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体自净
试述水体自净机制和影响因素有哪些

水体自净机制和影响因素1. 水体自净机制概述水体自净是指水体自身通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净化和恢复水质的能力。
水体自净机制主要包括生物自净、化学自净和物理自净三个方面。
1.1 生物自净生物自净是指水体内的生物通过代谢活动和相互作用,对水体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进行分解、转化、吸附和沉淀,从而净化水质。
生物自净的主要过程包括生物降解、生物吸附和生物沉淀。
•生物降解:水体中的微生物通过代谢作用将有机物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等无害物质。
例如,细菌可以分解有机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糖类,将其转化为无害的物质。
•生物吸附:水体中的生物通过吸附作用将有机物和无机物吸附在其表面,从而使其从水体中去除。
例如,藻类可以吸附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净化水质。
•生物沉淀:水体中的生物通过生长和繁殖过程形成的生物体,可以与水中的悬浮物质结合并沉淀到水底,从而净化水质。
1.2 化学自净化学自净是指水体中的化学反应通过氧化、还原、酸碱中和等过程,将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从而净化水质。
化学自净的主要过程包括氧化、还原和酸碱中和。
•氧化:水体中的氧气和氧化剂可以与有机物和无机物发生氧化反应,将其转化为无害物质。
例如,氧气可以将有机物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
•还原:水体中的还原剂可以与氧化剂反应,将有害物质还原为无害物质。
例如,还原剂可以将重金属离子还原为金属沉淀,净化水质。
•酸碱中和:水体中的酸和碱可以相互中和,将水体中的酸碱度调节到适宜的范围,净化水质。
1.3 物理自净物理自净是指水体中的物理过程通过沉淀、过滤和扩散等方式,将悬浮物质和溶解物质从水体中去除,从而净化水质。
物理自净的主要过程包括沉淀、过滤和扩散。
•沉淀:水体中的悬浮物质由于重力作用而沉降到水底,从而净化水质。
例如,悬浮在水中的泥沙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沉淀到水底。
•过滤:水体通过地下层土壤和岩石的过滤作用,将悬浮物质和溶解物质去除。
例如,地下水经过土壤层的过滤后,水质得到净化。
简述天然水体的生物自净过程

简述天然水体的生物自净过程天然水体是指自然形成的湖泊、河流、湿地等水域,它们通常具有自净能力,能够通过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和物理过程,将污染物质降解并提供适合生物生存的环境。
本文将详细阐述天然水体的生物自净过程,并逐步回答中括号内的问题。
第一部分:生物自净的概念和背景知识1. 生物自净的概念和意义(200字)- 生物自净是指天然水体中生物通过各种生物化学反应和作用,将污染物质减少或除去的过程。
- 生物自净是水体净化和生态平衡的重要保障,有助于维持水体的健康和生物多样性。
2. 天然水体的基本特征(200字)- 天然水体具有一定的自我修复能力,例如湖泊、河流等水体可以通过自然过程消除一定程度的污染。
- 天然水体的自净能力取决于水体的水动力学、水质状况以及生物群落的种类和数量等因素。
第二部分:天然水体的主要生物自净过程1. 光合作用(300字)- 水中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这有助于氧化水体中的有机物质。
- 光合作用还能净化水体中的氨氮、硝酸盐等无机污染物,通过生物群落的光合作用将无机污染物转化为有机物。
2. 蓝藻和浮游植物的净化作用(300字)- 水体中存在的蓝藻和浮游植物能吸收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盐,以生长维持自身生活活动。
- 蓝藻和浮游植物的大量繁殖消耗了水体中的营养盐,使得水中的富营养化程度下降。
3. 细菌的降解作用(400字)- 水体中存在的一些特定细菌具有降解污染物质的能力,如细菌可以分解有机物质和腐败物,使其减少浓度。
- 细菌还能将某些重金属离子转化为不溶性沉淀物,从而减少其对水体的毒性。
4. 水生动物的净化作用(400字)- 各类水生动物如鱼类、贝类、浮游动物等通过捕食植物、细菌和其他生物,帮助净化水体。
- 鱼类和有壳生物如贝类还能过滤水体中的悬浮颗粒物,提高水质的透明度。
5. 湿地的净化作用(300字)- 湿地是水体生物自净的重要环节,湿地中的植物和微生物能吸附和降解有机物质和营养盐。
什么是水体自净

第七章1、什么是水体自净?怎样理解水环境容量?怎样理解水污染的概念?(1)水体能够在其环境容量的范围以内,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的作用,使排入的污染物质的浓度和毒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向下游流动的过程中自然降低,称为水体的自净作用。
(2)自然环境包括水环境对污染物质都具有一定的承受能力,既所谓的环境容量。
(3)水污染是指排入水体的污染物在数量上超过该物质在水体中的本底含量和水体的环境容量,从而导致了水体的物理特征、化学特征和生物特征发生不良变化,破坏了水中固有的生态系统,破坏了水体的功能及其在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中的作用。
2、水体的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1)点污染源: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
(2)面污染源(3危害:引起急性或慢性中毒、致癌作用、发生以水为媒介的传染病、间接影响。
3、水体的主要污染物有那些?污水的水质指标包括那些内容?(1)悬浮物、耗氧有机物、植物性营养物、重金属、难降解有机物、酸碱污染、石油类、放射性物质、热污染、病原体。
4、水污染防治对策有那些?效果如何?(1)“防”,污染源的控制、,减少污染物的排放(2)“治”,废水无害化(3)“管”,管理控制对策5、污水处理技术包括那些类型废水的物理处理法、废水的化学处理法、废水的生物处理法6、大气污染源有哪几种?主要污染物有那些?(1)生活污染源、工业污染源、交通污染源(2)颗粒污染物、气态污染物7、在大气污染治理中,对颗粒物的治理方式有那些?可以通过改变燃料结构、改进燃烧方式、安装除尘装置8、治理气态污染物的主要方式有那些?SO2和NO X的治理、汽车尾气的治理9、汽车尾气污染与气态污染物的异同?常用的治理方式有那些?10、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其主要的危害是什么?主要是CO2的增加。
主要危害:危害自然生态系统、威胁人类的食品供应和居住环境。
11、酸雨的主要类型是哪些?它产生的原因与主要危害是什么?(1)主要有硫酸型酸雨和硝酸型酸雨(2)主要是工业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
水体自净的原理

水体自净的原理嘿,你问水体自净啥原理呀?这事儿吧,让我好好给你唠唠。
咱先说说啥是水体自净呢?简单来说呀,就是水自己把自己弄干净喽。
就像咱人会打扫房间一样,水也有它自己的办法把脏东西弄走。
我给你讲个我小时候的事儿吧。
那时候我家住在一个小村子里,村子旁边有一条小河。
那河水可清了,清得能看见水底的小鱼小虾在游来游去。
我们小伙伴们经常去河里捉鱼捉虾,玩得可开心了。
有一次,下了一场大雨。
雨停了之后,我们又跑去河边玩。
结果发现河水变得有点浑浊了,里面还有一些树枝啊、树叶啊什么的。
我们就觉得很奇怪,这河水咋变脏了呢?但是过了几天,我们再去看的时候,发现河水又变清了。
那些树枝树叶啥的都不见了。
这是咋回事呢?后来我才知道,这就是水体自净的作用。
水体自净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理呢。
首先啊,水会自己流动。
就像那条小河,河水一直在流。
那些脏东西呢,就会被水流带着走。
水流就像一个清洁工,把脏东西都运到别的地方去了。
还有啊,水里有很多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可厉害了,它们能把一些脏东西吃掉。
比如说,有些微生物能把有机物分解成无害的物质。
就像我们吃了东西,要消化一样,微生物也会把水里的脏东西消化掉。
另外呢,水里的植物也能帮忙。
河边那些水草啊、芦苇啊啥的,它们的根可以吸收水里的营养物质。
这样一来,那些对水有害的物质就会减少。
就拿那条小河来说吧,下了雨之后,河水变浑浊了。
但是随着水流的流动,那些树枝树叶就被冲走了。
水里的微生物也开始工作,把一些有机物分解掉。
河边的植物也在发挥作用,吸收着水里的营养物质。
慢慢地,河水就又变清了。
水体自净真的很神奇呢!它让我们的水变得干净,让我们能有一个好的环境。
我们也要保护好水,不要往水里扔垃圾,不要污染水。
这样水才能更好地发挥它的自净作用。
哎呀,说了这么多,你应该明白水体自净的原理了吧?就像那条小河一样,水有它自己的办法把自己弄干净。
我们也要珍惜水,让水一直保持干净清澈。
嘿嘿,咋样,我说得够明白不?。
水体自净

• 1.水体自净
• ———自然净化 自然净化 • 物理作用:稀释、沉淀 物理作用:稀释、 • 生物作用:生物降解(食物链) 生物作用: 食物链) (强) (强) • 化学作用:日光、氧气等对污染物的分解 (弱) 化学作用:日光、氧气等对污染物的分解
阳光 ↓ 轮虫、 一级生产者 → 原生动物 → 轮虫、浮游甲壳动物 → 鱼→ 其他动物 异养细菌 废物、 废物、排泄物
污化系统将污染水体划属为不同的污染带类型。分 分 污化系统
多污带、α中污带、β中污带、寡污带 污带、 中污带、 中污带、
多污带
类型 河 流 流 向 多污带 外观 BIP 生物特征
1.暗灰色, 很浑浊, 含 .暗灰色,很浑浊, 1. 种类很少,厌氧菌和 . 种类很少, 兼性厌氧菌种类多, 大 量 有 机 物 , BOD 兼性厌氧菌种类多,数 量大, 高,溶解氧极低( 或 量大,每毫升水含有几 亿个细菌。 无),为厌氧状态。 ,为厌氧状态。 亿个细菌。有能分解复 杂有机物的菌种, 2.在 有 机 物 分 解 过 程 . 杂有机物的菌种,硫酸 60~100 还原菌、产甲烷菌等。 中,产生 H2S、C02 和 、 还原菌、产甲烷菌等。 等气体。臭味。 CH4 等气体。臭味。 2. 无显花植物,鱼类绝 . 无显花植物, 3.水底沉积许多由有机 . 迹。 3. 河底淤泥中有大量寡 . 和无机物形成的淤 水面上有气泡。 毛类(颤蚯蚓 动物。 颤蚯蚓)动物 泥。水面上有气泡。 毛类 颤蚯蚓 动物。*
• 通常使用的是BIP指数。 通常使用的是 指数
B.氧浓度昼夜变化幅度 氧浓度昼夜变化幅度
河流污染中氧浓度昼夜变化示意图 • 为什么不同的净化程度昼夜变化幅度不同? 为什么不同的净化程度昼夜变化幅度不同? • 氧浓度高低与细菌含量有关,昼夜变幅与藻类数量有关, 氧浓度高低与细菌含量有关,昼夜变幅与藻类数量有关, 因此与 有关。 因此与P/H或BIP有关。 或 有关
3水环境容量及水体自净化

研究和正确运用水体自净的规律,采取人工曝气或 引水冲污稀释等辅助措施,强化自净能力,是减 少或消除水体污染的途径之一。同时,在确定允 许排入水体的污染物量时,水体的自净能力也是 一个重要的决策因素。 水体自净大致分为三类,即物理净化、化学净化和 生物净化。它们同时发生,相互影响,共同作用。 (1)物理净化。物理净化是指污染物质由于 稀释、扩散、混合和沉淀等过程而降低浓度。污 水进入水体后,可沉性固体在水流较弱的地方逐 渐沉入水底,形成污泥。悬浮体、胶体和溶解性 污染物因混合、稀释,浓度逐渐降低。污水稀释 的程度通常用稀释比表示。
二、水体自净化
广义的水体自净是指在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下,受 污染的水体逐渐自然净化,水质复原的过程。狭义的水体 自净是指水体中微生物氧化分解有机污染物而使水体净化 的作用。水体自净可以发生在水中,如污染物在水中的稀 释、扩散和水中生物化学分解等;可以发生在水与大气界 面,如酚的挥发;也可以发生在水与水底间的界面,如水 中污染物的沉淀、底泥吸附和底质中污染物的分解等。 自然界各种水体都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这是由水自 身的理化特征所决定,同时也是自然界赋予我们人类的宝 贵财富。如果我们能够科学有效地利用水的自净功能,就 可以降低水体的污染程度,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的效 益,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特定地区、 一定时间内水体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
(2)化学净化。 化学净化是指污染质由于氧化还原、 酸碱反应、分解化合和吸附凝聚等化学或 物理化学作用而降低浓度。流动的水体从 水面上大气中溶入氧气,使污染物中铁、 锰等重金属离子氧化,生成难溶物质析出 沉降。某些元素在一定酸性环境中,形成 易溶性化合物,随水漂移而稀释;在中性 或碱性条件下,某些元素形成难溶化合物 而沉降。天然水中的胶体和悬浮物质微粒, 吸附和凝聚水中污物,随水流移动或逐渐 沉降。
污水处理工必须掌握的50个基本知识点!

污水处理工必须掌握的50个基本知识点!1、什么是水体自净?水体自净:受污染的河流经过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作用,使污染物浓度降低或转化,水体恢复到原有的状态,或者从最初的超过水质标准降低到等于水质标准。
2、污水处理的基本方法有哪些?污水处理的基本方法:就是采用各种手段和技术,将污水中的污染物质分离去除,回收利用,或将其转化为无害物质,使污水得到净化。
一般分为给水处理和污水处理。
3、现在污水处理技术有哪些?现代污水处理技术,按作用原理可分为物理处理法,化学处理法,生物处理法。
4、五个水的测量指标生化需氧量(BOD):是指在有氧的条件下,由于微生物的作用,降解有机物所需的氧量。
是表示污水被有机物污染的综合指标。
理论需氧量(thOD):水中某一种有机物的理论需氧量。
通常是指将有机物中的碳元素和氢元素完全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所需氧量的理论值(即按完全氧化反应式计算出的需氧量。
总需氧量(TOD):是指水中能被氧化的物质,主要是有机物质在燃烧中变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需要的氧量,结果以O2的mg/L表示。
化学需氧量(COD):是以化学方法测量水样中需要被氧化的还原性物质的量。
废水、废水处理厂出水和受污染的水中,能被强氧化剂氧化的物质(一般为有机物)的氧当量。
总有机碳(TOC): 是指水体中溶解性和悬浮性有机物含碳的总量。
5、什么情况采用生化法处理?一般认为BOD/COD值大于0.3的污水才适于采用生化法处理。
6、生活饮用水的卫生标准是什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物理指标:色,浑浊度,臭和味。
7、什么是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是发生在淡水中,由水体中氮、磷、钾含量过高导致藻类突然性过度增殖的一种自然现象。
水体富营养化形成原因主要是氮、磷、钾等元素排入到流速缓慢、更新周期长的地表水体,使藻类等水生生物大量地生长繁殖,使有机物产生的速度远远超过消耗速度,水体中有机物积蓄,破坏水生生态平衡的过程。
8、什么叫溶解氧?溶解在水体中的氧被称溶解氧。
水体自净

多污带(polysaprobic zone)
• 靠近排污点下游,河水深暗、浑浊,含大量有机 物,BOD高,呈缺氧或厌氧状态,污染严重。有 机物分解产生H2S、NH3,使河水有异味。 • 水生生物种类极少,以厌氧和兼性厌氧微生物为 主,无鱼类、显花植物等。 • 代表性的指示生物是细菌,且种类多、数量大, 每ml水中可达几亿个,例如硫酸盐还原菌与产甲 烷菌等,此外还有颤蚯蚓、蚊蝇幼虫。
中污带(-mesosaprobic zone)
• 在多污带下游,有机物量略减少,BOD下 降,河水依然灰暗,溶解氧低,水面上可 有浮沫和浮泥。生物种类增加,细菌数减 少,但每毫升仍有几千万个。
• 代表性的指示生物举例如下:天蓝喇叭虫、 椎尾水轮虫、栉虾、独缩虫、颤藻、小球 藻等。
-中污带(-mesosaprobic zone) • 光合微生物和绿色浮游生物大量出现, 水中溶解氧升高,有机质含量少, BOD 很低,悬浮物进污 水
自
净
污化系统及其指示生物 污化系统 (也称有机污染系统)是根据水体有机物污染 程度的不同,对水体的一种分类法。当有机污染物排 入河流,在其下游河段的自净过程中,形成一系列污 化带。 因各种水生生物需要不同的生存条件,故在各个带中 可找到不同的代表性指示生物,这些指示生物包括细 菌、真菌、藻类、原生动物等微生物,以及轮虫、浮 游甲壳动物、鱼类及底栖动物等。 根据指示生物的不同,污化系统中的污化带分为多污 带、-中污带、-中污带和寡污带。
• 河流自净作用完成,有机物完全分解为无机物, BOD极低,溶解氧恢复正常,基本不含H2S,CO2 含量较低,氮元素全部氧化为NO3-。 玫瑰旋轮虫及其它藻类,钟虫、旋轮虫、水生
• 指示生物:鱼腥蓝细菌 、隔板硅藻 、黄群藻 、 植物与鱼类等。
水体自净概念

水体自净概念水体自净概念水体自净是指水体通过自然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使污染物质逐渐降解、转化和消失,达到恢复水体生态环境的目的。
水体自净是一种重要的生态修复手段,也是保护水资源和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途径。
一、水体自净的原理(1)物理过程:水体中的污染物质会随着水流运动而分散和稀释,并在沉积、过滤等过程中被去除。
(2)化学过程:水中污染物质会与氧气、微生物等发生化学反应,降解成无害物质。
(3)生物过程:微生物在水中起着关键作用,它们能够分解有机污染物质,并将其转化为无机盐类和二氧化碳等无害成分。
二、影响水体自净能力的因素(1)温度:温度越高,微生物活动越旺盛,降解速度也会加快。
(2)溶解氧:溶解氧充足时,微生物能够更好地进行代谢活动,从而促进水体自净。
(3)光照:光照可以促进水中植物的生长,增加水中氧气含量,从而提高水体自净能力。
(4)污染物质种类和浓度:不同种类的污染物质对水体的影响不同,浓度越高,水体自净能力越弱。
三、水体自净的适用范围(1)适用于轻度污染的水体:轻度污染的水体通常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通过加强生态环境管理和保护,可达到恢复水体生态平衡的目的。
(2)适用于小面积污染:小面积污染通常可以通过人工干预和生态修复措施来解决。
(3)适用于非常规污染物质:对于一些难以处理的非常规污染物质,如重金属、放射性物质等,需要采取其他治理手段。
四、水体自净与人工治理相结合虽然水体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但在现代工业化社会中,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大量废弃物和排放物已经超出了自然界承受的范围,导致水体污染日益严重。
因此,水体自净只能是治理水体污染的一个方面,还需要采取人工治理手段来加强治理效果。
五、水体自净的意义(1)保护生态环境:水体自净是生态修复的重要手段,可以恢复水体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
(2)维护水资源: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通过加强水体自净和治理,可以保护和维护水资源。
(3)促进可持续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健康的自然资源,通过水体自净和治理可以促进可持续发展。
第七讲-水体自净

3.水库水环境条件
其环境条件介于湖泊与河 流之间。
2.2 水体污染及其危害
2.2.1 水体污染定义与水体自净的定义
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水进入河流、湖 泊、海洋或地下水等水体,使水和水体底泥的物理、 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 体的使用价值,这种现象称为水体污染。
━ 引自《中国大百科全书》环境科学分册
2.1.2 水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
自然界一定空间里生物和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 环境(理化环境)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作用,通过物质 循环和能量单向流动 ,构成一个具有一定结构与功能 的相对稳定的统一体。在水域中的生态环境则称为水生 态系统。
在生态系统中,生物有着巨大的多样性,在生态系 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各自起到独特的作用,根据 它们取得营养方式不同,可将各种生物归为三大类(以 水生态系统为例进行说明):
按流动特征划分:
1.流动水体; 2.静水水体。
2.1.4 水体环境条件(河流,湖泊水库) 1. 河流水环境条件(属动水水体)
▪ 动水条件,污染物可随水流动,易于迁移; ▪ 动水面与大气交界面可以相互混渗,氧气易于进入
水中,即复氧条件好,有利于有机污染物的降解, 水生生物的生长,使水质向好的方向转化。
指栖息在水底底泥上或埋在底泥中稍能活动的各种动 物,如蠕虫动物(水蚯蚓)水生昆虫(摇蚊幼虫、浮游 稚虫等)
几种水蚯蚓
摇蚊幼虫
4 浮泳动物:
这是一类有发达运动器官和很强运动能力的水生 生物,如各种鱼类。
水体底泥
水体底泥是水体的组成部分:
➢ 未受到人为污染的水体底泥其组成情况与邻近 的陆地基本相同。
指各种浮游性的藻类,如绿藻,兰藻,Biblioteka 藻等,构成万 紫千红的水中植物世界。
水体的自净作用名词解释

水体的自净作用名词解释自净作用:指污染物或外来有害物质在水体中逐渐得到稀释,以至于达到降低其浓度和减轻对人类影响的过程。
生态环境容量:指生态系统所能维持的生物种群数量及其环境容纳量。
原生动物是指形态结构、生理生化和遗传等方面与动物最接近的原始单细胞动物,它们包括变形虫和纤毛虫两大类。
自养型水生细菌,可在溶解氧充足条件下,通过摄取光能,利用无机物合成自身的各种组成物质,并进行异养生活,因而又称为自养型细菌。
其代表者如异型溶血性弧菌、霍乱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其适应条件是:1)溶解氧浓度2)酸碱度3)温度4)渗透压5) PH值7)盐度8)亚硝酸盐9)氨氮10)硫化氢11)硝酸盐12)亚硝酸盐13)高锰酸盐14)铁盐15)氟离子16)溴离子17)砷离子18)汞离子19)铊离子20)铅离子21)铜离子22)镉离子23)镍离子24)硼离子25)铝离子26)钼离子27)硒离子28)溴离子29)钴离子30)碘离子31)铅离子32)铬离子33)汞离子34)锰离子35)钙离子36)镁离子37)钾离子38)磷酸根39)硅酸根40)磷酸根41)硼酸根42)硅酸根43)硝酸盐44)亚硝酸盐45)磷酸盐46)重碳酸盐47)铵盐48)硫酸盐49)氯酸盐50)硝酸盐51)亚硝酸盐52)磷酸盐53)硫酸盐54)磷酸氢盐55)磷酸二氢盐56)甲烷57)硝酸盐58)硝酸盐59)亚硝酸盐60)硫化氢61)氨氮62)亚硝酸盐63)磷酸氢二钾64)碳酸氢钠65)乙二胺66)氯化铵67)氯化钾68)硫酸亚铁69)乳酸钙70)多聚糖71)羧甲基纤维素( CMC) 72)复合型抗生素73)化学肥料(含氮、磷、钾) 74)杂草75)非特异性植物76)底泥77)风78)其他微生物79)细菌总数80)原生动物81)真菌总数82)藻类总数83)后生动物84)螺旋体85)病毒86)微孢子虫87)血吸虫88)寄生虫卵89)枝角类90)轮虫91)绦虫92)线虫93)螺类94)毛形类95)动物97)真菌98)原生动物99)细菌100)放线菌101)蓝细菌102)红藻103)褐藻104)绿藻105)酵母106)轮虫107)枝角类108)桡足类109)蜈蚣昆虫。
水体自净

** 有关生物的形态见下图天蓝喇叭虫、椎尾水 轮虫、栉虾。
天蓝喇叭虫
椎尾水轮虫
栉虾
β中污带
类型 河 流 流 向 外观 BIP 生物特征 1. 细菌数量减少,每毫 升水只有几万个。 2. 藻类大量繁殖,水生 植物出现。*** 3. 原生动物有固着型纤 毛虫如:独缩虫、聚缩 虫等活跃,轮虫、浮游 甲壳动物及昆虫出现。
4.水体自净指标综合应用——污化系统
较洁净水体(可使用)——国家地表水水质标准 化分(共Ⅴ类)
劣Ⅴ类的水体(无使用价值)——用污化系统划分, 依据上述判断指标。
污化系统将污染水体划属为不同的污染带类型。多污 带、α中污带、β中污带、寡污带
多污带
类型 河 流 流 向 多污带 外观 BIP 生物特征 1. 种类很少,厌氧菌和 兼性厌氧菌种类多,数 量大,每毫升水含有几 亿个细菌。有能分解复 杂有机物的菌种,硫酸 还原菌、产甲烷菌等。 2. 无显花植物,鱼类绝 迹。 3. 河底淤泥中有大量寡 毛类(颤蚯蚓)动物。*
1. 暗灰色, 很浑浊, 含大 量有机物,BOD 高, 溶解氧极低(或无),为 厌氧状态。 2. 在有机物分解过程中, 60~100 产生 H2S、C02 和 CH4 等气体。臭味。 3. 水底沉积许多由有机 和无机物形成的淤泥。 水面上有气泡。
注:*颤蚯蚓属后 生动物,与陆地上 的蚯蚓从体态和习 性上都十分相似, 他们也是环节动物, 栖息于水底污泥中, 与蚯蚓类似吞食污 泥故俗称水蚯蚓, 与蚯蚓不同的是, 他们体表多毛。
α中污带
类型 河 流 流 向 外观 BIP 生物特征 1. 生物种类比多污带稍 多。细菌数量较多,每 毫升水约有几千万个。 2. 出现有蓝藻、裸藻、 绿藻,原生动物有天蓝 喇叭虫、美观独缩虫、 椎尾水轮虫、臂尾水轮 虫及栉虾等。** 3. 底泥已部分无机化, 滋生了很多颤蚯蚓。
水体自净名词解释

水体自净名词解释水体自净是指水体在一定时间内,通过自然的生物、物理、化学作用,自我净化和恢复水质的过程。
水体自净是水环境保持相对稳定和健康的重要机制,可以使水质得到改善,恢复到正常的生态环境。
水体自净的主要过程包括生物自净、物理自净和化学自净。
生物自净是指水体中各种生物通过摄食、呼吸、代谢和排泄等生命活动,减少或消除水体中的有害物质,维持水体的生态平衡。
水中的浮游植物和底栖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同时放出氧气,促进水体中的氧气含量增加,有利于水中的生物生存和繁殖。
水中的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通过摄食和排泄活动,可以减少水中的富营养化物质,控制水体中浮游植物的过度生长,维持水体的透明度和水质的清洁度。
另外,水体中还存在一些具有吸收、降解和吸附功能的微生物,通过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减少水体中的污染物质,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物理自净是指水体中的物理过程和运动带走水中的污染物质,改善水质。
水体的自然对流和湍流可以使水中的溶解氧均匀分布,并加速水体中污染物质的扩散和稀释,有利于水体的净化。
水体的水位变化和流动性也能够带走水中的悬浮物和部分污染物质,使水体变得清澈。
此外,太阳辐射照射水体会产生热量,引起水体的对流和密度变化,促使水体的氧化还原过程加速,有利于净化水质。
水体中的生物通过生物运动和摄食活动也会促使水体中的悬浮物颗粒上升和沉降,使污染物质得以去除。
化学自净是指水体中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和转化,通过化学物质的降解和转变,减少或消除有害物质,改善水质。
水体中的化学自净过程包括溶解氧的供应和消耗、水体中有机物的降解、光化学氧化反应等。
溶解氧的供应与消耗是影响水体自净的关键因素之一,溶解氧的供应主要来自于水中的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大气的交换,溶解氧的消耗主要来自于有机物的降解和生物呼吸作用。
有机物的降解是水体自净的重要过程,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有机物质逐渐被分解为无机物质,减少水体中的污染物质。
光化学氧化反应是指太阳光照射水体中的有机物质,通过光解和氧化作用,使有机物质被降解和去除掉,从而改善水质。
2.2 水体自净的基本规律

CO2+H2O+NH3+… 微 O2 NO2-+NO3-
四.有机物的污染与自净
1.水体中有机物的分解与DO的平衡
2.有机物降解与溶解氧平衡的数学模型
当水中有足够的氧且温度不变,有 机物降解速率与有机物含量成正比.
即:
-
dt
耗氧常数
∫ ∫ Lt L0
dL L
浓度差异越大,……
2.混合:
混合系数 = Q 混
Q
Q CR
= L 计算 L 混合
排
污
qCw
L计 L混
完全混合断面污染物质的平均浓度
C=
qCw+CR. .Q q+.Q
排放口形式: 单点岸边排放
多点岸边排放
单点中心排放
3.沉淀
二.化学净化作用
氧化 吸 还附 原 凝聚 中和
三.生物化学作用
微 有机物
浓度梯度
(1).污染物顺水流方向运动的移流率.mg/m2.s O1=U(x,t) C(x,t)
或 O1=U(x,y,z,t)×C(x,y,z,t)
(2).扩散通量
xe e
C
O2=-Dx
---浓度梯度
顺x方向的扩散系数
e
e
e
c
c
c
O2=-(DX
e
x
+Dy
e
y +Dz
e
)
z
结 论:
河流流速越大,单位时间通过 单位面积的污染物质的量越多。
=
t
o
K1dt
ln
Lt L0
= -K1t
e Lt = LO. -K1t
Lt = LO.10-k1t
第十三章 水体自净(self-purification)讲解

第一阶段 化学氧化分解,历时数小时。
有机物的
自净过程 第二阶段 生物化学氧化分解一般要延续数日。
分三阶段
第三阶段 含氮有机物的硝化过程,延续一月左右。
①浓度逐渐降低;
水
②毒性降低;
体
自 ③重金属可沉淀至底泥或进入食物链;
净
过 ④复杂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
程
⑤不稳定的转变为稳定的化合物;
的
特 ⑥初期,水中溶解氧含量急剧降低,到达最低点后又缓慢上升,并逐渐恢复正常;
(1)竖向混合阶段 污染物排入河流后因分子扩散、湍流扩散和弥散
作用逐步向河水中分散,从排放口到深度上达到浓 度分布均匀。
(2)横向混合阶段 当深度上达到浓度分布均匀后,在横向上还存在
混合过程。经过一定距离后污染物在整个横断面达 到浓度分布均匀。
(3)断面充分混合后阶段 在横向混合阶段后,污染物浓度在横断面上处处
代谢的极限速度
3.自净的过程
水体自净过程大致如下
a.污水排入河流的混合过程 b.持久污染物的稀释扩散 物理作用 有机污染物排入水体后被水稀释,有机和无机固体沉降到河底; c.非持久污染物的稀释扩散 d.水体的氧平衡
生物作用 好氧菌↑
溶氧↓
溶解氧↑
好氧菌↓
有机物降解
厌氧菌↑ 自然溶氧、藻类产氧
• 污水排入河流的混合过程
因各种水生生物需要不同的生存条件,故在各个带中 可找到不同的代表性指示生物,这些指示生物包括细 菌、真菌、藻类、原生动物等微生物,以及轮虫、浮 游甲壳动物、鱼类及底栖动物等。
根据指示生物的不同,污化系统中的污化带分为多污 带、-中污带、-中污带和寡污带。
多污带(polysaprobic zone)
水的自净能力计算

水的自净能力计算水的自净能力是指水体中的物质通过自然作用而净化的能力。
水的自净能力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净化过程。
物理净化是指通过沉降、过滤和吸附等方式,使水体中的杂质和悬浮物沉积或吸附到固体表面,从而净化水体。
化学净化是指通过氧化、还原、酸碱中和等反应,将水体中的有机物、重金属和其他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的物质。
生物净化是指水中的生物体通过摄食或代谢作用,将水体中的有机物质转化为无机物质,从而净化水体。
首先,水体本身的特性对其自净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水体的流动性、深度、湍流状况等都会影响水的自净能力。
流动的水体比静止的水体具有更好的物理净化能力,因为流动的水体可以通过搅拌和流动的力量将污染物带到水体的底层,使其沉积或吸附到底泥上。
深度较大的水体能够提供更多的物理空间,同时也有更多的生物种类,从而提高水的自净能力。
湍流状况也会对水的自净能力产生影响,湍流能够增加水体中的氧气溶解度,从而促进水中的生物代谢和氧化反应,提高水的自净能力。
其次,环境因素也是影响水的自净能力的重要因素。
温度、光照和氧气含量等环境因素会对水的自净能力产生影响。
较高的温度有利于水中生物的代谢和化学反应的进行,从而提高水的自净能力。
光照可以促进水中的光合作用,提高水中的氧气含量,并促进水体中光合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从而提高水的自净能力。
氧气含量对水的自净能力也有重要影响,足够的氧气含量可以促进水体中的生物呼吸和分解反应,增加水的自净能力。
最后,污染物的性质也对水的自净能力产生重要影响。
水体中的不同类型的污染物对水的自净能力有不同的影响。
有机物质通常较难被生物降解,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被水体自净。
油类污染物可以通过物理净化过程进行分离和去除。
重金属离子对水的自净能力也有重要影响,重金属离子往往具有较强的毒性,并且难以降解,威胁到水体生态系统的稳定。
总体来说,水的自净能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通过提高水体的流动性、控制污染物排放、增加水体的深度和湍流程度、提高水中的氧气含量等措施,可以提高水的自净能力。
水体污染与自净

臭氧氧化法等
• 3、物理化学处理法
•
•
利用化学反应的作用,分离污水中处于各种形态
• 的污染物质,然后去除相应的生成物混凝处理法、吸附法、气浮法等。
• 4、生物处理法
•
• 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使污水中呈溶解、胶体状态的
• 2、水温、日照等物理因素的影响;水温不适合,细菌 • 就会逐渐死亡,日光有杀菌能力。
• 3、pH、有毒物质等化学因素的影响。
• 4、生物吞食;水中某些生物吞食细菌,使细菌数目逐渐 • 减少。
2.3 水环境保护
• 水环境保护有量和质两个方面。以水质保护为主。
• 一、水体水质评价
• 1、现状评价
•
足
的 回用系统在技术上可行,操作简便
要
求
价格应比自来水低廉
应有安全使用的保障
城市生活用水
供
水
城
和市政用水
城 市绿地灌 溉
市
污
农业、林业、
市政与建筑用水
水
渔业和畜牧业
回
城市景观
用
工
业
工 艺生产用 水
的
几 个
地下水回灌
冷却用水
方
锅 炉补充 水
面
其他方面
其 他杂用 水
三、污水处理的基本方法
• 1、物理处理法
⑴综合污染指数(K)法
•
⑵水质质量系数(P)法
• 2、预断评价
•
是指人类活动对水质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预先的
• 断定和评价。
二、水环境容量(水体纳污能力)
•
是指在满足水环境质量标准的条件下,水体所能接纳
• 的最大允许污染物负荷量。
• W = f(C0,CN,x,Q,q,t)
第二章 水体污染与自净

⑴ 第一段(AO):有机物浓度高,耗氧速率大于复氧速率, DO大幅度下降; O点溶解氧最低-------氧垂电(最不利点) ⑵ 第二段(OB):有机物浓度降低,耗氧速率小于复氧速率, DO开始逐渐回升。 ⑶ 第三段(B以后):溶解氧回升至起始阶段。 氮的形态变化?
3.氧垂曲线方程——河水中有机物降解与溶解氧平衡的数学模式 (1)有机物耗氧动力学 当沿水流方向输移的有机物量>>扩散稀释量,Q 河 ,q 污不变,T水 不变时,有机物的生化降解的耗氧量正比于河水中有机物量
2.2.3、河流的氧垂曲线方程 研究河流中DO的变化规律-------DO的重要性(生态平衡) 1、河流中的溶解氧变化 存在两种变化趋势: ⑴ 有机物被微生物降解,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使DO下降; 降解耗氧速率------与有机物浓度成正比 ⑵ 河流流动过程中,接受大气复氧,使DO上升。 复氧速率----------与亏氧量成正比 两种作用的结果------形成氧垂曲线 2.河流氧垂曲线
2.4.3 污水污泥典型工艺流程
污水处理原则:由简到繁 先易后难:物理法 化学法 生物法,先除大块悬浮物再去除胶体和溶解性物质
L计算
(1)氧化还原
Fe2+--------Fe(OH)2 Mn2+---------Mn(OH)2 Al3+---------Al(OH)3 S2- --------------SO42Cr3+--------------Cr6+ (2)——酸碱反应 (3) 吸附与凝聚 水体中存在的胶体微粒(表面带电),可以吸附 水中的阴阳离子 4、生物净化作用 生物净化作用可以降低污染物总量,是真正意义 上的净化。
(1)我国环保立法
(2)我国水环境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水体污染与自净第一节水体污染(Water Contamination)一、向水体排污染物质,在没有超过一定限度的情况下,水体中存在着一种正常的生物循环。
在一定时间、一定条件下表现稳定状态、生态平衡。
二、几个概念在了解水体污染之前,我们来了解下几个概念。
1、自净容量(同化容量)在水体正常生物循环中可以用同化有机废水的最大数量。
2、水环境容量(水体纳污能力)在满足水环境质量标准的条件下,水体所能接纳的最大允汗污染物负荷量。
水环境容量=自净容量(生化作用的去污容量)+差值容量(水体稀释作用)三、水体污染1.概念指排入水体的污染物在数量上超过该物质在水体中的本底含量和水体的环境容量,从而导致水体的物理、化学、微生物性质发生变化,使水体固有的生态系统和水体功能受到破坏。
2.现象一般情况,影响水体生态平衡的关键是水中的DO。
DO<4mg/L时,鱼类就会死亡,生态平衡严重破坏。
如果DO↓,甲克类动物、轮虫类会死亡,水体发黑发臭。
3.影响水中氧平衡的因素有(DO)(1)有机污染的进入(BOD物质)→微生物↑,DO↓→缺氧、无氧→水体“黑臭”→有机污染的危害;(2)影响大气复氧的物质→油类污染(形成油膜);(3)热污染:4.其他影响水体生态平衡造成水体污染的因素(1)有毒物:重金属,氰化物等;(2)酸碱物污染:影响水生生物适宜生长的pH值;影响天机盐的溶解度等等。
(3)悬浮污染:透光性↓→光合作用↓;鱼类呼吸堵塞;各种污染物载体等。
(4)N、P营养性污染:水体富营养化。
四、水体污染及危害1.粪便污水的污染2.城市污水的污染由于造成水体缺氧的污染物是有机体的排泄物和机体残余,故这类污染称有机物污染,简称有机污染。
3.工业废水的污染危害:危害人体健康;破坏水体生态平衡4.水污染危害的严重性对地面水体的任何污染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第二节水体的自净作用水体自净:污染物进入水体后,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使污染物的总量减少或浓度降低,受污染的水体部分或完全恢复原状。
水体自净的过程很复杂,主要的作用机制有:(1)物理净化:污染物在水体中的稀释、扩散、沉淀等作用而使河水污染物质浓度降低的过程。
其稀释作用是一项重要的物理净化过程。
(2)化学净化:污染物由于发生化学反应(氧化、还原、分解等)而使河水污染物质浓度降低的过程。
(3)生物净化:由于水中生物活动,尤其是水中微生物对有机物的氧化分明作用而引起的污染物质浓度降低的过程。
水生植物等:水葫芦等。
水体的自净作用实际上是这几种作用相互交织一起的。
因此,在具体情况下,研究工作中必然有所侧重。
从控制水体污染的角度来看,水体对污染的稀释作用、水体中DO变化规律是水体自净的变化规律。
一、废水在水体中的稀释单纯的稀释作用只能将废水中的污染物质扩散到水体中,只能降低这些物质的相对浓度,并不能减少污染物的总量。
(一)稀释机理污染物进入水体后,在水流动过程中,逐渐被河水稀释,直到某个断面处与河水完全混合。
污染物进入河流后,有两种运动形式:平流/对流/推流污染物质由于河流流速的影响而沿着水流流动的方向运动。
这种水流输送污染物质的形式,称为平流。
Q1=U*C其中:Q1——污染物质推流量,mg/m2.s;U——河流流速,m/s;C——污染物浓度,mg/m3。
河流流速U越大,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输送的污染物质的数量越多。
(即:污染物的推流量越大)2、扩散(1)定义:由于污染物进水体后,水体中产生了浓度差异,污染物由高浓度向低浓度处迁移。
污染物的这种运动形式称为扩散。
(2)三种方式分了扩散:Brownian运动引起的;紊流扩散:水体的流态引起的;弥散:水体各层之间流速不同引起的。
三种方式引起污染物浓度降低。
(3)虎克定律(浓度差异越大,污染物扩散量也越大)Q2= —K*dc/dx其中:Q2——污染物的扩散量,mg/m2.s;dc/dx——浓度梯度(单位路程长度上的浓度变化值),mg/m4;(负值)C——污染物浓度;X——路程距离;K——扩散系数,m2/s。
3、推流和扩散是同时存在而又相互影响的运动形式河流对污染物的稀释能力主要取决于河流的推流和扩散的能力。
而扩散能力主要取决于扩散系数。
紊流扩散系数影响最大,它主要与河流的形状(如弯曲程度,河流流速,水渠等)有关。
(二)水体混合稀释的规律废水排入河流后,并不是马上与全部河水混合,而是由于推流和扩散的作用逐渐与河水相混合,污染物质的浓度逐渐降低。
1.影响混合的因素(1)河水流量与废水流量的比值原因:*比值大,河流流量大,则一般流速也大,使得污染物的推流和扩散速度大;*比值越大,参加到初始稀释中去的那部分河流流量相对整个河流流量的比例就小,这样废水与河水不断混合交换的过程中,将通过较长的距离,才能在整个河流断面上达到完全混合。
(2)废水排放口形式如果废水在岸边集中一点排放入河道,则达到完全混合时间较长;如果分散多点排入水中,则达到完全混合时间较短。
(3)河流的水文条件比如河道深度、河床弯曲状况、水流速度等。
2.混合稀释在没有达到完全混合的河流断面上,只有一部分河水参与废水的稀释。
(1)混合系数α参与混合的河水流量Q 混与河水总量Q 总之比,称为α。
α=Q 混/Q 总(2)在完全混合的河道截面及其下游:α=1;在完全混合的河道截面至排入口:α<1,可近似采用:α=L 1/L (参考数据P22表2-2)其中:L 1——排放口至计算截面的距离;L ——排放口至完全混合面的距离。
(3)完全混合截面处,污染物平均浓度为:qQ Q Cp q Cw C ++=αα.. 其中:Cw ——原污水中某污染物的浓度,mg/L ;q ——污水流量,m 3/s ;C R ——河水中该污染物的原有浓度,mg/L ;Q ——河水流量,m 3/s 。
若河水中无此污染物,且Q >>q ,则:n Cw Q Cwq C ==α 式中:qQ n α= (河水与污水的稀释比) 二、化学净化作用化学净化是指污染物质由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分解反应等作用而使水体中污染物质浓度降低的过程。
1.氧化还原反应2.酸碱反应3.吸附与凝聚三、水体的生化自净作用废水入河流之后,污染物质在稀释作用、化学净化作用下,浓度可以大大降低,但是,大部分污染物尤其是有机污染物的总量不会由于这两个作用而得到大幅的减少。
水体的生化自净作用,可以使污染物存在形态发生变化:有机物无机化、有害物无害化,浓度降低,总量减少。
因此,水体真正的净化还得靠微生物的作用,也就是生物化学净化作用。
我们知道微生物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存在的,那么,为了保证河流中微生物的作用,河流的生物净化作用,河水必须有充足的溶解氧。
1、氧垂曲线一般地,水生动物、鱼类等在水中生存,水体中DO 是稳定的,它们的耗氧与大气复氧是一个动态平衡过程,耗氧与复氧是同时存在的。
水体受到污染,平衡被破坏,也就是水体中的DO 发生变化。
主要是由于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而大量消耗DO 造成的。
随着污水中有机污染物浓度的变化,微生物消耗水体中DO 也是不断变化的,水体中DO 也是随之变化的。
氧垂曲线就是DO变化曲线,分析污水排入水体后,水体中DO的变化情况。
曲线:①(清洁带)a点之前,即污水排入水体之前,受污染之前,河水中DO 较多,接近饱和,亏氧量很少,耗氧与大气复氧速度较小,而且动态平衡;②(污染带)<a~O段>:a点之后,污水排入水体,带入大量有机污染染物,微生物的好氧分解加剧,吸收消耗水体中的DO,大气复氧速度开始小于DO的消耗速度⇒水体中的DO含量逐渐降低,亏氧增加;随着DO↓,亏氧量↓⇒大气复氧速率↑,同时,有机污染物↓⇒耗氧↓⇒则耗氧速率等于复氧速率。
O点是DO最低,亏氧量最大处。
③<O~b段>:复氧速率开始>耗氧速率⇒水中DO开始回升,亏氧量逐渐减少,直至转折点 b。
④<b点以后>:DO续继↑,亏氧量继续↓,直到恢复到排污口前的状态。
这条DO变化曲线——氧曲线反映了:(想想有何意义?排放标准:DO>4mg/L;自净能力。
)①废水排入河流后DO的变化情况⇒表示河流的自净过程:②最缺氧点的位置及其DO的含氧。
1、氧垂曲线方程——菲里普斯方程的建立(1)有机物耗氧动力学美国斯蒂特——菲里普斯(streeter-phelps )理论:当河流接受有机物后,沿水流方向产生的输移有机物量远远大于扩散迁移量;如果河水、污水流量稳定,河水温度不变, 微生物降解有机物速度(耗氧速度)与此时有机物量成正比,呈一级反应。
L K dtdL 1−= t=0,L=L 。
t k t k o t o t L L e L L t K Lo Lt 1110..ln 1−−=⇒=⇒−=⇒式中:Lo ——有机物总量,即氧化全部有机物所需的氧量。
Lt ——t 时刻水中残存的有机物所需的氧量。
t ——时间,d.k 1,K 1,——耗氧速率常数,k 1=0.434K 1(与污染性质、温度有关,P39表2-4)20℃时,k 20=0.1不同水温时的k 1可用下式换算:k 1= k 2θ(T1-T2) Or k 1= k 20 (T1-T20)式中:k 1、k 2、k 20——温度T 1、T 2、T 20 时的耗氧速率常数;θ——温度率数,θ=1.047(10℃~30℃时)(2)DO 变化过程动力学大气中的O 2可以不断溶于水中——大气复氧。
当其它条件(水文条件、水温、气压等)一定时,大气对水的复氧速率与亏氧量成正比。
(耗氧与有机物量成正比。
)设河流经过t 后,消耗的氧量为X 1,溶入的氧量为X 2,水中实际溶解的溶解氧量为X ,则X=X 2-X 1。
那么t 时,水中DO 的实际增加速度为:dx/dt = dx 2/dt - dx 1/dt = k 2D- k 1L ①(复氧速度)(耗氧速度)式中:D ——亏氧量;L ——有机物的需氧量。
dt K LdL dt K L dL t o Lt Lo ∫−=∫⇒−=⇒11积分设s 为氧的饱和溶解度,那么亏氧量变化速度为: dD/dt=dt dx dtx s d /)(−=− ② 结合①②,得:dD/dt=k 1L-k 2D(t=0,D=0,L=L 0)积分,得:Dt=t k T k t k D k k L k 2210.)1010(0.1201−−−+−− ☆’(菲里普斯方程) 氧垂曲线到达氧垂点的时间t c ,即当dD/dt=0时,(拐点)12011212)(1/1k k L k k k Do k k g t c − −−= ☆’’ 计算亏氧量最大处:(氧垂点的DO 含量达不到地表水最低DO 要求时,则应对污水进行适当处理。
P40。
—污水处理厂的处理程度)D=k 1/k 2. Lc=k 1/k 2. Lo.10-k1tc ≤S-4 (S-氧的饱和溶解度)一般计算,考虑不超过河流自净能力,则最亏氧量处:DO ≥4mg/L公式☆’,☆’’在使用时应注意:①公式只考虑了有机物生化耗氧和大气复氧两个因素,故仅适用于河流截面变化不大、藻类等水生植物和底泥影响可忽略不计的河段;②仅适用于河水与污水在排入点处完全混合的条件;③所使用的k 1、k 2值必须与水温相适应;④如沿河有几个排放点,则应根据具体情况合并成一个排放点计算或逐段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