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第七章 力学教案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1节《力》教案
教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1节《力》一、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相互的。
2. 力的计量单位:牛顿(N),1N等于1kg物体受到1m/s^2的加速度。
3.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力的示意图: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称为力的图示。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计量单位,掌握力的作用效果。
2. 学会画力的示意图,能够正确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
3. 能够运用力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的作用效果的判断,力的示意图的画法。
2.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力的计量单位,力的作用效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力的大小和方向的示意图,力的作用效果的实验器材。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如推门、拉抽屉等,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和作用。
2. 讲解:讲解力的概念,力的计量单位,力的作用效果。
通过示例和实物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
3. 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力的作用效果,并尝试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
4. 讲解:讲解力的示意图的画法,引导学生正确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
5. 练习:学生独立完成一些力的示意图的绘制,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的计量单位:牛顿(N)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的示意图: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
七、作业设计(1)用力推门;(2)用力拉抽屉;(3)用力踢足球。
(1)为什么推门时需要用力?(2)为什么拉抽屉时需要用力?(3)为什么踢足球时足球会飞出去?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的理解较为顺利,但在力的示意图的画法上还存在一些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更加注重力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的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力的表示方法。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人教版教案-第七章-力
教案: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一、教学内容1.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相互的。
2. 力的计量单位:牛顿(N),1N的力能使1kg的物体产生1m/s²的加速度。
3.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力的计算: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力等于物体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即 F=ma。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相互的。
2. 掌握力的计量单位,理解1N的定义。
3. 理解力的作用效果,能够分析实际情境中的力的作用。
4. 学会计算力,能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
2. 重点:力的计算,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力传感器、质量计、滑轮组、小车等。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笔记本、尺子、计时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演示力传感器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的作用。
2. 讲解力的概念:力的定义,力的相互性。
3. 力的计量单位:介绍牛顿的定义,让学生理解1N的含义。
4. 力的作用效果:通过实验和实例,让学生了解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5. 力的计算:讲解牛顿第二定律,引导学生学会计算力。
6. 例题讲解: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7.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的计量单位:牛顿(N),1N=1kg·m/s²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的计算:F=ma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受到一个3N的力,求物体的加速度。
答案:F=ma,a=F/m=3N/2kg=1.5m/s²2. 题目:一个物体受到一个4N的力,质量为3kg,求力产生的加速度。
答案:F=ma,a=F/m=4N/3kg≈1.33m/s²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力的合成与分解,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力的作用。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全章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全章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介绍了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以及力的测量工具等基础知识。
本章是物理学的基础部分,对于学生理解物体运动和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力的基本概念,理解力的作用效果,以及熟练使用弹簧测力计等工具测量力的大小。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之前,已经掌握了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和速度的概念。
但他们对力的认识可能仅限于日常生活中的直观感受,缺乏对力的本质和作用效果的深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发现问题,激发他们对力的探究兴趣,并通过实验和讲解使他们逐渐理解力的本质和作用效果。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2.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能够测量力的大小。
3.能够运用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难点:力的本质和作用效果的理解。
2.重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和力的实际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发现问题,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
2.利用实验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的作用效果,加深对力的理解。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和图片,用于导入和呈现。
2.准备弹簧测力计、实验器材等,用于操练和巩固。
3.准备拓展练习题和课后作业,用于拓展和小结。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提东西、推车等,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和作用。
提问:你们对力有什么直观的感受?力有哪些作用效果?2.呈现(10分钟)介绍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通过图片和实例,呈现力的各种作用效果,如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等。
3.操练(15分钟)教授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力的大小。
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变化,加深对力的理解。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全章教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全章教案一、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第1节)2. 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第24节)3. 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应用(第5节)4. 相互作用力(第6节)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2. 掌握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作用对象。
3. 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应用,能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二力平衡。
4. 理解相互作用力的概念,能够判断相互作用力的存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相互作用力的判断,二力平衡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教学重点: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作用对象,力的作用效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实验器材。
2. 学具:教科书、练习册、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个用力拉扯弹簧的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
2. 讲解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力的定义、力的作用效果(形变和运动状态改变)。
3. 学习重力、弹力和摩擦力:通过实验和讲解,让学生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作用对象。
4. 讲解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应用:平衡状态的判断、二力平衡的条件、二力平衡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5. 讲解相互作用力:相互作用力的概念、相互作用力的判断方法。
6. 随堂练习: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板书设计:力的概念、作用效果;重力、弹力、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作用对象;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应用;相互作用力的概念和判断方法。
8. 作业设计:(1)请用一句话描述力的概念。
(2)请列举一个力的作用效果的例子,并解释。
(3)请简述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作用对象。
(4)请分析一个实际问题,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的理解程度,以及对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力的单位——牛顿,以及牛顿的生平事迹。
重点和难点解析:我们来看教学难点。
初中物理第七章第1节力教案
初中物理第七章第1节力教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一节《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的概念和单位。
2、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3、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4、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利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培养学生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日常生活中多种力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2、通过实验探究,增强学生之间的协作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1、力的作用效果。
2、力的示意图。
【教学难点】: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准备】:橡皮筋、气球、钢尺、海绵、塑料瓶、磁铁、小车、铁架台、激光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大家现在来进行一个小比赛,请前后桌同学扳手腕,比一比谁能取得胜利。
请问这位赢了的同学,你是因为什么原因才能取得胜利?(力气大)那么,在物理学中力到底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
(板书课题)二、新课教学(一)学习活动一:力1、出示学生班级大扫除的图片,请同学指出哪些过程用到了力。
抽学生回答后提问:是不是只有人能产生力?2、出示图片(推土机推土,磁铁吸引铁钉,马拉车,压路机压路),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指出力的符号和单位。
3、请同学指出下列图片中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分别是什么。
4、通过刚才的活动,老师还有几个问题,大家交流讨论后告诉老师。
(1)一个物体能不能产生力?(2)物体不相互接触能不能产生力呢?(3)相互接触的物体一定产生力的作用吗?5、教师演示实验:磁体同名磁极间相互排斥力推动小车运动。
得出结论:不相互接触的物体也能产生力。
请同学想一想还有哪些不相互接触产生力的例子。
(二)学习活动二:力的作用效果1、现在我们认识了力,请同学们利用桌子上的器材设计一些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而产生力的实验。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案第7章第1节《力》
教案: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7章第1节《力》一、教学内容本节内容主要涉及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力的概念是指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包括推、拉、提、压等。
力的分类有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等。
作用效果有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分类和作用效果。
2. 培养学生运用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深入理解力的实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难点:力的实质和作用效果的判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气球等)。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和描述生活中常见的力的现象,如推门、拉抽屉等。
2. 概念讲解:介绍力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3. 分类讲解:讲解力的分类,如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等,并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不同类型的力。
4. 作用效果讲解:讲解力作用在物体上的效果,包括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5.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让学生了解力是如何作用在物体上的,并产生相应的效果。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7. 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六、作业设计1. 请简要描述力的概念。
2. 列举三种力的分类,并说明其特点。
3. 力作用在物体上的效果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让学生掌握了力的基本知识,但在力的实质和作用效果的判断方面,部分学生可能仍存在疑问。
课后可以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进一步深入了解力的实质,以及如何判断力作用在物体上的效果。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力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通过观察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了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通过实验和讲解,使学生深入理解了力的实质。
通过随堂练习,提高了学生运用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整体教学过程流畅,学生反应积极。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7章力教学设计
2.利用实验、动画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力的三要素和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
3.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4.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与帮助,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5.小组合作任务:
-小组共同完成一个力的合成或分解问题的研究,撰写研究报告,并进行课堂分享。
-开展小组讨论,针对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互相提问、解答,共同提高。
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请注意以下事项:
1.确保作业质量,做到书写工整、条理清晰。
2.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及时复习、总结所学知识。
3.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共同进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善于思考的科学精神,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3.通过学习力的知识,使学生认识到力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能意识。
4.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的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提高教学效果。以下是对本章教学内容的具体安排:
-设置小组合作任务,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实现共同进步。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力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能意识。
-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善于思考的科学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6.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
-利用多媒体、网络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采用翻转课堂、问题驱动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八年级物理第七章教案5篇
八年级物理第七章教案5篇时间如白驹过隙般流逝,我们又将学习新的知识,有新的感受,何不为即将开展的教学工作做一个计划呢?根据教育考试规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八年级物理第七章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八年级物理第七章教案1万有引力与航天(一)知识网络托勒密:地心说人类对行哥白尼:日心说星运动规开普勒第一定律(轨道定律)行星第二定律(面积定律)律的认识第三定律(周期定律)运动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万有引力定律 F=G引力常数的测定万有引力定律称量地球质量M=万有引力的理论成就 M=与航天计算天体质量 r=R,M=M=人造地球卫星 M=宇宙航行 G = mmrma第一宇宙速度7.9km/s三个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11.2km/s地三宇宙速度16.7km/s宇宙航行的成就(二)、重点内容讲解计算重力加速度1 在地球表面附近的重力加速度,在忽略地球自转的情况下,可用万有引力定律来计算。
G=G =6.67- - =9.8(m/ )=9.8N/kg即在地球表面附近,物体的重力加速度g=9.8m/ 。
这一结果表明,在重力作用下,物体加速度大小与物体质量无关。
2 即算地球上空距地面h处的重力加速度g’。
有万有引力定律可得:g’= 又g= ,∴ = ,∴g’= g3 计算任意天体表面的重力加速度g’。
有万有引力定律得:g’= (M’为星球质量,R’卫星球的半径),又g= ,∴ = 。
星体运行的基本公式在宇宙空间,行星和卫星运行所需的向心力,均来自于中心天体的万有引力。
因此万有引力即为行星或卫星作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因此可的以下几个基本公式。
1 向心力的六个基本公式,设中心天体的质量为M,行星(或卫星)的圆轨道半径为r,则向心力可以表示为:=G =ma=m =mr =mr =mr =m v。
2 五个比例关系。
利用上述计算关系,可以导出与r相应的比例关系。
向心力: =G ,F∝ ;向心加速度:a=G , a∝ ;线速度:v= ,v∝ ;角速度: = ,∝ ;周期:T=2 ,T∝ 。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七章-力》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七章-力》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7.1 力教学设计【目标确定的依据】1.相关课程标准的陈述2.2.3 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例 2 通过实验,认识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和快慢。
例 3 通过实验,认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2.4 用示意图描述力。
2..学情分析力学教材中很多内容学生已具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这对教学是有利的。
但实践又证明,学生在学习力学时,头脑中存在着较多的先入为主的错误认识,特别是关于力的概念以及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如:1.只有有生命的人或动物才能施加力,或认为只有某些物体才能施力;2.力的作用是单方面的,如认为“地球吸引人,人不吸引地球”;3.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才有力的作用;4.只有在力的作用下,物体才能运动等。
这些已具有的“经验”在教学中会干扰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再加上初中学生的辨识能力及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薄弱,也给力的概念的形成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3..教材分析力学是物理学的基础,力的概念是贯穿力学乃至整个自然科学最基本的重点概念之一。
建立力的概念有一个逐步加深和扩展的过程。
在初中,先让学生初步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体验力产生的效果;在此基础上逐步加深学习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分析研究常见的几种力,如重力、弹力、摩擦力、浮力等,同一直线两力的平衡及合成,简单机械中力的运用,压强,功和功率等;到高中进一步从矢量的角度深化力的概念。
因此,本节是初中物理的重点。
【教学目标】1. 通过生活实例,归纳总结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一概念,能正确读写力的符号和单位。
2. 通过实验和生活体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能用力的作用效果解释生活中一些关于力的现象。
3. 通过实验和对生活体验的分析、归纳,了解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重难点】重点:力的三要素难点:对力的示意图【课时安排】1 课时【评价任务】1.借助自学课本,分析生活实例,归纳总结出力的概念,认识力的概念的普遍意义,认识力的符号F,知道力的单位牛顿的意义。
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一节《力》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一节《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能够定义力的概念,了解常见的力的种类;
(2)能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解决简单的力的问题。
2. 技能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和创新精神;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方法:
个案教学法、合作学习法。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识:
通过引入力的概念,让学生初步认识力的本质和种类。
2. 给学生讲解、演示、实验:
让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的力,如重力、摩擦力、弹力等,并通过实验演示这些力的作用。
3. 教师以牛顿第一和第二定律为主要内容进行讲解:
在讲解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时,引导学生对概念进行认识,然后利用实验和例题让学生加深理解和掌握做题方法。
4. 指导学生合作探究:
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和能力,指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通过设计实验、分析数据等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力的本质及其表现形式。
5. 总结:
在本节课结束前,让学生进行回顾性总结,既可让学生加深理解,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课堂互动:
在课堂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和具体的情境,采用互动
式教学,如提问、讨论、小组活动等形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力的本质和种类。
初二物理第七章的教案5篇
初二物理第七章的教案5篇原定教案,在上课进程中可根据具体情况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课后随时记录教学效果,进行简要的自我分析,有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这里由小编给大家分享初二物理第七章的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初二物理第七章的教案篇1一、教材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这节课是第四章第一小节内容。
从知识结构来看,"光的折射"一节是在学生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以及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之后编排的,是光的传播规律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光传播规律的进一步学习。
光的直线传播及光的反射、折射是几何光学的基本规律。
研究这些基本规律并应用这些规律研究控制光路的平面镜、透镜等基本元件以及它们的成像原理,就构成了光学的基本内容。
这些知识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相关。
就本节内容"光的折射"来说,它不但是理解透镜成像的基础,而且也是解释日常生活中许多光现象的基础。
二、学情1.学生已具备的前期认知基础: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路可逆及光的反射;2. 初中生学习的特点是学习兴趣很广泛,但这种兴趣还仅限于一般的直接兴趣水平,满足于被新鲜的生活、实验现象所吸引,容易忽略对现象本质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实验的教学功能,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光的折射现象;②。
知道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入射角、折射角等名词③知道光的折射现象的初步规律及在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④能够应用光的折射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过程与方法①使学生初步掌握正确观察折射现象以及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归纳的方法;②使学生体验通过实验探究折射现象、归纳出规律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
在自主实验和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培养细心观察和相互交流的学习习惯与合作精神。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初步规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一节《重力》。
教材的主要内容有:1. 重力的概念: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2. 重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重力的受力物体是地球附近的物体。
3. 重力的作用点: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多数物体的重心在物体上,一些不规则物体或空心物体的重心不在物体上。
4. 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即指向地心。
5.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物体的重力与其质量成正比,比值约为9.8N/kg,表示为G=mg。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 让学生掌握重力的作用点,能找出常见物体的重心。
3. 让学生掌握重力的方向,能用重锤线判断重力方向。
4. 让学生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能运用公式G=mg计算物体的重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力的概念及其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 重力的作用点及重力的方向。
3.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及运用公式G=mg计算物体的重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重锤线、质量不同的物体。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质量不同的物体、尺子、重锤线)、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出示地球仪,让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重力箭头,引导学生思考地球附近的物体受到的力是什么力。
2. 知识讲解:教师讲解重力的概念,强调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地球附近的物体。
3. 重力作用点:教师出示质量不同的物体,让学生用尺子测量重心到物体底部的距离,引导学生发现重心位置与物体形状、质量分布有关。
4. 重力方向:教师引导学生用重锤线验证重力方向,让学生观察重锤线总是指向地心。
5.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教师出示质量不同的物体,让学生用弹簧秤测量重力,引导学生发现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6. 例题讲解:教师出示例题,讲解如何运用公式G=mg计算物体的重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7章-第1节-力教案(提升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7章第1节力一、教学内容1.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计量单位:牛顿(N)。
3.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4. 力的示意图: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计量单位,能够绘制力的示意图。
2. 通过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学习,能够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力的实例。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力的作用效果的判断,力的示意图的绘制。
2. 重点:力的概念,力的计量单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力的示意图的示例图,力的作用效果的实例物品。
2. 学具:学生实验用具,如弹簧测力计,小车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一些力的实例,如提书包,拉窗帘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力。
2. 知识讲解:讲解力的概念,力的计量单位,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
3. 实验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用小车验证力的作用效果。
4. 例题讲解:通过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讲解力的作用效果的判断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力的计量单位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示意图七、作业设计(1)提书包;(2)拉窗帘;(3)推小车。
(1)用力拉弹簧,弹簧变长;(2)用力踢足球,足球飞出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力的实例引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力的存在,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体验力的作用效果,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学会分析生活中的力的现象。
总体来说,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掌握情况良好。
在拓展延伸部分,可以让学生思考一下,力的作用效果是否只有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还有没有其他的作用效果,让学生课后进行思考和探索。
重点和难点解析:力的作用效果的判断和力的示意图的绘制力的作用效果的判断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因为力的作用效果不仅取决于力的大小,还取决于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初中物理第七章力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第七章力教学设计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设计针对的是初中物理第七章“力”的教学内容。
这一章节是初中物理的核心部分,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测量以及力的合成与分解等基本知识。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力的本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教学对象本次教学设计的对象是初中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物理知识和实验技能,但对力的概念和运用可能还较为陌生。
此外,由于初中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发展水平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采用生动形象、贴近生活的事例和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知识。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差异,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分类、作用效果、测量方法以及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
(2)学会运用力的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为什么物体在斜面上会滑下来?如何计算物体所受合力?(3)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能够进行力的测量实验。
(4)能够运用力的合成与分解知识解决简单问题,如:计算两个力的合力及其方向。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合作学习的能力。
(2)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使学生能够从具体实例中提炼出力的概念和规律。
(3)学会运用图表、示意图等工具,整理和表达力的相关知识。
(4)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探究自然现象的精神。
(2)通过学习力的知识,使学生认识到力的作用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让他们明白科学探究需要尊重事实、遵循规律。
(4)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发表观点,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5)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使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关心集体。
七年级物理力学教案
七年级物理力学教案【教案一】教学内容:力学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概念,明确力的单位和测量方法;2. 认识摩擦力和重力,能够描述物体受力情况;3. 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能够应用于解决简单的物理问题。
教学资源:1. 教材:七年级物理教材;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3. 实验器材:弹簧秤、测力计等;4. 实验材料:不同质量的物体、光滑和粗糙的水平面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约10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视频,引起学生对力学的兴趣;2. 通过一个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物体为什么会运动或停止运动。
二、知识讲解(约20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力的概念,解释力的作用和性质;2. 介绍力的单位和测量方法,通过实验演示的方式让学生亲自操作;3. 讲解重力和摩擦力的概念及作用,示意图配合文字说明。
三、探究实验(约30分钟)1. 将不同质量的物体放在水平面上,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测量,发现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与质量的关系;2. 利用弹簧秤或测力计等,让学生进行拉力和压力的测量实验,体验力的大小与物体受力情况的关系。
四、概念讲解(约20分钟)1. 介绍牛顿第一定律,通过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解释;2. 讲解牛顿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并在讲解中适当穿插实例说明;3. 强调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这些定律解决问题的意义和方法。
五、运用技巧(约15分钟)1. 给学生提出几个力学问题,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题;2. 通过课堂讨论和个别辅导,帮助学生掌握运用力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技巧。
六、课堂小结(约5分钟)1. 概括今天所学内容,强调重点;2. 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提问;3.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案二】教学内容:力学教学目标:1. 理解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力学中的一些常用公式和计算方法;3.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资源:1. 教材:七年级物理教材;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3. 实验器材:弹簧秤、测力计等;4. 实验材料:不同质量的物体、光滑和粗糙的水平面等。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一节《力学》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一节《力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掌握力的概念,了解力的分类和计量单位。
2. 理解力的作用特点和相互作用的条件。
3. 学会应用力的平衡条件解决力的平衡问题。
4.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与力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力的作用特点和相互作用条件。
2. 了解力的分类和计量单位。
3. 学会应用力的平衡条件解决力的平衡问题。
三、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和分类:- 介绍力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 介绍常见的接触力、重力、弹力等。
2. 力的作用特点和相互作用条件:- 解释力的作用特点,如大小、方向等。
- 分析力的相互作用条件。
3. 力的计量单位:- 介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计量单位牛顿(N)。
- 举例说明力的大小和计量单位的关系。
4. 力的平衡问题:- 引入力的平衡概念,解释力的平衡条件。
- 运用力的平衡条件解决力的平衡问题。
四、教学方法1. 情境导入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力的作用现象,激发学生对力的兴趣和思考。
2. 实验探究法:通过设计简单的实验,帮助学生了解和巩固力的概念和分类。
3. 归纳总结法:通过讲解和举例,让学生掌握力的作用特点、相互作用条件和计量单位。
4. 案例分析法:通过给学生提供实际问题,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力的平衡问题。
五、教学评价1. 完成课堂练。
2. 能够准确运用力的概念、分类和计量单位进行解题。
3. 参与实验和讨论,积极思考力的作用特点和相互作用条件。
4. 积极参与案例分析,能够独立解决力的平衡问题。
5. 教师观察评价。
八年级物理(人教版)第七章《力》整体教学设计
为了巩固本章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技能,特布置以下作业:
1.基础知识巩固:请学生完成教材中本章的课后习题,重点加强对力的概念、牛顿三大力学定律、力的合成与分解等基础知识的巩固。
2.实践应用题:设计一些与生活实际相关的力学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例如,计算某种常见力的产生原因、大小及作用效果,或解释生活中的力学现象。
6.掌握力的作用与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关系,分析物体运动中的力学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多种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推理法等,进行物理现象研究的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分类及作用效果的理解;
2.牛顿三大力学定律的掌握与应用;
3.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解决力的平衡问题;
4.常见力的产生原因、大小计算及其作用效果;
5.力与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关系。
(二)教学难点
1.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摩擦力、重力、弹力等常见力的计算;
6.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请学生结合本章学习内容,思考力学在科技、生活中的应用,并撰写一篇心得体会,分享自己的感悟。
作业布置注意事项:
1.作业难度要适中,既要能够巩固基础知识,又要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重视作业的实践性,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3.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教学方法Leabharlann 采用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复习教案
(1)力的合成与分解:对于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的理解和运用,特别是非共点力的合成与分解问题。例如,通过实际例题和图示,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非共点力合成与分解问题的方法。
(2)摩擦力的计算:理解摩擦力的产生原因和计算方法,特别是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区分。例如,通过实验和例题,让学生掌握摩擦力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力复习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几个值得反思的方面。首先,关于导入新课的部分,通过提出与生活相关的问题,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力的概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然而,我也意识到,有些学生对力的三要素的理解还不够深入,这需要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
在理论介绍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掌握得还不错,但在具体的案例分析中,他们对于如何将理论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还存在一些困难。特别是在非共点力的合成与分解问题上,学生们的理解还不够透彻。我考虑在下一节课中,增加一些图示和实际操作的例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难点。
(3)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深入理解惯性的概念,理解物体在不受力作用时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原因。例如,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让学生领悟惯性与物体运动状态的关系。
(4)平衡力的判断:识别和判断物体受到的平衡力,特别是在复杂情况下的平衡力问题。例如,通过实际例题和图示,让学生学会分析复杂情况下的平衡力问题。
(5)力的单位及换算:掌握力的单位及换算关系,特别是牛顿与其他单位之间的换算。例如,通过练习题和实例,让学生熟练进行力的单位换算。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力的三要素和力的合成与分解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摩擦力的计算和非共点力的合成,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力相关的实际问题,如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力7.1力(F)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注意:(1)一个力的产生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且同时存在。
(2)单独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
(3)力的作用可发生在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发生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
例:有力没处使,指的就是力需要两个以上的物体,不能单独一个物体2、力的单位:牛顿(N),符号:F3、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物体的快慢和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举例:用力推小车,小车由静止变为运动;守门员接住飞来的足球。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举例:用力压弹簧,弹簧变形;用力拉弓弓变形。
(3)反过来,如果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或者物体发生了形变,物体就一定收到了力的作用。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
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例:四两拨千斤指的就是作用点不同,力的作用效果就不同5、力的表示方法:画力的示意图。
步骤:(1)确定研究对象即受力对象,并弄清画的是哪些力;(2)三定:a. 定点:在受力物体上找到所画力的作用点;b. 定方向:正确画出力的方向(有时需要注意角度);c. 定长度:如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在画这几个力的示意图时,力越大,线段就画的越长。
(3)三定:a. 标箭头;b. 标符号;c. 标力的数值和单位。
6、相互作用力:只要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受力物体反过来也肯定会给施力物体增加一个力。
(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一对相互作用力必然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的。
例1: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才有力的作用B.有些力是物体本身具有的,没有施力物体C.只给别的物体施加力,而自己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D.较大的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一定较大例2:铅笔盒放在水平桌面上静止时,在下列各对力中属于相互作用力的是()A. 桌面对铅笔盒的支持力与铅笔盒对桌面的压力B.桌子受到铅笔盒的压力与铅笔盒受到的重力C.铅笔盒受到的重力与桌面对铅笔盒的支持力D.铅笔盒对桌面的压力与地面对桌子的支持力例3:如图所示,使一薄钢条的下端固定,分别用不同的力去推它,使其发生(a)、(b)、(c)、(d)各图中的形变,如果力的大小 F1=F3=F4>F2,那么,能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大小有关的图是( ),能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方向有关的图是( ),能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作用点有关的图是( ),这四个图说明了力的作用效果是:。
A.图(a)和(b) B.图(a)和(c) C.图(a)和(d) D.图(b)和(d)例4:如图所示,用扳手拧螺母时,按通常经验,沿顺时针方向可使螺母拧紧,沿相反方向可使螺母拧松,这表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________有关;若用同样大的力拧螺母,则把力作用到_____点更容易将螺母拧紧或拧开,这表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_______有关例5:在图(a)、(b)、(c)所示的三个情景中,其中图主要表示力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图主要表示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而图(c)则表示力的作用效果还与力的有关。
例6:力的探究实验:给你两个用丝线系着的吹足了气的气球,请你至少利用一个气球设计二个力学小实验,并在下表中简要填写出有关操作过程和实验结论(即所能说明的物理知识)。
主要操作过程以及现象物理知识例7:力的示意图水平冰面上有一重为300N的雪橇,受到的拉力为50N,方向与水平面成30°角.请在图中画出雪橇所受拉力的示意图以及大人所受拉力的示意图;7.2、弹力(1)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
(2)弹力的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如压力,支持力,拉力)(3)产生条件:一、直接接触,二、发生弹性形变。
二、弹簧测力计(4)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做弹簧测力计。
弹簧测力计(弹簧秤)的工作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即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注意区分:弹簧的长度和弹簧的伸长量。
(5) 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注意事项:A、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不能超过它的测量范围。
(否则会损坏测力计)B、使用前指针要校零;如果不能调节归零,应该在读数后减去起始末测量力时的示数,才得到被测力的大小。
C、测量前,沿弹簧的轴线方向轻轻来回拉动挂钩几次,放手后观察指针是否能回到原来指针的位置,以检查指针、弹簧和外壳之间是否有过大的摩擦;D、被测力的方向要与弹簧的轴线的方向一致,以免挂钩杆与外壳之间产生过大的摩擦;E、指针稳定后再读数,视线要与刻度线垂直。
例1:在“观察和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活动中.(1) 用弹簧测力计测力的时候有以下几个步骤,按先后顺序排列为__ _.A.读数时应在弹簧稳定后进行,视线直通过指针并跟刻度面垂直;B.检查弹簧测力计的指针是否指在零点,若不在零点.需调节使其在零点;C.把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端钩上或用力拉弹簧测力计下端的钩,使弹簧测力计的轴线与力的方向保持一致,避免弹簧号外壳摩擦;D.读完数后,应取下物体,看指针是否回到零点,不回零点时应检查原因或换一个弹簧测力计重新测量;E.了解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并观察它的分度值,被测量的力不得超过它的量程.(2)如图所示,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是______,分度值是___,挂在弹簧测力计下面的鲤鱼所受到的重力是_______N例2:对弹簧测力计的认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是弹簧的长度与它受到的拉力成正比B.弹簧测力计上的最大刻度值就是它的最大测量值C.弹簧测力计的准确程度可以从刻度盘上所标的最小数值看出来D.以上说法都不对例3:如图所示,某同学实验时,在弹簧测力计的两端沿水平方向各加6N的拉力,并使其保持静止,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例3 例4例4:如图所示,将两个完全相同的弹簧测力计的挂钩钩在一起,然后甲同学用500N的拉力拉弹簧测力计B,则两测力计分别为FA=________N,FB=________N;若甲、乙两同学同时用500N的力向相反方向拉测力计,则此时A、B两测力计的示数F′A=________N,F′B=________N。
7.3重力(G)1产生原因:由于地球与物体间存在吸引力。
2定义:由于 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用字母G 表示。
重力是非接触力,重力也是相互作用的3重力的大小:①又叫重量(物重)②物体受到的重力与它的质量成正比。
③计算公式:G=mg其中重力系数g=9.8N/kg ,物理意义: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牛顿。
④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地理位置有关,即质量越大,物体受到的重力越大;在地球上,越靠近赤道,物体受到的重力越小,越靠近两极,物体受到的重力越大。
4施力物体:地球5 重力方向:竖直向下,区分竖直和垂直应用:铅垂线①原理:是利用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性质制成的。
②作用:检查墙壁是否竖直,桌面是否水平。
6作用点:重心(质地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
)7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在受力物体上画力的示意图时,常常把力的作用点画在重心上。
同一物体同时受到几个力时,作用点也都画在重心上。
Tips:万有引力:由于物体具有质量而在物体之间产生的一种相互作用力。
两个人之间的万有引力多大?6为什么地球跟人之间的引力那么大?地球质量M=5.977×10²⁴kg,地球半径r=6.37x10m。
例1:下左图是描述地球上不同位置的人释放手中石块的四个示意图,图中的虚线表示石块下落的路径,则对石块下落路径的描述最接近实际的示意图是()例2:如图表示静止在斜面上的物体所受重力的是()A、F1B、F2C、F3D、F4例3: 下列关于重心的表述正确的是()A.重心是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B.重心是物体上最重的点C.重心的位置一定在物体上D.质量不均匀但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例4:、如图所示,学校的欢迎靠牌有时会被大风吹倒,下列提出的一些防范措施,合理的是A.将欢迎靠牌的支架做得高一些B.将欢迎靠牌的横竖支架之间的夹角做成直角C.选用密度小的材料,将欢迎靠牌做得轻一些D.在欢迎靠牌的支架A点附近,加压一个重物例5:如图所示,画出质量为400g足球所受重力G的示意图(g=10N/Kg)。
(2)画出放在斜面上的物体所受的重力及对斜面的压力的示意图(3)在图中,实心铁球正在水中下沉,画出此时小球受重力和浮力的示意图例6:下表是小英同学探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时得到的实验数据。
(1)在实验过程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分析表中实验数据,得出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通常情况下,我们认为g为9.8N/kg,但经过科学家的精确测量,发现在不同的地理位置g值存在着微小差异。
下表为各个不同城市的g值大小,观察分析表中提供的数据,回答下列问题:①g值相同的城市是___________ ;g值差异最大的城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猜想g值变化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7:一辆载重汽车的车厢容积为4m X 2m X 0.5m,额定载重量为4t,问:(1)如果车厢装满泥沙(泥沙的体积等于车厢容积),汽车所载货物受到的重力为多少?(2)为了行车安全,汽车不能超载,如果不超载,此车最多能装多少立方米的泥沙?已知泥沙的密度为2×103 kg/m3(g=10N/kg)例8:如图所示,为水平仪放置于某桌面上时的情形,则该桌面( )A.右面高,左面低B.左面高,右面低C.左右相平,前高后低D.左右相平,前低后高例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