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刘备集团的文化理念及其作用(精)
论三国刘备的团队管理思想
目录摘要..........................................................................一、团队管理的概念............................................................1、创建成功的团队2、团队管理3、团队冲突4、团队失败的原因分析5、解决方案6、总结二、刘备的领导艺术分析........................................................(一)、先进的领导理念是管理之源(二)、扎实的思想工作是管理之基(三)、灵活的领导艺术是管理之魂三、桃园结义的局限性..........................................................四、向刘备学习什么............................................................五、参考文献..................................................................六、致谢......................................................................论三国刘备的团队管理思想摘要:《三国演义》是一部脍炙人口的长篇小说,在我国家喻户晓,在文学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三国演义》在曲折紧张,舒展自如的情节发展中,塑造了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周瑜等上百个栩栩如生,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给人印象深刻。
其中又以刘备最为突出,这与作者罗贯中思想中根深蒂固的“拥刘贬曹”立场密不可分。
本文对《三国演义》中刘备的团队管理思想,领导艺术,以及桃园结义团队的局限性加以分析论证,旨在进一步了解封建社会,认识历史,借鉴历史,学习刘备的团队管理思想,帮助我们在团队管理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从而在生活和事业上取得成功。
论刘备的演讲稿范文赏析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在这里为大家演讲关于刘备这位历史人物的伟大事迹。
刘备,字玄德,三国时期蜀汉的开国皇帝,他的事迹流传千古,被后人赞誉为“仁德之君”。
今天,让我们共同回顾刘备的一生,感受他的伟大品质和治国理念。
一、仁德为本,感召天下刘备出身贫寒,但他胸怀大志,心怀天下。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而这一切都源于他坚定的仁德信念。
1. 以德服人刘备深知,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以德服人。
在三国时期,他深知人心向背的重要性,始终坚持以仁德为本,关爱百姓,赢得了广泛的人心。
2. 勤政爱民刘备在位期间,勤政爱民,关心百姓疾苦。
他亲自下田劳作,了解民情,减免赋税,使百姓安居乐业。
3. 善待人才刘备深知人才的重要性,他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
他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使诸葛亮成为蜀汉的栋梁之才。
刘备还善于听取贤臣的意见,使蜀汉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
二、忠诚正直,天下归心刘备一生忠诚正直,深受百姓爱戴。
1. 忠诚于国家刘备在三国时期,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忠诚于国家。
在曹操、孙权等势力争斗中,他始终保持中立,一心为天下百姓谋福祉。
2. 忠诚于朋友刘备一生重视友情,他对待朋友忠诚正直。
在刘备失意时,关羽、张飞等兄弟不离不弃,共同患难。
在刘备成功后,他也没有忘记这些曾经的战友,始终以兄弟之情相待。
3. 忠诚于家人刘备对家人关爱有加,他教育子女严于律己,关爱家人。
在刘备去世后,他的家人也得到了蜀汉的尊重和关爱。
三、治国理念,造福百姓刘备在位期间,提出了许多治国理念,为蜀汉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1. 重视教育刘备深知教育的重要性,他重视培养人才,提倡“以文治国”。
在蜀汉时期,文化教育得到了空前发展,为国家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2. 重视法治刘备在位期间,重视法治建设,使蜀汉社会秩序井然。
他倡导“以法治国”,使百姓安居乐业。
3. 重视民生刘备在位期间,关注民生,减免赋税,使百姓生活得到改善。
他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始终将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
刘备管理思想的总结
刘备管理思想的总结刘备,历史上蜀汉的创立者和第一任皇帝,也是三国时期重要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化人。
他的管理思想深受儒家文化和道家思想的影响,注重民生、重视人才、提倡仁政,并通过不懈努力,使得蜀汉成为了一个相对稳定、繁荣的国家。
以下是我对刘备管理思想的总结。
首先,刘备非常注重民生。
他认为治国必须从民生着眼,关注百姓的生计和福祉。
刘备实行了一系列民生政策,例如减免赋税、降低征收压力,提高百姓的生活质量。
他还重视农业发展,提倡农耕,并推行了土地改革,给予农民土地所有权。
这些政策为蜀汉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增强了百姓对刘备政权的支持。
其次,刘备非常重视人才。
他深知管理一个国家需要依托于优秀的人才。
因此,他把人才选拔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刘备广纳贤才,任用有才能的人担任各级官职,不论出身贫寒还是高贵,只要能力出众,就会得到重用。
他还曾说:“不拾遗策,使德不废”,强调才能优于出身,提倡用人唯才。
第三,刘备提倡仁政。
仁政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刘备治国理念的重要内容。
在刘备的统治下,宽恕是一种普遍的特征。
他宽容待人,不计前嫌,一方面鼓励人们互相和解,减少社会矛盾;另一方面,他也注重赏罚分明,行使公正的司法,以维护社会的正义和公平。
第四,刘备注重礼仪和道德。
他重视传统文化和道德规范的继承和倡导,特别是尊重孝道和尊长。
他倡导以身作则,以身教为民众做出良好的榜样。
因此,蜀汉的社会风气清朗,道德风尚浓厚。
第五,刘备重视疾病预防和卫生保健。
他提倡勤勉、节制、规律的生活习惯,并倡导人们注重环境整洁和个人卫生。
他还在政府中设置了专门的部门来处理疫病和卫生问题,以保障人民的健康。
总之,刘备的管理思想注重民生、重视人才、提倡仁政,这些思想为蜀汉的治理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他的才能触及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方面面,使得他成为了历史上备受敬佩的一位伟大君主。
他的管理思想也对后世的管理者有着重大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刘备:仁者之君
刘备:仁者之君刘备,字玄德,常山人,三国时期蜀汉的创立者之一,也是历史上备受推崇的仁君之一。
他以其高尚的品德和仁爱之心,赢得了人民的敬仰和尊重。
一、意识形态方面刘备作为一个仁君,一方面积极倡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强调人民的力量和作为国家发展的关键;另一方面,他强调仁爱之心,认为国家的繁荣不仅仅在于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要关心百姓的生计和幸福。
二、政治方面1.用人唯贤:刘备十分重视选才用人,不计较身世只看才能,以人才为重要的标准来选拔官员。
他以杨修为参军,法正为律师,诸葛亮为军师等,组成了一个杰出的团队。
2.崇尚宽容:刘备治国时,不随意惩罚百姓,注重宽恕和和解,秉持仁爱之心,尊重人民的权益,使得人民生活在一个和谐稳定的环境中。
3.兴办教育:刘备重视人民的教育,积极发展教育事业,开创学校,提供机会给人民接受教育,提高人民素质,培养人才,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军事方面1.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刘备领导军队时,注重保护百姓的利益,不侵犯百姓的财产,充分表现了他高尚的品德和对人民的关爱。
2.关心士兵:刘备注重士兵的训练和福利,关注士兵的生活和安全,通过合理的福利制度和关怀,建立起与士兵之间的深厚情谊,使士兵们更加忠诚和勇敢。
四、经济方面1.发展农业:刘备认识到农业是一个国家经济的基础,注重发展农业生产,积极推行农业改革,并制定出一系列的农业政策,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2.兴办产业:刘备着力发展国内产业,充分利用国家资源,鼓励农民和商人发展生产,推动经济的繁荣,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文化方面1.扶持文化事业:刘备重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积极扶持文化事业,倡导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提升国家的文化艺术水平。
2.兴建学府:刘备积极支持兴办学府,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文化知识的普及,为人才的培养做出了积极贡献。
综上所述,刘备作为仁者之君,在意识形态、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充分发挥了仁爱之心,关注人民的福祉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刘备仁者之心正义无敌
刘备仁者之心正义无敌刘备仁者之心,正义无敌刘备,字玄德,字仁者之心,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
他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创立者之一,也是一位备受尊敬的仁义之君。
刘备的一生,体现了仁者之心,坚持着正义的信念,为人民造福,对抗邪恶势力,展现出无敌的力量。
一、仁者之心刘备一直以来都秉持着仁者之心,对待人民和部下充满关爱和谦虚。
刘备在平定乱世时,始终保持着谦虚谨慎的态度,并且对于身边的人提供援助和庇护。
他以为人为己的理念来治理国家,无私奉献,以仁义之心感召了大批忠诚于他的人。
二、正义无敌刘备始终坚持正义,勇敢地对抗邪恶势力。
在逐梦蜀中的过程中,刘备一直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从未动摇。
他立志恢复汉室,为天下苍生带来和平与安定。
无论是对手曹操还是孙权,刘备始终与之坚持对抗,维护着正义的价值观。
三、仁者之力刘备凭借仁者之心和正义无敌的力量,在军事和政治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他善于团结人心,深得部下和人民的爱戴,迎来了属于自己的兴盛时期。
刘备深明大义,能够正确把握时机,处理内政和外交的事务。
他的统治举措让人民得到了生活的改善,让蜀汉得以繁荣发展。
四、仁义之君刘备是一位充满仁义之君的君主。
他注重人才的选拔和赏识,不论出身贵贱,只看其才干。
他要求自己在政治上坚持道义和正义,注重民生福祉,努力改善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秩序。
刘备以身作则,成为了人心所归的君主。
五、影响深远刘备仁者之心和正义无敌的形象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形象被后来的文化所吸收和传承,成为受人崇敬的典范。
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影视剧,都塑造了一个正直、仁慈、不畏艰难的刘备形象。
他的故事和精神,鼓舞着后人努力追求正义和仁爱。
六、结语刘备仁者之心,正义无敌,他的事迹和精神,成为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他的仁义之心和正义无敌的力量,值得我们各自反思和学习。
在今天的社会中,仁者之心和正义无敌的力量,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让我们向刘备学习,用正义与仁爱的力量,创造更美好的世界。
学学刘备的管理
学学刘备的管理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刘备作为一个杰出的领袖,以其仁爱、智慧和胆略而著称。
他的管理才能也为其事业的成功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本文将通过分析刘备的管理策略,探讨他的管理智慧,为现代管理者提供一些启示。
编写大纲:1、刘备管理思想的背景和特点2、刘备的人力资源管理:知人善任,以德服人3、刘备的战略管理:高瞻远瞩,善于规划4、刘备的团队管理:凝心聚力,协同作战5、刘备的情绪管理:沉着冷静,不轻易发怒6、学习刘备管理思想的现代价值展开论述:1、刘备管理思想的背景和特点刘备生于东汉末年,那个时代战乱频仍,百姓民不聊生。
刘备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深刻地理解到仁爱和忠诚的重要性。
他以“仁德”为核心理念,注重以人为本,这也是他管理思想的基础。
2、刘备的人力资源管理:知人善任,以德服人刘备善于识人用人,他对人才的重视程度丝毫不亚于战术和战略。
他能够洞察人心,了解属下的特点,然后根据每个人的特长和能力来分配任务。
同时,刘备也注重以德服人,他对属下的关心和爱护,使得手下的人都愿意为其效力。
3、刘备的战略管理:高瞻远瞩,善于规划刘备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领袖,他擅长从宏观角度思考问题,制定长远的战略规划。
他在复杂多变的局势中,能准确判断形势,把握机遇,为自己的事业奠定基础。
4、刘备的团队管理:凝心聚力,协同作战刘备非常注重团队建设,他善于激发团队的凝聚力。
他以自己的仁爱之心,将团队成员紧密地在一起。
同时,刘备也注重各个成员之间的协同作战,他鼓励团队成员相互支持、相互学习,从而提升整个团队的战斗力。
5、刘备的情绪管理:沉着冷静,不轻易发怒作为一个领袖,刘备深知情绪管理的重要性。
他始终保持沉着冷静,即使在危机时刻也不会轻易发怒。
他认为领袖应该保持内心的平静,以理智的态度面对挑战和困难。
这种情绪管理的能力也帮助刘备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决策。
6、学习刘备管理思想的现代价值在现代社会中,刘备的管理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人才、强调团队精神和情绪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对于现代管理者来说都是非常宝贵的财富。
人物刘备的领导才能
人物刘备的领导才能一、刘备的领导才能1. 引言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领袖人物之一,刘备不仅在政治智慧和军事策略方面具有卓越的才能,还展现出了出色的领导能力。
本文将从团结合作、涵养人才和智慧决策三个方面来探讨刘备的领导才能。
二、团结合作——凝聚力促进统一战线2.1 统一思想共识刘备在发起革命斗争之前,深谙凝聚力的重要性。
他讲究道义伦理,注重人心沟通,构建共同愿景,并与关羽、张飞等志同道合者一起合谋大计。
这种团结合作的态度使得他们形成了紧密而稳固的联盟,并为后来的抵御外敌以及建立国家奠定了坚实基础。
2.2 善于斡旋调和矛盾刘备善于处理内部矛盾,在他带领下,草莽英雄纷纷归附于其旗下。
他洞察到各个人物的优势和特长,善于斡旋,协调各方利益。
例如他尊重诸葛亮的智慧才能,并将其视为重要参谋,同时体恤关羽、张飞的感受,兼顾每个人的需求,使得团队成员士气高涨。
三、涵养人才——培养后继有人3.1 重视教育培训刘备热衷于文化教育,在创办学堂的过程中倡导崇尚仁义道德,使得国内教育水平逐渐提高。
他亲自示范行动,在日常工作中不计较身份地位对待每一位下属,并把智者、贤者纳入麾下。
如此营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氛围。
3.2 平等待遇与任用资质刘备擅长挖掘并利用每个人的潜力。
他愿意给予下属足够的空间与机会来发展自己的才华,并以平等而公正的态度对待每一个人。
对于那些被低估或饱受排挤的人才(如赵云),他给予了机会重新证明自己,不拘一格地任用他们,激发了他们的斗志。
四、智慧决策——睿智治国谋略4.1 策略灵活性刘备具备出色的军事策略和战术头脑。
面对强敌曹操,刘备把握时机采取进退有度的策略,在凤威武神等战役中运用机动灵活的战术打破敌方防线。
同时,他善于借助外力、联合他人,比如与孙权结盟对付曹操等等。
4.2 谋定而后动刘备处事谨慎且多次斟酌考虑,总是三思而行。
例如在夷陵之战前,他深知重要性,综合各方情报确保内外兼顾的决策。
这种深思熟虑性使得他所做出的每一个重大决策都更有利于统一团队和推进中国历史进程。
刘备仁义之君团队核心
刘备仁义之君团队核心刘备,字玄德,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仁义之君,也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创立者。
他以仁义和谋略著称,成为无数人敬仰的楷模。
刘备不仅个人品德高尚,也懂得如何建立一个仁义之君的团队,这对于他成功创建蜀汉以及推动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团队价值观的塑造与传承刘备明白,一个团队的凝聚力和执行力离不开共同的价值观。
他在招募成员时,非常注重个人品德和忠诚度。
他不仅严格要求队员对他人要有仁爱之心,对自己要有正直之心,同时也提倡团队成员之间的互助合作和忠诚信任。
刘备曾亲自负责选拔和培养成员,他注重挖掘每个人的潜力,尊重并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才能。
他知道一个成功的团队需要多样性的人才,他注重珍惜和传承团队中每个成员的特点和技能。
二、领导风格的塑造与价值导向刘备作为团队的核心领导者,注重以身作则,以榜样的力量影响团队成员。
他始终坚持为人正直、品德高尚,并对团队成员要求严格,力求做到自己先做到、带头做到。
刘备注重团队成员的自我价值和发展,他鼓励每个团队成员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并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
他善于分析和解决问题,坚持集思广益,随时调整并改进团队的决策和战略。
三、正义与公平的管理刘备始终以正义和公平为团队管理的原则。
他重视与各方建立真诚的合作关系,尊重每一个团队成员的权益和利益,避免任何形式的压迫和剥削。
刘备在治理蜀汉时,以公正的方式分配土地和财富,广开言路,采纳各方的建议,积极解决社会矛盾,使得蜀汉社稷安定和谐。
四、危机管理与团队凝聚力的提升在面对危机和困境时,刘备展现出了仁义之君的大智慧和胆识。
他善于倾听,注重团队成员的参与和沟通,调动团队中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共同应对各种挑战。
刘备不仅懂得激发团队成员的潜力,而且能以自己的胆识和勇气振奋士气,以团队的力量超越困难和挑战,最终取得了丰硕的战果。
五、合作与共赢的团队文化刘备注重弘扬团队文化,倡导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和共赢。
他鼓励团队成员相互帮助,相互支持,营造出公正、和谐、有爱的团队氛围。
刘备的管理之道
刘备的管理之道(二)刘备的管理之道(二)二、刘备的商业模式(一)不模仿别人,走适合自己的道路刘备的商业模式核心之一就是不模仿别人,走适合自己的道路。
刘备在经营态势的把握上是非常独到的,“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刘备占“人和”!今天在我们学习企业成功经验的时候,我们提出的一个理念是: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二)管理模式与商业模式相匹配要让一个商业模式取得成功,在管理上还需要让管理模式和商业模式匹配。
占人和是刘备定的商业模式,要完成这种商业模式走向成功,首先要建立一个强大的团队,进行资源整合。
1.聚才聚才就是聚集人才,刘备用的聚才方法是对无形资产的极限发挥。
今天企业去招聘一个职业经理人,可能在网上发布招聘信息,或者在专门的招聘网站上发布信息,或者到人才市场,或者通过猎头公司招聘等,无论哪种招聘方式都有一个企业介绍,关于企业的性质、企业的创业历程、企业现状和成果以及企业的目标等等,应聘者或者求聘者首先要了解这个企业,至少是在一个比较粗的层面上去了解,然后知道这个职位适不适合自己,才可能去应聘。
2.用才刘备的用才方法是信任,搭建舞台,人尽其才。
首先是看准人才,能够慧眼识英才,其次是给英才搭建信任的舞台,每个人都需要一个很好的舞台去成就自己,发挥自己的能力。
刘备在这方面做的非常出众,首先他为英才成功的搭建信任的舞台,让人才没有后顾之忧,做到人尽其才,这是刘备聚才用才方面卓越的表现。
3.强调资源整合能力没有聚才就谈不上人力资源的整合,就不能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在这里,人和是非常重要,但是聚集了人才不能用才,也不可能取得成功。
例如,三国时代的袁绍,袁绍与曹操决战的时候有70万大军,实力远远强过曹操,但最后失败了,因为他“色厉胆薄、好谋无断”,不能用好人才,乃至于内部的谋士自相内斗。
所以聚才、用才是建立团队成就事业重要的两个方面,聚才才有用才的可能,用好人才发挥能力才可能取得成功。
(三)现代管理的启示1.兔子不用骆驼术管理一定要适合企业的实际,这是非常重要的。
刘备管理思想的总结
刘备管理思想的总结刘备(161-223年),字玄德,蜀汉开国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之一。
他在历经艰难困苦的生活和战争中,展现出了独特的管理思想和领导才能。
刘备的管理思想秉持着以民为本、重信重义、以德治国等核心理念,并通过亲自示范和实施这些理念来推动和改善组织和社会的发展。
首先,以民为本是刘备管理思想的首要原则。
刘备充分认识到民众是国家和组织发展的基础,对民众的福祉和利益负有责任。
他尊重人民的意愿和权益,倾听民众的声音,注重解决人民的实际问题。
在政治上,他推行平等待遇和宽容的政策,广泛吸纳各方人才,不分地位和出身,注重选拔和重用人才。
他实施了多项民生政策,着力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如扶助贫困家庭、缓解民众税负等。
而在军队中,他注重士兵们的待遇和训练,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物资和休息条件,使士气高涨,发挥出最大的潜力。
其次,重信重义也是刘备管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刘备高度重视个人的品德和道德修养,坚持以诚信和忠诚为准则,决不背信弃义。
他在与人相处时,始终保持真诚和坦率,不说虚假的话,不做虚伪的事。
他注重信用的建立和维护,与各方人士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信任。
此外,他也对待他人忠诚和严肃,始终坚守自己的道义和原则,从不轻易背离。
最后,以德治国是刘备管理思想的核心之一。
他认为只有德治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刘备注重培养自己的品德和学识,时刻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为和榜样影响和感染他人。
他经常倡导仁义、和平、人道主义等美德,倡导以德服人,使人民对他产生了深深的敬仰和追随。
在治国理政方面,刘备尊重法律和道德底线,推行公正廉洁的政策,扶助贤能,以实际行动回报国家和人民的期望。
他非常重视教育,积极提倡民众的文化和教育水平,鼓励人们发挥自己的才能,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刘备的管理思想在实践中展现出了显著的成效。
他的领导风范和理念,使他能够在困境中保持乐观和坚定的信念,带领他的团队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
论刘备团队管理思想
一,团队管理的概念团队管理指在一个组织中,依成员工作性质、能力组成各种小组,参与组织各项决定和解决问题等事务,以提高组织生产力和达成组织目标。
基本上,小组是组织的基本单位,各种小组的形成,若是成员能力具有互补性,形成异质性团队,其效果较佳,因为可从不同观点讨论,激发更有创意或独特的问题解决方式。
二,刘备领导艺术的分析一、尊重人才,礼贤下士。
在对待人才上,应该说曹、刘、孙都是楷模,否则也不可能成为鼎足的一方。
但刘备却是楷模中的楷模。
关羽取得长沙后,刘备等人入城,所有降将均出迎,只有黄忠抱病不见。
刘备知道黄忠忠烈,亲自前往黄家看望,见到黄忠纳头便拜, 终于感动了黄忠,归顺了他。
后来还为刘备战死沙场。
经过家喻户晓的三顾茅庐,诸葛出山,刘备对诸葛以师礼待之,像对待老师一样。
而这个时候刘备47 岁,诸葛亮只有27 岁。
三顾茅庐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求贤若渴的代表作。
二、知人善任。
我们知道,一个领导者要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才是最大的成功。
领导用人事关领导得失和事业成败,是战略目标能否实现的重要保障之一。
领导者制定的战略目标,以及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实现都必须通过人去贯彻执行。
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因为领导者本人并不是目标的直接实现者,相反,他是要依靠用人和充分调动下属的积极性使目标得以实现的。
知人善任是领导者的基本素质。
知人,就是要求全面地了解人的长处、短处,学识、能力、性格;善任,就是要扬长避短、科学地、合理地任用人才,授之以权。
知人才能善任,在知人这方面,刘备更是独到。
就连知天文晓地理的诸葛也无不叹服。
经典的例子就是对马谡的了解。
刘备在多年前就了解马谡只是个纸上谈兵的人, 交代诸葛不可重用,诸葛却用人失察,结果导致马谡丢掉军事要地街亭。
刘备知刘禅不能为大善, 故勉之以小善;不能为大恶,故戒之以小恶。
父子经历不同, 刘备在戎马生涯中练就的机谋权变,刘禅肯定学不到,因此"不足效也"。
知子莫如父,刘备把刘禅的一生看得异常透彻。
三国演义中刘备的仁义之道
三国演义中刘备的仁义之道刘备,历史上备受人们景仰的伟大政治家与军事家,他的仁义之道,是三国演义中的一大特色。
刘备以仁义为核心价值观,成为了他的领导理念与政治决策的主要准则。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刘备的仁义之道。
一、仁者爱人,刘备的仁慈之心刘备以仁者爱人为志向,他对待士兵、属下和百姓都表现出高度的关怀和慈悲。
他在选择部下时并非看重身份背景和资历,而是注重人格品质和能力。
刘备视士兵如子,对待属下和百姓始终保持宽厚待人的态度。
他常常通过赏赐、奖励和医疗救助来体现自己对他人的关爱与善意。
二、义者行为,刘备的正直与忠诚刘备以义者行为为底线,他坚守诚实、正直和信义的原则。
他在政治决策和待人处事中从来不违背自己的良心。
刘备从来不利用权力谋取私利,始终从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出发,对外承诺必信守,对内自律严谨。
他与关羽、张飞兄弟情深义重,始终保持忠诚和信任,以支持和鼓励他们为国家和民众做出贡献。
三、道义化教育,刘备的仁义之道的传承刘备在治国过程中注重道义教育与文化传承,他派遣学者、文人学习儒家经典,培养社会各界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他致力于改革土地制度,提倡农耕文化,鼓励人民务农兴业。
刘备积极成立学院与学校,培养人才,传承儒家礼仪和道德伦理,使社会风气更加正庄,并为后人树立了崇高的道德榜样。
在《三国演义》中,我们可以看到刘备时刻坚守着自己的仁义之道,无论是从他对待士兵、属下和百姓的慈爱关怀,还是他对正直和忠诚的坚持,以及他传承道义、培养人才的努力,都体现了刘备仁义之道的核心和精髓。
总之,刘备的仁义之道是其伟大领导者的标志。
他以仁慈、正直以及教育文化的传承为准则,为后人树立了崇高的道德榜样。
他的仁义之道不仅在历史中闪耀光芒,也为我们今天仍然提供了深思和启示。
刘备的管理思想总结
刘备的管理思想总结刘备(161年-223年),字玄德,汉族,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三国时期蜀国创立者兼主要领袖。
他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之一,并且他的管理思想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刘备的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对人才的重视、以德治国和三维管理模式上。
首先,刘备非常重视人才。
他在挑选和使用人才方面有着独到的眼光和智慧。
刘备有一句名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表达了他重视人才的态度。
他认为只有具备淡泊名利的人才才能在关键时刻保持理智和冷静。
刘备在招募人才方面广泛收纳各地英才,信任并任用其能者,忽视其出身、背景而注重其才能和品德。
例如,他广纳贤才,重用诸葛亮、赵云,他接纳吴懿、刘璋等各地官员,没有因为他们曾经与他交战而不用之,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其次,刘备提倡以德治国。
他视德行为管理的根本。
他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尊重礼仪,以身作则,以德感化下属。
他一方面通过良好的行为影响下属,另一方面也注重以道义和仁爱感化民心。
刘备治国有一条重要原则是“以德服人”,他重视恩义,对待下属宽容大度,也对待敌对势力秉持仁爱之心。
他热爱人民,善待百姓,致力于发展农业和教育,提高民生福祉。
他的治国理念使得在蜀国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政权,赢得了民心。
最后,刘备采取了三维管理模式。
这一管理模式包括政治、军事和文化三个方面。
刘备在政治上,重视机构建设和制度建设,注重各地官员的选拔和任命,以此来确保政府的正常运转。
在军事上,他提倡“重用枭雄,外招群英”,并且倡导君主与将领之间的平等互信关系,形成了一种共同的战略愿景。
在文化上,刘备注重教育和文化的发展,比如他勤于与学士交流,重视教育普及,注重文化建设,有助于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久发展。
总结起来,刘备的管理思想体现在重视人才、以德治国和采用三维管理模式上。
他对于人才的重视使得他能够广纳贤才,任用其能;他的以德治国理念注重品德修养和以德感化民心;他的三维管理模式考虑了政治、军事和文化三个方面,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管理框架。
刘备仁义之名创造盛世
刘备仁义之名创造盛世刘备,中国历史上备受尊崇的名人之一,他以仁义而闻名于世。
他所追求的仁义理念,不仅在其自身行为中体现出来,也对其所统治的国家造成了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刘备如何以仁义之名创造了盛世。
一、刘备的仁义之名刘备自幼即有仁义之心,他广泛学习经典文化,修身养性,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
他注重为人处事的道德准则,对待他人时始终以仁义为基础。
比如,在担任荆州牧期间,他对待属下官员循循善诱,关心民众福祉,并与各阶层人士进行广泛的交流。
这些举止使刘备名声渐起,被人尊称为仁者。
二、刘备的仁义治国理念刘备在刘备政权的建立和统治过程中,坚持了仁义的治国理念。
首先,他秉持仁爱之心,注重治理民生。
他努力推行减税和减轻民负担的政策,保护农民的利益,鼓励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
其次,他注重选拔人才,推崇有才干、有道德的人担任重要职位。
他任用了诸葛亮作为自己的军师,而诸葛亮也因此得以施展其才华,为刘备的政权带来了长期稳定的发展。
此外,刘备还对外展现仁义,与其他国家建立友好关系,实施开放政策,为国际贸易和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
三、刘备仁义影响下的盛世正是刘备的仁义之名,为其所统治的国家创造了一个盛世。
首先,由于刘备的关心民生,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农业生产得到了发展,农民的收入得到了增加,整个社会的稳定与繁荣得以保证。
其次,刘备注重人才的选拔和使用,使得国家的治理水平大大提高。
刘备与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人共事,使国家的军事、政治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有效的推动和提升。
最后,刘备积极与其他国家建立友好关系,实施开放政策,为国际贸易和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
这些举措使得刘备的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综上所述,刘备的仁义之名无疑对刘备所统治的国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刘备以仁爱之心执政,关注民生、注重人才选拔、推崇与他国友好关系等种种举措,创造了一个盛世。
刘备的仁义之名将永远被后人所铭记,并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代伟人。
刘备的领导艺术
刘备的领导艺术刘备是中国三国时期的一位重要人物,他是蜀汉的创始人,也是一个杰出的领导者。
他的领导艺术在众多历史记载和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广泛的赞誉。
以下是对刘备领导艺术的探讨和分析。
一、以人为本刘备的领导艺术中最为人称道的一点就是他以人为本的观念。
他非常重视人民的生活和利益,始终将人民的需求放在首位。
在攻占益州之后,他实行了一系列仁政措施,如减轻赋税、重视农业、整顿吏治等,使得人民在短短几年内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此外,刘备也非常注重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他善于发现和挖掘人才的潜力,并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使得这些人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为蜀汉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以德服人刘备的领导艺术中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以德服人。
他非常注重道德修养,始终以身作则,为人民树立了榜样。
在与人交往中,他总是以诚待人,以诚信为本,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同时,他也非常注重对官员的廉洁从政教育,要求他们秉公执法、勤政为民,从而营造了一个清明的政治环境。
此外,刘备还非常注重以德服人,他通过自己的行为和言语来感化和影响他人,使得人们愿意跟随他的领导。
三、知人善任刘备的领导艺术中另一个值得一提的方面是知人善任。
他非常善于发现和挖掘人才的潜力,并能够根据不同人的特点来合理安排工作。
例如,他让诸葛亮负责军政事务,让关羽、张飞负责军事作战,让赵云负责宫廷护卫,使得每个官员都能够发挥自己的长处,取得良好的业绩。
此外,刘备也非常注重对人才的激励和奖惩,根据不同人的贡献和表现来进行赏罚分明,这使得蜀汉的官员们能够保持高昂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四、善于倾听刘备的领导艺术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善于倾听。
他非常注重与他人的沟通和交流,尤其是听取批评和意见。
在攻占益州之后,他听取了当地士人的意见和建议,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得益州的经济和文化得到了迅速发展。
此外,刘备也非常注重对官员的意见和建议的收集和处理,通过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来做出正确的决策。
三国演义中刘备的仁义道德与领导才能
三国演义中刘备的仁义道德与领导才能三国演义是中国历史上一部脍炙人口的长篇小说,通过描写三国时期各个英雄人物的事迹,展现了那个时代丰富多彩的历史背景和人性的复杂。
刘备作为演义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以其卓越的仁义道德和领导才能赢得了广大读者的敬佩。
本文将从刘备的仁义道德和领导才能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刘备展现了卓越的仁义道德。
仁义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古代君子应具备的品质。
刘备作为一个领导者,在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时,始终遵循仁义道德的准则。
他待人宽厚,从不计较微小的得失,尊重他人的意见,善于倾听。
例如,在与关羽和张飞的关系上,刘备一直保持着平等和谅解的态度,尊重他们的价值和权利,赢得了他们的忠诚和支持。
此外,刘备对待朋友和敌人都保持着高度的仁爱之心。
即使面对曹操这样的强大对手,刘备也对其保持着礼貌和尊重,在竞争中崇尚公正和诚实,从不使用卑劣手段。
这种仁义道德的表现使刘备成为了一个备受尊敬的领导者,也是演义故事中的正面形象。
其次,刘备展现了卓越的领导才能。
作为一个统一国家的领导者,才能在刘备的身上得到了完美的展示。
刘备善于策略,懂得如何应对各种复杂的情况。
他在与各路英雄的争夺中,始终保持冷静和谨慎,从不轻言放弃。
他善于借助智谋和外交手段,与其他势力建立联盟,为自己争得更多的资源和支持。
在政治和军事方面,刘备也表现出卓越的领导能力。
他建立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权,平息了内乱,稳定了社会秩序,并对百姓进行了改革和建设。
他在军事上也表现出出色的统帅才能,率领部队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战绩。
这些领导才能的展示不仅使刘备成为了众人仰慕的对象,也为他赢得了越来越多的支持者。
总结起来,刘备的仁义道德和领导才能在三国演义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他作为一个领导者,坚守着仁义道德的原则,与他人和谐相处,并以自己高尚的品质和行为赢得了广大的拥戴。
同时,他的领导才能也使他成为了一个卓越的领导者,能够应对各种复杂的局面,赢得胜利,统一一方,为人民谋福祉。
三国时期刘备的政治理念和实践
三国时期刘备的政治理念和实践刘备,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人物,他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开国皇帝,也是《三国演义》中的主人公之一。
他的政治理念和实践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那么,三国时期刘备的政治理念和实践到底是怎样的呢?在刘备的政治理念方面,他最核心的立场就是凡事以民为本、以仁为本。
他一直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以民生为中心。
这在《三国演义》中可以明显地看出。
当他在葭萌关遇到百姓时,他听取了他们的请求,答应退兵,缓和了百姓的心情。
此外,他在出征之前,总是会留下一部分粮食和牲畜供给百姓,确保他们的生计不至于太过艰难。
对于刘备而言,百姓的幸福和财富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统治的稳定。
他强调仁爱是治国之要。
不仅如此,他从初始就秉持着“中正之道”,即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这表明他具有统治国家的勇气,也有领读民众的眼光。
除此之外,刘备为了让蜀汉国家更为完善,他努力发扬军民的协同精神,因为三国时期,任何一块单独的国土都难以独立生存。
他非常重视抚恤士兵,保障他们的福利和权益。
同时,他注重各城池之间的互通有无,保障了物流和人流的通畅。
他一直抱着“共存共荣”的理念来处理同盟,旨在让三国团结起来,形成联盟。
在实践方面,刘备的政治实践对于蜀汉的发展和统治有着重大的影响。
蜀汉的统治虽然只有十几年,但是在这十几年中,国家陆续发生波折,但是毫无疑问的是,蜀汉的兴盛源于刘备的“仁政”。
首先,他制定了“洛阳纸贵”这个政策,让低质量的贵族得以购买文艺作品,起到了良好的文化寓教于乐的效果。
这是一种很有思想内涵的行为,当时就被广泛传颂。
其次,他非常注重农村的改革与发展,积极进行农业技术的普及,推广制种业、兴办水利工程。
他还设立“县学”,培养优秀的人才,为国家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他深知经济和军事分别是国之两翼,用两翼合一的思想,提出了“内惠外攘”战略思想,即在内部,采用优惠的措施,让百姓感到组建了建议,对待远邦,则采取强硬的策略,以保障国家利益大局。
蜀汉刘备的文化政策
蜀汉刘备的文化政策一、引言蜀汉刘备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统治者之一,他在位期间实施了多项文化政策,对于蜀汉政权的稳定和文化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重点探讨刘备的文化政策,并从不同方面来说明其对蜀汉政权的影响。
二、文化教育的普及刘备在位期间,高度重视文化教育的普及,积极推动各种学术研究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他积极招揽文人和儒学学者,聘请他们为政府提供智力支持,同时设立官方学府和学堂,以培养优秀的人才。
通过这些举措,刘备为推进蜀汉政权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
他注重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大力宣扬传统文化,使其在蜀汉地区得到广泛传播和认同。
三、文化遗产的保护刘备在治理蜀汉时,非常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
他注重修缮古迹,修复古代建筑和墓葬,保护和弘扬历史遗迹。
他鼓励人们重视历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注重收集整理历史资料,编纂历史文献,以便后人学习借鉴。
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刘备不仅保护了蜀汉地区的文化遗产,也提升了蜀汉政权的声望和影响力。
四、艺术文化的繁荣刘备的文化政策也给蜀汉地区带来了艺术文化的繁荣。
他鼓励文人墨客发表作品,歌颂蜀汉政权的成就和人物风采。
同时,他注重文化艺术的交流,亲自主持宴会和演出,为文人提供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
这些机会和支持激发了蜀汉地区艺术家的创作热情,使蜀汉成为了一个文化艺术繁荣的地区。
五、文化政策对蜀汉政权的影响刘备的文化政策为蜀汉政权稳定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他注重培养人才,提高政府的智力素质,使政府决策更加明智和有效。
同时,他通过保护和弘扬文化遗产,提高了政权的声望和文化认同感,增强了人民对政权的归属感和忠诚度。
此外,艺术文化的繁荣使蜀汉成为了一个有吸引力的地区,吸引了更多的人才和资源,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政权的稳定。
六、结论蜀汉刘备的文化政策对蜀汉政权的发展和巩固起到了重要作用。
他注重文化教育的普及,保护文化遗产,推动艺术文化的繁荣,为蜀汉政权的稳定和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
这些政策不仅在当时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也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对于我们今天理解和研究蜀汉政权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从刘备的“仁政爱民”看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智慧
教材解析CAI JIE XI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以下简称《三国演义》)以儒家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观念为核心,展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向善的美好心理,表达了对导致天下动乱的暴君贼臣的厌恶,对开创太平世界的贤君良臣的渴盼。
政治上崇尚仁者爱人,人格上重视道德品质,是当时的一种风气。
作为施行“仁政”的代表,《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常常怀有仁爱之心,以仁者爱民作为施政的关键,以崇尚才智作为施政的根本。
小说以蜀国为中心,把刘备塑造成了一个仁爱之君的典范。
下面,笔者就对刘备这一人物形象作简要的分析。
一、仁德之君的形象建构仁政,是儒家的政治思想,也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不懈追求,更是广大民众心中的美好向往。
刘备毕生坚持仁者爱民的理念,以爱民护民、尊重百姓、保护民众为使命,以为群众谋福利作为其施政的初心和使命。
刘备继承了传统儒家“以人为本”“仁者爱人”的思想。
(一)刘备形象的自我建构。
刘备仁君形象的建构取决于他对自身的定位和对自我的追求。
东汉末汉,群雄逐鹿,天下形势瞬息万变。
在危难时刻,刘备总能当着众人的面表明自己的态度:即使舍弃生命,也不做不仁不义之人,不行不仁不义之事。
这种信念一直支撑着他,鼓励着他,引导着他从战场的硝烟一路走向成功。
小说中的刘备为人忠厚,态度谦和。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儒家恪守的道德准则。
当自身利益与他人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刘备坚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在得到的卢马后,单福(徐庶)认为,的卢马会妨碍主人,于是让刘备把马赐给自己有仇的人,“待妨过了此人,然后乘之,自然无事”。
当时,刘备因为刚得到徐庶而欣喜若狂,听到徐庶的这些话,马上改变了态度,斥责徐庶教自己做伤害他人的事。
刘备也因此顿生赶走徐庶的想法。
这其实也是徐庶从道德层面对刘备的一种试探。
由于这件事,徐庶对刘备产生了更多的好感,于是才下定决心为他效劳,替他制定计策,大破曹军。
而曹操在得知徐庶正在为刘备效力后,直接将徐母扣押在自己的军营,想要逼迫徐庶依附于自己。
论刘备集团的文化理念及其作用
论刘备集团的文化理念及其作用蜀国何以兴?何以亡?前人有很多探讨。
如:苏辙以为蜀亡是因为“弃天下而入巴蜀”;[1]苏东坡在《诸葛亮论》中则以为“孔明之失,在不能收荆州,荆州不守,而克复中原之机去矣!”; [2]王夫之则以为“以形势言,出宛洛者正兵也,出秦川者奇兵也,欲昭烈自率公共出秦川,而命将向宛洛,失轻重矣。
”。
[3]这些观点多数是单一地参军事谋略角度去解释。
咱们若是深一层去探讨这些军事谋略背后的思想动因,那么就不能不要涉及刘备集团的文化理念问题。
因为文化理念是一个组织的一路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抽象,是对于理想的目标模式及其实现大体途径和方式的一种信仰、追求。
文化理念一旦形成,就会成为组织的灵魂和精神支柱,成为组织行动的指导思想,从而对组织的生存和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故此,探讨刘备集团的文化理念和其在蜀的兴亡中的作用,是超级成心义的。
一、刘备集体的文化理念的内涵任何文化理念都是规律性和价值性的统一体。
一个成功的、具有壮大生命力的文化理念,从规律性看,它必需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归纳和抽象,必经表现时局的要求,顺应历史的潮流;从价值性看,它又反映了主体的价值组成、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标准。
那么,刘备集团从自身的利益、需要动身,通过对社会现实的审视、分析,提升了一个如何的文化理念呢?(一) “义”是刘备集团文化理念的核心内容?一、“义”是时局的要求东汉末年,外戚擅权,黄巾军农人大起义,汉室处于倾颓之势。
尤其是董卓弄权以后,捍卫汉室、拯救汉室、振兴汉室天经地义成为各州郡官吏和地主豪强最大的“义”,这是封建道德的重中之重。
“义”很快成为那时的文化潮流,也自但是然成为各方势力进行军阀割据的最堂皇的旗号。
试引述几例:?⑴“灵帝末,黄巾起,州群各举义兵”[4]——各州郡虽然内图相灭,彼此倾轧,可是无一不是外托“义兵”之名。
⑵“初平之元,董卓杀主鸠后,荡覆汉室。
人人皆得讨贼。
于是,大举义兵,名家大侠,富室强族,飘扬之会,万里相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刘备集团的文化理念及其作用蜀国何以兴?何以亡?前人有很多探讨。
如:苏辙认为蜀亡是因为“弃天下而入巴蜀”;[1]苏东坡在《诸葛亮论》中则认为“孔明之失,在不能收荆州,荆州不守,而克复中原之机去矣!”; [2]王夫之则认为“以形势言,出宛洛者正兵也,出秦川者奇兵也,欲昭烈自率大众出秦川,而命将向宛洛,失轻重矣。
”。
[3]这些观点大都是单一地从军事谋略角度去解释。
我们如果深一层去探讨这些军事谋略背后的思想动因,那么就不能不要涉及刘备集团的文化理念问题。
因为文化理念是一个组织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抽象,是对于理想的目标模式及其实现基本途径和方式的一种信仰、追求。
文化理念一旦形成,就会成为组织的灵魂和精神支柱,成为组织行动的指导思想,从而对组织的生存和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故此,探讨刘备集团的文化理念以及其在蜀的兴亡中的作用,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刘备集体的文化理念的内涵任何文化理念都是规律性和价值性的统一体。
一个成功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理念,从规律性看,它必须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概括和抽象,必经体现时势的要求,顺应历史的潮流;从价值性看,它又反映了主体的价值构成、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标准。
那么,刘备集团从自身的利益、需要出发,经过对社会现实的审视、分析,提升了一个怎样的文化理念呢?(一) “义”是刘备集团文化理念的核心内容?1、“义”是时势的要求东汉末年,外戚专权,黄巾军农民大起义,汉室处于倾颓之势。
尤其是董卓弄权之后,保卫汉室、挽救汉室、复兴汉室理所当然成为各州郡官吏和地主豪强最大的“义”,这是封建道德的重中之重。
“义”很快成为当时的文化潮流,也自然而然成为各方势力进行军阀割据的最堂皇的旗号。
试引述几例:?⑴“灵帝末,黄巾起,州群各举义兵”[4]——各州郡虽然内图相灭,相互倾轧,但是无一不是外托“义兵”之名。
⑵“初平之元,董卓杀主鸠后,荡覆汉室。
人人皆得讨贼。
于是,大举义兵,名家大侠,富室强族,飘扬之会,万里相赴。
”[5]-——董卓是“贼”,从大举义兵讨“贼”的盛况可以看出,“义”在当时的号召力是何等的威猛。
⑶“吾起义兵,为天下除暴乱”[6]——曹操处处、时时宣称自己起兵是为了天下,是为了扶衰拯弱,自己是“义兵”。
⑷“今迎朝廷,至义也”,[7]“义士有存本之思,百姓感旧而增哀。
诚因此时,奉上以从民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8]——在汉帝流离失所的情况下,奉迎天子无疑是当时最要紧、最基本的“义”。
沮授和荀彧的观点是当时非常普遍,也非常有代表性。
⑸“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9]——刘备当时疲于奔命,到处依附他人,但他也打出了“大义”的旗号。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明显看出:“义”是当时汉末社会现实在文化价值取向上的一个反映,一个客观要求,它顺应时势所指,也顺从民心所向。
2、“义”是对历史的顺应“义”不仅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客观要求,而且也是对历史传统文化的一种顺应。
众所周知,整个东汉时期弥漫的文化思潮是谶纬神学——神化了的儒学。
所谓的“谶”,是一种用隐秘的语言预决吉凶。
东汉光武帝刘秀就是大肆利用“刘秀发兵捕不道,卯金修德为天子”[10]的谶文来夺得皇位的。
所谓的“纬”,是对“经”而言,是由儒家们用天人感应,阴阳灾异的学说对儒家经典进行穿凿附会,演绎而成的神秘说教。
刘秀即位之后,即命人整理校定图谶,并于中元元年(公元56年)“宣布图谶子天下”[11]。
从此,谶纬神学被定为官方哲学,儒者争学《图纬》。
在这种图谶纬经学浸淫下的东汉人,深信“天子受命于天,诸候受命于天子”[12]的“受命”说,从而对皇权的臣服与维护到达了一个无以复加的地步。
正有因为有“光武、明、章之遗化”,才会出现东汉末年“政治虽浊而风俗不衰,至有触冒斧铖,僵仆于前,而忠义者发,继起于后,随踵就戮,视死如归”[13]的悲壮景象。
也正因为历史文化缘故,各诸候豪强都视匡扶汉室为“大义”,“至义”,“州群拥兵专地者,虽互相吞噬,犹未尝不以尊汉为辞”,他们更不敢轻易窥视汉室,取而代之。
例如:⑴袁绍当上讨伐董卓的各路诸候的盟主之后,“与冀州牧韩馥立幽州牧刘虞为帝,遗使奉帝诣虞,虞不敢受。
”[14]⑵袁术自以为四世公辅,百姓所归,“用河内张炯之符命,遂僭号”[15],称帝于淮南。
结果,立即招致吕布的反对和曹操的征伐。
⑶公元?21?9年,“孙权上书称臣,称说天命”;同时,陈群、桓阶等大臣也劝曹操称帝。
但是,曹操却大骂孙权“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邪!”[16]曹操这个“汉相”虽然权重一世,却至死也不敢逆传统文化的“义”,冒天下之大不韪,取汉帝而代之。
宋司马光分析曹操“没身不敢废汉而自立”时,一针见血地指出不是“其志之不欲”,而是“犹畏名义而自抑也”[17]。
信然!⑷曹丕称帝,而不敢光明正大,而要羞羞答大地搞个“禅让”仪式,迫汉帝下诏说“行运于曹氏……追踵尧典,禅位于魏王。
”[18]曹丕再三假意推辞之后才登坛受禅。
此外,他还大造谶纬舆论,宣称天命之移授,是河洛所表,图谶所载;并以此掩饰他的不“义”。
⑸刘备集团在“义”面前更是马虎不得。
他只有在“曹丕篡杀弑,湮灭汉室,窃据神器,劫迫忠良,酷迫无道。
人鬼忿毒,咸思刘氏”之后,并且也宣称“考省《灵图》,启发谶纬,神明之表,各讳昭著。
宜即帝位,人以纂二祖”[19],这才敢称帝。
由此可见,东汉末年的人对汉皇权的维护与臣服的思想是非常根深蒂固的。
正如《宋书》所说:“汉氏载祀四百,比祚隆周,虽复四海横溃,而民系刘氏,惵惵黔首,未有迁奉之心。
魏武直以兵威服众,故能坐移天历,鼎运虽改,而民未忘汉。
”[20]刘备集团始终打着恢复汉室的旗号,提炼并高举“义”这个文化理念,无疑是顺应传统文化心理,并赢得当时很多英雄豪杰的拥护与支持。
3、刘备集团的“义”最为正统所有的割据力量都宣称自己是“义兵”,攻打别人是“义举”,其目的都是为了“大义”。
那么,谁被人们承认是真心保卫汉室、挽救汉室、复兴汉室,即是最正统的“义”呢?这不能不剖析曹、刘,孙三大集团的“义”。
⑴曹操集团的“义”。
曹操采纳毛玠的建议“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21],通过迎天子都许而取得了挟天子而令诸候的政治优势。
他到处宣称自己“吾起义兵,为天下除暴乱”,“举义兵以诛暴乱”,“兵以义动”,一切都是为了“扶衰拯弱”[22]。
但是,袁绍骂他“豺狼野心,潜苞祸谋,乃欲挠折栋梁,孤弱汉室,除灭中正,专为枭雄”[23];刘备骂他“包藏祸心,篡盗已显”,“陵轹汉室,篡盗之心,人人皆知”[24];孙权骂他“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周瑜也骂曹操“托名汉相,其实是汉贼也”[25];很明显,曹操集团的“义”并没有得到众人的认可。
毕竟,他手中的“汉”、“天子”只不过是他完成自己霸业的一个工具、一个棋子而已。
⑵孙权集团的“义”。
孙氏三世,虽然也宣称要匡辅汉室,但是,从孙坚的“为国家讨贼”[26],到孙策的“东据吴会,报仇雪耻,为朝廷外藩”[27],再到孙权的“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28],无一不显示孙权集团“义”的苍白无力。
孙权集团三世都不甚掩饰自己凭借长江天险的地理优势,裂地为王这样的图谋,“义”的观念非常淡薄。
比如:公元?21?4年,孙权向曹操“上书称臣,称说天命”[29];曹丕称帝号,孙权不顾群臣的反对,“使命称藩”[30],并多次接受魏帝的封赏;这和刘氏与魏誓不两立,不共戴天是截然不同的。
⑶刘备集团的“义”。
刘备是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刘备集团的“义”可以用诸葛亮《隆中对》的最后一句话来高度概括:“霸业可成,汉室可兴”[31]。
事实上,众多割据集团中,唯有刘备集团自始至终、旗帜鲜明地打出复兴汉室的旗号。
刘备自称汉中王上书给汉帝时,宣称自己是为了“扫除寇难,靖匡王室”,“扑讨凶逆、以宇社稷”;刘备部下要求汉帝封刘备为汉中王时,上书说刘备“肺腑枝叶,宗子藩翰,心存国家,念在弥乱”;尽管曹操父子侵擅国权,但汉帝犹在,刘备也一直在形式上向傀儡汉帝俯首称臣;公元22?0年,曹丕窃居神器,改年黄初,有传闻汉帝被害,刘备立即“发丧制服,追谥曰孝愍皇帝”,第二年才以“天命不可以不答,祖业不可以久替,四海不可以无主”[32]为由,以汉的继承者的身份登上帝位。
此外,刘备集团的“义”之所以被当时人奉为“正统”,还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刘备的出身。
“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也”,这帝室之胄虽然世数悠远,昭穆难明,有点牵强附会,但是曹操、孙权等并非刘姓,传统文化力量理所当然追认刘备为正统。
其二是“受帝衣带中密诏,当诛曹公”[33],即所谓的“奉诏伐曹”。
与车骑将军董承奉诏伐操,是刘备一直炫耀的一段历史,也是其重要的政治资本之一。
因为有了“奉诏伐曹”,才有了曹操的“汉贼”,自己的“义”才成为最“正统”的义。
后来的东晋习凿齿写《汉晋春秋》,也把蜀汉作为正统。
可见,刘备集团的“义”影响深远。
(二)“仁”与“信”是刘备集团文化理念的重要内容能够集中体现刘备集团的“仁”与“信”有三件事:第一件事:刘表新死,不忍攻琮。
公元208年,曹操南征荆州。
刘表刚刚病死,懦弱无能的刘琮代立。
诸葛亮以及归附刘备的很多荆州豪杰都劝说刘备攻打刘琮,占领荆州。
但是,刘备认为“刘荆州临亡托我以孤遗,背信自济,吾所不为,死何面目见刘荆州乎!”[34],不忍乘机攻打刘琮。
结果,曹操大军一到,刘琮乞降,刘备出逃,错失了一个夺取荆州的大好机会!第二件事:当阳撤退,不忍弃众。
曹军直逼荆州,刘琮乞降,刘备慌忙向江陵撤退。
“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备。
备过辞表墓,涕泣而去。
比到当阳,众十余万人,辎重数千两,日行十余里”,有人劝刘备弃众速行,既是可躲避曹军追杀,又可保守江陵。
但是,刘备以“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35]而加以拒绝。
刘备这种虽颠沛险难而信义愈明,势逼危而言不失道的仁爱理念,的确能情感三军,震动万民。
更值得一提的是,刘备在这种情形下是弃妻儿南走,幸好赵云拼死保卫,甘夫人和幼子刘禅才得免难。
第三件事:标榜仁信,拒袭刘璋。
公元211年,刘璋派法正迎刘备入益州。
法正劝刘备乘机攻打刘璋,夺取益州。
庞统也劝刘备夺取益州作为大业之基。
此时,刘璋懦弱无能,张松又在内响应,夺取益州的确是易而反掌的事情。
但是,刘备却拒绝入益州。
他说:“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
今以小故而失信义于天下者,吾所不取也。
”在这里,刘备非常明确提出自己的文化理念,把“信义”看得非常之重,违背“信义”,即使是对自己非常有利的军事行动也必须放弃。
后来,庞统以“逆取顺守,报之以义,事定之后,封以大国,何负于信?”[36]这才说服刘备入益州。
初入益州,刘璋与刘备相会于涪,庞统又劝说刘备趁机擒拿刘璋,从而兵不血刃地占领益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