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县发展乡村旅游经验介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婺源县发展乡村旅游经验介绍

一、县情和旅游资源情况

1、县情概况。婺源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商周属扬州之域,春秋为“吴楚分源”之地,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建县。全县总面积2947平方公里,其中山地370万亩,耕地33万亩,素有“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庄园”之称,是典型的山区县。下辖18个乡镇,169个村委会,15个居委会,总人口3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8.3万人。

2、旅游资源及其特点。婺源境内的古村落古建筑堪称一绝,是当今中国古建筑保存最多、最完好的地方之一。这里有国家历史文化名村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镇)6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古祠堂、古民居、古桥、古亭更是遍布乡野,历史文化价值极高。婺源自古文风鼎盛,人杰地灵,是朱熹故里、詹天佑桑梓,享有“书乡”美誉。自宋至清,全县出过进士552人,历朝仕宦2665人,历代文人留下3100多部著作,其中有172部入选《四库全书》,7位名人入选《辞海》;县博物馆馆藏文物有1万余件,被誉为“全国县级第一馆”;傩舞、徽剧、茶道、抬阁、地戏等民间文化艺术绚丽多彩。婺源山青水秀,四季分明,生态环境优美,全县活林木蓄积量860多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82%,先后建立自然生态、珍稀动植物、自然景观等各类自然保护小区191个,已挂牌保护的古树名木有2000余株。婺源自然资源丰富,物产众多,荷包红鱼、绿茶、龙尾砚、江湾雪梨是婺源“四色”(红、绿、黑、白)特产。

特点:我县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但各旅游资源和景区景点均以婺源优美的整体环境作依托,只有在婺源大环境中才能凸显特色和魅力。全县2947平方公里的区域就是一个大公园、大景区。

3、区位特征。婺源自古即为徽饶古道必经之地。周边有著名旅游景区庐山、黄山、九华山、武夷山、三清山、龙虎山、鄱阳湖、千岛湖等,涵盖了“名山、名水、名镇、名村”四大看点。位处三条国际旅游黄金线路之上,一条是黄山—婺源—景德镇—庐山,是我省重点推出的三条旅游精品线路之一;一条是庐山—景德镇—婺源—三清山—龙虎山;一条是黄山—婺源—千岛湖。婺源县城紫阳镇东距浙江衢州150公里,南距上饶市150公里,西距景德镇80公里,北距黄山120公里。婺源周边有机场、火车站,景婺黄(常)高速公路年内将建成通车,发展旅游业的区位优势十分明显,被旅游界称为“中国精品旅游线路上的明珠”,是江西对外开放与东部对接的前沿和精品花园。

基于以上因素,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果断决策,作出了优先发展旅游、培育主导产业的决策和建设中国最美乡村的科学定位,明确了婺源旅游必须加快转型增效,由单一的旅游观光向休闲度假转变,由休闲度假向最佳的人居环境转变,实现梯度发展的目标,使婺源真正成为中国的一个新的旅游胜地。

二、发展乡村旅游业取得的成效

1、旅游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几年来,我县先后开发建设了江湾、鸳鸯湖、李坑、晓起、大鄣山峡谷、彩虹桥、文公山、思溪延村、甲路古樟园等10多个乡村旅游景区,形成了三条旅游线路:东线“伟人故里古村游”,西线“山水奇观生态游”,北线“古洞古建古风游”。“婺源文化与生态旅游区”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区,并通过了ISO9000质量体系和ISO14000环境质量认证,江湾、大鄣山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区。全县大小宾馆145家,社会餐馆310家,农村“农家乐”馆店近232家,旅行社14家,导游人员和讲解员260人。全县旅游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近6万人,旅游及相关税收由2001年的2373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8889万元。开发形成了以蒸、糊为特色的婺源菜肴和文公宴、江家宴、鸳鸯宴、红鱼宴、农家宴等五道名宴。引进了婺源旅游汽车出租公司。开发了茶、伞、砚、酒、土特产等五大类旅游商品,建成婺源民俗风情街、茶博府、故园里茶院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综合性旅游服务场所。旅游发展促进了县域经济的不断提升。经过五年的发展,旅游产业取得了质和量的突破,由最初的12.5万人次飚升至2005年的243.7万人次,今年1-7月共接待游客193.4万人次,门票收入3316.3

万元,综合收入32727.8万元,同比分别增长了33.8%、39.9%、51.4%。去年旅游产业增加值占全县GDP的31.6%,旅游产业成为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三产比重由38:33:29提升为18.7:40.8:40.5。2005年财政收入比2000年翻了一番多。旅游产业发展推动工业及开放型经济提速。2001年至2005年,婺源引进旅游类项目就有82个,实际引进资金62660万元。江西省首家生态工业园区和全省最大有机茶产业园先后落户婺源,生态工业园区入园企业达40家。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林业总产值由1998年的1.53亿元增加到去年的8.7亿元。有机绿茶占据欧盟市场70%以上份额,先后被评为全国首批无公害茶生产示范基地县、全国无公害出口示范基地县。

2、发展乡村旅游富民兴农效果显著,提供了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

一是农村资源升值。景区所在乡村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土地、山林、房屋、茶园、果园、池塘等资源,因开发旅游,增加了价值,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二是农业产品增值。围绕旅游产业,我们加快发展以有机绿色食品为主导的生态农业,将全县划分为东北生态林茶、中部生态茶果、西南生态粮牧渔三大生态农业区,建成各类生态农业生产基地

50余万亩。蔬菜、水果、禽蛋、肉类这些农副产品就地消费,不仅降低了成本,还在原来的基础上提高了市场价格,又可以通过制成旅游食品增加附加值,成为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2005年,我县还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首批唯一以县为单位的农业旅游示范点。三是旅游一业兴带来百业旺。人气带来财气,农民尝到发展乡村旅游带来的实惠,更加积极地投入旅游商品的生产、加工、经营,创办农家旅游馆店,并积极创评“星级农家乐旅游饭店”。以生产砚石著称的江湾镇大畈村,目前已形成砚石产品一条街,砚石厂及店铺达238户,带动农民就业1800余人,农民年均收入1.208万元。从2001年至2005年旅游景点和非旅游景点农民收入的对比情况看,旅游景点农民从旅游业上人平增收达1000元左右。四是促进了乡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江湾镇江湾村古村落开发乡村旅游后,年旅游收入800万元。村民男60岁、女55岁后都享受村委会发放的退养补助金。晓起村在旅游开发前是“贫困村”,人均收入不足1000元,发展乡村旅游后迅速成为全市有名的“富裕村”,去年全村实现门票收入20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5800多元。“小桥流水人家”景区李坑村,年旅游收入600多万元,收入的45%分配到农户,人均门票收入600多元,景点户户均门票收入1万多元,村集体也有钱办事、有人理事。

3、发展乡村旅游就业功效令人瞩目,培育了一批新型农民。

旅游六大要素的逐步发展壮大,为广大农民提供了保安、司机、清洁、导游、服务员、导购员等10余类12000余个就业岗位。一大批农民老板、农民总经理应运而生。赋春镇农民祝学文,从承包鸳鸯湖景区起步,到目前投资建设天马超市、天马食府、三星级天马大酒店、天马旅行社等旅游企业,成为婺源有名的“农民老总”。李坑村民邱五权在家门口办起了“农家乐”餐馆,去年收入百余万元,年纳税10余万元。赋春镇农民金林生抓住机遇,把生态农业与旅游产业“嫁接”起来,实现了发展“双赢”,个人资产由10年前的1000

元增长至现在的1700万元,去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市场的开发、产品的营销、规范的服务,使广大农民接受了思想观念和知识技术的更新,间接或直接地完成了“洗脑”。农民的文化素质、市场经济意识和综合素质增强。农民通过学习掌握了知识技术,更好地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晓起村的“老屋饭店”,庆源村的“婺源人家”等一大批农民自办的旅游服务馆店,还通过互联网做起生意,住房、用餐均实现了网上预订。

4、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作用凸显,加快了新村镇建设的步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