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学之气象灾害

合集下载

气象学、气象灾害与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气象学、气象灾害与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气象学、气象灾害与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气象学是一门研究大气现象的科学,其研究范围包括大气组成、结构、运动、变化及与其他科学领域的交叉等。

气象学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十分显著,因此探索气象学与教育的关系,将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气象科学素养,培养气象灾害防范意识。

气象学在自然灾害预测和防范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气象灾害不仅直接影响人们的生存与安全,而且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学习气象学灾害预警、救援等实用知识,可以降低气象灾害带来的风险。

为了提高公众对气象灾害的认识和应对能力,各国普及气象教育,构建气象教育体系。

例如,在日本,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专门学习气象的课程,包括气象观测、天气变化、气象灾害等,以及如何使用气象信息。

这种教育积极推进了日本社会和公众的气象意识,有助于减少气象灾害对社会和公众造成的损失。

在中国,也有一些气象教育工作正在推进中。

例如,气象局在一些地方设立“气象科普宣传站”,通过讲解气象知识、展示天气仪器和设备等方式,向公众普及气象知识,提高公众对气象灾害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此外,一些高校的气象科学专业也在举办气象科普公益讲座、气象观测实习等,培养学生的气象科学素养,提高公众的气象科学素质。

总之,气象学是一门应用广泛、涉及面广的科学,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开展气象教育工作,培养公众气象科学素养,应对气象灾害,是我们每个人应该负起的责任。

在气象学与教育的研究实践中,除了加强公众气象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外,也需要关注气象教育课程的质量和方法。

通过不断创新气象教育课程的设计和实践方式,才能更好地提高公众的气象科学素养。

对于学校的气象教育课程来说,首先应该从课程设置开始考虑。

根据学生的认知和学习能力,科学合理地安排气象教育内容。

让学生了解天气预报的基本知识和信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气象变化,提高灾害防范的能力。

对于学习气象专业的学生,可以开展气象预报、气象观测等方面的实践课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变能力。

气象学和气象灾害的预报和预警

气象学和气象灾害的预报和预警

气象学和气象灾害的预报和预警天气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气象学的研究和气象灾害的预报和预警也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气象学的基本概念和气象灾害的预报和预警方式,以及未来气象预报和预警的发展方向。

一、气象学的基本概念气象学是研究大气、天气、气候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科学。

其研究内容包括大气的成分、结构、运动、辐射、热力学等方面。

气象学是现代科学的一部分,主要应用于气象预报、气候变化预测、灾害预警等方面,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具有重要影响。

气象学的基本概念主要包括气象要素、气象参数、气象事件、气象预报等方面。

气象要素是指大气中的主要物理量,如温度、湿度、气压、风速等。

而气象参数是针对气象要素的特定计算方法,包括平均值、极值、频率等。

气象事件则是指大气中的某种气象过程或现象,如暴雨、台风、龙卷风等。

气象预报则是根据气象学原理和现代技术手段,对未来一段时间的气象情况进行预测。

二、气象灾害的预报和预警气象灾害是指由于天气或气候突然变化而引起的对人、财产和环境的威胁。

常见的气象灾害包括暴雨、台风、干旱、洪涝、冰雪灾害等。

对于这些灾害的预报和预警可以帮助人们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自己和财产。

气象灾害的预报和预警需要依靠气象观测数据和现代气象技术手段。

例如,对于暴雨的预报和预警,可以通过人工观测、雷达探测、卫星遥感等手段,计算出暴雨的发展趋势和影响范围,并对相关地区发布相应的预警信息。

对于台风的预报和预警,还需要综合考虑台风的路径、风速、风向等因素,及时发布台风路径和风力预报信息,以便人们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三、未来气象预报和预警的发展方向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气象预报和预警的能力也将越来越强大。

未来气象预报和预警的发展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应用。

通过分析海量气象数据,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模拟和预测,提高气象预报和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2. 多元数据融合。

将不同来源的气象数据融合到一起,建立更为精细的气象信息体系,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各行各业的需求。

农业气象学:第六章 天气及灾害性天气-灾害性天气

农业气象学:第六章 天气及灾害性天气-灾害性天气
高,气温与湿度猛降,并伴有雨雪天气;北方也可 无雪,以降温和偏北大风为常见; 寒潮过境后:晴,干,冷。
② 冻害 0℃以下的低温使植物遭受的危害,叫 做冻害。
③ 冷害 在植物生长季节里,温度下降到植物的生
物学零度以下、0℃以上使植物遭受的危害,叫做 冷害。
④ 寒害 特指热带作物所受的低温危害。
原因:稳定的大型环流背景下,冷暖气流交汇而成。 高原南北两支气流位相不一致,它们输送的冷暖气 流正好在长江流域交汇,地面形成准静止锋。
阻 塞 高 压
阻塞高压
(2) 梅雨天气
① 梅雨 每年初夏(6至7月),我国宜昌以东(26至34°N)
的江淮流域地区有一段连阴雨天气,又称为“霉雨”。
进入梅雨称 入梅,梅雨结束称 为出梅,各地入、 出梅的时间有很大 的差异,大体上南 部早、北部迟。
从“气象万千”网站的电子万年历中可以查询入梅 和出梅日期。
② 梅雨期的大气环流
•青藏高原以南的西风急流消失,高原以北为西风急 流,在中国北方形成宽广的低槽,其中不断有小股冷 空气经河西走廊南下; •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在20至25°N之间,其西北侧 的偏南暖湿气流与西风带的气流在江淮流域相遇,形 成静止锋; •在50到70°N一般有两个阻塞高压,一个在乌拉尔山, 一个雅库茨克,这两个阻高使东亚的环流形势变得十 分稳定。
§4 灾害性天气与农业气象灾害 一 水分异常引起的气象灾害 二 温度异常引起的气象灾害 三 气流异常导致的气象灾害
一、水分异常引起的气象灾害
1.干旱
(1)干旱的概念
指长时期降水偏少,造成空气干燥,土 壤缺水,水源枯竭,影响生物正常生长发育 而减产的一种农业气象灾害。干旱是我国最 严重的农业气象灾害。
⑤ 霜冻 在植物生长季节里,由于土壤表面或植物

6.1.1气象灾害说课稿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6.1.1气象灾害说课稿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五)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布置情况如下: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选择一种气象灾害,分析其成因、特点及防治措施,并撰写一篇短文。作业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一)板 Nhomakorabea设计我的板书设计将注重布局的合理性、内容的精炼性和风格的简洁性。布局上,板书将分为几个部分:标题、目录、主要知识点、案例分析和互动环节。标题部分清晰地标明“气象灾害”,目录部分概括性地列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如气象灾害的定义、分类、成因、特点、防治措施等。主要知识点部分采用结构图或流程图的形式,以关键词和图示展现,确保信息一目了然。案例分析部分选取典型的气象灾害案例,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展示,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灾害的实际情况。互动环节部分留出空间,用于记录学生的讨论和思考。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辅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气象灾害的相关知识,形成知识结构,同时方便学生跟随教学进度,激发学生的思考。为了确保板书清晰、简洁且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我将采用清晰的字体、颜色和线条,避免过多的文字和复杂的图示,确保信息的简洁明了。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计划采用以下导入方式:首先,通过展示一系列真实的气象灾害图片,如洪水、干旱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气象灾害的严重性和实际影响;然后,提问学生:“你们对这些灾害有什么了解?它们是如何产生的?对我们有什么影响?”引导学生回顾前置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最后,宣布本节课的主题:“气象灾害”,并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使学生认识到气象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危害,增强学生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和人生观。

气象学中的天气预报和气象灾害

气象学中的天气预报和气象灾害

气象学中的天气预报和气象灾害气象学是研究大气环境以及气象现象的学科。

在气象学中,天气预报和气象灾害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天气预报可以帮助人们做出合理的生产和生活决策,而气象灾害预警则可以避免或减轻自然灾害对人们生命财产的危害。

天气预报是指根据天气变化规律和气象要素的变化趋势,通过使用气象仪器设备和处理气象数据的方法,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天气变化的可能情况。

天气预报常用于农业、交通、旅游和大型活动等领域中,而如今更多的人们则使用天气预报来规划自己的日常生活。

天气预报是基于气象要素的变化来预测天气情况的。

气象要素是用来描述大气环境状态的物理量,包括温度、气压、湿度、风向风速、降水量等。

这些要素与天气的变化有密切关系,因此可以通过观测气象要素的变化来预测未来的天气情况。

预报气象要素的变化,需要使用各种气象观测设备和气象数据分析方法。

常见的气象观测设备包括气象站、气象雷达、卫星遥感等。

气象数据分析则需要使用计算机模拟等技术来处理气象数据。

通过这些设备和方法,气象学家可以收集和处理大量的气象数据,并分析出未来的天气情况。

虽然天气预报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规划生产和生活,但天气变化仍然可能给人们带来意外的风险和危害。

气象灾害是指由于天气变化造成的自然灾害,如洪水、风暴、台风、沙尘暴、雷电等。

这些灾害会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重大威胁,因此预警是非常重要的。

气象灾害预警是指根据气象现象的变化趋势和影响范围,提前向公众发出预警信息,以便采取相应应对措施,减轻灾害对人们的影响。

气象灾害预警主要是通过气象部门向社会发布天气预警信息,提醒公众注意准备,避免或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气象灾害预警需要依靠气象观测设备和气象数据的分析来实现。

对于不同类型的灾害,气象观测设备和数据处理方法也有所不同。

例如,对于台风和风暴预警,需要使用气象雷达和卫星遥感等设备,通过分析风速和风向等数据来提前预警。

而对于洪水和暴雨预警,则需要使用雨量计、排水设施等设备,通过分析水位和降雨量等数据来预警。

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沙尘暴的形成需具备3个条件。 一是地面上的沙尘物质。它是形成沙尘 暴的物质基础。 二是大风。这是沙尘暴形成的动力基础, 也是沙尘暴能够长距离输送的动力保证。 三是不稳定的空气状态。这是重要的局 地热力条件。沙尘暴多发生于午后傍晚说明 了局地热力条件的重要性。
冰雹
冰雹 冰雹
冰雹的形成
冰雹是从发展强烈的积雨云中降落到地面 的坚硬的球状、锥状或形成不规则的固态 降水物,不同地方的群众称其为“雹子”、 “冰蛋”、“冷子”等等。是由不透明的 雹核和渗明的冰层,或由透明的冰层与不 透明冰层相间组成。常见的冰雹如豆粒大 小,但也有如鸡蛋或更大的,有时是几个 冰粒的融合体。
Hale Waihona Puke • 目前以通俗的说法就是上升的云层遇到大 气逆温层的抵制被迫悬在半空中偶然形成 了奇特的自然现象。应该是说极其罕见如 果看到了这种云的人,应该感到很庆幸往 往当地出现“海啸云”后会持续大半个月 的晴到多云的天气!但“地震的前兆是地 震云,海啸的前兆是海啸云”的说法,目 前还没有科学依据。
沙尘暴
沙尘暴的形成
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2组制作
台风
台风眼
台风的形成 台风的形成 形成
• 台风是热带气旋的一个类别。在气象学上, 按世界气象组织定义:热带气旋中心持续 风速达到12级(即每秒32.7米或以上)称 为飓风或本地近义字,飓风的名称使用在 北大西洋及东太平洋;而北太平洋西部 (赤道以北,国际日期线以西,东经100度 以东)使用的近义字是台风。
海啸
海啸的形成
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这 种波浪运动引发的狂涛骇浪,汹涌澎湃, 它卷起的海涛,波高可达数十米。这种 “水墙”内含极大的能量,冲上陆地后所 向披靡,往往造成对生命和财产的严重摧 残。智利大海啸形成的波涛,移动了上万 公里仍不减雄风,足见它的巨大威力。

天气与气象灾害科普知识

天气与气象灾害科普知识

1.暴雨形成原因:源源不断的水汽、强盛而持久的气流上升运动、不稳定的大气层结构。

大气中的水汽随上升的气流向上输送,云内的水滴受其影响不断增大,直到上升气流托不住时,就急剧地降落到地面,形成了暴雨。

根据气象局规定,24小时降水量为50毫米以上的强降雨称为“暴雨”。

2.暴雨划分:在业务实践中,又可按照发生和影响范围的大小将暴雨划分为:局地暴雨、区域性暴雨、大范围暴雨、特大范围暴雨。

局地暴雨历时仅几个小时或几十个小时左右,一般会影响几十至几千平方千米,造成的危害较轻。

但当降雨强度极大时,也可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区域性暴雨一般可持续3——7天,影响范围可达10——20万平方千米或更大,灾情为一般,但有时因降雨强度极强,可能造成区域性的严重暴雨洪涝灾害。

特大范围暴雨历时最长,一般都是多个地区内连续多次暴雨组合,降雨可断断续续地持续1——3个月左右,雨带长时期维持。

3.特大暴雨灾害:特大暴雨是一种灾害性天气,往往造成洪涝灾害和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工程失事、堤防溃决和农作物被淹等重大的经济损失。

特别是对于一些地势低洼、地形闭塞的地区,雨水不能迅速宣泄造成农田积水和土壤水分过度饱和,会造成更多的灾害。

4.沙尘天气:沙尘天气是指大风将地面尘土、沙粒卷入空中,使空气混浊、能见度低的一种天气现象。

5.沙尘天气成因:首先,沙尘源为沙尘暴提供物质基础。

同时,北方多沙尘与其气候有很大的关系。

春季北方气候干燥,植被覆盖量较少,抗风蚀能力很弱,降水也比较少,地面干燥松散,土壤表层干燥疏松,如果有大风刮过,就会将松散的土壤中的大量沙尘卷入空中,形成沙尘天气。

其次,人为原因也是沙尘天气日益增多的主要原因。

随着人口增多,人口压力增大,人们对大自然的过度索取导致沙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沙尘天气多发。

6.沙尘天气区分:在气象学上,对沙尘天气有明确的等级与标准划分。

按等级可以划分为:浮尘——尘土、细沙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公里的天气现象;扬沙——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相当混浊,水平能见度在1公里至10公里以内的天气现象;沙尘暴——强风将地面大量尘沙吹起,使空气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公里的天气现象;强沙尘暴——大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模糊不清、浑浊不堪,水平能见度小于500米的天气现象;特强沙尘暴——狂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50米的天气现象。

农业气象灾害名词解释

农业气象灾害名词解释

农业气象灾害名词解释
农业气象灾害是指由大气环流异常、气候变化等引起的对农业生产产生负面影响的灾害事件。

这些灾害可以导致农作物减产、品质下降,甚至绝收,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损失。

农业气象灾害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干旱:指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量严重不足,导致土壤水分缺乏,影响作物正常生长的灾害。

干旱可分为春旱、夏旱、秋旱和冬旱等类型,其中春旱和夏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最为显著。

2、暴雨:指短时间内降下大量雨水的气象现象,可能导致农田积水、土壤流失和农作物受损。

暴雨还能引发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巨大威胁。

3、冰雹:指空中降下的冰块,通常伴随着强风和雷电,对农作物造成机械性损伤。

冰雹灾害的发生具有地域性和时间性,多发生在春季和夏季。

4、霜冻:指在春季或秋季出现的霜或冰冻现象,对农作物造成冻害,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和产量。

霜冻灾害在北方地区较为常见。

5、热带气旋(台风):指在热带海洋上形成的气旋性涡旋,具有强大风力和暴雨,对沿海地区的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破坏。

台风带来的风暴潮、洪水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也对农业生产构成严重威胁。

6、持续低温:指长时间内气温持续偏低,导致农作物生长迟缓或死亡的气象灾害。

持续低温灾害主要发生在寒带和温带地区,对越冬作物的影响尤为严重。

这些气象灾害的发生与大气环流、气候类型、地形地貌等多种因素相关,其影响范围和程度也因地区和灾害类型而异。

了解和掌握农业气象灾害的特点和规律,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是降低灾害损失、保障农业生产的重要手段。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多关于农业气象灾害的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农业气象专家。

气象学中常见的自然灾害

气象学中常见的自然灾害

气象学中常见的自然灾害从古至今,自然灾害一直伴随着人类的历史,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损失。

其中,气象学中的自然灾害更是屡屡发生,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威胁。

本文将介绍一些气象学中常见的自然灾害。

一、热浪热浪是指在一段时间内高温天气时期的温度异常升高。

当温度高于特定的反常阈值(每个地区不一样)并且持续时间长达数天时,这种气象事件就称为热浪。

热浪不仅会使人感到不适,还可能导致健康问题,如热衰竭、热射病等。

热浪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十分显著。

在一些发达国家,热浪造成的死亡人数甚至要高于其他天气灾害。

热浪还会加剧城市热岛现象,使城市空气污染加重,并进一步升高温度,形成恶性循环。

二、飓风飓风是指海洋中气旋的一种,其强度在压强、风速、风暴潮高度等方面十分强大。

强度更高的飓风往往会带来狂风暴雨、风暴潮等灾害。

飓风可以破坏建筑物、灭绝生物种群、破坏农业、污染水资源,甚至导致人员死亡。

飓风是自然灾害中最为可怕的之一,其破坏性可与地震相媲美。

每年飓风季节,都会给人们生命和财产带来威胁。

三、暴雨暴雨是指降雨量非常大的一种降雨形式。

暴雨会导致发生山洪、泥石流、地面积水等问题,进而形成灾害。

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土地被大量铺装、排水管道等设施未能完善,经常发生城市内涝灾害。

暴雨还会导致道路塌方、桥梁垮塌,危及公路、铁路等对社会生产运行至关重要的基础设施。

暴雨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十分显著。

如2016年长江流域超级暴雨导致洪水、泥石流灾害,直接经济损失高达400多亿元人民币。

暴雨的频率和强度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增加,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严重威胁。

四、干旱干旱是指长时间无雨或雨量极少的现象,导致土壤干旱,农作物严重受损,甚至可能使农作物生长不良,从而危及农业生产。

干旱还会使草原逐渐荒漠化,破坏生物多样性。

在干燥地区,干旱还可能引起土地侵蚀、沙尘暴等灾害。

干旱的严重影响已经引起了全球关注。

在人口不断增长、气候变化严重的当今时代,干旱对人类生命的威胁越来越大。

气象学在灾害预警与防灾减灾中的作用

气象学在灾害预警与防灾减灾中的作用

气象学在灾害预警与防灾减灾中的作用自古以来,灾害就是人类生存面临的一大挑战。

地震、洪水、暴雨、飓风等各种灾害时有发生,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气象学作为一门研究大气现象的学科,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灾害预警与防灾减灾中。

本文将详细探讨气象学在灾害预警与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并介绍一些具体的应用案例。

一、灾害预警1. 天气预报气象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进行天气预报。

通过收集大量的观测数据、利用气象模型和算法,气象学家能够提前几天到几小时预报出未来的天气情况。

这对于灾害预警来说非常重要,比如在即将到来的风暴或暴雨天气中,人们可以提前采取相应的措施,如疏散人员、加固建筑物等,有效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2. 气象监测系统气象学的另一个重要应用就是建立气象监测系统。

通过布设气象观测站、气象雷达、卫星监测等手段,及时获取各种气象信息。

这些信息包括降雨量、风速、温度、湿度等数据,能够对即将到来的灾害进行有效的监测和预警。

当气象监测系统监测到异常情况时,例如飑线形成、暴雨警报等,可以及时发出预警信号,提醒民众注意防范灾害。

二、防灾减灾1. 灾害风险评估气象学在防灾减灾工作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中之一就是灾害风险评估。

通过对气象数据的分析,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可以对不同地区的灾害潜在风险进行科学评估。

例如,根据历史气象数据和地质地形情况,可以评估某地区发生洪水的可能性。

这种风险评估可以为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科学依据,制定相应的防灾减灾策略,降低灾害造成的损失。

2. 灾害应急响应灾害发生后,气象学可以提供实时的气象数据与信息,为应急响应工作提供支持。

例如,在洪水来临之际,及时提供水位、降雨强度等气象数据,可以帮助指挥部门制定疏散方案、统筹资源,为受灾人员提供准确的预警信息和避灾指南。

此外,气象学还可以辅助决策者的资源调度和救援工作,提高应急响应的效率。

三、气象学在实践中的应用案例1. 中国抗洪救灾近年来,中国多次面临洪涝灾害的严重威胁。

气象学中的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

气象学中的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

气象学中的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Introduction:气象学是一门研究天气变化规律的学科,通过观测天气的温度、湿度、气压等指标,以及各种气象仪器的记录、分析,对天气变化和气候演变发起分析和研究。

气象学和自然灾害是关联性极高的,因为气象学中的极端天气常常会引起各种自然灾害。

一、极端天气:所谓极端天气,如暴雨、暴风、寒潮、冰雹等等,是相对于一般的天气状况而言的。

其特点在于极其强烈和不寻常,常常会带来严重的灾害后果。

当现代社会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人类对气象预测、气候研究的要求日益迫切。

极端天气状况越来越多,如果不及时进行预警,就容易导致生命和财物损失。

二、自然灾害:从地球形成,物种生成的第一天起,自然灾害就始终是伴随人类的生存及生活进程。

很多时候,自然灾害还会成为创造美丽与伟大的自然景观的源动力。

但是,如果当自然灾害过于猛烈时,就会带来灾难性的危害影响人类的安全和生活质量。

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台风、洪涝、干旱、地震等。

其中,干旱、台风、洪涝等都是天气极端事件的变体,是对天气变化影响后果的总结。

三、极端天气与自然灾害的关系:1、极端天气是自然灾害的源头如同我们生病的时候,身体出现异常反应,伴随这些异常反应的就是病症,自然灾害也是这样。

极端天气带来的豪雨、风暴等都是引起洪涝、风灾的主要原因。

2、自然灾害加剧了气候变化自然灾害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会间接影响气候形态,从而加剧日益严重的气候变化。

例如,中国的旱灾,就严重影响了自然界的水分平衡和气候环境。

3、气候变化会造成新的自然灾害随着气候变化日益加剧,新型自然灾害相继出现。

比如,热带气旋的频发、干旱的加剧、冰雹的倾向增强等等,都是由气候变化引起的新型自然灾害。

四、预防与减轻自然灾害的方法:1、定期开展检查和修缮工作其实有些自然灾害是可以避免的,只需要平时防范意识强一些,就可以避免大面积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例如,一些重要的建筑物需要每年做好必要的检查和修缮,以确保其安全性。

气象洪水灾害

气象洪水灾害

第三章气象、洪水灾害气象、洪水灾害都是由于大气圈的变异造成的灾害。

气象灾害可以理解为能对人类生命财产、社会经济发展造成损害的气象事件。

“气象法”指出,气象灾害是指台风、暴雨(雪)、寒潮、大风(沙尘暴)、低温、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和大雾等造成的灾害。

本章在气象灾害部分主要介绍对人类生命构成直接威胁的台风、暴雨(雪)、大风(沙尘暴)、雷电、冰雹和龙卷等气象灾害;在洪水灾害部分主要介绍七大江河洪水灾害、洪水灾害的类型、时空分布、灾害特点和规律以及预防措施;最后介绍高温天气引起的中暑,和人处在洪水灾害等水环境下的溺水事故其现场急救方法作简要叙述。

第一节基本知识我国每年因气象灾害使农田受灾面积达到3300万ha,平均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3%~5%。

据世界银行(Kreimerh和Munakinghe,1991)指出,全球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与天气有关的死亡人数每年增加5%。

一气象灾害特点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复杂多变,气象灾害有三个特点。

(一)季节变化气象灾害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

例如暴雨主要出现在4~10月,大降雨带有规律地自南向北推进。

华南地区4~5月就进入前汛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在6~7月进入梅雨期,华北、东北、西北地区出现在7~8月,暴雨引发的洪涝灾害也出现在这一时段内。

雷暴、冰雹主要出现在3~5月(早在2月),6~8月(晚在9、10月)。

台风一般出现在7~9月(华南地区在7月以前、9月以后也会出现)。

(二)年际变化气象灾害出现的频率不均匀,呈现出年际变化特征。

研究指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降水约有36a的波动:1873~1891年(19a),多雨占优势;1892~1904年(13a),少雨占优势;1905~1922年(18a),多雨占优势;1923~1936年(14a),少雨占优势;1937~1957年(21a),多雨占优势;1958~1976年(19a),少雨占优势;1977年以后,多雨占优势。

气象灾害知识介绍

气象灾害知识介绍
-02-
• 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台风灾害损失也有逐年增 加的趋势
1
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 防台风应急和抢险工作
2 停止集会、停课、停业(除 特殊行业外)
台风如何预防
3
回港避风的船舶要视情况采取 积极措施,妥善安排人员留守 或者转移到安全地带
4
加固或者拆除易被风吹动的搭 建物,人员应当待在防风安全 的地方,危房人员及时转移
风暴潮
风暴潮是由于强烈 大风扰动,引起海 岸水面异常升高, 海水漫溢上陆的现 象
危害地区
台风的危害
• 广泛发生在辽东湾到北部湾沿海
• 东南沿海主要为台风风暴潮
• 长江口、钱塘江口、珠江三角洲、台湾、海南等地受 灾最为严重
台风的危害
-01-
• 台风造成的损失约占全国自然灾害损失的15%~20%, 其中沿海省区的台风灾情最重
9月至次年5月
每年春秋两季有两个寒潮高峰期,即3~ 4月和 10~11月,前者更强
春秋季节爆发的寒潮对农作物的危害最大
冬半年 高纬度 地区
寒潮的形成
接收到太阳光热很少
冰雪对太阳辐射的反 射力强
气温 很低
干冷空气 堆积,形 成密度较 大的冷气 团
强冷空气从 高纬向低纬
移动
我国山脉走向对寒潮的影响
东西向山地,如天山、 阴山、秦岭和南岭等, 山体北侧冷空气堆积, 灾害加剧;山体南侧相 对温暖,灾害减弱
其中干旱、台风、寒潮对我国农业的危害影响范围最 广、灾情最重。
-02-
干旱灾害则是指某一具体时段内的降水量比常年 平均降水量显著偏少而对农业生产产生了灾害的 干旱。
长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空气干燥,土地 缺水的一种现象。

气象学中的气象灾害与预警技术研究与应用

气象学中的气象灾害与预警技术研究与应用

气象学中的气象灾害与预警技术研究与应用气象灾害是指由于自然气象因素引发的灾害事件,如暴雨、洪涝、台风、龙卷风、干旱、雾霾等。

这些灾害事件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威胁。

因此,气象灾害与预警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气象灾害的分类、预警技术的研究以及应用实践进行探讨,以期增加对气象灾害的认知和应对能力。

一、气象灾害的分类气象灾害按照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可以分为几类。

首先是暴雨和洪涝灾害,这类灾害可导致城市内涝、交通堵塞和农田受灾,给居民和农户带来直接经济损失。

其次是台风和龙卷风,这两种极端天气现象经常给沿海地区带来严重破坏,台风还会引发海上航运事故和海啸。

再次,干旱是大范围地区和农田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长期干旱会导致农作物减产、水资源短缺及生态环境恶化。

此外,雾霾是近年来频繁发生的气象灾害,由于空气中的颗粒物和污染物含量增加导致能见度下降,给人们的健康和出行带来威胁。

二、气象预警技术的研究在气象灾害中,预警技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科学的气象预警能够提前通知公众,使其能够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目前,气象预警技术主要包括气象观测、数值模式预报、遥感技术和雷达技术。

1. 气象观测气象观测是天气监测和预警的基础。

传统的气象观测手段包括气象站点观测和气象探空观测,通过对温度、湿度、风速、降雨量等进行观测,可以获得当前天气状况的数据。

近年来,气象观测技术不断创新,如卫星遥感、飞机观测等,大幅提高了观测数据的时空分辨率和覆盖范围,有助于更准确地监测和预测气象灾害。

2. 数值模式预报数值模式预报是通过运用物理方程和数值方法,模拟地球大气系统的运动和变化,对未来天气进行预报。

利用计算机对气象数据进行分析和计算,可以提供不同时间范围内的天气预报,包括短期、中期和长期预报。

数值模式预报在气象灾害的预警中起着重要作用,能够提前预报台风路径、暴雨区域等信息,为公众和决策者提供预警依据。

气象学中的自然灾害预警研究

气象学中的自然灾害预警研究

气象学中的自然灾害预警研究自然灾害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现象,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难免受到其影响。

例如,一场暴雨可能导致洪水、泥石流、山崩等严重后果,而一场飓风也可能导致风暴潮和海啸等灾害事件。

因此,预防自然灾害在当前的世界各国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重点讨论气象学中的自然灾害预警研究。

自然灾害预警系统的重要性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自然灾害预警系统的重要性。

自然灾害往往是突发的事件,而预防措施可能需要数年的时间才能实现。

因此,建立一个自然灾害预警系统可以及时提醒人们避免危险区域或采取必要的措施,从而减少灾害的损失。

气象学在自然灾害预警中的作用气象学是预测天气和气象现象的科学,而自然灾害往往与气象现象有关。

例如,台风、龙卷风和地震等都可以与气象现象产生联系。

因此,气象学在自然灾害预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气象学家通过观察和测量天气现象,例如气象因子和地球物理现象,预测灾害的发生和可能的影响。

这些因素包括天气系统中的温度、湿度、气压、风速、降雨量等等。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气象学家可以预测自然灾害的发生并提前发出预警。

除此之外,气象学在对建筑物、大型桥梁和其它基础设施的设计和建造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聪明的设计和有效的预防措施都可以帮助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

目前,为了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气象学家和工程师已经开发了许多自然灾害预警系统。

这些系统利用天气卫星、雷达、传感器等现代技术来代替传统的气象观测方法。

这些系统可以真实地模拟各种自然灾害情形,并可以及时地发出警告来提醒人们采取必要措施。

未来的气象学研究方向未来,我们仍需要更好地理解自然灾害与气象现象之间的联系,从而更好地预测和预防自然灾害。

此外,需要开发更加智能化的和全能的自然灾害预警系统,同时利用大数据技术来不断改进预警系统的精度和效率。

总结自然灾害预警系统虽然无法完全防止自然灾害的发生,但是可以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

气象学在自然灾害预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不断的研究也为我们对自然灾害的认知提供了深刻的见解。

常见气象灾害及防御 ppt课件

常见气象灾害及防御  ppt课件

ppt课件
31
冰雹天气避险要点
关好门窗,妥善安置好易受冰 雹影响的室外物品
切勿随意外出,确保老人小孩 留在家中
暂停户外活动,如在户外,不 要在高楼屋檐下,烟囱、电线 杆或大树底下躲避冰雹
在防冰雹的同时,也要做好防 雷电的准备
ppt课件
甘肃庆阳特大冰雹 将街头桌椅洞穿
32
哮喘病人等对气温变化敏感的人 群尽量不要外出 注意休息,不要过度疲劳 提防煤气中毒,尤其是采用煤炉 取暖的家庭更要提防。
ppt课件
28
雪灾
雪灾也叫白灾,是因为长时间大量 降雪造成大范围积雪成灾的自然现 象.。
雪暴是大量的雪被强风卷着随风行, 并且不能判定是否有降雪,水平能 见度小于1千米时称为暴雪。
ppt课件
报刊
电视广播
6
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和生活中 常见的灾害性天气及其防御
1、气象灾害预警信号 2、生活中常见的灾害性天气及其防御
ppt课件
7
1、气象灾害预警信号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以下简称预警信号),
是指各级气象台站向社会公众发布的预警信息。
预警信号的级别依据气象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 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一般划分为四级:Ⅳ级 (一般)、Ⅲ级(较重)、Ⅱ级(严重)、Ⅰ级 (特别严重),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 示,同时以中英文标识。
如在室外,突遇强雷雨时,不要与许多人拥挤在一起 ,应分别选择最低处,并脚下蹲,卸去身上所带金属物品 等导电物体。不要靠近高大电线杆、高塔、大树、烟囱等 物体,至少应保持2米远的距离。不要靠近墙根及避雷针的 接地装置,也不要接触金属管线、电线、火车轨道,不要 骑自行车,在水面上作业、游泳时应迅速上岸。

《气象灾害》 学习任务单

《气象灾害》 学习任务单

《气象灾害》学习任务单一、学习目标1、了解常见气象灾害的类型、特点和形成原因。

2、掌握气象灾害对人类生活、生产和环境的影响。

3、学习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和防御措施。

4、培养对气象灾害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二、学习内容1、气象灾害的类型(1)暴雨暴雨是指短时间内降雨量较大的天气现象。

通常会导致洪涝灾害,淹没农田、道路和房屋,给交通和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不便。

(2)台风台风是一种强烈的热带气旋,具有强大的风力和暴雨。

它可能会摧毁建筑物、破坏基础设施,还会引发风暴潮,对沿海地区造成严重影响。

(3)干旱干旱是指长时间的降水量偏少,导致土壤缺水、河流水位下降、农作物歉收等问题。

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尤为严重,还可能引发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

(4)寒潮寒潮是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降温、大风和雨雪天气。

寒潮会对农业、畜牧业和交通等带来不利影响,严重时可能会危及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5)雷电雷电是伴有闪电和雷鸣的放电现象。

雷电可能会引发火灾、破坏电力设施和电子设备,对人员造成伤亡。

2、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1)大气环流异常大气环流的异常变化是导致气象灾害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例如,副热带高压的异常移动可能导致暴雨或干旱的发生。

(2)地理环境因素地形、海陆位置等地理环境因素也会影响气象灾害的形成。

例如,山脉的阻挡可能导致迎风坡降水增多,背风坡降水减少;沿海地区更容易受到台风和风暴潮的影响。

(3)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如森林砍伐、城市化进程加快等,可能会加剧气象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3、气象灾害的影响(1)对农业的影响气象灾害会破坏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

例如,暴雨和洪涝会淹没农田,干旱会使土壤干裂,影响农作物的水分吸收。

(2)对交通的影响暴雨、台风、寒潮等气象灾害可能会导致道路积水、积雪、结冰,影响交通的正常运行。

此外,大风和雷电还可能会损坏交通设施,造成交通事故。

(3)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气象灾害可能会引发疾病的传播,如洪涝灾害后容易发生传染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二三第四节灾害性天气与农业气象灾害
水分异常引起的气象灾害温度异常引起的气象灾害气流异常导致的气象灾害
一、水分异常引起的气象灾害
1.干旱
(1)干旱的概念
指长时期降水偏少,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水源枯竭,影响生物正常生长发育而减产的一种农业气象灾害。

需要指出的是,干旱气候不等于干旱灾害。

干旱是我国最严重的农业气象灾害。

(2)干旱类型及成因
干旱天气都是在高压长期控制下形成的。

春旱是在移动性的冷高压控制下形成的。

主要影响北方地区。

伏旱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形成。

主要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

秋旱地面为蒙古高压,高空为副高脊。

可影响全国大部分地区。

冬旱在蒙古高压控制下形成,影响北方大部地区。

2.连阴雨天气
连阴雨天气:是指持续时间在3天以上的降水天气过程,期间可间有阴天或晴天。

特点:降水范围大,强度一般为小、中雨,也可有大、暴雨,多由静止锋造成。

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连阴雨天气较多,北方较少。

(1)春季连阴雨
华南或长江中下游春季的连绵阴雨天气。

天气特点是:雨区范围广,持续时间长。

危害:造成春播水稻烂秧



压原因:稳定的大型环流背景下,冷暖气流交汇而成。

高原南北两支气流位相不一致,它们输送的冷暖气流正好在长江流域交汇,地面形成准静止锋。

冷空气南下
暖湿空气北上
阻塞高压
(2) 梅雨天气
①梅雨每年初夏(6至7月),我国宜昌以
东(26至34°N)的江淮流域地区有一段连阴雨天气。

梅雨天气特点:雨量
充沛,空气湿度大,云
量多,日照少,风力微
弱,降水多属连续性,
大雨和暴雨也比较频繁。

进入梅雨称入梅
梅雨结束称为出梅
阻塞高压梅雨期环流形势示意图
冷空气南下
静止锋雨带
阻塞高压
②梅雨天气与农业生产
•对农业生产之“利”梅雨季节正值江淮流域作物生长最旺盛、需水最多的时期,梅雨带来较
多的降水能满足作物生长需要;使高温季节推迟,对农作物的生长和成熟都很有利。

•对农业生产之“弊”梅雨量的多少、入出梅的早晚年际变化很大,对农业生产带来不利的影
响。

雨量过大则造成洪涝,雨量过小或空梅则成
旱灾;入梅太迟影响夏种,出梅过迟又影响早稻
的收割。

(3)秋季连阴雨
秋季9、10两个月雨量雨日比较多的,大体有两个区域:华东和华西。

华东秋雨:长江下游,在9~10月,使
晚稻籽粒发芽霉烂,棉花烂铃落铃,影响
棉花收获。

华西秋雨:以四川为中心,在8月下旬-11月中旬,集中在9-10月。

易造成作物倒伏、霉烂发芽。

3. 冰雹
冰雹大多形成于急行冷锋的锋面上,雹粒经过多次上升下降过程而逐渐增大。

上升气流
雹云移动方向
对流层顶水分累积区




小冰雹



风暴移动方向


大冰雹中冰雹雨
二、温度异常引起的气象灾害
1.低温与冷空气活动天气
(1)冷空气活动过程
活动在我国的冷空气,一般都是由蒙古高压南下造成的。

在冷高压南下时,其前部(东南方)为一条冷锋。

我国各个季节冷空气的活动都比较频繁。

冷高压南下活动
冷高压南下活动
冷高压南下活动
冷高压南下活动
2011.05.20-22武汉天气实况
2011.05.22地面天气图
(2)冷空气源地和路径
新地岛
关键区西路西西路
路路
路路
路东东西北
北北
冰岛
(3)冷空气活动天气特点
1.降温不管什么季节,冷空气的活动都会造
成降温。

2.大风冷高压前方冷锋的作用。

3.雨雪天气在冷锋过境时大多伴随着雨雪
天气。

4.风沙天气在北方冷锋过境时往往会引起
风沙天气。

1993年5月5日中午12时前后,在我国西北地区出现了大风、沙尘暴天气,平均风力达6一7级,最大风力10级以上。

2010年5月14日18点14分,青海格尔木出现
强沙尘暴,能见度小
于100m,风速为19m/s。

强沙尘暴出现时,能见度很低。

(4) 冷空气活动引起的低温灾害
①寒潮指势力强大的冷空气南下,给广大
地区带来剧烈的降温、冻害、大风等气象灾害。

这种大范围的强冷空气活动,就称为寒潮。

标准:中国气象局规定,一次冷空气入侵,使气温在48小时内下降10℃以上,同时最低气温在4 ℃以下,才叫做寒潮。

(4) 冷空气活动引起的低温灾害
②冻害0℃以下的低温使植物遭受的危害,
叫做冻害。

③霜冻在植物生长季节里,由于土壤表面或植物
表面的温度降低到植物冰点以下而使植物遭受的
冻害,叫做霜冻。

④冷害在植物生长季节里,温度下降到植物的生
物学零度以下、0℃以上使植物遭受的危害,叫做冷害。

⑤寒害特指热带作物所受的低温危害。

小麦遭受晚霜冻
受霜冻危害的油菜
大棚里遭受霜冻的蔬菜秧苗
2.高温灾害
(1)热浪
我国的热浪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种:
局地下垫面受热剧烈升温如新疆吐鲁番盆地,7月平均气温32.4℃,极端最高达47.6℃。

副热带高压持续控制如夏季在长江流域,常出现湿热天气,7月平均气温在28 ℃以上,最高气温可达40 ℃。

(2)干热风
小麦扬花灌浆期出现的高温低湿并伴有一定风力的灾害性天气。

指标:日最高气温达30℃以上,14时相对湿度在30%以下,风力3级以上。

危害:植物蒸腾加快,体内水分失调,细胞失水,代谢活动受阻,加之高温,影响了正常的生理活动。

2010年4月24日恰特卡勒乡农民在被大风吹毁的大棚内查看茄苗
1.大风风速大于等于17m/s(8级)的风为大风。

2007年2月28日新疆13级大风吹翻火车车厢
我国大风的主要成因有:
(1)台风和热带风暴。

(2)冷锋后强冷空气活动。

(3)高压后部出现偏南大风。

(4)温带气旋、低压,如东北低压、蒙古气旋、江淮气旋、东海气旋发展时。

(5)雷暴大风,又称飑线,常出现在强冷锋前。

(2)台风和热带风暴的命名
对出现在赤道以北、150°E以西的热带风暴和台风,我国原采用编号的方法标记。

但国际上一般用命名的方法标记。

早在18世纪,澳大利亚气象学家就突发奇想,开始用女性名给台风起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