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名医王叔和与《脉经》简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叔和,是东汉高平(今山东巨野附近)人,生活在汉末晋
初,生死年份不清楚。担任过太医令一职。王叔和性情温和,通
晓哲学和历史,对医学有十分浓厚的兴趣,曾与张仲景及其弟子
有过交往。后来潜心研究医学,在切脉治病方面有专长。

王叔和在医学方面的贡献,除了收集整理《伤害杂病论》,并
将其改编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使这部祖国医学名
著得以传留下来外,还有他的脉学成就。

切脉,在我国传统医学诊断学望、闻、问、切四种诊法
中,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但许多医生对这种诊法没有予以足够的
重视,张仲景在他的书中,就曾忧心忡忡:有些医生或者缺乏脉
学知识,或者对于脉学不大讲求,导致临床诊断不明,这对于患
者来说是很危险的。为了帮助医生在治疗过程中能够正确地切脉
诊断疾病,王叔和搜集了古代名医扁鹊、仓公、张仲景、华佗等
人的有关脉学论述,再加上自己的临床经验和见解,终于写出了
我国医学史上著名的脉学专著《脉经》。

《脉经》共10卷,97篇,十万一千余字,主要内容包括:
关于脉象的整理。秦汉以前,对脉象已有划分,但不完整,
张仲景将脉象分成近20种,王叔和则详细分为种,如浮、洪、
滑、数、促、弦、紧、沉、伏等等,在每种脉象里,又详细指出
手指触觉的不同,如脉博跳动力量的强、弱,跳动部位的深浅程
度,以及其它感觉,以便使医生能在错综复杂的脉象中不致造成
混乱。对那些危难病症患者经常出现的所谓“怪脉”、“败脉”等
脉象,王叔和使用一些生动、贴切而形象化的名词予以概括,如
“屋漏”“、雀啄”“、釜中汤沸”等,便于医生切脉时把握,从而避
免了由于耽误确诊时间而造成患者病情加重乃至死亡的后果。这
些脉象的划分及分辨,不仅奠定了我国脉学的基础,后代李时珍
等名医的分脉法,就是在他的脉学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
而且至今仍为广大中医工作者当作临床诊断的依据。

关于季节变化与人体脉象的关系。王叔和认为,自然界的
四季更替所带来的寒、热、温、凉变化,和人体有着不可分割的
联系。一般说来,脉象在春天出现微弦现象,夏天出现微洪现象,
秋天出现浮脉现象,冬天出现沉脉现象,都是人体适应季节变化
所出现的正常脉象,不属于病脉,相反,如果在某个季节,人体
没有出现相应的脉象,医生倒是要好好检查患者的身体状况了。
关于脉象阴阳的分辨。通过脉象阴阳来了解、分辨疾病表
里、寒热、虚实的变化,是我国传统医学的一贯做法

。但人的疾
病有时无法简单地用阴、阳症候来概括,如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由表入里,由里出表,寒热错综,虚实并见等,变化异常复杂。王
叔和注意到这一问题,在前人学说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
经验,总结、归纳出许多脏腑病脉的阴阳辨识规则,如“阳弦则
头痛,阴弦则腹痛;……阳数曰生疮,阴数加微必恶寒,而烦扰
不得眠也”。这些规则性叙述对后人辨识病脉的阴阳脉象有一定参
考价值。

关于诊脉方法和脉象相应脏腑的理论。我们通常说的五脏
六腑,指的是心、肝、脾、肺、肾和胆、胃、膀胱、三焦、大肠、
小肠。它们都是人体的重要器官,这些器官是否有了病变,以及
轻重如何,脉象是可以反映出来的。王叔和在总结前人学说的基
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于人的体质与脉象的关系。王叔和的临床经验十分丰
富,深知诊脉要因人而异,同一种疾病,在不同性别、不同体质
的人身上,呈现出来的脉象是有区别的。他指出,给病人诊脉时,
应当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比如是大人还是小孩,身体是高还是
矮,性情是急躁还是憨稳,再看脉象如何,才能作出确诊。如肥
胖的人脉象显得“沉”一些,身体较瘦的人脉象要“浮”一些;妇
女脉象显得“软小”,婴儿呼吸脉搏跳动较成人要“细数”一些。
这对后世脉学很有启发意义。

王叔和能写出脉学专著《脉经》,说明在脉诊的理论和实践方
面,他都有着很深的造诣。但他并不迷信脉诊方法,也不强调它
的作用,而是主张四种诊断方法并用,以减少诊治中不必要的失
误。在他看来,脉理精微,比较玄妙,一般人很难掌握,即便是
一代名医扁鹊和张仲景等人使用脉诊法时,也非常认真、慎重,往
往也是结合其它诊法,诊治病情。这种不居功自傲、不迷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