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做这4种毁坏孩子安全感的事,切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别做这4种毁坏孩子安全感的事,切记!好的安全感,有助于提升孩子对他人和世界的信任,是自由探索、及建立自尊、自信的基础。其中,0-2岁为养成关键期,0-7岁则都是安全感建构的重要时期。
如果孩子见到陌生人会哭泣,害怕与妈妈分开,过分黏人,胆小害羞,那就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这样的孩子,他们多半没有得到持续而稳定的陪伴,以及合理的爱的回应。
其实,孩子比大人更懂得离别的痛苦,和对于不安定的忧惧。别以为他们哭过后就忘记。在以后的时光里,他们会拿成长的伤疤去验证。
要确保孩子建构好的安全感,父母该如何做?
下面分享几个最常见的,又最易破坏孩子安全感的行为,文章内容选自我的《读懂孩子敏感期》一书。
▌孩子吃手,不可粗暴阻拦
并不是所有宝宝都会吃手。但是吃手问题是静观育儿微信后台收到的高频问题,尤其是家有小宝宝的父母问得多。
一般来说,1岁前,宝宝吃手多是单纯的吸吮动作锻炼、以及认知发展方面的需求;一岁以后,更多是出于一种自我安慰了。因此,若1岁以后,孩子仍然频繁吃手,更该考虑的,是孩子的安全感建构是否遇到了问题。
此阶段的宝宝在情感上比较脆弱,因为他逐步发现,原来我和妈妈不是同一个人,妈妈有可能离开自己。他害怕离开父母和身边熟悉的人,对亲人特别依恋,所以常常会在疲劳、紧张、情绪低落、脱离最亲近的人时,出现吸吮手指的行为,利用吸吮手指来使自己得到安慰。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妈妈对孩子的关注度不够。建议妈妈多花时间陪伴孩子。另外,妈妈可以采取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改善孩子吃手的行为,比如当孩子吃手或想要吃手的时候,妈妈可以找一些他喜欢的活动或话题,以分散其注意力,比如和宝宝玩一些动手操作的游戏,把小手占用起来。
切忌用粗鲁或简单的方式制止孩子吃手。这会造成孩子在口欲期过后仍然吃手,吃指甲,啃脚丫,长大后出现贪吃、抽烟、喝酒、饶舌、唠叨等现象。
当然,最根本的方法是多给孩子关注、关爱和陪伴,多陪宝宝做一些动手的游戏,让宝宝的小手动起来,这样既可以减少宝宝吃手的机会,又能增进亲子情感。
▌孩子“无理取闹”,或者“故意撒谎、称病”,不要随意贴标签
常会有父母困惑地问我:
罗老师,近来孩子总是闹情绪,动不动就哭哭啼啼的,以前也不这样啊。
或者是:
罗老师,我孩子一上幼儿园就生病,带去医院就又好了,或者一回家整个人就活了。是不是孩子故意在撒谎?
其实,不是孩子要任性,或者故意欺骗,而是他们真的遇到了问题。孩子的情绪问题,以及由情绪而起的躯体化反应,都源自安全感缺乏。
孩子不仅会在某些阶段情绪显得更脆弱,还会愈发粘大人,爱哭,甚至生病。这时大人越是打骂、或者讲道理,孩子越
是容易情绪失控,缠人的行为也会越重。因为孩子要的不是批评、道理,而是你的关注和爱。
所以,面对孩子们的这些表现,父母最该做的就是接纳孩子的情绪。当孩子哭的时候,妈妈可以抱抱孩子,跟孩子说:“妈妈知道你感到委屈”诸如此类理解孩子的话语,也可以给孩子一些时间发泄情绪。此时,大人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恰恰能给孩子带来安全感。待孩子情绪平复,再逐步询问、引导,即使孩子遇到了些困难或问题,也都能很快迎刃而解了。
还有一些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也许情绪和言语上没有多少表达,却总爱生病。这就是我们之前讲过的心因性疾病《5种宝宝常见的心因性疾病,爸妈知道多少?》,简单说,就是孩子情绪上生病了。“病”在这里成为了一种表达方式,是孩子们想要引起父母关注的另一种方法。
▌孩子“瞬间翻脸”、“太执拗”,不要批评指责
一位妈妈曾很苦恼地问我:
罗老师,我儿子三岁三个月了,总是动不动就哭,爱发脾气,扔东西,比如,吃饭的时候突然就发起火来,不知是吃的菜和第一次吃菜的形状,还是大小不一样了就大发雷霆,或者跟他读絵本的时候可能是这次读的方式或者语气或音量和以往不同也发脾气,情绪波动很大,不知是我破坏了他的秩序感还是在试探我的底线,天天这样折腾很苦恼,面对他发脾气,打人,扔东西,我们应该怎么办?谢谢!
这其实是个处于秩序敏感期的孩子,通常表现为执拗、倔强,往往令父母头疼不已。案例中妈妈所说的,宝宝“吃的菜和第一次吃菜的形状不一样”,“读绘本的时候语气、音量不一样”都可能刺激到孩子,这并非孩子成心和家长做对,而是孩子处于秩序敏感期的表现。
每个孩子都会经历这个阶段。比如一直都是妈妈坐在孩子左边吃饭,某一天爸爸跟妈妈换了座位,孩子就可能大哭,
要求爸爸妈妈换回来;再比如有的孩子每天喝水必须用同一个杯子,洗手时必须用同一种颜色的香皂一样。我还曾收到有妈妈抱怨,孩子要求妈妈必须穿同一件睡衣睡觉,换了其他的衣服孩子就会哭闹。
这种对秩序的执拗,其实是孩子们在建构安全感时的必经阶段。对孩子而言,只有事物都保持在他们所熟悉的地方,稳妥地安放在他们已经确认过的位置,一切才是完整的、好的、让他们心里踏实的。
所以,尊重是父母最该做的。一方面我们需要放慢速度,注意观察和倾听孩子;另一方面,当孩子因为某样秩序被打乱而失控,那就陪伴孩子,准许孩子把恼怒哭出去,把情绪哭出去,然后孩子自己就会接纳发生的事实。
孩子从出生几个月一直到6岁,秩序的敏感期是螺旋状的。整个过程中,最好要给孩子提供一个有秩序的成长环境,固定的抚养人,设定有规律的日程安排(包括吃饭、散步、听音乐讲故事、如厕、睡觉等等)。总之,每一件事情都一定
要符合秩序的需求,而这样有秩序的环境,渐渐地就会使孩子产生安全感。
▌孩子总离不开某件物品,或者有些小癖好,不要剥夺他们“恋物”的权力
要理解孩子恋物,需要先解释下“过渡性客体”。
何谓“过渡性客体”呢?对孩子而言,它是第一个“非我”所有物,最早出现在孩童的玩耍中,它不是母亲所给予的,而是孩子自己发现或创造的。它甚至比母亲重要,是孩子“几乎无法切割的一部份”。常被用来代表过渡性客体的物品包括:一条毯子、一件旧衣服、柔软的玩偶,还可能是不断重复的动作,或是呀呀儿语等(有些孩子甚至会创造旁人无法理解,但对其有特殊意义的话语)。
对婴儿而言,过渡性客体有令他感到舒适安慰的作用,能对抗焦虑、寂寞,且能帮助他安然入睡。这就是有些妈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