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

合集下载

第二单元 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 教案

第二单元  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 教案

第二单元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的产生及转化(第一课时)[课标要求]1、通过实验了解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查阅资料并讨论:减少向大气中排放氮氧化物的措施3、讨论自然界氮循环对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教材内容展现]1.氮气与氧气的反应(用雷雨天硝酸的形成引出)2.氮气与氢气的反应(用人工固氮引出)3.一氧化氮与氧气的反应(用实验现象引出)4.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用化学方程式引出)5.氮的固定(用化学方程式引出)[教学建议]从氧化还原的角度认识氮气的性质[学案设计]一、自然界的氮循环请观察录像放电一段时间后空气颜色变化说明什么?加水后气体颜色消失,测定pH呈酸性,你猜想生成的酸是什么?农村有句谚语:“雷雨天发庄稼”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通过学生讨论、教师启发等,请学生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之。

[学生归纳]:氮气和氮氧化合物的性质1、氮气的性质:2、NO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3、NO2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三、氮的氧化物对环境的污染与防治[交流与讨论]1、氮的氧化物对环境的污染:2、氮的氧化物污染的防治措施:3、氮的固定:4、氮的循环:[知识小结] 氮气的性质1、氮的固定;把游离态的氮(氮气)变成化合态的氮(氮的化合物)的过程。

2、从氧化还原的角度分析得出,氮气中氮元素处于中间价态,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1)氧化性N2+3H2 2NH3 N2+3Mg Mg3N2(2)还原性N2+ O2 2NO3、氮的循环[课后练习]:1.下列反应起了氮的固定作用的是A、N2和H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NH3 C、NH3经催化氧化生成NOB、NO和O2反应生成NO2 D、由NH3制碳铵和硫铵2.据报道,科学家已成功合成了少量N4,有关N4的说法正确的是A.N4是N2的同素异形体 B.N4是N2的同分异构体C.相同质量的N4和N2所含原子个数比为1:2 D.N4的摩尔质量是56g3、下列大气污染物中,能与人体血红蛋白结合而引起中毒的气体是A、SO2B、CO2C、NOD、CO4、上世纪80年共后期人们逐渐认识到,NO在人体内起着多方面的重要生理作用。

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

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

第二单元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硝酸的特性(不稳定性和强氧化性),通过探究硝酸的性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知道工业上生产硝酸的基本原理,了解硝酸的用途。

过程与方法:1.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自己获取信息(硝酸的性质),并能在观察中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

2.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比较三大强酸在性质上的异同点,从而更好的突出硝酸的特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根据硝酸的性质解释日常见到的现象、学以致用,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常温下可用铝槽车装运浓硝酸)2.通过浓稀硝酸氧化性的差异,使学生明白由量变导致质变的道理。

3.由硝酸的工业生产和用途的学习,使学生有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

二、重点、难点:硝酸的特性(不稳定性和强氧化性)三、课前准备:教师:1.自制多媒体课件2.仪器:具支试管、分液漏斗、铁架台、铁圈、小试管、烧杯3.药品:棕色瓶装浓硝酸、无色瓶装浓硝酸、铜片学生:复习整理有关盐酸和硫酸的性质的知识五、板书设计:第二单元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硝酸的性质一、硝酸的物理性质色、态、味、挥发性、市售浓硝酸的质量分数二、硝酸的化学性质1. 酸的通性2. 硝酸的强氧化性(1)与金属的反应浓HNO 3可使Fe 、Al 钝化 (2)与非金属的反应4HNO 3(浓)+C2H 2O+4NO 2↑+CO 2↑3. 硝酸的不稳定性4HNO 3=======4NO 2↑+O 2↑+2H 2O三、硝酸的工业制法(氨的催化氧化法)(1)4NH 3+5O 2 ==== 4NO+6H 2O(2)2NO+O 2====2NO 2(3)3NO 2+H 2O====2HNO 3+NO 四、硝酸的用途 六、本单元练习:课题:专题4硫、氮和可持续发展第二单元 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一.选择题:1.单质分别跟浓硝酸混合出现的情况依次为:①反应生成相应的硝酸盐②反应生成最高价含氧酸③单质呈钝化态④不发生反应。

《第二单元 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

《第二单元 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

第二单元 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氮氧化物的产生及转化【教学目标】1、掌握氮氧化物之间的转化2、了解NO 、NO 2的物理性质3、了解氮氧化物对空气的污染及防治措施【教学过程】 【问题导读】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 ,氧气的体积分数 还有少量的CO2及稀有气体。

氮元素以 形式存在于空气中,以 形式存在于多种无机物及有机物。

空气中氮元素的化学性质稳定,只有少数豆科植物能够直接吸收转化加以利用。

直到1919年,德国化学家 在实验室中首次人工合成了 ,才使大规模合成化肥成为现实。

【引入】自然界中大部分氮元素以游离态存在于空气中,仅有少数植物能将游离态的氮转化为可吸收的化合态的氮,我们把游离态氮转变为化合态氮的方法称为“固氮作用”。

一、氮气(1)物理性质:氮气是 色 味密度比空气 ,熔、沸点低,难溶于水的气体(2)化学性质:氮气稳定,很难与其他物质反应 1.氮气跟氢气的反应(合成氨):化学反应方程式2.氮气跟氧气的反应:化学反应方程式3.氮气跟某些金属(如Mg )的反应:化学反应方程式(3)用途:常用作保护气体。

以防止某些物体暴露于空气时被氧所氧化,用氮气填充粮仓,可使粮食不霉烂、不发芽,长期保存。

液氨还可用作深度冷冻剂。

【过渡】观看图片,美丽的闪电除了给我们带来的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还带来了什么? 观看图片,为什么“魔鬼谷”牧草茂盛、四季常青?农村有句谚语“雷雨发庄稼”,你知道其中的含义吗?【学生活动】观看氮气与氧气反应视频思考:氮气与氧气的反应中,注意观察气体颜色的改变。

【总结归纳】通常情况下,空气中的N 2和O 2不发生反应,但在放电或高温下二者可以直接化合生成NO ,NO 很容易在常温下与空气中的O 2 化合生成NO 2,N 2 + O 2 2NO2NO + O 2 2NO 2【板书】一、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1、 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生成 N 2 + O 2 2NO (无色气体) 2NO + O 2 2 NO 2 (红棕色气体) 【学生活动】观看二氧化氮与水反应视频思考: 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中,观察气体颜色的变化,集气瓶中气体的体积的改变,反应结束后滴加石蕊试剂溶液颜色的改变,并试着分析原因【总结归纳】集气瓶中气体的颜色褪去,液面上升,剩余气体大约占集气瓶总体积的1/3,滴加石蕊溶液变红。

《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 讲义

《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 讲义

《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讲义一、含氮化合物的概述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含氮化合物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氮是生命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它存在于众多的化合物中,这些化合物在农业、工业、医药、环境保护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和重要的影响。

含氮化合物的种类繁多,常见的包括氨气(NH₃)、硝酸(HNO₃)、尿素CO(NH₂)₂、亚硝酸钠(NaNO₂)等等。

它们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和用途。

二、农业生产中的含氮化合物1、氮肥氮肥是农业生产中用量最大的化肥之一。

常见的氮肥有尿素、碳酸氢铵(NH₄HCO₃)、氯化铵(NH₄Cl)等。

氮肥能够为植物提供生长所需的氮元素,促进植物的茎叶生长,增加叶绿素含量,提高光合作用效率,从而增加农作物的产量。

尿素是一种高效的氮肥,其含氮量高,肥效持久,使用方便。

碳酸氢铵则具有速效性,能迅速为植物提供氮营养,但它的挥发性较强,使用时需要注意深施覆土。

氯化铵在酸性土壤中使用效果较好,但长期使用可能导致土壤酸化。

2、生物固氮除了人工合成的氮肥,自然界中还存在着生物固氮的现象。

某些微生物,如根瘤菌,能够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植物可吸收利用的含氮化合物。

豆科植物如大豆、花生等常与根瘤菌共生,通过这种方式获取氮源。

生物固氮不仅为植物提供了氮营养,还有助于维持土壤的肥力和生态平衡。

三、工业生产中的含氮化合物1、氨气氨气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用于生产硝酸、氮肥、铵盐等。

工业上通过哈伯法合成氨气,即在高温高压和催化剂的条件下,将氮气和氢气反应生成氨气。

氨气具有刺激性气味,易溶于水形成氨水。

氨水在工业上也有多种用途,如用于金属表面处理、废水处理等。

2、硝酸硝酸是一种强氧化性的酸,在工业上具有重要地位。

它主要用于制造炸药、化肥、染料、医药等。

硝酸的生产通常是通过氨气的催化氧化得到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再进一步氧化生成二氧化氮,最后用水吸收二氧化氮得到硝酸。

四、医药领域中的含氮化合物许多药物中都含有氮元素,例如磺胺类药物、抗生素等。

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ppt课件

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ppt课件

B
高三总复习
苏教版· 化学
3.碳跟浓硫酸共热产生的气体 X 和铜跟浓硝酸反应产生的
气体 Y 同时通入盛有足量氯化钡溶液的洗气瓶中(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D
A.洗气瓶中产生的沉淀是碳酸钡 B.从 Z 导管出来的气体中无二氧化碳
C.洗气瓶中产生的沉淀是亚硫酸钡
D.在 Z 导管口有红棕色气体出现
加入药品,打开弹簧夹后通入CO2一段时间,关闭弹簧夹, 将装置⑤中导管末端伸入倒置的烧瓶内 ,
高三总复习
苏教版· 化学
6.实验表明浓硝酸能将NO氧化成NO2,而稀硝酸不能氧化NO
药品:浓硝酸、3mo/L稀硝酸、蒸馏水、浓硫酸、氢氧化钠溶液及二氧化碳
浓硝酸 氢氧化钠溶液
3mol/L稀硝酸
浓硝酸的氧化性强于稀硝酸的实验现象?
高三总复习
苏教版· 化学
4.(2010 年合肥模拟)如图所示,向一定量的铁粉中加入一定 体积 12 mol/L 的硝酸,加热充分反应后,下列粒子在体系中一定 大量存在的是 ①NO3 A.① B.①⑤ C.②④⑤

②Fe3+
③H

④NO
⑤NO2
A
D.①②③⑤
高三总复习
苏教版· 化学
5.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提纯并收集表中的四种气体(a、b、c 表示相应仪器中加入的试剂),其中可行的是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B
高三总复习
苏教版· 化学
2.“绿色化学实验”已走进课堂,下列做法符合“绿色化学”的是 ①实验室收集氨气采用图 1 所示装置 ②实验室中做氯气 与钠的反应实验时采用图 2 所示装置 ③实验室中用玻璃棒分 ④实验室 别蘸取浓盐酸和浓氨水做氨气与酸生成铵盐的实验 中采用图 3 所示装置进行铜与稀硝酸的反应

《第二单元 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教学设计(河北省省级优课)

《第二单元 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教学设计(河北省省级优课)

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近生活————氮氧化合物的产生和转化教学实录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重要物理化学性质。

(2)掌握氮氧化合物的尾气处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创设学生自主活动和积极探究的情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过程,获取知识,获得亲身体验,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通过设计和评价铜与稀硝酸制取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的实验,以及参与实验,提高获取知识、分析知识、评价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及资料、信息处理及科学抽象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参与探究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辩证分析能力。

(2)通过铜与稀硝酸制取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的实验探究活动,激发学生透过观察探究本质的兴趣。

尊重科学,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科学,形成辨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养成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二、教学重点: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三、教学难点: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四、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实验探究法。

五、教具: 多媒体设备、PowerPoint课件、视频设问:刚才同学们可能注意到了二氧化氮的尾气吸收装置,我用的氢氧化钠溶液吸收的多余的二氧化氮。

所以工业上更多的是用碱、盐的水溶液来吸收废气中的氮氧化合物很普遍,该法设备投资省,运行成本较低。

比如用氢氧化钠吸收氮氧化合物的原理如下:2NO2+2NaOH=NaNO3+NaNO2+H2O,NO2+NO+2NaOH=2NaNO2+H2O。

展望未来:一组图片希望咱们在座的同学将来致力于环保事业,改善我们的大气质量,希望每一天天都是蓝的。

我们的校园每一天都是蓝色的。

展示:蓝天白云的校园风景课堂练习:已知:实验室用铜和稀硝酸反应制一氧化氮3Cu+8HNO3=3Cu(NO3)2+2NO↑+4H2O因为烧瓶中有空气,生成的一氧化氮遇空气变红棕色,怎么证明生成的是一氧化氮而不是二氧化氮?针对该装置,怎么改进?有没有更简单的装置?这是什么原理?怎么加药品?为什么可以证明?最后我从两方面提示:要么用一种与一氧化氮不反应的气体将装置内的气体排出去,要么设计方案让生成的一氧化氮接触不到空气。

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

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

2.氮元素的固定: ⅰ与氧气的反应
N2+O2
放电
2NO
ⅱ生物固氮
二、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 1. NO和NO2的物理性质:
NO: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有毒气体。 NO2:红棕色、有剌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 密度比空气大,易液化,易溶于水。
2. NO和NO2的化学性质
⑴ NO不与水反应,在常温下易与O2 化合 生成NO2 :
问题解决:
汽车尾气(含烃类、CO、NO和NO2等)是城 市主要污染源之一,治理的办法之一是在汽车排气 管装上催化转化器,使NO或NO2与CO反应生成可
参与大气生态循环的无毒气体,请用相应的化学方
程式来表示:
催化剂
2CO+NO = 2CO2+N2 4CO+2NO2 = 4CO2+N2
发现一氧化氮 (NO)是人体内 保护机体抵抗 心血管疾病与 其他疾病的信 号分子
199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伊格纳罗
专题4
硫、氮和可持续发展
第二单元 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
氮氧化物的产生及转化
农作物生长离 不开氮元素
含 氮 化 合 物 作 为 火 箭 的 燃 料
血 红 蛋 白 中 含 有 氮 元 素
一、氮气
1.氮元素的存在:
以游离态形式存在于空气中,以化合态
形式存在于多种无机物及有机物。
美丽的闪电除了给我们带来的视觉和听觉 上的冲击,还带来了什么?
2NO + O2 = 2NO2 ⑵ NO2难被O2氧化,易与水反应生成HNO3 和NO:
3NO2 + H2O =2HNO3 + NO
材料:
在我国西北有一 狭长山谷,每当牧民 和牲畜进入后, 风 和日丽的晴天顷刻间 电闪雷鸣,狂风大作, 人畜往往遭雷击倒下。 奇怪的是这里的牧草 茂盛,四季常青,被 当地牧民称为“魔鬼 谷”。

《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 讲义

《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 讲义

《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讲义一、引言氮是生命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在生产生活中,含氮化合物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从农业中的化肥到工业中的炸药,从日常生活中的食品添加剂到环境保护中的污染物,含氮化合物无处不在。

了解这些含氮化合物的性质、用途以及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对于我们更好地利用它们、减少其危害具有重要意义。

二、常见的含氮化合物1、氨气(NH₃)氨气是一种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在工业上,氨气是制造硝酸、氮肥等的重要原料。

同时,氨气还广泛应用于制冷行业。

在农业中,氨水作为一种氮肥,能够为农作物提供氮元素。

2、硝酸(HNO₃)硝酸是一种具有强氧化性和腐蚀性的强酸。

它在工业上用于制造化肥、炸药、染料等。

在实验室中,硝酸也是常用的化学试剂。

3、氮肥氮肥是农业生产中最常用的肥料之一,常见的氮肥有尿素CO(NH₂)₂、碳酸氢铵(NH₄HCO₃)、硝酸铵(NH₄NO₃)等。

氮肥能够促进植物的茎叶生长,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4、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由氨基酸组成,而氨基酸中含有氮元素。

蛋白质在人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构成组织、调节生理功能等。

在食品工业中,蛋白质也是重要的营养成分。

5、三聚氰胺(C₃H₆N₆)三聚氰胺是一种有机化合物,曾被用于制造三聚氰胺甲醛树脂。

然而,由于其含氮量高,曾被非法添加到食品中以提高蛋白质检测含量,对人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

三、含氮化合物在生产中的应用1、化工生产在化工领域,含氮化合物是制造各种化学品的重要原料。

例如,以氨气为基础可以生产硝酸、铵盐等;硝酸则用于制造炸药、染料、塑料等。

2、农业生产氮肥的使用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至关重要。

合理使用氮肥可以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增加产量。

但过量使用氮肥可能会导致土壤酸化、水体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

3、医药生产一些含氮化合物在医药领域有重要应用,如某些抗生素、抗癌药物等都含有氮元素。

1、食品添加剂某些含氮化合物可以作为食品添加剂,如亚硝酸盐可以用于肉类制品的防腐和增色,但过量摄入可能对健康有害。

高一化学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

高一化学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

例3:将40mLNO和NO2的混合气体跟 20mLO2同时通入装满水倒立于水槽中 的量筒中,发现有5mL气体剩余,问原 NO和NO2混合气体的体积组成是什么?
1、若剩余气体为O2,则无NO和NO2剩余, 设原有NO2体积为x, 则NO的体积为(40-x)
3NO2+H2O=====2HNO3+NO 3 1 x x/3
一般NO2、NO、O2与H2O反应,可归纳成四 种情况: (1)NO和O2混合溶于水 4NO + 3O2 + 2H2O = 4HNO3
(2)NO2和O2混合溶于水 4NO2 + O2 + 2H2O = 4HNO3 (3)NO和NO2混合溶于水 3NO2 + H2O = 2HNO3 + NO (4)NO、NO2、O2三种混合溶于水
雷雨发庄稼
氮氧化物(NOx)对环境的污染
NOx的来源:氮肥的生产、金属的冶 炼、汽车等的使用. NOx的危害:①形成酸雨 ②形成光化学烟雾 NO2+O2→O3 O3+CxHy→ 光 有毒烟雾

③破坏臭氧层(形成臭氧空洞)
氮的氧化物、氟氯烃(氟利昂)等。 防治: 课本P98
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对环境的污染
4NO+3O2+2H2O=====4HNO3 4 3 X=30mL VNO=10mL 40-x+x/3 (20-5) 故原气体组成为:VNO2=30mL 2、若剩余气体为NO,无O2、NO2剩余 设原NO体积为y,则NO2体积为(40-y) 3NO2+H2O=====2HNO3+NO 3 1 (40-y)/3 40-y 4NO+3O2+2H2O=====4HNO3 4 3 y+(40-y)/3-520 y=27.5mL,则NO 体积为12.5mL

生活生产中的含氮化合物

生活生产中的含氮化合物

生活生产中的含氮化合物一、氮气1、氮气: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

空气中 (体积分数)是氮气。

2、氮气的电子式 ,结构式 ,其电子数与 相等,氮分子(N 2)为双原子分子,结构稳定,决定了氮气性质的稳定性,常温下氮气很稳定,很难与其它物质发生反应,因此,生产上常用氮气作保护气。

但这种稳定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如高温、放电等),也能跟某些物质(如氧气、氢气、镁等)发生反应。

3、固氮作用:游离态氮转变为化合态氮的方法。

途径 举例自然固氮 → 闪电时,N 2 转化为NO生物固氮 → 豆科作物根瘤菌将N 2 转化为化合态氮 工业固氮 → 工业上用N 2 和H 2合成氨气 4、N 2的工业制法:液化、分离空气二、氮的氧化物1、NO的实验室制法:检验方法:收集方法:尾气处理方法:2、NO2的实验室制法:检验方法:收集方法:尾气处理方法:探究1:如何鉴别NO2和Br2(g)请设计两种方法探究2:请解释装有NO2的容器放在冰水中容器中的NO2颜色为什么会变浅?探究3:可用右图装置制取(必要时可加热)、净化、收集的气体是A 铜和稀硝酸制一氧化氮B 二氧化锰与H2O2制氧气C 锌和稀硫酸制氢气D 硫化亚铁与稀硫酸制硫化氢三、氨气1、分子结构氨气的电子式,结构式,其分子构型2、氨气的物理性质:氨气是、气味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密度比空气。

氨气,液氨气化时吸收大量的热,使周围温度急剧下降,所以液氨可作致冷剂。

氨极易溶于水,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中大约溶解体积的氨气。

氨的水溶液称氨水。

3、氨气的化学性质:(1)氨和水反应其方程式。

氨水通常把当作溶质,其密度比水,而且密度随浓度的增大而。

氨水显弱碱性。

NH3是惟一能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

(检验)实验反思:①喷泉实验的实质是什么?氨气为什么可做喷泉实验?是否只有氨气才能做该实验?比较液氨与探究4:右图的装置中,干燥烧瓶中盛有某种气体,烧杯和滴管内盛放某种溶液。

挤压胶管的胶头,下列与试验事实不相符的是A.CO2(NaHCO3溶液)无色喷泉B.NH3(H2O含酚酞)红色喷泉C.H2S(NaOH溶液)无色喷泉D.HCl(AgNO3溶液)白色喷泉(2)氨具有弱碱性,可以与酸(硫酸、硝酸、盐酸等)反应,生成铵盐。

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

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

剩余气体 无
O2 NO
➢将NO和O2混合气体通入水中
4NO + 2H2O + 3O2 = 4HNO3
V(NO): V(O2)
发生的化学反应
=4:3 <4:3
4NO + 2H2O + 3O2 = 4HNO3 4NO + 2H2O + 3O2 = 4HNO3
>4:3
4NO + 2H2O + 3O2 = 4HNO3
专题4 硫、氮和可持续发展
第二单元 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
氮氧化物的产生及转化
氮是植物生长的 必需元素之一
血红蛋白中含有氮元素
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蛋 白质是生命的基石
长征三号一子级和二子级使用偏二甲肼 (CH3)2NNH2 和四氧化二氮(N2O4)作为推 进剂,三子级则使用效能更高的液氢 (LH2)和液氧(LOX)。
C.7:2
D.9:7
生物固氮
与大豆、蚕豆等豆科 植物共生的根瘤菌中 存在固氮酶,能在常 温常压下把空气中的 氮气转变为氨。
根瘤菌
氮氧化物与环境污染的防治
消除污染的主要方法:碱液吸收法 NO + NO2 + 2NaOH == 2NaNO2 + H2 O 2NO2 + 2NaOH == NaNO2 + NaNO3 + H2 O NH3还原法 6NO + 4NH3 == 5N2 + 6H2O
➢氮元素的存在
游离态:N2 化合态
➢氮的固定
游离态
自然固氮
氮的固定 生物固氮
化合态
放电或高温
N2+O2 ==== 2NO
工业固氮 N2+3H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第1课时氮氧化物的产生及转化一、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1.氮气氮气在空气中约占总体积的________。

通常情况下,N2不与________反应。

在一定条件下,N2能跟O2反应生成不溶于水、无色的________:2.一氧化氮NO常温下很容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______:2NO+O2===______(红棕色气体)。

3.二氧化氮二氧化氮是__________、有__________气味的________气体,密度比空气____,易______,____溶于水。

溶于水时生成________和____,工业上利用这一原理生产硝酸:3NO2+H2O===____________。

二、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对大气的污染1.SO2和NO2的主要来源(1)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金属矿物的燃烧或冶炼;(2)________尾气、硫酸厂、硝酸厂的尾气。

2.危害(1)引起________污染,直接危害人体健康。

(2)溶于水形成________。

3.酸雨(1)概念:________的降水称酸雨,主要是大气中的________和______溶于水后造成的。

(2)形成原理①H2SO4的生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HNO3的生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危害①直接破坏农作物、森林、草原,使土壤、湖泊酸化。

②加速建筑物、桥梁、工业设备、运输工具及电信电缆的腐蚀。

4.防治措施(1)调整__________,发展__________。

(2)研究煤的脱硫技术,改进燃烧技术,减少______和____________的排放。

(3)加强工厂废气的回收处理。

(4)改进汽车尾气的处理技术,控制汽车尾气排放标准。

知识点1氮气的性质1.氮气能大量存在于空气中的根本原因是()A.氮气性质稳定,即使在高温下也很难跟其他物质发生反应B.氮气比空气轻,且不溶于水C.氮分子中两个氮原子结合很牢固,分子结构稳定D.氮气无氧化性,也无还原性,不与其他物质反应2.下列关于N 2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通常情况下N 2性质很稳定,所以N 2可在电焊时作保护气B .N 2+O 2=====高温2NO ,该反应是汽车尾气造成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C .N 2在空气中约占总质量的45D .在反应:3Mg +N 2=====高温Mg 3N 2中,N 2作氧化剂 知识点2 一氧化氮的性质3.最新研究表明:NO 吸收治疗法可快速改善SARS 重症患者的缺氧状况,缓解病情。

病毒学研究同时证实,NO 对SARS 病毒有直接抑制作用。

下列关于NO 的叙述正确的是( )A .NO 是一种红棕色的气体B .含等质量的氧元素的NO 和CO 的物质的量相等C .常温常压下,NO 不能与空气中的O 2直接化合D .NO 易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4.在体积为V L 的密闭容器中,通入a mol NO 和b mol O 2,反应后容器内氮原子与氧原子个数之比为( )A.a bB.a 2bC.a a +2bD.a 2(a +b ) 知识点3 二氧化氮的性质5.实验室收集NO 、NO 2两种气体( ) A .均可用排水法 B .均可用向上排气法C .NO 用向上排气法,NO 2用排水法D .NO 用排水法,NO 2用向上排气法6.将盛有N 2和NO 2(无N 2O 4)混合气体的试管倒立于水中,经过足够长的时间后,试管内气体的体积缩小为原体积的一半,则原混合气体中氮气和二氧化氮的体积比是( )A .1∶1B .1∶2C .1∶3D .3∶1知识点4 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对大气的污染7.下列物质不属于“城市空气质量日报”报道内容的是( ) A .二氧化硫 B .氮氧化物 C .二氧化碳 D .悬浮颗粒8.导致下列现象的主要原因与SO 2的排放有关的是( ) A .酸雨 B .光化学烟雾 C .臭氧空洞 D .温室效应练基础落实1.下列关于SO 2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SO 2是硫及某些含硫化合物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B .SO 2具有漂白性,可以使品红溶液褪色C .SO 2与水反应生成H 2SO 4D .SO 2是一种大气污染物,它主要来自于化石燃料的燃烧2.诺贝尔化学奖曾授予德国化学家Gerhard Ertl ,以表彰他在固体表面化学研究过程中的重大发现。

使CO 、NO x 等在铂表面发生化学反应转变成无毒气体,以减少汽车尾气中有毒气体的排放,正是此项研究的重要应用之一。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CO 在铂表面被氧化生成CO 2,铂起催化作用B .汽车尾气中NO x 在铂表面发生反应的产物是N 2C .CO 在铂表面可能和O 2、NO x 反应D.NO x、CO、CO2均能与人体中的血红蛋白结合3.NO2被水吸收发生反应:3NO2+H2O===2HNO3+NO,判断发生还原反应和发生氧化反应的物质,其物质的量比为()A.3∶1 B.1∶3C.1∶2 D.2∶14.下列气体均有毒,使人中毒的原理与CO相似的是()A.Cl2B.SO2C.NO D.NO25.A.C3N3(OH)3与HNCO为同一物质B.HNCO是一种很强的氧化剂C.1 mol NO2在反应中转移的电子为4 molD.反应中NO2是还原剂练方法技巧6.把3体积的NO2气体,依次通过下列3个分别装有:①NaHCO3饱和溶液,②浓H2SO4,③Na2O2的装置后,用排水法把残留气体收集到集气瓶中,集气瓶中的气体应是(同温同压下测定)()A.1体积NOB.2体积NO2和0.5体积O2C.2体积O2D.0.25体积O2练综合拓展7.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收集以下7种气体:①H2②Cl2③O2④HCl⑤NH3⑥NO⑦NO2(1)若烧瓶是干燥的,则由B口进气,可收集的气体有________,由A口进气,可收集的气体有________。

(2)若在烧瓶内充满水,可收集的气体有________,气体应由________口进入。

(3)若烧瓶中装入适量浓硫酸,可以用它来干燥的气体有________________,气体应由________口进入。

8.2008年5月17日新疆电视台(午间新闻)报道:我国新增阿勒泰大气背景监测点。

这标志着气候条件独特、空气质量优良的新疆阿勒泰市已成为我国第8个国家大气背景监测点。

监测点安装的监测设备可日常监测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污染物。

NO分子因污染空气而臭名昭著,近年来,发现少量的NO在生物体内许多组织中存在,它有扩张血管、免疫、增强记忆的功能,而成为当前生命科学的研究热点,NO亦被称为“明星分子”。

请回答下列问题。

(1)NO 对环境的危害在于________(填编号)。

A .破坏臭氧层B .高温下能使一些金属氧化C .造成酸雨D .与人体血红蛋白结合(2)在含Cu +的酶的活化中心,亚硝酸根离子(NO -2)可转化为NO ,写出Cu +和亚硝酸根离子在酸性水溶液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绿色奥运”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题之一,为迎接奥运,减少空气污染,北京为汽车加装了“三效催化净化器”,可将尾气中的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转化为参与大气循环的无毒混合气体,该气体是( )A .二氧化碳和氮气B .二氧化碳和二氧化氮C .二氧化碳和氧气D .二氧化碳和氢气(4)氟利昂(如CCl 2F 2)可在光的作用下分解,产生氯原子,氯原子会对臭氧层产生长久的破坏作用(臭氧的分子式为O 3)。

有关反应如下:O 3O 2+O →Cl +O 3ClO +O 2→ClO +OCl +O 2总反应:2O 3===3O 2 在上述臭氧变成氧气的过程中,Cl 是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单元 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 第1课时 氮氧化物的产生及转化基础落实 一、1.4/5 O 2 NO 2NO 2.NO 2 2NO 23.红棕色 刺激性 有毒 大 液化 易 HNO 3 NO 2HNO 3+NO 二、1.(1)煤 石油 某些含硫 (2)汽车 2.(1)大气 (2)酸雨3.(1)pH <5.6 SO 2 NO 2 (2)①SO 2+H 2O H 2SO 3 2H 2SO 3+O 2===2H 2SO 4 ②3NO 2+H 2O===2HNO 3+NO4.(1)能源结构 清洁能源 (2)SO 2 氮的氧化物 对点训练1.C [N 2性质稳定,但高温下可与O 2等物质反应,在反应中表现出氧化性或还原性;氮气比空气轻且不溶于水并不是N 2能大量存在于空气中的根本原因。

]2.C [N 2在空气中的体积含量约为45。

]3.B [NO 是一种无色难溶于水的气体,可用排水法收集,常温常压下NO 很容易与O 2直接化合成NO 2。

]4.C5.D [NO 易与空气中的O 2反应,NO 2与水反应,故前者不能用排气法收集,后者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6.C [将试管倒立于水中,只有NO 2和H 2O 反应,生成的NO 与不反应的N 2为剩余气体。

设原气体的体积为V ,NO 2的体积为x ,根据差量法求解:3NO 2+H 2O===2HNO 3+NO 体积减少 3 2x V2解得:x =3V4故V (N 2)=V -3V 4=V4故V (N 2)V (NO 2)=13。

] 7.C 8.A 课后作业1.C [SO 2与水反应生成的是H 2SO 3而不是H 2SO 4。

]2.D [CO 、NO x 在铂表面发生的反应为CO +NO x CO 2+N 2(未配平),也可能是CO 与O 2反应,此过程中铂作催化剂。

CO 2不能与人体中的血红蛋白结合。

]3.,根据元素守恒,可确定发生氧化反应的NO 2有2 mol ,而发生还原反应的NO 2有1 mol 。

]4.C [NO 和CO 均易与血红蛋白结合,一旦结合就易导致人体缺氧。

] 5.6.D7.(1)②③④⑦ ①⑤ (2)①③⑥ A(3)①②③④⑥⑦ B解析 (1)从B 口进气是收集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若从A 口进气则收集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但排空气法收集的气体必须与O 2不反应,且密度与空气密度相差较大。

(2)若用排水法收集,则气体必须不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应从A 口进。

(3)用浓H 2SO 4干燥气体,必须从B 口进气。

8.(1)ACD(2)Cu ++NO -2+2H +===Cu 2++NO ↑+H 2O (3)A (4)催化剂解析 (1)NO 气体在破坏臭氧层的过程中起催化作用;NO 能与人体血红蛋白结合而使人中毒;NO 被O 2氧化生成NO 2,NO 2与水反应生成HNO 3可形成酸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