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细菌》教学设计【初中生物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合集下载

《细菌》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细菌》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章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主要内容是学习细菌、真菌的形态特点以及繁殖方式的。

本节课是本章的第二节,首先讲述了细菌的发现过程,然后通过巴斯德的实验证实了细菌是由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在这里可对学生进行感情教育和唯物主义教育。

接着学习细菌的三种形态:杆状、螺旋状和球状;细菌的体型非常小,只能通过高倍显微镜才能观察。

本课通过“观察与思考”认识细菌的结构,并通过回忆比较动植物细胞的结构,从而加深对细菌结构的认识。

细菌没有细胞核,通过分裂方式生殖。

遇到不良环境的时候,细菌会形成休眠体即芽孢来度过不良环境。

此外,细菌没有叶绿体,这就决定了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

本章主要是带领大家进入微观世界认识微生物,细菌真菌在生物的分类中地位非常重要。

本课就是在学习了细菌真菌的群落特点和生存条件的基础上对细菌加深认识。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描述细菌的主要结构特征;2、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3、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实验,认同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情感目标:1、通过观察演示巴斯德实验,激发学生探究精神,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唯物主义精神。

2、通过对细菌结构的认识,掌握细菌的生活条件,从而对学生进行卫生教育。

三、教学重点细菌的形态;细菌的结构特征及营养方式;细菌的生殖。

四、教学难点巴斯德实验的理解;细菌的结构及其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细菌的生殖及分布广的原因。

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方法主要采用先学后教。

先让学生利用课前时间预习,同时完成教师布置的自学思考题。

思考题能引导学生探索知识,找出答案,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习惯。

同时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再通过提问学生答案以检查学生预习效果,再针对知识点进行具体的讲解、分析。

在先学后教中渗透小组探究、讨论等合作性学习。

七、教学准备1、精心设计自学指导和自学流程2、准备细菌结构图片3、准备多媒体课件和相关视频资源4、准备相应课后练习八、教学策略本节课采用以下教学策略:1、新课导入由于上一节课已经学习了细菌真菌的菌落等特点,但细菌真菌的差异远不止这些。

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赛课用)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赛课用)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细菌的基本概念、分类、形态、结构及生活习性;细菌的繁殖方式;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难点:理解细菌的繁殖速度及其在环境中的分布;掌握细菌在疾病防治、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细菌无处不在,从而激发学生对细菌学习的兴趣。
二、自主学习
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细菌的基本概念、分类、形态、结构及生活习性。
2.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了解细菌的繁殖方式,探讨细菌数量迅速增长的原因。
三、合作探究
1.学生分组讨论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分析细菌在环境保护、疾病防治等方面的作用。
2.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细菌相关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2.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认识到细菌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3.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的情感,了解细菌与人类健康的关系,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4.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养成观察、思考、提问的好习惯。
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赛课用)
一、导入新课
1.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病毒的相关知识,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激发学生对细菌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主题。
4.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观察生活中的细菌现象,撰写观察报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特布置以下作业:
1.完成教材后的习题,重点复习细菌的分类、形态、结构及生活习性,以及细菌的繁殖方式和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
2.观察生活中的细菌现象,如发酵食品的制作、洗手的重要性等,撰写一篇关于细菌在生活中的作用的观察报告。要求不少于500字,内容真实、具体,能反映出学生对细菌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细菌教学设计

细菌教学设计

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细菌一、教材分析《细菌》一课是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2节的内容。

本节课是本章的重点。

《细菌》的细胞结构是没有真正的细胞核,从植物界划分出来,构成了微生物中的一员,体现了生物的多样性。

《细菌》和一些腐生菌分解动植物的尸体,在自然界中起到物质循环的作用;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在生物圈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介绍巴斯德的实验,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

教学重点:细菌形态和结构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细菌细胞与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二、学生分析1、上课学生是赞皇一中八年级学生,大部分生物学基础知识已学过,基础知识掌握较好,通过对第一节内容《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菌落的特征、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等,对细菌已经有了感性的认识。

但是细菌是怎样发现的,是从哪里来的,细菌的形态是什么样的,细菌怎样繁殖,这些问题都是学生不知道的,学生对本节内容的学习有迫切的期望。

2、初二年级的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已经有所提升,但是我们学校的学生在表达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有一定的问题,本节课会安排小组讨论,来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和表达交流的能力,通过推测、观察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本班大多数学生积极活跃,思维敏捷,师生互动顺畅。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

2、描述细菌的形态类型、基本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特点。

2、能力目标:学生通过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细菌对人类有害的一面,学生懂得了讲究卫生的道理;细菌对人类的两面性,学生树立了能一分为二看待事物的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关心科学发展的情感。

四、教学策略设计1、教学策略:教学过程主要采用“问题----探究”教学方式,包括“发现式探究”和“推理式探究”。

第二节《细菌》教案(人教版初二上) (4)

第二节《细菌》教案(人教版初二上) (4)

第二节《细菌》教案(人教版初二上)(4)课型:新授课课时:1教材分析:从学生熟知的典型事例动身,创设情形,通过看书、观看、分析、交流,达到突破重点,并适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学情分析:学生对细菌的发觉史、形状和结构较为生疏。

因此要求教师要注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动身,通过分析学生熟知的典型事例,了解细菌的形状、结构和生殖,进而明确讲究卫生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1、描述细菌的要紧特点。

2、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估量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3、通过了解细菌发觉的过程和巴斯德的实验,认同科学的发觉与技术的进步紧密相关。

教学策略:创设情形---看书观看---分析交流---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教学过程:课后记:细菌的结构学生把握较好。

关于巴斯德的曲颈瓶实验,学生不大相信能够储存4年之久。

需要教师给与更详细的实验情形记录。

这方面的材料不容易查找,能够上网访咨询。

检测:1、我们要观看细菌,必须借助于〔〕。

A.放大镜B.解剖镜C.低倍显微镜D.高倍显微镜2、与高等动植物细胞相比,细菌的细胞中没有〔〕。

A.细胞壁B.细胞膜C.细胞质D.成形的细胞核3、细菌的生殖方式是〔〕。

A.出芽生殖B.孢子生殖C.分裂生殖D.营养生殖4、以下图是显微镜视野中的三种细菌,其中的〔〕是球形;〔〕是杆形;〔〕是螺旋形。

5、以下图所示为有荚膜细菌的模式图,图中2是〔〕;3是〔〕;5是〔〕。

A.DNA B.细胞膜C.鞭毛D.细胞壁E.荚膜F.细胞质6、细菌的特点是〔〕。

A.个体微小,细胞内没有成形的细胞核B.既有微小的种类,也有个体较大的种类,细胞内有真正的细胞核C.能产生孢子,孢子能够发育成新个体D.通过分裂的方式繁育后代E.细胞内没有叶绿体,靠现成的有机物生活7、在以下细菌中,对人体有害的是〔〕A.醋酸细菌B.乳酸细菌C.甲烷细菌D.痢疾杆菌8、能引起传染性疾病的细菌,叫做〔〕A.异养菌B.腐生菌C.寄生菌D.病原菌9、技能训练假如一块馒头上有一个细菌,细菌的繁育速度按每30分钟繁育一代运算,试运算一下48小时后细菌的数目?〔248〕。

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四章 第二节 细菌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教案

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四章 第二节 细菌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教案

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细菌”一节是人教版初中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的第二节内容。

学生在学习了《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后,进一步学习作为一类单细胞原核生物的细菌,教材从细菌的发现、形态结构和生殖三个方面介绍细菌。

首先通过列文虎克和巴斯德带领学生慢慢揭开细菌的“面纱”。

而后介绍了细菌的形态。

通过“观察与思考”,学生在认识了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基础上,通过对比,学生进一步认识细菌的结构,再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最后介绍细菌的生殖及适应环境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巴斯德鹅颈瓶实验(2)描述细菌形态结构和生殖的主要特征2.能力目标:(1)尝试进行驳斥“自然发生说”的实验设计。

(2)分析推测的科学能力。

3.情感目标:(1)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的鹅颈瓶试验,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2)认同细菌繁殖速度快,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细菌的结构。

(2)细菌的生殖。

2.教学难点:(1)巴斯德鹅颈瓶实验。

(2)原核生物的概念。

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五.板书:第二节细菌一、细菌的发现:列文虎克;巴斯德----微生物学之父二、细菌的形态和结构1、形态:球菌、杆菌、螺旋菌2、结构:(1)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没有成形的细胞核(2)有的有鞭毛(3)有的有荚膜三、细菌的生殖:分裂生殖六.教学过程1.首尾呼应:导入较有吸引力,从“手”的导入,到“手”上细菌的计算结束。

2.过度自然:各知识点的学习的过度自然,细菌的发现、形态、结构、生殖各环节注重知识点的衔接。

3.新旧结合: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注重与旧知识的结合,如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实验设计中的“单一变量”原则。

4.学以致用:通过学习,进一步认识细菌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能自发认同平时应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5.对比分析:教学过程多处采用对比与分析,特别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上,通过对比加深学生的认识,如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对比。

生物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节 细菌》教学设计

生物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节 细菌》教学设计

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描述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征;2、说出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1.运用实验设计、观察、结果分析、得出结论等技能,分析巴斯德的实验。

2.通过观察与思考:比较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尝试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的实验,认同发现细菌过程中理性的怀疑和科学的研究对科学技术的进步起到重要作用。

2、通过本节的学习,形成重要概念:细菌细胞中没有成形细胞核,是原核生物,它们靠分裂进行生殖。

二、教学重点1、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

2、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

三、教学难点“观察与思考”活动:比较细菌与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四、教学内容分析1、本节的“想一想,议一议”提供了引起人患破伤风的破伤风杆菌的实例,可让学生通过实例的分析对破伤风杆菌的形态、生活特点有初步的了解,同时结合上一节中提到的知识“细菌和真菌的生存需要一定的条件。

有的还需求某些特定的条件,如有些细菌必须在无氧条件下生存”。

本实例中的破伤风杆菌就对必须在无氧条件下生存的细菌的实例呈现。

教材编写的目的是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分析问题,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2、从细菌的发现史,可让学生了解巴斯德和巴斯德实验。

学生可运用实验设计、观察、结果分析、得出结论等技能,分析巴斯德的实验,也为下阶段“食物保存”“食物腐败”等知识的学习提供实验依据。

3、在介绍细菌的结构时,教材的编写突出了直观性,一是文字的直观,一是图片的直观。

如“观察与思考”引导学生从回忆“动植物细胞结构”入手,在观察时思考与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异同点。

这样使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启动学生的思维,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出细菌的结构特点,进而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4、此外,教材在阐述细菌的结构、细菌的生殖时注重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加深对重要概念的理解。

五、教学策略:1、课前分配学习任务:列文虎克是怎样发现细菌的,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收集、分析、整理资料,并利用课前一分钟进行演讲。

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细菌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细菌教学设计

细 菌1、通过观察和学习活动能描述细菌的主要形态和结构特点。

2、通过观察细菌形态和对问题的分析、比较,能够说出细菌结构与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区别及主要功能。

3、通过分析,说出细菌在自然界中的分解作用,树立生物间是相互联系、互相影响的辩证观点。

4、能够从有利与不利两方面说出细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重点难点描述细菌结构特点、功能及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区别 三、教学准备教师:显微镜、永久性装片、电镜下的细菌结构挂图,动物、植物细胞结构挂图、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安排 1课时五、板书设计 第 二 节 细 菌 形态:杆状、球状、螺旋状 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未成形的细胞核二、细菌的生活:异养,营寄生或腐生生活 三、细菌的生殖:分裂生殖、形成芽孢四、细菌的发现:荷兰人:胡克 法国人:巴士德(微生物之父) 五、与大自然及人类的关系:有利方面:乳酸菌发酵制造酸奶等食品,分解动、植物的遗体 不利方面:有很多的细菌可以致病 六、教学流程一 细菌的形态结构八、教学实录1、以观察促思考,总结细菌的形态结构。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录象片段,并说出图中所包含的所有生物。

生:蝗虫、草、蘑菇、小白兔、人……师:还有吗?生:还有肉眼看不见的细菌和病毒。

师:对了,有哪位同学知道细菌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吗?生:空气、水、土壤中、人们的皮肤以及身体内部。

生:还有的生活在植物体内,例如根瘤菌。

师: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看清细菌的真面目呢?生:用放大镜,(学生大笑)生:用显微镜来观察。

师:不错,下面请同学们用显微镜来观察“细菌的永久装片”,然后把你们看到的现象向全班同学汇报,不过提醒大家:如果用低倍镜看不到怎么办呢?生:改用高倍镜。

师:很好,开始动手吧!生:细菌是一个挨一个的球形。

生:老师,我看见的是杆形的细菌。

生:老师,我们的是螺旋形的。

生:我看到了细菌的形态,但是,没有看清细菌的结构。

生:洋葱细胞和番茄细胞的细胞核能够看清,好象看不见细菌的核?细菌有细胞核吗?师:这个问题提得好,那么,细菌的结构中到底有没有细胞核?它的结构是否与植物细胞一样呢?生:再放大一点就好了。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 第二节 《细菌》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  第二节  《细菌》教案

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教学设想】(一)教材分析细菌是生物界中一类重要的生物,了解细菌有利于更好地认识生物世界。

教材通过细菌发现的过程,阐明了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这一观点。

通过介绍巴斯德实验,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

细菌的个体很小,观察它的形态需要在高倍显微镜和电镜下才能观察到,教材通过《观察与思考》让学生了解细菌结构。

与动植物细胞相比较,细菌突出的特征是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此外,细菌没有叶绿体,这就决定了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

细菌靠分裂生殖,细菌的快速繁殖和形成芽孢等特点,使其几乎无处不在。

(二)学情分析1、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学生已经学习了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知道细菌在自然界中是普遍存在的,对细菌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而且在七年级上册生态系统的学习中也学到了细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2、学生学习本课的主要困难:由于细菌太小,用眼睛无法直接观察到,对学生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有一定的困难。

(三)教学模式本节课总的设计思想是以学生自主学习和生生互助学习为主的方式进行教学,构建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的教学形式,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互助性。

教学模式:知识回顾→交流探究→总结归纳→互助提高→当堂检测【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通过观察会描述细菌的基本形态和结构特点。

2、了解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二)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细菌结构示意图和制作细菌模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2、通过互助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三)情感目标:1、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2、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一)细菌的形态结构特点。

(二)细菌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教学难点】细菌的发现史。

【教学用具】模拟巴斯德实验,细菌模型,ppt课件。

【教学准备】教师:收集有关细菌发现过程、细菌形态、结构和生殖等有关的图片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第二节 细菌》示范课教学设计【初中生物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二节 细菌》示范课教学设计【初中生物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细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描述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征。

2.说出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认同发现细菌的过程中理性的和技术的进步起到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征。

难点:1.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征。

2.比较细菌和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三、教学准备教师收集细菌的相关视频、图片等,教学课件。

学生课前预习。

四、相关资源《【知识探究】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演示动画资源、《【生物世界】科学家的故事——巴斯德》知识卡片资源、《知识解析】细菌的分类及结构(微课)》视频资源、《【知识探究】细菌细胞结构练习》交互动画资源、《【知识探究】细菌细胞、植物细胞、动物细胞结构异同比较练习》交互动画资源、各种各样的细菌系列图片资源、《【知识解析】细菌的分裂生殖》视频资源。

五、教学过程【课堂引入】细菌在地球上几乎无处不有。

人体的皮肤上、口腔里,甚至肠道里,都有细菌。

高空、海底、寒冷的极地、很热的热泉中,均有细菌存在。

人类生活在细菌的汪洋大海中,但常常是“深在菌中不知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认识细菌。

【新知讲解】(一)细菌的发现细菌是怎样被人类发现的?最先发现细菌的人是谁?他是怎样发现细菌的?17世纪后叶以前,人们并不知道有细菌这样一类生物。

17世纪后叶,荷兰人列文虎克(1632—1723)制作了能放大200~300倍的显微镜,观察了多种微小的生物。

一次,他把一位从未刷过牙的老人的牙垢,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吃惊地看到许多小生物。

这些小生物呈杆状、螺旋状或球状;有的单个存在,有的几个连在一起。

他把发现的小生物绘制成图,寄给英国的皇家学会,发表在学会的会刊上,从此世人知道了细菌的存在。

细菌是从哪里来的呢?直到19世纪中叶,人们仍不知道细菌是从哪里来的。

当时一些著名的科学家认为细菌是自然发生的。

例如,肉汤里就会自然形成细菌,使肉汤变质。

法国科学家巴斯德(1822—1895)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证明了肉汤的腐败是由来自空气中的细菌造成的。

第二节细菌教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第二节细菌教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课题:《细菌》一、教学内容分析:《细菌》是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包括三方面知识:细菌的发现、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细菌的生殖。

细菌是一类微小生物,它的发现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显微镜的发明,作为一类单细胞原核生物,细菌有其独特的特征,在进化地位上十分低等,但由于细菌个体微小,适应力强,繁殖速度快,从而在地球上无处不在,并在自然界和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教材中依次展现了细菌的发现及细菌的来源、细菌的形态及结构及其生殖。

教学思路如下:二、学情分析:七学生学生在生活中对细菌有一些直观的认识,但不能准确表述细菌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本节课要帮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通过学习活动认识细菌。

除此之外,学生通过探究实验“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知道了细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本节进一步深入学习细菌相关内容。

三、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细菌图片,归纳细菌的基本结构及无成形细胞核的特征,阐述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初步形成结构与功能观。

2.通过比较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结构异同点,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辨别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的异同点,发展演绎与推理、归纳与总结等科学思维。

3.通过观察大肠杆菌二分裂繁殖视频,阐明细菌的生殖方式,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计算并构建大肠杆菌繁殖的数学模型,归纳出细菌繁殖速度快、数量多的特点,培养模型构建、分析归纳及合作探究能力。

4.通过对细菌科学史微课的学习,加深对科学家工作的认识,领悟科学精神,理解科学本质,认同技术对科学研究的促进作用。

通过分析生活实例,了解细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能够辩证地看待细菌人类生活的关系,能关注个人卫生,形成健康生活的态度和行为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征。

2.教学难点比较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五、教学方法:本节课设置相应的学习任务,在任务驱动下帮助学生构建细菌的概念,深入理解细菌的主要特征,发展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4.2《细菌》教学设计八年级生物人教版上册

4.2《细菌》教学设计八年级生物人教版上册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出示一瓶酸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酸奶是如何制作的吗?”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2.教师总结:酸奶是通过加入乳酸菌发酵而成的,而乳酸菌正是一种细菌。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关于细菌的知识,了解它们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讲授新知,500字
1.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5.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细菌的形态、结构、生活特点及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2.难点:细菌的繁殖方式、生长条件和防治方法。
(二)教学设想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章节内容,突破重难点,教学设想如下:
6.总结反馈,巩固提高
(1)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的记忆。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7.教学评价,关注个体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问答、实验报告、小组讨论等,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关注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8.拓展延伸,激发兴趣
介绍有关细菌的前沿研究,如细菌发电、细菌治疗等,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利用生活实例,如发酵食品、细菌感染等,引出细菌的学习,激发学生兴趣。
2.知识传授,直观教学
(1)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细菌的形态、结构,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认识。
(2)通过动画演示,讲解细菌的繁殖方式,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一难点。
3.实践操作,强化技能
(1)组织学生进行显微镜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细菌的形态。
4.作业完成后,请及时上交菌在环境保护、疾病防治等方面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 细菌》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 细菌》教学设计

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讲授新课2.展示学习目标3.发布主线任务1:细菌的发现,引导学生任务要求:朗读课本71页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谁发现了细菌?用什么发现?(2)他观察什么时发现的?(3)他看到的小生物呈什么形态?是怎样存在的?教师评价,补充4.动画展示:任务完成进度,获得隐藏细菌的帮助【板书】二、细菌1.细菌的发现:列文虎克5.进入主线任务2:细菌到底从哪里来?(1)你支持哪种观点?A.细菌是自然发生的。

B.细菌是由原来空气中的细菌造成的。

(2)求助“小蓝细菌”——连线巴斯德(3)根据连线巴斯德时,我们知道他还有哪些贡献?教师点评,补充6.进入主线任务3:认识细菌的种类(1)请大家认真阅读课本P88页的内容,并找出细菌的种类。

(2)触发支线任务1:细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空气、水、土壤、人体体表及内部都存在,为什么我们肉眼看不到到它?(3)小蓝有疑问:细菌属于单细胞还是多细胞?教师评价,补充恭喜学生获得关键道具2.学生齐读学习目标3.学生朗读课本71页内容小组代表回答问题(1)细菌的发现者:列文虎克、自制显微镜(2)一个从未刷过牙的老人的牙垢(3)呈杆状、螺旋状、球状(有的单个存在,有的几个连在一起)4.观看5.(1)学生思考(2)学生观看“连线巴斯德”视频学生代表结合视频,回答主线任务2: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3)学生代表发言巴斯德的贡献:发现酵母菌、乳酸菌,提出了巴氏消毒法以及防止手术感染的方法;被称为“微生物学之父”6.学生阅读课本P88页的内容,找出细菌的种类:(1)学生代表回答根据细菌的外部形态不同分为:球菌、杆菌、螺旋菌(2)学生代表回答:细菌个体十分微小,高倍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3)学生代表回答:细菌都是单细胞的,有些细菌虽然相互连接成团或长链,但是每个细菌都是独立生活的。

7.观看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任务,做到有目的性的去学习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

第二节细菌教案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第二节细菌教案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第四章细菌和真菌第2节细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描述细菌的形态结构特点2. 说出细菌的营养方式、生殖方式及运动方式。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细菌的形态结构特点。

(2)细菌的营养方式。

2、教学难点细菌的营养方式。

三、教学步骤1、新课导入导语:在侵华战争中,日本侵略者制造了很多惨无人道的杀戮事件,其中最臭名昭著的就是“黑太阳731”部队的“细菌战”。

他们抓取了大量的中国人做活体实验,在中国犯下了滔天大罪。

那么,细菌究竟是怎样的?它有哪些结构?课件展示“想一想,议一议”。

提问:为什么伤口较深时才会感染破伤风杆菌,皮肤划破却不会呢?教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近细菌,揭开它的神秘面纱吧!2、新课讲授(一)细菌的发现教师: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细菌个体是十分微小的,这么小的生物是谁第一个发现的呢?17世纪后叶,荷兰人列文·虎克用自己制作的显微镜观察到了细菌。

但是一直到19世纪中叶,一些著名的科学家还认为细菌是自然发生的;后来,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进行了著名的鹅颈瓶实验。

课件展示鹅颈瓶实验。

提问:你能通过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吗?细菌来自于哪里?学生:细菌来自于空气中而不是自然发生的。

教师:是的,巴斯德用事实驳倒了“自然发生说”。

同时,巴斯德还发现了乳酸菌和酵母菌,并提出了巴氏消毒法以及防止手术感染的方法,被后人称作微生物学之父。

提问:从巴斯德的实验过程中,你学到了什么?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细菌的形态和结构教师:细菌的个体十分微小,小到什么程度呢?让我们来观察几幅图片:放大3000倍的细菌,放大70000倍的细菌,大约10亿个细菌堆积起来,才有一颗小米粒那么大。

看完图片资料,你有什么感觉?学生:细菌太小了。

教师:是,细菌的确太小了,虽然它很小,但是却有很多的形态。

根据外部形态的不同,细菌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请同学们自学教材P72内容,说一说细菌可以大致分为哪三类?并根据你所掌握的知识,完成下面一道思考题。

八年级上册《4.2第二节 细菌》教案三篇(附课堂教学实录)

八年级上册《4.2第二节 细菌》教案三篇(附课堂教学实录)

八年级上册《第二节细菌》教案【教学目标】1.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

2.尝试通过将细菌与动植物细胞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3.通过了解发现细菌的过程,队同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的观点,认同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观点。

【教学重点】细菌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细菌的发现史。

【教学设计思路】本设计着重让学生理解细菌的主要特征,即细菌的形态、结构、营养和生殖方式等方面的特征。

依托学生对细菌已有的认识,引导学生思考“细菌为什么分布如此广泛?”,并以此为主线展开教学,教学过程环环相扣,螺旋上升。

本设计以生活化的情境导入,设置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从细菌发现史获得情感的提升。

呈现丰富的多媒体图片,引导学生直观感知细菌形态。

通过对细菌与动植物细胞进行比较和归纳,引导学生认识细菌结构及细菌营养方式。

通过技能训练中的计算,引导学生认识细菌生殖的特点,最后总结出细菌分布广泛的原因(个体微小,易扩散;分裂生殖速度快,数量多;有些会形成芽孢,抵抗力强等),与课前问题相呼应,将知识深化提升,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

【教学准备】常温下存放3天的剩奶,常温下死亡3天的小鱼,常温下存放3天的猪肉,反映细菌发现史的多媒体资料,细菌、植物细胞、动物细胞的形态结构挂图。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第二节细菌一、细菌的发现:曲折而艰难二、细菌的形态:个体小,呈杆状、球状、螺旋状三、细菌的结构:无成形的细胞核四、细菌的营养:大多数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五、细菌的生殖:分裂生殖,速度快,数量多小结:细菌为什么分布广泛?1.它个体微小,易扩散;2.分裂生殖速度快、数量多;3.有些会形成芽孢,抵抗力强等。

《第二节细菌》教案【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2. 能够描述细菌的形态特征和结构特点;3. 了解细菌的生殖方式和营养方式;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比较能力。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电子显微境下的细菌图片,了解细菌的形态特征和结构特点并进一步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2. 观看教师展示的细菌分裂的图片和CAI课件, 了解细菌的快速繁殖。

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5.4.2 细菌 教案

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5.4.2 细菌  教案

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描述细菌的主要结构特征;2、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3、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实验,认同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认同技术的进步与科学的发展密切相关;2、通过对细菌的繁殖速度的认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二、教学重点细菌的形态;细菌的结构特征及营养方式;细菌的生殖。

三、教学难点巴斯德实验的理解;细菌的结构及其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细菌的生殖及分布广的原因。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㈠情境导入多媒体依次展示酸奶图片、泡菜图片、以及抗战期间日本731部队利用细菌对我过人民进行活体实验图片,让学生体会到细菌并不陌生,其实自己时时刻刻在与细菌打交道,引起同学们的兴趣,从而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细菌是怎么来的呢?㈡讲述新课任务一: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学生自学教材P71-72页的内容,完成老师提出的问题:(1)是谁首先发现了细菌?(2)巴斯德实验的理解(3)巴斯德还有哪些贡献?老师提问:通过以上两个故事,你对科学发现有什么新的认识?(设计理念:使学生初步了解细菌的发现,让学生认同科学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密切相关的,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关心科学的态度。

)任务二:细菌的形态和结构1、细菌的形态(1)师出示钉子后提问:老师这儿有颗钉子,不知道它上面有没有细菌?(2)课件展示细菌形态图片,使学生对细菌的形态有个理性的认识。

(设计理念:通过形象的比喻和图片,使学生对抽象的、微观的知识有个较直观的认识。

培养学生分析图形、总结归纳的能力。

)2、细菌的结构过渡:生活在我们身边的细菌种类很多,不同种类的细菌形态也不同,但它们的基本结构是相同的。

课件展示:细菌的结构示意图(1)提问:细菌的结构名称有哪些?(2)课件展示动、植物细胞结构示意图,列表比较异同。

3、细菌的营养方式,课件显示:植物细胞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自己能制造有机物,营养方式为自养;而细菌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靠现成的有机物生活,所以细菌的营养方式:异养。

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细菌》教案一、教学目标:1.生命观念:描述细菌的主要结构特征:通过与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2.科学思维:通过巴斯德的实验,让学生参与探究细菌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思想:通过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结构的比较,推测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科学探究:通过观察、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习良好的观察、分析、思考、合作探究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4.社会责任: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认同技术的进步与科学的发展密切相关:通过技能训练了解洗手的重要性后,认同饭前便后洗手的必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细菌的形态、细菌的结构特征及营养方式、细菌的生殖。

2.教学难点:巴斯德实验:细菌的结构及其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拓展了解细菌的生殖及分布广的原因。

三、教学准备:视频和PPT四、教学方法:小组合作交流法、讲授演示法、观察、启发式教学法、自主学习法、情境教学法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情境导入(3min)PPT展示一枚图钉提问:(1)图钉表面干不干净?有没有看见其他物质?PPT展示显微镜下不同放大倍数的钉子"面貌"图片。

提问:(1)看见了什么?(细菌)(2)为什么肉眼看不见细菌,需观察图钉,回答问题,引入课题。

通过教具的辅助作用,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

要通过显微镜放大之后才能看见?(细菌小)过渡:我们在显微镜下看见的这些细菌的形态都是一样的吗?它们的基本结构是否相同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细菌这一节课,深入的了解一下细菌。

二、讲授新课(38min)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到细菌的分布是很广泛的,我们的手上、书上、衣服上、甚至是空气中都有细菌的存在,但我们能看见它们吗?细菌最初是怎样被发现的呢?多媒体展示五个问题,教师指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内容,讨论回答问题:1.最先发现细菌的人是谁?2.谁推翻了细菌自然发生说?3.普通烧瓶中的肉汤为什么会变质,而鹅颈瓶中的肉汤却没有变质?4.巴斯德通过实验得出了什么结论?5.巴斯德还有哪些主要贡献?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进行回到补充,师生共同总结出课件的内容:第一阶段:17世纪后叶——列文虎克——制作显微镜——发现细菌。

第二节细菌教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第二节细菌教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第二节细菌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观察会描述细菌的基本形态。

(2)能识记细菌的结构特点。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细菌结构示意图,总结出细菌的结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的实验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培养学生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热爱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细菌的结构特点。

2.使用高倍镜观察细菌的形态结构。

3.细菌的营养方式。

教学难点1.芽孢是一个休眠体,易于孢子混淆。

2.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三、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讲授法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情景设置,导入新课师:在前面我们提到细菌和真菌是无处不在的,那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这细菌是怎样被发现呢?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细菌的发现过程及细菌的特性。

(二)新课讲授1.细菌的形态结构师:同学们知道第一个观察到细菌的人是是吗?生:列文虎克。

师:他发现细菌的过程大家知道是这样的吗?生: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雨水和牙垢等物质,发现了很多呈杆状、螺旋状和球状的小生物,有的单个存在,有的连在一起,这就是后人所说的细菌。

师:列文•虎克观察到细菌后就有人对细菌出现产生来疑问,有的人认为是大自然产生的,少数的人认为细菌也是通过繁殖而来的。

两种说法争端不休,但是也没有具体的事例用来反对对方的观点。

直到巴斯德利用鹅颈瓶实验才得以说明,细菌是由原有的细菌而产生的。

下面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这个实验。

生:聆听讲解,感受前人的探索科学的精神。

师:变质肉汤中的细菌来自哪里?这个实验可以说明什么问题?生:空气中原有的细菌。

生: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肉汤的腐败是由来自空气中的细菌造成的。

师:通过这个实验奠定巴斯德的生物学位置,称他为微生物之父。

同学们知道他的其他成就吗?生:发现乳酸菌、酵母菌(真菌)生:防止手术感染的方法。

生:巴氏消毒法。

师:细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空气、水、土壤、人体体表及内部都存在,为什么我们看不到到它?生:细菌的个体很小。

生物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

生物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生物八年级上第四章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本节课是通过巴斯德的实验,让学生参与探究细菌发现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想;通过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本节是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

在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中,学生通过探究实验“检验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已初步掌握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并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的菌落学会区别两种菌落的方法,从感观上对细菌有了初步的认识,并通过探究实验了解了细菌的分布和生存条件,而本节则从微观的角度引导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特点、生理特点、分布特点等,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应要求学生学会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形态结构、营养方式、生殖等),认同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和热爱科学的兴趣,为后面学习细菌真菌对自然界的作用和人类对细菌真菌的利用奠定了基础,同时为日常生活中细菌性传染病的预防提供理论依据。

三、学情分析刚进入八年级的学生,在七年级时已经学习了植物和动物的细胞结构的内容,这为接下来学习细菌的结构做了相关的知识上的铺垫。

但由于细菌形态非常微小,对于学生来说学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必须采取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简单易行的学具、图片、录像、动画等,提高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知道细菌发现经历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代表人物是谁?⑵通过观察并能区分不同细菌种类的形态、特征和大小。

⑶能够说出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并知道不同细菌其营养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差异。

2.过程与方法⑴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⑵通过多媒体演示和教师讲解,给学生提供比较直观、形象的认识,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其观察、分析、推理能力。

《细菌》初中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细菌》初中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四章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
指出巴斯德是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并用紧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来揭示真理——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同时,简单介绍巴氏消毒法。

反思:从巴斯德的实验过程,你学到了什么?
问题:表面干净的图钉,真的什么东西也没
钉子已“面目全非”。

PPT展示几种不同形态的细菌,让学生分组讨论:
(1)你能尝试描述细菌的形态吗?
(2)不同形态的这些细菌在组成结构上否一样呢?
PPT展示细菌、动植物细胞结构示意图:
观察与思考:
(1)观察细菌结构,说出各部分名称。

(2)细菌的结构有什么特点,与动植物细胞结构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
(3)根据细菌和植物细胞结构的差异推测细菌营养方式怎样的?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什么?
故事:国王和棋手对决,协议输方向赢方提供大米。

数量如下:第一个棋盘格放一粒大米粒,第二个棋盘格放两粒大米,依次类推,后一个棋盘格的数量是前个棋盘格的两倍,让学生计算最后一个棋盘格的大米数量是多少?
引出:细菌的分裂生殖方式就如上述故事。

PPT 展示细菌的分裂:
PPT 展示技能训练并要求小组探究:假设
你手上此刻有100个细菌,细菌分裂生殖,若按每30分钟分裂一次,在没有洗手的情况下,4小时后你手上的细菌数目是多少?这对你搞好个人卫生有什么启示? 视频展示:芽孢的形成。

根据以上学习的细菌内容,大家来思考:细菌为什么分布广泛?电
镜下细菌的芽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
2.尝试通过将细菌与动植物细胞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3.通过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认同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的观点,认同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细菌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细菌的发现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细菌的菌落一般呈什么颜色?它的表面有什么特点?
【学生】一般呈白色。

表面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

【教师】真菌的菌落呈什么颜色,有哪些形状?
【学生】颜色有红、褐、绿、黑、黄色等;形状一般呈绒毛状、絮状、蜘蛛网状等。

【教师】提问:同学们了解了细菌的菌落特点,那么细菌是怎样被发现的呢?作为单个的细菌,其形态、结构又是怎样的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探究的问题。

二、讲授新课
(一)细菌的发现
【教师】介绍列文·虎克和他发现细菌的过程。

进而提出当时人们共同的疑问——这些微小的生物真的很神奇,但它们是从哪来的?
【学生】随老师一同探索细菌的发现过程。

【教师】19世纪时,许多科学家都认为细菌是自然发生的。

接着介绍巴斯德和他的鹅颈瓶实验。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深入分析巴斯德实验的科学性,并得出结论。

【教师】老师带着学生进行总结: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
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

同学们只有努力学习、涉猎各科知识,在平时积极训练自己科学的思维、严密的逻辑、做好实验,为将来报效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教师】简单的介绍巴氏消毒法。

(二)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教师】课件展示各种细菌的图片,提问:你能尝试描述细菌的形态吗?不同形态的这些细菌在组成结构上是否一样呢?
【学生】试着总结细菌的三种形态:杆状、球状、螺旋状。

【教师】播放视频:细菌的结构。

【学生】观看视频,熟知细菌各结构名称。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细菌细胞的结构特征,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学生】合作交流后回答: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

营养方式是异养型。

(三)细菌的生殖
【教师】播放动画:细菌的生殖。

【学生】观看动画,了解细菌细胞分裂生殖的过程。

【教师】各小组探究若细菌30分钟繁殖一代,4小时后,原来的100个细菌总共能繁殖出的细菌数目。

【学生】讨论计算方法。

感受细菌繁殖能力强、繁殖速度快的特点。

认识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必要性。

【教师】介绍芽孢的概念及作用。

强调芽孢并不是细菌的生殖细胞。

【学生】认识到芽孢是细菌度过不良环境的休眠体。

【教师】提问:根据以上学习的细菌内容,大家来思考细菌为什么分布广泛?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提问:细菌具有惊人的繁殖速度,为什么我们的地球没有被细菌充满呢?
【学生】思考回答。

三、课堂反馈
建议使用:【同步测试】第二节细菌.docx
四、课堂小结
【教师】和学生一起小结本节的知识,学生边讲教师边板书,或通过课件展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