例对照研究中无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的观察人数,故不能计算发病率或死亡率,因而不能求得RR,只能计算比值比OR来近似估计RR。

OR是指病例组某因素的暴露比值与对照组该因素的暴露比值之比,反映了病例组某因素的暴露比例为对照组的若干倍。

5.信息偏倚:在获取暴露、结局或其他信息时所出现的系统误差或偏差叫信息偏倚。信息

偏倚常是由于使用的仪器不精确、询问技巧不佳、检验技术不熟练、医生诊断水平不高或诊断标准不明确等造成的。另外,信息偏倚也可来源于记录错误,甚至造假等。

混杂偏倚:当研究某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时,由于某个既与所研究的疾病有联系,又与所研究的暴露因素有联系的其他因素的影响,掩盖或夸大了所研究的暴露与疾病的联系。这种现象叫混杂,产生的偏倚叫混杂偏倚。

混杂是指所研究因素与结果的联系被其他外部因素所混淆,这个外部因素就叫混杂变量,它是疾病的一个危险因子,又与所研究的因素有联系,它在暴露组与非暴露组的分布是不均衡的。性别、年龄是最常见的混杂因素。

6.筛检:运用快速的、简便的实验、检查或其它方法,将健康人群中那些可能有病或缺陷,

但表面健康的人,同那些可能无病的人鉴别开来。它是从健康人群中早期发现可疑病人的一种措施,不是对疾病作出诊断。

诊断试验:是指应用各种实验,医疗仪器等手段对病人进行检查,以确定或排除疾病的试验方法。

7.病原体的传播过程:病原体不仅能在宿主体内寄生,而且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适应了从一

个宿主转移到另一个宿主的过程。这种病原体更换宿主的过程,一般称为传播过程,包括排出途径、传播途径和侵入途径。病原体的排出和侵入与其在宿主机体的定位有关,往往在瞬间即可完成,而传播途径则比较复杂。

8.人群易感性: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的易感程度称为人群易感性。人群易感性与群

体免疫力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群体免疫水平高,则人群易感性低。人群易感性的高低取决于总人口中易感人口所占的比例,也与人群的一般健康状况有关。

9.实验流行病学:是以人类(病人或正常人)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

对照组,给予实验组干预措施,然后,随访观察一段时间,并比较两组人群的结局,对比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效应上的差别,判断干预措施的效果。

1.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包括伤害)和健康状态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借以制

订和评价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科学。

2.关联的可重复性:指在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间由不同的研究者用不同的

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均可获得相同的关联结果。重复出现的次数越多,因果推断越具说服力。

剂量反应关系:随着某因素暴露剂量的增加,人群中发生某疾病的频率随之增加、因果联系的强度增大,则认为该因素与该疾病间存在剂量反应关系。

3.单盲:是指研究对象不知道自己的分组和所接受处理情况,但观察者和资料收集分析者

知道。

双盲:研究对象和观察者都不知道分组情况,也不知道研究对象接受的处理措施,只有研究设计者才了解。

4.散发:是指某病在某地区人群中呈历年的一般发病率水平,病例在人群中散在发生或零

星出现,病例之间无明显联系。

5.长期趋势:是指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通常为几年、十几年或几十年),疾病的发病

率、死亡率、临床表现、病原体种类及宿主等随着人类生活条件的改变、医疗技术的进步、自然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显著变化。

6.现况调查:是指按照事先设计的要求,在某一特定人群中,应用普查或抽样调查等方法

收集特定时间内某种疾病或健康状况及有关变量的资料,以描述该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及与疾病分布有关的因素。

7.队列研究:是指某一特定人群按是否暴露于某可疑因素或按不同暴露水平分为亚组,追

踪观察一定的时间,比较两组或各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差异,以检验该因素与某疾病有无因果关联及关联强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8.选择偏倚:是在确定研究对象时出现的系统误差,使得研究样本不能代表目标人群。

最理想的研究样本人群应当是总体人群的一个无偏样本,如果研究人群在一些重要因素方面与一般人群或待研究的总体人群存在差异,即研究人群(样本)不是一般同质人群的一个无偏的代表,将会引起选择偏倚。

9.三级预防: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是在疾病尚未发生时针对病因(或危险因素)所采

取的措施,也就是“防病于未然”;二级预防又称临床前期预防,即在疾病的临床前期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以控制疾病的发展和恶化,防止疾病复发或转为慢性;三级预防又称临床预防,指对已患病者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防止病情恶化,以预防并发症和伤残;对已丧失劳动力或残疾者促进功能恢复,心理康复,进行家庭护理指导,使病人尽量恢复生活和劳动能力,并能参加社会活动及延长寿命。

简答题:

A卷:

1.病例对照研究,对照的选择

1.对照的确定:病例对照研究的关键是如何选择对照,对照必须是未患所研究疾病的

人。对照最好是全人群的一个无偏样本,或是产生病例的人群中全体非患该病人群

的一个随机样本,以保证对照与病例具有可比性。实际上,这种理想的对照很难得

到。在病例对照研究中,对照的选择往往比病例的选择更复杂、更困难。

2.对照的形式:选择对照时主要采取匹配与非匹配两种方式。确定匹配因素时,应当

根据研究的疾病而定,并不是越多越好。欲作为病因探索的因素不可作匹配因素。

匹配变量必须是已知的混杂因素,或至少有充分理由怀疑其为混杂因素,否则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