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阅读:当孟子遇见理想主义者(外一篇)

合集下载

福建省南安市侨光中学高三语文文化经典《孟子》阅读及训练(一)

福建省南安市侨光中学高三语文文化经典《孟子》阅读及训练(一)

福建省南安市侨光中学高三语文文化经典《孟子》阅读及训练(一)(卷一梁惠王上、卷二梁惠王下、卷三公孙丑上、卷三公孙丑下、卷五滕文公上、卷六滕文公下、)1、阅读下面选自《孟子》文段,回答问题。

(6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孟子·梁惠王上》1)(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认为不仅要将仁爱之心施与家人,还要将这种仁爱之心推广到他人身上,这样才可以达到自如地统治天下。

B、《诗经》所说的“给自己的妻子作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的道理与孟子所说的推恩是一样的。

C、孟子用“足以保四海”和“无以保妻子”造成强烈的对比,说明推恩与不推恩其结果是不同的。

D、孟子认为古时候的人大大地超过今人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善于推销自己。

(2)“推恩”就是推行仁政,这里孟子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劝导齐宣王?请谈谈你的认识。

答:2、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①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②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曰:“庖③有肥肉,厩④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⑤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⑥,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梁惠王上》1) 【注】①安:乐意。

②梃:木棒。

③庖:厨房。

④厩:马栏。

⑤恶(wu):疑问副词,何,怎么。

⑥俑:古代陪葬用的土偶、木偶。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梃与刃”的譬喻是为了说明“以刃与政”的“不仁”,来引起惠王的警惕,提高他的觉悟。

B、“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强调的是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C、文中用人们对兽相食尚且恶其残忍,来说明人之所以不同于禽兽就是对人的同情,这样来激发惠王对人民的仁心。

高中现代文阅读题孟子

高中现代文阅读题孟子

高中现代文阅读题孟子
以下是高中现代文阅读题孟子·梁惠王下:
阅读下面这段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

孟子见齐宣王曰:“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

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

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

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

王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

’则何如?今有璞玉于此,虽万镒,必使玉人雕琢之。

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

’则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玉哉?”
问题:
1. 孟子在这段文言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2. 孟子通过这段文字想表达的主张是什么?
3. 请结合文中的例子,谈谈你对孟子主张的理解。

参考答案:
1. 孟子在这段文言文中使用了比喻和对比两种修辞手法。

比喻体现在将治国家比作雕琢璞玉,形象地说明了治国需要贤人的道理;对比则体现在孟子对齐宣王对待大木和璞玉的不同态度的描述,突出了君主在治国问题上应重视贤人的观点。

2. 孟子通过这段文字表达的主张是:治国者应当重视贤人,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才能来治理国家。

他认为,就像雕琢璞玉一样,治国需要经过一番努力和磨练,而贤人正是具备这种能力的人才。

3. 在这段文中,孟子通过对比齐宣王对待大木和璞玉的态度,以及使用雕琢璞玉的比喻,说明治国者应当重视贤人。

从例子中可以看出,孟子认为贤人具备治理国家的才能,而君主应该善于发现和培养这些人才,让他们发挥自己的专长。

这样才能实现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

名著《论语》《孟子》阅读练习及答案(2022届浙江绍兴高三下4月考)

名著《论语》《孟子》阅读练习及答案(2022届浙江绍兴高三下4月考)

2022届浙江省绍兴市高三下学期4月高考科目考试适应性考试九、名著阅读根据《<论语>选读》所学,结合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论语·雍也》)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

乃若所忧则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①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

(《孟子·离娄下》)【注】①由:同“犹”。

21.颜回之“乐”指的是_______________,“乡人”可解释为________________。

22.“人不堪其忧”的“忧”与“所忧则有之”的“忧”有何区别?请简析。

21.乐:追求道(仁、礼等儒家思想)的快乐:乡人:乡民(引申为“普通人”“平庸者”等也可)。

22.前者是物质层面的忧,眼前之忧:后者是精神层面的忧,是长远之忧。

或:前者是外部环境所加的忧,客观条件导致;后者是自身内部所加的忧,主观追求所致。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

(1)从文中“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回也不改其乐”可知,用一个竹筐盛饭,用一只瓢喝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颜回却能照样快活。

颜回的“乐”与物质生活无关,这种“乐”应该在精神方面,而联系孔子所提倡的“道”与“仁”的观点,颜回的“乐”应是追求道(仁、礼等儒家思想)的快乐。

(2)在文中,“乡人”与“舜”所代表的“圣人”是一对相对的概念,由此可以推断,“乡人”在此是“普通人”的意思,即普通的“乡民”。

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及其内涵的能力。

在第一则语录中,“人不堪其忧”中所忧内容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也就是对饮食和居住条件简陋的担忧,这些都是物质上的忧,是对眼前事物的忧虑,是客观条件导致的外部环境所施加的忧患。

而在第二则语录中,所忧的对象为“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也就是说舜已经成为天下的楷模,而我却还是一个普通的乡下人,这是一种“见贤思齐”式的忧,是内心对自己与贤人之间差距的忧虑,所以,这是精神层面的忧,是长远之忧。

人教九年级语文-拓展阅读第18课孟子两章-做最优秀和努力的自己

人教九年级语文-拓展阅读第18课孟子两章-做最优秀和努力的自己

做最优秀和努力的自己偌大的舞台中央,一个女孩,一头卷发,一袭飘逸的白色上衣,优美的旋律中,她正投入地唱着:谁知道我们该去向何处,谁明白生命已变为何物……瘦瘦的她,声音却有着磁石般的感染力,唱罢,台下是雷动的、经久不息的掌声,很多人都不约而同地起立欢呼。

这个舞台就是《我是歌手》第二季的舞台,在众多唱功了得的前辈中,她几乎在内地没有太多的知名度,但是节目播出后,却成为最大的黑马,并凭借第一期的《泡沫》一夜走红,第二期翻唱汪峰的《存在》,取得第二名的好成绩。

很多人开始认识她,却意外发现她是“金鱼嘴”。

她1991年生于上海,4岁移居香港定居,自小便热爱音乐,喜爱唱歌,与音乐结下不解之缘。

虽然她是香港歌手,但口音却很像海外歌手,因为身上有些“缺陷”:左边颚骨萎缩,令上下牙齿不能咬合,导致说话时会漏风,也因此成就了她独特的口音。

小时候的她也曾经失望过,茫然过,甚至想过放弃。

妈妈知道后,告诉她:有些缺陷是上帝送给你的礼物,善待它们,你将会有意外的收获。

于是,怀着对音乐的那份痴迷,在2009年,她就在叱咤乐坛流行榜颁奖典礼夺得女新人奖金奖,这是该奖项历年来最年轻及第一位未成年的得奖者。

然而,成长的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2011年3月,从小引领她进入音乐世界的外婆因病去世,这是她第一次体验生离死别的痛。

5月,红馆演唱会又迫在眉睫,无形的压力,如一张网,这段灰暗的日子,令她几乎窒息。

偶然的时刻,她在《心经》中看到一则《我所鸟》的寓言,讲的是很久很久以前的大香山,有一种鸟名叫“我所鸟”,看到络绎不绝采果子的人,它总是悲鸣地叫唤:“这山是我所有!这药果是我所有啊!我的心实在痛苦,你们为什么要来夺取我的所有。

”它昼夜频频呼唤,最终声嘶力竭,吐血身亡。

看到这个故事,她想:如果盲目追逐着“我所有”,执着不已,一朝无常来到,我们究竟还剩下些什么呢?在迷茫和痛苦的挣扎之下,她幡然醒悟,不能让父母、同事还有朋友们担心,她要调整心态,将每一个伤口,每一个心结,都借助音乐和大家分享。

浙江2020届高三语文仿真模拟试卷分类汇编经典阅读专题

浙江2020届高三语文仿真模拟试卷分类汇编经典阅读专题

经典阅读专题仿真模拟卷1(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

(6分)①子贡问友。

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论语•颜渊》)②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论语•子路》)③和因义起,同由利生。

义者宜也,各适其宜,未有方体,故不同。

然不同因乎义,而非执己之见,无伤于和。

利者,人之所同欲也。

民务于是,则有争心,故同而不和。

此君子、小人之异也。

(清•刘宝楠《论语正义》)21.前两则材料诠释了儒家关于人际交往所必须遵循的原则:。

(2分)22.概括说明第三则材料中“君子、小人之异”的表现,并加以评价。

(4分)23.中庸之道(或“中庸思想”或“适中交往”)24.①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②君子“和而不同”的境界明显高于小人。

君子之“和”因义而起,“不同”是不附和他人的见解,但以和谐为目的。

小人之“同”,则着眼于物质利益,而利容易导致争心,表面“和”的背后其实是各怀心机。

仿真模拟卷2(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

(6分)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子曰:“非吾徒也。

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论语•先进》)子谓公冶长:”可妻①也。

虽在缘绁②之中,非其罪也。

”以其子③妻之。

(《论语•公冶长》)【注】①妻:嫁给,给某人做妻子。

②缘绁:捆绑犯人用的绳索,指牢狱。

③子:这里指女儿。

21.上述材料体现了孔子为人处世的的态度。

(2分)22.根据上述材料,简要分析孔子是如何察识学生的。

(4分)23.爱憎分明(是非分明、扬善嫉恶,意思相近即可)24.①着重审察品德,如公冶长虽被囚却素有美德。

②细察言行、动机,如冉求为季氏加税敛财,不合德政,不明是非善恶。

③“观过,斯知仁矣”(了解一个人的“过错”,就可知他是否具有仁德了),因为“过错”有真假、大小和主客观原因之分,如公冶长虽被囚,却可能是被人冤枉。

④全面辩证地考察,如冉求虽然是贤弟子,但也有犯错的时候。

浙江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分类精选:文言文

浙江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分类精选:文言文
浙江省2023-2024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分类精选:文言文
2024届浙江省宁波市十校联盟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曾子耘瓜,误斩其根。曾皙怒,建大杖以击其背,曾子仆地而不知人久之,有顷乃苏,欣然而起,进于曾皙曰:“向也参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退而就房,援琴而歌,欲令曾皙而闻之,知其体康也。
(节选自《史记·卫康叔世家》)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未入室A而宣公见B所欲C为太子D妇者E好F说而自取之G更为太子H取他女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内,通“纳”,与《鸿门宴》中“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中的“内”词义相同。
(节选自《颜氏家训·养生》)
【注】①废:搁置,此处可理解为“听任”。②谗慝:为奸作恶。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虽殊A方B偏国C非齐D土之所产E育者F无不必G致之H犹藩墙之物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端木叔家财万贯,锦衣玉食,奉养宾客数以百计,每日声乐不绝;后逐步遣散宾客以及家中婢妾,并在一年之内散尽家财,最终无安葬之资。
B.段干木高度评价端木叔的德行,认为其行为虽然惊世骇俗,但是符合情理,而卫国君子多以礼教自持,自然难以理解其放诞行为背后的深意。
C.颜之推认为应当爱惜生命,但要选择正当的手段,不能因满足欲望、为奸作恶而遭致死亡,但可以为忠孝仁义、全家济国而献出自己的生命。
A.藉,意为凭借,与《谏逐客书》“藉寇兵而赍盗粮”的“藉”意思不同。
B.世故,意为生计,与“老于世故”“人情世故”中的“世故”意思不同。

假如孟子遇到老子小作文

假如孟子遇到老子小作文

假如孟子遇到老子小作文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孟子正迈着坚定的步伐,穿梭于人群之中,他那激昂的言辞和对仁政的执着追求,让周围的人都为之侧目。

孟子刚刚结束了一场关于“人性本善”的辩论,心中满是对未来社会美好愿景的憧憬。

他坚信,通过道德的引导和教育,人们能够展现出善良的本质,从而构建一个充满仁爱与和谐的世界。

此时,在城边的一座小山上,老子正悠然地坐在一棵老树下。

他目光深邃,似乎看穿了世间万物的本质。

老子崇尚自然之道,主张顺应自然,不强求,不妄为。

说来也巧,孟子因一时的疲惫,决定出城走走,放松一下心情。

不知不觉中,他就来到了这座小山脚下。

沿着蜿蜒的山路而上,孟子看到了老子那宁静而又超脱的身影。

孟子心中好奇,这位老者究竟在思考着什么,竟能如此淡定自若。

于是,他走上前去,恭敬地作揖道:“前辈在此独自沉思,想必心中有大智慧,晚辈孟子,特来请教。

”老子微微一笑,轻轻摆了摆手,说道:“莫要多礼,只是随心而坐罢了。

”孟子开门见山地说道:“前辈,晚辈一直致力于推行仁政,以拯救这乱世,让百姓安居乐业。

但这道路充满艰辛,不知前辈有何见解?”老子轻轻捋了捋胡须,缓缓说道:“年轻人啊,你看这山,这树,这自然万物,皆有其自身的规律。

春去秋来,花开花落,无需刻意干预,一切皆自然而成。

治理国家,或许也应如此,莫要强求,顺应民心,让其自由发展。

”孟子皱了皱眉头,反驳道:“若不积极作为,如何能改变这乱世的局面?如何能让百姓免受苦难?”老子笑了笑,指着不远处的一条小溪说:“你看那溪水,它没有刻意去流淌,却能汇聚成河,滋养大地。

为政者,若能像这溪水一般,不刻意,不强求,以无为而治,或许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孟子摇了摇头,说道:“前辈所言,晚辈难以苟同。

若人人都无所作为,这世间的正义如何伸张?道德如何弘扬?”老子站起身来,拍了拍孟子的肩膀说:“年轻人,你一心追求正义和道德,这固然可贵。

但有时候,过度的干预反而会适得其反。

就像那棵被过度修剪的树,虽看似规整,却失去了自然的生机。

2025届重庆市彭水一中高三二诊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2025届重庆市彭水一中高三二诊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2025届重庆市彭水一中高三二诊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一部分必须用2B 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伊尹①,禄之以天下,不顾也;赐马千驷,弗受也。

天下信之久矣,故事汤事桀,废辟复辟②,不唯天下不以为疑,而桀与太甲亦无一毫疑忌之心。

东坡论之曰:“办天下之大事者,有天下之大节者也。

立天下之大节者,狭天下者也。

”此论甚当。

后世唯诸葛武侯有伊尹风味。

其草庐三顾而后起,与耕莘聘币③,已略相类。

其告后主曰:“臣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

臣身在外,别无调度,不别治生,以长尺寸。

若死之日,不使库有余帛,廪有余粟,以负陛下。

”观此言,则其视富贵为何等物!故先主临终谓之曰:“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非先主照见孔明肝胆,其肯发此言?虽然,先主、孔明鱼水相得,发此言无难也,此言之发,后主与左右固皆闻之矣。

后主非明君也,左右非无谗慝也,孔明所谓诸有作奸犯科者,宜付外廷论刑,所以绳束左右者,非不甚严也。

而当时曾无一人敢兴单辞④之谤,后主倚信,亦卒无纤芥之疑,何哉?只缘平时心事暴白,足以取信上下故也。

自三代而后,可谓绝无而仅有矣。

后之君子,争一阶半级,虽杀人亦为之。

自少至老,贪荣嗜利如飞蛾之赴烛,蜗牛之升壁,青蝇之逐臭,而曰“我能立大节,办大事”,其谁能信之?(取材于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诸葛武侯》)注:①伊尹:夏末商初政治家、思想家,商朝开国元勋。

②废辟复辟:指伊尹放逐太甲(商朝第四位君主,商汤长孙)又使其复位。

③耕莘聘币:指商汤任用伊尹。

《孟子·万章上》:“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焉……汤使人以币聘之。

”④单辞:指单方面言辞。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①不顾.也顾:看重②故.事汤事桀故:旧,先前③此论甚当.当:允当④薄.田十五顷薄:肥沃⑤左右非无谗慝..也谗慝:邪恶奸佞之人⑥后主倚.信倚:倚重⑦亦卒无纤芥..之疑纤芥:细小⑧其.谁能信之其:表反问语气A.①⑦B.⑤⑧C.③⑥D.②④2.对下列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赐马千驷,弗受也赐给他一千匹马,他也不接受。

统编版语文高三上学期期中试题及解答参考(2024-2025学年)

统编版语文高三上学期期中试题及解答参考(2024-2025学年)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高三上学期期中模拟试题(答案在后面)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人各有志。

”志,就是人的志向,是人们所追求的理想和抱负。

志向是人生的航标,一个人能否成就一番事业,往往取决于他的志向。

人有了志,就会产生一种力量,推动自己不断进取,克服困难,实现理想。

志向可以激发人的潜能,使人超越自我,达到更高的成就。

志向的力量是巨大的。

古往今来,无数杰出人物都是因为有了伟大的志向,才成就了非凡的事业。

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甘受宫刑之辱;曹雪芹为了完成《红楼梦》,历经磨难;毛泽东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带领中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

他们的志向使他们超越了常人,成为了一代伟人。

那么,我们如何树立正确的志向呢?首先,我们要明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从而确定自己的志向。

其次,我们要树立远大的目标,将个人的理想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

最后,我们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志向。

【乙】在当今社会,人们对于“志向”这一概念的理解似乎越来越模糊。

许多人认为,只要有兴趣,就能成功。

然而,这种观点是片面的。

兴趣固然重要,但志向才是决定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的根本因素。

兴趣是人们追求志向的动力。

当我们对某个领域产生浓厚兴趣时,我们会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从而提高自己的能力。

然而,仅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

兴趣只是志向的起点,而志向才是我们追求目标的动力。

志向决定了我们的方向。

一个人如果没有明确的志向,就会像无头苍蝇一样,四处碰壁。

而有了志向,我们就能明确自己的目标,为之努力奋斗。

正如古人所说:“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

”那么,如何树立正确的志向呢?首先,我们要明确自己的兴趣所在,找到自己的特长。

其次,我们要树立远大的目标,将个人的理想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

最后,我们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志向。

中考散文阅读 孟子

中考散文阅读 孟子

以下是一篇中考散文阅读相关的孟子文章的示例(后面有阅读理解):《梁惠王章句上》孟子见梁惠王。

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

《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

经始勿亟(jí),庶民子来。

王在灵囿(yòu),麀(yōu)鹿攸伏,麀鹿濯濯(zhuó),白鸟鹤鹤(hè)。

王在灵沼,于牣(rèn)鱼跃。

’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

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

’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散文大意】这篇文章讲述了孟子与梁惠王的一段对话。

梁惠王站在池塘边,看着鸿雁和麋鹿,问孟子贤者是否也会喜欢这样的景色。

孟子回答说,只有贤者才能真正欣赏这样的美景,因为贤者能够与民同乐。

他引用了《诗经》中的诗句和《汤誓》中的话来说明这个道理。

【阅读理解】1. 孟子在这篇文章中提出了什么观点?他是如何论证这个观点的?答:孟子在这篇文章中提出了“贤者而后乐此”的观点,即只有贤者才能真正欣赏并享受美景。

他通过引用《诗经》中描述文王与民同乐的情景来论证这个观点,强调贤者与民同乐的重要性。

同时,他还用《汤誓》中的话来反衬,指出如果君主不能与民同乐,即使有再美的景色也无法真正享受。

2. 孟子认为贤者为什么能够真正欣赏美景?这与他的政治思想有什么联系?答:孟子认为贤者能够真正欣赏美景是因为他们具有高尚的品德和与民同乐的思想。

贤者不仅关注自身的感受,更关注百姓的福祉,因此他们能够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到百姓的欢乐和满足。

这与孟子的政治思想密切相关,他强调君主应该以民为本,与民同乐,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3. 文章中引用了《诗经》和《汤誓》的内容,这些引用对于孟子的论证有什么作用?答:文章中引用《诗经》和《汤誓》的内容对于孟子的论证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浙江省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17

浙江省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17

浙江省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35分))现代文阅读Ⅰ材料一:当今中国正处于从传统“熟人社会”向现代“陌生人社会”转变的过程中。

转变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生产方式的转变。

市场经济的发展赋予人的自由、独立、平等品格以越来越突出的地位,契约的普遍建立和契约精神在全社会的被尊崇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人际交往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人们不再固守传统的乡村生活和熟人圈子,而是走进城市开拓新的发展空间。

在大规模的人员流动中,人与人之间也由封闭的熟人关系转向了开放的陌生人关系。

在“熟人社会”转向“陌生人社会”的过程中,自由受到越来越充分的重视和强调。

“陌生人社会”是一个以陌生人关系占主导地位的社会。

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彼此陌生,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在这个社会上的位置,而“所有人都有一个共同的位置,这就是自由”。

因每个人都是自由者,所以就注定了人与人之间必然选择无差别的相互尊重和平等相待。

但陌生人之间因自由而生的相互尊重和平等相待,并不意味着他们之间的彼此信任。

信任通常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确定性关系的基础之上。

确定性意味着可预期性,而信任则是可预期性的“自然而然”的结果,这在环境相对稳定和流动性较弱的“熟人社会”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在“熟人社会”中,失信的后果是相当严重的,将“信”作为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亦不为过。

而在“陌生人社会”中,这种信任得以确立的确定性客观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或者说根本不复存在。

陌生人的自由是以牺牲其完整人格为代价的,而“熟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正是建立在对彼此完整人格较为熟悉的基础之上的。

自由增加了人的流动性,“从社会学上解释,流动性造成了人的存在的碎片化,使每一个人与不同的人交往时所展现的都只是自己的某一个或某一些方面,从而使他们根本不具有相互熟悉的基础”,因此,要在陌生人之间建立彼此信任的关系无疑面临诸多挑战,其首要挑战来自人作为自由的存在所产生的不确定性的增加。

然而,“不确定性增加了信任的难度,并未消除信任的意愿”。

【立体设计】福建省高考语文第二部分专题二第2节文化经典阅读二、《孟子》限时作业

【立体设计】福建省高考语文第二部分专题二第2节文化经典阅读二、《孟子》限时作业

【立体设计】福建省高考语文第二部分专题二第2节文化经典阅读二、《孟子》限时作业【立体设计】福建省高考语文第二部分专题二第2节文化经典阅读二、《孟子》限时作业①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或相倍蓰①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诗》曰:‘天生蒸民②,有物有则。

民之秉彝③,好是懿德。

’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则;民之秉彝也,好是懿德.〞(《孟子·告子上》)②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

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孟子·尽心上》)①蓰:五倍。

②蒸民:众民。

③彝:常.(1)下列对以上两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人的本性就具备了仁义礼智的本质,“善〞是“在我者〞,而非“在外者〞。

B.孟子认为,按人们的性情是能够为善的,而有的人变得不善,不是天生资质的罪过.C.文中孔子对《诗经》的赞叹说明,孔子也认为万物皆有其本然,人性的善完全是天性使然。

D.孟子所说的“在外者〞指的是诸如功名之类身外之物,即便求之有道,毕竟受“命〞的支配。

孔子说:“作这篇诗的人,恐怕懂得大道呀!所以事物必定有法则规律,民众把握了常规,故而崇尚那美好的德行。

〞此话并不能说明他也认为“人性的善完全是天性使然〞。

C(2)综合两段内容,请简要谈谈你对孟子所说的“求则得之,舍则失之〞的理解。

示例一:孟子认为“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主张人要向自身探寻这些美德,并且坚持不舍,就会成就“懿德〞;而如果舍弃了,就可能沉沦为不善之人。

示例二:孟子说过“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仁义礼智〞是人本身具有的,而不是外部给予的,对它的探求,如果寻求就能得到,舍弃就会失去,那么对“仁义礼智〞的探求就属于有益于得到的探求。

孟子的理性与凛然——重读《孟子见梁惠王》篇

孟子的理性与凛然——重读《孟子见梁惠王》篇

, 他所 之 “ ”,
的物
, 也不 是


更多源自“愿比死 一洒之”的复仇意志。
说这 多,
梁惠王 孟子 话
真实而具体的
— — 对历史语境的还原,
是“
之 解” 的
,有

的当下,才能深刻地理解其思想。我们看到,
更多精彩内容请浏览艮革中央网站
读史有鉴DUSHIYOUJI来,孟子的“义利之辨”并非不
容探讨,但在先秦文化背景中,这是儒家根本
的道德追求与政治理性一无论顺逆得失,人
不能游离于道德理性之外,更不能凌驾于德
理性之上,这也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的内涵所在。儒强调坚守,将
不变的人伦之道与治国之法建立为“经”----
我们无妨对“叟”这个字训诂一下,什么
是“叟”?东汉大儒赵岐在《孟子章句》中说:
“叟,长老之称也,犹父也。”扬雄在《方言》
中说:“叟,艾,长老也。东齐、鲁、卫之
间,凡尊老谓之叟。”请注意,孟子是山东人,
在他的方言中,“叟”有浓浓的尊老之意。至
于赵岐所解释的“长老”和“父”,虽不是说
梁惠王一见到孟子就喊“爸爸”,却也足以彰
碍于面子,更会顺应对方的无奈与苦楚。但孟

是毫不犹豫地和惠王大唱反调呢?
他是太不通人情了吗?
在足够的面子与真切的无奈面前,孟子仍
着理
原 ,这
是他

所在%孟子身上有一种凛然的大丈夫气,也正
体现在这种“不妥协”中。就与梁惠王的对话
而言,尽管惠王是痛苦的、焦灼的,但这种孜
的逻辑,在本质上是无
的一“上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
,一
的 在 , 梁惠王是

浙江高考名著阅读模拟训练题

浙江高考名著阅读模拟训练题

名著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

耕也,馁①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

君子忧道不忧贫。

”(《论语·卫灵公》)【注】①馁:饥饿。

1.上述材料体现了儒家__________的思想,孔子弟子__________(人名)箪食瓢饮,是其践行者。

2.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君子忧道不忧贫”的理解。

二、根据《<论语>选读》所学,结合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公孙丑章句上》1.概括孟子的中心论点。

2.根据材料谈谈孟子的思想与孔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有何不同。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论语·季氏》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

”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论语·子路》)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论语·为政》) 1.“友善柔”的意思是。

假如孟子遇到老子小作文

假如孟子遇到老子小作文

假如孟子遇到老子小作文山间竹林,微风轻拂,洒下一片树影摇曳。

孟子正与们谈些着“仁义礼智”,他万丈豪情,眉宇间蕴满着淡淡。

“仁义礼智,乃治政之本,只有一一百姓安乐,社会安定,天下才能江山。

”这时,一位鹤发童颜的老者从竹林深处踏出,他步伐轻缓,目光深邃。

“仁义礼智,绝对了是一片无穷无尽虚空中之物,唯一的天龙,此刻道家的无为思想。

”孟子转首,一眼就看到老者,心中一震,他不一眼看出这位老者,他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

“老先生,您如何能清楚?”孟子再问道。

“我观你一腔热血,却执着于外物,可谁明白了还能够的自由,本质看淡一切。

”老子淡淡地道。

孟子沉思,他从来还还没有还就没没有想到过“无想”的道理,他一直总之,唯独一积极主动地地的态度地再去做,才能所领悟出。

“世间万物,皆有其道,顺应自然,才是至道。

”老子并没有笑道。

孟子微微抬起头来,又看了看天空的白云,他宛若注意一点到了一片广袤无垠无边的世界,在那里,也没阶级,就没争斗,唯独也就的和谐。

“老先生,您的理念,让我耳目一新。

”孟子地道。

“仁义礼智,无疑最最重要,但容易走极端于外物,只会让人困于名利洞府虚空空间中。

无为之治,未必能消极悲观,所有是顺应自然自然之道,以柔克刚。

”老子道。

孟子默然不语,他就又开始暗自盘算,他一直努力去追求的“仁义礼智”,是否是是需要真有能给他唯一的幸福?“孟子,你心中有仁义礼智,我心中有无为之治,我们车辆各行其道,皆是是为天下苍生。

”老子笑眯眯地道。

孟子微笑点头,他很很不清楚了,仁义礼智与道家的道家的道家的无为而治,不是什么对立,彻底地是两者相辅相成,也是是为追求一个更美好的感觉的感觉的未来的世界。

夕阳西下,金色的光芒散落在竹林间,孟子与老子正坐在一块石头上,静静注视着夕阳,他们的心中蕴满了希望。

他们很清楚,他们的道路决绝差别,但他们都是着同盟过来的目标,假如说替天下的百姓,目的是一个更美好和幸福的世界。

【《孟子》整本书选读】李帆:远见卓识的孟子

【《孟子》整本书选读】李帆:远见卓识的孟子

【《孟子》整本书选读】李帆:远见卓识的孟子读经典,不仅能感受到圣贤高大的人格,更是犹如智慧的大河在胸中流淌。

经典越读越有味道,越嚼越知其味。

老师很爱经典,在良师的指导下,我们也迷上了经典,《道德经》《论语》等经典在老师的讲解下,变得不再是遥不可及,令人望而却步。

《论语》刚罢,老师便带领我们学习了几篇《孟子》中的小短文,感受到了孟子和诸多圣贤的伟大,也了解到了孟子思想上的独到之处。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孩童们朗朗上口的《三字经》就可以体现孟子的思想。

在孟子的眼中,每个人生来的品性中就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端,至于为什么人们会在人生的岔路上做出了错误的选择,那是因为他没有认识到自己心底的“四端”,没有发挥自己的“四端”,这就是孟子的“性善论”。

孟子将人民和君主联结在了一起。

首先,孟子认识到了人民百姓对国家的作用,他在《孟子》中说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正如“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所展现的道理,人民对于国家来说就如饭食对于人的重大影响,人不进饭食最终只会饿死,国家得不到民心结局只有灭亡。

但是在当时诸侯纷争,战乱四起的社会,很少有君主能够听进孟子的话,那些君主一味主张从刀光剑影中夺取国家,完全不顾人民的死活,即使君主得权,也会很快会灭亡。

所以,为了避免悲剧一幕幕重演,孟子奔走四方向君主们讲解仁政的作用,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是这样告诫君主的:在民生上,“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是孟子要求君主要不违农时,使民生得到保障,如果君主这样做就会看到“五亩内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样安泰祥和的局面。

在对人民的教化上孟子提到“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这样就会出现“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的温馨的现象了。

2020年山西省长治市潞城微子镇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

2020年山西省长治市潞城微子镇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

2020年山西省长治市潞城微子镇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孔孟(节选)黄仁宇①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

既有《论语》,则有《孟子》。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

《史记》说:“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

”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做苏格拉底,孟子却可以比做柏拉图。

②但是我们仔细比较他们,却也发现很多不同的地方。

最明显的,《论语》中所叙述的孔子,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不如孟子凡事紧张。

所以大成至圣能够以“君子坦荡荡”的风格,避免“小人常戚戚”的态度去保持他的悠闲。

孔子令门人言志,只有曾皙最得他的赞许。

而曾皙所说的,大致等于我们今天的郊游和野餐,“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月,咏而归”。

与这种态度截然相对的是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主张。

孔子还说饭菜不做好,这样不吃那样不吃,衣服也要色彩裁剪都合式。

孟子却毫不忌讳地提出“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而且“老羸转乎沟壑,壮者散之四方”等辞句也经常出现在他的嘴中。

③孔没有直接的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

《论语》之中,“仁”之一字,出现了66次,没有两个地方解释完全相同。

但是他既说出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的话,可见他认为性恶来自先天。

他又说“观过,斯知仁矣”,好像这纠正错误,促使自己为善的能力,虽系主动的,但仍要由内外观察而产生。

孟子则没有这样犹疑。

他曾斩钉截铁的说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孔子自己承认,他一生学习,到70岁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

孟子的自信,则可以由他自己所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一句话里看出。

这种道德力量,经他解释,纯系内在的由自我产生。

所以他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也就是宣示人人都能做圣贤。

④孔子对“礼”非常尊重。

孔子虽然称赞管仲对国事有贡献,但仍毫不迟疑地攻击他器用排场超过人臣的限度。

【阅读题训练】名著阅读模拟专项训练-浙江省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阅读题训练】名著阅读模拟专项训练-浙江省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名著阅读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论语·述而》材料二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论语·子张》材料三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论语·泰伯》1.材料一中,孔子对“士”提出了哪些要求?请简要概括。

2.材料二子张认为“士”要“见危致命”,而材料三孔子却认为,“士”要“危邦不入,乱邦不居”,请谈谈两者观点是否矛盾。

根据《<论语>选读》所学,结合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

前言戏之耳。

”(《论语·阳货》)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论语·子罕》)3.(1)材料一中,“割鸡焉用牛刀”比喻;(2)材料二颜渊说“约我以礼”,请用“颜渊问仁”章的原句回答孔子如何以礼约之。

4.从上述材料可见,孔子将礼作为治国之本和日常行为的准则。

但当时违礼现象普遍存在,孔子极为担忧。

请举例分析。

根据《<论语>选读》所学,结合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论语·雍也》)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

乃若所忧则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①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

(《孟子·离娄下》)【注】①由:同“犹”。

5.颜回之“乐”指的是_______________,“乡人”可解释为________________。

6.“人不堪其忧”的“忧”与“所忧则有之”的“忧”有何区别?请简析。

郭沫若精选集-第三十四章

郭沫若精选集-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四章孟夫子出妻①①篇前原有“作者白”:“这篇东西是从《荀子-解蔽篇》的‘孟子恶败而出妻’的一句话敷衍出来的。

败是败坏身体的败,不是妻有败德之意,读《荀子》原文自可明瞭,孟子是一位禁欲主义者是值得注意的一件事情:因为这件事情一向为后世的儒者所淹没了。

而被孟子所出了的‘妻’觉得是尤可同情的。

这样无名无姓的做了牺牲的一个女性,我觉得不亚于孟子的母亲,且不亚于孟子自己。

”孟夫子一清早起来,打着赤膊在园子里养他的“浩然之气”。

他把两手按着肚皮,就象雄鸡要叫的一样,把颈子伸起来向后屈,仰望着天,闭着嘴用鼻孔纳气,有得五秒钟的光景用口吐出着把头复还原位。

就这样反复着在一吐一纳。

当他纳气时,他那瘦削的胸廓从凹陷下的肚皮上挺出,一片片的肋骨是可以数得清楚的。

那种的工夫,在古时候的人是称为“熊经鸟申”,直译出来是说“老熊吊颈,鸡公司晨”,意译出来就是“深呼吸”。

但他深呼吸了好一会,头脑总是昏蒙蒙的,就象在头骨下面有一张布帕把脑髓包裹着了的一样。

鼻也发燥,眼也发干,他的目的是要保存着那清清凉凉的“夜气”,而在他的全身中却弥漫着一团的燥气。

他的四肢也无力,特别是十个指头,那里面就象有微温的汤水在鼓胀着的一样。

这理由他自己是很明白的,他突然叹息了一口气来。

--“啊,我的精神如能象那蝉子的声音那样的清例而玲珑呀!”他羡慕起在园角上的一株桑树上叫着的蝉子,自然在孟子的时代,人还没有知道凡是昆虫的作声其实是含有性爱的要求的。

--“先生,饭已经弄好了,请上来吃早饭啦!”年纪伯正当三十的孟夫人,和孟夫子成一个极端的对照,她和夏天的清晨一样,丰满而新鲜。

她上面穿着白色的葛衣,下面穿着绿色的布裙,打扮得就有点象现今的朝鲜妇人。

她打着赤足,捧着一个食案,走到临着园子的廊沿上来,请孟夫子上来吃饭。

孟夫子不大高兴地把头掉过来看了她,蹙着额,只把头点了一下没有作声。

但他那无力的脚也被拖着,走上正房来了。

他先进侧室去穿上了衣服,又回到正房来坐在正中处孟夫人所安好了的席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阅读:当孟子遇见理想主义者(外一篇)
当孟子遇见理想主义者李敬泽【导读:任何一个人的精神活动,都终究离不开人要吃饭这个事实,他的思想、想象和精神是他在世俗生活中艰难搏斗的成果,即使是佛,也要历经磨难方成正果……】孟子有理想,但有时他会遇见比他更有理想的理想主义者。

比如那日,酒席散了,他的弟子彭更借酒撒疯提意见:像您老人家这样,驾着几十辆车,数百个弟子跟着,从这一国吃到那一国,这,这也太过分了吧?孟子的表情我们看不见,但我愿意相信他的脸上平静如水。

他答曰:“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子以为泰乎?”只要有真理,吃人家一顿饭又有何妨!当年尧把天下都送给了舜,舜也没客气,你难道认为舜也过分吗?——孟老先生啊,话不是这么说的,人家明明是说你过分,你马上抬出个舜来。

舜是大圣人,战国时代的读书人当然不敢非议,这不是拉大旗作虎皮又是什么呢?愤怒青年彭更没被吓唬住,说了一句直指要害的话:“士无事而食,不可也。

”这是惊雷,两千年来响在知识分子的噩梦里:你们这帮家伙,不劳动而白吃饭,不行!孟子不得不严肃地对待这个问题,他看着彭更愤怒的眼睛,必是从中看到了广大的沉默人群。

于是他字斟句酌地说了一番话,大意是:社会分工不同,知识分子行仁义之道,守精神家园,
也算是一份工作,应该像木匠和修车师傅一样有一碗饭吃。

彭更愣了一会儿,忽然,他更生气了:难道君子追求真理就是为了混碗饭吃吗?孟子的回答我不想引述,有兴趣的可以去查查《孟子》。

我的兴趣在于彭更如此迅速地改变了立场,而且对他的自相矛盾毫无自觉:一开始他认为思想不是劳动,不劳动而吃饭是可耻的,但紧接着他又宣布,如果思想是为了吃饭,那也是可耻的。

精神活动不仅是“事”,而且是无比
纯洁的“事”,不应掺杂任何世俗考量。

写小说就是写小说,
不能想着挣版税。

两千年前的那一天,孟子面对这个弟子,一定感到极为孤独和疲倦。

彭更在那一刻远比孟子强大,他同时占领了两大高地,居高临下,胜券在握,而孟子的任何辩解听上去都像是陷入重围的徒劳挣扎。

一方面,从劳动在人类生活中的重大价值出发,人们理直气壮地质疑那些手无缚鸡之力而空作玄远之谈的书生;另一方面,从精神在人类生活中的重大价值出发,人们也理直气壮地质疑那些以精神为业的人们的世俗生活:你为什么不纯粹?为什么为稻粱谋?为什么做不到通体真理、天衣无缝?两大高地绵延不断,孟子及孟子的后继者们在高地之间的深渊中挣扎求存。

曾经,不劳动是知识分子的原罪;而今天,在捍卫精神纯洁性的名义下,“理想主义者”会在任何精神现象的背后闻嗅铜臭和私欲,然后,他们宣布:所谓“精神”,不过是苟且的权谋,果然如此,总是如此。

面对后一种责难,孟子的回答是蒼白无力的,
他实际上说:请你读我的书。

你不应追究我的动机,就好比你尽管吃鸡蛋而不要去审查下蛋的母鸡。

这当然不行,有时审查母鸡是必要的。

两千年前的那天,如果换了我,我宁愿如此回答那位彭更先生:任何一个人的精神活动,都终究离不开人要吃饭这个事实,他的思想、想象和精神是他在世俗生活中艰难搏斗的成果,即使是佛,也要历经磨难方成正果,而人是带着满身的伤和罪在思想。

思想者丑陋,纯洁的婴儿不会思想。

我知道我也不能说服他。

这个叫彭更的人,他的激情和理想有更持久的力量,那就是,不管以劳动伦理的名义,还是以精神纯洁的名义,都不能剿灭人类的精神生活。

【外一篇】
丹青反思吴冠中一虽然人的美感很难做孤立的分析,但视觉美与听觉美毕竟有很大的独立性,绘画和音乐不隶属于文学。

“孤松矮屋板桥西”“十亩桑荫接稻畦”“桃花流水鳜鱼肥”……
许多佳句寓形象美于语言美,诗中有画,脍炙人口。

但仔细分析,其中主要还是偏文学的意境美。

如从绘画的角度看,连片的桑园接稻田,可能很单调;孤松、矮屋、板桥间的形象结构关系,还须具体环境具体分析;桃花流水的画面,通俗与庸俗之间时乖千里,时决一绳。

文学修养不等于審美眼力。

犹如猎人,我经常入深山老林,走江湖,猎取美感。

美感却像白骨精一般变幻无穷。

我寻找各样捕获的方法和工具——她入湖变了游鱼,我撒网;她仿效白鹭冲霄,我射箭;她伪装
成一堆顽石,我绕石观察又观察……往往我用尽了绘事的十八般武艺,依然抓不到她的踪影。

每遇到这种情况,静夜深思,明悟不宜以丹青来诱捕,而力求剥其画皮,用语言扣其心弦,应针对的是文学美而不是绘画美。

我每次外出写生,总是白天作画,夜间才偶或写文,我的文是画道穷时的美感变种。

当人们掌握了技巧,技巧就让位于思考。

似乎文思在指引我造型之创新。

二情生艺,艺需技,而技与艺其实不是一家人,血统各异,所以谈创新,基本立足点是意境之创新,思想之创新。

人情各不同,作品千变万化,西方艺术重视个性独特,以模仿或近似他人作品为耻。

抄袭是从艺之贼,是创造之敌。

对画技之老调或花招日益反感,技与艺原来隔着思想的海洋。

我想搬家,搬出画室,寻个诗与文的邻居。

三调色板是画家创作时的起跳板,此处烙印了作者的个性、喜怒,或隐或显反映了其风格。

我在博物馆中仔细揣摩过不少画家的调色板:柯罗的调色板擦得精光锃亮,颜料按色谱顺序排列得整整齐齐,可想见他作画时心境宁静,沉着稳重,制作步骤井井有条,绝不浮躁;高更的调色板上乱七八糟,东一堆、西一块,都是厚厚的各色颜料,几乎连调色的位置都没有。

天天使用的调色板,我是每次作完画总要收拾擦净的,说擦净其实是擦而不净,每次遗留下不同的色调。

日子一久,沉积的油彩层愈来愈厚,板愈来愈重,使用不方便了,但仍继续使用。

如今换一块调色板太方便了,但我压根没想到“换”
这个概念。

木匠怎么肯扔掉他用了数十年的斧子,即使那斧子早已钝得不中用了。

四“等待”是贼,窃走人们的光阴,如
果能用电脑统计每个人一生中浪费于等待的长长短短的时
数总和,必定会令人大吃一惊——人命半条。

等待的未必能获得,而未曾等待的不速之客却飞快来到,而且绝对驱不走,避不开。

中年在必经之途守候青年,老年又悄悄携走了中年。

引人走向远处是由于亭台、溶洞、瀑布的魅力;人们在人生道路上不断付出等待,是为了争取更美好的一个个未来的景点。

等待寄情于希望,希望依偎着等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