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历史专项训练__45题
2017高考历史全国卷真题及参考答案带详细评析
2017高考历史全国卷真题及参考答案带详细评析2017年高考历史考试已结束,考试后考生最关心的就是试题的对与错。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关于xxxxxx,欢迎大家阅读。
2017高考历史全国卷真题2017高考历史全国卷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 C2. D3. D4. A5. B6. D7. A8. B9. C 10. A11. B 12. C 13. D 14. A 15. A 16. D 17. A 18. C 19. C 20. B21. B 22. C 23. D 24. A 25. C 26. C 27. A 28. B 29. D 30. C31. C 32. D 33. A 34. C 35. D二、简答题36.(1)山西省焦煤资源丰富,分布地区较为分散(2分),国家宏观调控较弱,炼焦工业技术含量低,投资小(2分),国内市场需求量大(2分),当地劳动力资源丰富(2分)。
(每点2分,共8分)(2)山西省焦化企业数量多,规模小(2分),技术水平低,废弃物排放量大(2分),过度追求经济效益而破环环境,居民环境保护意识差(2分),政府干预少,没有相应的回收治理措施。
(每点2分,共6分)(3)沿途会有粉煤灰污染(2分),汽车尾气污染(2分),噪声污染(2分)等。
(每点2分,共4分)(4)在生产过程中可以使用清洁生产,减少三废排出(2分),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2分),在运输过程中,可以将运输货物遮起,减少粉尘污染(2分),也可以采取集中大规模运输,缩短运输距离,减少运输线路等方式来减少污染(2分)。
(每点2分,共6分)37.(1)海平面上升,距离长;纬度高,气温低,昼长短;路面滑,徒步行走难度大;两侧山地,地势起伏大。
(2)夏季气温高,白昼长;生物资源丰富,食物易获取。
(3)距离长,工程量大;高寒地区,一年中海平面高差变化大,对建筑材料要求高;水深较深;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工程难度大,技术水平要求高;一年中可施工时间短,工期较长;位置偏远,人员物资运输成本和生存成本高等。
江西省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五)历史试题含解析
绝密★启用前江西省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五)历史试题本试题卷共24页,46题(含选考题)。
全卷满分30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第Ⅰ卷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20世纪90年代初,江西新干大洋洲商墓出土了480多件青铜工具,其中犁、铲、斧等11种青铜农具共有53件。
材料说明商代A. 中原农业发展迅速B。
青铜铸造业较为发达C. 农业发展自成体系D。
青铜农具的广泛使用【解析】根据材料“商墓出土了480多件青铜工具,其中犁、铲、斧等11种青铜农具共有53件”可知商代青铜铸造业较为发达,B项正确;中原农业发展迅速与材料主旨青铜铸造业发达无关,A 项排除;农业发展自成体系与材料主旨青铜铸造业发达无关,C项排除;材料中“青铜农具共有53件”不能说明青铜农具的广泛使用,商周时期,青铜制品广泛存在,但是制作农具的主要材料还是木石骨蚌等,排除D项.所以选B项.【答案】B25.宋代是雕版印刷术的黄金时代,还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书籍生产和消费成为民生的一项重要内容,全国出现了福建等三大印刷中心。
这种状况表明A.经济重心南移到珠江流域B.技术进步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C.选官制度取得突破性进展D.手工行业分工呈现精细化趋势【解析】材料未体现经济重心问题,故A项错误;从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的发展,说明了印刷技术的进步,材料中“书籍生产和消费成为民生的一项重要内容"说明了社会的进步,印刷术的发明、书籍的生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所以说技术进步会推动社会发展,而社会发展也会促进新的技术产生和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选官制度,故C项错误;材料也未体现手工业的分工,故D项错误。
【答案】B26.宋代,儒学家们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
这个新角度是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B.从天人感应出发C.从万事万物本原出发D.从人的本性出发【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论证问题能力,本题考查宋代儒学的内容和特点,意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宋代理学强调“理"是万物本源,心学认为“心”是万物本原,C正确;A显然错误,可以排除;B、D是汉代儒学的特点,可以排除。
2017高考历史全国卷题型
2017高考历史全国卷题型2017高考历史全国卷题型图像史科在高考历史题型中的出现频率也越来越高,它有着不同于文字史料的生动活泼的优势,有着不同于文字书写的轻松愉悦的感觉。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关于2017高考历史全国卷题型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2017高考历史全国卷题型第Ⅰ卷(单项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共24小题,每道题2分,共48分)。
1.学者冯天瑜说:“西周的封邦建国实现了以姬姓为主的贵族阶层、被征服的臣仆、封地土著三种人的结合,突破了(以前)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
此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 分封制奠定了地缘政治基础B. 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疆域领土C. 分封制保证了周统治的成功D. 分封制强化了血缘宗法关系2. 日本学者和田清认为中国官制的一个特色是“波纹式的循环发生”,即“天子个人左右的微臣逐渐获得权力,压倒了政府的大臣,终于取而代之。
但取代之后,其中又别有私臣变成实权者,再来取代现有的政府大臣。
如此后浪推前浪式的往复不已。
”以下官职的设置符合这一特色的是A.秦朝的三公九卿B.汉朝的“中朝”C.隋唐的三省六部D.宋朝的参知政事3.梁柏力在《被误解的中国》一书中曾对中西(欧)商业状况进行了对比,一方面指出歧视商贾并非中国独有的传统,明清时期中国富商的社会地位并不低微。
另一方面又认为明清时期的中国与英国代表的西方存在不少明显不同,并对英国商人势力强的原因有如下一些文字介绍:“英国数百年来都处于战乱之中……英国要与其他欧洲国家争霸……”。
照此推断,梁氏认为明清时期中国商贾势力不及西方的原因可能是A.儒家思想含有明显的抑商倾向B.商人的社会地位有了显著上升C.禁止商人买卖土地和科考入仕D.社会相对安定对商人依赖较小4.贾谊说:“古者,天子地方千里,中之而为都,输将繇使(辗转运送),其远在五百里而至;……秦不能分尺寸之地,……一输将起海上而来,一钱之赋,数十钱之费,弗轻能至也。
”作者在此主要强调的是A.分封制下赋税的运输成本相对较高B.中央集权下租税征收成本大幅增加C.秦朝的苛政导致民众赋役负担沉重D.汉初的郡国并行严重威胁中央财政5. 顾炎武在《肇域志.江南九》中说:“地产木棉,衣被天下,而民间赋税,公私之费,亦赖并济。
2017高考全国2卷历史真题及答案
2017高考历史全国2卷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24.图5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
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25.《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
魏晋以后,朝廷使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A.记载的真实性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C.修撰的政治性 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26.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
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
所在山积”。
据此可知,唐中期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 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 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的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利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28.1879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派播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协造”方式生产.这种变化反应了A.军用工业由官版专为商办B.“协造”意在缓解经费压力C.军用工业市场化趋势明显D.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29.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
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
”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
这反映出当时A.新文化运动影响日益广泛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D.广告成为推动文明的工具30.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根据地已有农会、工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中国共产党的群众组织,成员达404万人,占根据地总人口的27%;中国党员占总人口的1%左右,几乎村村有党员,这反映出A.革命工作的中心开始转移B.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已经形成C.统一战线范围进一步扩大D.国共力量对比变化趋势加强31.1977年,我国个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
高中历史必修二、三阶段测试(2017高考真题汇编)【精品】【实用】
高中历史必修二、三阶段检测 (2017 高考真题汇编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3 分, 27 小题,满分总计71 分)1、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
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 “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
这种解释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2、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3、《尚书酒俈》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
”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A、兼爱尚贤 B 、主权在民 C 、以民为本 D 、道法自然4、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
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5、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
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A、本质是善 B 、本质为恶 C 、非善非恶 D 、本善习远6、公元前 113 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
这一举措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C、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D、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7、2016 年,在北京市通州区发掘出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 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
这些考古发现,有助于研究①秦汉时期郡县的设置状况②本区域古代农业发展状况③汉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情况④大运河对本区域交通的影响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8、《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
2017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Ⅲ)(后附答案与解析)
2017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Ⅲ)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4分)如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文字的频繁使用B.书写材料的不同C.各国变法的实施D.“书同文”的推行2.(4分)《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
这反映了当时( )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3.(4分)表:土地规模(亩)户数户数比例20以下2417.3%20~13010374.1%131~300107.2%300以上2 1.4%小计139100%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A.自耕农经济盛行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均田制破坏严重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4.(4分)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
《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
这反映出( )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5.(4分)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
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
”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6.(4分)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
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
2017高考历史模拟试卷试题及答案
高考历史模拟试卷及答案温馨提示:考试用时150分钟。
本试卷包括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综合题)两部分,共100分。
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第I卷注意事项:本卷共11题,每题4分,共44分。
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要求的。
1.公元前9至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历史上的“轴心时代”,古希腊和古中国均在思想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中国和希腊之间有千山万水的阻隔,但在“轴心时代”两者的文化却有相通的地方。
这是指A. 摆脱原始宗教的束缚B.用哲学的思维、道德的视角认识世界C.奠定各自文化形态的基础D. 肯定人的价值、树立人的尊严2.李贽说“商贾亦何鄙之有?挟数万之资,经风涛之险,受辱于官吏,忍诟于市易,辛苦万状,所挟者重,所得者末。
”明代蒲州商人王文显训诫其子说:“夫商与士异数而同心,故善商者处财货之场而修高明之行,时顾虽利而不污。
”上述主张A.体现了“工商立国”的思想B.反映了当时社会主流思想的变化C.发展了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D.肯定了商人的作用3.从1700年至1820年,中国的GDP不但排名世界第一,占世界的比重也由22.3%增长到32.9%,创有史以来单一经济体占世界GDP的最大比重。
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A.资本主义发展和工业革命推动B.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进一步发展C.国家疆域辽阔和社会相对稳定D.对外贸易顺差和商品经济发展4.弗格森在《美国革命史》中说:“1776年革命派认为自由是保护个人权利,反对政府暴政的侵犯。
1787年联邦派所要保持的自由,按他们的理解,则是反对群众暴政的侵犯。
”以下解释中,最贴近材料的是A.前者主张建立松散的邦联以保护个人权利并反对暴政B.后者主张建立紧密的联邦以保护个人权利并反对暴政C.革命派与联邦派都笃信启蒙思想并主张保护个人权利D.革命派与联邦派在保护个人权利问题上是截然相反的5.“一方面对自私伪善、金钱至上的人和社会深恶痛绝,另一方面又经常受金钱、权力和荣誉的诱惑,不时地以伪善的手段对待伪善的环境,“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2017高考全国卷文综历史部分真题及答案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历史试题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25.表1表1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26.表2表2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1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
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
这一变化反映了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28.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
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
这一举措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29.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
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C.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30.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
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根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
2017高考真题汇编历史-答案
历史·参考答案与解析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解析:选A。
根据材料“河南”“山东”“北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王分封王族成员,使得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有了共同的文化底蕴,这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的形成,故A项正确。
周不存在君主专制,B项错误,排除;C项错在“直接控制”,排除;材料并未体现“世袭特权”,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2.解析:选C。
本题考查西汉中央集权的发展的影响。
观察表格,可知从汉初到汉武帝时期,中央对地方直接控制的郡的数量不断增多,说明了西汉中央集权逐步加强,从而为西汉解决匈奴威胁等边患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故选C项。
从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的举措到汉武帝的“推恩令”,王国势力逐步弱小,王国问题逐步解决,故谈不上王国控制的封地越来越大,更谈不上朝廷与王国的矛盾趋于激化,故A、D两项错误;B项说法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
3.解析:选C。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概括史料对唐军与薛举作战记载的共性——唐军“败绩”,故C项正确。
A项“皇帝”与材料“秦王”不符,排除;四则材料中仅有一则提到刘文静,并且其身份是将领而不是主帅,B项不准确,排除;四则材料中只有一则指出作战失败是由于唐太宗生病,但这一记载在其他三则材料中并未出现,排除D项。
4.解析:选C。
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必然会在史书中体现统治者的意志。
据此分析可知,官修史书修撰具有政治性,故C项正确;历史记载的真实性体现在对史实的如实记录,而材料信息未体现,A项错误;官修史书更易颂今,使历史评价有失公正,B项错误;官修史书解释历史往往都带有主观性,而非客观性,D项错误。
5.解析:选A。
由所学知识可知,“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是由于皇帝允许宦官参政,以牵制内阁,这使得识字成为宦官的必要素质,这是中枢决策程序发生异变的结果,A 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皇权专制的强化,而不是皇权衰落,B项错误;材料不涉及内阁,排除C项;中国古代决策权力掌握在皇帝手中,D项错误。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历史部分)试题(天津卷 Word版 含解析)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历史部分)试题天津卷第Ⅰ卷1.“早在明末清初,诸先贤就曾将传统时代一切政治体制的弊病悉归之于‘一家一姓’的君主专制……但若认定传统政治制度仅仅是因君主‘私天下’而造就一切,君主制能维持两千余年就成为不可理解的‘哑谜’。
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
”这段论述意在强调A.君主专制存在诸多弊端 B.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C.君主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无法解释 D.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答案】D【考点定位】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君主专制存在的条件【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能力。
本题以君主专制存在的原因为切入点,深入考查考生对历史研究的理解。
重点考察学生的唯物史观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因此这启示我们在备考中还要注意基本的史观史法。
2.史载,清代“朱仙镇,天下四大镇之一也。
食货富于南而输于北,由佛山镇至汉口镇……由汉口镇至朱仙镇……朱仙镇最为繁夥,景德镇则窑器居多耳”。
其中朱仙镇和景德镇位于下图中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③【答案】B【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的长途贸易【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图片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能力。
本题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为切入点,深入考查考生的历史时空观念,因此这启示我们在备考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
3.马丁•路德反对罗马教廷,宣扬因信而得救。
他倡导的改革运动得到农民、手工工匠、下层僧侣的支持,推动了宗教民族主义的发展。
王公贵族为扩大自身政治权力,也纷纷建立其辖区官方教会。
这主要说明宗教改革A.使社会各阶层有了共同目标 B.扩大了世俗贵族权力C.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D.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文字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历史部分)试题(全国卷1,附解析)
2017年新课标Ⅰ卷文综历史高考试题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12题,48分)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答案】A25. 表1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
据此可知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答案】C26. 表2记述出处“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
”《旧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
”《旧唐书·太宗本纪》“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新唐书·高祖本纪》举战于泾州,败绩。
”《新唐书·太宗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
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
”表2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有的史籍叙述此时李世民为秦王,还没有登基称帝,排除A;根据材料可知有的史籍叙述此时李世民为西讨元帅,排除B;四则材料中只有一处叙述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排除D;四则材料都提到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故C项正确。
【考点定位】史观史法•历史研究方法•历史叙述【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本题材料新颖,以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为切入点,深入考查考生对史料的解读。
高中高考全国卷历史真题及含答案解析
2017 高考历史全国 2 卷一、选择题(每题 4 分,共 48 分)24.图 5 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表示图。
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应了A.地区地点影响商贸发展B.争霸战争促使经济交往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情况D.城市规模扩大推进商业繁华25.《史记》《汉书》均为私人撰著。
魏晋此后,朝廷使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身参加,这反应出官修史册A. 记录的真切性B.评论历史的公正性C.修撰的政治性 D.解说历史的客观性26.北朝时,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讽南方人的品茶风俗。
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商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接踵。
所在山积”。
据此可知,唐中期A.国家一致使南茶开始北运C. 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涨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27.明初朱元璋禁止宦官念书识字 , 但后期宦官念书识字渐渐制度化 , 士医生甚至有针对性的编纂合适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能够推知 , 明朝中后期A.中枢决议过程发生异变 B. 皇帝权益日趋衰败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 宦官掌握决议权益28.1879 年以前 , 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派播各省, 其实不讨取原价分文” : 今后造船所用资料费由用船一方拨付, 采纳”协造”方式生产 . 这类变化反响了A. 军用工业由官版专为商办B. “协造”意在缓解经费压力C.军用工业市场化趋向显然D. 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窘境29.1913 年,《申报》刊登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以外另无精神思想也。
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
”因为广成功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热销。
这反应出当时A. 新文化运动影响日趋宽泛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髦C.改进社会民俗成为公民共鸣D. 广成功为推进文明的工具30.抗日战争成功后,山东依据地已有农会、工会、妇女会、青年团、小孩团等中国共产党的民众组织,成员达 404 万人,占依据地总人口的 27%;中国党员占总人口的 1% 左右,几乎村村有党员,这反应出A. 革命工作的中心开始转移B. 工农武装盘据场面已经形成C.一致战线范围进一步扩大D. 国共力量对照变化趋向增强31.1977 年,我国个大专院校录取重生27.3 万人,至 1988 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 万人, 2001 年增加至 719 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样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加。
2017全国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7全国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新课程改革开展以来,历史学科的考量标准也在一步步更新。
高考命题内容也相应产生变化,其趋势倾向于稳定、综合、创新。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关于2017全国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2017全国高考历史试题第Ⅰ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山东素有“齐鲁之邦”之称,这与西周的分封制有关,但山东的简称是鲁,而不是齐。
关于是鲁不是齐的原因,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A.鲁国的历史更为悠久B.因孔子受到历代推崇C.受宗法制正统观念影响D.由分封制等级体系决定2、隋唐废除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据毛汉光统计,当时以科举出身者而言,69%为士族,13%为小姓,寒门占18%。
这说明A.隋唐选举不再看重出身门第B.隋唐政治仍有贵族政治特点C.隋唐科举实现了社会的平等D.隋唐教育得到大范围的普及3、“存天理,灭人欲”是宋代理学大师朱熹的核心主张,同时他还强调指出:“官无大小,凡事只是一个公。
若公时,做得来也精彩。
便若小官,人也望风畏服。
若不公,便是宰相,做来做去,也只得个没下梢。
”在这里朱熹实际上强调国家公职人员要A.不畏权贵,忠君爱国B.有所为有所不为C.自我克制,廉洁奉公D.格物致知,自我修行4、有学者指出,在雅典,只要经多数认可,无论什么都是最终的和公正的,而且没有人能够确定今天有效的法律明天是否有效。
如此,雅典人可轻而易举就让法律停止保护自由,使平民统治凌驾于法律之上。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古雅典政治具有强烈人治色彩B.古雅典根本不存在着民主政治C.古雅典法律基本无法贯彻实施D.古雅典民主缺乏基本法制精神5、德国宰相俾斯麦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制定不仅是参照了英国的立宪制度,更重要的一点还是得益于美国。
”《德意志帝国宪法》对英国立宪制度的参照主要体现在A.皇帝权力受到制约B.议会拥有立法权C.设立责任内阁D.实行联邦制6、有学者认为《资政新篇》的价值在于,它在近代条件下给农民革命提示了一条摆脱封建羁绊,甩开落后空想,继续前进的方向和道路。
2017高考历史真题附标准答案)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
这反映了A.宗法制度的瓦解 B.分封制度的崩溃C.等级制度的颠覆 D.礼乐制度的破坏2.“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下列各项中,最接近这一说法的是A.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B.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3.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
这客观上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 B.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 D.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4.“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
宋代,诸镇“置于管下火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
镇的功能变化反映了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坊市制度被逐渐打破C.地方行政机构权力扩大 D.边患问题得到解决5.图1是我国出土的古代杂剧砖雕图案。
据此可知,元杂剧A.已经有明确的角色分工 B.演变为后来的京剧C.以歌舞为主要艺术形式 D.基本取材于宫廷生活6.明清时期,在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
2017年全国卷历史试卷及答案
2017年全国卷历史试卷及答案2017年的高考正在备考中,全国卷大家都做了吗?里面的历史试卷年难度大吗?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提供关于2017年全国卷历史试卷及答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2017年全国卷历史试卷选择题本卷共35小题。
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
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
这表明西周时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历史改变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A.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熟知秦朝典章制度26.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
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地位的确立,是因为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2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
这一变化反映了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B.政府积极推行重政策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28.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
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D.成为改良思想的开端29.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称,其根本目的在于A. 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B. 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C. 反对向西方学习D. 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30.图4是1932年出产的一款火柴上的图案。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2017年招生统一考试.模拟调研卷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24.自汉武帝开始使用“建元”年号后,汉代年号大量出现了“元”“始”“初”等字,即所谓“与民更始”就是说从头重来一次。
然而一次一次的“更始”,使上帝的意志也慌忙得不亦乐乎。
此年号现象说明汉代A.确立了“民本”治国原则B.新儒学影响了政治理念C.武帝后政治局势长期动荡 D.崇尚重农抑商经济政策25.“物勒工名(将工匠的名字刻在所生产的器物上)”本是官营手工作坊为保证产品质量而采取的一种制度,宋代以后有些匠人或私有作坊主也多仿效此形式,将自己的名字或商号标注在生产的商品上。
这反映了A.民营手工产品大多假冒官营产品 B.民营手工业与官营争夺市场激烈C. 民营手工业注重提高自身知名度 D.官营手工业已落后于民营手工业26.“百日维新”期间,维薪派废除八股文一律改试策论。
各级考试仍定为三场,历史政治、时务、四书五经;以后一切考试,取士均以讲求实学实政为主,不凭楷法(写字)好坏为取舍标准。
该规定说明A.大清王朝已不适应时代需要 B.经世致用思想在清末时出现C.维新派在文教方面除旧布新 D.洋务派尝试教育方面的改革27.右图是1875~1931年间主要年份手工土布《以平方码计)在国内棉布市场上的比重变化情况。
示意图中的比重变化情况A.反映出中国已沦为商品市场 B.是民族工业迅速发展的结果C.表明手工织布拥有独立市场 D.表明国民经济建设成就显著28. 1919年,中国一些知识妇女仿照男人剪了短发,她们的短发样式被称为“拿玻仑”头、“华盛顿”头。
这反映了A.知识妇女最先思想解放 B.男女平等观念已经普及C.知识妇女接受了新思潮 D.封建礼教已被完全抛弃29.有学者说,《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的产物,科学地揭示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向”。
这次“结合”的主要特点是A.学习国外经验 B.坚持独立自主 C.突出制度变革 D.侧重理论探索30.20世纪80年代,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在一次谈话中肯定了“包字进城,包则灵”的理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高考历史专项训练--------第45题【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训练1:材料在“五四”文学革命的前驱者中,钱玄同可说是一员骁将,一位急先锋。
他虽然并不是发难者,但却最早给发难者以强有力的支持。
1917 年初,当胡适在《新青年》2 卷5 号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之后,钱玄同立即在该刊 2 卷 6 号发表《通信》作为声援。
此后,钱玄同又发表了《论应用文之亟宜改良》等重要文章,提出了文章应加标点符号,数目字可改用阿拉伯号码,凡纪年尽量改用世界通行的公元纪元,书写方式“改右行直下为左行横移”等主张,都是有关文化教育方面重大改革的首倡。
在中国近现代的国语运动中,钱玄同有过不少建树:审定国音常用字汇(历时十年,合计一万二千二百二十字);创编白话的国语教科书;起草《第一批简体字表》(计二千三百余字);提倡世界语等。
可以说,建国以后文字改革的三大任务——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钱玄同早在半个世纪以前就做过很多坚实的奠基工作,他称得起是文字改革工作的前驱。
——摘编自陈漱渝《“ 五四”前驱国学健将》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钱玄同倡导文学革命的主要原因。
(6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钱玄同推动文字改革的历史意义。
(9 分)【答案】(1)原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落后的表达方式阻碍社会进步;新文化运动的推动;钱玄同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等(6 分,回答 3 点即可。
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
(2)意义:更新了文学观念,声援了文学革命;催促了新文学作品的诞生;有利于大众文化的传播;推动了中国近现代的国语运动(3)为我国后来的文字改革奠定了一定基础。
(9 分,回答 3 点即可)训练2:材料一新生活运动发起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当时国民政府已取得政权七八年,加上各层官吏中,东西洋留学生出身者甚彩(注:多),较有时间和精力注意到民众的生活状态,譬如生活肮脏、杂乱、缺乏公德意识,人际关系苟且自私,毫无羞耻心,社会气氛黯淡、杂乱、暮气深重,乌烟瘴气……——《新生活运动闲话》材料二新生活运动开展初期,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在南京、上海、南昌等大城市,卫生状况有明显好转。
为了整顿社会秩序,国民政府颁布了一系列限制娱乐的法令,如禁止饭店、舞厅夜间营业等。
1935年4月17日,在吸食、买卖鸦片最严重的四川成都,关闭了1 300多家大烟馆。
许多城市的社会治安以及卫生等状况也有一定程度的好转。
——张岚《国民党“新生活运动”评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国民政府发起新生活运动的背景。
(6分)(2)根据材料二,说明新生活运动取得了哪些成效,并谈谈你对国民政府新生活运动的认识。
(9分)45.(1)背景:国民政府建立后,欲改良社会风气;留洋出身的各级官吏关注到中国民众的落后;社会上缺乏公德意识,民众生活卫生质量较差。
(6分)(2)成效:改善了城市生活卫生状况;整顿了社会秩序;推动了社会治安的好转。
(6分)认识:新生活运动有利于树立国民新的生活观念,提高了国民的社会公德意识,有助于净化社会风气。
(3分)训练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康熙末年,1711年规定:“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这就让丁税固定了下来。
康熙蠲免钱粮(免交赋税)“有一年蠲及数省者”或“一省连蠲数年者”,甚至有全国性的蠲免。
史载,1691年与1703年康熙皇帝免除天下钱粮2759万多两。
在康熙皇帝在位的61年间,政府蠲免钱粮共计545次,免除天下钱粮计银1.5亿两。
——《论康熙皇帝的经济政策》材料二康熙晚年,吏治松弛,贪污腐败,已然成风,再加上常年西北用兵,黄河泛滥成灾,造成了整个国库亏空甚多。
随着地主经济的复苏,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地权转移因土地买卖而加速。
农村里分化出大批无业光丁。
同时,人丁逃亡和丁役不均引起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雍正时,将人丁税摊入地亩,按地亩多少,定纳税之数目。
地多者多纳,地少者少纳,无地者不纳。
是谓“摊丁入地”,一举取消了人头税。
实行“耗羡(官府在征收赋税时借口征收钱粮有损耗而额外加征)归公”,将此项附加费变为法定税款、固定税额,由督抚统一管理,所得税款,除办公费用外,作为“养廉银”发给官吏。
——《论雍正王朝经济改革的得失》(1)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说明康雍时期经济改革的主要原因有哪些?二者经济改革的落脚点是什么?(8分)(2)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说明二者在赋税改革上有何继承性?其主要的积极意义是什么?(7分)答案:(15分)(1)原因:清初长期战争,经济破坏严重;土地兼并,政府收入减少,社会矛盾激化;封建统治固有的腐败顽疾;从根本上巩固清初在全国的统治。
(6分)落脚点:从重视农业、稳定农业入手。
(2分)(2)继承性:由康熙固定全国人丁数到雍正废除人丁税,并在税收手段上进一步规范化。
(3分)意义:赋税规范征收,手续简化,一定程度减轻农民负担;有利于农民和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从根本上有利于农业的发展进而推动商品经济发展,有利社会进步。
(4分)训练4:材料:1935年11月3日,(国民政府)财政部发布公告,宣布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法币制度。
公告指出:“自近年世界经济恐慌,各重要国家相率改定货币政策,不许流通硬币。
我国以银为币。
白银价格剧烈变动以来,遂致大受影响。
国内通货紧缩之现象,至为显着。
因之工商调敝,百业不振,而又资金源源外流,国际收支大蒙不利,国民经济日就萎败,种种不良状况,纷然并起。
”……公告中规定了六条办法,其主要内容为:统一货币发行权,实行法币政策,稳定法币对外价值,保持汇率稳定。
法币政策是南京国民政府继“废两改元”之后实施的又一项重要货币政策,同时也是我国货币史发展过程中的一次重要变革。
它对于我国现代信用货币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三、四十年代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摘编自黄余送、裴平《民国政府的货币改革》(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国民政府实施法币政策的背景。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币政策的积极影响。
(9分)答案:(1)6分世界经济危机爆发;西方各国的货币政策引发中国金融动荡、经济发展困难;中国货币发行不统一,币制混乱。
(2)9分结束了中国货币混乱的状态,实现了币制的统一,促进了国内农、工、商业的发展;摆脱世界银价涨落的影响,稳定了金融市场;成功集中了国内资金,为抗战作了较充分的物质准备。
训练5:材料一洪武七年(1374)定卫所之制。
.......明初卫所军士的来源,大抵可分为“从征”、“归附”、“谪发“、“垛集”四类。
明代军士地位十分低下,因为“谪发”作为卫所军士的主要来源之一,而且有相当数量。
.........因此“人耻为军”成为当时人的普遍认识。
明朝中期以后,军职冒滥,占役严重,军士的地位更是每况愈下,卫所军士逃匿日多。
卫所军士别立户籍,称军籍。
军籍属于都护府,民籍属于户部。
卫所军士不受普通行政官吏的管辖,在身份、法律和经济地位上都与民不同,军和民截然分开。
材料二明朝中叶以后,….实行募兵法。
募兵无特殊户籍,虽领饷银,但不世袭,也无固定驻地。
正统二年(1437),使募所在军余、民壮愿自效者,陕西得四千二百人,人给布二匹,日粮四斗。
这样的民壮属地方军,系招募而来。
最初,募兵只在军事需要的情况下进行,而且多充实沿边军事力量。
嘉靖以后,明朝便以募兵为主力,卫所军只留虚名,置而不用。
……万历末年,女真族在东北崛起,因辽东用兵,明政府因此募兵更多,国库日绌。
募来的兵未经严格训练,战斗力较差,又不能按时发饷,结果也是和卫军一样,逃亡相继。
天启时,各地所募兵逃亡的日益增多。
募兵制的弊端到明末已暴露无遗。
————以上材料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与卫所制相比,募兵制在军士管理方面发生哪些变化?(8分)(2)根据材料,简要评析募兵制。
(7分)答案:(15分)(1)(8分)军士不世袭;没有军籍;受地方行政管理;流动性大。
(2)(7分)原因:明代军士地位低下;卫所军士逃跑多,士兵缺乏;卫所制下对军士限制严苛。
所以募兵制取代卫所制。
评价:募兵制增加政府财政负担;一定程度缓和社会矛盾。
但没有根本上解决士兵逃亡问题。
训练6:材料一春秋后期公布成文法活动,以郑、晋两国为重要代表。
公元前536年,郑国子产“铸刑书”。
公元前513年,晋国赵鞅、荀寅“铸刑鼎”。
“铸刑书”遭到晋国守旧势力代表叔向的强烈反对,“铸刑鼎”遭到了鲁国旧贵族孔子的责难。
——《中国法制史》材料二李悝《法经》共有六篇,分别为《盗法》、《贼法》、《囚法》(亦作《网法》)、《捕法》、《杂法》、《具法》。
基本内容大体可归纳如下:第一部分包括前四篇,主要是惩治盗贼犯罪的法律规定。
体现“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的原则。
第二部分即《杂法》,主要是惩治盗贼罪以外其他犯罪的法律规定。
第三部分即第六篇《具法》,是关于定罪量刑原则的法律规定,相当于现代刑罚的“总则”性质。
——《中国法制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守旧势力反对公布成文法的主要原因。
(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经》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颁布的背景。
(9分)答案:(15分)(1)成文法的制定,打破贵族对法律的垄断,动摇以宗法等级秩序为基础的贵族世袭统治权威。
(6分)(2)特点:系统的成文法典;以法家“法治”“重刑”思想为指导。
(3分)背景:经济:生产力的进步,封建生产关系的初步确立;政治: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壮大;思想:法家思想的影响。
(6分)训练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洪武十四年,明朝建立基层管理组织里甲制度。
每110户为1里(城中称坊,近城称厢),推丁粮多者10户为里长,其余100户分为10甲,每甲又以一户为甲首。
甲长、甲首要负责管束所属人户,统计其丁、产变化状况。
在里甲的基础上编造黄册,每里一册,登载该里的户籍情况,每10年重新核实更造,以便合理征发赋役。
黄册逐级上报,最后汇总于户部,上报者皆以黄纸为面,故称黄册。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元明清卷》材料二明代根据身份主要是职业固定户类,包括宗室户、官绅户、民户、军户、匠户、灶户、商户等。
各种户类严禁私自脱籍或更换,“凡军、民、驿、灶、匠、工、乐诸色人户,并以籍为定。
”“不得妄行变乱,违者治罪,仍从原籍。
”譬如匠户,是被限制专门从事某项手工业的人户,凡籍为匠户,须世代承袭,不得脱籍,不能入仕。
不同的户类之间等级森严,其中宗室户包括皇室和宗藩人户,官绅户是贵族缙绅地主的一个户口类别。
这两种人户在社会上等级地位最高,拥有各种特权。
为了遏制流民,明禁止农民随意离开里甲。
当时明确规定:“甲下或有他郡流徙者,即时送县官,给行粮,押赴原籍州县复业”。
——摘编自高飞《明朝户籍制度中的身份法与迁徙法》(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朝建立黄册制度的主要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