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是什么
流行病学是什么流行病学是一门研究人群中疾病发生、传播和控制的学科。
它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数据,揭示疾病的分布规律、发病原因以及疾病防治的策略。
本文将介绍流行病学的定义、发展历程和应用,并探讨它在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性。
一、流行病学的定义和背景流行病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科学,它结合了统计学、生物学、社会学和医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其核心任务是研究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生情况和分布规律,以及影响疾病的因素。
流行病学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年,当时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就观察到疾病的传播和流行。
然而,现代流行病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英国。
约翰·斯诺在1854年的伦敦霍乱疫情中,利用地理信息和病例分布图,成功找出了霍乱病原体的传播源头,这被誉为流行病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二、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流行病学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观察研究和实验研究两种。
观察研究是通过搜集大量的流行病学数据,如患病率、死亡率、感染源等,从而了解疾病的传播和发生规律。
这类研究常用的方法有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
病例对照研究是选择一组已患病和未患病的人群,比较两组人群受暴露因素的差异;队列研究则跟踪一组人群,并研究暴露因素和患病之间的关系。
实验研究常用于评估某种干预措施对疾病发生的影响。
这类研究通常包括随机对照试验,通过将人群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通过对干预组施加某种干预措施,并观察两组人群疾病发生率的差异,以评估干预的有效性。
三、流行病学的应用流行病学广泛应用于公共卫生领域,对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和改善公共卫生工作起着重要作用。
1.疾病研究和预防流行病学通过深入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为疾病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分析疾病的时空分布,可以确定高风险地区和人群,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此外,流行病学还能揭示慢性病和遗传性病变等疾病的发生规律,为疾病的早期筛查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2.公共卫生政策流行病学提供了公共卫生政策制定的重要参考依据。
什么是流行病学?
什么是流行病学?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在人群中发生和传播的科学。
它的目标是了解疾病的原因、传播途径、风险因素以及控制和预防方法。
流行病学的重要概念疾病发生率疾病发生率是指在特定人群中某种疾病新发病例的数量。
它通常以每一千人或每十万人为单位来表示。
疾病死亡率疾病死亡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因某种疾病而死亡的人数。
它通常以每一千人或每十万人为单位来表示。
疾病病程疾病病程包括潜伏期、发病期、病程和恢复期等不同阶段。
流行病学研究可以揭示这些阶段中疾病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风险因素风险因素是指可能导致某种疾病发生的条件、行为或特征。
研究风险因素可以帮助预测和预防疾病。
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性研究观察性研究是指对人群中已经存在的疾病和暴露因素进行观察和分析。
它包括横断面研究、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等不同类型。
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是指通过控制变量来确定特定干预措施对疾病发生和传播的影响。
它包括随机对照试验和临床试验等不同类型。
数学模型数学模型是一种通过数学方程来模拟和预测疾病传播的方法。
它可以帮助科学家预测疫情爆发的可能性以及控制措施的效果。
流行病学的应用疫情监测和预警流行病学可以通过监测病例的发生和传播情况,及时发现和预警可能的疫情爆发,为公共卫生部门制定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疾病控制和预防流行病学研究可以揭示疾病的传播途径和风险因素,通过采取相应的控制和预防措施来减少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生和传播。
健康政策制定流行病学的研究结果可以为制定健康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帮助决策者更好地保护公众的健康。
总结来说,流行病学是一门重要的科学,通过研究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生和传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控制疾病,提升公众的健康水平。
(字数:244)。
流行病学概述PPT课件
失年。
二、疾病的三间分布
疾病的地区分布 疾病的时间分布 疾病的人群分布 疾病三间分布的综合描述
地区分布
判断 疾地方病性在疾国病家的间依与据国家内的分布 1随.居年住疾龄在的病当增的地长城的而乡各上分人升布群,组相该反病,发居病住率在均其高他,地并区的且 相似 疾人群病组的该地项方病聚发集病率性均低,甚至不发病。
死亡专率
某期间内(因某病)死亡总数
死亡专率=-------------------------×K
同期平均人口数
死亡频率的测量--病死率 (fatality rate)
表示在一定时间内,患某病的病人中因该 病而死亡者的比值。
一定时间内因某病死亡人数 病死率= -------------------------×K
疾病频率的测量-罹患率 (attack rate)
与发病率一样,也是测量新发病例的指 标, 但它常用于较小范围或短期间的疾病流行。
观察期间的新病例
罹患率= 同期暴露人口数
×K
疾病频率的测量--患病率 (prevalence rate)
患病率是指某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 某病新旧病例所占的比例。
某时间内某病病例数
2. 外来健康人在地进方入性当地居自住然一地定方性时间后可发病, 其经一发定病时率间同后当该地输病居入的民性发相病似率;自可自然下该疫降地源区,性 迁患出者的症居状民减,
轻或呈自愈趋势。
统计地方性
3.当地对该病易感的动物也可能发生类似的疾病。
时间分布
1、短期波动(rapid fluctuation) 2、季节性(seasonal variation) 3、周期性(cyclic change) 4、长期变异(secular change)
什么是流行病学?
什么是流行病学?流行病学是一门关注疾病的发生和传播规律的学科。
在现代医学中,它被广泛应用于疾病的早期预防、控制及处理应对等方面。
那么,流行病学究竟是什么呢?现在,就跟着小编来一探究竟。
1. 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流行病学是关注人群中某种特定疾病的流行情况的一门学科,涉及疾病的发生、流行和最终消退的全过程,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和预测。
它包括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地理分布规律、高危群体以及疫情研究等方面。
2. 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流行病学主要运用的方法包括调查、统计、研究等,可以通过对患者的生活方式、疾病症状和就诊病史等进行检测和记录,然后在人群中进行汇总和分析。
除此之外,流行病学还运用模型进行预测和仿真,提高防疫和疫情控制的预报能力。
3. 流行病学与公共卫生的关系流行病学和公共卫生是紧密相关的两个领域。
流行病学的研究结果和并且可以用于公共卫生上的防疫,如传染病的监测、控制和治疗等。
而公共卫生方面的干预和科学管理,也可以有效地降低感染率和疾病扩散的速度。
4. 流行病学在疫情中的应用流行病学在疫情中的应用最为广泛。
它可以通过调查和监测人群健康状况等手段,追踪疫情的蔓延和病人数量、病例报道、病变的趋势等数据的变化。
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及时更新疫情信息和重要政策建议,提出更好的预防和治疗途径。
5. 流行病学在个体健康管理中的应用除了流行病学在疫情中的应用外,个体健康管理亦可以借助流行病学的有关知识提升自己的健康水平。
比如,有些人想要知道某种疾病可发生于其身上的概率,可以通过流行病学分析相应的病因,从而做出预测并针对性地预防和治疗。
总之,流行病学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学科,不仅可以应用在疫情的防控中,更可以借助科学的方法对人群或个体进行健康管理。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重视并且关心它,以此保障自身的健康和做出合理的个人规划。
流行病学名词解释
流行病学名词解释流行病学名词解释、问答题及答案绪论一、名词解释:1、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与健康状况在人群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借以制订和评价预防、1、发病率:是一定期间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疾病的分布一、名词解释:1、发病率:是一定期间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2、罹患率:指某一观察时期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3、患病率:亦称现患率、流行率,指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曾患某病(新旧病例)之和所占的比例。
4、感染率指在某个时间内所检查的人群样本中,某病现有感染人数,所占比例。
性质与患病率相同。
5、续发率(secondary attack rate,SAR)也称家庭二代发病率,指在一定观察期内某种传染病在家庭易感接触者中二代病例的百分率。
“原发病例”:为家庭中第一例病例,不计算在续发病率内。
续发病例:为自原发病例出现后,在该病最短潜伏期至最长潜伏期之间发生的病例。
6、死亡率是指某人群在一定期内死于所有原因的人数在该人群中所占的比例。
死亡率是测量人群死亡危险最常用的指标。
分子为死亡人数,分母为该人群平均人口数,计算方法同发病率。
常以年为单位。
7、病死率表示一定时期内,患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死亡者的比例。
8、累积死亡率(cumulative mortality)是将各年龄组的死亡专率相加,用百分率表示,用以说明在某一年龄组以前死于某种慢性病的累积概率的大小。
Ii为各年龄组的组距,一般为5。
Pi为各年龄组的死亡专率,以小数表示。
二者相乘然后各组乘积相加即得出累积死亡率。
9、存活率(survival rate)存活率又称生存率,是指患某种疾病的人(或接受某种治疗的某病病人)经n年的随访,到随访结束时仍存合的病例数所占的比例。
10、散发是指某病在某地区人群中呈历年的一般发病率水平,病例在人群中散在发生或零星出现,病例无明显联系。
11、流行(epidemic)是指某地区、某病在某时间的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该病的散发发病率水平。
流行病学名词解释
流行病学名词解释1. 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在人口中传播和分布的一门学科。
通过对疾病发生的分布、传播和预防等进行研究,可以为制定公共卫生政策、疾病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2. 流行病学研究的指标2.1 发病率发病率是指一定时间内特定人群中发生某种疾病的人数,通常以每千人或每十万人为单位表示。
发病率是流行病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指标之一,可以用来评估疾病在不同人群中的发生情况。
2.2 死亡率死亡率是指特定人群中因某种疾病而死亡的人数,通常以每千人或每十万人为单位表示。
死亡率是评估疾病对人群健康影响的重要指标之一,可以用来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
2.3 患病率患病率是指特定人群中患上某种疾病的人数占人群总数的比例,通常以百分比表示。
患病率是流行病学研究中常用的指标之一,可以用来评估疾病在人群中的普遍程度。
2.4 病死率病死率是指某种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患病人数的比例,通常以百分比表示。
病死率是评估疾病的致死风险的重要指标之一,可以用来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
3. 流行病学研究的设计和分析方法3.1 纵向研究纵向研究是流行病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通过在一段时间内追踪观察同一组人群,来了解疾病的发生和变化情况。
纵向研究可以评估潜在危险因素和疾病之间的关系,提供疾病预测和干预的科学依据。
3.2 横断面研究横断面研究是流行病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通过在同一时间点上对人群进行观察和调查,来了解疾病和危险因素的分布情况。
横断面研究可以提供流行病学描述和比较的基础信息。
3.3 病例-对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是一种常用的研究设计,通过比较患病个体和非患病个体的暴露史,来评估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病例-对照研究可以快速评估疾病与暴露因素之间的关联性,是疾病原因研究中重要的手段。
3.4 随机对照试验随机对照试验是一种最为严格的研究设计,通过随机分配受试者到实验组和对照组,来评估某种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随机对照试验可以提供最高水平的证据,用于评估治疗方法或预防措施的效果。
流行病学
1. 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和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2. 现代流行病学的基本原理:1 疾病和健康在人群中中的分布 2 疾病的发病过程 3 人与环境的关系 4 病因论 5 病因推断的原则 6 疾病防制的原则和策略3. 流行病学的实际应用:1 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的确定 2 疾病防治的效果 3 突发事件的应急与处理 1 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 2 疾病的监测 3 疾病病因和危险因素的研究 4 疾病自然史 疾病防治的效果评价4. 流行病的特征:1 群体的特征 2 对比的特征 3 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特征 4 社会心理的特征 5 预防为主的特征 6 发展的特征5. 疾病分布:是指疾病在不同人群,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存在状态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它主要描述疾病发生,患病,死亡的群体现象。
6. 发病率:一定期间内,一定范围人群中某病新发生病例出现的频率。
计算公式:K*一定时期内某人群中某病新病例数|同期该人群暴露人口数是流行病流行强度的指标,反应对人群健康的影响程度7. 罹患率:也是测量某人群某病新病例发生平率的指标,通常指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率。
计算公式与发病率相同,但观察时间更短。
在食物中毒,职业中毒,传染病的爆发与流行。
8. 续发率(SAR ):也指二代发病率,指在某些传染病最短潜伏期到最长潜伏期之间,易感接触者中发病人数占所有易感接触者总数的百分比。
计算公式:续发率:100%*潜伏期内易感接触者中发病人数÷易感接触者总人数。
应注意,进行续发率计算时,必须将原发病例从分子及分母中去除。
用于比较传染病传染力的强弱。
分析流行病流行因素及评价卫生防疫措施的效果。
9. 患病率:也称现患率,是指某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的比例。
时点患病率:K*某一时点某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该时点人口数期间患病率:K*某观察期间某人群中某病的新旧病例数÷同期的平均人口数 影响患病率的原因:升高:1 新病例增加(发病率增高) 2治疗水平提高,患者免于死亡,但未痊愈,病程延长 3 未治愈患者寿命延长4 病例迁入 5 健康者迁出 6 易感者迁入 7 诊断水平提高 8 报告率提高降低:1 新病例减少 2 病死率增高 3 病程缩短 4 治愈率提高 5 健康者迁入 病例迁出用于表示病程较长的慢性病的发生和流行情况。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名解】1、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包括伤害)和健康状态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借以制定和评价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科学。
2、发病率:一定时期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3、罹患率:与发病率同样是测量新发病例的频率指标,多用于描述食物中毒、职业中毒及传染病的暴发流行。
4、患病率:亦称现患率或流行率,是指在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所占的比例。
5、死亡率:是指某人群在一定期间内死于所有原因的人数在该人群中所占的比例。
6、病死率:表示一定期间内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而死亡的比例。
7、生存率:是指患某种疾病的人(或接受某种治疗措施的病人)经N年的随访,到随访结束时仍存活的病例数占观察病例总数的比例。
8、散发:是指某病在某地区人群中呈历年的一般发病率水平,病例在人群中散在发生或零星出现,病例之间物明显联系。
9、流行:指某地区、某病在某时间的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该病的散发发病率水平。
10、暴发: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的人群中,段时间内突然发生许多临床症状相似的病人称为暴发。
11、周期性:疾病依规律性的时间间隔发生流行称为周期性。
12、长期趋势:又称为长期变异,是指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通常为几年十几年或几十年)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临床表现、病原体种类及宿主等随着人类生活条件的改变、医疗技术的进步、自然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显著变化。
13、普查:是指为了了解某人群健康状况或某疾病的患病率,在特定时间内对特定范围内(某一地区或具有某种特征)人群中每一成员所做的调查或检查。
14、随机化抽样:是指研究总体中每个个体均有同等的机会呗抽到并组成样本。
15、队列研究:又称前瞻性研究、随访研究、发生率研究,指将某一特定人群按是否暴露于某可疑因素或按不同暴露水平分为亚组,追踪观察一定的时间,比较两组或各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差异,以检验该因素与某疾病有无因果关联及关联强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流行病学基本概念
流行病学基本概念
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在人群中的传播和分布的科学。
以下是一些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
1. 疾病:具有特定病因和临床表现的异常生理状态或症状。
2. 流行病学调查:对人群中疾病或症状的发生、分布和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的研究和调查。
3. 发病率:单位时间内人群中新发病例的数量。
常见的指标有患病率、年发病率和季节性发病率等。
4. 流行病学三要素:指疾病的发病率受到宿主(人群)、环境和病原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5. 传染病:由病原体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给健康人群的疾病。
6. 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包括横断面研究、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等,用于确定疾病的发生率、风险因素和病因等。
7. 流行病学图表:如流行病曲线、流行病学三角和病例爆发图等,用于表达疾病的发展趋势和分布特点。
8. 预防措施:根据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制定和实施促进健康和预防疾病的措施,包括个体层面的干预和公共卫生政策。
9. 流行病学数据:包括人口统计数据、疾病报告数据和流行病学调查数据等,用于评估人群健康状况和制定公共卫生措施。
10. 流行病学指标:如相对危险度、风险比、人群属性评估等,用于研究和比较不同群体之间的疾病风险差异。
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与应用
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与应用流行病学作为一门研究疾病在人群中传播和分布规律的科学,对于预防和控制疾病、改善人类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本文中,将介绍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一、基本概念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包括流行病学三要素、流行类型、流行病学调查等。
1. 流行病学三要素流行病学三要素指的是宿主、环境和病原体,也被称为三角模型。
宿主是指易感人群,环境是指宿主所处的外界环境,而病原体则是引起疾病的病原微生物或其他因素。
2. 流行类型根据疾病传播的方式和速度不同,流行类型可分为传染病流行和非传染病流行。
传染病流行是指疾病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如流感、麻疹等;而非传染病流行则是指疾病通过环境因素引发,如肺癌、心脏病等。
3. 流行病学调查流行病学调查是通过对人群中的患病率、死亡率等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从而了解疾病的分布和相关风险因素。
流行病学调查是研究疾病的原因和预防控制措施的重要手段。
二、应用意义流行病学的应用非常广泛,主要包括疫情监测、疾病预防和控制、健康政策制定等方面。
1. 疫情监测流行病学可用于监测疾病的爆发情况和传播趋势。
通过对疫情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可以及时发现和报告疾病的发生和流行情况,从而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例如,针对突发传染病疫情,流行病学可以帮助确定防控措施以及预测疫情的发展趋势。
2. 疾病预防和控制流行病学的研究结果可以提供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依据。
通过对疫情调查和风险因素的研究,可以了解疾病的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为制定预防措施和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例如,通过研究吸烟与肺癌的关系,可以制定禁烟政策以减少肺癌的发病率。
3. 健康政策制定流行病学的研究成果对于制定健康政策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对人群中疾病的监测和预防控制策略的评估,可以为制定健康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例如,根据疾病的分布情况和风险因素的研究结果,可以制定早期筛查和健康教育政策,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
三、结语流行病学作为一门研究疾病流行和传播规律的科学,对于预防和控制疾病、改善人类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
流行病学名词解释
1、流行病学(epidermiology)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探索疾病病因,并研究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2、类实验(半试验、准实验):一个完整的现场研究应具备实验性研究的4个基本特点,既设立对照、随机分配、人为干预、前瞻追踪。
如果实验研究缺少其中一个或几个特征,则成为类实验3、发病率(incidence rate):一定时间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公式:一定时期内某人群中发生某病的新病例数/同期暴露人口数×k。
4、罹患率(attack rate):与发病率同样是测量新发病例的频率指标,公式:观察期间某病新病例数/同期暴露人口数×k。
5、患病率(prevalence rate):在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所占的比例。
公式:特定时间内某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同期观察人口数×k。
6、续发率(secondary attack rate):指在某些传染病最短潜伏期到最长潜伏期之间,易感接触者中发病的人数占所有易感接触者总数的百分率。
7、死亡率(motality rate):某人群在一定期间内死于所有原因的人数在该人群中所占的比例、8、散发(sporadic):散发某病在某地区人群中呈历年的一般发病率水平,病例在人群中散在发生或零星出现,病例之间无明显联系。
用于描述较大范围(如区、县以上)。
9、流行(epidemic):某地区、某病在某时间的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的散发发病率水平。
10、暴发(out-break)。
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的人群中,短时间内突然发生许多临床症状相似的病人。
11、大流行(pandemic):某病蔓延迅速,波及面广,发病率远远超过流行的水平。
12、短期波动(rapid fluctuation):又称时点流行。
指短时间内突然发生许多临床症状相似的病人,应用上常用于较大数量的人群和较大范围内。
流行病学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概述研究内容三个层次:疾病(传染病、寄生虫病、地方病和非传染性疾病)伤害(意外、残疾、智障和身心损害)健康(生理、心理、社会)任务的三个阶段:解释现象→找出原因→提供措施研究的目的(落脚点):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定义:研究群体健康与疾病的学问。
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包括伤害)和健康状态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借以制定和评价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科学。
简史:1.形成前期:古希腊、希波克拉底用epidemic “流行病”来表示疾病的流行2.形成期:流行病学地图现代流行病学之父3.学科发展期:4.发展期:病例对照研究,理论流行病学。
微观上:分子流行病学生态流行病学第二节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a.描述性研究(现况研究、筛检、生态学研究)b.分析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2.实验法3.数理法第四节流行病学的用途1.研究人群健康,疾病消长及疾病特征变化的规律(描述疾病和健康状态的分布)2.对社区和人群健康做出评价诊断3.用于卫生决策和评价4.完整揭示疾病的自然史5.探讨原因不明疾病的原因6.疾病预防7.疾病诊断、治疗等效果评价与预防方法或措施的效果评价第五节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观点:1.群体观点 2.比较的观点 3.概率论的观点4.社会医学的观点5.多病因论的观点第二章疾病的分布疾病分布的研究,主要是对疾病在不同时间、地区间和人群间的分布(三间分布)情况进行描述。
第一节疾病频率常用的测量指标率:表示在一定条件下某现象实际发生例数与可能发生该现象的总例数之比,用以说明单位时间内某现象发生的频率或强度。
比:也称相对比,是表示两个数相处所得的值,说明两者的相对水平。
构成比:表示事物内部各个组成部分所占总体的比重。
发病率:指一定时间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 一定时期内某人群中发生某病的新病例数/同期暴露人口数*k分母为观察人群中所有可能发生该病的人罹患率:与发病率同样是测量新发病例的频率指标。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名词解释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发病率:是指一定期间内,一定范围人群中某病新发生病例出现的频率。
爆发:是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发生很多症状相同的病人。
发病密度:用人时为单位计算出来的率带有瞬时频率性质。
混杂偏倚或称混杂:是指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由于一个或多个潜在的混杂因素的影响,掩盖或夸大了研究因素与研究疾病之间的联系,从而使两者之间的真正联系被错误地估计的系统误差。
求同法:是指在发生相同事件的不同群体之间寻找共同点,即根据患同种疾病的不同患者的共同特点,寻找可能的病因。
填空题1常见的随机抽样方法有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和多阶段抽样。
2队列研究的基本特点:①属于观察法②设立对照组③由“因”及“果”④能确证暴露与结局的因果联系3常见偏移:①选择偏倚②失访偏倚4.试验设计的原则:1)对照2)随机化 3)盲法 4)重复5.信息偏移的种类:一、回忆偏倚二、报告偏倚三、暴露怀疑偏倚四、诊断怀疑偏倚五、测量偏倚6.因果推断的标准:(一)关联的时序性(二)关联的强度(三)关联的可重复性(四)关联的特异性(五)剂量-反应关系(六)生物学合理性(七)关联的一致性(八)实验证据7.病例研究分为:1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是将队列研究与病例研究结合起来形成的一种新的设计思路。
2病例队列研究:又称病例参比式研究,也是一种队列研究与病例对照研究结合的设计形式。
8流行病学三角是:宿主、环境、致病因子。
简答题1. 比较普查与抽样调查的优缺点普查的优点①调查对象为全体目标人群,不存在抽样误差。
②可以同时调查目标人群中多种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情况③能发现目标人群中的全部病例,在实现“三早”(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预防的同时,全面地描述疾病的分布与特征,为病因分析研究提供线索普查的缺点①不适用于患病率低且无简便易行诊断手段的疾病②由于工作量大而不易细致,难免存在漏查③调查工作人员涉及面广,掌握调查技术和检查方法的熟练程度不一,对调查项目的理解往往很难统一和标准化,较难保证调查质量④耗费的人力、物力资源一般较大,费用往往较高抽样调查的优点节省时间、人力和物力资源,同时由于调查范围小,调查工作易于做得细致抽样调查的缺点①抽样调查的设计、实施与资料分析均比普查要复杂②资料的重复或遗漏不易被发现③对于变异过大的研究对象或因素和需要普查普治的疾病则不适合用抽样调查④患病率太低的疾病也同样不适合用抽样调查,因为需要很大的样本量,如果抽样比大于75%,则不如进行普查2. 比较现况研究与生态研究的异同点及优、缺点现况研究的优点首先,研究结果有较强的推广意义,以样本估计总体的可信度较高其次,有来自同一群体自然形成的同期对照组,使结果具有可比性最后,一次调查可同时观察多种因素现况研究的缺点首先,收集的信息通常只能反映调查当时个体的疾病与暴露状况,难以确定先因后果的时相关系。
流行病学
第一章绪论一、流行病学的地位和作用1.疾病预防控制的应用学科2.现代病因研究的方法学科3.临床诊疗手段的循证学科4.卫生决策产生的思维学科二、流行病学发展的历史:①起源于传染病研究的方法②用于慢性非传染病研究: 疾病分布学③现代流行病学: 病因研究④临床流行病学(病因、诊断、治疗、预后等)⑤后现代流行病学三、流行病学的定义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包括伤害)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是一门以人群为基本研究单位的、关于健康或疾病的科学研究方法。
在循证医学时代,它将与医学基础研究分庭抗礼,成为医学研究的脊梁,研究对象:人群研究内容:疾病与健康状况疾病:传染病、寄生虫病、地方病、非传染性疾病等伤害:意外、残疾、智障、身心损害等健康状态:生理生化机能状态、疾病前状态、长寿等研究任务:分布,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关于现代流行病学定义及其认识:三个层次:疾病、伤残、健康三个阶段:皆是现象→找出原因→提供措施流行分布原因、影响因素策略、措施三个范畴:描述、分析、实验三种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数理法三大要素:原理、方法、应用四、流行病学的任务1、描述疾病等健康事件的频率及其分布特点;2、分析不同分布的原因,以探讨疾病的病因;3、提出有针对性的预防疾病发生的策略和措施;4、通过疾病的监测,收集有关暴露与疾病的资料;5、预测疾病的发生情况暴露(exposure)的概念暴露通常用来代表一切可能与疾病危险有关的、研究者感兴趣的因素。
暴露也称暴露因素“暴露于”某个因素是指接触到或具有某个研究因素。
五、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一)观察性研究或非实验性研究1、描述性研究生态学研究:又叫相关性研究,分析单位不是个人而是群体。
比例死亡比研究:该方法只包括死亡的研究对象。
横断面研究:又叫现况调查,是一个时点上人群疾病与暴露情况的“快照”。
2、分析性研(1)病例对照研究(2)队列研究(二)、实验性研究1、临床试验:以病人为研究对象,评价某种药物或疗法的效果。
流行病学名词解释
流行病学名词解释流行病学(Epidemiology)是研究疾病及健康有关状态在人群中发生、发展的原因和分布的规律,以及制定预防、控制和消灭这些疾病及促进健康的对策与措施,并评价其效果的科学。
疾病分布(distribution of disease):通过观察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生、发展和消退,描述疾病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中的频率与分布的现象。
发病率 (incidence rate):是一定时期内,特定人群中发生某病新发病例的频率。
新发病例数:指观察时间内新发生的某病的病人数暴露人口数:必须符合两个条件:必须是观察时间内观察地区内的人群,必须有患所要观察的疾病的可能罹患率 (attack rate):量新发病例频率的指标,通常指在某一局限范围内,短时间内的发病率患病率 (prevalence rate):又称现患率或流行率,指某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的比例。
时点患病率(point prevalence):指群体中个体在某时点为病例的概率期间患病率(period prevalence): 是群体中个体在给定期间内任一时点为病例的概率。
死亡率 (mortality rate):指某人群在一定时期内总死亡人数与该人群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
死亡专率按不同特征,如年龄、性别、职业、民族、种族、婚姻状况、病因等分别计算的死亡率。
分母必须是与分子相对应的人口病死率(fatality rate):指一定时间内,患某病的病人中因该病而死亡者的比值存活率(survival rate)散发 (sporadic):指某病发病人数不多,病例间无明显的相互传播关系,或在一定地区的发病率呈历年一般水平。
适用于范围较大的地区。
流行 (epidemic):指某地区某病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的散发发病率水平。
大流行 (pandemic):指某疾病的发病蔓延迅速,涉及地域广,人口比例大,在短时间内可以越过省界国界甚至洲界形成世界性流行。
流行病学PPT
人信服。
研究结果的可重复性与可解释性问题
研究结果可重复性差
由于流行病学研究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不同的研究团队可能得出不同的研究结果 ,这使得研究的可重复性成为一个挑战。
研究结果解释困难
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往往需要进行深入的解读和解释,而结果的解释有时会面临着 种种困难,如多重因素影响下的因果关系判断、研究结果的外部有效性等。
03
疾病流行趋势预测
基于历史数据和流行病学模型,预测 疾病未来的流行趋势,为防控策略制 定提供参考。
健康相关行为研究
行为影响因素
研究影响人们健康行为的 各种因素,如社会环境、 文化背景、个人经历等。
行为干预措施
根据研究结果,制定相应 的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措 施,如控烟、限酒、合理 饮食等。
行为效果评估
监测疾病传播
对传染病、慢性病等疾病 的传播进行密切跟踪,及 时发现和控制疫情。
监测健康影响因素
通过对环境、生活习惯、 饮食习惯等因素的监测, 评估其对健康的影响,为 干预措施提供方向。
疾病负担评估
01
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
通过统计发病率和死亡率等指标,评 估疾病的负担和危害程度。
02
疾病经济负担
计算疾病治疗和康复过程中的直接和 间接成本,评估其对个人和社会的经 济负担。
队列研究
根据是否暴露于某因素将研究对象分为暴露组和非暴露组,并观察两组在结局上 的差异,从而评估暴露因素与疾病或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
实验性研究
随机对照试验
通过随机分配研究对象到试验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在干预 措施和结局上的差异,从而评估干预措施对疾病或健康状况 的影响。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一、绪论1.流行病学定义:定义: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特征:群体的特征、对比的特征、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特征、社会医学的特征、预防为主的特征、发展的特征。
研究对象(内容):流行病学的研究内容从以传染病为主的研究内容发展,扩大到目前全面的疾病和健康状态,包括疾病、损伤(伤害)和健康三个层次。
3.流行病学的任务⏹研究疾病或健康的人群分布⏹探讨疾病的病因和影响流行的因素⏹疾病自然史的研究⏹疾病的监测⏹疾病控制对策的制定⏹疾病控制效果的评价4.流行病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与基础医学的关系:相互促进,协同发展⏹与临床医学的关系:互相帮助,借鉴⏹与统计学的关系:形同姐妹,密不可分⏹与其他非医学学科的关系:密切联系5.疾病监测:是长期地、连续地在一个地区范围内收集并分析疾病及其影响因素的动态,以判断疾病及其影响因素的发展趋势,并评价预防对策的效果或决定是否修改已经制定的预防出对策。
二、疾病的分布1.人群分布⏹年龄:年龄是人群分布中最主要的分组因素,疾病的年龄分布有:横断面分析(一个时间段某人群各年龄段的患病率、发病率等)和出生队列分析(利用出生队列资料将疾病年龄分布和时间分布结合起来描述的方法)。
⏹性别⏹职业⏹民族和种族⏹宗教⏹婚姻与家庭⏹行为生活方式⏹流动人口2.时间分布短期波动:亦称时点流行或暴发,常用于较大数量人群,多数病例发生在疾病的最长和最短潜伏期之间。
季节性:每年在一定季节内呈现发病率升高的现象周期性:疾病发生频率经过一个相当归类的时间间隔,呈规律变动的状况。
疾病周期性流行的主要原因有①传播机制容易实现,人群中易感者积累到足够数量时便能迅速传播;②流行时人群中有大量感染者,感染后产生免疫力,所以一度流行后发病率迅速下降;③主要见于大中城市,其新生儿的积累提供了相当数量的易感者;④流行于散发之间的间隔年限取决于易感者积累的速度和病原体变异的速度。
流行病学完整版ppt
用于推断某种疾病病因的数学模型,如元分 析、Poisson回归模型等,有助于确定主要 影响因素和关键控制点。
03
传染病流行病学
传染病的流行规律
传染病流行过程
传染病在人群中的传播过程包括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其 特定的流行特征和影响因素。
流行特征
包括空间分布、时间分布、人群分布、地区分布等,通过对这些特征的研究可以了解传染 病在人群中的传播方式和影响因素。
环境因素
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如气候变化、 环境污染、社会经济状况等,影响非传染 病的传播和流行。
宿主因素
包括年龄、性别、职业、社会地位等,不 同人群对非传染病的易感性不同。
非传染病的预防控制
预防控制策略
包括针对不同疾病特点的综合性 预防控制策略和针对特定人群的 分层预防控制策略。
健康促进
通过改善环境、优化资源配置等 手段,促进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 ,预防非传染病的发生。
影响因素
包括自然因素、社会因素、人口流动、免疫接种等,这些因素对传染病在人群中的传播和 变异都有重要的影响。
传染病的爆发调查
01
定义与分类
传染病的爆发是指在某一地区或全球范围内突然出现的大规模传染病
疫情,可分为预期性爆发和非预期性爆发两种类型。
02
调查内容
包括确定爆发点、现场调查、病例定义与搜索、样品采集与检测、爆
社区干预模式
包括健康促进模式和健康服务模式等。
健康服务模式
提供连续、综合的健康服务,满足社区居 民的健康需求。
健康促进模式
通过改善环境和生活方式,提高社区居民 的健康水平。
05
健康相关行为流行病学
行为流行病学概述
流行病学定义
流行病学定义
流行病学,又被称为传染病学,是一门研究病原体、传播渠道及传染病的流行形势的多学科科学。
它致力于研究如何在动态和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筛查、诊断、预防、控制和治疗感染性疾病。
这个领域是一个实践与科学双重结合的科学研究,以及政府机构、医院、学校和社区的公共卫生实践的有用和可操作的运用。
流行病学实践旨在确定及分析传染病的原因、危险因素、发病机制和模式。
主要的水平有宏观、中观和微观。
宏观上,流行病学追溯社会和环境变化对传染病发生率的影响,如社会层面的经济、政治和宗教因素,以及自然界的地理、气候和资源保障等因素。
中观上,它研究各个流行病的传播机制,诸如真菌、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等病原体的传播途径,以及病人和携带者之间传播路径的影响等。
微观上,流行病学探讨个体层面的疾病发生率,其中包括感染的可能性和免疫的抵抗能力以及个体的健康行为和社会特征等可能影响传染病发生的因素。
此外,研究流行病的过程中还考虑了诸如调查方法、流行病模型、数据分析以及社区运动等途径来筛查、防止和控制传染病。
诸如形hep 毒、冠状腺炎等传染病已被成功控制/清除,这充分证明了流行病学在
公共卫生中的重要作用。
综上,流行病学是一种实用和可操作的应用,旨在确定及分析传
染病的原因、危险因素、发病机制和模式。
它是从宏观、中观和微观
水平研究传染病的流行形势,以及社会、社区和个体防病抗病的能力,为如何更有效地控制传染病提供实践及科学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卷1.三角模型:疾病发生的三角模型亦称流行病学三角。
该模型认为疾病的发生是宿主、环境、病因(动因)三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正常情况下,三者通过相互作用保持动态平衡,人们呈健康状态。
一旦三者中的一个因素发生变化,且超过了该三角平衡所能维持的最高限度时,平衡即被破坏,人们将发生疾病。
2.描述性研究:是指利用已有的资料或特殊调查的资料,包括实验室检查结果,描述疾病或健康状况在不同时间、地点或人群中的分布特点(三间分布),为进一步开展分析流行病学研究提供病因或流行因素的线索,即提出假设。
个例调查:又称个案调查或病家调查,属于描述性研究,是指对个别发生的病例、病例的家庭及周围环境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
3.病例对照研究:是按照疾病状态将研究对象分为病例和对照,分别追溯其既往(发病前)所研究因素的暴露情况,并进行比较,以推测疾病与暴露之间有无关联及关联强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
4.关联强度分析:RR为表示关联强度最常用的指标,是暴露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非暴露组发病率或死亡率之比。
但病例对照研究中无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的观察人数,故不能计算发病率或死亡率,因而不能求得RR,只能计算比值比OR来近似估计RR。
OR是指病例组某因素的暴露比值与对照组该因素的暴露比值之比,反映了病例组某因素的暴露比例为对照组的若干倍。
5.信息偏倚:在获取暴露、结局或其他信息时所出现的系统误差或偏差叫信息偏倚。
信息偏倚常是由于使用的仪器不精确、询问技巧不佳、检验技术不熟练、医生诊断水平不高或诊断标准不明确等造成的。
另外,信息偏倚也可来源于记录错误,甚至造假等。
混杂偏倚:当研究某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时,由于某个既与所研究的疾病有联系,又与所研究的暴露因素有联系的其他因素的影响,掩盖或夸大了所研究的暴露与疾病的联系。
这种现象叫混杂,产生的偏倚叫混杂偏倚。
混杂是指所研究因素与结果的联系被其他外部因素所混淆,这个外部因素就叫混杂变量,它是疾病的一个危险因子,又与所研究的因素有联系,它在暴露组与非暴露组的分布是不均衡的。
性别、年龄是最常见的混杂因素。
6.筛检:运用快速的、简便的实验、检查或其它方法,将健康人群中那些可能有病或缺陷,但表面健康的人,同那些可能无病的人鉴别开来。
它是从健康人群中早期发现可疑病人的一种措施,不是对疾病作出诊断。
诊断试验:是指应用各种实验,医疗仪器等手段对病人进行检查,以确定或排除疾病的试验方法。
7.病原体的传播过程:病原体不仅能在宿主体内寄生,而且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适应了从一个宿主转移到另一个宿主的过程。
这种病原体更换宿主的过程,一般称为传播过程,包括排出途径、传播途径和侵入途径。
病原体的排出和侵入与其在宿主机体的定位有关,往往在瞬间即可完成,而传播途径则比较复杂。
8.人群易感性: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的易感程度称为人群易感性。
人群易感性与群体免疫力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群体免疫水平高,则人群易感性低。
人群易感性的高低取决于总人口中易感人口所占的比例,也与人群的一般健康状况有关。
9.实验流行病学:是以人类(病人或正常人)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给予实验组干预措施,然后,随访观察一段时间,并比较两组人群的结局,对比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效应上的差别,判断干预措施的效果。
1.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包括伤害)和健康状态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借以制订和评价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科学。
2.关联的可重复性:指在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间由不同的研究者用不同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均可获得相同的关联结果。
重复出现的次数越多,因果推断越具说服力。
剂量反应关系:随着某因素暴露剂量的增加,人群中发生某疾病的频率随之增加、因果联系的强度增大,则认为该因素与该疾病间存在剂量反应关系。
3.单盲:是指研究对象不知道自己的分组和所接受处理情况,但观察者和资料收集分析者知道。
双盲:研究对象和观察者都不知道分组情况,也不知道研究对象接受的处理措施,只有研究设计者才了解。
4.散发:是指某病在某地区人群中呈历年的一般发病率水平,病例在人群中散在发生或零星出现,病例之间无明显联系。
5.长期趋势:是指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通常为几年、十几年或几十年),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临床表现、病原体种类及宿主等随着人类生活条件的改变、医疗技术的进步、自然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显著变化。
6.现况调查:是指按照事先设计的要求,在某一特定人群中,应用普查或抽样调查等方法收集特定时间内某种疾病或健康状况及有关变量的资料,以描述该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及与疾病分布有关的因素。
7.队列研究:是指某一特定人群按是否暴露于某可疑因素或按不同暴露水平分为亚组,追踪观察一定的时间,比较两组或各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差异,以检验该因素与某疾病有无因果关联及关联强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8.选择偏倚:是在确定研究对象时出现的系统误差,使得研究样本不能代表目标人群。
最理想的研究样本人群应当是总体人群的一个无偏样本,如果研究人群在一些重要因素方面与一般人群或待研究的总体人群存在差异,即研究人群(样本)不是一般同质人群的一个无偏的代表,将会引起选择偏倚。
9.三级预防: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是在疾病尚未发生时针对病因(或危险因素)所采取的措施,也就是“防病于未然”;二级预防又称临床前期预防,即在疾病的临床前期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以控制疾病的发展和恶化,防止疾病复发或转为慢性;三级预防又称临床预防,指对已患病者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防止病情恶化,以预防并发症和伤残;对已丧失劳动力或残疾者促进功能恢复,心理康复,进行家庭护理指导,使病人尽量恢复生活和劳动能力,并能参加社会活动及延长寿命。
简答题:A卷:1.病例对照研究,对照的选择1.对照的确定:病例对照研究的关键是如何选择对照,对照必须是未患所研究疾病的人。
对照最好是全人群的一个无偏样本,或是产生病例的人群中全体非患该病人群的一个随机样本,以保证对照与病例具有可比性。
实际上,这种理想的对照很难得到。
在病例对照研究中,对照的选择往往比病例的选择更复杂、更困难。
2.对照的形式:选择对照时主要采取匹配与非匹配两种方式。
确定匹配因素时,应当根据研究的疾病而定,并不是越多越好。
欲作为病因探索的因素不可作匹配因素。
匹配变量必须是已知的混杂因素,或至少有充分理由怀疑其为混杂因素,否则不应匹配。
如果将不起混杂作用的因素作为匹配变量进行匹配,将导致匹配过度,不仅会丢失某些重要信息,而且会增加选择对照的难度和工作量。
匹配的目的主要是提高研究效率,其次是控制混杂因素的干扰。
如果病例和对照的来源都较充分,则以配对为佳;如果病例少儿对照相对易得,则可采用一个病例匹配多个对照的办法。
3.对照的来源1)同一或多个医疗机构中诊断的其他病例;2)病例的邻居或所在同一居委会、住宅区内的健康人或非该病病人;3)社区人口或团体人群中的非该病病人或健康人;4)病例的配偶、同胞、亲戚、同学或同事等。
不同的选择方法各有优缺点,在医院中选择对照简便易行,最常使用,但代表性差;社区人口代表性好,但不容易实施,费用高,所选对照不易配合;邻居对照可能有助于控制社会经济地位的混杂作用;同胞对照有助于控制早期环境影响和遗传因素的混杂作用;配偶对照则主要考虑控制某些环境因素的影响;研究某职业病的危险因素时,一般不可选择同事对照。
2.影响人群易感性升高的主要因素:1.新生儿增加2.易感人口迁入3.免疫人口免疫力自然消退4.免疫人口死亡影响人群易感性降低的主要因素:1. 计划免疫2. 传染病流行3. 隐性感染3.流行病学的用途:1.研究人群健康,疾病消长以及疾病特征变化的规律2.对社区和人群健康做出诊断3.用于卫生决策和评价4.揭示疾病完整的自然史5.利用流行病学方法探讨原因不明疾病的病因6.疾病预防7.疾病诊断、治疗与预防方法或措施的效果评价4.周期性:疾病依规律性的时间间隔发生流行,称为周期性。
在无有效疫苗使用之前,大多数呼吸道传染病均可表现出周期性流行的特点。
疾病周期性的形成,主要与人口稠密的城市中易感者的积累及传染源与易感者接触有关。
疾病周期性流行的特点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1.疾病的传播机制易于实现,只要有足够的易感者便可迅速传播;2.该类疾病在病后可形成较为牢固的免疫力,流行后人群免疫水平持续的时间长短决定该病流行间隔的时间;3.新生儿的增加及易感者积累的速度也决定着流行的间隔时间;4.病原体的变异鸡变异速度5.死亡专率与病死率:死亡率是指某人群在一定期间内死于所有原因的人数在该人群中所占的比例。
死亡专率是指按疾病的种类、年龄、性别、职业、种族等分类计算的死亡率。
病死率表示一定期间内,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而死亡的比例。
如果某病的死亡专率与发病专率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病死率也可由死亡专率与发病专率推算而得。
病死率通常多用于病程短的急性病。
病死率受疾病严重程度和医疗水平的影响,同时也与能否被早期诊断、诊断水平及病原体的毒力有关。
不同场合下,病死率的分母是不同的。
B卷1. 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缺点:优点:1. 尤其适用于研究罕见的、潜伏期长的疾病结局,有时往往是罕见病病因研究的唯一选择,也适于研究一些新出现的或原因不明的疾病,能有效地识别其危险因素,有助于迅速进行公共卫生干预。
2. 病例对照研究需要的样本量相对于队列研究小,因此,相对更省力、省钱、省时间,并且较易于组织实施。
3. 适用于多种暴露因素与某一种疾病关联的研究,也可进行多种因素间交互作用的研究。
4. 不仅应用于病因的探讨,而且也适于研究药物不良反应、疫苗免疫学效果的考核及暴发调查等。
局限性:1.不适于研究人群中暴露比例很低的因素,因为需要的样本量很大。
2.易发生各种偏倚,包括选择偏倚、信息偏倚、混杂偏倚,尤其是难以避免回忆偏倚、选择偏倚。
3.难以确定暴露与疾病的时间先后顺序,无法直接得因果联系的结论。
4.不能直接计算疾病率,只能估计相对危险性。
2. 潜伏期在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和用途。
1.根据潜伏期可判断患者受感染的时间,以追踪传染源,确定传播途径。
2.根据潜伏期长短,确定接触者的留验、检疫或医学观察期限。
一般以常见潜伏期货平均潜伏期增加1~2天为准。
危害严重的传染病可按最长潜伏期予以留验。
3.可确定接触者免疫接种时间。
4.根据潜伏期评价预防措施效果。
5.潜伏期长短可影响疾病的流行特征,一般潜伏期短的传染病来势猛,病例成簇出现,常呈现暴发,而潜伏期长的传染病流行持续时间可能较长。
3. 因果关联的推断标准:1.关联的强度2.关联的时间顺序3.关联的特异性4.关联的可重复性5.剂量反应关系6.病因与疾病分布的一致性7.关联的生物学合理性8.终止效应4. 散发:是指某病在某地区人群中呈历年的一般发病率水平,病例在人群中散在发生或零星出现,病例之间无明显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