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旅游资源的特点与分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讲人文旅游资源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人文旅游资源的基本类别和内涵

[教学重点]

人文旅游资源的类别与内涵

[教学难点]

人文旅游资源的内涵、旅游价值如何通过旅游开发外显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对比分析

复习前面讲述的旅游资源的概念、特点、分类

旅游资源是客观存在的、能够吸引人们产生旅游动机并进行旅游活动的各种因素的总和。

旅游资源的特点:整体性、地域性、可创性、易损性

根据基本成因和属性划分,可分为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

自然旅游资源:是天然赋予的、具有美学、科学意义的自然遗产。

一、人文旅游资源概念

1、概念:所谓人文旅游资源是指人类历史长河中遗留的精神与物质财富中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二、人文旅游资源的特点

人文旅游资源是人为有意识活动的产物,是人类历史文化的结晶,具有人为性、时代性、地域性、民族性等的特点。

1、人为性

人文旅游资源是人类发展过程中为适应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需要人为建造的,不是自然形成的,是人类社会科技、生产方式、文学艺术等的结晶和体现,是人类发展史的载体,是研究人类发展史的主要资料。

2、时代性

人文旅游资源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因此,人文旅游资源的产生与它的时代有关,体现了当时的科学水平、生产能力、审美标准和道德风范。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文资源的性质、风格和建筑方式是不同的,具有鲜明的社会时代性。

3、民族性

人文旅游资源带有鲜明的民族特特征,不同民族地区的人文旅游资源也有很大区别。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各民族都形成有各自的历史文化特色和社会风俗习惯,从物质文化到精

神文化,如绘画雕塑、建筑形式、民族工艺、集市贸易、服饰饮食、神话传说、音乐舞蹈、戏曲艺术、节日庆典、婚丧嫁娶、文娱体育、宗教信仰、待客礼仪等等,无不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这些富有民族情趣、异地情调的景物或活动,对旅游者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如民俗方面,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节日活动方式和生活习惯。信奉伊斯兰教民族的节日内容、宗教艺术,与信奉佛教的民族不同;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与傣族的“泼水节”和壮族的“三月三”时间、形式、内容不同。拉萨的大昭寺、傣族的竹楼、苗族的寨楼、藏族的碉房、蒙古族的蒙古包、维吾尔族的窖洞式住房和布满葡萄的庭院等,都鲜明地体现出了本民族的建筑格调。

4、地域性

受文化传统、社会习俗、气候等条件的影响,人文旅游资源地域色彩明显,如以传统民居为例,南北方有较大不同。黄土高原的窑洞、北京四合院、江南粉墙黛瓦。各民族地区,由于自然资源的不同,形成了各具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如新疆的葡萄干和细羊毛,内蒙古的麦饭石和草原蘑,广西合浦的珍珠和花竹帽,云南的大理石和卷烟,贵州的茅台酒和蜡染布,西藏的氆氇和藏羚角等。

三、人文旅游资源的分类

根据内容、性质,人文旅游资源可分为四类:

遗址、遗迹旅游资源

建筑与设施

旅游商品

人文活动

(一)遗址遗迹旅游资源:

1、概念

遗址遗迹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留下的历史遗迹、遗址、遗物,是古代人们适应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结果,是人类历史的载体和见证。

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是指能够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满足旅游体验的要求,能够为旅游业所利用并产生效益的历史遗址。换言之,并不是所有的历史遗址都可以成为旅游资源用于旅游业开发,历史遗址只有具备以下三个条件才可以视为旅游资源:

(1)历史的知名性,该遗址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曾发挥重要作用,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享有较高的知名度,能够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

(2)文化的展示性,历史遗址旅游是历史文化的体验之旅,只有物质遗存丰富、文化内涵浓厚的历史遗址,才能让普通游客看有所知,知有所思,感触深刻,难以忘怀。

(3)开发的可能性,旅游者的大量进入,必须会对历史遗址的遗存环境带来干扰,影响遗址的寿命,旅游开发不会对其造成负面影响的历史遗址才能够允许旅游业开发利用。

遗址、遗迹类旅游资源能满足旅游者求知、求奇、求美和求异的心里需求。

历史古迹类旅游资源,是历史的遗物,对当今的人们来说,充满神秘感。如悬棺是怎么回事?

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灿烂的文明,遗址遗迹类旅游资源体现了先人的指挥、给人以启迪,满足游人求知的需求。

人们通过遗迹遗址类旅游资源了解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人文风尚,满足人们求异的需求。

2、分类

包括史前人类活动场所、社会经济文化活动遗址遗迹。

(1)史前人类活动场所

包括人类活动遗址、文化层、文物散落地、原始聚落

人类活动遗址:是史前人类聚居、活动场所。

文化层:史前人类活动留下来的痕迹、遗物和有机物形成的堆积层。

文物散落地:在地面和表面松散地层中有丰富文物碎片的地方。

原始聚落遗址:史前人类居住的房舍、洞窟、地穴及公共建筑。

资料分析:「河姆渡遗址」

位于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镇,滨临在浩荡东流的余姚江,遗址发现于l973年,面积四万平方公尺,由相互叠压、联系的四个文化层组成,其文化遗存距今已有六千九百多年的历史,早期的先民就在这样一个依山傍水的地方居住和生息,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先后经过两期的考古发掘,从五千年前的第一文化层开始,到七千年前的第四文化层,时间延续长达二千年左右,两期考古发掘,共出土七千余件文物,遗址以其悠久、独特而又丰富的文化内涵,被学术界命名为「河姆渡文化」。它是目前所发现中国东南沿海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其文化特征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地域特色,说明早在七千年前,生活在中国东南沿海一带的先民们,经过长期的摸索、观察、实践,已经脱离了原始的状态,发展到使用成套农业生产工具,普遍种植水稻的阶段,农业已成为当时主要的生产活动。

「河姆渡遗址」以第四文化层最为重要,在这里发现了大量的稻谷堆积,据农业学家的鉴定,确认为人工栽培水稻,这证明了长江下游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地区之一。更令人惊叹的是,在遗址第三、四文化层中,发现了大面积木构建筑遗迹,纵横交错、蔚为奇观,有的一排长达二十五公尺之多,这种成熟地使用卯榫的木结构建筑,设计之科学、规模之宏大,不仅是中国所罕见,更是人类文明史上最早的建筑杰作。近年来,在宁波、余姚、慈溪、奉化、象山、鄞县以及舟山等地,又先后发现了一批植根于河姆渡文化后期的「良渚文化」遗址,更丰富了河姆渡文化的内涵。事实充分说明,早在约七千年前,生活在长江下游一带的先民们,就在同大自然的艰苦奋斗中,开发长江流域,直至进入文明社会。

与此同时,河姆渡文化的研究又有了新突破:浙江仙居山间平原、温州楠溪江下游发现了河姆渡文化晚期遗址;台湾的考古学家从大岔坑、圆山等遗址中发现了河姆渡文化类型的陶器。

入口“双鸟朝阳”,的河姆渡出土石刻图腾,三块巨石堆砌成品字型中空洞狀,寓意著人类从山洞走向平畴的历史过程。

二期文化发现距今約五千六百年左右、由二百余根樁木和长圆木等组成的水井,是中国迄今发现,时代最早的木构水井。

「杆栏式建筑」从地面架空的手法,有利于通风防潮和防兽类侵袭,非常适合当时的河姆渡气候及地理环境。

(2)社会经济文化活动遗址遗迹

是历史上人们从事经济文化活动场所的遗址、遗迹,包括:

历史事件发生地

军事遗址与古战场

废弃寺庙

废弃生产地

交通遗迹

废城与聚落遗迹

长城遗迹

烽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