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晋南北朝 名词解释
魏晋南北朝考试名词解释
1、熹平石经:中国刻于石碑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
一称“汉石经”。
其字体为一字隶书,故又称“一字石经”。
汉灵帝熹平四年(175),议郎蔡邕等奏求正定六经文字,得到灵帝许可。
于是,参校诸体文字的经书,由蔡邕等书石,镌刻四十六碑,立于洛阳城南的开阳门外太学讲堂(遗址在今河南偃师朱家圪垱村)前。
碑高一丈许,广四尺。
所刻经书有《周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和《公羊传》、《论语》。
除《论语》外,皆当时学官所立。
石碑已毁。
宋代以来有残石出土,近代人马衡汇为《汉石经集存》。
考证其源流的有顾炎武的《石经考》、万斯同的《石经考》和张国淦的《历代石经考》等。
魏文帝正始中又新立石经﹐称“正始石经”。
2、三体石经(正始石经):《三体石经》建于公元211年,三国魏齐王曹芳正始二年,因碑文每字皆用古文、小篆和汉隶三种字体写刻,故名。
石经刻有《尚书》、《春秋》和部分《左传》,是继东汉《熹平石经》后建立的第二部石经。
《三体石经》在中国书法史和汉字的演进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3、法门寺:法门寺位于陕西省扶风县,1987年4月,法门寺地宫被发掘,出土了佛指舍利及一大批唐朝稀世珍宝,包括金银器、琉璃器,以及珍贵“秘色瓷”器,还有锦、绫、罗、纱、绢、绮等各类纺织品。
据考证,法门寺始建于北魏时期约公元499年前后,唐朝是法门寺的全盛时期,法门寺地宫是国内迄今发现的佛塔地宫中最大的一个。
前室发现了《大唐咸通启送歧阳真身志文碑》和《监送真身使随负供养道具及恩赐金银器衣物帐碑》,这两通碑不仅是研究法门寺历史,而且是研究唐朝佛教的重要资料。
从地宫发掘了四枚佛指骨舍利,地宫出土的佛指舍利,是世界上目前经过考古科学发掘,有文献和碑文证实的释迦牟尼真身舍利,是当今佛教界的最高圣物。
地宫中还有25000多枚唐朝货币,其中有13枚玳瑁币,是世界上至今发现的最为珍贵的古代货币品类。
古代文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 名词解释
1《典论·论文》:1中国文论史上的第一篇文学批评文章;2曹丕在论著中反对古来“文人相轻”之习气,论及有关文学价值、作家个性与作品风格、文体、文学批评的态度等问题,将文章提到经国大业,不朽盛事的高度,并提出了“气”说的美学范畴。
2《玉台新咏》:徐陵奉萧纲之命所编的一部诗歌总集。
全书十卷,选录自汉迄梁的诗歌660余首,其中多为五言四句的小诗,成为后来五绝之前身,风格上宫体情调颇明显。
《玉台新咏》之收录对《文选》有所补充。
3《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主要是由东汉班固创作。
有12本纪、8表、10志、70列传四个部分组成,全书共100篇,八十余万字。
主要记载高帝元年(前206)到王莽地皇四年(23年)的历史,目的是宣扬“汉德”。
汉初史实,多承《史记》之义,并进行一些裁剪、订补。
4《后汉书》:南朝范晔所撰,全书纪十卷,列传八十卷。
范晔其人不满现实,不肯媚事权贵这在其著中表现为“贵德义、抑权势”的进步倾向。
书中首列《文苑列传》,记录后汉作家事迹。
他最自负的是书中序论,骈文体式,笔势纵横,整齐密丽,后多为《文选》收入。
5《诗品》:作者钟嵘,成书于齐梁,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讨论五言诗的专著,语言骈散相间,把自两汉至梁代的122位诗人分为上中下三品,对每一位诗人以扼要品评,指出其诗体的本源。
提出了“自然英旨”、“直寻”的吟咏性情观。
6《文选》:是现存最早、影响最大的诗文总集。
以萧统的文学观为指导,并在其实际主持下完成。
共三十卷,以文体和体裁分类,共分三十七体,收录秦以前至梁代的作家130人,作品514篇(一题数篇按一篇计)。
《文选》不仅收集了大量的优秀作品,起到保存和流布的作用,而且提供了文学范本,对于推动文学沿着自身的轨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7《文心雕龙》:成书于南梁,作者刘勰,是中国第一部文艺理论著作,全书50篇,分为上下两编。
上篇阐明文学的本源,指出文学创作应该取法的规则;下编主要是批评,涉及到作家作品及时代风气以及批评态度和方法。
古代文学史2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一、魏晋南北朝:文学自觉: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称魏晋是“文学的自觉时代”。
文学自觉表现在三个方面: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其地位得到空前的提高;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和认识;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比如四声的发现并运用,诗歌中讲究用事、对偶等,证明人们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觉的追求。
劝百讽一:语出西汉末扬雄的《法言》。
“劝”是鼓励的意思,“讽”即讽谏。
其意是说赋中鼓励的成分过多,淹没了篇末的讽谏主旨,本末倒置,结果欲讽反劝,适得其反,助长了帝王的奢侈心理。
这是杨雄对汉大赋的批评。
三曹:汉魏间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的并称。
他们以显赫的政治地位与杰出的文学才能著称于世。
他们在诗歌中抒写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乱离的社会场景,悲歌慷慨,是汉魏风骨的代表诗人,在五言诗歌发展史上处于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
曹植被誉为“建安之杰”。
建安七子:指东汉建安年间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等七位文学家的并称。
他们均以诗文显赫当世,是曹魏文学集团核心成员,与三曹同为建安时代的重要作家。
其中以王粲、刘桢成就最高。
建安风骨:又称建安风力、汉魏风骨,是指以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作家继承《诗经》、汉乐府优秀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反映了社会动乱,抒发了渴望国家统一的抱负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诗歌大抵情辞慷慨悲凉、格调刚健清新,成为后世诗歌创作推崇的榜样,后人把建安诗歌的这种文学风格的形象概括为“建安风骨”。
建安文学: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这一称谓包括了其后若干年的文学创作,习惯上就称为“建安文学”。
这一时期,文坛上涌现了大量的作家,“三曹”“七子”和蔡琰是其中的代表。
他们都曾被卷入极度动乱的时代漩涡,生活和思想都有较大的变化。
一,他们继汉乐府之后,打破了汉代文人诗歌消沉的局面,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二,他们直接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以反映社会动乱和抒写报国壮志的充实内容,慷慨悲凉的情辞和苍劲雄浑的风格形成了“建安风骨”,对魏晋南北朝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我国古典诗歌也从此摆脱了四言格局,完善了五言体制,开创了七言新体,这一时期,赋与散文也表现出新的面貌。
《中国文学史》名词解释整理(三)——魏晋南北朝文学部分
《中国文学史》名词解释整理(三)——魏晋南北朝文学部分1.魏晋风流:魏晋风流是魏晋士人所追求的一种人格美,或者说是他们所追求的艺术化的人生,用自己的言行、诗文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
构成魏晋风流的条件是玄心、洞见、妙赏、深情,而魏晋风流表现在外的特点是颖悟、旷达、真率.电可以说是追求艺术化的人生。
这种艺术必须是自然的,是个人本性的自然流露。
陶渊明可以说是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世说新语》可以说是魏晋风流的故事集。
而从深层看来,魏晋风流下那种对人生艺术化的自觉追求,那种对个性化的向往,那种无拘无束的氛围,正是文学成长的良好气候。
魏晋风流不仅对魏晋这两代文学产生影响,也对魏晋以后整个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已成为一个美好的影像,映在后人的心里,不断激发出文学的灵感。
2.建安风骨:这是对汉末魏初时期的优秀诗歌创作特色所作出的概括。
建安文学以曹魏集团为中心,主要成就在诗歌。
建安诗人直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而广泛地反映了动乱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苦难,展示了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
后人把建安诗歌的独特风格称为“建安风骨”,其内涵主要有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表现和浓郁的悲剧色彩。
“建安风骨”被后世的诗人们追慕着,并成为反对浮靡柔弱诗风的一面旗帜。
3.三曹:指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他们的创作对当时的文坛有很大影响,故后人合称为“三曹”。
曹操是建安时期杰出的文学家和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开创了建安文学的新风气,涛文俱佳,风格清峻通脱。
曹丕擅长诗、文及辞赋,其名作有《燕歌行》、《与吴质书》等,其中《燕歌行》全诗均用七言,句句押韵,在中国七言诗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曹植是第一个大力写五言诗的作家,他把文人五言诗的发展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标志着文人五言诗的完全成熟,钟嵘称他“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他的散文和辞赋也表现出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著名的《洛神赋》美不胜收.《与吴季重书》和《与杨德祖书》是两篇有名的散文书札。
《名词解释》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部分
《名词解释》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部分1.官渡之战* :(北京大学1986年中国史真题)东汉末年曹操和袁绍为争夺黄何中下游的统治权而进行的一场战略决战。
199年,袁绍以大军攻许。
200年,双方在官渡对峙,曹操夜袭乌巢,火烧袁绍粮草,并大破袁军主力,官渡之战消灭了元军主力,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赤壁之战* :东汉末年曹操为并吞江南而与刘备、孙权进行的一次决战。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在统一北方后,出兵南下。
欲统一全国。
孙权派周瑜率军三万,联合刘备在赤壁与曹军决战,周瑜用火攻,大致曹军。
战后曹操退守中原,孙权据有江东,刘备占领荆州、益州,奠定三国鼎立的新局面。
3.夷陵之战:(20XX年历史学统考真题)三国初年蜀吴之问的一次战役。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乘关羽集中兵力在襄樊一线进攻曹军之际,派吕蒙袭杀关羽,夺回荆州。
222年,刘备企图重新夺回荆州,于是以替关羽报仇为名,调集所有兵力,亲征东吴,孙权任陆逊为大都督,在夷陵(今湖北宜昌东南)用火攻大败蜀军。
此役将蜀的势力控制在长江三峡以西,三国鼎立的局面最终形成。
4.九品中正制* :(华东师范大学1998年中国通史真题)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
曹丕称帝后,采纳陈群的建议,制定了九品官人法。
其体内容是通过品评,将士人分为九等,朝廷任命中正官到各地主持品评,被评为上等的人士将被推荐到各级行政机构中去做官。
九品中正的实行结束了西汉以来乡举里选的察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改革,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5.士家制:(北京大学20XX年中国通史真题)三国曹魏推行的军事政策。
为保证有足够的兵源和防止士兵逃亡,规定士兵及其家属另立户籍,称为“士家” 。
士家集中居住在邺城一带,由军营或郡县管理,社会地位很低。
士家的子孙必须世世代代当兵,娶妻也必须是士家的女子。
士家制度保证了曹魏时的兵源,是曹操称霸北方的重要条件。
6.平定南中:(北京大学1986年中国史真题)二国初年蜀对后方南中叛乱的平定。
魏晋南北朝名词解释
3八位宗王卷入战争,史称“八王之乱”,最后东海王毒死惠帝,拥立怀帝,“八王之乱”结束
八王之乱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危机,生产无法正常进行,民族、阶级矛盾激化,统治者内战,西晋力量削弱,外族趁机入侵
南方原有的郡县设置则成为“土郡县”,土断时东晋和南朝废除侨置,将侨人的户籍编入土郡县的方法
东晋实行过多次土断,土断过后国家控制的户口大量增加,赋税收入也增多了
胡汉分治
北魏
北魏前期实行“胡汉分治”的政治制度,汉魏的台省和鲜卑的氏族部落制度并行
宗主督护制
北魏
五胡十六国时期,北部未南逃的大地主,他们拥有宗族、部曲,修建坞壁,训练私人武装,是一些大大小小的封建地主武装首领,依附于他们的农民成千上万,北魏统治者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控,曾在州郡县设置地方长官,但是面对私人武装广泛存在的现实情况,不得不依靠宗族首领或坞主管理地方,于是形成了“宗主督护制”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改革的背景
北魏建国一个世纪后,对北方的统治巩固,许多遗留问题阻碍了北魏的发展,过去的制度难以存续,主要问题有:经济落后、政令不举、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皇权加强,官府掌握大量荒地为改革提供条件
袁绍兵多粮多但是内部矛盾重重,人心涣散,曹操兵粮远不及袁绍,但是统治集团内部稳定,他通过五千兵马奇袭袁绍粮仓,在官渡以少胜多消灭袁绍主力军队,取得了统一北方的决定性胜利
几年后袁绍势力土崩瓦解,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
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是曹操为吞并江南而与刘备、孙权进行的一场有决定性意义的战争
曹操南征荆州,荆州势力降曹,依附于荆州势力的刘备寻求与孙权结盟,共同抗曹,曹操军队与孙刘大军遭遇于赤壁,曹操军长途跋涉且不善水战,孙军主帅周瑜用计焚毁曹军舰船,孙刘大军水陆并进,大破曹军
名词解释、古诗赏析(秦汉魏晋南北朝)
名词解释1、山水诗:是指以自然景物特别是山川河流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
2、永明体:齐永明(齐武帝年号,公元483——493)年间,周颙依据和模拟佛经的读音,把汉字定为四声(平、上、去、入),著有《四声切韵》(书已佚)。
接着沈约等人又根据四声和双声迭韵来研究诗句中声、韵、调的配合,提出了诗歌声律中应该避免的“八病”的主张,并结合建安以来诗歌逐渐讲究对偶、词藻、用典、雕琢的技巧,创造出一种新体诗。
因它产生于永明年间,被称为永明体。
它为律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是古体通向近体的桥梁。
3、宫体诗:从梁后期到陈代(531——589),诗坛上,特别在贵族和宫廷、中流行着一种轻艳柔靡的诗体,时人号之曰“宫体”。
这种诗以描绘女性体态容貌与生活为重要内容,风格绮丽轻靡。
“宫体”之名,始于梁简文帝萧纲为太子时,“宫”即太子所居之东宫。
《梁书·简文帝纪》载萧纲自己的话云:“余七岁有诗癖,长而不倦。
然给于轻靡,时号‘宫体’。
”4、汉赋:汉赋有大赋和小赋之分。
大赋多写宫观园林之盛以夸炫帝王穷奢极侈的生活;在铺陈夸饰之后,篇末每每加上一个“讽谏”的尾巴,篇幅较长,规模壮阔,好些是长达千言以上的巨制;多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韵文和散文相夹杂,铺陈排比,文辞瑰丽,并喜用冷僻字眼以示高奥典雅;句式不拘,以四言六言为主,也有三言、五言、七言,甚至长达十言以上者。
句段之间常选用恰当的关联词语作为承接的机纽。
小赋多为抒情写志的作品,篇幅比较短小, 文采清丽、讥讽时事、抒情咏物。
5、七体:《七发》篇幅宏大,描写铺陈,辞藻繁富,多用比喻和叠字,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是汉大赋正式形成的标志。
自此以后,这种以七段成篇的结构体制,引起后来许多作者的模仿,而形成赋体文学中的一个专体,号为“七体”。
6、四史:《汉书》又名《前汉书》,跟《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列称为《四史》,是我国正史中的名著。
7、《史记》:《史记》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
魏晋南北朝历史考研名词解释
二、名词解释1.“王与马,共天下”:是就东晋政权的实质而言。
东晋政权是以侨姓士族和吴姓士族为支柱建立的。
东晋建立时,得到北方士族的代表人物王导等的支持。
王导帮助司马睿争取到吴姓士族即江南地区土著士族的拥护。
司马睿称帝,以王导为首的王氏士族功劳最大,所以王导为丞相,以王导族兄王敦任镇东大将军,王氏士族执掌了大权,所以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
【解析】东晋的世家大族地位相当之高,比如王氏、谢氏等等,他们对东晋王朝的影响可谓是全方位的。
所以考生在回答有关东晋的问题时,注意对这个角度的把握与分析。
2.六镇:北魏前期在都城乎城以北边境设置的六个军镇,自西而东为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六镇。
主要是为了防御来自北方柔然的侵扰,拱卫首都平城。
北魏前期中期,对六镇极为重视。
北魏边镇置镇都大将及僚属,镇下置戍,镇兵巡行防戍。
六镇将领全由鲜卑贵族担任,戍防军人主要是鲜卑人。
【解析】六镇是北魏边防的重要建制,也包含了北魏同其他民族的交往。
最重要的是六镇从创立到起义,其中的过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北魏的社会矛盾,考生应注意对六镇具体情况的大致掌51握,尤其是北魏末年民族大起义的影响。
3.土断:土断是东晋、南朝整理户籍及调整地方行政区划的政策。
目的是划定州、郡、县领域,居民按实际居住地编定户籍,故称土断。
土断政策的中心内容是整理户籍,居民不分侨旧,一律在所居郡县编入正式户籍,取消对侨人的优待,以便政府统一对编户齐民的剥削。
土断结果使政府增加了收入和兵源。
侨人则加入了负担调役的行列。
从此由北人变成了南人,客观上加速了南北人民的融合。
【解析】东晋时期南来的人口增多,以及设置侨州郡县,难以掌握实际的人口情况是实行土断的原因,考生需要将土断的政策与东晋实行的其他相关的政策放在一起来掌握,尤其是土断的实行效果和影响。
4.傅粉何郎;何郎指的是三国曾魏时的何晏,才华出众,容貌俊美,而且喜欢修饰打扮,面容细腻洁白,无与伦比。
后人就把“傅粉何郎”作为一个典故,用来形容人面容白净漂亮,甚至也用来形容一些洁白的物品。
中国历史三国魏晋南北朝
中国历史三国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主要分为魏朝(曹魏)、西晋、东晋和南北朝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的影响。
其突出表现则是玄学的兴起、佛教的输入、道教的勃兴及波斯、希腊文化的羼入。
在从魏至隋的三百六十余年间,以及在三十余个大小王朝交替兴灭过程中,上述诸多新的文化因素互相影响,交相渗透的结果,使这一时期儒学的发展及孔子的形象和历史地位等问题也趋于复杂化。
中文名魏晋南北朝外文名Wei ,Jin and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起止时间公元220—589年又称三国两晋南北朝简介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主要有曹魏、蜀汉及孙吴三个政权。
汉末三国战争不断,使得中国人口急剧下降,经济严重受到损害,因此三国皆重视经济发展,加上战争带来的需求,各种技术都有许多进步。
魏文帝曹丕184年汉灵帝时期爆发黄巾之乱,为了安定地方,州牧拥有地方控制权。
而后朝廷因内乱被军阀董卓控制,各地势力派州牧举兵反抗董卓。
190年董卓挟持朝廷迁都,地方州牧纷纷划地一方,群雄割据。
董卓最后被吕布和王允设计刺杀,长安最后被李傕占领。
汉献帝趁机东逃,于196年被曹操迎到许昌,改元建安。
曹操采纳“奉天子以令不臣”(俗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策,击败多股势力,于200年的官渡之战击败袁绍,至208年时大致掌控了中国北方。
然而于该年冬季的赤壁之战中被孙刘联军击败,形成了三国鼎立的雏型。
220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迫汉献帝禅让,立国号为魏,史称曹魏,至此东汉灭亡,正式进入三国时期。
隔年以益州为主的刘备亦称帝,国号续为汉,史称蜀汉。
刘备与孙权在赤壁之战后拓展势力,为了荆州问题双方多次发生纠纷与战争,最后刘备在222年的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荆州绝大部分。
刘备于隔年病死,辅佐其子刘禅的诸葛亮于同年再与孙权恢复同盟。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最终版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一、魏晋南北朝1、玄学:指魏晋时期以何晏、王弼等为代表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潮。
以宣传《老子》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而得名。
主张“以无为本”,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无”,万事万物都是“无”派生的。
宣扬“无为”,要人们安于现状。
东晋以后,与佛学趋于合流。
2、文学自觉:“文学自觉”指的是文学及文学创作主体意识到文学的独立性和价值性,自觉地对文学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等进行探讨和认识,促进文学按其自身的规律向前发展。
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肇始于东汉中后期,至于建安文学。
3、建安风骨:建安风骨是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形成的文人集团所表现出的共同的文学倾向,他们高扬政治理想,展示强烈个性,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展现了东汉末年动荡的时代,形成了慷慨激昂、刚健有力的诗歌风格,代表人物主要有“三曹”、“七子”和蔡琰等。
4、建安七子:指东汉建安年间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等七位文学家的并称。
他们均以诗文显赫当世,是曹魏文学集团核心成员,与三曹同为建安时代的重要作家。
其中以王粲、刘桢成就最高。
5、竹林七贤:正始时期的隐士,指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
七位文士“相与友善,游于竹林”,故号“竹林七贤”。
他们发言玄远,任性放达,饮酒服药,一进颇有名声。
七贤的政治态度和处世方式也各有不同,其中,人品和文学成就最高者是阮籍、嵇康。
6、魏晋风流:在魏晋玄学的背景下出现的文化现象。
它是魏晋士人所追求的一种具有魅力和影响的人格美。
它以竹林七贤和兰亭名士为代表人物,以狂放不羁、率真洒脱和颖悟旷达为代表特征。
魏晋风流促进了思辨意识的提升,但是也带来了一定的危害。
7、永明体:永明文学是指上自刘宋泰始二年,下至梁武帝天监十二年这一时期的文学活动,而以齐永明年间为中心。
“永明体”又称新体诗,是从诗歌声律角度提出的一个概念,指五言诗从声律比较自由的古体诗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诗之间的过度阶段,其理论支持便是永明声律说。
代表人物有谢朓、沈约等。
魏晋南北朝名词解释
邺下文人集团汉献帝建安年间,实际执政者曹氏父子同时又是诗文领袖,他们和围绕在他们周围的作家——七子,蔡琰形成了一个邺下文人集团(艰难时世,内容充实,慷慨悲歌,以风骨著称),作品反映社会动乱与民生疾苦,悲天悯人,表现乱世英雄建功立业,收拾金瓯的使命感。
曹操建都邺城(今河北临漳县邺北城),这里聚集了大量名流学士,形成了以曹氏父子为中心的“邺下文人集团”。
曹丕的《典论·论文》称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为“建安七子”。
而七子中孔融年辈较长,且在建安十三年被杀,因此实际上只有六人参加了邺下时期的文学活动。
竹林七贤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二十四友指晋惠帝时以文才而屈节出入于秘书监贾谧之门的石崇、欧阳建、陆机、陆云、刘琨、左思、潘岳等二十四人。
亦称“金谷友”。
“二十四友”成份复杂,文学成就和影响也不相同。
潘岳为“二十四友”之首。
陆机、左思和刘琨是西晋的著名诗人,欧阳建、陆云、石崇、杜育、挚虞等也较有文名,其它诸人或不以文学见长,或传世诗文较少,影响不大。
贾谧后因事被诛,许多人受牵连,“二十四友”亦自星散。
正始之音正始之音是正始时期的诗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
指魏晋玄谈风气。
出现于三国魏正始年间。
当时以何晏、王弼为首,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谈玄析理,放达不羁;名士风流,盛于雒下。
世称正始之音。
此时的诗歌也与建安诗坛风貌迥异,反映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了,抒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了。
由于正始玄风的影响,诗歌逐渐与玄理结合,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
因而正始诗歌也体现出其独特的艺术风貌,后世将正始时期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正始文学也称为“正始之音”。
魏晋南北朝文学名词解释复习资料5min
魏晋南北朝文学名词解释建安风骨:建安是汉献帝年号,从建安元年至魏初大约四十五年间文学被称为建安为学,以三曹、七子和蔡琰为代表诗人。
建安文学反映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疾苦;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以及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
风格慷慨悲凉,刚健遒劲,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也称“汉魏风骨”。
建安七子:由曹丕的《典论·论文》首次提出,指围绕在曹氏父子周围的七位著名作家,分别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王粲是七子之首。
建安七子的前期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后期作品表达对曹氏政权的拥护,表现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
建安之杰:“建安之杰”指三国时期诗人曹植,出自钟嵘《诗品》。
曹植,字子建,与其父曹操、其兄曹丕并称“三曹”。
曹植诗歌以曹操之死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多抒发远大理想和宏伟抱负之作;后期多表现壮志难酬、备受压抑的郁愤心情。
曹植五言诗创作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和成就,是建安时期最杰出的诗人。
三曹:“三曹”指汉魏间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
因他们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学上的成就,对当时的文坛很有影响,是建安文学的代表,所以后人合称之为“三曹”。
曹操诗歌多用四言乐府古题记实事、抒壮怀,苍劲有力、慷慨悲凉,开启了文人“拟乐府”诗歌创作的全盛局面。
曹丕对七言诗发展贡献重大,他的《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首成熟的文人七言诗。
著有文论著作《典论·论文》。
曹植被称为“建安之杰”,对五言诗发展贡献重大。
是建安时期最杰出的诗人。
竹林七贤:魏正始年间,阮籍、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在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
以阮籍、嵇康成就最大。
太康诗风:太康是西晋文学的繁荣时期,盛行形式主义文风,讲究形式,称为“太康诗风”。
代表作家陆机、潘岳。
“太康诗风”在内容上儿女情多,风云气少;拟古模仿,缺乏现实内容。
艺术形式上“缛旨星稠,繁文绮合”,追求文字华美与辞藻华丽,追求新的技巧,注意排偶,描写细腻。
历史学名词解释 (超全)
历史学名词解释 (超全)史学方法史学方法是指历史学家在研究和写作历史的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方法。
主要包括:___:以时间为线索,记述个人、家族或朝代的历史。
编年体:按年份顺序记录事件。
论辩体:通过对史实及相关问题的分析和讨论来表达观点。
研究方法:包括考古学、历史文献学、史料考证、文化人类学等。
朝代名称夏朝:公元前21世纪至前16世纪的朝代。
商朝:公元前16世纪至前11世纪的朝代。
周朝:公元前11世纪至前221年的朝代。
秦朝:公元前221年至前206年的朝代。
汉朝: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的朝代。
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至589年的朝代。
隋朝:公元589年至618年的朝代。
唐朝:公元618年至907年的朝代。
五代十国:公元907年至960年的朝代。
宋朝:公元960年至1279年的朝代。
元朝:公元1271年至1368年的朝代。
明朝:公元1368年至1644年的朝代。
清朝:公元1644年至1912年的朝代。
战争与冲突二战:指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39年至1945年间。
冷战:指二战后的国际关系紧张期,持续时间大约是1947年至1991年。
韩战:指朝鲜战争,爆发于1950年至1953年间。
越战:指越南战争,爆发于1955年至1975年间。
伊拉克战争:指2003年至2011年的伊拉克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至1918年间。
重要历史人物___:古代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___:古希腊的军事统帅和政治家,创立了大帝国。
___:古罗马的政治家和军事统帅,对罗马帝国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
___:___的创始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主席。
___:苏联的政治家和军事统帅,对苏联的发展和世界历史产生了巨大影响。
___:南非的政治家和人权活动家,反对种族隔离制度,是南非民主的奠定者之一。
文化与思想人文主义:强调人的尊严、自由和价值,注重个体的本质和人性的发展。
文艺复兴:欧洲15至16世纪的文化运动,提倡知识、艺术和科学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和六朝有什么区别
魏晋,南北朝和六朝有什么区别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连续的时期,指汉代以后出现的分裂时期,至隋朝统一结束。
(也称三国两晋南北朝)魏晋——魏就是三国时期,三国中以曹魏为正统,而且晋是司马氏在推翻曹魏的基础上建立的,一脉相承故称魏晋。
南北朝——晋短暂统一之后的分裂时期。
北方兴起五胡十六国为北朝;南方兴起宋、齐、梁、陈四朝合称南朝。
六朝——三国吴、东晋、宋、齐、梁、陈都建都于建康(南京)合称六朝。
和魏晋南北朝时间是重合的,只不过单说南方。
××××××××××××
魏晋南北朝是指三国后至隋朝前的一段时间。
三国是魏蜀吴,魏灭了蜀,后被司马氏篡位(有典故“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改国号为晋。
晋又灭了吴,实现了大一统。
后来发生“八王之乱”,当黄河流域陷入大混乱时,江南较为平静,中原士族和民众纷纷南逃避乱。
公元316年,晋愍帝被俘,西晋被灭,公元317年,司马睿镇守建康,史称东晋。
东晋的版图狭小,基本上处与安定状态,经济文化得以发展。
经它和以前的东吴,以后南的宋,齐,梁,陈历朝的经营,江南繁华起来了,故史称六个王朝为"金粉六朝"。
东晋是西晋的延续,在历时
104年中,北方有五胡十六国出现。
后来北方被北魏统一,南方则先后由宋齐梁陈四朝更迭,史称这一段时间为南北朝。
最后北魏又被北周取代,北周统一全国,却又被大将杨坚夺取了胜利果实,建立隋朝。
魏晋南北朝名词解释
魏晋南北朝名词解释1、三曹:汉魏间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的并称。
他们以显赫的政治地位与杰出的文学才能著称于世。
他们在诗歌中抒写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乱离的社会场景,悲歌慷慨,是汉魏风骨的代表诗人,在五言诗歌发展史上处于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
曹植被誉为“建安之杰”。
2、建安七子:指东汉建安年间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等七位文学家的并称。
他们均以诗文显赫当世,是曹魏文学集团核心成员,与三曹同为建安时代的重要作家。
其中以王粲、刘桢成就最高。
3、建安风骨:是对建安文学风格的形象概括。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
当时有不少作品反映了乱离的社会现实,表达了统一天下的愿望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其诗歌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爽朗。
后人把建安诗歌的成就称为“建安风骨”。
4、正始文学:魏曹芳正始年间的文学。
当时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老庄哲学风行,文学创作受到严重影响。
宣扬消极思想,滋长了脱离现实的倾向。
只有阮籍、嵇康的作品还能以隐蔽的手法表现彷徨苦闷的心情,流露出不满现实的情绪,成就较大。
5、竹林七贤:指魏晋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
七位文士“相与友善,游于竹林”,故号“竹林七贤”。
6、三张二陆两潘一左:指主要活动于西晋太康、元康年间的八位诗人的并称。
他们是:张载、张协、张亢兄弟,陆机、陆云兄弟,潘岳及其侄潘尼,还有左思。
7、左思风力:是对西晋太康时期诗人左思诗歌风格的形象概括。
语出钟嵘《诗品》。
左思是西晋最杰出的诗人,代表作《咏史诗》八首,风格刚健,感情深沉,和当时流行的华丽诗风迥然不同。
他的诗承建安风骨,抒写怀抱,抨击现实,多不平之音。
气势雄健,笔调挺拔,辞采壮丽,形象鲜明,风格独树一帜,人称“左思风力”。
8、玄言诗:指东晋时期在玄学思想影响下,诗坛上流行的“寄言上德,托意玄珠”的作品。
代表作家有东晋孙绰、许询。
玄言诗以玄学思想方法体悟玄理,诗味不浓,但其中通过景物来表现哲理的作品,为山水诗的出现起到了催化作用。
魏晋南北朝指的是哪个时期
魏晋南北朝指的是哪个时期魏晋南北朝,⼜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主要分为三国(曹魏、蜀汉、东吴)、西晋、东晋和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是指我国历史发展的⼀个特殊时段,始于东汉的灭亡,终于隋朝的建⽴,主要包括三国、西晋、东晋、五胡⼗六国、南朝与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特点1、江南迅速开发,从江东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进⽽波及岭南和闽江流域,三吴地区最发达,洞庭、鄱阳湖流域和成都平原也是重要产粮区。
2、⼟地⼤量开垦,耕作技术进步,农⽥⽔利兴修较多,农作物品种增多,单位⾯积产量提⾼。
3、⼠族庄园经济占有重要地位。
东晋南朝盛⾏⼠族制度,⼠族地主⼴占⽥地,封⼭占⽔,建⽴起⾃给⾃⾜的庄园经济。
4、北⽅相⽐,南⽅商品经济相对⽐较活跃。
5、⼿⼯业也有长⾜发展。
南⽅盛产青瓷,器⽫形制美观;蜀锦闻名遐迩。
魏晋南北朝时期⽂化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上界定的起⽌点是汉献帝建安元年(196)⾄隋⽂帝开皇九年(589),这是我国历史上⼀个长期分裂、战乱频繁的的时代,也是封建王朝不断更迭、各民族⼤融合的时代.在⽂化⽅⾯,这是我国历史上⼜⼀个百家争鸣的时代——⼈⼝的⼤流动和民族关系的⼤变动带来了物质⽂化和精神⽂化的⼤交流.⽞学、佛学、道教、儒学以及法家、名家相互争胜⼜相互吸收,导致⽂化上的繁荣;⼈们处在不断变化的开放的⼤环境中,思想活跃,视野开阔,感情奔放,富于创新,勇于探索.科学技术、宗教哲学、历史地理、⽂学艺术、⾳乐舞蹈、书法绘画、雕刻建筑等诸多⽅⾯均有空前的发展,为即将到来的⼤唐盛世积蓄了⼒量和智慧.从⽂学的⾓度来说,这是⼀个⽂学⾃觉的时代,也是中国⽂⼈最具风采的时代——这是因为门阀制度使得⽂章做得好坏与能否做官没有了关系,⽂⼈们对封建统治者的⼈⾝依附降到了史上最低⽔平,⽂学在很⼤程度上摆脱了功利性,不仅是⾃觉发展⽽且是⾃主发展,⽂⼈也因之有了⾃主的个性;因此⽂学本⾝在这⼀时代有了长⾜的进步,⽂学门类更加丰富,⽂学风格更为多样,⽂学流派异彩纷呈,⽂艺理论蓬勃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1.汉大赋:也叫新体赋,汉初形成,汉武帝至东汉中期最盛。
它是汉赋的主要代表,居于主流地位。
大赋在形式上篇幅较长,结构宏大,多采用主客问答的结构形式,一般由小序、正文、结尾三部分组成,韵文与散文相间。
代表作有枚乘《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扬雄《长杨赋》、《羽猎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两京赋》等。
2.互见法:是《史记》选取,安排材料以反映历史、表现人物的一种方法。
可分为有无互见和详略互见。
对某些人物的某些材料,在本传中未写,在他传中写了,这是有无互见;对某些史实和某些人物的事迹,在一片传中详写,在其它传中略写,这是详略互见。
蔡邕互见法,有时是为了避免行文重复,有时则是为了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多样性。
3 乐府诗:汉乐府原是汉初采诗制乐的官署,后来又专指汉代的乐府诗。
武帝时乐府规模扩大,成为一个专设的官署,掌管郊祀、巡行、朝会、宴飨时的音乐,兼管采集民间歌谣,这些采集、保存而流下来的歌辞被后人称为乐府诗。
乐府诗主要收集在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中。
4.古诗十九首:最早见载于《文选》,出自汉代文人之手,但没留下作者姓名。
诗非一人一时之作,作者是中下层文人。
古代抒情诗的典范,羁旅行役,相思怀人之苦,是其一大主题。
《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被刘勰喻为“五言之冠冕”。
5.建安风骨:也称汉魏风骨,是指建安时期的作家反映社会动乱、民生疾苦和抒写雄心壮志时所形成的悲凉慷慨、明朗刚健的写作风格,是对建安文学成就的经典概括。
代表作家是“三曹”、“七子”和蔡琰。
6.太康诗风:是指以陆机、潘岳为代表的西晋诗风。
把逞才作为创作目标,并形成拟古风气。
在诗歌技巧方面,追求“繁缛”的艺术风貌,这也是太康诗风的重要特征。
它发展了曹植“辞采华茂”的一面,对中国是个的发展是有贡献的。
7.玄言诗:指盛行于东晋的一种以阐释老庄和佛教哲理为主要内容的诗歌。
一方面是围巾鲜血及清淡之风兴盛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与东晋证据及由此而形成的士人心态有关。
在表达上则是抽象玄虚,谈乎寡味。
艺术价值不高,但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东晋玄言诗人有孙绰、许询等。
8.永明体:又称新体诗,最早出现于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
自觉地运用“四声”、避免“八病”,形成了“永明体”。
永明体是中国格律诗的开端。
代表作家有谢朓、沈约、王融。
9.宫体诗:开始并盛行于梁陈时期的诗歌体式。
以宫廷生活为描写对象,多写女性与咏物,形式工巧,声律严整。
是对女性的审美观照。
在情调上伤于轻艳,风格上比较柔靡缓弱。
它是梁陈时期诗歌的一道奇特风景线。
萧纲,徐擒是宫体诗的代表人物。
简答:1.汉代文学基本态势:①苞括宇宙、总揽天人、贯今古通的艺术追求;②汉代文人立功扬名的价值取向和圣主贤臣理想;③对机遇和命运的感慨;④批判与赞颂的更迭;⑤文人的独立和依附;⑤从浪漫到现实;⑥民间创作和文人创作相互促进。
2.贾谊散文风格:贾谊的散文有战国纵横家的风格,纵横捭阖。
善于运用不同历史事实的对比来分析利害,在铺张渲染的描写中,造成文章的充沛气势,富于说服力和感染力。
如《过秦论》。
抱有改革政治的热情,又受到压抑,因而笔端常带感情,议论说理毫无顾忌,行文畅达而不浮浅,语言犀利激切,富于文采。
忧时济世的感情溢于言表,富于鼓动性。
3.汉赋的意义:①表现了一种昂扬旺盛的气象,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②丰富了汉字和词汇,锻炼了语言词句,提高了文字的表现功能。
③促进了文学观念的形成4.两汉赋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从汉初到武帝时汉赋的形成时期,主要在藩国发展。
继承楚辞传统,形式是骚体赋。
优秀作品有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和淮南小山的《招士隐》。
同时三体大赋开始出现。
枚乘的《七发》标志着汉代三体大赋的正式形成。
(2)武帝至东汉中叶,是汉赋的兴盛时期。
形式上主要是散体大赋。
司马相如的作品代表了散体大赋的最高成就。
西汉后期的代表作家是扬雄等。
班固的《两都赋》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张衡模拟班固的《两都赋》作有《二京赋》。
(3)东汉中后期到汉末是三体大赋的衰落时期,讥讽时事、言志抒情的小赋星期。
张衡的《归田赋》开先河,之后有蔡邕、赵壹等人。
5.汉大赋的艺术特点:(1)篇幅较长,结构宏大,一般都在千字以上。
(2)善于用铺陈、夸张的手法,富丽的辞藻。
(3)侧重铺写宫苑、京都、宫殿、山川等壮丽事物,帝王的政治、军事、祭祀等重大活动,以及帝王贵族声色犬马、畋猎驰逐等生活。
(4)主旨则既美且刺。
其效果往往是“劝百讽一”。
(5)多采用主客问答式,赋文一般由序、正文、结尾。
序和结尾一般用散文,正文以韵文为主。
6.乐府诗的艺术手法:基本艺术手法是娴熟巧妙的叙事手法。
①生活镜头的诗意选取②故事情节完整曲折③人物形象各具特色④叙事详略得当⑤语言是的创作(例子见第一卷P193)善于运用比兴、拟人、夸张、铺陈和烘托手法。
语言朴素自然,生动活泼。
句式上打破《诗经》的四言,以杂言为主,逐渐趋于五言。
7.魏晋南北朝文学自觉的标志:①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
②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
③对文学的生霉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
8.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主题:①生死主题主要是感慨让你生的短促、死亡的不可避免,以及表现如何对待人生、如何迎接死的思考。
如《短歌行》。
②游仙主题主要是想象神仙的世界,表现对那个世界的向往以及企求长生的愿望。
如郭璞的游仙诗。
③隐逸主题包括向往和歌咏隐逸生活的作品,也包括招隐诗、反招隐诗,形成这个时期的一个重要特点。
如潘岳的《闲居赋》。
9.门阀制度对文学的影响:①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仕进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心怀不平。
这些不平反映在文学创作中,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特色。
如左思的《咏史》。
②门阀制度也与文学家族的大量出现有直接关系,文学乃至文化集中在少数世家大族手中与政治权力一起世代相传。
③重视门第的风气在文学作品中海表现问对宗族关系和伦理观念的强调。
如曹植的《责躬》。
10.曹植的“骨气奇高,辞采华茂”特征:①“骨气奇高”的体现:强烈的抒情化色彩。
曹植一生热中功名,追求理想,遭遇挫折、壮志不衰,转多愤激之情,无论是前期的任侠使气,还是后期诗中的满腔悲愤,都体现了他的个性特色。
诗歌内容充满追求与反抗,富有气势和力量,形成了“骨气奇高”的特征,激越感人。
②“辞彩华茂”的体现:1)语言绮丽自然,韵律色调和谐,注重对偶、炼字和声色之美。
2) 善于以警句开篇, 如《野田黄雀行》以“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开头。
11.阮籍诗歌的风格特征:阮籍诗的风格是“隐约曲折”。
常常借比兴、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感情,寄托怀抱。
表达方式比较曲折隐晦,再加上阮诗的比兴在意念是往往不是很切近,而是比较悠远、旷放,增强了诗歌的含蓄效果。
如《咏怀》其一,作者面对“黑暗世界”在清风明月中弹琴徘徊,通篇采用象征手法表达作者的情思。
阮籍之文长于论着,多发惊世骇俗之论,行文奇偶相生,意蕴深沉。
12.南北朝民歌的风格区别:由于南北朝长期处于对峙局面,在政治、经济、文化及民族风尚、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因而南北朝民歌也呈现出不同风格。
①南朝民歌清理缠绵,更多反映了人民真挚纯洁的爱情生活。
南朝民歌的内容比较单一,以抒情为主。
既明快,又含蓄,语短情长。
多用比兴、象征手法等特点,而且大量采用双关的修辞手法。
②北朝民歌粗犷豪放,广泛地反映了北方动乱不安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习性。
数量不多,但是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广泛领域。
反映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以及风俗习惯、风光景色。
简单疏朗、质朴无华,毫无造作矫饰是其艺术的基本特点。
13.谢灵运山水诗的新风:①从写意到摹像。
谢诗不想陶渊明的诗那样一写意为主,注重物我合一,表现出整体的自然美,更注重山水景物的描摹刻画,观察与体验十分细致。
②从启示性到写实性。
陶诗之分注重言外的效果,发挥语言的启示性以调动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去体会那些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东西。
而谢诗语言更注重写实性,云再用准确的语言对山水景物作精心细致的刻画,力求真实地再现自然美。
14.为什么说庾信文章老更成:庾信前期作品主要是奉和之作,思想内容轻浅单薄,宫廷趣味浓厚。
但由于这些诗在诗歌形式上的多方面探索,为庾信积累了美感形式上和美感内容上的经验,他的诗已经有了“流连哀思”的审美趣味,以绮艳之辞抒哀怨之情。
这些经验结合后期的生活经历,使他的后期诗歌达到了“穷南北之胜”的高度。
其后期作品主要抒写乡关之思,包括感伤时变,魂牵故国和叹恨羁旅忧嗟身世两方面。
内容丰富,笔调劲健苍凉,艺术上更为成熟。
因此说庾信文章老更成。
15.志怪小说与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家、作品志怪小说①地理博物:如托东方朔的《神异经》、张华《博物志》②鬼神怪异:如曹丕的《列异志》、干宝的《搜神记》、托名陶渊明的《搜神后记》、王嘉《拾遗记》、吴均《续齐谐记》。
③佛法灵异:如王琰的《冥祥记》、颜之推《冤魂志》。
志人小说①笑话:邯郸淳《笑林》②野史:葛洪伪托刘歆所作《西京杂记》。
③逸闻轶事:裴启《语林》、郭澄之《郭子》、沈约《俗说》、殷芸《小说》、刘义庆《世说新语》。
大问题一、《史记》(一)体例: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五种体例,共130篇,526500字“本纪”,历代帝王的政迹“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是专门史,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和现状“世家”写历代贵族王侯的历史“列传”是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包括国外和国内少数民族君长统治的历史(二)断限:《史记》记事,上起黄帝,下至何年主要有三说武帝太初年间(前104——前101)说武帝元守元年(前122)说武帝天汉年间(前100——前97)说(三)创作宗旨:“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确立以人物为中心的述史体系,为“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立传(四)注本最著名的有三家,号称“三家注”,即南宋裴骃的《书籍集解》、唐司马员的《史记索引》和张守节《史记正义》。
(五)思想内容(1)暴露了统治阶级的丑恶面目和残暴罪行1.揭露汉代帝王的丑恶面目2.揭露统治阶级内部的丑行3.揭露贪官酷吏残害无辜的罪行(2)热情歌颂反抗暴秦的英雄人物(3)颂扬品质优良的中下层人物(4)歌颂了一系列爱国人物(六)文学成就(1)善于选择、安排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1.精心选取历史人物一生中最重要的、最有代表性的大事2.主义选择富有表现力的细节,暗示人物的未来3.运用“互见法”(2)善于将历史故事化,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1.描述细致入微2.场面扣人心弦(3)在运用语言方面有很高的成就1.人物语言颇具个性化,有利于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2.叙述的语言简洁、精炼,极富表现力3.引用民谣和谚语,使语言更加丰富多彩,也更富表现力二、两汉乐府与《古诗十九首》的内容与艺术手法两汉乐府(1)内容:1.平民百姓的痛苦与挣扎 2.士卒役人的控诉与呼叫 3.男女两性的哀怨与情仇4.权贵势要的骄奢与清廉 5.人在旅途的乐生与恶死 6.少壮游子的努力与操守7.江南采莲的嬉戏与愉悦8.动物植物的诉说与寓意(2)艺术手法:1.注重叙事2.长于写人 3.语言朴实4.体制多样 5.浪漫色彩《古诗十九首》(1)内容:第一类,游子之歌 1.思乡情结2.立功扬名3.人情淡薄 4.及时行乐第二类,思妇之词1.珍惜婚姻2.自我宽慰3.相隔愁苦(2)艺术手法:1.长于抒情2.善于运用比兴与写景来抒发感情 3.语言精炼工整,朴素自然,保持了乐府民歌的特色三、陶渊明及其诗歌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