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蛇传》从传说到影视的视阈转换

合集下载

论白蛇传传说在网络剧中的重构

论白蛇传传说在网络剧中的重构

论白蛇传传说在网络剧中的重构作者:荣青来源:《文存阅刊》2017年第06期摘要:白蛇传作为我国四大传说之一,在民众情感的支撑下不断演变发展,由简短粗陈梗概的叙述到逐步丰富完善、日趋人性化、世俗化的民间文学作品表述,越来越充分地展现了底层民众的生活现状,承载广大底层民众的生活追求和社会理想。

当传说进入到网络剧视域后,兼具电影电视的图像表达和跨时空、及时的互动形式,对传说会产生怎样的建构和阐释呢?本文尝试做出解答。

关键词:网络剧;白蛇传;传说“民间传说是围绕客观实在物,运用文学表现手法和历史表达方式构建出来的,具有审美意味的散文体口头叙事文学。

”白蛇传作为我国四大传说之一,在民众情感的支撑下不断演变发展,由简短粗陈梗概的叙述到逐步丰富完善、日趋人性化、世俗化的民间文学经典。

它在经历口头、文字、印刷、大众、电子等媒介环境中,散发着历久弥新的经典活力。

一、网络剧与白蛇传传说的演变网络剧是基于互联网新兴的电子媒介,专门为电脑网络制作的,通过互联网播放的一类网络连续剧。

[1]白蛇传传说传播传承过程中被划分为口头叙事、书面叙事、表演叙事、影视叙事和网络叙事五种形态。

需要说明的是任何一种新的媒介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原有媒介的消亡,一如孙正国所言:“白蛇传自口头传统而来,在书面媒介中丰富情节,在戏剧表演中强化故事的世俗性,在影视媒介和网络媒介中扩展故事的主题。

”二、白蛇传传说在网络剧中的重构据美国知名电影理论家杰瓦格纳考察,影视改编大致有移植、注释、近似三种方式。

结合我国的民间文学改编情况可知这三种不同的改编方式实际上对应着不同的改编阶段。

白蛇传传说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中起步较晚的一个,但影视技术在日益渗透进人们的生活。

其中,民间文学作品很快便进入了影视改编行列。

这些作品以不同的改编方式重新步入当代人的视野,焕发出新的色彩,继续扩散、传播着它的影响力,展示着它顽强的生命力。

(一)当报恩之梦想照进现实:迷茫的人生和苦闷的爱情白素贞苦于报恩,却难在合适的时候遇上许仙,最终二人未修的正果。

210993242_新技术媒介中传统神话的解构与重构:动画电影《白蛇2:青蛇劫起》

210993242_新技术媒介中传统神话的解构与重构:动画电影《白蛇2:青蛇劫起》

2022 一、民间传说的故事变迁与文本解构《白蛇2:青蛇劫起》的题材源于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白蛇故事,但并没有重述白蛇与许仙的爱情悲剧,而是讲述由白蛇被镇在雷峰塔下发生的一个与白蛇故事截然不同的复仇故事。

与前作《白蛇:缘起》一样,传统白蛇故事中最重要的许仙与法海形象在《白蛇2:青蛇劫起》中基本是缺席的:《白蛇:缘起》中为爱牺牲生命的捕蛇者阿宣不畏困难追求真情,与白蛇传说中软弱妥协的许仙截然不同;而青蛇和白蛇的形象也进行了较大改动,与全国各地流传的民间传说均有较大出入。

白蛇故事从民间传说的人妖相恋故事提炼而来,青蛇、白蛇、许仙等形象伴随着这一故事的发展、成型与变形发生了诸多改变与重构。

据记载,许仙与白蛇相恋的故事原型生活在南宋年间,二人的故事在数百年间以口传文学的方式在中国多地民间广为流传。

在此之前,人与妖相恋的故事已经成为中国民间传说的主要故事类型之一。

成书于中唐的唐人传奇集《博异志》中的“李黄”篇,讲述了书生李黄与美貌白蛇化作的妇人婚恋的故事,已经出现了书生、白蛇变化的白衣寡妇、青蛇变化而成的青衣女子等元素[1];成书于北宋初年的《太平广记》中也留存许多动物或山野精怪化为人,与人类相恋的故事;在人妖相恋故事形态的流传与许仙与白娘子的基本故事在民间传说中进行了长久的融合演变之后,宋人词话《西湖三塔记》中最早出现了成型故事:家住临安府的青年奚宣赞在西湖边遇到了身穿白衣的女子,后他因不堪其扰请叔叔奚真人做法,令白衣女子显出白蛇原形,并将其镇于西湖石塔下。

[2]这个故事以男主人公的遭遇宣扬人妖不可共处,其中的白蛇放荡多情,人类则保守无情,婚恋双方对这段关系的不同看法成为故事中的主要矛盾。

在这一阶段,由于婚恋结合的人妖双方逐渐拥有了鲜明的性格特征,并成为故事中的重要角色;《白蛇2:青蛇劫起》反其道而行之,重新推翻了人妖相恋的成型故事,将白娘子与许仙的感情放置到暧昧不明的境地中。

白蛇故事的成熟依靠的是白娘子爱而不得的复杂情感。

刘捷希:白蛇故事的缘起和演变

刘捷希:白蛇故事的缘起和演变

刘捷希:白蛇故事的缘起和演变白娘子与许宣的故事妇孺皆知,它与“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哭长城”并列为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

“白蛇传”家喻户晓到了这样的程度,所以被多次搬上舞台、电视、大银幕,从1926年天一电影公司的电影《义妖白蛇传》、到梅兰芳主演的剧目《断桥》,再到1992年台湾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以及前一段时间上映的动画电影《白蛇2:青蛇劫起》。

改编作品层出不穷,代表了不同时代对于白蛇故事的不同解读。

然而大众熟悉的“白蛇传”是如何一步步成形的?它在过去的口传和文本改写中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本文将对“白蛇传”的历史作一番简单介绍。

电影《白蛇2:青蛇劫起》海报蛇妖害人:《白蛇传》的前史回顾中国历来的奇谭,经常见到各种动物化为人形与凡人通婚的故事,有时是水獭化为美女引诱少年,有时是雄蛟变为男人与女子结合,各式精怪,纷繁奇诡——当中固然少不了蛇精一类,特别是“美女蛇”,更是民间怪谈里的一个常见形象,而整个白蛇传说其实都由美女蛇的故事传统衍生而来。

不过,早期故事中的蛇女多数可不是善类,她们凶残阴险,诱惑人间男子只为夺其性命。

后世《白蛇传》最早的原型,当属唐代《博异志》中的《李黄》,而这篇传奇小说讲述的正是一个蛇妖害人的故事:陇西盐铁使的儿子李黄一日在长安东市游逛,偶遇一位孀居的白衣女子,姿色绝代。

因借钱给她购买彩帛,李黄便受邀前往其家中暂住。

到了宅子里,走出一位“青衣老女”,自称是白衣美女的姨母,并向李黄提议,假如公子能为她们一家还清三万钱的债款,那么就把女子许给李黄,侍奉一生。

李黄听了高兴不已,立刻叫仆从拿出银钱来,并和白衣女子同居三日才返。

回去路上,仆人就闻着李黄身上满是腥臊气息。

到家后,李黄只觉得肢体发沉、头脑晕眩,随即裹了被子躺下。

妻子告知因他这几日不在,所以耽误了调官,然而李黄已经病得语无伦次,话都答不上来,甚至感到身体正在一点点消失。

掀开被子一看,发现他的躯干都已化成了水,只剩下个脑袋。

“白蛇传”故事的视觉演绎与艺术嬗变——以戏曲电影《白蛇传·情》为例

“白蛇传”故事的视觉演绎与艺术嬗变——以戏曲电影《白蛇传·情》为例

“白蛇传”故事的视觉演绎与艺术嬗变——以戏曲电影《白蛇传·情》为例起首,我们来探讨一下《白蛇传·情》的视觉演绎。

电影作为一种立体媒介,可以通过画面、镜头、音效等多种元素来呈现故事的情节与情感。

《白蛇传·情》以传统戏曲为基础,融入了现代电影技术,达到了视觉上的饱满表达。

剧中的场景设计极其精美,通过灯光的运用,呈现了白蛇与许仙的爱情纠葛、白娘子与法海的对抗等故事情节。

同时,影片还大量运用了特效和后期制作技术,将白蛇的“千里眼”、“顺风耳”等神通的表现得以完美呈现。

影片通过这些视觉上的表达,使观众能够更加生动地感受到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和心里的变化。

其次,艺术嬗变是指艺术作品在不同时代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变革和更新。

《白蛇传·情》的艺术嬗变主要体此刻其创作形式和内容表达上。

相比于传统的舞台戏曲,《白蛇传·情》通过电影这种媒介形式,将传统的剧目进行了重新演绎和改编。

起首,剧中引入了新的角色和情节,使之更具现代感和观览性。

例如,白娘子的闺房被设计成现代风格的寝室,许仙的家庭背景也更加贴近现实生活。

其次,电影还加入了更多的音乐元素,如插曲、背景音乐等,使观众在观览影片时能够更好地融入其中。

另外,影片的故事情节也进行了一些改编,更加突出了白蛇的爱情和追求幸福的主题。

整个剧情紧凑,节奏明快,吸引了更多的观众。

《白蛇传·情》的成功在于它既保留了传统戏曲的精髓,又适应了当代电影观众的审美需求。

通过故事的视觉演绎和艺术嬗变,这部电影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呈现了白蛇听说的玄妙与感人。

它不仅在中国国内获得了很高的票房和评判,也在国际舞台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总之,《白蛇传·情》作为一部戏曲电影,通过其奇特的视觉演绎和艺术嬗变,将这个传统的故事带到了现代观众的视野中。

它通过精美的场景设计、特效和后期制作技术的运用,以及多种音乐元素的加入,使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享受这个充盈魔幻颜色的爱情听说。

论白蛇中的视角转换

论白蛇中的视角转换

(045)论严歌苓《白蛇》的视角转换张卓杨明■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十一五”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项目编号:吉教科文合字2008第467号)。

作为旅美的华裔女作家,严歌苓以其细腻的女性笔触和独特的视阈表现而蜚声于华文文学世界。

她的作品曾被翻译成英、法、荷、西、日等多国文字,并有多部作品被搬上银幕。

在严歌苓众多的文学作品中,发表于《十月》1998年第5期,并于2001年获得大陆第七届《十月》(中篇小说)文学奖的《白蛇》可堪称是其经典之作,小说在文本结构与视角的安排上独到而另类,让我们更加真切地见识到了严歌苓的睿智与才气。

一、交错的视角———异样的文本书写《白蛇》的文本结构不是按照传统的叙述模式展开的,既不是顺序,也非倒叙,更不是插叙,她是由三种不同“版本”来结构的,包括:官方版本、民间版本和不为人知的版本。

其中官方版本四个,民间版本三个,不为人知的版本七个,各自不同的版本既能自成一个故事模式,同时又能混合交错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从而使小说的视角与表现呈示出完整性与多面性。

三种不同的版本首先表现的是语言上的差异,四个官方版本分别是由S 省革委会宣教部、省歌舞剧院革命领导小组、北京市公安局、《成都晚报》特稿组成,该版本的语言是文件式的、公式化的、官腔式的语言,诸如:“我们代表S 省八千万人民向敬爱的总理致以崇高的革命敬礼!希望总理为全国人民和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多多保重!为中国和世界革命多多保重!”“我们一定继续提高革命警惕性,牢记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教导:念念不忘无产阶级专政,深入调查,争取尽快将诈骗犯‘徐群山’捉拿归案,以维护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的革命秩序”[1]等语句俯拾即是,很好地还原了文革时期的语言特色。

与官方版本语言不同,民间版本的语言则充满了幽默性与滑稽色彩,并带有一定的调侃倾向,使本该具有的悲剧情节蒙上了一层喜剧的味道,对此严歌苓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我觉得每一个作家,包括我自己,更认为悲剧有力量,但我希望有的悲剧能够拿喜剧的语调来写。

“白蛇传说”在影视作品中的改编的开题报告

“白蛇传说”在影视作品中的改编的开题报告

“白蛇传说”在影视作品中的改编的开题报告题目:白蛇传说在影视作品中的改编摘要:《白蛇传说》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经典故事,影响了几代人的文化记忆。

它从传说中变成了文学作品,成为了重要的文化遗产,也被多次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

本文将分析《白蛇传说》在影视作品中的不同改编,探讨改编背后的文化元素和故事情节,从而进一步认识这个经典故事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关键词:白蛇传说;影视作品;改编;文化元素;故事情节一、引言《白蛇传说》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经典故事之一,从古至今广为流传,深受人们喜爱。

作为一部文学作品,《白蛇传说》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

而且,它还可以通过各种影视作品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受到更多人的喜爱。

不同的导演和演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它,使之不断得到更新和发展。

本文将从影视作品出发,分析《白蛇传说》在不同的影视作品中的改编,探讨改编背后的文化元素和故事情节,从而进一步认识这个经典故事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二、白蛇传说的影视改编《白蛇传说》自从出现以来,就一直被人们所追捧和传颂。

从早期的文学作品到电影和电视剧,不同的媒体形式让《白蛇传说》得到了更好的宣传与推广,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它。

1. 电影版本《白蛇传》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上映的一部电影,由夏衍导演。

在这个版本中,白蛇和许仙的爱情故事更为浪漫,人物形象和情节更为简单和直白,流传了很长时间。

2006年,李健导演的电影《白蛇奇恋》上映,这部电影的故事情节更加完整,内涵更加深刻。

白娘子的形象更为典雅与高贵,许仙也更有男子汉气概和胆识。

2019年上映的《白蛇:缘起》则是一部合资电影,具有深厚的国际化背景和更先进的三维特效技术。

这次的改编加强了白蛇和许仙个体的主角演绎,讲述了两位主人公的成长故事。

同时融入了很多先进的动画技术和视觉效果,使整个故事更为立体和生动。

2. 电视剧版本最早的电视剧版《白蛇传》是在上世纪80年代拍摄的,这部电视剧被认为是对《白蛇传说》最传统的还原。

京剧白蛇传赏析

京剧白蛇传赏析

舍道绝修入红尘,聚散难消春梦好——京剧《白蛇传》赏析京剧,作为我国的国粹,是特定时空下的美丽产物,蕴含着我国200多年来浓厚的文化底蕴。

它起源于徽剧、昆曲和汉剧。

集徽剧的粗犷豪壮,昆曲的婉转秀美,汉剧的纯朴大方于一体,却超越了其中的任何一种。

清代时期,人民的审美生活上升到了最为极致的高度,它代表了最为自由的理想形式。

精致完美渴望自由的文人文化生活深深渗透到京剧文本及演出中,反过来京剧又影响了当时人们的生活。

曾有一个时期,文人们一直被压抑的人性、人情从礼教的束缚中喷薄而出,戏曲艺术家在京剧的创作中寻求人性的解放,表达对执着爱情的渴求。

《白蛇传》作为我国家喻户晓的四大民间爱情之一,白娘子和许仙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已成千古绝唱,妇孺皆知。

《白蛇传》京剧剧本来源于明末《警世通言》,传说南宋绍兴年间,有一千年修炼的蛇妖化作美丽女子叫白素贞,及其侍女小青,在杭州西湖遇药店之王主管许宣邂逅相遇,同舟避雨,一见钟情,之后结为夫妻。

婚后,二人经历了诸多是非,白娘子却频频出现怪状,许仙总是不明白其中缘由。

寻妖而来的镇江金山寺高僧法海赠给许仙一个钵盂,让他用这个钵盂罩住他的妻子。

白、青二人被子罩后,显露原形,化成千年成道白蛇、青鱼。

法海于是带着钵盂,放在雷寺峰前,让人在上面砌成七级宝塔,名曰雷峰,永远将白蛇、青鱼镇于塔中。

千年修行的白蛇为爱不惜玉碎,足以感动天地。

许仙终为爱感化,勇敢抛弃封建礼教约束,真心接纳“蛇妖”,却最终由于法海的阻止没能让他们走到一起,然而在白蛇被压雷锋塔下的那一刻,他们的爱情就已经得到永生了。

虽然《白蛇传》的故事被改编成了许多剧种和影视作品,但京剧《白蛇传》却依旧有它独特的不可取代的魅力。

它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主旨是反对封建礼教,解放人性,追求“情至情真情深”。

《白蛇传》给予了爱情最高的礼赞。

爱情可以不顾世俗,超越生死,冲破礼教。

《白蛇传》可以说是一部有史诗格局的“爱情戏”,是中国浪漫文学传统中一座巍峨高峰。

论《白蛇:缘起》的差异化审美

论《白蛇:缘起》的差异化审美

论《白蛇:缘起》的差异化审美作者:周曦来源:《艺术评鉴》2020年第02期摘要:《白蛇传》是中国流传最广的爱情故事之一,早在明朝就有了完整的故事体系,以此为蓝本的影视作品也数不胜数。

2019年初上映的动画作品《白蛇:缘起》标新立异,带给观众差异化的审美感受。

动画作品中不但有写实与写意的形式反差、有前世今生的剧情反差还有爱与被爱的人性反差。

同时,动画作品依然遵循了爱情的母题,体现了人类真善美的追求。

总之,该作品既吸取传统文化之精髓,又在某种程度上突破传统视觉经验的限制、积极创新,给观众提供新的审美体验。

关键词:《白蛇:缘起》差异化审美传承与创新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2-0132-03《白蛇传》是中国家喻户晓的爱情传说之一。

明代末年,冯梦龙将其整理加工为话本《白娘子永镇雷峰塔》[1],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体系。

在现代社会,《白蛇传》热度依旧,不断被国内外的影视作品改编。

2019年初上映的《白蛇:缘起》独辟蹊径,将叙事的主体放在许宣和白娘子的前世故事上,以动画电影的方式为人们呈现了一种新的解读。

无论是艺术形式,还是内容都给观众一种差异化的审美体验,让观众眼前一亮。

一、差异化的审美表现(一)写实与写意的形式反差当代,随着影视艺术发展,《白蛇传》不断以一种新的生命形态走进人们的生活。

故事的诞生年代已无从可考,有文学文本可考的《白蛇传》作品已流传近1400多年,以影视形式对其改编仅经历了80多年。

[2]《白蛇:缘起》是我国艺术家第一次以动画电影的形式,用美轮美奂的画面,展现主人公善良的心灵和唯美爱情。

无论是开篇钟灵毓秀、枫叶层林渐染的捕蛇村;还是山峦重叠,水流盘曲的航道;还是擎天一柱,直插云霄的古塔都犹如唯美的中国山水画卷,意境深远。

与写实的影视作品不同,《白蛇:缘起》更具有中国传统的美学中“写意”的特色。

虽说早在1958 年,日本第一部彩色动画片《白娘子的传说》就被搬上银幕,但故事定位于“今生”,而《白蛇:缘起》故事定位于“前世”。

《白蛇传》的故事流变

《白蛇传》的故事流变

《⽩蛇传》的故事流变龙源期刊⽹ /doc/4911377606.html《⽩蛇传》的故事流变作者:孙正国来源:《语⽂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0年第11期《⽩蛇传》⾃⼝头传统⽽来,在书⾯媒介中丰富情节,在戏剧表演中强化故事的世俗性,在影视媒介和⽹络媒介中扩展故事的主题。

观察《⽩蛇传》的跨媒介演变线索,最重要的切⼊点是故事讲述者的演变。

因为就故事本⾝⽽⾔,我们可以把故事的本质理解为故事讲述者与叙事媒介的集合。

英国叙事学家R·斯科尔斯·凯洛格在讨论叙事的本质时认为:“所谓叙事,是指所有具有以下两个特征的⽂学作品,即存在⼀个故事和⼀个故事叙述者。

”[1]这⼀观点充分强调了故事讲述者的价值,对于我们认识故事本质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凯洛格的叙事本质论建基于叙事⽂学观念,⽂本意识决定了他的本质论。

由于凯洛格没有把故事与故事叙述者有机的联系起来,因此,⼆者的相对依赖性就被遮蔽,⽽其他相关要素也就得不到充分的考察。

不过,他所强调的故事与故事叙述者相对独⽴的组合关系将叙述者/故事讲述者特别地突显出来,将故事叙述者/故事讲述者与叙事的本源关系发掘出来,这是凯洛格理论的重要价值。

以此为出发点,我们再把故事叙述者/故事讲述者与叙事媒介作为讨论对象,势必会得到⼀些此前⼈们所未发现的意义。

⼀.多媒介系统中《⽩蛇传》的故事讲述者《⽩蛇传》在多媒介系统中具有丰富的讲述⽅式,故事讲述者表现得极为典型。

这⾥有⼀个理解需要作出说明,那就是⼝头媒介也具有多媒介性质。

较之⽹络媒介的多媒介性,⼝头媒介缺乏技术平台,媒介交互性相对不⾜,但⼝头媒介所具有的潜⽂本链接以及智能控制则是⼀致的。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再来考察现代《⽩蛇传》的⽹络形态,可以发现较为成熟的故事讲述者从书⾯媒介向表演媒介演化之时的偏向,⽽到了⽹络媒介之中,则有⼀定的回归⼝头传统的⾊彩。

⽬前我们可以见到的⽹络媒介对于《⽩蛇传》的艺术建构,主要有两类:⼀类是建⽴在超链接平台上的影⾳形态,⼀类是建⽴在游戏平台上的交互形态。

《白蛇传》的演变特征与媒介创新

《白蛇传》的演变特征与媒介创新

《白蛇传》的演变特征与媒介创新作者:张书菲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9年第07期内容摘要:《白蛇传》是我国江淮地区的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了千百年来我国人民的美好向往与精神追求。

如何在新时代将其“有效”继承,实现有价值的创新,是当今民间文学保护的母题之一。

本文将从白蛇传说演变特征分析其得以流传的原因,并从文本、影视、电子三个方面进行继承与创新的探讨,以人籁问天籁,实现其新时代的突围与重归。

关键词:白蛇传说演变特征时代需求电子游戏影视1.《白蛇传》原文本的演变与传播特征据学界目前研究资料看来,《白蛇传》传说(以下简称《白蛇传》),一开始是以小说话本的形式出现的,且具有累积创作型特征:从宋代至明清代,《白蛇传》话本小说的演变实际上就是一个“从一个儒、道、佛三家用来教育世人不要贪恋美色,以免为妖孽所害的训诫性的故事,到彻底改造为一个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将一个害人吃人的蛇妖改变成一个温柔贤惠的白娘子”①的故事,从而显示出了白素贞乐于助人、追求自由的内在美好品质,为爱牺牲、大胆追爱等故事精神范式。

但是,当我们仔细研究白蛇传说的流变过程与接受过程的时候,就会发现其掩盖在众多对“品质”歌颂背后的价值与规律。

我们可以看到,在《白蛇传》的演变过程中,存在着以下两方面的特点:第一个,是从刻板枯燥的伦理说教,到润物无声的情感道德浸润。

在演变流传过程中,《白蛇传》从“推力”走向“拉力”,从恐吓教化走向了“心之元声”:在《西湖三塔记》这部《白蛇传》粗为雏形的传奇中,女主角“没有脱离狠毒残暴的本性,挖人心肝毫不心慈手软,距离美丽善良的白素贞形象还有一大段的距离”②,作者正是由此让人们对妖产生畏惧,戒色戒欲,娶“持家厚德”之妇,最终完成其关“风化体”之教化目的。

这种血腥惨剧可以说是一种赤裸威胁,是一种“推力”;但我们今天看到的白素贞却持家有方、救治灾民,已然是一个心怀众生,温柔善良的白衣菩萨了,她的所作所为唤起了读者对于真善美的向往,是一种倡导、感化,是一种“拉力”,更为自然,也更为动人,最终使该传说既鲜且真,流传至今。

白蛇形象的嬗变及其文化意蕴

白蛇形象的嬗变及其文化意蕴

白蛇形象的嬗变及其文化意蕴云南民族大学韩雅伦“白蛇传”故事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它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民间文化土壤中,有着漫长的形成、嬗变过程。

在白蛇故事漫长悠久的嬗变过程中,蛇的形象由最初上古先民所顶礼膜拜的蛇神,一步步向人间靠拢,与人的日常生活起居发生种种联系,且形象不断得到升华,逐渐由给人类带来侵扰灾祸的美女蛇妖形象,演变为敢爱敢恨、贤良淑德的女性形象,这其中包含了丰富而复杂的民俗、文化、社会思潮等方面的信息。

本文就“白蛇”形象的嬗变过程进行论述,并分析其背后的历史、文化意蕴。

一、雏形阶段:妖魔形象关于蛇的传说,在中国由来已久。

据现有记载,灵蛇形象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古代神话传说中人首蛇身的蛇神,如伏羲氏、女娲等。

袁珂先生在《中国古代神话》说到:“汉代的石刻画像与墙画中,常有人首蛇身的伏羲氏和女娲的画像。

这些画像里的伏羲氏和女娲,腰身以上通作人形,穿袍子,戴冠帽,腰身以下则是蛇躯(偶有作龙躯的),两条尾巴紧紧地亲密地缠绕着。

”[ 袁珂,《中国古代神话》,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这反映了原始先民对“蛇”的生殖崇拜,对蛇的敬畏。

历代文人便把人们对蛇的这种既崇敬又畏惧的复杂感情表现于文学作品中,且在古人眼中,男子属阳,女子属阴,蛇之阴属性为其文学形象向女性的发展提供了自然的思维联系,因此文学作品中的蛇形象往往被赋予更多女人的特点,在文化意义上,蛇常作为性的象征而出现。

《诗经类考》中有说到:“淫莫如蛇”。

《潜确类书》中也说:“蚺蛇性淫”。

[ (清)张英、王士祯等,《御定渊鉴类函卷四百三十九》。

] 蛇的淫性其实是人们在生殖崇拜基础上的进一步联想:由原始的繁衍后代的愿望渐渐演变成自身性体验的觉醒,那么对于性爱的渴望与禁忌也随之产生。

因此我们不难理解在后世文学作品中出现的蛇妖化成的美女,总会与人类男子发生性爱关系。

有关“白蛇”的记载,《山海经》中就已出现,如《山海经·北次三经》中说:“神囷之山,其下有白蛇。

《白蛇传》故事在影视中的改编研究

《白蛇传》故事在影视中的改编研究

《白蛇传》故事在影视中的改编研究
《白蛇传》作为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出现白蛇传说至今的千百年来,已作为“原型”存在于民族集体记忆之中,尤其是19世纪20年代以来,《白蛇传》成为剧作家们改编与创作的重要题材。

本文旨在梳理现代以来由《白蛇传》故事改编成的影视作品,阐释其在改编过程中的特点,希望能为以后研究《白蛇传》故事改编的同僚提供一些参考内容,也为研究其他
民间传说提供一个案例。

本文的写作主要是在阅读有关《白蛇传》的一些文本、研究文学理论界已有的对《白蛇传》各文本的基础上,通
过大量观看19世纪20年代以来出现的由《白蛇传》故事改编成的影视作品,并阅读有关《白蛇传》传播方面的文献的方式,研究《白蛇传》故事在改编成影视剧的过程中所显示出的取向和特点,由此得出结论。

《白蛇传》故事在改编成影视作品的过程中,体现了它得天独厚的优
势及特点:即故事内容所传达出的真善美等许多人类最美好的品质;故事“动”因丰富,蕴含着影视剧好看精彩的基本因素;在改编的过
程中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例如主人公的转换等;改编成的影视剧作
品逐渐显示出更多的人性化光芒。

白蛇传传播主题的嬗变及其文化内涵

白蛇传传播主题的嬗变及其文化内涵

白蛇传传播主题的嬗变及其文化内涵文学的产生及日趋繁荣的基础是传播的需要,所有的文学作品一定程度上都与传播关系密切,文学通过传播来彰显本身的艺术和社会价值,通过文学的传播状况,我们可以了解一定时期内文学作品的消费与社会关注力度。

文学作品的传播主题是各方力量综合而成,文学领域内,对文学作品进行文学史定位和文学性评价,离开对其传播状况的研究无疑是比较片面的。

就白蛇传而言,各个时期文本的“主题”与作家的态度、感情倾向有着直接关系;但是文本的传播主题却与客观传播环境中的传播形式、传播媒介、社会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由作家主观创造,却不由作家单方面控制,由此白蛇传在传播过程中不断被附加新的含义,这体现的是传播过程中来自客观传播环境和主观传播因素对于主题的引导、改变作用。

本文基于传播学角度,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传播元素的转变来呈现出完整的传播主题嬗变过程,从传播主题的不同将白蛇传传播时期分为四段,第一阶段:唐宋传播“色戒”主题,传播思想倾向“劝诫世人”;第二阶段:元明传播“存善”主题,传播思想倾向“市民利益”:第三阶段:清时期传播“欲真”主题,传播思想倾向“情为至上”:第四阶段:现当代传播“归情”主题,传播思想倾向“保障自我价值”。

并从主客观传播视角对影响主题嬗变的诸多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包括时代变迁,社会坏境更轶的传播环境、各时期传播媒介的变化以及文人创作主体因素、书商艺人因素、民众反馈因素。

除此之外,本文还借鉴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学等多种角度,对引起传播主题嬗变的深层文化内涵予以分析。

白蛇传作为中国四大民间故事之首,在中国流传已经有上千年,白蛇传的传播主题随着各时期传播形态和传播媒介的不同也不断发生变化,这对于新时期影视剧中白蛇传主题多角度的呈现也有深远影响,受新时期娱乐至上的传播思想引导,白蛇传开始设置多角恋的故事情节,并呈现出人物形象的多面性,白蛇传的多元传播主题在新时期被最大程度的发掘,具有了更丰富的解读空间。

《白蛇传》故事的演变及主要人物形象浅析

《白蛇传》故事的演变及主要人物形象浅析
现代女作家李碧华以一个现代女性所具有的特殊洞 察力来重新审视这样一个流传千古、家喻户晓的民间神 话。无论是从人物、情节、语言上都充分发挥了她的再 造性。比起早前的白蛇传故事,李碧华更注重人物内心 情感的刻画,在她笔下的白素贞的形象就更具人性,也 更像一个人。
千百年来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婚姻的重视,引发 了无数悲喜故事,不得不承认,白蛇传这个被人传颂的 浪漫的故事从头到尾就是个悲剧,即使没有法海棒打鸳 鸯,他们的结合也偏离了正常轨道,没有了解,没有相处, 没有心灵的碰撞,没有时间的沉淀,更谈不上两情相悦, 从头到尾都是白娘子唱独角戏,从主动追求许仙,就注 定了她的悲剧,即便在知道了许仙懦弱、负心、自私的
作者简介:张文琴,女,工作单位:四川省南充市歌舞剧院成都舞蹈分团,研究方向:舞蹈表演与编导。
戏剧众论
19
《戏剧之家》2018 年第 03 期 总第 267 期
面目后,不惜放下尊严,无原则地原谅了一个不值得原 谅的男人,面对许仙被小青的追杀,尽管她满腔悲愤, 满腹委屈,为了爱情,为了腹中的胎儿,她再一次选择 了妥协,[6] 她的善良、执着、坚强、勇敢与许仙的懦弱、 迂腐、保守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她积极的女性主义思想 是对封建社会男权意识的批判讽刺。
千余年修行,白蛇离成仙之路仅几步之遥,但她在 目睹了红尘胜景,锦绣繁华之后。她不惜失去自由,冒 着触犯天条的大罪,勇敢地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这种 勇气和执着,着实让人感动,尤其在端午节饮雄黄酒现形, 许仙被吓昏死后,为救丈夫,她孤身一人远赴仙山求取 仙草,明知敌众我寡,依然冒着生命危险与众仙搏斗, 盗取仙草,救夫活命,体现了人与妖的区别,突出了白 娘子为维护自己的爱情,勇于反抗,不畏强权,此时的 白娘子,人们已弱化了她的妖性,已经演变成为一个善良、 多情的正义形象。

白蛇传故事的演变及白娘子人物分析

白蛇传故事的演变及白娘子人物分析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白蛇传故事的演变及白娘子人物分析【内容摘要】白蛇故事家喻户晓,白娘子艺术形象也早已深入人心。

本文通过围绕对《白蛇记》(唐传奇)、《西湖三塔记》(《清平山堂话本》)、《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警世通言》)及清代方成培编撰《雷峰塔传奇》等白蛇故事的分析,探讨白蛇故事形成演变和对不同时期白娘子艺术形象作了粗浅的分析。

白蛇传故事从一个简单的怪异故事发展为演绎人性结构中情理冲突及融合的爱情故事,可以说经历了大的演变。

在这一演变过程中,人物形象和情节内容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尤其是主要人物白娘子从一个故意害人的蛇妖形象发展成为大胆追求自由爱情的女性形象,爱情、人性在同理、礼的对立中,不断获得肯定,走向解放。

【关键词】白蛇传演变人物形象《白蛇传》故事是我国著名的四大民间故事之一,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自唐传奇出现白蛇形象雏形以降,经过历代民间文学、曲艺创作的不断完善,至清方成培《雷峰塔传奇》已成功塑造了一位有情有义、追求爱情并献身爱情的完美艺术形象。

它是我国民间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一部寓意深刻的民间神话故事。

“像折光镜一样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根本矛盾”,“告诉人们正义者是不应该被镇压的”深刻主题。

一、白蛇传的故事演变在唐人传奇《白蛇记》里,多少可以看出《白蛇传》故事的最初胚胎。

这篇神话小说记叙了一位姓李的公子,与白衣少妇“一住三日,饮乐无所不至”,最后化为一股血水,原来少妇为“蛇妖”所变。

比起《白蛇记》来,《白蛇传》故事与《西湖三塔记》(见《清平山堂话本》),似乎有更多的相似之处。

话本中记叙南宋临安府人士奚宣赞,清明游西湖时,将迷途女孩白卯奴带回家。

白的黑衣祖母来寻找,奚送她们回家,白的母亲白衣妇许身酬谢,同宿半月,白衣妇渐厌,欲取食其心,女孩白卯奴求情放了奚。

第二年清明,奚又被捉回白衣妇家,女孩又为他求情并救了他。

奚回家报告叔父奚真人,奚真人用道法捉此三妇。

原来,白衣妇为白蛇,女孩为鸡妖,黑衣祖母为獭妖,奚真人化缘,造三石塔,将三妖镇于西湖中。

《白蛇传》从传说到影视的视阈转换

《白蛇传》从传说到影视的视阈转换

Xi Ju Yu Ying Shi·戏剧与影视《白蛇传》从传说到影视的视阈转换王泓凯六艺经传(北京)文化有限公司摘要:随着我国影视产业的不断发展,《白蛇传》被多次改编。

本文就此进行了简要的梳理,以电影《青蛇》、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等为例,从视阈创新、音乐与美术、人物关系、情节设置、角色塑造、视觉文化的奇观化等方面,试图探讨《白蛇传》从传说到影视的视阈转换方法。

关键词:《白蛇传》视阈转换影视改编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18)20-0169-02《白蛇传》在我国民间传说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至今已流传了千百年。

作为民族记忆中的一部分,《白蛇传》逐渐成为了影视剧创作和改编的重要题材,尤其是1992年赵雅芝主演的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上映以来,《白蛇传》更是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自此以后,以《白蛇传》为蓝本创作的各种影视作品层出叠现:1993年张曼玉主演的电影《青蛇》,2001年范文芳主演的电视剧《青蛇与白蛇》,2006年刘涛主演的电视剧《白蛇传》,2010年左小青主演的电视剧《又见白娘子》,2011年黄圣依主演的电影《白蛇传说》,2018年杨紫主演的电视剧《天乩之白蛇传说》,这些作品对传统《白蛇传》故事的情节或增或减,社会评价也褒贬不一。

本文通过以上七部由《白蛇传》改编的电影及电视剧作为案例,以多种视角简要分析《白蛇传》从传说到影视的视阈转换方法。

一、从传说到电影的视阈转换(一)视阈的创新新时期的电影改编更加注重电影的哲理性,例如由香港著名导演徐克执导的电影《青蛇》,在导演的创作中,白素贞与许仙的爱情主线被弱化,转而以小青的视角观看蛇妖驻留人间的所知所感[1]。

影片试图在听觉和视觉上刺激观者,引发观者对于人性的反思。

影片运用当时先进的制作技术,场景变换顺畅、和谐,人物塑造较以往更具特点,为观者营造了一种神怪空间和现实空间互联的视阈体验。

(二)电影音乐与美术的契合在电影《青蛇》的美术创作中,创作者使用了精简的设计风格与样式,但却丝毫没有减弱影片最终呈现出的强烈的剧场感。

浅谈《白蛇缘起》从传说到影视的视阈转换

浅谈《白蛇缘起》从传说到影视的视阈转换

74袁 阳:浅谈《白蛇缘起》从传说到影视的视阈转换《白蛇缘起》是今年年初追光动画和华纳兄弟联合出品的动画电影,改编自民间传说《白蛇传》,与近年来改编的诸多以许仙和白蛇现世的爱情不同,重点讲述二人会再次相爱的原因,也就是白蛇和许仙的前世许宣相遇、相知、相爱、分离的故事。

整部作品中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画面也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和唯美的中国美学,是较为成功的一次从传说到影视的视阈转换[1]。

一、从传说到影视的视阈(一)剧情的创新新时代新时期的电影改编,是和传说以及以前的影视剧有所区别的,《白蛇缘起》这部电影的剧情重点在于缘起:故事发生在晚唐末年,皇帝昏庸,不问政事,沉迷修仙,国师独揽大权,勒令百姓捕蛇供其修炼邪术。

在这样的故事背景下,白蛇行刺国师失败被许宣相救却失忆,白蛇为找回记忆,二人结伴寻找线索,并在期间相识、相知。

国师一派和蛇族发现白蛇线索,分别使出各自手段寻找其下落,国师一派威胁村民得出线索,小青此时也找到白蛇和许宣。

白蛇入佛塔却被佛门神通所伤,又一次被许宣相救,并回忆起所有往事,二人相爱。

白、青二蛇留下来对付国师一派,许宣前去宝青坊请求蜕变成妖,却在回村时遭到村民驱赶,却还是和村民一起对抗蛇族和国师一派。

白蛇此时变回原形也要除去国师,许宣无力阻止只能眼睁睁看着白蛇、青蛇、蛇母、国师缠斗,最终和白蛇一起困于剑阵,并为白蛇牺牲自己,仅留下魂魄转世投胎,而白蛇继续回洞修炼,封印记忆,却一直无法破境飞升。

500年后,青蛇帮助其恢复记忆,二人再次入世,遇见了西湖断桥上的许仙,缠绵悱恻的缘分又一次将二人席卷。

这次电影的剧情与传说是有一定出入的,是现在的电影制作人根据自己的理解补充出二人缘分的开始,以前世今生的概念完美具化二人两世的情缘,白蛇的等待和许宣的牺牲也正如片尾相遇时那样:莫问前世那一面,只为今生见一面。

匆匆美梦奈何天,爱到深处了无怨。

千山阻隔万里远,来世再续今生缘。

(二)视阈的转换这部电影中虽然依然是以白蛇、许宣二人为主线,但和善的大娘、良善的村民、重情的青蛇和作为反派的国师和道士都是不可忽视的人物,这也代表着电影制作方塑造任务的成功,爱情没有被完全强化,国家和黎明百姓们的处境也被很好地体现出来,人与妖之间的故事也不只是单纯的爱恨情仇。

“白蛇”母题的多元跨媒介叙事考索

“白蛇”母题的多元跨媒介叙事考索

“白蛇”母题的多元跨媒介叙事考索作者:黄钟军翟嘉璇来源:《电影评介》2022年第07期从图腾符号到神话传说,从文学作品到影视艺术,链接集体情感的白蛇母题在不同的时代呈现出不同形式及文化内涵的艺术表达。

影视艺术虽为一种年轻的艺术形式,但其对于白蛇故事的改编创作却不断涌现,其或是在经典内容的基础上对传统故事进行再表达,或是结合时代背景进行现代意识的注入,亦或是通过形式的转换开拓经典故事的表达空间、增加受众……近年的《白蛇传·情》《白蛇:缘起》和《白蛇2:青蛇劫起》亦是在不同层面上对白蛇故事进行的再度创作。

其在承续集体共享的传统故事的基础上,从形式或内容层面皆注入了一定程度的现代意识,使白蛇母题成为链接传统与当下的双重改编。

一、白蛇母题的改编概述(一)白蛇母题的出现与成型《白蛇传》是中国民间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其主要围绕修炼成人型的蛇妖白娘子爱上了凡人许仙后的一系列事件展开。

事实上,作为民间文艺的白蛇故事,其形成经历了诸多发展阶段。

蛇妖虽作为白蛇故事的主角一直存在,但故事主题并非一直围绕爱情展开。

在民间艺术中,“白蛇传”的雏形可以追溯至唐代传奇小说《李黄》,而《李黄》阐述的正是与现今“白蛇”故事完全背道而驰的主题:切忌贪恋美色。

李黄与一白衣女寡妇共处三天后,回家精神恍惚、卧床不起,最后身子化作一滩水,而白衣女的住处却空无一人,仅有条白蛇常年盘踞树下。

千字的唐代传奇小说放大了人们对白蛇的恐惧,并将异类的蛇妖设置为女性,使人们自然而然地将美色与罪愆关联。

同时,人类与异类的对立也从集体无意识的神话传说变作文学作品,白蛇故事首先以“异类幻化”的母题呈现在文学记载中。

这一母题一直维持至明末冯梦龙的小说《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该文可以说是“白蛇”传说发展历程中的转折,也是民间传说“白蛇传”的基本定型。

人与妖从对立开始变作爱情传奇,以故事角色为基础的“异类幻化”母题开始被涉及情节发展的“爱情悲剧”所取代。

《白蛇传》的二十三个影视版本及其多维探究

《白蛇传》的二十三个影视版本及其多维探究

Acceptance of 23 Versions of "Legend of the White Snake" and Multi-dimen sional Investigations
作者: 杨新磊
作者机构: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西安710055
出版物刊名: 文化艺术研究
页码: 177-187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1期
主题词: 白蛇传 版本 母题 符号化 电影化 电视化 经典 视阈 接受
摘要:�白蛇传》是最具民间性的中国故事,各门艺术常年演绎,其影视版本迄今已多达二十三个,但优劣参半,成败不一。

这些版本《白蛇传》的主题设置各有侧重,造型语言亦各有
异同,在作者与读者、作品与受众、艺术与世界的二元互动中,在戏里戏外、荧屏上下,在看
与被看、似与不似、可见与不可见的移情与换位中,效果循环,视阈融合,终致其符码在中国
影视史上经典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蛇传》从传说到影视的视阈转换
《白蛇传》在我国民间传说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至今已流传了千百年。

作为民族记忆中的一部分,《白蛇传》逐渐成为了影视剧创作和改编的重要题材,尤其是1992年赵雅芝主演的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上映以来,《白蛇传》更是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自此以后,以《白蛇传》为蓝本创作的各种影视作品层出叠现:1993年张曼玉主演的电影《青蛇》,2021年范文芳主演的电视剧《青蛇与白蛇》,2021年刘涛主演的电视剧《白蛇传》,2021年左小青主演的电视剧《又见白娘子》,2021年黄圣依主演的电影《白蛇传说》,2021年杨紫主演的电视剧《天乩之白蛇传说》,这些作品对传统《白蛇传》故事的情节或增或减,社会评价也褒贬不一。

本文通过以上七部由《白蛇传》改编的电影及电视剧作为案例,以多种视角简要分析《白蛇传》从传说到影视的视阈转换方法。

一、从传说到电影的视阈转换
(一)视阈的创新
新时期的电影改编更加注重电影的哲理性,例如由香港著名导演徐克执导的电影《青蛇》,在导演的创作中,白素贞与许仙的爱情主线被弱化,转而以小青的视角观看蛇妖驻留人间的所知所感。

影片试图在听觉和视觉上刺激观者,引发观者对于人性的反思。

影片运用当时先进的制作技术,场景变换顺畅、和谐,人物塑造较以往更具特点,為观者营造了一种神怪空间和现实空间互联的视阈体验。

(二)电影音乐与美术的契合
在电影《青蛇》的美术创作中,创作者使用了精简的设计风格与样式,但却丝毫没有减弱影片最终呈现出的强烈的剧场感。

影片中场景的色彩设计或多或少会对观者的视阈产生张力,影片的大场景设计时有“如将白云,清风与归”的超诣,时有“大风卷水,林木为摧”的悲慨。

影片的音乐方面,音乐的节奏、旋律以及出现的时间节点都恰到好处,巧妙地引导了影片的气氛走向。

如影片中《人生》和《莫呼洛迦》的反复吟唱,突显了影片的主题,让观者身仿佛置身于沧桑的尘世之中。

影片的音乐与音乐之间的关联设计互相联系和呼应,反复对观者在人生、人性、爱情等角度进行引导,丝丝入扣,不断激发观者的过往经历与情感,让整部影片更加富有感染力。

(三)人物关系的再建构
在《青蛇》的改编中,导演和编剧一反常态,一贯作为剧作配角的小青转身成为影片的主视角。

而在2021年黄圣依主演的《白蛇传说》中,编剧不甘落于时尚之外,将影片的重头戏聚焦在法海这一人物角色上,并附加给角色现代化的语言和行为。

这部电影最为最夸张的人物角色是编剧增加的一个痴情的蝙蝠妖。

不难想象个中缘由——美国好莱坞的经典系列电影《蝙蝠侠》全球热映,2021年《蝙蝠侠:黑暗骑士》的潮流在当时还未退去,编剧添加的蝙蝠妖,是为争取更多的观众。

2021年刘涛主演的《白蛇传》中最为别出心裁也最为惹人争议的是剧中角色的增加和人物关系的重新建构:连翘爱上许仙而妒忌白素贞,法海暗恋白素贞而嫉恨许仙,小青挑逗杜仲,杜仲喜欢连翘,但总体来看,该剧人物关系的设置符合情理也遵循了艺术创作的内在规律,刻画了饱满的角色形象。

在传说中,白蛇才是故事的主角,其余的人物描写较为单调。

上述三部影片在人物塑造的过程中,从不同角度入手进行再建构,创新了人物关系,也更深刻的构筑了角色的性格。

二、从传说到电视剧的视阈转换
(一)情节设置的创新
由《白蛇传》改编而成的最为脍炙人口的影视作品《新白娘子传奇》于1992年一经出世便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这部电视剧的整体结构和情节具有较高的创新性。

《新白娘子传奇》以梦花馆主的《白蛇全传》和玉山主人的《雷峰塔传奇》为蓝本改编而来,该剧几乎涵盖了所有的经典的白蛇故事情节。

《新白娘子传奇》中删除了许仙和小
青之间的夫妻缘分这一情节,是因为在剧本创作时考虑到要符合当代一夫一妻的制度。

通过许仙只对白素贞一人的钟情,引发观者对于爱情的思考,同时还深入地刻画了白素贞与小青之间的姐妹深情。

该剧可以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加以解读,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解读都是积极的:妖可以成为神,爱情可以跨越人妖两界,亲情无处不在,总之这是一部既励志又符合传统美德范式的电视剧。

也许正因如此,《新白娘子传奇》才成为了一个收视传奇,也成为了一个无法逾越的经典。

(二)角色塑造愈加完美
《白蛇传》中的角色塑造在不断的改编过程中趋向完美,故事情节愈加曲折离奇,人物性格更加深入人心。

经典人物角色的塑造,往往能够超越故事情节本身对观众的吸引。

人物角色鲜明的性格对于作品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塑造人物角色的过程中,如同《天乩之白蛇传说》中所塑造的主人公白夭夭的形象,就是一个勇于反抗封建压迫、勇敢追求自身幸福的角色。

《新白娘子传奇》中的白素贞这一形象,著名表演艺术家、不老女神赵雅芝无论从外在形象,还是人物性格等方面,将白素贞塑造得淋漓尽致、出神入化。

在这部剧中,白素贞下凡是为了报答一千七百年前小牧童的救命之恩的,因此不管许仙如何怀疑,白素贞也一直无怨无悔地付出,所以这部剧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极其温柔、典雅的白娘子,她就是美与善的化身。

人们津津乐道的是白素贞的完美,这时已很难将白素贞与“妖”联系起来,所谓“妖”和“神”的区别,仅在于一恶一善,与其说白素贞是妖,不如说她是神。

白素贞曾经像妖一样“作恶”,水漫金山,但是她的“恶”却并非出自她的本性,而是不得已而为之,况且在“恶果”已经种下之后,白素贞由衷地忏悔自己的过错。

不但如此,赵雅芝还将胡媚娘这一角色的任性、忠贞、善良等性格表现得极其到位,趋向完美。

电影、电视剧创作过程中的最重要问题是角色塑造,在创作过程中应该遵循基本的角色塑造原则,即符合当下的社会语境,同时要将人物情感真实地表达出来。

在将文学作品转换为影视作品的过程中,
最能考验编剧的文化功底,人物角色塑造时应避免程式化。

(三)视觉文化的奇观化
《白蛇传》在近年来的改编趋势逐渐朝着淡化作品的叙事功能和创造视觉文化的奇观化方向发展。

例如影视作品中的各种奇观化现象逐渐掩盖了原有的叙事线索,而视觉文化的奇观化逐渐成为影片的主导线索,导致叙事的逻辑性和完整性也需要给影片的视觉奇观让步。

基于此,《白蛇传》的改编逐渐挣脱传说故事基调的束缚,不断增加各样式的新奇桥段,在数字技术的影响下,《白蛇传》的故事在人物、线索、情节等角度不断进行着全面的扩展。

影视高新技术是打造奇观盛景,创造带有强烈魔幻特征的影视作品的基础。

2021年范文芳主演的电视剧《青蛇与白蛇》采用电脑特效制作了逼真的蛇妖搏斗、半人半蛇、汹涌的水流等场景。

2021年左小青主演的电视剧《又见白娘子》运用了大量特技镜头制作的奇幻重大的景象,全剧共35集,其中特效时长就高达6集左右。

电影《白蛇传说》使用了水、陆、空全方位的立体拍摄手段,运用了多种高难度拍摄技术,以超高速摄像机和模型工程表现了恢宏的场面。

三、结语
一时代有一时代之传说,一时代也有一时代之影视艺术。

综上所述,我们将《白蛇传》做一种纵向的比较,会发现同样的《白蛇传》被不同的时代被讲述成了不一样的故事,其人物形象可谓大相径庭,这是因为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化氛围,而不同的文化氛围造就了那个时代的作者和观众。

写小说或剧本从来都不是自娱自乐,作者在讲述这个故事以前,必然首先要考虑观众的构成。

观众发生了变化,《白蛇传》的风格随即发生与之相适应的变化,可见,观众这一消费主体对于《白蛇传》的演变的影响力是巨大的。

本文以《白蛇传》从传说到影视的视阈转换为例,从多维度探寻,以期重新思考如何改编过去时代的经典,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当下的时代,从而影响当今人们的精神生活,通过重述经典,用以重述崇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