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隔振消能减震技术探析(精)
浅述建筑结构减震与消能减震设计
浅述建筑结构减震与消能减震设计建筑结构减震与消能减震设计是目前建筑工程设计领域中重要的技术方向,对于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和保护人员生命财产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基本概念、设计思路、主要方法和应用案例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基本概念建筑结构减震是指通过一系列的减震措施,降低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进而保护建筑结构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而消能减震是指在地震发生时,通过消除地震能量的传递和吸收,使建筑结构免受破坏。
二、设计思路建筑结构减震与消能减震设计的核心思路是通过改变建筑结构的刚度和能量耗散机制,将地震能量转化为非结构能量,减小地震对建筑结构的作用力。
常见的设计思路包括增加耗能装置、减小刚度、提高阻尼等。
三、主要方法1.增加耗能装置:通过在建筑结构中增加耗能装置,如高阻尼橡胶支座、摩擦阻尼器等,将地震能量转化为热能和摩擦能,从而减小建筑结构的震动响应。
2.减小刚度:通过采用灵活的结构系统,如钢结构、框架结构等,减小建筑结构的刚度,从而降低地震作用力。
3.提高阻尼:通过在建筑结构中增加阻尼装置,如粘滞阻尼器、液体阻尼器等,提高结构的阻尼比,减小地震能量的传递效应。
四、应用案例1.台北101大楼:台北101大楼是世界上首座采用金属球阻尼器的大楼,通过在楼顶设置800吨的金属球阻尼器,将地震能量转化为球体的动能和热能,有效减小了地震对大楼的影响。
2.八达岭长城高速公路桥:该桥采用了摩擦阻尼器作为剪力连接件,通过摩擦力将地震能量转化为热能和摩擦力,使桥梁在地震作用下能够有一定的位移和变形,保证桥梁结构的完好性。
3.日本东京迪士尼乐园:该乐园采用了高阻尼橡胶支座作为支撑装置,通过橡胶材料的阻尼特性,将地震能量转化为热能和弹性变形,保护了乐园内的建筑结构和设施。
综上所述,建筑结构减震与消能减震设计是提高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重要手段,通过增加耗能装置、减小刚度、提高阻尼等方法,能够有效降低地震对建筑结构的破坏作用。
建筑隔振消能减震技术探讨
作 者 简 介 : 木 旺 (9 2 ) 男 , 南郑 州人 , 程 师 , 学 学 士 , 安 18一 , 河 工 工 管理 学 学士 , 主要 从 事 建 筑 设 计 工 作 ; 清威 (9 O ) , 南 赵 18~ 男 河 南 阳人 , 程 师 , 学 学 士 , 要 从 事 建 筑设 计 工 作 。 工 工 主
1 地 震 的 危 害
建 筑 物 除 了 承 受 竖 向 荷 载 外 , 要 承 担 风 和 地 震 水 平 还
唐 山地 震 的直接 经 济 损 失 近百 亿 元 , 后 重建 投 资达 震 百亿 元 。1 9 9 5年 , 日本 阪神地震 中经 济损 失超 过 10 0 0亿美
荷 载 的作 用 , 建筑物越 高 , 这个 水平 荷 载效 应就 越 明显 。我
点 以 及 钻 井 施 工 工 程 的 情 况 对 套 管 强 度 设 计 、 管 柱 居 中 、 窜 , 时 地 层 流 体 进 入 水 泥 石 裂 缝 后 , 间 久 些 会 对 水 泥 石 套 同 时 注水 泥流设 计等制定 了合理 的施工 设计技术措 施 : 造 成 腐 蚀 , 使 了 水 泥 环 封 固 失 效 , 接 影 响 到 油 气 田 的 生 致 直 是 深 井 套 管 浮 鞋 、 箍 , 井 浮 鞋 、 箍 实 现 了 深 敞 产 和 开 发 运 作 。运 用 改 性 纤 维 与 活 性 颗 粒 为 主 要 材 料 的 早 浮 深 浮 压 候 凝 , 决 了深 井 高 温 高 压 条 件 套 管 串 附 件 密 封 问 题 ; 解 二 强增塑剂 , 以增 进 塑性 水 泥 的抗 冲击 能力 , 而加强 了水 可 从
自我 国 1 0 有 记 录 以来 , 震 成 灾 面 积 达 3 9 0年 地 O多 万 平 构物 的刚度 , 容许结构 构 件 ( 但 如梁 、 、 、 柱 墙 节点 等等 ) 在地 方 公 里 , 屋 倒 塌 达 7 0万 间 。 房 0
建筑结构设计隔震和消能减震措施分析
建筑结构设计隔震和消能减震措施分析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也在加速推进,我国建筑行业也随之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随着大批超高超限建筑的出现以及高烈度地区的建设活动的频繁开展,传统单一的结构抗震设计方法已经不能满足该类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
目前,隔震和消能减震在建筑结构设计抵抗地震措施中的所占的比例正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
我国近几年来地震频发,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同时也为我国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因此针对建筑结构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措施进行研究已经成为现阶段的主要发展方向。
本文将对建筑结构中的减震措施进行分析,并对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进行主要阐述。
关键词:抗震;隔震;效能减震;建筑结构引言地震是一种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它不仅给人带来心理上的阴影而,且对建筑物造成巨大危害。
当地震来袭时,建筑结构是承受灾难的主要载体,如果建筑结构遭到严重破坏,将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重大损失如果建筑结构遭到严重破坏,就会直接导致人们的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
近年来,我国各个地区均有自然灾害的出现,这也让人们对建筑物的抗震性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相关部门已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对建筑震害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并推广有效的抗震技术体系,成为当前抗御地震灾害最重要和紧迫的任务之一。
1.我国减隔震技术发展分析我国对隔震技术的研究最早开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在1996年左右,我国研究者提出了以砂砾层为摩擦材料的滑移隔震思想,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对隔震技术的研究开始转入橡胶支座隔震领域,针对叠层橡胶支座滞回性能、测试和检测技术、振动台实验验证、分析和设计方法以及标准编制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并在上世纪末取得了巨大成果,橡胶支座隔震技术已经基本形成系统。
与此同时,我国国产橡胶垫的大量生产同样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的橡胶支座隔震技术的研究推广。
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相继出台了隔震技术规范、规程以及标准图集,我国隔震技术应用也变得更加成熟。
浅谈建筑结构设计隔震和消能减震措施
浅谈建筑结构设计隔震和消能减震措施摘要:结合工作实践,对建筑结构设计抗震措施进行了探讨,分别介绍了建筑物不同部位的隔震或消能减震措施,并对结构设计中常见的隔震和消能减震技术作了阐述,指出建筑物结构设计过程中应着重考虑抗震问题,并采取适当的措施。
隔震设计指房屋基础、底部或下部结构与上部结构之间设置由橡胶隔震支座和阻尼装置等部件组成具有整体复位功能的隔震层,以延长整个结构体系的自振周期,减少输入上部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达到预期防震要求;消能减震设计指在房屋结构中设置消能器,通过消能器的相对变形和相对速度提供附加阻尼,以消耗输入结构的地震能量,达预期防震减震要求。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隔震消能减震引言建筑结构设计中是否充分考虑抗震问题、是否合理的运用了相关的抗震措施是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问题,关于建筑物抗震问题的研究也有相当长的一段历史,从世界建筑设计领域和我国建筑设计领域来看,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我国连续发生四川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地质灾害以后,人们更加注重建筑物的抗震设计。
一直以来,我们在建筑设计中有关抗震都是坚持了“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原则,虽然设计方面在抗震方面也采取了很多措施,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还是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在地震中因为建筑结构方面的问题而给人们带来巨大损失的例子,分析原因,最主要的就是施工人员从思想上不够重视,存在侥幸心理,偷工减料,私自修改设计方案,没有真正将抗震措施落到实处。
在这里,我们对建筑设计中抗震的基本类型、主要措施结合具体实践经验进行研究,以期和同仁交流学习。
1、建筑结构的主要隔震措施建筑物的抗震设计中,我们通常是对地基进行特殊处理、设置抗震装置、对建筑的上部结构进行防震设计,这几种措施通常是混合使用的,但是我们结合地震构造特点及建筑物本身结构,会有侧重的在关键部位设置隔震层,依据隔震层的位置不同我们把建筑物的隔震设计分为以下几种。
1.1建筑物地基采用特殊材料隔震建筑物基础隔震,主要是对建筑物的基础部分进行特殊处理,削弱地震时的地震波,从而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损害。
浅析消能减震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具体应用
浅析消能减震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具体应用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抗震设防分类标准也在不断的更新与提高。
传统方式的抗震设计不断进行优化,各种隔震手段、消能减震性能越来越多。
而消能减震作为工程减震控制技术中的一种被动控制技术,通过将建筑的一些非承重构件设计为消能构件或通过布置消能装置,在地震来临时,通过变形提供给结构较大的阻尼,消耗或者吸收地震时带来的能量,衰减地震反应,从而确保结构的安全。
关键词:建筑结构;消能减震;阻尼器前言消能减震技术属于一种结构被动控制措施,采取结构振动控制技术,对结构施加控制机构或系统,与结构内身共同发挥作用,以减轻主体结构的地震反应,是一种合理有效的抗震途径。
根据统计显示,采用消能减震体系后,地震反应比传统方式降低约40~60%,但造价却比传统方式节约5%~10%,同时,技术更为合理,维修较为方便,在结构越高,刚度越柔时其效果越为显著。
一、建筑结构消能减震的形式建筑结构在进行消能减震时主要是根据消能减震设备或部件来区分其形式。
第一种形式是支撑部件和消能器共同负责消能减震工作,其中应用比较广泛的为单斜杠式支撑、交叉式支撑等。
第二种是在楼层之间的支架内安装消能减震设备,一般采用的人字形或V字形两种结构。
第三种是在建筑墙体上设计消能减震缝,并利用各种消能材料进行填充,增加墙体本身的粘弹性和粘滞性。
第四种主要是在建筑结构的梁柱各节点位置安装消能减震设备,形成点状分布的消能网络,提高建筑整体的抗震效果,这一技术在楼体主体与相邻楼体间的减震设计中应用广泛。
二、结构减震的基本原理减震的思路是根据结构的地震反应,通过自动控制或者执行系统,主动的对结构施加一定的控制力,达到减小地震对结构的负面影响。
从控制理论上看结构减震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被动控制技术,此种方法没有外部能源的供给,也称之为无源控制技术。
主要包括了隔震与减震两种。
主动控制技术则是为系统提供能源供给,也是一种有源减震技术。
建筑结构的隔震与消能减震的分析研究
建筑结构的隔震与消能减震的分析研究建筑结构的隔震与消能减震是为了减少地震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而进行的研究与分析。
随着地震灾害的不断发生,科学家们逐渐认识到地震的危害性,并开始研究如何抵御地震的力量,保护建筑物及其内部人员的安全。
隔震与消能减震是两种常用的方法,下面将对它们进行分析研究。
隔震是指在建筑物与地震地面之间设置一层隔离体,通过隔离体的减振效果来减少地震力对建筑物的影响。
隔震体通常采用橡胶、弹簧等材料,可以有效地吸收和减小地震力的传递。
隔震减震的核心思想是利用隔离体的弹性特性,使地震力在穿越建筑物时减小,从而保护建筑物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隔震的优点是可以吸收并分散地震能量,减少建筑物所受到的地震冲击力;缺点是隔震体的安装和维护成本较高,需要对建筑物进行一定的结构调整。
消能减震是指在建筑物内部设置一种消能装置,通过消能装置吸收并转化地震能量,达到减小地震力的效果。
消能装置通常采用液体或橡胶等材料,可以吸收地震能量,并通过内部的阻尼机构将其耗散释放出去。
消能减震的核心思想是在地震发生时,通过消能装置将地震能量转化为不显式的损耗能量,从而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
消能减震的优点是可以较好地保护建筑物的结构完整性和稳定性,减小地震危害;缺点是需要对建筑物进行一定的结构调整,且消能装置的维护和更新成本较高。
隔震与消能减震是建筑结构防护的重要手段,它们可以有效地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然而,隔震与消能减震并非万能之策,还需要结合建筑物的实际情况和地震影响评估,进行综合分析和设计。
此外,隔震与消能减震也需要注意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避免降低了地震危害而牺牲了建筑物的整体安全性。
总的来说,隔震与消能减震是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的重要内容,通过结构调整和装置设置,减小了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隔震与消能减震技术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为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然而,隔震与消能减震技术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以适应不同地震条件和建筑物类型的需要,提高抗震能力,实现更加可持续和安全的建筑结构。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浅析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浅析摘要:建筑物的内部减振性能对能耗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必须充分利用减振减振技术,通过采用室内减振减振和吸收振动,改善建筑物的整体稳定,减少对减震的冲击。
我国的隔震施工技术与中国的传统建筑相比有很大差异,尤其是在高层结构的技术上,可以采取分层隔震的方法来改善结构的地震特性。
采用适当的减振隔振技术,既可以节省工程造价,又可以改善结构的抗震能力,减少结构在地震中的破坏。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隔震减震;措施浅析引言要提高施工体系的科学水平,确保施工构件的正常运行,就需要从结构的设计上进行层层严格的把关,注重隔震减振的设计和优化,并尽量从工程的全局角度进行全面的分析,为合理推进施工的质量、达到预期的施工质量等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同时延长施工周期,防止发生诸如地震等恶劣的自然灾害。
1.建筑结构隔震减震技术概括1.1.减震技术建筑物构件消能减震即是在建筑物的特定部位设计耗能装置,并通过耗能设备产生的碰撞、扭转、弹塑性滞回变形,来充分消耗并吸收在地震过程中对建筑物构件所形成的力量,减少主体构件的抗震反应,从而有效避免构件发生损伤甚至坍塌的问题,最后达到减震的目的。
1.2.隔震技术与减震建筑构造设计比较起来,建筑架构设计中的基础隔震设计方法比较多样化,选用特殊材质的地基隔震、断层间隔地震等是较为普遍的设计办法。
但选用特殊材质的地基隔震时通常会使用豁土、砂浆或沥青等建筑材料。
地基隔震也是一个效果比较好的隔震手法,体形规则的建筑也可采用这一设计方法。
而地基隔震构造则惜助于在建筑的基座及其上构造之间设计隔震层,将整座建筑分割为上部构造、中部结构和底部构造等三种组成部分。
2.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2.1.合理选择建筑场地就建筑工程而言,在抗震工程设计与实施的过程中,国家都制定有相应策略,对工程范围进行了明确规定,在工程规划和初步设计过程中,针对可能发生自然灾害的地段,都必须进行抗震评估,并根据评价结构进行了抗震工作,以保证工程建筑的抗震结构质量。
建筑结构隔震与减振技术研究
建筑结构隔震与减振技术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安全性的要求日益提高,建筑结构隔震与减振技术在工程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将对建筑结构隔震与减振技术的原理、方法和应用案例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隔震技术的原理和方法1. 原理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核心原理是通过在建筑结构与地基之间引入隔震装置,将地震或振动波动的能量分散和吸收,降低地震造成的结构破坏和震害后果。
隔震装置通常由弹簧、减振器等组成,能够有效地吸收和减少结构受力,提高建筑的安全性能。
2. 方法(1)基础隔震基础隔震是指在建筑的基础上设置隔震装置,用以减少地震波对建筑的传递。
常见的基础隔震装置包括橡胶隔震支座和液压隔震支座等。
(2)结构隔震结构隔震是指在建筑的结构中设置隔震装置,用以减少地震波对结构的影响。
常见的结构隔震装置包括摩擦隔震装置和轴向力隔震装置等。
(3)附加质量减振附加质量减振是通过在建筑结构上附加质量来达到减振的效果。
常见的附加质量减振装置包括质量块、液压质量阻尼器等。
二、建筑结构隔震与减振技术的应用案例1. 地震高发区建筑隔震在地震高发区,建筑结构隔震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桥梁、核电站等重要工程。
例如,日本东京塔是一座采用基础隔震技术的高层建筑,具备较强的地震抗震性能。
2. 振动环境恶劣区建筑减振在振动环境恶劣区,建筑结构减振技术能够减少振动对建筑物的影响,提高结构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例如,美国旧金山金门大桥采用了摩擦隔震器技术,使桥梁在风震和地震条件下能够保持相对稳定。
三、建筑结构隔震与减振技术的发展趋势1. 多层次、多角度的应用未来建筑结构隔震与减振技术将更加关注不同层次、不同结构形式的建筑物,并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充分考虑不同方向的地震和振动。
2. 新材料的应用新材料的发展将推动建筑结构隔震与减振技术的创新,如纳米材料、聚合物材料等,能够提高隔震装置的性能和稳定性,从而提高建筑的安全性能。
总结:建筑结构隔震与减振技术作为一项重要的工程技术,对建筑物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有着重要的影响。
浅谈消能减震技术
浅谈消能减震技术消能减震技术是一种在工程设计中常见的减震措施,它能够通过吸收或者消散地震或其他震动的能量,减轻地震或其他震动对建筑物或结构物的影响,保护人员的安全和财产的无损。
消能减震技术的原理是利用特定的装置或材料,在地震或其他震动力作用下,将能量转化为热能或其他形式的能量消耗掉,从而减轻建筑物或结构物所受到的震动冲击。
其中一种常见的消能减震技术是利用减震装置。
减震装置通常由多个弹性元件组成,包括弹簧、阻尼器和限位器等。
它们可以将地震或其他震动产生的能量转化为弹性变形和阻尼损耗,从而减轻地震或其他震动对建筑物或结构物的作用。
另一种常见的消能减震技术是利用阻尼材料。
阻尼材料可以通过粘滞阻尼、摩擦阻尼、液体阻尼等方式吸收或者耗散地震或其他震动的能量,从而减少震动对建筑物或结构物的影响。
常用的阻尼材料有橡胶、钢丝绳、液体等,它们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和消能能力,广泛应用于建筑物、桥梁、塔楼等工程结构中。
消能减震技术的应用可以显著改善建筑物或结构物在地震或其他震动中的抗震性能,并且减轻震动对建筑物或结构物的毁坏程度。
与传统的抗震设计方法相比,消能减震技术具有以下优点:消能减震技术可以提供更稳定的结构性能。
在地震或其他震动作用下,通过消耗能量,减震装置或阻尼材料可以使结构具有较大的弹性变形,从而降低结构的刚度,增加结构的柔性,提高结构的耐震性能。
消能减震技术可以减少地震或其他震动所带来的横向力和弯矩,从而减小结构的变形和损伤。
这有助于延缓结构的破坏过程,并且降低地震或其他震动对建筑物或结构物的冲击力。
消能减震技术可以提高建筑物或结构物的恢复能力和可修复性。
在地震或其他震动结束后,消耗掉的能量可以迅速恢复,使建筑物或结构物回归原位,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消能减震技术也有一些限制和挑战。
消能减震技术的应用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主要用于大型建筑物或结构物。
消耗掉的能量需要通过合适的方式进行处理,以免对环境造成影响。
建筑结构设计隔震和消能减震措施解析
108YAN JIUJIAN SHE建筑结构设计隔震和消能减震措施解析Jian zhu jie gou she ji ge zhenhe xiao neng jian zhen cuo shi jie xi张生宁近年来,我国各地区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已经成为了政府及其关注的民生问题,尤其是地震的发生严重的造成人身财产安全以及社会经济安全。
典型的案例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大地震,造成了多大的经济灾害,多少人流离失所,妻离子散。
所以随着这些地震灾害的频发,我国工程建筑方面对抗震功能的重视也提升到了新的高度,现在建筑结构设计对于地震的防范措施越来越规范和严格,目的就是要通过不同的结构进行抗震灾害。
本文针对建筑结构设计中做好对抗震和减震的工作,为了有效的提升建筑物的抗震效果,针对于建筑结构设计中隔震的措施以及消能减震的技术解析,以供参考。
近些年来,地震的发生对我国地区经济以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了直接的灾害,所以在建筑建设中对于抗震的要求也成了现在建筑施工中重点规划的课题,在建筑设计中合理的规划设计抗震问题,合理的运用抗震原理进行设计规划,尽量减少或者阻止地震对我国人身安全以至于城市建设的威胁。
针对现阶段的统计来看,我国建筑结构设计以隔震和消能减震的措施占据很大的部分并且在逐年增加,所以本文对于建筑结构设计隔震和消能减震措施进行研究和分析。
一、建筑结构隔震减震概述隔震也就是隔离地震,在建筑物的基底或者是某个特定的位置设置隔震装置隔离或者耗散地震能量,用来避免或者减少地震能量向上部结构的传输,减轻结构震动的反应,建筑物只发生轻微的震动和变性从而保障地震来临时对建筑物的伤害,保证人身财产安全。
这种技术被美国地震专家称为“进40年来世界地震工程中最重要的成果之一”。
近年来高层建筑中广泛的应用了隔震技术,尤其是汶川地震之后,隔震技术使用的橡胶材料已经成为了世界研究以及应用的主要思考对象,已经被多数国家广泛应用,我国云南昆明、思茅、临沧等很多城市的高层建筑也都广泛的应用了这种技术及材料。
浅谈消能减震技术
浅谈消能减震技术消能减震技术是指利用材料本身的能量吸收和释放特性,能够减轻地震、风灾等自然灾害对建筑物及结构的影响,减少损失和保护人身安全的一种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消能减震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于抗灾减灾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消能减震技术的原理、应用和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消能减震技术的原理消能减震技术主要包括了粘滞阻尼器、摩擦阻尼器、隔震支座等。
这些技术主要利用材料的特性来达到减轻地震等自然灾害对建筑物及结构的影响。
粘滞阻尼器是一种通过材料的粘滞特性来吸收和释放能量的技术,主要由粘滞片、粘滞剪力器等组成。
摩擦阻尼器则是利用材料的摩擦力来阻尼振动,通过调整摩擦系数和压力来实现减震效果。
隔震支座则是通过一定的几何形状和材料结构来达到减震的效果,可以将建筑物和地基隔离开来,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消能减震技术在建筑结构、桥梁、输电线路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建筑结构中,消能减震技术可以有效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在桥梁工程中,消能减震技术可以有效减缓桥梁结构的振动,提高桥梁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在输电线路中,消能减震技术可以有效减少风灾对输电线路的影响,提高输电线路的可靠性。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消能减震技术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未来,在建筑结构领域,消能减震技术将不断创新,推出更多更优秀的产品,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在桥梁工程领域,消能减震技术将不断突破,为桥梁结构的设计和施工提供更多更可靠的技术支持。
在输电线路领域,消能减震技术也将不断创新,提高输电线路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消能减震技术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它可以有效地减轻地震、风灾等自然灾害对建筑物及结构的影响,减少损失和保护人身安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消能减震技术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发展,为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作出更大的贡献。
希望通过今天的分享,大家对消能减震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科技人才投身于这个领域,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建筑结构的隔震与消能减震分析
将建筑物与基础之间设置滑动层, 利用摩擦力来消耗地震能量,以达 到减震效果。
隔震结构的性能评估
隔震装置的性能要求
隔震装置应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刚 度和延性,以确保在地震作用下能够 有效地隔离地震能量。
整体结构的性能评估
对隔震结构进行整体分析,评估其在 地震作用下的响应,确保其具有足够 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抗震性能评估:通过对消能减震结构进行地震模拟分析,评估其在地震 作用下的响应和性能,如变形、加速度、应力等指标,以验证其抗震性
能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结构安全性评估:通过对消能减震结构进行静力荷载试验或动力响应分 析,评估其在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安全性,如稳定性、裂缝发展等指标, 以确保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
研究背景:地震灾害频发,传统抗震 设计存在局限性,需要发展新的减震 技术。
建筑结构的隔震和消能减震技术是减 轻地震灾害的有效手段之一。
研究意义: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减少地震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保护人类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研究目的和方法
研究目的
研究建筑结构的隔震与消能减震 技术,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减少地震响应。
联合设计的应用实例
应用实例1
某高层建筑在设计中采用了消能减震技术和隔震支座联合设计。通过优化结构和选择合适的材料,成功提高了结 构的抗震性能,并在实际地震中表现出色。
应用实例2
某桥梁在地震高发区采用了橡胶隔震支座和铅阻尼器进行联合设计。这些措施有效地降低了地震对桥梁结构的影 响,确保了交通的畅通性。
隔震支座:隔震支座是一种能够将地震地面运动与建 筑结构隔离的装置,其原理是通过支座的变形来减小 地震能量传递到建筑结构。常见的隔震支座包括橡胶 隔震支座、铅芯隔震支座等。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浅析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浅析摘要:随着我国建筑业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建筑结构的设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抗震、减震技术等。
在施工活动中采取科学、合理的防震措施,可以使建筑结构的设计质量得到持续提高,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能起到应有的效果。
在保证工程结构设计符合工程实际要求的前提下,其安全性、稳定性都会得到提升,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通过改变传统住宅结构抗震设计方式,提高其抗震性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地震的危险性,避免地震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以保证结构的质量,促进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就从建筑结构中抗震设计中的要点入手,针对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进行一定的分析。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隔震减震;措施一、引言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当地壳迅速释放出能量时,会引起地震,造成建筑物等物体的变形和崩塌。
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是不可忽略的,因此,在进行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时,应注意做好隔震、减震工作,尽量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冲击,保证建筑物的安全。
隔震与耗能减震设计适用于对建筑物的抗震安全、使用性能有特殊要求的建筑物,采用橡胶隔震支座构成的隔震层,在主体构件上安装减震装置等,以尽量降低地震波对建筑物的影响,防止出现建筑物变形、倒塌等问题。
二、高层建筑结构中抗震设计的要点(一)水平刚度的控制在发生地震时,高层混凝土结构更易受横向力的作用而发生侧向位移,甚至发生倒塌。
在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中,结构的横向刚度是设计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高层混凝土建筑的楼盖应将地震的力量传导到墙体上,使其承受倾覆的力矩,并在其内部形成轴力,使其与水平力弯矩成比例,避免出现侧倾、倒塌等现象。
(二)结构控制采用框架的形式对结构进行控制,使得设计中的具体参数和结构参数能够应用到现场,让结构的控制条件能够与设计时的目标数据相符合,从而能够有效地控制施工过程中的材料和工艺。
在进行结构控制时,应考虑到要进行的最大抗震级别,加强结构的隔震和缓冲作用,减少地震发生时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并根据区域内的震情情况,适当提高建筑的某些性能,以保证工程的安全。
建筑隔振消能减震技术分析
建筑隔振消能减震技术分析地震是自然界中一种破坏性较强的自然灾害,严重危害着人们的生命安全,因此,在进行建筑工程的设计时,建筑防震设计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建筑隔振消能减震技术作为一种多层和低层建筑物的抗震措施,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我国在建筑隔振消能减震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本文对建筑隔振消能减震技术进行概述,针对现阶段建筑隔振消能减震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对建筑隔振消能减震技术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标签:建筑工程;隔震技术;消能减震技术1、引言据统计表明,在世界范围内每年发生五百多万次地震,虽然其中绝大部分的地震对人们的生活不会造成很大的影响,但是每年也存在十几至二十几次能对人类造成严重危害的地震。
由于现阶段的科技水平并不能对地震进行准确的预测,为了减少地震对人们的危害,必须更加重视提升建筑的抗震性能,做好地震防御工作。
建筑隔振消能减震技术作为一种建筑物防震技术,将其运用到建筑工程设计中,能够有效的提升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提升建筑物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2、建筑隔振消能减震技术概述建筑隔振消能减震技术的基本思想是将建筑物基础部分的结构和房屋的上部分结构进行分离,在地震时,将地震能量向建筑物的传输路径进行隔离,从而实现在发生地震时地动而建筑物的基本不动的目的,保证建筑物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隔震技术是指通过运用隔震装置,将建筑物与地震所带来的冲击相隔离的技术,该种技术通过在建筑物的底部位置或者结构层之间安装隔震装置,对结构体系进行软化,隔震装置将地震地质条件传来的能量进行吸收和转化,阻值地震能量向上方的建筑物传输,降低将主结构的变形,从而达到减少地震对建筑物影响的目的。
根据隔震支座安装位置的不同,可以将隔震技术分为基础隔震和层间隔震两种类型。
消能减震技术是与隔震技术相对应的一种建筑防震技术,该种技术主要是将建筑物结构中的支撑或者剪力墙等构件设置成消能构件,或者在结构物中的连接位置或者节点位置安装阻尼器,当发生地震时,消能构件和阻尼器将建筑物的工作状态进行改变,主要是由弹性状态转化为塑性状态,消能构件和阻尼器对地震能量进行吸收,从而减少建筑主体结构的变形情况,保证建筑物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建筑结构设计隔震和消能减震措施分析
于我们基于问题的本质 , 尽可能的避免建筑受到破坏 。
等多种形式 , 隔震装置有混合隔震装置、 基底滑移隔震装置以及夹层
1 建 筑结构 中减 震措 施 橡胶垫隔震装置等。 减震措施的原理是依据建筑物之外的部件来加大建筑物的阻 3 建筑 物走 向设计 抗震 问题 地震是地壳 的运动造成的, 和地质结构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房屋 尼, 从而尽可能的消耗地震传递给建筑物结构的能量 , 防止由于地震
使建筑物遭受破坏。 一般的, 消能部件的布置必须通过研究确定 。 设置 在结构变形较大部位, 能够有效的发挥消耗地震能量的效能; 设置在 结构的两个主轴方 向, 能够让两方向都存在刚度与附加阻尼。 减震措施既能够应用在新建结构的减震设计 ,从而对建筑物的
例塌与震 向的关系非常密切。 一般的 , 震向就是地震出现之后, 引起房 屋震动的方向。 所以, 在建筑物选址的过程当中, 必须全面分析当地地 质条件 , 研究当地地震的震 向, 让地震震向和建筑物的走 向垂直 , 尽可 能的防止两个走向平行。 根据前些年 出现的玉树地震与四川汶川地震 和地震震 向平行的建筑物的倒塌率相对较高 , 然而 , 基础部分实施特定处理以外 ,还能够应用在现结构的抗震加 同当中, 的实际隋况而言 , 和地震震向平行 在对建筑物的基础或者地基进行隔震设计时, 必须得在建筑物动工之 和地震震向垂直的建筑物很难倒塌。分析结果显示 , 前依据相关隔震设计的措施 , 有序 、 合理的完成工作 ; 也能够依据消能 的建筑物, 在地震出现时 , 会随地震波运动的幅度更大。 减震元件和装置有效的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 进而达到保护人们 4 无粘结 支撑体 系减 震 问题 无粘结支撑体系是最为机敏建筑物结构减震体系之一 ,在外包 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的目的。除此之外 , 在建筑物的施_ 丁过程当中也可 或在钢管混凝土或者外包钢筋混凝土 以, 在建筑物的核心部位设置特定的隔震装置。 但当建筑物建成之后 , 钢管与内核钢支撑之间不粘结 , 在支撑两端适当部位露 冉进行抗震加同处理 , 就必须借助于加大阻尼的方法 , 也就是在建筑 与内核钢支撑之间涂无粘结漆形成滑移界面。 物的结构上再次加装消能减震装置。 消能减振技术的目的就是利用特 出内核钢支撑 , 并在支撑中段设置外包层 , 再用框架结构和高强度螺 殊设置的元件以及机构把地震动的能量进行吸收耗散 , 从而保护主体 栓连接, 从而有效的保证拉力与压力均仅仅利用 内核钢支撑承受。滑 能够保证外包层与 结构的安全。当消能减震结构的抗震性能显著增强时, 主体结构的抗 移界面的几何尺寸与材料必须精心施工 以及设计 , 除此之外, 约束内核钢支撑的横 向变形 , 合理的 震构造要求能够小幅度降低。 降低程度能够参照不设置消能减震装置 内核钢之间相对滑动 , 结构的地震影响系数和消能减震结构地震影响系数之 比确定, 且最大 避免了内核钢支撑在压力影响下造成局部屈曲与整体屈曲。 在地震发 降低 程度 必须 控制 在 1 度 以 内。 生时, 借助于内外钢之间的配合作用而消耗地震能量 。 然而 , 上述这种 2 建 筑结构 的主 要隔 震措 施 设计的缺J 在于在有关部件的汁算以及设计方面要求十分严格 。 在整 个体系当中, 建筑物的重量一般南内钢来承担 , 外钢通常起到辅助与 2 . 1 悬挂隔震措施。悬挂隔震是把结构的大部分或者全部质量悬挂 起来 , 以至于地面运动传递不到主体质量 , m现不了惯性力 , 进而起到 配合效能, 还能够有效的避免内钢弯曲变形。 隔震效果。上述这种隔震方式通常应用在大型钢结构, 借助于钢结构 5 跷动 振动 控制减 震设 计 悬挂体系, 从而达到隔震的 目的。 一般的, 大型钢结构分为子结构与主 跷动减震设计一般有以下两种方法: 其一是结构中支撑 、 竖向连 框架: 子结构借助于吊杆或者索悬挂, 分布着大部分质量, 此体系能 续墙 以及地震力较大的柱等部分构件和下部基础不够紧固; 其二是整 后一种方法通常应用在强烈 够有效地隔离子结构以及主框架 , 降低地震影响的传递 , 控制结构的 个下部基础和上部结构在竖向不够紧固。 地震情况下 , 高宽较大的建筑物容易造成较大竖向拔力。 地震反应; 主框架和一般框架结构相同。 总之 ,建筑结构设计隔震和消能减震措施分析极大的使得系统 2 . 2 建筑物地基采用特殊材料隔震。建筑物基础隔震通常是对建筑 物的基础部分进行一系列特定的处理 , 降低地震 时的地震波, 以至于 养护的成本减少, 系统的灵活性和智 ̄4 - Og平提升 , 系统维护程序便 缩小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 传统的方法是在建筑物的基础部分直接设 捷 , 系统的工作效率提高。 与此同时, 随着隔震和消能减震措施发挥的 置砂子或粘土垫层 , 或者交替铺上砂子与粘土。 与此同时, 一部分相关 作用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可以预见的是其应用也将越来越广
浅谈消能减震技术
浅谈消能减震技术消能减震技术是一种通过能量吸收和转换来减轻地震对建筑物和桥梁等结构物的影响的技术。
它可以有效降低地震引起的振动幅度,保护结构的安全性,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
本文将从工作原理、应用领域和发展前景等方面对消能减震技术进行浅谈。
消能减震技术的工作原理可以分为三个步骤:能量吸收、能量转换和能量消耗。
当地震发生时,结构物会通过一些装置(如液压缸、摩擦装置等)吸收地震能量,将其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然后,这些被吸收和转换的能量会被传递到消能装置中,通过摩擦、变形等方式转化为热能,从而减轻地震的影响。
消能装置会通过散热等方式将热能释放出来,恢复到初始状态,准备应对下一次地震。
消能减震技术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桥梁、核电站和航天器等领域。
在高层建筑中,消能减震技术可以有效减少地震引起的振动,提高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在桥梁中,消能减震技术可以降低地震对桥梁的影响,减少桥梁的损坏程度,延长其使用寿命。
在核电站中,消能减震技术可以抵御强烈地震引起的震颤,确保核设施的稳定性,保障核电站的运行安全。
在航天器中,消能减震技术可以减少航天器在起飞、着陆和飞行过程中受到的震动,保护载荷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消能减震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随着人们对建筑安全性、耐久性和舒适性的要求不断提高,消能减震技术将成为建筑行业的重要技术之一。
随着地震频率的增加和地震强度的增加,消能减震技术也将在地震灾害防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消能减震技术也将不断创新和完善,为各个领域带来更多的机会和挑战。
建筑结构中消能减震关键设计技术探讨 - 结构理论
建筑结构中消能减震关键设计技术探讨- 结构理论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高承勇总工程师高承勇: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针对消能减震这个设计方法进行了某些思考,所以提出来跟大家探讨一下。
我下面想从四个方面跟大家做一个介绍。
现阶段我们国家的抗震理论来看一个是承载力方面,第二个是位移设计,是随着人们对抗震的认识、深入发展而起来的。
位移为主要设计参数的设计方法,目前基于性能的设计主要还是基于位移的设计。
第三个是能量设计。
结构的抗震能力是结构抗震性能的重要指标。
大家知道由于结构在强震的作用下产生了屈服,进入一次性变形的阶段,结构的刚度、制震周期都会发生变化,结构的变化并不取决于顺时的地震作用,地震的变形能力和耗能能力的不足才是在强震作用下倒塌的原因。
所以能量设计的方法主要是想通过构件的抗震能力来达到抗震的目的。
位移设计和能量设计常用的措施有这么几个:主要是合理的选取结构形式、优化布置结构构件、有效控制结构构件的性能,设置抗震多道防线,包括了布置抗能构件,提高结构抗震能力的主要措施,包括合理的结构体系选择,耗能机制的指定,后面红色的都跟我们消能减震有直接的关系。
位移和能量演变的设计思想,主要是遭遇小震的由主体结构发挥作用,部分的耗能装置或者是构件可能发挥作用,但是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保证结构的正常使用。
遭遇较大地震的时候耗能元件发挥作用,增加结构的耗能能力,隔震、改变结构特性以减少地震输入等,来保证主体结构的安全和功能性。
优点是设计概念明确、结构体系层次清晰,提高了设计的可靠性,通过耗能元件高效耗能,增强了主体结构对地震动的性能。
这是整个一个设计思想。
通过实验表明耗能可以做到消能地震能量的90%以上,常用的消能减震优化设计的措施是主动控制、被动控制的耗能能量,基础隔震结构一体化设计。
第二部分我想讲一下阻尼器耗能的原理和设计流程。
耗能减震的原理主要是通过耗能构件来消耗地震作用的能量,来减轻振动。
从能量的观点来讲,如果地震输入是一定的话,耗能构件的性能提高,那结构的耗能能力就降低,就会减少,从动力学的观点来讲,跟耗能相比的作用相对于耗能阻力的提高,可以使得结构的地震反应减少。
工业建筑隔震和消能减震技术设计浅析
工业建筑隔震和消能减震技术设计浅析摘要:随着现代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的进步,工业建筑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但在地震多发地区,工业建筑特别是大跨度、重型荷载厂房等建筑具有较高的倒塌风险,因此提高工业建筑的抗震能力是降低其垮塌风险的重要措施,本文对隔震和消能减震在工业建筑中的应用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关键词:隔震技术;工业建筑;消能减震技术前言:在地幔流动等因素的影响下,地壳大陆板块运动缓慢,相互挤压,在这个过程中,板块内部的应力将逐渐增加,能量将持续在板块内部积累,直到应力达到极限,发生断裂,积聚的能量会瞬间以振动的形式传播,最终在地表形成地震。
地震的发生具有很高的随机性,即使是现代技术也无法准确地预警。
工业建筑抗震措施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但“抗”的这种措施达成的效果也很有限。
工业建筑隔震和减震措施通常围绕“隔”和“减”进行,例如,在工业建筑中设计隔震和消能减震结构。
简单来说,它的原理就是尽可能地将建筑物与地面分开,以便在上述结构阻尼的作用下尽可能地抵消地震产生的能量。
由于地震对现代化工业建筑造成的经济损失越来越大,人们也越来越关注它的抗震性能。
基于对建筑安全性和经济性的综合考虑,目前对工业建筑抗震性能评价的标准是:不会被小震破坏,中等地震后可以修复,强震后不会发生倒塌。
1.隔震与消能减震设计简介主要分为抗震、隔震以及消能减震三个部分,抗震结构的主要作用在于抵抗地基震动,隔震结构的主要作用在于隔绝地震的危害,消能减震结构的主要作用在于弱化地震的能量。
2工业建筑隔震、减震材料的选择要点2.1获得方式的不同许多学者先后开发了以碎石、改性沥青、石墨和聚四氟乙烯板为主要材料的沥青层隔震技术、碎石垫层隔震技术、聚四氟乙烯滑板隔震技术、石墨滑板隔震技术等多种隔震技术。
此外,一些学者根据解耦原理在上层建筑之间设置了组合界面隔震层,以达到消能减震的目的。
但是,各种材料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砾石比其它材料更容易获得,基本上不受地域和环境的限制,只受所需粒度和光滑度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建筑隔振消能减震技术
1 地震的危害
建筑物除了承受竖向荷载外, 还要承担风和地震水平荷载的作用, 建筑物越高,这个水平荷载效应就越明显。
我国 41%的国土、 50%以上的城市位于地震烈度 7度以上的地区, 面临的地震灾害形势非常严峻。
地震是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突发性的自然灾害之一, 对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很大的危害。
1.1 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1976年唐山发生的 7.8级强烈地震, 顷刻间, 百余万人口工业城市被夷为平地,造成 24.2万人死亡, 16.4万余人重伤。
自 1900年有记录以来,我国死于地震的人数达 55万之多,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 53%。
1.2 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自我国 1900年有记录以来,地震成灾面积达 30多万平方公里, 房屋倒塌达 700万间。
1.3 冲击人类社会的正常运行秩序和造成大量的经济损失
唐山地震的直接经济损失近百亿元,震后重建投资达百亿元。
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中经济损失超过 1000亿美元。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 城市化使人口和财富高度密集, 强烈地震造成的伤亡和损失将越来越大, 地震后的修复和城市的复兴就越有难度, 对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冲击也将更为剧烈。
2 传统抗震方法
地震造成的破坏给人类留下的烙印是深刻的。
而我们结构工程师
们一直没有停止过对建筑物抗震的研究。
建造抗强烈地震的建筑物和构筑物成为建筑工程领域重要的课题。
为了抵御地震灾害, 通常的建筑结构设计采用的是
抗震设计,强调的是“ 抗” ,即采用“ 延性结构体系” 适当控制结构物的刚度,但容许结构构件(如梁、柱、墙、节点等等在地震时,进入非弹性状态,并且具有较大的延性,以消耗地震能量,减轻地震反映,使结构物“ 裂而不倒” 。
这种体系在很多情况下是有效的,但也存在很多局限性:首先, 由于结构物的承重构件在地震时进入非弹性状态, 对某些重要的结构物是不容许的(纪念性建筑、装饰昂贵的现代化建筑、原子能发电站等 ;其次,对于一般性建筑,当遭遇超过设防烈度地震时,由于主体结构已发生严重非弹性变形, 在地震后难以修复或在强地震中严重破坏, 甚至倒塌, 其破坏程度难以控制; 再次, 随着地震强度的增大, 结构的断面和配筋都相应增大,造成经济的“ 浪费” 。
3 隔震、消能减震
3.1 隔震与消能减震原理
隔振、减震控制的基本原理是在结构构件之间或建筑物与基础之间设置隔震、减震装置,通过隔震、减震装置的耗能特性,减小振动能量向周围环境的传递,达到减小振动对周围环境影响的目的。
3.2 隔震与减震方法
3.2.1 粘弹性阻尼结构
粘弹性阻尼结构的风洞试验、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及大量的结构分析表明,在结构中安装粘弹性阻尼器可减小风振反应和地震反应 40%~80%,可确保主体结构在强风和强震中的安全性,并使结构在
强风作用下, 结构的舒适度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
西雅图哥伦比亚中心大厦起初是因为在风振的影响下,顶部几层有明显的不舒适感,安上粘弹性阻尼器后,不再有不舒适感,效果良好。
若采用加大刚度的方法来获得同样的效果, 需要把现有的柱尺寸扩大一倍, 粗算价值约 800万美元,显然采用增加刚度的办法是难以接受的,而采用粘弹性阻尼器所用的试验及安装费用仅 70万美元。
在北京的银泰中心也设置了粘滞阻尼器,试验结构证明有很好的减振效果。
由此可见,采用粘弹性阻尼器减小建筑的风振或地震效应在经济上是相当可观的。
3.2.2 吸能减震
吸震减震是通过附加子结构, 使结构的震动发生位移, 即使结构的振动能量在原结构与子结构之间重新分配, 从而达到减小结构震动的目的。
目前, 工程结构应用的吸震减震装置主要有:调谐质量阻尼器(简称 TMD ,调液(柱阻尼器(简称 TLD 或TLCD 悬吊质量摆阻尼器(简称 SMPD 和质量放大器。
屋面上的水箱也起到一定的减震效果,相当于 TMD 。
3.2.3 金属阻尼器
是在框架中加屈曲约束支撑,在常规荷载下,起到支撑的作用, 而在地震作用下, 金属支撑通过塑性变形来消耗地震的能量, 从而起到保护主体结构的作用。
这在抗震加固的工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拟建的首都规划大厦设置了柱间“ 人” 字型支撑, 大大减小了地震力的影响。
3.2.4 冲击减震
冲击减震是依靠附加活动质量与结构之间的非完全弹性碰撞达到交换动量和耗散动能进而实现减小结地震反应的技术。
实际应用时,一般在结构的某部位(常在顶部悬挂摆锤。
结构震动时,摆锤撞击结构使结构震动衰减。
另外,摆锤还兼有吸振器的功能。
3.2.5 更为先进的减震体系
前面所提到的是被动的控制地震力的方法,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 主动和半主动控制也正在被广泛地研究中, 它是在不同学科和专业之间开展合作和交叉研究, 开发使用的感应和接收装置、结合控制专业的配套技术,形成新的产业,以支持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结构振动控制的研究和应用需要将传统的建造技术与高新技术相结合, 使结构的安全保障系统成为智能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在建筑物基础安装像汽车安全气囊的感应气垫,一旦地震来临,纵波感应器启动,在横波能量对建筑物造成破坏前感应气垫膨胀并把来自于纵波的能量进行消能。
真正实现了像汽车一样的智能减震体系。
3.3 隔震与消能减震的效果
3.3.1 明显有效地减轻结构的地震反应
从振动台地震模拟试验结果及美国、日本建造的隔震结构在地震中的强震记录得知,隔振体系的结构加速度反应只相当于传统结构 (基础固定加速度反应的
1/10~1/3。
这种减震效果是一般传统抗震结构所望尘莫及的。
从而能非常有效地保护结构物或内部设备在强地震冲击下免遭任何毁坏。
3.3.2 确保安全
在地面剧烈震动时,上部结构仍能处于正常的弹性工作状态。
这既适用于一般民用建筑结构, 确保居民在强地震中的绝对安全, 也适用于某些重要结构物和重要设备。
(如医院、实验室、核电站 3.3.3 降低建筑物造价
从汕头、广州、西昌等地建造隔震房屋得知,多层隔震房屋比传统多层隔震房屋节省房屋土建造价:7度区节省 3%~6%, 8度区节省 8%~14%, 9度区节省
15%~20%。
并且安全度大大提高。
3.3.4 抗震措施简单明了
抗震涉及的对象从考虑整个结构物的复杂的不明确的抗震措施转变为只考虑隔震装置, 简单明了。
结构物本身与一般非地震区的做法无异,设计施工大大简化。
3.3.5 震后修复方便
地震后, 只对隔震装置进行必要的检查更换。
而无需考虑建筑结构物本身的修复, 地震后可很快恢复正产生活或生产, 这带来极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3.6 为设计提供空间
在满足设计要求的情况下, 结构构件的尺寸可能做的很小, 这样能够留给建筑师更大的创作空间,做出更加纤细灵巧的建筑物。
4 结语
耗能减震技术为建筑的抗震设计和抗震加固提供了一条崭新的途径,它克服了传统结构“ 硬碰硬” 式的抗震设计方法,具有概念简单、减震机理明确、减震效果显著,安全可靠等特点。
虽然现有的规范和规程对这方面阐述的不够完善, 现行的国内软件也没有提供这方面的
计算程序,不过可以预言,耗能减震技术以其不可忽视的优点,将成为 21 世纪建筑减震防灾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为减轻地震对人类造成的危害作出巨大贡献。
为人类营造一个更加安全舒适,更加绿色环保的工作和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