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方之门浅谈符号在建筑中的误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东方之门浅谈符号在建筑中的误用

【摘要】:建筑随着社会的变迁,不断地进行着自我更替,一方面满足人们基本的生活需求,另一方面展示设计师的个性思维,城市文化以及更长远的隐喻可能。公共建筑本身作为一个体积庞大的个体存在于环境中,并非是一个孤立的个体,他不仅承担着遮风避雨的基本作用,更向着功能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建筑也是一种符号,建筑设计师的符号,城市的符号,时代的符号。综合着一个城市大部分的元素,逐渐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形象特征。并体现一个时代的文化内涵及价值追求。现实中迫切的社会需求和建筑本体间的矛盾指向或单一的服从已经将背后蕴含的深刻文化意义逐渐淡化,正如隈研吾在《负建筑》一书中提到的“盲目的建筑行为根源于模糊的定位和不断变迁的外部因素,现如今的建筑理念已经没有了方向性,于是迫切需要在原有的理论基础上,开始一个新的更高更全面的角度来探寻建筑的时下发展方向。”1

符号作为建筑的语言,在层出不穷的影响因素下,建筑符号的运用呈现混乱的状态,混乱的背后是一种对建筑符号的不理解。

【关键词】:符号放大化,变形,具象化,有机建筑语言,符号文化消费东方之门是一座双塔连体门式建筑,设计灵感来自于苏州古城门,以月洞门为原型加以改造,以门形作为建筑设计的主体,和代表苏州园林典型风格的月洞门之间产生意象上的联系,来传达创建苏州新门户的寓意。这里就简单运用了门这样一种建筑符号。但是在其获得七项全国之最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其对符号的错误解读以及运用。

一.符号的放大化使用

东方之门占地面积约24000平方米,主体总建筑面积约46万平方米,建筑高度301.8米,约相当于法国凯旋门的6倍,“东方之门”门洞高246米,跨度68米,为“中国第一大高楼”。而月洞门一般只有3.3米高,4米宽。

众所周知,世界上大多数事物都是有一定的比例才具有了美感,在建筑中比例更是尤为重要。如门在整个建筑中所占的比例,以及门高和宽的比例等都是建筑具有美感以及实用性的重要保证。符号的运用也是如此。但是在东方之门中,长和宽的比例明显失调,且被放大了八倍多,完全失去了月洞门的意境。此外,东方之门毗邻星港街,兀自的矗立在金鸡湖畔,1引自《负建筑》一书,隈研吾著。

与周围的湖景以及居民区格格不入。且十年之后的现在仍为一片工业区,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不便。

将门的符号放大为一座巨大建筑的理念,笔者认为是来自于近现代的有机建筑语言。人们从动植物的形象中不断完善建筑的结构和外部形态,到近现代在新型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的支持下,直接的将“有机建筑语言”表达到建筑中。从建筑外观中,能直接感知到有机建筑形态。在这种设计理念的指导下,便将门这样一种代表苏州古典园林文化的艺术形象直接放大为一座公共建筑。然而,符号运用,源自设计师自己对大干世界的解读和表达. 建筑符号只是个二元理论,是促使设计师能具有主动的理论意识,能具体、适时、有效、自然的利用符号与实践相结合。设计主导思路的确立应根据实际建筑要求,使用功能和环境限制等多种因素共同考虑而定,作为人文学科的一部分,其应服务于整个社会,当一个建筑物塑造在我们周边时,除了建筑物本身的主题设计外,他能否成为整个环境的组成部分,能否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容,才是最重要的。毕竟一个公共建筑物的作用不是用来被纪念的。

二.符号的变形

月洞门如同一轮十五满月的门洞,月洞门左右延伸出去的廊房,古雅宁静,是典型的明清风格。但东方之门却被批为大秋裤,从意境上很难从东方之门看出古雅宁静的风格,更不用说代表苏州文化的特点。从月洞门到大秋裤,便是对符号的变形使用。

回归中国本土建筑,21世纪中国大踏步的向前发展,建筑物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社会不仅仅要求满足生存基本要求,对建筑形式也有了新的要求,一方面在已有的本土文化中发扬光大,另一方面先进的技术和西方思想又充斥着设计师的思维。纯粹的使用本土文化元素已无法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社会、市场要求建筑越来越体现本地特色文化,所以设计师在职能的个性追求和来自社会对建筑外部的要求之间的强烈矛盾中,选择了将符号变形运用到建筑中。另一方面,在快餐文化的浸染下,设计师越来越浮躁,追求快速成名或获得利益,不能静下心来深入思考,进行创作设计,便只能模仿抄袭前人的符号设计,稍加变形来变为自己的设计。但是,建筑符号承载文化,需要的是对文化的深刻理解,而不是简单地套用符号来表现文化。

在建筑学界中,近年来出现一种发展趋势,即要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进行完美的契合,从而设计出兼具古韵与现代文明的建筑。同时也保护了传统文化,彰显了地域特色,避免了城市发展中的“趋同现象”。这一观念已经广泛地被建筑设计人员所接受。当然,设计人员也面临着一个现实难题,即如何实现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良好互动,在建筑中能得到一定程度的体现。传统文化是一种相对成熟的记忆方式,运用符号进行文化表达成为建筑设计人

员设计建筑,继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但如何运用符号以及如何将符号和谐融入建筑彰显文化特色,急需设计师们在原有的理论基础上,开始一个新的更高更全面的角度来探寻建筑的时下发展方向。

三.符号具象化

东方之门的整体造型即为一个门形,将门这样一种建筑符号直接具象为一栋建筑,便是对建筑符号的具象化。

建筑符号在建筑设计中常被误解为是一种装饰的表现形式,符号在建筑设计中成为外在的具象形式,而不再成为理解空间或文化的指导方法。如提到斗拱就会想到是中国建筑,提到埃菲尔铁塔能代表巴黎,提到月洞门就想到苏州园林,这是因为真正有意义的符号经过岁月沉淀能成为文化的象征,但是不代表符号就是文化,因此也不能将符号盲目的等同于建筑,将一个具体的符号变成一栋巨大的建筑,以为这样就是传承了文化。

文化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而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建筑符号承载着文化的内涵,并不能单纯的靠文化移植来拼凑似的表现文化,需要的是对所要表达的文化的认真审读和完整的呈现,否则,所要表达的并不是文化,而是图片的拼贴。

另外,符号的具象化使用也源于文化背景的框定。当文化被框定在一个特定的时代或特定的价值取向,喜好时,对文化的解读也便被缩小了,基于其上的建筑形式便更是受限,也难怪将文化中的典型符号移植具象到建筑中了。因此,当建筑中要兼具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时,不妨打开视野,将文化放到整个文明发展史中来考量,汲取其中的精华。不用重复前人已经无数次使用的元素。苏州不是只有明清风格,也不是只有园林文化。

四. 符号文化消费

在资金富足又舒适的环境下,有条件购买多元文化的装饰或建造住房已不是难事,此时的建筑风潮又该是如何以符号化提炼呢?建筑风格是由设计师或潮流推动的,无可厚非建筑蕴含着设计师的思想或当前社会思潮,其文化的多元性在建筑形式中都有体现。相应的,社会思潮也极大地影响着设计师的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自然也就在建筑中体现出来。

在商品社会,劳动产品成为商品,劳动本身也成为商品。再进一步,商品社会的发展从生产型社会转变为消费型社会,从以生产为主导的社会转变为以消费为主导的社会。消费型社会的根本特征就是形成商品符号系统。商品作为一种符号来消费和实现,成为一种社会和文化现象,消费不再是对具体的物的消费,而是对物品系统的消费,消费的是通过物品表现出来的社会身份与文化差异。消费型社会的城市和建筑,符号的意义已经远远大于其使用的意义,在形式设计上,建筑更加注重传达符号系统中的差异部分,建造不再是仅仅使用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