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老翁井铭》原文及译文
父老得书知我在,小轩临水为君开。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父老得书知我在,小轩临水为君开。
全诗翻译赏析及
作者出处
父老得书知我在,小轩临水为君开。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父老得书知我在,小轩临水为君开。
出自宋代苏轼的《送贾讷倅眉》
老翁山下玉渊回,手植青松三万栽。
父老得书知我在,小轩临水为君开。
试看一一龙蛇活,更听萧萧风雨哀。
便与甘棠同不剪,苍髯白甲待归来。
1全文赏析公元1086年(元祐元年),苏轼知登州任,到官五日,调回京师。
一年之间,三迁要职,当上翰林学士。
贾讷这时将到作者故乡眉州作官,作者故作相送。
这首诗,是作者委托贾讷看顾父母坟园和问候家乡父老,对故土的眷恋之情跃然纸上。
1注释①贾讷——时出任眉州通判。
倅眉——任眉州副知州。
宋制,通判
皆为副知州。
倅,副职。
②老翁山——在今眉山市东坡区土地乡。
苏轼父母和其妻王弗的坟墓皆在此山。
其下有老翁井。
玉渊回——清澈的泉流环绕。
玉渊,指“老翁井”泉。
③小轩——有窗的小屋。
开——设置。
一本作“蓬莱亲手为君开”。
④龙蛇——形容枝干盘曲。
风雨——想象中的松涛。
两句都是写松。
⑤周代召伯下乡,憩息过一棠树下,以后这棵树便被当地人民加意的保存、。
上海市虹口区民办新复兴初级中学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5)初三毕业之际,我们可以借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送给同窗挚友表达友谊长存
【答案】①.入则无法家拂士②.欲辨已忘言③.云横秦岭家何在④.黄发垂髫⑤.海内存知己⑥.天涯若比邻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3)下列对选文 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诗主要叙述了卖炭翁艰辛劳动的过程
B. 乙文主要写了滁人游山之乐,描写生动
C. 甲诗语言质朴平实,乙文词句绮丽浮华
D.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甲诗主要选取个体,乙文重点描绘群像
(4)两篇选文都体现了孟子在《天时不如地利》中所提出的_____________思想,前者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者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表述正确。由“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等内容可知,《卖炭翁》主要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选取的是个体。乙文分为“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个层次,主要描述了滁人的游乐和太守宴饮的场景,重点描绘群像。
【答案】(1)①.善:好②.更:更换
(2)没有礼仪能够治理好国家的,我重来没有听说过。
(3)①.得天下勇士②.可以对人有所约束,让君子不成为百姓,让百姓不成为禽兽;士兵多了也会被管理的井井有条,不做反叛之事;儿女力量大了,也不会杀害他们的长辈。
苏洵《老翁井》“井中老翁误年华,白沙翠石公之家”古诗词阅读理解
苏洵《老翁井》“井中老翁误年华,白沙翠石公之家”古诗词阅读理解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老翁井①苏洵②井中老翁误年华,白沙翠石公之家。
公来无踪去无迹,井面团团水生花。
翁今与世两何与,无事纷纷惊牧竖。
改颜易服与世同,毋使市人知有翁。
注释:①老翁井来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苏洵《老翁井铭》写道:“往岁十年,山空月明,天地开霁,则常有老人苍颜白发,偃息于泉上。
就之则隐而入于泉,莫可见。
”此诗大概作于1057年奔妻丧归家期间。
①苏洵,少年落拓不羁、胸怀大志,仗剑去国、远游四方。
二十七岁发愤苦读,才华横溢,然三次应举皆不中。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中的老翁年华已逝、白发苍苍。
不喜欢与人交往,独来独去,只留给人们井面上团团升起的水花,引发人们无穷的遐想。
B.老翁不问世事,与世无争,超凡脱俗。
他经历了不知多少年的岁月沧桑,居于幽静而宜人的井中,以泉为家。
C.纵观全诗,诗句似淡实浓,诗人将丧妻之痛和身世之感托于老翁,呈现出含蓄蕴藉的特点,很好地表达出了诗人此刻的心境。
D.虽然诗人饱经风霜,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悲哀与无奈,有以此终老的想法,但仍然想有所作为,被朝廷重用。
2.有人评价这首诗“委婉含蓄,哀而不伤”。
请结合诗歌及注释简要分析。
【答案】1.D2.①委婉含蓄是指表达委婉,从容不迫,一语双关。
诗中写的老翁其实就是诗人的化身,老翁的生活也是诗人此刻生活的写照。
他少年落拓不羁、胸怀大志,仗剑去国、远游四方。
二十七岁发愤苦读,才华横溢,然三次应举皆不中。
①哀而不伤是指情感惆怅,不显悲伤,富有节制。
诗歌开篇一个“误”字提纲挈领,道出诗人心中无限的惆怅与悲凉,全诗始终萦绕着挥之不去的悲伤与凄凉,呈现出含蓄蕴藉的特点。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仍然想有所作为,被朝廷重用”曲解原文,“改颜易服与世同,勿使世人知有翁”正是他此刻的心声,与世无争,超凡脱俗。
苏洵家训全文
苏洵家训全文1.人禀天地正气,原为万物之灵。
家齐而后国治,正己始可修身。
圣贤千言万语,无非纲纪人伦。
竭力孝养父母,劬劳恩似海深。
晨昏省候安否,凡事体顺颜情。
当效返哺之义,寻思跪乳之恩。
追想父母爱我,爱子之心爱亲。
为子出入必告,倘如有事可寻。
有病不离左右,汤药扶持辛勤。
不幸百年归世,厚治棺椁衣衾。
兄弟同胞一体,弟敬兄爱殷勤。
须要同心竭力,毋分尔我才真。
——苏洵《安乐铭(节选一)》2.后世因听妻语,争论视若仇人。
假使乖伤骨肉,悠悠四海谁亲?若是分居各爨,财产务要公平。
父在遵依父命,父殁听凭宗亲。
肥瘦相兼品搭,高低估值均匀。
备写分书阄定,免得日后相争。
莫因些小事务,有伤手足恩情。
弟兄或有亡故,教养子侄成人。
男女惟选贤德,门当户对为姻。
访其家教可否,不须爱富嫌贫。
富家子女骄傲,轻慢姑舅尊亲。
娶嫁须过二十,庶免夭折伤身。
夫莫嫌妇貌丑,丑妇乃是家珍。
妇以敬夫为主,理宜严肃闺门。
女眷戒其长舌,牝鸡不可司晨。
盛衰患难相守,不以存亡易心。
——苏洵《安乐铭(节选二)》3.金玉休愁不富,儿孙但愿成人。
衣食酌量时度,调养不饱不温。
休餐生冷甜辣,莫佩珠宝金银。
能食教用右手,能言戒使娇音。
一有知识训读,不训玷辱家门。
作揖要他端正,行步戒其忙奔。
写字笔画真楷,读书字句分明。
幼时习学易记,老来记不入心。
事若不知就问,舜因好问成人。
入则孝顺父母,出则和睦乡邻。
长上有问必答,在座定要抬身。
不可虚言戏谑,不可斜侧骄矜。
莫呼长上表号,开口就要尊称。
饮食先让长者,行路当随后行。
——苏洵《安乐铭(节选三)》4.年过十五六岁,戒近游荡闲人。
莫学吹弹唱和,莫学双陆棋枰。
谅其资才授业,事成安享终身。
试看荒疏无赖,多因失教无成。
不但六亲可敬,须知九族当尊。
本源同是一体,各要谦和为心。
亲近有德君子,远离无益小人。
善人久可处约,恶人反面无情。
君子小人易别,听其言语知音。
君子所言道德,小人开口浮轻。
或言饮食好歹,或认衣服旧新。
或评女色美丑,或谈势利欺凌。
苏轼苏辙的兄弟之情的诗词
苏轼苏辙的兄弟之情的诗词苏轼苏辙的兄弟之情的诗词苏轼苏辙的兄弟之间感情非常的深厚,而两人也是中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苏轼与苏辙的兄弟之情的诗词,欢迎阅读!苏轼苏辙的兄弟之情的诗词满江红·怀子由作清颍东流,愁来送征鸿去翮。
情乱处、青山白浪,万重千叠。
孤负当年林下意,队长夜雨听萧瑟。
恨此生长向别离中,雕花发。
一尊酒,黄河侧。
无限事,从头说。
相看恍如昨,许多年月。
衣上旧痕余苦泪,眉间喜气沾黄色。
便与君、池上觅残春,花如雪。
赏析:【清颍东流,愁目断、孤帆明灭】开头三句写作者望着清澈的颖水东去,触景生情,【愁目断、孤帆明灭】一个“愁”字统领了全词,为后句“恨此生”做了伏笔。
眼里的孤独的小船时隐时现写明了浪涛的艰险,进而作者联想到了自己仕途中的坎坷深有感触【宦游处、青山白浪,万重千叠】“宦游处”宦途中的风险正如“青山白浪,万重千叠”起起伏伏,升迁贬谪。
【孤负当年林下意,对床夜雨听萧瑟】当时两人睡在一个屋里,同时在夜间听着夜里下着雨,淅淅沥沥的雨声如萧瑟声。
兴致勃勃的高谈阔论,手足情是何等的亲切,回忆起当年和其弟子由,当年兄弟俩风华正茂时的雄心壮志、远大抱负,而今却是壮志未酬【恨此生、长向别离中,添华发。
】显示了作者对弟弟苏辙的思念。
“恨”是“愁”字的派生,“愁”深自然会对某些事的.感慨而生“恨”,作者恨的是“恨此生、长向别离中”和子由阔别,自己风华正茂的大好时光,在不知不觉中流逝。
日月催人老,在不知不觉中华发增添了白发。
【一尊酒,黄河侧】借酒消愁,心绪万千,就犹如浪涛滚滚的黄河之水,波涛此起彼伏,难以平静,浮想联翩,自然而然的想起了过去兄弟俩聚在一起的欢乐。
那就是【无限事,从头说。
相看恍如昨,许多年月】,这四句正是作者当时的心里感想的写照。
现在回想起过去的许许多多往事,犹如就像昨天发生的事。
【衣上旧痕馀苦泪,眉间喜气添黄色】一个“馀”表明了对子由的想念和自己心里感慨的泪水流了许多,那时兄弟俩谈笑风生眉间显现的喜气,而今化作“添黄色”愁上眉间。
《宋史·苏洵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宋史·苏洵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宋史·苏洵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宋史·苏洵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宋史·苏洵传》原文及翻译宋史原文:苏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
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
悉焚常所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
至和、嘉祐间,与其二子轼、辙皆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上其所著书二十二篇,既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
所著《权书》、《衡论》、《机策》,文多不可悉录,录其《心术》、《远虑》二篇。
译文:苏洵字明允,宋眉州眉山人。
他二十七岁的时候开始发愤学习,但在参加进士及特殊才学的考测中,都没有如愿以偿,于是苏洵将自己以前的文章全部焚烧,关门闭户苦读诗书,终于精通六经及百家之说,达到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境地。
至和、嘉..年间,苏洵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一同来到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将他们父子三人所做的二十二篇文章上呈给朝廷,朝廷将这些文章刊印出来之后,士大夫们争相传阅,一时间,学者们写文章都仿效苏氏文风。
苏洵著有《权书》、《衡论》、《机策》等文。
因其文章太多,不可能一一抄录,现将其《心术》、《远虑》二篇文章摘抄于此。
2、《宋史·庞安时》原文及翻译译文《宋史·庞安时》原文及翻译宋史原文:庞安时,字安常,蕲州蕲水人。
儿时能读书,过目辄记。
父,世医也,授以《脉诀》。
安时曰:“是不足为也。
”独取黄帝、扁鹊之脉书治之,未久,已能通其说,时出新意,辨诘不可屈,父大惊,时年犹未冠。
已而病聩,乃益读《灵枢》、《太素》、《甲乙》诸秘书,凡经传百家之涉其道者,靡不通贯。
尝曰:“世所谓医书,予皆见之,惟扁鹊之言深矣。
盖所谓《难经》者,扁鹊寓术于其书,而言之不祥,意者使后人自求之欤!予之术盖出于此。
以之视浅深,决死生,若合符节。
三苏
概述三苏的作品
相关图书信息内容简介
图书目录
概述 三苏的作品
相关图书信息 内容简介
图书目录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编辑本段]概述
三苏指北宋散文家苏洵(号老泉,字明允)和他的儿子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苏辙(1039~1112) 。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苏洵是苏轼.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王安石、曾巩。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宋仁宗嘉定初年,苏洵和苏轼、苏辙父子三人都到了东京(今河南开封市)。由于欧阳修的赏识和推誉,他们的文章很快著名于世。士大夫争相传诵,一时学者竞相仿效。宋人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才识》记载:“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也。”“三苏”的称号即由此而来。苏氏父子积极参加和推进了欧阳修倡导的古文运动,他们在散文创作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后来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三苏之中,苏洵和苏辙主要以散文著称;苏轼则不但在散文创作上成果甚丰,而且在诗、词、书、画等各个领域中都有重要地位。 三苏生平记事 宋真宗大中祥符2年己酉(1010):苏洵生。 欧阳修《苏明允墓志铭》有“君以疾卒,实治平3年(1066)4月戊申也,享年五十有八”语,治平3年上推五十八年,当生于此年。 大中祥符3年庚戌(1010):苏洵二岁。 妻程氏生。司马光《程夫人墓志铭》有“夫人以嘉皊2年(1057)4月癸丑终于乡里……年四十八”。本此,当生于此年。 大中祥符4年辛亥(1011):苏洵三岁。 大中祥符5年壬子(1012):苏洵四岁。 大中祥符6年癸丑(1013):苏洵五岁。 苏洵长兄苏澹之子苏位生,苏洵《祭侄位文》有“昔汝之生,后余五年”语。 石昌言举进士,苏
历史趣谈:苏轼与王弗的爱情故事:苏轼妻子王弗是怎样的人
苏轼与王弗的爱情故事:苏轼妻子王弗是怎样的人导语:与中国封建社会其他时期、其他家族一样,眉山苏家的女人向来都是有姓无名的,苏洵十分钟爱自己的女儿,也不过取名八娘,显然在按排行顺序而与中国封建社会其他时期、其他家族一样,眉山苏家的女人向来都是有姓无名的,苏洵十分钟爱自己的女儿,也不过取名八娘,显然在按排行顺序而定;而苏轼的母亲程夫人、祖母史夫人,甚至是苏辙的夫人史氏,全都有姓无名,至多被称为苏史氏、苏程氏。
可是陪伴苏轼一生的三个女人全有名字:王弗、王闰之、王朝云,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而奇迹的出现,首先要从王弗开始。
王弗与苏轼结识之后,就成了终日不去的伴读。
出身小户人家的王弗不仅知书达理,出乎苏轼意料之处的是,她对诗书非常熟悉,而且记性极佳,有时连苏轼都赶不上。
苏轼在《亡妻王氏墓志铭》中说:其始,未尝自言其知书也。
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
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
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
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
细心的读者应能看出,苏轼这里并没有说王弗陪他读书是在新婚之后。
“其始”应为刚认识时,“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也不知是在苏家还是王家,抑或是在苏轼读书的山寺之中?小户人家的女儿,可没有那么多的讲究!如果说伴读、提示在年轻的恩爱夫妻之间时常出现,那么苏轼为官之后,王弗的“相夫”之功早就超越了“贱内”的范畴。
苏轼还记载:从轼官于凤翔,轼有所为于外,君未尝不问知其详。
曰:“子去亲远,不可以不慎。
”日以先君之所以戒轼者相语也。
轼与客言于外,君立屏间听之,退必反覆其言曰:“某人也,言辄持两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与是人言?”有来求与轼亲厚甚者,君曰:“恐不能久。
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
”已而果然。
将死之岁,其言多可听,类有识者。
苏轼性情率真,口无遮拦,满眼没有一个坏人,这一点是苏洵所最不放心的,也是王弗终日挂牵的。
然而她对苏轼在外面所作所为,达到“未尝不问知其详”的地步,这显然有违“女戒”。
王弗不仅为此,她还在屏幕之后“窃听”客人与苏轼的谈话,提醒苏轼要对那些首鼠两端、见风使舵之人要有所戒备。
最短的文言文10篇
最短的文言文10篇1.《咏雪》1.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注释:1.谢太傅:即谢安,东晋政治家。
2.内集:家庭聚会。
3.儿女:子侄辈。
4.文义:文章义理。
5.俄而:不久,一会儿。
6.骤:急。
7.欣然:高兴的样子。
8.胡儿:谢朗,谢安次兄的长子。
9.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
10.未若:不如。
11.因:凭借。
12.无奕女:谢道韫,东晋才女,谢无奕之女。
3.译文: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子侄辈的人讲解谈论文章的义理。
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 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
” 他哥哥的女儿谢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
” 太傅大笑起来。
她就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2.《陈太丘与友期行》1.原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2.注释:1.陈太丘: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颍川许(今河南许昌)人。
2.期行:相约同行。
3.期:约定。
4.日中:正午时分。
5.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
6.乃:才。
7.元方:陈纪,字元方,陈寔之子。
8.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9.不:同“否”。
10.委:舍弃。
11.家君:对自己父亲的谦称。
12.引:拉,牵拉。
13.顾:回头看。
3.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
过了正午朋友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七岁,在门外玩耍。
别样风采_苏洵杂文解读
收稿日期:2009-04-22作者简介:杨小曼(1976-),女,陕西咸阳人,广西大学文学院07级古代文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唐宋文学。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ofLeshanTeachersCollege第25卷第3期2010年3月Vol.25,No.3Mar .2010别样风采———苏洵杂文解读杨小曼(广西大学文学院,广西南宁530004)摘要:苏洵以议论文名传千古,研究者多有重视,而其杂文数量较少,常为人们所忽略。
苏洵杂文多来自日常生活,有着与其议论文不同的风格。
文章从其杂文内容和风格探究了苏洵的另一特色,从而深化了对苏洵的认知。
关键词:苏洵;杂文;感性;多种艺术特色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666(2010)-03-0004-02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其古文创作虽不算丰富,但影响深远,尤其是他政治、军事、吏治等方面的议论文,从观点和写法都给予后世很大的启示。
“文如其人”,苏洵议论文的成就给我们的印象是:苏洵理性而雄辩,胸怀高远,有王佐之才。
但是除了这些议论文,苏洵还创作了一定数量的赞、记、铭、祭文等其他散文,在《嘉祐集》里这些文章归为杂文类。
仔细阅读这类文章,我们可感受到一个别样的苏洵,这对于我们全面认识苏洵非常有用。
苏洵的这部分杂文除个别篇目写作年代不详之外,大多是写于嘉祐年间。
这时已是苏洵人生的最后十年,也是苏洵寻求仕途遭受新挫折的时期。
这一时期许多至亲好友相继离世,苏洵写了感人至深的祭文。
而面对新的挫折,苏洵也借散文来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志趣。
还有一些赠送友人的引文,也颇为可读。
从这部分文章的内容,我们可了解到苏洵的另一些特点。
首先,苏洵是一个重情义的人,跟朋友、家人有着深厚的感情。
人都是有感情的,而有感情也是人之为人的原因。
苏洵在论事议人上一贯注重“人情”,他的许多政治观点都源于他的“人情说”,他甚至以此来解说《六经》[1]。
苏洵在评王安石乃大奸之人时就说“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匿”[2]。
专题06穿井得一人-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
专题06 穿井得一人(2023·上海宝山·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甲】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工之侨献琴工之侨得良桐焉,斫①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②。
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③。
使.国工④视之,曰:“弗古。
”还之。
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⑤焉。
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
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
乐官传视,皆曰:“稀世之珍也。
”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选自《郁离子》,有删改)【注释】①斫:欧断。
②金声而玉应:发声和应声如金玉碰撞的声音。
③太常:祭祀礼乐的官署。
④国工:这里指乐师,与下文“乐官”相同。
⑤古窾(kuǎn):古代的款式。
窾,同“款”。
1.【甲】文选自《________》一书,初中阶段我们学过同一出处的作品还有《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点词。
(1)及.其家穿井( )(2)使.国工视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中的画线句。
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4.【甲】文中,面对“丁氏穿井得一人”的消息,宋君的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面对“献琴被拒”的结果,工之侨的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5.下列对两则寓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中,对于同一消息,由于传播范围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意思。
B.【甲】文中,对于同一消息,由于处理方式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C.【乙】文中,对于同一物品,由于使用方法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评价。
D.【乙】文中,对于同一物品,由于处理手法不同,会产生不同的价值。
苏洵《心术》原文及翻译
苏洵《心术》原文及翻译篇一:苏洵《史论·利者义之和论》原文及翻译苏洵《史论·利者义之和论》原文及翻译宋:苏洵原文:义者,所以宜天下,而亦所以拂天下之心。
苟宜也,宜乎其拂天下之心也。
求宜乎小人邪,求宜乎君子邪?求宜乎君子也,吾未见其不以至正而能也。
抗至正而行,宜乎其拂天下之心也。
然则义者,圣人戕天下之器也。
伯夷、叔齐殉大义以饿于首阳之山,天下之人安视其死而不悲也。
天下而果好义也,伯夷、叔齐其不以饿死矣。
虽然,非义之罪也,徒义之罪也。
武王以天命诛独夫纣,揭大义而行,夫何恤天下之人?而其发粟散财,何如此之汲汲也?意者虽武王亦不能以徒义加天下也。
《乾·文言》曰:“利者,义之和。
”又曰:“利物足以和义。
”呜呼!尽之矣。
君子之耻言利,亦耻言夫徒利而已。
圣人聚天下之刚以为义,其支派分裂而四出者为直、为断、为勇、为怒,于五行为金,于五声为商。
凡天下之言刚者,皆义属也。
是其为道决裂惨杀而难行者也。
虽然,无之则天下将流荡忘反,而无以节制之也。
故君子欲行之,必即于利。
即于利,则其为力也易,戾于利,则其为力也艰。
利在则义存,利亡则义丧。
故君子乐以趋徒义,而小人悦怿以奔利义。
必也天下无小人,而后吾之徒义始行矣。
呜呼难哉!圣人灭人国,杀人父,刑人子,而天下喜乐之,有利义也。
与人以千乘之富而人不奢,爵人以九命之贵而人不骄,有义利也。
义利、利义相为用,而天下运诸掌矣。
五色必有丹而色和,五味必有甘而味和,义必有利而义和。
《文言》之所云,虽以论天德,而《易》之道本因天以言人事。
说《易》者不求之人,故吾犹有言也。
译文:义,对天下有利,也会扰动天下人的心。
若对天下有利,扰动天下人心也就理所当然了。
小人追求利天下,还是君子追求利天下?君子追求利天下,我没见过不凭至正之道却能成功的。
禀持至正之心行事,扰动天下人心也是应该的了。
即然这样,那道义就是圣人残害天下的工具。
伯夷、叔齐为大义殉节而饿死在首阳山,天下人安然坐视他们饿死却不悲伤。
苏洵《老翁井铭》原文及译文
苏洵《老翁井铭》原文及译文原文:丁酉岁,余卜葬亡妻,得武阳安镇之山。
山之所从来甚高大壮伟,其末分而为两股,回转环抱,有泉坌然出于两山之间,而北附右股之下,畜为大井,可以日饮百余家。
卜者曰吉,是在葬书为神之居。
盖水之行常与山俱,山止而泉冽,则山之精气势力自远而至者,皆畜于此而不去,是以可葬无害。
他日乃问泉旁之民,皆曰是为老翁井。
问其所以为名之由,曰:往岁十年,山空月明,天地开霁,则常有老人苍颜白发,偃息于泉上,就之则隐而入于泉,莫可见。
盖其相传以为如此者久矣。
因为作亭往优游其间,酌泉而饮之,以庶几得见所谓老翁者,以知其信否。
然余又闵其老于荒榛岩石之间,千岁而莫知也,今乃始遇我而后得传于无穷。
遂为铭曰:山起东北,翼为南西。
涓涓斯泉,坌溢以弥。
敛以为井,可饮万夫。
汲者告吾,有叟于斯。
里无斯人,将此谓谁。
山空寂寥,或啸而嬉。
更千万年,自洁自好。
谁其知之,乃讫遇我。
惟我与尔,将遂不泯。
无溢无竭,以永千祀。
译文:丁酉年(1057年),我(请人)为亡妻占卜选择墓地,找到了武阳县安镇乡的山里。
山势绵延壮伟,最后分为两道,互相弯曲环抱,有泉水分开两山涌了出来,在北侧山的右股下汇成一口大井,每天可供百余户人家饮用。
风水先生说这里很吉利,这样的地方在风水书上就是风水宝地。
这泉水随山势而走(泉水走向和山脉走势一致),山势交汇的地方泉水也汇积在这里,甘冽宜人。
这正是山脉的精气能量由远处而来,都蓄积在这里了,所以这里是上好墓地没有不利之处。
后来有一天问起泉水旁的居民(这泉的名字),大家都说这是老翁井。
又问这名字的由来,居民说:“过去十年间,每当天气晴好,山色空明的时候,就常常有一位苍颜白发的老人家,躺卧泉边,一有人靠近他就隐没到泉水之中,看不到了。
原来这个传说这样流传已经很久了。
就这样我在泉上修了座亭子,又用石头重新修砌了井壁以防水势暴涨外溢。
随后我常常悠游其间,渴了就酌泉水喝,盼着能见到传说的中老翁,以验知传说的真假。
然而我又怜悯这老翁一直终老在这野树荒岩之间,千百年也无人知晓,直到今天才碰到我才能让他的事流传无限。
宋人掘井言文言文及翻译
宋人有好学之士,居于山陬之地。
其地多石少土,井泉难觅。
士人苦于饮水,常思掘井以解燃眉之急。
一日,士人于山中漫步,忽见一石穴,深不见底,其旁有一石碑,上刻“古井”二字。
士人见状,心生好奇,遂命仆人携锄斧,往探究竟。
乃集乡中壮丁,备足工具,士人亲自监工,于石穴中挖掘。
初时,穴深不见底,众人皆以为无望。
然士人志坚不渝,谓众人曰:“古人云,有志者事竟成。
吾等虽处险境,然只要齐心协力,终能得偿所愿。
”众闻其言,皆感鼓舞,遂加紧挖掘。
数日之后,穴深已达丈余,然仍未见水。
众人皆以为无望,士人却仍鼓励众人:“古人云,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
吾等虽遇困境,然不可轻言放弃。
再接再厉,终有水出之时。
”又过数日,忽闻穴中发出隆隆之声,众人皆惊。
士人令众人暂歇,亲自下穴探查。
未几,士人抱一石块而出,谓众人曰:“此石为井底之石,吾等久已挖掘,此石阻水,故无水出。
今已除去,不日将有清泉流出。
”众闻其言,皆大喜过望。
果不其然,未过多时,井中泉水潺潺,清澈见底。
士人喜不自胜,遂作文记其事,曰:“余居山陬,久无井泉。
一日,偶得古井遗址,遂集乡人挖掘。
初时,众人皆以为无望,然余坚持不已。
古人云,有志者事竟成。
终得泉眼,水涌而出。
此乃天赐之物,亦吾等齐心协力之果也。
”士人之文,传于后世,成为佳话。
后人多有慕其志者,皆效仿其事,以解乡中饮水之困。
【翻译】宋国有一位好学的人,住在山区的边缘。
那个地方多石头少土,井泉难以找到。
这位士人苦于饮水问题,常常想着挖井来解燃眉之急。
有一天,士人在山中漫步,忽然看到一座石穴,深不见底,旁边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古井”两个字。
士人见到这种情况,心生好奇,于是命令仆人带着锄头和斧头,去探究真相。
于是召集了村里的壮丁,准备好了工具,士人亲自监督工作,在石穴中挖掘。
最初,洞穴深不见底,大家都以为没有希望。
然而士人意志坚定,对大家说:“古人说,有志者事竟成。
我们虽然身处困境,但是只要齐心协力,终能实现愿望。
”大家听了他的话,都感到鼓舞,于是加紧挖掘。
宋人挖井文言文翻译
宋之季年,风俗淳朴,民性勤勉。
时有村夫,居山之麓,邻水之涯,耕读之余,常思掘井以利家室。
村夫姓李,字子安,为人忠厚,好学不倦。
一日,子安于田间劳作,忽见一龟,背负奇石,游于溪水之中。
子安心异之,遂随龟行,竟至一深谷。
谷中幽静,绿树成荫,泉水潺潺,景色宜人。
子安心悦,留连忘返。
既而,子安归家,与妻言及此事。
其妻姓王,名氏,亦贤良淑德,闻之,亦深以为奇。
夫妻商议,欲探谷中奥秘,遂备干粮,携锄斧,共往探奇。
行至谷口,见一石门,门上刻有“井泉仙境”四字,颇为壮观。
夫妻推门而入,见一井,井水清澈,深不可测。
子安惊喜交集,遂决意于此地挖井。
于是,子安夫妇召集邻里,共商挖井事宜。
众邻里闻之,皆踊跃参与,共襄盛举。
子安设坛祭告天地,愿井成之后,灌溉农田,惠及乡里。
祭毕,众人挥锄动土,挖井工程正式开始。
初时,井深数尺,尚无阻难。
然越深越难,众人心生畏惧,欲罢工归。
子安见状,登高而呼,曰:“吾等挖井,非为一己之私,乃为乡里之利。
虽难,亦当勉力为之。
”众闻言,皆感动奋发,重拾信心,继续挖掘。
经过数月之努力,井深已达丈余,然仍未见水源。
众人疲惫不堪,心灰意冷,欲弃井而去。
子安见状,心生一计,曰:“吾闻井泉必有灵异,当于井底求之。
”于是,众人于井底设坛,祈求井泉之神赐福。
果不其然,是夜,井中忽有异光闪烁,众皆惊异。
次晨,井水大涨,清澈见底,甘甜可口。
子安夫妇及众邻里喜出望外,欢呼雀跃。
井成之后,灌溉农田,庄稼茁壮,乡里皆受益。
时值宋仁宗嘉祐年间,子安夫妇因挖井有功,被朝廷表彰,赐予银两。
子安感念众邻里之助,遂将所得银两分与邻里,共庆井成。
自此,子安夫妇与邻里和睦相处,村中风气日益好转。
此事传至京师,仁宗皇帝闻之,赞叹不已,曰:“民为邦本,民心所向,国运必兴。
子安夫妇及众邻里,实为忠良之民,国家之宝也。
”遂命翰林学士撰文,记载此事,以励后世。
后世之人,闻子安夫妇挖井之事,无不为之感动。
此乃宋人勤勉、忠厚、团结之典范,亦为后世子孙之楷模。
川井报恩文言文翻译
川井报恩,乃古之佳话也。
昔者,有士人游历川地,偶至一井,渴甚,欲饮井水。
见井旁有一老妪,方浣衣于井。
士人遂告之曰:“吾行至此地,口渴难耐,欲饮此井水。
敢问老妪,此井水可饮否?”老妪闻言,微笑应曰:“此井水甘美,宜人饮用。
然吾有言在先,此井乃吾家之井,非可轻赐。
吾欲观君之德,若能以一物相报,此水便为君所有。
”士人闻言,心中一动,遂思量良久。
良久,乃解囊中一枚金钏,掷于井中,曰:“此吾之物,愿以报恩。
”老妪拾之,微笑曰:“善哉!吾知君非寻常之人,此钏虽小,亦足以报君之德。
”遂以水盂取井水,以奉士人。
士人饮之,顿觉神清气爽,心怀感激。
后士人游历四方,屡经磨难,皆因得此井水之助。
及归故乡,念及老妪之恩,遂有报恩之志。
遂遍访乡人,询问老妪之踪。
然乡人皆言,老妪已移居他处,不知所在。
士人闻之,心绪难平。
一日,行至一山,见一女子浣衣于溪,其貌端丽,似曾相识。
士人上前相问,女子答曰:“吾乃老妪之女也。
老妪已故,吾奉母命,在此浣衣。
”士人闻言,心中一惊,遂以实情告之。
女子闻言,泪流满面,曰:“吾母一生孤苦,无以为报,今君能以钏相赠,实乃母之幸事也。
”士人遂以金钏相赠,女子收之,感激不已。
士人问女子:“老妪生前有何遗愿?”女子答曰:“吾母愿有一井,以便乡人饮用。
”士人闻言,心中一动,遂决定以己之力,为老妪造一井。
士人回乡后,募捐修井,乡人闻之,皆慷慨解囊。
不日,井成,乡人共饮井水,皆言甘美异常。
士人立于井旁,心中感慨万分,遂作诗一首,以记此事:川井甘泉,报恩不忘。
金钏相赠,情意绵绵。
母恩难报,子心永存。
井水长流,福泽乡邻。
《川井报恩》文言文翻译:《川井报恩》是一则古时的美好传说。
曾经,有位士人在川地游历,偶然来到一口井边,口渴难耐,想要喝这井里的水。
他见到井边有一位老妇人正在洗衣服,于是告诉她说:“我行至此地,口渴难忍,想要喝这井里的水。
敢问老妇人,这井里的水可以喝吗?”老妇人听到这话,微笑着回答:“这井里的水甘甜可口,适合人饮用。
宋人挖井文言文全文翻译
宋人有好学而文者,欲为井以利其居。
乃访求古法,得《水经》所述,欲依其说以作。
乃相地于乡人之隙地,得石岩之下,地脉隐伏,宜于掘井。
于是聚族而谋,众皆曰:“此石岩之下,地脉深固,非人力所能及,恐难成功。
”其人不顾众议,决意为之。
乃告之匠人,匠人曰:“此井非同寻常,须深掘数十丈,凿石穿岩,非一日之功也。
”其人曰:“吾闻古之人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吾虽不才,愿效此志,成此井,以惠吾乡。
”匠人见其志坚,遂相从。
乃集乡中壮丁,备诸器械,于石岩之下,昼夜不息,奋力开凿。
凡三月,石破土裂,泉水涌出,井成。
众皆欢呼,以为神迹。
其人见井成,喜曰:“吾志遂矣!”乃命工镌石,刻其事于井旁,以传后世。
文曰:宋某,好学不倦,欲为井以利乡里。
经访古法,得地脉隐伏,宜于掘井。
虽众议难成,吾志不渝。
匠人相从,集壮丁,昼夜开凿,三月而成。
泉水涌出,众皆欢呼。
愿以此井,永利乡里,垂名后世。
译文:宋朝有位喜欢学习且文采出众的人,想要挖一口井来方便自己的生活。
他找到了古代的挖井方法,根据《水经》的记载,想要依照那些说法来挖井。
于是他选择了一处乡人之间的空地,发现那里有石岩,地脉隐伏,适合挖井。
于是他召集族人商议,众人都说:“这石岩之下,地脉深厚坚固,不是人力所能轻易达到的,恐怕难以成功。
”尽管众人如此说,但他不顾众议,决心要挖。
于是他告诉了工匠,工匠说:“这口井非同一般,需要深挖数十丈,凿穿岩石,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
”他说:“我听说古人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我虽然不才,愿意效仿这种志向,挖成这口井,来惠及我的乡里。
”工匠见他的意志坚定,便答应了他的请求。
于是召集了乡中的壮丁,准备了各种工具,在石岩之下,日夜不停地挖掘。
经过三个月,岩石被破开,土壤裂开,泉水涌出,井挖成了。
众人都欢呼雀跃,认为这是神迹。
他看到井挖成了,高兴地说:“我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于是命令工匠在井旁刻石,把这件事刻下来,以传给后世。
文章写道:宋朝某人,好学不倦,想要挖一口井来方便乡里。
关于穿井得一人的文言文翻译
关于穿井得一人的文言文翻译(原文)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诸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启示)凡事都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
要深入调查研究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
所有的’流言都不可信只有实际才是真理。
折叠(翻译)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
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
”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
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注释)1氏:姓。
2溉汲取水汲水浇田:溉音gai浇灌。
汲音jí。
从井里打水。
3及:等到。
4 国人道之:都城的人谈论这件事。
国古代国都也称“国”。
5闻之于宋君: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
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
于介词当“被”讲引进主动者。
宋君宋国国君。
6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
于介词当“向”讲。
7使:使用使唤。
指劳动力。
于到向。
8穿挖井:解释为“打井”、“钻井”、“凿井”。
9闻之于宋君:指这件事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面。
10国人:指城都的人。
11对:回答。
12者:人。
13诸:情况。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洵《老翁井铭》原文及译文
原文:
丁酉岁,余卜葬亡妻,得武阳安镇之山。
山之所从来甚高大壮伟,其末分而为两股,回转环抱,有泉坌然出于两山之间,而北附右股之下,畜为大井,可以日饮百余家。
卜者曰吉,是在葬书为神之居。
盖水之行常与山俱,山止而泉冽,则山之精气势力自远而至者,皆畜于此而不去,是以可葬无害。
他日乃问泉旁之民,皆曰是为老翁井。
问其所以为名之由,曰:往岁十年,山空月明,天地开霁,则常有老人苍颜白发,偃息于泉上,就之则隐而入于泉,莫可见。
盖其相传以为如此者久矣。
因为作亭
往优游其间,酌泉而饮之,以庶几得见所谓老翁者,以知其信否。
然余又闵其老于荒榛岩石之间,千岁而莫知也,今乃始遇我而后得传于无穷。
遂为铭曰:
山起东北,翼为南西。
涓涓斯泉,坌溢以弥。
敛以为井,可饮万夫。
汲者告吾,有叟于斯。
里无斯人,将此谓谁。
山空寂寥,或啸而嬉。
更千万年,自洁自好。
谁其知之,乃讫遇我。
惟我与尔,将遂不泯。
无溢无竭,以永千祀。
译文:
丁酉年(1057年),我(请人)为亡妻占卜选择墓地,找到了武阳县安镇乡的山里。
山势绵延壮伟,最后分为两道,互相弯曲环抱,有泉水分开两山涌了出来,在北侧山的右股下汇成一口大井,每天可供百余户人家饮用。
风水先生说这里很吉利,这样的地方在风水书上就是风水宝地。
这泉水随山势而走(泉水走向和山脉走势一致),山势交汇的地方泉水也汇积在这里,甘冽宜人。
这正是山脉的精气能量由远处而来,都蓄积在这里了,所以这里是上好墓地没有不利之处。
后来有一天问起泉水旁的居民(这泉的名字),大家都说这是老翁井。
又问这名字的由来,居民说:“过去十年间,每当天气晴好,山色空明的时候,就常常有一位苍颜白发的老人家,躺卧泉边,一有人靠近他就隐没到泉水之中,看不到了。
原来这个传说这样流传已经很久了。
就这样我在泉上修了座亭子,又用石头重新修砌了井壁以防水势暴涨外溢。
随后我常常悠游其间,渴了就酌泉水喝,盼着能见到传说的中老翁,以验知传说的真假。
然而我又怜悯这老翁一直终老在这野树荒岩之间,千百年也无人知晓,直到今天才碰到我才能让他的事流传无限。
就此作铭记说:
山势起于东北,分脉聚在西南。
这涓涓泉水,在山间流出又汇聚。
聚汇成井,供千万人饮用。
打水的人告诉我,泉中有位老翁。
村里没有此人,这老翁是谁?山野空寂寥落,老翁有时长啸嬉游。
千年万年,在泉山之际洁身自好。
有谁知道他呢?直到遇到我。
只有我和你,结下不朽情谊。
愿泉水不溢不枯,永远为人所纪念。
并附参考资料:
老翁井的故事(作者:心有凯歌)
北宋嘉祐二年,苏洵的夫人程氏逝于眉山老家纱穀行(即现今三苏祠),此时正是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踌躇满志,名震京师之时,程夫人逝世的噩耗传来,父子三人急忙赶回眉山奔丧,并请来风水先生在眉山城附近占卜择墓地。
这天,苏洵和风水先生来到武阳县安镇乡可龙里柳沟山(即现在的东坡区土地乡永光村苏坟山)察看风水,一登上山脉就看见这座山起势非常高大雄伟,到末端却分成两股,回转环抱在一起,山上郁郁葱葱,绿树成萌,两山之间,三股清泉缓缓流
出,在山的右股下蓄积成为一口大井,据村民讲周围数百户人家日常用水皆取之于此,面对这青山绿水的怡人景象,风水先生不由的惊叹:“苏老先生恭喜你,这儿真是一块上好的风水宝地啊!”苏洵不解的问:“何以见得?”风水先生指着泉水,对苏洵说:“你看,这股山泉的流向与山脉的走向正好一致,并且在山的尽头汇聚积蓄,这就表示精气和神韵都汇聚在了山泉交汇处。
水吸取了山的精华,山沾染了水的灵气,山水相融,真正是一块最好的墓地啊!”
将程夫人安葬在泉水旁后,苏洵日日守候在墓旁陪伴之妻。
一日,口渴的苏洵到泉边掬水喝,发现此泉水不仅清冽无比,而且甘醇芬芳;让人神清气爽,遂问旁边村民,此井何名,村民都说:“叫老翁井”。
苏洵不解的问:“为何叫老翁井?”村民笑着说:“每到夜静山空,明月高照的夜晚或是雨过天晴,云开雾散时,都会有一个白发苍苍的老翁安然地仰卧在泉边休息,但只要有人走进,他就立即隐没到泉水中,再也看不见了。
”苏洵问村民:“你们都见过老翁吗?”村民却说:“没见过,只是听说罢了。
”老翁井的传说勾起了苏洵极大的兴趣,苏洵在井上修了一座六角亭,又用石头重新浆砌了井壁、井台,然后每日悠闲自得地在老翁井旁吟诗游玩,饿了就吃干粮,渴了就喝老翁泉的井水,希望有机会亲眼见到这位传说中的老翁,眼见离开眉山回京的日子越来越近了,苏洵却始终没有见到这位白发老翁,带着遗憾,打点行装回京之时,苏洵写下了一首《老翁井铭》,以纪念这位老翁,视其为可流传不朽的林野隐者。
老翁井铭
山起东北,翼为南西。
涓涓斯泉,岔溢以弥。
敛以为井,可饮万夫。
汲者告我,有叟於斯。
里无斯人,将此谓谁?山空寂寥,或啸而嘻。
更千万年,自洁自好。
谁其知之?乃讫遇我。
惟我与尔,将遂不泯,无溢无竭,以永千祀。
另有:“出西直门”——明代小品两篇可供大家对照或用作译文练习。
游西山小记(李流芳)
出西直门,过高梁桥,可十余里,至元君祠。
折而北,有平堤十里,夹道皆古柳,参差呆映,澄湖百顷,一望渺然。
西山匌匒,与波光上下。
远见功德古刹及玉泉亭榭,朱门碧瓦,青林翠嶂,互相缀发。
湖中菰蒲零乱,鸥鹭翩翻,如在江南画图中。
予信宿金山及碧云香山;是日跨骞而归,由青龙桥纵辔堤上。
晚风正清,湖烟乍起,岚润如滴,柳娇如狂,顾而乐之,殆不能去。
先是约孟旋、子将同游,皆不至;予慨然独行。
子将挟西湖为已有,眼界则高矣,顾稳踞七香城中,傲予此行,何也?书寄孟阳诸兄之在西湖者,一笑。
《西山十记》(袁中道)
记一
出西直门,过高梁桥,杨柳夹道,带以清溪,流水澄澈,洞见沙石,蕴藻萦蔓,鬣走带牵,小鱼尾游,翕忽跳达,亘流背林,禅刹相接,绿叶浓郁,下覆朱户,寂静无人,鸟鸣花落。
过响水闸,听水声汩汩。
至龙潭堤,树益茂,水益阔,是为西湖也。
每至盛夏之月,芙蓉十里如锦,香风芬馥,士女骈阗,临流泛觞,最为胜处矣。
憩青龙桥,桥侧数武,有寺依山傍岩,古柏阴森,石路千级。
山腰有阁,翼以千峰,萦抱屏立,积岚沉雾。
前开一镜,堤柳溪流,杂以畦畛,丛翠之中,隐见村落。
降临水行,至功德寺,宽博有野致,前绕清流,有危桥可坐。
寺僧多习农事,日已西,见道人执畚者、插者、带笠者野歌而归。
有老僧持杖散步胜间,水田浩白,群蛙偕鸣。
噫!此田家之乐也,予不见此者三年矣,夜遂宿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