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必修课程中教学内容的主要改革
新教材新高考新课程标准修订主要变化及教学实施专题报告—语文统编版上册
课程结构
• (二)结构 •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
选修三类课程构成。三类课程分别安排7— 9个学习任务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 文化和社会主义现金文化方面的内容诗中 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 • (三)学分与选课
必修(8分)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 (1学分)
当代文化参与 (0.5学分)
• (5)通过各种传媒,关注当代文化生活热点,聚焦 并提炼问题,展开专题 研讨,解释文化现象,提高 语文综合应用能力,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变化五:明确学业质量
•
• 新课标增加了“学业质量”部分,明确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本学科课程学习后 的学业成就表现,学业质量标准是以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结 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刻画。
• 学科核心素养: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 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 点的关键成就,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语文的特质和语文核心素养的确立
• 历史 • 1、唯物史观 2、 数学 • 1、数学抽象2、逻辑推理3、数学建模
4、直观想像5、数学运算6、数据分析 • 语文核心素养:语文育人价值的体现,个体
实用性阅读与表达 (1学分)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 (2学分)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 (0.5)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 (0.5学分)
外国作家作品研习 (1学分)
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 (1学分)
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 (2学分)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 (2学分)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 (2学分)
跨文化专题研讨 (2学分)
关于新课程方案
• 3、强化了课程有效实施的制度建设。进一 步明确课程实施环节的责任主体和要求, 从课程标准、教材、课程规划、教学管理, 以及评价、资源建设等方面,对国家、省 (自治区、直辖市)、学校分别提出了要 求。增设“条件保障”部分,从师资队伍 建设、教学设施和经费保障等方面提出具 体要求。增设“管理与监督”部分,强化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课程实施的责任。
高中新课改的基本内容
6
谢谢观赏
2019-5-26
教学大纲是以具体的内容为标准,不以水平 为依据;教学大纲所列的内容要求所有学生 都要掌握,即使是最差的学生也要达到那个 最高要求。
教学大纲所关注的是确定人人都要达到的具 体教学目标及要求,而课程标准则关注学生 的学习结果,对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材料达到 这一结果,课程标准不作具体限制。
19
谢谢观赏
2019-5-26
什么是技术素养?
课程标准中使用的概念是“使用、管理或理解技术的能力。” (1)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技术及技术设计的一般
思想和方法;
(2)技术探究、运用技术原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对 技术的理解、使用、改进及决策能力;
(3)技术创新的思想方法及个性心理品质,合作精神与团 队精神;
12
谢谢观赏
2019-5-26
第四,评价建议具有更强的指导性和 操作性
课程标准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与 课程发展融为一体,淡化了终结性评价 和评价的筛选功能,强化了过程评价和 评价的教育发展功能,实行学生学业成 绩与成长记录袋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 评价不仅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且 重视学习过程和体验。
创造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应当是通用技术学科 所最为重视的任务,也较其他学科更为有利。这 是因为,在技术课程中,学习进行的创新,可以 是真正的创新。特别是课程标准强调了技术设计, 而技术设计的核心就是创新。
在学习活动中,要鼓励学生想像、怀疑和批判, 要营造民主、活跃、进取的学习氛围;通过技术 设计、技术试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良 好的引导和有效的开发,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 进一步的发展。
必修课程 、选修课程I的课程 标准由国 家研制,选修课程II由学校自行研制。
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
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自2017年实施以来,高中新课程改革在中国教育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这次改革旨在适应时代的变革和学生的需求,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实践。
本文将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体系等多个方面展开回答,详细分析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和影响。
教学内容方面,高中新课程改革强调提高学科的实际应用价值,着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统教学中注重的专业知识已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而新课程在各个学科中增加了拓展性课程的设置,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的综合学习。
比如,在文科中加入了科学探究和数学思维等内容,在理科中强化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学习,促使学生形成全面的学科素养。
教学方式方面,高中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从传授知识者转变为学业指导者,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为此,课堂教学采取了问题导向、合作探究、探究式学习等灵活的教学方法。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参与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新课程改革还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促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经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评价体系方面,高中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科核心素养为核心,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评价。
传统的考试评价形式往往只注重学生的记忆和应试能力,而新课程改革在评价过程中增加了多样性的考核方式。
除了常规的笔试和口试,新课程还加入了课程实践、综合素质评价、学科研究等形式的评价。
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造潜能。
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
首先,教育内容的丰富和多样性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
学生在拓展性课程中接触到不同的学科知识,培养了综合学习的能力。
其次,新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参与度更高,能够更好地发挥创造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学生在实践探究中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最后,评价体系的改革使教育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评价,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成就感。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及教学思考
6.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时空观念:
概念界定: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 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 意义阐释: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 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 史事有准确的理解。 课程目标: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 的;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够运用这 些方式叙述过去;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 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能够在不 同的时空框架下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 在认识现实社会 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6个专题 政治体制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法律与教化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货币与税收
揭示人类政治生活的发展,使学生认识国家治理体系 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性。
选择性必修课程(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6个专题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劳动工具与劳作方式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交通与社会变迁 医疗与公共卫生
在政治思想上必须认同伟大祖国、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 华文化、认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道德人格上,必须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事的道德准则,健 全人格。
在史学品格上,具有求真精神、贯通意识和批判思维。
5.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三个维度
必品格:
刘芃:主要指具有历史思维的品质和境界等,即以史为鉴的心 智水平和心理特质、家国情怀的情感素质和认知高度、人文素 养的历史内涵和质量层级、批判性思维的理性程度和表达方式 等。
课程理念教材体例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一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提出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发展和抽象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是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情境时能够综合运用特定学习方式现实情境时能够综合运用特定学习方式所孕育出来的学科和跨学科的观念思维所孕育出来的学科和跨学科的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结构化的学科和跨学科模式和探究技能结构化的学科和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的知识和技能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内的动力系统在分析情境提出值观在内的动力系统在分析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的过程中表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出来的综合性品质综合性品质和和关键能力关键能力
浅析高中数学中的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新课程NEW CURRICULUM熟悉之后,指导学生进行美文诵读,在感受中理解,在理解中感受。
如译林版牛津初中英语七年级下册Unit6Reading Down therabbit hole读后活动教学:1.让学生思考Which sentence do you think is beautiful?并让学生伴随着优美的背景音乐诵读这些优美的句子。
让学生感受“Down,down,down.”的语言音律之美;体会“How amazing!”中amazing的用词精确之美;欣赏“There were doors...,but...locked. Alice saw a small key...,but...the doors.Alice tried to go through...,but...too big.”的句式多变之美。
通过寻找学生喜欢的优美短句、句子或段落,让学生明白了童话故事的语言特征,更从中体验到主人公探险之旅的奇妙之处。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对主要人物进行评价。
学生思考回答What do you think to Alice?And why?教师借此来拓展升华完成本课的情感目标。
3.鼓励学生续讲故事,让学生就If you are the writer,what will happen to Alice then?展开想象和讨论,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合作精神,激发学生课后继续阅读原著的兴趣。
4.欣赏完文学作品后,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表演作品片段的比赛,既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经典句段内涵的感悟能力。
文学作品是以文字形式表现的最重要艺术形态。
经典的英语文学作品具有广泛的有益性、教育意义和阅读价值。
如何通过教学活动来体现它的价值?DRTA教学法不失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它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对学生合作态度的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以及批判性思维的发展都有帮助,能够解决传统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学生真正主动参与到阅读过程中。
高中政治课标修订的主要变化
高中政治课标修订的主要变化一、课程内容优化高中政治课标修订在课程内容方面进行了全面优化,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和综合能力。
具体变化包括:1.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法治教育。
2.调整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比例,增加选修课程的选择性,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3.强化实践性和应用性,增加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分析、社会调查等内容。
二、更新教学内容高中政治课标修订在教学内容方面进行了更新,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具体变化包括:1.增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深入阐述党的最新理论和方针政策。
2.及时更新法律法规和国际形势等方面的信息,确保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3.加强对传统文化、民族团结等方面的教育,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国家认同感。
三、改进教学方式高中政治课标修订在教学方式方面进行了改进,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具体变化包括:1.推广探究式、互动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
2.加强信息技术与政治教学的整合,利用多媒体、网络等手段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3.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开展创新实践。
四、加强课程综合高中政治课标修订在课程综合方面进行了加强,注重跨学科的融合与联系。
具体变化包括:1.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如历史、地理、经济等,形成知识网络体系。
2.引入跨学科的案例分析、问题探究等内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强化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将德育与智育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完善评价体系高中政治课标修订在评价体系方面进行了完善,以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具体变化包括:1.推行多元评价方式,将考试、作品评定、口头表达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2.重视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重磅:高中各科新教材介绍来了!新旧教材对比,一文让你看懂!
编排体例发生变化:旧版教材必修1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史,按时间顺序编写,包括中国和外国的;必修2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角度编写,包括中国和外国的;必修3从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来编写,包括中国和外国的。新版教材必修上只讲中国历史的发展,从多个角度出发,比较全面的介绍了中国从古到今的发展特点及重大历史事件;必修下主要讲的是世界历史,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方面来阐述。
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统筹考虑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和高考综合改革等多维改革推进的复杂性,为保障普通高中学校正常教学秩序,按照实事求是、积极稳妥、分步实施、自主申请的原则,自2019年秋季学期起,全国各省(区、市)分步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
——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份,可以于2019年秋季学期高一年级起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
普通高中《历史》全套教材共5册:
其中必修教材分《中外历史纲要》上下2册;
选择性必修教材分《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经济与社会生活》和《文化交流与传播》3册。
普通高中历史教材总主编、中国史学会原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研究员张海鹏介绍,教材呈现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内容涵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共涉及历史文化名人100余位,思想、科技、文学、法律等著作80余部,四大发明、天文历法、医学、数学、农学、地理学、水利工程等重大发明创造50余项,书画、音乐舞蹈、雕塑、器物等艺术作品40余件,引导学生形成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
辽宁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方案
辽宁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方案辽宁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方案按照教育部要求,辽宁省从2006年秋季开始将进行普通高中课程改革。
为了确保课程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教基[2003]6号)、《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通知》(教基[2003]21号)、《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基[2005]6号)和《辽宁省教育厅关于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意见(试行)》(辽教发[2002]7号)要求,制定本方案。
一、课程改革工作的重要意义和指导思想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愿望和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
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对于提高我省人口素质和综合竞争能力,推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进一步深化我省基础教育改革,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提高普通高中教育水平提供了重要契机;对于推动我省普通高中的教育教学改革,更好地发挥普通高中的教育资源效益,促进普通高中尽快走上以内涵发展为主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主动探究的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教育“三个面向”指示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立足我省实际,借鉴先期进入高中课程改革省份及我省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工作的有益经验,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构建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使普通高中素质教育取得实质性进展,全面提高我省基础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为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主要内容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主要内容新课程标准的各项特点对应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促进学校教育重心的转移,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在获得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突破学科中心,设置综合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缺乏整合的现状。
(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分科与综合课程相结合,鼓励综合课;高中以分科为主,探讨学分制)3、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知识与技能,密切教科书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改变课程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4、各科课程标准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改变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搜集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交流合作能力,改变课程过于强调机械、接受学习。
5、各科课程标准力图结合本学科的特点提出有效的策略和具体评价手段,引导学校的日常评价活动更多地指向学生的学习过程,建议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评价(成长记录与分析、测试与考试、答辩、作业、集体评议等),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科学评价体系,改变课程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的现状。
6、课程标准刻画学生应达到的基本标准,对实施过程提出建设性意见,但不规定实施过程与手段,为教材的多样性和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提供了广阔空间。
实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多样性、灵活性,以适应地区差异、学校特点、学生个别差异,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主要内容第一章新课程改革与教学理念重建第一节新课程与教学改革一、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与特点(一)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新旧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内容对比分析
新旧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内容对比分析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发展,高中物理课程也在不断改革和更新。
我国历史上经历了多次高中物理课程教材和标准的变革,其中以2017年修订的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为最新版本。
本文将对新旧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内容进行对比分析。
一、课程设置旧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物理课程设置为必修科目,共五个学分。
2017年修订后的新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将物理课程设置为必修科目,共六个学分。
除此之外,新标准还增加了“量子力学基础”“引力与宇宙”两个选修课程。
二、基础知识从基础知识角度来看,新旧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内容区别并不大。
旧标准中,物理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力学、热学、电学、光学和原子物理学等。
新标准中,物理基础知识也包括这些方面,重点强调了计算机模拟技术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应用。
三、实验内容在实验内容方面,新旧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差异较大。
旧标准中,物理实验主要以机械实验、电学实验、光学实验为主。
新标准中,除了这些经典实验之外,还增加了一些现代实验的内容,比如“光学散射谱分析”“自然界光学现象的观察与实践”等。
此外,新标准还要求通过实验学习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让学生更加重视实验设计和结果分析的能力。
四、知识结构新旧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知识结构也有所不同。
旧标准中,物理知识点较为分散,内容涉及面广,但缺乏系统性和深度。
新标准中,物理知识点更加贴近应用,注重知识内在联系的建立。
此外,新标准还将物理知识与社会发展和实践相结合,强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新旧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对于教学方法也有一些不同。
旧标准中,物理教学主要是传授知识,强调理论计算和经典实验。
新标准中,物理教学强调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人文关怀和学科交叉,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物理学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中的应用。
综上所述,新旧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实验内容、知识结构和教学方法等方面。
值得注意的是,在新标准中,物理教学强调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注重将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联系起来。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伟大的改革开放教案(一)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伟大的改革开放教案(一)课程名称:伟大的改革开放教案目标•了解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和意义•理解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深远影响•分析改革开放中的一些重要政策与措施教学重点•掌握中国改革开放的基本概念和历史发展过程•理解改革开放在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的重要变革•探讨改革开放中一些重要的政策与措施的实施与成效教学难点•分析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作用和影响•深入理解改革开放的思想精髓教学准备•电脑、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教材: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教学过程一、引入(10分钟)•利用图片或短视频展示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经济的巨大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学生,他们对于改革开放的了解有哪些?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改革开放的背景•通过讲解中国改革开放前的国内外形势,引导学生理解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2. 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讲解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性影响,以及在调整国际关系、加强中国的综合国力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三、重点内容讲解(25分钟)1. 改革开放的基本概念•让学生明确改革开放的含义,并对比改革开放前后的差异。
2. 改革开放中的一些重要政策与措施•以实例的形式介绍改革开放的一些具体政策和改革举措,例如农村改革、经济特区的建设等。
四、深入思考(1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改革开放对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深刻影响,并从多个角度探讨改革开放的成功因素。
五、总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对改革开放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
•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进一步加深对改革开放的理解。
课后作业•阅读教材相关章节,完成相关习题。
•收集并整理一些改革开放的案例,准备进行课堂分享。
注意:以上教案仅供参考,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方式还需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六、课堂评价(10分钟)•进行课堂小测或讨论,检验学生对于改革开放的理解程度。
•教师对学生的参与程度、表达能力以及对关键概念的理解深度进行评价。
高中新课标新教材的变化及教学策略
高中新课标新教材的变化及教学策略日照实验高中史文武一、2017新课标的变化1、从统一课程到选择性课程2003年《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 》有新一轮突破,把数学课程分为四类:必修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高中毕业需要学习的课程,这些课程学分,180课时;限定选修课程为选修1(文科选修课,4学分)和选修2(理科选修课,6学分),这些课程加上必修成为高考的内容;任意选修课包括选修3和修4,选修4为部分进入高考的选修课,选修3为兴趣选修课,计算选修学分。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又做了很大改进,保留了必修课程及其功能,学分压缩为8学分,144课时;把原选修1(文科选修课)和选修2(理科修课)合并为新的选择性必修课程,6学分,文理不分,这些课程加上必修成为高考的内容;选修课程是自主选择课程,这些课程与大学数学教育接轨、并由中国教育学会组织专家委员会进行考试,成绩进入综合素质评价档案,供自主招生参考。
2、面向全体学生学习数学内容逐步减少面向全体学生的数学内容在逐步减少,2003年数学必修课程是10学分,180课时,改革后数学必修课程是8学分,144课时;就是说面向全体学生学习的数学内容在逐步减少。
供不同学生需要的选择性课程在增加,科目在增加,内容也在增加。
这是高中数学课程变化趋势。
3、突出“主线一主题一核心内容”的基本结构以前的数学教学大纲或2003年版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中,课程内容的呈现形式是以“知识领域一知识单元一知识点”展开,为了更好地体现数学学科特点,为了与数学应用和进一步学习接轨,更重要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我们以“主线一主题一核心内容”为结构呈现课程内容。
4、函数成为课程内容主线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在中学数学课程中,函数是作为代数的内容呈现在数学课程中。
如前所述,非利克斯・克莱因提出了新的理念,希望重新构架中学数学的课程内容结构。
中国数学课程也在不断地改进,经过反复讨论,《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把函数及其相关内容作为一条贯穿数学课程的主线。
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更新观念、转变方式、重建制度。
即更新教与学的观念;转变教与学的方式;重建学校管理与教育评价制度。
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教学已经成为各个学校的必开设的一个学科。
从目前中专计算机教学可以看出,计算机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严重影响了计算机教学的发展,并且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工作。
为此,解决问题已经成为中专学校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中专计算机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1、目前,我国已经从小学开始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因此中专学生已经经历了几个阶段的计算机学习,并且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但是中专学校由于受到高中扩招的冲击,门坎设置得都比较低,导致学生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学习兴趣不高。
2、计算机的软件和硬件更新速度很快,中专学校往往因为资金问题不能及时地更新计算机设备,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和市场的要求。
专业的计算机教师并不能完全满足需要,计算机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教材的更新跟不上计算机软、硬件的更新速度。
如果按照最新的流行软、硬件进行教学,教师的教学内容又无法和书本同步。
3、计算机教学既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它要求学生不仅要很好地掌握其中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操作中去,并在操作中不断地发现问题。
我们现行的计算机教学停留在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定义和常识,把学生误导向学计算机是为了记一些理论知识,从而脱离了和实践操作的联系。
二、中专计算机教学对策1、中专生个性发展必须重视起来目前中专生都是家里的唯一,一直以来受父母的溺爱,导致每个人的个性都比较明显。
重视学生个性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每个学生由于生活环境、经历等都不同,他们的想法可以会有差异。
学生的个性是需要教师的细心观察和挖掘的,每个学生的喜好都不同,导致他们对计算机课程的接受程度也不同。
例如,有的学生喜欢编程、有的学生喜欢硬件、有的学生喜欢动画制作,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在这些方面肯定有弱有强。
教师如果将其加以正确引导,那么学生就会向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让他们在感兴趣的领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高中新课程改革制度
为了加强我校高中新课程教学常规管理,规范新课程的教学行为,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根据省教育厅的有关规定,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要求,请全体教师参照执行。
第一条教学计划教学计划在整个教学工作中起着指导和协调的重要作用。
制定教学计划是实施教学管理的起始环节,是保证教学正常有序进行的先决条件。
教师都要制定教学计划,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相应的教学规范。
教学计划应由备课组研究统一制订,教学计划应在开学一周内完成,经教务处审定后实施。
制定教学计划应遵循的原则:1、从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出发,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和措施,不随意降低或拔高教学要求。
2、既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发展,又要关注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
3、要充分体现为了学生的发展进行组织教学的原则,根据新课程理念和要求,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要体现有利于学个性发展。
4、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自主权交给学生,努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教师的教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教服务于学。
教学计划一般包括:教材和学情分析;在本学期应达到的教学目标;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业务学习与研究及有关活动安排;教法与学法指导;以单元或章节拟定教学进度。
具体见每学期初发放的“教学进度计划表”第二条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上课前的教学准备活动,是上好课的前提。
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及其解决方法;教学程序和步骤;教学方法和手段;师生双边活动安排;作业布置;板书设计;教具和仪器使用;教后反思等。
在教学目标设计上,要特别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的整合。
教案是教学设计的书面(电子)表达形式,教案的详略程度可因教材和教师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注重实效,学校提倡教师制作电子教案。
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1、教学设计应在学科备课组集体讨论研究的基础上,形成切合学生实际情况、体现教师教学特点及风格的教学预案。
高中教师教育教学改革方案
高中教师教育教学改革方案一、背景介绍教育是国家的重要领域,而高中教育则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阶段。
然而,当前高中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教师传统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学生的主动参与度不高,课程内容过于功利化等。
为了推动高中教育质量的提升,我们需要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师教育教学改革方案。
二、培养教师专业素养教师是教育的灵魂,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基础。
首先,教育部门应加强对教师的选拔和培养,通过选拔优秀毕业生、提供全方位的师范教育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其次,建立教师职业发展体系,给予优秀教师更多的晋升机会和发展空间,激励他们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三、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学习压力。
我们应该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化的学习机会。
这包括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供在线教学资源,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并为学生提供实践和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四、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高中阶段是学生锻炼实践能力的重要时期,但目前高中教育过于重视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我们应该从教学内容和评价方式两方面入手,引入实践性较强的教学内容,例如实验、实地考察等,同时优化评价方式,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表现。
五、加强课程建设和研发课程是教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需要加强课程建设和研发。
教育部门应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程研发,通过调研和试点,改进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同时,注重跨学科教学,鼓励不同学科的教师合作,在课程中融入更多的跨学科元素。
六、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教师的教学能力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的效果。
因此,我们应加强教师的教学能力培养。
教育部门可以组织教师培训班、研讨会等,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专业水平。
此外,教师之间应该建立交流平台,分享教学经验,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七、推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通过让学生在家庭环境中预习教材内容,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实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
2000年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 对 9 6 年 课 程 计
修订稿)》
划的修订
附表二: 1981 年 2000 年高中课程计划比较一览表
项目
任务与 要求
(或培 养目标)
课程 结构
1981 年
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
重点中学应模范地贯 彻德、智、体全面发展 的方针,培养有社会主 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 动者,为高一级学校输 送合格新生,为社会培 养优良的劳动后备力 量。
1981年制定的《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 学计划试行草案》针对当时教育的实际情况,
强调了“扎扎实实打好基础。特别要打 好语文、数学和外语的基础。在此前提 下,既要注意自然科学的教育,也要注 意人文科学的教育。要使学生掌握基础 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培养他们的学习 能力,发展他们的智力。”
81年计划计划中提出了高中二、三年 级开设4节选修课,但由于种种原因学校 仍然是必修课一统天下。
选修特点
分科性选修 高二分流
分科性选修 高三分流
选择性修习 (实际形成)高二分流
选择性修习 (实际形成)高二分流
课程管理
国家管理
国家管理
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 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
级别
理级别
在管理体制上,我国属于集 权化类型,几十年来历次教学 计划均由中央教育行政部门颁 发,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转发, 学校照办。
自1993年秋季起,在全国试行了《九 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 计划》,96年使用新大纲、新教材的初 中生毕业必须有一个新的高中课程计划 与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相衔接。
1996年的高中课程方案的特点:
❖ 首次把高中作为独立学段制订课程计 划,并明确提出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课程改革将推动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育方式的变革,进而推动社会 进步和发展。
提高国民素质
通过课程改革,提高高中阶段教育质量,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国民,为 国家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06
课程改革的后续工作
持续改进和优化课程改革方案
定期评估
建立课程改革评估机制,定期对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 题并调整方案。
生未来发展的需求。
课程结构不合理
部分课程设置过于偏重学科知 识,缺乏跨学科整合,导致学
生知识面狭窄。
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 主,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 究,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评价方式片面
过于注重考试成绩的评价方式 ,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
性化发展。
课程改革的目标和意义
更新课程内容
教师培训
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 师的课程开发和实施能 力。
开展课程改革的经验交流和推广
学术交流
组织学术会议、研讨会等活动,促进校际间的经验交流和 合作。
案例分享
收集和整理课程改革优秀案例,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分享和 推广。
政策引导
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各地区、各学校开展课程改革 ,促进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培训管理人员
建立培训机制
建立长效的培训机制,定期开展教师 和管理人员的培训,不断更新教育观 念和教学方法,推动课程改革的持续 发展。
对学校管理人员进行课程改革培训, 提高其对课程改革的认识和管理能力 ,为课程改革提供有力支持。
开展试点和推广工作
选择试点学校
实施试点工作
选择具备代表性的试点学校,开展课程改 革试点工作,探索课程改革的有效方法和 经验。
高中化学新旧教材的变化
高中化学新旧教材的变化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改革,高中化学教材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新旧教材的差异不仅体现在内容上,还体现在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上。
本文将探讨高中化学新旧教材的变化,并分析其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一、内容的变化1、知识结构的调整旧教材的知识结构比较传统,按照元素周期表和化学反应原理进行分类。
而新教材则更加注重实际应用,将化学知识与生活、生产实践相结合,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知识点的更新新教材在知识点上进行了大量的更新,增加了许多与现代科技、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
例如,新教材增加了环保、能源、材料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化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3、实验内容的改进新教材对实验内容进行了改进,增加了许多探究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同时,新教材还增加了实验评价和反思环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实验技能。
二、教育理念的变化1、以学生为中心新教材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新教材中增加了许多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2、提倡创新精神新教材更加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增加了许多创新性实验和探究性学习活动,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
这种教育理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对学习的影响1、提高学习兴趣新教材的内容更加贴近生活、贴近时代,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能够更好地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同时,新教材中增加了许多探究性学习活动,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增强实践能力新教材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加了许多实验内容和探究性学习活动。
这些实践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提升科学素养新教材不仅注重化学知识的传授,还更加注重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
新教材中增加了许多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等方面的内容,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和科学观念。
高中地理新课改简析
高中地理新课改简析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中地理课程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
本文将从新课改背景、新课改内容、新课改效果三个方面,对高中地理新课改进行简要分析。
一、新课改背景高中地理课程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涉及自然、人文、经济等多个领域,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传统的高中地理课程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内容繁杂、结构不合理、教学方式单一等,这些问题制约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的发展。
因此,教育部对高中地理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旨在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新课改内容高中地理新课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调整课程结构。
将原有的单一必修课程改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的模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进行选择,增强学习的针对性。
2、更新教学内容。
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将新的地理知识和理念融入教材中,使课程内容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
3、改进教学方式。
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探究式、合作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4、强化实践教学。
加强地理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三、新课改效果高中地理新课改的实施,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新的课程结构使得学习更加灵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进行选择,提高了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新的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再次,改进教学方式使得学习更加生动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强化实践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总之高中地理新课改是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一次重要变革,通过对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实践教学的改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发展。
然而,新课改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我们继续探索和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必修课程中教学内容的主要改革
桃源县八中熊华山
高中必修课程中教学内容的主要改革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必修1
(1)强调函数是刻画现实事物变化规律(运动变化)的模型。
突出函数的本质——依赖关系、对应关系,一种特殊的关系。
(2)关注背景和应用,增加了函数模型及其应用。
注重思想和联系,增加了函数与方程,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根。
(3)强调在整个高中数学中多次接触函数概念,逐步加深对函数实质的真正理解。
(4)削弱和淡化了一些内容: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反函数,复合函数等。
例如,对函数“三要素”强调的是了解函数的构成要素和函数概念的整体性,减弱了求定义域、值域的要求,只要求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尤其是要避免人为地编制一些求定义域和值域的难题、偏题,进行过于繁琐的技巧训练,这是与原有内容很不同的地方。
弱化了反函数的内容,只以具体函数为例进行解释和直观理解,通过比较同底的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说明指数函数y=a x (a>0,a≠1)和对数函数y=log a x(a>0,a≠1)互为反函数。
不一般地讨论形式化的反函数定义,也不要求已知函数的反函数。
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的图像关于直线y=x对称的性质,只通过具体函数讨论。
(5)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的学习,一方面是作为对函
数概念学习的具体化,作为具体的函数模型来学习;另一方面它们是最常用、最基本、最重要的函数,加上了幂函数也正是出于基础性的考虑,但只用1课时,对已学过的几个幂函数作梳理,了解幂函数的概念。
突出背景和应用,强调三种不同的函数增长模型,增加了“幂增长、指数增长、对数增长的比较”的内容。
增加了无理指数幂的内容,但只是通过实例了解无理指数幂的含义,体会“逼近”思想。
上述变化的目的是更好地把握函数的本质,为用于实际和进一步学习起到好的导向作用。
必修2
(1)立体几何的设计是从整体到局部的设计,先整体后局部,先几何直观后逻辑推理,与大纲教材从局部到整体的安排相比,这是一个大的变化。
(2)体现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辨论证、度量计算的几何学习过程。
体现合情推理与逻辑推理的有机结合,力图避免以往几何课程中以论证几何为主线展开几何内容造成的过于形式化,以及由此给学生带来的困难。
强调三种语言(图形语言、自然语言、符号语言)的协同训练。
(3)增加了三视图、空间直角坐标系。
(4)平面解析几何的内容分别在必修数学2和选修系列l—1、2—1中学习,在必修数学2中先学直线与方程、圆与方程,到选修系列1—1、2—1中再学习圆锥曲线。
最大的变化是“斜率”概念的引入以及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由于“课标”中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概念在数学4中才能学到,因此数学2中是从生活实际中的“坡度”来引入“斜率”的。
其次是强调了确定直线和圆的几何要素,强调圆锥曲线的来龙去脉及其几何背景,强调代数关系的几何意义。
再次是对于不同的学生设计了不同的层次,如对希望在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发展的学生,更强调对椭圆这一特殊的圆锥曲线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而其他的圆锥曲线只作一般性了解。
必修3
(1)增加了算法的内容。
新课程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初步感受算法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对具体数学实例的分析,体验程序框图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通过模仿、操作、探索,学习设计程序框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基本思想以及算法的重要性和有效性,发展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算法的学习要渗透在整个高中数学课程的学习中。
(2)由先学概率后学统计变为先学统计后学概率;由先学计数原理后学概率变为先学概率后学计数原理,进一步再学习概率的某些内容。
在必修数学3中先学概率,到选修系列2—3中再学计数原理,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体验、了解随机现象与概率的意义,而不是把学习概率的重点放在概率的计算上。
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心理,统计在前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到大量统计案例,增强实践性。
(3)强调体会统计的作用和基本思想;对统计中的概念(如“总体”、“样本”等)结合具体问题进行描述性说明,不追求严格的形式化定义;强调统计教学必须通过案例来进行;强调统计思想与运用统计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知识上强调了表示样本数据的不同方式,增加了表示样本数据的茎叶图方法。
增加了几何概型和用模拟方法估计概率的内容。
必修4
(1)把三角函数的内容分开在数学4和数学5两个模块中,次序如下:三角函数、平面向量、三角恒等变换、解三角形。
(2)把三角函数作为描述周期现象的重要数学模型来学习,增加了“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提高了对解三角形应用的要求。
(3)重视数形结合思想的学习,如借助于单位圆理解三角函数的定义,借助于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推导诱导公式、同角三角函数的关系等。
(4)类少了,公式少了,更强调基础性和数学的简约性,如删去了余切、正割、余割的定义,公式只保留了11个等。
删去了大纲中“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反三角函数”等内容;降低了“给角求值”、“三角恒等式证明”、“公式推导”等要求。
(5)把向量作为高中学生必学的基本数学概念来学习。
新课程要求学生了解向量丰富的实际背景,理解平面向量及其运算的意义,能用向量语言和方法表述和解决数学和物理中的一些问题,发展运算
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必修5
(1)将数列、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都作为一种特殊的函数,是反映自然规律的基本数学模型来学习,加强了与函数的联系,更注重背景和应用,要求感受这两种数列模型的广泛应用,并利用它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与“大纲”相比,在对等差、等比数列的知识要求上大致相同,只是“课标”更关注学生的参与和发现、背景和应用以及与函数的联系。
(2)在知识上删去了解绝对值不等式和解分式不等式的要求;删去了不等式的证明;只要求会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不要求会解多元不等式;不要求用基本不等式作推理证明。
(3)提高了对不等式背景和应用的要求,例如,强调基本不等式在解决简单的最大(小)值问题中的作用。
(4)关注不等式的几何意义。
新课程对原有内容的定位和要求上有了变化,增加了新的内容,其目的概括来说,一是强调基础性,强调数学的本质和对数学整体的认识;二是考虑如何更贴近学生的认知规律,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学习;三是希望能更贴近生活,感受数学的价值;四是对现实教学情况的反思。
总之,是希望提高我国的数学教育水平,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