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毒物的来源及其危害
生产性毒物的来源与存在形态
仅供参考[整理] 安全管理文书
生产性毒物的来源与存在形态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第1 页共3 页
仅供参考[整理]
生产性毒物的来源与存在形态
(一)来源
生产性毒物的主要来源于原料、辅助原料、中间产品、成品、副产品、夹杂物或废气物;有时也可来自热分解产物及反应产物,例如聚氯乙烯塑料加热至160~170℃时可以分解产生氯化氢;磷化铝遇湿分解产生磷化氢等。
(二)存在的形态
毒物可以固态、液态、气态或气溶胶的形式存在于生产环境中。
气态毒物是指常温、常压下呈气态的物质,例如氯气、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硫化氢等刺激性气体和窒息性气体;固态升华、液体蒸发或挥发可形成蒸汽,如碘等可经升华,苯可经蒸发而呈气态。
凡沸点低、蒸气压大的液体都易产生蒸气,对液体加温、搅拌、通风、超声处理喷雾或增大其液体表面积均可促进蒸发或挥发。
悬浮于空气中的液体微粒,称为雾。
蒸汽冷凝或液体喷洒可形成雾,如镀铬作业时可产生铬酸雾,喷漆作业时可产生漆雾等。
悬浮于空气中直径小于0.1m的固体颗粒称为烟。
金属熔融时产生的蒸汽在空气中迅速冷凝、氧化可形成烟。
能够较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其颗粒直径为0.1~10m的固体颗粒则称为粉尘。
固体物质的机械加工、粉碎、粉状物混合、筛分、包装时均可以引起粉尘飞扬。
漂浮在空气中的粉尘、烟和雾,统称为气溶胶。
第 2 页共 3 页
仅供参考[整理] 安全管理文书
整理范文,仅供参考!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第3 页共3 页。
生产性毒物的形态、危害及治理简易版
In Order To Simplify The Management Process And Improve The Management Efficiency, It Is Necessary To Make Effective Use Of Production Resources And Carry Out Production Activities.编订:XXXXXXXX20XX年XX月XX日生产性毒物的形态、危害及治理简易版生产性毒物的形态、危害及治理简易版温馨提示:本安全管理文件应用在平时合理组织的生产过程中,有效利用生产资源,经济合理地进行生产活动,以达到实现简化管理过程,提高管理效率,实现预期的生产目标。
文档下载完成后可以直接编辑,请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套用。
一、生产性毒物的存在形态在生产过程中,生产性毒物主要于原料、辅助材料、中间产品、夹杂物、半成品、成品、废气、废液及废渣,有时也可能来自加热分解的产物,如聚氯乙烯塑料加热至160~170℃时可分解产生氯化氢。
毒物形态:生产性毒物可以固体、液体、气体的形态存在于生产环境中。
(1)气体在常温、常压条件下,散发于空气中的无定形气体,如氯、溴、氨、一氧化碳和甲烷等。
(2)蒸气固体升华、液体蒸发时形成蒸气,如水银蒸气和苯蒸气等。
(3)雾混悬于空气中的液体微粒,如喷洒农药和喷漆时所形成雾滴,镀铬和蓄电池充电时逸出的铬酸雾和硫酸雾等。
(4)烟为直径小于0.1μm的悬浮于空气中的固体微粒,如熔铜时产生的氧化锌烟尘,熔镉时产生的氧化镉烟尘,电焊时产生的电焊烟尘等。
(5)粉尘能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的固体微粒,直径大多数为0.1~10/μm。
固体物质的机械加工、粉碎、筛分、包装等可引起粉尘飞扬。
悬浮于空气中的粉尘、烟和雾等微粒,统称为气溶胶。
了解生产性毒物的存在形态,有助于研究毒物进入机体的途径,发病原因,且便于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以及选择车间空气中有害物采样方法。
生产性毒物的危害与预防
生产性毒物的危害与预防生产性毒物对生产环境和工人健康都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本文将重点讨论生产性毒物的危害,以及预防生产性毒物的有效措施。
一、生产性毒物的危害1. 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生产性毒物包括有害化学物质、粉尘和放射性物质等。
他们进入人体后,可能引发各种疾病,如呼吸系统疾病、皮肤病、癌症等。
长期接触这些毒物的工人,更容易患上各种职业病。
2. 对环境的危害:生产性毒物释放到环境中,不仅对空气、水和土壤造成污染,还对动植物和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这不仅会进一步加剧环境污染问题,还可能对人类自身带来严重影响。
二、预防生产性毒物的有效措施1. 替代有害物质:在可能的情况下,使用无害或较少有害的替代品,减少工人接触到有害物质的机会。
工业界应大力推动研发和生产环境友好型替代品,以降低生产性毒物带来的危害。
2. 安全操作和措施:建立和遵守严格的操作规程,确保工人正确使用防护设备和工具。
对于可能产生生产性毒物的工艺过程,应设计有效的排风系统、局部抽风装置等,控制有害物质的释放。
3. 加强教育培训:工人应接受相关的职业健康与安全培训,了解生产性毒物的危害、预防措施和正确使用防护设备的方法。
企业应建立健全的培训机制,确保员工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4. 健康监测和评估:对从事潜在有害工作的工人进行定期的健康监测和评估,及早发现职业病的风险。
企业应建立健康档案并保护工人的隐私。
5. 推动政策和法规:政府应加大力度,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企业在预防生产性毒物方面的义务和责任。
同时,政府还应加强对企业的监管,确保他们落实预防措施,保障工人的权益。
三、结语生产性毒物的危害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都带来了严重威胁,但通过替代有害物质、加强安全操作和培训、健康监测等措施,我们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性毒物的危害。
只有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创造一个更安全和健康的工作环境。
生产性毒物危害治理措施
生产性毒物危害治理措施生产性毒物是指在生产过程中,通过物质变化或者人工加工等方式产生的、具有毒性和危害性的物质。
这些毒物在生产过程中可能会泄漏、飘散、渗透等,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
因此,生产性毒物的治理措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1. 生产性毒物的危害生产性毒物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 对人体的危害•呼吸系统和肺部:生产性毒物可能会进入人体的肺部,引起喉头、气管、支气管等呼吸道黏膜的充血和炎症,导致咳嗽、痰鸣、气喘和肺水肿等症状。
•皮肤:生产性毒物可能会对皮肤造成刺激和损伤,引起皮肤炎症、红肿、水泡和烧伤等症状。
•消化系统:生产性毒物如果被误食或者接触到口腔、食管和胃肠黏膜,可能会引起腹痛、恶心、呕吐和腹泻等症状。
1.2 对环境的危害•水质污染:生产性毒物可能通过废水排放进入水源,对河流、湖泊和地下水进行污染。
•大气污染:生产性毒物可能通过废气排放污染大气,对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命和生态造成破坏。
•土壤污染:生产性毒物可能通过产生废弃物或者工业废料对土地进行污染,导致土壤不育和植物生长异常。
2. 生产性毒物的治理措施为了保证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和环境的健康,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生产性毒物危害治理措施,包括预防和控制两方面。
2.1 预防措施(1)环保意识的普及企业的环保意识非常重要,通过开展环保教育、提高环保意识可以加强企业的环保管理意识,进而更好的预防生产性毒物危害的发生。
(2)科学管理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实施科学的管理措施,保证整个生产过程的严密性和高效性,避免生产性毒物的泄漏和散发。
(3)技术创新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进行生产,优化生产流程,减少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
2.2 控制措施(1)排放控制对排放口进行加密封堵,配置污染物在线监测设备,实时监测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有效控制排放。
(2)废物处理采用科学的废物处理技术,对生产过程产生的固体和危险废弃物进行安全处理和无害化处置,减少环境的危害。
生产性毒物危害治理措施
生产性毒物危害治理措施随着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加速,各种生产性毒物不断排放和燃烧,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如何有效地治理生产性毒物的危害,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生产性毒物的定义、危害、治理措施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生产性毒物的定义生产性毒物是指各种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有毒有害物质。
这些物质包括有害气体、有机化合物、重金属、放射性物质等,它们对人类的健康和环境的安全都带来了不可逆转的危害。
二、生产性毒物的危害1.对人体的危害生产性毒物可以经皮肤、呼吸道、消化道、血液等途径进入人体,直接或间接地对人体的健康造成危害。
长期接触生产性毒物会导致各种职业病,如尘肺病、中毒性肝炎、神经系统疾病、癌症等。
2.对环境的危害生产性毒物排放会直接污染空气、水体和土壤,破坏生态系统平衡。
严重的环境污染会引发生态灾害,如化工污染导致的黑臭河水、矿物污染引起的土地沙漠化,而这些问题将长期影响人们的生活和产业发展。
三、生产性毒物治理的措施治理生产性毒物是当代环保事业和公共卫生保障的重要任务。
以下是治理生产性毒物的一些有效措施。
1.改变生产方式改变生产方式是治理生产性毒物的最根本和有效方法,可以通过改变生产用料、升级生产技术等措施减少污染排放。
政府要加强对企业的管理和监督,鼓励企业采用环保型、高效型、节能型生产方式,减少生产性毒物排放。
2.标准化监管建立和完善生产性毒物的监管标准和管理措施,对异常排放的企业进行处罚和处置。
政府要加强对企业的监督和管理,发现问题要及时进行处理,同时也要对企业加强宣传和培训,落实责任体系,增强企业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3.加强协作治理生产性毒物需要各方的合作和支持,必须建立全社会共治机制和科学的治理模式。
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要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保障生态环境的安全和人类的健康。
4.推广新技术治理生产性毒物需要借助新技术的力量,推广新技术可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和处理成本。
常见的生产性毒物以及职业中毒
24
2.3 氮氧化物(硝气)
• 氮氧化物:N2O、 NO、N02、N203、N204、N205; • 工业生产——NO、N02; • 主要来源:
22
2.2 臭 氧
• 正常空气中:含臭氧0.04~0.1mg/m3
23
2.2 臭 氧
臭氧的危害:
臭氧有强氧化力,其危害是对眼粘膜和整个呼吸道都有刺 激作用,更高浓度可致肺水肿(>4mg/m3);
低浓度下,长时间作用能引起视力障碍、头疼、头昏、血 液红细胞减少、口干、食欲不振等症状;
工业生产——电焊——臭氧——注意通风
• 皮肤损伤处 –破损的皮肤可进入大量毒物,尤其与剧毒物质(砷、氰 化物)以及放射性物质接触是十分危险的;
11
1.2 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
3、消化道
• 具体途径:误食、随食物链进入、故意吞服; • 吸收部位:
• ①口腔——吸收量不大,剧毒除外,如氰化物; • ②胃——不太大;
• 因为胃是酸性环境,对酸性物质,具有阻止电离的作 用;而对于碱性物质,又具有中和作用;
常见的生产性毒物以及职 业中毒
1
本章内容
1
毒理学概述
2 工业环境中的气体毒物
3 常见金属与非金属毒物
பைடு நூலகம்
2
第一节 毒理学概述
1
生产性毒物 及其存在形 态
2
毒物进入人 体的途径
3
毒物的毒性
3
毒理学
毒理学是预防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从工业卫生角度,其任务是: 研究人类在生产活动中接触的各种物质的毒性、作用机 理、代谢过程(吸收、分布、转化、排出)和中毒治疗 等问题。
生产性毒物的危害和预防
生产性毒物的危害和预防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各种形形式式的生产性毒物也越来越多,它严重地侵蚀着人们的身体健康,认识和了解生产性毒物的危害,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显得非常必要。
介绍一些生产性毒物危害的预防知识,供大家参考。
1. 什么是生产性毒物?毒物是指较小量进入人体可引起人体健康损害(中毒)的化学物质。
各种生产过程中产生或使用的毒物统称为生产性毒物。
2. 毒物进入人体的三个途径是什么?生产性毒物可通过呼吸道、皮肤、消化道三个途径进入人体。
经呼吸道吸入并通过肺吸收,是最常见最危险的途径.有些毒物可以通过皮肤吸收进入体内,如有机磷农药、苯胺,只要与皮肤接触,就能被吸收。
经消化道进入引起职业中毒的机会极少,但是如果个人卫生习惯不良,在有毒车间内吸烟、吃东西、饭前不洗手,也可使少量毒物进入消化道吸收。
3. 什么是职业中毒?由毒物引起的疾病状态称为中毒。
劳动者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由于接触生产性毒物发生的中毒称为职业中毒。
职业中毒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
毒物一次或短时间内大量进入人体后可引起急性中毒。
小量毒物长期进入人体所引起的中毒称为慢性中毒。
介于两者之间者,为在较短时间有较大剂量毒物进入人体而引起的中毒,称为亚急性中毒。
由于毒作用特点不同,有些毒物在生产条件下一般只引起职业性慢性中毒,而另一些毒物可引起急性中毒。
毒物的急、慢性中毒,不仅在症状出现的快慢和病变程度上不同,而且在临床表现上亦可有质的差异。
4. 职业中毒的主要临床表现有哪些?1)神经系统慢性中毒早期常见神经衰弱综合征和精神症状。
多属功能性改变,脱离毒物接触后可逐渐恢复。
毒物可损伤运动神经、感觉神经或混合神经,引起周围神经病,常见于神、铅等中毒。
震颤为镐中毒及•氧化碳中毒后损伤锥体外系的症状。
重症中毒时可发生中毒性脑病及脑水肿。
2)呼吸系统,一次大量吸入某些气体可突然引起窒息。
长期吸人刺激性气体能引起慢性呼吸道炎症,可出现鼻炎、鼻中隔穿孔、咽炎、喉炎、气管炎、支气管炎等上呼道炎症。
生产性毒物主要来源及形式
生产性毒物主要来源及形式
在工业生产中,对人体有害的物质,称为生产性毒物或工业毒物。
毒物在生产过程中以多种形式出现,同一种化学物质在不同生产过程中呈现的形式也不同。
毒物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原料,如生产颜料、蓄电池使用的氧化铅、生产合成纤维、燃料使用的苯等;
(2)中间产品,如用苯和硝酸生产苯胺时,产生的硝基苯;
(3)成品,如农药厂生产的各种农药;
(4)辅助材料,如橡胶、印刷行业用作溶剂的苯和汽油;
(5)副产品及废弃物,如练焦时产生的煤焦油、沥青,冶炼金属时产生的二氧化硫;
(6)夹杂物,如硫酸中混杂的坤等。
生产性毒物在生产过程中常以气体、蒸汽、粉尘、烟和雾的形态存在并污染空气环境。
如氯化氢、氰化氢、二氧化硫、氯气等在常温下呈气态的物质是以气体形态污染空气的。
一些沸点低的物质是以蒸汽形态污染空气的,如喷漆作业中的苯、汽油、醋酸乙酯等。
在喷洒农药时的药雾、喷漆时的漆雾、电镀时的铬酸雾、酸洗时的硫酸雾等,是以雾的形态污染空气的。
弄清楚生产性毒物以什么形态存在,对了解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制定预防控制措施,以及采集空气样品,测定毒物浓度都有重要意义。
《安全常识-灾害防范》之预防生产性毒物引发的职业中毒
预防生产性毒物引发的职业中毒一、生产性毒物在生产过程中使用或产生的有毒物质,称为生产性毒物。
生产性毒物常以粉尘、烟、雾或气体的形式存在于空气中。
因此,职业中毒大多是由于呼吸道吸入空气中的毒物所致。
有些毒物易被皮肤吸收,故经皮肤进入体内而引起的中毒现象也较常见。
在生产条件下,经口腔中毒较少见。
经口腔中毒往往是由于忽视了个人卫生(用污染的手取食或吸烟)或发生意外事故时,毒物直接入口而引起的。
目前,世界上的化学物多达200余万种,常用的有7万余种。
在生产过程中从原材料到成品,每个环节都有可能接触到毒物。
有些化合物本身毒性虽不大,但可能混有毒性较大的杂质。
生产性毒物可按其化学结构、用途、毒性等进行分类。
按其主要致病作用可分为刺激性、窒息性、麻醉性、溶血性、致敏性、致癌性等毒物。
按毒物所损害的主要器官系统则可分为神经毒、血液毒、肝脏毒、肾脏毒等。
毒物经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粘膜进入到人的体内。
除刺激性、致敏性、腐蚀性毒物可直接作用于皮肤、粘膜等接触部位外,一般毒物须经吸收进入血液并到达其所损害的器官和部位后,才能产生毒作用。
毒物的吸收和分布都必须透过生物膜。
固态毒物一般是在溶解状态下被吸收的,故溶解度愈高,潜在的危险性愈大。
脂溶性毒物能透过皮肤吸收,易于通过细胞膜。
气态毒物经呼吸道进入体内:易溶于水的气体多为上呼吸道粘膜所吸收;难溶于水的毒物可进入肺泡。
毒物被吸收后,随血液、淋巴系统分布到全身。
有些毒物在血液中就直接与血液成份起反应而产生毒作用,例如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等。
大多数毒物在肝脏内经生物转化后再进入大循环。
有些毒物因易溶于脂肪或与组织中某些成份结合而积聚于体内某些部位。
毒物积聚的部位可能是毒作用的主要部位。
一般说来,易于透过细胞膜的毒物可广泛分布到全身各组织,而不易透过细胞膜的毒物则分布范围较小。
血脑屏障具有一定的防御保护作用。
分子较大、脂溶性低的物质不易透过血脑屏障。
组织中贮存的毒物与血液中游离的毒物保持着动态平衡,当血液中毒物浓度下降时,组织中贮存的毒物又可逐步释放到血液中。
生产性毒物的危害与预防
生产性毒物的危害与预防引言: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生产性毒物(如化学物质、粉尘、气体等)的释放成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这些毒物不仅给工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危害,也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因此,对于生产性毒物的危害与预防,我们应该高度重视。
本文将从危害介绍、预防措施和法律法规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生产性毒物的危害1. 健康危害:生产性毒物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直接损害。
一些化学物质常被误认为无害,但实际上它们可能对呼吸系统、神经系统、肝脏等造成损害。
长期接触这些物质可能导致呼吸困难、中毒、癌症和其他疾病。
2. 火灾爆炸危险:某些生产性毒物具有易燃性或爆炸性,其不当处理可能引发火灾或爆炸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 环境破坏:生产性毒物的释放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对土壤、水体、空气和生态系统产生危害,引发生态链条的破坏。
二、生产性毒物的预防措施1. 识别和评估危险:在工作场所识别和评估潜在的危险源,了解每种毒物的特性和危害程度,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预防和控制。
2. 设计与工程控制:通过设计安全工作环境和工作流程,使用安全设备和工具,最大限度地减少生产性毒物的释放和接触。
例如,合理设置通风系统,使用密闭设备,避免毒物泄漏和扩散。
3. 个体防护措施:对于不可避免接触生产性毒物的工作环境,应提供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呼吸器、防护眼镜、手套等,以保护工人的健康安全。
4. 清洁和卫生措施:保持工作场所的清洁和卫生,定期清理和处理生产性毒物的残留物,防止其积累和扩散,减少工人和环境的暴露风险。
5. 培训和教育:向工人提供相关的危害和风险知识培训,加强对于生产性毒物的认识,教育工人正确使用和维护个人防护装备,提高他们对于危害的识别和处理能力。
三、法律法规与责任分配1. 国家和地方政府在法律法规中对生产性毒物的使用和排放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
企业必须遵守这些规定,并购买相应的许可证和证书,才能合法经营。
劳保防护生产性毒物的来源及其危害
劳保防护生产性毒物的来源及其危害劳保防护是指通过采用一系列的技术、设备和制度措施,保障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
而生产性毒物则是指在工作环境中产生或存在的具有毒性的物质。
这些物质可能来自于原材料、产品、工艺过程和设备等工作环境的各个方面。
下面将详细介绍劳保防护生产性毒物的来源及其危害。
首先,生产性毒物的来源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原材料和产品:一些化工原料或产品本身具有毒性,例如一些有机溶剂、金属污染物、塑料、涂料等。
这些物质在生产、储存和使用过程中可能释放出有害气体或颗粒。
2. 工艺过程: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和废渣中可能含有有毒物质。
例如,在金属加工过程中,金属切削时会释放出金属粉尘,此外,焊接、热处理、喷涂等工艺也会产生有害气体。
3. 设备和机械:设备和机械的使用过程中,摩擦、磨损、热源等因素可能导致有害物质释放。
例如,某些润滑剂和冷却液可能释放出有害物质,导致劳动者接触到有毒物质。
4. 工作环境:工作环境的因素也会对生产性毒物的产生和传播起到一定的影响。
例如,通风不良、密闭的工作场所、高温、高湿度等环境条件可能加剧有害物质的浓度和危害程度。
其次,生产性毒物的危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急性中毒:劳动者短时间内接触高剂量的有毒物质,可能引起急性中毒。
急性中毒的症状包括头痛、恶心、呕吐、眩晕、气喘、气急、意识丧失等,严重者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2. 慢性中毒:劳动者长期接触低剂量的有毒物质,可能引起慢性中毒。
慢性中毒的症状一般不明显,但会逐渐积累并损害人体的各个系统,导致慢性疾病,如肺癌、肝病、神经系统病变等。
3. 致畸和致癌:某些有毒物质对胚胎和胎儿具有致畸作用,容易导致胎儿发育不良和畸形。
而一些有毒物质也被确认为人类致癌物质,长期暴露可能导致癌症的发生。
4. 其他危害:生产性毒物的接触还可能引发过敏反应、呼吸系统疾病、皮肤病等其他危害。
为了预防劳动者接触生产性毒物带来的危害,劳保防护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矿山生产性毒物及其危害
矿山生产性毒物及其危害
在生产过程当中产生或使用的有毒物质称为生产性毒物。
矿山大
量产生的生产性毒物主要有爆破产生的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硫铁矿
氧化自燃产生的二氧化硫,某些硫铁矿会产生硫化氢,甲烷等,人员
呼吸和木料腐烂产生的二氧化碳,铅锰等重金属及其化合物中毒,汞、砷等有毒矿石,柴油设备大量使用产生的废气等。
生产性毒物侵人人体的途径:第一个是呼吸道,它是毒物侵人人
体的主要途径,凡气体、蒸汽、气溶胶形态的毒物都可经呼吸道进人
人体,经过肺、肝脏进人血液循环,分布于全身;第二个是皮肤,有
些毒物可通过皮肤进人人体;三是消化道,经过消化道的毒物大部分
经肝脏转化、解毒后,才进入血液循环。
人体接触生产性毒物而引起的中毒称为职业中毒。
职业中毒按其
发病程度可分为:
●急性中毒。
毒物一次或短期的大量进入人体所致的中毒。
●慢性中毒。
毒物少量长期进入人体所致的中毒,绝大多数是由
于积蓄作用的毒物引起的。
生产性毒物对人体不同系统或部位产生不同的危害,主要有:
●神经系统。
中毒性神经衰弱、多发性神经炎、脑病变、精神症
状等。
●血液系统。
血液系统损害,可以出现细胞减少,贫血、出血等。
●呼吸系统。
中毒性肺水肿、支气管炎、哮喘、肺炎等。
●消化系统。
口腔炎、胃肠炎。
●泌尿系统。
肾脏损害、尿频尿痛等。
●皮肤:皮炎、湿疹等。
生产性毒物危害的预防范文
生产性毒物危害的预防范文生产性毒物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对人体造成危害的毒性物质。
这些毒物可能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对工人的健康和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为了预防生产性毒物的危害,保护员工的健康和安全,企业应加强生产性毒物的管理和控制。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生产性毒物的分类与特点、生产性毒物的危害、生产性毒物的防控措施以及建立完善的化学危害管理体系等,全面介绍生产性毒物危害的预防工作。
一、生产性毒物的分类与特点生产性毒物根据其毒性和危害特点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有机毒物:如苯、甲醛、丙酮等。
有机毒物多数为液体或气体状,易于挥发和吸入,对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和内脏器官有不同程度的损害。
2. 无机毒物:如铅、汞、砷等。
无机毒物多数为固体或液体,通过消化道、皮肤或呼吸道进入人体,对中枢神经系统、肝脏、血液等有毒作用。
3. 金属毒物:如铬、镉、钡等。
金属毒物多分布于各种工业生产中的粉尘、烟尘、废气中,吸入或接触后在人体内积聚,对呼吸系统、肾脏、神经系统等造成损害。
4. 放射性毒物:如铀、钍、锕等。
放射性毒物主要通过气、水、食物等途径进入人体,对细胞、组织和器官造成放射性破坏。
生产性毒物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 毒性强:生产性毒物具有较高的毒性和危害性,对人体的健康和安全造成直接威胁。
2. 作用迅速:生产性毒物在人体内的作用迅速,短时间内即可引起中毒症状。
3. 蓄积效应:某些生产性毒物在人体内可以积聚、蓄积,长期接触可能导致慢性中毒,甚至引发各种慢性疾病。
4. 隐蔽性强:生产性毒物多数为无色、无味、无臭,隐蔽性很强,工人难以察觉,容易发生中毒事故。
二、生产性毒物的危害生产性毒物对人体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呼吸系统损害:吸入生产性毒物的颗粒、烟尘等会引起呼吸道炎症、支气管病变等,严重的可导致肺功能受损和呼吸困难。
2. 神经系统损害:接触有机溶剂、重金属等生产性毒物,可造成神经系统功能异常,表现为头晕、头痛、失眠等症状,严重的可导致神经衰弱和神经系统疾病。
生产性毒物对人体可产生什么样的危害?
生产性毒物对人体可产生什么样的危害?生产性毒物可经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进入人体,损害几乎所有的人体组织和器官,导致多种疾病甚至造成急性中毒死亡,而且有些可产生遗传后果。
(1)神经系统:慢性中毒早期常见神经衰弱综合征和精神症状,一般为功能性改变,脱离接触后可逐渐恢复、铅、锰中毒可损伤运动神经、感觉神经,引起周围神经炎。
震颤常见于锰中毒或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遗症。
重症中毒时可发生脑水肿。
(2)呼吸系统:一次吸入某些气体可引起窒息,长期吸入刺激性气体能引起慢性呼吸道炎症,可出现鼻炎、鼻中隔穿孔、咽炎、气管炎等上呼吸道炎症。
吸入大量刺激性气体可引起严重的呼吸道病变,如化学性肺水肿和肺炎。
(3)血液系统:许多毒物对血液系统能够造成损害,根据不同的毒作用,常表现为贫血、出血、溶血、高铁血红蛋白以及折血病等。
铅可引起低血色素贫血。
苯及三硝基甲苯等毒物可掏骨髓的造血功能,表现为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严重者发展为再生障碍性贫血。
一氧化碳可引发碳氧血红蛋白血症,使组织缺氧。
(4)消化系统:毒物对消化系统的作用多种多样、汞盐、砷等毒大量经口进入时,可出现剧烈的持续性的腹绞痛,并有口腔溃疡、牙龈肿胀、牙齿松动等症状。
长期吸入酸雾,可导致牙釉质破坏、脱落、称为氟斑牙。
许多损害肝脏的毒物如四氯化碳、溴苯、三硝基甲苯等,可引起急性或慢性肝病。
(5)泌尿系统:汞、铀、砷化氢、乙二醇等可引起中毒性肾病。
如急性肾功能衰竭、肾病综合征和肾小管综合征等。
(6)其他:生产性毒物还可引起皮肤、眼睛、骨骼病变。
许多化学物质可引起接触性皮炎、毛囊炎。
接触铬、铍的工人,皮肤易发生溃疡,如长期接触焦油、沥青、砷等可引起皮肤黑变病,可导致诱发皮肤癌。
酸、碱等腐蚀性化学生物可引起刺激性眼炎,严重者可引起化学性灼伤、溴甲烷甲烷、有机汞、甲醇等中毒,可发生视神经萎缩,以至失明。
有些工业毒物还可诱发折内障。
(7)作业环境中有害物质地人体的作用和危害扼要见下表:作业环境中有害物质对人体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产性毒物的来源及其危害
工业生产中产生的毒物,称为工业毒物,大多是一些化学物质(如化工原料、中间产物、附属物、杂质等),它们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可以液态、气态和微粒(气溶胶)状态出现。
我国于1979年颁布的《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中对车间空气中111种有害物规定了最高容许浓度,1988年和1989年又颁布了空气中25种有害物的最高允许浓度。
生产性有害物吸入人体后可引起急性或慢性中毒,有的有害物甚至可引起恶变,如白血病、癌等。
据统计,职业中毒的95%左右是吸入毒物所致,因此预防尘肺、职业中毒、缺氧窒息的关键是防止毒物从呼吸器官侵入。
预防职业中毒的发生,采取个人呼吸保护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毒物进入人体后可引起各种有害作用的物质一般均可成为毒物。
按致毒作用可分为窒息性、刺激性、腐蚀性、致癌性和全身毒性毒物。
据不完全统计,分布在各行业的工业毒物约1700余种。
毒物侵入人体的途径主要是呼吸道,其次是皮肤,再次是消化道。
毒物进入体内积累到一定量后,便与体液、机体组织作用,干扰和破坏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引起病变,发生慢性中毒或急性中毒。
从呼吸道吸入的毒物,不先经肝解毒而直接进入血液、分布到全身,因此,毒害较严重。
由皮肤进入体内的毒物,虽不通过肝而随血液分布全身,但只有水、脂溶性的物质才易通过皮肤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