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服务业信任修复机制.docx
我国高档饭店服务补救管理分析(全文)
我国高档饭店服务补救治理分析[ [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饭店进展进入了总量扩张和产业升级阶段,接待能力大幅度攀升。
但随着饭店数量的急剧增长,饭店整体的服务水平却并没有相应程度的提高,饭店业的软件建设明显滞后于硬件设施的建设,服务质量和治理水平不如意,顾客投诉数量增加等问题日益显现。
服务补救就成为现代饭店业,尤其是高档饭店,争取顾客二次中意,重新赢得顾客忠诚的必要选择。
一、饭店服务补救的涵义及特征服务补救是一种治理过程,是服务性企业在对顾客提供服务出现失败和错误的情况下,对顾客的不满和抱怨当即做出的补救性反应。
目的是通过这种反应,重新建立顾客中意和忠诚。
正如Bell和Zemke所指出的:“服务失败成为服务消费过程中最为熟悉的哒哒声,每一次低于我们预期的服务经历,都意味着服务失败的发生。
”正因为有服务失败的可能,饭店对服务补救就更加重视。
饭店服务补救是指饭店服务失误发生后,服务提供者对因此遭受损失的顾客所采取的一种即时性和主动性的反应,并通过这种反应重新赢得因服务失误而造成不满的顾客。
故此,相比较一般的投诉处理,服务补救应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特征:1.饭店服务补救是一种即时性反应,即在饭店服务失误发生的现场实施服务补救,而不是等到一个服务过程结束后再实施。
2.饭店服务补救是主动性的。
美国消费者办公室技术协助调查程序flRe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有问题的顾客中,只有4%向公司有关部门进行抱怨或投诉,另外96%的顾客不会抱怨,但他们会向9人~16人讲述他们的不好的遭遇,而这9人~16人又会对另外的9人~16人散布对企业不利的消息,从而严峻地影响了企业的声誉。
所以,服务补救要求服务提供者能够对马上发生的服务失误有一种前瞻性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幸免服务失误或者提前采取合适的补救措施。
二、我国高档饭店服务补救的现状顾客的投诉和抱怨虽然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但饭店应将其看作是发现自身服务与治理漏洞的信息来源,看作是改进和提高饭店服务质量的重要途径。
文化市场信用缺失及诚信体系建设
文化市场信用缺失与诚信体系建立文化市场作为文化产业开展的大舞台、改革开放以来精神文明建立的主阵地、人民群众实现文化消费的主渠道,横跨经济、政治、社会三大领域。
而文化市场的诚信建立则直接关乎文化市场的**开展。
为此,认真研究目前文化市场存在的信用缺失问题,积极构建完善的诚信体系,对于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开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文化市场信用缺失的种种表现信用这一概念包含信任、遵守诺言、实践成约等多种含义,泛指能够履行跟他人所约定的事情而取得的信任。
美国著名的信任研究专家弗兰西斯?福山在其?信任?一书中说:“所谓信任,是在一个社团之中,成员对彼此常态、老实、合作行为的期待,根底是社团成员共同拥有的规*,以及个体隶属于那个社团的角色。
〞对当事人一方而言,对他人能够给予信任;对另一方而言则以自己的老实获得他人的信任,两者之间就形成了信用关系,前者是授信人,后者则是受信人。
具体到文化市场领域,信用关系的主体包括三个方面,即政府管理部门、企业、文化消费者〔人民群众〕。
这三个方面应当互为授信人和受信人的关系。
而文化市场的信用缺失则是指三方中任何一方的信用遭到损害,从而导致整个系统的正常信用循环产生混乱。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从文化企业经营角度看,市场秩序较为混乱网吧接纳未成年人屡禁不止,造成相当一批青少年上网成瘾,难以自拔。
非法音像制品大量充满市场,走私、盗版经营活动猖獗,音像市场中的“制黄〞、“贩黄〞现象屡打不绝,严重侵犯了知识产权,污染社会环境。
演出娱乐场所的**或者变相**效劳以及毒品蔓延、欺客宰客等问题、电子游戏机赌博以及娱乐场所违规接纳未成年人现象仍很突出。
文物市场严重的盗掘古墓和走私文物问题,演出市场的**庸俗表演和票价虚高,演员艺德等问题,艺术品市场的赝品泛滥和市场无序问题。
所有这一切,都严重地损害了文化市场在全社会的信用和形象,损害了文化消费者的利益。
信用修复工作实施方案
信用修复工作实施方案一、目标。
咱们得把那些信用有点小问题的小伙伴拉回正轨,让大家重新做诚实守信的好同志。
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只要有心改正错误,我们就帮他们修复信用,就像给受伤的小树苗重新浇水施肥,让它茁壮成长一样。
二、适用对象。
1. 企业方面。
那些因为经营不善或者不小心犯了错,在工商、税务、环保等方面出现信用污点的企业。
比如说,有的企业因为晚交了几天税,或者不小心违反了一点环保规定,导致信用受损。
但只要他们已经认识到错误,积极改正,像个知错能改的小朋友一样,就可以申请信用修复。
2. 个人方面。
个人要是因为信用卡逾期还款啦、贷款有过不良记录啦之类的情况,只要不是故意耍赖,并且现在想重新做个信用良好的人,也在咱们这个信用修复的范围之内。
就好比一个人不小心摔了一跤,咱们扶他起来,让他继续好好走路。
三、信用修复流程。
# (一)自查与准备阶段。
1. 企业或者个人得自己好好检查一下,到底是哪些地方出了问题导致信用受损。
这就像考试后自己检查错题一样,要清清楚楚知道错在哪里。
2. 然后,根据问题收集相关的证明材料。
比如说企业因为环保问题被处罚,那就要收集好已经整改到位的证明,像新的环保设备的购买发票、环保部门的检测合格报告等。
个人如果是信用卡逾期,要准备好还款的记录、自己经济状况改善的证明之类的。
# (二)申请阶段。
1. 提交申请。
企业要向相关的监管部门提交信用修复申请书。
这个申请书要写得明明白白的,就像写一封诚恳的道歉信加上改正计划一样。
要包括企业基本信息、信用受损的情况、已经采取的改正措施以及未来如何避免再犯类似错误等内容。
个人则可以通过线上或者线下的方式向对应的金融机构或者信用管理部门提交申请。
如果是线上,要按照系统的要求把信息填准确;如果是线下,就像去银行办业务一样,把材料准备齐全,礼貌地交给工作人员。
2. 受理审核。
相关部门收到申请后,要像审查考试卷一样仔细查看。
看申请材料是不是齐全,企业或者个人的改正情况是不是真实有效。
社会信任的形成与维护机制
社会信任的形成与维护机制在一个复杂而多元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互信关系十分重要。
社会信任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基石,它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同时也是人们相互合作和共同进步的基础。
本文将探讨社会信任的形成与维护机制,并分析其中的因素。
首先,社会信任的形成离不开个人的道德素养和行为准则。
个人的道德品质对社会信任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
一个有良好道德修养的人通常不会轻易违约,言行稳定,可信度高。
而对于社会中的大多数人来说,积极遵守法律法规、遵守契约和约定,保持一颗诚实正直的心,也是社会信任形成的前提。
其次,社会信任的形成还依赖于社会制度和社会文化的配合。
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和制度建设是维系社会信任的一把重要工具。
在法律法规的约束下,个体有了法律上的保障,也就增加了彼此的信任。
此外,社会文化对社会信任的形成和维护也有深远的影响。
如果社会文化中普遍流传着诚信、守信、正直等价值观念,就能够为社会信任的培育提供有力的支持。
第三,经济发展和市场机制也对社会信任的形成与维护发挥着重要作用。
市场经济下的交易行为需要依赖于信任,没有信任就无法进行交易。
因此,市场经济体制中的机制设计要注重信任的构建。
例如,建立起健全的消费者保护机制和维权机构,让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感受到公平和诚信,从而提高社会信任的水平。
此外,公共机构的公信力对社会信任的形成和维护也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只有政府机构和相关公共组织具备较高的公信力,才能够有效履行自己的职责,为社会提供公正、务实、透明的服务。
公共机构的信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们对整个社会的信任程度。
最后,教育和媒体也是社会信任形成与维护的重要因素。
优质的教育和媒体环境可以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提高社会成员的诚信度和责任感。
教育应该强调诚信教育,让每个人从小就明白诚实守信的重要性。
媒体要守住底线,传播真实、客观、公正的信息,提高公众对媒体的信任度。
总之,社会信任的形成与维护需要个人行为、社会制度、经济市场、公共机构、教育和媒体的多方共同努力。
中国公共文化服务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中国公共文化服务的问题与解决方案随着经济与人民生活水平的发展,中国公共文化服务逐步得到各方面的重视,但是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将对其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以期更好的建立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存在的问题1.质量不稳定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质量不稳定是一个常见的问题。
由于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不足,导致其质量不能得到有效保障。
而一些公共文化服务也存在着“形式主义”、“浮于表面”的现象,导致文化服务的实质并没有得到有效实现。
2.缺乏全面性在公共文化服务与其普及范围之间还存在巨大的差距。
很多文化服务的内容还只是面向少数人群,且覆盖范围不够广,这就导致了大量的人民无法享受到其带来的好处,对地域较为偏远的地区群众来说,文化服务的供应更是困难。
3.融入度不够高公共文化服务对于文化的传承、宣传、推广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其融入度问题也十分关键。
目前,在文化服务的具体实施中,与并不容易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因此整体效果不甚显著。
4.缺少好的机制在公共文化服务中,除了简单的提供文化产品与服务之外,文化服务的成功离不开良好的机制。
然而,现实中,缺少把握机制的单位往往并不知道如何去实现文化服务的效果,同时也难以调控服务文化产品的质量控制,而其不稳定也会使得一些人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信心和认可降低。
以上是公共文化服务所面临的一些问题,下面,将分别对其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
二、解决方案1.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针对公共文化服务质量不稳定的问题,政府可以加大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完善文化服务体系。
同时,加强对于文化服务内容的监督管理,以确保文化服务的实际质量,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2.加强覆盖面对于文化服务范围不足的问题,政府可以逐步扩大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完善文化服务网络,向人民普及更多文化服务内容。
加大投入有条件地推广现代化技术,以实现文化服务范围最大化,从而为更多的普通百姓提供文化服务。
3.提高融入度为了加强文化服务的融入度,政府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方式实现文化资源的整合,将生活和文化服务相结合,创新服务方式,让百姓获得到实实在在的文化服务,同时,注重人文服务价值与创新产品的结合,了解文化服务的需求,根据当代文化需求,开发文化产品。
信誉修复保证书(信用中国)
信誉修复保证书(信用中国)信誉修复保证书(信用中国)一、背景介绍信用在商业和社会交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个体或组织的信誉可能会受到损害。
为了维护信用体系的健康稳定,信用中国的信誉修复保证书应运而生。
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个信誉修复保证书的范本,以确保受损的个体或组织能够尽可能快地恢复信誉,重新赢得信任。
二、信誉修复保证书内容本保证书将按照以下内容进行规范和执行:1.问题的识别和承认损害信誉的问题应尽快被发现和识别。
个体或组织在与信用中国合作时,应积极承认并诚实面对问题的存在,保证提供真实的信息和数据。
2.问题的解释和解决方案对于信誉问题的出现,个体或组织应详细解释原因,并提供一套可行的解决方案。
解决方案应该着重于恢复损害的信誉,同时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3.合作和配合受损个体或组织应全力配合信用中国的调查和监督工作,提供必要的信息和协助。
个体或组织还应积极加强与信用中国的合作,接受相关业务指导和监管。
4.修复计划和监督个体或组织应制定一份清晰的信誉修复计划,并提交给信用中国进行审核。
修复计划应包括问题解决的时间表、具体实施措施和衡量修复效果的指标。
信用中国将根据修复计划进行监督和评估。
5.公开承诺和沟通个体或组织应向信用中国和相关方公开承诺,确保诚实、透明地进行信誉修复工作。
同时,个体或组织还应做好与信用中国的沟通工作,及时向其反馈进展情况和成果。
三、保证与奖惩机制为确保信用修复的有效性,信用中国将建立相应的保证与奖惩机制,具体包括:1.信誉保证金个体或组织需向信用中国缴纳一定金额的信誉保证金。
这笔保证金将用于赔偿相关方遭受的信誉损失,同时也是个体或组织积极推动信誉修复的动力。
2.信誉奖励信用中国将根据个体或组织的信誉修复效果,给予一定的信誉奖励。
这些奖励可以是名誉性的,也可以是一定的利益回报,以鼓励个体或组织积极履行信誉修复承诺。
3.信誉惩罚对于未能履行信誉修复承诺或者故意破坏修复工作的个体或组织,信用中国将采取一系列信誉惩罚措施,包括但不限于罚款、限制信用额度、限制业务合作等。
信用修复工作的实施方案
信用修复工作的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信用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个人或机构的信用可能会受到损害,给其带来诸多不便甚至损失。
因此,开展信用修复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二、问题分析1. 信用受损的影响信用受损可能导致个人或机构在金融、社交、就业等方面遇到困难,甚至会影响到其生活质量和发展前景。
2. 信用修复的必要性对于受损信用的个人或机构来说,进行信用修复是重建信任、恢复声誉的有效途径,也是维护自身权益的重要手段。
三、实施方案1. 全面梳理信用受损情况首先,需要全面了解信用受损的具体情况,包括受损范围、原因、影响等,为后续的修复工作提供依据。
2. 制定修复计划根据信用受损的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的修复计划,明确修复目标、时间节点和具体措施,确保修复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3. 加强沟通与协调在修复过程中,需要与相关部门、机构或个人进行充分沟通与协调,寻求支持和帮助,共同推动修复工作的顺利进行。
4. 积极主动展示诚意在修复过程中,表现出诚意和积极的态度,通过行动证明自己的改变和努力,赢得信任和支持。
5. 建立信用监测机制修复工作完成后,建立信用监测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可能影响信用的问题,确保信用稳定和持续改善。
四、实施效果通过以上实施方案的落实,可以有效地修复受损信用,重建信任和声誉,恢复正常的社交、经济活动,提升个人或机构的整体形象和竞争力。
五、总结信用修复工作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需要全面分析问题,制定针对性的方案,积极主动地推动实施,最终实现修复目标。
希望通过本实施方案的落实,能够为受损信用的个人或机构带来实实在在的帮助,促进社会信用环境的改善和进步。
传统文化中的诚信内涵维护机制及局限
传统文化中的诚信内涵维护机制及局限摘要:诚信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础,也是企业诚信文化的道德基础。
诚信是一种维持社会整体正常秩序和个体正当合法利益的社会道德规范,对于社会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古往今来备受人们的关注与推崇。
在经济全球一体化以及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诚信的内涵已经远远超越了传统文化所赋予的意义,在全面发展的今天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同时赋予了诚信新的时代内涵。
本文在提出研究背景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传统文化中诚信内涵及功能,阐述了传统文化中诚信内涵的局限,并提出了诚信的维护机制,为构建诚信文化提供了具有借鉴意义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传统文化诚信内涵机制1绪论诚信是一种维持社会整体正常秩序和个体正当合法利益的社会道德规范,对于社会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古往今来备受人们的关注与推崇。
诚信是人与人沟通的基础,它是世界观价值观的集合体,他也是现代文明社会系统运行的润滑剂,他更是一个文明社会得以延续的底线。
它不仅影响到社会的繁荣,也影响广大民众的幸福感。
诚信是精神世界在物质世界的直观表现,无论哲学、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诚信始终是人们所普遍关注的问题。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底蕴丰厚,诚信文化更是传统文化中璀璨的一颗明珠。
诚信作为中国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中国道德维系的基本准则。
作为道德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要求人们以信为先,增进了民众之间的信任感。
同时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它的价值观导向功能也为稳定社会安全、维系社会秩序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伴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诚信文化拥有了相对更为丰富的现代意义,同时也拥有了更为重要的社会价值。
诚信伦理作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基础,也影响着现代企业诚信文化。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越来越多发现到诚信是市场经济的道德底线;同时是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条件。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一诺千金”的说法,研究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诚信精神财富,对于培养国人的现代诚信意识、提升道德水平、做诚信公民、建设诚信社会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完善信用信息的信用修复和异议申诉机制
完善信用信息的信用修复和异议申诉机制(原创实用版)目录一、引言二、信用修复的定义和目的三、信用修复的机制四、信用修复的流程五、信用修复的异议申诉机制六、结论正文一、引言随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不断推进,信用信息在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信用良好的主体在融资、投标、政府采购等领域可以享受诸多便利,而信用不良的主体将受到限制。
在这种背景下,信用修复成为了失信主体恢复信用、重塑形象的重要途径。
同时,信用修复异议申诉机制也是保障信用主体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对信用修复和异议申诉机制进行探讨。
二、信用修复的定义和目的信用修复是指在信用信息出现不良记录后,采取一定措施,使信用记录得到改善或恢复的过程。
信用修复的目的是为了给失信主体提供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促使其回归诚信,提高全社会的信用水平。
三、信用修复的机制信用修复机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信用修复政策: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信用修复的范围、条件、程序等,为信用修复提供政策支持。
2.信用修复机构:设立专门的信用修复机构,负责受理信用修复申请,审核信用修复材料,开展信用修复培训等。
3.信用修复流程:失信主体需按照规定的流程,提交相关材料,经过审核、培训等环节,才能实现信用修复。
四、信用修复的流程信用修复的流程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申请:失信主体向信用修复机构提交信用修复申请。
2.提交材料:失信主体需提交相关材料,包括信用修复承诺书、主要登记证照等。
3.受理审核:信用修复机构收到申请后,对提交的材料进行审核,判断是否符合信用修复条件。
4.培训教育:失信主体通过参加信用修复培训,提高诚信意识,了解信用修复的重要性。
5.信用修复:信用修复机构对失信主体进行信用修复,恢复其信用记录。
五、信用修复的异议申诉机制信用修复异议申诉机制是为了保障信用主体合法权益而设立的。
如果信用主体对信用修复结果有异议,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向信用修复机构提出申诉:信用主体可以向信用修复机构提出申诉,要求重新审核信用修复结果。
传统文化中的诚信内涵维护机制及局限
传统⽂化中的诚信内涵维护机制及局限2019-09-08摘要: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是维持正常社会秩序的道德规范,对社会⽣活的顺利进⾏有重要的价值。
在经济全球化及⽂化多元化并存的时代,诚信的内涵已远远超越传统⽂化对其所赋予的意义,增添了新的时代内涵,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之⼀。
在提出研究背景,分析诚信在传统⽂化中的价值的基础上,阐述传统⽂化中诚信的内涵、三⼤功能,最后分析其内涵维护机制以及局限。
关键词:传统⽂化;诚信内涵维护机制;局限⼀、诚信在传统⽂化中的价值诚信是维持正常社会秩序和社会成员间正当利益的社道德规范,对社会⽣活的顺利进⾏有重要作⽤。
它是⼀种普遍的以信任和承诺、践约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关系现象,是社会系统运⾏必不可少的⽀撑⼒量,不仅关涉社会经济能否繁荣,也关涉社会中⼈们的⽣活是否和谐。
诚信作为中国传统⽂化和传统道德的重要内容之⼀,也是当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
从微观⽅⾯来看,它把实事求是,守信重诺作为个⼈的⾼尚品德。
从宏观⽅⾯来看,它以教化、调节和导向功能为统治者维持社会秩序、巩固政权起到积极作⽤。
随着社会的变迁,诚信拥有了新的时代内涵,成为具有现代特⾊的诚信⽂化,其社会价值也愈显重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们认识到诚信不仅是个⼈安⾝⽴命、社会稳定发展的条件,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中华民族“以诚为本,以和为贵,以信为先”的优良传统对于培养⼈的诚信意识和提⾼道德⽔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传统⽂化中诚信的内涵及功能(⼀)传统⽂化中诚信的内涵许慎在《说⽂》中说:“诚,信也”,“信,诚也”,班固在《⽩虎通义》中说:“信者,诚也,专⼀不移也”。
中国古代关于诚信的论述主要有三重涵义:第⼀重是诚实。
“所谓诚其意者,⽏⾃欺也”,“诚者,真实⽆妄之谓”,就是要有诚意,真⼼实意,不欺骗⾃⼰;是不欺⼈,客观实在。
总之,就是要对⾃⼰的⾔论持负责的态度,既对⾃⼰也对他⼈负责。
第⼆重是守信。
新时代我国信用修复机制探索与实践
新时代我国信用修复机制探索与实践徐祺娟 王琳媛 浙江万里学院 物流与电子商务学院[摘 要] 新时代,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成效显著,但就信用修复而言形势依然严峻。
文章从信用修复的制度建设、机制运行、主体职责、标准制定及渠道畅通、教育培训等现实出发,探索信用修复的具体办法与路径,以期实现信用修复的良性治理。
[关键词] 新时代;信用修复;探索;实践中图分类号:B8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2(2021)08-0081-05新时代,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成效显著,社会“讲信、重信、守信、用信”氛围日益浓郁,但就信用修复而言形势不容乐观。
一方面,失信信息高达千万量级[1],而且还在快速增加。
另一方面,广大失信主体有恢复昔日信用的强烈愿望,但信用修复困难,信用修复成功的数量不多。
我们推进信用体系建设不是为了惩戒,而是为了让更多人明确信用价值与边界。
给予失信主体改正与修复机会,也是法律赋予他们的权利。
《民法典》就民事法律行为的附条件与期限规定,除民事法律行为根据其性质不得附条件外的,其余均可附生效与解除的条件,条件达到时就生效或失效;也可以附期限,自期限届至时生效,自期限届满时失效。
失信作为民事行为,赋予失信主体一定的生效、失效条件及期限是民法赋予的权利。
当前,我国信用建设面临形势依然严峻,发挥信用修复的救赎功能,让多数失信主体恢复信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才能更健康,发展才能更稳健。
目前,我国信用修复机制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
从观念上看,表现出对失信惩戒重视多,对信用修复聚焦少。
从实践上看,体现在修复渠道不畅、方式单一、标准不详、程序复杂、耗时长、修复途径少,甚至一些信用出现修复无门等现象。
信用修复难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整体成效。
新时代,尽快健全和推进信用修复机制,是完善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必要环节[1]。
一、做好信用修复制度的顶层设计,实现制度之治[2](一)建设自纠、自新的信用修复制度党的一贯方针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24471770_“信用修复”机制提升社会信用水平
72中国电信业CHINA TELECOMMUNICATIONS TRADE 法治天地Regulation迫切需要健全完善信用修复机制落实完善信用修复制度、健全新型监管机制的内在要求2016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加快推进社会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发〔2016〕33号)正式提出了“建设完善信用修复机制”。
近两年在《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9〕35号)《国务院关于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的指导意见》(国发〔2019〕18号)等文件中,由最初的“探索建立信用修复机制”逐步明确要“建立健全信用修复机制”,再将“完善失信主体信用修复机制”作为“构建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社会信用体系和新型监管机制”的一项重要措施,在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对信用修复机制建设提出了要求。
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的系列文件是建设信息通信行业信用修复机制的纲领性、指导性文件,为具体的制度设计指明了方向。
实现失信主体主动纠错、行业健康发展目标的普遍需要随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不断推进,失信联合惩戒已成为限制企业经营的重要手段,其“杀伤力”甚至已经超过行政处罚,拥有不良记录的信用主体受到多重限制。
失信主体普遍存在纠正失信行为、恢复信用水平的迫切诉求。
一方面,信用信息已被广泛用于政府及企业招“信用修复”机制提升社会信用水平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将信用监管机制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任务进行了多次部署。
随着失信惩戒力度和影响力不断增强,信用监管的震慑作用愈发凸显,失信主体主动纠正错误行为、恢复信用水平的积极性不断提高。
2020年11月,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再次强调要坚持依法合规、保护权益、审慎适度、清单管理,规范和完善失信约束制度,建立有利于自我纠错的信用修复机制,为健全完善信息通信行业信用修复机制提出了更高要求。
服务诚信建设实施方案
服务诚信建设实施方案一、建立健全服务诚信制度。
1.明确服务宗旨和承诺,将诚信纳入企业文化建设之中。
2.建立完善的服务规范和流程,确保服务过程公开、公正、公平。
3.加强对员工的诚信教育和培训,倡导诚实守信的服务理念。
二、强化服务质量管理。
1.建立健全的服务质量评估体系,定期对服务质量进行评估和改进。
2.提升员工服务意识,注重服务细节,确保服务质量始终如一。
3.建立客户投诉处理机制,及时解决客户投诉,提升客户满意度。
三、加强服务诚信宣传。
1.通过多种途径宣传企业的服务理念和诚信承诺,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2.加强与客户的沟通和互动,及时回应客户关切,树立良好的口碑和信誉。
3.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树立企业社会责任形象,提升企业社会声誉。
四、建立服务诚信考核奖惩机制。
1.建立健全的服务诚信考核体系,对服务诚信进行定期考核和评定。
2.对诚信行为进行奖励,对失信行为进行惩罚,形成良好的诚信激励机制。
3.建立失信记录管理制度,对失信企业或个人进行公示和联合惩戒。
五、加强服务诚信监督和管理。
1.建立服务诚信监督管理机构,加强对服务诚信的监督和管理。
2.加强对服务市场的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和解决服务领域的失信问题。
3.建立服务诚信信息公开平台,向社会公开企业的诚信信息,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开透明度。
综上所述,服务诚信建设实施方案是企业和个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只有建立健全的服务诚信制度,强化服务质量管理,加强服务诚信宣传,建立服务诚信考核奖惩机制,加强服务诚信监督和管理,才能真正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赢得客户信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希望各企业和个人能够认真贯彻落实服务诚信建设实施方案,共同营造诚实守信的服务环境,共同推动社会诚信建设。
中国文化背景下服务业信任破坏与信任修复机制研究
中国文化背景下服务业信任破坏与信任修复机制研究中国文化背景下,服务业信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信任是服务业交易的基础,也是顾客与服务商之间保持长期互动关系的关键。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日益复杂化,服务行业的信任危机也相应地出现了。
服务业信任的破坏会给服务企业带来很大的影响,包括品牌形象损害、销售额下滑、客户流失等。
因此,建立有效的服务业信任修复机制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客户忠诚度的提升至关重要。
中国文化背景下,服务业信任的破坏因素较为复杂。
这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盲目追求短期利益;2、服务质量不佳;3、隐瞒真相、欺骗顾客;4、与顾客的利益冲突;5、管理不善、组织领导力不足。
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导致服务业信任的破坏。
一旦信任破坏,即便是一次小的服务失误,也可能引起顾客的不满和抵触情绪,进而发生口碑反弹效应,从而影响企业的业绩和声誉。
因此,恢复服务业信任的稳固性和可持续性的机制对于服务企业来说至关重要。
对于服务业信任的修复,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呢?首先,要倡导诚实守信的服务文化,尤其是经营者首先应该以身作则。
其次,完善售后服务机制,建立客户维权和反馈机制,及时跟进客户的投诉和诉求,使顾客在被冒犯或不满的情况下感受到服务企业的关心和关爱。
此外,企业还应该积极实施服务创新,提高服务质量,提高员工整体素质,加强新技术和新理念的引进和应用。
这些措施既能够帮助企业迅速修复服务业信任的差异,也能够促进企业长期稳定发展。
服务业信任的破坏和修复是复杂的过程,获取信任是艰难的,但丢失信任是很容易的。
因此,企业应该不断加强对服务业信任的重视,加强管理,落实到具体细节中,提升服务员工的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为顾客提供更加专业、更好的服务,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文化市场诚信体系建设的政策分析
文化市场诚信体系是文化市场中国家管理部门诚信、文化产品经营者诚信、文化群团组织诚信、文化消费者诚信的总和。
文化市场诚信体系是“文化市场”作为整体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状态和属性,是文化市场经济的神经,在文化市场各主体之间起着重要的联系和纽带作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将“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褒扬诚信,惩戒失信”作为改革市场监管体系,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
健全的文化市场诚信体系已经成为保障未来我国文化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
因此,分析当前我国文化市场诚信体系建设的政策缺失,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文化市场诚信体系建设的政策概况文化市场诚信建设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相关政策对完善文化市场诚信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国家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相关政策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进程而提出并不断明确的,是在党和政府的政策方针指导下逐步展开的。
从2001年开始,国家开始有计划地制定和颁布相关政策逐步推进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
从发展历程来看,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见表1)。
2001~2004年是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初步规划阶段。
这一时期相关政策的主要特点是:国家逐步认识到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政府对信用体系的建设提出了方向性、框架性的要求,但相关政策内容比较笼统。
2005~2010年是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全面建设阶段。
这一时期,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规章和规划,明确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总体架构。
2011年至今,国家出台了有关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专项规划,提出“建立健全社会诚信制度”,“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褒扬诚信,惩戒失信”,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进入完善阶段。
2.国家关于文化市场诚信体系建设的相关政策市场经济在本质上是信用经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的文化市场经济在运行过程中出现了诸如侵权盗版、虚假宣传、恶意拖欠等一系列失信现象,严重影响了文化市场的健康与稳定。
信用修复创新做法的文件
信用修复创新做法的文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信用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个人或企业的信用可能会受损,给其带来不便和困扰。
为了解决信用修复的问题,各种创新做法应运而生。
一、个人信用修复创新做法1. 数据透明化:个人信用修复的关键在于提供真实、准确的信息。
创新做法可以通过建立信用报告系统,将个人的信用信息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和记录,提供给相关机构和个人查询,从而增加信息的透明度和可信度。
2. 教育培训:通过开展信用教育培训,向公众普及信用知识和修复方法,提高个人的信用意识和修复能力。
例如,可以开设信用修复课程,邀请专业人士分享经验和技巧,帮助个人更好地进行信用修复。
3. 积分激励:为了鼓励个人积极参与信用修复,可以引入积分制度,即通过个人信用修复行为给予一定的积分奖励。
这样一来,个人会更有动力去修复自己的信用,同时也能促进整个社会的信用环境改善。
二、企业信用修复创新做法1. 可信评估:企业信用修复的关键在于评估企业的信用状况。
创新做法可以通过建立可信评估机构,对企业的信用进行评估和监测。
评估结果可以及时反馈给企业,帮助企业了解自身的信用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2. 信用保险:为了降低企业信用修复的风险,可以推出信用保险产品。
企业可以购买信用保险,一旦信用受损,可以获得相应的赔偿,减轻信用修复的负担。
这样一来,企业会更有信心去修复自身的信用。
3. 银行合作:银行作为金融机构,可以与企业合作,提供信用修复的相关服务。
例如,可以为企业提供贷款或信用额度,帮助企业度过信用修复期间的资金困难。
同时,银行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共同推动信用修复的进行。
三、社会信用修复创新做法1. 信息共享:社会信用修复的关键在于信息共享。
创新做法可以通过建立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各个相关机构可以将自身的信用信息上传到平台上,供其他机构和个人查询和参考。
这样一来,可以提高社会信用环境的透明度和准确度。
我国企业诚信制度弧系建设及政府责任探讨
我国企业诚信制度弧系建设及政府责任探讨一、企业诚信制度在我国的建设现状企业诚信制度是一个国家整体经济制度和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诚信是商业交易和经济往来的最基本前提,也是企业所依赖的根基。
目前我国企业诚信制度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具体实施中还有不足之处。
二、探讨政府在企业诚信建设中的责任政府在企业诚信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政府的监管和引导能够对企业诚信水平起到关键的作用。
同时,政府在诚信建设中也应当肩负起责任,帮助企业建立和完善诚信制度,为企业提供相关的服务和支持。
三、诚信建设和企业发展的关系诚信建设与企业发展的关系密不可分,良好的诚信建设可以给企业带来许多有益的影响,如提高了企业的声誉度,提高了消费者的信任度,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诚信制度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在国际贸易中,诚信制度是非常重要的。
诚信制度能够增强企业之间的信任度,规避风险和减少损失,提高了企业的合作效率。
五、深化企业诚信建设的对策思路深化企业诚信建设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对策,应注重深化企业文化建设,通过开展各类教育和培训活动,提高企业员工的诚信意识和素质。
同时应该完善企业诚信评价和认证机制,强化企业诚信评价,推动企业诚信认证。
还可以加大法律制度和监管力度,对违反诚信制度的企业进行惩处和处罚。
案例一:某地一家不诚信的家居企业该企业存在违反合同约定和虚假宣传等问题,引起消费者的极大不满和抵制,造成了企业名誉度的损失和经济效益的下降。
在政府的配合下,该企业被迫整改诚信制度,改善服务态度和经营方式。
案例二:在外贸出现的诚信危机近年来,在国际市场上出现了一些诚信危机事件,为我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和障碍。
政府加大了对企业的监管力度,支持企业建立和完善诚信制度,引导企业正确对待国际商业合作。
案例三:某餐饮企业违规而不道德的积分处理某餐饮企业为提高平台销售额,通过金额返还的方式促销某款菜品,但实际营销过程中涉嫌夸大实际效果,赠送积分来刺激消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服务业信任修复机制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截至20XX年末,我国服务业对GDP的贡献率已达60%,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然而,近年来,伴随着企业服务失败事件的频发和处理不当,导致了消费者信任破坏的现象不断出现。
如20XX 年支付宝泄密事件处理不当导致大批用户不再信任第三方网上支付,20XX年代。
Bies(19XX年至今,学者们主要针对信任修复的类型及方式(杨立新,刘宗胜,2004;韩平,宁吉2013)以及信任修复的过程(Dawar&Pillutla,2000;Lyon&Cameron,2004)进行探讨。
Kim(2004)认为,信任修复是指信任危机发生后,使顾客信任信念、信任倾向转为正面、积极的企业活动。
Watabe(2005)认为信任在遭到破坏时,从能力、正直和善意三方面出发使受损的信任水平从低点有所上升。
Gillespie(2005)等人认为信任修复应该从上述三方面努力以回复对方对其可信赖性的感知。
Ferrin(2006)、Cooper (2007)将信任修复定义为信任违背发生后提高对方信任意向、信任信仰的一系列活动。
综上,信任修复是企业通过事后的努力重建消费者对其能力、真诚和善意积极预期的过程。
Tomlinson等学者也曾经对信任修复进行定义,但这些定义还不是很清晰,本研究将信任修复定义为:企业对消费者进行补偿后,消费者全部或部分恢复对企业信心的心理过程。
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我们发现学者们曾运用“动态双边模型”(Peter,2009;张正林,庄贵军,2010)、“公平理论”(Stephen 等,1998)、归因理论(赵燕妮等,2018)等来解释信任修复过程。
谢毅和彭泗清(2009)提出模型解释组织如何修复信任,设计情境实验证实信息型、情感型、功能型动机对于可信性(Trustworthiness)因素(能力、宽容、正直)的影响。
Stephen和Murali(1998)运用公平理论证明顾客根据补救结果、补救过程和人际关系属性评价顾客抱怨事件。
Fer-nandes(2007)引入公平理论解释服务补救对顾客满意以及信任的影响。
四、信任破坏与信任修复的机制研究
本文分别从认知主线和情感主线出发,结合归因理论、公平理论,一方面研究不同类型的信任破坏行为对关系质量下降以及信任破坏的作用,另一方面探讨不同的补偿策略对关系质量提升与信任修复的影响,并同时综合考虑信任破坏程度、关系强度、文化认知模式以及消费者个体变量的调节作用。
1.信任破坏行为导致的关系质量下降与信任破坏过程分析。
消费者对信任伤害行为进行事件归因。
Mayer,Davis和Schoorman(1995)将组织的可信性划分为能力、善意和正直三个维度,在服务营销情境下,能力和正直维度的影响更直接。
Weiner(1986)在情绪和动机归因模型中,提出归因的三个维度:原因源、可控性和稳定性,根据相关性大小,本研究将消费者归因分为稳定性和可控性两个维度。
认知主线上,能力信任破坏行为将导致消费者对其进行稳定性归因;情感主线上,正直信任破坏行为将导致可控性归因。
消费者事件归因对于消费者心理反应(认知/情绪)的影响。
本研究分别从认知主线和情感主线分析消费者归因后产生的心理反应。
其中,认知主线说明稳定
性归因导致消费者对产品产生怀疑、否定的认知;情感主线说明可控性归因导致了消费者气愤、恐慌的负面情绪。
顾客心理反应(认知/情绪)对于关系质量下降与信任破坏的作用。
消费者对产品的怀疑、否定和情感上带来的负面情绪会导致关系质量的下降,进而造成对信任的破坏。
此外,负面心理反应会直接破坏信任。
2.不同的补偿策略导致的关系恢复与信任修复过程分析。
不同补偿策略对于消费者补偿的公平感知的影响。
Dawar和Pillutla(2000),Lyon和Cameron(2004)将公司的信任修复维度划分为情感型修复、功能型修复和信息型修复,信息型修复在本研究情境下作用较弱,因此我们只保留功能型与情感型补偿策略作为信任补偿策略的两个维度。
Bies和Shapiro(1987);Gilliland(1993)将公平划分为结果公平、过程公平和交互公平,在服务营销情境下,我们只选取了与本研究相关性较强的结果公平和交互公平作为消费者对补偿的公平感知的两个维度。
认知主线上,功能型补偿策略影响消费者对于补偿的结果公平感知;情感主线上,情感型补偿策略影响消费者对于补偿的交互公平感知。
补偿的公平感知对于顾客的心理反应(认知/情绪)的作用。
得到补偿后的公平感知造成消费者认知和情绪上不同的心理反应。
一方面,消费者对于结果公平的感知导致消费者对于在认识方面对于产品的重新认可,并在情感方面有效缓解负面情绪;同理,消费者对于交互公平的感知会导致消费者同样的心理反应。
顾客心理反应(认知/情绪)对于关系质量提升与信任修复的作用。
消费者接受服务补偿后,消费者的心理反应(认知/情绪)对关系质量提升与信任修复的
影响,即消费者在认知上对产品的认可和情感上对负面情绪的缓解均会导致关系质量的提升,进而导致信任的修复。
3.调节变量对于信任破坏过程和信任修复过程的调节作用。
破坏程度。
Goles和Lee等(2009)将破坏程度作为信任破坏的维度,证实了它对于心理契约的破坏。
本研究引入了破坏程度作为调节变量,说明在信任破坏和信任修复过程的不同阶段,伤害程度均会作用影响消费者对于事件的认知和情感体验,不同程度地调节各变量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关系强度和文化认知模式。
Hui和Ho等(2011)的研究验证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补救措施对信任关系的缓和作用以及与供应商的关系强度会影响对服务供应商的信任。
将关系强度和文化认知模式引入作为调节变量,研究其对于信任破坏和信任修复存在间接或者直接的影响,更加准确地说明中国式的信任破坏和信任修复机制。
消费者个体变量。
考虑消费者个体变量差异对于信任破坏和信任修复的影响,从而更加客观准确地说明模型。
五、研究结论
本文结合我国特有的社会文化背景,综合运用社会学、心理学、组织行为学、伦理学等相关理论知识,深入研究信任破坏过程及信任修复机制。
得出如下结论:当信任破坏行为发生后,消费者会对破坏行为从稳定性和可控性两方面进行归因,接着消费者会出现认知和情绪的心理反应,如:对产品持怀疑和否定的态度以及负面情绪的怀疑和恐慌,从而导致关系质量的下降和信任破坏。
此时,企业需要采取功能和情感两种补偿策略,使消费者感知到结果公平和交互公平,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