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数学课标修订变化情况解读
2023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及学习心得:新课标带来新变化
2023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及学习心得:新课标带来新变化1. 引言本文旨在解读并总结2023年数学课程标准的变化,并分享研究该课程时的心得体会。
新课标将带来一系列新的变化和挑战,同时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发展空间。
2. 课程标准的变化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整和更新:2.1 知识内容调整新课标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在知识内容上做了一定的调整。
例如,在数学的基础知识培养的同时,也加入了更多的实际问题和案例分析,以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 能力培养强调新课标鼓励学生培养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程中,学生将有机会进行探究性研究,培养逻辑推理、抽象思维、创造性思维等数学思维能力。
2.3 研究方式的变化新的课程标准鼓励学生通过多样化的研究方式来研究数学,例如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在线研究、使用数学软件进行实践探究等。
这些新的研究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研究,提高研究的效果和兴趣。
3. 研究心得在研究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时,我获取了一些宝贵的心得体会:3.1 主动思考与实践研究新的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更加主动地思考问题,进行实践探究。
通过解决真实问题和案例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多样化研究方式新课程标准鼓励我们使用多样的研究方式来研究数学。
我发现通过互联网资源进行在线研究和使用数学软件进行实践非常有趣和有效。
这些新的研究方式使我们能够更加灵活地研究和掌握数学知识。
3.3 合作研究与交流在研究数学的过程中,与同学们进行合作研究和交流思想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与他人的讨论和合作,我们可以互相研究和借鉴,共同提高数学能力。
4. 总结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发展空间,要求我们更加主动、灵活地研究数学。
通过主动思考、实践探究以及多样化的研究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与他人的合作研究和交流也是提高数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2022课程标准解读及探索:初中数学课标变化对教学的启示
2022课程标准解读及探索:初中数学课标变化对教学的启示今天我想分享的题目是《初中数学课标的变化——对教学的启示》,主要从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享:1、初中阶段的数学核心素养2、初中数学课程的变化趋势3、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4、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评价一、初中阶段的数学核心素养2014年,教育部为了落实国家“立德树人”教育方针,要求把立德树人、核心素养贯穿到义务教育阶段高中课程标准修订中。
针对数学课程,在高中阶段我们达成了一个共识,即数学核心素养是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关键能力、思维品质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
也逐渐认识到数学核心素养与教育有关,与人的行为有关,总体布局主要是指人的行为、思维和做事的习惯。
这次在修订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初中课程标准中,对数学核心素养做了进一步延伸:数学核心素养具有一致性、阶段性、发展性。
所谓一致性,是指数学核心素养要贯穿到小学、初中、高中、大学阶段的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
所谓发展性,是指核心素养是逐渐发展起来的。
越是低学段,要更加侧重意识;越是高学段,更侧重能力。
举个例子,初中阶段的数学眼光,有一个关键词是“空间观念”,但到小学阶段强调的是“空间意识”。
意识和观念本质上都是对事物的一种认识,意识更侧重直观,观念更基于明确的概念。
核心素养的表现,在高中我们定了6个,初中定了7个,小学定了9个。
数学核心素养可以归纳为三句话: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数学的眼光:本质上是抽象,数学研究不是某个特例和个案,而是研究一般的方法、符号表达。
数学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认识与探究现实世界的观察方式;通过对现实世界中基本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观察,学生能够解释所学的数学事实,表述概念的现实背景;能够在生活实践和其他学科中发现基本的数学元素,及这些元素所表述的事物之间简单的联系与规律;能够在实际情境中发现与提出有意义的问题,进行有意义的数学探究;逐步养成从数学角度观察现实世界的意识与习惯,发展数学的好奇心与想象力。
2023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新修订版)变化与解读及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2023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新修订版)变化与解读及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2023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是中国教育部发布的最新修订版数学课程标准。
该标准主要针对小学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学内容进行了新的规定和调整,下面将就标准的变化与解读以及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进行说明。
一、2023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变化与解读1. 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生活和实际应用。
新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突出数学的应用性和实用性。
教学内容设置了更多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数学知识,如应用题的比例、无理数和负数的实际应用等。
2. 强调数学能力的综合发展。
新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探究能力、表达能力和应用能力等多方面的数学能力。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解决问题等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3. 教学内容更加系统完整。
新标准对各个年级的教学内容进行了系统规划和层次安排,确保学生的数学学习具有连贯性和累积性。
各年级的内容设置更加合理,基础知识与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
二、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1. 注重理解与实践相结合。
新标准强调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我在学习过程中更注重理解知识的含义和方法,并通过实际问题的练习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 培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我在学习过程中努力培养自己的分析和推理能力,通过解决各种问题来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
3. 适应性学习和拓展学习。
新标准对每个年级的教学内容都有明确的要求,我在学习过程中尽量按照标准的要求进行学习,同时也积极拓展学习内容,提高自己的数学水平。
4. 做好总结和复习。
新标准的教学内容更为系统完整,我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做好总结和复习,以及时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确保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总之,2023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变化与解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和应用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解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解读一、主要变化与2011版课标相比,2022版课标围绕“核心素养”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建议等方面做了调整。
1.课程目标——核心素养内涵的些微变化2022版课标明确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概况为三方面(“三会”):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并将学生核心素养的表现由2011版课标中的十个关键词(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发展为2022版的十一个方面:数感、量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意识、数据意识、模型意识、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增加了量感,量感主要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
)这一改变能更强烈的感觉到小学阶段核心素养更偏具体,更侧重对经验的感悟和意识的培养。
2.课程内容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内容还是由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领域组成。
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以数学核心内容和基本思想为主线循序渐进进行,每个学段的主题有所不同。
综合与实践强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采用主题式和项目式学习方式,以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主。
(1)数与代数数与代数里面,把负数、方程和反比例移到了初中,把常见的量的学习移动到了综合与实践领域。
把百分数相关知识移动到了统计与概率领域。
内容的调整,势必会引起教学重点的变化。
调整后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领域就彻底被划分成了“数与运算”和“数量关系”两个主题。
(2)图形与几何图形与几何领域内容变化不大,但是侧重点有所调整。
2022版课标中更强调几何直观,增加了尺规作图相关内容,加强了动手操作。
(3)统计与概率为了适应大数据时代,把百分数放到了统计与概率里,放到该领域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了解百分数的统计意义。
同时,引导学生了解扇形统计图可以更好地表达和理解百分数,体会百分数中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2024版中学数学新课标特点解读
2024版中学数学新课标特点解读1. 引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学数学新课标在2024年版中进行了修订与更新,以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求。
本文档将对2024版中学数学新课标的特点进行详细解读,帮助教师、家长和学生更好地理解与运用新课标指导教学和学习。
2. 新课标的总体目标2024版中学数学新课标提出了以下总体目标:- 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包括数学知识、数学思维、数学方法和数学态度;- 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使其能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强化学生的人文精神,让学生认识数学的社会价值和文化意义。
3. 内容标准2024版中学数学新课标在内容上进行了以下调整:- 增加跨学科内容:强调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如与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学科,以及与历史、地理、政治等人文学科的结合;- 强化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引入更多的实际案例,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视数学思维和方法的培养:增设探究性、综合性课题,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培养其数学思维和方法。
4. 教学建议针对新课标,教师应做出以下改变:- 重视学生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求,采取差异化教学策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建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氛围;- 注重学生数学思维和方法的培养:通过设计富有挑战性和探究性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方法。
5. 评价与检测新课标对评价与检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多元化评价方式: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和结果;- 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培养其自主学习和反思能力;- 关注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在评价中加强对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检测。
6. 结语2024版中学数学新课标的特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实践创新能力以及人文精神。
2022版《数学新课程标准》(新修订)解读与变化-新课程标准培训课件
小学数学课程新的变化趋势
(2)用符号表示研究对象的性质、关系、规律 性质:2n是偶数,其中n表示正整数: 关系:b=a+30小明的爸爸比小明大30岁,如果小明岁时、爸爸b岁,就可以得 到上面的表达式; 规律:s=60t一辆汽车以平均每小时60公里的速度行驶,如果t小时后行驶了s公 里,就可以得到上面的表达式,
数学眼光:培养学生数学抽象能力,体现了数学的一般性特征。 数学思维:培养学生数学逻辑推理能力,体现了数学的严谨性特征。 数学语言:是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体现了数学应用广泛性特征。 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整体上一致性和阶段性的特征 在小学的低年级学段中更具体、更侧重意识 在小学的高年级学段中更一般、更侧重能力。
的思维去观察,思考与表达。
3 学生在参与数学教学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 4 对于数学教育具有一致性,具有发展性,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都会贯穿始终。
数学核心素养理念的解读
(三)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三会”
1 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2 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3 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小学数学课程新的变化趋势
综合与实践:人为规定的量以主题活动放入综合与实践单元 第一学段:
主题活动1购物活动:认识人民币元、角、分 主题活动2时间在哪里:认识时、分、秒 主题活动3我的教室: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相对位置: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主题活动4身体上的尺子:用身体上的“长度”为单位进行测量 主题活动5数学连环画: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记录自己一天的经历,或者,述说一个含有数学知识的 小故事
课程标准修订的总体方向与原则
(三)完善了课程内容结构
围绕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精选和设计课程内容,设置“跨科主题”学习活动,占本学科总课时的 10%,强化学科间的相互联系,增强了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2022版《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变化与解读
专业素养提升
鼓励数学教师持续学习,提高专业素养,以更 好地适应和推进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课程管理与监督机制的完善
加强课程实施监管
通过定期检查和评估,确保课程实施的 质量和效果。
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全面的课程评价体系,对课 程实施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
强化教师培训和指导
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确保课程实施的顺利进行。
02
知识点调整
对于一些过时或重复的知识点,新课标进 行了适当的删减和调整,使课程内容更加 精简和高效。
03
知识点整合
新课标还对一些相关知识点进行了整合和 优化,形成了更加完整和系统的数学知识 体系。
跨学科融合与应用
01 课程内容融合
数学与其他学科如物理、化学、生物等融合, 形成跨学科课程内容。
03 课程内容创新
个性化教学
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更 好地满足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多样化
引入信息技术
利用数字化工具和平台,创新教 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注重实践操作
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通过实际 操作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倡导合作学习
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促 进知识的共享与深化。
强调逻辑推理
新版课标加强了对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通过推理证明等 数学活动,提高学生的思维严密性和论证能力。
强调数学建模
新版课标强调数学建模的重要性,通过建模活动,让学生 体验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知识点更新与调整
01
新增知识点
2022版新课标在原有基础上,新增了一些 重要的数学知识点,以适应现代社会和科 技发展的需要。
新旧数学课标发生了那些变化
新旧数学课标发生了那些变化新修订课标主要呈现以下八大变化:1. 基本理念“三句”变“两句”,“6条”改“5条”:原来的“三句话”:●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现在的“两句话”:●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修订后与过去的提法相比:有更深的意义和更广的内涵,落脚点是数学教育而不是数学内容,有更强的时代精神和要求(公平的、优质的、均衡的、和谐的教育。
)“6条”改“5条”:在结构上由原来的6条改为5条,将原《标准》第2条关于对数学的认识整合到理念之前的文字之中,新增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此外,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
●原课标: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数学教学——评价——信息技术●修改后: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信息技术2.理念中新增加的提法:●要处理好四个关系(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关系;“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关系;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手段多样化的关系)(P49)●有效的教学活动是什么(P2)(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课程基本理念(两句话)●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P2)( 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注重启发式(P45)●正确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P44)●处理好评价中的关系(P52-58)●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3.关于数学观的修改:课标修改稿:●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感言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感言一、回顾数学课程的发展2022年版课程标准已经是第二次修订,第一次修订是在2011年。
每一次修订都有新的变化。
这一次的新变化实际跟数学课程过去20年的发展历史是有关的。
2001年以前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叫作大纲,它明确说道数学课程的目标就是知识、技能,也就今天所说的“双基”。
从2001年开始新一轮的数学课程改革。
在这之前,老师只是讲知识、技能;从这之后,我们注重“三位一体”,老师不仅要讲知识、技能,还要讲过程与方法,考虑学生的情感、态度。
这个变化在2011年,也就是第一次修订数学课程标准时又进一步整合了,把加上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目标明确了,这个目标就是“四基”“四能”。
“四基”是在原来的“双基”的基础上又加上了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
“四能”则是指发现问题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次课标修订还制定了新目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这种核心素养也正是“四基”“四能”所要追求的。
知识、技能会很容易被学生遗忘,但是核心素养却可以对一个人的社会生活产生长远的影响。
新课标改革改的并不是内容,而是目标。
希望大家把对新的课程标准的关注集中到目标——核心素养上来。
改革的意义是通过不断变化的目标体现教学导向。
所以,随着新课标的诞生,真正应该起变化的是教学,在教师的引领下才能达成这个目标。
那么,如何把一个课程标准的目标通过教学实践转化成实实在在的教学行为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回顾数学课程目标的变与不变是为了告诉老师们重心一定要放在教学上,对目标的了解也是为了改进教学。
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的四个要点(一)新的课程宗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对义务教育的课程宗旨进行了新的刻画。
新的课程宗旨分别是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品德修养、知识见识、奋斗精神、综合素质,这是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同志所提到的。
我们为义务教育所做的一切都要奔着这六个宗旨去。
2022年新版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 解读完整版 全
核心素养是一个时代性的话语,是
世界各国共同所要研究的命题。如果要 分析核心素养的价值意义,我认为至少 有以下三点: 第一点,核心素养的提
出意味着教育要转型。从知识转向能力, 从能力转向素养;第二点,核心素养是 要找到人发展的最基础的那个东西,是 具有根源性的那个东西。基础教育要把 “基础”打好;第三点,研究核心素养 必须要实现时代性,创新发展。创新人 才的培养,应该是核心素养研究和培养 的根本目的。培养学生、发展学生的核 心素养就是让我们从学生的现实性中看 到他的可能性,让核心素养促使学生朝 着他的可能性去发展;研究学生发展的 核心素养,关键是要研究儿童。
(一)修订课标内容变化(把小学负数、方程、反比例内容移 到初中)
改变原则一:不单纯介绍概念 通常:概念+性质或概念+比较,通过调查小学生只知道负数的概念而不知道 比较负数大小。
移到初中理由:小学数学单纯介绍负数,没有比较,没有计算 初中阶段建立数系,从正数到负数(整数),从有理数到无理数(实数)数域 扩大,本质是什么?都是数量的抽象(抽象意识)与正数数量相等,意义相反, 绝对值表示数量。
课程标准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进一步强调使学生获得 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简称“四基”)的获得 与发展,发展运用数学知识与方法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简 称“四能”),形成正确的价值态度和情感价态度和价值观。
核心素养是导 向;“四基” “四 能”是教学路径
(2022年版) 解 读
目录
看总览变化 解读2022年课程改革9个关键词
看数学变化 新增“三个内容”
课程内容上的变化
核心素养解读
核心词解读(思维导图) 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2022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与思考:新课标变化解读与教学启示
2022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与思考:新课标变化解读与教学启示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修订坚持了核心素养导向,整体体现了继承与发展,“四基”“四能”保持不变,体现了课标的继承,融入核心素养,体现了课标的发展。
本文阐述了课程标准的整体结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四个方面的主要变化,在此基础上,给出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教学的教学启示。
关键词: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变化解读,教学启示我国自从1923年以来,在上个世纪一共颁布了7个课程标准和8个教学大纲,修订和颁布没有固定周期。
进入21世纪以来,到目前为止,共颁布了3个课程标准,大约每10年修订并颁布一次。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 (以下简称为2022年版课标) 是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以下简称为2011年版课标)的基础上修订而成,整体体现了继承与发展的特点,四基和四能保持不变,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继承,融入核心素养,贯穿课程标准的始终,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发展。
下面,对2022年版课标的整体结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四个方面的主要变化进行解读,并给出数学核心素养导向的几点教学建议,为大家学习、讨论和落实2022年版课标理念提供一些参考!一、整体结构的主要变化数学课程标准的整体结构,2011年版课标包括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和附录等5个部分。
2022年版课标做了调整和增补,重新编写了“前言”,将原来“前言”的内容独立出来,增补了学业质量的内容,从而形成了2022年版课标的基本结构:前言、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课程实施和附录等8个部分。
第一,调整学段划分。
2022 年版课标在学段目标中将原来九年义务教育分成三个学段,调整为四个学段,分别是1-2年级为第一学段,3-4年级为第二学段,5-6年级为第三学段,7-9年级为第四学段,即小学6年分成三个学段,初中3年为一个学段。
2024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内容解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内容解读大家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理念、目标、内容等方面都有明显变化,明确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体现了数学学科育人价值的课程理念,确定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的结构化是课程修订的重要理念,在这一理念下数学课程内容的结构和具体内容都有调整。
为体现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根据课程内容结构化整合的理念,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内容由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领域组成。
根据学段目标的要求,四个学习领域的内容按学段逐步递进,不同学段主题有所不同。
每个领域的课程内容按“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提示”三个方面呈现。
数与代数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领域,新课标把“数与代数”原有的六个主题: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常见的量、探索规律、式与方程、正反比例,调整为“数与运算”和“数量关系”两个主题。
学段之间的内容相互关联,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螺旋上升,构成相对系统的知识结构。
“数与运算”包括整数、小数和分数的认识及其四则运算。
数是对数量的抽象,数的运算重点在于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数与运算之间有密切的关联。
学生经历由数量到数的形成过程,理解和掌握数的概念;经历算理和算法的探索过程,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初步体会数是对数量的抽象,感悟数的概念本质上的一致性,形成数感和符号意识;感悟数的运算以及运算之间的关系,体会数的运算本质上的一致性,形成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
“数量关系”主要是用符号(包括数)或含有符号的式子表达数量之间的关系或规律。
学生经历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过程,感悟加法模型和乘法模型的意义,提高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模型意识和初步的应用意识。
将负数、方程、反比例移到了初中学习,常见的量移到了综合与实践领域,数的认识与数的运算统称为数与运算,加强了对字母表示数的理解,还增加并单列了“数量关系”这一知识子领域,其中包含探索规律、式、正比例。
2023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新修订版)变化与解读及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1500字
2023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新修订版)变化与解读及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1500字2023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新修订版)是我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最新版本,相对于之前的版本,变动较大。
下面我将结合个人的学习体会,对新课标的变化和解读进行详细的阐述。
首先,新课标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进行了一些调整。
在初中阶段,新课标增加了数学奥赛和数学建模两个内容模块,并且将数学修养提升到了更重要的地位。
这一调整体现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需求,对于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在数学思想的培养上,新课标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新课标要求通过数学探究、问题解决和数学建模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这种培养方式能够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的概念和方法,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再次,新课标注重数学的应用和使用。
新课标要求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基础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这种注重实际应用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的内涵,将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新课标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
新课标要求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主动思考问题、自主学习和探究。
这种学习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通过学习新课标,我对数学课程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我意识到数学并不仅仅是一门课程,更是一种思维方式。
通过数学的学习,我能够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新课标要求我们注重数学的应用和实践,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我们的实际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些能力对我们的未来发展和工作都非常重要。
在学习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
数学的学习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而我在这方面存在一些欠缺。
因此,在学习新课标的时候,我需要更加努力地学习和练习,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
2024年版数学新课标解读
2024年版数学新课标解读2024年版数学新课标解读近年来,我国教育部门对数学课程进行了多次改革,旨在提高教学质量和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最新版的数学新课标——2024年版,已经正式发布并将在未来几年内逐步实施。
本文将对这一版数学新课标进行解读,分析其变化和意义。
一、课程性质与理念的调整与旧版相比,2024年版数学新课标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强调数学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
课程性质明确指出,数学课程是一门以数学素养为核心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课程理念方面,强调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多样化发展。
二、课程目标的细化2024年版数学新课标将课程目标细化为四个方面: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
这些目标不仅关注学生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他们对数学的态度和兴趣。
同时,新课标还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
三、课程内容的变化在课程内容方面,2024年版数学新课标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
首先,加强了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比重,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基础素养。
其次,对课程内容进行了模块化设计,分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概率与统计、综合与实践四个模块,更加注重知识的整合和交叉。
此外,新课标还增加了实践性强、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内容,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
四、教学方式的创新为了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2024年版数学新课标强调了教学方式的创新。
提倡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情境教学、问题解决、合作学习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新课标还强调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数学问题。
这些创新教学方式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五、评价体系的完善最后,2024年版数学新课标完善了评价体系。
强调评价要多元化、全面化,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还要关注学生的数学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情感态度等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数学课标修订变化情况解读作者:重庆师范大学黄翔教授重庆师范大学黄翔教授是国家课标修订小组核心成员,下面是黄翔教授关于《数学课程标准修订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培训讲座整理稿。
新修订课标主要呈现以下九大变化:1.基本理念“三句”变“两句”,“6条”改“5条”:原来的“三句话”:●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现在的“两句话”:●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修订后与过去的提法相比:有更深的意义和更广的内涵,落脚点是数学教育而不是数学内容,有更强的时代精神和要求(公平的、优质的、均衡的、和谐的教育。
)“6条”改“5条”:在结构上由原来的6条改为5条,将原《标准》第2条关于对数学的认识整合到理念之前的文字之中,新增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此外,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
●原课标: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数学教学——评价——信息技术●修改后: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信息技术2.理念中新增加的提法:●要处理好四个关系●有效的教学活动是什么●数学课程基本理念(两句话)●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注重启发式●正确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好评价中的关系●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3.关于数学观的修改:原课标:●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标修改稿:●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树立正确的数学教学观: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中最需要考虑的是什么?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4.“双基”变“四基”。
“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四基”与数学素养:●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制定组组长、东北师大校长史宁中教授提出了“数学教学的四基”,引起了数学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以前强调的双基是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双基教学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讲究精讲多练,主张‘练中学’,相信‘熟能生巧’,追求基础知识的记忆和掌握、基本技能的操演和熟练,以使学生获得扎实的基础知识、熟练的基本技能和较高的学科能力为其主要的教学目标。
现在提出的四基不但包括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增加了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史宁中教授指出:“‘基本思想’主要是指演绎和归纳,这应当是整个数学教学的主线,是最上位的思想。
”关于基本思想方法,陈老师为我们分析了数学思想方法的四大育人功能:一是有利于完善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二是可以提升学生的元认知水平;三是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四是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陈老师结合小学数学现有的课标教材重点给我们介绍了小学阶段涉及到的数学思想方法,比如分类、转化、归纳、数形结合、数学建模、猜想、符号化、方程与函数、极限等数学思想方法。
他系统地为我们解读了这些数学思想方法的意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和价值以及应用时的注意事项,陈老师的分析让我认识到在教学中关注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必要性。
“双基”变“四基”,为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数学教师必须为儿童的学习和个人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数学基础、数学准备和发展方向,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使人人获得良好的数学素养,不同的人在数学得到不同的发展。
“双基”变“四基”,任重而道远。
常用的小学数学思想方法:对应思想方法、假设思想方法、比较思想方法、符号化思想方法、类比思想方法、转化思想方法、分类思想方法、集合思想方法、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统计思想方法、极限思想方法、代换思想方法、可逆思想方法、化归思维方法、变中抓不变的思想方法、数学模型思想方法、整体思想方法等等。
·5.关于设计思路的修改:●学段划分保持不变;●对课程目标动词及水平要求的设计基本保持不变,增加了目标动词的同义词;●对四个学习领域的名称作适当调整;●对学习内容中的若干关键词作适当调整对其意义作更明确的阐释。
6.四个领域名称的变化:原课标: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修改后: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7.主要的关键词的变化:●原课标: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修改后: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模型思想、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数据分析观念最近一次修改又加上了: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符号感为何改为符号意识?●符号感(Symbol Sense)●原课标:“符号感”主要表现在: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来表示;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会进行符号间的转换;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用符号所表达的问题。
”●修改稿:“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一般性的运算和推理。
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
”●符号感与数感都用“感”,“感”的表述过多。
符号感主要的不是潜意识、直觉。
符号感最重要的内涵是运用符号进行数学思考和表达,进行数学活动。
“意识”有两个意思:第一,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可以进行推理;第二,用符号进行的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果具有一般性。
所以这是一个“意识”问题,而不是“感”的问题。
数学的本质是概念和符号,并通过概念和符号进行运算和推理。
所以只能用“意识”。
8.关于课程目标的修改:在总体目标中突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改革方向和目标价值取向。
课程目标提法上的一些变化:——明确了使学生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数学“四基)。
——提出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目标具体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阐述。
——学段目标的表述方式有所改变9.关于内容标准的修改结构上的变化:数与代数的变化:(在内容结构上没有变化。
)第一学段:①增加“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两步)”②使一些目标的表述更加准确。
例如将“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修改为“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
第二学段:①增加的内容:●增加“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增加“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增加“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增加“结合简单的实际情境,了解等量关系,并能用字母表示”。
②调整的内容:●将“理解等式的性质”,改为“了解等式的性质”●将“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如3x+2=5,2x-x=3)”,改为“能解简单的方程(如3x+2=5,2x-x=3)”。
③使一些目标的表述更加准确和完整。
例如将“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改为“能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了解方程的作用”。
·图形与几何的变化:第一学段①删除的内容●删除“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并将相关要求放在第二学段。
●删除“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并将相关要求放在第二学段。
●删除“会看简单的路线图”,相关要求放入第二学段。
●删除“体会并认识千米、公顷”,相关要求放入第二学段。
②降低要求对于“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不要求给定一个方向辨认其余方向,降低要求为知道这些方向。
③使一些目标的表述更加准确和完整。
例如将“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改为“能根据具体事物、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第二学段:①删掉“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个点”。
②增加“知道扇形”。
③使一些目标的表述更加准确和完整。
例如将“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公式”改为“通过操作,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为定值,掌握圆的周长公式”。
统计内容主要变化如下:●第一学段与《标准》相比,最大的变化是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方式(包括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不要求学生学习“正规”的统计图(一格代表一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以及平均数(这些内容放在了第二学段)。
●第二学段与《标准》相比,在统计量方面,只要求学生体会平均数的意义,不要求学生学习中位数、众数(这些内容放在了第三学段)。
●加强体会数据的随机性。
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主要是依靠概率来体会随机思想的,《标准(修改稿)》希望通过数据分析使学生体会随机思想。
概率内容主要变化如下:●第一学段、第二学段的要求降低。
在第一学段,去掉了《标准》对此内容的要求。
第二学段,只要求学生体会随机现象,并能对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做定性描述。
●明确指出所涉及的随机现象都基于简单随机事件: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是有限的、每个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相同的。
第一学段:①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方式(包括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删除“象形统计图、一格代表一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平均数”的内容,相关要求放在了第二学段。
②删除“知道可以从报刊、杂志、电视等媒体中获取数据信息”。
③删除“不确定现象”部分,相关要求放在了第二学段。
第二学段:①删除“中位数”、“众数”的内容,相关要求放在了第三学段。
②删除“体会数据可能产生的误导”。
③降低了“可能性”部分的要求,只要求学生体会随机现象,并能对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做定性描述,定量描述放入第三学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