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的缘起、主要精神与内涵
后现代主义的名词解释_风格特点_影响
后现代主义的名词解释_风格特点_影响后现代主义的名词解释后现代主义源自现代主义但又反叛现代主义,是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剥夺人的主体性和感觉丰富性的整体性、中心性、同一性等思维方式的批判与解构,也是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本质主义、基础主义、“形而上学的在场”、“逻各斯中心主义”等的批判与解构。
代表人物主要有美国的理查德·罗蒂(1931-2007)、法国的雅克·德里达(1930--2004)和让-弗郎索瓦·利奥塔(1924-1998)。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后被神学家和社会学家开始经常使用的一个词。
起初出现于二、三十年代,用于表达“要有必要意识到思想和行动需超越启蒙时代范畴”。
后现代主义认为对给定的一个文本、表征和符号有无限多层面的解释可能性。
这样,字面意思和传统解释就要让位给作者意图和读者反映。
后现代主义的风格特点“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现代主义风格引领设计潮流已近一个世纪。
从威廉·莫里斯为“红屋”设计的家具、到麦金托什设计的直背餐椅、从赖特的“流水山庄”、到格罗皮斯的包豪斯校舍、勒·柯布西耶的萨沃伊别墅。
都充分体现了现代主义的设计风格。
然而,现代主义在完成它特定的使命后走下了历史的神坛,后现代主义成为主流设计。
究竟后现代主义有什么样的特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人性化、自由化后现代主义作为现代主义内部的逆动,是对现代主义的纯理性及功能主义、尤其是国际风格的形式主义的反叛,后现代主义风格在设计中仍秉承设计以人为本的原则,强调人在技术中的主导地位,突出人机工程在设计中的应用,注重设计的人性化、自由化。
体现个性和文化内涵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设计思潮,反对现代主义的苍白平庸及千篇一律,并以浪漫主义、个人主义作为哲学基础,推崇舒畅、自然、高雅的生活情趣,强调人性经验在设计中的主导作用,突出设计的文化内涵。
历史文脉的延续性后现代主义主张继承历史文化传统,强调设计的历史文脉,在世纪末怀旧思潮的影响下,后现代主义追求传统的典雅与现代的新颖相融合,创造出集传统与现代,融古典与时尚于一体的大众设计。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中后期兴起的一种哲学和文化思潮。
它与现代主义有明显的对立,是对现代主义思潮的反思和批判。
后现代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密不可分。
后现代主义的产生与后工业化时代背景有关。
20世纪中后期,随着科技和工业的快速发展,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人们的生活条件逐渐改善。
与此这种快速的现代化进程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工业化不仅带来了繁荣和进步,也带来了环境破坏、资源匮乏、社会不平等等问题。
这些问题引发了人们对现代化进程的质疑和反思,进而促使了后现代主义的兴起。
后现代主义的产生还与现代主义思潮的困境有关。
现代主义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思潮,强调理性、科学和进步,追求普遍真理和绝对价值。
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主义的理想逐渐破碎,其所宣扬的普遍性和绝对性被人们质疑和怀疑。
现代主义的信仰被认为是虚假和空洞的,失去了对现实的指导作用。
于是,人们开始对现代主义进行批判和反思,寻求新的思考和表达方式。
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存在主义和现象学思潮。
存在主义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自主性,对传统的价值和意义进行了质疑。
现象学则侧重于对现实的直接观察和描述,强调主观感受和个体经验的重要性。
这些思潮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人的本质、存在和意义的问题,为后现代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思维方式。
20世纪后半叶的法国哲学家们对后现代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尤其是米歇尔·福柯和让-弗朗索瓦·利奥塔等人的思想对后现代主义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福柯通过对权力和知识关系的分析,提出了知识的相对性和权力的普遍性的观点。
利奥塔则通过对语言和符号的分析,强调了符号的多义性和不确定性。
这些思想为后现代主义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论。
后现代主义的产生与20世纪中后期的后工业化背景、现代主义思潮的困境以及法国哲学家的思想等因素密切相关。
这些因素共同促使了后现代主义的兴起和发展。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后现代主义是一种相对于现代主义而言的文化、艺术、哲学等领域的新思潮。
它主张超越现代主义的价值观、思维逻辑和审美标准,但并不否认现代主义的价值。
后现代主义的产生与其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密切相关。
一、时代背景20世纪60年代,社会和人类历史出现了巨大变化,包括科技、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剧变。
这样的转变也影响到了现代主义的思想和审美观。
一方面,人们对现代主义的逻辑和理性的信仰开始产生怀疑;另一方面,社会和文化多元化的趋势加速发展,使人们面对更多元化和复杂化的文化形态和社会现象,文化和知识的边界变得更加模糊。
这种复杂性和多元性引发了人们对于现代主义“大一统”的批判,后现代主义因而应运而生。
二、理论渊源后现代主义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吸收了现代主义、存在主义、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等多种思潮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理论源流有如下几个:1. 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尚·保尔·萨特在20世纪50年代撰写的《反对存在的辩护》提出存在与不存在的概念,代表了存在主义的精神贡献;2. 美国著名文化批评家斯图尔特·霍尔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文化的死亡”理论,认为文化已经不再具有单一性和统一性,同时也倡导了文化多元化和文化对话的观点;3. 法国哲学家让-弗兰索瓦·利约塔提出后现代主义“大故事”的概念,质疑了现代主义对于真实和正义等概念的主张,并认为大故事的本质只是“虚构的真实”;4. 法国哲学家、文化批评家米歇尔·福柯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强调权力和知识的关系,认为现代主义的知识体系是由于权力的影响而产生,因此提出了“批判性知识”的观点。
以上几种思潮的交织共生,为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后现代主义思潮在艺术、建筑、文学、电影等领域也取得了广泛的应用和影响。
综上所述,后现代主义的产生与其时代的背景和理论渊源密切相关。
它对于现代主义的批判和反思,是20世纪文化思潮中的重大现象,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也反映了人们世界观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期兴起的一种文化、哲学和艺术思潮,它对风格、思想和知识的固定性进行了挑战,并质疑了现代社会的基本假设。
后现代主义在意识形态、社会、科技和艺术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方面进行浅析。
一、时代背景:1.工业化和现代性的兴起: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工业革命迅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大规模生产、科学技术的进步、城市化等现象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自身和社会的认知。
这种现代性的呈现,也促使了后现代主义的兴起。
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两次世界大战的发生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震撼和深刻的反思。
大规模的毁灭、人类罪恶的暴露以及意识形态的崩溃都对人们的思考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也为后现代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土壤。
3.科学与技术的进步: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也为后现代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原子弹的爆炸、电子计算机的发明等技术突破不仅改变了人们对自然界和宇宙的认知,也对传统观念和价值体系提出了挑战。
二、理论渊源:1.结构主义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结构主义在西方哲学、社会学、文学等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结构主义倡导通过对语言和符号系统的研究,揭示社会和文化的隐含结构。
结构主义的观点激发了人们对线性、稳定和逻辑的思考模式的质疑,为后现代主义的兴起提供了基础。
2.符号学与语言学:符号学和语言学的发展也对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形成产生了影响。
符号学的创立者皮尔斯和网特提出了符号的关系性和多义性的思想,指出了语言和符号的矛盾性。
语言学家索斯尔也开创了语言学的结构主义,探讨了语言和社会的关系。
这些思想对于后现代主义对语言和符号系统的思考具有重要意义。
3.传统哲学的批判:后现代主义对传统哲学进行了批判,质疑了现代哲学的基本假设。
尤其是存在主义和现象学,被后现代主义理论家们批判为过于主观、过于陈旧、过于讲求一致性和真理性。
相对于传统哲学的绝对真理和普遍规律,后现代主义鼓励人们接受多元的观点和认知。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期兴起的一种哲学、文学和艺术的潮流,它挑战了传统的理性和结构,对权威和价值观进行了质疑,对现代性的理解进行了全面审视。
在不同的领域中,后现代主义都表现出了一种质疑和颠覆传统的态度。
那么,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是什么?接下来,我们将做一些浅析。
时代背景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是20世纪后期,这个时期是一个充满争议和变革的时代。
在政治、社会、文化和科技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二战之后,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杀戮给世界留下了深刻的伤痕,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文化震撼。
冷战的持续和各种政治冲突加剧了全球政治体系的动荡和不确定性。
在社会领域,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传统的社会秩序和价值观受到了挑战。
在文化领域,媒体和大众文化的兴起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人们对于真实和虚假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
在科技领域,核武器、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科技革命,也带来了对人类本质和未来的深刻思考。
20世纪后期的后现代主义时代背景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混乱和颠覆的时代。
理论渊源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现代主义运动。
现代主义是一种反对传统的文化和艺术的潮流,它强调个体主义、自由主义和对传统观念的批判。
现代主义的兴起是对19世纪末工业化和都市化的反应,它试图通过对文化的颠覆和创新来挑战传统的权威和价值观。
随着20世纪的发展,现代主义逐渐被认为是一种对传统的过度崇拜,它的自我中心主义和对社会责任的忽视使人们开始怀疑现代主义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
马克思主义和存在主义的影响也是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渊源之一。
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阶级和政治斗争,对资本主义和现代性进行了全面的批判,提出了传统的现代性是一种对人类自身的异化和迷失的观点。
而存在主义则强调个体的存在和选择,对现代社会的异化和震荡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期兴起的一种文化思潮和哲学观点,它对现代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批判,并试图超越现代主义的一些基本观念和假设。
它的产生与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密切相关。
后现代主义的产生与社会和经济变革密切相关。
20世纪后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复杂性和全球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这种全球资本主义的崛起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化,传统的现代主义观念和理论开始失去效力。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也使得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和体验产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进一步削弱了现代主义的信仰和意义。
后现代主义的产生还与现代主义的局限性和困境密切相关。
现代主义强调理性、科学和进步,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冷战后的社会现实中,人们逐渐认识到现代主义理论无法解决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
现代主义忽视了对权力、身份和文化差异的理解,无法解释个体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这导致了人们对现代主义的怀疑,并试图寻找一种能够超越现代主义的新的理论和实践路径。
然后,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渊源也包括对存在主义、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和批判理论的批判和继承。
存在主义关注人的存在和自由,对真理和个体经验的重要性有所强调,后现代主义也强调了这些方面,但同时也对存在主义的人本主义和主体性提出了质疑。
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语言和符号分析方法对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和符号研究产生了影响。
批判理论则强调权力、压迫和社会差异的问题,后现代主义也吸收了这些批判理论的观点,并关注了权力结构和身份认同的问题。
后现代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既受到社会和经济变革的影响,也与现代主义的局限性和困境密切相关,同时还继承了存在主义、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和批判理论的一些关键观点。
后现代主义试图超越现代主义的一些基本观念和假设,探索一种更加纷繁复杂、多元化和包容性的理论和实践路径。
后现代
一、后现代主义的涵义后现代作为一个词汇在19世纪末就已经有人使用,但它被广泛地引入文化领域却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伴随西方国家在经济、科技、文化诸方面的新变化所形成的一种新的社会文化思潮。
但它并非是一个具有统一理论基础的思想流派,而是对西方20世纪60年代以来所出现的,基于对现代性进行反思与超越的所有思潮的一种统称。
它体现为一种价值观、一种文化态度、一种社会心态、一种生活方式,甚至一种艺术风格,但主要还是体现为一种思维方式。
“后现代”这一概念可以从两个不同的维度来理解。
第一,后现代作为一个历史分期。
后现代作为一个分期全称为“后现代社会”,是指20世纪60年代以后至今并还将延续下去的一个历史时期,即人们一般所谓的“信息社会”、“后工业社会”。
在生产生活结构上,服务业取代工业成为主体;在生产力的发展上,信息与科技取代设备与规模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首要因素;经济一体化与全球化。
第二,后现代作为一种个人价值观、思维方式与文化态度,与现代相对而言。
“现代”表征为进步、技术、理性、效率、行动、成功,追求封闭性、确定性、中心性、普适性、控制性;“后现代”表征为混沌、消解、非理性、解放、交往、联系,追求开放性、不确定性、非同一性、去中心、多元化等等。
二、产生背景(一)后现代主义产生的直接原因来自对现代性的反思与批判。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的兴起,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
自工业革命开始,人类社会便迅速向现代化迈进,在这其中,科学技术功不可没,它给社会带来了物质利益方面的巨大进步和发展,以至于人们对科学技术的作用产生了片面、夸张的看法,认为科学技术和理性可以解决社会的所有问题。
但事实并非如人们想象的那样,与之伴随的,却是人类发展所面临的种种困境,诸如环境污染、能源危机、核能危机等等。
所有这些,迫使人们开始对以科学技术和理性为主导的现代性进行反思。
在这种背景下,以怀疑和否定为思维特征的后现代主义思潮便应运而生。
(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产生也是对后工业社会的回应。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初期产生的一种文化、哲学和社会思潮。
它与现代主义形成强烈的反差,强调语言的不确定性、多义性和相对性,抗拒理性主义、同一性和普遍性等现代主义的特点。
后现代主义不是一个明确定义的学派或哲学体系,而是一种文化现象,它主张人们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要更加灵活、开放和个性化。
后现代主义的产生背景与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动荡。
这个时期,西方出现了学生运动、反战运动、女权主义运动等一系列社会运动,这些运动颠覆了传统的权威制度,推翻了公认的常规和规范性。
这些社会运动的背后是一种反对现代主义的思潮,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一批知识分子开始重新审视现代主义的价值和局限性。
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基础来源于一系列学科领域的新理论,如现代语言学、结构主义、符号学、认知科学、位相学(拓扑学)、民族志学、后现代哲学等。
这些理论都反映了对传统哲学和科学的挑战,提出了对事物多元、多视角和多维度的认识。
这些理论对后现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后现代主义哲学和文化与现代主义相比更为多样化。
后现代主义的主要思想可以概括为多元性、相对性、后现代悲观主义、去中心化、无界性和荒诞主义等。
其中,多元性是后现代主义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
后现代主义者强调一切事物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不存在甚至无法存在一个单一的真理或真实。
相对性也是后现代主义的核心思想,认为任何事物的意义、价值和存在状态具有相对性和多义性,没有绝对的价值和意义。
后现代悲观主义则是后现代主义反思的焦点之一,认为现代主义的进步理念和信仰已经破败,人类面临着后现代的恐惧和绝望。
去中心化和无界性则是后现代主义关注的社会问题,认为现代主义以以人类的中心为依据的体系并不适用于后现代时代,因为后现代时代已经解构了传统的中心化思维,人们无法通过传统的逻辑来解释和控制事物。
荒诞主义则是后现代主义文学和艺术的显著特征之一,反映了人类面对现实的无助和不安。
后现代主义教育哲学
一、后现代主义概说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半叶广泛流行的一种社会思潮,它代表着一种流行、前卫的潮流,影响着文学、艺术等众多领域。
后现代主义并没有固定的界定,大体而言,它主要是对启蒙运动以来现代主义的反省与批判,企图去置疑这些主流的论述。
(一)后现代主义的起源与主题1.后现代主义的起源20世纪后半叶,全球各地的社会现象逐渐地由一元或二元转变为多元社会形态,女性、不同种族、原住民的文化等都要求受到重视。
社会形态上,不再以西方文明以及西方的现代化为唯一的发展方向,而是趋向于肯定不同声音的价值和地位。
多元社会形态带来的是对优势文化的反省及重新评估。
优势文化控制着社会多数族群,在生活、经济、理念上要求认同,同时优势文化所代表的现代化的舒适生活、科技工业、以及经济发展的成果,造成了现代人以现代化为生活的目标,西方的物质文明成为所有政治体系及政策制定的方向。
后现代主义就是在这样的社会形态下,在艺术界和思想界产生的一种西方思潮。
大致说来,它是对现代西方文明的一种反省。
具体而言,就后现代主义名词的界定来说是各呈己见。
D. Gatlin认为,前现代是具统一声音的看法,如文艺复兴时期将古典文化视为具最高地位的强权优势文化或高文化;现代时期,仍然主张统一性文化观念的传承与传统权威,但握有权威的不是宗教而是科学;到了后现代主义,放弃对统一性思维权威的追求,而以多元思维及反对独尊科学知识的思索为方向。
Madan Sarup则以在文学艺术界对现代性、后现代性、现代化、现代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等名词加以分辨。
就后现代主义的起源来说,也有各种说法。
2.后现代主义的主题按照吉诺斯(Henry A. Giroux)的整理,后现代主义的主题包括:(1)拒绝强权叙述(master narratives)及基于第一原理的知识传统;(2)怀疑哲学之正统原则及神圣的观点;(3)向知识确定性及学术性学域之固定疆界挑战,称为“对集权的战争”及拒绝包含一切的单一世界观点;(4)否定有高低级文化的明显划分,所谓大众文化、通俗及民间艺术形式都可以成为研究的对象:(5)启蒙时期的一些看法,如历史与进步并进,现代主义者对理性、科学、及自由的信任招致深切的置疑;(6)人文主义的一些固定的、统一的而且可以确认的主题讨论被多元化及流动性论题及对叙述空间的要求所取代;(7)拒绝接受推动西方文明进步是实现自由的唯一方式、及历史是直线进程的看法。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后现代主义谈起源头,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欧洲社会的巨大变革和冲突。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欧洲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这些事件对人类的认知和信念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混乱,引发了对现代理性和文明的批判。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无产阶级取得政权的历史性突破,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念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流行起来。
这些变革和理念的兴起并未带来真正的一种解放,相反,它们引发了更多的问题和矛盾。
在我们认知和信仰的核心出现裂痕的一些比较极端的思潮如虚无主义、存在主义等也开始流行起来。
虚无主义者认为人类的存在是没有价值和意义的,而存在主义者则试图通过主观经验和个体选择来寻求生活的意义。
这些思潮的兴起对现代主义的信仰和原则构成了深刻的挑战。
到了20世纪中叶,人们对现代主义的批判和反思逐渐加深。
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影下,人们开始质疑现代主义的一些核心概念,如真理、权力、理性等。
对于历史的未来和人类的普遍性的信仰也受到了动摇,人们开始怀疑是否存在一个普遍适用的真理和价值观。
这种怀疑和质疑在科学、艺术、文化和社会领域深入发展,逐渐形成了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基础。
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法国的哲学家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和路德维克·维特根斯坦。
利奥塔认为现代主义的知识和价值体系是基于二元对立的概念,如对立的真理和谬误、文化和文艺、正常和异常等。
他主张人们应该摒弃这种对立和二元的思维方式,接受多元和相对的价值观。
而维特根斯坦则强调语言的游戏性和相对性,认为语言的意义是与具体的语境和认知背景相关的,不可能有一个绝对固定的意义。
除了法国哲学家,一些美国的哲学家和文化批评家也对后现代主义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中最著名的是托马斯·库恩,他发表了《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对科学发展的历史和进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批判。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末期出现的一种思潮,主要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和哲学的变革。
它对现代主义的批判,以及对现代性的质疑,使其成为了一个新的思想流派。
后现代主义的产生与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20世纪后半叶,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影响使得世界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多元化。
传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体系受到了质疑和挑战。
在这个背景下,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在学术界和艺术领域异军突起。
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渊源主要包括存在主义、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
存在主义强调个体的存在和自由,提出了人类的存在是虚无的观点,并对意义、自我和价值进行了审视。
结构主义强调社会和文化的结构和系统,认为个体受到结构的支配而无法完全自主。
后结构主义则对结构主义的局限性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了语言和符号的重要性。
后现代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反对现代主义的绝对真理和普遍性。
它认为真理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普遍性。
后现代主义强调个体和个体经验的重要性,关注日常生活的细节和个人的感受。
它质疑并颠覆了传统的权威和权力结构,主张多种权力的存在和多元文化的平等。
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对于文化、艺术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文学上,后现代主义打破了传统的叙事结构和线性的时间观念,运用碎片化、多重叙事和非线性的技巧来表达复杂的观点。
艺术上,后现代主义强调了个体的创造力和个人的审美观点,鼓励多元的艺术形式和风格的兴起。
在哲学上,后现代主义对人的主体性和自我认同进行了反思,认为个体是社会和文化的产物。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末的一个重要思潮,它对现代主义的批判和反思,提出了一种新的审美观和文化观。
要理解后现代主义的产生,需要考察其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
后现代主义的产生与20世纪后期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变革密切相关。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历了一系列重大事件和变革,如冷战的兴起和结束、全球化的加速、科技的飞速发展等。
这些事件和变革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使得原有的现代主义思潮难以应对新的时代挑战。
社会的多元化和分化也为后现代主义的兴起提供了土壤。
社会结构的改变、身份认同的多元化以及传统权威的瓦解,使得现代主义的统一性和整体性变得不再适用。
个人的主体性和多样性开始被重视,多元文化和跨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成为常态。
在理论方面,后现代主义的产生也离不开一系列思想家的贡献。
其中最重要的是法国哲学家密歇尔·福柯和让-弗朗索瓦·利奥塔。
福柯对现代性的批判以及对权力与知识的关系的重新思考,为后现代主义的出现提供了一种思想基础。
利奥塔对现代艺术的批判以及对文化的再生产和再现的思考,则为后现代主义的审美观念提供了借鉴。
对于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源流还有其他一些重要思想家的贡献。
如德国哲学家托马斯·戴斯(Thomas Derrida)提出的“解构主义”思想,强调语言的多义性和游离性;法国哲学家让·布奈尔(Jean Baudrillard)提出的“超现实”和“符号交换”理论,质疑现实和虚拟的界限;美国文化学者弗雷德里克·詹姆逊(Fredric Jameson)则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对后现代主义进行了深入分析。
后现代主义的产生既与时代背景和社会变革密切相关,也离不开一系列思想家的理论创新。
它对现代主义的批判和反思,提出了更关注局部性、多元性和实践性的审美和文化观。
尽管后现代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对于“价值”的怀疑与动摇,但同时也为新的文化和艺术形式的诞生开辟了新的道路。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初期兴起的一个艺术、文化和理论运动。
它对传统的现代主义哲学、艺术和文化进行了批判和反省,并引入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观点,以应对当时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变化。
后现代主义的产生是与其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密切相关的。
后现代主义的产生与20世纪60年代的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运动有密切关系。
在这个时期,全球范围内出现了许多社会动荡,如美国的民权运动、越南战争反战运动、法国的五月风暴等。
这些社会运动带来了人们对现代主义思维和权威的怀疑,使人们开始重新思考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和意义。
这个时期还出现了大规模的技术革命,如电视、计算机、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使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人们开始意识到现代社会的碎片化和虚拟化。
在理论上,后现代主义的产生与存在主义、结构主义和批判理论等思潮有关。
存在主义对传统的哲学和价值观进行了批判,强调个体的自由和存在的无意义性。
结构主义则关注语言和符号系统的结构、规律和功能,并对现代理性的真实性和现实性提出了质疑。
批判理论则对权力、知识和文化进行了批判,强调对权力结构和话语权的解构和演绎。
在艺术和文化领域,后现代主义的产生与民族解放运动、零总和游戏、媒介和传播理论等有关。
民族解放运动使艺术家开始思考自身的社会责任和表达方式,反对西方现代主义的普世主义和中心主义。
零总和游戏则提出了康德式审美的批判和新的审美观点,认为真正的艺术应该超越传统的标准和规范,追求真实和个体的表达。
媒介和传播理论则关注意识形态和政治经济对媒体和传媒的影响,并提出了一种新的传媒批判和反思。
后现代主义的产生既是时代背景的反映,也与理论的发展和进步密不可分。
它对传统的现代主义进行了批判和反省,并引入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观点,以应对当时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变化。
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人们开始重新思考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和意义,重新审视传统的权威和规范,追求个体和多样性的表达。
后现代主义:一种社会学的阐释
后现代主义:一种社会学的阐释【摘要】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对传统社会学理论的挑战,其起源于20世纪的思想潮流。
本文将探讨后现代主义的起源与发展,核心理论观点,对社会学的启示以及对社会学研究的影响。
将对后现代主义与其他社会学理论进行比较分析,揭示其独特之处。
结尾将探讨后现代主义的意义、对社会学的重要性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这篇文章的阐释,读者将更深入地了解后现代主义在社会学领域的重要性和影响,以及它对传统社会学理论的颠覆和挑战。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社会学、阐释、起源、核心理论观点、启示、影响、比较、意义、重要性、未来发展1. 引言1.1 后现代主义:一种社会学的阐释引言: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期兴起的一种哲学思潮和社会理论,它对传统现代主义和现代社会学的观点提出了挑战和批判。
后现代主义强调了语境、相对性和多元性,在对待现代社会问题和个体行为上持怀疑态度,强调了知识相对性、多元文化、权力关系和人类认识的有限性。
在社会学领域,后现代主义的出现为传统社会学理论带来了新的启示和研究方向。
后现代主义不仅挑战了现代社会学的权威性和普遍性,还提出了对于社会现象的新解释和理解。
通过对后现代主义的解读和反思,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同时也为社会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考框架和方法论。
本文将围绕后现代主义这一主题展开阐释和深入探讨,探讨其起源与发展,核心理论观点,对社会学的启示,与其他社会学理论的比较,并分析其对社会学研究的影响和未来发展。
通过对后现代主义的研究和理解,可以更好地把握当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为社会学研究的深入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2. 正文2.1 后现代主义的起源与发展后现代主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
在社会学领域,后现代主义最初是由法国社会学家让-福科•利奥塔提出的。
利奥塔认为,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即后现代时代。
在这个时代,传统的现代主义价值观和观念已经不再适用,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强调多元文化、相对主义和不确定性的世界观。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的一个思潮,它源于对现代主义的批判和对当代社会的反思,是一种对传统方式、思维方式、思想方式的挑战和否定。
它不仅具有文化和艺术上的表现形式,更是一种思想、哲学、社会、政治的反思和批判。
本文将从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两个方面浅析后现代主义的产生。
一、时代背景的影响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大革命的影响1966年至1976年的中国文化大革命,造成了中国整个思想文化和社会制度的混乱和动荡,许多学者和艺术家被迫沦为政治的工具和牺牲品。
这种极左的政治运动,对广大知识分子的理性思维、自由思想的追求、自我表达的需要造成了严重打击。
因此,在中国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下,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批判则形成了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
2. 科技的发展及全球化的趋势20世纪70年代及以后,科技迅速发展,电子、信息、通讯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整个世界开始朝着全球化的方向发展,不同文化进行融合和交流,各自间产生了新的文化和观念。
在这种背景下,后现代主义意识形态不再只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固有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表现形式,而是全球化、多元化和跨文化的。
3. 环境问题的引发人们面临着很多环境问题,例如在生态环境方面,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的过度消耗、土地的过度利用等问题正不断加重;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全球化加速了不同文化的融合,但也带来了不稳定因素和文化冲突。
这种情况下,后现代主义反对人类对自然的掠夺和消耗,呼吁对自然和人类共同关注和尊重。
二、理论渊源的影响后现代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也深受一些重要的理论影响。
1. 弗洛伊德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主张人类的心灵和灵魂是无序的、混沌的,这与后现代主义的观点接近。
弗洛伊德的超越自我和日益扩大的认知范畴,帮助人们理解后现代主义对传统认识体系的否定。
2. 霍克海默霍克海默在其《Truth and Method》中提出了文化解构理论,也深刻精辟地表达了后现代主义的核心思想。
「后现代主义」的缘起、主要精神与内涵
「后现代主义」的缘起、主要精神与内涵后现代不只是一种单纯的系统或理论,因为「后」有两种意思:一为时间上的先后次序;其次为思想上的再批判,即对「现代」的思考逻辑或方法提出质疑。
就此而言,后现代应该在现代之后,后现代思想也应该兴起于现代思考之后,后现代乃于现代走了一段路之后,有鉴于现代理性产生的偏失和不完足,尤其是自然科学理性彰显的封闭性、绝对性和普遍性所提出之质疑,并思解放现代主义思想而另辟蹊径所兴起的,Lyotard(1986:79)在比较现代与后现代时,也提出「毫无疑问的,后现代是现代的一部份」之见解。
那么现代又是从何开始?所谓「现代」,大抵以启蒙运动为最具象征性的年代,而更早的足迹是文艺复兴时期对人及人之主体理性的呼吁。
文献的记载大抵是1750年代起,尤其是1890年到1945年;至于二次大战之后,尤其是1968年以降,后现代就如火如荼的展开了(Gromala & Bicket: 1998: 1)。
依据R. Appignanesi(Appignanesi, 黄训庆译,1998:1)一书的数据显示:最早使用「后现代」一词的人是R. Pannwitz,他于1917年就使用过该词,其次是1970年代英国的艺术家J. W. Chapman;不过,「后」学的开端则应该从1880年代的「后印象派」(Post – impressionism)和1914-1922年的「后工业」(Post-industrial)开始算起。
虽然后现代思想家对现代性思维提出质疑、批判和重建,但此绝不是为反对而反对的对立或否定思维。
例如,对工具理性的批判、对文明威权的批判、对因果逻辑思维的批判、对绝对与普遍化深信不疑的批判等,均属于对现代主义思潮的反思(Racevskis, 1993: introduction; Lψvlie, L. & Standish, 2002: 317, 320-321, 329-331),但此思想在存在主义、批判理论的思想中早已经看到;台湾较早专题探索现代与后现代教育的著作,可以参考中华民国比较教育学会主编(1995),由杨深坑主导撰述与讨论后出版的《教育:传统、现代化与后现代化》一书。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中后期哲学和文化领域的一个重要学说,它对传统现代主义的理性、真理和现代性的基本观点提出了质疑和批判,呼唤了对权威、理性和先验知识的怀疑和反叛。
后现代主义的产生与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密切相关。
后现代主义的产生背景有以下几个方面:1.历史背景:二战后,人类社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杀伤性战争和屠杀,使现代性的理想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冷战的危机和反对战争的激进运动进一步动摇了对现代理性主义的信仰。
人们开始怀疑现代性的理性、进步和合理性,寻求新的思想和观念来应对这种危机。
2.哲学背景:后现代主义源自法国的结构主义和法国哲学家迪德罗的“语言转向”,认为语言是构建现实的载体,主张对语言的批判和解构。
这种哲学思潮激发了对知识和真理的怀疑,认为真理是相对的、语境依赖的,无法通过理性和普遍的规则来确定。
这种思潮为后现代主义的兴起提供了理论基础。
3.文化背景: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加速,不同文化的碰撞和冲突变得日益明显。
传统的标准化、普遍化的现代主义观念无法解释和容纳这种多元性和碎片化。
后现代主义强调多元文化之间的平等和相对性,批判中心主义和普世价值观念的合理性。
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对后现代主义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精神分析学强调无意识和潜意识的作用,质疑理性主义的唯心主义和普世性。
后现代主义也承认了无意识和潜意识对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影响,认为人的主体性和意识具有复杂的多样性。
2.尼采的超验主义:尼采主张超验主义,批判了传统哲学对理性和真理的单一解释。
他强调主体的意志和创造力,提出了“上帝已死”的命题,认为现代性已经失去了宗教的指导和意义。
后现代主义在尼采的基础上,进一步质疑和拒绝了任何单一的、普遍的真理和价值。
3.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后现代主义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和反思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指出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剥削问题,但也被批评为过于简化和教条化。
后现代主义的起源是什么
后现代主义的起源是什么在探讨后现代主义的起源时,我们仿佛踏上了一条充满迷雾和曲折的思想之旅。
要理解其起源,需要深入到当时的社会、文化和思想背景中去探寻。
20 世纪中叶,西方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二战后的经济复苏、科技进步以及社会结构的调整,都为后现代主义的诞生提供了土壤。
工业生产的大规模发展带来了物质的丰富,但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现代性的反思。
在现代主义追求标准化、规模化和效率的过程中,一些人性的、个体的价值似乎被忽视了。
哲学领域的发展也对后现代主义的起源产生了重要影响。
存在主义强调个体的存在先于本质,个人的自由选择和责任,这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传统的理性主义和决定论。
而结构主义则关注社会和文化现象背后的深层结构,但这种对结构的过度强调也引发了反对的声音,为后现代主义的兴起埋下了伏笔。
后现代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现代主义的一种反叛。
现代主义强调理性、秩序和进步,追求一种普遍的真理和价值。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这种追求并非总是能够实现,甚至带来了一些问题。
例如,现代主义建筑追求的简洁、功能性,在某些时候显得单调和缺乏人情味。
文化的多元化也是后现代主义起源的一个重要因素。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碰撞日益频繁。
各种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人们开始质疑那种以西方文化为中心的单一价值体系。
后现代主义强调文化的相对性和多元性,反对文化的霸权和单一标准。
在艺术领域,后现代主义的起源表现得尤为明显。
传统的艺术形式和审美标准受到了挑战,艺术家们开始尝试打破常规,运用各种新奇的手法和材料进行创作。
例如,在绘画中,抽象表现主义和波普艺术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写实主义和古典主义的束缚;在文学中,后现代主义小说常常打破线性叙事的结构,采用碎片化、拼贴的手法来展现故事。
大众传媒的发展也为后现代主义的起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电视、电影、广告等媒体的普及,使得信息的传播变得更加迅速和广泛。
但同时,媒体所呈现的图像和信息往往是经过加工和筛选的,这引发了人们对真实和虚构之间界限的思考。
后现代主义的定义
第一讲
1. 后现代主义简介 2.后现代的缘起 3.后现代主义的定义 (及对后现代的片面理解) 4.两个基本特征、基本主张 5.突出特点
后现代主义简介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一个从 理论上难以精准下定论的一种概念,因 为后现代主要理论家,均反对以各种约 定成俗的形式,来界定或者规范其主义。 目前,在建筑学、文学批评、心理分析 学、法律学、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 等诸多领域,均就当下的后现代境况, 提出了自成体系的论述。他们各自都反 对以特定方式来继承固有或者既定的理 念。
对后现代的错误、片面理解
第一,后现代主义不是一个风格概念。 第二,后现代主义也不是一个时期概念 或一个艺术运动的概念。 第三,后现代主义不是西方当代艺术的 现实,它只是、并且始终只是一种观念 形式,一个批评概念或美学概念。 最后,后现代主义也不是一个媒介概念 或艺术样式的概念。
后现代主义的两个基本特征
后现代主义简介
由于它是由多重艺术主义融合而成的派别, 因此要为后现代主义进行精辟且公式化的解说 是无法完成的。若以单纯的历史发展角度来说, 最早出现后现代主义的是哲学和建筑学。当中 领先其他范畴的,尤其是六十年以来的建筑师, 由于反对全球性风格(InternationalStyle)缺乏 人文关注,引起不同建筑师的大胆创作,发展 出既独特又多元化的后现代式建筑方案。而哲 学界则先后出现不同学者就相类似的人文境况 进行解说,其中能够为后现代主义大略性表述 的哲学文本,可算是法国的结构主义了。
在西方,后现代主义与无政治信仰相联系; 在灵命生活里,它是折衷主义(全凭在平安、 安全、价值和目的方面是否有舒服的感觉)。 后现代主义的反“元解释”和“文本意义”也 为其本身带来了巨大的力量。由于后现代主义 的无中心意识和多元价值取向,由此带来的一 个直接的后果就是评判价值的标准不甚清楚或 全然模糊,从而使人们的思想不再拘泥于社会 理想、人生意义、国家前途、传统道德等等, 从而使人的思想得到彻底的解放,也使人对于 自我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同时,后现代主 义对真理、进步等价值的否定,导致了价值相 对主义、怀疑主义和价值虚无主义的产生,从 而使人们认识到价值的相对性和多元性。
后现代主义兴起和发展的原因
后现代主义兴起和发展的原因 后现代主义本来是指⼀种以抛弃普遍性、背离和批判现代主义的设计风格为特征的建筑学倾向,后来被移⽤于其他诸多领域下⾯由店铺为⼤家整理的后现代主义兴起和发展原因以及它的特点,希望⼤家喜欢! 后现代主义兴起和发展原因 后现代主义是当代西⽅设计思潮向多元化⽅向发展的⼀个阶段,在其发展过程中没有形成坚实的核⼼,也没有明确的边界,有的只是众多的⽴⾜点和枝蔓丛⽣的混杂了从“极胜现代主义”到“流⾏⽂化”的种种形式。
后现代主义者奉⾏新的折衷主义和⼿法主义,注重装饰、象征、隐喻传统、历史符号等表⾯的东西,⽽忽视许多实际问题。
反对后现代主义的⼈认为:现代主义是⼀次全⾯的建筑思想⾰命,⽽后现代主义不过是建筑中的⼀种流⾏款式,不可能长久,两者的社会历史意义不能相提并论。
对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较,有两种主要观点:⼀种认为后现代主义不过是现代主义的继续和补充,是现代主义在发展中表现出来的⼀个新侧⾯;另⼀种观点认为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的⼀种完全反叛和否定。
⽆论如何评价,“后现代主义”在建筑史上占有⼀席之地是不争的事实,与之相关的各种争论也不会停⽌。
后现代主义的特点 “后现代主义”⼜是⼀个模糊的、⾮特定的⽂化概念,它不是⼀个具体的艺术风格流派,⽽是包括观念、态度、知识、⾏为、思维变化⽽形成的具有时代性的⽂化思潮,在这⾥它强调从任意艺术、反艺术、反⽂学、⾃我破坏艺术和新⼩说等⽅⾯来论述艺术的发展.美国学者弗雷德⾥可·杰拇逊教授在《后现代主义与⽂化理论》中,概括了后现代主义⽂艺四个基本审美特征: 1.主体消失.在后现代⽂化氛围中,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等级制度被颠倒了,现代主义中的个性和风格被消除得⼀⼲⼆净,主体成了某种破碎的幻象. 2.深度消失.现代主义艺术总是以追求乌托邦的理想、表现终极真理为主题,⽽后现代主义艺术则放弃了作品本⾝的深度模式,不再具有思想,不再提供解释,拒绝挖掘任何意义,仅仅追求语⾔快感. 3.历史感消失.历史永远是记忆中的事物,⽽记忆永远带有记忆主体的感受和体验.现代主义艺术因追求深度⽽沉迷于历史意识,⽽后现代主义艺术中,历史仅仅意味着怀旧,它以⼀种迎合商业⽬的的形象出现. 4.距离消失.在现代主义艺术看来,距离既是艺术和⽣活的界线,也是创作主体与客体的界线,它是使读者对作品进⾏思考的⼀种有意识的控制⼿段.后现代艺术中,由于主体的消失,作品失去深度和历史感,仅仅具有作⽤于⼈感官的刺激性,⽽没有任何启发和激扬的功能,换⾔之,它强调的只是欲望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现代主义」的缘起、主要精神与内涵
后现代不只是一种单纯的系统或理论,因为「后」有两种意思:一为时间上的先后次序;其次为思想上的再批判,即对「现代」的思考逻辑或方法提出质疑。
就此而言,后现代应该在现代之后,后现代思想也应该兴起于现代思考之后,后现代乃于现代走了一段路之后,有鉴于现代理性产生的偏失和不完足,尤其是自然科学理性彰显的封闭性、绝对性和普遍性所提出之质疑,并思解放现代主义思想而另辟蹊径所兴起的,Lyotard(1986:79)在比较现代与后现代时,也提出「毫无疑问的,后现代是现代的一部份」之见解。
那么现代又是从何开始?所谓「现代」,大抵以启蒙运动为最具象征性的年代,而更早的足迹是文艺复兴时期对人及人之主体理性的呼吁。
文献的记载大抵是1750年代起,尤其是1890年到1945年;至于二次大战之后,尤其是1968年以降,后现代就如火如荼的展开了(Gromala & Bicket: 1998: 1)。
依据R. Appignanesi(Appignanesi, 黄训庆译,1998:1)一书的数据显示:最早使用「后现代」一词的人是R. Pannwitz,他于1917年就使用过该词,其次是1970年代英国的艺术家J. W. Chapman;不过,「后」学的开端则应该从1880年代的「后印象派」(Post – impressionism)和1914-1922年的「后工业」(Post-industrial)开始算起。
虽然后现代思想家对现代性思维提出质疑、批判和重建,但此绝不是为反对而反对的对立或否定思维。
例如,对工具理性的批判、对文明威权的批判、对因果逻辑思维的批判、对绝对与普遍化深信不疑的批判等,均属于对现代主义思潮的反思(Racevskis, 1993: introduction; Lψvlie, L. & Standish, 2002: 317, 320-321, 329-331),但此思想在存在主义、批判理论的思想中早已经看到;台湾较早专题探索现代与后现代教育的著作,可以参考中华民国比较教育学会主编(1995),由杨深坑主导撰述与讨论后出版的《教育:传统、现代化与后现代化》一书。
后现代思想的定义众说纷纭,故后现代并不易被周全地定义,这也是后现代被描述为「冲突和挑战的时刻」(the moment of contraction and challenges)(Usher & Edwards, 1994: 1)之主因。
依据柯诺(Stephen Connor)(1989: 6)的说法,后现代在1970年代以前,尚未形成较稳定而扎实的概念,但是,现代并不因为后现代的兴起而死亡或完全终止,全球化热潮就是很好的明证。
一言以蔽之,现代与后现代两种思维可以同时并存,甚至是如影随形。
现代性的发展虽然对人类生活的便捷和进步贡献良多,但也有负面效性,举凡工具理性和实证科学对人类生活面向的窄化,均属之,此等对现代主义理性的警觉、质疑、反省和批判,也是对人文性逐步被现代科技削弱的现象提出警讯。
析言之,后现代针对资本主义物化人性之思想,及其造成人性疏离等现象提出挑战;并对瓦解真实生活的工业化社会和文化现象加以批判,因此后现代也被称为「后工业」的资本主义时期(post-industrial capitalism)(Irvine, 1998)。
由此可见,后现代基于反思的立场,扮演反省和解放的角色,较常出现对立、抗拒、颠覆、去中心、解构或再重构的形式和现象。
后现代发展至今,也逐渐有清晰明确的共识–如去中心化、多元化、去一元化(普遍化)、小叙事、重差异、混沌性、不稳定等概念。
后现代性的教育特色也常与下列的名词有关,其中较常出现的用词大抵如:片段(fragment)、吊诡、隐喻、诗的语言、意识型态、论辩/论述(discourse)、权力、解构、解放、无序、随性、当下、冲突(或对立)、美学、大众、变革、游戏、去霸权、后工业、后殖民、反整体(anti-totalitarian)、去主流、在地化、重情感、关系取向、多元文化等;而较常和后现代相提并论的理论则有:存在主义、现象学、诠释学、结构主义、建构理论、解构主义、后结构主义、马克斯主义、语言游戏、女性主义、批判理论、殖民与后殖民理论等。
至于涉及后现代理论之学者大抵有:Karl Marx (1818-1883)、Friedrich Nietzsche (1844-1900)、Antonio Gramsci (1881-1937)、Ludwig Wittgenstein(1889-1951)、Martin Hdidegger (1889-1976)、Hans-Georg Gadamer(1900-2002)、Jacques Lacan (1901-1981)、Jean-Paul Sartre (1905-1980)、Maurice Merleau-Ponty (1908-1961)、Louis Althusser (1918-1990)、Jean-Francois Lyotard (1924-1998)、Gilles Deleuze (1925-1995)、Michel Foucault (1926-1984)、Jean Baudrillard (1929-)、Jurgen Habermas(1929-)、Jacques Derrida (1930-)、Richard Rorty (1931-)、Anthony Giddens(1938-)、David R. Griffin(1939-)等人,其中尤其以女性主义更被誉为后现代教育的主流思想(Hill, McLaren, Cole & Rikowski (Eds.), 2003: 1)。
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 1844-1900)在《查拉图斯如是说》(Thus Spoken Zarathustra)中(Nietzsche, 1961),曾大声呼喊着:「正是您和我,就是我们把上帝杀了!」(We have killed him – you and I.)而且「上帝已经死了,永远死了!」(God is dead. God remains dead.)其实此句话最早出现在《Gay Science》第108节的「新挑战」(New Struggle),再度出现在125节的「疯人」(The Madman),最后在《查拉图斯如是说》一书中又出现。
就西方文化和思想言之,上帝扮演知识、理性和正义的主宰者或普遍性判准,故必须在上帝死亡之后,人类方可能真正拥有自我,真正的发挥自我的意志,并展现自我决定的自主性和主体性。
唯有存在自我的真理,才能算是真正由人类自行决定、自行建构并自我负责的真理。
无论尼采或李欧塔均深刻的反思人类认识真理的意志和权力:前者提出追求真理就是追求权力(Will to truth leads to will to power);后者则选择语言游戏的途径,一方面从巴赫松(T. Parsons,1902-1979)社会连结与功能论的观点,反省现代性知识的「功能性主义」(Functionalism)呈显的偏狭;另一方面更反对马克斯(K. Marx,1818-1883)物质辩证论,及其所论述的「机械化人性论」(cybernetics)(Lyotard, 1986:11)。
李欧塔(Lyotard, 1986:11-12)认为,无论是功能论或机械论,均误导人去相信,只有现代化之理性系统,方是确保人类需求普遍获得满足的有效机制;现代性思维也过度乐观地视人类社会犹如制造物品的工厂,建立输出→输入的生产体系,将社会化约为一个能有效自我统整、自我管控的自动化体系。
霍克海默(Horkheimer, 引自Lyotard, 1986:12)批驳此等方式就是「理性的偏执」(paranoia of reason)。
简言之,后现代所批判的现代主义,就
是透过一种建立于假设命题基础上的系统性思维,及有效决定人类社会和生活之缘起缘灭的机制和权力(Lyotard, 1986:53),后现代思维不仅反对现代主义的理性,也质疑人类理性具有形塑无限上纲真理之能耐。
波伯(K.,1902-1994)在其《开放社会及其敌人》(The Open Society and Its Enemies)(Popper,1966:3)一书中提及,一种思潮不是一蹴可及,而是逐步缓慢形成。
后现代的概念犹如开放社会一样,正逐步发展起来。
综上所述,后现代代表一种反思现代的思维和作法,是一种强化反向思维的辩证思考(即走向「反向」的辩证合),也是一种既尊重多元,又重视差异的思路。
Martin Irvine (1998) 将「后现代」与「现代」两者之特质,作了系统的整理,作者重新诠释与分析后,提出后现代的五大特质和其相对应的问题如下:(一)尊重差异产生的认同问题;(二)强调偶发与在地化产生的片断和零碎问题;(三)注重多元产生的失根问题;(四)标榜解构产生的失序问题;(五)强化个性产生的主流消弭问题。
上述五大问题亦有助于激发我们思考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关系与其特质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