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茂森博士主讲 四书研习报告《论语1b》文字稿

合集下载

钟茂森博士讲女论语第二章

钟茂森博士讲女论语第二章

钟茂森博士讲女论语第二章摘要:一、引言1.介绍钟茂森博士2.概述女论语第二章内容二、女论语第二章主要观点1.女性的角色与责任2.女性品德的培养3.家庭和谐的重要性三、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与作用1.妻子的角色2.母亲的职责3.女儿的责任四、女性在社会中的角色1.职业女性的挑战与机遇2.女性领导力的培养与发展五、女性品德的培养与提升1.传统文化的熏陶2.教育与自我修养的重要性3.借鉴成功女性的经验六、家庭和谐与女性角色1.处理家庭关系的智慧2.家庭和谐的基石3.女性在家庭和谐中的作用七、结论1.女论语第二章的启示2.女性在家庭与社会中的价值3.女性自我成长的动力与方向正文:钟茂森博士讲女论语第二章,为我们深入剖析了女性在家庭、社会中的角色与责任。

女论语第二章强调了女性的品德培养,以及家庭和谐在个人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在女性角色与责任方面,钟博士指出,女性在家庭中担任多重角色,如妻子、母亲和女儿。

每一角色都有一定的责任和义务,女性应认识到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并积极承担相应职责。

女性品德的培养是女论语第二章的另一个重要观点。

钟博士认为,女性应注重传统文化的熏陶,通过学习、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

此外,教育与自我修养对女性来说至关重要。

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在家庭、社会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在家庭和谐方面,女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钟博士强调,女性应掌握处理家庭关系的智慧,为家庭和谐的基石。

家庭和谐不仅有利于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还能为社会稳定和发展奠定基础。

此外,女性在社会中也有着重要角色。

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在职场中面临着诸多挑战与机遇。

钟博士认为,女性应不断提升自己的领导力,争取在社会舞台上取得更高的成就。

总结女论语第二章,我们可以看出,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角色日益重要。

女性应注重自身品德的培养,承担家庭责任,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家庭和谐和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同时,女性还应借鉴成功女性的经验,不断提升自己,成为家庭和社会的支柱。

钟茂森老师主讲论语5

钟茂森老师主讲论语5

尊敬的诸位大德朋友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论语》,我们来看为政第二篇。

请看第二章,子曰:“诗三百,一言而蔽之”,曰:“思无邪”。

这句话是孔老夫子为我们概括出诗经的纲领。

“诗三百”,是讲诗经,有三百篇。

实际上它是由311篇,其中有六篇只有篇目,而没有诗词,所以实际上是有305篇。

根据实际孔子世家的说法,这个上古时代留下来的诗到孔子手上的有三千多篇,后来通过孔子的删定,就变成305篇。

那么这里讲的诗三百是取整数,“一言而蔽之”,“一言”就是一句话,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305篇的诗经,这句话就是“思无邪”。

朱子解释这个“蔽”是当概子讲,涵概的概,也就是概括。

“思无邪”这句诗文是出自于诗经的鲁宋中篇,鲁宋中篇之词。

孔子有这一句诗来概括全部的诗经,那么“思无邪”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来看鲁宝南(谐音)《论语正义》里头的解释,鲁宝南是清代的大儒,《论语正义》考据非常的广泛,它是引说文解字说诗容易,“沿心由所念能容之也”,这叫思,换句话说心里头能容纳的东西,能容纳的就是念头,那么这个念头就叫思。

顾宪成这是明代的大儒,他有说到“诗者思也,发虑在心而行之欲言”。

我们写的思,思是什么呢?就是思想的思,我们心也所念了,这个念头从心里生出来了,叫发虑在心,虑就是念头。

而行之欲言,把它表达出来了,这就叫思。

所以思是我们心里头的思想念头,表现出来的文字,这叫思,这是一种说法。

另一种说法,是李秉南老先生他引陈述德(谐音)的《论语纪事》里面所说的,这“思无邪”这个思字是语气助词,没有意思。

然后由引郑康成讲到,考据诗经国风,北国北风篇里面有一句叫奇虚奇邪,汉代的人这个虚和邪,其实是一个意思。

所以说“思无邪”,思是没有意思的。

语词助词,就是讲到无邪,无邪就是无虚的意思,无虚就是真的,所以按照这样的解释,说诗经里头三百篇,它的本意都是真情流露之作。

这种讲法也很好,所以一种是讲思是思想,思想里头没有邪恶,这叫思无邪。

第二种讲法就是诗三百是无邪,无虚全是真情流露。

钟茂森老师主讲论语4

钟茂森老师主讲论语4

最敬的诸位大德朋友,大家好。

我们继续来学习《论语》《学而》篇,请看第十五章,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告诸往而知来者。

”这章是子贡跟孔子的一段对话,是学生向老师请教问题。

同时也是一个学习心得的汇报。

那么老师也是非常擅巧的帮助学生提升。

那么从这里我们看到这个师生之间那种学不厌,教不倦,师自道和这种心性。

我们来看朱子的解释,他讲到这个贫而无谄,谄就是卑屈的意思,我们讲谄媚巴结。

那么富而无骄这个骄是矜肆的意思,矜是骄傲,肆是放肆。

朱子讲,常人溺于贫富之中,而不知所以自守,故必有二者之病。

常人就是平常人,一般普通人,在贫或者富这两种境界当中都不知道去自守,自守是守住自己的节操,我们讲操守。

那么在贫穷的地位上,往往会生气,卑屈的心理,自卑,而又爱好谄媚巴结;在富贵的地位上呢,很容易就会生骄慢放肆,这两种都是病。

那么子贡在这里告诉他的老师,说能够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这两种病都去除掉了,所谓无谄、无骄则是知道自守了,可是这个地位这个境界并不是很高。

朱子讲,无谄无骄则知自守已,而未能超乎贫富之外也。

换句话说,在这样的一个境界里头心理还有贫富的分别,虽然不生谄媚或者骄似的这些烦恼,但是心中还离不开贫富二项,离圣人境界还是很远的。

那么子贡我们想,一定是达到这个境界了,他能做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那么子贡他是富贵人,历史上记载他是大富,很会经营的,真的是富可抵国的。

那么他能够做到富而无骄,在这个富贵当中仍然能够谦虚好学,难能可贵。

那么他把自己的这个心得向老师汇报,问老师,能做到这样的地步怎么样了呢?何如?就是请问老师,讨老师一个评价。

那老师怎么回答呢?子曰:可也。

孔子告诉他,这个还算可以了。

那可以后头呢?肯定还有未尽之词,下面还有话说,换句话讲,子贡这样的一个境界,算不错了,比起凡人来讲已经高出很多,但是还不算高,还有很多要进步的这个空间呢。

钟茂森博士《细讲论语》

钟茂森博士《细讲论语》

钟茂森博士《细讲论语》之一:本经概要(二)名题由来各见仁智下面我们来学习《论语》。

首先看“论语”这个题目。

“论语”的由来,在历史上说法众多,各持己见,大概有几种。

第一个是汉朝班固,他注了《汉书》,在《汉书·艺文志》里他说到:“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

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

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意思是说,《论语》这部书是孔老夫子回答弟子们的提问,或者是当时的人,譬如国君、官员请问,他来回答。

还有弟子之间的这些讨论、言语,把它们记录下来。

《论语》,班固认为是孔老夫子的弟子们所记的。

夫子逝世之后,这些弟子们就邀集在一起,你记录了多少,我记录了多少,把所记录的语录汇集起来,编纂在一起,叫论纂,这就是《论语》。

按照班固的说法,《论语》实际上是论纂,论字应该念成论,论语。

为什么后人念论(音伦)语不念论语?这主要是因为有两位大学者他们提出的看法影响很大。

一位是东汉时期的经学家刘熙,他在其著作《释名》,“释典艺”里说:“论语,记孔子与弟子所语之言。

论,伦也,有伦理也。

语,叙也,叙己所欲言也。

”这个“论”有伦理的意思。

这本书讲什么?就是讲伦理。

什么是伦理?就是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人与天地鬼神之间的关系,是讲这些关系的。

我们在这些关系当中如何尽到自己的本分,尽到自己的义务。

所以称为论语,是通伦理的伦字。

“语”是叙述的意思,把夫子所说的,夫子门人所说的话都记录下来。

三国时代曹魏的何晏,他著了《论语集解》,这是一部非常有影响力的《论语》注释,收集在《十三经注疏》里。

宋朝时,邢昺为《论语集解》做了一个注疏叫《疏》,解释何晏的《集解》。

何晏的这部《集解》集合了前人的批注,他之前的这些批注现在已经很少能找到了。

《论语集解》可以说是留下来的最古老的对于《论语》的注释,也是最权威的注释之一。

邢昺在注疏里讲到:“论者,纶也、轮也、理也、次也、撰也。

钟茂森老师主讲论语1

钟茂森老师主讲论语1

主讲人:尊敬的诸位大德朋友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论语》,学而篇,请看第十章。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治于是邦也,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我们来看朱子的注解,子禽问子贡曰,子禽和子贡都是孔子的弟子。

这段话是他们俩的问答,子禽姓陈名亢,子贡姓端木名赐。

就是陈亢和端木赐两位孔门弟子。

有的人也说子禽是子贡的弟子,也可能是如此,但是没有足够的证据来证明。

这段话是子禽向子贡请教的,子晴问,夫子治于士邦也。

夫子是讲孔夫子,孔老夫子,每到一个地方,邦就是当时的一个诸侯国。

也就是,每多一个国家,都能够听闻这个国家的政治、社会的状况,都会有人告诉他。

子禽就问了,这是孔夫子求得的还是别人给予他的。

也就是问,孔老夫子很想了解这个国家的政治状况,是他自己去求而得知呢?还是别人主动的来告知他?亦与之于,与是给予。

抑,是或者的意思。

这个话问的好,真正的圣贤,难道还会有有求之心吗?夫子关心别国的政治,那么他所得到的情况,是他自己有心去求才能得知呢?还是他无心而别人自己主动告诉他?我们来看子贡怎么回答。

子贡可以说是,在孔门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里头,言语第一,很会说话。

他很会说话,也是因为他善于思考,善于观察。

他观察孔老夫子的德行,总结出五德。

说夫子,温良恭俭让。

温和温和,他的容貌、形态没有给人任何的压力。

你跟他在一起,你感觉到非常舒服。

聆听他的叫吼如沐春风。

这个是讲温和。

为什么他能够容貌温和呢?这是因为夫子心地柔和。

用慈悲、柔和的心对待身边的人,令身边的人感觉到他平易近人。

所以圣人跟我们在一起,我们不会觉得圣人好像高不可攀。

或者跟自己格格不入,或者让自己觉得很有压力。

不会的。

他的这种气质会让我们觉得很舒服很愿意跟他在一起。

这是温。

良,是讲他的心地善良。

夫子一生所追求所实践的就是一个仁字,以仁爱存心,心地善良。

忍者爱人,他能够用真诚的爱心、关怀、帮助、照顾一切的人,一切的众生。

钟茂森博士讲女论语第二章

钟茂森博士讲女论语第二章

钟茂森博士讲女论语第二章
女论语第二章:儿女之道
女论语第二章,题为“儿女之道”,是钟茂森博士对女性教育的重要篇章。

这一章节中,钟茂森博士以他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思考,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关于女性教育的全新视野。

钟茂森博士首先指出,女性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女性的品德和修养。

他强调了儿女之道的重要性,认为女性教育应从小培养起,注重培养女孩子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他认为,女孩子的修养是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务,父母应该以身作则,为女孩子树立榜样。

在文章中,钟茂森博士还指出了女性教育的重点。

他认为,女性教育不仅要培养女孩子的品德和修养,还要注重培养女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他提倡女孩子要具备自信心和勇气,要有自己的人生追求,并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

钟茂森博士还强调了女性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他认为,女性教育的提高不仅对个人的发展有益,也对社会的进步起到重要作用。

他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为女性教育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条件,使女性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潜力。

女论语第二章“儿女之道”是钟茂森博士对女性教育的深入思考和独到见解的呈现。

他以人类的视角,以丰富多样的词汇和流畅的句式,描述了女性教育的重要性和发展方向。

这一章节不仅具有深刻的思
想内涵,而且富有情感,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真实的教育场景。

钟茂森博士的女论语第二章,无疑在女性教育领域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钟茂森老师主讲论语3

钟茂森老师主讲论语3

讲师:尊敬的诸位大德朋友,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论语》学而篇,请看第十三章。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这是有子,有若讲到三个方面的内容,我们先看看第一部分,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朱子的解释,复就是践的意思,践言也,践就是履行,也就是说,言约信而合其义,则言必可践矣。

我们的信,信是信用,能够跟义相近,也就是说,能合其义,义则已矣,义是应该的意思,合义,所说的话就能够其履行。

换句话说,如果这个话不合义的话,不符合道义,虽然说出来了,但是也不应该去履行,即使是表面上来看不符合信用,但是真正的信用应该以义来衡量的。

另外古注也有的时候把复,言可复也这个复当作反复讲,意思也大同小异,就是说,如果言语表达的符合义,这个言语就应该守信。

如果不符合义呢?这个言语是可以反复的。

也就是说,不合义的可以不必守信,合义的才守信,就讲到这个意思。

当年孔子也发生过这样的一件事情,根据《史记》里面孔子世家的记载。

说有一次孔子带着他的弟子们到卫国,经过一个地方叫蒲地,蒲公英的蒲,正好赶上那个地方的官员是公苏士,想要平据蒲地谋反,他们见到孔子,就把他围困起来,然后逼着孔子说,如果你们答应不要到卫国去,我们就放你们走,因为他们这些谋反的人怕孔子到了卫国,向卫国国君报告,说他们有谋反,他们就会被惩罚,所以他们不让孔子去卫国,除非让他们发誓,让孔子发誓,孔子发誓说不去卫国才放他们走。

结果孔子就发誓,说保证不到卫国去,这些想谋反的人大家都知道孔子是一个很守信的人,既然他发誓了,他们就放心了,于是就把孔子放出去了,结果孔子还是去了卫国。

子贡这时候就不解了,问孔子,说你刚才发的誓怎么可以违背呢?孔子就回答说被逼着发的誓神是不听的,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不必去守这个信,为什么呢?因为这种誓言在被逼迫的时候所发的誓言是不合义的,所以可以反复,可以推翻。

在刘保楠先生论语正义注解里面他解释这句话,他引用《孟子·离娄篇》的话来讲,说“大人者,言不必信,惟义所在”。

钟茂森博士讲女论语第二章

钟茂森博士讲女论语第二章

钟茂森博士讲女论语第二章(最新版)目录1.引言:介绍钟茂森博士和《女论语》2.《女论语》第二章的内容概述3.第二章的主题:女性品德的培养和家庭和谐的重要性4.详细解析第二章的各个观点4.1 妇德的重要性4.2 母德对子女教育的影响4.3 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和作用4.4 孝敬公婆的重要性4.5 夫妻之间的和睦相处5.总结:强调女性品德的培养和家庭和谐的意义正文钟茂森博士是一位在国学领域有着深厚研究的学者,他致力于传播和弘扬传统文化。

在众多经典著作中,《女论语》是他尤为关注的一部。

这部书是明代儒学家吕得胜为了培养女子品德而编撰的一部女教育经典。

本文将重点解析《女论语》第二章的内容。

《女论语》第二章主要讲述了女性品德的培养以及家庭和谐的重要性。

在这一章中,作者从妇德、母德、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和作用、孝敬公婆以及夫妻和睦相处等方面,详细阐述了女性如何在家庭中发挥积极作用,促进家庭和谐。

首先,妇德在女性品德的培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个具备妇德的女性,应当具备善良、贤淑、忍让、恭顺等品质。

这些品质对于维护家庭和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母德对于子女教育具有深远的影响。

母亲的言行举止、品行修养直接影响着子女的成长。

一个具备母德的母亲,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子女,使他们成为有德有才的人。

再者,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

她们既是家庭的核心,也是家庭和谐的纽带。

女性的品德、智慧和爱心对于家庭幸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此外,孝敬公婆也是女性品德的重要体现。

在传统文化中,孝道被视为最基本的道德准则。

一个孝顺的儿媳不仅能够使家庭和睦,还能为子女树立良好的榜样。

最后,夫妻之间的和睦相处是家庭和谐的基石。

夫妻之间要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关爱,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环境。

总之,《女论语》第二章通过阐述女性品德的培养和家庭和谐的重要性,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

四书研习报告-论语-钱茂森--1.7-1.11

四书研习报告-论语-钱茂森--1.7-1.11

四书研习报告-论语-钱茂森--1.7-1.11 《论语》1.8 子曰。

君子不重。

则不威。

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

(2016-07-04 06:52:42) 转载▼ 标签:定弘法师国学讲座论语学而篇钟茂森分类:四书研习报告好,我们继续来看《论语》下面一章,第八章:【子曰。

君子不重。

则不威。

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

】这里讲到『君子不重,则不威』,「重」就是庄重的意思,「威」是威仪,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仪。

换句话说,什么是威仪?庄重就是威仪,轻佻就没有威仪。

1/ 4『学则不固』,「学」就是前面所说的学而时习这个学,学习圣贤之道,而且要时时落实圣贤的教诲,这叫学而时习。

「学则不固」,「固」有两个说法,一个是孔安国批注里讲的,孔安国是汉代的学者,他讲固当蔽字讲,蔽就是蔽塞,蔽塞不通,人能够求学就不会蔽塞。

这是讲学则不固的意思。

还有一种说法,这个「学则不固」是连着前面「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连着讲的,是讲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仪,即使是学也不坚固。

后一种说法就是朱夫子的解释。

因此庄重也是对学很重要的。

怎么样庄重?『主忠信』就庄重。

如果没有忠信,当然就没有庄重。

所以学以忠信为主,那你自然能庄重,你的学业也能坚固。

有坚实的基础,你这个人就会有威仪,他有实学。

「主忠信」,在郑康成的批注里面讲,主是当亲字讲,亲近,亲近忠信之人,就是以忠信之人为师。

『无友不如己者』,在忠信这方面比不上自己的,你不要以他为师,不要跟他们交朋友,就是不要向他们学习。

这样讲法也很好,两种说法不矛盾。

你自己能够忠信,自然你就愿意亲近忠信之人,自然你就不会跟那些不忠不信的人交朋友。

所以忠信是孔老夫子之大道,一以贯之,贯穿了整个圣学之道。

人如果不忠信,他做什么事情都不能实实在在,就很容易作恶,很难以为善。

因此学以什么为主?以忠信为主。

忠信前面我们已经有所解释,朱夫子讲的「尽己之谓忠」,做事尽心竭力,这是忠。

钟茂森论语讲记

钟茂森论语讲记

钟茂森论语讲记
钟茂森教授对《论语》的讲记,深入浅出,旁征博引,不仅细致解读了原文的意涵,更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为听众展示了孔子的智慧与教诲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发挥作用。

钟教授认为,《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其重要性不仅在于它所传达的道德准则和人生哲学,更在于它所体现的对人类社会的深刻理解和对人性的透彻洞察。

在钟教授的讲记中,他特别强调了《论语》中的“仁爱”思想。

孔子所提倡的“仁爱”,不仅仅是一种个人修养,更是一种社会责任感和对他人的关爱。

这种“仁爱”思想,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它鼓励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关爱他人,尊重他人,帮助他人,从而构建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

此外,钟教授还对《论语》中的“礼”进行了深入解读。

他认为,“礼”不仅是一种外在的行为规范,更是一种内在的道德要求。

通过遵守“礼”,我们可以更好地约束自己的行为,提升自己的品德,进而实现个人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

在钟茂森教授的讲记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他对《论语》中其他重要思想的解读,如“诚信”、“忠恕”、“智慧”等。

这些思想不仅在当时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在今天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总的来说,钟茂森教授对《论语》的讲记,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对这部经典著作的深入理解,更为我们指明了在现代社会中如何运用孔子的智慧与教诲来指导我们的行为和思考。

这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钟茂森博士讲女论语第二章

钟茂森博士讲女论语第二章

钟茂森博士讲女论语第二章摘要:一、引言二、女论语的背景与意义三、第二章的内容概述四、钟茂森博士对第二章的解读五、结论正文:一、引言《女论语》是南宋学者吕祖谦所著的一部关于女子教育的经典著作。

它以儒家道德观念为基础,阐述了女子的道德修养、家政、妇道等方面的内容。

近年来,学者钟茂森博士对《女论语》进行了深入研究,为当代女性提供了理解古代女性教育的窗口。

本文将重点介绍钟茂森博士对《女论语》第二章的解读。

二、女论语的背景与意义《女论语》成书于南宋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后期,女子地位低下,受到诸多社会礼教的束缚。

在这样的背景下,《女论语》强调女子应当具备的道德品质和家政能力,以期提高女子的社会地位,使她们能够更好地履行家庭职责。

同时,《女论语》也反映了儒家道德观念在女性教育中的普及和传承。

三、第二章的内容概述《女论语》第二章主要讲述了女子应当具备的品德和行为规范。

具体包括:孝顺、贞静、恭敬、勤劳、谦逊和宽容。

这一章强调女子应当以孝道为先,敬奉双亲;同时要贞静自持,举止端庄;对待丈夫要恭敬顺从,对待公婆要孝顺;在家庭生活中要勤劳节俭,相夫教子;在与人相处时要谦逊有礼,宽容待人。

四、钟茂森博士对第二章的解读钟茂森博士在解读《女论语》第二章时,强调了女子教育的核心是道德教育。

他认为,《女论语》第二章所列举的品德和行为规范,是儒家道德观念在女性教育中的具体体现。

在现代社会,虽然女子的地位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这些道德品质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钟茂森博士呼吁当代女性要重视自身的道德修养,努力践行这些传统美德。

五、结论《女论语》第二章为我们呈现了古代女子教育的风貌,揭示了儒家道德观念在女性教育中的重要性。

钟茂森博士的解读让我们认识到,尽管时代在变迁,但这些道德品质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钟茂森博士报告

钟茂森博士报告

钟茂森博士报告:女子德行之安稳柔顺谦卑(重要)按:如今越来越多的女人失去了本有的柔顺之德。

取而代之的是强势、霸气、思想开放到自我放纵,甚至不知自爱、无有羞耻心。

末学曾经因在北京的学业事业顺风顺水,自我膨胀,看似内敛实则内心傲慢自负,导致性格变得愈加倔犟而强势,感情受挫却浑然不知此乃女德欠缺所致。

好在末学借祖宗之阴德庇佑,尚有些善根,慢慢接触到佛法,看到古圣先贤高僧大德们的开示,幡然醒悟,真心忏悔,依教奉行。

现将钟茂森博士《<窈窕淑女的标准>【宋尚宫女论语】研习报告》部分转载至此,供养大家,特别是女性,如法修为,定有意想不到的获益。

转自/show1_73736.htm钟茂森博士报告:女子德行之安稳柔顺谦卑女子德行之安稳【女处闺门。

少令出户。

】印光大师,这是民国初年高僧大德,净土宗第十三祖,他在《文钞》里面反复的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说治国平天下,最重要的是家庭有善教。

而家教当中,教女又尤其重要。

教儿教女,教儿子固然是重要,教女儿更重要。

为什么?因为有贤女将来才能成为贤妻,有贤妻才会有贤母,有贤母才能养育贤子。

国家之所以没有贤才,那是因为没有良好的家教。

没有家教的原因是因为没有好的母亲。

而没有好的母亲,是因为没有好的女子。

那这章「训男女章」讲到教女,这是讲到根源了。

教导女子,要知道,教女最重要的责任还是母亲。

特别在传统的家庭当中,女子应该是少出门,她是『女处闺门,少令出户』。

为什么女子应该待在屋里时间要多,少出门户?这里头有很深的意思。

《易经》上讲,男子是天,女子为地,这个是跟人的特性,自然的特性有关。

男子是主阳主刚,女子主阴主柔。

阳刚是动,阴柔就得静。

所以女子要效法大地,这属于坤德,坤德是厚德载物。

男子效法天德,天是自强不息。

像日月星辰,每天都是东起西落,四季寒暑也是有序的,自强不息。

可是大地要厚德载物,它负载万物,孕育万物。

孕育万物,使万物有勃勃生机,这个地一定要稳、要静。

大地要是动,就地震了,地震就没有办法孕育万物,那是属于自然灾害。

《四书研习报告3—论语》教育方案

《四书研习报告3—论语》教育方案

eni 《四书研习报告3-论语》教育方案第一单元四书研习报告3-论语11.播放的视频:(1)钟茂森《四书研习报告-论语》共120分钟(2)主讲人:钟茂森(3)播放时间:30分钟2.讨论的问题:(1)在这一讲里你学到了什么?(2)事一成的意义和后果?3.布置的作业:(1)让学生写800字以上的感想(2)题目:《不要做事后诸葛亮》第二单元四书研习报告3-论语21.播放的视频:(1)钟茂森《四书研习报告-论语》共120分钟(2)主讲人:钟茂森(3)播放时间:30分钟2.讨论的问题:(1)在这一讲里你学到了什么?(2)国家一日无首领的后果?(3)你是国家领导着你要怎样治理国家?3.布置的作业:(1)让学生写800字以上的感想(2)题目:《国不能一日无君》第三单元四书研习报告3-论语31.播放的视频:(1)钟茂森《四书研习报告-论语》共120分钟(2)主讲人:钟茂森(3)播放时间:30分钟2.讨论的问题:(1)在这一讲里你学到了什么?(2)五音六律是指那些?(3)你对音乐了解多少?3.布置的作业:(1)让学生写800字以上的感想(2)题目:《音乐的意义》第四单元四书研习报告3-论语41.播放的视频:(1)钟茂森《四书研习报告-论语》共120分钟(2)主讲人:钟茂森(3)播放时间:30分钟2.讨论的问题:(1)在这一讲里你学到了什么?(2)你求过人办事吗?(3)你是如何说服的?3.布置的作业:(1)让学生写800字以上的感想(2)题目:《为人处事的礼节》第五单元四书研习报告3-论语51.播放的视频:(1)钟茂森《四书研习报告-论语》共120分钟(2)主讲人:钟茂森(3)播放时间:30分钟2.讨论的问题:(1)在这一讲里你学到了什么?(2 你喜欢自己家的位置?(3)重新选择你去哪?为什么?3.布置的作业:(1)让学生写800字以上的感想(2)题目:《远亲不如近邻》第六单元四书研习报告3-论语61.播放的视频:(1)钟茂森《四书研习报告-论语》共120分钟(2)主讲人:钟茂森(3)播放时间:30分钟2.讨论的问题:(1)中国父与子的关系是啥?(2)三纲是啥?3.布置的作业:(1)让学生写800字以上的感想(2)题目:《我的家庭》第七单元四书研习报告3-论语71.播放的视频:(1)钟茂森《四书研习报告-论语》共120分钟(2)主讲人:钟茂森(3)播放时间:30分钟2.讨论的问题:(1)在这一讲里你学到了什么?(2)里任第四有哪些?3.布置的作业:(1)让学生写800字以上的感想(2)题目:《富贵与贫贱》第八单元四书研习报告3-论语81.播放的视频:(1)钟茂森《四书研习报告-论语》共120分钟(2)主讲人:钟茂森(3)播放时间:30分钟2.讨论的问题:(1)在这一讲里你学到了什么?(2)孔子说的爱在哪里?(3)心里美的含义是啥?3.布置的作业:(1)让学生写800字以上的感想(2)题目:《互爱互助》第九单元四书研习报告3-论语91.播放的视频:(1)钟茂森《四书研习报告-论语》共120分钟(2)主讲人:钟茂森(3)播放时间:30分钟2.讨论的问题:(1)在这一讲里你学到了什么?(2)你身边小人和君子的区别?3.布置的作业:(1)让学生写800字以上的感想(2)题目:《君子于小人的区别》第十单元四书研习报告3-论语101.播放的视频:(1)钟茂森《四书研习报告-论语》共120分钟(2)主讲人:钟茂森(3)播放时间:30分钟2.讨论的问题:(1)在这一讲里你学到了什么?(2)你自立了吗?(3)你自立周边的变化有哪些?3.布置的作业:(1)让学生写800字以上的感想(2)题目:《自立》第十一单元四书研习报告3-论语111.播放的视频:(1)钟茂森《四书研习报告-论语》共120分钟(2)主讲人:钟茂森(3)播放时间:30 分钟2.讨论的问题:(1)在这一讲里你学到了什么?(2)你对雪宫老人了解多少?(3)你选另一半的标准是啥?3.布置的作业:(1)让学生写800字以上的感想(2)题目:《品德的重要》。

钟茂森老师主讲论语2

钟茂森老师主讲论语2

讲师:尊敬的诸位大德朋友,大家好!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论语》学而篇,请看第十一章,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这一章说的也是孝道,在朱在的集注里面他是这样解释的,说父亲在的时候,当然这个父亲也包括母亲,因为在古代家庭是以男子为主,所以只单提一个父亲。

父亲在世的时候,子不得自钻(音),就是没有办法自己做主,一切都要听从父母的吩咐。

这样的志向就可以知道,儿女的志向必定也是父母的志向,父末,就是当父母去世以后,这个时候儿女他必须要自立了。

因此,能不能够继续保守父母的志向,就要观察他的行为。

从他的行为里头我们能够知道他的善恶,他是不是真正有孝心,如果他真有孝心,他也必定能做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也就是他会继承父亲的志向,继承祖辈的事业,甚至能够发扬光大。

从这里我们就能看到他的孝心。

在蕅益大师的《点睛注解》里面他说到,这句论语的话是讲孝道,观其志就是观其侍父之心,他的志向跟父母的志向一致,这就是养父母之志,这就是孝道。

观其行呢?这里是特指父母过世之后三年,三年居丧,所以观其行主要是讲观其居丧之事。

《弟子规》上讲的:“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

”就看他这种事,他是不是真正做到,孝心就从这里可知矣。

这一章孔夫子为我们论孝,分父母在世与不在世这两方面来讲,因为父母在世的时候儿女事事都要顺从父母的意思,这叫做肖父,肖就是相像,哪些地方相像呢?和父母的心志相像,如果不相像这叫不肖,这个肖是肖像的肖,不肖,所谓不肖子孙就是不能够以父母的心志为心志。

当然父母如果有善行,理应承顺,父母善良的心志我们理应继承。

如果父母有不善行呢?是不是我们也要事事顺从父母?孔老夫子不这么认为,论语里面孔老夫子告诉我们,子曰:“侍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我们侍奉父母要学会几谏,这个几是微小的意思,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父母当然也有过失的时候,当这个过失刚刚萌芽,很微细的时候,为人子就应该有这种警觉性,立即能够察觉,立即能够向父母全谏,不要等到父母酿成大祸了,形成大过了,这个时候悔之已晚。

原创钟茂森细讲《论语》

原创钟茂森细讲《论语》

政刑为辅礼德为本朱熹,朱夫子最后小结中说到,“政者,为治之具。

刑者,辅治之法。

德礼则所以出治之本,而德又礼之本也。

此其相为终始,虽不可以偏废,然政刑能使民远罪而已,德礼之效,则有以使民日迁善而不自知。

故治民者不可徒恃其末,又当深探其本也”。

这是劝告为政的领导,说“政者”,这政治、法治、制度,都是为政的工具,治国的工具。

“刑者”,就是刑法、法律,是辅助你的政治的这些方法,包括我们讲的国家机器,辅助你的国家政治。

德和礼是出治之本,它能够帮助我们真正得到安定和谐的根本,这是讲德和礼。

而德和礼之间,德又是礼的本,刚才讲到的,道德仁义礼。

最根本的是道,大道无形,表现出相了,那就是德,德是礼的根本。

政、刑、德、礼,要相辅相成,都不可以偏废,不能够偏于一边。

讲政和刑,只能使人民百姓远离罪恶。

他怕犯法,怕制裁,所以他能远罪而已,就是到此为止。

它没有办法使人民去行善,只能是离恶而已。

“德礼之效”,德和礼的效果,不仅可以帮人断恶,“则有以使民日迁善而不自知”,还能够往善的方向去发展,愈来愈善良,而且潜移默化,自己不知道都在进步。

所以治国的人,不可以只是抓住枝末,什么是枝末?政和刑是枝末。

应当深探其本,要去探摸到根本,根本是德和礼。

因此国家领导人现在提倡以德治国,这是抓住根本。

怎么样才能真正以德治国?必须要恢复传统文化的教育。

胡锦涛主席讲,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家园,我们要回归到这里来。

蕅益大师说,“五霸虽驾言于德礼,总只政刑。

帝王虽亦似用政刑,无非德礼”。

五霸是指春秋五霸,虽然他们都扬言自己遵循德礼,但是都是用政和刑来治国。

帝王是指文王、武王,这是圣王,他们虽然也好像用政和刑,但实际上都是辅助德礼,还是以德和礼来治国。

“盖德礼,从格物诚意中来,孟子所谓集义所生。

政刑,徒贤智安排出来,孟子所谓义袭而取也。

”德和礼是从格物、致知、诚意这种修身当中得到的,也就是我们自性中性德的流露,那需要怎么样?不断的集合正义的行为,才能成圣,孟子说的“集义所生”,浩然之气是集义所生,不是义袭而取的。

钟茂森博士主讲 四书研习报告《论语1b》文字稿

钟茂森博士主讲 四书研习报告《论语1b》文字稿

2015年7月14日星期二高級級部[第二天學習]四書研習報告《論語》第一集 1b 鐘茂森博士主講尊敬的各位大德、朋友大家好:我們現在開始進入論語的正式的學習,那麼《論語》二十篇裡面第一篇是學而篇。

字幕:學而第一這個朱子(朱熹)他在《論語集註》當中說道:此為書之首篇故所記多務本之意乃如入道之門積德之基學者之先務也這一篇是《論語》這部書首篇,裡面所記載的大多數都是教我們務本的。

這個務本就是要抓住根本,修德立業要抓住根本。

那麼本篇主要是談這個根本性的問題,這是“入道之門”,你要入聖賢之道,這是進門了。

“積德之基”,你要積德、你要成聖成賢,這一篇所講的是根基。

“學者之先務”,必須首先要學習的內容。

這是學而篇它的內容。

總共呢有十六章,就十六個段落,這個整部《論語》朱熹朱夫子說呀是這個奠定啊學道的根基,是《四書》,朱子講學《大學》是定其規模,學《論語》是立其根基、立其根本的,到學《中庸》這是去;這個學《孟子》看觀其發越,看怎麼樣發揮的;學《中庸》是求古人之微妙處;那么這《論語》是給我們奠定聖學的根本,而學而篇又是根本的根本。

那麼這個“學而”它是用本篇首句前面兩個字,“學而時習之”,這個“學而”作為篇題。

人並不是生而知之,生而知之的人少。

一生下來他就什麽都能通達明瞭,就是聖人,這個太稀罕了,所以人生來就必須要修學,因此《論語》呢首篇首句就用學而。

學而時習這是說明“學”的重要。

所謂人不學不知道,人不學不知義。

這個學意思是什麼呢?就是覺悟的意思,學了就覺悟,學然後知不足。

什麼叫覺悟啊?知道自己不足這是覺悟。

知道自己不足了才能夠去改過遷善,那麼就能夠迴歸到本性圓滿的至善當中,這是學的成功了,圓滿了,這就是成聖人。

因此呢《論語》二十篇以學而篇為首,這個意思非常的深遠。

那我們來看本篇第一句,這裡總共有十六章,第一章: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一章可以說是膾炙人口,中國人基本上都能夠會念,會理解這個意思。

孝─立身之本(钟茂森博士)

孝─立身之本(钟茂森博士)

前言尊敬的净空教授、各位老师、各位同学、青年朋友们:大家好!非常感谢澳洲净宗学院,为我们举办为期一周的'幸福人生讲座'。

这个讲座将带给我们的精神食粮,让我们了解中国人的祖先是怎样教导他的后代的。

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精华会展现。

如何做人,如何赢得幸福美满的人生会在这里得到充分的讨论。

非常感谢净宗学院院长净空教授给我们这个机会,让我们在这里研讨青年应有的美德─戒淫。

我们都是青年人,面临复杂的社会,而立身之本,守身之要就是孝与戒淫。

所以末学陋,借此机会,与大家共同研讨,并以此论题请教于在座各位大德。

现在先讨论第一个问题:一、孝─立身之本(一)、为什么要孝1.儒家──晓之以要理两千多年前,在中国春秋时代,‘至圣先师'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就讨论了这个问题。

一天闲坐著,他的学生曾参(曾参,就是曾子,《大学》的作者)在旁边侍奉。

孔子问曾参:‘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意思是说,前代帝王有至高无上的极为重要的道理,去教化天下百姓,使人民和睦,尊贵和卑微的人都能相安,没有怨言,你个至德要道是什么吗?曾参听到老师讲这么重要的问题,立刻恭恭敬敬地站起来,离开座位孔子面前说:‘弟子不聪敏,哪能知道这种至德要道呢!请夫子详细讲解。

'孔子这么一问,么一请教,就引出了宇宙的精华,做人的根本──孝。

孔子在《孝经》中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意思说,孝是道德的根本,化都从此而产生。

所以,被誉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的孔子,首先教人的就是孝。

‘至于庶人',‘人之行莫大于孝'。

孔子在《孝经》中论述了从天子到镇守各方的诸侯,九卿读书的士人,以及庶人百姓的孝道。

天子的孝道,是‘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

意思说,皇帝或者说是国家领导人要以身作则,极尽孝敬父母之事,而且用这种孝道教化天下百姓。

古代的圣贤帝王,都是这样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四书的演讲稿

四书的演讲稿

1.关于论语的演讲稿最低0.27元/天开通百度文库会员,可在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原发布者:捶史地吩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是**的***,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论语心得之心灵之道》忽提论语,就好像时光的隧道回转到了孩提时代。

或许,没有于丹,我大脑中不会再想百起论语,不会想到通过论语来指导我的生活,也不会理解先人圣贤为什么会说出“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那种推崇,当听了于丹教授对论语的讲解后,我知道了孔夫子的伟大,也知道了论语并不是高不可度及的,先贤们说的话,穿越沧桑,传到今天,仍然可以让我受益匪浅、温暖备至。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会经历很多的人和事。

在生活中,不可能没有遗憾和烦恼。

当我们遇到遗憾和苦恼时,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我们该用怎样的心态来对待生版活呢?《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

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

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

正如印度诗人泰戈尔曾经说过:如果你因为失去月亮而哭泣,那么你也将失去星星。

一味地放大遗憾和烦恼,只会失去更多的时间,而且忽略了其他的美好了。

当今社会中,如果遇到缺憾时,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权所可以2.读经典感悟朗诵稿五分钟之内,关于四书五经, 唐诗宋词中国地大物博,人杰地灵。

古往今来,几千年来倍受全世界瞩目,其源远流长的文化遗产更是影响最为突出。

在我儿时就能听到老人们偶念到三字经之类的句段。

但缘自农村,加之信耳听来,却不懂其含义。

再大一点才知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教不学,儿知错”是古时教学题材。

从上学起,就对文言文有强烈的兴趣,所以文科一直相比其它科目强一些。

由于种种原因,终断了继续探知学海的路程,而匆匆奔赴人生必然的阶段。

常时间的再这混浊、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弱肉强食的社会中摸爬滚打中生活,却学会了书本以外另类知识。

原有的憧憬、理想,原有的书生气质在社会的氛围中显得苍白无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7月14日星期二高級級部[第二天學習]四書研習報告《論語》第一集 1b 鐘茂森博士主講尊敬的各位大德、朋友大家好:我們現在開始進入論語的正式的學習,那麼《論語》二十篇裡面第一篇是學而篇。

字幕:學而第一這個朱子(朱熹)他在《論語集註》當中說道:此為書之首篇故所記多務本之意乃如入道之門積德之基學者之先務也這一篇是《論語》這部書首篇,裡面所記載的大多數都是教我們務本的。

這個務本就是要抓住根本,修德立業要抓住根本。

那麼本篇主要是談這個根本性的問題,這是“入道之門”,你要入聖賢之道,這是進門了。

“積德之基”,你要積德、你要成聖成賢,這一篇所講的是根基。

“學者之先務”,必須首先要學習的內容。

這是學而篇它的內容。

總共呢有十六章,就十六個段落,這個整部《論語》朱熹朱夫子說呀是這個奠定啊學道的根基,是《四書》,朱子講學《大學》是定其規模,學《論語》是立其根基、立其根本的,到學《中庸》這是去;這個學《孟子》看觀其發越,看怎麼樣發揮的;學《中庸》是求古人之微妙處;那么這《論語》是給我們奠定聖學的根本,而學而篇又是根本的根本。

那麼這個“學而”它是用本篇首句前面兩個字,“學而時習之”,這個“學而”作為篇題。

人並不是生而知之,生而知之的人少。

一生下來他就什麽都能通達明瞭,就是聖人,這個太稀罕了,所以人生來就必須要修學,因此《論語》呢首篇首句就用學而。

學而時習這是說明“學”的重要。

所謂人不學不知道,人不學不知義。

這個學意思是什麼呢?就是覺悟的意思,學了就覺悟,學然後知不足。

什麼叫覺悟啊?知道自己不足這是覺悟。

知道自己不足了才能夠去改過遷善,那麼就能夠迴歸到本性圓滿的至善當中,這是學的成功了,圓滿了,這就是成聖人。

因此呢《論語》二十篇以學而篇為首,這個意思非常的深遠。

那我們來看本篇第一句,這裡總共有十六章,第一章: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一章可以說是膾炙人口,中國人基本上都能夠會念,會理解這個意思。

那麼這個“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個“說”它的字是用說話的說,但是呢是通假字,通喜悅的悅字,這是講到學而時習的效果是喜悅的。

朱子在《論語集註》當中說:人性皆善而覺有先後後覺者必效先覺者之所為乃可以明善而複其初也這一句講得很精彩,他說人性本善,這個善是至善,是沒有絲毫欠缺的本善。

自性本來就是圓滿,毫無欠缺。

人人都有自性,人人自性都是圓滿的至善,但是呢我們現在偏離了自性,沒有辦法回歸到自性上,這是因為沒有覺,不覺悟,所以學習聖賢就是個覺悟的過程,覺悟什麽呢?覺悟自己有自性,自性本善而又能回歸自性,這就是學習聖道的過程。

所以覺很重要,學就是覺得意思。

那覺有先後,有先覺有後覺,這個後覺者他必須效法先覺者。

看到前人已經覺悟,已經成聖成賢了,後來者就效法學習,怎麼學呢?先學古聖先賢他是怎么做的,我也怎麼做,這就是效法先覺之所為。

那麼先覺是這樣能夠恢復本善,回歸自性,那我也依樣畫葫蘆也一樣能夠回歸本善。

所以明善就是這個《大學》裡面講的,“明明德,止於至善”,回歸本性,“複其初”,“複”就是回歸的意思,回歸到自己本來面目、本性,那麼聖學也就圓滿了。

那這裡最重要的是學而時習,學了要習,這個習字很重要。

在說文解字裡面講這個習是說像鳥它這個翅膀在山洞,在飛翔,不斷的在煽動翅膀在飛翔,這是講什麽呢,它把學了的這些內容要運用,像小鳥它怎麼學飛翔?母鳥教導它這些的學習的這個理論,光學理論不行啊,它得真的是去練啊。

雄鷹帶著小鷹,小鷹,怎麼教小鷹飛翔啊?真的把小鷹帶到了懸崖上面推它出去,讓它呢在空中練習展翅,真練啊,是實踐。

把所學的這些道理用到自己的生活工作學習上、待人處事接物上,這叫習。

如鳥在學習飛翔一樣,所以這個習是練習的意思。

那“學而時習就不亦說乎”,這個“說”就是喜悅,能夠把所學的內容用到自己的生活當中,啊在日常生活中轉變自己。

朱子講的明善而複其初,迴歸自己本來面目,當然就是非常喜悅,這個喜悅不是從外來的,是從內心證悟聖賢之道,這種體驗而得到的,跟外面的這個慾望的滿足那種刺激兩碼事。

那麼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我們單提這第一章的首句,這一句話極其重要,爲什麽把它放在論語的首篇首章首句當中,這是有它深刻的含義。

凡是傳世之作,首句都是極其重要的,涵蓋了全篇的宗旨。

那我們看孔老夫子這是聖人,聖人之道這句話可以說是概況,那我們總結是:孔夫子之道以學字為宗以習字為趣以時字為樞機以說字為受用這個“宗”就是宗旨,這是修學的綱領,是以“學”這個字做綱領。

以“習”字為趣。

趣是什麽呢,像道路它是要經,必須要通過“習”這條路才能達到你的目標,目標是成聖成賢。

以“時”字為樞機。

樞機是關鍵。

這個以“說”字為受用。

受用是它的體驗,喜悅是它的體驗,它得到的利益。

所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這第一句話就涵蓋了孔夫子之道,也就是整個聖人成聖之道。

那我們具體來談一談,首先談第一個:以學字為宗字幕:一以學字為宗這四個關鍵字,“學”、“習”、“時”、“說”。

以學字為宗,宗是綱領,那我們講孔夫子:子曰,這學而時習之。

這是孔夫子他的學習的這個心得,這是聖賢之道。

聖賢之道就是《四書》《大學》里講的大學之道:“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我們前面講的大學,這開宗明義給我們說明白《大學》就是大人之學,聖人之學他就是明明德而已。

第一個明字是動詞,後面的明德是名詞。

明德就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的本覺本善,就是本性。

《三字經》里講的:“人之初,性本善。

”我們每個人本來是覺悟的,本來是純淨純善的,本來是喜悅的,但是因為後天染上了惡習,染上了很多習氣煩惱,把我們的明德給迷失了,明德不明了,迷了。

就在迷當中生出了很多貪嗔癡、煩惱,大學裡面講:“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分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惧、有所忧患則不得其正。

”心不正,身也不修了。

字幕:好樂(貪)忿懥(瞋)恐懼憂患(癡)這個“好樂”是貪,“忿懥”是瞋,發脾氣惱怒這是嗔恨。

“恐懼、憂患”這是愚癡,貪嗔癡這三毒煩惱,這是因為我們迷了就產生,這一迷心不得其正,身也不得其修了。

不能修身,不能修身呢也不能齊家,也不能治國了,天下也就不能太平了。

所以《大學》里講的你能夠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你就能修身,你就能齊家,你就能治國,你就能平天下。

關鍵問題在哪呢?就在明自己的明德,這個明就是《論語》字這里講的“學”字,也是覺悟的意思,所以學的目的就是覺悟,放下本來沒有的不覺、不善,而迴歸自己本有的本覺、本善,這就是學的目的。

所以聖學的綱領就一個“學”字概括,《禮記·學記》里講的,“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學,不知道。

”字幕:《禮記學記》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人一定要學習。

孔子給我們示現的就是好學,你看他在《論語》里講的,“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字幕:孔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成聖成賢不是說你成天到晚不吃飯、不睡覺,光在那裡思索就能夠辦到的,那個沒有用處啊,無益的,沒有好處的,不如學也,學。

學就是開始覺悟,叫始覺。

始覺和本覺這就是學。

那我們凡夫呢就是始覺不能和本覺,迷了,本覺是本有的,但是呢自己不能覺。

聖人是念念都始覺和本覺,這就是《大學》所謂的明明德了。

那學你才能夠真正做到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和諧天下。

這就是一個綱領,貫穿了大學之道,你看,《大學》就是用“學”字。

那麼學的態度孔夫子是信而好古啊。

字幕:信而好古信就是相信。

相信誰呢?相信古聖先賢的教誨。

好古是什麽呢?虛心誠敬的接受聖賢教誨,落實到自己的言行乃至起心動念,不打之後, 真正依教奉行。

這是學的最重要的態度,一個是謙卑,一個是誠敬。

謙才能夠受教,你傲慢你看不起古人你怎麼受教呢?古人是已經成就,他們的經驗教給我們,我們依教奉行也能像他們一樣成就,那麼另外一個最重要的是誠敬。

所謂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

有這樣的學習的態度沒有不成功的,凡是學的不成功就是不謙卑,傲慢心生起來,沒有誠敬心,那是什麽呢?敷衍啊,因循苟且,對老師教導呢陽奉陰違了,自己有自己的主見了,覺得自己了不起了,你看,就沒有像夫子講的信而好古啊。

信而好古裡面沒有自己的主見,沒有自己的意思。

用聖人的意思作自己的意思,那聖人的意思呢都是自性的自然流露,我們沒有證得自性之前不能夠相信自己意思,要相信聖人的意思,這叫信而好古。

等我們證悟自性了,那就可以不需要去依賴聖人,爲什麽呢?你的自性流露跟聖人自性流露是一樣的,你所說的所行的跟聖人沒兩樣,你也是聖人。

你說出來的話跟孔夫子、跟這個堯舜禹湯、文王武王周公這些聖人所講的沒有兩樣,在沒有成就之前必須放下自己的那個原來的知見,原來知見是習氣,是錯誤的知見,隨順聖人的教誨,這是信而好古啊。

你真正依教奉行、努力去休學,學有心得。

這個心得是什麽呢?你真正體驗到、證明了聖人所說的教誨,就是你親身體驗,那個時候才能夠去教人,才能為人師。

沒有自己的心得體會,這個都是道聽途說、人云亦云,那夫子講這個,這種人記問之學,不可以為人師。

他不是心性體驗到的學問,不是實學。

那麼到學有心得,你教人教的態度,夫子所謂的述而不作字幕:述而不作還是不用自己的創作,是轉述前人。

述呢,是沒有添加自己的成見、意思,只是呢把前賢的古聖先賢的教導把它做個會集,用來對質現代人他們的錯誤,他們的煩惱,給現代人治病。

那這個教法這種教誨是不是自己創作呢?不是,還是講的聖人的意思,所以你看夫子他講的是述而不作,他自己是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字幕: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堯舜石古代的聖人,他是轉述這些聖人的意思,只是他做了一個會集,做了整理,叫集大成。

憲章是典籍,典章制度,把文王、武王所留下來的這個典章制度把它做一個整理,夫子是做這個工作,所以他能夠被後人稱為萬世師表,他能夠垂訓後世,這些都不是他自己的知見,都是聖人的知見,而聖人的知見也是人人自性中本有的明德、本善。

明德和本善是“在聖不增,在凡不減”,聖人沒有多增加一點,凡夫、俗人也沒有減少一點,只是聖人他明了,他覺了。

凡人迷了,不能夠流露出來,所以要學。

學是什麽呢?猶如撥雲見日,把那個矇蔽自性太陽的這個烏雲掃除乾淨,讓自性重放光明而已,不是從外面多增加一點什麽,多增加一點那叫做多餘了,這叫頭上安頭,人脖子上本來有頭,你還要去找什麽頭,要安一個什麽頭,那都是多餘。

只是去除那些原來沒有的習染,那些煩惱,那些迷惑,你就迴歸自性,成聖成賢。

那麼這是講以學字為宗,底下第二個講以習字為趣。

字幕:二以習字為趣這個習是要徑,趣是要經的意思,你要達到那個成聖的目的必須要經歷的途徑。

那麼聖賢之道重在一個“習”字,習是練習、實踐,把你所學的聖賢教誨認認真真的在你的日常工作生活當中練習去實踐、去運用,這樣你就能夠得到聖賢的受用,這個受用就是不亦說乎。

如果只是學沒有去習,就是《弟子規》講的:不力行但學問長浮華成何人字幕:不力行但學問長浮華成何人沒有用啊,都是口頭上的、文字上的,不是實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