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9)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优质教案设计(优秀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优质教案设计(优秀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归园田居(其一)》,这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诗词单元中的一篇重要课文。
具体内容包括:对诗词的整体感知,对诗句中意象、意境的分析,以及对作者陶渊明归隐思想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归园田居(其一)》的基本内容,理解诗句的意义。
2. 培养学生分析、解读古典诗词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了解陶渊明的归隐思想,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诗句中的意象、意境,理解作者归隐思想。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诗句中感悟到作者对自然、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世俗的超脱。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图片,引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从而导入新课。
2. 诗词朗读: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词,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3. 诗词解析:详细讲解诗句中的意象、意境,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自然、生活的热爱。
4. 归隐思想探讨:分析陶渊明归隐的原因,引导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作者对世俗的超脱。
5. 例题讲解:以诗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为例,讲解如何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诗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并分享自己的感悟。
六、板书设计1. 《归园田居(其一)》2. 主要内容:意象:菊花、南山、田园等意境:宁静、悠远、闲适等归隐思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超脱世俗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诗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中的意象和意境,谈谈你的理解。
2. 答案:意象:结庐、人境、车马喧意境:宁静、淡泊、超然个人感悟:(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诗句的解析和归隐思想的探讨较为积极,但在引导感悟方面还需加强。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陶渊明的其他作品,如《饮酒》、《杂诗》等,进一步了解陶渊明的归隐思想。
2《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教学背景分析】1. 教材分析:《归园田居(其一)》是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7 课的内容,作者是东晋时期的著名诗人陶渊明。
本文是一首描绘田园风光和乡村生活的诗歌,表现了作者对自然和简朴生活的向往之情。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领略到陶渊明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诗歌艺术风格,对学生的审美鉴赏和文化传承能力有积极的影响。
2. 学情分析: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然而,对于陶渊明这种古典文学作品,学生的理解能力可能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核心素养】1.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通过学习《归园田居(其一)》,学生可以积累诗歌中的优美词句,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并学会运用这些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2.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通过分析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观和创新意识。
3.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通过对诗歌的鉴赏,培养学生对美的事物的感知和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热情。
4.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通过学习陶渊明的诗歌,了解东晋时期的文化背景和社会风貌,传承我国优秀的古典文化。
【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诗歌的意境描绘、作者的情感表达、词语的运用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诗歌意境的情景,让学生置身其中,感受诗歌的魅力。
2.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和审美价值。
3. 互动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4. 多媒体教学法:运用音、视频等资料,辅助教学,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诗歌的魅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激发学生兴趣:讲述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引导学生对陶渊明产生兴趣。
2《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2《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高中语文《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感受意境之美,读出诗人的归隐之乐。
2.品味语言,赏析诗歌中的表达技巧,怎样表现田园之乐。
3.通过比较鉴赏,领悟陶渊明诗歌的语言风格。
4.揣摩诗人的精神世界,陶渊明为何能从辛劳的田园中找到乐趣。
教学重点1.分析诗人笔下的田园特点,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
2.诗中是如何表现田园之美,赏析表达技巧。
3.辨析诗歌的语言风格。
4.知人论世,读懂诗人的精神世界。
教学难点1.诗中田园之美到底美在何处。
2.读懂诗人的精神世界。
教法学法:诵读法问题导入法合作探究法考点关联:意境之美,表达技巧,语言风格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学习陶渊明的一首诗,陶渊明我们并不陌生,在初中我们学了他哪些诗文?你觉得陶渊明诗歌的突出特点是什么?(让学生根据以前学过的诗文来回答)二、诵读诗歌,读准音节和节奏。
羁(jī)鸟守拙(zhuō)暧(ài)暧樊(fán)笼三、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韵:情趣,气韵,风度羁鸟:意笼中鸟方:方圆,周围荫:动词,盖,遮盖暧暧:昏暗朦胧的样子依依:隐约的样子。
一说“轻柔的样子"墟里:墟,村庄、村落、乡村集市;里,故乡,家乡樊笼:关鸟兽的笼子,比喻受约束而不自由的境地自然:可以指大自然,也可以指陶渊明笔下的田园,也可以指不受拘束的样子四、品味语言,鉴赏意境、技巧和情感。
1.面对过去的人生,陶渊明倍感三十年的“误落尘网”,你认为他为何会误落尘网?表现诗人对过去的什么态度?明确:(1)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不愿随波逐流,迎合世俗,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2)彻底否定过去的官场生活,幡然醒悟,从头再来,毅然决然地跟过去告别,重新开始新的无拘无束的田园生活。
2.诗人以“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来自比,写出自己对什么生活的怀念和留恋?明确:对没有进入官场,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
2《归园田居(其一)》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归园田居(其一)》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设计指导思想】陶诗之美,不是一个十五、六岁的中学生轻易能领会得到的;陶诗之情,同样难以引起年轻人的共鸣。
他的返璞归真,他的淡泊,是历经浮沉世俗的淘洗后人性的回归。
如果就诗论诗,归园田居并无多少疑难之处,任何强加的桂冠只会导致学生的不满或不屑。
所以,对归园田居的学习,既要注重对诗歌本身的理解与感悟,更要注重从侧面挖掘诗人的诗心所在。
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认同诗人,进而获得情感的熏陶和价值观的建构。
【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了解陶渊明其人及诗文。
2、体会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色。
3、体会诗中流露出的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和感受田园生活乐趣的欢愉。
【教学重点】体会诗中流露出的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和感受田园生活乐趣的欢愉。
【教学难点】体会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朗读、品读、探究【教学工具】多媒体【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联系旧知,精彩导入同学们是否以前学过的《桃花源记》这篇文章?作者是谁?陶渊明的桃花源景色怡人,民风淳朴,在那里没有压迫,人人平等,他们过着一种自给自足与世隔绝的生活,这个充满人情温暖的桃花源是陶渊明心中的理想国,但是,这美好的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没有的,那么,在现实中,陶渊明向往的居处是怎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归园田居》去看看在现实中,陶渊明向往的居处到底是怎么样的。
诵读正音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羁(jī)、拙(zhuō)暧àì、樊(fán)二、知人论世,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晋浔阳(今九江)人。
《归园田居》其一一等奖教学设计范文(通用10篇)
《归园田居》其一一等奖教学设计范文(通用10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归园田居》其一一等奖教学设计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归园田居》其一一等奖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情况。
2.了解鉴赏古典诗歌的基本方法和要领。
3.提高文学作品的欣赏层次,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
4.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学习他那种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人格。
新设计教学古代诗歌,一般的程式是介绍作者、时代背景、串讲全诗、讲写作特点。
本教学设计意在打破这样的程式,利用多媒体创设声情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感染力强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走进诗中、进入角色,自己去悟诗、品诗,进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感悟能力,使其学会鉴赏诗词。
本设计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充分体现教师“导”的作用,主要采用问题式教学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学情分析初中时学生就学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饮酒》等作品,对陶渊明及作品风格有所了解,有了这样的基础,这首诗的解读就会更加容易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逐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并形成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诗中形象及语言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学过程5.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活动】一、导语古代文人寒窗苦读,通过金榜题名、出仕,然后实现治国、平天下、济苍生的宏伟抱负。
这可谓是古代文人特有的一种“情结”。
可是,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在出仕多年后,毅然与官场决裂,归隐田园,这是为什么?他归隐田园之后又是怎样的生活状况?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他的《归园田居》。
二、作者简介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
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
又自称作“五柳先生”。
三、解题1、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明确:“归”2、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讨论、明确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四、朗读课文,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1、从何而归?明确:尘网、樊笼2、为何归来?明确:A、性本爱丘山(本性)B、守拙归园田3、归向何处?明确:归向园田思考:(1)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来分析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归园田居优质教案《归园田居》其一一等奖优质教案
归园田居优质教案《归园田居》其一一等奖优质教案《归园田居》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四单元《归园田居》其一。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诗歌整体理解,分析诗歌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掌握古典诗歌鉴赏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归园田居》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向往和赞美。
2. 掌握古典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歌意象分析,艺术特色把握。
2. 教学重点:诗歌整体理解,鉴赏方法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田园风光图片,引导学生体会田园生活宁静与美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朗读诗歌: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歌韵律美。
3. 知人论世:介绍诗人陶渊明生平,帮助学生解诗歌背景。
4. 整体理解:分析诗歌题目、结构,概括诗歌内容。
5. 深入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意象,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向往和赞美。
6. 艺术特色:讲解诗歌艺术特色,如对仗、韵律等。
7.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类似诗歌,指导学生运用所学鉴赏方法进行分析。
8.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鉴赏方法,分析另一首田园诗歌。
六、板书设计1. 诗歌题目:《归园田居》其一2. 诗人:陶渊明3. 诗歌内容概括4. 意象分析5. 艺术特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归园田居》其二,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描绘,运用鉴赏方法进行赏析。
2. 答案:《归园田居》其二诗人:陶渊明内容概括:诗人描绘田园生活宁静、和谐,表达对田园生活热爱。
意象分析:诗句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描绘优美田园风光。
艺术特色:本诗运用对仗、韵律等手法,表现诗人对田园生活向往。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田园风光图片、讲解诗人背景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但在引导学生分析意象和艺术特色方面,还需加强引导,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归园田居(其一)》教案设计
《归园田居》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解读诗人归隐田园的心境,解读诗人形象。
2、以“还原法”培养学生走进诗歌意境,理解诗人思想情感,解读诗人形象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还原法、讨论法、诵读法、品味法、比较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感悟陶渊明“追求精神独立和自由”的人格魅力。
2、学习陶渊明“求真、守性”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学生观察一组图片,谈图片呈现的陶渊明和学生心中的陶渊明形象。
以激趣和引发思考。
(二)初步感知1、学生齐读诗歌,思考: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句诗是?明确:“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明确:欣慰欢悦2、引入背景(1)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
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的他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
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闻名远近,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否则栽赃陷害。
县吏说:“当束带迎之。
”就是应当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
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
说完,挂冠而去,辞职归乡。
评陶渊明:“少无适俗韵”“守节情不移”(2)《归去来兮辞》节选“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评陶渊明:心有惆怅,决心归隐明确:《归园田居》五首写于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后次年3、还原诗人创作情景,将学生引入诗境展开想象还原诗人创作时情景:何时何地何景何境何情4、生小结诗人形象明确:厌弃官场,热爱田园(三)深度探究1、既然“性本爱丘山”“复得返自然”,为何还要出仕?(原文诗句回答)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本性使然,而是失误。
《归园田居》其一一等奖教案
《归园田居》其一一等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必修二《诗歌与散文》单元,具体章节为《归园田居》其一。
详细内容包括:对《归园田居》的背景了解,对诗歌的整体感知,对诗歌的主题、意境、表现手法的分析,以及对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的解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归园田居》的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境,掌握诗歌的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活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和理解。
重点:诗歌主题、意境的感悟,以及对关键词语、句子的解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创设情景:展示田园风光图片,引导学生感受田园生活的美好。
(2)引入诗人陶渊明:介绍陶渊明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特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感知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做好笔记。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意境、表现手法等。
(2)小组代表发言: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补充。
4. 例题讲解(1)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2)解读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并尝试创作一首以田园为题材的诗歌。
六、板书设计1. 《归园田居》其一2. 内容:(1)诗人简介(2)诗歌主题:田园生活的向往(3)意境:宁静、和谐、美好(4)表现手法:对比、象征、借景抒情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归园田居》中的表现手法。
(2)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田园生活的认识。
2. 答案:(1)表现手法:对比、象征、借景抒情。
(2)开放性答案,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程度,以及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国家一等奖必修二《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国家一等奖必修二《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体现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深刻感受和热爱。
3.引导学生理解“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等词语所蕴含的朴素、淡泊的生活态度。
二)隐居田园的理想境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请学生描绘作者在田园中的自在和舒适。
2.解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词语所表达的隐居田园的理想境界。
3.引导学生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所蕴含的高尚思想和追求。
三)洁身自好的竣洁人格XXX何劳远岫,棘心自有穷泉。
笈残肌骨弱,力尽不知年。
XXX北风,越鸟巢南枝。
青山隐隐水远,XXX霜满。
此时心转闲,自觉良无益。
”1.请学生描绘作者的孤独和悠然自得。
2.解读“桂魄何劳远岫”、“棘心自有穷泉”等词语所体现的作者洁身自好的竣洁人格。
3.引导学生理解“此时心转闲,自觉良无益”所表达的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平静的心态。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诵读、鉴赏和解读等方式,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了XXX的田园情怀和高尚人格,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表达了自己的见解,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时间不够充分,学生对于一些高深的词语和思想还需要进一步理解和消化。
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阅读和思考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自主研究和表达。
白描”是一种表现方法,它用最简练的笔墨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不加烘托。
XXX是“白描”的高手,他的描写平淡质朴,不加修饰,却精练自然。
他通过点化平常的事物,构成了优美的画面,增添了无穷的情趣,有近有远,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的生机,有自然的趣味。
久居都市的人可能会在此小憩,但不会常住于此;久居乡村的人或因缺乏审美情趣,或因陷于审美疲劳,也会厌倦这种生活。
XXX不仅从年少时就不看重官位,而且从心底里不喜欢。
他热爱自然,认为少无适俗韵,性本爱XXX。
他四次奔走“学仕”,但都不愿意长期在官场上待下去。
2《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2《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诗中融入的艺术手法,品味朴素的语言特点。
感受宁谧优美的田园风光,体悟陶渊明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
2.通过文本赏析以及背景材料的补充,学生能够了解作者的人生追求,并感受作者在乱世中保持赤子之心的勇气。
教学重点学习诗中融入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感受作者在乱世中保持赤子之心的勇气。
教学方法启发法、直观演示法教学过程及内容一、导入【学生活动】用几个词语描述上图。
【学生答案】安谧、祥和、田园生活、优美、闲适【小结】同学们说完了自己的感受。
那么陶渊明在面对这样的景色时有怎样的感受呢?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27页,我们一起来学习《归园田居》(其一)。
二、初读(疏通)【学生活动】齐读课文,注意把握节奏,读准字音。
教师纠正读音节奏后再读。
【教师活动】纠正学生的节奏及读音。
【学生答案】《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正音】羁(jī)鸟:笼中之鸟。
守拙(zhuō):意思是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
荫(yìn):荫蔽。
暧暧(ài):昏暗,模糊。
樊(fán)笼:蓄鸟工具,这里比喻官场生活。
樊,藩篱,栅栏。
三、再读1.划分层级,基本概括【学生活动】学生自主划分诗歌层次并举手回答。
【学生答案】本首诗分为两个层次,前8句属于“归"的部分。
后面的都属于“田园居”的部分。
2.分节赏析①赏析“归"部分。
【学生活动】齐读前8句并思考前8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是通过怎样的写作手法体现的。
2《归园田居(其一)》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归园田居(其一)》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陶洲明及其创作风格。
2.领悟田园风光,掌握诗歌景物描写的技巧。
3.理解作者的隐士情怀,学习高洁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难点】1、领悟田园风光,掌握诗歌景物描写的技巧。
2、理解作者的隐士情怀,学习高洁的精神品质。
【课前准备】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2、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桃花源记》——东晋诗人陶洲明。
桃花源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只有和谐安宁,成为后世人们神往的精神家园。
而陶渊明也因为弃官归隐成为我国文坛上最有名的隐逸诗人。
那么,陶渊明为何归隐呢?他归去之后的生活如何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诗歌《归园田居(其一)》来寻找答案吧!二、作者简介陶洲明——田园诗的开创者。
朝代东晋又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开创田园诗一派,又称田园诗人,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为唐代山水田园诗奠定了基础。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成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精神皈依,陶渊明是中国百世田园之主,隐逸诗人之宗。
【不为五斗米折腰】公元405年,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
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便辞官归田。
从此过上隐居躬耕田园的生活并写下了许多优美的田园诗歌。
细读诗歌,鉴赏评析整体理解1、朗读诗歌,正字音鸟守后狗2、译诗少小时就没有随俗气韵,自己的天性是热爱自然。
偶失足落入了仕途罗网,转眼间离田园已十余年。
笼中鸟常依恋往日山林,池里鱼向往着从前深渊。
我愿在南野际开垦荒地,保持着拙朴性归耕田园。
绕房宅方圆有十余亩地,还有那茅屋草舍八九间。
榆柳树荫盖着房屋后檐,争春的桃与李列满院前。
远处的邻村舍依稀可见,村落里飘荡着袅袅炊烟。
深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
庭院内没有那尘杂干扰,静室里有的是安适悠闲。
国家一等奖必修二《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国家一等奖必修二《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文本,有感情的诵读并背诵;2、能力目标: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训练学生欣赏诗歌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3、情感目标:让学生感知诗人的田园情怀,了解他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竣洁人格。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诗歌已经有了一定的欣赏能力和方法,而且初中阶段已学过XXX的诗歌和散文,粗略了解了XXX所生活的时代特点和隐士思想,但学生知识面还不是很开阔,对于理解作者的情感,对诗歌作出正确的评价,汲取诗歌等古代文学作品的精华,从而对自己的人生形成积极有益的影响和启示还有一定得难度;对作者甘于贫困而悠然自乐的人生境界还难以真正的理解在这种现状下,主要尽可能地将学生已有的材料调动起来,重在对作者思想情感的分析,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多阅读和思考,少听一些说教通过他们的阅读,把自己的见解表达出来。
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作者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
2.教学难点:研究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授课导入不可否认,魏晋是一方灵性的空间。
没有虚伪,没有名利,没有言不由衷,没有虚与委蛇。
有的只是XXX的品德操守和风流的处事态度,无所拘束而又真诚自然。
我们已经学过了魏晋风骨的代表XXX的《五柳先生传》——我们看到了一位表现卓然不群高尚品格,透露强烈个性之美的真实自我;我们还研究了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饮酒而歌,以及描绘“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世外桃源。
从中我们看到,XXX最美的诗情来自田园。
为什么“田园”成为XXX心之所向?下面我们来研究他归隐田园之后的第一部作品《归园田居(其一)》。
活动2【活动】诵读感知1.教师范读,品读音乐美(押韵,每句最后一个字压an/ian)。
2.学生齐读。
这样的押韵,让我们读起来更觉朗朗上口。
《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优秀教案一等奖
《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优秀教案一等奖《《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优秀教案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优秀教案一等奖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1、解读田园风光构成的意境。
2、解读诗人归田园前的心境,解读诗人形像。
3、简单了解陶诗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跟坚定的人生追求。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上课之前,老师先请同学们做一道选择题:如果大家走入社会,有两条道路给你们选择——1、做大官,有名有利。
2、做农民,平平淡淡。
同学们选择哪条路呢?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
舍跟得充满烦琐的人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去,又不断地得到。
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跟大家同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
而且,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
《归园田居》写于归隐后一年。
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跟思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二、作者简介陶渊明: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
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三、析题:文章跟诗歌的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跟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
那么,“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是“归”还是“居”?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跟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请同学们看屏幕,我们这节课就要了解的几个问题: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优质课⼀等奖⾼中语⽂必修⼆《归园⽥居(其⼀)》教学设计《归园⽥居》教学设计⼀、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古诗词是中华⽂明的优秀遗产,是我们的精神⾷粮。
⾼中新课标对诗词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1.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尚的审美情趣,提⾼⽂学修养。
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
⽤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3.古代诗⽂的阅读,应指导学⽣学会使⽤⼯具书,⾃⾏解决阅读中的障碍。
要求学⽣精读⼀定数量的优秀古代散⽂和诗词曲作品,教师应激发学⽣诵读的兴趣,培养学⽣诵读的习惯。
⼆、教学背景分析(⼀)学习内容分析⼈教版⾼中语⽂必修⼆第⼆单元是古诗单元,本单元学习⽬标是通过反复吟诵,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归园⽥居(其⼀)》是本单元《诗三⾸》中的⼀⾸诗,本课重在对⽂本的鉴赏审美及对作者思想情感的分析。
《归园⽥居》共五⾸,⼤概写于诗⼈辞去彭泽县令,归隐⽥园的次年(公元406年),课⽂选的是第⼀⾸,诗⼈以兴奋的⼼情写出了⽥园景物的美好和他对归隐⽣活的热爱。
诗⼈选择了⼀些典型的⽣活场景来写,兴之所⾄,⽆意⽽⼯,颇得神韵。
(⼆)学⽣情况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年级学⽣,⾼⼀学⽣对诗歌已经有了⼀定的欣赏能⼒和⽅法,⽽且初中阶段已学过陶渊明的诗歌和散⽂,粗略了解了陶渊明所⽣活的时代特点和隐⼠思想,但学⽣知识⾯还不是很开阔,对于理解作者的情感、对诗歌作出正确的评价、汲取诗歌等古代⽂学作品的精华,从⽽对⾃⼰的⼈⽣形成积极有益的影响和启⽰还有⼀定的难度;对作者⽢于贫困⽽悠然⾃乐的⼈⽣境界还难以真正的理解。
语⽂学习“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
”如果在课堂能帮助每⼀位学⽣习得正确的语⽂学习⽅法,养成良好的语⽂学习习惯,那就是他们终⾝受⽤不尽的财富。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通过各种⽅式激发学⽣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并让学⽣懂得从意境⼊⼿品味诗歌意境,体会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法,掌握⼀定的古诗鉴赏⽅法。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一等奖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一等奖一、课题:《归园田居》二、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1)让学生学会学习、理解并分析诗歌的技巧及内容;(2)使学生了解《归园田居》的背景,掌握其中的主题思想,认识农民的困境和古人田园生活。
(3)培养学生思考、观察、品评及表达能力。
2、情感目标:(1)鼓励学生坚持自己的理想,勇于担当家人的职责,增强勤劳致富的意识,有效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和勇气;(2)充分肯定古人的成就,由此使学生了解古代社会的历史文化,认识扶贫济困实施公平正义的重要性,培养勤俭节约、团结协作和乐于助人的美德。
三、教学内容(1)《归园田居》是一首宣示穷困农民生活的绝句;(2)作者陈子昂以大自然为背景、把贫困农民在田园中勤劳劳作的细节描写淋漓尽致,令人深受感动;(3)行文中穿插着的雄辩深刻的思想,内容清新有趣,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的瑰宝,值得反复学习和深思。
2、《归园田居》的思想要旨(1)《归园田居》的思想要旨是回归生活的自然根基,赞美田园文化和农民的勤劳,反映农民贫困困境;(2)作者陈子昂通过诗歌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在等爱国诗歌中,充分体现出自己的积极乐观、和谐进取、改变贫困的精神;(3)重要的是,作者提出了经济发展,耕入繁茂,和谐幸福,公平正义的理想。
(1)传承乡土文化,还原农民的硬仗;(2)鼓励勤劳致富,努力改善穷困的境遇;(3)思考社会的公平正义,发挥家庭的作用;(4)开拓创新,实现家和社会的繁荣。
四、教学方法1、师生对话法2、归纳总结法3、把握主次法4、回顾查缺补漏法5、研讨讨论法6、充分肯定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时,积极引导学生使他们有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五、教学活动(一)热身活动1、通过图片讲解,导入课题,师生形成一个共同的故事;2、学生分组讨论,以引导学生思考课题,让他们参与探讨交流并形成初步的感受,并就归园田居的主题思想及其与今日实际的联系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理解、发现、分析能力;(二)正文活动1、按古诗歌内容,条分缕析,让学生理解全文;2、在讨论中,与画面及学生想象作比较,把握文章主旨,让学生体会古诗之美;3、让学生用各自的表达方式写出诗歌的主题思想,以体现思考、表达的能力;(三)结构活动1、总结此次课学习的内容,以及诗歌教学的精要;2、加强复习,让学生分析《归园田居》的意义及其在现实中的大致应用;3、充分肯定学生的努力,以创设开放的宽松的学习气氛。
归园田居教案《归园田居》其一一等奖教案
归园田居教案《归园田居》其一一等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单元,《归园田居》其一。
详细内容包括:对诗文的语言、意境、形象、思想内容进行深入分析,理解作者陶渊明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归园田居》其一,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
2. 能够分析诗歌中的形象、意境,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 能够运用诗歌的表现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诗歌中的形象、意境,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诗歌中体会作者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田园风光的图片,让学生谈谈对田园生活的感受,进而引出本课的主题。
2. 诵读:让学生自由朗读《归园田居》其一,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讲解:分析诗歌的基本内容,如诗中的景物描绘、情感表达等。
4. 例题讲解:以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例,分析作者如何通过景物描绘表达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取诗中的其他句子进行分析,分享自己的感悟。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意境,探讨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板书设计1. 诗歌《归园田居》其一2. 作者:陶渊明3. 诗歌基本内容:描绘田园风光,表达归隐愿望4. 诗歌意象:菊花、南山、田园等5. 诗歌意境:宁静、淡泊、自由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归园田居》其一的意象,谈谈你对作者追求的归隐生活的理解。
答案要点:抓住诗中的意象,如菊花、南山等,阐述作者向往的宁静、淡泊、自由的生活方式。
2. 作业题目:模仿《归园田居》其一的表现手法,创作一首描绘田园生活的诗歌。
答案示例:田园春色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蜻蜓飞舞花丛间,蝴蝶翩翩舞落香。
稻浪翻滚千层绿,麦田摇曳一片黄。
此景此情谁不爱,愿与诗仙共徜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分析《归园田居》其一,让学生了解了作者陶渊明对归隐生活的追求。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一、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古诗词是中华文明的优秀遗产,是我们的精神食粮。
高中新课标对诗词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1.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3.古代诗文的阅读,应指导学生学会使用工具书,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障碍。
要求学生精读一定数量的优秀古代散文和诗词曲作品,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
二、教学背景分析(一)学习内容分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是古诗单元,本单元学习目标是通过反复吟诵,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归园田居(其一)》是本单元《诗三首》中的一首诗,本课重在对文本的鉴赏审美及对作者思想情感的分析。
《归园田居》共五首,大概写于诗人辞去彭泽县令,归隐田园的次年(公元406年),课文选的是第一首,诗人以兴奋的心情写出了田园景物的美好和他对归隐生活的热爱。
诗人选择了一些典型的生活场景来写,兴之所至,无意而工,颇得神韵。
(二)学生情况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高一学生对诗歌已经有了一定的欣赏能力和方法,而且初中阶段已学过陶渊明的诗歌和散文,粗略了解了陶渊明所生活的时代特点和隐士思想,但学生知识面还不是很开阔,对于理解作者的情感、对诗歌作出正确的评价、汲取诗歌等古代文学作品的精华,从而对自己的人生形成积极有益的影响和启示还有一定的难度;对作者甘于贫困而悠然自乐的人生境界还难以真正的理解。
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
”如果在课堂能帮助每一位学生习得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那就是他们终身受用不尽的财富。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并让学生懂得从意境入手品味诗歌意境,体会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掌握一定的古诗鉴赏方法。
归园田居其一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理解古代文人的归园田居生活,并能够描述其特点;- 理解《归园田居其一》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2. 能力目标:- 能够分析《归园田居其一》的诗句,理解其中的意义;- 能够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方式,描述古代文人的归园田居生活。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于自然环境的关注和热爱;- 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欣赏。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理解《归园田居其一》的意境和主题;- 描述古代文人的归园田居生活。
2. 教学难点:- 分析《归园田居其一》诗歌的意义;- 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方式,描述古代文人的归园田居生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引导学生回忆古代文人对于归园田居的向往,了解他们对于自然环境的倾慕和热爱。
2. 学习课文(15分钟)- 让学生阅读《归园田居其一》诗歌,理解其中的意境和主题。
- 解读诗句,帮助学生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3. 分析诗歌(20分钟)- 分组讨论《归园田居其一》诗歌的诗句,分析其中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 每个小组进行汇报,共同理解诗歌的主旨和意义。
4. 活动讨论(2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古代文人的归园田居生活,了解他们追求的生活理想和价值观。
- 学生可以结合诗歌中的描写和自己的理解,展开讨论。
5. 总结归纳(10分钟)- 教师总结讨论的结果,帮助学生梳理归园田居的特点和魅力。
- 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形成对于归园田居主题的理解。
6. 作业布置(5分钟)- 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理想的归园田居生活,并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四、教学资源:1. 教材《归园田居其一》诗歌;2. 分组讨论的材料;3. 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成果。
五、教学评估:1. 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参与度;2. 学生的小组讨论和汇报结果;3. 学生的述说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延伸:1. 邀请学生到自然环境优美的地方进行野外写生活动,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与神秘;2. 带领学生学习其他古代文人的诗歌作品,拓宽学生对于归园田居主题的理解和欣赏能力;3. 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手工制作活动,例如制作临摹古代文人书法作品的书签等。
2《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归园田居(其一)》是高中语文必修上的课文,是必读必背课。
这首诗是陶渊明山水田园诗的名作,写于他辞官归隐之后,着重表现了诗人的超凡脱俗,希望挣脱名利枷锁,远离腐朽官场,回归清新自然的闲适情感。
通过本诗的学习,能使学生对山水田园诗有初步的理解,感受田园生活的喜人情趣和作者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
学情分析本次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
况且陶渊明又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诗人,初中时我们已经学习过他的《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和《饮酒》等篇目。
学生对陶渊明的生平以及其诗歌风格多少有些了解。
本诗的学习也就不困难。
但高中学生毕竟没有走向社会,对诗人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和人生境界的体会还尚浅。
所以通过这首诗歌的学习,使学生能在陶渊明的感染之下提高自己的人生志趣和人生境界。
设计理念以“真"为“课眼”,以有感情地诵读诗歌为线索贯穿整个课堂。
先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懂大意,在这个前提下引入元好问的评价“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从对诗歌语言天然、真淳的品味深入到对诗人真淳性情的理解。
力求使学生真正走近陶渊明,品味他诗歌语言的质朴自然,感悟他心灵的自由、舒展。
语文名师韩军说:“真实、自由、个性地活着就是人文,语文教育根植于此”。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文。
2.背诵《归园田居(其一)》。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诵读,师生共同把握诗人心情的转变。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
重点品味诗歌语言质朴自然的特点。
难点通过抓关键词解读诗人的精神世界,领略其“真淳"本性。
教法诵读法、分组讨论法、教师引导法、情境教学法学法体验法、自读自悟法、合作探究法教学简要过程一、导入新课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位诗人,他不为五斗米而折腰,他多次做官辞官,他躬耕田园,他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他开创了我国田园诗歌一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教学设想诗歌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这节课旨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来实现对田园诗的把握。
理清由“归”字折射出的几个问题: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从而深入体会陶渊明归隐后怡然自得的心境。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文。
2.背诵《归园田居(其一)》。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诵读,师生共同把握诗人心情的转变。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体会诗人归隐田园的心境。
教具准备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选择题:如果大家走入社会,有两条道路给你们选择——1、做大官,有名有利2、做农民,平平淡淡,同学们会选择哪条路呢?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
舍和得充满烦琐的人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去,又不断地得到。
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和大家同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
而且,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
《归园田居》写于归隐后一年。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二、作者简介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隐逸诗人,浔阳柴桑人,自称“五柳先生”(因作《五柳先生传》),谥号“靖节先生”。
被后世人称为“百世田园之主,隐逸之宗”。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
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
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几做个几任小官。
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
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往返于官场与田园之间,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直到他63岁去世,终老乡村。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
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
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
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
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家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而充实的隐居生活,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
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三、诵读请同学们欣赏诗歌朗读,同时解决难读的字词和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感情。
羁鸟jī荫后檐yìn 暧暧ài 墟xū吠fèi 桑颠diān 樊笼fán一、整体把握诗歌内容1、听名家范读。
2、自由诵读,根据注释及手头资料疏通课文。
3、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往往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
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明确:“归”四、探究、合作以“归”字为核心解读诗歌。
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具体分析1、从何而归?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
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
“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
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
“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明确:官场生活。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2、为何而归?明确:A、性本爱丘山(本性)。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明确:“误落尘网中”。
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
(注意炼字“误”){养家糊口大济苍生。
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
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门阀制度:封建等级制中的一种特殊形式。
后人就把世代为官的人家称为阀阅、门阀世族、士族。
到东汉中叶出现了世代为官的大姓豪族。
)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明自己的性格与世俗官场生活不适应。
“适俗”就是适应仕途中繁缛礼节的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第二句写自己流连山水喜爱田园,表明归隐田园的意向。
屈原:“固时俗之工巧兮……竞周容以为度”,而他选择的是“回朕车以复路兮……之未远……制芰荷以为衣兮……长余偑之陆离”追问:所以“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关键的原因呢?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信息.(提示:点题句是哪一句?)明确:B、守拙归园田。
提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不归园田就不能守拙)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即使是现在,也有类似的现象)。
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他沉痛悲吟,幡然醒悟到“既自心为形役”“何不委心任去留”《归去来兮辞》。
)思考: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词语含义、特点、情感)明确:(1)“羁鸟”是关在笼中的鸟;“池鱼”是禁在池中的鱼。
(2)特点:失去自由,失去最适合它们生活的环境,只会痛苦。
也暗示作者在官场就如同“羁鸟”、“池鱼”一般,失去自由。
(“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3)运用比喻说明作者身在官场,而心系田园的心情,对自由的向往。
3、归向何处?明确:归向园田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概括追问: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是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
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心灵栖息之所。
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了作者恬然自足、怡然自乐的愉悦心情。
这正如他自己所歌的“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又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
“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
“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总之,这八句话,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用白描手法简笔勾勒出优美的田园风光,由近到远,声色相调,淡浓相宜,描摹了诗人心中的桃园—捕捉—朴拙自然、宁静中不失生机的乡村图景。
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宁静和谐的心境。
4、归去如何?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
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明确:因为厌恶官场所以更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最后两句收束全文,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疑问,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原来是作者“久在樊笼”的缘故,作者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俯仰之间处处春了,可以说,这两句诗,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生活的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之情的外露。
五、直击高考:山水田园诗赏析要点1、思想内容——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归(退)隐生活,闲适淡泊,悠然自得等等。
2、画面意境——恬淡宁谧,清新淡雅,明丽绚烂,雄浑壮丽,清冷空寂等等。
3、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4、描写景物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白描,细节。
5、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嗅觉,触觉,俯仰,远近,6、语言特点——清新自然、质朴自然、清新洗练等六、手法题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及描绘出的意境氛围。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七、高考演练: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维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这首诗描写一幅深秋山水田园图,请结合首联和颈联,用自己的话赏析。
答案:1、全诗画面层次感强,声色动静结合,意境开阔“诗中有画”。
(2)水落石出的寒秋,时近黄昏,天色向晚,山色也变得更加苍翠,山间泉水不停地潺潺作响,渡头夕阳欲落,村落炊烟初升。
(2分)诗歌通过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构成了一幅和谐静谧的图景。
表现了诗人隐居生活的闲适快乐。
(1)八、讨论:面对困境,屈原选择了投江、曹操却锐意进取。
陶渊明选择了归隐,你如何看待他们的选择,你是否赞同陶渊明的归隐?九、课堂小结: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并真切地写出躬耕之甘苦,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人。
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
或春游、或登高、或酌酒、或读书、或与朋友谈心,或与家人团聚,或采菊于东篱,以及在南风下张开翅膀的新苗、日见茁壮的桑麻,无不化为美妙的诗歌。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十、布置作业:结合诗句,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田园生活这个场景。
板书设计:解诗:官场——厌恶田园——向往赏诗: 角度-远近,声色,动静手法-白描,情景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