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及同步练习第二章运动与能量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运动与能量知识归纳(新版)教科版

第二章 运动与能量1、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
2、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3、机械运动:物体间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在研究物体的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一切物体都在运动,静止是相对的。
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4、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①观众法:相同时间比路程,路程越长,运动越快。
②裁判法:相同路程比时间,时间越短,运动越快。
③综合法:时间、路程都不同,比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5、速度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的定义:物体通过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6、公式:V=t S (S=Vt t=V S ) (Sm ts vm/s) 国际单位:m/s(米每秒)。
如v = 10m/s 表示物体每秒通过的路程是10m 。
7、在交通运输中常用的速度单位:km/ h(千米每小时)8、匀速直线运动:一个物体沿着直线运动,在任何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始终相等(速度不变,运动路线是直线的运动)。
9、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V 平=总总t S =2121t t S S ++;路程相等速度不等:V 平=21212V V V V + 10、注意:过桥过洞、相遇问题、追及问题、超错车时间、水流问题、平均速度、比值问题。
11、能量形式:太阳能、化学能、机械能、内能、电能、光能等。
(注意能量之间的转化)12、运动的分为宏观物体运动和微观世界运动。
(三种运动:分子运动、机械运动、天体运动)✓ a 宏观: ○1机械运动,指的是物体位置的变化, ○2天体运动,。
✓ b 微观:○1分子热运动:(先看课本认识下物体微观结构,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现象,不能有外力作用,例:花的香味,炒菜会变咸;○2原子运动:例:原子弹和氢弹爆炸,核电站以及核武器的使用;○3电磁运动:就指电磁波,例:宽带上网,光纤,使用 ,红外遥控,无线电通信等等。
2024年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2章 运动与能量 能量

第4节能量
教材分析
一、课标分析
知道不同能量形式和相互转化的过程。
二、内容和地位分析
通过本节学习,认识生活中不同的能量形式,以及简单的相互转化的实例。
学情分析
本节知识和生活息息相关,展现各种各样的能量形式,既有在身边的,和日常生活联系最紧密的机械能、内能,也有前沿科技的核能、风能、水能等,让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世界。
教学目标
1.知道一切物体都是有能量的,不同运动形态对应着不同的能量形式。
初步了解光能、机械能、内能、电能、化学能和核能等能量形式,知道各种能量之间可以转化,初步懂得利用能量的过程就是不同能量之间进行转化的过程。
2.通过联系生活,观察教材图片,让学生认识常见的能量形式。
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初步认识不同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
3.通过对物质世界不同运动和能量形式的认识,尤其是对能量转化利用的认识,使学生们对大千世界有一个概括的认识,拉近物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我们人类生活、生产、社会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核心素养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建立物理观念和物理思维。
重点难点
重点:用实例说明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
难点:分析能量转化和转移现象。
教学过程
续表
续表
第4节能量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同步练习物理八年级上册答案

同步练习物理八年级上册答案【篇一: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及同步练习】>重点、难点:1. 用刻度尺测长度2. 刻度尺的读数方法知识点分析:(一)走进实验室:学习科学探究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发现并提出问题做出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通过观察、实验等途径来收集证据,评价证据是否支持猜想和假设得出结论或提出新问题(二)长度的测量1. 长度的单位及测量(1)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si制):米(meter)(m)在我们的物理学中统一国际单位制。
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1km=103m 1dm=10-1m 1cm=10-2m(2)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常用的还有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卷尺等。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使用前:做到三看,即首先看刻度尺的零刻度是否磨损,如已磨损则应重选一个刻度值作为测量的起点。
其次看刻度尺的测量范围(即量程)。
最后应看刻度尺的分度值。
分度值代表的长度值不仅反映了刻度尺不同的准确程度,而且还涉及到测量结果的有效性。
量程和分值应从实际测量要求出发兼顾选择。
②使用时:使用时应注意正确放置和正确观察。
1正确放置的关键是做到: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对齐被测对象的一边,必须放正重合,不能歪斜;刻度尺的刻度线必须紧贴被测对象,不能“悬空”。
2正确观察的关键是视线在终端刻度线的正前方,视线与刻面垂直,看清大格及小格数。
3正确记录测量结果一般情况下应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如学生用三角尺最小刻度是mm,用它测量长2cm的长度,若正好对准在刻度线上时,正确记录应为2.00cm,其中2.0cm是尺面准确读出的数,由于有估读数,需在毫米的10分位上加“0”。
(3)长度单位的换算(4)正确认识误差①误差产生的原因来自于测量仪器的准确程度、实验原理的局限性、环境与人为的客观因素等。
②减小误差的途径:选用准确度较高的测量仪器,改进实验方法,熟练实验技能等。
在一般实验中,减小误差的有效途径是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
教科版新八年级物理第二章运动与能量

第二章运动与能量一、认识运动教学目标?1.认识机械运动,掌握机械运动就指物体位置的变化。
?2.了解分子运动。
?3.正确区别机械运动与分子运动。
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1、定义: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注意:参照物一旦选定,我们就认为它是静止的。
?3.判断方法:?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则称这个物体静止;?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变化,则称这个物体运动。
?注意:同一物体以不同的参照物作判断,其结果可能是运动的,也可能是静止的。
4.牢记内容:?(1)任意性: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但注意不能选择其自身,因为以物体自身为参照物,物体永远是静止的,没有意义;?(2)排己性:一般不选研究对象自身;?(3)不唯一性:同一物体可以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其运动状态的描述也往往不同;?(4)方便性:为了研究方便,物理学中一般选取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此时不必指明参照物。
?5.参照物选择技巧: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通常把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6.练习例1:一位诗人坐船远眺,写下着名诗句:“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诗人在诗句中前后两次对山的运动作了描述,所选择的参照物分别是(??)?A.风和水???????B.船和地面???? ??C.山和船?? ?D.风和地面?例2:下列有关运动的描述,错误的是(??)?A.说同不通信卫星静止地赤道上空,是以地面为参照物的?B.以太阳为参照物,地面上的房屋是运动的?C.?(11.2.定义:?3.??4.国际单位制/小?5.(1(26.(1(2)s、t程、速度、时间时,应加统一的角标来区别。
练习:上学时,先步行10min前行了300m,后乘车0.3h前行了8.1km,求各路段的速度。
五、书写格式讲解范例:A、B两地相距1.2km,小明从A地到B地用时200s,求他的速度。
已知:AB两地距离s=1.2km=1200m,所用时间t=200s。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2.2运动的描述(第2章 运动与能量 学习、上课课件)

知2-练
感悟新知
知2-练
解题秘方: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 选的标准,即被研究的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 置是否发生了变化,如果发生变化,则物体是运动 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感悟新知
知2-练
解析:地球与同步卫星同步,以地球为参照物,同 步卫星与地球的相对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同步卫星 是静止的;地球与同步卫星一同绕太阳公转,同步 卫星相对太阳位置不断变化,所以以太阳为参照物, 同步卫星是运动的。
感悟新知
拓展视野
知2-讲
空中加油机在给战斗机加油时,两者是相对静止的。
感悟新知
速记口诀 运动和静止, 重在参照物, 快慢和方向, 相同时静止。
知2-讲
感悟新知
例 2 如图3 所示,人们利用同步卫星传播电 视节目,以地球为参照物,同步卫星是 __静__止___的,以太阳为参照物,同步卫 星是___运__动__的。
运动的 速度。
知识链接 速度是利用路程和时间这两个物理量的比值来定义的,
这种用两个物理量的比值给第三个物理量下定义的方法 叫比值定义法。
▲▲▲▲▲
感悟新知
2.物理意义 表示物体在某一过程中运动的快慢。 3.公式 v 表示速度,s 表示路程,t 表示时间
(1) 定义式:速度= 路时程间,即v=st。
感悟新知
知识图解
知3-讲
感悟新知
知3-讲
2.方法解读
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运用了控制变量法。方法1 控 •••••
制了时间(变量)相同, 3 在进行百米赛跑时,观众认为跑在最前面的运动员 跑得快,观众采用的是“ _相__同__时__间__比__路__程__的方法”; 而裁判员则认定到达终点用时最少的运动员跑得快, 这是用“_相__同__路__程__比__时__间__的方法”。
科教版八上物理第二章运动与能量中能量部分知识点总结(最新整理)

知识点一:认识各种形式的能量1.能量是与物体运动有关的物理量。
2.一切物体都具有能量3.不同的运动形态对应着不同的能量形式。
4.几种最基本的能量形式:光能、机械能、内能、电能、化学能、核能。
知识点二:能量的转移和转化利用能量的过程就是能量的转移和转化的过程。
能量的转移:用热水加热袋装牛奶;冬天暖气片不停地向外辐射热量。
能量的转化:电灯:电能转化为光能、内能电扇: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电视:电能转化为光能、内能电热毯:电能转化为内能热水器:电能转化为内能燃料燃烧:化学能转化为内能摩擦生热: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水电站: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太阳能发电: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太阳能热水器烧水:太阳能转化为内能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给蓄电池充电:电能转化为化学能蓄电池放电: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At the end, Xiao Bian gives you a passage. Minand once said, "people who learn to learn are very happy people.". In every wonderful life, learning is an eternal theme. As a professional clerical and teaching position, I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continuous learning, "life is diligent, nothing can be gained", only continuous learning can achieve better self. Only by constantly learning and mastering the latest relevant knowledge, can employees from all walks of life keep up with the pace of enterpris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e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market. This document is also edited by my studio professionals, there may be errors in the document, if there are errors, please correct, thank you!。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 运动与能量》期末复习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与能量》期末复习一、思维导图二、基础知识1.宏观世界的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________的改变。
2.微观世界的分子运动:物质是由大量________构成的;分子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动。
3.动与静的描述:宇宙由物质组成,且处于运动和变化发展中。
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________是相对的,而________是绝对的。
要描述一个物体是运动或静止,要选定一个标准物体做参照,这个标准物叫___________。
相对于参照物,某物体的位置________,就说它是运动的;位置________,就说它是静止的。
判断一个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与所选的___________有关。
运动________和运动________相同的两个物体称为相对静止。
4.快与慢的描述: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________的大小;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________的多少。
物理学中,路程与时间的比叫做速度,公式:__________。
国际单位:米/秒(m/s),常用单位:___________;换算关系:1 m/s=________km/h。
5.匀速直线运动:如果物体沿________运动,并且________保持不变的运动。
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与________、________无关,路程与时间成________。
6.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在做直线运动时,速度________的运动。
描述其运动快慢用___________来描述。
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___________。
路程平分:_____________,时间平分:_____________。
7.各种形式的能量:自然界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形式的能。
我们利用能量的过程就是能量_________和_________的过程。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二章运动与能量

第二章运动与能量一、认识运动教学目标?1.认识机械运动,掌握机械运动就指物体位置的变化。
?2.了解分子运动。
?3.正确区别机械运动与分子运动。
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1、定义: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定义延伸:(1)“位置的变化”包括两种情况:①物体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②物体的方位发生了变化。
(2)机械运动的特点:人们可以用肉眼看见或感受得到,但有时需要长时间才能看见。
(3)自然界中物体的运动有多种形式,如热运动、光运动等,机械运动只研究与物体位置变化有关的问题。
3、机械运动的分类根据运动路线的形状,可把机械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微观世界的分子运动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而且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拓展:(1)自然界中一切都是由物质组成,一切物质又都是由分子组成,分子是保持物质原来性质(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
?(2)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这种运动是自发形成的,无外力的作用,肉眼是看不见的;而机械运动必须借助外力的作用,肉眼可见。
?(3)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练习: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A.柳絮飞舞????B.水由高处向低处流B.?C.铁器生锈????D.在水中放入糖会使水变甜?2、物质状态与分子运动情况的关系?课本P22图2-1-6所示。
?注意从形状、体积、是否具有流动性区别三态。
二.运动的描述?教学目标?1.明白参照物的意义,能够任选一参照物来描述物体的运动;?2.知道动与静的相对性,能根据不同的参照物来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
参照物及其选择?1.完成课本P23“活动??动与静”?2.概念:判断物体是否运动以及如何运动,首先要选一个参照物,这个标准物叫做参照物注意:参照物一旦选定,我们就认为它是静止的。
?3.判断方法:?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则称这个物体静止;?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变化,则称这个物体运动。
2024年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2章 运动与能量认识运动

第1节认识运动教材分析一、课标分析认识运动,区分机械运动和分子运动。
二、内容和地位分析认识运动,是认识世界运动的基础。
机械运动和分子运动的内容,科学地描述了人们对运动的认识,体现了科学的严密性和完整性。
学情分析本节是运动与能量的第一小节,学生日常生活中对运动已有基本概念,但是上升不到理论,不会区分宏观的机械运动和微观的分子运动,本节对理论知识进行了细化。
教学目标1.认识运动的普遍性。
知道物质世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
了解物质世界常见的机械运动形式。
初步了解分子、原子的组成,知道微观世界也存在运动。
2.通过观察生活中物体的运动情况和教科书中的图片,认识机械运动及其分类。
3.让学生知道探寻物质世界的奥秘,要从研究物质的运动开始,而研究运动,要从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开始学习。
学生形成对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核心素养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运动的普遍性。
难点:理解微观世界的运动,知道物质的三态结构模型。
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视频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视频——火车运动。
提出问题:同学们刚刚看到的火车是否在运动?教师引导:首先肯定各同学说得都有道理,但要特别指出能够得出“有时运动,有时不运动”答案的学生观察细心,而且还能够采用分类讨论的方法,阐述有关物理问题,这些都是学习物理的良好习惯。
但是从我们物理学角度应该怎样认识和阐述火车的运动情况呢?这一章的四节内容分别从四个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阐述,我们先学习第1节——认识运动。
学生回答:运动(或不运动或有时运动,有时不运动)。
通过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思考。
续表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学意图环节二:运动的普遍性阅读教材第22页内容。
问题1:请同学们举出自然界中正在做运动的一些物体。
问题2:请同学们说出自然界中不做运动的一些物体。
说明:如果有学生举出了“一些不做运动的物体”,可以让同学们交流讨论后举证进行反驳。
完整版)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

完整版)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要点第一章走进实验室长度测量:1.长度的国际主单位是米,其它单位包括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和纳米。
换算时,将数字乘以进率,再带上换算后的单位。
2.在使用刻度尺前,要了解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
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线,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
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数字包括准确值和估计值。
3.误差是测得数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误差只能减少不能避免,错误可以避免。
减小误差的方法包括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但要先去掉错误数据,平均值不能认为除尽的数值最准确,也不能认为小数点后面位数越多越好,所取位数要和测量位数相同。
4.特殊的测量方法包括累积法、平移法、替代法和滚轮法。
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形式,测量是实验的重要环节。
5.长度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时间的测量工具是停表,质量的测量工具是天平,温度的测量工具是温度计。
6.实验探究的环节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制定计划、进行试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运动与能量一、运动1.物理学中将物体位置的变化称为机械运动,分为宏观运动(机械运动)和微观运动(分子运动);按运动的路线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2.物质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
二、参照物1.参照物是研究物体运动时被选择成标准的物体。
参照物的选取具有任意性和特殊性,但不能选择研究对象本身,具有隐含性。
2.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需要选取参照物,并判断研究对象与参照物之间的位置关系。
如果有位置变化,说明它运动;如果没有位置变化,该物体静止。
3.同一物体运动情况不同是因为选择的参照物不同。
4.相对静止的条件是物体与参照物速度相等,方向相同。
三、速度1.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是相同路程比时间(裁判计时)和相同时间比路程(观众看谁在先)。
2.速度的定义是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速度是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速度的公式可以表示为v=s/t,也可以通过s=v×t推导出来。
2024年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2章 运动与能量第2章 运动与能量

一、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
二、单元目标
(一)课标要求
1.初步了解分子、原子的组成,知道微观世界也存在运动。
2.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能对物体的运动状态进行正确地分析与判断。
3.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并进行简单的计算。
4.正确理解平均速度的含义,能用刻度尺、秒表测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
5.通过联系生活现象,讨论交流认识常见的这些能量形式。
(二)核心素养要求
物理观念:认识运动的普遍性,知道物质世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
科学思维:了解物质世界常见的机械运动形式;初步了解不同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
科学探究:学习描述运动的方法,探究普遍规律。
科学态度与责任:思考运动和能量的关系,培养严谨的科学精神。
八年级上第二章 运动和能量知识点总结与练习

第二章运动和能量姓名:知识点一:认识运动1.宏观物体的运动:(1)机械运动:物理学中,把物体的位置变化叫机械运动。
①直线运动: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直线运动。
②曲线运动:经过的路线是曲线的运动叫做曲线运动。
2.微观世界的运动:(1)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由原子组成的;(2)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原子结构如图:(3)组成物质的粒子在做着永不停息的运动,但不属于机械运动;知识点二:运动的描述(1)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和如何运动,首先要选一个标准物,这个标准物叫做参照物。
(2)对参照物的理解:①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
②不能选取所研究的物体本身做参照物。
③同一个物体是在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④如果两个物体的运动快慢和运动方向相同,它们彼此相对静止。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以及他的运动情况如何,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因为整个宇宙都在做机械运动,宇宙中的任何物体都无时无刻地运动着,所以物体的运动是绝对的;但静止只能是相对于某一参照物而言的,但绝对静止是没有的。
(5)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方法:首先选择参照物;其次观察研究对象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发生改变;第三步就是判断,若研究对象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改变,则研究对象相对于参照物是运动的,若研究对象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研究对象相对于参照物是静止的。
(涉及到三个物体:观察者、研究对象、参照物)例1.甲、乙两辆汽车行驶在平直的公路上。
甲车上的乘客看乙车在向北运动,乙车上的乘客看到甲车和树木都向南运动,则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甲、乙两车可能都向南运动B.甲、乙两车可能都向北运动C.甲车一定向北运动,乙车可能向南运动D.甲车一定向南运动,乙车可能向北运动例2.2008年9月27日16时43分,航天员翟志刚随“神七”载人飞船一起以78km/s的速度绕地球高速运动,并实施出舱活动(如图)。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 运动与能量》考点梳理

《第二章 运动与能量》考点梳理考点一:机械运动1.定义:物理学中,把物体________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2.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1)相同时间比________,这是________的比较方法;(2)相同路程比________,这是________的比较方法。
3.参照物(1)作用:判断物体是否________和如何运动时,选定的标准物体。
(2)选择参照物的方法①默认:地面或________在地面上的物体; ②另选原则:根据________和________。
4.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方法 (1)确定参照物;(2)看待判断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________是否发生改变。
①若没有发生改变,则待判断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________的; ②若发生改变,则待判断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________的。
5.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常用结论(1)物体运动是________的,确定参照物之后,其运动又是________的;(2)两个同向同速运动的物体,以其中任意一个为参照物,则另一个相对于它的运动是________的; (3)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但________选自身为参照物。
考点二:速度1.定义:物体通过的________与所用的________之比。
2.意义:表示物体运动________的物理量。
3.定义公式:ts=υ。
4.单位(1)主单位:________; (2)常用单位:________;(3)换算关系:1m/s =________km/h 。
5.测量 (1)原理:ts =υ; (2)核心器材:________________。
考点三:常用的特殊测量方法考点四:交通运输中的运动常识 1.如图所示:(1)“________为________;(2)”的含义为________________,它表示:经过该路段的车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新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能量》同步练习(附答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运动与能量第4节能量同步练习题1.漳州属沿海地区, 风力资源丰富, 在海岸线上修建了许多风力发电站. 利用风力发电时, 把________能转化为____能.2.利用能量的过程, 就是能量的_______或_______过程.3.关于能量, 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冰冷的铁块不具有能量B.能量是与物体运动有关的物理量C.冰水不能煮熟鸡蛋, 所以冰水不具有能量D.只有机械运动的物体才具有能量4.下面关于能量的描述, 属于分子运动而具有能量的是()A.高温蒸汽能将馒头蒸熟B.原子弹爆炸, 释放的能量能消灭一座城市C.闪电发出耀眼的光辉和震耳的声音D.太阳光具有能量, 同学利用自制的太阳灶将纸点燃5.以下现象中, 发生能量转化的是()A.用水来冷却汽车的发动机B.往热水里参加冷水C.用热水袋焐手D.用电水壶烧水6.出行是人们工作、生活必不可少的环节, 出行的工具多种多样, 使用的能源也不尽相同. 自行车、电动自行车和燃油汽车所消耗能量的类型分别是()①生物能;②核能;③电能;④太阳能;⑤化学能.A.①③⑤B.①④⑤C.①②③D.①③④7.以下有关能量的描述中, 与其他三种不同的是()A.运动场上奔跑的运发动B.剧烈运动的空气C.滴水穿石D.电给我们描绘出现代化都市的灿烂景象8.生活中应用最普遍的能源是()A.太阳能B.石油能源C.电能D.风能9.在倡导“节能环保〞“低碳生活〞的今天, 人类应特别重视以下哪种能源的利用() A.煤炭B.石油C.天然气D.太阳能10.目前直接利用太阳能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把太阳能转化为____能, 如:用集热器把水等物质加热;另一种是把太阳能转化为____能, 如:太阳能电池.11. 以下装置不可以直接利用太阳能的是()A.微波炉B.太阳灶C.光电池D.热水器12.建设节约型社会, 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是当代公民的责任. 以下做法正确的选项是()A.将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江河B.将旧电池丢弃到池塘C.生活中尽量使用节能灯具D.放学后教室内日光灯彻夜通明13.以下能源中, 能量巨大、获取方便、开发和利用对环境影响最小的能源是() A.核能B.太阳能C.煤D.生物能14.以下关于能量转化的说法错误的选项是()A.核电站发电——核能转化为电能B.电饭锅烧饭——电能转化为内能C.热机工作——机械能转化为内能D.太阳能电池——太阳能转化为电能15.关于能源的利用, 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大量使用石油产品会造成大气污染, 所以应该停止开采石油B.和平利用核能特别要注意防止核泄漏, 以免造成环境污染C.修筑拦河坝建造水电站利用水能发电, 有百利而无一害D.天然气是一种清洁能源, 人类可以无穷无尽地开发16.关于能源和能量, 错误的说法是()A.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都来自太阳能B.自然界能源永不枯竭C.能源的利用过程, 实质上是能的转化和转移过程D.在水力发电机发电时, 机械能转化为电能17. 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 μm的颗粒物, 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 据统计, 2021年北京、上海、广州、西安因污染死亡人数共计7 770人;2021年北京、上海、广州、西安因污染分别造成早死人数共计8 572人. 产生的主要来源是日常发电、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等过程中经过燃烧而排放的残留物, 大多含有重金属等有毒物质, 被人吸入后直接侵害人体的健康. 就能源使用方面, 你有什么样的建议或做法可以减少给人体带来的危害?答案:1. 风(动) 电2. 转移转化3. B4. A5. D6. B7. D8. C9. D10. 热电11. A12. C13. B14. C15. B16. B17. 解:选择好时间多锻炼, 雾天别开窗, 不在室内抽烟等三个特征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题3分,共15分)1.(2021·黄冈实验月考)如下图,医生使用听诊器是因为( )A.听诊器能使振动的振幅增大,响度增大B.听诊器能改变发声体的频率,使音调变高C.听诊器能减小声音的分散,使传入人耳的响度更大些D.听诊器能缩短听者到发声体的距离,使传入人耳的响度更大些【解析】选C. 此题考查声音的特性. 音调是由发声体的频率决定的;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声音的响度是由物体振幅决定的,还与声音的传播距离和分散程度有关. 听诊器的工作原理就是利用声音在管内空气中集中传播,减小声音的分散,提高声音的响度,从而可以听到更清楚的声音,然后根据经验判断是否有病症. 应选C.2.在同一架钢琴上,弹奏C调“3(mi)〞和“1(dou)〞这两个音,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D.音调、音色和响度都不同【解析】选 B.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音调越高,频率越高的理解和掌握. 1(dou)的音调低,3(mi)的音调高,说明振动的频率不同,音调越高,振动频率越快. 用同一架钢琴,那么音色相同,响度与振幅有关,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应选B.3.(2021·烟台中考)为了探究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小明设计了下面几个实验,如下图,你认为不能够完成探究目的的是( )【解析】选D. 硬纸板的振动快慢、钢尺的伸出长短及以不同速度划过梳齿都能影响物体的振动频率,即影响声音的音调,而用不同的力吹笔帽,是改变振幅,影响的是声音的响度,故D不能到达探究影响音调因素的目的.4.(2021·梅州中考)两列声波在同一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如图甲、乙所示,那么这两列声波( )C.音色不同D.音调、响度和音色均不同【解析】选C. 此题通过比拟声音的波形图来考查频率对音调的影响和振幅对响度的影响. 甲、乙的波形特点:相同时间内出现的次数相同,说明振动的频率相同,那么音调相同;波偏离平衡位置幅度也相同,那么响度也相同;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和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故题图中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应选C.5.(多项选择)关于超声波,以下判断正确的选项是( )A.超声波是频率大于20 000 Hz的声波℃的空气中传播速度大于340 m/s【解析】选A、C. 因为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20 000 Hz,高于20 000 Hz的叫超声波,所以超声波的频率大于20 000 Hz,人听不到超声波,故A、C正确;因为真空不能传声,超声波也是声波,所以超声波不可以在真空中传播,超声波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也是340 m/s,故B、D错误. 应选A、C.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空2分,共16分)6.(2021·上海中考)温度一定时,声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选填“相同〞或“不同〞)的. 如图蒙住双眼的小王能区分周围同学的声音,这是因为不同人声音的不同,同时还可以根据声音的来判断周围同学离他的远近(后两空均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 【解析】此题考查声音的特性. 声音需要介质来传播,不同的介质中,声音传播的速度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在气体中传播得最慢;同一种介质中,温度不同时,声音的传播速度也不同. 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和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我们能区分不同的人的声音是因为他们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声音的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振动的幅度)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因此蒙住双眼的小王能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周围同学离他的远近.答案:不同音色响度7.如下图是用一根吸管做的笛子,在吸管上有五个孔,其中一个是吹孔. 嘴对着吹孔吹,由于吸管内空气柱发生产生笛声. 用手指按住其他不同的孔吹笛,可以听到不同的声音,这主要改变了声音的. 当用力吹笛时,主要改变笛子发出声音的.【解析】此题考查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特性.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嘴对着吹孔吹时,引起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笛声. 音调跟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还跟发声体的长度、粗细、松紧程度有关. 用手指按住其他不同的孔吹笛,改变了发声体的长度,故改变了声音的音调. 当用力吹时,笛内空气振动的幅度变大,那么响度变大.答案:振动音调响度8.(2021·佛山中考)往8个相同透明玻璃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用同样大的力敲击时可发出“1、2、3、4、5、6、7、〞的音,发出声音的响度,最右边发出的是音(选填“1、2、3、4、5、6、7、〞).【解题指南】解答此题的关键点:(1)明确响度与哪些因素有关.(2)明确音调与哪些因素有关.【解析】此题考查对响度和音调的认识. 用同样大小的力敲击时,瓶子的振动幅度相同,响度相同;最右边的瓶子装水最多,瓶子和水振动最慢,音调最低,所以最右边瓶子发出“1〞音.答案:相同 1三、实验探究题(9分)9.(2021·青岛中考)(请将以下实验报告中的空缺局部填写完整):探究影响音调上下的因素过程把钢尺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 拨动钢尺,听声音并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再做几次实验.方法几次实验中,使钢尺振动的相同,这里运用了法.【解题指南】(1)钢尺振动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2)要探究音调与振动快慢的关系,需要控制钢尺振动的什么相同? 这是什么实验方法?提示:(1)尺子伸出桌面局部的长度(2)幅度控制变量法【解析】此题考查影响音调上下的因素的探究实验. 音调的上下与振动频率有关,在本实验中只需改变钢尺伸出桌面局部的长度就可以改变钢尺的振动快慢;实验中需注意控制声音的响度相同,即需控制钢尺的振动幅度相同,这是初中物理中最常用的控制变量法.答案:钢尺伸出桌面局部的长度振幅控制变量【培优训练】在学习演奏小提琴的过程中,小明和同学们发现弦乐器的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他们决定对这种现象进行探究,经讨论后提出以下猜测:猜测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猜测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猜测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为了验证以上猜测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一些不同规格的琴弦,如表:(1)为了验证猜测一,应选用编号为、的琴弦进行实验.(2)为了验证猜测二,应选用编号为、的琴弦进行实验. 【解析】当探究音调与多因素是否有关时,需要运用“控制变量法〞的思想. 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是否与琴弦的材料有关时,应控制琴弦的长度和横截面积相同,选择不同材料的琴弦. 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是否与琴弦的长度有关时,应控制琴弦的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选择不同长度的琴弦.答案:(1)②④(2)③④。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运动和能量-同步练习(含答案)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运动与能量-同步练习一、单选题1.小东在百米赛跑中第1秒内通过的路程是3米,第2秒内通过的路程是5米,第3秒内通过的路程是7米,则他在这3秒内()A. 前2秒内的平均速度为5m/sB. 后2秒内的平均速度为6m/sC. 3秒内的平均速度为7m/sD. 最后1秒内的平均速度为5m/s2.分子的热运动是指()A. 单个分子的无规则的运B. 少数分子的无规则的运动C. 大量分子的无规则的运动D. 以上说法都可以3.古都西安,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四季风景优美,下列风景中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的是()A. 春天,护城河畔柳枝摇曳B. 夏天,曲江池内荷花飘香C. 秋天,观音禅寺落叶纷飞D. 冬天,终南山色瑞雪飘飘4.如图是某物体运动的s﹣t图象,则下列图中能与之相对应的v﹣t图象是()A. B. C. D.5.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的是( )A. 红墨水在水中散开B. 扫地时尘土飞扬C. 美味佳肴香气扑鼻D. 秋天,桂花飘香6.关于能量及其能量之间的转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火山具有内能,冰山不具有内能B. 火箭在加速上升时,机械能保持不变C. 拦河大坝使水位升高,增加了水的重力势能D. 坠落的陨石在空中划过一道亮光时,内能转化为机械能7.下面对一些现象的理解正确的是()A. 固体能够保持一定的形状,说明固体分子不运动B. 气体能够不断地向外扩展,是气体分子间斥力大于引力造成的C. 把两块表面洁净的铅压在一块,一段时间后,下面吊很重的物体也不能把它们拉开,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的作用D. 水向低处流是分子间的作用造成的二、多选题8.如图记录了甲、乙两车同时在同一平直公路上行驶时,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以下分析正确的是()A. 乙车做的是加速运动B. 在每段相同的时间内,甲车的平均速度都比乙车的大C. 在0~40s的时间内,甲、乙两车的平均速度大小相等D. 在20~30s的时间内,甲车的平均速度比乙车的大9.甲、乙两同学从同一地点同时向相同方向做直线运动,他们通过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A. 在0~10s内,甲同学比乙同学运动的快B. 两同学在距离出发点100m处相遇C. 在10s~20s内,乙同学静止不动D. 在0~10s内,乙同学的速度5m/s10.图是某物体做直线运动时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15s时,物体通过的路程为30mB. 整个20s时间内,物体的平均速度为2m/sC. 物体在20s内都做匀速直线运动D. 物体在0~5s时间内的速度比10~20s内的速度大11.甲同学骑自行车去看望乙同学,得知消息后,乙同学步行去迎接,接到后同车返回,整个过程他们的位置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据图可知()A. 两同学在t=10min时相遇B. 相遇前甲的速度是乙的4倍C. 相遇后乙的速度是原来的1.5倍D. 整个过程甲的平均速度是乙的2倍12.下列现象中能用分子动理论来解释的是()A. 酒香不怕巷子深B. 将10mL酒精与10mL水混合,总体积小于20mLC. 一根细铁丝很难被拉断D. 从烟囱里冒出的黑烟在空中飘荡13.某物体从地面上某一点出发沿直线运动,其s-t图象如图所示,对物体的运动情况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正确的是()A. 物体在6s内运动的路程为15mB. 以地球为参照物,物体在中间2s内静止C. 物体在前2s内和后2s内的速度相等D. 物体在6s内的平均速度为三、填空题14.当卡车速度计指针如图所示时,车速为________ km/h;按此速度匀速行驶360km,所需时间为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运动与能量一.教学内容:1. 认识运动2. 运动的描述二. 重点、难点:1. 认识物质世界是个运动的世界,自然界一切物体都在运动。
2. 认识物理学中的最基本的运动是机械运动。
3. 认识微观世界的运动。
4. 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以及他的运动情况如何,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三. 知识点分析(一)认识运动1. 宏观物体的运动:机械运动:物理学中,把物体的位置变化叫机械运动。
(1)直线运动: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直线运动。
(2)曲线运动:经过的路线是曲线的运动叫做曲线运动。
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和如何运动,首先要选一个标准物,这个标准物叫做参照物。
对参照物的理解:①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
②不能选取所研究的物体本身做参照物。
③同一个物体是在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④如果两个物体的运动快慢和运动方向相同,它们彼此相对静止。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以及他的运动情况如何,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 微观世界的运动:(1)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由原子组成的。
(2)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3)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典型例题】例1. “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歌词中“竹排江中游”是以为参照物,“青山两岸走”是以为参照物.解析:在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时,一般先确定被研究的物体,其次是选定参照物,最后根据研究物体相对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来确定.但此题是一个由已知运动情况来判定参照物的问题,已知竹排在“游”,青山在“走”,请你判定是以哪个物体作为参照物,这就要看竹排相对于“谁”的位置在“游”?在发生位置变化?青山相对于“谁”的位置在“走”?在发生位置变化?竹排在江中移动,显然是相对于江岸即地球而言;青山在走,是由于竹排在运动时,竹排上的人感觉到的,是以自己即竹排为参照物的。
注意:①参照物一旦被选定,我们就假定该物体是静止的。
②参照物的选定可以是任意的,但不能将研究的物体本身作参照物,因自己以自己为参照物,任何物体的位置都是永远不变的,也就是这一物体永远处于静止状态。
③为了研究机械运动的方便,物理学中一般选取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且可以不加以说明;若选取其他合适的物体作参照物研究机械运动时,则要做出说明.正确答案:青山或河岸;竹排。
例2. 下列现象中,能够说明物体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A. 房间几天不打扫就会有一层灰尘B. 水从高处流向低处C. 放在空气中的铁器过段时间生锈了D. 在一杯白开水中放入白糖,这杯水就有甜味了解析:选项A中房间中的灰尘是空气中的尘埃受重力作用落下而形成的,选项B中的水从高处流向低处是由于重力的作用,选项C中铁器生锈是化学变化,以上三种现象均不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而选项D中白糖在水中的扩散正说明了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使整个杯子里的水变甜。
正确答案:D考点分析:考查学生一切组成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例3. 坐在甲飞机中的某人,在窗口看到大地向飞机迎面冲来,同时看到乙飞机朝甲飞机反向离去。
下列判断错误的是()A. 甲飞机正向地面俯冲B. 乙飞机一定在作上升运动C. 乙飞机可能与甲飞机同向运动D. 乙飞机可能静止不动解析:甲飞机中的人是以甲飞机为参照物(认为甲飞机不动),所以看到大地迎面冲来,实际应该是甲飞机正向地面俯冲。
而看到乙飞机朝甲飞机反向离去,则有三种可能性:一是乙飞机与甲飞机运动方向相反:二是乙飞机静止:三是乙飞机与甲飞机运动方向相同,但速度小于甲飞机。
正确答案:选B例4. 关于机械运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宇宙间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B. 只有静止的物体才能被选作参照物C. 运动快慢不变的物体,一定在做匀速直线运动D. 对同一物体,选用不同的参照物,其运动情况一定不同解析:研究机械运动,一切物体都可以作为参照物,参照物一旦确定,则假定他不动,因此B不对;匀速直线运动有两个特点,一是快慢不变,二是经过的路线是直线,因而C不对;研究机械运动时,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得出的结论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因而D不对。
正确答案:A考点分析:考查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与选的参照物有关,一切物体都可作参照物。
例5. 蒸汽火车沿平直轨道行驶,风向自东向西,路边的观察者看到从火车烟囱中冒出的烟雾是竖直向上呈柱形的,由此可知,相对于空气,火车的运动方向是A. 自东向西B. 自西向东C. 静止不动D. 无法确定解析:路边的观察者看到火车烟囱中冒出的烟雾是竖直向上呈柱形的,说明空气流动的速度大小及方向跟火车行驶的速度大小及方向都相同。
由此可见,火车相对于空气是静止的。
正确答案:选B例6. 在南北方向的平直的公路上,有a、b、c三辆汽车,a车上的人看到b车匀速向南,c车上的人看到a车匀速向北,b车上的人看到路旁的建筑物匀速向南,这三车中相对于地面可能静止的是()A. 只有a车B. 只有b车C. 只有c车D. a车和c车解析:建筑物和地面是连在一起的,相对静止,判断相对于地面可能静止的物体就可转化为判断相对建筑物可能静止的物体。
将建筑物作为参照物,“b车上的人看到路旁的建筑物匀速向南,”说明b车相对建筑物匀速向北,“a车上的人看到b车相对建筑物匀速向南”说明a相对建筑物匀速向北,且a车比b 车运动的快。
“c车上的人看到a车匀速向北”,则c车相对于建筑物的运动情况有三种可能:一是c车匀速向北,比a车运动得慢,二是c车匀速向南,三是c车静止。
正确答案:C【模拟试题】(答题时间:35分钟)一、填空题1. 关于下列物质世界常见的运动方式,各举两个典型例子(1)物体的机械运动(2)分子热运动(3)原子内部运动2. 宇航员在用哈勃望远镜观察时,它们之间是相对的。
3. 每天的“日起日落”这句话是以为参照物;地球东部卫星点静止在地球某处上空,这是以为参照物。
4. 对于物体的运动,我们可以这样分类:从视觉的直观性上分,可以分为和两类;从运动轨迹上分可以分为和两类。
5. 物理学的基本任务是探索世界的、和的规律。
6. 我们常见到的滚滚的车流属于运动,春季里的花香是由于运动造成的。
7. 常见物质以固态、液态、气态存在,这三种状态存在主要与的情况有关。
8. 物理学中把物体叫机械运动。
9. 一切物质都由组成。
原子由、组成,原子核又由、组成,而它们内部还有结构。
二、选择题1. 物体的温度在0℃时,分子()A. 永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B. 一部分分子开始停止运动C. 可能运动也可能不运动,要看哪种物质D. 不运动2. 小田学习科学后,对抽烟的爸爸说:“吸烟有害健康,我和妈妈都在被动抽烟。
”小田这样说的科学依据是()A. 分子很少运动B. 分子在不断运动C. 分子之间有间隙D. 分子之间有作用力3. 关于原子核的组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原子核由中子和电子组成B. 原子核由质子和电子组成C.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D. 原子核由中子和原子组成4. 下列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A. 麦浪滚滚B. 铁水奔流C. 灯光闪闪D. 万里雪飘5. 下列事例中,不能说明分子是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A. 炒菜时加点盐,菜就变咸B. 少量工业废水污染了整个水库C. 扫地时尘土飞扬D. 房间里放一箱苹果,满屋飘香6. 根据机械运动的含义,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A. 机械运动就是一切机械的运动,像空气流动不属于机械运动B. 机械运动是指物质的一切运动C. 一个物体相对于别的物体的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D. 物体做怎样的运动与参照物的选取无关7. 小船在河里逆流而上,船上坐着一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 以河岸为参照物,船是运动的B. 以船为参照物,人是静止的C. 以人为参照物,河岸上的树是静止的D. 以河水为参照物,人是运动的8. 李白在《望天门山》一诗中写道:“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作者在两句优美的诗句中先后选择的参照物是A. 岸边和行船B. 行船和岸边C. 都是行船D. 都是岸边9. 两辆汽车同向并排行驶时,甲车里的人觉得自己的车子在后退,乙车里的人觉得甲车里的人在后退,这表明()A. 甲、乙两车里的人都是以甲车为参照物B. 甲、乙两车里的人都是以乙车为参照物C. 甲、乙两车里的人都是以自己的车子为参照物D. 甲车里的人是以乙车为参照物,乙车里的人是以甲车为参照物10. 在车站内并列的两列火车上,甲车的乘客看到乙车向东运动,乙车的乘客看到窗外的树木向东运动,如果以站台为参照物,则()A. 甲车向西运动,乙车向东运动B. 甲车向东运动,乙车向西运动C. 甲乙两车都向西运动,且甲车比乙车运动得快D. 甲乙两车都向西运动,且甲车比乙车运动得慢11. 人在地球上看到月亮从云中穿出,这种情况下的参照物是()A. 地球B. 人C. 月亮D. 云1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马路边的电线杆总是静止的B. 运动的物体不能作参照物C. 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对于不同的参照物,结论总是一样的D. 站台相对于行驶的火车是运动的13. 行驶的汽车里坐着不动的乘客,看到公路两旁的树木迅速地向后退参照物为()A. 树木B. 地面C.天上的白云D. 乘客乘坐的汽车14. 下列成语中不含有机械运动的是()A. 背道而驰B. 奔走相告C. 比比皆是D. 必由之路15. 下列现象属于微观运动的是()A. 山洪引起的滑坡B. 花香引来了蜜蜂C. 日落西山红霞飞D. 天狗吃月(月食)【试题答案】一、填空题1. (1)如:车在行驶,船在航行(2)如:打开放有樟脑球的衣柜门会闻到樟脑气味,花香引得许许多多的蜜蜂来采蜜(3)如:用于人体检查的X射线是原子内由于电子运动状态改变而放射出来的,日光灯管发光是灯管内汞原子的电子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所致。
2. 静止3. 地球、地球4. 宏观运动、微观运动、直线运动、曲线运动5. 组成、相互作用、运动变化6. 机械、分子7. 分子的运动8. 位置的变化9. 分子、原子核、电子、质子、中子二、选择题1.A2.B3.C4.C5.C6.C7.C8.B9.B 10.C11.D 12.D 13.D 14.C 15.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