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史观Vs现代化史观——如何解释中国近代史
试论革命史观和现代化史观
试论革命史观和现代化史观作者:吴亮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年第01期摘要:中国自古就有今古文之争,孰是孰非尚难定论,发展到了近代,又出现了革命史观和现代化史观的争论。
二者各有利弊,不能简单的去取代,要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对二者进行分析。
关键词:革命史观;现代化史观中图分类号:K2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3-0080-01自鸦片战争始,至新中国成立,中国在漫长的黑夜中摸索前进。
在此过程中,中国社会内部的变化是错综复杂的,以往研究中国社会发展的观点已不再适用于此,为此急需寻找一种新的研究方法。
伴随着英帝国的入侵,中国社会的性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人民走上了反帝反封建的道路,同时,也是中国由落后的封建社会向现代化的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
那么我们当以什么样的观点来对待这段曲折悲壮的历史呢?于是,革命史观和现代化史观之争由此而生。
一革命史观,是近代中国的一种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历史研究的方法论,最先由毛泽东所提出的,他大胆的将中国近代历史看成是一部革命运动史,从而形成了一种革命史观,即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的一种历史观。
在这种革命史观里,研究和阐述中国近代史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实现革命斗争的需要,为了宣传和普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鼓舞人民的斗志,而不是像史学家们研究历史那样,通过在大量的占有资料的基础上,全面的分析历史的因果联系,系统的评价历史人物与事件,尽可能的做到客观和公正。
革命史观的研究重点或视野大都是同现实中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国内统治阶级的斗争密切相关的近代人与事,就是有关革命史的部分,而不是整个中国的近代通史。
而在革命史观的研究中,通常是以人民群众为历史的主体,以反帝反封建的暴力斗争为主要活动形式和内容。
凡是符合此方面的近代历史事件与人物,就大加赞扬,并对其肯定且给予很高的评价;反之则予以否定,将其打入历史的深渊。
中国近代史学术观点题
中国近代史学术观点题一、中国近代史的基本观点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反映了中国在近代所经历的巨大变革和变迁。
在这个时期,中国逐渐从封建社会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历了外国侵略、封建统治、民族危机等一系列重大事件。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重要的学术观点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
二、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几个重要学术观点1. 革命史观革命史观认为,中国近代史是一个革命的历史时期,其中发生了许多重要的革命事件和革命运动。
例如,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
同时,五四运动、大革命等革命运动也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革命史观强调了革命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认为革命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
2. 现代化史观现代化史观认为,中国近代史是一个现代化的历史时期,其中发生了许多与现代化相关的历史事件和历史进程。
例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改革运动,以及近代化工业、教育、科技等方面的建设和发展。
现代化史观强调了现代化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性,认为现代化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
3. 全球史观全球史观认为,中国近代史是世界历史的一部分,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重要事件,它不仅是中国与西方列强之间的冲突,也是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扩张和殖民主义扩张的产物。
全球史观强调了全球视野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性,认为全球视野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进程。
三、对中国近代史学术观点的评价中国近代史是一个复杂的历史时期,其中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和变革。
不同的学术观点反映了不同的研究视角和方法,也反映了不同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因此,对于中国近代史的学术观点,我们应该进行客观、全面、深入的分析和评价。
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不同的学术观点都有其合理性和局限性。
不同的学术观点都有其特定的研究视角和方法,同时也受到不同的历史观和价值观的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尊重不同的学术观点,并对其进行客观、全面、深入的分析和评价。
几种新史观介绍
6.社会史观 主要观点①社会史范式主要指从社会的角度观察 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 究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 化问题之外的所有问题。②社会问题的核心就是 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及其相关问题。社会问题具 有广泛性、综合性和阶段性等特点。其研究领域 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 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史、社 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③ 西方国家提出的要解决的五大社会问题:特殊人 群(失业者、退休者、残疾人等)的收入维持、医 疗健康服务、教育、住房、社会服务(社会工作)。
例1.以下是某位学者对春秋战国时期道、儒、墨、法四家 的评价。学派与评价对应正确的是( )
①关注社会,留下的是公平与正义:平等、互利、博爱
②关注人生,留下的是人生态度:真实、自由、宽容 ③关注国家,留下的是治国理念:公开、公平、公正 ④关注文化,留下的是文化价值:仁爱、正义、自强
A.①道家
B.①儒家 C.①墨家 D.①法家
期末复习
1.正确区分诸子百家思想
诸子百家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上设计了各具特色的治 国思想。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 法家提倡法治,强调暴力统治;道家提倡顺应自然, “无为而治”。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 (1)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反对严刑峻法;法家 主张法 制,强调严刑峻法。
(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本 恶”。 (3)天;庄子主张“顺自然”。 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人 定胜 (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 道家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
是为了镇压国内人民革命,但也包含抵御外来侵略的思
想。②林则徐、魏源的主张多没有付诸实践,洋务派则
阶级史观 现代史观 近(现)代史观 文明史观
阶级史观(革命史观)又称阶级斗争史观,从阶级的视角去研究历史,研究各个历史阶层中不同主导的阶级和各个阶级的发展状况对所在历史时期的影响;主要观点是各个阶级为了适应自身发展对原有统治阶级开展了革命,开创了新的历史时期;文明史观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文明史观的基本特征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把人类历史划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从现实追溯历史,从历史联系现实,说明人类历史是如何传承的,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以文明类型为研究的基本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
“文明史观”就是以“文明”为单位来看待整个人类历史,通过不同文明类型的演进过程探讨人类社会的进步。
文明史观在当今的史学研究中呈现出五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从现实人类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去追溯历史,说明现代文明是如何传承演变而来的,把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在一起,省略那些与现代文明关系不太密切的历史事物;二是从长时段考察历史,重点考察那些历史当中比较稳定、长期发挥作用的因素,例如政治经济制度、民族文化、社会心理等等,这其中也包括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三是以生产力作为划分文明史发展阶段的标准,把人类文明的历程划分为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两个阶段,而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现代化;四是把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察,勾勒出人类文明总体演进的脉络,总结人类文明的成果,在充分肯定人类社会取得的进步的同时,揭示存在的问题;五是以文明类型作为基本研究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承认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统一,既看到人类社会发展有共同的规律和趋势,又看到不同文明有自己独特的具体发展道路。
全球史观(整体史观)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整个人类历史看做一个整体来研究。
其研究的对象不仅包括欧洲,也包括广大亚非拉地区。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名著《全球通史》中对全球史观做了如下描述: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全人类,而不仅仅是欧洲人或是非欧洲人。
从中国式现代化角度浅谈中国近现代代史学习体会
从中国式现代化角度浅谈中国近现代代史学习体会中国近现代代史是指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末中国历史的一个阶段,包括中国的近代史和现代史。
这个时期经历了许多重要事件和变革,如辛亥革命、抗日战争、三大改造、改革开放等。
在这个时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外交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以下是从中国式现代化角度浅谈中国近现代代史学习体会:首先,中国近现代代史是一个从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开始逐步接触到西方现代文明和科技,开始了现代化的探索。
但是,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也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
这些困难和挑战,主要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制度与现代社会的巨大差异。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学习近现代代史,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以及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其次,中国近现代代史是一个全球化进程的缩影。
在这个时期,中国开始与外部世界更紧密地交流和联系。
这种交流和联系,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负面的方面。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学习近现代代史,了解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所经历的实践和体会,以及在与外部世界交流和联系中所遇到的问题和挑战。
最后,中国近现代代史是一个社会变革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许多社会变革,如土地改革、教育改革、劳动改革等。
这些变革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社会正义、平等和自由。
这些变革虽然推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社会不稳定和政治纷争等。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学习近现代代史,了解中国的社会变革历程,以及如何在变革中寻求平衡和稳定。
总之,学习中国近现代代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历史背景和现实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方向,更好地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如何看待中国近代史上革命与现代化的关系
如何看待中国近代史上革命与现代化的关系中国近现史实践报告指导老师:方竞班级:13通信2班小组成员:李彤、苏紫雪、王龙净、严露、李旭岚实践报告方案策划一、主要观点:中国近代史上革命为现代化道路扫清了障碍二、总的从四方面说1、政治:戊戌变法、辛亥革命2、经济:洋务运动3、军事:辛亥革命4、文化:五四运动三、word和ppt如何看待中国近代史上革命与现代化的关系中国的近现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而言,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
近代的中国是一段屈辱的历史,但在这艰苦的期间,中国人民并没有屈服,而是通过一系列的改革试图挽救中国,这些改革对现代化也有重要影响。
对现代化概念的解释,有各种不同的看法。
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现代化实际上是指社会从封闭到开放的历史运动过程。
这一过程,是伴随着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业革命和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而开始的。
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是伴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过程开始的。
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国士大夫及其统治阶级的天朝幻梦,进步知识分子开始探索西方强大、中国贫弱的原因,于是便有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一系列力图使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运动。
(一)洋务运动与中国现代化现代化作为一个从封闭到开放的社会历史过程,在很大程度上需要观念意识的转变。
在中国这样一个传统儒学占主导地位,文化传统中情性与封闭因素浓厚的社会结构中,观念意识的开放与现代化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洋务”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冲击。
在一定程度上,洋务思潮的滥觞,实际上开始了传统文化观念意识向现代化转换的过程。
这是近年来洋务运动研究中所忽视的一个面。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外关系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中国人面临着一场亘古未有的“大变局”,这是洋务运动的倡导者们的共识,所谓:“方今中外之势,古今之变局也。
”“筹海篇”:“筹洋刍议”他们认为,中国历史自开辟以来,经历了由“鸿荒之天下,一变为文明之天下”,再由“封建之天下,一变为郡县之天下”,而此时,又由“华夷隔绝之天下,一变为中外联属之天下”,而这最新的变化,是数千年来的大变局,“筹海篇”:“筹洋刍议”。
高考历史常用六大史观
六大史观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正如西方一位着名历史学家所说的那样:“它的主要特点在于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它是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来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二、文明史观基本概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又一种理论模式;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认为人类创造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研究的基本内容;认为人类文明是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三、现代化史观概念内涵:现代化也称近代化;它是指世界各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即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它包含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多个方面;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一种观点认为现代化首先从西欧开始,随之通过殖民扩张弥散到亚、非、美广大地区,因此现代化在历史上又被称为欧化、西化或工业化;四、社会史观基本内涵:社会史观主要指从人们生活的现实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等所有问题;社会史观认为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五、革命史观基本含义:所谓革命史观,就是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的一种历史观; 该史观认为阶级社会中阶级矛盾是不可调和的,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六、唯物史观主要含义:历史唯物主义,亦称唯物史观,它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它是一种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是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具有辩证的观点;革命史观对中国近代史上的通商口岸问题的认识①从革命史观: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是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的明显标记;②从现代化史观:它是中国工业基地、技术中心、商业中心和金融中心,对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发挥带头作用;③从整体史观: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使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④从文明史观: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化工业文明的窗口,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例:多种史观评价孙中山①革命史观:他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②现代化近代化史观:“他是中国现代化的光辉先驱;”③社会史观:他是移风易俗的倡导者④全球史观整体史观:他是有世界影响的政治家和革命家。
多种历史观
多种史观(一)革命史观: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阶级和阶级斗争为基本原理,研究全部历史,也可以说是要研究整体的历史。
又被称为唯物史观或者阶级斗争史观。
(二)整体史观:也称全球史观,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认为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
(三)近现代史观:强调人类历史是一部近现代的历史,一般指在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性,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
主要包括:①政治的民主化和法制化②经济的工业化和市场化③思想文化的科学化和理性化。
(四)文明史观:①认为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②:文明史观承认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尊重各文明单位的价值取向并不断交流融合。
它是一种更为宏观的历史观,基本涵盖了近现代史观和全球化史观。
(五)社会史观: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分析研究社会问题,主要指政治、经济、文化之外的所有问题。
社会史观是社会学与历史学结合的产物。
它引导人们“眼光向下”。
从社会空间角度去理解历史。
也可以理解为非英雄史观。
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
例题1: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及英国的殖民扩张,持续了400 多年,是近代史上一系列重大国际事件的推动因素。
对殖民扩张的评价,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三种历史观进行评价:第一、文明史观:可以看作是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和碰撞;是资本主义先进文明在世界范围的传播;是落后国家或地区社会进步的外部促进因素。
在这里可以举中国为例。
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中国大地上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
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第二、全球史观:世界各地之间的经济、文化、政治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逐渐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中国近代史通史整理
考点
考点4:新三民主义(必修一66页)
① ② ③ ④ 背景: 内容: 意义: 比较新、旧三民主义
第一阶段: 1919年~1927年
考点
考点5:北伐战争(必修一55、56页)
① ② ③ ④ 背景: 过程: 结果: 失败原因:
考点6:社会生活的变迁(2013资料整理第13页①——④)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 第二阶段:1927年~1937年国共十年对峙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总特征: 政治: 1.中共开始了独立领导革命的探索,并找到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
第三阶段:1937年~1945年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时期 总特征: 政治: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2.日本的全面侵略和罪行 3.三个阶段、两个战场、两条路线的抗战
经济:
1.民族工业遭受空前的打击和内迁 2.抗日根据地开展大生产运动 3.社会生活:《新华日报》《解放日报》创刊
① ② ③ ④ 背景: 兴起: 内容: 评价:
考点4: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必修三57—59页)
① 条件: ② 过程: ③ 影响: 考点5:社会生活的变迁(2013资料整理第12页①——⑩)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
第一阶段:1919年~1927年从五四运动到国民大革命失败
总特征:
政治: 1.中国人民同列强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2.五四运动爆发,成为新民主革命的开端,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3.马克思主义日益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①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②中共二大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4、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开展了国民大革命运动: ①中共三大决定国共合作; ②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国共合作实现。 ③国民政府出师北伐,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政府统治。 经济: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开始走向萧条 美国和日本加强对中国经济的侵略; 思想: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2.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3.毛泽东思想的萌芽
三大史观
三大历史观:“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史观,也被人们称为历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除了传统的唯物史观外,现在流行的主要是下列三大史观。
它也是近年高考命题的主要史学理论。
一、现代化史观“现代化史观”就是运用“现代化”的观点来看待近代以来的中外历史,特别是自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历史以及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历史。
历史学家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中说:“广义的现代化主要是指自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引起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变化的大趋势;具体地说,这是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推动力,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是世界历史的必然进程。
”现代化(有时也称之为近代化)的具体内容:1.经济的工业化,就是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
这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
还有市场化、城市化等内容。
如洋务运动、苏联的工业化、78年后的改革开放等。
2.政治的民主化、法治化,其原因在于人的理想,是独立的劳动者在政治上的要求,不仅仅是资产阶级的要求。
如《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权利法案》、《人权宣言》、《1787年宪法》等。
3.人的理性化,用科学进步的科技文化武装自己,用自己的头脑思考判断。
不盲从、不迷信。
如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等。
4.大众化,同质化,等级被打破,很多方面趋于相同。
5.合理化,不是按传统习惯,而追求效率,实际上是资本运行的要求。
其中1、2、3点内容是我们学习备考的重点。
现代化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原发型,指的是西欧和北美(德国例外),主要是内部因素积累,自发走上现代化道路;一种是传导型,大多数国家都是,主要不是内部因素,是受外部刺激,是在回应和学习的过程中走向现代化。
可见,现代化有不同的发展模式。
现代化不仅是纵向的变化,也应包括横向的发展,就是全球化,世界联系不断加强,整体世界的不断发展深入。
二、文明史观“文明史观”就是以“文明”为单位来看待整个人类历史,通过不同文明类型的演进过程探讨人类社会的进步。
近代中国的革命与现代化进程对比研究
近代中国的革命与现代化进程对比研究近代中国的革命与现代化进程,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重要时期。
革命的兴起是为了推翻封建主义的统治,实现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而现代化进程则是为了使中国能够迎头赶上世界先进的国家,建设富强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本文将从经济、政治和社会三个方面对这两个时期进行对比研究。
首先,从经济角度来看,革命时期的经济发展主要是农业为主导,农民阶级是革命的重要力量。
革命胜利后,中共领导下的新中国开始进行了土地改革,实现了农村的初步社会主义改造。
而现代化进程中,中国逐渐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这说明,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繁荣。
其次,从政治角度来看,革命时期是政权更迭的时期。
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建立了民主共和国;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政治建设时期。
而现代化进程中,中国逐渐建立起了一个以共产党为核心的政治体制,实现了政权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同时,中共的领导能够推动国家实现现代化进程,保持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
最后,从社会角度来看,革命推翻了封建主义的统治,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的生活状况。
新中国成立后,积极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在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而现代化进程中,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科技水平飞速发展,社会文明程度日益提高。
同时,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人民的权益得到了更好的保障。
总的来说,近代中国的革命与现代化进程都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革命是推倒旧制度的开始,现代化进程是为了在新时代中崛起。
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社会,中国在这两个时期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革命为现代化进程的实现奠定了基础,现代化进程为革命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将继续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推进现代化进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八大史观简介
八大史观简介一.近代史观(现代化史观)近代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实现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包括:1.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2.经济上的工业化;3.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理论化;4.社会生活的现代化。
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与政治的民主化。
因为现代化史观具有全面性和根本性的特点,因此,用现代化史观评价历史更为实事求是。
二.全球史观(整体史观)全球史观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看待,它从世界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统一性来考察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并认为这一转变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
三.文明史观从横向(空间角度)看,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纵向(时间角度)看,包括:渔猎采集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
而一部人类发展的历史,本质上是一部人类文明的演进史。
四.社会史观社会史观认为人类历史不仅是政治、经济、外交等大事件的历史,更是与平民百姓息息相关的历史,其核心是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及其相关问题。
五.革命史观(阶级斗争史观)革命史观认为人类的历史是通过不断的斗争来推动社会严谨的历史,即从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的史观。
六.唯物史观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
该史观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规律。
七.英雄史观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创造作用,把个别接触人物夸大为主宰历史的唯心史观。
八.生态史观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角度分析问题。
研究人类社会系统与自然的关系,总结经验教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
“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
1、近(现)代化史观认为,人类社会近现代的历史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演进的历史,即现代化的历史。
现代化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现代化。
经济工业化、政治的民主化和法治化,思想的理性化科学化。
2、整体史观(全球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
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进入整体发展阶段。
19世纪中后期,世界初步成为一个整体。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当代世界整体化全球化趋势加强。
人类的交往加强了世界的横向联系,促进了整体化的发展。
3、文明史观认为,从本质上说,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类创造、积累文明成果以及人的自身文明化的过程。
人类文明史可分解为物质文明史、政治文明史、精神文明史、社会文明史。
各国各地区的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不同的文明之间不断交流和融合。
4、社会史观认为,和历史上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问题一样,社会问题也是史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
5、革命史观是阶级斗争史观的一种具体形态。
革命史观认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革命史观,是近代中国的一种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历史研究的方法论,最先由毛泽东所提出的,他大胆地将中国近代历史看成是一部革命运动史,从而形成了一种革命史观,即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的一种历史观。
”6、生态史观认为,历史演变中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总结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是生态史研究的主旨。
“近代化(现代化)史观”一、现代化(近代化)的含义及其内容:通常情况下,现代化和近代化意思相同,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动力是工业化,涉及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教育、军事、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革命史观与现代化史观
革命史观与现代化史观The view of 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 and the view of modern history革命史观是以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为指导,以中国人民革命为核心,以中国革命史实为依据,以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目标,以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进程为主线,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一种史观。
The view of the revolution is guided by the Marxist view of history, with the Chinese people's revolution as the core,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facts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 aiming to build China into a prosperous, strong, democratic, civilized and harmonious socialist modernized country, reflecting the process of the people's revolution led b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s the main line, and studying the view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现代史观是以现代性为出发点,以现代性的发展为核心,以探寻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过程为主要任务,以探索中国现代史发展的规律为主要内容,以反映中国近代史发展的总体规律为主要目标,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一种史观。
The view of modern history is based on modernit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ity as the core, exploring the modernization process of Chinese society as the main task, exploring the laws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as the main content, reflecting the overall law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as the main goal, and studying the view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七种史学观简介
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
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
(五)革命史观
所谓革命史观,就是从现实革命 斗争的需要出发,从革命者的立 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以往革命 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的一种历 史观
(六)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historical materialism)历 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 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亦称 唯物史观。
(四)社会史观
【理论阐释】 ( 1 )社会史范式主要指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 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
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等所有问题。
( 2 )社会问题的核心是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及其相关
问题。社会问题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和阶段性等特点。
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
③从社会经济的性质看,
可分为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
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又可
分为苏联模式(即斯大林模
式)和中国模式(即中国特
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4)准确理解现代化
①现代化有西化内容,但不是完全西化。正确的心态 是既要保留民族特色,又要向西方学习。 ②现代化是一种历史进程,是动态的。只要在工业经 济时代,现代化就在进行、就在变化。 ③现代化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以人的意志 为转移。 ④现代化并不等同于社会进步。作为一种历史进程, 它也有消极的一面,需要人类在探索中纠正失误。 ⑤建立民族独立国家是现代化的前提,民族独立是现 代化的产物。
B 斯塔夫里阿诺斯这里强调研究世界历史 要站在历史的高度,对历史进行“整体的” 研究,实际上是强调用整体史观去研究历史, 而不是站在某一地区和国家的角度。
高中历史答题时时常提到的历史史观
答题时时常提到的历史史观
1、革命史观:(又称为阶级斗争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认为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2、历史近代化(又称现代化)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实现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包括政治:民主化(法制化),经济:工业化,思想文化:科学化(理性化),社会生活和风俗的演进,即城市化。
3、历史“全球观”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
4、文明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纵向看,包括: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横向看,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
(注:要求用哪种史观分析,就考虑哪一方面)。
2021年高考历史七大史观3近代化史观含解析
近代化史观【概念内涵】近代化也称现代化。
它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某某化,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某某等;经济上的工业化,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等;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理性化;社会生活的现代化。
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某某化。
【主要内容】①政治现代化主要指某某化和法制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政治到某某政治等内容。
②经济现代化主要指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市场经济等内容。
③思想文化现代化主要是指科学化和理性化进程。
④社会生活现代化除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外,主要是指城市化和社会组织整合化等。
其他还涉及教育现代化、军队与国防现代化、信息传播现代化、人口控制化、社会福利化等。
【关键词】近代化、现代化、工业化、某某化、法制化、商品化、科学化、理性化、城市化【真题回顾】1.(2020全国Ⅰ卷·28)1876年,英国传教士在某某创办的《格致汇编》设有“互相问答”栏目,其中大多问题是从读者的兴趣、关注点出发的。
各类问题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
表1 《格致汇编》“互相问答”栏目各类问题所占比例应用科学、各种技术自然常识基础科学奇异和其他问题42.5% 22.8% 17.5% 17.2%据此可知,当时A.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播受到了抑制B.中外交汇促进维新思想深入发展C.西学传播适应了兴办实业的需求D.崇尚科学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潮【答案】C【解析】材料各类问题中西方“应用科学、各种技术”占据多数,说明西学传播适应了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设备、兴办实业的需求,故选C项;材料当时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说明西用思想的传播没有受到抑制,排除A项;材料互答问题没有涉及政治制度的变革,与维新思想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出国人对西方科学技术的关注,但没有体现出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排除D项。
革命史观Vs现代化史观——如何解释中国近代史
革命史观Vs现代化史观——如何解释中国近代史革命史观Vs现代化史观——如何解释中国近代史当前存在的主要史观(范式)史学范式是史学家研究历史的范型和模式,是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也是史学观点、史学范畴和史学方法等有机集合体。
高中新课标程式下的史学范式已从单一走向多元,由传统单一的阶级斗争范式(或称革命史范式),发展为阶级斗争范式、文明史范式、整体史范式(亦称全球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等四种史学范式。
这些新的史学范式,提高了历史研究的框架性认识。
1.文明史范式(通史顺序)文明史范式认为: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2.全球史范式(经济一体化全球化)全球史观,又称整体史观。
他们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
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3.近(现)代化范式现代化是以商品经济为特征的工业文明取代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农业文明的结果,它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
4.革命史范式(阶级斗争)革命史范式作为中国近代史学界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理论范式。
其理论基础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
根据这一学说,在阶级社会里,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考察和研究阶级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便能把握住历史发展中最本质的内涵,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阶级斗争,一些阶级胜利了,一些阶级消灭了。
_革命史观_和_现代化史观_并不对立
北京日报/2008年/3月/31日/第019版理论周刊“革命史观”和“现代化史观”并不对立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王也扬近年来,在我国近代史教科书的修订过程中,有一个问题受到关注,即究竟应该以“革命史观”为主线,还是以“现代化史观”为主线?这里谈点我的看法。
所谓“史观”,是指人们对于历史问题的总看法。
历史是内容极其丰富且相互联系的多面体。
“横看成岭侧成峰”,从不同的角度,可以观察到历史发展的多个侧面及其线索。
毋庸置疑,从政治史的角度看,中国近代史确以救国与革命为主要线索,“革命史观”是言之成理的学术观点。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我们的近代史教科书是以这一史观为主导的。
但是,如果从社会史的角度,从器物层面到思想文化乃至制度层面,我们还可以看到:近代中国经历着一个由古代向现代的转型过程,这便是“现代化史观”的看法。
以往,我国史学界曾出现过关于这两种历史观的争论,有人认为这两种史观是对立的。
其实,“现代化史观”与“革命史观”并不矛盾,更谈不上对立。
懂得一点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追求现代化的富民强国之理想,是近代中国的时代主题,革命只是其中的一种手段。
离开了时代主题,革命的意义与价值便要大打折扣。
史学理论家曰:“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即是说,历史认识是当代人以当代的立场、观点和价值取向对历史的再评估。
我们的思想不应该停滞和僵化。
有学者指出,一部以“振兴中华”为弘旨的中国近代史,数世纪之交这30年的研究成绩最辉煌,这是因为执政党能够对我们所处历史时代做出与时俱进的认识转变——由“战争与革命”的时代认识转到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认识,进而治国方略也随之发生重大转折——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毫无疑问,在党和国家实现了这一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并且于新时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之后,我们的历史教科书做出相应的修订,是完全必要的。
说到治学与时俱进,不保守不僵化,著名近代史学家胡绳先生堪称楷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革命史观Vs现代化史观——如何解释中国近代史当前存在的主要史观(范式)史学范式是史学家研究历史的范型和模式,是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也是史学观点、史学范畴和史学方法等有机集合体。
高中新课标程式下的史学范式已从单一走向多元,由传统单一的阶级斗争范式(或称革命史范式),发展为阶级斗争范式、文明史范式、整体史范式(亦称全球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等四种史学范式。
这些新的史学范式,提高了历史研究的框架性认识。
1.文明史范式(通史顺序)文明史范式认为: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2.全球史范式(经济一体化全球化)全球史观,又称整体史观。
他们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
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3.近(现)代化范式现代化是以商品经济为特征的工业文明取代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农业文明的结果,它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
4.革命史范式(阶级斗争)革命史范式作为中国近代史学界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理论范式。
其理论基础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
根据这一学说,在阶级社会里,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考察和研究阶级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便能把握住历史发展中最本质的内涵,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阶级斗争,一些阶级胜利了,一些阶级消灭了。
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几千年的文明史。
拿这个观点解释历史的就叫做历史唯物主义,站在这个观点的反面的是历史的唯心主义。
”学界史观的主要谱系极左的革命史观——后革命史观——现代化史观——告别革命(历史虚无主义)目前用现代化史观重建中国近现代史成为时髦一、现代化化学说的提出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国内外兴起一种新的学说——现代化学说,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亨廷顿(美国)等著《现代化》和北京大学罗荣渠教授的《现代化新论》及《续篇》就在现代化的总体观念上提出了一元多线史观,认为在同一生产力水平上可以存在多种社会形态。
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美国史学家布莱克著《现代化的动力》采用“传统-现代”作为分析历史变迁的一个新框架,为此,该书不加回避地对以往的概念如“文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等等作出自己的解释,同时,还对各个国家民族在现代转型中面临的许多基本问题作出了若干分析。
现代化理论从生产力角度将人类历史分为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三个阶段,打破了传统的占主导地位的五种社会形态学说。
这样在解释为什么中国封建文明已经十分发达时欧洲还在奴隶制的黑暗中徘徊、为什么近代英法美等走上资本主义民主化道路而德意日走向极权道路、为什么在20世纪后发展中国家各自选择不同的发展道路、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主义的制度下选择多种模式等一系列历史问题。
二、对现代化的理解现代化是世界历史的必然进程,是以工业化为核心引起的的全面变革。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现代化:1.现代化的核心是工业化(或机器化,工业与传统的手工业的最大差异就在于使用机器,而不再是手工劳作),但并不局限于工业化,它代表了整个社会的变革,如政治民主化、官僚化(国家事务越来越为国家体系来操办)和法制化,经济的都市化、文化的理性化、科学化、大众化和通俗化(即精英文化的衰落),社会的平等化和世俗化。
2.现代化是一个历史进程,是动态的。
只要在工业经济时代,现代化就在进行,就在变化。
3.现代化是一种历史必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4.现代化并不等同于社会进步。
作为一种历史进程,它也有消极一面,如理性化造成人际关系的淡薄,追求效率而导致不择手段,人的个性的扭曲等。
三、中国现代化历史观的理论局限近现代化理论是西方在二战后才兴起的一种对抗苏联的理论,把世界割裂地分为"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提供了一套差异于马克思"五段论"的"进化发展"学说。
它继承了19世纪西方对世界的看法,认为西方之外的大陆没有"历史",只有西方才存在发展与进步,其它大陆的现在就是它们的古代,社会停滞没有发展,西方代表"文明",包括中国在内的其它世界则代表了"野蛮"。
这种观点具体到中国近现代化中,可以简化成如下几个论点:a、只有通过强烈的外来刺激才能使中国从"稳定"中惊醒;b、只有近代西方才能提供这种刺激;c、中国必将"按照西方形象改造中国的文化与社会"。
(与这种观点针锋相对的是列宁主义的历史观,这种观点认为各个国家和地区可以独立发展资本主义,是帝国主义的侵略阻碍了这个过程。
)现代化的理论把传统与现代割裂:中国的革命者,无论是马克思主义者还是自由主义者,都在争取利用农民对现状的不满,通过革命走向现代化,而在这些农民的不满中,更多的是意图回到一个传统的社会,以结束现在的颠簸与动乱--就这样,在中国,传统与近代化以奇怪的方式结盟了。
在思想领域,由传统儒学推导出来的观念,如康有为的"大同"、梁启超的"群体主义"、王先谦的"公",都不是近代化的阻碍力量,而是近代化的推动力量。
五四运动中激烈反对儒学、打到孔家店的那些激进派或自由派知识分子,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其实仍然继承了由"文化"拯救天下的传统,只不过是把这个"文化"由"孔家店"换成了形形色色的"问题与主义"。
"传统至现代"的近代化历史观理论,一个巨大的缺陷就是割裂了传统与现代,认为它们是不可融合的两个极端;另外它认为历史的发展是按照一个"直线"的步骤有序进展的,这是一种不可信的"进化论"(我比较信奉竞争论,不太相信进化论);"近现代化"理论注重"结果","挑战回应"理论注重"过程",两者结合构成了主流西方对中国近代史的认识,从而夸大了西方的影响,忽略了中国自身原因的因素,让整个西方"高大全"的扮演了拯救中国的"救世主"角色,充当了霸权国家意识形态的工具。
中国进行现代化的三大政治前提:必须建立一个可以自由行使主权和意志、充分支配物质、精神和人力资源的强大的国家权力核心;其次是必须阻止和彻底清除外力,也即彻底抑制帝国主义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粗暴干扰和无端阻碍;三是必须让绝大多数的中国农民和工人过上温饱的生活。
具体言之,就是让中国不再挨打,让中国人不再挨饿。
否则,一切现代化的谈论和努力,都将流于空谈和徒劳。
近代史研究中的"革命史范式"与"现代化范式"学术研究与现实需要的高度契合,是中国近代史学科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
有学者指出,这门学科从20世纪初一开始就是为了满足当时的救亡需要而出现的,是直接为了回答“中国向何处去”这一近代中国历史变迁的主题而产生的。
因此,虽然早在这门学科形成之初就存在着两种解释体系,即将中国近代史视为在西方冲击下走向近代化历史的“近代化(现代化)体系”,和将中国近代史视为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程和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过程的“革命史体系”。
由于其与时代精神的高度合拍、对近代史事的高度解释能力以及针对性极强的资治功能,“革命史范式”在长时期中成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唯一范式。
80年代实行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开始了实质性的社会转型,“此时的‘时代精神’已由激烈的‘革命’‘斗争’转向现代化追求……这就为从‘现代化’的角度来重新认识百年中国的‘新范式’的出现和影响的不断扩大提供了先决条件”。
这种从现代化的角度重新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研究趋向,在80年代初就已出现,后逐渐扩大影响,并从理论上加以系统化,形成学派。
从90年代中期开始,“革命史范式”(旧范式、革命史取向、革命史观)和“现代化范式”(新范式、现代化取向、现代化史观)的论辩反复展开,是近年来近代史学界少有的针对性强并具有建设性意义的学术争论之一。
两种范式的讨论对于拓展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对于近代史研究中理论思维的深入,对于不同学术流派发现和纠正自身及对方的偏颇和不足,对于推动学术界的思想解放,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革命史范式”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
根据这一学说,在阶级社会里,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考察和研究阶级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便能把握住历史发展中最本质的内涵,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按照这一理论框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大基本矛盾,争取民族独立以反对帝国主义,争取社会进步以反对封建主义,是近代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并以此作为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主要标准和参照系。
在这一理论框架中,反帝反封建是中国近代的时代基调和主要内容,发生于近代一百多年来的阶级斗争、革命斗争被给予更多的关注。
从革命的视角审视,中国近代史上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社会变迁,以及中外关系、区域发展、少数民族问题、阶级斗争状况,无不或多或少与革命的进程、革命事业的成败相联系。
一部中国近代史,如果抓住了这个基本线索,就能够顺藤摸瓜,理清近代中国社会历史的各个方面。
相反,如果忽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特殊性,将现代化视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或本质内容,说百年来的中国历史“其实是一场现代化史”,则证据不足,不符合历史事实。
持“革命史范式”的学者认为对方对自己的理解存在着误差甚至严重歪曲。
革命史观,诚然是以革命为基调,为主线,为主要内容,但绝对没有把中国近代史仅仅看作是一场革命史,更不是“以农民战争为主线”。
在“革命史范式”下所写的中国近代史,也都叙述了并不属于“革命”至少并不属于“农民战争”范畴的洋务运动史、戊戌维新史、辛亥革命史、新文化运动史和五四运动史、北洋军阀史、资本主义发展史,也都包括清末统治阶级内容状况、改良主义思想以及西方思潮在中国的传播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