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简易方程教学设计
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完整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s第一单元简易方程一.教学内容:本单元教学方程的知识.是在五年级(下册)“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编排的·第一次教学方程.涉及的基础知识比较多.教学内容分成三部分编排·第1—2页教学等式的含义与方程的意义.根据直观情境里的等量关系列方程·第3—11页教学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第12—14页全单元内容的整理与练习·本单元安排了关于等式性质的内容.分两段教学:第一段是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结果仍然是等式;第二段是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在每一段教学等式的性质以后.都及时让学生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二.教材分析:教材首先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等式和方程.了解等式与方程的关系;探索并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学会解只含有加法或减法运算的简单方程·接着探索并理解“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学生解只含有乘法或除法运算的简单方程;会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三.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整数.小数的认识及其四则计算的学习.积累了较多的数量关系的知识.并学会了用字母表示数·我们在教学时.要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学习和探索活动.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理解方程的含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比较.由具体到抽象理解等式的性质·四.教学目标要求:1.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初步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会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方程的过程·五.教学重点:理解等式的性质.能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六.教学难点:会列方程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七.教学准备:多媒体.挂图.小黑板等·八.课时安排:12课时第一课时方程的意义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页的例1.例2和试一试.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1~2题·教学目标要求: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联系与区别.体会方程就是一类特殊的等式·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教学难点:会列方程表示数量关系·教学过程:一.教学例11.出示例1的天平图.让学生观察·提问:图中画的是什么?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想到什么?2.引导:(1)让不熟悉天平不认识天平的学生认识天平.了解天平的作用·(2)如果学生能主动列出等式.告诉学生:像“50+50=100”这样的式子是等式.并让学生说说这个等式表示的意思;如果学生不能列出等式.则可提出“你会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二.教学例21.出示例2的天平图.引导学生分别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2.引导:告诉学生这些式子中的“x”都是未知数;观察这些式子.说一说写出的式子中哪些是等式.这些等式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3.讨论和交流:写出的式子中.有几个是等式.有几个不是.而写出的等式都含有未知数.在此基础上.揭示方程的概念·三.完成练一练1.下面的式子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2.将每个算式中用图形表示的未知数改写成字母·四.巩固练习1.完成练习一第1题先仔细观察题中的式子.在小组里说说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再全班交流·要告诉学生.方程中的未知数可以用x表示.也可以用y表示.还可以用其他字母表示.以免学生误以为方程是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2.完成练习一第2题五.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六、作业完成补充习题板书设计:方程的意义X+50=100X+X=100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第二课时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1)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4页的例3.例4和试一试.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3~5题·教学目标要求: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理解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习惯·教学重点:理解“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教学难点:会用等式的这一性质解简单的方程·教学过程:一.教学例31.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等式和方程.今天这节课.将继续学习与等式.方程有关的知识·请同学们看这里的天平图.你能根据图意写出一个等式吗?提问:现在的天平是平衡的.如果将天平的一边加上一个10克的砝码.这时天平会怎样?谈话:现在天平恢复平衡了.你能在上面这个等式的基础上.再写一个等式表示现在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关系吗?2.出示第二组天平图.说说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是怎样变化的.你能分别列出两个等式吗?3.出示第 3.4组天平图.提问:你能分别说说这两组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各是怎样变化的吗?谈话:怎样用等式分别表示天平两边物体变化前的关系和变化后的关系?启发:这两组等式是怎样变化的?她们的变化有什么共同特点?4.提问:刚才我们通过观察天平图.得到了两个结论.你能用一句话合起来说一说吗?5.做练一练的第1题二.教学例41.出示例4的天平图.你能根据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吗?2.讲解:要求出方程中未知数的值.要先写“解”.要注意把等号对齐·3.完成试一试4.完成练一练提问:解这里的方程时.分别怎样做就可以使方程左边只剩下x了·三.巩固练习1. 做练习一的第3题2.做练习一的第4题3.做练习一的第5题四.全课小结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五、作业完成补充习题·板书设计:等式性质和解方程等式的性质解方程50=50 50+10=50+10 解: X+10=50x+a=50+a 50+a-a =50+a-a X-10=50-10X=40检验:把x=40代入原方程.看看左右两边是不是相等·40+10=50.x=40是正确的·第三课时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2)教学内容:教科书第p4~ P5例5~例6. P5“试一试”.“练一练”P6~P7练习一第6~8题教学目标要求: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2.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教学重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教学难点: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教学过程:一.复习等式的性质1.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还记得?2.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那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吗?3.生自由猜想.指名说说自己的理由·4.那么.下面我们就通过学习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二.教学例5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P4例5图.并看图填空·2.集体核对3.通过这些图和算式.你有什么发现?X=20 2x=20×23x 3x÷3=60÷34.接下来.请大家在练习本上任意写一个等式·请你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计算并观察一下.还是等式吗?再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数.还是等式吗?能同时除以0吗?5.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又有什么发现?6.引导学生初步总结等式的性质(关于乘除的)乘或除以0行吗?7.等式性质二: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8.P5“试一试”⑴指名读题⑵你是根据什么来填写的?三.教学例61.出示P5例6教学挂图·指名读题.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例6图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3.根据题意怎样列出方程?你是怎么想的?板书:40X=9604.在计算时.方程两边都要除以几?为什么?5.计算出X=24后.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个数是否正确?请大家口算检验一下·最后将例6填写完整·6.小结:在刚才计算例6的过程中.我们将方程的两边都同时除以40.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将等式两边都同时除以40.等式仍成立?7.P5练一练解方程:X÷0.2=0.8师巡视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练习后指名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解方程的?为什么可以这样做?四.巩固练习1.要使下面每个方程的左边只剩下x,方程两边应同时乘或除以几?0.6x=7.2 方程两边应同时x÷1.5=0.6 方程两边应同时2.化简下列各式8 X÷8 50+X-40X÷9×9 X-1.4+13.P6第7题教师引导学生列方程4.p7第8题解方程带“★”写出检验过程X+0.7=14★ 0.9x=2.45★ 76+x=91x÷9=90 ★ x-54=18★ 2.1x=0.84五.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到哪些知识?在解方程时.关键是什么?要注意什么?六.作业完成补充习题·板书设计: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X=20 2x=20×2 40X=9603x 3x÷3=60÷3 解:40X÷40=960÷40X=24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 检验:把x=40代入原方程.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左边=40×24=960.右边=960X=40是原方程的解·第四课时等式的性质与解方程练习教学内容:教科书p7练习一第9~13题教学目标要求: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2.进一步理解等式性质.能根据等式性质正确地解方程·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等式性质·教学难点:能根据等式性质正确地解方程·教学过程:一.基础练习1.什么是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1)说出下面的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为什么?18+17=35 x=1 12-Y=4 S+12=4921-b<24 x=14+78 16+a=27+ba +b=6 b-8=100 X+10 4X=602.让学生说一说等式的性质一和等式的性质二(1)解方程·带“★”写出检验过程·X+25=37 X-23=52 0.7X=3.5★X÷0.5=12 48-X=25★ 4.8÷x=20★集体订正.帮有错的同学分析错误原因.使其明白算理·3.在○运算符号.在□填数字·(1)X-20=30 (2)5x=2.4解: X=30○□解:x=2.4○□X=□ x=□(3)3.6+X=5.7 (4)4.8÷x=12解: X=5.7○□解:x=4.8○□X=□ x=□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使学生明白:根据等式的性质·小结:通过把解方程的过程补充完整.启发学生简化解方程的书写.提高解方程的熟练程度·二.指导练习1.p7第9题学生独立完成2.P7第11题:pp列方程求表中的未知数的值学生看懂题意.列方程.解方程3.P7第13题学生口答练习4.出示小黑板判断题(1)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2)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3)解方程的依据是等式的性质·……()学生独立完成.说一说自己判断的理由·三.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解决数学问题时.方程的用处大吗?四.作业1.P7第10题2.P7第12板书设计:等式的性质与解方程练习题12x=31.2 9.6y=48解:x=31.2÷12 解:y=48÷9.6X=2.6 y=5第五课时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1)教学内容:教科书P8例7.P9练一练.P11练习二第1~5题教学目标要求: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根据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能正确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2.使学生在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方程的过程中.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进一步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和应用价值·3.通过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学会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谈话:我们已经学习了等式的两个性质.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用不同的方法写出方程的数量关系.但不管是什么形式.其本质是一样的·2.课件出示例7: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说说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再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学生的回答可能有:①去年的体重+=今年的体重②今年的体重—去年的体重=2.5米根据学生的回答列方程解答·解:设小红去年的体重为x千克·X+2.5=36 36-X=2.5你是怎样检验的?在小组里交流后.集体交流·3.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注意什么?二.完成“练一练”先说说题中的数量关系.再说说怎样设未知数.然后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解答·三.完成练习二的第1~5题·1.完成练习二的第1题先让学生说说解方程的思路.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2.完成练习二的第2题先说说题中的数量关系.再说说怎样设未知数·3.完成练习二的第3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每题中的数量关系和解题过程·4.完成练习二的第4题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完成.再说说每题中的数量关系和解题过程·5.完成练习二的第5题三生板演.其余生独立完成在自备本上后集体校对.再向同桌说说解方程的注意点:写上“解”.利用等式的性质一步一步解出x的值.最后要检验·四.全课小结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要注意什么?五.作业补充习题板书设计:第六课时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教学内容:教科书P9例8.P10练一练.P11-12练习二第6~8题教学目标要求:1.能准确找出问题中相等关系的量.根据其数量关系列出方程·2.使学生学会应用等式的性质解两步解的方程·3.渗透转化思想.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4.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获得成功体验·教学重点:使学生能熟练找出问题中相等关系的量.根据其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并应用等式的性质解两步解的方程·教学难点:渗透转化思想.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找出下列关键句中的数量关系: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2倍足球的个数比篮球多35个鸽子的只数相当于麻雀的5倍多9只语文书的4倍少10本正好是数学书的本数2.应用等式的性质说说解方程的过程:4x = 56 x+15 = 30 x÷9 = 23x - 98 = 100 5 x – 6 = 9你觉得这个方程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有什么不同?你有什么办法解方程?二.新授教学1.学习例8:师出示题目.说说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生自由说再指名校对)你有什么解题方法?列方程解答的步骤是怎样的?(先找出数量关系.再设未知量为x.列出方程.根据等式的性质解方程·)你们想自己先试试看吗?(生尝试练习.两生板演后反馈)解:设小雁塔的高度为x米·2x-22=64(数量关系:小雁塔高度的2倍少22米=大雁塔的高度)2x-22+22=64+22(等式的性质)2x =86x=86÷2x=43这样就做完了吗?(还要检验)如何检验?(先自己检验一下.再同桌交流.最后指名检验)注意:要将x的值代入题目中检验才比较准确·答:小雁塔高43米·2.在解方程的过程中还有什么不理解的?有没有其它想法?(为什么不利用等式的性质先将左右两边都÷2.这样做行不行?为什么?)引导同学们理解这里将2x看作一个整体的未知数来解·先求出2x的值是多少.再求出x的值是多少.要两步解·揭题:两步解的方程3.从读题后找出数量关系到列方程.解方程.检验.你觉得哪里很关键.哪里还有些困难?三.专项练习1.根据关键句说说数量关系:杭州湾大桥比香港青马大桥的16倍还多0.8千米梨树比桃树的3倍多15棵放养的鳊鱼比鲫鱼的4倍少80尾猎豹比猫最快时速的2倍还多20千米故宫比天安门广场的2倍少8公顷一个驼鸟蛋长比一只蜂鸟体长的3倍还多1厘米2.练习二第6题在括号里填上含有字母的式子.生独立完成后校对·3.练习二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4.练习二第8题生独立完成.两生板演后校对·四.总结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知识?在脑子里回忆一下解两步方程的过程.再同桌互相交流解题的注意点·五.作业补充习题板书设计:第七课时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练习教学内容:教科书P12练习二第9~15题教学目标要求:1.渗透数学中的语感训练.使学生能熟练找出问题中相等关系的量.根据其数量关系列出方程·2.使学生掌握应用等式的性质解两步解的方程·3.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获得成功体验·教学重点:学生能熟练根据其数量关系列出方程·教学难点: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获得成功体验·教学过程:复习导入找出下列句中的数量关系:松树和杨树一共56棵学校的建筑面积是总面积的一半底楼高3.4米.其余三层平均每层高2.8米.这幢楼高多少米?小亮现在的身高比出生时的3倍高0.04米三瓶墨水的价钱比一个文件夹便宜2.8元二.巩固练习1.练习二第9题指名板演.其余生独立完成在自备本上后集体校对·说说注意点和解两步方程的步骤·2. 练习二第10题先要求学生只列出方程.校对所列方程根据的等量关系后再解方程·3. 练习二第11题生理解题意.找出数量关系.独立列方程解答.集体交流·4. 练习二第12题生理解题意.并独立完成在自备本上·校对.说说题目的意思.注意要求两问·5. 练习二第13题生理解题意.让学生找准对应的量.提醒学生有2问·集体交流·6. 练习二第14题生独立完成后校对.其中12题的物品有“文件夹”和“墨水”.各一个与12瓶.总价25.10元·7. 练习二第15题学生利用公式独立列式计算.集体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计算的?三.总结师:今天在解方程的过程中.你有哪些进步?四.作业补充习题板书设计:第八课时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6】教学内容:教科书P9例8 P10练一练. P11练习二第4~7题教学目标要求: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谈话引入:(出示相应图片)今天我们研究一个与这两处建筑有关的数学问题·二.自主探索教学P9例81.提问:题目中告诉我们哪些条件?要我们求什么问题?启发:你能从题目中找出大雁塔和小雁塔高度之间的相等关系吗?题目中的哪句话能清楚地表明大雁塔和小雁塔高度之间的关系?提出要求:你能不能用不同的等量关系式将大雁塔和小雁塔高度之间的相等关系表示出来?学生想到的等量关系式:①小雁塔高度×2-22=大雁塔的高度;②小雁塔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在题目中相关文字下作出标志.并要求学生进行完整地表述2.引导学生观察第一个等量关系式.在这个等量关系式中.哪个数量是已知的?哪个数量是要我们去求的?追问: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3.列方程解决问题一般要经过哪几个步骤?让学生先自主尝试设未知数.并根据第一个等量关系列出方程·4.提问:这样的方程.你以前解过没有?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你能解出这个方程吗?5.提问:还可以怎样列方程?6.小结:刚才我们通过列方程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你能说说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大致步骤吗?其中哪些环节很重要?①要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寻找等量关系.②分清等量关系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用字母表示未知量并列方程;③解出方程后.要即使进行检验·三.巩固练习1.做P10“练一练”(1)先将练一练数量关系式填写完整·(2)根据等量关系式列方程解答·2.做练习二第5-6题·四.你知道吗?学生自主学习.了解方程的由来.了解古代数学就家李冶五.全课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还有没有疑惑的地方?六.课堂作业:P11练习二第7~8题·板书设计:第九课时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练习【7】教学内容:教科书P12第9~15题教学目标要求:1.进一步巩固形如ax+b=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2.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教学难点:能熟练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正确找出应用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教学过程:一.基础训练1.列方程.不计算·(1)每支钢笔x元.购买4支钢笔要60元.(2)小明有x张邮票.小军邮票的张数比小明的3倍还少5张.小军有邮票55张.(3)修路队x天修2.4千米的公路.平均每天修0.6千米.(4)商店运来苹果a千克.运来的橘子是苹果的5倍.运来橘子200千克.2.我当包公.判一判.(1)0.5是方程3x+0.7=1.6解(2)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也一定是方程(3)方程3x+3=27与方程2x+2=18的解相同(4)X+2=2+x是方程3.择优录取.选一选(1)方程4x-2=10的解是()A.x=2 B.x=3 C.x=32 D.x=48(2)甲乙两地间的铁路长480千米.客车和货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经过4小时相遇.已知客车每小时行65千米.货车每小时行x千米.不正确的方程是() A.65×4+4x=480 B.4x=480-65 C.65+x=480÷4 D.(65+x)×4=480(3)六(1)班植树68棵.比六(2)班植树棵数2倍少8棵.六(2)班植树多少棵?解:设六(2)班植数x棵.下列方程错误的是()A.2x-8=68 B.2x=68+8 C.68=2x+8(4)张强今年a岁.李东今年(a-7)岁.再过c年.他们的年龄相差()岁.A.7 B.c C.c+7(5)x=1.5不是方程()的解·A.5x+6x=165 B.10×5-6x=41 C.3x-1.8=2.7二.综合训练1.P12第9题解方程下面3条2.解决问题.我能行学生说一说数量关系式.列方程.独立解方程(1)P12第11-12题小瓶容量×3=1.5。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方程》整体规划数学教案设计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方程》整体规划數學教案設計标题: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方程》整体规划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等式的性质,能正确判断一个式子是否为等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等活动,让学生理解等式的性质,并能运用等式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等式的性质2. 判断一个式子是否为等式3. 运用等式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三、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教师可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等式的概念,比如天平平衡的例子,引出等式的定义:两边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
(二) 新知讲解1. 讲解等式的性质:等式的两边同时加或减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2. 举例说明等式的性质,并引导学生自己尝试推导,以此加深理解。
(三) 实践操作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如判断给出的式子是否为等式,如果不是,如何调整使之成为等式。
(四) 总结反馈请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进行补充和点评。
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给予肯定和鼓励。
四、作业布置:设计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题目作为家庭作业,以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反思:每次教学结束后,教师应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以便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以上就是我对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方程》的整体规划教学教案设计,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简易方程》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简易方程》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简易方程》是本学期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
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方程的定义、方程的解法、等式的性质等。
这些内容不仅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代数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抽象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算术运算,对数学概念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是,对于方程、等式的概念和性质,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些概念,提高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方程、等式的概念,掌握等式的性质,能够解简单的方程。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方程、等式的概念,掌握等式的性质,能够解简单的方程。
2.教学难点:方程的解法,特别是解多元一次方程和含有分数的方程。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学具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方程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等式的性质,尝试解简单的方程。
3.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解题心得,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行讲解和指导,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5.练习巩固:布置适量的课后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方程、等式的概念和性质。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能够突出重点。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方程、等式的概念及其关系;2.等式的性质;3.解方程的方法。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简易方程 ∣苏教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简易方程 | 苏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方程的概念,能够识别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际情境,将问题转化为方程的能力。
3. 使学生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方法,并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4.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抽象能力。
教学内容1. 方程的定义和特点。
2. 一元一次方程的结构和识别。
3. 方程的解法和应用。
4. 实际问题中的方程建模。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方程的概念和一元一次方程的识别。
2. 方程的解法和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难点1. 方程建模的过程。
2. 学生对方程解法的理解和应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教学视频,方程解法示例。
2. 学具:练习本,草稿纸,计算器。
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引入和讲解- 利用PPT和教学视频,引入方程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
- 通过示例,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结构和识别方法。
第二阶段:方程的解法- 讲解方程的解法,包括移项,合并同类项,求解等步骤。
- 通过示例,演示方程的解法过程。
第三阶段: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理解方程建模的过程。
- 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并求解。
第四阶段:练习和讨论- 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方程的解法。
- 通过讨论,解决学生在练习中遇到的问题。
板书设计1. 方程的概念和特点。
2. 一元一次方程的结构和识别。
3. 方程的解法步骤。
4. 实际问题中的方程建模。
作业设计1. 填空题:识别一元一次方程。
2. 计算题:解一元一次方程。
3. 应用题:实际问题中的方程建模。
课后反思1. 学生对方程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的识别和解法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方程的能力。
4. 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改进建议。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简易方程 | 苏教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理解方程的概念,能识别方程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
2.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方式,发现等式的基本性质。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1 简易方程 苏教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1 简易方程苏教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简单方程的基本概念及解法;
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方程式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二、教学内容
1.认识简单方程;
2.利用图形模型进行方程式思维的培养;
3.利用算式解决简单方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简单方程的概念,掌握方程的解法;
2.教学难点:通过图形模型培养学生的方程式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
1.导入《方程的认识》;
2.养成学习数学的习惯;
3.提问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简单方程。
2. 课堂讲解
1.教学《简单方程的解法》;
2.引导学生理解方程中的“未知数”;
3.讲解如何利用图形模型进行方程式思维的培养。
3. 练习环节
1.布置练习题目;
2.检查学生练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方法;
3.对于表现好的学生进行表扬,激发其学习兴趣。
4. 课堂总结
1.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
2.鼓励学生继续研究到家中;
3.准备下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五、教学评估
1.学生的平时表现;
2.教学练习的成果;
3.反馈教学效果。
六、教学反思
1.教学流程是否合理;
2.学生的理解情况;
3.是否符合学生的教学要求。
七、教学体会
1.积极引导学生;
2.加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水平;
3.为学生的学习压力缓解做出积极贡献。
以上是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1 简易方程苏教版,希望对您有帮助。
新版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完整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简易方程一、教学内容:本单元教学方程的知识,是在五年级(下册)“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编排的。
第一次教学方程,涉及的基础知识比较多,教学内容分成三部分编排。
第1—2页教学等式的含义与方程的意义,根据直观情境里的等量关系列方程。
第3—11页教学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第12—14页全单元内容的整理与练习。
本单元安排了关于等式性质的内容,分两段教学:第一段是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结果仍然是等式;第二段是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
在每一段教学等式的性质以后,都及时让学生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二、教材分析:教材首先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等式和方程,了解等式与方程的关系;探索并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学会解只含有加法或减法运算的简单方程。
接着探索并理解“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学生解只含有乘法或除法运算的简单方程;会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三、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整数、小数的认识及其四则计算的学习,积累了较多的数量关系的知识,并学会了用字母表示数。
我们在教学时,要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学习和探索活动,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理解方程的含义。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比较,由具体到抽象理解等式的性质。
四、教学目标要求:1.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初步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会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方程的过程。
五、教学重点:理解等式的性质,能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六、教学难点:会列方程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七、教学准备:多媒体、挂图、小黑板等。
八、课时安排:12课时第一课时方程的意义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页的例1、例2和试一试,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1~2题。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简易方程》教学分析及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简易方程》教学分析及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简易方程》主要让学生在学习过路程、单价、数量等基础知识后,进一步接触方程,感受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材通过简单的方程,让学生体会等式的性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方程的概念和等式的性质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但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还不能很好地将方程运用其中,对一些复杂方程的解法还不够熟练。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方程的概念,掌握方程的解法。
2.培养学生将方程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方程的解法及其应用。
2.难点:将方程应用于实际问题,求解未知数。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案例和实际问题。
2.准备课件和教学素材。
3.准备计算器和纸笔等学习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方程的概念,让学生感受方程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个简单的方程,让学生观察、分析,引导学生发现方程的解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解不同类型的方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巩固(5分钟)对所学内容进行小结,让学生明确方程的解法和应用。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实际问题中寻找未知数,列出方程解决问题?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掌握方程的概念和解法。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8.板书(5分钟)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方程的解法进行板书,方便学生复习。
教学过程每个环节所用时间:导入5分钟,呈现10分钟,操练10分钟,巩固5分钟,拓展5分钟,小结5分钟,家庭作业5分钟,板书5分钟。
第一单元 简易方程整单元(教案)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

第一单元简易方程整单元(教案)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围绕简易方程的教学,通过引入未知数,让学生掌握利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
内容包括:方程的概念、方程的解法、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学生将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并能将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方程的概念,能够识别并写出方程。
2. 使学生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能够独立求解。
3. 培养学生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其数学思维。
教学难点1. 方程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2. 一元一次方程的求解方法。
3. 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PPT,展示方程的例题和实际应用。
2. 学生准备草稿纸、铅笔、橡皮等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1. 引入: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其中包含的未知数,从而引入方程的概念。
2. 新课导入:教师讲解方程的定义,让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
3. 案例分析: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一元一次方程的例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求解。
4. 练习巩固:学生独立完成一些一元一次方程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应用拓展:教师提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方程解决。
6. 总结提升: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板书设计1. 方程的概念2.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3. 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作业设计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2. 结合生活实际,提出一个含有未知数的问题,并尝试用方程解决。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未知数,让学生掌握了利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求解,培养其数学思维。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在课后作业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使其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也是学生掌握方程解题方法的关键。
(教学设计)第一单元 简易方程第1课时(1)-五年级数学下册 (苏教版)

教学设计:第一单元简易方程第1课时(1)-五年级数学下
册(苏教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方程,掌握如何解简易方程;
2.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简易方程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口算技能。
二、教学内容
1.了解和理解简易方程的概念;
2.熟练掌握解简易方程的方法;
3.练习口算解题。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学习简易方程的方法;
2.难点:让学生掌握解决简易方程的思维方法。
四、教学方法
1.演示讲解+示范教学;
2.手把手指导;
3.口算练习。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5min)
介绍本课的教学内容及目标,从学生实际生活中出发引入简易方程的定义,并简单介绍解决简易方程的思路。
2. 学习新知(25min)
1.讲解简易方程的定义及解法;
2.示范教学:让学生跟随教师解答简易方程的练习题,并提醒注意计算过程中的细节问题;
3.学生自主练习,老师巡视督促。
3. 拓展练习(15min)
提供更多不同难度的简易方程练习题,要求学生自主思考并解答,在解答过程中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分析问题,考虑多种解决方法。
4. 小结讲评(5min)
回顾、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讲解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及疑难点,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予以强化,巩固学生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总结
本节课以应用为导向,引导学生掌握简易方程的定义和解法,并通过多种练习方式,既能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能提升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和口算技能。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简易方程》教案设计

方程的意义。
(教材第1~2页)1.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弄清方程与等式间的联系与区别。
2.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分类思想,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良好习惯。
重点:理解方程的意义。
难点:理解方程的意义。
天平、不同质量的砝码。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上课带来了一件重要的称量工具。
(出示天平)同学们认识吗?它是什么呢?对,它是天平。
同学们对天平有哪些了解呢?天平由天平秤与砝码组成,当放在两端托盘的物体的质量相等时,天平就会平衡,根据这个原理,可以称出物体的质量。
其实,在天平中蕴含着很多有关数学方面的知识,同学们想知道吗?让我们一起走进天平的世界来学习天平里的数学知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天平,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为新课教学做准备】1.学习方程的意义。
这节课我们共同研究方程的意义。
(板书:方程的意义)(1)介绍天平。
教师出示天平。
提问: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个物体吗?(认识,这是天平)天平是用来干什么的?(测量物体的质量)当天平两边不放物体的时候,指针指向中点,这时天平是平衡的。
如果我们在天平两边分别放上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天平才能平衡?(当天平两边的物体质量相等时,天平才能平衡)(2)观察。
在天平的左盘放两个50g的砝码,右盘放一个100g的砝码,观察这时的天平怎么样?(天平平衡)天平平衡说明天平两边所放物体的质量怎么样?(质量相等)你能用一个数学式子表示这时候的现象吗?(50+50=100或者50×2=100)为什么用等号连接?(因为等号两边的数相等)你能给这个式子起个名字吗?(等式)你能再举出一个等式的例子吗?把天平左盘中50g的砝码拿走一个,提问:这时天平出现了什么现象?(天平失去平衡)你能用一个数学式子来表示这时的现象吗?(50<100)这是一个等式吗?(不是)提问:如果我们在左盘上放一个重x克的砝码,猜猜看,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猜测:天平可能平衡;也可能左边重,右边轻;还可能左边轻,右边重。
(教学设计)第一单元 简易方程第1课时(2)-五年级数学下册 (苏教版)

教学设计:第一单元简易方程第1课时(2)-五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简易方程的概念及基本性质,并能够运用简易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技能目标:掌握列方程、求解方程的方法,能够熟练解决简易方程。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增强数学兴趣,提高数学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平衡法列简易方程。
2.教学难点:结合实际问题运用平衡法解决简易方程。
三、教学内容及步骤1. 教师引入通过讲解小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如袋子中有几个苹果,再拿出几个后袋子里面就只剩下了两个苹果,引入简易方程的概念。
2. 师、生共同练习1.讲解平衡法列方程的基本方法。
2.与学生共同运用平衡法解决一道简易方程。
3.分组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
3.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结合实际问题,自己编制数个简易方程,交换与合作,解决问题。
4. 教师点拨教师针对学生讲解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拨。
5. 课堂展示每个小组将自己编制的问题与解决方案分享给其他同学。
四、教学方法1.通过引入实际问题,以学生为中心,掌握简易方程的概念与解法。
2.小组合作,互相分享,共同解决问题。
3.课堂展示,增强交流互动,提高合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1.通过板书、课堂练习题、小组分享等方式来检验学生对于简易方程的掌握情况。
2.考试或期末测试时,考察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资源1.参考教材:《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
2.辅助教学工具:黑板、多媒体、作业本。
七、教学反思1.手段是否得当: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引入简易方程的概念,建立学生对教材的良好情境认知。
2.教学过程是否顺畅:通过引导小组互相分享解题思路,增强了班级合作能力,课堂气氛轻松愉快。
3.学生掌握程度如何:小组分享课堂上显示出了班级中不同学生在简易方程中的不同理解程度,针对性不强需要以后多加讲解。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简易方程》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简易方程》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简易方程》主要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等式的性质,掌握解简易方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主要包括方程的认识、方程的解法以及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运算技能和简单的数学概念,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还需要进一步培养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针对本单元的内容,学生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将已有的知识与新的知识相结合,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方程的概念,掌握方程的解法。
2.培养学生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方程的解法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重点:让学生掌握等式的性质,学会解简易方程。
3.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并运用方程解决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方程的实际意义。
2.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发现等式的性质,自主探索解方程的方法。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方程的解法及应用。
4.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辅助教学。
2.练习题:准备适量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教学道具:如小黑板、粉笔等。
4.教学资源:收集与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作为教学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情境,如购物、分配物品等,引导学生发现实际问题中存在的关系,引出方程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方程的解法,引导学生发现等式的性质,如两边同时加减乘除等操作,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解决实际问题,将问题转化为方程,并运用方程求解。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市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简易方程》教学设计

市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简易方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简易方程是市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方程的概念,学会用字母表示数,并能解简单的方程。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题和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方程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算术运算和数学概念,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但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对于抽象的方程,理解起来较为费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方程的概念,知道方程的意义和作用。
2.学会用字母表示数,并能熟练运用。
3.掌握解简单方程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方程的概念,掌握解简单方程的方法。
2.难点:用字母表示数,并能熟练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方程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游戏教学法:设计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理解和掌握方程的知识。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方程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探究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课件、黑板、粉笔、练习题。
2.教学环境:安静、整洁的教室,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发现方程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示例,让学生了解方程的概念,学会用字母表示数。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错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巩固(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运用方程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方程的规律,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简易方程 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简易方程第1课时等式与方程 (1)第2课时等式的性质与解方程(1) (4)第3课时等式的性质与解方程(2) (7)第4课时列一步计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11)第5课时列两步计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14)第6课时练习一 (17)第7课时列方程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 (19)第8课时列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行程问题 (22)第9课时练习二 (24)第10课时整理与练习 (26)第1课时等式与方程【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页例1、例2和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等式和方程的意义,体会方程与等式的关系,能正确区分等式和方程。
2.在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和操作交流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重点:明确方程与等式的关系,理解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难点:理解方程的意义,知道“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出示天平实物)谈话:这是天平,谁能简单介绍一下它?师作简单介绍:天平可以称出物体的质量。
这是天平的左右两个盘,这是指针。
当天平的指针指着中间,表示天平左右两盘的物体的质量相等,也叫作天平平衡。
天平的哪一边下垂,就说明这一边物体的质量多,反之,这一边物体的质量就少。
2.揭题:今天我们利用天平来学习一些数学知识。
(板书课题)二、互动新授1.教学例1。
(1)出示教科书第1页例1天平平衡的情境图,谈话:你能看图写出一个等式吗?学生思考后独立填写。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50+50=100。
提问:你是怎样想的?指名学生口答:天平的一端放一个50克的鸡蛋和一个50克砝码,另一端放一个100克砝码,天平平衡,说明两边的质量相等,可以用等式来表示。
(2)教师小结:含有等号的式子叫作等式,它表示等号两边的数值是相等的。
2.教学例2。
(1)课件出示教科书例2的四幅图。
学生独立思考后填写。
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集体反馈。
教师板书:x+50>100 x+50=150 x+50<2002x=200教师小结:天平哪一边下垂,就说明那一边物体的质量大,另一边物体的质量就小;天平平衡说明两边的质量相等。
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简易方程教案

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简易方程教案等式和方程的含义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方程的含义.知道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2、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借助天平体会等式的含义。
(1)你会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50+50=100 50×2=100 )(2)你还能写出这样的等式吗?根据学生举例写下2~3个。
(3)你感觉什么样的式子是等式呢?用等于号连接的数学表达式;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左边算起来来等于右边的。
二、感知不等式.教学方程的意义。
1、出示实物天平:(1)左边放50克.右边放100克.可以用什么式子来表示?板书:50< 100 100> 50(2)现在老师要在左边再放一个物体.左边的质量怎样来表示呢?(50+x )(3)这时候.你觉得天平会发生什么变化呢?你能把这些可能写下来吗?交流并板书50+x<100 50+x= 100 50+x>100(4)这些式子与等式相比有什么不同?(有字母.有的不是等式。
用大于号或者小于号连接.我们把这些叫不等式。
)。
2、例二的内容(1)学生在作业纸上完成例二的内容。
集体交流汇报。
板书:x+50>100 x+50=150 x+50<200 2x=200(2)概括概念A、观察黑板上的算式.你能把他们分分类吗?B、你分类的依据是什么?第一次分类:按照等式、不等式分(老师把黑板上不是等式的式子擦掉)剩下的式子是什么?(都是等式)还能再分下去吗?第二次分类:按既含有字母且是等式分(此处也可能先按有字母和没有字母来分.然后再按等式和不等式来分)C、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板书:方程)像50+50=100、x+50>100和x+50<200为什么这些不是方程呢?把板书补充完整。
D、等式和方程的关系可以用下图表示:三、突出方程概念的内涵与外延1、完成练一练第1题(1)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2)在判断之后.你对等式和方程有什么新的认识呢?可能有:未知数可以用x、y等多个字母表示;一个等式中可以含有多个未知数;等式与方程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包含与被包含关系。
(最新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简易方程》教案

(最新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简易⽅程》教案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单元教案第⼀课时⽅程的意义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页的例1、例2和试⼀试,完成练⼀练和练习⼀的第1~2题教学⽬标要求:理解⽅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程的联系与区别,体会⽅程就是⼀类特殊的等式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程的意义教学难点:会列⽅程表⽰数量关系教学过程:⼀、教学例11、出⽰例1的天平图,让学⽣观察提问:图中画的是什么?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想到什么?2、让不熟悉天平不认识天平的学⽣认识天平,了解天平的作⽤(2)如果学⽣能主动列出等式,告诉学⽣:像“50+50=100”这样的式⼦是等式,并让学⽣说说这个等式表⽰的意思;如果学⽣不能列出等式,则可提出“你会⽤等式表⽰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教学例21、出⽰例2的天平图,引导学⽣分别⽤式⼦表⽰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2、引导:告诉学⽣这些式⼦中的“x”都是未知数;观察这些式⼦,说⼀说写出的式⼦中哪些是等式,这些等式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3、讨论和交流:写出的式⼦中,有⼏个是等式,有⼏个不是,⽽写出的等式都含有未知数,在此基础上,揭⽰⽅程的概念三、完成练⼀练1、下⾯的式⼦哪些是等式?哪些是⽅程?2、将每个算式中⽤图形表⽰的未知数改写成字母四、巩固练习1、完成练习⼀第1题先仔细观察题中的式⼦,在⼩组⾥说说哪些是等式,哪些是⽅程,再全班交流要告诉学⽣,⽅程中的未知数可以⽤x表⽰,也可以⽤y表⽰,还可以⽤其他字母表⽰,以免学⽣误以为⽅程是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2、完成练习⼀第2题五、⼩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六、作业完成补充习题⽅程的意义X+50=100X+X=100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程第⼆课时等式的性质和解⽅程(1)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4页的例3、例4和试⼀试,完成练⼀练和练习⼀的第3~5题教学⽬标要求:1、使学⽣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理解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会⽤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程2、使学⽣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独⽴思考,主动与他⼈合作交流习惯教学重点:理解“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教学难点:会⽤等式的这⼀性质解简单的⽅程教学过程:⼀、教学例31、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等式和⽅程,今天这节课,将继续学习与等式、⽅程有关的知识请同学们看这⾥的天平图,你能根据图意写出⼀个等式吗?提问:现在的天平是平衡的,如果将天平的⼀边加上⼀个10克的砝码,这时天平会怎样?谈话:现在天平恢复平衡了,你能在上⾯这个等式的基础上,再写⼀个等式表⽰现在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关系吗?2、出⽰第⼆组天平图,说说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是怎样变化的,你能分别列出两个等式吗?3、出⽰第3、4组天平图,提问:你能分别说说这两组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各是怎样变化的吗?谈话:怎样⽤等式分别表⽰天平两边物体变化前的关系和变化后的关系?启发:这两组等式是怎样变化的?她们的变化有什么共同特点?4、提问:刚才我们通过观察天平图,得到了两个结论,你能⽤⼀句话合起来说⼀说吗?5、做练⼀练的第1题⼆、教学例41、出⽰例4的天平图,你能根据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相等关系列出⽅程吗?2、讲解:要求出⽅程中未知数的值,要先写“解”,要注意把等号对齐3、完成试⼀试4、完成练⼀练提问:解这⾥的⽅程时,分别怎样做就可以使⽅程左边只剩下x了三、巩固练习1、做练习⼀的第3题3、做练习⼀的第5题四、全课⼩结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五、作业完成补充习题板书设计:等式性质和解⽅程等式的性质解⽅程50=50 50+10=50+10 解: X+10=50x+a=50+a 50+a-a =50+a-a X-10=50-10X=40 检验:把x=40代⼊原⽅程,看看左右两边是不是相等40+10=50,x=40是正确的第三课时等式的性质和解⽅程(2)教学内容:教科书第p4~ P5例5~例6、P5“试⼀试”、“练⼀练”P6~P7练习⼀第6~8题教学⽬标要求:1、使学⽣进⼀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个不等于0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2、使学⽣掌握利⽤相应的性质解⼀步计算的⽅程教学重点:使学⽣进⼀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个不等于0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教学难点:使学⽣掌握利⽤相应的性质解⼀步计算的⽅程教学过程:⼀、复习等式的性质1、前⼀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还记得?2、在⼀个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那同学们猜想⼀下,如果在⼀个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个数(除以⼀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吗?3、⽣⾃由猜想,指名说说⾃⼰的理由4、那么,下⾯我们就通过学习来验证⼀下我们的猜想⼆、教学例51、引导学⽣仔细观察P4例5图,并看图填空2、集体核对3、通过这些图和算式,你有什么发现?X=20 2x=20×23x 3x÷3=60÷34、接下来,请⼤家在练习本上任意写⼀个等式请你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乘同⼀5、通过刚才的活动,你⼜有什么发现?6、引导学⽣初步总结等式的性质(关于乘除的)乘或除以0⾏吗?7、等式性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8、P5“试⼀试”⑴指名读题⑵你是根据什么来填写的?三、教学例61、出⽰P5例6教学挂图指名读题,同时要求学⽣仔细观察例6图2、长⽅形的⾯积怎样计算?3、根据题意怎样列出⽅程?你是怎么想的?板书:40X=9604、在计算时,⽅程两边都要除以⼏?为什么?5、计算出X=24后,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个数是否正确?请⼤家⼝算检验⼀下最后将例6填写完整6、⼩结:在刚才计算例6的过程中,我们将⽅程的两边都同时除以40,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将等式两边都同时除以40,等式仍成⽴?7、P5练⼀练解⽅程:X÷0.2=0.8师巡视并帮助有困难的学⽣练习后指名让学⽣说⼀说:你是怎样解⽅程的?为什么可以这样做?四、巩固练习1、要使下⾯每个⽅程的左边只剩下x,⽅程两边应同时乘或除以⼏?0.6x=7.2 ⽅程两边应同时x÷1.5=0.6 ⽅程两边应同时2、化简下列各式8 X÷8 50+X-40X÷9×9 X-1.4+13、P6第7题教师引导学⽣列⽅程4、p7第8题解⽅程带“★”写出检验过程X+0.7=14★ 0.9x=2.45★ 76+x=91x÷9=90 ★ x-54=18★ 2.1x=0.84五、课堂⼩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到哪些知识?在解⽅程时,关键是什么?要注意什么?六、作业等式的性质和解⽅程X=20 2x=20×2 40X=9603x 3x÷3=60÷3 解:40X÷40=960÷40X=24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个不等于0的数,检验:把x=40代⼊原⽅程,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左边=40×24=960,右边=960 X=40是原⽅程的解第四课时等式的性质与解⽅程练习教学内容:教科书p7练习⼀第9~13题教学⽬标要求:1、通过练习,使学⽣进⼀步理解⽅程的意义2、进⼀步理解等式性质,能根据等式性质正确地解⽅程教学重点:进⼀步理解等式性质教学难点:能根据等式性质正确地解⽅程教学过程:⼀、基础练习1、什么是⽅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程(1)说出下⾯的式⼦哪些是⽅程,哪些不是?为什么?18+17=35 x=1 12-Y=4 S+12=4921-b<24 x=14+78 16+a=27+ba +b=6 b-8=100 X+10 4X=602、让学⽣说⼀说等式的性质⼀和等式的性质⼆(1)解⽅程带“★”写出检验过程X+25=37 X-23=52 0.7X=3.5★X÷0.5=12 48-X=25★ 4.8÷x=20★集体订正,帮有错的同学分析错误原因,使其明⽩算理3、在○运算符号,在□填数字(1)X-20=30 (2)5x=2.4解: X=30○□解:x=2.4○□X=□ x=□(3)3.6+X=5.7 (4)4.8÷x=12解: X=5.7○□解:x=4.8○□X=□ x=□学⽣独⽴完成后指名回答,让学⽣说说是怎样想的使学⽣明⽩:根据等式的性质⼩结:通过把解⽅程的过程补充完整,启发学⽣简化解⽅程的书写,提⾼解⽅程的熟练程度⼆、指导练习2、P7第11题:pp列⽅程求表中的未知数的值学⽣看懂题意,列⽅程,解⽅程3、P7第13题学⽣⼝答练习4.出⽰⼩⿊板判断题(1)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2)⽅程⼀定是等式,等式不⼀定是⽅程……()(3)解⽅程的依据是等式的性质……()学⽣独⽴完成,说⼀说⾃⼰判断的理由三、课堂⼩结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解决数学问题时,⽅程的⽤处⼤吗?四、作业1、P7第10题2、P7第12。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简易方程》全部教案(共12课时)

第一单元简易方程一、教学内容:例1等式的含义例2方程的意义例3等式的性质(一)例4用等式的性质(一)解一步计算的方程例5等式的性质(二)例6用等式的性质(二)解一步计算的方程例7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例8〜例10列方程解答两、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二、教学目标:1、学生能了解方程的特点,在直观的情境里,按“形象感受→抽象概括” 的线索探索等式性质,并能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2、使学生明确列方程解决较复杂实际问题的关键——找到相等关系,并能列方程解决稍难的一步计算实际问题喝解稍复杂方程。
三、教学重点:初步理解等式的性质,会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难点:会用等式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五、课时安排12 课时、’::呂U 。
;■ JC X+50>100X+50=100X+50<100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这4道算式.2、把这4道算式分成两类怎样分,X+50〉100X+50=100学生自学,小组同学交流四道算式,X+50<100 X+X=100你为什么这样分,说说你的想法。
小结:像右边的式子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方程,教师板书:像X+50=150、2X=200 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教者说明:这里的未知数可以用 X表示, 也可用y等其它字母表示;可以是在等式的左边,也可在等式的右边.提问:你觉得这句话里哪两个词比较重要?含有未知数"等式”那X+50>100、X+50〈100 为什么不是方程呢?提问:那等式和方程有什么关系呢,在先独立思考后再小组内交流并说出理由。
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到什么是方程,读一读,不理解的和同桌交流。
指名学生说,【板书设计】【1】方程的意义X+50=100X+X=100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教学反思】【1】扬州市江都区滨湖小学苏教版五年级数学第九册教学设计3、 P7第13题耕轼1嫁M3挣豹牍稠础峨园)4、 出示小黑板 判断题(1) 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 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简易方程》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简易方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简易方程是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方程的概念,学会解方程。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方程的概念,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方程的意义,并学会用方程来解决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已经学习了整数和分数的加减乘除,对数学运算有了基本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方程的概念和意义可能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问题解决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方程的概念,知道方程的意义。
2.让学生学会解方程,能够运用方程来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方程的概念和意义的理解。
2.解方程的方法和技巧。
五. 教学方法1.实例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方程的概念,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方程的意义。
2.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引导发现: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方程的解法和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实践操作:学生动手操作,实际解方程,加深对方程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方程的概念和意义。
2.练习题:准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和课后进行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出方程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方程的定义和意义,让学生通过实例来理解方程的概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解方程的方法和规律。
4.巩固(10分钟)学生独立解方程,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拓展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进一步深化对方程的理解。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强调方程的概念和意义。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简易方程完整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简易方程
第一课时等式与方程
第二课时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1)
上课时间:月日,累计课时:第2课时
第三课时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2)
第四课时等式的性质与解方程练习
上课时间:月日,累计课时:第4课时
第五课时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1)
上课时间:月日,累计课时:第5课时
第六课时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
上课时间:月日,累计课时:第6课时
第七课时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练习
第八课时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
第九课时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4)
第十课时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练习
第十一课时整理与练习(一)
上课时间:月日,累计课时:第11课时
第十二课时整理与练习(二)
上课时间:月日,累计课时:第12课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简易方程一、教学内容:本单元教学方程的知识,是在五年级(下册)“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编排的。
第一次教学方程,涉及的基础知识比较多,教学内容分成三部分编排。
第1—2页教学等式的含义与方程的意义,根据直观情境里的等量关系列方程。
第3—11页教学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第12—14页全单元内容的整理与练习。
本单元安排了关于等式性质的内容,分两段教学:第一段是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结果仍然是等式;第二段是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
在每一段教学等式的性质以后,都及时让学生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二、教材分析:教材首先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等式和方程,了解等式与方程的关系;探索并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学会解只含有加法或减法运算的简单方程。
接着探索并理解“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学生解只含有乘法或除法运算的简单方程;会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三、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整数、小数的认识及其四则计算的学习,积累了较多的数量关系的知识,并学会了用字母表示数。
我们在教学时,要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学习和探索活动,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理解方程的含义。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比较,由具体到抽象理解等式的性质。
四、教学目标要求:1.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初步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会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方程的过程。
五、教学重点:理解等式的性质,能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六、教学难点:会列方程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七、教学准备:多媒体、挂图、小黑板等。
八、课时安排:12课时第一课时方程的意义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页的例1、例2和试一试,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1~2题。
教学目标要求: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联系与区别,体会方程就是一类特殊的等式。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会列方程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一、教学例11.出示例1的天平图,让学生观察。
提问:图中画的是什么?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想到什么?2.引导:(1)让不熟悉天平不认识天平的学生认识天平,了解天平的作用。
(2)如果学生能主动列出等式,告诉学生:像“50+50=100”这样的式子是等式,并让学生说说这个等式表示的意思;如果学生不能列出等式,则可提出“你会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二、教学例21.出示例2的天平图,引导学生分别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
2.引导:告诉学生这些式子中的“x”都是未知数;观察这些式子,说一说写出的式子中哪些是等式,这些等式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3.讨论和交流:写出的式子中,有几个是等式,有几个不是,而写出的等式都含有未知数,在此基础上,揭示方程的概念。
三、完成练一练1、下面的式子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2.将每个算式中用图形表示的未知数改写成字母。
四、巩固练习1.完成练习一第1题先仔细观察题中的式子,在小组里说说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再全班交流。
要告诉学生,方程中的未知数可以用x表示,也可以用y表示,还可以用其他字母表示,以免学生误以为方程是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
2.完成练习一第2题五、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六、作业完成补充习题板书设计:方程的意义X+50=100X+X=100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第二课时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1)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4页的例3、例4和试一试,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3~5题。
教学目标要求: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理解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教学难点:会用等式的这一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教学过程:一、教学例31.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等式和方程,今天这节课,将继续学习与等式、方程有关的知识。
请同学们看这里的天平图,你能根据图意写出一个等式吗?提问:现在的天平是平衡的,如果将天平的一边加上一个10克的砝码,这时天平会怎样?谈话:现在天平恢复平衡了,你能在上面这个等式的基础上,再写一个等式表示现在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关系吗?2.出示第二组天平图,说说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是怎样变化的,你能分别列出两个等式吗?3.出示第3、4组天平图,提问:你能分别说说这两组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各是怎样变化的吗?谈话:怎样用等式分别表示天平两边物体变化前的关系和变化后的关系?启发:这两组等式是怎样变化的?她们的变化有什么共同特点?4.提问:刚才我们通过观察天平图,得到了两个结论,你能用一句话合起来说一说吗?5.做练一练的第1题二、教学例41.出示例4的天平图,你能根据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吗?2.讲解:要求出方程中未知数的值,要先写“解”,要注意把等号对齐。
3.完成试一试4.完成练一练提问:解这里的方程时,分别怎样做就可以使方程左边只剩下x了。
三、巩固练习1. 做练习一的第3题2.做练习一的第4题3.做练习一的第5题四、全课小结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五、作业完成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等式性质和解方程等式的性质解方程50=50 50+10=50+10 解:X+10=50x+a=50+a 50+a-a =50+a-a X-10=50-10X=40 检验:把x=40代入原方程,看看左右两边是不是相等。
40+10=50,x=40是正确的。
第三课时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2)教学内容:教科书第p4~P5例5~例6、P5“试一试”、“练一练”P6~P7练习一第6~8题教学目标要求: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
2.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重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
教学难点: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过程:一、复习等式的性质1.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还记得?2.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那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吗?3.生自由猜想,指名说说自己的理由。
4.那么,下面我们就通过学习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
二、教学例5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P4例5图,并看图填空。
2.集体核对3.通过这些图和算式,你有什么发现?X=20 2x=20×23x 3x÷3=60÷34.接下来,请大家在练习本上任意写一个等式。
请你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计算并观察一下,还是等式吗?再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数,还是等式吗?能同时除以0吗?5.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又有什么发现?6.引导学生初步总结等式的性质(关于乘除的)乘或除以0行吗?7.等式性质二: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8.P5“试一试”⑴指名读题⑵你是根据什么来填写的?三、教学例61.出示P5例6教学挂图。
指名读题,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例6图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3.根据题意怎样列出方程?你是怎么想的?板书:40X=9604.在计算时,方程两边都要除以几?为什么?5.计算出X=24后,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个数是否正确?请大家口算检验一下。
最后将例6填写完整。
6.小结:在刚才计算例6的过程中,我们将方程的两边都同时除以40,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将等式两边都同时除以40,等式仍成立?7.P5练一练解方程:X÷0.2=0.8师巡视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练习后指名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解方程的?为什么可以这样做?四、巩固练习1.要使下面每个方程的左边只剩下x,方程两边应同时乘或除以几?0.6x=7.2 方程两边应同时x÷1.5=0.6 方程两边应同时2.化简下列各式8 X ÷8 50+X-40X ÷9×9 X-1.4+13.P6第7题教师引导学生列方程4.p7第8题解方程带“★”写出检验过程X+0.7=14★ 0.9x=2.45★ 76+x=91x ÷9=90 ★ x-54=18★ 2.1x=0.84五、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到哪些知识?在解方程时,关键是什么?要注意什么?六、作业完成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X=20 2x=20×2 40X=9603x 3x ÷3=60÷3 解:40X ÷40=960÷40 X=24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 检验:把x=40代入原方程,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 左边=40×24=960,右边=960 X=40是原方程的解。
第四课时 等式的性质与解方程练习教学内容:教科书p7练习一第9~13题教学目标要求: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2.进一步理解等式性质,能根据等式性质正确地解方程。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等式性质。
教学难点:能根据等式性质正确地解方程。
教学过程:一、基础练习1.什么是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1)说出下面的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为什么?18+17=35 x=1 12-Y=4 S+12=4921-b<24 x=14+7816+a=27+ba +b=6 b-8=100 X+10 4X=602.让学生说一说等式的性质一和等式的性质二(1)解方程。
带“★”写出检验过程。
X+25=37 X-23=52 0.7X=3.5★X÷0.5=12 48-X=25★ 4.8÷x=20★集体订正,帮有错的同学分析错误原因,使其明白算理。
3.在○运算符号,在□填数字。
(1)X-20=30 (2)5x=2.4解:X=30○□解:x=2.4○□X=□x=□(3)3.6+X=5.7 (4)4.8÷x=12解:X=5.7○□解:x=4.8○□X=□x=□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使学生明白:根据等式的性质。
小结:通过把解方程的过程补充完整,启发学生简化解方程的书写,提高解方程的熟练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